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作坊的监管思路

时间:2019-05-14 03:4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作坊的监管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作坊的监管思路》。

第一篇:农村小作坊的监管思路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服务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食品小

作坊现状的一点看法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这是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美好愿望的标准。但是,现实往往让人们很无奈,今天的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已不知不觉成为制售“假冒劣质”食品的代名词,并成为广人民群众议论的热点和焦点。在这样的一种现实面前,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就成为许多人关心的问题。笔者从事的就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工作中,积累了不少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资料,在这里,笔者试图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问题,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共同关心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发展问题,并对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健康发展有所促进。

一、我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现状

我县是个人口大县,有108万人,总面积3645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地广人多,适合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生存,我县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可以说是普遍存在在各乡镇、各种类型食品中:

1、各乡镇都有食品加工小作坊:我县17个乡镇中,有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333家,其中,横州镇最多,有115家,新福镇最少,有10家,小作坊分布明显表现为东北乡镇密集、西南乡镇较少,这是与我县东北部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状况相吻合的,经济发展与食品生产加工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的特点很明显。

2、食品生产类型比较齐全:333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中,酒坊130家,油坊83家,糕点厂57家,米粉厂有36家,茶厂27家,品种虽然较为齐全,但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手工或半手工生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技术落后,设备简陋,安全隐患大。全县大多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设备简陋,工艺简单,更谈不上保证质量的必备检验设备,原料不把关,出厂只凭经验,生产场所狭小且未与生活区分开。

2、许可证不齐全现象严重。333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中,只有卫生许可证的50家;只有营业执照的18家;有两证但不具备颁发生产许可证的80家;既没有卫生许可证又无营业执照的共有185家。证件不齐全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条件限制难以取得准入资格。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生产不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从业人员,90%是农民,文化水平低,大部分运用传统工艺,缺乏生产相对应产品的专业知识;质量意识淡薄,不知道所生产的产品标准有何要求,是否达到要求,不能主动地对产品进行送检把关,有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甚少,缺乏诚信意识,只以赚钱为目的,常在原材料、食品添加剂使用上“动歪脑子”。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历史性。

小作坊生产简单、成本低下,经营灵活、变更迅速,方便群众,还能对当地农副产品快速吸纳消化,就地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民间传统工艺也有保留作用。同时,小作坊直接涉及农民增产增收,关系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等,为其存在创造了条件。

2、经济落后。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大量存在于乡村,主要是受经济状况的制约。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大多是生产一些当地人民群众需要的简易食品,而生产这些简易食品规模小,仅仅是手工操作,设备简陋,有时甚至是一口锅就是一个生产车间,利润也薄,只是为了能养家糊口。如要他们投入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来扩大生产规模,改进落后工艺,难度很大。

3、监管不到位。

隶属于我县质监部门的食品安全股只有3人,除负责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外,还要负责全县代码、标准化、计量等工作,这样的人员配置要监管好分布于全县17个乡镇,302个村(居)委,效果可想而知。

4、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的食品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

这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外观“漂亮”,售价便宜,吸引一些小商小贩及群众购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

由于存在问题的原因复杂而且问题还有一定的范围内呈现出合情的状况,因此,对于这直接涉及“三农”、就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我们不能简单以无证生产为由,一概予以关闭取缔了事。但也不能对它们存在的隐患坐视不管,等到出了问题再想办法补救。

三、对加强监管的一些看法

1、明确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按照“既要管好,又要便民”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监管的新模式,使县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得以有效监管,最终达到促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规范发展的目标。

2、降低“门槛”。

在不违反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并多方征求专家、学者、群众的意见,制订地方食品质量标准暂行规定,经上级相关部门审批后颁布实施。同时,推行“公司+散户”的联营模式,鼓励基础好、证照齐、市场信誉度高的食品龙头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吸纳小作坊,把小作坊变成大企业的半成品车间,这样既能保证小作坊的产品质量,解决了农民、下岗工人的就业,也有利于大企业规模化发展。

3、摸清小作坊底数,建立档案,做到心中有数,消除监管盲点。

查清本区域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分布、数量及现状,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监管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4、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实行分类管理

在全面普查,摸清底数,建立辖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状况动态档案的基础上,分3个层次进行全面整顿,限期达标。对有望达标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其生产条件及工艺经过帮扶能够达到准入条件要求,且业主积极性较高的,可采取加强监控、督促完善生产条件等过渡措施,由质监部门提供一揽子整改方案,帮助其合理布局生产工艺,不断完善和提高持续满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条件,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对偏远农村地区、山区以传统工艺加工制作的具有传统风味的小食品,且仅在本村和邻近乡村销售的小作坊,要定期巡查,限定区域销售,并加大帮扶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联营,经过1-2年的努力,使之逐步具备生产条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逾期将被取缔。对无证无照、证照不全等达标无望的食品小作坊,其生产条件极为简陋,场地狭小,设备、工艺落后,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要列出详细清单后提请县级政府坚决予以取缔。唯有这样,才可能改变目前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相互观望,不愿对企业进行条件改造的现象,才能把食品质量安全隐患消灭。

四、如何才能实现加大监管的目的(一)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上升为政府行为。建立从县到乡(镇)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负主责,各监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责任制,形成统一组织,互相配合,一级抓一级的监管机制。同时,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纳入全县农村食品安全总体规划。让广大农民群众在自家门口就

