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一种高超的政治思维艺术

时间:2019-05-13 11:4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为而治”:一种高超的政治思维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为而治”:一种高超的政治思维艺术》。

第一篇:“无为而治”:一种高超的政治思维艺术

在研究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特别是老子哲学的时候,人们对“无为而治”的思想,印象是极为深刻的。可以看出,所谓“无为而治”,这是我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当时统治经验教训的一种哲学概括,作为一种高超的思维艺术,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杰出政治智慧。结合着对我们时代诸多社会问题的思考,“无为而治”这个政治哲学的命题,仍然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那么,“无为而治”的思想,在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中是如何表述的呢?

为此,我们首先看看《老子》的表述。“无”、“无为”,这是《老子》中的重要范畴。作为一种治国之道,《老子》一书提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等等。

根据《老子》一书的解释来看,“道”是一种自然规律,而遵循规律去行事,不要有过多的“人为”治事,否则,就会因统治者多事的“有为”之治,而造成政治**。可见,《老子》书中劝导君王的所谓“无为”之治,是让他们效法自然之道,即“法自然”。正如《老子》书中写的:“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如果再简单概括一下便是“王法自然”,即君王们最好的统治方式,是自然无为。可见,“无为”而治,就是“法自然”的一种统治方式,即君王们要按照自然之道,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让臣子们去具体实施,让老百姓做他们所做的事情。结果是“我无为则民自化”。“民自化”、“民自朴”等,这显然是统治者的最重要的政治目标,即达到“无为则无不治”。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老子》一书中“无为而治”思想在政治上的高明之处了。很显然,这里不能不说,有些思想是消极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愚民哲学;但是,它其中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即一个严肃的当权者,不能轻举妄动,不要瞎折腾,甚至要尽量少一些动作,以便给人民更大的活动自由,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实践证明,在政治上,这是一种明智之举。

我们再看看儒家学者是如何表述的。在儒家的经典中,孔子、孟子等是“言必称尧舜”的,在他们的心目中,尧舜是最高的典范。据《论语》记载,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对这句话,朱熹在注中做了这样的解释:“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独称舜者,继尧之后,而又得人以任众职,故尤不见其有为之迹也。恭己者,圣人敬德之容。既无所为,则人之所见如此而已。”

孔子的这段话意思是说,舜帝为什么能把天下治理得自然太平呢?没有什么秘诀,他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帝王的位置上罢了。这就是说,在继承尧的职位之后,舜帝并不是靠自己在行政管理上做多少事情,而主要是靠自己德高望重的权威影响。所以,这样,人们虽然没看到君主有什么作为,但是,由于他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天下却治理得很好。这就是儒家学者所称道的“无为而治”的基本含义。

我们从这里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儒家的“无为而治”,更多的是把它看作是一种道德原则,主要是对主体的要求,也就是说,统治者在臣民面前,应该处处以身作则;老子的“无为而治”,则更加强调统治者的行为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要轻举妄动。所以,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无为而治”就是更高层次的领导思维方式了。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具有辩证法精神的思想方法、智慧,对培养出一种高明的治国之道也是会有启迪的。人们常常能够发现,在现实社会中,那些高明的政治家的智慧,往往是一般领导者所望尘莫及的。所以,在日益激烈、复杂而且充满风险的现代经济、政治竞争中,很需要那种高明的政治智慧。实践证明,不懂政治的人,他们虽然常常累得筋疲力尽,但是,在领导活动中却很难有大的作为。

当然,儒家的所谓“无为而治”,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似乎一个统治者可以无所作为,就能够把国家治理得好,而是指统治者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善于运用权力,不是穷于应付,而是能够使自己从日常的繁杂事务中摆脱出来。这也就是常说的,一个高层次的领导者,要能够超脱。

这一点,在历史上也有过许多经验教训。据说,明朝的崇祯皇帝,是很勤奋的,常常批阅奏章到深夜,结果顾此失彼,最后,明朝还是灭亡了!一个重要问题是,崇祯皇帝始终没有忙到点子上,当然,他也无法忙到点子上。

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领导干部,他们对自己主管的工作,事必躬亲,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一人包

揽,结果呢,是搞得疲于奔命,而且有的时候甚至会闹出“抓了芝麻,掉了西瓜”的局面来。其实,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应当是抓主要的、事关全局的工作,其余的,则是按照职责分工,属于谁管的事情,就放手由谁去管。这样,才能使工作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怡然自得,而且能够保持比较高的效率。那么,能够做到“无为而治”的秘密在哪里呢?这就是要真正掌握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宋惠昌

第二篇:论“无为而治”——“辅”班级管理艺术

论“无为而治”——“辅”班级管理艺术

清城区职业中学徐婉莹

内容摘要:通过解释何为“无为而治”,把管理学上的“无为而治”具体应用在班级管理上。提出无为而治即德治关键在于树立班主任教师的人格魅力,从一个“正”和三个魅力——语言魅力,学识魅力,行动魅力进行具体论证。关键词:无为而治人格魅力艺术

老子的《道德经》认为,“道”的特性就是自然无为。道虽然贵为“天下母”,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却并不对万物横加干预,而是以万物自然而然的状态为依据,让万物顺其自然生长(“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同理,按“道”办事的人,也只是顺着万物自然的状态去“辅助”其发展,而非按自己的意志对其约束和强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就是“无为而治”。既然“无为”方真正符合事物之自然的本性,把事情做好,那便“无为而无不为”了。有人提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这是因为“无为而治”重在“治”,“无为”而能达到“治”,当为管理者的妙招,堪称管理的高层次、高境界。结合到一个班的班级管理,可理解为通过对班级成员的内在控制来激发其学习、生活、思维等热情。无为而治的境界高在“顺势”,把“看得见的手”融入“看不见的手”中。的确,纪律制度对班级集体来说只是一种外在控制,效果难以维持,而当集体的内在精神被某种东西控制之后,他就会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以“无为”达到“有为”的效果。

