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食品保安全关键在体制
申论范文:食品保安全关键在体制
民以食为天。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食品安全已成为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对食品质量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国家质检总局等相关部门正全面强化监管,为百姓打造“放心的餐桌”。可是,最近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使人们充分意识到,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到了相当紧迫的地步。这种情况的发生,食品安全卫生领域的监管“打架”难辞其咎:
——“立法打架”。近20部法律、近40部行政法规、近150部部门规章,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涉及食品安全的不可谓不多,但没有形成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反而在许多方面造成了“打架”现象。如,对市场上发现的未经检验的动物产品,动物防疫法与食品卫生法处理的规定就不一致。
——“机构打架”。农业、质检、工商、卫生、药监、商业……我国承担食品卫生或食品质量管理职责的部门有近10个。“机构云集”增加了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管理难度。多个部门监管一个方面的事务往往需要政府协调,提高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
——“管理打架”。职能交叉、多头食品安全执法检查的现象大量存在。多部门组织开展品监督检查,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公共资源,无端增加了纳税人的经济负担,引起社会不满。
——“标准打架”。截至目前,我国共清理涉及可食用农产品、加工食品国家标准1817项,废止国家标准208项;清理行业标准2588项,废止323项。此外,还有大量的地方标准、食品卫生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标准交叉、重复,让企业感到无所适从。
种种“打架”,造成了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混乱,出现“六七个部门管不住一头猪”、“十几个部门管不了一桌菜”的怪现象,急需规范调整。在一些国家,并没有从田地到餐桌一系列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只是在食品销售的最后环节,制定了严格的检测法规。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销售者,如果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市场上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要么由政府官员负责,要么由企业负责。在我国,虽然配备了大量的卫生检疫检查人员,但这些官员一般不会出现在消费现场。这样的法律监管机制,无法保证食品检测不出现漏洞?
所以,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有新思路、新方案。首先,必须改变多头执法的局面,从最后的环节入手,强化食品销售企业和政府的责任。其次,根据《标准化法》的规定,强化食品卫生标准化工作,凡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一律不得出售。最后,必须建立科学的突发事件应急制度,在事故发生的第一现场官员必须说明事故的真相,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技术改进措施,防止事件扩大。总而言之,解决中国食品卫生安全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个体制以食品卫生标准化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以政府官员的行政责任为中心,以技术官员主导的突发事件应急方案为辅助措施,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责任明确的食品卫生监管体系。
第二篇:申论:校车安全关键在人
申论范文:校车安全关键在人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甘肃庆阳校车事故的阴影尚未散去,江苏徐州又传来令人痛心的消息:12月12日傍晚,丰县一辆校车因避让人力三轮车发生侧翻,坠入河中。截至13日凌晨,已有15名学生遇难。
跟甘肃省正宁县那辆核载9人、实载64人、在大雾中高速逆行的“流动地雷”有所不同,丰县这辆校车尚算“规矩”:该车核载52人,实载47名学生,事发前已有18名学生下车回家,事发时车上有29名学生。
庆阳校车事故发生后,丰县也曾在全县开展校车专项整治,有关部门还在早晨上学时间和下午放学时间,采用定点执勤与流动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对校车车辆集中的路段展开检查,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尽管如此,悲剧还是发生了。这不由得让人们沉思:“校车”到底是什么?校车安全靠谁来保证?