能买到质量保证、价格实惠、品种丰富的放心食品,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粗制滥造的食品没有市场。

(二)充分发挥县级质监部门的作用。一是成立以第一把手任组长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亲自抓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二是建立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把全县17个乡镇的495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成了八个监管区,全面落实“三员四定、三进四图、两书一报告”的监管机制。

(三)建立健全乡(镇)、村两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具有分布广,流动快,季节性强等特点,仅靠监管部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动员群众参与,使其成为监管部门的“千里眼”、“顺风耳”。同时,县、乡人民政府应将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建设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列出专门经费,为监督网络运行提供经费保障;要明确监督员、信息员的工作职责、工作纪律,维护其合法权益,规范其权利和义务;强化其参与监督的责任和意识,提高其参与监督业务技能;落实其工作待遇,建立考核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其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使监督网充分发挥作用。

(四)增强基层食品质量的检验能力。为降低业主成本,方便群众生产,加大对技术机构的投入,添置便携式检测设备,随时为小作坊对原辅材料、农残、重金属、出厂产品等提供快速检测等服务。同时,在坚持企业自愿的基础上,对区域特色突出、生产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要鼓励企业共建检验室,增强小作坊自检能力。

(五)发挥协会“桥梁”作用。小作坊具有分散性、季节性、流动性,光靠政府部门很难面面俱到管理,况且仅靠行政、法律等强制手段,也不容易从根本上解决“打痛”、“打死”的问题。要分行业(比如小油坊、糕点、小酒坊等)引导建立专门协会,通过协会建立包括质量、价格、信息、技术等在内的自律性行规行约,约束小作坊的生产加工行为,构建政府、部门、协会、作坊四位一体的管理格局,把“要我生产合格产品”的他律行为变成“我要生产合格产品”的自觉行为。

(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1)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电台等媒体的作用,加大对消费者,特别是农村消费者的质量知识宣传教育。要把食品质量安全知识教育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相结合,同中小学义务教育相结合,同“四五”普法相结合,采取知识讲座、设立咨询、印发宣传资料、流动宣传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大头娃娃”、泔水油等典型案例,广泛宣传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识假辨别能力,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2)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从业人员的培训。从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上入手,提高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从业人员对法律责任的认识。让其知道那些行

为是禁止的、不能做的,在食品生产中应该怎样规范操作,怎样才能保障食品安全。

(3)加大小作坊老板和技术骨干质量法律法规和质量知识培训力度,把QS、名牌、免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具体要求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就是违法犯罪,就会倾家荡产”的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4)强化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质量、计量、标准化知识的宣贯力度,动员全民参与,构筑食品质量安全防线,努力营造“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处藏身,让假冒伪劣企业身败名裂,让名优产品脱颖而出。

如何进一步强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已成为当前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

一。我们要在完善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投入、整合资源,探讨乡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模式、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等方面切切实实认真抓好,强化食品安全意识,从而逐步努力营造人人参与食品安全、全社会重视支持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食品小作坊监管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食品小作坊监管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给灞桥所这样一个经验交流的机会,共同学习和探讨如何更加扎实高效的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工作。那么我先为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介绍一下灞桥所小作坊情况,截至目前,灞桥街道辖区及部分浐灞生态区地域共有获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9家其中肉制品加工小作坊9家,淀粉制品小作坊3家,皮蛋加工小作坊2家,调味品小作坊1家,酱腌菜制品小作坊1家,糕点制品小作坊1家,黄酒小作坊1家,豆制品小作坊1家。除此以外还有一家淀粉制品小作坊正在申请办理许可证,总体上涵盖的类别较多,监管压力较重。

众所周知,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困扰监管干部的难点之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由于其自身的行业特点,极易滋生“小、散、乱”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受加工条件的制约,小作坊生产条件相对简陋、工艺简单、产品技术含量低、原料进厂把关不严,没有检验设备和人员来保证质量。有的小作坊生产场所环境条件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二是从业人员素质低,操作不规范。小作坊的从业人员多数是由家庭成员构成,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现有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不清楚。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均缺乏必要的岗前培训和技能培训。由于规模小,生存境况堪忧,导致大部分小作坊没有长远目标和打算,不愿过多投入,甚至偷工减料,加之没有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食品生产加工质量主要依赖个人感官和经验判断进行控制,因此,产品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三是部分小作坊不能自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持续保持获证时的环境卫生条件,未建立并遵守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原辅材料采购进货查验制度、小作坊卫生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针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自身特点结合我局开展的小作坊示范创建工作,灞桥所因地制宜的通过五个主要手段加强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掌握实情。由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投入相对较少,工艺流程简单,比较容易在短期内形成生产能力,导致了黑作坊屡禁不绝,这种黑作坊尤其容易在城乡结合部滋生甚至蔓延,这就需要我们实时掌握小作坊动态,尽可能明晰辖区实际。灞桥所注意发挥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作用,定期召集协管员开展业务培训会、信息通气会,让协管员成为监管工作的延伸,实现监管触角纵向到底。并积极和和城管、公安等部门沟通协调,订立联动机制,形成战略互补,共享监管信息,实现监管职能横向到边。5月初,我们接到浐灞城管邀请与工商、安监、城管、公安组成联合执法队伍,打掉了辖区谢一村一处隐藏在垃圾厂内的豆腐生产加工黑作坊,避免了问题豆腐销售至周边区域。

