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湾清华一个EECS教授的博士培养方案[推荐]
第一年: 做完我已规划好的中等深度问题, 并完成对该问题的大致literature survey(第一篇论文)。第两年: 在我协助下规划好一个可以在未来深入发展的中等深度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相关, 且具有深度方向之发展的潜力), 并将它解掉。(第二篇论文)。顺便找到一个往深度方向发展的高难度题目, 修完所需要的主要数学工具。第三四两年: 利用前两年基础找到一个(a)具有深度发展潜力,(b)适合自己性向,(c)高难度, 若成功地解决可在IEEE以full paper 发表的题目, 并利用这两年时间将它解掉,或剩下一些较难的技术问题带到国外去做。我希望第四年底你们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研究风格的雏型, 不成熟, 但具体而微, 有能力从大师级人物吸收高段研究思考的精髓(研究发展的策略性计划方式)。第五年: 以前两篇paper申请到国外找著名学者研究一年,目的在吸收成熟学者之长, 使自己略具雏型的研究风格真正地成熟起来。若有需要,利用这个时间完成第三篇论文, 或利用国外条件寻找以后的研究方向与子题。第六年: 将已完成论文编撰成博士学位论文的格式,准备口试。并且(这一年最重要的是)进行未来的carrier plane。针对当时就业市场的需要,培养就业能力(如hardware的知识,对某行业specific knowledge 的有系统建立。注一: 以上设计的基本构想是利用前五年专心开展自己的潜力, 掺解自己思考上的特色与长短处, 并利用第三年到第五年完成个人风格的雏型。第六年则全力准备就业所需技巧。所以如此建议, 是因为就业市场需求变化相当快, 晚一点选择较准确, 而且一年时间虽不足以获得足够的就业技巧, 但若针对挑定的行业与子题去准备,往往可以达到产业的需求下限。注二: 如果不想太晚毕业,可以在第四年底进行口试。服完役后再申请出国进修。1.对前述规划的进一步说明: 以上设计的核心在第三个题目。实际上一个博士念下来, 只需要做一个高难度的题目便足以提供你发展个人风格的所需环境。但是要进入第三个题目以前需要一些准备工作。因此前两个题目的意义主要在:(a)循次渐近地将题目深度由浅引向深,(b)从较实际的工程问题开始逐渐发展向纯学理的抽象(数学)问题, 以便了解工程, 物理(或系统理论)到数学间的转化关系, 并探讨三者相互为用的可能性与方法本质,(c)为最终的抽象问题准备好实际的问题背景与工程上的sense, 以便逐渐定位出有限的数学范围, 也让数学的学习不致流于盲目。(d)利用前两个题目的研究成果发表两篇论文, 满足毕业的最低要求, 以便第三个题目可以在无忧无虑的情况下面对高难度问题放手一搏。否则投鼠忌器, 第三个题目的深度?⒂锌捎荨<蜓灾? 第三个题目是唯一的重点,不要在前两个题目上花太多无谓的时间。因此做第一个和第二个题目时, 应在能够发表的前题下minimize你的 effort(即只求完整与深入, 而不求相关知识的完备, 与细节上的深入)。壹.培训目标:1.依学生兴趣, 给予应用技术研发与学术研究能力之培养.其中部份应用技术研发需求直接来自产业界.2.真正细密而独立思考的能力3.硬件实现的经验与能力4.有系统地创造新知识(技术),而不是延伸 “读书 + 解题” 的大学部刻板模式。5.研判开发新技术(知识)的可能性并评估其风险的能力。6.建立研究的战略性分析(方法论)能力,使研究成为循序渐进,有迹可寻的工作,而非徒然碰运气或比天分。7.有系统地分析并规划研发工作及程序,以提升研发品质及效率。8.深入了解工程理论与实用间的差距及克服的方法,使所学有用、能用。9.培植将才而非干才;就学生的性向设计题目,而非迁就我的需要。10.中、英文论文与技术报告的写作技巧与能力。贰.培训程序(方法):1.由本人事前审慎评估,规划题目,确定该题目有足够深广的发展深度与空间。2.由本人带头分析工作内容及程序,并就关键性难题的解决完成备用腹案。3.向学生分析题目目标及特质,并逐步规划各阶段的阶段性目标,引导他按步就班地逐步建立克服难题的能力。4.详细说明各种学刊,杂志与技术报告的特性,以便学生快速有效地找 到所需参考资料。5.分析各种书籍,论文与报告的结构与重点,及研读的次序与技巧,使学生可以无需读完全文便快速掌握文献题旨与重点。6.定期论文研讨会(由本人及博士 + 硕二生主导),建立学生批判,分析他人研究成果的能力,也更进一步加强其研读与应用既有文献的能力,以及评估各种研究成果的能力。7.定期个人研究进度报告,引导研究方向,并就个人进度启发研究的策略性思考。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估与 presentation 的能力。8.不定期个别讨论,在瓶颈处帮学生寻找突破的企机与线索,同时示范、分析我个人发展研究工作时的策略与 philosophy。9.指导proposal及学位论文的撰写,分析读与写间的异同,使学生懂得 写作与沟通的技巧。以英文写作者则同时抓其中典型英文写作弱点,指导改善的方式及技巧。10.随学生的个性、价值观的差异,适时提供自我栽培与待人处事的要领、态度。
第二篇: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兰州大学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版)
适用于2015级及以后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一.学科概况
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确定诊断,通过治疗和预防以最大程度上消除、控制或延缓疾病,恢复病人健康,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保护劳动力。
临床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早期的临床医学仅仅是对疾病现象的观察和尝试性治疗的总结,即天然和本能的经验医学。而后人们将物理学的原理用于体格检查,设计出如听诊器等简单工具,并形成了西医体格检查之望、触、叩、听等方法。随着解剖学研究的深入,血液循环系统的发现,特别是显微镜、X射线用于临床诊断等,使临床医学在疾病认识和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以青霉素的发现和磺胺等抗菌药物化学合成为代表的生物学、化学研究的突破以及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疾病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无菌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麻醉药品的研发与使用为手术治疗奠定了基础,外科学从此得到长足发展。现代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框架形成于18世纪。迄今,临床医学学科建设日臻完善,学科分类日趋精细,逐渐形成了许多分科和专业。譬如内科学、儿科学、老年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和疼痛医学等。近年来,重症医学、疼痛医学、再生医学、器官移植学等新兴研究方向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模式不断发生着显著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逐步取代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全面结合的角度理解人的生命、疾病和健康,更加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20世纪90年代,循证医学带来了临床医学的又一次新的变革,其核心思想是有证可循,有据乃行,在医疗决策中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紧密结合,从而制定出科学的防治策略,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随着对人类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认识趋向整体,对疾病控制策略的建构趋向系统,临床医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即走向“4P”(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 Personalized、参与性Participatory)医学模式。这将为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很多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神经和精神疾病等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开辟新途径。此外,传统的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被一系列的障碍分割,而转化医学努力在其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进而促进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科技动力。
