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部标准化管理办法
农业部标准化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科学技术基础,对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科技进步,改进产品质量,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提高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农业标准由农业、畜牧兽医、水产、农垦、农机化、乡镇企业、环能、饲料等专业组成,主要任务是在农业部行业归口范围内制订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研究和国内外标准科技活动,为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服务。
第三条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都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科技发展的规划和计划,并加强领导和管理。
第四条 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农业部是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领导和管理农业标准化工作,在业务上接受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本部制定的标准化规章制度。
(二)制、修订农业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制、修订农业标准,审查上报国家标准的审批、发布,并审批、编号、发布行业标准。受理部直属企业标准备案。
(四)组织推动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五)管理农业系统等全国农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
(六)指导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标准化工作。
(七)组织标准化工作的奖励和表彰。
(八)管理和开展农业行业范围内的有关国际标准化工作。
(九)负责部内、部外标准的协调工作。
第六条 农业标准化工作由部质量标准司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各业务司分工协作负责。各级农业主管标准的部门和单位要健全标准化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标准化工作。加强标准的组织管理。
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市的农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国家、农业部及本省制订的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制订本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施细则和措施。
(二)编制本省农业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组织本系统的企、事业及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任务,并监督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
(四)会同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订地方农业标准。
(五)组织实施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六)管理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事业单位的标准化工作。
(七)组织对重要农业新产品和技术引进项目的标准化审查。
(八)开展标准化的宣传、培训和咨询服务工作;组织标准化工作的表彰奖励。
第八条 农业部有关业务司是专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本部制订的标准化工作的法规及规章制度,组织制订本专业标准化管理细则。
(二)提出本专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规划和年度计划草案,经部批准下达后实施,检查计划的落实。
(三)负责本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技术协调工作。
(四)负责落实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审查工作,将报批稿送部质量标准司审核发布。国家标准报批稿,经质量标准司审核后,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
(五)对本专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和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六)开展标准的人员培训、宣传等工作。
(七)推荐本专业标准项目报奖工作。
第九条 农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在一定范围内从事全国或全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其主要任务是:
(一)遵循国家和部的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提出本专业标准的政策、标准体系及规划、计划的建议。
(二)受部对口专业司的委托承担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订。
(三)负责本专业标准草案的技术审查和标准的复审,做好标准的技术协调工作。
(四)开展本专业的标准宣传和咨询服务工作。
(五)承担本专业的国际标准化技术业务工作。
(六)受委托办理与本专业标准化工作有关的事项。
第十条 部直属的企、事业单位的标准化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一)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农业部制订的标准化工作的规章制度,贯彻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
(二)制、修订企业标准并组织实施。
(三)承担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应用标准化手段,不断开发新产品,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五)农业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企事业单位的新产品和技术引进项目,进行标准化审查。
(六)加强企业标准化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标准化人员素质和企业职工的标准化意识。
(七)开展标准化情报工作,积极参与标准化学术交流。
(八)对标准化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所、室及班、组等进行表彰奖励。
各企、事业单位根据标准化工作的需要,设相应的标准化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标准化工作人员。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专职或兼职人员应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组织能力。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生产管理业务。
第三章 标准制订
第十一条 农业标准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第十二条 国家标准范围按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要求执行。第十三条 行业标准的主要范围是:
(一)农作物种子(种苗)生产技术、质量、分级、检验、精选、加工、包装、标志、贮运及安全、卫生标准,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
(二)农业生产技术:病虫害的测报、防治,农药合理使用;化肥、有机肥肥效试验、合理使用、肥料质量监测、生物制剂的质量及分析方法、中低产田分类指标等。
(三)热带作物及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天然橡胶、剑麻等的质量、检验方法,产品加工及机械等。
(四)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安全监理、技术保养、作业质量、机具维修、设备管理及各种中小农具的生产技术、品种、规格、质量及检验等。
(五)畜禽品种、生产饲养技术、卫生检疫及检验,草地资源区划、分类,牧草种子质量、加工、贮运、包装,兽医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卫生等。
(六)水产资源和养殖技术规范,水产品、渔具和渔具材料的质量、品种、规格、检验、包装、贮运及安全卫生,渔业船舶制造与维修,渔业专用仪器和机械等。
(七)省柴节煤技术,沼气、太阳能、风能、微水发电和农村生产节能技术的设计,应用规范及质量、检验方法;农业环境保护的监测,污染指标,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等。
(八)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配合饲料、混合饲料等质量、安全卫生及检验方法,饲料机械加工等标准。
第十四条 企业标准的范围主要是:
(一)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由企业制定产品标准。
(二)为提高产品质量而制定的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
(三)企业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有统一的生产工艺,按标准进行生产。
(四)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第十五条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的主要范围是:
(一)国家要求控制的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
(二)农作物的种子、种苗的质量分级标准。