二是筑牢基础、严格准入。把好准入关是筑牢食品安全监管基础的有效手段,灞桥所执法人员对申请办理生产许可证的小作坊采取提前介入、上门指导的方式严格规范其生产条件,对照《三小条例》和《陕西省食品小作坊管理办法》,在硬件上要求小作坊尤其是肉制品加工小作坊必须具备功能分区明确、人流物流分离、洗消排风设施完备、地面不积蓄污水、吊顶不因积蓄水蒸气而产生垂直滴落的水滴等。在软件上要求小作坊经营者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对原辅料材料购进做到来源清楚、合法正规。

三是强化监管、彰显权威。对于获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我们采取日常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企业送检与监督抽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管。在监管中严格对照许可条件督促小作坊始终保持许可时的生产状态,坚决避免因为取得生产许可证而出现生产环境倒退的现象,对于不能保持生产状态的小作坊立即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其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依法责令停产停业,彰显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权威性,让小作坊经营者不产生懈怠、应付的情绪,始终将食品安全作为小作坊生存的第一要务。

四是宣教并重、明确风险。受制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小作坊经营者往往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对自身食品安全风险点判断不清晰。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宣传与教育并重的原则,针对辖区豁口村肉制品加工小作坊相对集中的实际,执法人员多次到小作坊现场进行指导,召集小作坊负责人召开现场工作会,要求每一个小作坊负责人讲述自家小作坊的生产工艺流程,并帮助他们逐项分析风险点,教授他们如何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针对肉制品加工中常见的亚硝酸盐等食品添加剂,向小作坊负责人普及相关知识,分享警示案例,要求他们严格按照“五专”模式,严格管理食品添加剂,尽可能避免食品安全风险发生。

五是亲近企业、换位思考。在严守食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我们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设身处地的为小作坊经营者考虑,针对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坚持做到不推诿扯皮,而是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专业人士和我局业务骨干等方式为他们答疑解惑,并收集与小作坊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打印成册免费发放给经营者,提醒他们注意学习领会。针对小作坊从业者业务培训不足的实际,由执法人员上门为他们讲解食品安全知识,尽可能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

小作坊监管工作,任务繁重,风险点多,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储备,强化责任意识,筑牢底线思维,在日后的监管工作中,我们将始终坚持边管边学,由懂至精,也诚挚希望局生产科和各兄弟所对我们的工作多多指导,多多帮助,共同努力把食品小作坊管严管好,谢谢大家。

第三篇: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的监管讲稿

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的监管讲稿

“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依据《食品安全法》的这条规定,在整治无证照生产经营专项行动中,很多基层工商部门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移送辖区内无证、无照的小餐饮,并要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接到取缔无证照餐饮服务的督办函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往往非常无奈:首先,这些小餐饮都是自发产生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接手餐饮服务监管之前,它们就已然存在。第二,对这些小餐饮实施许可吧,其很难符合条件;不实施许可吧,其又涉嫌无证照经营。第三,如果进行取缔,这一群体原本就是社会弱势群体,很多都是为了生计才无证照经营的,强制取缔,很可能带来社会不稳定。第四,这些小餐饮大多服务于特定的人群,如集市、学校、居民小区等,依法取缔后,会对这些人群的生活带来不便。第五,如进行取缔,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人员、精力,监管力量不足,取缔后的监管也是个大问题。第六,这些小餐饮大多打游击,即使今天取缔了,明天又来了,根本遏制不了。

在《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卫生许可里有一种临时性卫生许可,卫监部门可以通过采用这种临时性许可的办法解决小餐饮的市场准入问题,也可通过临时性卫生许可强化对小餐饮的监管。《食品安全法》实施以后,餐饮服务许可取消了“临时证”,这就使得很多小餐饮游离于市场的边缘地带,它们拿不到证,就无法进行工商注册,无法工商注册就没有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而要

拥有合法的市场主体资格,就必须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但要办这个证,它们又不具备办证的条件。

拿不拿证?发不发证?无论是对小餐饮经营者,还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都处于一种两难之中。但法律是严肃的,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如果按这一条执行,需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去处罚的小餐饮几乎遍地都是。

法是现实的需要,法会不尊重既有的事实吗?特别是经过立法部门反复征求意见的《食品安全法》,它会作出这种不切实际的规定吗?显然不会。在《食品安全法》里,对无证生产经营,都没用“依法取缔”的表述,而是采用了更为具体的规定:“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做更加细致的分析。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共三款,第一款是总的原则: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第二款、第三款是对这一基本原则做出的两方面补充。其中,第二款是对一些不需要特定许可的补充规定:一是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

食品流通的许可;二是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三是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

再看《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第三款的补充说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这里面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第二层意思是“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第三层意思是“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

现在,重点分析一下它的第一层意思:“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这样的表述,其法意深刻,这就是对“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这一基本原则的例外,就是间接地表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可以不持有相应的许可证。具体到食品安全监管三大环节就是: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可以不办理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许可,但应当符合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

