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秋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钓鱼的启示
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学会其中的6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12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
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是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2.指导与交流(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2.逐句指导: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2)“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 从中体会到什么?
(3)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 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指导:
“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附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 鱼
得意
放 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10分钟)
(一)听写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拿起听写本。
启示 抛(出去)剧烈 小心翼翼 操纵
跳跃 挣扎 沮丧 纽约
抉择
曾经 实践 获得
师:(课件出示听写的词语)
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哪几个字写错了。一个字连词写2遍。
(二)学习“钓鱼”部分的体会。
师: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生:(1)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
(2)父亲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二、学习课文的“启示”部分(30分钟)
(一)自读。(5)
师:请打开课本
页,默读、思考:对作者小时候钓鱼中发生的事,我们都有那么深刻的体会,作者呢,他从钓鱼发生的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25)1.理解文本(15)
师: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生:
师:谁来读读课文写作者得到启示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师:请同学们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生:
师:“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 生:(“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师:“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
师: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实践这一道德,容易吗?
生:(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师:“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生:
师:“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 生:(“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板书: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师:这几句话是写作者得到的启示。(课件显示)
作者得到的启示是:
。这启示使作者终身受用,成长为一个著名的建筑师。
师:请自己轻声朗读这几句话,再想想所说的道理。
生:
师:谁来说说,作者得到的启示是——
生: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生:(小组读、男生、女生读、全班读)2.拓展(10分钟)
不仅作者会经常遇到诱惑,每个同学都会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这诱惑也许是贪小便宜,也许是图个虚名,也许只是图个方便,还有许多许多。被诱惑了,就会违反小学生守则,甚至违背社会公德。(课件显示以下内容)你遇到过这样的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作者给我们树立了说真话的榜样,我们也来说真话。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你也希望被选上,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交通路口,警察不在场,有人闯红灯,你„„ 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生:
三、课外拓展
师:课后请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在班上交流,也可读给亲人听。(课件显示)
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如: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附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上册钓鱼的启示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王沛传
15、落花生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3、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划分: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资料。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
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讨论并明确分段)
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引导)
1.种花生、收花生:(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充分读书、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2)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3)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花生桃、石榴、苹果
位置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矮矮地长鲜红嫩绿
印象挖起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桃、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
默地为人类奉献)
(4)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重要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5)通过填空,加深理解: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但可贵的是()。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三、召开小辩论会,张显学生个性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上。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说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五、当堂训练
背诵课文
六、小结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矮矮地埋在地里
高高地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反思:
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
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我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由于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充分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医生、教师、军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第三篇:2018年秋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拾穗(范文)
拾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字6个,写字6个,学习多音字“落”。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积累自己喜欢的重要词句。
教法:启发引导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
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弯腰捡东西)“穗”是指什么?(麦穗)(这是一篇介绍名画的说明文)
二、出示目标
三、检测预习,整体感知
1.引入:昨天晚上,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2.同桌分段轮读读课文。纠正读音。能正确、流利地读下来的在同桌的书上插一面小红旗。
3.检测识字情况:
(1)把下面词语填在句子的括号里,读一读。
搜寻 欣赏 传统 弥散 逼真 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弥散)在田野上。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
拾穗的穷人都遵循古老的(传统),只在白天拾穗,天黑了决不会来。《拾穗》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充满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认真地(欣赏)画面,会使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2)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落(lao la luo)下毛病 落(lao la luo)叶 丢三落(lao la luo)四
小结:没有老师的帮助,同学们自己就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并且能学会生字,真了不起。
4.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这幅画的?画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交流:(有总到分,由近及远的顺序)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三个妇女正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拾麦穗。5.学生再读课文,分段。生先自学,再交流
第一部分:(1-5)写拾穗画面。
第二部分:(6-7)写作者介绍及对画的评价。6.老师小结。
四、堂清检测:
1.指名朗读课文。2.听写词语。3.形近字组词;
妇(妇女)麦(麦子)描(描写)扫(扫地)表(手表)猫(小猫)4.给多音字注音组词。落:
五、作业:
抄写好词五个,好句三个。
六、板书设计:
拾穗
落 麦 描 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油画,理解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和想象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欣赏油画,理解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教学难点:
欣赏油画,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和想象的写作方法。教法:启发引导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这幅画想表达什么?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探究,理解课文
(一)1.老师质疑: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二)赏析油画,学习写法。
1.引入: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三位妇女的呢? 2.出示自学提示
(一):
(1)用心默读2—4自然段,用“ —— ”画出描写画中人物的句子,用“~~”画出作者推想的句子。
(2)思考后填写表格: 人物
描写 推想 中间的妇女 右边的妇女 左边的妇女
方法:四人读文、自画句子、互相交流
3.展示交流预设:一个组代表说,其他学生都可以补充。可以有评价的方法。(1)中间的妇女
描写: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那戴着套袖的手臂。
她正深深地弯着腰,左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她埋头苦干。(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描写)
哪些词语打动了你的心?做做“攥”的动作,这个动作还能用什么词表示?“攥”能换成别的词吗?
