调查与决策——《借鉴广西、成都经验,加快推进我省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共5则)

时间:2019-05-13 09:3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与决策——《借鉴广西、成都经验,加快推进我省园区承接产业转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与决策——《借鉴广西、成都经验,加快推进我省园区承接产业转移》。

第一篇:调查与决策——《借鉴广西、成都经验,加快推进我省园区承接产业转移

调查与决策——《借鉴广西、成都经验,加快推进我省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总第340期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8期

借鉴广西、成都经验,加快推进

我省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实施充分开放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促进了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广西将培育特色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和承接产业转移重要平台,取得较好实效。成都市着力创新工业园区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园区项目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广西、成都加快园区建设的作法和经验,为我省把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

一、园区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截至2007年底,我省共有各类园区191个。其中,国家级园区5个,省级园区38个,市州级园区58个,县(市、区)级工业集中发展区90个。按园区性质分,高新技术开发区8个,出口加工区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3个,工业集中发展区137个,农产品加工区8个,企业园区12个,其它园区1个。全省各类园区规划面积达2117.2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33.9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总数的39.4%,其中工业用地628.4平方公里,占开发面积的75.4%。2007年,全省各类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8.6亿元,同比增长32.8%。

2、工业发展情况。截至2007年底,全省各类园区已入园企业达12794户,其中已投产企业7926户,投产率为61.9%;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903.2亿元,同比增长47.8%;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67亿元,增长28.7%;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92.8亿元,增长28.9%;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3.2亿元,增长40%;累计实现利税总额533.8亿元,增长39.8%;实现利润总额315.6亿元,增长57.8%。

3、承接产业转移情况。2007年,全省各类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重要平台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利用国内省外投资额达到393亿元,增长51.9%。利用外商投资额达到85.3亿元,增长144%,较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园区产业集中度为43.1%,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

(二)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我省除国家级、少部分省级园区有明确的管理服务机构以外,大多数园区管理机构仍不健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行政效能较低。同时,缺乏支撑园区建设发展的平台性公司,制约了园区建设发展资金的筹集和园区中小企业的发展。

2、发展不平衡。由于地方财力、区位、产业基础、政府重视程度不同等多种原因,我省各地园区发展不平衡现象尤为突出。成德绵眉资遂六市共有园区79个,占全省41.4%。成都市有21个,占全省的10.5%。盆周和民族地区工业园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3、规划水平较低。全省大部分园区产业定位不准,与区域产业定位不衔接,园区产业功能分区不合理。各地园区产业规划、产业定位未能充分体现各地的要素禀赋和产业特点,规划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同现象突出,园区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作发展的格局远未形成。

4、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从总体上讲,我省园区在建设上仍处于规模扩大和档次提升阶段,但多数市州由于财政困难、园区建设公司投融资能力较差等原因,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和技术研发、信息网络、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明显滞后,制约了园区项目承载能力的提升。

5、恶性竞争矛盾突出。全省大部分园区在项目引进过程中,过度依靠土地、能源价格的减让,园区间恶性竞争现象突出,过分依靠拼优惠政策,没有从产业关联、产业配套角度引进企业成链发展、聚集发展、集约发展。

二、广西和成都园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广西的主要经验

1、重点理顺园区管理体制。从2004年起,广西就把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作为加快发展园区经济的首要任务,区委、区政府明确规定,由区经委负责全区园区的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区经委专门设立了工业园区建设处,负责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工作。同时,还明文规定各地工业园区的综合协调工作由所在地的各级经委(经贸局)负责。由于建立健全了全省开发园区领导管理体制,形成了各部门共同推进园区建设的合力,为广西开发园区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注重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广西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合理进行园区产业定位,形成了园区产业错位发展的格局,有效承接了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各园区根据所处的区位条件,确立了2-3个优势主导产业,并围绕这些优势主导产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和项目促进工作。由于园区有明确的产业定位,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广西开发园区在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上的载体作用日趋明显。目前,广西开发园区新增工业投资的50%以上,来自广东等东部省市。

