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4 03:5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中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列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体现了中央一贯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食品药品安全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公共安全的基础,需要用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的办法加以解决。

人民群众普遍要求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从我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职责来说,就是要让群众享有数量充足、质量安全有保障的食品和药品。作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坚持公众利益至上原则,维护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发挥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破解食品药品安全的各种难题,理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健全应急体系,实行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治理,增强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效能,保障群众饮食用药的安全。

一、关注民生,破解难题,推进食品药品科学监管

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食品药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之一,群众关注的就是需要我们着力加以解决的。今年我们结合平安建设“六大”专项整治行动的要求,努力查找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难题予以破解。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具有动态性、反复性、积累性的特点,对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坚持“长期抓,反复抓,系统抓,合力抓”的思想,要坚持不懈地抓,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有新进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着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突出问题,有效破解监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的保障水平。要推进科学监管,食品药品安全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公共安全的基础。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影响政权稳定。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的管理和严密的制度设计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当前食品药品安全违法事件仍处于多发阶段,社会诚信普遍缺失,要抑制违法行为多发势头,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诚信,更加凸显制度设计和监管者有所作为的重要性。监管部门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主导者,必须牢固确立严格依法行政,从严执法监管的理念,通过建立科学实际的食品药品安全奖惩机制、监督质量评价机制等措施落实监管者的责任。

二、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食品药品工作格局

食品药品安全涉及环节多,面广,技术要求高,并与每个人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国内这些年监管实践证明,仅靠政府部门,难以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的问题,而要发挥各方作用,构

建“事前预防、事中规范、事后惩戒”全社会防控体系。一是要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格局。各级地方政府都将食品药品安全摆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突出位臵,我省颁发了《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明确了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将其纳入到官员年度目标考核中,进一步推动了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格局。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明确界定各监管部门工作目标和任务;完善责任追究制,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行政首长问责范围;健全监管网络,将监管组织延伸到乡镇(街道)、村居,明确职责、机构、经费和人员;定期评估和分析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药品安全状况,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落实监管责任,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责任,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二是要落实“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机制,确保监督措施到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是一项复杂工程,因此,各个部门和单位既要严格按照政府职责分工要求,切实履行监管职责,避免职能交叉、多头执法和监管真空,又要注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避免出现监管盲点,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落实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监管,处处有人负责。建立健全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如举报制度、联合执法制度、奖惩制度等,规范各相关部门严格按制度办事,规范监管人员的执法行为。加强食品药品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配备功能齐全的执法装备,使之具备对重大

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健全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合打假机制、快速处臵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机制,形成职责清晰、无缝衔接、运转高效的监管体制。三是要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食品药品安全的基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的前提条件。应紧紧抓住落实企业责任这个关键,夯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要加大对企业法人及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企业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于发生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的企业,要依法追究企业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大违法企业和违法行为的公开曝光力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退出机制,通过信用等级的分类,确定监管等级及监管频次,并褒奖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营造共同关注食品药品安全的社会氛围。同时,积极推进强制退出机制,对经常违法、严重违法及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和经营者责令其强制退出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加大协会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协会规范本行业组织及从业人员的商业行为、维护行业内部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和环境,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四是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网络。继续加强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改变农村群众食品药品意识淡薄、知识匮乏、维权意识差以及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多的现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同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媒体等的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监管效能和服务质量

台州市委三届十六次全会《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数字台州”建设、尽快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当前我们的监管工作仍处于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食品药品流通领域的秩序还有待完善,涉药企业数量的增加、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监管队伍更显薄弱,如何让有限的监管资源产生最大化的监管成效,信息化管理平台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工具,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使用,一是健全药品质量追溯制度。通过药品信息化管理平台,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信息能够及时的汇总到局管理端数据库中,通过对流通领域药品实时数据的控制,做到辖区内药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为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下一步的餐饮服务监管中,也应健全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确保餐饮服务的安全可追溯。二是保证GSP规范落到实处。药品经营企业需要通过GSP认证,在通过认证后往往又不能长期保持规范性经营,容易形成认证做一套,日常经营又一套的情况,GSP规范的精神是将质量管理贯彻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从购进药品到库存保养到销售终端都在企业的GSP管理平台中完成,而GSP管理平台则能提示企业何时做、怎