推想: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
因为她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捡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
你还能联想到她平时是怎样生活的吗?
融入你的理解,把这段话读出来。教师读描写的句子,学生读推想的句子。(2)右边的妇女
描写: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
抓住“累了”、“欠起了身”、“腰疼”、“直不起身”、“攥着”、“搜寻”体会她的辛劳。(动作描写)
推想:也许是中年妇女的婆婆。一辈子的辛劳,腰已经落下了毛病。
可是,这是她能为家里增添一点食物的宝贵机会。因此,家里人不让她来,她还是坚持来了。
打开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家里人是怎样劝她的?她是怎样难过回答的?(比一比,谁的想象更丰富)把你的理解读出来。一二大组读描写的句子,三四大组读推想的句子。(3)左边的妇女
描写:左边穿深色衣服戴蓝色帽子的妇女很年轻。她手脚麻利,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着麦穗的左手弯在背后。
抓住“手脚麻利”、“趴下”、“伸向前方”、“弯”体会她的勤劳能干。(动作描写)推想:可能是中年妇女的女儿吧。
艰苦的生活刚刚开始,生活的道路还很长……
一个省略号意味深长,你能想象她会面临怎样的艰难困苦吗? 同桌接读。
4.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一派丰收的景象,那么这几个辛苦的农妇捡拾麦穗能算是收获吗?回到家她们能不能享受到收获的喜悦呢?等待她们的是什么?(艰辛的劳作和艰苦的生活)
5.同学们,捧起课本,让我们怀着深深的同情读读这几段话吧。
6.小结:读到这里,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离不开作者仔细地观察和透过画面合理的想象,所以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这样你的文章会更加真实感人。
四、回顾画面,体会感情
1.我们跟着作者欣赏了这幅《拾穗》,我们该怎样评价这幅画呢?(读最后一段话。)2.为什么这幅画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生结合倒数第二自然段及课后资料卡谈。
看到这儿,老师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观刈麦》,出示,教师朗读。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唐 白居易)《观刈麦》
虽然年代不同,国度有别,但是所表达的感情却是一样的。只有了解农民,才能表现农民,热爱农民。
3.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拾穗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五、学以致用,指导练笔(检测)。
画家米勒和作者用手中的笔把现实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事物景变成了不朽的艺术,打动并震撼了每一个人。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让我们用这堂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
欣赏两幅收获图,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幅,把它写下来。
六、作业:
背课文2——4自然段。
七、板书设计
拾穗
中间: 中年人 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 老年人 腰落下毛病 增添
左边: 艰苦生活刚开始
劳动人民的艰辛
神态动作 合理联想 真实感人
第四篇: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语文天地二·笔下生花》教计设计理念《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着重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前一句从写作的定义中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构建。后一句对写作的要求则强调作文教学要真实的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中年级强调“能够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本次习作设计力求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任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充分想象,感悟生活,培养创新能力。
2、开放形式,让学生写自己的所想所悟,我手写我心,提高写作兴趣。
3、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课前准备 搜集表示声音的词语、句子,并抄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同学们,学习了第二单元《声音》,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谈在课文中学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声音。)是啊,自然界的声音美如天籁,只要用心去聆听,你就会感受到大自然是如此丰富。就让我们把在课下搜集的表示声音的词语在这里展示一下吧。(学生将自己课下搜集的词语进行交流,教师随机板书出词语。)
这些都是表示声音的词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声音,下面就让我们想一想,自己所喜欢的声音?和你喜欢的原因?可以尝试用上我们搜集来的词语。
【回忆接触到各种声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其实描述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锻炼。搜集表示声音的词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厚基而勃发”。】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激情。
1、思考:自己喜欢的声音,和喜欢的原因。然后和同桌交流。
建议:想的时候,可以先想想有哪些词语可以用在自己的话里,把自己喜欢的声音描述得更形象。
2、汇报。
(1)先说一说你喜欢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然后再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声音可以用哪些词语描写,再模仿一下自己喜欢的声音。请同学们评一评。
(2)把描写声音的词语用到自己喜欢的声音中,组成句子,然后连起来自己先说一说,再和同桌说说。小结:同学们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词汇,表达了自己喜欢的事物,真不简单。
【语文学习要理解,还要学会运用,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能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在加上老师、同学的鼓励,让他们在交流中、表达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出示图片,编故事。
过渡:刚才,我们都把自己喜欢的声音,向大家做了展示,有很多同学都说的非常好,用词准确,语言通顺。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老师这里有一些声音,请你们听听。