当然,无为并非碌碌无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班主任,怎么样才能把“看得见的手”融入“看不见的手”中?只能说: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所以无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传统的班级管理比较偏重以规章制度来强行把学生关在条条框框中,在一定 1

程定上摸杀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好如井底之蛙,或者它有机会到外面的世界一探究竟,但它不敢,井底终归井底,视线只能停留在井口的上空。而忽视对一个班集体的德治,即:无为而治。老子认为:无为而治只是顺着万物自然的状态去“辅助”其发展,而非按自己的意志对其约束和强制。所以班主任还应以一个“辅助者”的角色站在学生中。以德服人,德,得也,这些是规章制度、强硬命令、督促检查、评比奖惩等“硬管理”达不到的。

德治首当其冲的是班主任的个人素质问题,即人格魅力。李汉生提出:班主任工作艺术主要体现为:善于将教育目的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和灵活把握教育活动过程;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能激起学生内在的活力;妥善而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善于化解矛盾与冲突;情感流露自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并且具有分寸感;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形象、幽默,具有逻辑力量和鼓动性;善于使用各种体态语言表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肯定、鼓励、赞许、制止、批评,从而使教育教学活动达到最佳境界,并获得最佳效果。诚然,要想无为而达到治,老师的人格魅力最为重要。而魅力从何体现呢?一个“正”,人品正,思想正,心理正,正人必先正己,这是从精神领域上征服学生。三个“魅力”,语言魅力、学识魅力、行动魅力。

语言魅力: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班主任每说一句话都得对其话负责,所以语言要注重艺术性。“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是要求作为班主任在教学或日常言辞中切忌空洞无物,言而无实,废话连篇,常言道: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不轻易下承诺,不随意表态,言出则必行,这是学生最基本的信任。言之有序,教师讲话要井井有条,不要东拉西扯,语无伦次。言之有情,要懂得闪烁其辞,生动灵活,幽默而不失大雅。这是从语言层面上表现人格魅力,即言传,用强而有力的语言逻辑力量征服学生。

学识魅力: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学术修养是由“无为”达到“治”效果最重要的魅力。纵观全国优秀的班主任,没有一位不是具有广博知识的“杂家”,有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杂家,而且在许多领域达到了较高的造旨,就如魏书生,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具有很高的逻辑性,很强的文学色彩,因而体现出其出乎意表的感染性。一个工作艺术高超的班主任应该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学术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主要体现在:一是要注重知识的日积月累;注重总结经

验教训。对已掌握的知识达到滥熟于心的程度,这方面,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完全脱稿的形式,围绕课本又高于课本,拿着一支粉笔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这在心理上首先造成学生一种佩服心态,从心里佩服老师的“勤苦”,反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不断获取新知。班主任所教学科以外,班主任教师还必须掌握心理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因为班主任教师不仅要教一门文化课,还要处理学生的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博杂,所以班主任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多方涉猎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如列宁所说:学习,学习,再学习。要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像一个永不疲倦的探险家,对未知充满渴望。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你有一个广博的知识储备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工作更得心应手,更加游刃有余,更加卓有成效。比如在教学中,教学模式不拘一节,讲课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多方面多角度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大大增加学生课外知识储存量。如在讲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穿插赏析中国古代苏东坡写的一篇悼词《江城子》和现代一篇有代表性的悼词,通过对比学习,从形式,内容,思想上都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深刻理解。这类具有典型学者风范的班主任通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为方式把学者的精髓渗透在学生的思维中,体现了人格的教育力量。

行动魅力:在课堂上,班主任教师是讲台的主角,而课堂外则是学生学习生活模仿的主角,无论是举手投足,还是一颦一笑;无论是发型装饰,还是衣着打扮,均在学生目光“射程”之内。因而一个出色的班主任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行动语言的教育。教态讲究风度,方法讲究稳重,对待学生讲究尊重与礼貌,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对学生的错误点到则已,讲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改正。经常提出一些问题与学生一起研讨。同一堂课、同样的内容,有的教师讲课学生喜欢,有的教师讲课学生睡觉,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教师的行动魅力在发生化学反应,比如上作文课,在教学环节中是最难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每一次作文课,学生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都是死气沉沉的,好如天书,学生听不明白,老师越讲越糊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分析职中生的具体表现,我在学期的最后一次作文课,我突然来了一招,让他们接龙作文,一个班分成八个小组,我设定一个开头,下面由他们自由发挥。此举,一方面可以积极启动他们的大脑,锻炼他们的想像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还顺带加强了口语的表达能力,做到一举三得。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反应比以往任何一节语文课都学得有劲。他们接完后我又给他们示范了一篇我的接龙,让学生在示范中再找到不足。又如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班主任平时的个人修养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决择,对与错,应该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怎么样做才能将事情处理得更妥善„„都有了一个准则,一个度。这些都是作为班主任身体力行辅助学生发展的体现。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不应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苦干型班主任,而应做科学型的班主任、学者型的班主任,一个靠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的班主任,一个按“道”办事的班主任,顺着学生自然的状态去“辅助”其发展,而非按自己的意志对其约束和强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由“无为”达到了“有为”的效果,这种德治的软管理比硬管理更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尤其在中小学的成长教育中,对于健全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磨灭的直导作用。

