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的领导哲学(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3:1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为而治的领导哲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为而治的领导哲学》。

第一篇:无为而治的领导哲学

无为而治的领导哲学

摘 要: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并不意味着领导者什么事情都不管,什么事情都不做。恰恰相反,“无为而治”是一种比较高深的领导哲学,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合乎规律,顺乎自然;简约务实;无为而治。

关键词:老子 无为而治 领导哲学

一、合乎规律,顺乎自然

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万物的规律,其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人类应顺乎自然。领导者不应做违背规律的事。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老子所说的“道”,在其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他认为“道”既是万物,道统万物。因此,老子强调人们应该学会认识“道”,学会顺应自然,学会遵循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领导活动也不例外。老子认为领导者若能遵循其道,顺其自然,则“万物将自宾”。领导者所做的一切都顺乎自然,顺乎规律,被领导者各得其所,各尽本分,这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自然,被领导者丝毫感觉不到有领导的压力,甚至感觉不到领导过程的存在,感觉不到领导者的存在,天下大治而百姓不知,这才是领导的最高境界。

老子又有一句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也就是说事物本身按照它自身规律自然而然地发生和发展,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的强制和干扰。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类只能遵循客观规律,利用规律来为人类服务,而不能改变规律,创造规律。同样为领导活动提供了最根本的内在依据,即“法自然”。因此,无为而治领导思想,即遵循自然规律,引导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轨迹,以一种正确的、自然的“有为”方法去实现“无为”、“无不为”的领导目的的过程,这也是领导活动的最高境界所在。因此,领导与下属之间、上级领导与下级领导之间、社会各种组织以及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都必然遵循这些规律,只有以“道”的辩证思维进行“有为”的超级领导,以“法自然”的思想引领整个领导过程,才能实现超级领导的“无为”本质,打造领导活动的最高境界。

老子作为具有辩证思维的思想家,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能随心所欲,主张顺其自然无为,尊重自然规律。老子反复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该遵从天道,顺其自然,实践无为。”人和自然应该和睦相处,它们都应遵循客观规律。领导、执政者掌握“无为”的艺术,尊重客观事实和自然规律,按照自然变化的规律与法则办事。在目前国内、国际形势下,我们的领导者、执政者在执政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学习,坚持科学执政,了解国内外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根据具体情况掌握新的执政方式、执政规律,减少执政的主观性和随从性、盲目性。顺应民情、民意,才会有所作为。

二、简约务实

老子认为,要使国家安定、清静,不能政令频出,或者朝令夕改。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3]。治理一个国家好比烹煮小鱼一样,绝对不能常常翻动,翻

动太多,小鱼就容易破碎。治理国家,和烹煮小鱼一样,要清静无为,不能政令繁多,无事生事。如果朝令夕改,名目繁多,就会使老百姓手足无措,人民不堪其扰,国家就混乱了。“我无为而民自化”。就是指以不扰民,以民生息为原则。因此,领导者在制定政策法规的时候,要慎之又慎,一旦实施,必须持之以恒,坚决贯彻,不能朝令夕改,让百姓无法适从。西汉初年约70余年的时间,统治者施行的正是道家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方针政策。之所以要实行这样一种方针政策,主要是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其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都是强大无比的,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秦朝的政令非常繁杂,刑法非常苛严,赋税和徭役非常沉重,老百姓不堪重负,最终酿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大起义,使秦朝仅维系了15年就在秦二世而亡了。继起的汉朝统治者亲眼看到一个强大的秦朝是怎样在人民的力量面前垮台的,同时连年的战争使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极端贫困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汉初统治者选择了道家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领导方略,汉朝在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为西汉王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可以说就是对道家“无为而治”领导原则的一个绝好的解释。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4]。其意义是要求领导者少发号令,多脚踏实地干实事,以身作则,为人民做出榜样。汉文帝提倡节俭,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增加。他曾经想做一个露台,预算报上来,需要百金,他便放弃了这一想法。他说:“百金相当中产人家十家的财产总和了,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常觉得羞耻,怎么能花百金建露台。”为了减免人民税负,他还减少自己的开支,裁减侍卫人马。汉景帝下诏不接受地方进贡的锦绣衣帛等奢侈物品,并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

我国领导人出访礼宾改革的新举措。礼宾改革的一系列简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作为大国领袖,胡锦涛出访率先垂范,简化迎送程序,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求真务实作风和大国风范。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求真务实的作风需要发扬光大,尤其要风靡国内官场,一扫奢靡之气。时下一些地方领导在公务活动和迎来送往中,兴师动众、前呼后拥、场面浩大。前有警车开道,后有众人随从。活动结束后还要报纸有名、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有的领导到下面视察,已形成不成文潜规则,当地官员都要到地界迎送,之后再交由下一视察目的地官员,俨然形成了“接力视察”。如此视察,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地方要做大量的接待准备工作,“吃、住、行、游、乐”一条龙服务,各级官员还要陪同,目的是让领导满意开心,许多“面子工程”由此衍生。领导也仅仅是蜻蜓点水式的听听回报、座谈讨论,作风漂浮,脱离群众。时常沉浸在一片杯斛交错之中,耳边洋溢着夸奖吹捧赞美等虚伪之词。因而听不到群众真实呼声,体察不到民生民情民意,与共产党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和科学发展观理念格格不入,人民群众自然怨声载道不欢迎,这与胡锦涛主席轻车简从的美国之行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的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以及各行各业,都应以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宾改革为标杆,以身作则、贴近实际,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可能做到简化程序,轻车简从,让亲民、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蔚然成风。摈弃繁文礼数和一切与社会与人民与事业不协调的陈规陋习,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三、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哲学的核心思想。老子曰:“无为则无不为。将欲取

[5]天下者,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以往人们认为“无为”

就是什么也不做,消极避世。其实老子的“无为”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在客观现实面前无能为力,而是以“为无为”达到“无不治”的效果。