1、谁来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请你想象一下是谁的声音呢?说一说。(播放青蛙的叫声。)
2、学生回答:(青蛙的叫声。)
3、出示图片,和刚才想象的对比,观察青蛙的表情神态,想象它在唱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4、汇报。
5、把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整理成一个小故事,自己说一说,然后在小组里讲一讲,看谁讲的最精彩。评议,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想象,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不惟别人是从,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同学们合作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学会反思,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过渡:一幅图片,几声蛙叫,通过我们的想象,成了一篇美丽动人的故事,多么了不起的创作呀!请再听,老师相信你还会有更感人的故事。
6、播放钢琴曲,同时出示图片。请同学想象„„
7、汇报。
8、将刚才汇报的内容,自己再说一遍。
【将图片和声音同时展示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自编自说的表达才能。】
过渡: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下面就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将这两幅图联系起来,编成一个故事吧。(两幅图同时出示)
9、同学们自由的想象,自己编故事,说给自己听。
10、汇报。评议。
过渡:两个原本没有任何联系的图片和声音,通过我们的想象,却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老师真的很高兴。同学们一定有兴趣将这个故事编得很完整。下面就让我们继续来画一画,想一想,把故事编完整吧,相信你们一定行。
9、出示空白图片,请同学们在书上边想象边画,编故事。
【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空间,自主的、有创造性的学习。】
10、在小组里编,然后选代表汇报。
11、将刚才我们自己说的话,整理一下,讲给同桌听听。
【始终让学生们尝试到学习的快乐。】
过渡: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声音,还自己动口动脑编故事,我们的收获真大呀!下面就请大家把我们刚说的内容,整理一下,然后选择一种写在作文纸上。
【有选择性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的良好契机。】
12、出示习作要求。
(一)、(1)、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3)、有真情实感
(二)、让学生独立思考或找人合作,选择学习。确定题目和文体。
(三)、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文本开始写作,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四、交流评价
1、认真地读读自己的习作,把不通顺的地方自己进行修改。
2、四人小组互赏,推荐一篇佳作。(点评者要做到:你最欣赏哪一点给他提一个意见。)
【作文是“我手写我心”,然后进行自我评价,培养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和作文的态度。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3、佳作评赏:推荐好的文章,师生共同赏析探讨。
五、总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让我们的笔下生花,华丽的文章迟早会跃然纸上的。
附板书设计:笔下生花
声音的词语:哗哗 噼里啪啦 咕咚 叽里呱啦 扑通
喀嚓 唧唧喳喳 哗啦 叮丁咚咚 呼噜
„„
第五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一篇选文,全文共11个自然段,由“钓鱼”和“启示”两部分组成,文思清晰。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语言简炼,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值得玩味儿。
学生已入高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围绕文本展开问题对话,关注词句的感情 色彩和具体含义,在语言揣摩和表达方法的初步领会中体现文本价值。本组课文为“生活启示”专题,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得到的启示,并抓住细节描写和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促成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进一步形成。教学困难所在:理解父亲为什么不容商量地坚持要“我”放鱼而“我”却依依不舍;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解决办法:通过朗读、讨论交流、联想体验等方法让学生乐学、善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会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结合生活体验多种形式理解“小心翼翼”、“翕动”、“沮丧”、“告诫”等词语的意思或表现的情形。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和重点句子。2.融入理解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品读,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把握“我”的心情变化。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理解父亲坚持要“我”放鱼的直接原因和深远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制作简易课件帮助学生学习。2.学生按统一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幻灯片。)请看大屏幕,这些人正在做什么?哪些人钓过鱼、哪些人看到过钓鱼?跟大家说说自己钓鱼和看到别人钓鱼的情景。板书:13 钓鱼的启示
(一)整体感知,初知文意。
1.请浏览全文,把预习中发现的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和词语找出来。2.(出示幻灯片3),这些字词得记住了。抽读。哪些字的写法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3.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结构。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汇报后,教师提炼板书:钓,放,悟。
(二)走进“依依不舍”。
“我”怀着依依不舍之情把鱼放回了湖中,课文哪一句在直接表达这个意思? 1.学生找、读,(出示幻灯片)“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2.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到“我”的依依不舍?
(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过渡:“我”为什么如此的依依不舍?