全要求,应当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

为什么要这么理解呢?这就是法律对社会事实的尊重。与其让不切实际的法律条文“飘在天上”,还不如承认社会现实,对社会存在的现实情况作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定。因此,《食品安全法》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是其对多部门分段管理体制的选择,还是其对“三小”问题的例外规定,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尊重,是立法思想和指导原则的重大进步。结合该法第二十九条第三款的后两层意思,《食品安全法》在“三小”问题的处理上是匠心独具:一是“三小”可以不发证,但必须符合食品安全要求;二是“三小”可以不发证,但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三是如何加强对“三小”的监管,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具体制定。

从监管的角度看,《食品安全法》对“三小”监管的这种制度安排,不仅尊重了社会现实,也符合监管工作的实际。准入许可仅仅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手段,不是监管的全部。属于监管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发证的要管,没发证的同样也要管。再从法理上来分析,《食品安全法》对“三小”的区别对待,更是食品安全“事前监管”与“事后监管”的完美结合。对大多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餐饮服务单位,我们可以通过许可准入,前移监管关口,将它们置于监管部门的掌控之内;而对“三小”,由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监管能力所限,对其重在事后监管。也就是说,对“三小”的监管,要结合社会实际,不能一棒子打死,关键是确保其加工、经营的食品的安全。

现在,再回头去看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三小”需要全部取缔吗?答案是否定的;“三小”无法许可办证就必须取缔吗?答案也是否定的。那“三小”需要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吗?答案是:

必须要!那么,怎样赋予它们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呢?笔者认为,工商部门可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对“三小”直接进行工商登记,而无需相应监管部门(包括其自身)的前置许可审批。各监管部门也可以依据这一条规定,在处理“三小”问题时,不适用《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解决了准入许可问题,如何加强“三小”监管?笔者建议:首先,要对“三小”做出明确的界定。唯有明确界定,才能防止非“三小”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或餐饮服务单位钻法律的“空子”。其次,要加强对“三小”的宣传、教育、培训,强化其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强化其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对其的日常监督检查。第三,要重罚“三小”违法行为。因为没有了事前监管,事后监管必须“酷刑严罚”方能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第四,可考虑建立“三小”登记制度,凡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三小”单位或个人必须到相应的监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这种登记不同于行政审批,只要不违反环保、市容等相关规定,其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不需监管部门审批同意。第五,鼓励“三小”持证生产经营。鼓励“三小”在自身发展中,不断更新设施条件,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向发证标准看齐,自觉向持证生产经营过渡。

第四篇: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模式及发展方向探讨

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模式及发展方向探讨2009-07-13 16:24 来源: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表评论(0)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案例中,其中50%以上都由食品加工小作坊造成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已是当前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国家质检总局把小作坊监管列入食品监管工作的重点、难点,提高到关乎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成败的高度,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允许食品加工小作坊在农村地区和限定区域有条件地生存。南沙区正处于全面开发建设期,在这种背景下,对我区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模式进行探索,确保辖区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食品加工小作坊现状及存在原因

(一)食品加工小作坊现状

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明确将小作坊监管的范围界定为:10人以下,有固定生产场所,生产条件简单,从事传统食品生产加工活动(不含现做现卖),没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单位和个人。南沙地区的食品小作坊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1、数量多,分布隐蔽。一方面,食品加工小作坊数量多,主要集中在白酒、豆制品和烧腊3个传统行业,其中白酒、豆制品和烧腊小作坊各有20余家;另一方面,生产地点比较隐蔽分散,多在城区僻静处、城乡接合部、集镇偏僻处及农村,不易发现。

2、生产条件差。生产设备简陋,管理水平低,生产环境普遍较差,卫生状况不佳是辖区食品小作坊的共有特点。这些小作坊的生产管理以经验为主,没有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多数处于无产品标准或不按标生产、无检验设备和人员、无管理制度等三无状态。

3、从业人员素质低。员工多以家庭成员为主,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正规和必要培训。

4、产品质量差。产品质量控制存在缺陷,产品出厂检验欠缺,产品合格率不高。质量抽检合格率相对偏低,07年进行执法抽样发现,3家豆制品企业就有1家微生物项目不合格,1家河粉企业二氧化硫残留超标。

5、经营理念落后。多数作坊为赢得市场,拼命降低价格,压缩生产成本,而不是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工夫,形成恶性竞争。少数分经营者甚至为了经济效益,不求产品质量,不讲诚信经营,恶意造假,恶性竞争,惨淡经营。

(二)食品加工小作坊存在原因剖析

南沙区作为一个新区,大部分地区仍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仍然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业的重要手段。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1、与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相关,有其必然性。辖区“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格局还未有效破除,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多个“二元化”的问题:

一是在市场环节当中,长期以来,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一方面以超市和百货公司为代表的规范营商者,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另一方面,集市式或墟场式的集贸市场,则处在一种宽松的管理状态。二是在食品加工生产的环节,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大量的无证无照、有照无证的生产“企业”作坊,这些作坊游离于监管之外。由于数量庞大,生产着诸多安全隐患的加工成品,形成了庞大的市场势力。三是由于消费者生活水平偏低,虽然关心食品质量安全,但在消费选择上只管价廉,不论物美,导致大量食品小作坊有其生存的土壤。