(三)农药、兽药、水产生物类药品、有机复合肥、生物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土壤调理剂及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四)农产品及加工品的生产、运输和使用中的安全、卫生标准。
(五)环境保护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
(六)农业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卫生标准。
(七)农业通用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和制图方法。
(八)通用的试验、检验方法标准。
强制性标准以外的,均属推荐性标准。
第十六条 制订标准的原则是:必须保障农业生产、生活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满足使用要求,保护消费者利益;有利于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作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协调配套;因地制宜发展名、特、优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标准水平,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及对外贸易。
第十七条 标准的制订应按计划进行。国家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下达计划。农业行业标准计划由部质量标准司统一编制,以部文下达。制订标准工作的主要程序和要求按《农业部国家(行业)标准的计划编制、制定和审查管理办法》执行。第十八条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应组成有科研、教学、生产、监督检验、使用单位及管理部门等参加的工作组负责起草,标准的审查由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未成立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由项目主管部门或其委托技术归口单位组织进行。地方农业标准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拟定计划,经省标准化主管部门审批后,组织制定标准。企业标准由企业制订。
第十九条 标准的批准、发布。
(一)国家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审批、编号、发布,兽药国家标准由农业部审批、编号、发布。
(二)行业标准由部批准、发布。
(三)地方标准由省(市、区)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布。
(四)企业标准由企业批准、发布,并向上级标准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标准在贯彻实施后,要适时进行复审。复审期一般不超过五年(企业标准一般不超过三年)。
第四章 标准的实施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 农业部对国家、行业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第二十二条 各农业科研、生产、经营、服务等单位都应贯彻执行农业标准。
(一)农业强制性标准依法强制实施。
(二)农业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生产者自愿采用。
第二十三条 企业生产要贯彻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在产品或其说明书、包装物上注明标准代号、代码。
第二十四条 企事业单位开发新产品必须贯彻有关标准,新产品的鉴定定型时,由部质量标准司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标准化审查,没进行标准化审查的产品,不得定型和投产。
第二十五条 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由合同双方约定。出口产品在国内销售时,要保证质量,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
第二十六条 从国外引进的技术设备,要符合国内标准化要求,项目引进前要进行标准化审查,没有标准的产品、技术设备不得引进。
第二十七条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开展标准的示范,举办标准培训班,召开标准的现场会,放标准录像,张贴标准的主要内容印发标准材料发给农场职工和农民,使农民掌握、应用标准,并增强采用标准的自觉性。
第二十八条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有计划的对企、事业单位的标准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章 标准经费
第二十九条 国家标准的制订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拨给补助经费,专款专用。行业标准经费由各业务司安排。
第三十条 农业标准化工作应纳入各司科研经费计划和各省科技计划。
第三十一条 每年年底报国家标准补助费决算报表,同时编写决算说明书。决算说明书包括:项目执行情况,经费支出情况,资金使用效益,科技三项费用管理的经验和问题,以及改进的意见等。
第六章 标准的奖励
第三十二条 农业标准化科研成果是科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部初审推荐报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也可按照农业部申报科技进步奖的有关规定报奖。
第三十三条 每隔五年,表彰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部质量标准司负责解释。
第二篇: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管理办法doc_19-14
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农牧发[2010]6号)要求,为做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加强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以下简称示范场)管理,提升畜牧业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场指以规模养殖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在场址布局、畜禽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经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验收通过并由农业部正式公布的养殖场。
第三条 示范场创建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为核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培训、技术引导、示范带动,实现畜禽标准化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畜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 各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环保、工商和质检等部门的支持,切实抓好示范场建设工作。
第五条
中央与地方的相关扶持政策向示范场倾斜。鼓励畜牧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参与示范场创建,带动广大养殖场户发展标准化生产。
第二章
示范场条件及建设要求
第六条 示范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场址不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明令禁止区域,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区域内土地使用规划;
(二)达到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验收评分标准所规定的饲养规模;
(三)按照畜牧法规定进行备案;养殖档案符合《农业部关于加强畜禽养殖管理的通知》(农牧发[2007]1号)要求;
(四)按照相关规定使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违禁药物及非法添加物,以及停用、禁用或者淘汰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五)具备县级以上畜牧兽医部门颁发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两年内无重大疫病和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六)从事奶牛养殖的,生鲜乳生产、收购、贮存、运输和销售符合《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奶牛场卫生规范》(GB16568-2006)。设有生鲜乳收购站的,有《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生鲜乳运输车有《生鲜乳准运证明》;
(七)饲养的商品代畜禽来源于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养殖企业,饲养、销售种畜禽符合种畜禽场管理有关规定。
第七条 示范场建设其他条件按照农业部和各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验收评分标准执行。
第八条 示范场建设内容:
(一)畜禽良种化。因地制宜选用畜禽良种,品种来源清楚、检疫合格。
(二)养殖设施化。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和动物防疫要求。
(三)生产规范化。建立规范完整的养殖档案,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四)防疫制度化。防疫设施完善,防疫制度健全,按照国家规定开展免疫监测等防疫工作,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
(五)粪污无害化。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第三章 示范场确立
第九条 示范场标准
农业部制定示范创建验收评分标准,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省区情况对评分标准进行细化,制定不低于农业部发布标准的实施细则。
第十条 创建方案制定与下达
农业部根据各地畜牧业发展现状,下达当年示范场创建方案,明确各省区标准化示范场的创建数量,并向社会公布。
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细化本区域内的示范场创建方案,组织开展示范创建工作。