(三)追溯“依依不舍”的原因。
浏览课文,为“我”的依依不舍找出理由。1.这是一条来之不易的鲈鱼。
“过了好长时间”:结合“晚霞辉映”“晚上十点”,大概推断过了三四个小时。“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耐着性子地遛鱼也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2.这是一条难得一见的大鱼。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
3.天知地知。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 4.小结。
(四)理解“依依不舍”却不得不舍。纵有百般理由,却不得不舍。为什么呢? 1.这是规则要求,不得不舍。
“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资料引入“禁渔期”:为了保护某些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在鱼类产卵、繁殖和生长发育的特定时期,规定禁止捕捞或限制捕捞活动的时间。“中国的禁渔期”:5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为青鱼禁渔期,6月20日至8月20日为毛蚶(hān)禁渔期,4月15日至5月31日为淡水湖区与水库禁渔期…… 讨论:禁渔期这么长,这最后短短的两个小时有那么重要吗? 小结:自觉遵守规则的需要,这条鲈鱼不得不舍。2.不得不舍是父亲强硬要求的结果。
哪些句子可以读出父亲的坚决态度?找读句子,谈体会,再读句子。
一方面是“我”的依依不舍,另一方面是父亲不容商量的坚决。分角色体会。3.父亲如此坚决,难道他不喜欢这条鲈鱼吗? “欣赏”“盯着看了好一会儿”。“一看一盯一转”,包含了复杂的心理斗争。
同样喜爱,同样欣赏,同样不舍,但在规则面前,不得不舍。
(五)品味“舍得”。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我”得到了什么? 1.有舍有得,“我”最根本的获得,是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1)幻灯片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这段话吗?带着理解再读这句话。(2)从哪里看出“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不止一次遇到”、“当我一次次……就会想起……”,结合“我”和我的生活理解“鱼”。
(3)这些就是道德实践,你能改写这个句子吗?“,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发现,这就是我们的阅读启示。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值得品读。(4)让我们一起来接受文中父亲的告诫吧!齐读。2.父亲的告诫伴我度过了三十四年,“我”终生难忘。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月光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让我们找出来标出序号。
抽生读句子。师:月光如水水如天,多么美丽的垂钓环境啊;皎洁的月光,见证了“我”曾经多么了不起地钓起一条漂亮的大鲈鱼;只有月亮知道“我”违反了规则;这如水的月光照亮了“我”的心灵,照亮了“我”的人生旅程,让“我”受益终生。所以,“我”在结尾这样写道——
(六)“生活启示”结课。三十四年前,皎洁的月光下,(出示幻灯片,齐读)“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三十四年后,月光如水的记忆里,“我”的依依不舍换来了父亲的告诫(幻灯片):“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生活就是一本书,善于读它的人,不仅可以从中有所发现,获得启示,还能为这本书增添新的、美丽的篇章。让我们学会用心去品读吧!
五、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
放
鱼——“鱼”
悟
生活是书 实录
上课内容:(课前谈话)
师:认识我吗?认识?
生: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你的名字了!
师:老师已经介绍过我了,对吧?谢谢你们的老师。同学们今天要辛苦了。比平时要晚放学吧,是吧? 生:是的。
师:那,老师初来乍到,想跟同学们请教一下。在银川,老师要住几天,需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同学提醒老师一下。
生:如果老师要在银川住几天的话,我建议老师可以去银川的几个名胜古迹看一看。师:在生活方面,还有什么要提醒老师的吗?
生:在生活方面的话,如果银川生活的话,我觉得大家都是其乐融融的。(这里有点结巴)老师到银川住的话,也要其乐融融,欢乐一点。
师:谢谢!同学们,银川——据老师了解被称为塞上江南,对吗?(对)还被称为塞上湖城,湖中有一项运动一定很盛行。什么活动? 生:钓鱼。
师:同学们钓过鱼,看到过钓鱼吗?(看到过)那就来聊聊钓鱼的经历或者你了解到的钓鱼的知识。
生:我觉得钓鱼应该是要恒心。如果你很骄傲,你不愿意坐在那里静静地等,那鱼永远也不会上钩。
师:哦,需要有耐心。还有吗?