既然“无为”不是不为,所以我们就应该分清哪些“为之”,哪些“不为之”。领导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说,领导者不要事无大小抓住不放。一个领导者要懂得授权,要抓大事,无非一是决策,二是用人。现代管理讲例外管理。常规的事,有规可循的事放手让下级去做。例外的事,非常规的事才加以过问。这就是所谓“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领导者要知道自己的职责,明白哪些该为,哪些不该为,不是将所有的权力抓在手里,事必躬亲,殚精竭虑,靠一己之力做好一切。有的领导者喜欢管自己不懂的事,这是强为;有的领导者管自己不该管的事,这是妄为。很明显的是,一个高效率的领导应该把精力集中到少数最重要的工作中去。人的精力有限, 只有集中精力才可能出成果,不应被次要问题分散精力。领导必须善于放权,以腾出时间去做真正应做的工作,即组织工作和计划未来。领导最主要的任务是去展望未来,而这种事情往往是不能授权给别人的。领导的任务不是去忙于监督日常工作, 更不要亲自去做那些琐事。放权的重要性或许就在于,必须集中精力去思考那些只能由自己做的事情。有些事情应该让你的下属去作决定,要不断地向上级请示才能做出决定的下属肯定不是好的下属。你的下属往往比你更了解实际情况,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比你更有权做出决定。即使偶然做出个别不正确的决定那也没有关系,他会从错误中得到教训,变得更加聪明。让下属自己去决定是培养接班人的最好办法。要信任部属。当前,金字塔的企业管理结构正在迅速瓦解, 而新的模式将是高度委托制度,即全面松绑,把权力放下去,可极大地发挥全体工作人员的才能。

授权是一种领导艺术,领导者要做到科学授权,还应掌握授权的艺术。第一是要选好人才,视能授权。在选人才时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一是考察授权对象的政治素质,二是考察授权对象的才能。它包括必要的基础知识、相当水平的业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思维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健康的体质等。有德无才难担重任,有才无德贻误事业,两者不可偏废。

第二是授之以权,负之以责,做到权责统一。授权时必须保证被授权者的权力与责任相一致,即有多大的权力就应担负多大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

第三是既要信任,又不放任。授权以后,领导者应信任被授权者,放手让他们工作。领导者的职责在于明确下属的任务和目标。至于如何去实现目标,则正是要求下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地方,不应由领导者代劳。但是信任又不等于放任,授权后,领导者的责任还在,为了使下级很快适应工作,领导者有必要从旁加以指导;对于下级在改革中由于缺乏经验所造成的失误,领导者要勇于承担领导责任,帮助他找到失误的原因,鼓励他继续前进,为下级工作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以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

老子思想中蕴涵着许多现代领导学所倡导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很值得我们去重新审视,深入挖掘。“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领导思想的探讨,为当

代领导者的领导实践提供积极的借鉴和参考。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所包含的辩证法内涵,掌握有为和无为的执政艺术,对于我们在执政过程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 老子.道德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2] 老子.道德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3] 老子.道德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4 ] 老子.道德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5] 老子.道德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

第二篇:无为而治[推荐]

“无为而治”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无为”本是道家核心思想,但同样也是佛家与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的“缘起性空”思想与“无为”是相通的,“空”与“无”的内涵是一样的;儒家倡导积极入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以道德伦理为核心思想,提倡以德治天下,以德服人,孔子认为古代圣王舜就是无为而治的典范:“无为而治,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以德行天下本身就反映了儒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就“无为”而言,我认为分三个阶段,企业管理者只有深入地去感悟这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领略“无为”的思想魅力。

第一个阶段:有为而妄为阶段

秦始皇是有为之君,灭六国而一统天下,万里长城成为民族象征,文治武功彪炳千秋,但强大的秦王朝仅仅十四年就土崩瓦解了。秦始皇笃信法家思想,以暴政维系其强大的帝国,但激化了社会矛盾,到了秦二世的手里就土崩瓦解了。

在竞争无处不在的今天,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努力奋斗。很多企业在资本积累的同时,狂妄和浮躁也在急剧增加,日本的战略学家大前研一曾批判说:“我认为中国人有点急躁。”这话虽然我们不爱听,但也的确有道理。中国企业后起而勃发,希望能够尽量走捷径,但往往脱离不了“妄为”,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的贫富差距虽然很大,但是中国的慈善事业很落后,“大款”们花天酒地,却不知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与比尔.盖茨、巴菲特这些世界巨富和世界最大的慈善家比起来,真是让人汗颜。我比较欣赏国美总裁黄光裕说的话,为什么要把国美继续做大做强,因为是一种责任,是国美几万名员工的生存与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第二个阶段: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比较容易,可要“有所不为”,就需要胆量和智慧了。万科的王石在刚开始授权给自己的总经理时,突然感觉很不对劲,因为发现公司的很多事情他不知道了,有一种害怕。在与总经理沟通工作时,发现工作热情没有以前那么高了,后来王石发现,原来是自己过多地干涉总经理的工作,很多细节也不放过,这如何让下属放手去干呢?决心“有所不为”的王石下定决心,将权力逐渐下放,经过一年的反复磨合,他发现一切都海阔天空了,很多事他不用管,下面一样干的很好。

从“有所为”过渡到“有所不为”,这一种管理模式的转变,需要具备深刻的管理功底和领导魅力,它必须具备完善的管理基础,领导者必须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否则很难成功。首先,要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

美国有高度发达的经济,美国社会的各种法律法规非常的多,那么美国政府和企业在“为”与“不为”之间如何取舍呢?美国政府在公司行为当中是起到了很重要的规范作用,美国的企业是一个被各种规则管理起来的一个系统。当你去到一个没有任何规则的地方的时候,你会意识到有规则的好处。美国政府的“有为”就是制定各种规则,而且这些规则得到了严格的执法。有个例子很有趣,一堆华裔夫妇卖了一栋房子,最后被买家告上法庭,赔偿了10万美元,为什么呢?因为这对夫妇有意隐瞒了房子厨房有蚂蚁的问题,而买家因此而皮肤过敏。

