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南通板鹞风筝开发对策
浅谈南通板鹞风筝开发对策
商学院旅游管理083班刘勇08313348
【摘要】
南通是中国传统风筝“南鹞”的主要生产基地,其板鹞风筝与北京沙燕风筝、天津软翅风筝、山东长串风筝、广东灵芝风筝齐名,曾多次在国际、国内风筝大赛中摘金夺银,并且成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尽管如此,板鹞风筝却依然面临失传的危险。本文在分析板鹞风筝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南通板鹞风筝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
风筝 传统 特色 创新 品牌
制作、制作工序繁多,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成本比较高。一个1.2米长的风筝,上面带有近100个哨口,哨口都是用风干后的葫芦制成的,每个哨口的制作成本为5元钱。风筝上的画完全是手工绘制,每张绘画需成本800元。于是一个板鹞风筝的制作成本就要上千元。即便作为工艺品,这样的价格对一般人而言也难以接受。由于哨口多,导致板鹞风筝身形重,没有一定技巧,一般人放不起来。
(二)板鹞风筝工艺缺乏创新,传承乏人
南通的风筝艺人很多都是靠祖传的手艺,很少有人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风筝制作工艺缺乏创新。更令人担忧的是,南通板鹞风筝面临着传承人年迈、制作工艺濒临失传的情况。在“金钱至上”思想横行的今天,人人都朝“钱"看,利润成了生产商品的最大动力,而南通板鹞制作难度大,成本相当高,利润空间小,费人力物力财力,买的人却十分之少,自然就无人问津。另外传统思想也起着很大的消极影响,在本地人观念当中,风筝终究只是个“玩物”,不是“正经事”,于是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就更少了。
(三)板鹞风筝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狭小
目前南通风筝走的是以收藏为主的民俗工艺精品路线,还停留在传统的艺术领域,固守南派风筝基地名号,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更没有走产业化道路。在与国内其他风筝竞争中,南通板鹞风筝节节败退,最终造成国外市场狭小,国内市场更是一片空白。每到放风筝的季节,濠东绿地休闲广场总是人满为患,到处是放风筝的人,但是这些风筝绝大多数是潍坊风筝。要想在市场上找到南通本地的风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统计现在南通市民放的风筝96%是潍坊风筝。在南通市一些小商品批发市场,几乎所有经营户销售的风筝都打着潍坊的旗号,少数风筝上标明的产地是北京、天津等地,南通地产风筝则不见踪迹。
三、南通板鹞风筝的开发策略
(一)重视传承人材的培养
目前南通板鹞风筝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工艺的接班人,做到后继有人。试想如果风筝制作人都不存在,制作工艺都失传了,那何谈发扬光大?那么如何培养这方面的技术人材呢?首先要解决其生计问题,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使其无后顾之忧。衣食乃生存之本,只有考虑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使他们更全心的投入创造。其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积极鼓励他们去从事这项职业,在精神上鼓舞他们,这样才能做到后继有人。可以在中小学、幼儿园开设关于本土文化课程,向他们传授南通板鹞风筝这一民间工艺,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使他
一、南通板鹞风筝的现状
从休闲娱乐方面认识板鹞风筝,喜爱放飞风筝的人很多;从文化艺术角度欣赏板鹞风筝,作为学术课题来研究的人少。
当然在过去几年里,南通板鹞风筝在国内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世界博览会上,板鹞风筝被陈列在中国美术馆。风筝艺人在风筝的扎、雕、绷、画技艺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当地人还研制出了折叠风筝,集装饰、放飞、观赏功能于一体,取代了过去重高大,方便携带从而有利于野外放飞。板子式的六角鹞画题材也与时俱进,内容越来越丰富。在民间还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专业户。另外在全国各地风筝赛场上,南通参赛选手也越来越多,并且都连连获奖。
与此同时南通板鹞风筝还走进了学生课堂。2002年10月至11月,南通师范学院学生会,举办主题为“放飞梦想”的风筝文化节,通过风筝知识专题讲座、风筝展,风筝制作大赛、集体放飞风筝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了民俗文化教育,传播风筝文化,使学生对南通板鹞风筝有了深入的认识,有利于板鹞风筝的保护与传承。
在学术方面,关于南通板鹞风筝的研究也有了初步的进展。由南京艺术学院徐艺乙教授写的了《风筝史话》一书,系统的介绍了南通风筝的发展历史、制作技艺等。另外一本名为《南通风筝》的书籍也已出版。
近几年,南通板鹞风筝得到了一些保护,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与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相比,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的„„
二、南通板鹞风筝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板鹞风筝制作成本较高,放飞困难
价格过高、放飞难度大,长久以来就一直制约了南通板鹞风筝的推广。由于全部采用手工
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同时也可以在美术课程中教授南通板鹞风筝一些简单的制作方法,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更深入的接触南通板鹞风筝。
(二)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与投资
民间艺术是弱势文化,需要政府扶持,政府应该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同时可以依靠民间艺术发展经济,互利互赢。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民间艺术中包含的巨大商机,纷纷以民间艺术为旗号吸引外资、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其中最成功的首推山东潍坊,潍坊风筝现在可谓家喻户晓,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更是游人如织。潍坊政府多次直接参与组织了风筝大赛,努力提升潍坊的知名度,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在潍坊,村村都有风筝加工厂,户户都有风筝制作能手,收购与销售则由潍坊政府负责,当地每年仅由风筝交易带来的价值就在亿元以上。南通可以借鉴潍坊风筝发展的经验,加大对板鹞风筝投入,将其发展纳入旅游发展的一部分,打响南通板鹞风筝“空中交响乐”的品牌。