么做。在信息化系统的协助下,企业能克服原来经营模式中人为负面因素,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将GSP工作落到平时、落到实处。三是引导诚信经营。政府在诚信体系建设应发挥导向作用,药品监管工作的难点之一,在于药品经营企业均为个体私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守法诚信、服务群众的理念较为缺乏。我们要帮助企业克服侥幸与惰性心理,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自觉养成规范经营的习惯,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不到位,并非完全出于主观故意,而是没有真正养成规范经营的好习惯,我们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随时对企业进行线上监管,无疑对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和督促,有利于企业逐渐养成规范经营的习惯,使规范经营成为一种常态,提高企业总体和长远管理质量,提高企业业主的诚信意识。

第二篇:对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点击数:522来源:仙居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者:吴天中(2011-09-06)

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中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列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体现了中央一贯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食品药品安全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公共安全的基础,需要用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的办法加以解决。

人民群众普遍要求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从我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职责来说,就是要让群众享有数量充足、质量安全有保障的食品和药品。作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坚持公众利益至上原则,维护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发挥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破解食品药品安全的各种难题,理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健全应急体系,实行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治理,增强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效能,保障群众饮食用药的安全。

一、关注民生,破解难题,推进食品药品科学监管

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 借助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食品药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群众关注的就是需要我们着力加以解决的。今年我们结合平安建设“六大”专项整治行动的要求,努力查找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难题予以破解。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具有动态性、反复性、积累性的特点,对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坚持“长期抓,反复抓,系统抓,合力抓”的思想,要坚持不懈地抓,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有新进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着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突出问题,有效破解监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的保障水平。要推进科学监管,食品药品安全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公共安全的基础。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影响政权稳定。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的管理和严密的制度设计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当前食品药品安全违法事件仍处于多发阶段,社会诚信普遍缺失,要抑制违法行为多发势头,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诚信,更加凸显制度设计和监管者有所作为的重要性。监管部门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主导者,必须牢固确立严格依法行政,从严执法监管的理念,通过建立科学实际的食品药品安全奖惩机制、监督质量评价机制等措施落实监管者的责任。

二、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食品药品工作格局

食品药品安全涉及环节多,面广,技术要求高,并与每个人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国内这些年监管实践证明,仅靠政府部门,难以解决食品

药品安全的问题,而要发挥各方作用,构建“事前预防、事中规范、事后惩戒”全社会防控体系。一是要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格局。各级地方政府都将食品药品安全摆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突出位置,我省颁发了《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明确了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将其纳入到官员目标考核中,进一步推动了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格局。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明确界定各监管部门工作目标和任务;完善责任追究制,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行政首长问责范围;健全监管网络,将监管组织延伸到乡镇(街道)、村居,明确职责、机构、经费和人员;定期评估和分析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药品安全状况,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落实监管责任,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责任,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二是要落实“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机制,确保监督措施到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是一项复杂工程,因此,各个部门和单位既要严格按照政府职责分工要求,切实履行监管职责,避免职能交叉、多头执法和监管真空,又要注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避免出现监管盲点,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落实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监管,处处有人负责。建立健全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如举报制度、联合执法制度、奖惩制度等,规范各相关部门严格按制度办事,规范监管人员的执法行为。加强食品药品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配备功能齐全的执法装备,使之具备对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健全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合打假机制、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机制,形成职责清晰、无缝衔接、运转高效的监管体制。三是要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食品药品安全的基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的前提条件。应紧紧抓住落实企业责任这个关键,夯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要加大对企业法人及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企业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于发生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的企业,要依法追究企业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大违法企业和违法行为的公开曝光力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退出机制,通过信用等级的分类,确定监管等级及监管频次,并褒奖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营造共同关注食品药品安全的社会氛围。同时,积极推进强制退出机制,对经常违法、严重违法及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和经营者责令其强制退出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加大协会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协会规范本行业组织及从业人员的商业行为、维护行业内部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和环境,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四是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网络。继续加强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改变农村群众食品药品意识淡薄、知识匮乏、维权意识差以及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多的现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同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媒体等的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监管效能和服务质量

台州市委三届十六次全会《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数字台州”建设、尽快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当前我们的监管工作仍处于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食品药