其次,要注意授权的节奏

权力会导致腐败,所以授权一定要逐步,“亦步亦趋”。王石的授权,也要经过一年的磨合,逐渐放松控制。授权这就如同我们放风筝一样,风筝就如同我们的下属,风是外界的环境,线就是权力。不敢放线,风筝永远飞不高;风小了,就要把线紧一紧;风大了,就松一松。要根据风的大小、方向,去逐步地授权给自己的下属。

第三个阶段:无为而无所不为

这是管理的最高的境界,有一些玄虚,不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管理实践,是很难领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的。

无为而为的思想在汉朝得到艺术性的发挥,汉高祖及他的继任者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鼓励农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使汉朝的生产与经济得到极大的恢复和提高。汉武帝凭借强大经济和技术条件,历经长达几十年的战争,彻底打败了强悍的匈奴骑兵。“犯我天威,虽远必诛”——古往今来,只有大汉时代有如此豪言壮语。大道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道理,在汉王朝得到高超运用。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大国应当像煮小鱼一样,不能随意去搅扰它(否则小鱼就残碎了);同样,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员工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他能够目标明确、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把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价值。这需要企业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GE是世界上少有的多元化非常成功的企业,韦尔奇在总结GE成功的经验时说,GE虽然业务是多样化的,但是文化非常的统一,任何人都绝对不允许对价值观有所怀疑,有所违背,也就是说,用统一的文化代替了统一的业务,也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GE也是高度授权的,各事业部权力很大,总部是战略和文化中心,看似“无为”,但已经是“无所不为”。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无为而治要建立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领导者要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要平衡集权与授权的度,有为而不妄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乱世靠有为,治世靠无为;创业靠有为,守业靠无为;管理靠有为,领导靠无为。有为与无为的辨证关系,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艺术化的处理,绝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实事求是、不自欺欺人,也许是给这些公司最好的建议。功夫皇帝李小龙在他的唯一一本著作《武道释义》中写道:人们越来越忽略了武术的本质——赢,要想赢最关键的三要素就是简朴、效率和直觉,而人们却错误的热衷于花拳绣腿。我们的很多企业越来越忽略了管理的本质:简化、效率和价值,而人们却错误的热衷于对所谓最新管理方法的无休止的追逐中。回归本质、简化系统,才是企业持久之道。

再说说一定要像“水”

在大工业生产的时代,企业奉行的是“刚性政策”、“刚性结构”,每个大企业都像是一个壁垒森严的小**,致力于全产业链的一体化,用不可逾越的刚性制度和泰勒管理法维持着它的运行秩序。在这种企业中,人的因素,不论你是管理者还是蓝领工人都更多的被定位为“革命的螺丝钉”,是大机器的一部分或机器的延伸。

毫无疑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刚性结构的缺陷,开始寻求“刚柔并济”的解决之道,也有专门的管理学者提出了“柔性战略”的概念。究竟什么是柔性战略呢?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管理者的“水性思维”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

一、“百川入海”的低洼意识

为什么“百川入海”?因为海在最低洼处。会加入“管理学会”的同学大部分都是想成为优秀“管理者”的了,但是不知道你们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在迈出校门后首先成为一名优秀的“被管理者”。以我对很多企业管理者的观察和了解,一位管理大家一定具备一种奇特的“天赋”:那就是能够适时的放低自己,以环境为师的能力。七年前我作为一名咨询“菜鸟”,曾经亲眼看到首富刘永好先生端端正正的把我的胡言乱语记在笔记本上,只因为他觉得我说得很有趣,是之前没有听过的;一直到今天,刘先生与任何人的谈话也永远都保持着随时记录的姿势。也曾经亲身陪同中国企业成长冠军蒙牛的大老板牛根生在经过了一个整天的会议之后,饿着肚子到贵校的阶梯教室坐在最后一排旁听一堂讲座,只因为听说主

讲人有一些很新鲜的观点;我也曾听说在蒙牛的建设工地上一名老民工评论:这个胖子最好了,对我最客气,还老跟我问这问那。而 “这个胖子”,正是老人所不认识的集团总裁牛根生。只有具备这种适时放低自己的意识和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不断丰富自己管理思想的来源,不断创造新的管理奇迹。

而对一家公司来说,最难的事情是如何把这种能力传递和复制下去,从而避免公司的官僚化、注水化倾向。

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管理角色

对一名管理者而言,最难做到的事情是“为而不争”。企业管理者的角色意识有四种境界:不为而争,不为不争,为而必争,为而不争。前两种是浪费资源的高手,简直应该推出去砍头。而很多企业的团队建设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团队裂,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团队中的核心人物犯了“为而必争”的低级错误。这个“争”,不仅仅是指争名夺利,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争功”。因为对于很多管理明星而言,业绩好、贡献大是团队所公认的,因此很多人就认为我付出了这么多,一心一意为了企业利益,难道就不能批评批评其他人?不能骂骂下属?不能以我为主的处理一些问题?不能获得更大的话语权?但事实是,凡是出现了这种“管理明星”的企业,企业寿命都不会很持久。因为企业越大,就越需要竞争耐力,而不仅仅是竞争爆发力,只有管理者具备“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修养,管理能力才有可能完整的传承下去,才可能将个人智慧转化为公司能力。

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这个数据是否令你震惊?(所指关系并非不正当关系,而是健康的积极人际关系。)

在好莱坞,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 you know),而是在于你认识谁(whom you know)。”卡耐基训练区负责人黑幼龙指出,这句话并不是叫人不要培养专业知识,而是强调:“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票。”