二.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并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低年资主治医师水平的专科医生。
三.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至五年,其中临床能力训练不少于两年,最长在校年限为六年,女性研究生因生育可延长到七年。
四.培养环节
包括学位课程学习、临床能力训练、科研能力训练及学位论文工作。
(一)学位课程学习
专业型博士生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政治、英语)、专业课和方向选修课。课程学习主要利用周六、周日进行,上课可采用集中授课、网络教学或业余自学等方式进行,考核可采取笔试、口试、读书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
1.公共课
(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学时,2学分)
(2)第一外国语(英语)按照研究生外语分级教学执行,最终获得 5学分。
2.专业课
(1)临床内科学(54学时,3学分)
(2)临床外科学(54学时,3学分)(3)各二级学科(专业)前沿进展(36学时,2学分),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全科医学科、神经内科、精神科、皮肤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康复医学科、急诊科、麻醉科、临床病理科、老年病学科和小儿外科18个普通专科。
(4)专业选修课(36学时,2学分):现代影像技术、疾病分子诊断学、外科疾病围手术处理、临床药理学、微创手术学
(5)科研能力选修课(36学时,2学分):循证医学、临床研究设计、实验动物学、医用统计、科学论文撰写与课题申报管理、医学伦理学
3.方向选修课
各三级学科新进展专题讲座(54学时,记3学分), 包括18个普通专科和16个亚专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风湿免疫科、传染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和烧伤外科)。
(二)临床能力训练
临床能力训练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在国家认定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不少于24月科室轮转培训。
按照卫计委颁布的《专科医师范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参加培训基地的相关普通专科轮转(1年)和亚专科(1年)的临床诊治工作,接受临床高级技能训练,亚专科培训期间担任总住院医师时间8个月,同时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
在临床轮转期间,博士生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包括病例讨论、大会诊、讲座、读书报告、学术会议等),其中病例讨论和读书报告要求在本学科本人至少组织完成各1次,每年不少于20次。
(三)科研能力训练及学位论文工作
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在临床工作中,进行严格的科研训练,并以临床医疗、实践理论或新技术研究为课题,利用已有的研究手段进行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基础的研究,从中学会临床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具备从事临床医学科学研究能力,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作为第一作者,至少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在SCI收录刊物或作为前2名获得发明专利1项(第一名必须是导师),或作为排名前两名一篇论文发表在SCI一区收录刊物。且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工作。
专业型博士生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2、研究结果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论文表明申请人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
4、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要求。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要求:
1、论文由2位副教授以上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一位是外单位专家。
2、论文评阅无异议后,方可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位副教授以上专家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3位,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位。
五.考核
(一)学位课程考核
主要考核申请人是否掌握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由授课单位组织考核。
(二)临床能力考核
主要考核申请人是否具有较高的临床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的能力。严格按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进行公共科目考试、日常考核、轮转出科考核、毕业综合考核。
1、公共科目考试:对专科医师培养标准中要求的公共科目进行考试,考试内容和形式由甘肃省统一确定。博士生应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通过公共科目考试。
2、日常考核:由培训指导教师负责。对培训人员日常的临床工作量、收治病种及例数、技能操作、病历书写、医德医风、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录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及《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手册》中。
3、轮转出科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完成规定的三级学科轮转培训后,由轮转科室主任、带教教师、护士长、科室党支部成员等组成3-5人考核小组,对临床轮转进行日常综合测评和出科考核。轮转考核时应通知导师列席。转科考核成绩作为临床技能培训平时成绩的依据。考核不合格者应适当延长轮转时间并进行补考。
考核内容应包括:
(1)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临床能力和工作表现等进行考核。
(2)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的临床综合能力和技能考核。主要考核规范的临床操作技能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的能力以及胜任总住院医师的能力。
4、毕业综合考核: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按照甘肃省的统一要求组织毕业综合考核,包括专业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
临床技能考核由各医院具体组织,按照三级学科成立考核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集中进行临床能力和技能考核。考核委员会组成:考核委员由5-7位本学科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临床专家组成,其中至少2名博士生导师,组长应具备博士生导师资格和主任医师。考核委员会中至少1名将作为考生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考核委员会成员名单报医学院备案。