就在这次事故发生前两天,国务院法制办于12月11日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引起广泛关注。但社会舆论大都把目光集中在所谓校车享有“特权”上,如对校车赋予通行优先权,不避让校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500元以下罚款等。
其实,归根到底,校车也是车,是车就要遵守行车规则。同时,只要车在路上跑,就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对于任何车辆而言,这些基本准则均属“概莫能外”。
笔者也算个“菜鸟”司机,驾龄超过7年,深知“路上有风险,驾车须谨慎”的道理。平时只要驾车出门,基本不会超速,更是鲜有超车。正因如此,7年来几乎没因违规行驶而发生过摩擦和事故,几乎没被交警扣过分。
因此,关注校车问题,保障学生安全,其中最要紧的一环,要从校车司机做起:不超载、不超速、不超车,应成为校车司机的基本职责要求;敬畏生命、注意安全,应成为校车司机的起码职业准则。惟其如此,最终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无论包含什么内容,恐怕都不能替代校车司机的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
第三篇:抓关键 重实效 保安全
抓关键 重实效 保安全
——东风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之我见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是生产的保证、安全是巩固企业的基石、是发展企业的根本、是企业效益的保障。安全生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我们水电管理单位而言尤为重要。东风水电站有发电上网、灌溉供水、汛期排洪蓄洪等功能,水电站输供水设施与机电设备硬件配置较差、更新改造缓慢,运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发生机电设备故障率相对较高,这不但直接影响电站效益的发挥,而且会影响到水库防洪度汛与周边村镇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鉴于此,结合东风的实际,在安全工作全面开展的同时,更要加大力度很抓关键部位、关键岗位的生产安全。
安全生产关键之一:水库大坝、防洪设施、渠道及供、输水设施的运行与管理。对于水利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管理,要严格遵循《东风水库防洪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加强汛前的检查力度(内容主要为大坝移位、渗漏、裂痕等是否有不正常现象,闸板、启闭机、阀门、抽水机等机械是否启动正常,沿水库周边巡视观察山体是否有滑坡等有不安全隐患,防汛道路、通讯是否畅通等等);汛期要要按照《防汛办公室工作制度》要求,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信息及时上传下达;安排专人加强大坝观测、巡查力度,及时收集雨情、水情,及时向局防办及有关部门汇报水库运行实况,协助上级主管部门做好事故应急工作;在非主汛期,有较大降雨或有台风过境及其他非常情况发生时,应进入24
小时值班状态。此外,在运行中应正确处理发电用水与供水、防洪等关系,在认真执行防限水位运行的前提下,实行优化调度。
安全生产关键之二:发电机组设备与供电设施的运行与管理。东风电站的部分设备、安全防范措施较为落后,多年来没有资金投入进行改造,不利于安全预防工作的开展和及时有效地减少事故。对发、供电设备设施的运行与管理一定要严格遵守“两票”(工作票、操作票)、“三规”(运行规程、检修规程、安全规程)制度,加强运行值班管理、加大机电设备维护力度,全面贯彻落实电力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要求运行与检修人员经常性巡视检查机电设备的运行状况(检查项目包括发电机、水轮机、调速器、高压进水闸阀、控制屏、主变、电缆、升压站、高压开关等等),并做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处理不了的要采取尽可能措施避免事态扩大,并及时上报;要求分管领导与生产股对相关记录进行核实,并不定期进行抽查并检查其巡视检查的工作。巡视检查力争做到六到(心到,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做到对设备状况和性能心中有数;脚到,该跑到的地方一定要跑到,不能靠想象、推理来代替检查;手到,多动手,不要怕脏手,不要怕麻烦,并要对检查出的问题认真记录,及时处理;眼到,一定要仔细观察,发现细微处变化;耳到,一切机械设备运行时都有正常声音,要能从声音中听出异常并及时分析处理,防止事故发生;鼻到,一切设备有异味情况时,要能及时闻到。)此外还应经常性开展事故预想测验和反事故演习、安全技术比武活动;通过事故预想测验,一旦发生事故,运行人员可根据预想的正确 2
处理方案迅速处理,消灭事故于萌芽状态,不致临时慌乱出错(演习在现场进行,可只口述,并对设备做假动作,以免危及安全)。
安全生产关键之三:人的管理。人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防止事故发生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动的组织者、计划者、执行者和控制者。因此,真正落实安全工作的关键在人,在于全体职工的生产安全意识、生产安全责任心和生产安全技能。职工的意识提高了,工作水平才会提高;水平提高了、责任心加强了,任何生产安全隐患就有可能被及时发现、及时消除。
(1)是要正确引导职工的安全观念、思维和行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力争形成尊重人才、能者居先、因人而宜、人尽其才的管理机制。在对定岗与人员配置时,应以本单位整利益为重,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利用好人才资源。这样也会提高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发掘自身的潜力,积极争当主人翁。(2)是加强职工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月”等多种形式活动,广泛宣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普及安全生产法律知识,不断总结经验,从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出发,改进安全教育和培训方式方法,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素质和安全防护能力。
(3)是有章可循,赏罚分明。“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还要依靠健全的制度。对《安全生产法》、《电力法》、《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必须要严格执行之外,还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措施和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通过加强安全 3