人脉如同金钱一般,也需要管理、储蓄和增值。人人都可以成为善于人脉经营的脉客。

人脉的类型:每种都很重要

人脉资源根据其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一下几种——

血缘人脉:由家族、宗族、种族形成的血缘人脉关系。

地缘人脉:因居住地域形成的人脉关系,最典型的就是“两眼泪汪汪”的老乡关系。学缘人脉:因共同学习而产生的人脉关系。学缘人脉不仅局限于时间较长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同学关系,随着人们现代交际意识的提高,各种各样的短期培训班甚至会议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人脉关系资源。

事缘人脉:因共同工作或处理事务而产生的人脉关系。事缘人脉不仅仅局限于工作中的同事、上司、下属,一段短暂的共事经历也能形成良好的人脉关系。

客缘人脉:因工作中与各类客户打交道而形成的人脉关系。

随缘人脉:“有缘千里来相会”,人是有缘分的。一次短暂的聚会,一次偶然的邂逅,这都是上天给我们安排的随缘机会,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善于表现自己,而又理解他人,一见钟情的缘分就会降临,你的人生或事业也可能从此就会与众不同。

积累人脉的三大途径

熟人介绍是一种事半功倍的人脉资源扩展方法,它具有倍增的力量。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但是他的精力和时间是固定的、有限的。一位营销人员,要想在短时间内开发出大量的客户资源,只有利用转介绍的机制,才能产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几何指数的倍增效应。人脉资源的拓展也是如此。

参与与社团可在自然状态下与他人互动建立关系,从中学习服务人群进而创造商机

并扩展自己的人脉网络。参与社团时,人与人的交往在“自然”的情况下将更顺利。因为人与人的交往、互动,最好在自然的情况下发生,有助于建立情感和信任。透过社团里面的公益活动、休闲活动,产生人际互动和联系。

上面这两种方法比较传统,不少人看来很老土。那还有更时尚的方式,那就是网络圈子和网络生活。既然一夜情和爱情都能通过网络迅速铺开,那很多事情自然一切皆有可能。

数据化社交有无限可能

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成功的人人脉资源不但十分丰富,而且必须进行人脉资源数据库管理。

最近经朋友介绍,上了一个网站----若邻网(), 这个号称最大的中文商务社交网,提供了中国最大的在线社会性网络服务,开拓和延伸了每个人的社交网络,并展示其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让人赞叹不已。

一旦成为注册会员,就可以按人脉的分类去寻找和认识人,系统甚至自动配置出每个主角“可能感兴趣的人”。这些分类包括地缘人脉、学缘人脉、事缘人脉、客缘人脉等。比如同一个城市或特定城市的,或者同一个行业或特定行业的。事半功倍的人脉建立方式,让一切皆有可能。

若邻网不但有人,而且还有评价体系,这个是最大亮点之一。除此之外,求职和猎头招募,也是社交网的重要功能。正式因为这种能按地域或者行业汇聚的圈子,也让很多招募单位情有独钟。

若邻网的小博客和文章,则旨在表现人的个性和创意方面。而社区成员自发形成的千奇百怪的群组,就是各种圈子的繁衍了。只要有爱好,就能找自己的群组,找到自己的朋友和价值。

第三篇:无为而治读后感

无为而治读后感

(一)大家都知道,老子的“道”是自然无为之道,老子从“故天道以明人事”的思路出发,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尤其是统治者就应当效法天道无为而治。

其实,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现实原因是:他看到统治者的强制妄为,认为统治者无休止的占有欲和权力是导致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老子说,大路本来很平坦,君主却喜欢走斜路。而在当时,我们都知道,“儒”、“墨”、“法”各家以仁义礼智,道德法令规范化社会,而这种“有为”主张只能使社会更加混乱。所谓“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就是说,法令越严,盗贼越猖狂,儒家的礼乐等“有为”的主张也是导致社会混乱的罪魁祸首。

那么,究竟在现代,老子的无为又是如何呢?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一句话:“辅万物之自然,而并不敢为。”或许我们很小的时候学伊索寓言的时候,就听说过“揠苗助长”的故事。主人公为了使禾苗能快速长高,就自己用手去把它拔高,结果,几天之后,当他再去看这些禾苗的时候,它们都已经死了。现在,我们都明白,万物都有其生长发展的规律,破坏其规律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其实,“无为”在老子的解释中就是顺任事物之自然,排除不必要的作为。假如那位主人公能采用一下老子的思想,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无为”在生物的发展规律面前,绝对是神圣的。

其实,在管理现代社会上,中国的社会制度也要有必要学学老子的思想。前几天,我在《看天下》这本杂志上就看到挪威监狱的生活描写,在我们眼中,这,才是真正的无为统治。在挪威的监狱里,我们没有看到铁闸,高墙的牢房,只是一座座的木屋,整个监狱里只有一把老旧的手枪,犯人也无需要拷上枷锁,每个有分配好劳动任务的犯人都安分守己地在那里工作、生活。没有一个犯人想过要逃跑,也没有一个犯人想要再回来这里。奇怪的是,挪威这个国家的犯罪率是全世界最低的。当时,我看到这的时候,真的真的非常的感慨,为什么中国的法律制度这么严谨,但犯罪率却是居高不下呢?我们的国家是否要学习一下挪威的监狱管理模式,是否要认真地研读一下老子的“无为”思想呢?

从汉代到现今,儒家思想一直是处于学术界的显学地位,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道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当今社会,或许儒家“积极无为”的思想太深入民心,当代人总爱出风头,追名逐利,唯恐天下人不知其在矣。每年都有不少的高官因受贿而落网,每年娱乐圈都不知道有多少女星为出名而被潜规则……而道家的“无为”思想不正是很好的调剂品吗?其实,有时在自己的岗位上让其自然而为,不也是一种乐吗?