当然,在“无为”的同时,规章制度也是免不了的,韩非子曰:“夫虎之所以能跟狗者,爪牙也,„„人主者,以刑德制臣也。”此乃“无为”中的“有为”,无为与有为双管齐下班级管理工作更是游刃有余。

参考书目:老子《道德经》

李汉生《班主任工作艺术概论》

谭学东《新疆教育》2001年第7、8期——《无为而治》

第三篇:《浅谈管理思维与艺术》

浅谈管理思维与艺术

年级专业班级:2012级物流管理专业2班 学 生 姓 名:刘佳伟

学号:201222330

时间:2014年6月3日星期二

管理思维与艺术

【摘要】任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两个字----管理,管理有好有坏,管理的好成为一个团队,管理的不好,那就是团伙,团体是一部分有才的人聚在一起为整个团队的目标共同努力.企业的管理离不开领导,正所谓管为之则易,理为之则难。所以管理的过程不是那么简单,你是一两个道理就能讲明白的。要慢慢去体会其中奥妙。

【关键词】管理团队目标人才

一、领导与团队

在外面上过与管理有关的课,也听力张老师所讲的与众不同的管理学课程,作为一班之长还是从中领会到一些理念与经验的,个人知识储备欠缺,理解的比较浅显,想到这个题目呢,我感觉管理是一个比较高大上的事,看到企业的那些高管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部分人,与他们自己的“摸爬滚打”是离不开的,当然这其中有思维和艺术的共同作用。

首先探讨一下两个词,领导与团队。什么是领导呢?领导在文字意义上我们的课本上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是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影响他人、引导他人、获得他人信任和忠诚并拥有管理权的人或集团。我认为领导是一个过程:就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者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的各种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同时也引申出领导的三层含义:第一,必须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第二,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三,目的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完成所期望的目标。但是今天在一个企业和一个团队里,我们屏弃掉所有文字信息的描述的话,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企业里面的领导,就是带领一个团队去完成一个目标的人。那什么叫做团队呢?为什么不叫团伙呢、可能很多人在自己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在企业中间,同样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则是指为了完成一个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人,因为一个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人才更具有凝聚力与战斗力,这就是我们的团队。

二、管理过程的5个步骤

1、“找对人”(主要责任人)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吧,这也应该是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应该清楚的。那么第一个过程应该是“找对人”,就是一定要找到我们的负责人,一说到责任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害怕,觉得是不是要我来承担团队中的责任,这个责任我可不敢负,但是,我们的理解往往偏差,为什么不能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呢?责任人也同样意味着你是团队中间的能耐人,我们都知道,在IT行业界,有一个最著名的案例,那就是我们的联想电脑,联想电脑的创始人是柳传志,当柳传志刚开始在做这家企业的时候,事实上,他从规模,人员等各个因素而言,他是非常小的规模,然后他把目光对准了一位年轻人,那就是杨元庆,杨元庆从学校里面来到了企业中间,从很普通的销售一步一步的做起,最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柳传志把整个联想的大旗交给杨元庆的时候,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到柳传志的这种想法,但是杨元庆不负众望,接过联想的大旗,杀入了全球的IT行业,最终占据了联想的一席之地。同样,在管理团队的整个过程中间,杨元庆也善于在团队中间挖掘和发现人才,他也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郭为,郭为又在联想的品牌下创造了家喻户晓的神舟数码品牌,整个联想

集团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未来,其实在这个过程的发展中间,可以看到一点,那就是他找对了人,而这个人也是我们团队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带头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领导。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这一两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播过重新翻拍的电视剧,叫做新三国演义,我们都知道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是曹操,刘备,孙权。首先来看一下刘备,与刘备桃园结义的关羽,张飞,三个人为了同一个目标----救天下的黎明百姓,达成这个目标,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团队,而且三个人资源也是相当的丰富,刘皇叔,有政府背景资源,张飞倾其家产,资金也有了,关羽呢,打遍天下无敌手,技术也有了,三兄弟在市场中的十来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再屡战屡败,先后投奔这个投奔那个,最后刘备觉得,人才才是团队发展的根本,于是找到了徐庶,来到这个团队,徐庶区区几千人马打败了曹操的几万人马,我们经常说曹操是奸雄,我觉着曹操是一个欣赏人才的人,想当年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一个被打雷吓的扔掉筷子的人怎么打败我这么多人马呢?千方百计把徐庶“请进”曹营,却一言不发,徐庶又给刘备推荐了一位正真意义上的军师诸葛亮,三分天下孔明又推荐了一位人才姜维,这就是代代领带人在团队发展过程中挖掘发现找到这个负责人。同样,我们看一下孙权,我们知道孙权九岁的时候独自一人去敌方谈判,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可见一斑,可是当曹军百万大师压近的时候,他也是一筹莫展,因为团队中间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派是我们打不过人家的,干脆和人家讲和,投降算了,另外一派我们一定要跟对方打,但是谁来去带头打呢?孙权也找打了一个人才,周瑜,虽然周瑜心眼太小被气死,但是周瑜之后又有人才出现了,鲁肃、陆逊等。还让刘备抱憾白帝城,这都是人才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当团队在正真危急的时候,只有我们团队的领导人,正真有才能的人为我们的团队他所作出的贡献,他的能力,它的价值体现就突显出来了!之所以最后曹操能一扫天下,跟曹操身边的人才是大有关系的,曹操身边的文臣武将是很多,正因为人才的积累,最终获得了天下,获得了市场,这都是人的一个根本,所以,作为企业的一个管理者,你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挖掘发现人才,培养发展能够正真起来的人才。

2、“做对事”(正确的抉择)