3、加大财政引导投入力度。2005年起,广西区政府设立了开发园区建设专项资金,三年区财政共拨付8.1亿元,重点支持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按1:4或1:6的比例进行配套。2008年,区政府再度出台推进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明确2008-2010年,自治区每年专项安排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园区建设,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必须安排总数不低于10亿元的资金,用于支持园区的各项建设和发展。同时,还明确规定各地园区内的土地收益全部留在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4、着力建设管理团队。广西高度重视各级园区内部管理人才和各类专业人才的配备,切实将招商引资和招商引智相结合,优化提高了园区建设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为进一步加强对园区建设发展的领导,规定各园区的党工委书记由所在市(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兼任。同时,还通过组织委派、公开选聘等途径,为园区充实了一大批管理人才队伍。

5、鼓励和支持土地集约利用。强化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财政对园区及企业利用闲置土地建设标准厂房、多层厂房的,予以资金鼓励和支持,对建两层厂房的按20元/平方米、建三层及以上厂房的按25元/平方米的标准予以补贴。广西还通过规划调整、土地租用等渠道,加大对荒山、荒坡以及国营农场土地的开发利用,有效拓展了园区的发展空间。

(二)成都的主要经验

1、健全领导机构,理顺管理体制。2004年,成都市成立了“工业布局和开发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由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市发改委、市经委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职责是指导、协调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委,主要负责日常的规划和协调工作。为使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职责落到实处,市经委还成立了“工业园区处”。这一组织构架,将领导小组的权威性和经委的职能结合在一起,较好解决了园区多头管理和各部门相互掣肘的问题。

2、打破“蜂窝煤”体制,实行集中对内分头对上的管理体制。按照现行管理体制,省级以上开发区由发改委管,属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的,科技主管部门和商务部门还要分别管,工业园区由经委管。长期以来,一些部门以上下对口管理为借口,不断强化管理权力,成为多头管理的由头。成都市的做法是,对内完全由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管理,办公室牵头实施,对上则由各部门分头应对。

3、科学设置权力,集中统筹管理。领导小组赋予了办公室几项重要权力。一是对工业用地的安排权,凡是用地项目必须通过办公室审核,由市经委和国土局联合下达用地指标。二是对项目落地的统筹权,市投促委招商的项目,究竟落户在哪个园区,要由办公室和市经委统筹安排。三是对环评受理的建议权,即工业项目要先由市经委审核同意,环保部门才受理环境评审。由于有这些实际权力进行统一调控,成都市的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才得到了有力的落实。

4、制定考评制度,严格检查考核。2004年,领导小

组办公室和市经委、市统计局联合制定的《成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考核办法》,把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情况纳入了市委、市政府对各区县的目标考核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区县按照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开展园区建设,同时也大大增强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经委在统筹管理中的权威性。

(三)成都的主要成效

1、工业布局更加合理,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全市原有的116个工业园区,整合为现在的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10个重点工业镇,有效改变了过去园区分布不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特色不明显,集聚效应不强的状况。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5%以上都进入了工业集中发展区。中心城区主要发展软件、电子信息、创意设计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总部经济,第二圈层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第三圈层主要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实现了由“一区多业”向“一区一主业”的转变,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区与近郊区、远郊区,产业梯度布局和错位发展的格局。

2、资金使用更加集中,园区建设更加快速。从2004年至今,全市共安排财政资金14.2亿元,并以政府担保的形式向国家开发银行获取软贷款32亿元和匹配的硬贷款20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资金都是由领导小组集中统筹安排,从而确保了资金的高效使用,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近三年来,包括社会资金在内,全市共向园区投入24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孵化设施和公共试验平台建设,园区面积从2004年的80平方公里

扩大到现在的176平方公里。

3、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园区经济迅猛发展。新的建设管理体制使部门形成了联动工作机制,行政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进而促进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避免了招商引资中的无序竞争。随着园区的发展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入驻。2007年,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52户,共实现工业增加值636亿元,同比增长46.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19.5亿元,同比增长42%,实现利税210.1亿元,同比增长47.7%。

