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浙江宁海政府工作报告剖析
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2日在宁海县
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宁海县县长褚银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本届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也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面对强台风“海葵”正面袭击我县的严重影响,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领导下,围绕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滨海生态县、打造人居幸福地”奋斗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总基调,紧紧依靠全县人民,振奋精神、攻坚克难,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4.3亿元,增长8.5%。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5.2亿元,增长1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8亿元,增长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6515元和16454元,分别增长10.5%和11.5%。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升至第58位,比上年提升3位。
一年来,我们奋力抵御经济下行风险,区域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我们立足抓早抓实抓主动,及时对工业、服务业、外贸等一系列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各类扶持资金达到2.6亿元。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进村入企解难题”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各类困难2558项。制定并落实好“五缓四减三补贴”等政策,启动“营改增”改革试点工作,减免企业税费1.6亿元。连续开展重大项目“百日攻坚突破”、“百日冲刺争先”活动,健全项目联系、协调、督查机制,动真碰硬推进政策处理“清零拔钉”专项行动,117项重点实事工程得到统筹推进,其中新开工项目35个,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43.7亿元,增长19.2%。全力推进外贸在优化结构基础上平稳增长,支持企业借助各类展会抢占市场份额,广交会展位数和参展企业数均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20.9亿美元。强化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举办消费促进月、宁海购物节等系列商贸促销活动,持续培育汽车、旅游、家电等消费热点,全面激发城乡消费活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2亿元,增长18.7%。致力于用地保障,下大力气破解征地拆迁难问题,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消化利用专项行动,全年争取各类用地指标5794亩,开发造地2600亩,处置闲置土地1070亩。致力于资金保障,积极构筑政银企合作平台,稳妥处置企业债务危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全年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468.8亿元,增长5.2%。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成功采用BT、BOT等模式融资13亿元,引进总规模达2亿元的软银中国创投基金,与国开行签订50亿元的全面合作协议,启动第二期城投债发行工作。统筹推进支持浙商创业创新、返乡创业以及引进外资工作,全年实到外资7651万美元,引进浙商回归项目20个,实到资金8亿元。
一年来,我们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日益优化。把工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来抓。积极发挥“二区八园”的引领支撑作用,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1.7亿元,三门湾区域开发逐步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成功引进宁波工投集团整体建设宁波模具产业园,得力精品文具产业园建成运行,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扎实推进。大力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启动百家企业成长培育计划,全年完成工业投资43.7亿元,增长16.3%。下大力气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宁波国际生物医药研发培训中心、宁波人源抗体药物筛选中心等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和企业落户宁海,茶山抽水蓄能电站被确定为“十二五”期间拟开工项目,甬台温输气(油)管道宁海段工程动工建设,茶山风力发电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2.3倍。在外需市场严重萎缩的情况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仍突破500亿元关口。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顺利通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中期检查,建成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对接,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8家,预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成功举办首届人才科技周活动,投用宁波模具人才市场,建成人才公寓100套,引进各类人才5160名,省“千人计划”实现零的突破。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来抓。积极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不断培育新兴业态,预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增长13.3%,占GDP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物流园区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金属材料市场建成开业,家之窗现代家居广场开工建设,汽配城项目落地转化,集汽车4S店集聚区和零部件生产、加工、交易的汽车经济板块加快构筑。旅游经济迅猛发展,围绕“一中心六基地”旅游总体布局,大力推进上金国际商业文化旅游区、宁海湾游艇俱乐部、天河度假中心一期等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构筑县域“大景区”,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养老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顺利通过省旅游经济强县复核。全年共接待游客796.9万人次,增长15.3%,旅游总收入达到73.7亿元,增长17.4%。会展节庆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等21个县级以上会展节庆活动,中国徐霞客开游节成为省政府主办的四大节庆活动之一。建成宁海国际会展中心,并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用品博览会等3个会展活动。把现代农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来抓。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特色农业发展良好,农业产业化、品牌化、科技化步伐明显加快,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名牌农产品2个。长街蛏子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评审,我县被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36.6亿元,增长2%。
一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围绕中心城区提升发展,持续加大投资强度和工作力度,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总投资37.2亿元,拆迁23.9万平方米。城市六大功能区块全面推进,火车客运站前广场实现开工,中央商务区地块完成政策处理工作,大中山商务楼、桃源商务楼、招商大厦等一批工程动工建设,颜公河调蓄池加快推进,世贸中心运行良好,行政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城市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成立新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指挥部,修改完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办法,并按新的政策快速完成大湾塘等地块征迁工作。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桃源北路拓宽改造工程主车道实现通车,梅桥区块“三纵二横”主干道路建设进展良好,客运中心迁建工程顺利推进,城市管道燃气、停车场站等工作有序实施。城市管理得到加强,“两违”专项整治力度继续加大。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东崛起”,以宁海三门湾区域开发为重点,对发展规划进行了国际招标,引进香港华润集团参与区域管道燃气项目,启动建设宁东商务中心、公租房等项目,实现“三个超十亿”目标。开工建设盛宁线力洋至城区段改建工程,加快建设枫槎岭隧道及接线二期工程,完成下洋涂围垦主体工程,积极做好双盘三山涂围垦前期工作。稳步推进“西统筹”,启动宁西生态工业园开发,加快建设甬临线梅林至岔路桐洲段改建工程、徐霞客大道西延工程,积极构筑白溪流域大景区,建成西部山区400公里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扎实推进“北跨越”,全力支持西店卫星城市加速发展,加快西店望海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西店新城围填海工程各项报批工作。森林温泉旅游休闲基地被列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两美”行动,积极打造“一廊二线五带”精品线,新创建市县级全面小康村21个、特色村9个,中心村4个,获得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称号。着力推进农房“两改”,新建改建农村住房面积42万平方米。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实施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村邮站实现全覆盖。创新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启动实施欠发达地区村庄整治建设提升专项行动,建成和分配好扶贫标准厂房,为113个经济薄弱村建立了“造血”机制。大力提高城乡生态文明水平,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技术评估,新增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建成西店、长街、深甽污水处理厂。启动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三年专项行动,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大力推进“森林宁海”建设,完成绿化1.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58%。
一年来,我们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年新增财力90%以上用于民生改善,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0%。全力促进充分就业,顺利通过充分就业县创建复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城乡低保实现一体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引进总投资50亿元的自家坑养老中心项目,新建56个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强化市场供应和食品安全,完成6个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新建保障性住房2943套、43.6万平方米。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生活,广泛开展社会捐赠、扶贫济困、扶残助残等活动,成功创建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坚持教育均衡化发展,实施城区义务段学校招生改革,新增城乡教育联合体3对,建立全省首个城乡网络教研联盟。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8.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0.5%,开工建设星海小学,顺利推进技工学校迁建工程,基本完成第一职业中学迁建,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改造任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投入运行新妇保院,加快建设第一医院新住院楼,成功创建省卫生强县。深化文化强县战略,建成运营大观文化园,完成十里红妆博物馆主体工程,实现4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隆重举行柔石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首届柔石小说奖颁奖典礼,承办好中国农民电影节开幕式,牵头倡议“徐霞客游线”申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城乡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相继举办全国户外运动大赛、“两会一坛一节”等体育盛会,办好县第八届运动会。始终保持人口计生工作的攻坚态势,深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全县98.6%的村(社区)完成计划生育村规民约修订,违法生育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圆满完成党的十八大安保工作。加大社会矛盾排查和调处力度,推动“老何说和”专职人民调解室向重点村(社区)、部分企业延伸。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集中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四项指标均实现下降。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建立“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全面建成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
一年来,我们始终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服务能力切实提升。强化善干、敢干、快干、肯干的“四干”要求,坚持领导带头、部门联动,尽最大努力促发展、推项目,办实事、解难事,创新实干的氛围逐渐浓厚,服务发展的意识更加自觉。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完善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严格督查考核工作,开展机关作风满意工程建设活动。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完成41个项目模拟审批工作。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主动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重大事项,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代表建议176件、政协提案212件,办复率均达100%。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完善惩防体系,切实加强政府廉政建设。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是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发展要求日趋提高的情况下取得的,凝聚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来之不易,令人振奋。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县人民、外来客商和广大创业者,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一直关心关注宁海改革发展的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向驻宁部队、武警官兵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宁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突出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面对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和转型发展的双重考验,经济下行压力逐步显现,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加剧,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制约依然突出,项目招引、企业培育亟待突破;二是面对广大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更高期盼,城乡一体化步伐仍需加速、富民增收渠道仍需拓宽、公共服务投入仍需加大、社会管理创新仍需加强;三是面对争先进位的现实要求,少数部门和干部服务意识不强、能力不够、作风不实,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外贸自营出口总额没有达到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对此,我们务必高度重视,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予以改进和解决。
二、2013年工作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建设滨海生态县、打造人居幸福地”的奋斗目标,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弘扬“三思三创”精神,深入实施“五动战略”,积极开展“工业强县推进年”、“招商引资突破年”、“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全力推进“五大双百亿”工程,迎难而上抢机遇,坚定信心抓发展,确保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亿元,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1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172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5%以内;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15%;节能减排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政府工作必须把握“五个坚持”:
坚持把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转型发展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决胜未来的战略之举。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坚持存量优化和增量优选并重,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增长动力转型、城市发展转型,在发展导向上更加注重又好又快,在发展动力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在发展支撑上更加注重高端要素集聚,不遗余力提升发展质效。
坚持把推进项目、有效投资作为主攻方向。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发展。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突出项目建设不动摇,猛攻有效投资不放松。坚持对内抓项目、对外引项目、对上争项目,确保项目质量优化提升;坚持想方设法扩大政府投资、千方百计激活社会投资、竭尽全力引进县外投资,确保投资总量大幅增长;坚持科学化管理、制度化推进,确保项目建设强势突破。