管理过程的第二个步骤就是做对事(正确的抉择)曾经一度是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大学还没有毕业就投身到自己喜欢的微软,最终获得了他的成功,这是对事情的一种坚持,一旦我们确定了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去努力,这样我们才能最终正真达成我们的目标。如今,很多企业比如阿里巴巴,腾讯,在初期,他们都曾经犹豫过,他们曾经也碰到过无数困难,在团队中间也出现很多人才的流失,但其中有很多人坚持下来,获得了成长与胜利的喜悦,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坚持自己心里真正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一个平台上干出一番事业。

3、“用对方法”(二八原则,简化原则,行动原则)

管理过程的步骤之三就是用对方法。(二八原则,简化原则,行动原则),想说一下这个简化原则,所谓简化原则,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是管理者应该能去做的事情,而且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拥有非常深厚的底功,底功就是逻辑性,能够把事情的轻重缓急更好的分配下来,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就是管理者应该知道怎么去培养员工,在外面上课的时候,支点的董事长给我们说,企业最大的成本是没有管理好的员工,仔细品品这句话,觉得是那么回事,反过来印证了李嘉诚的那句话---非常优秀的员工几乎是没有成本的。所以说,员工通过学习能够把他的价值真正的挖掘出来为团队所用,这才是企业最大一种的盈利。写到这,突然想到一个笑话,说是经常开车的朋友都知道当要在拐弯的时候,往往会把左转向打开,然后按喇叭,以防备对面有车子或者行人突然的出现,有一个司机,开着自己的车,到了一个即将要左拐弯的时候,他按照正常的流程打开左转向,按喇叭,可是转过去“呲”,压死了一只鸡,这可不得了了,这只鸡是当地农民的,农民不是一般的农民,那里的农民都是土财主,这只鸡呢也不是一般的鸡,它是土鸡!土鸡是要留着下土鸡蛋的,土鸡蛋要留着

孵小土鸡的,所以这个鸡生蛋,蛋生鸡就扯不清了,这个司机呢就说来说去,最后赔了500元,一只土鸡就赔了500大洋。第二次,这个司机又经过同一个地方,这次呢就比较紧张,提醒自己这次一定要小心,过的时候拼命的按喇叭,没想到一转弯又把一只鸡给压死了,司机就想,为什么我每次都能把这个农民养的鸡压死呢?最后发现,这里的农民比较坏,养小鸡仔是在路边养,喂养的时候就给按喇叭,凭此条件的反射,听到喇叭声,小鸡知道我要去吃食了,于是就跑过去,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事情,然后农民就找司机赔钱,以此来进行一些相应的敲诈。当然,从这个笑话中我们可以懂得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那就是一只鸡都可以培训好为农民赚钱,何况是一个人呢?这是一个笑话不假,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学习是每一个团队和每一个管理者都该必备的素质,因为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间,我们个人才能得到更多的成长,我们的团队才能得到更多的成长。

4、“分配时限”

管理过程的步骤之四分配时限。其实分配时限是很重要的,就是如何用我们的逻辑性将事情的轻重缓急将事情简单化,而且在这种简单化的过程中,让我们更加合理的安排我们的时间和工作量,达成我们的目标。支点请来的老师说自己曾经在企业里面,完成多少钱的一整个目标任务,第二年通过股东会的资金追加,同时也给企业追加了新的要求,目标额又翻一番,怎么去完成它呢?老师说所有的高管来自不同部门,会在年底待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他们不是去疗养,而是通过这种放松的方式将工作汇报和总结写下来,然后看一看在过去的一年里,犯了那些错误。可以去改进它,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我们可以继续发挥,在相应的方向不断地提升团队的素质,这是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更为关键,根据董事会给的目标,将指标分配给他们的团队,并将相应的指标消化,他打比方,销售部门在第二年要完成X元的目标,会将这X元分配到整个团队,分配的每个小组,然后看每半年完成的任务是多少,如何在半年以后任务双过半,业绩过半,然后会将半年的任务分到每个季度,每个季度的任务分配到每个月,每个月的任务分配到每个星期,每个星期的任务分配到每一天,每一个小组,每一个人他应该要去拜访的客户数量,如果这些目标都完成了的话,他们那一年的一级目标肯定会完成的。再比如财务部门,会将公司整体的财务支出总的列出来,然后每个部门把自己部门的财务支出上报财务,总体的不能超出红线,这也是在完成整体指标。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每个月,每星期,每一天完成各自的指标数额,然后当天计划里打钩,工作完成了,非常的开心,非常的轻松当个人目标完成了,团队的目标就完成了,团队的目标完成了,整个公司的目标就完成了,这就是更好的分配时限。

5、“明确结果”

管理过程的步骤之五就是明确结果。领导一定要大胆地去要求员工,要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完成?怎样完成?只要领导有要求,员工各个是精英啊,员工往往会出现懒惰,自私,不负责任,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领导没有去要求。作为企业里面的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必备相应的素质,那就是忠诚,自责,竞争,创新。这里所说的自责就是反省,检讨,就是评估修正改进,因为只有不断的学会自我批评,每一个管理者才会真正的得到提升。美国西点军校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准时,守纪,正直,刚硬,这不正是企业优秀主管们所应该必备的素质吗?优秀的管理人才在性格,心胸,知识程度上面都可以不一样,唯一相同的是他们对自己负责任。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案例,那就是海尔冰箱,当年海尔冰箱砸掉自己的冰箱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为什么张瑞敏将海尔从一个集体的小厂建成整个中国乃至国际家电市场的巨头呢?其实就是在管理过程中的两块,一块就是战略,整个团队的服务支持着自己的品牌,另一块叫做执行,服务队伍超一流的执行力!