品流通领域的秩序还有待完善,涉药企业数量的增加、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监管队伍更显薄弱,如何让有限的监管资源产生最大化的监管成效,信息化管理平台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工具,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使用,一是健全药品质量追溯制度。通过药品信息化管理平台,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信息能够及时的汇总到局管理端数据库中,通过对流通领域药品实时数据的控制,做到辖区内药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为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下一步的餐饮服务监管中,也应健全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确保餐饮服务的安全可追溯。二是保证GSP规范落到实处。药品经营企业需要通过GSP认证,在通过认证后往往又不能长期保持规范性经营,容易形成认证做一套,日常经营又一套的情况,GSP规范的精神是将质量管理贯彻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从购进药品到库存保养到销售终端都在企业的GSP管理平台中完成,而GSP管理平台则能提示企业何时做、怎么做。在信息化系统的协助下,企业能克服原来经营模式中人为负面因素,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将GSP工作落到平时、落到实处。三是引导诚信经营。政府在诚信体系建设应发挥导向作用,药品监管工作的难点之一,在于药品经营企业均为个体私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守法诚信、服务群众的理念较为缺乏。我们要帮助企业克服侥幸与惰性心理,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自觉养成规范经营的习惯,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不到位,并非完全出于主观故意,而是没有真正养成规范经营的好习惯,我们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随时对企业进行线上监管,无疑对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和督促,有利于企业逐渐养成规范经营的习惯,使规范经营成为一种常态,提高企业总体和长远管理质量,提高企业业主的诚信意识。

第三篇:食品药品创新与加强社会管理[范文模版]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体目标,通过推进机制创新,夯实基层基础,激发工作活力,构建矛盾预防控制体系,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食品药品安全突出问题,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为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一)完善监管责任体系。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的责任,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主体”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

(二)创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一是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机制。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构建完善的县、乡、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统筹推进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药品监管、城市监管和农村监管、专项整顿与示范创建,围绕“四个突破”,实现餐饮服务监管规范化、药品监管全程化、保健品监管有序化、化妆品监管清晰化的四突破,逐步建立起以预防为主、有效干预、快速反应为核心,以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餐饮服务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二是完善食品药品科学评估机制。

探索构建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建立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专家库,明确权责,加强对食品药品中有害因素的检测和风险监测,对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和风险做到时时排查,早发现、早分析、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防患于未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综合评估体系,客观评估各级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工作绩效,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三是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建立健全调解组织和信息网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化解”的原则,落实防范措施,妥善处理涉及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和药品的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构建食品药品安全发展机制。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加强对监管相对人的政策指导和产业引导,寓监管于服务,食品药品监管人员要在熟悉掌握全国、全省乃至全州食品医药产业政策、行业监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食品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清晰有效的指导性意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充分发挥各类餐饮服务环节食品、药品龙头企业的作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加强行业自律和行规行风建设,积极引导、督促企业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和服务行为,使企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提高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食品药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依法严惩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保持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加大市场巡查和搞风险产品抽检力度,严把餐饮服务环节和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道关口,同时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针对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与公安、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建立监管联动执法机制,形成监管合力,要善于发现、准确掌握案件线索,对发现的问题查处要快,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隐患变成大事件,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并及时把处理结果公之于众。

(四)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要以“情报灵敏、网络健全、行动迅速、反馈及时、信息准确、处置高效”为要求,制定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配套建立一系列保障措施,切实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应急处置队伍、应急保障能力、应急管理示范、应急科技支撑体系等方面的重点建设。同时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反应能力,保证在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时,应急处置工作能有序开展、有效组织、高效运转。

第四篇: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的几点思考

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的几点思考

谢松保

2011年第3期 ——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湖北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在社会管理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前湖北民政工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从源头上减少因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减少社会发展成本,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社会公共政策,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正,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将一些事务性、辅助性工作向社会组织转移,实现政府社会事务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项目、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深化政务公开工作,不断扩大、规范政务公开内容、形式。

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没。不断改进政府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模式,进一步形成社会公益事业主体投入多元化的格局。

二、构建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网络

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之基。目前,我省城市低保对象140万人左右、农村低保对象200万人左右、重点优抚对象40万人左右、常年灾民200万人左右。保障和改善他们的基本生活,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头。重点发展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服务,及时将需要保障的城乡困难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健全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社会救助,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建设,积极探索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有效途径,不断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的福利工作。积极探索机构福利服务、公共福利服务和公益服务相结合的特殊群体福利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国防建设相适应、与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的优抚安置政策,切实保障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健全流动困难人群救助管理制度。在政府开展无偿救助的基础上,在社区普遍建立“慈善超市”、“爱心超市”等公益项目。大力发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开发社区就业岗位。