三、加快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一是尽快成立领导机构。奇葆书记在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上也明确提出,省市都要成立“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借鉴广西和成都的经验,这一机构应尽快建立。同时,为减少机构重叠,建议赋予该机构以工业布局和开发区建设管理方面的职能,对“引进来”和“落下来”进行一体化管理和权威性指导协调。二是下决心明确一个牵头单位。不管是省发改委,还是省经委,只要明确任何一个作牵头单位都远比没有牵头单位强。鉴于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是工业,各类开发区基本上也都是工业项目,因此我们倾向于由省经委作牵头单位。至于各部门如何对上的问题,可参照成都市的作法。三是适当集中一些调控手段。如牵头制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园区建设资金,用土地、环评等作为前置条件指导招商项目分区落户,组织对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的年度考评等。这些权力适当集中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能较好解决“大力招商”和“招什么商”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招商引资与招商选资的紧密结合,推进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加强园区“三个能力一个环境”建设。全省园区应继续加强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大力发展与园区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园区配套能力。鼓励、支持技术创新、产品检验检测、信息网络、物流、原材料市场、金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园区服务能力。强化园区内部机构建设,营造良好的园区政务环境,为园区建设和发展提供高效、优质、配套、廉洁的行政服务。按照“一园区、三公司、两平台、一物流”的思路,提升园区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园区投资公司、担保公司,承担园区投融资平台和开发建设工作,多渠道筹措园区建设发展资金。

3、全面提高承接产业转移实效。我省应围绕特色优势资源加工制造型和“7+3”产业的缺失链条、薄弱链条、关键链条,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区”等为重点招商目的地,确定重点招商引资的企业和项目,做好相关前期工作,开展定向定位招商引资和产业承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通过产业链招商、组团招商、驻点招商、媒体招商、活动招商、代理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提高招商实效。加强同各地商会、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对口援助省(市)的联系沟通,获取招商引资重要信息,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着力建立园区发展激励机制。学习借鉴发达省(市)特别是广西加快园区发展的思路和经验,研究建立促进园区发展的激励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我省已出台支持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扶持、土地保障、产业转移、融资等方面支持园区发展。通过“以奖代补”和项目补助两种方式,将省级财政设立的全省重点产业园区发展引导资金,用于补充扩大园区建设发展公司或园区融资担保公司的资本金,支持其通过市场化手段整体放大资金规模,筹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引进落地。同时,各地应按照比例配套

相应的财政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课题组负责人:任丁

成员:谭文劲 任晓波(执笔)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07-01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开发园区发展全面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开发园区发展全面承接产

业转移的意见

开发园区是全市“升级提速,加快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和重要平台,为抢抓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内地加速转移机遇,更加积极有效的推动全市开发园区开发建设,不断提高开发园区建设整体水平,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快开发园区发展,全面承接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长三角地区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速和国家建立皖XX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发挥我市开发园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综合商务成本相对较低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优化政策与政务环境为主要推动方式,着力营造综合竞争优势,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积极吸纳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经营理念,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推动全市开发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点工作

坚持错位承接,构建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长三角等沿 海发达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进一步提升和壮大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精细化工和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光伏、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改造振兴轻工食品、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依托各自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实施“错位承接、错位发展”战略,高新区重点承接发展装备制造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开发区重点承接发展现代服务业、光伏产业;XX工业园区重点承接发展商贸物流、专用设备制造产业;怀远经济开发区重点承接发展不锈钢制造、机械电子、有机硅产业;XX经济开发区城南分区重点承接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制造产业;XX经济开发区沫河口分区重点承接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固镇经济开发区重点承接装备制造和食品制造产业;怀远马城经济开发区重点承接发展建材、冶炼产业。