三、执行过程不能打折

企业关于工作效率中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很多人认为“把工作做到60%太危险,会被公司淘汰;做到100%太辛苦;把工作做到90%很不错”。但

工作的过程是一个一个细微的环节串联而成,每个环节都以上个环节作为基础,而不是百分比的简单叠加。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不及格,因此,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执行的过程不能打折!

四、管理者的自我提高

团队管理中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人情面子问题,一个企业中有制度规范,当碰到人情面子的时候,那个天平秤又要倾向哪一边呢?所以说作为一个管理者,能做的就是坚定信念,更好的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作为领导的基本要素有四大点:

身先足以士卒。在团队中间,领导要求团队成员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做到,而且要做好,这样才能把团队给带动起来。

律己足以服人。领导要求员工遵守共同制定的制度,首先领导自己就应该遵守这个制度,你不能说团队的所有伙伴不能够迟到早退,但是你偏偏自己就迟到早退,其实,团队里的每一个伙伴心里都有一个天平,如果一天主管只要求员工那么做,而不要求自己遵守,可能最后带来的结果就会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也就无法将自己的团队凝聚在一起。

散财足以聚人。有时候因为整个团队的努力可能回给主管领导发奖金,聪明的领导会用这些钱带团队的成员去宵夜啊喝点饮料啊,因为这一点点钱,可能会使团队凝聚力加强。

量宽足以得人。团队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所谓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主管,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

一个企业的领导所应该具备的修养,也会彰显这个企业的优秀程度,第一明,辨随机应变和投机取巧,不能取巧。第二,把圆通和圆滑切实分清楚,圆通才好。第三,分辨虚实和欺骗的差异性,绝不欺骗。第四,分辨艺术和权术的分界点,不要权谋。第五,区别大我与小我的同和异,多说我们。第六,弄清楚经和权之间的配合,持经达变。

一个好的领导者更应该是一个好的培训师。管理的同时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给予员工帮助,管理真的是一门艺术性很高,思维面很宽广的学问,就像一个人所知道的越多,他周围的圆的空白也更多,管理貌似也是这样,很深,慢慢体会!

第四篇:法官高明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审判效果.

法官高明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审判效果 田成有

【学科分类】法院 【写作年份】2008年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陆续借鉴和移植了不少西方国家的法律经验、法律制度,不可否认,西方的法治模式、法律成果对中国的法治现代化进程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因西法移植的水土不服而给中国法制进程所造成的窘境,法治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实践。法官必须要有高明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审判效果。

一、法官高远的国情认识

以西方为蓝本的现代法律制度,是建立在一套运行成本非常高昂的司法体系之上,它所倡导的是一种以城市文化为主导,崇尚的是个人主义的现代理念,这是一种严格理性主义“格式化”的运作方式,司法的启动与运行遵循着严格的法定程序,司法解决的常态更多地是在法庭上根据事实和证据进行充分相互辩论和质证,是一种对峙博弈而非交涉合作的方式。比较来看,中国人对法律观和正义观是一种以人情为基础,以伦理为本位的法律观、正义观,我们更习惯于用自己朴素的感觉和直观的感受评价法院对纠纷的处理,人们更愿意从伦理道德、实质合理性及自身利益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很多当事人法律观念淡薄,举证能力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实际的差异,法官只会用高深的法言法语、完全采用西方控辩式的庭审方式进行庭审,结果和效果是可想而知。从表面上看,我们是在追求程序正义,是在与国际接轨,然而,法庭变成了诉讼技巧的竞技场,一些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就很难受到应有的特殊保护。片面、单纯地追求“一步到庭”,强调“坐堂问案”,这虽然达到了强化法院权威的作用,但也忽视了中国特有的调解价值,有可能使一些案件被简单地“驳回”,从而引起上诉、申诉案件增多等等。

因此,简单地套用西方的一些“法律术语”,致力于将西方的法律“移植”、“克隆”到中国大地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和实际不加考虑,对法律发展的自然演化过程、文化底蕴视而不见,甚至利用西方法律理论作武器,否定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完全按西方人的要求和模式去从事有关中国的法制建设,一步一趋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是要付出代价,没有出路的。中国是个崛起中的大国,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地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理念,但是,另一方面,西方“法治”毕竟产生于特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环境,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法律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制约它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之路用不着非要尾着西方跑,忽略中国的国情语境,它只能使我们的法治失去中国根据、历史基础和文化前提,最终远离中国这块土地而成为空中楼阁。我们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民情,把目光胶着在本土上,在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上。

二、法官高明的政治智慧

在中国,法官要讲政治,法官要有一定的政治智慧。司法问题历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司法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中最基本、最稳定的规则和价值的体现。法院审判、法官办案依据的是法律,但法律从来都是为政治、政权服务,脱离于政治的法律是不存在的,法官的职业是政策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法官作为法律执行者,当然要有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有人认为,在美国,法官就和政治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司法是完全独立于政治和政党的。事实上,在美国或者西方典型的法治国家,同样存在法律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就连宣称司法最独立的美国,也不可能完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比如,美国大法官就是由具有党派身份的总统任命的,其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有其党派的政治立场和政策取向,联邦法官选任问题上历来要经历激烈的政党之间的明争暗斗,著名的“马伯利诉麦迪逊”案件是美国司法审查权确立的第一案,被视为司法独立的经典案例,该案正好说明了美国的政党政治是如何影响司法的。多年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审理了种族歧视、人工流产、社会福利、枪支控制等大量包含政治、社会问题的案件,在这些案件的审理中,法官不得不考虑政党政策、利益平衡、公众可能的反应等问题,并格外注意判决作为法律对未来一系列案件可能的影响、对未来司法的影响。