坚持把生态立县、持续发展作为重要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宁海未来的长远大计。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紧紧围绕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的目标,不断丰富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水平。积极做好“加”法,加大生态创建力度,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积极做好“减”法,有序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做好“乘”法,放大生态效应,不断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绿色产业和民生财富;积极做好“除”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坚持把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作为发展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多谋民生之利,像推进经济工作一样推进民生事业,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工程,确保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多解民生之忧,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切实解决群众就学、就业、就医、住房等方面的民生问题;多保民生之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始终绷紧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根弦,确保民心安定、社会和谐。
坚持把破题解难、创新实干作为根本保证。困难任何时候都存在,遇难不破难才是真困难。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直面激烈的区域竞争和诸多的困难挑战,牢固树立“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意识,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矛盾逐个解决、困难逐个克服,以创新求突破,以实干促跨越。
三、2013年主要工作任务
根据年度目标和总体要求,着重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做强三大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牢牢把握当前国家扩大有效投资的机遇,巩固重大项目快速推进的良好势头,全力实施中心城区、工业强县、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五大双百亿”工程。坚持对内抓项目。建立强有力的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健全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和项目推进督查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大征地拆迁力度,确保130个重点工程按计划要求顺利推进,其中73个项目实现开工建设。坚持对外引项目。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广泛吸引各类优质要素集聚宁海,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外生动力。全方位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主动作为、自加压力,全年协议利用外资完成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确保完成8000万美元,力争突破1亿美元。不断拓展招商领域,吸引资本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切实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更加注重择优选资,建立能评、环评、稳评“三位一体”的项目准入机制,严把“投资强度、效益产出、税收贡献”三道关口,实现招商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大力推进支持浙商创业创新、返乡创业等工程,全年新引进浙商回归项目22个,实到资金9亿元。坚持对上争项目。积极做好沟通衔接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获得上级审批,更多项目列入上级重大项目建设计划。
积极促进居民消费。精心办好第十一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等活动,加强旅游营销策划和重点市场开拓,引导企业开展各类促销活动。推动新世纪现代商务区、大观文化园、五街汇等商贸集聚区完善功能、集聚人气,不断健全城乡商贸流通网络,稳步扩大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稳定房地产投资,支持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19.7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成一、二期公共租赁住房和马郎山住宅小区。
积极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扎实开展招商引贸工作,引导外贸企业优化产品和市场结构,支持企业扩大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设立产销机构、收购优质资产、拓展营销网络。加快推进海关宁海办事处设立工作。全年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完成23.9亿美元,增长5.3%,其中出口增长6%。
积极强化稳增长要素保障。着力强化用地保障,加快围垦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理念,深入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全面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着力强化资金保障,大力引进各类银行机构,综合运用BT、BOT等投融资模式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发挥好创投、风投对推进经济转型的作用,发挥好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不断扩大融资总量,完成第二期城投债发行工作。着力强化能源保障,深入推进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创建,积极推行清洁能源运用,建成投产茶山风力发电项目,协调推进甬台温输气(油)管道宁海段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着力强化人才保障,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领军人才,促进人才与资本、项目、产业全面对接,大力推行以高端人才带项目、带团队、带资本的招才引智新模式。舍得在高端人才建设上花重金,切实发挥好人才公寓引才用才“磁场”效应。举办好第二届人才科技周活动。
(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坚持工业强县、实业兴县不动摇,围绕工业两年冲千亿目标,着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求突破。强化“二区八园”建设,不断增强转型升级的支撑力。全面启动经济开发区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完善园区功能设施,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全年完成投资55亿元。创新园区开发理念,积极导入战略投资者整体参与园区开发,通过一个园区、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团队、一个政策,最终构筑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打造一个产业品牌。推进园区提档升级,争取宁海三门湾区域升格为省级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列入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培育企业主体,不断增强转型升级的带动力。大力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扎实开展“个升企”工作,推进百家企业成长培育计划,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优质成长型企业和拟上市企业,争取新增7家销售产值上亿元企业、2家企业完成上市报会工作。大力支持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物医药、新能源、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推进创业创新,不断增强转型升级的内生力。投入运行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八大创业基地建设,健全企业孵化功能,降低企业创业成本。发挥创投基金作用,设立天使投资基金,促进科技型企业跨越式成长。加强工业技改投入,完成工业投资50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80个。继续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入实施品牌、标准和专利战略。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42亿元,增长8%。
推进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依托“中国旅游日发祥地”品牌做优休闲旅游业,着力打造县域“大景区”,开工建设溪南五星级度假酒店、裸心泉温泉度假中心,加快上金国际商业文化旅游区建设,建成宁海湾游艇俱乐部、天河度假中心一期。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开发和整合旅游资源,切实理顺宁海湾、森林温泉等景区管理体制。依托物流园区做强现代物流业,开工建设物流大楼、汽配城等项目,加快磨盘山港口物流园区、家之窗现代家居广场建设,不断构筑完善物流集疏运体系。依托宁海国际会展中心做大会展业,紧密结合我县产业特色,积极引进专业机构,打造具有较高水准的会展品牌。提升宁海国际会展中心市场化运作水平,策划包装好会展项目,力争月月有会展,全年举办县级以上会展活动25个。依托商务楼宇、总部经济区建设,大力引进研发、销售中心和信息服务业、创意产业,加快培育会计、评估、律师等中介服务机构,着力推进绿芝岛国际家居集团宁海总部建设。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工业主辅分离,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筑橡胶原材料购销平台。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34.5亿元,增长10%。
推进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开展“强龙兴农”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宁海三门湾现代农业园区、渔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农业新型业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农业规模经营,运作好土林地银行,新建成现代农业园10个、粮食生产功能区1万亩。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广泛运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水平。注重产业化带动,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农业增加值完成39.5亿元,增长3.5%。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整体提升城乡建设品质
全面推进新城市中心区建设。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基本建成”总体目标,加快建区造城,力争早出形象。做深规划设计,积极开展城市公园、商贸会所等项目概念性策划和招商工作,优化公共交通、水系景观、地下空间等专项规划,努力做到以经营理念、规划设计等“无形资产”带动土地、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的升值。加快大中山商务楼、桃源商务楼、颜公河调蓄池等项目建设步伐,做好城市阳台、湖西特色商业街区、新体育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土地征用工作,加速建设杨家、下洋吴等住宅小区。科学组织施工,做到主体工程、配套设施、园林绿化、管线管网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一次成型、一气呵成。
全面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工程。推进城市产业有机更新。制定出台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政策,促进城市功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城市六大功能区块开发和六大节点改造,开工建设中央商务区、香港城时尚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大力推进火车客运站前广场、招商大厦、桃源广场等项目建设,建成金融中心和模具城工贸区一期工程。推进旧城旧村有机更新。启动城隍庙片区改造,完成城东片安置小区主体工程,加速推进唐安李村、竹口三村拆迁安置工作,新建17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推进城市道路有机更新。加快天明路、学勉北路、东郊路等道路建设,完成桃源北路拓宽改造,加速构筑“一环五纵十横”城区主干道路框架。推进城市管理有机更新。构建“大城管”工作格局,推进城市管理体制调整,实施“智慧城管”工程,保持打击“两违”高压态势,开展“三车”整治工作,努力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现代化。
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按照“完善功能、加强集聚、突出特色、提升品位”要求,开展城镇建设“十个一”工程,探索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农村宅基地利用新机制,强化城镇综合开发,发展新型经济业态,提升城镇建设水平。把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落实扩权强镇各项政策,加快推进宁西生态工业园等区块开发,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因地制宜培育生态重镇、经济强镇、旅游名镇和风情小镇。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速向城镇延伸覆盖,加快构筑统筹城乡的新老“五网”,全面推进85公里交通道路建设,加快8座水库、91座山塘维修整治,完成26公里五大溪流治理,基本建成2个输变电工程。
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两美”行动,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整合各类创建资金,实行申报竞争制度,构建“投、建、管”三位一体的建设新机制,建成市县级全面小康村15个、特色村6个,中心村4个。稳步推进农房“两改”,建成4个安置小区,新建改建40万平方米农村住房。完成扶贫标准厂房招商任务,推进欠发达地区村庄整治建设提升专项行动。
(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打造美丽宁海
建成国家生态县。对照国家生态县创建要求,全面完成技术评估整改任务并顺利通过验收。大力推进“千百十”工程,深入实施“森林宁海”建设。加快建设宁东、城南、城北污水处理厂,做好颜公河、凫溪流域水环境整治工程,新建环保热电一期工程,开展中心城区禁燃区建设,实施PM2.5监测公布。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开展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新增清洁生产企业10家。大力推进宁海湾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构筑完善循环产业链,形成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扶持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服务平台。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建成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一期,推进低山缓坡改造利用工作。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有效降低能耗、水耗、物耗水平。推进淘汰落后产能三年专项行动,大力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继续做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启动实施新一轮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化工、造纸等六大重污染行业整治。
(五)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切实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加强公共服务。围绕教育现代化目标,加大改革力度,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城乡教育联合体办学,组建县职业教育联盟,建成星海小学和技工学校迁建工程。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与知名医院交流合作,做好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启动中医院及卫校迁建工程,实现第一医院新住院楼主体结顶。积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建成十里红妆博物馆,开工建设东方艺术博物馆,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和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力度,谋划建设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集聚区。举办好第六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启动宁海美丽乡村信息平台建设。融合发展体育产业,做大做强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山地户外运动和体育会展等品牌,争创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实现公共自行车系统站点乡镇(街道)全覆盖。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深化充分就业县创建,强化创业就业扶持,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完成各类培训1万人,帮助4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着力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向全覆盖、多层次、均等化转变。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推行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扶持发展社会养老机构,开工建设自家坑养老中心,建成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8个,新增农村敬老院床位300张。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残疾人保障机制,支持发展慈善事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十大系列项目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机制,健全网络民情会办机制,运行好“双联”中心,夯实社会管理根基。全力做好社会矛盾纠纷联调处置工作,完善和落实领导包案制度,进一步提升“老何说和”调解品牌效应,从源头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大力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健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为各类人群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进一步强化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做好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
(六)坚持勤政廉政优政,全面加强政府执行能力建设
强化责任抓执行。牢固树立“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的理念,强化政府职责体系建设,促使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按照工作项目化、载体化、数字化要求,对全年重点指标、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逐个分解细化目标,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任务。建立科学的压力传导机制,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加强工作协调,密切部门合作,不断增强推动落实的合力。全面完善监督问责机制,依法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强化效能监察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严格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