(三)发挥本土文化,进行传统艺术创新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艺术创作只有发扬地方特色,才具有吸引力,才能走向世界。传统的本土文化凝结了一个地区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南通风筝之所以能历尽风雨而不消亡,传承至今,并且享誉海内外,如果没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无法实现的。南通地区朴实的民风给板鹞风筝以滋养,使之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色彩上都呈现出孩童般的坦诚,完全摒弃了虚伪的做作。这种美学价值不就是传统赋予的吗?发挥本土文化并不是要求一成不变,而是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一个完美的结合点。对于南通板鹞风筝的创新,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其他风筝的制作工艺,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减轻哨口的重量,降低成本,争取实现产业化生产。另外还可以组建专门的研发机构,将南通板鹞风筝手工艺者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开发新品种,创造出更新更符合时代需求的风筝。
(四)举办风筝活动,塑造风筝品牌形象
为了让南通板鹞风筝永远流传下去,必须要使板鹞风筝的艺术种子得到广泛传播。目前南通市已成立了风筝协会,我们可以将这种形式继续向县级甚至镇级,村一级发展。这样就可以围绕市级风筝协会,带动县镇各级展开各种活动项目,有效地带动各地方群众参与它,使南通板鹞风筝得到广泛传播。长此以往,南通板鹞风筝一定能生生不息,永久的传承下去,不至于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南通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多元,发展风筝产业心须充分利用这些丰富而独特的资源,努力塑造地方文化品牌,重点抓住板鹞风筝“空中交响乐”品牌资源的开发利用,2 实施精品牌战略。建立、建全风筝企业的管理,针对南通板鹞风筝的艺术特点建立合适的管理形式,大力弘扬板鹞文化。
四、总结 南通板鹞风筝的开发必须依托南通本土文化,培养专业的风筝制作技术人才,在继承传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对风筝材质、品种进行不断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努力打造南通板鹞风筝“空中交响乐”品牌。使之成为南通旅游的标志性商品。【参考文献】 【1】徐艺乙:《风筝史话》,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2年 【2】王鸿勋:《中国风筝》,徐淑燕,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年 【3】郑金兰:《风筝的学问》,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 【4】鞠盈盈:《潍坊风筝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第二篇:南通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潜力
南通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潜力
一.导语
目的:了解南通旅游业的情况,以实现其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
对象:南通市的经典旅游胜地
时间:2012年10月13日——2012年10月28日
地点:狼山,濠河沿岸风景,文峰公园
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抽样调查
二.旅游资源介绍
南通市滨江临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由长江北岸古沙嘴不断发育、合并若干沙洲而成,属长江下游冲击平原,与上海、苏南隔江相望。约6000多年前,长江从上游夹带大量泥沙不断沉积在江口,南通由此成为陆地,并逐渐延伸扩展,现海安县最早,如皋市其次,南通市区和附近地带古称胡逗洲。独特的地理环境,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南通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2003年南通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省有关部门的验收,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风土民情资源
2003年末,南通市总人口777.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2.70万人,非农业人口234.92万人;共有38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以苗族人口居多。隋以前,南通已是沙洲,人烟稀少,先民“俗尚淳朴,好节约”。至唐,洲上多“流人”,煮盐为业,谦和相处,“性轻扬而尚鬼好祀”。宋时,产盐业发达,移民迁入,商贾往来,“民俗朴厚而不争,好学而文实”,“风土与扬州并盛,号小扬州。”明朝,南通城市繁荣,经济发达,“风土庞厚,民俗淳雅,甲诸维扬。”史志中始有婚丧喜庆的岁时节令记载。如正月初一要“种田”,立春要“烧春”和“打春”,元宵要“放哨火”,端阳吃“和菜”、重阳登狼山、除夕“打囤子”等。清代,蓝印花布、捺印花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料,民间有戏盆景、听僮子戏、放鹞子、做冷蒸、吃脆饼等习俗。
2、江海自然资源
南通是著名的花园城市,濠河静静地环抱着老城区的中心,在她的两岸,有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师范学校等等,现代化城市景致与历史文化建筑巧妙结合,衬托出南通市浓郁的文化底蕴。以此形成了南通濠河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市区长江之畔,有全国佛教八小名山狼山以及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沿江拱形排列组成的狼山风景名胜区。在海安县,有青墩遗址和新四军七战七捷纪念馆,海安县被称为中华花鼓龙舞之乡。在如皋市,有苏北名园水绘园、绿园、定惠寺等旅游景点。在如东县,有海边滩涂的“海上迪斯科——踩文蛤”和“空中交响乐——放风筝之旅”等特色旅游项目。在通州市,有戏剧古镇石港镇和生态休闲农庄。在海门市,有海上奇礁砺蚜山和中国最大的家纺城——叠石桥。在启东市,有中国四大渔港之一吕四渔港,有万里长江入海口——圆陀角,远看水天一色,近看江水海水泾渭分明,自然风光尤为独特。
3、历史人文资源