考核委员会主要考察博士学位申请人是否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是否具有相应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否独立处理本学科的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达到主治医师的临床水平。主要以临床操作技能考核、病例答辩、病例评估等方式,对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和技能进行考核。
临床技能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临床工作能力和技能,考核结果作为取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依据。
六.学位申请与学位授予
(一)申请学位的基本条件
1、完成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专科医师)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
2、取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3、作为第一作者,至少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在SCI收录刊物或作为前2名获得发明专利1项(第一名必须是导师),或作为排名前两名一篇论文发表在SCI一区收录刊物;
4、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二)学位授予
博士生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培养环节,取得相应学分、考试考核合格,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经博士生个人申请,导师、医学院、研究生院审核,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七.分流
凡因各种原因不适宜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培养者,包括在学期间未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选择转读学术型或退学和结业处理。
第三篇: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培养方案
附件:
西南政法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
(2010年10月13日第16次校长办公会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校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工作,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工作应体现校院二级管理的原则,实行由学校、学院、学科组、导师组、导师在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分工负责的制度。
第三条 各学科、专业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学科、专业的实际,制定本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二章 培养目标
第四条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造就德才兼备、思想政治素质高、诚信守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实务工作的最高学历层次的专门人才。
第五条 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学校和各学科应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着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优良学风、探索精神、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在科学或专门技能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能力。
第六条 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拓宽、加深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学位论文水平,增强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性。
第三章 学制与总体安排
第七条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委培和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四年。
因正当理由未能按时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可由本人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学科组、学院同意并报研究生部审核、主管校长批准后,可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两年。在规定年限内未完成学位答辩程序的,取消学籍。
第八条 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应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第一学年为课程学习阶段,第二、三学年为教学实践、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及博士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第九条 博士研究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修满至少23学分,并满足下列学术论文要求之一,方可申请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一)以本校博士研究生名义,在各类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至少3篇学术论文(与本人导师合著、排名第二,且无其他作者的,视为独立发表),其中至少有1篇发表在学科类CSSCI期刊或者学科类中文核心期刊上;
(二)以本校博士研究生名义在校定C类以上期刊独立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在校定D类及本学科CSSCI期刊上独立发表2篇论文,且与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密切相关的;
(三)博士生如参与科研项目,其科研成果可折抵相应的论文发表要求:
1.参与本校导师组成员主持的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成果在申请答辩前完成或公开出版、发表,且排名在前5位以内的,其科研成果可以折抵1篇核心期刊论文,并不再要求其至少1篇论文发表在学科类CSSCI期刊或者学科类核心期刊上;
2.参与本校导师组成员主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者省部级重大项目1项,成果在申请答辩前完成或公开出版、发表,且排名在前5位以内的,其科研成果可以折抵2篇核心期刊论文,并不再要求其至少1篇论文发表在学科类CSSCI期刊或者学科类核心期刊上;
3.以本校博士生名义独立主持了省部级以上的课题并在申请答辩前结项的,其科研成果可以折抵3篇核心期刊论文。
第十条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博士研究生可以申请提前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一)在校学习一年半以上;
(二)在校学习期间无违反学校各项规定的不良记录;
(三)课程学习期间符合《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的要求。按本学科博士培养方案规定,已修完全部博士学位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除外语外,各门学位课程均达90分以上(含90分),且专业学位课程至少有两门在95分以上,博士研究生综合考试成绩为“优秀”;