确实,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奉行老子的无为思想也是一种和谐的体现。

无为而治读后感

(二)今天细细品味肖川先生的《教育需要无为而治》这篇文章,倍感亲切,可以说它是对教育和孩子成长规律的一个深度解读。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方法始终在探索不停;对教育的关注和教育的期待越来越突显。

一方面,《教育需要无为而治》是对教育与孩子成长关系的一个解读。从孩子的成长说起,孩子的成长要遵循成长的自然规律。孩子的成长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各方面的成长。成长的过程当然离不开教育,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更好的为孩子的成长服务呢?从某种角度说学习是一种习惯化,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绝对不需要过度的强制。从孩子一出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样板,所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次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在老师领着孩子做游戏时,已把人生的道德准则蕴涵于游戏规则之中。一直到上小学中学,老师总是言传身教,在引导孩子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学习求知的习惯;养成善于思考做事严谨的工作习惯,养成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的处事习惯,等等。这些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中,老师与孩子的相处中和孩子与孩子的相处中逐渐形成的。这是教育规律,也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所以孩子除了学习,还需要有积极充分的休息、充足的睡眠,需要追逐、嬉戏、打闹,需要无所事事、做白日梦,需要有“面对着天空发呆”的自我调适。()可有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错误地认为娱乐和玩耍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很多家庭几个人来忙乎一个孩子,从上幼儿起就开始报各种辅导班,学习班,恨不得孩子琴棋书画样样都成全才,恨不得一夜之间都“成名成家”。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压垮了。说到这不得不使我想起浙江大学教授郑强曾分析过,中国的学生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少这又少,原因就是对求知欲的缺失,也就是说中小学教育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只是儿童发展的一个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肖川先生的这篇文章是对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多么中肯的一个点播啊!

另一方面,《教育需要无为而治》是关于社会对教育关注的一个解读,教育是关涉千家万户、关涉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大事。社会各界给予教育真诚的关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合理期待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事实上有些官员存在对教育的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至使有些部门不是真诚地为学校服务,为教师和学生做些什么,而是大搞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使得中小学校应接不暇,无异于把学校变成他们滥施淫威的场所。给广大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心理压力很大,使得老师们整天疲于拼命,导致中小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些矫枉过正的做法,既不利于中小学校的发展,更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同样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肖川先生对此入木三分的解读。进一步说明社会各界既是教育不可缺位的,又是不能越位的。教育特征是慢,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不是领导能压出来的。我们要调整心态,客观认识孩子成长的每一步,要象农民守望林业和农作物一样,不能靠硬件设备,不能靠使用生长素。无视事实,违背规律,结果只能伤民族之元气。

纵观全文,肖川先生不仅道出了教育与孩子成长的规律,更重要的是给社会、家长和老师一个行动的指南,让我们的教育更好的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无为而治读后感

(三)偶有机会,读到施生《无为而治》,心中感慨颇多。施生说,中原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全靠无为而治;但听到的人多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我想,施生的“无为而治”的论断是正确的。最起码对于中原公司来说,有这种想法,肯定是中原能取得今天成绩的一种精神力量。

想当初,施生在香港初成立中原地产,也就三五个人,一步步能够走到今天,让中原地产逐渐成为一家令人敬仰的公司,这绝对不是偶然的。施生说过:“所谓无为,就是知道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故必须尊重天道,不能太过自以为是,企图做一些超越自然容许的事。”此话虽然简单,但包含老子道家思想的精髓。

具体到我们实际工作中,我们“中原人”都要发自内心的去工作,如果单靠上司所逼,被动的去工作,那就不可能做出好的成绩。凡事自己多想想办法,和同事间多交流沟通,加强中原“团队”的力量,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无为而治。”

每天都有很多新同事加入深圳中原,大家可想而知,深圳中原如今已是地产行业的“霸主”。在这里,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们得感谢施生的“无为而治”的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下,我们每个人不用想的太多,简简单单做好自己的事情,服务好客户和业主,赚到我们的服务佣金。

我们的职业是高尚的,我们的心态是激情的,我的服务是专业的,我们的工作是快乐的;在这里,只要你有能力,没有人能阻碍到您发展;在这里,只要你有才华,一定会有展示您的舞台。“无为而治”,简单四个字,但它包含的哲理和精华,能让每个“中原人”都可以领悟到不同的意义;最后希望每一个“中原人”都能无为而治,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四篇:领导哲学六题

领导哲学六题

1、领导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政策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人的成长、成才、成功都很重要,但人们往往忽视了“领导”这个因素。其实,领导就是你的环境,特别是一把手是你最重要的成功环境。

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形:有的人在一个领导手下工作,唯唯诺诺,无所作为,就像一条虫,活得很窝囊;而到了另一个领导手下,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生龙活虎,奋发有为,就像一条龙,活得很精彩。同样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某个领导主政时,长江后浪推前浪,源源不断出人才,好像有取之不尽的人才资源;而另一个领导主政时,却举目无才,所有的人才都被镇住了、埋没了,几年也出不来一个人才。

好领导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你的成长经历中,如果能遇上一个英明的领导,那真是“三生有幸”,机遇难得,或许从此改变了你的命运,奠定了你一生成功的平台。反之,如果遇上一个不开明的领导,你非常无奈,不仅会埋没你的才华,甚至会耽误你一生的前途。

领导的责任就是为部下创造环境、创造机会、创造明天,使他们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一个好领导,首先应当给部下一种高度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就在于领导者一不会嫉贤妒能,二不会“秋后算账”。当领导不能像“武大郎开店”,凡是比自己高的人一律拒之门外,总担心部下显露才能,超过自己。只有用一些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强的人,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减少自己的失误。领导应当襟怀坦白,随时提醒和帮助部下克服缺点,健康成长,不要脑子里装个“小本子”,把部下平时的缺点记下来,等积攒到一定程度再去算总账。领导对部下真正的关怀不是封官许愿,或施以小恩小惠,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干,实现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强自立自强的本领,凭借自己的实力去开创美好的未来。在一个团队中,如果领导以部下为荣,部下以领导为荣,那这个团队就是一个有高度战斗力的光荣团队。如果领导和部下互相抱怨、互相藐视,那必然是一个涣散无力的团队。