生:我觉得钓鱼应该要有一些耐性,有恒心。不能就是你过了一些时间钓不上鱼,就换一个位置,就是没有恒心。而且你技术一定要好,抛鱼竿的时候一定要甩得比较好。师:还有钓鱼的姿势。知道的真多。有没有喜欢钓鱼的?好,你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钓鱼还要找一个好一点的地方,鱼多的地方,这样才可能钓到鱼。还要有耐心,着急时永远不会钓到的。师:谢谢你。
生:我觉得钓鱼要选一个好地方,鱼不喜欢在太晒的地方,太凉的地,温度适中。而且鱼饵很重要。如果鱼饵穿得太多,抛在水里化了,所以鱼饵很重要。还要加一小运气和一点恒心,才能钓上大鱼。
师:知道的可真多。你钓过鱼吗?钓过鱼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示意)这么多同学钓过鱼。
钓过鱼的举手。这么多人呀?好,举高点。
师:看到过钓鱼吗?(看到过)把你了解到的钓鱼知识告诉大家。生:钓鱼要有恒心。抛鱼线不要太用力。鱼游泳的时候会见线。
师:好,同学们,钓鱼呢,可以陶冶情操。有句谚语说,钓山钓水钓花鸟,钓江钓海钓情怀。这里呀,有个最神奇的钓鱼。他不用鱼饵,鱼钩也是直的。知道他是谁?好,你讲一讲 生:我记得他是姜怀公。师:姜太公。生:姜太公。
师:姜太公钓的可不再是鱼了,他钓的是政治理想。同学们,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上课了。
(正式上课)师:好,上课!生齐: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文正好和钓鱼有关。请看老师板书课题。(生跟着老师书空 “钓”),要注意里面是一点,要注意和鱼钩的“钩”相区别。(师板书课题)我们学习的课题是,齐读(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8页,课文已经预习过了。到了五年级,同学们已经有了比较强的预习的能力了。现在,请你默读全文,把你在预习中发现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找出来,提醒提醒大家。看谁找得快,找得有价值(生寻找自己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师: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他在提笔勾画。(生提笔勾画)师:已经找完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老师。(生举手示意)手举高一点老师才看得见。好,这位女同学,你先说。
生:我找到的是第二自然段中的“涟漪”这个词。师:找到没有。生齐:找到了。
师:刚才她是怎么读的?(生读)大家再一起读一遍。(齐读,抽生读)(提醒学生注意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区别)师:还有没有?
生:我找的是第三自然段中的“小心翼翼”中的翼字,小心翼翼的“翼”上面的“羽”字是没有钩。
师:好,他的发现很有价值。第一同学发现的是容易读错的字,第二个同学发现的是容易写错的字。好,请你
生:我要说的是第二自然段的“鲈鱼”。有时候无意之中就会读成“lǔ鱼”,它的真正读音应该是“lú鱼”。
师:二声和三声的区别。很好,谢谢你!生:我说的是第三自然的“翕动”,这个“翕动”的“翕”我觉得主要是上的这个“合”,上面的这个人,我觉得上面的这个“人”应该写得长一点扁一点,才能把下面这个字包裹住。师:她说的是如何把字写得美观。谢谢!
生:我说的是第三自然段中的“筋疲力尽”的“筋”,上面是一个竹字头,下面不是一个帮助的“助”,下面的左边是一个月亮的“月”,右边是一个力气的“力“。师:说得很清楚。好,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开始。(同桌互相说自己的发现)师:好。我们再来看这些怎么读?(生自读)师:一起读一遍。(齐读,抽生读)
生:划着火柴。
师:有没有不同的读法?都没有?好,老师告诉大家,第二个音读的是:着。再一起读。(齐读,抽生读)
师:这两个字他们都是?是什么?(多音字)。第一个字,你还可以用“划”组哪些词? 生:划船。生:划破。
师:刚才这些同学读的这些词都是表示动作,所以它读二声 师:它的另一个音知道读什么吗?(huà)能组那些词? 生:比划。
师:比划?哦,你说的是比划的划。生:计划。生:划着。师:你说。生:划说。
师:话说?话说的“话”是说话的话。
师:第二字“着”刚才同学们读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四个读音,很容易错,知道怎么组词吗?好,你来说。生:着,看着的着。生:着(zháo)。
师:就是这个音,对吧? 师:谁有补充? 生:看着。
师:好了,同学们,这个字有四个读音,第一个是大家看到的着急,着火,划着火柴;还有,同学刚才说的:着,看着、走着、坐着;第三个读音:高着、花着,听说过吗?还有一个读音:着。今天同学们穿着真精神。着装,着的是校服装。知道了吗?好,再来读一遍“划着火柴”。(齐读词语)
师:这些词语会读了吗?(会)一起读一遍。(生齐读词语:皎洁……)师:老师建议同学们读词语的时候,我们可能把它的音韵给读出来,比如:(师示范读)(读出词语的意味)皎洁 沮丧 小心翼翼……能这样读吗?(能)一起来读一遍。(齐读词语)师:有进步。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看看课文的11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好,你来说。生:我觉得他写了钓鱼和启示。
师:写了钓鱼和启示。说得真简洁。谁能说更具体一点?写的是,你说。
生:它写的是作者和作者的父亲钓鱼,然后呢作者在钓鱼的过程中遇到了道德问题,然后作作者还是在课文的最后把道德问题给解决了。师:解决的具体做法就是…… 生:解决的具体做法就是放掉鱼。师:然后他从这件事情中…… 生:得到了启示。