三、构建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民主自治、文明祥和的新社区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社区在服务居民生活及维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社区建设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偏低、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和困难。探索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企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伙伴关系,把政府不直接承担的、从企事业单位剥离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交由社区承担。发挥驻社区单位、民间组织、物业管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一是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探索建立行政工作进社区准入制度,以减轻社区的无限责任,保证社区集中精力做好维护稳定工作。有关职能部门进社区,必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按照理顺关系、整合资源、一岗多责、效能优先的原则,对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各部门派驻社区公共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整合,实行交叉任职,条块结合,合署办公,以解决社区维稳力量不足问题。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2010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区50%的街道要建一所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社区中心,80%的城市(镇)社区和列入国家、省试点的农村社区要建一所不低于300平方米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各地应以此为契机,全面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城乡社区自治组织能力建设。提高居(村)民的自治程度,培养民主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城乡居民自治组织成为协调民众利益、化解民众矛盾、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的有效载体。

四、构建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形成各类社会组织和群体团体依法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管理的局面

社会组织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企业之外的“非赢利部门”,与政府部门、企业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政府“以强制求公益”,企业“以志愿求私益”,社会组织“以志愿求公益”,体现志愿性、公益性和民间性。随着社会转型加快和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社会组织在我国逐步兴起,正在成为参与社会管理新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省县以上民政部门共登记各类社会组织20674个(社会团体966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0982个,基金会26个)。在省民政厅登记的1101个社会组织中,社团78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88个,基金会26个。覆盖范围由初期的社会慈善、扶贫救助为主,拓展到工商服务业、农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法律等几十个领域,但发展还很不够。

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我们充分认识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把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工作,列入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采取切实措施促其发展,依法加强对其管理监督。一是加大对社会组织扶持力度。政府每年应拿出专项资金或奖金,用于社会组织的扶持工作。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是资助社会组织的重要方式。要划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领域,采用招标方式,建立规范的程序和制度。政府部门要制定行业社会组织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社会急需的公益服务类组织发展。二是创造良好政策环境。逐步取消行业协会主管单位,提升我省行业协会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能力。建议对政府部门职能定位和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凡属应交给行业协会行使的职能,应全部转移到位。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法制部门要受理行业协会对政府机关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检举投诉和提出的行政复议,财税部门要落实国家关于公益性社团和基金会享受捐赠税前扣除政策,鼓励行业协会组织为我省公益事业多做贡献。

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这是一个大课题。既要强化组织领导,又要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党政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建议明确社会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建立社会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省社会管理工作。■

(作者系湖北省民政厅厅长)

第五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朱建璋

2009年是农村改革发展之年。最近,省委和宁波市委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先后制定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和建立与当今中国农村社会特点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

农村社会管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它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系统规范的农村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农村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农村社会环境。它不仅关系着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也关系着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大局。目前,一方面传统的矛盾疏导机制与组织效用减弱,集体力量弱化;另一方面,转型的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化、矛盾多样化,传统的方法很难化解新矛盾。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 下,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凸现出来,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可见,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内容、手段和方法等亟待创新,村民自治亟待加强,农村民间自治力量和公民社会亟待培育,民间力量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自治功能亟待发挥,真正使农村社会管理成为以党和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为中介、村民自治为基础、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谈些粗浅看法。

一、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管理民主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民主法治也是和谐农村的基本要求。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理顺“党政”“政社”等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社会、群众参与乡村管理的积极性,以切实提高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政治保证。我国的村民自治不是农村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政府强力推进的结果。而政府过多的干预又会强化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关系,弱化村民自治。因此,必须加强乡村民间自治力量的培养,促进乡村社会管理资源的培育和整合,逐步建立农村社会的自治、自律体系,完善乡村自治功能,拓宽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空间。这是加强农村民主管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健全农村民主法治的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发展。一方面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有 了很大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主体发展有了分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与群体,加上外来务工人员大量进入,各种社会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都对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农村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农民切身利益的利益调整、利益协调显得更加突出,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个难题,如果处置不当,各种矛盾就会爆发,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同样,随着农村公共事务建设力度增大,做好了,对广大老百姓是一件大好事,但如果管理体制不相适应,管理模式比较陈旧,未必能把好事办好。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管理模式。另外,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我市农村,随着农村工业化水平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和外来人口流动,给农村计划生育、治安、环境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外来人口管理已成为一些发达乡村社会管理的新课题。以上这些说明,如果我们农村的社会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就很难适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就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新农村建设就很难推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富裕的新农村,呼唤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只有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形成有效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才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才会出现。