2、团结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

领导者主要不是靠自己干事情,而是团结大家合作干事情,是推动别人干事情,是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他人去实现。因此,善于团结、乐于合作、易于交往,是领导者的基本功。一个不愿交往、不能团结、不会合作的人,基本上不适合当领导。纵然你有天大的本事,如果周围的同事对你没有好感,根本不想与你共事,他们才不在乎你有没有本事呢!人们宁愿与一个讨人喜欢的愚笨者共事,也不愿与一个令人讨厌的精明人为伍。

团结才能兴事业,团结才能搞改革,团结才能闯难关。一个人只有在可望得到周围同事的支持、理解和谅解的情况下,才敢于挑重担,冒风险。如果一个领导班子内部不团结,相互猜忌,相互掣肘,每个人都想看别人的笑话,那势必人人自危、人人自保,没有人愿意挑头去干急难险重的事情。改革和创新都是一项风险事业,它必然会触动旧观念,冲破旧机制,调整旧的权力利益格局。一些人不理解、不满意、不满足、不平衡是常有的事,这尤其需要领导层有一种同舟共济的精神。如果一遇到阻力,遭到反对,领导层内部就互相埋怨、推诿责任,任何改革和创新都会流于失败,结果是谁改革、谁创新,谁就倒霉。

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都会垮台。善于团结合作是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本事,而不能团结合作说明你没有本事。搞好团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它需要顾大局、讲原则,有修养、有气量,能服众、能宽容、能吃亏,有时还要委曲求全。而要搞不团结则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精心营造的团结局面、多年积累的友谊,也许一句话就把它毁掉了。

正确的沟通必须平等相见,相互倾听,学会尊重,换位思考。在沟通中需要有必要的让步、妥协、变通,“退一步,天地宽”,而居高临下、以势压人是不会成功的。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必须首先尊重别人,真正自尊的实现是以他尊为前提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条几何定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是不适用的。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常常需要迂回,需要耐心和等待。

3、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政策导向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知人善任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导向。

干部选任,尽管有组织人事部门专门去做,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和程序,但一把手往往决定着干部的命运。现行干部制度的根本弊端是权力过于集中,规定的民主程序常常是走过场,最终还是一把手说了算。在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难捉摸的。因为思想无形、智慧无状、变化无常,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简单地以貌取人,或以辞取人,或以行取人,或以功取人,都是不适合的。如果一把手对人知之甚少,知之甚浅,仅凭着一两次工作汇报,或是道听途说留下的印象,便决定干部的选任、去留、调配、升降,那是非常危险的。

“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这是选拔干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说起来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却很不容易。“政者,正也。”衡量干部的政治标准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但一个人的基本品行是相对稳定的,是可以看清楚的。选拔干部必须重人品,弄清楚是正还是邪,是忠还是奸,是公还是私,是真还是伪。既要知道什么人适合当干部,也要知道什么人不适合当干部,守住一条底线。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那种政治上见风使舵、喜欢追风跑的人,那种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从不肯吃亏的人,那种喜欢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的人,那种心胸狭隘、报复心很强的人,那种刻薄寡情、不讲信义的人,那种小肚鸡肠、喜欢拨弄是非的人,不适合当干部,尤其是当一把手,否则,后患无穷。

4、善于欣赏是最高明的领导艺术

学会欣赏,这是做人的美德,是领导的艺术,是以人为镜的学习过程,是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一门艺术。

欣赏是真诚的流露,是尊重的体现。它在把慰藉给予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激励。它播种的是关爱,收获的是友谊。当一个人受到领导和周围同事的欣赏时,他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就会被大大激发出来,并会进一步去展示和发展自己的优点。领导的艺术,就在于善于发现和调动部下的优点。所谓知人善任,最重要的是了解别人的优点,善于发挥别人的长处。当一个领导者身居高位时,身边总难免有一批阿谀奉承之徒,歌功颂德的赞誉之词不绝于耳。久而久之,他便飘飘然起来,以为自己真的那么英明、那么伟大,逐渐变得只会自我欣赏而不会欣赏别人了。其实那些赞美之词,有的是因为偏爱于你,有的是因为畏惧于你,有的是因为有求于你。如果只是顺着掌声的方向走,总有一天会跌进陷阱。当一个领导者再也看不到周围人的优点时,说明他的进取心已经丧失了。当他认为周围的人都不行时,正说明他自己已经不行了。

过去长期以政治运动为中心形成了一种识人哲学,就是“看人先看短”,动员人们去深挖细找别人的缺点,并且把这些“问题”无限上纲,延伸夸大,然后开展“斗私批修”,发动思想改造。“文化大革命”中把它推向极端,发动群众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揭露黑暗面,并且无情斗争,残酷打击,弄得人妖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难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建设就必须把过去那种“看人先看短”的逻辑颠倒过来,转为“看人先看长”。一个领导者应当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研究和发掘别人的优点上,而不要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别人的缺点。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同优秀人才、先进群众交往上,以便随时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而不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改造个别“问题人物”的身上。

有些同志的头脑仍然在过去那种陈旧的思维轨道上运行。我曾见识过这样的领导者:他非常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对别人缺点的记忆远比对别人优点的记忆深刻得多。他习惯于用缺点去概括一个人,说到张三,他认为“政治上不坚定”;说到李四,他认为“考虑个人太多”;说到王五,他认为“做事责任感不强”;等等。他常常抓住别人的缺点加以批评、攻击,以显示自己的高明,陷别人于不义。周围的同事和他的部下,几乎没有一个人喜欢他,对他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办法,希望离他越远越好。在这种氛围下,人们怎么可能愉快工作、放手干事呢?