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现场作业流程。
(4)作为单位的管理人员都要身体力行、多到一线了解、多关心职工、重视激励作用、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工作中、“身教重于言教”,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职工,使企业有强烈的安全氛围,让安全信息犹如空气般充满周围,使每位职工都有良好的安全意识,随时发现异常,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安全生产关键之四:抓落实,注重实效。安全生产管理都离不开具体措施,而有了措施就必须监督执行落实到位,才能产生实效。水电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首要内容是责任制的落实。要组织制订好本单位、本部门确保完成安全目标和任务的相应措施,做到一级保一级,上级对下级负责,使安全责任的落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对“关键工作、关键时段、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的安全检查和监督,进一步加大现场督察的查纠力度和处罚力度,决不让违章行为滋生漫延。要进一步强化水电运行与操作的安全管理、强化过程监控,通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生产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和违章行为,以便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制定纠正措施,使责任部门、责任人受到深刻的教训,真正做到有章必循、有法必依,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荫牙状态,确保东风水电站各项安全生产目标的顺利完成。
东风水电站 刘水淼
第四篇:青岛公安处抓关键保安全
青岛公安处抓关键 保安全 扎实开展“大反思大检查”活动
为迅速贯彻落实上级会议精神,青岛公安处根据上级公安机关部署,结合工作实际,立即在全处范围内开展了“大反思大检查”活动。为确保活动落到实处,5月1日以来,公安处广泛发动广大公安民警全面开展查摆整改,坚持眼睛向内,认真查摆思想认识、工作作风、队伍管理及线路治安、站车秩序、消防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坚决做到问题不查清楚不放过、原因分析不透彻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到位不放过,务求活动取得实效。
一、充分准备,严密组织,加大活动领导督导力度 面对铁道部及上级公安机关对运输安全环境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公安处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学习贯彻铁道部“4.29”、路局“4.30”电视电话紧急会议精神以及铁道部刘志军部长和部公安局姜战林局长的重要指示,从管内治安实际出发,分析形势,研究措施,迅速在全处印发《青岛铁路公安处迅速贯彻落实全路全局安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大反思大检查活动工作方案》,成立“大反思大检查”活动领导小组,曲世荣处长任组长,处党委其他成员为副组长;机关各部门正职为组员。实行领导干部包保和逐级负责制,曲世荣处长、林钧广政委全面负责;政治处许京金主任、纪委张宏树书记负责全处干部作风整顿和处机关管理工作的整顿;处长曲世荣,纪委书记张宏 1 树包保青岛地区;政委林钧广、工会主席王英良包保潍坊地区;政治处主任许京金、调研员林长勤包保淄博地区;副处长赵成金、成守涛包保烟台地区。期间,机关包保科长盯靠帮促,及时发现解决基层所队工作落实每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全力帮助协助基层所队切实抓好各项措施要求的落实。为全面落实“大反思大检查”工作方案,抽调机关主要业务科室干部和专业队伍民警,组成内部安全督导检查组、治安整治督导检查组、道口监护督导检查组、防火防爆督导检查组。为使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处长曲世荣、政委林钧广等领导深入一线查所队领导作风、查警力分布、查安全防范措施、查队伍管理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全处“大反思大检查”活动的开展。各工作组和派出所队按照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定方案、做动员,并借鉴兄弟公安处好的经验做法,下站段上客车,找不足、查漏洞、整治安、除隐患,全面实施安全大检查和站车线防范打击行动。
二、围绕重点,严查隐患,集中整治影响安全问题 一是防火防爆检查组采取集中查的方法,对管内站、车、场段机关防火防爆重点部位、环节,对照防火防爆安全检查工作规范,检查客车26列442辆,公共聚集场所、货场、仓库、货棚、危险品仓库等24个,整改隐患或问题12处;深入站段、特种行业场所,查管理、查器材、查设备,发现整改问题75件,下发整改隐患通知书14份。一线派出所从自身实际出发,所领导亲自带领岗位民警深入站区检查不放心场所、不放心部位。派出所 2 领导在深入警务区开展工作的同时,与防火防爆检查组一道对车站整车货场、零担货场、集装箱货场货区、仓库、危库等处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及时发现整改问题3个。
二是内部安全检查组和派出所以易发案部位防范、长大桥隧守护、要害部位、要害设备和要害环节、安全保卫责任制和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为重点,深入管内各站段进行检查,发现整改安全隐患48处。各沿线派出所组织内保、驻站民警对站段、车间、工区的“五管”和要害部位进行安全大检查,进一步督促车站“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的落实。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各大站派出所组织民警对站区的车务、电务、工务、电力通讯等单位进行安全大检查,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较好地督促了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
三是围绕道口安全,沿线车站派出所组织警力会同安监、工务等部门以查道口标志、道口信号、防护备品、工作制度落实等为重点,加强有人看守和监护道口以及货场、专用线道口、站内平过道的安全检查。同时,教育指导沿线及警务区民警加强与车站、工区的信息沟通,落实线路禁牧和路外安全宣传等措施,确保道口和线路不发生危行问题。共检查各类道口45处次,发现整改安全隐患12个。