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承接平台

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灵活化、投资渠道多样化”的投融资方略,多渠道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大开发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开发园区路、水、电、讯、热、气等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加强能源、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服务和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高承接大项目的能力。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园区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实施扩区规划,拓展开发园区发展空间

着力推动两个层面的扩区工作。在省级层面上,按照省政府提出的“扩区规划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核心要求和其他要件要求,结合我市新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实际,积极准备申请报告、发展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扩区说明等扩区要件,加大向上衔接力度,推动我市省级开发区获准扩区。在市级层面上,进一步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按照“高新区达到50平方公里以上,其他省级开发区达到30平方公里以上”的总体要求,开展新一轮的扩区规划谋划工作,为未来5-10年里开发区大建设大发展留足发展空间。

推动合作共建,探索开发园区加速发展新路径

合作共建园区可以有效解决园区建设资金压力大、项目招商引资落地周期长等问题,有利于承接先进地区部分产业整体转移,实现开发园区快速做大做强。要加强与长三角等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龙头企业的联系,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寻求共建园区合作,推行“飞地政策”、“股份制园区”等模式,推动合作共建园区取得突破。通过合作共建,努力把我市开发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集聚的主战场和高效服务的平台,成为引领皖北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和加快振兴的先行区。

加大招商力度,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

紧紧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大趋势,围绕产业承接重点,认真谋划重大招商项目,加强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资金、产业转移动态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加强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工作力度,强化专业招商,推行挂职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合作,着力引进国际行业龙头企业、国内500强企业,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适时建立开发区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整合各类专项资金,通过注入有效资产、整合存量资源、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高新投资公司、经开区投资公司、河北发展公司和三县投资公司,增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力。各银行要优先满足开发区建设的贷款需求。继续推进应收账款质押、在建工程质押、专利抵押,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推出金融创新产品,有效解决入园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进一步开展好银企对接、银园对接活动。对开发园区内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政府举办的担保公司要优先给予贷款担保支持。支持开发园区内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拓展融资渠道。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开发区建设。

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走科学承接发展道路

严格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准入门槛,承接的项目必 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节约和污染物排放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审查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围绕“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努力承接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创新产业,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坚持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努力承接一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走科学承接发展道路。

三、支持政策

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

参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XX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精神,市财政出资填平补齐开发园区内新建企业所得税省级分成部分,市级分成部分全额返还给开发区,留作开发区滚动发展。涉及行政事业性收费予以全免,涉及省有关部门规定收取的费用,由市财政出资付费。支持合作共建园区发展。XX年起连续6年,经市开发区建设开发领导小组认定的合作共建园区,新增增值税和所得税市、县留成部分,全额补贴给合作共建园区。

加大土地利用政策支持力度

全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预留50%,专项用于开发园区重大项目建设。对转移到开发园区内的项目,用地指标计划上给予优先安排。计划指标不足的,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列入省单独选址计划。土地出让净收入留存开发园区,用于开发园区开发建设。对园区开发建设涉及的耕地补充任务、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及就业培训由所在地政府负责。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XX年起,市开发区基础设施贴息资金规模提高到5000万元,重点加大市区开发区、市区工业集中区、获得省政府批准筹建的省级开发区、合作共建园区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其中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合作共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补贴。三县也要从省财政每年支持的XX万元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中拿出10%-20%支持合作共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支持外来创新型和高新技术企业

对市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以及海内外重要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落户开发园区的,优先享受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相关政策,同时可享受转出地同等优惠政策。对外省、市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到我市开发园区内落户的,有效期内不再重新认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外省、市转移到开发园区内的综合利用资源企业,凡在资格有效期内生产已认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产品的,不再重新认定,享受企业所得税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开发园区设立分支机构,新购建的自用办公房房产税按收入归属3年内由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开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放力度,基础设施新增投入部分可视同招商引资外来资金,按照有关政策兑现。积极支持园内企业上市、发行中长期债券和短期融资券。鼓励企业上市,企业因上市而补缴的税费,市及以下留成部分奖补原企业股东。