综观我国每一部法律的制订,均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都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在执法过程中,法官在执行法律时就无法绕开政治,甚至必须要有政治上的考量。事实上,对法律研究得越深,就越会感到法律和政治的交汇以及和现行政治体制的碰撞,要想躲避政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没有政治理念的法律人是盲目的,不考虑政治效果,有些案件就有可能转化为政治案件,就有可能引起更大的矛盾与纠纷。中国的体制的共产党领导,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有些纠纷的最终解决必须要依靠政党、依靠政府、依靠行政机关。

甚至,法律与政治始终是相辅相成的。法治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政治智慧的最高形态,是政治文明化的必然结果,没有法治做保障,政治只能是野蛮的政治,是暗箱政治,离开法治搞政治,就是见不得人的政治,就是权力的专横和暴政。法治的价值就是对政治权力与政治行为的合理性配置以及规范化约束,是对政治权力进行规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多数人代替少数人的民主政治史,是不断抛弃暴力政治、权谋政治与阴暗政治的政治发展史,是公民选择协商、公开与透明,要求民主、理性、健康的政治发展史。如此,法官对政治保持冷漠、嘲笑是不智慧的表现。法官不仅要讲政治,而且要比一般人更要讲政治,这个政治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权,反对人治,反对专制,就是要使政治成为光明的政治,廉洁的政治和看得见的政治。

在当下,法官要讲政治,首先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要读懂弄清中国的国情。社会转型期的法院不仅仅是一个审判机关,法院除了具有运用审判手段解决案件的司法功能外,还肩负着社会管理的政治功能。作为法官,处理任何案件,只做法律思维,只见法律,只知道就案办案,只掌握从文字上解释法律的种种技巧,是不可能处理好具体案件,解决好实际问题的,也更不可能完成法治为政治服务的使命。法官在处理某些案件时,一定要深明大义,眼光向外,只有这样,裁判的结果才会被社会所接受。

当然,法官讲政治,不能以政治见解的分歧来左右自己中立的裁判立场,不能以政治上的压力来影响自己公正的裁判,不能以自己的道德偏好和政治图谋来执行法律,我们所说的法官讲政治,不是进行政治投机,不是进行政治迎合,而的是在路线方针上,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拥有高明的政治智慧,是在严格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思考问题,法官讲政治,就是要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能够把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结合起来,能够坚持“三个至上”,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事关方向、事关原则的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大局。

三、法官高超的审判效果

法官审案必须讲究高超的审判技能和审判效果。解决纠纷是法院的基本职能,是法官的主要职责。但解决纠纷仅仅意味着案件的处理在程序上和实体上暂告终结,如果无法消除当事人在心理与精神上对抗、对立情绪,当事人和社会大众并不一定偃旗息鼓,还有可能上诉、申诉、上访,案了事不了,官了民不了。如此,法官不仅要在程序上公开、公平地处理案件,更要达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目的。适用法律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对社会关系进行有效的调整,案结事了意味着案件从审理到执行,从实体到程序的完美结束,意味着当事人与社会大众对处理的结果口服心服。

案结事了,并不是要求每个法官都成为死记硬背法律法条的教条式法官,而是能够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把案件事实与现行法律有机结合起来,在做到程序合法、实体公正同时,尽可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通过充分的说理,使胜诉的当事人赢得明明白白,使败诉的当事人输得心服口服。所以,案结事了,法官不能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有形的法律规则中,而必须深刻领悟法律规则背后所蕴涵的法律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把握社会生活的实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扩大审判的社会效果,获得社会的公众认同,进而推动社会的文明发展。

法律是为民众服务的,法律不能脱节于社会,在社会转型的过度时期,人民法院要负担的责任已经不仅仅是根据法律来判定是非,更重要的就是要通过适用法律来及时化解纠纷、确保一方平安,这就要求法官不能简单地机械办案,就案办案,而必须重视扩大审判的社会效果,办出让当事人满意的案件,让社会接受和公众认可的案件。法官对纠纷的解决,不应当是在法庭上为了自己的利益鼓励当事人进行过度的辩论、对峙、搏弈,而应当是围绕矛盾和冲突,尽力想法和解、化解,消解。

社会不能没有法律,但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是世俗的学问,法律必须为社会生活服务的,只有老百姓信任法律,中国法治才有希望。虽然法律构筑了精密的理论殿堂,法律职业设立了严格的准入标准,但法律不能自绝于社会之外,裁判案件的法官不但应该是精通法律的专家,也应该是通晓人情世故的练达之人,在任何社会里,优秀的法官总是那些对人情世故有深刻理解的人们,是那些有相当深厚社会生活经验的人。法官判决的对象不是我们法官自己,而是不精通法律的老百姓,法官不能只是站在审判者的角度看问题,更要学会作一些换位思考,从当事人的角度来检视自己的结论是否正当,是否竟得起推敲。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价值判断标准,必须要兼顾和平衡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并最大限度地实现两者的统一。

在司法实践中,僵化的司法教条主义是不可取的,它不能公平地处理案件,实现社会正义。但是,仅凭着法官满腔的正义激情,单纯地运用自己的良知、凭借自己的社会经验来处理案件,也同样应当反对,我们切忌把社会效果庸俗化。我们对社会效果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法律规定在制度功能上的扭曲,更不意味着为追求社会效果,可以不执行某项法律制度或某项法律规定。而是在严格依法办案的前提下,学会为当事人着想,与当事人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对话和交流关系,重视纠纷解决的社会效果、社会舆论的评价及对今后的规范效应,耐心地说服当事人、教化当事人。

【注释】

作者简介:田成有,男,云南省政协委员、致公党云南省委副主委、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第五篇:书法是一种艺术

书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它美在何处?