南通市历代人文荟萃,明贤辈出。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文学家在南通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和轶闻逸事。三国名臣吕岱、明代名医陈实功、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清末状元张謇等历史名人均为南通籍人士。特别是100多年前的清末状元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城市建设,以南通城区为主体,构建了“一城三镇、城乡相间”的独特城市格
局,把世界近代城市物质、精神文明的诸多要素包容其中,被誉为“中国一个理想的文化城市”。从世界范围看,“一城三镇”格局的近代南通城,比近代城市规划先驱者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理念的提出还早。2002年7月,两院院士、我国规划建设界的泰斗、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在通实地考察后,向海内外学术界提出了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命题。
4、旅游经济运行状况
国际旅游方面: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达8.43万人次(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第7位),比2002年增长8.1%,占全省接待总量的3.8%,其中,旅游饭店接待入境旅游者7.53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8.7%,占全省总量的3.6%。从洲际市场看,去年,亚洲、美洲、欧洲、大洋州客源市场均有增长。亚洲增长11.8%,占市场份额的五成多;美洲增长16.5%,占市场份额的近三成;欧洲增长35.2%,占市场份额的一成;大洋洲增长111.6%,占市场份额的2%。从客源国看,日本是南通市第一大客源国,游客数量比上年增长12%,占全市入境接待总量的四成多;美国居第二位,增长12.5%,占总量的近三成;其余三大客源国分别是:韩国、德国、英国。随着入境接待人数及能力的提高,2003年旅游外汇收入7972.38万美元(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第5位),比2002年增长15.8%,占全省总量的7.0%。
国内旅游方面: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南通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14.97万人次(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第8位),比2002年增长14.4%,占全省总量的4.5%。据2002年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1088名来通的国内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占9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旅游者来通平均逗留时间为1.67天,略高于全省1.60天的平均水平。在被调查的过夜国内旅游者中,过一夜的占41.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过2夜的占28.0%,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过3夜的占9.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1.6个百分点;过4夜及以上的占7.4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2002年国内旅游者在通人均花费为840元,低于全省890元的平均水平,其中,过夜旅游者人均花费938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一日游游客的人均花费212元,比全省383元的平均水平低171元。2002年南通市前三位大客源市场分别是: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他们的市场份额占总量的50%、13.7%和7.3%。另外,2003年国内旅游收入40.24亿元(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第9位),比2002年增长14.4%,占全省总量的4.1%
5、旅游资源经营状况
旅游景区(点)是发展旅游业的最基本条件,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2003年底,全市共有旅游景区(点)50多处,其中,南通濠河风景区、狼山风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分别是:南通博物苑、水绘园、张謇墓;省级文化保护区1处,为南通濠河历史文化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1个,为南通狼山森林公园;去年新开放旅游区2处,分别是江海风情园、开沙岛旅游区。
全市主要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情况,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市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744.48万人次,年接待量5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点)有:濠河风景区共接待游客265.50万人次,接待量居全省第二位;狼山风景区104.60万人次;南通博物苑50.70万人次。2003年末,全市19个主要旅游景区(点)从业人数393人,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4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6%,实现营业收入2298.03万元,增长13.6%,年门票收入1818.43万元,增长33.9%,上交税金16.42万元,19个主要旅游景区(点)年末共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883.83万元。
6、对外接待能力状况
旅游接待能力反映了一个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旅行社、宾馆饭店接待量、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底南通市共有旅行社58家,占全省总量的5.7%,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占全省总量的4.2%;国内旅行社5
5家,占全省总量的5.8%;5家旅行社荣获“江苏省诚信旅行社”称号,占全省总量的8.7%。2003年全市3家国际旅行社外联海外旅游者284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329人次。2003年全市旅行社共组团国内游客15.9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2.68万人次。2003年,全市各类旅行社实现营业收入1.13亿元,上缴税金46.30万元,年末净资产2328.25万元,固定资产537.50万元。