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前提是管理主体创新 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必须要弄清楚,谁是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应当界定明确,并与村民自治有效结合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共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因此,在管理主体创新中,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是关键。村级党组织处于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发挥村级党组织对和谐新农村的领导作用十分重要。目前,有些村级党组织工作方式简单,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有待增强,社会事务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事务管理卓有成效的村,无不与村级党组织具有较强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密切相关。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并不是包办代替各项社会事务,事无具细都由党组织来直接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当前农村实际。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分级管理中分清各自责任,在整个组织网络体系中党组织起到一个龙头作用,真正起到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 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又能调动各方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社会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性以及对农村社会的可控性。其次,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在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中,仅仅依赖几名村干部是难以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水平的。目前,一些农村组织的社会管理水平较低,工作难以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没有调动村民对社会事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村民自治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关键是,使社会管理的权力与责任向下延伸,使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同时充分利用村民小组的作用,通过村规民约明确村级党组织、村委会、村民小组、中心户和村民等各自的分工与职责。在此基础上,又形成基层组织与村民的对接联络,调动和激发村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多元的社会主体参与模式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比如:外来务工人员如何参与村务管理及其相应的权利义务还有待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如何有效地纳入管理系统,特别是发挥他们自主管理并与本地村民一道参与到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中来,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全新课题。

三、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是管理内容创新

我市农村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加速推进过程中,农村社会管理的内容不断增多,但由于各村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重点也各不相同,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农村社 会事务管理的面不断扩大,任务不断加重,如果农村管理内容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很难满足群众对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需要,也难以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水平。因此,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拓展管理领域。首先,要强化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如果处置不当,管理能力不强,反而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事关民生的许多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村级组织,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村落文化、公共卫生、群众体育等已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强化农村社会矛盾的调处。作为基层组织,如何正确处理各种纠纷和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对维护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十分重要。通过建立和延伸有效的社会管理网络,从矛盾预警到调处做到快速反应,努力做到关口前移,把矛盾纠纷控制在初始阶段,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农村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处理。再次,要强化对外来新居民的有序管理和服务。从外来新居民入住农户开始进行登记,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入住信息、工作信息及生活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和帮助解决。把外来务工分散人员通过各种活动组织起来,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

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突破口是管理手段和方法创新 随着农村社会管理对象的变化以及管理内容的拓展,仅仅依靠几名村干部运用行政手段已很难适应,往往会出现“行政 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局面,农村社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面临重大挑战。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方法,运用系统管理方法,形成管理网络,在系统中明确各个责任主体的任务、权利、职责,使农村社会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并且使各种信息及时有效地在系统内传递,上下之间保持信息的畅通,使村干部从大量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本村大事,并且通过网络进行即时动态管理,发现情况及时作出反应,从而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效率。同时,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教育等管理手段,坚持堵疏结合,宽严并济,教育为主。

下载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于深入推进**区***街社会管理体制工作的几点意见思考***街分别有4个社区:**、**、**和***社区,8个村委:**村、**村、**村、**村、**村、**村、**村、**村;在当前,我街道正处于......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再思考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再思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中央政法委将社会管......

    民政部门如何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民政部门如何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2011-10-31李艾红民政部门是主管有关社会行政事务的政府组成部门,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承担着城乡村居建设、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社会组织管理......

    关于基层人民法院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基层人民法院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作者:徐岩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0期 【摘要】2009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

    关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思考

    关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思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管理的重点在......

    关于加强和创新乡镇社会管理的思考

    关于加强和创新乡镇社会管理的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届五中......

    社会创新管理调查与思考

    政府转型引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广东省惠州市转变政府职能与社会创新管理的调查与思考中央党校第32期中青一班第二支部第二小组课题组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