(四)在校学习期间独立科研能力突出,科研创新型成果丰富,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密切相关的领域内,以本校博士研究生名义在校定C类以上至少3种期刊独立发表3篇以上(含3篇)学术论文,或在校定D类及本学科CSSCI至少3种期刊上独立发表5篇以上(含5篇)学术论文;或以本校博士生名义独立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
(五)在校内面向全校师生作学术报告2次以上,或者参与本学科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并作大会交流发言1次以上。
(六)申请提前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博士研究生所属学科导师及其所培养的研究生近三年内没有出现因学术不端行为受到处理的情形,且该学科已有连续三届合格的博士研究生毕业。
第十一条 申请提前答辩的博士研究生,应向本学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填写《西南政法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申请表》,出具博士生导师同意提前毕业的意见书(应详细分析该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长过程),并附所有课程成绩、综合考试记录、学位论文和科研成果原件。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对申请人是否具备提前毕业的条件进行全面评议,由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署评议意见,形成完整的文档材料,由学院存档备案。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同意提前毕业的,学院可以在《西南政法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申请表》相应栏目内签署同意博士生提前答辩的意见,送研究生部审核同意后,报校领导审批。
第四章 导师、导师组与博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第十二条 博士研究生的日常培养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各学科应根据师资情况和实际需要成立以该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为主体的导师组。
第十三条 各学科组应在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内确定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
导师确定的程序是,由博士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学科组根据博士研究生和导师的意愿确定,学院对导师分工名单核定后报研究生部审核。
在培养过程中,如导师因故确不能履行职责,由博士研究生本人或原导师向学科组申请重新确定导师。学科组应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确定新导师,并在学院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部审核。
第十四条 导师应全面负责博士研究生的日常培养教育工作,包括:
(一)指导博士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二)督促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到校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三)对博士研究生执行学习和科研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提出具体意见;(四)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学风、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五)指导和检查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六)对不能达到培养要求的博士研究生提出淘汰建议。
第十五条 导师应根据本办法、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结合博士研究生个人情况,在新生入学后3个月内指导博士研究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人培养计划。
个人培养计划经学科组审查、学院同意后执行;并报研究生部备案。
第十六条 博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应包括下列内容:(一)所学课程名称、学分、时间安排、学习要求和考核方式;(二)在读期间科研计划与进度安排;(三)学位论文工作的阶段计划及基本要求;(四)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安排;(五)主要阅读书目。
第十七条 个人培养计划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而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的,可以修订,但需经导师和学科组同意,并由学院审核后报研究生部重新备案。
第十八条 博士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规定,于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及之后的每个学期报到注册后两周内,在导师指导下拟定每学期的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其内容包括所学课程(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阅读书目、科研计划、发表成果计划等。
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应经导师和导师组签署意见,并由学院审核后报研究生部备案。
自第二学期开始,博士研究生应于每学期的报到注册时,报告上学期个人学习、研究计划的完成情况。
第五章 课程设置与考核
第十九条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各学科专业应在培养方案中对各门课程规定相应的学分,博士研究生须修满总学分23学分(含公开学术报告2学分),方具备毕业和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
所有课程考核成绩80分以上为合格,外语课程考核成绩70分以上为合格。
博士研究生所有课程学习应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分安排如下:
(一)公共学位课 6学分;
(二)专业学位课11学分;
(三)选修课4学分。
第二十条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面向全校作公开学术报告至少1次,记2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学科组和学院安排下完成教学与社会实践,记2学分。
第二十一条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考取的博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另记学分。具体补修课程及学分由各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确定。
第二十二条 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及要求如下:(一)公共必修课,2门,6学分
1.法律外语,3学分,必修课,考核方式为考试; 2.政治理论课,3学分,必修课,考核方式为考试。(二)专业必修课,至少4门,11学分
1.学科前沿问题专题研究,3学分,必修课,考核方式为考试;
2.专业必修课(至少3门),共8学分。考核方式为考试。
(三)选修课,4学分
1.第二外国语,2学分,考核方式由任课老师确定; 2.英语听说(外教),2学分,考核方式由任课老师确定; 3.专业选修课(2门),各2学分,考核方式由任课老师确定。