改进作风抓执行。牢固树立“作风关乎事业成败”的理念,大力弘扬勤学之风,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强政府公务人员作风和能力建设。继续激发“白加黑”、“5+2”的工作干劲,努力形成勤于思考、真抓实干、争创一流的务实作风。加强出国出境和外出考察管理,精简会议、文件和各类评比活动,腾出更多精力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兴艰苦奋斗、厉行节约之风,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继续开展机关作风满意工程建设活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个严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优化服务抓执行。牢固树立“抓服务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运行好新行政服务中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开模拟审批,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网上办事水平,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畅通群众反映问题、诉求利益、参与政务的渠道。加快基层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服务网络,让群众足不出村(社区)就能办成事。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继续深化进村入企服务活动,加强政府领导、政府部门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挂钩服务,积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各位代表,在本次人代会上,我们首次实施县政府实事工程人大代表票决制,这是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着突出重点、尊重民意、普惠共享等原则,通过广泛征集、严格筛选、层层把关,我们向本次大会提出候选项目15个,并由各位代表最终票决出12个。我们将严格按照票决结果,认真组织实施,保质保量完成,确保政府实事工程真正成为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
各位代表,今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宁海县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把握形势、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奋力前行,为“建设滨海生态县、打造人居幸福地”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2017浙江政府工作报告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1月16日在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浙江省省长车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浙江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主要工作和成效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省政府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浙江时的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八八战略”为总纲,认真落实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扎实做好补短板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全省经济稳走向好、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出色完成G20杭州峰会服务保障任务
举全省之力做好G20杭州峰会服务保障工作,实现了让总书记和党中央满意、外国元首满意、全国人民满意、全省人民满意的目标。
把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贯彻执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最高标准、最快速度、最实作风、最好效果,扎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场馆改造、交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保障、会场服务、文艺演出、舆论宣传等各项工作,落实了“西湖风光、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同”理念,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圆满完成了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浙江、赋予杭州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印象、中国风采的政治使命。
把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作为“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实践。坚持识大体、顾大局、讲奉献,动员全省人民发扬主人翁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展现了浙江人民包容大气、事必尽善、文明重礼、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坚持苦干实干、夜以继日,不到300天完成了数以百计的整治提升项目,展现了杭州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坚持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峰会过程近乎完美、惊艳全球;坚持对标一流、追求卓越,在G20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浙江印象。
把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作为为“中国的明天”提供更多浙江素材、浙江实践的新起点。坚持以改革开放推进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以创新创业推进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发展,以“拆治归”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整治和城乡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建设,重实干、去清谈,积极放大峰会效应,开启打造全面小康标杆省的新征程。
(二)推动重大改革开放创新举措落地
按照“开局之年抓大事”的理念,积极谋划和实施既该干、又能干成、更能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为“十三五”高质量均衡性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省行政许可事项从554项减少到516项、四年累计减少779项。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纵横贯通28个省级部门和所有市县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改革全面推进,浙江政务服务网覆盖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并向村级延伸。成立省行政复议局,全面行使集中承办省级部门行政复议案件职能。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试点。完成宁波舟山港与嘉兴港、台州港、温州港、义乌陆港的资产整合,省海港集团与宁波舟山港集团一体运营,省交投和省铁投集团合并重组,质监系统事企分离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深入推进农村“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农村生产、供销、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全面落实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大战略,认真做好援疆援藏援青援川等工作。
推动重大开放举措落地。深入实施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全面启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规划建设,金甬铁路顺利开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宁波梅山新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加快中国(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成功举办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
推动重大创新举措落地。全面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支持宁波、温州、嘉兴、金华、舟山等地加快建设科技城等创新平台,全省新增“国千”人才105人、“省千”人才215人。加快建设钱塘江金融港湾,加快省股权交易中心改革发展,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到3859家。
(三)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决打好“拆治归”转型升级组合拳。全年生产总值46485亿元、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1.8亿元、增长9.8%,节能减排降碳指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积极推进去产能,处置555家“僵尸企业”,淘汰改造2000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3万家脏乱差小作坊,杭钢集团转型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省交通集团水运板块破产重组顺利推进。积极推进去库存,全省商品房去化周期从年初的22.2个月下降至年底的11.7个月,其中住宅从15.8个月下降至7.3个月。积极推进去杠杆,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从57.8%下降到56%。(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积极推进降成本,制定实施企业减负三年行动计划,直接减轻企业负担1010亿元。积极补齐科技创新、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改革落地等六大短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增长11.7%,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5%,生态环保投资增长51.9%,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19%,财政民生支出增长11.3%,一批重大改革举措落地。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打通联通江西、福建的断头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至城区地铁专线、龙丽温高速公路文泰段、京杭运河二通道、杭绍台铁路等一批交通项目开工建设。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全省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和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统筹抓好增加科技投入、集聚高端人才、加强研究开发、推进成果转化等工作,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2.66万件、高新技术企业2595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7654家。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七大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8%以上。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在集聚人才、驱动创新、扩大有效投资上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四换三名”,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7126亿元,新增工业机器人10820台,制定实施“浙江制造”标准120个,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3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93家。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浙江渔场修复振兴和海上“一打三整治”,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积极打造区域发展新动能。支持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加快改革发展,四大省域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1%左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约1个百分点。支持和鼓励省域中心城市周边有条件的县(市、区)规划建设高铁小镇,积极融入中心城市,实现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支持区域中心城市与相邻县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经济转型。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扎实推进湖州等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主动研究并积极推动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规划建设,支持衢州、丽水等生态功能区加快绿色发展。
(四)加力打造美丽中国浙江样板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全面实施新一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大力整治生态环境,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全省各地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城乡更美丽。
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大力推进清淤泥、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年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836公里、河湖库塘清淤1.37亿立方米,建成城镇污水管网3252公里、四年累计11625公里,完成27个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四年累计235个,完成4173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四年累计23137个。全省221个地表水省控监测断面中,Ⅲ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77.4%,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占比2.7%,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
加大雾霾治理力度。完成1186万千瓦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四年累计3563万千瓦,占全省30万千瓦以上统调燃煤机组装机总量的90%。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14203台、四年累计35246台。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8.6万辆、四年累计88.9万辆,提前全部消灭黄标车。全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8.4%,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6微克/立方米,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面推进治城治乡。全年拆除违法建筑1.54亿平方米、四年累计6.29亿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3.38亿平方米、四年累计9.26亿平方米。积极打造珍贵彩色森林,新增珍贵树木2099万株、珍贵彩色森林2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96%。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培育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100个、特色精品村300个、美丽庭院1万个。部署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现代城市建设,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城市面貌加快改善。
(五)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十方面民生实事件件落地。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237元和22866元,增长8.1%和8.2%。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大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服务力度,新增城镇就业1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新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万人,总数分别达到3711万人、5175万人。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启动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试点。加大社会救助兜底力度,城乡居民平均低保标准稳步提高。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推进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加强标准化中小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浙江音乐学院建成投用。制定实施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深入推进“双下沉、两提升”,联动实施医疗、医药、医保改革,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制度。顺利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全面启动“七五”普法。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文化体系,新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568个、四年累计6527个。切实加强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民族宗教等工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浙江运动员在里约奥运会、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坚持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有效处置遂昌苏村等地山体滑坡和鹿城双屿农房倒塌等重大突发事件,全力抓好抢险救灾、灾后重建和综合整治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推进下山移民、地质灾害搬迁和危旧房改造,完成异地搬迁4.5万人,其中地质灾害搬迁4760人,农村危房改造20559户、城镇危险住宅房屋解危15665幢。加强对安全生产、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火灾事故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1%和7.8%。积极创新城乡基层治理方式,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2.6%。