四是强化常态管理,加大线路治安防控力度。在严格落实巡线制度的同时,打破常规,对沿线重点区段,由各派出所和包保干部组成专门巡查整治小组,大密度地开展武装巡线整治,使线 3 路见警率大大提高,共清理线路闲杂人员268人次,确保了重点区段无路外伤亡和危行案件。对行人翻越栅栏突出的重点部位,公安处要求各派出所在重点时间段,定人定责,定岗定位,死看死守,重点防护,共劝阻教育欲穿行人员346人次。包保干部与派出所的警力集中使用,统一编排班次,对各支线的所有列车,趟趟落实添乘制度。采取车地配合,信息互通,快速反应,及时发现整治行人进入栅栏、沿线烧荒、道口监护员岗位不落实等问题36件。
三、多策并举,严打严防,全力确保抗震救灾物资运输安全 四川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大批救灾物资正在通过铁路源源不断运往灾区。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抗震救灾工作的部署,迅速开展了以确保抗灾救灾物资运输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平安”专项行动。一是及时掌握抗震救灾物资运输情况,建立接力预确报机制。我们立即与铁路运输部门沟通协商,建立抗震救灾物资运输情况通报机制,及时掌握抗震救灾物资运输计划,包括装车始发车站、时间、物资品名、列车编组、运行交路和沿途停靠站、终到站等情况,每日详细列表上报上级公安机关。同时,从始发站到终到站,建立派出所之间接力通报、站站预警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逐站预报、严密防控、确保安全的工作机制。二是层层落实责任,严密抗震救灾物资运输全过程安全防控。对抗震救灾物资的始发站,安排民警监装;途经沿线各站派出所和警务区民警接送车;停留站、编组站和终到站派民警会同货运、4 商检等有关部门进行联检验封,并做好卸车、入库等过程中的安全防范,确保抗震救灾物资运输绝对安全。对运输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责任到岗、到人,落到实处。目前,全处辖区已发送抢险物资62车,确保了运输的绝对安全。
第五篇: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完善
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完善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概况
在基本结束了我国食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后,当前我们主要面临是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建国以来,危害人们生命和健康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事件频频发生,事件数量和危害程度有日益上升的趋势。回顾近几年发生的影响极其恶劣的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四川彭州“毒泡菜”、广州的“毒酒”和河北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等事件都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二.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的影响
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打乱了人们饮食生活的正常习惯和秩序,损害了老百姓的生命和身心健康,进而在社会上产生了不稳定的因素;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会大大挫伤人们的食品购买需求,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利于拉动内需;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将质量好但由于成本高而导致价格高的食品排除在了市场之外,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国产食品价格的回落,为国外廉价的食品进入我国市场间接上创造了条件,进而会影响农民收入和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为抑制我国食品的出口提供了理由,影响我国的食品出口的国际形象。总之,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尽全力做好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现状
1.监管主体
我国食品监督管理是多部门联合监管,监管主体包括卫生部、农业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环保局等。国务院2004年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作出重要调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督、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此外,市场食品监督管理监察信息将由质检、工商、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4个部门联合发布。
2.监管法律
随着食品质量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对食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经过长期的立法建设,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保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日趋完善,取得很大成绩。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业法》、《标准化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为基础,以涉及食品安全要求的大量技术标准法规为主体,以各省及地方政府食品安全规章为补充的食品质量法规体系。
3.监管制度
我国政府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相继组织实施了多项计划和措施,并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这项制度是对食品质量安全事先保证与事后监督相结合、政府监督与企业自律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一项有效的监督制度,它包括食品生产企业必备条件的审查,强制检验、食品安全、安全标志等内容,自2002年开始实施以来,国家质检总局已分三批对数十种食品实施了市场准入制度,为规范食品生产秩序,推动食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食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将系统风险评估制度法制化,更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和实施全面的和系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这其中,技术落后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瓶颈,许多中小企业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化人才、技术和设备,从整个社会层面上说,也是相当匮乏的四.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一)建立一个集中统一、协调有力的政府主管机构