师:好。这样就清楚了,谁能够完整的说一遍?你来说。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从钓鱼中得到了启示。
师:是的,刚才请的这位同学说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清楚了。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钓起了一条大鱼,却在父亲的要求下把它(给放了)放回湖里去了,后来我从这件事中悟到了启示,这就是课文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看清楚了吗?先写“钓鱼”,再写“放鱼”,最后写“钓鱼的启示”。
师:好。同学们,我愿意把这条鱼放回去吗? 生:不愿意。
师:在文中写到,放鱼的时候中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生:我觉得是“依依不舍”。
师:找到了没有?谁能读出词语的情感。生:依依不舍。师:有点舍不得了。生:依依不舍。
师:有一点点味道。谁能够再来读? 生:依依不舍。
师:依依不舍,这样来读第一次(齐读)。师:我们带着这种情绪,一起读这个句子。(生齐读: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鱼的嘴巴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
师:这种依依不舍的情绪,还表现在哪些句子中,请迅速找出来。找出来可以勾画出来。刚才已经有一位同学举手了。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师:知道我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就是很舍不得这条大鱼。
师:很舍不得。来,你再读一遍,读出这种舍不得(生读)师:好,是的,听出了依依不舍,还有没有?
生:我勾的第九自然段的“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我清楚的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
师:你从这里读出了依依不舍,是吧?能说说从哪些词语读出了依依不舍吗? 生:从“但是,从不……不容争辩中”看出了。师:看出了无奈,是吧?还有没有?
生:我觉得是“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你觉得这句话告诉你什么样的心情? 生:作者想让爸爸把这条鲈鱼给留下来。
师:想让爸爸把这条鲈鱼给留下来,哪个词语? 生:乞求。
师:乞求,再读一遍。
生: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好,还有哪些同学找到不同的句子,可以读出依依不舍之情的? 生:我觉得是第五自然段的“爸爸,为什么?我急切的问道。”
师:是的,他关注了这个急切,他读得很急切,谁再读这句?(抽生读)师:是,真是难以置信啊!还有,你再读。生:“爸爸,为什么?”我急切的问道。
师:急,文中之人之所急,入情入境,这是读书的境界。全班同学一起再读这句 生齐:“爸爸,为什么?”我急切的问道。师:这就是我的依依不舍 生齐:“爸爸,为什么?”我急切的问道。师:再读。生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师:神态里边同样可以读到依依不舍,再读。生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一句句,一声声都是难舍之情。我为什么这样依依不舍?我的依依不舍有理由吗?从哪里找到了我的依依不舍是有理由的?你说。
生:我觉得是第八自然段“啊,好大的鱼,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师:你找到这一句,你觉得这第一个理由应该是?
生:作者钓到的这条鱼非常非常的大,也非常非常的漂亮。
师:是的,他找到的这个句子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说非常大,非常漂亮,我们能通过我们的朗读读出这种感情来吗?你来读(抽生读)。
师:我看到你脸上带着惊喜的表情,你再读(抽生读)。
师:是的,多么的自豪啊!这是我钓起的鱼,你再读(抽生读)。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带着惊喜和自豪读这一句,起(齐读)。
师:这就是:喜,文中人物所喜,入情入境。这也是读书的境界。刚才找到了第一个理由,还有同学找到第二个理由吗? 生:“过了好长时间……”我觉得这句也可以表达出作者对鲈鱼依依不舍的情感。因为过了好长时间才钓到这么大的鲈鱼,我付出了就应该得到回报。
师:好,他找的这句非常好,我想问是从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这好长时间?(生看书找答案)会读书的同学能够迅速找到有用的信息,那边有三个同学找到了。从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你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从晚霞辉映的湖面上到银光闪闪、月亮升起。
师:哦,他说是从晚霞辉映到月亮升起这段时间,就钓起了这条鲈鱼吗?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从晚霞辉映到月亮升起来了。
师:最后钓起鲈鱼的时间是什么时间呢?你说,那位男同学。生:当他最后钓起鲈鱼的时间已经是晚上10点了。
师:从“晚霞辉映”到“晚上十点”我钓起了这条鲈鱼。第二个理由是什么?你说。生:第二个理由就是过了好长时间,我把这句话理解为:这条鱼钓起来非常的不容易。师:是的,非常的不容易。谁能够找到第三个理由?这位同学。生:我还找到了第三自然段的:“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是得到鲈鱼的:第三个理由。他说了他和父亲得意的欣赏着:这条鱼非常大、非常漂亮。