第二十三条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在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基础上拓宽和加深,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学位课程的设置应包括:
(一)拓宽专业基础理论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课程;
(二)学科前沿或研究课题所需要的理论专著、文献专题等课程;
(三)适应学科交叉需要的跨学科课程。
第二十四条 课程学习采取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也可采用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与课题研究等其他形式。
第二十五条 在课程学习期间,博士生请假离校七天以上的,由学科组签署意见并经学院审核后报研究生部审批。
在课程学习期间,如缺课时数超过本门课程学时三分之一的,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考核,应予重修。
第二十六条 博士研究生应在每门课程结束时参加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分定时考试、随堂考试和撰写论文考查等方式。
任课教师应在考核结束后,应按照研究生部的统一安排录入博士研究生成绩,并在成绩录入结束后将考核材料交学院存档。
第六章 学科综合考试和中期考核
第二十七条 学科综合考试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科综合考试主要考核博士研究生的以下方面:(一)个人培养计划的完成情况;(二)对本学科研究前沿的掌握情况;(三)个人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第二十八条 学科综合考试由学科组负责组织。学科组应组成学科综合考试委员会具体负责考试事宜。
学科综合考试委员会应由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组成。学科综合考试委员会设主席1人,主持考试工作。导师可以参加学科考试委员会,但不得担任考试委员会主席,同一学科同一届的学科综合考试委员会成员应基本固定,以便进行公平考试。第二十九条 学科综合考试应在校内进行。考试时间应在第三学期的上半期内安排。
第三十条 学科综合考试委员会应对每位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考试成绩按优、良、中、及格或不及格作出成绩评定,并结合博士研究生的平时思想政治表现、学业和科研情况写出综合评语。
第三十一条 学科综合考试结束后一周内,各学科组应将考试记录、成绩和综合评语交研究生部存入博士研究生个人档案。
第三十二条 学科综合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博士研究生,应进入筛选淘汰程序。学科组应提出具体淘汰意见,经学院报研究生部审核、主管校长批准。
第三十三条 学科组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对博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与筛选淘汰。中期考核的主要内容为,(一)课程学习情况,包括各门课程考核成绩;(二)基础外语及专业外语的掌握情况;
(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素质、作风和已经发表的科研成果情况;
(四)思想政治表现、学习和工作态度。
中期考核合格的博士研究生可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阶段。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应予淘汰。
中期考核按《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第七章 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十四条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应包括开题报告、写作进度检查、预答辩、答辩申请、评审与答辩。
第三十五条 博士研究生应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法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具有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先进性。论文选题可与有关科研项目相结合。第三十六条 学科组应在第三学期后半期安排通过学科综合考试的博士研究生进行论文开题,并由博士研究生本人填写《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第三十七条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一)拟定的学位论文题目;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三)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五)课题的创新性;
(六)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七)文献综述。
第三十八条 开题报告会应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学科组负责人召集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具有教授职称的有关专家3人以上,组成学科专家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
第三十九条 博士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会上应就所选课题进行详细报告。学科专家组应对报告人所选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并就课题的研究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第四十条 学科组应指定专人对开题报告会作记录。
专家组成员、记录人应在笔录上签名。
开题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应在学科组、学院和研究生部存档。
第四十一条 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的博士研究生,应于第四学期(委培和定向的博士生最迟应于第六学期)开学后第二周,向导师和导师组及时汇报科研情况和论文写作计划完成情况。
导师和导师组应对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及科研计划完成情况作出评定,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对学位论文写作与科研工作存在严重问题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组应提出推迟其学位论文答辩或终止学位论文写作的意见,经学科组、学院、研究生部审核后,报主管校长批准。被终止学位论文写作的博士研究生应予淘汰。
第四十二条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
博士学位论文应为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创造性的学术成果,能够通过专家鉴定认可,达到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出版社正式发表的水平。
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0万宇。
第四十三条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和学位授予程序参照《西南政法大学学位授予工作规定》的相关要求执行。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博士研究生的评优与处分事项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由研究生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校长办公会议通过之日起实施。以往规定与本办法不符者,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方案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依据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校发【2011】36号)等文件精神,为保证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作出贡献而奋斗。