第十一条 申报程序
符合示范场创建验收标准的养殖场户根据自愿原则向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所在县、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 评审验收
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三人以上的专家组,对申请参与示范创建的养殖场进行现场评审验收,确定每个养殖场在示范期限内的具体示范任务和目标,并将验收合格的养殖场名单在省级媒体公示,无异议后报农业部畜牧业司。
第十三条 批复确认
农业部对各地上报材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实地抽查复核,审核通过后正式发布,并授予“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称号,有效期三年。
第四章 指导监督与管理
第十四条 农业部和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分别成立技术专家组。
全国畜牧总站负责对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技术专家组成员进行培训。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对本省区参与示范创建的养殖场进行集中培训与技术指导,养殖场根据相关指导意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
第十五条 示范场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按照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的有关要求组织生产,以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带动周边养殖场户开展标准化生产。
示范场应当按照农业部及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求定期提供示范场有关基础数据信息,并于每年12月20日前将本生产经营、具体示范任务和目标完成等情况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 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示范场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示范场奖惩考核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并建立示范场监督检查档案记录,每年抽查覆盖率不少于30%。
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掌握示范场建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农业部不定期开展对示范场的监督抽查,并将示范场作为农业部饲料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重点。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示范场资格:
(一)弄虚作假取得示范场资格的;
(二)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的;
(三)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
(四)使用违禁药物、非法添加物或不按规定使用饲料添加剂的;
(五)其他必备条件发生变化,已不符合标准要求的;
(六)因粪污处理与利用不当而造成严重污染的;
(七)停止生产经营1年以上的;
(八)日常抽查不合格,情节严重的,或整改仍不到位的。
(九)未按规定完成示范任务和目标的。
第十八条 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九条 地方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在示范场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由农业部予以通报批评。涉及违法违纪问题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可参照本办法,组织开展省级示范场创建工作。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文来自: bet365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百姓网
www.xiexiebang.com
bet365体育在线 www.daj8.net
第三篇:标准化管理办法
公司标准化供电所建设工作管理办法
为加强标准化供电所管理,推进公司“新农村、新牧区、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进一步夯实农电标准化建设基础,按照供电所基础工作标准化、工作过程流程化、作业组织专业化等管理要求,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农村供电所标准化管理标准的通知》(农管〔2008〕29号)、《关于开展标准化供电所建设工作的通知》(农管〔2009〕21号)要求,在统一、整合供电所各项工作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农电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供电所标准化管理
(一)、工作目标
1、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是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和作业组织专业化工作的继承和提升,也是农电标准体系建设向供电所的延伸,在统一、整合供电所各项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供电所的标准化管理。
2、标准化供电所建设遵循“统一领导,统一标准,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强化能力建设,规范流程管理,完善标准体系,健全激励机制。
3、通过开展标准化供电所建设,全面实现供电所的基础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各项工作的标准化。
4、为提升公司服务品牌,在开展标准化供电所建设过程中,选树一批管理水平较高、工作指标较优、创新能力较强的标准化示范供电所。
(二)、总体要求
1、标准化供电所包括国家电网公司和公司两级,只有获得公司标准化供电所的才能申报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示范供电所。
2、公司依据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示范供电所建设工作管理办法和框架标准,结合公司实际制订公司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标准,并据此开展考评工作。
3、公司对命名的标准化供电所实行动态管理。
4、对达到且保持标准化供电所的供电所,每公司开展“标准化供电所标兵单位”的评选活动。
5、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公司将不断修订和完善有关标准建设内容。
6、各单位在开展标准化供电所建设中,应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程序稳步推进。
(三)、职责分工
1、公司农电部是标准化供电所建设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①负责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公司系统的标准化供电所建设工作; ②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制定公司系统的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标准; ③负责典型创建工作,并向国家电网公司推荐申报标准化示范供电所; ④负责对标准化供电所进行考评验收和动态管理;
⑤指导、检查和考评各盟(市)局和旗(县)供电企业的标准化供电所建设工作。
2、旗(县)供电企业是标准化供电所建设工作的具体落实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①根据公司规定和上级要求,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标准化供电所建设工作;
②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和企业经济条件,制定本单位的标准化供电所建设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③定期对本单位的标准化供电所进行自考评验收和动态管理; ④按时总结和上报本单位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情况。
(四)、“标准化供电所”申报
1、“标准化供电所”由旗(县)供电企业组织供电所开展建设,经旗(县)供电企业自查达到公司“标准化管理供电所”标准的供电所,由旗(县)供电企业按规定向盟(市)局提出初验申请。
2、经盟(市)局组织审定达到公司“标准化供电所”标准的供电所,由盟(市)局按规定向公司农电部提出验收申请。
3、申报条件:各项考核内容自查得分率大于或等于90%。
4、申报材料包括:旗(县)供电企业开展标准化供电所工作情况汇报、相关的申报表格及指标完成情况表(见附表1、2))。
5、公司农电部根据盟(市)局“标准化供电所”的验收申请,组织人员对供电所进行抽查验收。经公司验收合格的供电所,由公司农电部以正式文件公布。
(五)、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标准(见附件1)
1、“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标准”由八个必备条件和九大项考核内容组成,总分1000分,其中:组织机构100分、基础管理100分、基础设施50分、信息化建设100分、安全管理150分、生产管理150分、营销管理150分、客户服务100分、队伍建设100分。考评总分达900分,且各项考评得分率均在90%以上,认定达到标准化供电所标准要求。
2、“考核标准”中各项指标考评分扣完为止,不出现负分。以增加或降低一个单位为标准扣分的,不足一个单位时按一个单位计算,如“每降低1%扣2分”,若降低不足1%,则按1%计算。
(六)、“标准化供电所标兵单位”建设
1、公司每对标准化供电所各项管理工作进行评优创先工作,对成绩优秀的标准化供电所命名为公司“标准化供电所标兵单位”。
2、公司“标准化供电所标兵单位”评价办法:每每个旗(县)供电企业评选1个。
3、公司“标准化供电所标兵单位”的评定,由旗(县)供电企业推荐,盟(市)局初验,向公司农电部提出验收申请。
4、公司农电部根据盟(市)局 “标准化供电所标兵单位”的验收申请,组织验收,验收合格者正式命名为“标准化供电所标兵单位”,并颁发奖牌。