三.旅游业现状
据《2002年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旅游者对南通市自然山水和文物古迹的感兴趣程度分别达42.74%和30.15%,是所有旅游资源中比例最高的,但仍低于全省同类指标47.73%和51.69%的平均水平,以上两项指标值在全省13个城市中分别排第5位和第8位。旅游者对其他列明的旅游资源感兴趣程度依次是:民俗风情18.01%(江苏省为22.29%)、饮食烹饪14.34%(江苏省为21.07%)、海滩14.15%(江苏省为4.85%)、文化艺术13.69%(江苏省为16.59%)、城市风光12.96%(江苏省为26.61%)、节庆活动11.49%(江苏省为8.89%)、旅游购物8.82%(江苏省为14.91%),另外有18.38%(江苏省为9.05%)的旅游者对其他未列名的资源感兴趣。总的来看,旅游者对南通市的旅游资源的感兴趣程度各有侧重,山水风光对旅游者的吸引最大,海滩和节庆活动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游客对南通市旅游资源感兴趣程度不太高,各项抽样调查指标值均未超过50%。
四.南通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以上调查表明,目前南通市的旅游资源不太具备竞争优势和特色,难以引起游客的注目。客观上分析,南通市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较旅游资源较为贫乏。江苏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旅游资源颇为丰富。据《2003年江苏省旅游业报告》显示,截止年底,江苏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0处(南通市无),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南通市有3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6个(南通市无),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7个(南通市无),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2座(南通市未列入),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19个(南通市有省级2个)。可见,南通市既没有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且拥有的省级旅游资源也甚少,自然、人文、古迹、遗址等资源为数不多,知名度低,不具魅力,对游人的吸引力不强。目前,正在建设和待开发的项目较少,而且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现有的旅游线路单
一、项目不够丰富,部分景点缺乏综合性、吃、住、行、游、娱乐等配套设施,难以形成较高质量的旅游产业体系。
南通在长三角都币圈乃至在全国都享有独特的施滞资源优势,目前南通施滞工作取得了新的发展,成绩也比较显著。怛南通的施滞资源不太具备竞争优势和特色,难以引起滞客的注目。主要有以下问题:
1旅游资源零散分割
南通市现有的景区景点形式功能单,缺少亮点,缺乏特色,具有足够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较少,狼山和淳河风景区也只是区域性的旅游产品,旅游景点分散,目前还不能在全国性范围内形成较大影响。南通的旅游产品如何包装,怎样有机整合,打造成为币场知名度高、受游客欢迎的产品,仍然是篇亟待探化的大文章。
2旅游产品比较单
南通的旅游产品比较单,特别是适合现代旅游要求的休闲度假产品比较缺乏,尤其是体验型、参与型的项目缺乏。如市区濠河及周边环境虽然得到了成功整治以及如东海上迪斯科也有了定的影响力,怛综合性的水上旅游文章还提有做足、做透、做好。提有做优、做强已有的景观,随着新城区的推进,狼山不再是远方的山,而是城市的绿肺和景观的中心,却没
能成为个休闲的五山、景观的五山。濠河比起过去已经很美,但还有很大的扩展休闲功能的空间,却未能将两个AAAA级景区联系起来,所以旅游产品的结构转型和升级是关键的一步。
3旅游要素不够配套
不少景点、景区与交通、食宿不相配套,给游客带来不便。例如苏州千人团来到文化广场或体育广场,找不到吃饭喝水的店铺;外地到南通的游客多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比例偏低,消费带动作用不强;南通的民间文化产品和旅游特色商品也有很多,但至今没有上规模,更不能有效整合。
4宣传促销自缺乏力度
目前南通币旅游业的币场化水平仍然较低,旅游的投入机制、管理机制、促销机制等自未健全。在这方面,仍然是依赖政府主导战略,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吸引社会和外来力量投资旅游业。自于受到经费和旅游产品等因素的制约,旅游市场促销自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旅游整体形象策划等方面仍有待创新。南通作为近代第城,与省内的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完全可以齐名,然而有关部门在这方面持续性宣传力度不够,如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第一城”的自来和底蕴。
5整体包装不够明显
以南通市区为例,不少古迹可以开发利用,有的彼此相距较近,极易形成个旅游观光带,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很难看到条便捷完整、具有个性的旅游线路。而在名胜风景区(点)人口处、也较少看见这些名胜的方向箭头及有关简介,这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是不多见的。因为缺乏这种整体包装及方向感,游人常常有身在“福地”不知福的感觉。
五.开发建议
当前,我们应当认清形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抢抓并用好战略机遇期,努力实现南通旅游业既快又好的发展。就是要在大旅游、在长三角区域的全盘中去研究南通旅游业要担当的角色,关键是寻找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抓住优势和“闪光点”去开发建设、去优化整合。我认为,发展南通特色旅游业的主要途径是:
1、统一科学规划,推动全市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统一科学规划就是要站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高度,建立战略性规划体系,以提升南通市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为导向,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第一,要继续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政府主导制定南通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分工、优先项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整合全市的旅游资源,营造一个优良的旅游发展大环境,为南通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有关部门应尽快对全市的旅游资源进行摸底、系统研究和科学评价,并就其在发展方向、市场定位、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详细规划。在详细规划过程中,应本着统一规划的原则、突出特色的原则、市场经济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南通旅游总规划的指导下,彻底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地域概念的限制,统筹安排各县(市)区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南通市区和六县(市)都有一些值得开发的景区(点)资源,但要防止景区(点)的重复建设、项目雷同,同时,协调好全市以及各县(市)区旅游发展的方针政策。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战略优化调整,形成既有地方特色,又相互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市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有序发展,使南通市旅游产业形成规模效益。这对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全市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立足长三角,从战略的高度选准市场目标
未来南通被定义为综合性的特大城市和上海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北上海)。显然,南通
市的定位就是建成旅游强市。以长远的眼光谋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南通市历史渊源、交通枢纽、地大物博、江海风貌等旅游资源独特的优势,将南通建设成为上海市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南通市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开发、旅游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都应围绕这一市场定位来进行,作到远近互补、长短结合,使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效能。为此,整合南通市特有的旅游资源及开发旅游产品要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要针对旅游市场的新变化和现代都市人健康生活的新理念,由以资源为导向转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具有南通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包括:文化艺术旅游、体育运动旅游、绿色农业旅游、长寿健身旅游、港口经济旅游、自助休闲旅游等,并借助南通丰富的美食文化、民俗文化,以“看江海风貌、赏田园风光、尝江鲜海鲜”为个性主题,吸引游客来南通休闲观光旅游,逐步把南通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名副其实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型城市,既上海的“后花园”,迎合当今游客休闲度假旅游的新趋势。
3、加强区域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旅游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趋势,互动合作是其主要模式。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就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层面的交流与协商,就区域旅游合作达成共识,并组织专门的职能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对区域旅游的发展进行研讨和决策。从目前现状看,长三角区域旅游业比较发达,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南京、无锡的旅游产业也较为成熟,我们要抢抓区域旅游发展给南通旅游带来的商机,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加强与上海、苏南旅游企业的合作与联合。第一,要成立区域旅游联合推广机构。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联合推广长三角旅游城市形象,建立长三角旅游信息平台,统一编制区域旅游完成手册等宣传资料,共同营销。第二,开展捆绑式宣传促销。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以联合推介会等形式,开展捆绑式宣传促销活动,在长三角城市各自旅游网站的首页上实现相互链接,并设立城市间协作板块,主动与上海、苏南旅行社、旅游公司合作,抓住旅行社、旅游公司就等于抓住一方市场。第三,加强旅游管理方面的合作交流。上海、苏南发展旅游业的历史比较悠久,旅游企业管理经验丰富,管理水平比较高,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南通应充分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引进其旅游业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在旅游业的宏观、微观层面上,提高南通旅游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最终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信息共享,客源共享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大旅游的发展新格局。
4、充分利用资源,精心打造“近代第一城”品牌