(二)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临床检验诊断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疑难问题,能对下级技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或基本达到主管技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三)掌握临床检验诊断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临床检验专业知识。
(四)具有从事临床检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科研课题,实施科学研究,完成一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五)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临床检验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二、学制和培养方式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基础理论课学习时间半年,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临床专业理论及诊疗技能训练为一年半,培养方向专门研修(含论文工作)为一年。
三、研究方向
(一)临床免疫学检验
(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三)临床血液学检验
(四)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五)临床输血检验
(六)临床分子诊断学
四、课程体系设臵
(一)公共必修课:
课程名称 1.自然辩证法 18 1.5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3 3.英 语 144 12 4.统计学及SPSS软件应用 70 5(二)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
1.检验与临床 30 2 2.临床实验室管理 30 2
(三)专门课程
课程名称 1.临床免疫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3.临床分子生物学诊断原理与实践 30 2 4.临床血液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2
学时 学分 学时 学分 学时 学分 开课单位
社会科学部 社会科学部 外国语言学系 公共卫生学系 开课单位 医学检验系 医学检验系 开课单位 医学检验系 医学检验系 医学检验系 医学检验系
5.临床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30 2 医学检验系 6.临床输血检验研究进展 30 2 医学检验系
(四)公共选修课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单位 1.科研方法 15 1 公共卫生学系 2.文献检索 15 1 图书馆 3.医学行为学 15 1 心理学系
(五)自学参考书及有关文献: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今日临床检验学》、《当代血液分析技术与临床》、《临床化学诊断方法大全》、《临床微生物手册》(美国第七版)。
五、培养要求
(一)临床专业理论与诊疗技能训练(一年半)1.核心课程、专业英语学习及要求(半年)
临床检验诊断学核心课程及专业英语学习,由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实施。考核以试卷考试方式进行量化评分,考核成绩≥60分为合格,每门核心课程考试合格可获得2学分,专业外语考试合格可获得1学分,不合格者将延长学习时间,并进行补考。
2.临床诊疗技能基本训练及要求(一年)
本阶段为二级学科基础训练,以二级学科的各专业轮转为主,兼顾相关科室。研究生通过培训,掌握本专业各种检测项目的基本实验诊断原理、方法与技巧,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和实验结果解释等;了解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诊断和鉴别诊断等。
培训方法:在临床实验室及相关科室小范围内轮转,每轮转完一个科室,由科室指导小组对其进行定性考核,并填写转科考核表,考核合格者方可出科继续轮转。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应注重文献检索、搜集资料、数据处理、方法学评价、循证检验医学等临床科研能力的训练,培养独立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轮转全部结束最终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整理资料、数据处理及撰写论文阶段。
轮转科室具体时间安排及要求:
轮转专业包括临床检验学基础、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输血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选择参加专业查房和巡诊的科室为内科、儿科、传染科、急诊科、普外科等。必要时可结合与检验项目有关的科室参加查房。三年共要求参加查房至少20次,参加科室巡诊4次。临床检验实验室(2个月)要求掌握:
1.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抗凝(毛细血管、静脉采血技术、不同抗凝剂的选择)。
2.手工法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检查,各项血液分析参数的应用及结果解释;自动血球计数仪校准、操作、保养和维护,血细胞直方图分析,临检血细胞分析的质控与作图,方法学评价。
3.血涂片的形态学检查,包括感染、中毒等血象的变化;疟原虫检查,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4.红细胞沉降率、网织红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5.尿液的理学、化学检查与沉渣镜检,泌尿系疾病的尿液检查特点及鉴别诊断、尿妊娠试验。尿液24h蛋白及糖定量,乳糜尿检查,本周氏蛋白检查,Addis计数,含铁血黄素检查,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6.自动尿液分析仪校准、结果分析、操作与保养,尿液自动分析仪应用及尿液质控、临床应用评价。
7.大便外观描述及显微镜检查,消化道疾病的粪便特点及鉴别诊断,大便潜血试验,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8.脑脊髓液外观、颜色、透明度、蛋白、糖、氯化物测定,细胞计数与分类,不同神经系统疾病脑脊髓液的鉴别诊断,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9.浆膜腔积液外观、颜色、比重、蛋白检查及细胞计数与形态,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10.临床检验的国内外进展。临床血液学实验室(2个月)要求掌握:
1.骨髓涂片、各种细胞化学染色和结果分析,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血细胞发育理论,血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的变化,各类贫血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和鉴别要点,白血病的MICM分型理论及临床应用以及国内外血液学方法的新进展。
2.止血与血栓的理论,血小板功能障碍及各种凝血障碍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粘稠度(全血及血浆粘度)测定、体外血栓形成试验、血小板粘附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测定。凝血仪的使用、维护与保养。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2个月)要求掌握:
1.各种生化标本(血、尿、脑脊髓液、体腔液)的采取,保存与处理。