2、与消费者需求密切相关,有其合理性。从行业特点看,食品花样繁多,由于消费者口味多样化,大企业产品往往大而不全,小作坊经营灵活,变更迅速的特点,对食品社会消费需要是个有益补充。另外,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中国农民的一些简单食品都是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而成,并有风味的独特性和传统的工艺性。如南沙酿造的米酒,因为其独有的水源、工艺、气候等因素,形成自身特有的风味,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事实上,中国很多名优食品,都是出自小作坊,也正是因为有了小作坊,才让一些名优食品的工艺得以传承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的困境

(一)关于小作坊监管的法律空白。首先,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导致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长期迷失在这种“二元”结构当中。07年,国家质检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按照“全面监管、分类监管、重心下移、打扶结合”的工作原则对的小作坊实施监管,允许无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并生产。但这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五条、第二章第九条、第六十九条的规定相抵触,这意味着小作坊监管这个命题本身就面临不合法的困境。其次,中央虽然已确定了“分段监管为主”的食品监管分工原则,但是对每一个监管部门管辖环节具体界定及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还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强。由于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前店后厂、即做即卖、时停时开、流动频繁的特点,同时具有生产、流通、餐饮的性质,容易造成部门间相互推卸监管责任。此外,在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上,存在卫生、工商、质监三个部门的许可发证,而且许可的条件要求各不相同,使得小作坊不知所从,部分经营者干脆逃避办理证照,导致大量食品小作坊无证无照经营现象。

(二)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目标的差异化。2004年国务院23号文就明确提出来在食品安全问题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但从具体实施的保障机制来看,中央政府部门更多考虑安全性和宏观管制,地方政府则要更多地承担经济增长和就业等任务,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目标存在差异,责任难以落实到位。食品小作坊主要分布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工作必须依赖街镇一级政府开展工作。而街镇政府主要关心经济发展、就业、社会稳定等工作,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也无相应的专门机构设置。

(三)管理要求高,有效监管手段少。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要求越来越高,措施越来越多,制度越来越严,从监督抽查,日常巡查、生产报告、公开承诺、限制销售、添加剂备案到全过程监管,似乎监管部门已对企业生产全过程实施了监管,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层出不穷。而小作坊数量大,分布散,以有限的行政资源对数量庞大的小作坊实施全程监管只能使基层疲于应付、业绩浮于表面,这不但削弱了基础性工作,而且也影响了基层有限资源的最佳运用。

(四)违法成本远低于监管成本。小作坊生产条件简单,质量风险成本过小,有利可图。比如,在监督抽查中,检验费用动辄几百数千元,如发生质量问题,处罚额度可能只有几百元,违法成本远低于监管成本,行政处罚往往不足以使其受到重创或者引以为戒,使得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中很多在违法与守法经营的抉择上,倾向于违法经营。

(五)传统文化的负效应,引发大众对饮食安全的漠视。传统文化同时具有正面作用和负面效应。我国是个饮食文化大国,各地饮食文化差异很大,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食品的美味,而忽略食品的卫生与安全。

三、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的建议

从上述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成因及发展规律来年看,食品加工小作坊还将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存在。我们认为,应从监管确保安全和引导发展做强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帮扶,保证安全,疏堵结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保护传统特色食品,促进食品加工小作坊健康发展。

(一)加强政府监督,保障辖区食品安全。

对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齐全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小作坊,纳入正常监管范围;对无证无照或证照不齐的,坚决查处。

1、街镇协管,部门联动,筑牢食品安全联防线。(1)构建街镇“一把手”负总责、街镇安全办、村食品协管员为主体的街镇小作坊监管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街镇政府、质监协管员的作用,发挥协查协管作用,有效担负起本街镇小作坊的调查、排查、协查和情况报告和食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2)健全各部门间无缝沟通协调机制。小作坊监管只靠质监部门不行,只有多方联合,联动协办,才

能事半功倍。首先,健全监管网络,不留缝隙。质监、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实现部门联动。一是对新生小作坊,需经质监部门审核后,由工商部门给予主体登记,规范主体资格;对不完全符合条件,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给予一定宽限期,督促整改,条件符合后,准予工商登记;对经营环境差,完全不符合登记条件的坚决不予支持,防止“先天不足”的小作坊开办。二是在无证照查处上,进一步明确监管边界,杜绝推诿扯皮。对存在职能交叉的,应报当地政府牵头,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共同查处取缔黑窝点。三是积极将质监工作动态信息通报相关部门,争取在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协调工商、卫生等部门加强市场流通、餐饮消费领域市场准入,严防不符合条件的小作坊食品进入市场。

2、建立有效实时的小作坊监测网络体系。食品安全检测监测体系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预警的主要信息来源。针对食品小作坊的分布特点,由区县局制定小作坊抽样计划,充分利用有关装备资源,加大小作坊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对检测中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进行执法抽样,送法定技术机构进行检验。要利用有关的实验室、检测中心、科研单位等检测资源,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来购买检测服务。要根据季节特点,产品安全风险系数采用不同的抽查频次。检验项目应从整体上覆盖包括动植物疫病、有害生物、食源性人类传染病、转基因食品及原料、饲料、农残、食品添加剂、及各种食源性病原体等。所有监测结果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进行总结分析,为小作坊监管提供决策依据,并定期将食品安全信息向社会发布,充分发挥食品安全预警功能。