针对南通市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旅游建设资金的筹集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本着对现有景点的改造和新景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发挥旅游部门主要职能的同时,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旅游大开发的合力。可以通过拍卖、转让景点的开发权、经营权,鼓励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入南通市旅游开发,特别要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集团参与南通市旅游建设,努力培育发展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在打造旅游产品品牌方面,必须从市情出发,积极应对和参与长三角的合作与发展,重点在品牌策划、特色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鲜明个性。首先要充分挖掘南通民族文化,强化特色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南通有独特的张謇文化以及其他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都是极富有新意的旅游产品,体现了南通的旅游形象。要在大力开发、整合、包装南通独有的张謇文化,民间艺术资源上做足文章。如充分利用“近代第一城”文化理念,大力打造南通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形象;大力整合好海安花鼓、通派风筝、通派盆景、蓝印花布、彩锦绣、扎染、红木雕刻等饮誉国内外的民间艺术文化精品。将张謇文化、民间艺术的精髓有机地融入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中,尽快拿出一批象征“中国近代第一城”精品特色游线,只有充分挖掘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与自然景光融合,丰富光赏内容,才能给游客留下长久的、深刻的印象,体现南通的持久魅力。其次要继
续大力发展商务旅游,把旅游作为展示南通市工农业产品的一个平台,继续办好经贸洽谈会等节庆活动,吸引更多客商来通旅游观光、投资置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南通旅游城市的品味和市场竞争力,并最终实现与上海的有效对接。
5、重视环境保护,处理好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
坚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原则,旅游胜地是游客追求的休闲度假的“天堂”,应该是内涵丰富、风景美丽、环境舒适之地。要使南通市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旅游资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破坏了生态环境,失去的不仅是游客,更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旅游资源除人造景点外,一般具有不可再生性,自然风光、古迹等资源一旦被破坏,不复存在,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制定旅游规划、开发与建设旅游项目、包装与整合旅游资源时,需要认真进行环境效应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还应加强对市民的经常性教育,提高市民对城市旅游形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只有科学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保护城市和景点的生态环境,并让这些宝贵的资源世代相传,南通才能真正成为一座以人为本、最适合居住的生态园林城市。
第三篇:关于南通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南通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几点思考
摘要:由于近些年来国内的旅游业的飞速成长,中国逐渐变为全球范围内最热衷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纪念品这方面,国内市场的发展还有待提高,旅游纪念品设计不够先进,已无法匹配全球各地游客日益增多的诉求。本文以南通旅游纪念品的发展为重点,从地域性、纪念性、美观性、可携性等方面分析了其跟南通文化的融合以及协调;围绕形状、材料、技术等内容,对南通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以及开发里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南通旅游纪念品开发里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首先,景区管理机构不特别看重发展和管理;然后是文化旅游纪念品存在较大的同质现象,文化特征不显著;
最后是未能对消费者的具体情况有具体的掌握,打造的产品不具备很好的针对性。围绕上述问题,为南通旅游纪念品开发了部分思路,经过深入的探析,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通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南通;南通特色
1.绪论
由于旅游业的持续进步,旅游具备了更多的文化色彩。通常而言文化元素含量越多的旅游产品往往会受到游客的青睐,通过丰富的旅游经历使得自己的知识面充实,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旅游纪念品是相关活动里的重要载体,具备了传递旅游信息、承载游客情感回忆的关键作用。现在旅游纪念品开发本身具备很多的不足之处,此篇论文借助对相关理论的归纳,找出旅游纪念品开发过程里存在的作用因素以及影响,而且给出了多种开发策略。文章以南通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是中国典型的案例,一方面文化资源充足,客流量很大,具有很优良的开发条件,另一方面,它目前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并没得到很多消费者的认可。此篇论文对南通纪念品的实际情况和消费者消费诉求的分析,采取相关的基础理论,给予南通的旅游纪念品带来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以及指引。
2.旅游纪念品的概念
2.1旅游纪念品
就旅游纪念品的含义而言,按照收集的文献可知,中国首批学者王克建指出,旅游纪念品为人们在旅游过程里购买的赠送或者纪念亲友的具有特殊含义的商品。在《试论我国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一文中郑宏认为旅游纪念品的含义指由游客购买,并且购买的目的在于纪念本次游玩或者是赠送给朋友亲人的商品。在《生态旅游商品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张文敏认为旅游纪念品的关键点在于特有的地区特点,作者认为带有地区特点的商品就可以视为旅游纪念品。在《旅游商品的特点和分类研究》一文中,蒋冰提出旅游纪念品的概念为人们在旅游的时候,所采购的旅游购物品以及物品。
就其定义来说,中国学者大多在下列5个方面有不同的观点:第一,在旅途的准备时期购买的商品能否可以称之为旅游商品;第二,旅游商品有没有涵盖无形服务;第三,旅游商品有没有涵盖日用品;第四,有没有重视存在鲜明地方文化和特色的旅游商品;第五,旅游产品的购买有没有包含很强烈的商业目的。
此篇论文阐述的旅游纪念品,其概念为:通常为商业性质,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而且该产品的生产批量较小,它最重要的含义应为商品,并不是自然物。由此:旅游纪念品为人们在进行旅游的时候,说采买的商品(实物性的),并且不具备商业目的。
2.2旅游纪念品特征
2.2.1文化特征