5、旗(县)供电企业对命名的公司“标准化供电所标兵单位”的 供电所,用自有资金一次性奖励1万元,以资鼓励。
(七)、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示范供电所管理
1、推荐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示范供电所,从公司“标准化供电所标兵单位”的供电所中评选。
2、推荐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示范供电所,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评选标准考核;首先由盟(市)局推荐,再由公司农电部负责考核并申报。
3、标准化示范供电所由国家电网公司在公司推荐的供电所中择优考评确认,原则上标准化示范供电所不超过供电所总数的2%。标准化示范供电所的命名有效期为两年。
二、供电所制度管理
1.资料(档案)管理
①有条件的供电所应设专门的资料(档案)室,暂无条件的应在各管理人员办公室设置专门的资料柜。资料(档案)应分区、分类存放,日期具体,索引清晰,并存放于有标示的资料柜内,便于查阅。
②客户服务站不设资料(档案)室,只存放当年的资料或需要查阅的资料,应有专柜分别存放,并由兼职人员妥善保管,其余资料应移交供电所统一保管。
③供电所资料(档案)室可分为五个区:制度书籍区、基础管理区、安全管理区、营销管理区、生产管理区、优质服务管理区。
④资料室只存放历年资料、档案,当年使用的资料存放在各班组。
⑤供电所配备兼职资料(档案)管理人员,具体负责资料(档案)室的资料整理、查阅,资料室卫生。
⑥资料(档案)应由所长定期审查,所有资料(档案)应妥善保管,做到齐全整洁,填写清楚,正确放置在专用资料柜内。
⑦各类台帐记录、图纸资料、协议、传票,应用钢笔填写。墨水用碳素或蓝黑墨水。书写字迹工整、清楚,各类报表传票需要复写,可用圆珠笔填写。
⑧供电所的各种记录、台帐、传票、图表等表格格式及填报要求,执行公司农电部统一规定格式和填报要求;资料、协议、报表传票,应按类、按月(年)装订成册,所有台帐、资料、报表、协议应随客户的情况变化及时变更,以保证资料的正确性,并且每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核对工作。
⑨各种记录、台帐、传票要装订在大小、颜色、规格相同的文件盒内,文件盒正、侧面应依据公司制定下发的VI标识的有关标准进行分类建档和存放。各类资料应统一编号、分类放置,便于检索。
⑩供电所建立资料(档案)借阅制度,所有资料(档案)的借阅均必须在“档案资料借阅登记表”上登记,要及时督促借阅人员归还;归还资料时,管理人员应认真核对,以免造成资料的遗缺。有关人事档案、内部档案,不得随意结借给他人翻阅,以维护档案的严肃性和保密性。
2、环境卫生管理
①供电所环境卫生应实行责任区包干管理,包干人员应对其负责的卫生责任区每天进行打扫和维护,保持工作场所的干净、整洁。
②所有场所窗明几净、用品整洁、定置摆放、排列整齐,无灰尘、杂物、蛛网。③垃圾定点收集,每日清理。
④厕所无粪便、手纸堆积和污水淤积。
⑤门窗完整、无掉漆,玻璃无破碎,院内无积水。⑥墙壁干净整洁,无掉皮、涂画,铁质设施无锈蚀。
3、厨房和餐厅管理
①供电所应设置不对外营业的职工食堂,炊事员由供电所所长负责指定,农电工轮流担任,供电所不得聘用临时炊事人员。食堂发生的面、米、油、盐、酱、醋、肉、蛋、菜及调味品由就餐人员负担。
②食堂必须保持环境清洁和食品卫生,配备消毒柜,要及时涮洗灶具、炊具、餐具以及用餐设施,每周进行一次消毒,做到无苍蝇、老鼠、蟑螂等。
③食堂必须保证食品质量,不得采购变质、腐烂的蔬菜和肉,不得采购过期食品和调味品,过期原料和食品要及时丢弃。要坚持生熟食品分别存放,确保饮食卫生,确保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④厨房及餐厅不得存放与其不相关的其他物品。
4、物资管理
①供电所设兼职库管员,负责物资的领用、保管和发放工作。
②物资库房严禁闲人出入,必须要有专用的防火、防盗、防潮安全设施,经常保持通风和干燥,并定期进行检查。
③供电所生产用的备品备件和办公用的物品,一律从旗(县)供电企业领用,严禁供电所擅自购买物资。
④库管员要对库存物资建帐立卡,对进出料单要认真登记并妥善保管,做到帐、卡、物三相符。坚持日帐日结,月帐月清。按月对常用物资盘点,逢季对重点物资盘点,每半年对所有物资盘点一次。
⑤物资帐应按年建立,每年初库管员要对物资帐转建一次。
⑥非抢修用的物资,出库时由领用人如实填写“物资领用单”,经所长签字审批后方可出库,未经审批的物资严禁出库。用于抢修的物资,可在使用后2日内补办审批手续。“物资领用单”一式二份,一份由供电所保存归档,一份在月底报旗(县)供电企业备查。
⑦物资在库房内应做到“四号定位(库房号、货架排号、货架号、层数号)、五五摆放(指同型号、同规格的材料要每5个组成一组摆放)、帐卡物三相符”,应分类、分规格摆放整齐,并便于搬运;库房内应留有必须的搬运通道。每种规格的物资前,均要悬挂物资卡,物资卡显示的现存物资数量应与实际库存物资相符。
⑧严禁供电所设库外物资帐,严禁冒领、冒批或在物资领用和使用中弄虚作假;严禁供电所人员私自借用、挪用和向外出售物资。
⑨库管员应根据物资使用情况和配置标准,每月底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物资计划,及时领取补充物资,保证每季初供电所的物资储备达到标准配置数量。
5、办公场所管理
①供电所办公场所和营业厅应按公司统一设计的VI标识设置,上墙图表的格式、种类以及悬挂位置应按公司统一设计的VI标识统一、规范,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
②办公场所的色调应以公司VI标识为主,颜色不宜过多或太杂。
③办公室不应放置除标准配置以外的杂物,各种设施应定置摆放,做到整洁、协调、紧凑、美观。
④新配置的办公家具、生活设施应统一;各办公室桌、椅、卫生用具等应统一摆放,并在明显位置设立房屋定置图。
⑤集体办公室应配置个人更衣柜和工器具柜,有条件的应单独设置放置个人工器具柜的房间。
⑥门窗的颜色应与环境相协调,不同功能的房间门楣上安装公司统一设计的VI标识的门牌;落地式玻璃门窗要粘贴公司统一设计的VI标识的防撞条。
⑦走廊、楼梯的墙面应悬挂反映企业文化内容的标语,但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
⑧供电所应在明显位置悬挂卫生责任区划分图、楼层分布示意图,禁烟场所应有明显的禁烟标志。
⑨工作人员上班期间必须统一着装,内勤人员应统一穿正装,服务厅人员必须系领带(结),外勤人员应统一穿工作服;所有人员应挂工号牌。
6、工器具管理
①供电所应按规定配备工器具和仪器仪表,各种安全工器具、施工工器具、仪器仪表应分类、分区存放在不同的工器具柜内。
②大型的施工器具应放置在专用的支架上。
③工器具不能堆放叠放,一物一位置,对号入座放置,并以标签明确放置位置。④按周期试验的工器具,应在工器具上贴上试验标签。
⑤绝缘工器具应采取防潮措施,要防腐蚀性气体,防紫外线照射,保证其绝缘水平,防止老化腐蚀。
⑥报废的工器具应及时处理或集中上缴,严禁在工器具室混放。
⑦安全工器具、施工器具、仪器仪表应建立领用登记制度,领用时要在“仪器仪表及工器具领用登记薄”上登记,保管人员应及时督促借用人员归还,归还器具时,保管人员应认真检查,以免将损坏的器具入柜存放。
7、员工宿舍管理
①宿舍内外应保持整洁、清洁、卫生;宿舍内应保持门窗完好,墙壁洁净,地面整洁,空气新鲜。
②宿舍内的一切物品要定置摆放,做到毛巾、脸盆、茶杯、热水瓶、被子、鞋子(每人限摆三双)等六个一条线,垃圾应倒入指定的地方。
③宿舍内严禁携带、存入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包括反动淫秽书刊及音像制品。④爱护公物,节约水电,不得随意张贴字画或乱刻乱涂、乱写、乱画、乱钉钉子,对配置的公用物品要爱护使用。
⑤宿舍内不得私拉电线,不得烧煮食物。
⑥按时就寝,按时起床,保持宿舍安静,宿舍区内不准出现有碍安静和安全的活动。⑦严禁在宿舍内经商,严禁从事以盈利为目的各种个人活动;严禁在宿舍内喝酒、打架。⑧讲究环境卫生,严禁向窗外、走廊、阳台等公共场所泼水和乱丢弃物品(包括纸屑、瓶子等)。⑨离开宿舍时必须收藏好自己的钱票和贵重物品,及时关锁好门窗、开关,如发现失窃或可疑迹象应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报告,严禁翻围墙爬门窗。
⑩不得乱倒垃圾,乱挂衣服,阴湿天、大风天不得在外晒被子,不得妨碍他人。
8、报修值班管理 ①供电所若设值班室,必须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班,设立故障报(抢)修和客户举报投诉电话,并公布电话号码。
②值班室应装设报修电话、抢修工器具柜、抢修工器具和抢修材料、值班记录以及相应的生活设施;值班室不得放置炊具、灶具以及其它的闲杂物品。
③值班室内不得与家属混居,不乱留外人住宿。
④非工作时间一般情况下应有1人负责值班、2人负责事故抢修;值班人员只负责接听电话、接待客户咨询、做好值班与抢修记录、抢修任务派遣等内勤工作,不具体参与户外事故抢修工作;抢修人员应同时在值班室待命,出现抢修任务时,应立即赶赴现场处理事故。
⑤抢修人员抢修结束后,完整填写现场抢修记录,并及时补足备品备件。
⑥在重大活动、重要会议、节假日和排涝、抗洪及其它自然灾害抢修救灾期间,应增加值班人员,全力以赴投入节假日和抢险救灾供电当中。
⑦值班人员接待客户来访或咨询电话,要热情礼貌、有问必答、百问不厌;客户反映问题能现场答复的要及时答复,不能现场答复的要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并记录在案,报告领导。
⑧值班人员、抢修人员在当班期间,严禁饮酒、串岗、离岗,用于抢修、抢险的工器具要保管良好,确保随时取用。
9、洗漱间管理
①剩饭菜,废弃物等必须倒在指定容器内,不准倒在洗漱间的水池及地面上。②不准在洗漱间的墙上、门上、隔板上、乱写乱画 ,乱张贴。③不准在洗漱间内焚烧废弃物。④拖把用完后冲洗干净。
⑤不要随地泼水,人员离开时水龙头要及时拧紧、电源开关要及时关闭,要节约用水、用电。⑥每周用“84”消毒液为洗漱间消毒,杜绝传染病。
10、活动室阅览室管理 ①应由专人负责管理。
②内部设置的各种设施仅供本室使用,不得挪用外借。
③内放置的报刊、杂志只限就地阅览,不予外借或带出室外。
④内所提供的娱乐用品,只限就地娱乐,不予外借,严禁在职工之家内赌博。⑤应每天定期开放。
⑥入室人员严禁吸烟,不得随地吐痰、乱扔纸屑。⑦入室人员应爱护室内公物。
⑧室内卫生应每天清理,保持清洁和空气清新。
11、安全保卫管理
①门卫必须严守岗位,认真履行值班职责,坚持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不得擅离职守。②严禁易燃易爆和其他危险物品进入供电所内。
③严禁小商小贩、闲杂人员和不明身份人员进入供电所内。
④供电所要按时开关大门,上下班前后半小时开关大门(节假日不开)。
⑤外单位机动车辆未经门卫同意,不准入供电所院内停放;本单位职工车辆按规定位置停放。⑥节假日、重大活动以及非常时期,应加强值班巡逻,确保单位内部安全和公私财产免受损失。⑦外来人员要进入供电所院内,应主动出示证件和向门卫说明情况后,方可进入。
⑧携带贵重物品出大门的外来人员,必须有本单位人员送出大门,并向门卫说明情况,否则不予放行。
⑨大件物品运出院内应认真检查,情况不明不得放行。⑩办公区出现紧急情况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三、检查与考核
1.旗(县)供电企业每年1月15日以前,按照公司规定填报供电所基本情况统计表,并于1月20日前上报盟(市)局。