实施电费综合补贴政策

对转移到省级开发区的企业生产用电,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的条件下,由所在地政府或开发区管委会给予0.1元/度电费综合补贴优惠政策。

建立人才培训和交流机制

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与苏浙沪及沿海发达地区组织人事部门联系,邀请开发园区来我市传经送宝。XX年起,安排开发区优秀干部前往苏浙沪及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园区挂职锻炼或驻点招商。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开发园区发展全面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

开发园区是全市“升级提速,加快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和重要平台,为抢抓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内地加速转移机遇,更加积极有效的推动全市开发园区开发建设,不断提高开发园区建设整体水平,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快开发园区发展,全面承接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长三角地区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速和国家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发挥我市开发园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综合商务成本相对较低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优化政策与政务环境为主要推动方式,着力营造综合竞争优势,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积极吸纳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经营理念,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推动全市开发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坚持错位承接,构建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进一步提升和壮大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精细化工和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光伏、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改造振兴轻工食品、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依托各自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实施“错位承接、错位发展”战略,高新区重点承接发展装备制造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开发区重点承接发展现代服务业、光伏产业;蚌埠工业园区重点承接发展商贸物流、专用设备制造产业;怀远经济开发区重点承接发展不锈钢制造、机械电子、有机硅产业;五河经济开发区城南分区重点承接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制造产业;五河经济开发区沫河口分区重点承接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固镇经济开发区重点承接装备制造和食品制造产业;怀远马城经济开发区重点承接发展建材、冶炼产业。

(二)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承接平台

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灵活化、投资渠道多样化”的投融资方略,多渠道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大开发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开发园区路、水、电、讯、热、气等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加强能源、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服务和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高承接大项目的能力。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园区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三)实施扩区规划,拓展开发园区发展空间

着力推动两个层面的扩区工作。在省级层面上,按照省政府提出的“扩区规划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核心要求和其他要件要求,结合我市新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实际,积极准备申请报告、发展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扩区说明等扩区要件,加大向上衔接力度,推动我市省级开发区获准扩区。在市级层面上,进一步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按照“高新区达到50平方公里以上,其他省级开发区达到30平方公里以上”的总体要求,开展新一轮的扩区规划谋划工作,为未来5-里开发区大建设大发展留足发展空间。

(四)推动合作共建,探索开发园区加速发展新路径

合作共建园区可以有效解决园区建设资金压力大、项目招商引资落地周期长等问题,有利于承接先进地区部分产业整体转移,实现开发园区快速做大做强。要加强与长三角等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龙头企业的联系,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寻求共建园区合作,推行“飞地政策”、“股份制园区”等模式,推动合作共建园区取得突破。通过合作共建,努力把我市开发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集聚的主战场和高效服务的平台,成为引领皖北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和加快振兴的先行区。

(五)加大招商力度,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

紧紧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大趋势,围绕产业承接重点,认真谋划重大招商项目,加强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资金、产业转移动态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加强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工作力度,强化专业招商,推行挂职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合作,着力引进国际行业龙头企业、国内500强企业,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

(六)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适时建立开发区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整合各类专项资金,通过注入有效资产、整合存量资源、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高新投资公司、经开区投资公司、河北发展公司和三县投资公司,增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力。各银行要优先满足开发区建设的贷款需求。继续推进应收账款质押、在建工程质押、专利抵押,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推出金融创新产品,有效解决入园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进一步开展好银企对接、银园对接活动。对开发园区内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政府举办的担保公司要优先给予贷款担保支持。支持开发园区内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

第四篇: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1401doc

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本文在分析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固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原因和条 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认识工业园区对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龙头地位和作用,加大产业布局统筹安排等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

5项措施及

对策。

关键词:

西部地区,工业园区,产业转移

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问题是

2008

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受到一定影响的西部发展问题。同时又是当前深入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一 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原因和条件

1.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虽在2008

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受到一定影响,但我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必然要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 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