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也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在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时代,参与书法活动的人非常广泛,凡是读书人自幼就得开始习字,由此学习书法的基本技巧(也是最初的审美训练),此后相伴终身,所以书法又是中国最实用、最普及的艺术。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更难捉摸。一幅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结果大相径庭的现象是常有的,即使是对一代书法大师作品的评价,也不一定千口一音。那么,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否存在统一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审美者所占的角度、所持的依据,特别是自身修养的高低。

艺术上的许多范畴,朴拙与呆笨、凝重与滞涩、豪放与粗野、宽博与松散、飘逸与轻浮、差别都很微妙,在欣赏和评价时把握不住就会产生移位,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古往今来,有关书法艺术的审美著作、浩如烟海、今择其要点、归纳如下:

一、线条姿态美: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而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以笔锋来说,柔软而富有弹性。书写的轻重、疾快、强弱、顿挫、提按、正偏在纸上留下浓谈、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

1、和谐美。这种美的要素,欧美艺术家讲究得极为精细,作张椅子,也要看长短、疏密、粗细、曲直,作得好就美,作得不好就不美。线的美,在美术中,最为高等,不靠旁物的陪衬,专靠本身的排列。而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

2、动态美。对于线条,古来有两个美谈,即:“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这是表现线条力度的夸张说法,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遒、摇曳生姿、似有飞动之态,那么力感与势态造成了线条的动态美。这种动态之美在书法作品中,你或许感到小桥流水,轻流慢淌,或如飞流瀑布,落于九天,或如林中老树,静谧安祥,或如骇雷惊电,震撼环谷……所有这些感受,都是书家通过用笔的控制,写出神态各异、丰富多变的动感线条,体现笔墨之外十分微妙的精神内涵。从优秀作品中不仅看出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更能看到对作品的“韵”的把握。即使人产生抑扬顿挫,似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二、运笔节奏美:书法美与音乐美、戏剧美、舞蹈美的相似之处是,在于使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至整幅作品中、富有旋律节奏和诗情画意的意趣。就书法作品而言,笔画的轻重缓急、字形的大小变化、字形的结构、广窄、开合、伸缩、倚正以及自然的牵连飞渡等等的巧妙运用,都能使整幅作品有种自然的运笔节奏感,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书法和音乐一样,以抽象的语言创造抽象的形象,这抽象的形象似乎很容易引发欣赏者各种联想,在优秀的艺术家笔下,能创造出使人感到旷远,博大、幽微、深沉、高逸,使人精神得到升华的境界。就象优美的乐曲能激动人的心魄,激励人的情性、激发人的幽思。这抽象形象所表达的虽不是明确的什么,但它仍是和人的审美理想、人的情性修养肯定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就是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所有这一切铸成的审美内涵,它寓于运笔中的点画、布白之中,让读者通过书家创造的总体形象观赏它,感受它,品味它。

三、形体组合美

:书法的形体,由笔画、结构、章法三者组成。笔画上,视其提按、顿挫、疾徐、粗细、浓谈、方圆等用笔自然,变化流畅;结构上视其疏密、错落、承转、争让、欹正等照应周到、匀称生动;章法上,视其大小、高低、宽窄、黑白、虚实等协调统一、行气贯通。中国特有的方块汉字,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写出来的字,既要符合规范法度,又要富于变化。字体有长有扁、有疏有密、有古朴有奇宕等等,字写得过于平正、则显得板滞拘瑾;结体过于险绝,又易涉怪迁俗。所以应努力做到“平中寓险,险中求平、中宫收紧、左右挥洒、倚侧有正、曲中求直”,才能别有情趣,这样方可称为艺术。人们追求的是真情流露、天趣盎然,符合于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张猛龙碑,点画多变,以点而言,几处无一相同,此碑结字外疏内密,忽大忽小,忽收忽放,欹侧取势,奇丑相生,结体精密有奇趣。《兰亭序》中21个 “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品的形体极尽变幻,时整齐匀称,时参差错落,时空旷清朗,时密不透风、形随笔出,字随势生、呈观万千气象,诸多风情,对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真挚,强烈的感情贯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而感而动,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四、章法气势美:好的章法布局,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应顾盼映带、气脉相通。一幅书法作品应前后呼应,疏密有致,一气呵成,具有艺术的整体感。

1、相呼相应,相承相接。就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来说,整体布局合理,格调高雅的作品,从欣赏者的眼光来看,章法可以夺主先入,扑入眼帘,能给欣赏者第一眼的印象,能产生第一视觉效果,是关系列这幅字成败得失最关键的地方。在章法布局中,要照顾到每一点画,每一字的安排位臵,是否正确,合理和自然、天头地脚,题款用印,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浑然一体。整体布局是否自然生动,使人一眼望去,黑白分明,疏密有致、气势贯通、格调一致,令人有种统一感和整体感,达到相应的审美效果。

2、虚实相生,空灵相映。宋人姜白石《续书谱》曰:“必须下笔动静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气,当密不密必致雕疏”。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画,奇趣乃出”。由于汉字的自身特点,书法家们可凭借自己的艺术构思和笔墨技巧,创作出千姿百态的作品,来表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同的书法作品体现出作者不同的思维形式,有的作品重虚白,气势宽舒静谧,给人以空灵游逸感,有的作品雍容大度,有大气磅薄,纵横决荡之感;有的作品苍古秀拔,奇崛危险,有种孤芳自赏感。书法艺术中注重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如在颜真卿《刘中使帖》、怀素《自叙帖》中,虚实相间的例子更为比比皆是。在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看来,虚白之处并非空洞无物,而“虚实相生,皆成妙境”的空间美效果,给观赏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使人回味无穷。