2.对在 “标准化供电所标兵单位”及先进评选申报中弄虚作假的单位,经公司查实后,除对其申报的供电所不予命名外,还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要给予其行政处分。3.供电所岗位责任制管理的检查与考核纳入标准化供电所考核标准加以考核和兑现。4.供电所专业分工管理的检查与考核纳入标准化供电所考核标准加以考核和兑现。5.旗(县)供电企业应定期对供电所的各种基础资料进行检查考核。
6.“标准化供电所”动态考核依据《公司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标准》(见附件1)。7.“供电所标准化管理标兵单位”评定依据《公司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标准》。
8、“标准化示范供电所”评定依据《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示范供电所建设标准》。附件:
1、公司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标准(正文和建设标准)
2、标准化供电所考核汇总表(附表1)
3、标准化供电所申报表(附表2)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第68号
《蚕种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6月15日经农业部第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杜青林
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蚕 种 管 理 办 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蚕遗传资源,规范蚕种生产经营行为,维护蚕品种选育者和蚕种生产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蚕桑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从事蚕品种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蚕种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蚕种指桑蚕种和柞蚕种,包括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和一代杂交种;本办法所称蚕种生产包括蚕种繁育、冷藏和浸酸。
第三条 农业部负责全国蚕种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蚕种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规定,安排资金,支持良种繁育,改善生产条件,加强蚕种场建设,促进蚕种生产健康发展。
第五条 蚕种生产、经营者可以依法自愿成立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当为成员提供信息、技术、营销、培训等服务,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成员和行业合法权益。
第二章 蚕遗传资源保护、品种选育与审定
第六条 蚕遗传资源保护以国家为主,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个人依法发展蚕遗传资源保护事业。
第七条 农业部负责组织蚕遗传资源的调查,发布国家蚕遗传资源状况报告,制定全国蚕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公布国家级蚕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公布省级蚕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并报农业部备案。
第八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蚕遗传资源保育单位(蚕种质资源库)承担蚕遗传资源保护任务。未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处理受保护的蚕遗传资源。
蚕遗传资源保育单位应当按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采集新增的蚕遗传材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新增加的蚕遗传材料。
提供新增加的蚕遗传材料,有权获得适当经济补偿。
第九条 禁止除杂交一代蚕品种以外的蚕遗传资源出口。
因交换需要出口蚕遗传资源的,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同时提出国家共享惠益方案。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报农业部批准。农业部在二十个工作日内做出审批决定,不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引进蚕遗传资源,应当办理检疫手续,并在引进后三十日内向农业部备案。
对外合作研究利用蚕遗传资源的,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畜禽遗传资源对外合作研究利用的审批办法审批。
第十条 国家扶持蚕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推广使用,支持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单位开展联合育种,建立蚕良种繁育体系,推进蚕种科技进步。
第十一条 新选育的蚕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应当通过国家级或者省级审定。
未经审定或者审定未通过的蚕品种,不得生产、经营或者发布广告推广。
农业部和蚕茧产区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设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蚕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蚕遗传资源的鉴定、评估和蚕品种的审定。
第十二条 通过国家级审定的蚕品种,由农业部公告,可以在全国适宜的生态区域推广。通过省级审定的蚕品种,由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推广。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属于同一适宜生态区的地域,经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引进饲养。
审定未通过的蚕品种,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向原蚕品种审定委员会或者上一级蚕品种审定委员会申请复审。
第十三条 利用转基因技术选育的蚕品种和引进的转基因蚕遗传资源,还应当执行国家有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规定。
第十四条 新选育或者引进的蚕品种,需要在申请审定前进行小规模(每季1000张或者1000把蚕种以内)中试的,应当经试验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三章 蚕种生产经营
第十五条 蚕种生产分为三级繁育(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和四级制种(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
从事蚕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取得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十六条 申请蚕种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与区域蚕业发展规划要求;
(二)有与蚕种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桑园(柞林)或者稳定安全的原蚕饲育区;
(三)有与蚕种生产相适应的资金和检验等设施;
(四)有与蚕种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五)有能够有效控制蚕微粒子病的质量保证措施;
(六)一代杂交种年生产能力5万张以上。
申请蚕种冷藏、浸酸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与冷藏能力相适应的冷藏库房、浸酸设备仪器、场地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七条 申请蚕种经营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蚕种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场所、资金和保藏、检验等设施;
(二)有与蚕种经营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经营的蚕种应当是通过审定的品种。
第十八条 申请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受理申请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做出审批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
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证书样式由农业部规定。
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工本费按照国务院财政、价格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期满仍需继续生产、经营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30日按原申请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在许可证有效期内变更许可事项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禁止伪造、变造、转让、租借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条 发布蚕种广告的,应当提供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广告内容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注明蚕品种的审定名称,文字介绍符合该品种的实际性状。
第二十一条 销售的蚕种应当经检疫、检验合格,并附具蚕种检疫合格证明、质量合格证和标签。
蚕种标签应当注明企业(种场)名称、企业(种场)地址、品种名称、期别、批次、执行标准、卵量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 蚕种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蚕种生产、经营档案。