3、严格日常巡查,把好七个关键环节。食品小作坊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也是食品安全责任的最终落脚点和受益者。食品小作坊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后, 又该如何履行安全责任、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呢? 如何自律?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食品企业及小作坊还要从微观做文章。为此,在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的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按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人、机、料、环、法”五要素要求, 提出对七个关键环节,以记录控制的监管模式, 做到责任落实、留有记录。

一要把好食品添加剂备案关。向企业人员介绍、培训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知识, 督查企业建好添加剂进货台帐,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并将添加剂使用情况交由区质监局备案。对滥用添加剂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处罚, 绝不姑息。

二要把好食品原材料控制关。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巡查检查, 促使企业严禁使用非食品用的原辅料加工食品;严禁使用非食品用化学物质;严禁使用违反规定的过期、失效、变质、污秽不洁的、回收的、受污染的原材料;严禁掺杂掺假。

三要把好食品包材关。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必须清洁安全, 并加贴印标签,标签内容包括:食品名称、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关键点是严格要求企业购买有生产许可证的包装材料, 与食品原料一并管理, 并建好进货台帐。

四要把好食品设备、场所条件关。食品小作坊必须具备合格的场所环境要求, 设备设施要齐备, 卫生条件要保证, 环境污染要杜绝。关键点是对不能满足要求的要坚决取缔。

五是把好食品工艺要求关。检查食品加工小作坊那个工艺流程的合理性, 对生产加工过程易产生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污染的环节要严格规范。关键点是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工序必须制定工艺规范性的自律文件,并在生产中按此文件执行。

六是要把好人员素质关。食品加工小作坊人员必须具有健康证,持证上岗,并定期接受卫生知识培训,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七是把好产品出厂关。坚持实施产品出厂必须经检验合格, 鼓励企业自建、联建检验室, 对无检测能力的企业要求采取依托附近大企业检验室,每个月开展一次检验,同时每个季度送检一次,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委托检验。对检验合格的出厂产品食品加工小作坊必须要求只能简易包装并标明销售区域, 建立售货台帐。

(二)加强帮扶指导,设立“软门槛”,引导小作坊做大做强

1、增强从业人员素质。一是加大培训考核力度,强化小作坊基本能力建设。要建立《企业人员能力基本要求考核办法》, 针对不同的食品加工行业,制定出企业人员能力的基本要求, 然后通过培训、考核、评价, 逐步提高企业人员的基本素质, 实现统一提高。二是积极宣贯法律法规,设立“软门槛”。通过宣传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技术难点,提高小作坊负责人法律法规意识,督促不具生产条件和能力的食品小作坊“自动”退出食品加工领域。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宣传的重点应放在政策、法规和技术层面, 让小作坊业主自警自醒。实施“红黑榜”制度,对基础设施设备比较好、基本能力比较强、从业人员素质比较高、长期保持产品质量合格的食品小作坊, 要大力宣传, 树好典型, 引领生产和消费;对长期产品质量不合格、安全隐患凸显、又无力做大做强、群众反响强烈的食品小作坊, 要坚决予以曝光, 逼其退出市场。

2、提高食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各种新型模式加强对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兼并和整合提升减少小作坊的数量,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小作坊的生产条件,引导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联小做大、整合做强,促进传统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公司+ 散户型”发展模式。鼓励规模大的食品龙头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吸纳小作坊,把小作坊变成大企业的半成品车间, 若小作坊生产的产品发生了质量问题,由这个龙头企业承担责任。所有散户的产品由龙头企业统一工艺,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把好出厂检验关。这种模式既保证了食品散户的产品质量,又保障了龙头企业的原料来源,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二是“ 联姻型”发展模式。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建立合作社等形式,引导生产类型相同的成片小作坊走集体投入、联合经营的道路。联小做大,推动小作坊整合起来,促进传统特色食品质量的提高。三是区域集中模式,就是对区域特色相对明显的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实行“五集中”,即:集中建房、集中生产、集中排污、集中管理、集中检测,在加工区域内联合建立食品检验室,促使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履行原材料进货和产品出厂检验义务,把好产品质量关。

(三)注重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培育食品加工小作坊健康发展。

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应发挥市场自身调节作用,依托市场经济手段,在法律、经济和技术三个层面上共同推进,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1、探索安全食品优质优价的途径。加强监管只是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外因,而内因是实行优质优价,使优质产品生产者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直接在市场竞争中淘汰食品加工小作坊。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提高全社会诚信度的基础上,鼓励生产者通过设立专销区、连锁配送和进入超市等营销方式,逐步建立起质量信誉;二是提高质量认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并建立食品标签制度,提高优质产品的知名度;三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采用组织消费者参观企业生产现场、曝光黑作坊产品质量问题等方式,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区分质量的优劣,促进优质产品的销售。

2、加强农村食品流通网络建设。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健全农村食品供应网络和连锁续配送体系,鼓励大型食品流通企业利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农村食品经营网点,逐步实现农村食品流通连锁化、网络化、规模化、规范化,实现村村有“放心食品便利店”的目标,保障安全优质食品供应,减少当地居民对小作坊食品的依赖,压缩食品小作坊的市场空间,减少小作坊的绝对数量。