旅游纪念品从本质而言,是一个传播媒介,它的重要功能就是能够快速向周围人传递当地的人文景观等。此类文化内涵通常涵盖了宗教信仰、习俗、艺术文学等,把这些文化特点从当地的文化沉淀以及历史进程里进行总结和提取,通过特定旅游纪念品的方式来向游客展示。就各类旅游目的地而言,每种文化都存在不同于其它的特点,这就要求旅游纪念品不能脱离旅游地的地域性和文化底蕴。
2.2.2创意特征
纪念品应注重创意,不受到设计里过时观念以及传统的约束,很大程度上融合设计语言的阐述方式以及品味特点,构建具备创新性的设计,围绕纪念品材质的丰富性、实用性、以及制作过程的鲜明性等内容来提高设计的乐趣以及创新,符合了旅游者热于探索新事物的心理诉求。
2.2.3功能特征
它的含义是纪念品具备的实用功能,即这个商品可否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提供辅助,旅游者会对这个纪念品的实用性特别的关注是因为它能够对物质生活情况进行优化,符合一些消费能力不强的民众需求。旅游纪念产品存在很大的精神特征,不具备很好的实用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为其审美和认知属性,两者的融合便是精神特征。
2.3旅游纪念品的分类
从旅游纪念品的地域文化属性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因为实际情况是相当复杂的,旅游纪念品之间的区别是相当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大体能够分成3个不同的类型,一个是地域类的,一个是表层类的,另一个是深层类的。因为现在情况特别繁杂,因此每个旅游纪念品间并不穿在十分鲜明的界限。
2.3.1泛地域类
对于泛地域类旅游纪念品而言,其概念主要指仅依靠纪念品不能反映出当地的人文特点以及地区之间差别的纪念品。中国文化不仅存在较大的地域特征,还存在很多的共同点。由于处于华夏大地,通过数千年的发展以及交融,每个地区都构建了相同的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里,特别多的产品都发展成了中华民族都认可的符号,例如文房四宝以及中国结见(图3~1中国结)等。
图3~1中国结
2.3.2表层地域类
对于表层地域类旅游纪念品而言,还有另外一个名词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便是地域意象类旅游纪念品,上述的地域意象,为一个具备较多地域文化特点的视觉符号。并且经过长期的文化以及发展,上述视觉符号具备了更多的特殊含义。地域意象主要包括了五类,第一类是关于文字的,第二类是关于景观的,第三类是关于民俗风情的,第四类是关于地域神话的,第五类是关于地域文物类的。如果某个区域不存在深层地域内的纪念品,那么表层地域类的产品就占据了比较关键的发展形式。
深层地域类旅游纪念品存在明显的地域独特性,而且还存在特别浓烈的文化内涵。上述旅游纪念品包含了鲜明的当地的历史人文元素,此外该地区的历史久远,沉淀丰富。一般都包含了特别明显的传统工艺,包括无锡泥人、杭扇见(图3~2东阳木雕)
等。
图3~2东阳木雕
2.3.3深层地域类
对于深层地域类旅游纪念品而言,其相关概念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个具体的地区产生并发展得到,具有显著的区域特性,此外该类纪念品往往拥有丰富的人文内容。该旅游纪念品体现了地域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存在较为悠久的历史。上述旅游纪念品一般都由传统工艺制成,例如无锡泥人、杭扇等。
3.南通旅游纪念品的现状分析
南通旅游纪念品的种类目前超过了两百种,大体有5个不同的机构在开展销售,具体见下表。
表2~1南通旅游纪念品
部门
导游服务中心
商贸公司
蓝印花布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南通民间艺术馆
旅游纪念品数量
160
旅游纪念品种类
钥匙扣、明信片等
万年历、瓷盘等
蓝印门帘、被面等
台布、风筝等
红木刻件、扎染制品等
经营处160种:梅花瓷盘、博爱扇、明信片单张系列等等。
蓝印花布博物馆23种:蓝印门帘、壁挂、台布等多种工艺品,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等。特别是蓝印花布时装,在都市里都具备很大的特色性质。
南通民间艺术馆5种:扎染制品、采锦绣、丝绸绣衣、红木刻件、哨口风筝等等。
4.南通旅游纪念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4.1景区管理组织不重视,开发管理不到位
景区管理机构的关注力度以及资源协调水平都与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程度有关。首先,地方风景名胜区最近逐步提高了对文化旅游纪念品打造的重视程度。相比较于景区的其他旅游景点而言,旅游行业的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慢。主要体现在没有高层次的旅游开发人才,一方面是由于没有对代表性文化进行深入的开发,包括纪念品也是如此。南通旅游纪念品开发不存在鲜明特色,文化性较弱,创造力不够等,这些都是源于开发团队不具备较高的水平。
另一方面不知道消费者的真正诉求是什么。第二,扶持资金的使用未能落到实处,表现为资金的使用出现中断的状况,经过走访调查管理局的相关职员,发现景区十分支持旅游商品的开发,并且有关的资金投入较多,支持力度还比较大,每年都要拿出特定的资金研发新产品,但是,每年的旅游商品基本上都在仓库中堆积。出现了投资与收益不匹配的情况,开发旅游商品的投资慢慢降低。此类不对等的情况特别常见,特别是就带有政府色彩的旅游风景区而言,旅游景区的相关管工作需要提升对社会方面的考量,其次是经济收入,这样便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热度。第三,实际上表现在没有有效的管理纪念品市场,例如,有一个纪念品商店是位于南通风景音乐站的附近,销售的商品大部分都是纸质风扇、衣服和鞋子等日常用品,并非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南通接近四百个台阶以及数十个平台,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部分平台仅仅销售了玩具以及手串等,这样一些游客众多的旅游景点并未售卖旅游纪念品,一般来说人流量大的区域都需要经营者支付很多的租金,景区管理机构一般都不乐意将上述店铺来开展相关的纪念品售卖工作。
4.2文化旅游纪念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特色不明显
通过问卷调研可知,在对南通纪念品进行评价的时候,其文化内涵特征获得了最少的分数,这意味着南通并未能开发出跟旅游者预期匹配的产品;然后,关于同质化方面来讲,创新能力低下为同质化一个具体的表现,其概念包括了一方面在空间上创新能力低下,包括南通的蓝印花布,在很多其他区域也得到购买,另一方面是时间层面不具备良好的创新性,例如长期以来都只有类似的人物公仔造型,不存在任何创新元素。对于纪念品来说,创新性以及文化性是其关键的特征,不过它们并未得到很易见的表征,这是同质化出现的本质原因。并且,在进行纪念品开发的时候,采取的是开放式的方法,使得目前在南通销售的很多产品并不归属于南通,这也造成了旅游人员未能对南通纪念品产生较大的认可。目前景区管理机构都特别关注纪念品的打造,而且借助合作式的模式,很有可能对这个问题进行优化。
4.3对消费者需求了解不够,所开发的产品没有针对性