议。这次会议,站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全面回顾了西部大开发的巨 大成就,深刻阐述了西部大开发的丰富经验,明确提

出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

略部署和思路。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进一步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发展。

进一步加快西部发展必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调整

产业结构的支持力度。

当前和

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东部差 距继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西部地区的产业

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比较突

出。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小,产业配套能力弱,资源 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原料型产品和初级产品比重较

大,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不高;

粗放型经济特征明显,比较优势没有在国内外市场得到充分发挥。要进一步加快西 部地区发展必须从产业布局上调整西部地区产业结

构。必须结合西部地区资源优

势、区位特点、市场情况因地制宜地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加快西部发展必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培育

和发展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 东部差距继续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西部地区的特

色产业发展乏力,并且目前西

部地区资源产品就地加工的产业链条较短,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流通等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

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特

色优势产业亟待培育。发展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 济优势转化,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实现西部地区又快又好发

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加快 西部地区发展必须进一步结合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情况因地制宜地

加大对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

国家要继续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在产业 布局上必然要在西部地区现有的工业基础上,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等开发区 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

第一,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等开发区既是西部地

区高科技产业集中发展的载

体,又是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加快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建设 和发展

.对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承接产

业转移、促进传统产业优化

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西部地区融入国际分工合作等 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要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完善各类的工业

园区等开发区基础设施;

进一

步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定位、完善设施、创新体 制,提高各类工业园区发展高科技产业转移项目的吸

纳和承载能力,更好地发挥产

业的聚集效应;国家要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建设一批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的专门 的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努力使西部各地的工业园区等

开发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

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基地和龙头。

第二,国家在产业布局上还要在西部地区现有的工业基础上,加大对西部地区

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在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国家在产业布 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从地区优势产业出发承接产

业转移。

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实

施城市群和产业集群战略,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产业的规模经济,以优势产业为 依托,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

展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化水平;

国家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打造精品投资环境,降低产业转移成本,为承接产业转移 创造有利条件。

2.努力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已见显著成效,为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工业 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西部来说能是

严峻挑战,也有一定发展机遇。

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明显的梯度性、阶段性规律和趋势。可以预见,此次由美国次 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势必再次

推动国际分工体系调整和中国沿

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外和东部的产业资本向西部地区转移有助于拓展企业的 生存与发展空间,推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内地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带 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发展。

与此同时

2008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努力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己见显著成效,这也是有利于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内外宏观 经济大环境条件。

3.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较好态势,也为西部地区进一步

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协调发展理

论为指导,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必须协调发展,即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必须协调发 展,才能推进我国全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需要而作出的全

局性、历史性的伟大战略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 奋发努力,国家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大了对西

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大结构调整和对内对外开放力度,西部地区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棉花、畜牧、旅游等特色

优势产业,在全国市场上已占有

重要位置,西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水利枢纽、公

路干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

设进展顺利,并开始发挥效益,基础设施明显增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林 保护、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得

到了更有力保护。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沼气到户,以及人畜饮水、生态移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有力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老百姓也

得到了更多实惠。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较好态势,又为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 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更好的基础设施条和物质技术基础等有利条 件,因而,也就必然进一步为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 条件。

第五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鄂政发〔2012〕72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根据《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批复》(发改地区〔2011〕2997号)精神,为深入贯彻落实开放先导战略,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探索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新模式,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荆州等地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优化环境,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着力发展循环经济,防止落后产能异地扩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优秀示范区、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先行区、跨区域合作与产业转型发展综合试验区。

(二)基本原则。坚持转型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创新发展模式,推进以

—1— 结构调整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发展,实现承接转移与经济转型的有机统一。坚持“两型”引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重点突破,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重点,提升产业承接和劳动力吸纳的能力和水平,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区,实现劳动密集与产业密集的有机统一。坚持统筹发展,充分发挥优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示范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促进产业发展