3、鼓励大企业投身传统食品行业。一方面,大企业在资金、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很容易通过提高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单位原料利用率,还可集中处理污水和废弃料,降低环境污染,产生规模效益,把小作坊挤出市场。另一方面,鼓励大企业投身传统食品工业,容易利用大企业的研发和技术优势,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传统食品工业自动化水平,促进食品工业发展,逐步淘汰落后小作坊。同时,利用现代食品科技的无菌生产、真空包装及全程保鲜等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多数传统食品保鲜期短的问题,利于食品通过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送进千家万户,满足群众需要。

第五篇:积极探索创新小作坊监管模式

达旗质监局积极探索 创新小作坊监管模式

达拉特旗质量技术监督局贾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论何时都是老百姓关注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所发生的“苏丹红”、“孔雀石绿”、“红心鸭蛋”、“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一件件令人发指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产生了信任危机。

达拉特旗位于“呼包鄂”金三角腹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加,生产加工人们日常食用如豆腐、粉条、馒头、饼子、麻花、糕点、熟肉制品等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以下简称小作坊)也在不断地增多,其生产设备简陋,环境卫生条件差,生产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也多属于进城务工人员,法制意识不强,且流动性较大,业主变更频繁,致使小作坊的监管成为难点中的难点。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制定了《食品安全法》,但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小作坊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制定,而至今全国只有宁夏出台了小作坊的具体管理办法。在《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因缺失地方性法规依据,小作坊的卫生许可证到期失效,而小作坊又达不到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要求,工商部门也以食品生产许可证为前臵条件不予办理营业执照,使得小作坊都成为了无证无照的“黑窝点”。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为了解决小作坊的生存问题,为了保证达旗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达拉特旗质量技术监督局一班人在其他部门反复推诿争论时,勇担重任,积极探索,成功推出以《食品生产许可证(临时)》为核心的小作坊监管模式,规范了小作坊的管理,提高了小作坊食品质量,让老百姓吃上了安全、放心的食品。

一、达旗质监局的主要做法是:

(一)成功推动当地政府、人大出台执法依据

《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之前,达旗质监局领导班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小作坊监管缺乏执法依据,也深刻感觉到了监管难的问题,并就此情况多次向达旗政府作了反映汇报。在自治区未出台小作坊具体管理办法之前,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为达旗政府及各职能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达旗质监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广泛摸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多次协调旗人大、政府、政协相关领导,组织召开两次联席会议及多次座谈会进行讨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问题,并于2010年6月草拟了《达拉特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呈报旗政府,修改后提请达拉特旗人大审议,旗人大于2010年7月5日召开了主任会议对《暂行办法》进行了审议,对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2010年7月9日召开了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必备条件(生产基本条件、产品质量控制制度、禁止行为)、食品质量安全、食品生产临时许可及罚则等各个环节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为监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执法依据。

(二)依法行政,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监管措施

1、依据《暂行办法》的规定,建立了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明确了责任,层层签订了责任状。《暂行办法》里明确规定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旗对各苏木镇、街道工委、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考核,并签订责任状。各苏木镇、街道工委、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所辖小作坊也签订责任状。同时落实了食品安全协管员制度,苏木镇、街道工委指定协管员负责配合各食品安全监管部

门开展本区域的食品安全工作,同时负责本区域食品安信息的搜集、整理并及时上报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各成员单位。

在内部管理上,达旗质监局对工作人员也划分了监管区域,按照“四定”(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的原则,全面落实了监管责任。制作了《商业网点及企业分布图》、《食品生产企业分布图 》和《食品监管网络图》张贴上墙,实行动态管理。使每个监管人员更为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所负责区域中企业的情况,并按照职责对自己所负责区域内食品生产情况进行巡查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查处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2、建立小作坊生产临时许可制度。按照《暂行办法》关于临时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规定,达旗质监局严把审验关,对符合条件小作坊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临时)》,对不符合条件的不允许生产,对严重不合格予以取缔。同时建立了小作坊的退出机制,对获证的小作坊,在生产过程中如有违反《暂行办法》规定的,或生产条件发生变化达不到要求及产品两次以上抽检不合格的,即吊销其临时许可证件。

3、建立联动监管机制与信息通报制度。充分发挥食安委成员单位作用,利用食安委工作阵地,建议牵头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达旗食品安全形势进行分析研判,适时组织开展多部门联合检查行动,及早尽快消除安全隐患;以牵头部门为信息中转平台,及时通报各成员单位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建立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制度。小作坊在加工中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必须持有效证明材料到达旗质监局进行备案登记,凡未经备案登记确认的不得添加。有效控制了滥用添加剂和添加非食用物质行为。

5、建立了产品检验制度。要求小作坊实行出厂检验制度,产品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根据风险程度确定了强制检验频

次。共向旗政府争取了15万元检验经费,全部上交到了市质计所,共检验小作坊食品150多个批次,产品合格率达到了85%以上,较过去提高了25个百分点。

6、建立了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为方便小作坊产品的检验,提高检验能力,考虑到达旗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局建议政府整合旗农业局、兽医局、卫生局、质监局的检验资源,建立旗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旗政府采纳我们的建议,并委托达旗质监局管理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现检测中心的实验室及办公室已装修完备,设备均已到位,政府正在招聘检验技术人员。