各位代表,“十三五”的良好开局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和广大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浙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中央在浙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和支持浙江发展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民间投资、工业投资增长不快,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依然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然比较困难,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环境、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工作还有不少短板,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自然灾害灾前预防能力亟待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网络安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方面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同时,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四风”问题面临反弹压力,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任务依然艰巨。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7年目标任务与重点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本届省政府的收官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当前,国际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深刻把握浙江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按照“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做好2017年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浙江实际,建议2017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确保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争取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降碳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在工作中,坚定不移推进“拆治归”,持续深入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聚焦改革、聚焦发展、聚焦民生,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政府自身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绩。
(一)聚焦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按照“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标,从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事项做起,逐步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进简政放权,继续精减行政事业收费,倒逼各级各部门减权、放权、治权,加快形成覆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服务等领域的“一次办结”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定实施全省统一的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质量、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形成“部门联合、随机抽查、按标监管”的“一次到位”机制;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逐步形成各项便民服务“在线咨询、网上办理、证照快递送达”的“零上门”机制,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联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继续削减行政许可事项,积极推进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瘦身”,对关系国家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不再核准审批,均实行备案管理。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实行统一登记、统一赋码、并联审批、网上办结,年内实现所有投资项目网上审批、核准、备案。加快政事分开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审批等涉政中介机构延伸,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审批中介服务的具体办法,推动“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逐步取代项目能评、环评。按照“创新论英雄、亩产论英雄、节能论英雄、减排论英雄”的理念,建立健全企业分档评级制度,促进“创新强、亩产高、节能好、减排多”的企业加快发展。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确保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让每一位民营企业家都能安心经营、放心发展。继续深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温州金融改革、台州小微金融改革、宁波保险改革等国家战略举措,加快推进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改革试点、交通运输综合改革以及嘉善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深入推进浦江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试点县建设,建立健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浙商回归”等长效机制。创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机制,积极推进“互联网+军民融合”,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积极推进人防体制改革试点。建立健全促进放心消费的机制,积极创建放心市场、放心商店、放心网店、放心餐饮、放心景区,打响“放心消费在浙江”品牌。
深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围绕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桥头堡目标,加快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积极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强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以油品全产业链为特色,着力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积极推进宁波梅山新区、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验区规划建设。深入推进中国(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网上丝绸之路”。深入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名优特产品出口,加强先进技术装备进口,扩大服务贸易,促进外贸提质增效。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改革创新,大力发展保税加工区、保税市场和保税跨境电商园区,促进新型加工贸易、市场采购贸易和跨境电商贸易加快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瞄准先进技术、知名品牌、“专精特”企业开展跨国并购,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推进浙商国际价值链新布局。办好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全面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动接轨上海、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认真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二)聚焦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
坚持有违必拆、有污必治、有劣必除,坚决打破拖累浙江发展的坛坛罐罐。
深入实施“三改一拆”。建立有违必拆的工作机制,加快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积极推进城市街道、立面、道路改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浙派民居”改造,加强山体地貌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平原绿化和珍贵彩色森林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建设质量和水平。
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协同推进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工业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排污口整治、生态配水与修复等六大工程,积极整治小微水体感官污染,完善河长制,加强湿地保护,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排放达标改造,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大力推进雾霾治理。全面完成大型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全面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开展钢铁、化工、水泥、玻璃、热电等行业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加强石化、制鞋、涂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治理,加强机动车、船舶污染防治,加强建筑扬尘防控,建立健全禁止秸秆露天焚烧长效机制,努力减少重污染天气。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认真完成处置300家僵尸企业、淘汰1000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10000家脏乱差小作坊的目标任务。
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和房地产泡沫。制定实施“去不良”行动计划,继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完善担保体系建设,严堵非法集资渠道,坚决打击逃废债行为,积极防范和化解“两链”风险。坚持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购房,抑制投机性购房,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确保商品房库存保持在合理区间,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四换三名”和“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力度,积极探索以特色小镇理念和方式分块改造提升开发区(园区)的有效途径,力争在纺织、服装、皮革、化工、化纤、造纸、橡胶塑料、建材、有色金属加工、农副食品加工和批发零售等“10+1”传统产业先行取得突破。支持绍兴开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服务力度,进一步清费减负,积极帮助企业去杠杆、降成本。滚动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加强小微企业园区建设管理,为小微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加大兼并重组力度,着力形成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绿化、农村美化、农民转化。围绕“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统筹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减量、畜牧业转型升级、海上“一打三整治”等各项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绿色捕捞等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和绿色生态渔业,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向绿色发展转型,加快浙江渔场修复振兴。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创客”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建设绿色农业强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市县长责任制和“大粮食安全观”,建设高水平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大力推进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建设,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旅游风情小镇和休闲旅游示范村,力争有2000个村成为A级景区,其中3A级以上景区200个。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经济收益权“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加大宅基地空间置换力度,把愿意进城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把愿意留在农村的农民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计划、工业机器人行动计划、十万企业上云行动计划和绿色农业行动计划,新增“浙江制造”标准100个、工业机器人1万台、上云企业10万家、绿色农产品基地10万亩。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有效投资力度,不断发展壮大新动能。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省部共建国家实验室,支持浙江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大院名校在科技创新中发挥龙头作用,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提升战略定位、建设创新型大学或创业型大学,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研究开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化、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快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和中心城市科技城建设。积极规划建设特色小镇,鼓励中心城市周边县市依托高铁站规划建设科创小镇,支持各地规划建设高新技术类特色小镇,使特色小镇成为全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宁波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6000家,每年推动1000个授权发明专利产业化。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推进信息经济与各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业态创新,加快形成以八大万亿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积极推进空间发展格局创新。大力实施都市区带动战略,支持杭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四大都市区在推进新型城市化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实施大港口战略、大项目战略,加快推进港口经济圈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支持衢州、丽水等生态功能区加快集聚和转化绿色财富,努力使生态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深入推进全省海港、交通、机场资源整合,培育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新优势,积极打造都市经济、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美丽经济交通走廊,高水平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形成“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
进一步加大有效投资力度。把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好浙商回归、激发民资、对接央企、引进外资等工作,加强重大项目谋划招引和推进,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强化要素资源保障,确保完成“411”重大项目投资1万亿元以上,确保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重点技术改造投资、生态环保投资增长15%以上,确保浙商回归到位资金38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0亿美元。
(三)聚焦民生改善,促进和谐稳定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全面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标准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鼓励创业、扩大就业、促进增收。积极落实人才新政,统筹做好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创业服务、金融支持等工作,支持各类人才在浙创业、来浙创业。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万人。深入开展“浙江无欠薪”行动,加大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力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培育工匠精神,促进就业稳定有序、工资稳定增长、企业稳定经营。适时适度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平稳增长。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消除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低收入农户档案,着力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短板,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加快教育改革,促进公平发展。制定实施学前教育标准,分步实施幼儿园达标改造、扩容。制定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分步实施中小学校提标改造工程,年内完成偏远地区中小学校的提标改造。继续放宽普高、职高分流限制,促进普高、职高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开展高考综合改革国家试点。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大重点高校、重点学科支持力度,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争创国际国内领先的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上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深入推进“双下沉、两提升”,确保每家三甲综合医院与2家以上县级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每个县市每天有三甲医院派驻的不少于10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在县级医院工作,把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下去。制定实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管理标准,加快形成以县医院为主体、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互联网+医药价格”改革,形成“厂家网上销售、医院网上采购、部门实时监管”的运行机制。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加快社保改革,促进公平可持续。加快各级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整合,逐步形成“多档次、可选择”和“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社保运行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更公平、可持续。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联动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标准。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探索建立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大病保险制度,降低起付标准,提高个人缴费比例和报销比例,切实减轻群众大病治疗负担。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红十字事业。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养老机构建设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不断丰富群众生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等四项全国改革试点提质扩面。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公共服务重点县(市、区)及薄弱乡村建设,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深入实施影视精品打造、网络文艺发展、文艺浙军培育等“七大工程”,建立实施文艺荣誉制度,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下转第三版)