蚕种生产档案应当载明品种名称、亲本来源、繁制地点、生产数量、检疫检验结果、技术与质检负责人、销售去向等内容;蚕种经营档案应当载明蚕种来源、保藏地点、质量状况、销售去向等内容。
蚕种生产、经营档案应当保存二年以上。
第二十三条 禁止销售下列蚕种:
(一)以不合格蚕种冒充合格的蚕种;
(二)冒充其他企业(种场)名称或者品种的蚕种;
(三)未附具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蚕种检疫证明、蚕种质量合格证和标签的蚕种。
第二十四条 禁止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出口。出口经过审定的一代杂交种,应当由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报农业部备案。
《蚕一代杂交种出口审批表》样式,由农业部规定。
第四章 蚕种质量
第二十五条 蚕种检疫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蚕种检验机构承担。检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检疫不合格的蚕种,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销毁。
第二十六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蚕种质量监督抽查计划并组织实施。
农业部监督抽查的品种,省级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重复抽查。监督抽查不得向被抽查者收取任何费用。
承担蚕种质量检验的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
第二十七条 发生下列情形并严重影响蚕种供应的,蚕种生产者或者经营者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微粒子病等蚕病虫害爆发;
(二)遭受严重自然灾害;
(三)生产基地受到较大面积污染和农药中毒;
(四)其他可能严重影响蚕种供应的情形。
第二十八条 由于不可抗力原因,需要使用低于国家或行业标准蚕种的,应当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使用。经营者应当向使用者说明并加强技术服务。
第五章 罚 则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擅自处理受保护的蚕遗传资源,造成蚕遗传资源损失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未经审批开展对外合作研究利用蚕遗传资源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蚕遗传资源和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未经审批向境外提供蚕遗传资源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销售、推广未经审定蚕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蚕种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未按照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发布蚕种广告宣传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无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或者违反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经营蚕种,或者转让、租借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三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三万元的,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违反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经营蚕种或者转让、租借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情节严重的,并处吊销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 销售的蚕种未附具蚕种检疫证明、质量合格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一项至第二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销售的蚕种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吊销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五条 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个人核发许可证或者有关批准文件,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依法给予处分。
蚕种质量检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按要求检疫检验或者出具虚假检疫证明、检验报告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六条 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被吊销的,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自吊销许可证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被吊销许可证的蚕种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手续。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原原种是指供生产原种用的蚕种,原种是指供生产一代杂交种用的蚕种,一代杂交种是指用原蚕按规定组合杂交繁育的蚕种。
(二)原蚕是指由原种孵化而来的蚕,原蚕饲育区是指利用桑园与设施专门饲养原蚕的区域。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二○○六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第五篇: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
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农业基本建设单位财务管理行为,强化财务监督,保障资 金的安全、合理和有效使用,提高投资效益,根据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规定》及国家有关法规,结合农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农业系统(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农垦、乡镇企业及部属企事业单位等,下同)所有执行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 项目建设的单位,包括当年安排基本建设投资、当年虽未安排投资但有在建工 程、有停缓建项目和资产已交付使用但未办理竣工决算的项目建设单位。
第三条 农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贯彻执行国家和农业部有关法 律、法规、方针政策;做好基本建设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核算、监 督和考核工作;依法、合理、及时筹集和使用建设资金,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努力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多渠道、多层次投资和群众投工投 劳的特点,全面反映国家投资项目的各种渠道资金,明晰产权,确保国有资产 的保值增值。
第四条 农业基本建设经营性项目应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实行建设项目法 人责任制,推行投资的筹划、建设、生产经营、还贷全过程的系统管理。非经 营性项目参照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办法,实行建设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制。
第二章 机构和职责
第五条 农业部财务司是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职能部门,对农业基本 建设全过程的财务活动实施财务管理和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
(二)研究制定本部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
(三)审核、汇总、编制农业部基本建设资金预算。
(四)根据财政部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和农业部投资计划,审核、汇总部直属单 位用款计划;编制中央与地方联建项目用款计划,并按财政部批复的用款计划 和工程进度拨款。
(五)审核、汇总、上报基本建设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申请和季度基本建设投资 完成情况报表,审核、汇总、上报、批复基本建设财务决算。
(六)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情况,监督重大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的落实。
(七)审核和审批部属单位基本建设竣工财务决算。
第六条 有中央级基本建设资金支出的省级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农机、乡镇企业等主管部门,应设立或指定适应工作需要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有关 基本建设财务的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及农业部有关政策规定,制定并组织实施本系统基本建设 财务管理办法,指导和督促所属单位和下级部门做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
(二)按计划、工程进度及配套资金到位情况拨款,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情况。
(三)审核、汇总上报基本建设项目季度投资完成情况,审核、汇总上报和批 复基本建设财务决算。
(四)监督重大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落实。