2.各种生化试剂配制(称量、pH校正、配制、保存)。3.自动生化仪的操作、保养。
4.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理论及失衡的判断。
5.所有生化检查项目的方法学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和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6.血清酶学理论,酶动力学法测定相关理论,实验设计及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7.代谢物酶法及化学法测定相关理论及实验设计,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8.参考值、医学决定水平和质量控制的理论及应用。
9.生化质控图绘制X、SD、CV计算,生化室内及室间质评指标、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临床免疫实验室(1.5个月)
要求掌握:
1.免疫原及抗血清的制备,效价测定的方法;酶免实验、荧光免疫实验、凝集实验的原理,检测方法和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及临床意义。
2.全自动酶标仪的原理、操作、维护与保养。3.速率散射比浊测定仪的原理、操作、维护与保养。4.免疫电泳技术。
5.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测定(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甲肝、丙肝、和戊肝病毒抗体测定。
6.甲胎蛋白(AFP)、梅毒血清学检测(RPR.TPHA)。
7.血清肥达氏反应、外裴氏反应、冷凝集试验、嗜异性凝集试验、布氏杆菌试验、囊虫抗体E1A法测定、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检测。弓型虫抗体、风疹病毒抗体、CMV及EBV抗体、单纯疱疹病毒抗体 8.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
9.肿瘤标志物的检测:CA15-3,CA19-9,CA12-5,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0.5个月)要求掌握:
1.PCR的理论及基因扩增仪的应用。
2.HBV-DNA,HCV-RNA,HPV-DNA等病原微生物基因检测及临床应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2个月)要求掌握:
1.各类细菌的生理、遗传、变异、形态学、致病性及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
2.各种标本的采集、培养及检验程序(血、脑脊液、痰、尿、便、胆汁、脓汁、胸腹水、分泌物)。
3.各类细菌检查的流程、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和临床意义。4.病毒的分类、特点、遗传变异和致病性。
5.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判定指标、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6.细菌药敏试验的方法、原理、结果的解释和影响因素,体液抗生素浓度与杀菌水平。
7.微生物检查标本的采集与评价、各种染色方法。8.各种培养基制备。9.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10.血培养仪、CO2培养箱及厌氧培养的操作。11.细菌鉴定仪的使用。输血科(2个月,其中血站1个月)要求掌握:
1.临床输血检验的工作流程、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和临床意义 2.临床常规输血检验,抗人球蛋白介质和酶介质配血。3.新生儿溶血病检查。
4.红细胞血型的发生及相关理论。
5.白细胞血型中关于HLA的理论及其在器官移植配型中的意义。6.新生儿溶血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病的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7.献血员的健康筛查、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发血。
8.采血技术和血液保存。
(二)考核
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转科要求,完成其工作量和质量要求,出科时必须进行转科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应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转科总平均成绩≥60分为合格。成绩不合格者不能申请临床能力毕业考核。具有两年检验科工作经历的人员,经考核合格,临床诊疗技能基本训练可缩短半年。
(三)培养方向专门研修(一年)1.专门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及要求
专门课程学习由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实施。考核以试卷考试方式进行量化评分,考核成绩≥60分为合格,每门专门课程考试合格后可获得2学分,不合格者将延长学习时间,并进行补考。
临床教学实践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参与临床教学工作时间累计不能少于三个月,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0学时。由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实施,研究生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可获得1学分。
六、导师职责与指导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坚持导师具体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指导小组一般由3—5人(含导师)组成,成员应为研究生培养所需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具有副高级职称或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主管技师。指导小组由教研室和导师共同研究提出成员名
单。
七、科研训练
研究生在临床科研能力训练中学会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完成一篇病例或临床检验诊断方法分析报告(含文献综述),该病例报告应与应用医学检验方法进行实验诊断或评价有关。科研工作不能占用临床训练时间。
八、毕业考核
(一)考核内容:
包括思想品德、专业理论、专业外语、教学实践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其中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按二级学科命题,主要考核研究生是否具有扎实、规范的临床操作和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二)考核标准:
要求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
(三)考核方式:
由本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实施,成立考核委员会。考核委员会由5-7名具有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技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含临床医学硕士生导师3-5名)组成。临床技能考核合格后可获得4学分,考核在第六学期开始前完成。凡考核不合格者,一律延期毕业。
九、学位论文
课程考试不及格,未修满规定的学分及毕业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论文答辩,并延期毕业。
(一)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
(二)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
(三)学位论文应体现出申请人已经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五篇:台湾高校博士班招生陷入困境 台大清华招不到学生
凯程考研
历史悠久,专注考研,成就学员,成功率高!