(紧接第二版)扎实推进之江文化中心、浙江自然博物园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深化传统戏剧保护和振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强化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浙江故事。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积极筹备2022年杭州亚运会,做好天津全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办好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深入开展平安浙江建设。全面实施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村庄避让搬迁和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推进治危拆违攻坚战,统筹做好城乡危旧房排查、整治工作。大力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加强山区小流域治理,完善基层防汛防台、防灾减灾体系。加快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重点行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探索建立公众责任保险制度。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总结深化“平安护航G20”安全保障经验,建立健全安保维稳长效机制。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扎实做好各类社会风险排查管控,加强法律服务,及时有效化解社会民间纠纷。完善立体化、信息化、法治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
切实办好民生实事。按照民生实事“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的理念,认真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1、全面完成大型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全面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窑)炉,积极治理雾霾。
2、研究制定推进垃圾分类的具体办法,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垃圾填埋场生态化改造,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3、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力度,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完成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完成所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一级A排放达标改造,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4、深入实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推进轨道交通建设500公里,新增、更新公交车1000辆,新建、改造公交站点1000个,新增停车位10万个。
5、加强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
6、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新建放心农贸市场300个。
7、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000个,新建、扩改建避灾安置点1500个,完成全部D级危房和涉及公共安全的C级危房治理。
8、对全省所有加油站加油机实施计量检定。
9、全面启动适龄妇女免费“两癌”检查。
10、新增农村文化礼堂1000个,新建300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3000个城市社区智能投递终端。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改革创新、敢于担当,创造性地抓好工作落实。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和企业过“好日子”,努力使政府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加快建设服务政府。坚持把简政放权作为建设服务政府的重要基础,按照“最多跑一次”的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能简则简、应放则放、该改则改,集中力量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加强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加强为基层和企业、群众排忧解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当好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店小二”。
加快建设责任政府。坚持把提高执行力、落实力作为建设责任政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省级部门和设区市重点工作清单制度,改革完善考核办法,加强追责问责,做到政府各项工作有清单、有督查、有考核、有问责,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的大政方针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把诚信守法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按照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的原则,切实规范行政行为。坚持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完善重大事项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等制度。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把诚信施政作为重要准则,说到做到,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审计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加快建设廉洁政府。坚持把改进作风、严明纪律、惩治腐败作为建设廉洁政府的重要遵循,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党组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着力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风化俗成,做到越往后执纪越严,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坚决惩处各类腐败行为,努力打造绝对忠诚、干事担当、干净自律、充满活力的铁一般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浙江所处历史方位的使命担当令人振奋,全面小康标杆省的目标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浙江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勇立潮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中共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建设“两富”“两美”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浙江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浙江政府工作报告。
一、2001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跨入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我省全面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全省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胜利完成了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朝着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又迈出了新的坚实的一步。
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完成财政总收入8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1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比上年增长12.6%和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465元和458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3.3%和6.9%。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一、二、三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在全国率先成功地实施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5∶35调整为59∶41,养殖业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继续提高。加强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引导和支持,启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和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各类企业进一步向园区和城镇集聚,传统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
值增长22.5%,高出工业增加值增幅11.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连续三年保持在20%以上。制定并实施第三产业发展纲要,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与促销,推动流通业态和营销方式创新,引导居民扩大个人住房消费和服务消费,第三产业呈现加快发展势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6.3%提高到38.4%,工作报告《浙江政府工作报告》。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巩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脱困成果,全面推进省属和大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造,加大劳动关系转换力度,全省国有、城乡集体企业改制面和劳动关系转换面分别达到96.7%和81.9%。对部分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了委托监管和由非经营性向经营性转化的探索,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加快。重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扩大授权经营,严格保值增值考核,省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依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大养老保险基金征收力度,保持参保人数和基金收入双增长,基本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实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大多数市县实现新旧医疗制度的平稳过渡。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有3万城镇居民和23.6万农村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实施外贸经营主体和出口市场多元化,推进国有外贸企业改革,赋予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外贸出口克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等困难,实现了高基数基础上的较高增长,全年出口额达2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增幅居全国沿海省市首位。抓好重点开发区建设,加强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项目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合同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99.9%,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7.1%。推动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推动商品市场到境外设立分市场,带动了出口的增长。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拓展中西部市场取得新的成效。
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坚持城市规划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加快全省5大片城镇群规划编制工作,已有63个市县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注重城市规划与行政区划调整相结合,撤销部分市县建制,拓展了杭州、温州等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加大乡镇撤并工作力度,减少乡镇建制323个。在宁波等地率先进行了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改革,全省中心镇户籍、行政、财政、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大城市建设投入,推进城市建设市场化改革,建成一批市政道路、园林绿化、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工程项目,城市建设投资增长87.7%。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中心镇的集聚效应明显增强。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定出台了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第四篇:2012年浙江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2浙江政府工作报告
浙江省代省长 夏宝龙
2012年1月12日在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浙江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全面落实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决议
“十二五”发展开局良好
2011年是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一年,也是我省克难攻坚、奋力推进转型发展的一年。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大力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胜利完成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3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9%以上;地方财政收入315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71元,分别增长13%和15.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1.9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5.4%;城镇新增就业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人口自然增长率4.07‰;为民办实事十方面任务全面完成。
一年来,我们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着力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又迈出了新步伐。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面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把握工作主动权,部署落实一揽子政策措施,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着力抓好有效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出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嘉兴电厂三期、绍诸高速公路、合溪水库等工程建成,杭甬、宁杭、杭长客运专线,六横电厂、仙居抽水蓄能电站、浙东引水萧山枢纽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推进“浙货万里行”活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4%。积极培育出口品牌,加强重点出口基地和境外贸易促进平台建设,外贸出口增长19.9%。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设立10亿元省级财政中小企业再担保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微企业支持,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措施。努力减轻企业负担,清理取消3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小微困难企业相关税费,实行社会保险“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落实稳定物价和调控房地产市场政策措施,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和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加强煤电油运调度,物价涨势得到有效遏制,城市房价逐步合理回落。
“三大国家战略”全面启动。认真贯彻国务院部署,积极谋划,狠抓落实,形成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制定实施试点方案和政策意见,设立10亿元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和10亿元海洋产业基金,编制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等规划,举办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推介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东北亚港口物流信息实现互联互通。抓好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制订新区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一批重点项目启动实施。开展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建立省市联动、部省合作机制,编制改革试点实施计划,探索新型贸易方式,出台海关联网监管等措施,为国际贸易营造高效便利的环境。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提升并举,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育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三位一体”农业公共