(五)审核、审批所属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第七条 建设单位应按规定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基本建 设财务工作,并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部直属单位的基本建设财务,原则实行 一级财务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编报用款计划和资金的解拨及核算。
建设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农业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 本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依法设置会计账目,加强会计核算。
(三)按计划和工程进度付款,及时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情况。
(四)编报基本建设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季度报表和基本建设财务决算报表。
(五)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定期进行财产物资清查,加强项目实施和竣工验收 工作。
(六)编报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
第八条 建设单位应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及时收集、整理、归 档从项目筹划到工程竣工验收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并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移交档案管理部门。
部直属单位建设项目发生停建、缓建、迁移、合并、分立以及其他主要变 更事项,应当在确立和办理变更手续之日起三十日内,向部财务司提交有关文 件和资料的复制件。
第三章 资金管理
第九条 建设单位财务部门应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对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来 源,使用方向和资金落实情况等进行全面审查监督。
第十条 建设单位应加强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 建立基本建设资金管理账户(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施范围的部属单位,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执行),建立基本建设会计核算账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按农业部下达的投资计划和批复执行,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基本建设资金。
第十一条 用于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的各种资金,都应纳入预算,实行项目预 算管理。
第十二条 建立基本建设资金拨付的审核制度,财务部门要严格按基本建设 程序、支出预算、投资计划及工程进度拨付资金。新建项目须经国家有关 部门批准开工后才能拨付工程款,没有下达投资计划及不符合法律、法规 及政策规定的财务支出,财务部门不得拨付资金。
第十三条 对多渠道资金配套建设项目,各建设单位应将安排落实配套资金 的投资计划,抄报上级财务主管部门,对配套资金不落实或不到位的,上 级财务主管部门不予拨付基本建设资金。
第十四条 按照国家关于项目资本金制度的规定,经营性项目应在项目总投 资中筹集一定比例的非负债资金作为资本金。筹集的资本金,需聘请中国注册 会计师验资并出具验资报告。以非货币性资产投入项目的资本金,必须经过有 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作价。经营性项目筹集的资本金,在项目建设期间 和生产经营期间,不得以任何方式抽走。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在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前应认真清理结余资金。
经营性项目清理出的结余资金,相应转入生产经营企业的有关资产。
非经营性项目清理出的结余资金,首先用于归还项目贷款。如有结余,30 %作为建设单位的留成收入,主要用于项目配套设施建设、职工奖励和工程质 量奖,70%按投资来源比例归还投资方。
第十六条 项目检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的留成收入70%用于项目管理和 配套设施建设,30%用于职工奖励和福利。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上交的基建项目竣工结余资金应在竣工财务决算批复 后三十日内按拨款渠道逐级上交。其中中央投资形成的应上交结余,应逐级汇 总上交部财务司。
第四章 建设成本
第十八条 建设成本包括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支出、设备投资支出、待摊投资 支出和其他投资支出。
第十九条 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支出是指建设单位按批复的项目概算内容发生 的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其中不包括被安装设备本身的价值以及按 照合同规定支付给施工企业的预付备料款和预付工程款。
第二十条 设备投资支出是指建设单位按批复的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各种设 备的实际成本,包括需要安装设备、不需要安装设备和为生产准备的不够固定 资产标准的工具、器具的实际成本。
第二十一条 待摊投资支出是指建设单位按批复的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按 照规定应当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建设单位管理 费、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土地复垦及补偿费、勘察设计费、研究试验费、可行性研究费、临时设施费、设备检验费、负荷联合试车费、合同公证及工程 质量监理费、(贷款)项目评估费、国外借款手续费及承诺费、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查)费、招投标费、经济合同仲裁费、诉讼费、律师代理费、土地使用税、耕地 占用税、车船使用税、汇兑损益、报废工程损失、坏账损失、借款利息、固定 资产损失、器材处理亏损、设备盘亏及毁损、调整器材调拨价格折价、企业债 券发行费用、航道维护费、航标设施费、航测费、其他待摊投资等。
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标准控制待摊投资支出,不得将非法的 收费、摊派等计入待摊投资支出。
第二十二条 其他投资支出是指建设单位按批复的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构成 基本建设实际支出的房屋购置和基本畜禽、林木等购置、饲养、培育支出以及 取得各种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发生的支出。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管理费是指建设单位为进行建设项目筹建、建设、联 合试运转、验收总结等工作所发生的管理性质的开支。
建设单位管理费开支范围包括:不在原单位发工资的工作人员工资、基本 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办公费、差旅交通费、劳动保护 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固定资产使用费、零星购置费、招募生产工人费、技术 图书资料费、印花税、业务招待费、施工现场津贴、竣工验收费和其他管理性 质的开支。
业务招待费支出不得超过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的10%。
施工现场津贴比照当地财政部门制定的差旅费标准执行。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分据实列支的办法。
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总额控制数以项目审批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概算为基 数,并按投资总概算的不同规模分档计算(具体计算方法见附件一)。特殊情况确 需超过上述标准的,需事前经部财务司审核并报财政部批准。
第二十五条 非经营性项目发生的江河清障、航道清淤、飞播造林、补助群 众造林、退耕还林(草)、封山(沙)育林(草)、水土保持、城市绿化、取消项目可行 性研究费、项目报废及其他经财政部门认可的不能形成资产部分的投资,作待 核销处理。项目竣工后,报经财政部门批准,冲销相应的资金。形成资产部分 的投资,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
第五章 政府采购
第二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和纳入预算管理的社会团体使用财政性基本建设 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和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 务,必须按《政府采购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 政府采购工程进行招投标的,适用招标投标法。
第二十八条 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办法。
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部门集中采购项目的采购应当依法实施集中采购。
第二十九条 各单位应将政府采购的项目及资金预算列入部门预算,严 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第三十条 纳入中央财政直接支付范围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采购资金由财政 部国库管理部门直接支付给供应商,采购单位应按照合同和财政部有关要求,填报采购资金支付申请书,报财政部国库管理部门审批。
未纳入财政直接支付范围的政府采购项目,由采购单位按现行资金管理渠 道和合同规定自行付款。
货物、工程或服务的采购与验收,必须严格按程序规范运作,并建立内部 制约机制。
第六章 财务报表