7、《暂行办法》限定了小作坊食品的销售范围,规定在只能在达旗境内销售,并在食品园区建成后,应按要求迁入园区,为理顺今后工作埋下了伏笔。

8、对季节性、临时性生产的小作坊实施开业歇业申报制度,掌握其生产规律,进行适时监管。

(三)抓好小作坊业主道德素质提升

小作坊具有点多、面广,季节性、流动性、隐蔽性、易新建等特点,单凭监管很难面面俱到,仅靠法律、行政等强制手段监管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至关重要的是小作坊业主素质、责任、良心。达旗质监局将提高小作坊业主道德素质作为“质量兴旗”和质监系统“质量和安全年”、“质量提升年”、“质监宣传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1、加强宣传。采取专项宣传与执法动态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利用“3.15”、“综治宣传月”、“质量月”等重大宣传活动现场,散发食品安全宣传资料;在巡查及专项检查行动中将宣传资料免费发放到各小作坊,同时就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合格食品的危害性进行深入说明,强化小作坊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

2、集中培训。每年组织全旗小作坊业主集中学习、座谈,进行食品安全事件案例讲解,引发、触动小作坊业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心。

3、威慑打击。经查不合格,无整改必要或经整改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予以取缔,共取缔了12家不合格小作坊。要求获证小作坊业主经常进行自查,保证生产条件持续符合标准要求,在回访复查中暂扣《食品生产许可证(临时)》35次,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临时)》8家。

4、服务感召。按照《暂行办法》的规定,针对小作坊各重点监管环节,精心制作了小作坊台账,免费发放并由专人耐心细致的指导其填写。努力扶持各小作坊达到办理生产许可证的条件,并为其准备相关申证材料,现已为165家小作坊办理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临时)》,帮助11家获证小作坊申领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以心交心、以心换心,让各小作坊把“要我提高质量”的他律行为转变为“我要提高质量”的自律行为。

二、新模式施行的成效

1、确立了小作坊合法主体地位,发挥了小作坊的社会效用。临时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实行,保障了符合生产条件小作坊的合法主体地位,终止了“窝点”窘境;通畅了小作坊成立程序,为百姓自主创业、解决就业提供了机会。

2、改善了投资环境,为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落地生根铺平了道路。此前有一些投资商准备到达旗投资建设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但因在前期无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也就办不了《营业执照》,刻不了公章,更办不了后续的代码、税务、开户等,根本无法与客户签订协议,无法办理土地及建设手续,导致投资无法进行。而我们通过先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临时)》再留臵的办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成功地引进了3家投资超千万的食品企业。

3、小作坊业主、从业人员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普遍提高,生产技术、工艺更为科学,小作坊食品质量进一步提升。

4、现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已借鉴达旗小作坊监管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杭锦旗、准格尔旗也正在按照这种模式操作,使其

逐步向鄂尔多斯模式发展,这就更具有了现实意义。而我们这种监管模式也为自治区制定小作坊具体管理办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5、达旗质监局的新型监管模式,实为小作坊的生存、发展破除了阻碍,为其提供了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得到了小作坊业主的拥护、支持,同时也树立了质监部门的良好形象。

三、小作坊监管中还存在的问题:

1、合法性:行政许可应当由省、自治区级以上人大才可设定,虽然是“临时许可”,但本质上也是一种行政许可,由旗人大来设定,应属违法。但我认为这个“擦边球”应该打,因为我们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临时)》不收取费用,出发点是为了企业,为了群众,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民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2、食品监管经费、人员不足。小作坊的监管责任重大,还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收取的费用又极少。现小作坊监管只有3名兼职人员,还没有专职人员。小作坊食品检验费用按测算每年超过200万元,而这项费用政府还没有列入预算。

3、食品安全检测中心还没有启动。因检验技术人员还没有招聘到位,下一步还有人员培训,实验室资质认证等,所以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启动还得一段时间,而且还面临食品园区建成后的再次搬迁。

下载农村小作坊的监管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作坊的监管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方案(★)

    文章标题: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方案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

    我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之我见

    我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之我见我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特点为: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监管难度大。其质量安全卫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县主要食品安全隐......

    粉丝小作坊生产现状与监管对策

    全县粉丝小作坊生产现状与监管对策(食品安全管理股**)粉丝制品是我县农产品深加工主导产业之一,是广大农户创收重要来源之一,我县粉丝制品主要集中在飞鲤镇、十字镇、涛城镇、凌......

    小作坊总结

    关于加强辖区内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小摊贩、小摊贩集中整治的工作总结 为切实加强我镇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小摊贩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规范其生产经营......

    小作坊实施细则

    **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条为了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以下简称小作坊)生产经营行为,根据《**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小作坊情况调查

    XX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我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情况的调查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指有固定生产加工场所,从业人员较少,生产加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单,从事传统、低风险食品生产加工......

    食品小作坊

    食品小作坊,又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指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从事食品生产,有固定生产场所,从业人员较少,生产加工规模小,无预包装或者简易包装,销售范围固定的食品生产加工(不含现做......

    小作坊承诺书

    小作坊承诺书 小作坊承诺书1 为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单位郑重承诺如下:一、生产加工环境、生产条件、从业人员等达到基本的食品质量安全卫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