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23万亩,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3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98个,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中有升。编制实施省级产业集聚区系列规划,强化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制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见,整合设立5亿元财政扶持专项资金。推进146家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和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抓好101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4%和12.1%。制定实施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建设4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5%。加快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和成果转化工程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海外引智计划全面启动。财政科技投入增长18.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30%,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35%。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强新农村建设,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努力提高发展的均衡性。全面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推进200个中心镇改革发展和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优化镇村规划布局,加快培育823个中心村,建立完善3万多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改造建设41.4万户农村住房,改善135万农村居民饮用水条件,全面完成通村公路建设任务。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谋划山区发展新举措。制定实施新一轮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政策,对12个重点欠发达县给予特别扶持,山海协作、结对帮扶、异地搬迁等工程扎实推进,低收入群众脱贫增收成效明显。欠发达及海岛地区发展环境稳步改善,衢州、丽水、舟山市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为抓手,促进可持续发展。强化重点领域监管,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污染减排六大工程,建筑、交通节能等专项行动进一步展开,重点流域、区域、行业和企业污染整治全面加强。强化行业准入和源头控制,启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工作,加强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健全行业环境准入制度,抓好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强化落后产能淘汰,深入实施铅酸蓄电池全行业排查治理,推进电镀、制革、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依法取缔、关闭一批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1040万吨、造纸产能16.1万吨和印染产能2.1亿米。强化生态环境保护,部署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专项行动,抓好首个“浙江生态日”系列活动,环境风险防控和执法监管继续加强,饮用水源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扎实推进。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2.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加快实施富民惠民十大工程,推动民生事业取得新突破。完善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开展大学生创业引导和就业服务,重点帮扶人群就业援助进一步加强。健全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全面建立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有效解决一批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医保“一卡通”全面推行,所有市县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达285元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继续提高。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乡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推进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建立孤儿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0.9万套。开展13项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建立普通高中助学金制度,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稳步实施,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继续加强。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五项重点任务,提前一年全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启动文化产业发展“122”工程,“文化下乡”和“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残运会,我省代表团荣登总分榜和金牌榜首位。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妇女、儿童、老龄、民族、宗教、外事、对台和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深化“平安浙江”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协助做好“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
通事故处置工作,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保持“三下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滥用食品添加剂、“地沟油”等专项整治,“十小”整治和规范工作取得新成效。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抓好“强塘固房”工程,有效应对历史罕见的流域性大洪水等自然灾害。国防建设、国防动员、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得到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坚持以改革求发展、开放促转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举办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制定鼓励民营经济提升发展、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政策,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回归浙江反哺浙江、合心合力强浙江的氛围进一步形成。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省属企业改革重组。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开展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工作。谋划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启动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出台民间融资管理指导意见和小额贷款公司改革发展等政策。加强招商选资,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和项目对接,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实际利用外资116.7亿美元,引进省外项目资金640亿元。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认真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加强援藏援疆援青等对口支援,有效拓展了国内合作交流空间。
政府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着眼于加强和创新政府管理,努力转职能、提效能,取得积极成效。大力推动政风建设,召开四级政府领导干部大会,对政府公务员倡导“六戒六要”,推动行政机关加强自身建设。开展“双服务”和“百组”基层调研活动,竭力为企业、基层排忧解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政府网上办事大厅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扎实推进。健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政府性债务审计和融资平台监管全面加强,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工作进展顺利。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政协通报制度,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做好政府立法工作,开展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规范执法部门行政处罚裁量权。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深化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开展地方财政专户清理整顿。从严控制行政经费,公务接待、因公出境、公务用车等费用得到有效压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团结拼搏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和外来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浙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中央驻浙各单位,向关心和支持浙江发展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主要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竞争力不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城乡低收入群众持续增收难度增大,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政府作风和效能建设需要继续加强,一些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意识、依法行政能力亟待提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我们要直面人民群众的关切,正视自身工作中的问题,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 努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当前,我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持续推进,随着“三大国家战略”的加快实施,我省具备在发展中抢占先机的有利条件。但更应看到,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欧债危机日趋恶化。国内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交织,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多年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凸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增多。面对日益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我省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压力不断
加大。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做好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的准备,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调动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努力干在转型升级实处、走在科学发展前列,向全省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按照“调结构、抓转型,重投入、兴实体,强改革、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的思路,着力推进“三大国家战略”、“四大建设”、“五大统筹”,切实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工作导向,建议201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均为8.5%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减少2.5%,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今年政府工作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加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增强经济调节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未雨绸缪防范化解风险,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浙江更长时期、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更加注重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促进,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创造财富与公平分配的协调,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依法保障公民权益,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三)更加注重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驱动,努力增强发展动力。加快构建创新型省份,深化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为发展注入不竭的活力源泉。牢固树立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加快科技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能力,为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四)更加注重跳出浙江与发展浙江相协调,努力构筑竞争新优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拓展发展空间、吸纳优质要素、提升竞争能力。坚持“闯天下”与“强浙江”有机统一,集聚和激发天下浙商巨大能量,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融合发展,开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新局面。
(五)更加注重市场机制与政府作为相结合,努力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要素、公平开放参与竞争。更加有为有效地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弘扬奋勇争先、干事创业的优良政风,着力构建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廉洁政府,着力推进政务环境、商务环境、法制环境建设,进一步形成抓转型、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实施“三大国家战略”
构筑海陆联动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我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要举全省
之力抓落实,先行先试求突破,促进海洋经济与山区经济联动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努力形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增长极。
积极创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围绕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发展格局,强化各市县合作联动,共促示范区建设迈出更大步伐。扎实推进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加强沿海港口资源整合,创新宁波—舟山港管理体制,健全沿海基础设施和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集疏运网络,完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国家战略物资储运基地。扎实推进现代海洋产业发展,优化杭州湾、台州湾、三门湾、瓯江口等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服务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扎实推进重要海岛高效集约开发,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努力培育形成一批特色岛屿。
推进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建设。立足舟山特色优势,高标准编制新区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国际物流岛,争取设立舟山保税港区,加快建设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大宗商品中转储运加工交易中心,推动舟山港域向综合物流型转变。着力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吸引一批重大项目落户,积极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加快培育现代海洋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群岛型花园城市,完善海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人口和生产力布局,加快建设休闲度假基地,加强历史遗存、生态景观保护与修复,切实提高海岛居民生活质量。
加快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围绕提升义乌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地位,推进改革试点三年实施计划,紧扣关键环节积极探索。着眼于构筑发展平台,继续打造国家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办好义博会等重要展会,加快“义乌港”和航空口岸建设,大力发展义乌商贸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着眼于创新贸易方式,健全监管服务机制,争取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物流中心,探索建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和跨关区快速通关模式,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着眼于提升市场层次,加强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完善市场信用监管体系和小商品质量标准体系,促进实体市场与网络市场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义乌市场辐射带动效应。