第三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按规定及时、准确编报基本建设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季度报表、基本建设财务决算报表和竣工财务决算报表,认真详细编写决 算说明。建设项目单位法定代表人对编报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第三十二条 报送的基本建设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季度报表,必须使用财政部 开发的“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及项目信息系统”软件编报,并按要求逐个项目录 入,产生汇总上报数据,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上报部财务司。
第三十三条 各建设单位要在做好建设单位资金清理、账务核实的基础上,采用财政部统一编制的“数据处理软件”,及时、准确编制基本建设财务 决算报表。
在编报基本建设财务决算报表的同时,应对基本建设财务的全面状况 和国债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待核销基建支出”、“转出投资”、“本年 其他基建拨款”的构成情况做详细的说明。
第七章 竣工财务决算
第三十四 条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竣工决算的组成部分,是核定新增固 定资产价值,反映竣工项目决算成果的文件,是办理固定资产交付手续的依据。建设单位应按财政部、农业部和国家相关规定,实事求是编制基本建设项目 竣工财务决算,做到编报及时,数字准确,内容完整。
第三十五条 建设项目按批准的设计文件所规定的内容建成,工程质量符合 规定标准,工业性项目经负荷试车考核或试运行期能够正常生产合格产品,非 工业性项目符合设计要求,能够正常使用时,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验收,编报 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第三十六条 建设周期长、建设内容多的建设项目,单项工程竣工,具备交 付使用条件的,可编制单项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待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后编制项 目竣工财务总决算。
第三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加强对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组织领导,组织专 门人员,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在竣工财务决算未经批准之前,原机构不得 撤销,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人员不得调离。
第三十八条 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报 告,初步或扩大初步设计,概算调整及其批复文件;招投标文件;历年基本建 设计划、历年财务决算及批复文件;合同、工程结算等资料;有关的财务核算 制度、办法;其他有关资料。
第三十九条 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内容,包括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和竣工 财务决算说明两个部分。
(一)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表(表式见附件二)
主要有以下报表:
1封面;
2基本建设项目概况表;
3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表;
4基本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资产总表;
5基本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
(二)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基本建设项目概况;
2会计账务的处理、财产物资清理及债权债务的清偿情况; 3基建结余资金等分配情况;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分析、计算情况;
5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及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建议; 6决算与概算的差异和原因分析; 7需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条 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经所在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 机构签署意见,由农业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小型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审批,按以下权限进行:
(一)部属农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农业部财务司审批;
(二)部属科研单位院本级的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农业部财务司审批,院 下属各所建设项目的竣工财务决算报院本级审批;
(三)部属垦区本级的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农业部农垦局审批,垦区下属 各单位的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垦区本级审批;
(四)中央与地方共同投资的小型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四十一条 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大中小型划分标准。经营性项目总
投资额在5000万元(含5000万元)以上、非经营性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含3000 万元)以上的为大中型项目。其他项目为小型项目。
第四十二条 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项目,3个月内不办理竣工验收和固定资 产移交手续的,视同项目已正式投产,其费用不得从基本建设投资中支付,所 实现的收入作为生产经营收入,不再作为基本建设收入管理。
第四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根据批复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或基本建设财务 决算,及时调整有关账务,办理资产移交手续,进行资产产权登记。
第八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 各级农业基本建设财务主管部门应严守廉政规定,加强与计划、审计、监察等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基本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制度,采取 定期普查、重点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督促建设单位管好用好项目建设资金,确保工程质量和国家资金运行的安全、合理和有效。对检查中发现工程质量 和建设资金有重大问题的项目,应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并追究项目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十五条 各级农业基本建设财务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资 金的追踪、检查和监督工作。对纳入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管理的资金,应保证按 投资计划使用,不得挪用、挤占;应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第四十六条 各级农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机构,应参与指导和监督政府采购 制度的落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财务预算、工程实施中 的资金使用、财务决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必要时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 审计,作为有关审核、审批的依据。
第九章 财务分析与评价
第四十七条 基本建设财务部门应加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分析与评价工 作。
第四十八条 财务分析报表主要包括财务现金流量表(利用外资的项目分报全 部投资和国内投资)、资金平衡表、基本建设投资表、基本建设借款情况表、基 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表、交付使用资产表、基本建设收入情况表等报表。
第四十九条 财务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到期固定资 产投资借款偿还率、综合建成周期、交付使用率和资产产出率等主要指标。
第五十条 建立和完善投资效益的分析报告制度,部属单位和省级农业主管 部门应在编制财务报表的同时,加强项目实施和已完工项目形成的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情况的跟踪分析,正确反映基本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 的对策建议。第十章附则
第五十一条 逐步加强基本建设财务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基本建设项目资料 档案库,认真搞好有关信息资料的采集、加工处理、传递和利用工作。
第五十二条 加强基本建设财会队伍建设,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不断 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由农业部财务司负责解释。末尽事宜按国家现行有关规 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实行。《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暂 行办法》(农财发[1999]1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