(三)优化产业布局。高水平规划建设示范区,重点构建“一主四区”的产业布局,即以荆州市为主体区,荆门、仙桃、潜江、天门市为辐射区,形成以长江黄金水道、汉宜高速公路(318国道)与汉宜铁路复合运输通道、武荆高速公路与长荆铁路复合运输通道等三条交通动脉为横轴,以襄荆高速公路(207国道)、荆岳铁路、随岳高速公路等三条交通动脉为纵轴的“三横三纵”的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带。支持荆州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三个千亿元产业和轻工建材、纺织服装、高新技术三个五百亿产业,大力推进荆门市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进一步壮大仙桃市的食品加工业、潜江市的盐化工业和天门市的纺织服装产业链。

(四)支持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在示范区内投资设厂或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服务机构,以及投资额1亿美元或与之相当人民币以上的项目,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省财政安排10亿元湖北“壮腰工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发展。

(五)鼓励引进配套企业。发挥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

—2— 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提高大中小企业间协作配套水平。

三、完善基础设施

(六)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示范区对接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推进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荆门至岳阳段的建设工作,支持做好天门至仙桃、天门至潜江货运铁路支线前期工作,加快建设荆沙铁路,构建江汉平原铁路运输网。大力推进示范区内公路、过江通道、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交通站场和物流基地建设,促进各类交通方式实现无缝对接。支持做好沙市机场迁建准备工作和荆门通用机场开展前期工作。

(七)完善能源和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依托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在示范区布局一批路口电站,加大对示范区电网的投资力度,提高输变电能力。实施工业园区电网改造、城网改造、农网改造等“三网工程”。加快天然气、成品油管道输送工程建设,不断提升能源保障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快建设高速宽带网络、无线网、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八)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利资源配置与管理,实施蓄水保水工程。重点支持荆州市荆南四河整治、荆江大堤综合治理工程,加强荆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仙桃汉江干堤和东荆河堤整治项目建设,加快四湖地区“水袋子”治理,建设潜江老新泵站,从根本上改善示范区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九)改善民生设施条件。将国家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建设纳入全省文化发展战略,支持片区内重点项目建设和荆州古城旅游区建设。着力打造荆门屈家岭文化遗址公园和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创建农耕文化品牌。将示范区列为全省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重点支持对象,加大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在建设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加强示范区内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强园区建设

—3—

(十)加大省级投入。加大省级资金的筹措和整合力度,通过整合相关专项资金,支持示范区内产业园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配套能力和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将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纳入中央财政贴息补助政策范围。

(十一)支持开发区扩区。支持荆州国家级开发区扩区建设和荆门、仙桃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示范区内的省级开发区,可依法采取置换用地、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等方式扩大范围,由所在地政府修编开发区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十二)支持标准厂房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标准厂房建设,鼓励建设多层厂房。对于投资建设用于招商引资的标准厂房,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的,实行优先供应。

(十三)创新园区建设模式。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支持省级以上园区设立专业合作园区,吸引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商会协会等各类投资主体对园区进行整体开发。

五、保障土地供应

(十四)推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管理。根据实际用地需求,试行与审批级次相配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实施修编制度。

(十五)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倾斜力度。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省在分解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时,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用地需求,对示范区重大项目用地予以倾斜。对投资额5000万美元或与之相当人民币以上的鼓励类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在符合省级土地利用计划使用条件的前提下,支持其向省人民政府申请使用省级土地利用计划。

(十六)创新用地方式。对示范区内通过土地整理取得的新增建设用地可作价入股,共建合作园区。示范区内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不能在本行政区域内完成占补平衡的,可按照相关规定实行异地补充。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示范区内市、县政府可自行确定当地等级土地的适用税额,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对转移到示范区内的企业,在建

—4— 期间建设用地和自用房产纳税确有困难的,可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提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减免申请,按照税收管理权限审批。

六、强化金融支持

(十七)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由当地政府按照资本金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争取国家比照武汉城市圈优惠政策,按同城待遇审批。金融机构租用办公房的,由所在地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房租补贴;新购建办公用房的,按自用办公房房产税收归属,3年内由所在地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支持示范区内农信社(农商行、农合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各类机构健康发展。鼓励民间资本依法进入融资性担保行业,指导再担保机构创新多形式、多层次的“再担保”模式,为示范区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