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长期由十多个部门分段管理,虽然现在设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卫生部、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环保总局、科技部等部门仍然行使部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监管不力,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建立一个权威统一的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局可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加大监管力度,增强责任意识,协调行动,避免多部门分散管理造成的工作漏洞和浪费资源,缺乏威信,相互争权,推诱的弊端。
在这样一个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局的构建上,我们可以借鉴浙江省的成功经验。2005年,浙江省在原有的“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工作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由22个部门组成的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这一委员会由负责此项工作的一个副省长主管,建立了一套省、市、乡的全省统一的食品监管体制。这一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了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为了一个常设机构。正是在这种统一的模式下,浙江省的食品安全监管才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北京、上海等地区也建立了诸如浙江的模式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我们可以充分借鉴这些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完善我们的全国体制,这条路子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行的通的,因为我们之前的许多地方上的做法和措施都很好的被国家所采用,从而成为贯穿中央到地方的标准模式或是做法。
那么,在国家层面上,这种机构应该怎么组建呢?本人的观点是应该效仿我国在工商、税务、海关、质监、交通、药监、司法、国土资源管理等行政执法部门实行的垂直领导方式。因为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部门人、财、物权都统一在了省里,政府垂直管理部门具有非行政区划性、垂直性、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垂直管理部门从政府序列中分离出来以后,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得到切实强化,行政执法工作减少和避免了诸多不利甚至是消极因素,如地方保护主义等,执法效率与质量明显提高。实践证明,新的垂直管理模式不仅在统一行政执法、队伍控制及管理和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对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的国家食品安全局应该直属于国务院的单独领导,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实行垂直领导,由其领导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管理局,统筹“人、财、物、事。”当然我们也需要在某些方面突破垂直领导方式,比如在去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期间,就应该启动国家国家公共应急预案措施,由中央机关统一负责
(二)加快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政府的职能只有通过严格执法才能体现,才能更好地实现替代作用。多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是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的,首先,加快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
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良性的法制管理环境。补充目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实践又迫切需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风险评估
制度、风险预警制度、危机处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其次,加强食品安全法律的研究和交流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吸收和借鉴,使我国在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安全监控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尽快和国际接轨。积极推动危险度评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坚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传播信息并开展咨询服务。
再次,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参照有关的国际法律,依据国际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关原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在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现阶段,我们的食品标准体系是很混论的,部门之间的认定标准不一样,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认定标准不一样,大方和地方之间的认定标准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