五、内容情感美: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以表达感情,抒发性灵为特征的,书法也是如此,书法家们借助抽象的点画,通过艺术加工,并熔进自己的感情,创作出具有情调的作品,从而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作为书法欣赏者,面对一件书法作品,要力图窥见 作者的感情因子。作为形式艺术的书法,它不仅要求洞悉作品书写技巧、风格,又要领会作品的内容,了解创作背景。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修契事”时“群贤毕至”“流畅曲水”“惠风和畅”的环境中创作出的。就是用他风度超逸、墨彩飞动的正派书风,表现出东晋文人学士的风流潇洒姿态;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子家庙碑》等,则集中反映出他的端庄、厚重、雄壮的颜家气派。又如岳飞的《满江红》,周恩来的《大江歌》、毛泽东的许多诗词墨迹,从内容到形体都表现出伟人的气势和魄力。

大凡成功的书作,不单是形体秀美、清丽雄劲、峻拔、怡人眼目,更重要的是表现作者情怀志趣,作者凭着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自然而然地力求使自己笔下的文字形态更有线条美、更和谐流畅、更变化多姿、更参差错落,使欣赏者心领神会,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六、心灵意境美:意境,是指人的思维境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形成的。人们的意境是千差万别的,同样的功底,不同程度的意境,就出现不同样的书法水平。意境美,是对书法作者的气势、骨力、神采、风味的高度慨括。唐太宗说:“夫字以神为精魂”;宋黄庭坚说:“书者能以韵观之”,清姚配中说:“以气为主”。历代书家所说的是“神”、“韵”、“气”。而我们继承了意境美的观点,把它概括为“精、气、神”。

字为心声。凡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包括动态的和静态的,如山水、云雾、日月、星辰、鱼虫、鸟兽、风雨、水火、雷霆、闪电、歌舞、战斗等等,无不给书家某些启迪。作者利用某种特殊的工具,通过书写用点画线条等一系列因素,将心灵中的某种情趣表达出来,这种心灵意境的情趣,往往能使书法作品取得某种神奇的效果。心灵意境美的体现,他决定作者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个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字外功”,作者的“字外功”愈深、立意也愈高。他所追求的作品也愈真;愈真则愈美;愈美则愈雅,愈隽永、愈耐人寻味。心灵意境美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只有不断加强“字外功”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可见,意境美是书法家思想感情和修养的流露。思想感情是一切艺术的属性,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作者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从书法的内容、线条、结构、章法、体势等体现了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再如清代“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当时提倡馆阁体的书风下,在书法上大胆创造、锐意革新,创造出“板桥体”。他的章法如“乱石铺街”但“乱”出法度,“乱”出神韵、从中可以窥视他高风亮节的卓然傲世的精神;现代书家弘一法师,他的字充分体现了佛教精神,以上书家创造出不同的书法艺术意境美。由此而知,每一个有成就的书家总有自己的个人风格、每件作品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意境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吸收和发展”。如清澈曲折的小溪,多姿多彩的花卉,滔滔不绝的江河,天空飞翔的雄鹰,葱郁有趣的山林等等,都有自身的个性美,同时也有相互间的共性美,那就是自然生动的天趣美,能在书法艺术的点画线条、字体结构、行列安排、章法布局中程度不同地比拟吸收,也能在意趣神采、自然韵律,风姿格调、骨力、气势、气脉相通方面,心须意合,若明若暗地从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成为书法艺术的佳作。用崭新的眼光去看,那些真正的作品中才有可能每次都有新的发现。作品似乎跟活生生的人一样高深莫测、难以预言。因为那是作品本身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它有自己的独特法则和内涵。任何人都很难说自己已经了解了它的一切,因为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对待作品如果真的有了如对待人的一种心态,那么便能敏于捕捉作品的细节与内涵,洞见作品的妙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

综合所述,书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从中品味欣赏可以在视觉上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就在于你是否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只有书法与欣赏者心贴得紧密,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

下载“无为而治”:一种高超的政治思维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为而治”:一种高超的政治思维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摘 要:当赏识教育大行其道时,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遗忘了教育包含着适当的惩罚,我们的学生也越来越脆弱得受不了任何得批评。一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园丁的修枝剪杈;同样,一个......

    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12-18 10:34:00 ]作者:孙静编辑:studa090420在我的工作中也发生过一个小故事,一次美术课上,一个小朋友哭着告诉我同桌在她的画上画......

    交流也是一种艺术(推荐)

    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交流也是一种艺术--------班主任与学生高一半期考试后交流的内容探讨宜宾市一中 郑达平高一学生转眼之间进校就二月有余了,于11月2日到5日进行......

    论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与长征的最终胜利

    论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与长征的最终胜利 论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与长征的最终胜 利 2006 年l0 月 第10 期总第152 期 理论学刊 TheoryJournal oct.2OO6 No.10Ser.No.152 论......

    把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治国理政的一种理念,体现了当代中国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充满了与时俱进的政治智慧与勇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思想纵横) 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何民捷 2013年05月14日08:0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前,依法治国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领导干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在事业发展和社会......

    艺术思维与方法心得

    艺术思维与方法心得在这个学期,我选修了艺术思维与方法这一门网授课,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各门艺术的基本特点。老师把哲学、艺术、美学、思维与方法论,交织在一起,不仅让我们......

    让是一种艺术作文大全

    让是一种艺术作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