师:这是刚才的那位同学说的第一个理由是吧?我和父亲争辩着。我抬头一看,我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不放鱼的更重要的理由是。你来读读。
生:我抬头一看,四周静悄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师:哪一句话和这句话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能不能一起读出来告诉我,预备,起: 生齐: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没有人…… 师:这两处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说。
生:告诉我们这个小岛虽然它已经是深夜了,已经没有人,但人要诚实有信用的人。还没到开放捕捞的时间,是绝对不能轻易地去弄它……)师:哦,这位同学他已经跳到后面。我们是说刚才读的这两个句子,他已经跳跃到后面去了,我们再抽一个同学,你说。
生:因为没有人看到我钓了这条鱼,然后,所以即使我把它带回家,别人也不知道我再什么时候把鱼钓到的,也不知道我把它带回家了。
师:刚才同学们这么一说,这条鱼那么大,这条鱼那么来之不易,这条鱼带回家去还没有人知道。难怪我会这样依依不舍。但纵有百般理由依依不舍,却不得不舍,而且不得不舍还只
有一个原因,是什么?哦,这么快已经都知道了,不得不舍只有一个原因,你从。生:因为是父亲一定要他放。
师:能够找到课文中的语言告诉我们吗?只有一个原因是…… 生: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捕捞开放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师:所以这一个原因是……
生:因为还没有到时间,父亲面临一个大的问题,还没有到时间,他就不能钓这条大的鱼。师:是,就是因为时间没有到,与捕捞开放相对的是禁渔期。老师这里收集到中国的部分禁渔期。第一段,你来读。
生:5月1日至翌年1月31日为青鱼(鲱)禁渔期。师:哎,半年多的时间啊!第二段。
生:6月20日至8月20日为毛蚶禁渔期。师:整整两个月。第三段,你来读。
生:4月15日至5月31日为淡水湖区与水库禁渔期。师:最短也是一个多月。禁渔期这么长,这深更半夜,最后短短两个小时,就有那么重要吗?和你同学一起讨论讨论。(生讨论)
师:我请一下这边这个男同学,你来说。
生:我的意见是这两个小时其实是很重要的。虽说两个小时很短的时间,但是这两个小时之内,如果你把这条钓到的大鲈鱼带回家,并且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你就违背你的良心,你就不讲诚实,不讲信用了。所以这两个小时关系到作者和作者父亲的诚实和信用。师:好,讲的太好了。这两个小时他认为代表的就是诚实、信用、道德。
生:我觉得是两小时虽然看上去很短,但它代表的是一个道德问题。如果父亲和作者把鱼带回去,就没有诚信了。
师:都认为重要,是吧?你说。
生:我觉得这两个小时也很重要,他如果和他的儿子把鱼带回去,但是他们丢掉的却是道德和诚实。
师:是,父亲也是这样想的。大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衡量人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会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这两个小时代表的就是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道德、品性。所以哪怕是提前一分钟,也是什么?
生:哪怕提前一分钟,也要把这条鱼放回去。因为一分钟它也是有一定时间的。师:所以——
生:所以作者要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
师:所以父亲就是这样的态度。是怎样的态度?你说。生:是“不容争辩”的态度。
师:他找到这个词语。这个词语可有分量了。谁再读一读。生:是不容争辩的。
师:是,坚决的态度。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词语,起。齐读:不容争辩。
师:不容争辩的态度表现在哪些句子中呢?
生:表现在那个但是,从不停,不容争辩的表示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师:还说这个句子。他的具体表现是。
生: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师:能用“不容争辩“的语气来再读一读吗?(抽生读)师:谁再读一读?
师:老师读读可以吗?(师示范读)。
师:谁再来读(抽生读)。师:再坚决些(抽生读)。师:谁再来(抽生读)。
师:为了自觉遵守规则,父亲掷地有声地说: 生: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
师:为了让儿子从小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父亲不容争辩地说——读出来,同样是这句话)
生: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
师:11岁的儿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急切的问道: 生:爸爸,为什么?
师:父亲心意已决,他平静地说:(生读)
师:毕竟才11岁,儿子哭着闹着争辩着说(生读)
师:就这样,我把大鱼放回了湖里。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舍弃了大鲈鱼,是否也得到了什么呢?