5、助人成功是最大的成功

如果你是一个商人,一心只想着自己赚钱,而从不为合作伙伴着想,甚至去算计别人,多捞好处,是没人愿意与你合作的。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一心只想着自己成功,从不关心部下和同事的成功,只是把部下和同事当作实现个人成功的工具,这是不会有人愿意为你效力的。

教师最伟大最无私的品格,在于他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学生,学生越成功,教师越高兴。领导者应当学习教师的这种品格和胸怀。如果你像一个太阳,源源不断地发光发热,让周围的人都沐浴在你的光芒和温暖中,那固然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如果你能使周围的人都变成太阳,人人发光发热,交相辉映,自己像月亮一样,靠借光而生辉,靠反光而生活,那不也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吗?

如果一个领导者只想自己成功而从不想别人成功,甚至想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不成功的基础上,以别人的不成功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成功,那是很糟糕的。如果一个领导者的成功带动了周围一群人的成功,形成了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群体效应,那才是真正英明的领导者。一个领导者手下能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人才、输送人才,是衡量他是否真正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个领导者怎样才能使周围的人取得成功呢?

第一,满腔热忱地对部下“传、帮、带”,为他们学习提高、充实完善提供各种必要条件。第二,敢于压担子,放手加以使用,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当一个人感到责任重大、力不从心的时候,恰恰是进取心最强、创造力最大、成长进步最快的时候。第三,在公众场合,主动介绍部下的优秀品质、特殊才能和工作业绩,表达对部下的赏识和信任,帮助他们树立群众威信,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尽量避免当众批评他们。第四,在部下为流言飞语所困、受到恶意诽谤和不公正待遇时,要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他们讨回公道,即使自己受伤也在所不惜。决不能明哲保身,一看“情势不妙,拔腿就跑”,更不能落井下石。第五,抓住机会,大胆提拔。积极举荐部下中的佼佼者到更重要的岗位去锻炼提高,千万不能因为这个人使用很顺手、工作很得力而舍不得放手。只要有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前途,宁可暂时工作受点影响也要舍得输送。不要怕后继无人。越是大胆输送人才,越会有其他优秀人才补充进来。

6、亲和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力

一个受人拥戴的领导者,应当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

一个领导者,不但要有鉴别力、决断力、组织力、执行力,而且应当有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是一种人格魅力,它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转化为强大的影响力和行动力。彼此有了感情,一句话能顶十句用,甚至一个暗示、一个眼神都能把事情办成。彼此没有感情,十句话也不顶一句用,对于不想听的人来说,你说得再多也不管用。一部管理机器,如果没有感情的润滑剂,运转起来将是非常艰难的。

领导者要善待身边的工作人员。尽管世界很大,但你每天打交道的人就是周围这些人。他们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群众的一部分,同周围的人关系理顺了,小环境搞好了,天下就太平了一大片。以天下为己任,应先从身边做起。

领导者的工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边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文稿、建议和各种后勤保障,领导者的形象和威信也需要身边工作人员细心地加以维护。“善用人者,为之下。”所谓“为之下”,就是把别人高看一眼,把自己放低一些。高看别人未必降低了自己,低看别人未必抬高了自己。你地位越高,事业越大,依靠的人越多。如果高高在上,谁愿意听你使唤?如果只会处上,不会待下,对上对下两副面孔,肯定搞不好人际关系。领导者和身边工作人员是一个合作团队,彼此只是分工不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种凭借自己的职务、地位、权力来驱使别人为自己干事的领导是最令人讨厌的领导。领导不能把身边工作人员看作是“下人”,看作是自己的附庸,更不能把部下当成自己的“出气筒”,喜怒无常,动不动就批评呵斥,让部下“伴君如伴虎”,整天处在担惊受怕、战战兢兢的氛围中。你要求部下忠诚于你,为你服务,那你也应当为部下多着想一些,关心他们的妻子儿女,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工作场合,领导者和身边工作人员应当上下有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生活中,领导者应当是一个真实本色的自我,多一点亲切平和,多一点轻松幽默,讲一点人情世故。只有让自己周围的人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得更快乐、更幸福、更有前途,远处的人才会被吸引过来。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领导者也不例外,也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同学朋友等。每一种社会关系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都有特定的角色定位,都有一定的交往方式。不管你地位多高,名气多大,在父母面前你永远是孩子,在老师面前你永远是学生,在同学面前永远的法则是“序齿不序爵”,只论长幼,不论尊卑。一个好领导,也应当是一个好儿女、好父母、好丈夫、好妻子、好朋友、好同学,等等。如果你把官气、官腔、官架子带到日常的生活交往中,那必定会使整个生活变得枯燥乏味、黯淡无光。

在苏联解体前夕,有一篇苏联小说曾经辛辣地讥讽了一些像机器一样的官僚干部:

这种官员没有任何个人的想法,他的一切想法都来自上级文件,上级的想法就是他自己的想法。

他们除了打官腔没有任何个人的语言。他所有的讲话都是和自己的身份相符的,在什么场合该讲什么话他就讲什么话。

他没有任何个人的喜怒哀乐,思想情绪完全随着工作状况而波动。当工作有成绩、受到上级表扬时,就高兴;当工作出现问题、受到上级批评时,就愤怒,就发火。

他像自动生产线上的一个部件,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运转着,既不会快走半步,也不会慢走半步,小心翼翼地不同其他部件发生任何碰撞和摩擦。

如果干部都变成这个样子,苏联能不亡党亡国?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见到这种官僚化的领导。他被“官本位”意识支配了所有的生活空间,整天板着面孔,装腔作势,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公事公办的模样,除了“官交”没有“私交”,除了工作没有爱好,除了打官腔不会说别的语言。他走到哪里,哪里的空气就变得紧张起来,这种领导当然不会受到群众拥戴,只会损害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协)