实施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发展都市区和城市群。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增强省域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城市群培育,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努力形成网络化城镇发展格局。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体系,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和快速干道、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彰显城市个性特色。二是大力培育中心镇和小城市。把中心镇和小城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完成省级中心镇总体规划修编,实施“两百双千”工程,深化行政管理、投融资、公共服务等体制改革,促进中心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积极培育现代新型小城市,带动周边乡镇组团式发展。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围绕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生态家园,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以中心村培育为龙头,推进村庄整治、农村联网公路、电气化和农民饮水安全等工程,健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促进山区经济转型发展。把山区经济转型发展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完善政策措施,激活后发优势,推动山区加快走上特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一是优化山区开发格局。制定实施山区发展规划,扎实推进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衢州“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丽水“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培育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完善海陆联动发展机制,拓展浙江经济发展腹地。推动山区人口内聚外迁,积极建设“小县大城”,稳步推进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群众异地搬迁。二是增强山区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改善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强协作园区建设,创建浙商回归产业园。加快建设生态特色产业基地,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绿色低碳制造业,积极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产业。三是完善扶持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大力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库区发展,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促进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增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主要流域源头地
区生态保护,着力构筑生态屏障。
四、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努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强化创新驱动、内需拉动、项目带动,扎实推进“四大建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在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促进投资消费稳定增长。着眼于增强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后劲,深入实施“三个千亿”工程,狠抓一批对发展起支撑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推动投资结构优化和有效投资增长。加强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注重产业布局统筹和项目准入管理,高标准构建产业投资发展平台。综合运用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企业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投资,积极面向省外浙商、世界500强、央企和其他优势企业招商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在建、续建项目。围绕健全综合交通网,力争杭甬、宁杭客运专线和杭长高速二期、杭州萧山机场二期等工程建成,抓好杭长客运专线、金温铁路扩能改造、绍嘉通道、钱江通道、杭新景高速公路等项目实施,加大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龙浦高速公路、京杭运河等项目推进力度。围绕健全能源保障网,抓好苍南电厂、皖电东送特高压、甬台温输气管道等项目实施,抢建一批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进金丽温输气管道、台州第二电厂、华能长兴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围绕健全水利设施网,实施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基本建成浙东引水萧山枢纽、永嘉楠溪江供水等工程,抓好舟山大陆引水二期、钱塘江和瓯江治理、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钦寸水库等项目实施,加快千岛湖引水工程前期研究。围绕健全高速信息网,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促进“三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宽带和IP骨干网扩容工程。实施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积极鼓励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加强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农超对接”,降低物流成本,切实改善城乡消费环境。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一是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完善补贴机制,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切实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作制度创新,着力提高单产水平。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万亩,建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30个。大力兴修农田水利,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新增旱涝保收面积52万亩。三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着力发展设施农业。实施现代种业发展工程,做大做强种子种苗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四是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经营。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人才,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手抓,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结合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抓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培育工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制造业,力争在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重点突破。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制定实施“五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做久。加强中小微企业扶持,引导向“专、精、特、优”发展,形成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大力提升块状经济,深化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开展工业大县转型升级试点,抓好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建筑业。加强政策导向和依法监管,坚决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
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强化目标责任制,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发展水平。一是提升重点行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高端服务业,统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推动金融、物流、会展、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成为支柱产业。深化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促进旅游业提升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加快商品市场转型升级。加强电子商务产业扶持,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二是培育产业载体。深化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构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产业基地,抓好服务业重大项目,积极培育重点企业和行业品牌。三是创新政策机制。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放宽市场准入。完善财税、投融资、用地、用海等政策措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明确政策扶持重点,加快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增强科技对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紧扣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加大科技投入,设立创新强省专项资金,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和巩固产学研联盟,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努力突破共性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产业化水平。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争创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发展创新载体、基地和成果交易平台,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企业建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积极鼓励发明创造,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表彰对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引才聚才兴才环境,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加强节约环保和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切实保护好全省人民生态家园。一是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建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管理机制,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严格新上项目能效和环保标准。加强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节能。二是强化节地节水节材。实施“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探索建设用地投入产出考核机制,加快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落实水资源开发、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推进节水示范工程。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三是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加强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行清洁生产。抓好杭州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四是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狠抓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专项行动,完善环境执法监管机制,健全水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切实维护环境安全。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注重海域、海岛及海岸带环境保护。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加快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和碳汇林业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共建生态省良好局面。(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开放,用创新的思维和举措开辟发展路径,用足用好改革试点政策,奋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浙江科学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源泉。
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民营企业是浙江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浙商群体是浙江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柱。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把省内浙商提升发展与省外浙商反哺发展结合起来,合心合力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一是鼓励投资兴业。认真贯彻国家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政策,落实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意见,切实降低民营资本准入门槛,破除影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完善扶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实体经济投入,坚守实业,做强主业,夯实立身之本。二是强化要素和服务保障。健全民营企业服务机构和浙商联络组织体系,推动省外浙商回乡创业,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集聚。落实完善减负惠企政策措施,强化对小微企业服务,营造尊商、亲商、兴商氛围,着力提振企业家信心。三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深化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引导企业加快制度、科技、管理创新和商务模式创新,提高浙商整体素质。发挥中心城市综合优势,打造浙商总部经济基地,培育跨省跨国集团。支持浙商营销网络建设,构建境外贸易促进平台,切实提
升企业持续销售能力。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有经济发展活力。深化省属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国有资本优化重组,支持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兼并、嫁接改造,提高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加快金融创新发展。着眼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紧扣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行动计划,创建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丽水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强化发展的金融支撑。一是健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建设金融集聚区、金融特色城市和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培育“浙商”系列总部金融机构,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改革发展,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稳步发展小型社区类金融机构。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积极争取信贷投放增量,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提高小微企业贷款比例,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多渠道推动企业上市,加快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整合构建全省产权和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发展股权、债券、基金等融资方式。三是探索地方金融监管机制。注重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沟通协调,构建有效的区域金融监测平台。加强民间融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为主要抓手,深化国家发改委改革联系点工作,鼓励各市围绕试点主题积极探索,为全省改革提供借鉴。稳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实行转变发展方式综合评价制度。推进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做好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工作,推进温州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城乡规划、户籍和农村社区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规范土地、矿产市场交易平台,探索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推进居民生活用电、用水阶梯式价格改革。健全排污收费机制,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确保外贸稳定增长。围绕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出口企业引导和服务,用好出口退税、信用保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政策,培育提升重点出口基地,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出口结构升级。创新口岸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大通关”建设,健全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机制。以扩大进口促产业转型,鼓励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进口。围绕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和引资机制,办好重要招商展会,推动引进外资结构优化。围绕拓展境外投资,支持企业跨国收购,“走出去”设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和经贸合作区。借助外事资源,加强海外联谊,充分发挥外事、侨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围绕深化国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接轨上海,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互动发展,加强与资源富集省份战略合作,做好援藏援疆援青等对口支援工作。推进与港澳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