生:他舍去了大的鲈鱼,却得到了道德启示。师:得到了启示,你说。
生:我觉得他虽然舍去了这条很大的鲈鱼,但是他得到了启示。他知道一个人不能为了这么小小的一条鱼,而失去道德。师:恩,获得了道德。你说。
生:他虽然舍去了这条鲈鱼,但是他得到做人的道理。
师:仅仅舍弃一条鲈鱼,就可以得到这些吗?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好,这个女同学你说。
生: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一句吗?一起来读一遍,一起。
生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师:我的确没有钓到当晚那样大的鱼,我遇到的只是加了引号的鱼,为什么要加引号?来,你说。
生:那次钓到的鱼就代表是好事。这次带引号的也是代表非常好的、诱惑人的事。师:诱惑人的。还有吗?为什么要加引号?你说。
生:加引号可能不仅指的是鱼。还可能是某些失去,或者一些抉择的时候。师:到底会是哪些东西呢?
生:在一些事情上,也许是利益,或者是好处。师:带着理解再读这句话。
生: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师:谁再来谈谈这条鱼还可能是什么?
生:这条鱼还可能是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遇到的一些生意。
师:哦,一些利益是吧?从11到45岁,34年,学校里、家里、商场上、马路上、公园里都可以说。
生:他可能在工作单位上遇到一些人让他偷工减料的事。就是给他贿赂。师:还是工作中的,你再谈,还可能是。
生:还有可能是,比如说他有一个诱惑人的商机,不能去轻信它,它可能会骗了你,可能会毁了你的一生。
师:哦,还是在谈工作中,有没有某些他在时光隧道中遇到的。
生:也许某个事情中,某个生活中的某个东西。
生:除了上面说的,还包括在生活当中。比如在家里,或者在大街上。师:比如大街上什么?
生:比如大街上扔垃圾。那个人很高大,我是上去提醒呢,还是不上去提醒呢? 师:哦,你说的是另一种考验。诱惑—— 生:我觉得这条鱼是在工作中、学习中、以及生活的某个场景中给予物质上、精神上的奖励,但是会让你背叛自己的良心。
师:你的理解这么深刻,我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再读。
生: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师: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是的,可以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带来好处的、带来利益的。它就像文中作者所说的那样:经常遇到,不止一次遇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听到过吗?
生:我听说过有一个同学,有一个人说:我给你一个正确答案,你帮我做一件什么事情。这样你抄了这个答案的话,虽然你会得到考试成绩,但是你会违背你自己的良心。师:好,你现在能读好这个句子吗?你读一读。
生: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师:这是她的理解,你谈谈你的理解。
生:我想给她做点补充,虽然他给你抄了这个答案,但是这不是你自己的知识。师:这是一次考验,一个诱惑人的,你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比如说:手机短信上那些中彩的,有些人就会被诱惑,然后一下子损失了自己的钱财,而且家人也不会轻易的接触他。
师:他说的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骗人的把戏,是吧?你再说。
生:我觉得如果有个人跟你说我们俩合作吧,我们一起卖假货,我们把价钱弄的很便宜,我们很快就会富的。但是,你想想你平时买的东西是假货,你用起会很很舒坦吗? 师:是的,这的确够诱惑人的,来,让我们若有所思地读这段话,起。生: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师:每当诱惑来临,面临艰难的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一起告诉我,想起什么? 生:父亲告诫我的话。师:父亲告诫我的话,请问告诫换成告诉考验吗?换成父亲告诉我的话。有没有举手的同学?来,你说,可不可以换成告诉? 生:不可以。因为告诫……
师:你觉得告诫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生:告诫?是很严肃的语气。师:你就用严肃的说一说这段。
生: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你对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吗?好,再想一想,告诫可以换成告诉吗?
生:告诫不能换成告诉,告诫一般是在很严重的场合才会用到,比如说:你捡到5块钱,你是想尽快把它花掉,还是把它交给警察叔叔。这就是关于是与非的问题。如果你把钱交给警察叔叔,你的思想就很高尚。如果你没有的话,你将会失去良心。
师:他还在说那个诱惑人的,这里我们谈的告诫,由此我得到了这样一个启示,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师:在这篇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道德,细心的同学一定已经发现了一共出现了四十次,请找到这4组。(生寻找答案)师:好了,同学们因为时间关系。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写钓鱼、放鱼的经历,由此悟到了启示。
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可以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实34年后,作者更加明白,生活中像这条大鲈鱼这样诱惑人的的鱼还有很多。但是,只要你手握这把钥匙,就可以在生活的这本书里获得无穷的财富。这把钥匙就是? 生:德!
师:老师送给大家四个字“德者得也”,想着课文的内容读一遍。生:德者得也。
师:请想着文中启示读一遍。生:德者得也。
师:请想着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读一遍。生:德者得也。
师:请小声的读进你的心里去。生:德者得也。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