(十八)鼓励企业融资。对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信托股权等方式成功融资的企业,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奖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对企业上市过程中涉及的重大问题,省、市、县有关职能部门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搞好政策指导与服务。省人民政府对成功上市的企业,按照有关文件规定给予一次性奖励。

七、保障人力资源

(十九)保障企业用工需求。支持示范区内的职业院校主动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配套服务工作。加大对示范区职业培训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支持职业院校等相关机构采取校企合作、定向培训、订单培训等方式为示范区企业提供合格员工。重点支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采取专场招聘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二十)积极引进智力和人才。支持“两院”院士和长江学者以及列入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的高端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到示范区发展。对于到示范区工作的境内外高管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符

—5— 合相关规定的,实行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等额补贴,优先解决住房、户籍、医疗、子女就学等问题。

八、支持商务发展

(二十一)推动物流项目建设。支持示范区建设物流园区和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大力支持荆州以两湖绿谷物流园为龙头的长江中游农产品集散中心、以盐卡综合物流园为龙头的生产资料物流基地和荆门港物流园、李宁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商贸业发展,促进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

(二十二)推进跨区域口岸通关合作。对“A”类企业全面实行“属地报关、口岸验放”和“属地报检、属地验放、口岸通行”的通关模式,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制度,建立关企、检企合作机制。支持荆州港盐卡港区口岸基础设施、查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荆州保税物流产业发展。

九、鼓励自主创新

(二十三)建立创新基地。支持在示范区建立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建立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对符合国家规定的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到示范区内落户的,有效期内经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转移到示范区内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凡在资格有效期内生产已认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产品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享受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四)鼓励科技研发。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支出,未形成无形资产的,除按照规定据实扣除外,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转移企业在示范区进行二次投资的,企业上缴税收中的地方所得部分,3年内以适当方式奖励企业。

—6—

十、加强环境保护

(二十五)增强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编制示范区环境保护规划,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业园区规划调整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重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在向下分解下达能源消费总量时,向示范区倾斜,保障示范区内重大项目落户。

(二十六)提高环保审批效率。严格示范区环保准入条件,防止落后产能扩张。示范区主体区享有与“一主两副”城市(武汉、襄阳、宜昌市)同等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对示范区内建设项目,只要符合规划、产业政策等规定,且满足当地环境容量要求,有总量来源和区域替代方案,应加快项目环评审批。

十一、优化政务环境

(二十七)优化注册服务。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注册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经营范围按大类申请核定。整体搬迁的企业按原评定的管理类别,来示范区后予以办理相应的工商、海关、外汇管理类别。允许转移到示范区内的企业将原进口设备转到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新企业继续使用,监管期限可以连续计算。

(二十八)创新政务服务方式。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规范和简化产业转移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管理程序,实现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推行全程代办制,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示范区内的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实行同价。争取国家批准在示范区内开展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对涉及落户示范区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中央和省有减免规定的,按照减免规定执行;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示范区内各市可以减免属于本级收入的收费。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九)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牵头的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

—7— 制度,定期召开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研究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调度重大项目,统筹协调示范区的建设工作。省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积极做好规划指导、政策创新、重大项目协调、争取国家部委支持等相关工作。

(三十)强化工作责任。示范区建设实行“省级统筹、市县为主”的工作机制。示范区内各市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成立由市政府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切实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研究政策措施,增强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要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增强执行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十一)严格监督考核。省政府政务督查室要会同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对示范区建设工作定期开展督查,通报督查情况。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要研究制定示范区建设的考核内容和办法,每年对示范区内各市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省政府有关部门和示范区内各市政府要根据本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九月五日

—8—

下载调查与决策——《借鉴广西、成都经验,加快推进我省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与决策——《借鉴广西、成都经验,加快推进我省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