第五篇:《领导哲学要略》读后感

按照区委组织部《关于做好2008年全区处级干部在线学习和读书活动的通知》精神,按时保质完成了在线学习任务,并对上级推荐的参考书目进行了认真的研读,深感受益匪浅。看了李小三同志写作的《领导哲学要略》后,更是启示良多,书中的高言妙论,立题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一、以史为镜,鉴知存亡兴衰之道

存亡兴衰之道,众说纷纭,但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你是不是能够始终如一地谦虚谨慎,始终如一地艰苦奋斗。败,固要不馁;胜,尤需不骄。自我膨胀,享乐成风,毁的不只是一个李自成。翻开中国历史,大胜利带来大骄傲,大骄傲带来大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始皇剪灭六国,一统天下,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专制皇权制度。但他恣其奢淫,刚愎武断,骄傲自满,惟我独尊,终使秦朝二世而亡。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也是一个武功盖世、文治超凡的封建君王。但他死后,隋炀帝即位,倒行逆施,穷奢极欲,纵情声色,终致内外交困,人亡而政息。秦以“骄”亡,隋以“奢”败。历史上王朝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无不验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名言,揭示“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的至理。正所谓“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秦亡以后,汉初力更秦弊,实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隋亡以后,唐初居安思危,提倡民贵君轻、励精图治。正是在吸取秦始皇、隋炀帝骄逸暴虐教训的基础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先后出现,汉唐雄风威震天下。可是,无论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还是后来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之大成的康乾盛世,总免不了盛极而衰的结局。究其根源,封建王朝作为一人一姓之天下,决不会明白天下为公的道理,不会真正为人民利益着想,“忧劳”可以一时,“逸豫”总要成为最后的追求,因而总是跳不出“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

历史昭示后人,启迪来者。毛泽东深刻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是任何封建王朝都做不到的。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代表人民执掌国家政权。这就决定了共产党人永远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仅是顺乎存亡兴衰之道,更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二、居安思危,直面前程任重道远

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赢得伟大胜利的新起点上。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经济的快速发展,奥运的成功举办,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给我们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造成了新的压力。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世界还很不安宁。面对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我们一点也大意不得。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科学判断世界大势,正确驾驭复杂局面,趋利避害,发展自己。

国内改革和建设的重大进展,使我们拥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对此,我们思想上必须清醒,工作中必须创新,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寻找到与新环境相适应的新方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有些同志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些党员和干部精神懈怠了,艰苦奋斗作风被淡忘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他们中间滋长蔓延;一些同志满足现状,得过且过,甚至不懂装懂瞎指挥;一些同志在内部闹不团结,喜欢搞一些争权夺利的小动作。这些,都与淡化甚至丢弃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有关。如果不加以克服,任其滋生蔓延,将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极大危害,甚至亡党亡国。

三、见微知著,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之所以成为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最根本的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相对于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使命,我们现在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要走的路还长得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面前,任何鼠目寸光、不思进取的思想,任何夸夸其谈、贪功冒进的做法,都是要不得的,也是没有前途的。

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我们才能摆

正自己的位置,我们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也才有意义。5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今天优异的成绩。今天,考试还在继续。尽管考试的内容不一样了,考试的主题仍然是怎样更好地坚持党的宗旨,人民是永远的考官。评判考试成绩的惟一标准,就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

一切从实

际出发,在工作中着眼于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坚决不搞违背群众利益、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谋划本地本部门的发展规划时,既反对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也反对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勤俭建国才能克服和解决,我们不能再犯急躁冒进的错误。面对新的实践,经济社会越快速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越突出,我们遇到的新问题就越多种多样,需要解决的新矛盾就越纷繁复杂。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需要刻苦学习,不懈探索,而不能有丝毫的自我满足,心浮气躁,忘乎所以。要保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力争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历史的经验表明,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和作风,是一切进步力量走向兴盛与发达的强大动力,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克难履险的法宝。我们党要继续得到人民的拥戴,永葆生机与活力,持久巩固执政地位,完成伟大历史使命,就一刻也不能忘记这个法宝。

以上是读《领导者哲学要略》的一些感悟,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2008年

下载无为而治的领导哲学(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为而治的领导哲学(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CEO的领导哲学

    CEO的领导哲学□威廉·奥赖尔 成功的人士自有相似。任何领域的成功人士都具备使其达到事业巅峰的相似品质,比如欲望、决心和魄力。成功的人士又各有不同。他们成功的途径各异......

    领导哲学---“三讲四化”方法论

    领导哲学---“三讲四化”方法论一、三讲1、讲平衡一方面,是要在授权与控制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点,既要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又不能让下属失去必要的监控,让下属所行使的权力与负担......

    国学智慧与领导哲学范文

    国学智慧与领导哲学 一、开场总述 (一)大国的崛起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世界银行下属的国......

    班主任:事必躬亲,还是无为而治

    班主任:事必恭亲,还是无为而治 内容摘要:诸葛亮事必躬亲型,强调依赖班主任个人之力完成对整个班级方方面面的管理。刘邦无为而治型管理模式,强调运用班委集体的力量甚至全班的力......

    道家思想论文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论文 《老子思想解读简说:无为而治》 我个人虽然喜好老庄哲学,亦有对其进行过些许深入地探讨,然终其本末,皆是一家之言罢了。虽然,言在心中,不吐不快,就作了这一篇文章。......

    顺民意得民心无为而治

    推翻暴政,要取得一个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必须努力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黄老思想的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的观念就很快转化成切实可......

    无为而治管理班级案例分析

    无为而治管理班级案例分析 担任班主任工作,其间有欢笑,有泪水,但我最大的感受,则是充实,这一点可能是没当过班主任的老师无法体会到的。管理班级,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不仅需要爱心......

    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有懂得“累死别人”的道理,才能更好地做好管理。即尽可能把任务工作当作包袱甩给别人,排除不必要自己去做的事情,而剩下的非管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