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不懈探索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办好顺民意、解民忧、保民安的实事好事,切实让全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一是以就业创业促增收。着眼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加强对困难群
众、特殊群体就业援助,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就业问题。二是以完善机制促增收。探索促进农民普遍增收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和养老保险待遇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工资支付保证金等制度,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规范分配秩序,强化税收调节,促进收入分配结构优化。三是以救助帮扶促增收。完善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低保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政策,确保低收入居民日常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影响。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功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养老等社会保险扩面,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深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分层分类救助办法。发展新型社会福利体系,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房地产调控政策,健全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完善以公共租赁房为重点的城镇住房保障政策,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健全分配管理办法,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产生活。
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把发展社会事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保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优质协调发展。加快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探索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加强农村教育为重点,优化中小学布局和师资配备,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和合理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建立校车制度,强化安全管理。大力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快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继续做好高校债务化解工作。加强教师培养和管理,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围绕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制定实施“健康浙江”发展战略,推进全民健康行动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强化县乡村医疗资源统筹配置,完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机制。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区域优质医院和重点专科建设。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抓好职业病、重大传染病和重点慢性病防控。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公共体育事业,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施妇女健康素质提升工程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宗教事业和谐发展。
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文化是一个地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要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和“十大计划”,构建全省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弘扬浙江精神,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在全社会倡导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浙江图书馆新馆、档案馆新馆和浙江艺术学院等重点项目工作,实施文化惠民系列工程,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加强现代传播能力建设,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和受益面。加快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推进文化产业“122”工程,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加强文化市场培育和管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不断增强浙江文化影响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建设“平安浙江”的总体要求,健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长效机制,努力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新模式。把稳定物价放在重要位置,落实完善价格调控措施,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体系
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切实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发挥社会各方协同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功能,倡导志愿者服务,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矛盾纠纷调解和权益保障机制,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稳步解决农村务工人员融入城镇遇到的实际困难,健全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政策。完善信息网络管理体系。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抓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和安全隐患,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营造社会安定、生活安宁的良好局面。
大力支持驻浙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各地政府要多为驻地部队办实事。完善国防动员、国防教育体系,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工作,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各位代表!民生是为政之本。我们要始终将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坚持不懈抓好各类惠民安民实事。一是在就业方面,引导和帮助30万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援助一户。二是在养老保障方面,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0万,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参照重度残疾人托养补助标准,对1.2万城乡低保失能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补贴。三是在医疗保障方面,新增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5万;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70%以上;实施残疾幼儿抢救性康复项目。四是在保障性住房方面,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1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5万套。五是在教育文化方面,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9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成等级中心幼儿园,中小学生均营养餐标准由350元提高到750元;送1万场戏、27万场电影、100万册图书下乡。六是在扶贫方面,完成欠发达地区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偏远海岛异地搬迁6万人以上;将扶贫标准由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提高到4600元,年内确保70%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七是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完成3500个村庄整治,综合治理农村河道2000公里,建设农村联网公路1000公里;完成农房改造建设30万户,其中困难家庭危房改造4.2万户;基本实现村村建邮站。八是在饮用水保障方面,建成81个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解决200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九是在污染防治方面,完成60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新增城镇污水配套管网1500公里。十是在公共安全方面,加固病险水库200座、海塘100公里、主要堤防150公里;实施公路安保工程1500公里;改造提升农贸市场200个;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实现零增长,并力争有所下降。
七、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要始终紧贴群众脉搏,将人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评判工作的第一标准。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切实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福祉。新的一年,要围绕确保完成政府各项目标任务,按照“务实、高效、公正、廉洁”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更充分地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更自觉地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更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切实担当起推动浙江科学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使命和责任。
着力提高行政效能。行政效能关系人民群众满意度,也直接维系政府形象,要毫不懈怠地抓好每个环节。坚持求真务实精神,大力弘扬优良政风,戒贪图安逸、要锐意进取,戒消极怠慢、要恪尽职守,戒不学无术、要善学善思,戒坐而论道、要踏实肯干,戒松散狭隘、要团结合作,戒骄浮奢侈、要心怀敬畏,努力建设品行过硬、敢为人先、勇挑重担、朝气蓬勃的公务员队伍,在政府机关掀起“比、学、赶、创”的热潮,形成凝心聚力抓发展、坚持不懈促转型的浓厚氛围。强化效率导向,倡导立说立行、雷厉风行的作风,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减少会议文件,简化行政流程,杜绝推诿扯皮,做到急事
急办、要事快办、特事特办,切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增强公仆意识,树立服务是天职的观念,抓好“双服务”和“百组”基层调研活动,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扑下身子帮困解忧,切实在加强服务中改进管理,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和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使政府工作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积极创新政府管理。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必须牢牢把握科学管理、精细管理、规范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政府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激励考评机制,健全市县政府和部门目标责任制,加强政策执行和任务落实情况督查,将绩效评估与行政问责、改进管理有机结合。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按照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可以精简的审批事项一律精简,可以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加快推行审批服务全程代理制和网上审批制,切实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探索有利于区域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转移支付、预算绩效、国库集中收付等管理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式,加强专项资金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控。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深化扩权强县和强镇扩权改革,合理划分事权,整合服务资源,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要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确保政府行为于法有据、程序正当。着力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作为重大决策必经程序,加强重要政策实施的跟踪评估,健全政府立法机制,提高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着力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促进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着力强化行政运行监督,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加强审计和行政监察。做好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行政仲裁工作。深入开展“六五”普法。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畅通政府与公众互动渠道,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切实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清正廉洁是人民对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正确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从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入手,狠抓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确保廉政要求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认真贯彻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强化公共投资项目和公共资金监管,健全土地资源开发、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正工程建设、征地拆迁、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治理商业贿赂,对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消费,推进公务消费制度改革和信息公开,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
各位代表!浙江正处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浙江省委领导下,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励精图治,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第五篇:2012浙江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12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一)更加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增强经济调节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未雨绸缪防范化解风险,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浙江更长时期、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更加注重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促进,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创造财富与公平分配的协调,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依法保障公民权益,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三)更加注重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驱动,努力增强发展动力。加快构建创新型省份,深化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为发展注入不竭的活力源泉。牢固树立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
才第一资源理念,加快科技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能力,为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四)更加注重跳出浙江与发展浙江相协调,努力构筑竞争新优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拓展发展空间、吸纳优质要素、提升竞争能力。坚持“闯天下”与“强浙江”有机统一,集聚和激发天下浙商巨大能量,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融合发展,开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新局面。
(五)更加注重市场机制与政府作为相结合,努力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要素、公平开放参与竞争。更加有为有效地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弘扬奋勇争先、干事创业的优良政风,着力构建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廉洁政府,着力推进政务环境、商务环境、法制环境建设,进一步形成抓转型、促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