台湾高校博士班招生陷入困境 台大清
华招不到学生
台湾《中国时报》24日刊文分析岛内高校博士班招生困境。文章摘编如下:
自从五年五百亿元“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后,各大学为增加研究产出,纷纷增开博士班。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日前公布2014学年各大专校院系所注册率,公立大学居然有29个博士班注册率挂零,说明已超额扩张。这29个班级分布在12所学校里,其中不乏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等岛内顶尖大学。
台大博士生年产量破千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将问题核心直指“少子化”,在15日的全台大专校院校长会议中宣布,未来10年将减少招生名额。但这真的只是少子化的问题吗?
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吴思华2014年11月就已针对“流浪博士”的状况提出警讯,指出各大专院校一年招生6800名博士,毕业5000名,但学校的博士职缺顶多只有800名,还要与赴岛外读博回来的人抢饭碗。
博士的“出路”并不多,现今除了大学教授以外,已鲜少有行业会要求博士学历。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博士班?研究高教问题多年、台湾辅仁大学社会系教授戴伯芬指出,“是为了争取教育经费补助”。
“以前大学是以培养人才为导向,但自从教育部门开始五年五百亿元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后,慢慢转以研究为导向,竞争各项指针成绩、在国际期刊曝光,来争取分配的预算”。戴伯芬提到,各大学增加研究产出的方式就是增开博士班,“理工科尤其严重”。许多研究生必须花很多时间替老师做研究,形成“博士劳动力”,也造成博士班超额扩张的现象。
摊开台湾教育部门公布的2014学博士班核定名额,全台6841个博士名额中,台湾大学就占了1008名,将近15%;而连全部私立学校加起来都只有1249名。
戴伯芬也提到,对于博士就业管道愈来愈不通畅,也是降低学生就读意愿的原因。台湾交通大学环工所招生承办人就提到,学校整体研究所招生的状况都不是很好,连硕士班学生都不愿意继续升学,“我们学校临近新竹科学园区,大家都想早早毕业去工作”。
台湾清华大学统计所也提到,硕士学生就已有很好的出路,所以相较于硕士班的热门,博士班反而无人闻问,造成2014学完全“无人报名”。
教育部门放任师生比恶化
台“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员会”召集委员许智杰提到,注册率零的名单上,有许多如环境工程、国际企业、经济系等等,“都属于较热门的科系,毕业出路应该不错,或许是该系所比较着重于学术研究,现在的社会趋势比较倾向应用”。
他认为,除了学术研究外,博士班应该要加深与产业的连结,才能创造新的就业市场;
凯程考研
历史悠久,专注考研,成就学员,成功率高!
可靠企业进来栽培,给予学生全额奖学金,“让博士生可以专心在念书与研究上面”。
高教司司长黄雯玲表示,教育主管部门预计在10年内针对顶尖大学、典范科大的博士班减招37%,逐年调降博士生人数。也正在着手规划“学术导向博士”,以公费概念推出全额奖学金,必须在一定年限念完,希望招收到真正的菁英。但戴伯芬提醒,“若真的要培养人才,快速不是唯一的办法”。
“但是高教问题不能只付诸市场机制解决”。台湾高等教育产业工会办公室主任陈书涵表示,教育主管部门对博士生的规划没有长远看法,“拿到博士学位的人找不到工作,绝非大学没有教职需求,而是教育部放任师生比恶化”。
针对私校开刀,放任公立高校浮招
“这20年来,高教学生人数还没因为少子化开始减少,师生比就已急速恶化”。陈书涵指出,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强制规定师生比,只有参考的“最坏标准”,各校却以此为基准。私立学校裁撤老师,公立学校不断增加学生名额,拉高师生比,不但高教素质堪虑,“学生因为博士没有出路而不去念,未来恐怕会有人才断层”。
台教育主管部门选择在2015年开始公布研究所注册率,知情人士指出,“应该是快没钱了”。他提到,博士班不足额、无人报考等现象,在去年就已经非常严重。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吴思华还担任台湾政治大学校长时,2013学的55个博士班中,就有7个班注册率挂零、甚至有4个班录取率高达100%、20个班录取率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