笔者经过先关的问卷调查后,方向约60%的旅游者表示在南通旅游的时候,都接触过纪念品,但并未购买。这意味着南通退出的纪念品无法得到旅游者的认可。旅游者购买频率较低是由于缺乏特色、价格比不够高以及未匹配游客的审美要求等。旅游纪念品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特色、高度的创造力以及实用的功能性。游客认为南通纪念品具备较强的实用功能,不过觉得它们不具备很多的创意以及文化特质。由此可见,纪念品大多都具备很大的实用性,通过调研证实了这一说法,并且纪念品着重的诉求点在于能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上述问题就是在南通景区纪念品开发过程里应该特别注意的关键点。
5.南通旅游纪念品开发的思路
5.1南通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对策
5.1.1景区管理组织加强重视程度,提高管理水平
因为中国加大了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水平,各行各业都逐渐重视文化产品的打造以及设计,地方风景名胜区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也越来越重要。即使某些管理方法已经得到改变,但效果并不明显,可能是因为时间补偿,此类借助增强提升纪念品的开发水平的模式还无法有效地对情况进行改善。并且,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纪念品市场的监督,例如对不隶属景区的旅游商品的类型以及数量进行控制,如佛珠串、葫芦丝等,并尽可能地发挥风景名胜区旅游纪念品的优势;对质量不好、性价比很差的商品,应该禁止其不出售,对旅游纪念品商店店里出售的纪念品进行有效地控监管,去除不属于纪念品的商品,一步一步提高民众对于品牌的认可,提高纪念品的工艺等艺术含量。
5.1.2深入了解市场,把握消费者需求
出于刺激游客出现购买需求,进而选择购买。南通景区的纪念品过于看重实用性,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有效地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问卷调查后,南通大部分游客是女性,女性更易于出现冲动消费的情况,更多追求的是精神需;大部分游客年龄都不大,并且学生的比例更大,这就代表了这类游客的好奇心浓烈。游客往往更加注重对价格、方便等方面的考量,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购买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所以,南通风景区的旅游纪念品应注重符合消费者的精神诉求,增加他们的好奇心,重视收藏心理,秉承市场、创意、以及文化这三个不同的原则,降低价格、便携性、以及可调整新会对游客产生的各种影响,从而找到更加合适的纪念品销售渠道。
5.1.3南通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要素
5.1.3.1题材
主题的特点和个性是旅游纪念品的基础功能中主要内涵。其中关于文化方面的定义可以表示为在一定的地域区间里出现的各种精神以及物质要素协调作用的表现以及结果,如语言、性格、以及社会心理等。它包含了艺术、风俗、以及宗教等不同的内容,它们都能够当做旅游纪念品的基础主题,竹乡旅游纪念品种类非常丰富。它能够是中国竹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题材,也能够体现地区的人文特点和景观,而且利用图案、颜色等形式表现出来。
5.1.3.2材料
因为在材料方面的差异,进而造成文化层面体现了不同支持。假设可以就地取材就能更加容易地培育当地文化,如果某个商品具备较长时期的发展历史,那么就能够更好地体现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进行选材的时候,一般都选择当地颇具特色的材料,能够就地取材。在一些毛竹产量较高的区域,应多选择毛竹来当做原材料,如果某个区域存在一些特别少见的竹种,那么就应该充分地通过这个资源的使用来表征地域差异。
5.1.3.3功能
就旅游纪念品的精神以及物质功能而言,后者能够对人们的物质需要进行满足。前者就是通过旅游纪念品存在的地方特色,来对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审美思维、以及宗教等情况进行了解,从而获得精神享受。例如,民间艺人能够制作糖画,它除了能够用于观赏,还能够用于食用,这些都能给旅游者带来精神以及物质的双重享受。
5.1.3.4工艺
本地的产品工艺与异地的产品工艺、手工制作与机械制造等均为不同的文化理念在商品中的表现。比如,竹制品中的艺术品的制作工艺使用了传统的工艺。
5.1.3.5形态
对于旅游纪念品而言,在设计的时候应当多加考虑颜色、外形、图案等元素都进行高度的关注。要掌握游客的心理特征,围绕形态这一内容持续地进行创新,进而可以先大众提供美觉的享受,综合当地的优势,便可以推进旅游纪念品的推广及研发。
5.2南通旅游纪念品的具体设计应用,以蓝印花布为例
5.2.1重视原创概念
对于旅游纪念品而言,在设计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围绕原创概念来开展工作,如果一个产品不具备鲜明的主题以及有别于其他的创意,那么就无法对消费者产生特别明显的吸引。
怎样开展主体筛选:一是以南通特色主体来进行相关的设计,二是追随时代步伐,围绕关键活动以及时代主旋律来发现设计的关键点。如果某个题材较为优良,那么就会具备优质的设计。在开展设计之前,一定要明确主题。怎样可以明确创新性主体?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围绕如下内容展开分析:
5.2.1.1借鉴姊妹艺术吸取灵感
关于南通的印花布,其相关的图案来源,除了来源于年画、剪纸、以及刺绣等不同作品的创作元素,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上述艺术的作用以及影响。蓝印花布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也属于上述范畴,能够很大程度上充分吸收其他旅游纪念品的有点,并且也能够借助同题材异材质等模式来进行表征。
5.2.1.2添加新因素
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南通蓝印花布而言,它存在特别浓厚的中国传统历史气息,包括了经常出现在生活中十二生肖摆件见(图3~2东阳木雕)
;梅花鹿、大象、青蛙玩偶;等,都包含了吉祥寓意,并且都跟中国民间较为流行的的吉祥文化有较大的关联。
图3~2东阳木雕
通常而言,印花布的图案通常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特色,因此蓝印花布服装等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一般都是基于蓝印花布纹样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纹路来进行物品制造。在进行纹样选择的时候,一般都是选取存在较多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文字以及图案。应当充分开发传统文化的开发,最大程度上融入新的元素,进而表达当前的文化理念。比如,传统的布袋基本是长方形状的(图4~2旗袍手机袋),一般都是对布袋表面进行了大量的修饰。如果能融入旗袍的特征,除了能够确保布袋具有实用性,还能够给人们带来眼前一亮的感受。
图4~2旗袍手机袋
5.2.2注重产品造型语言
如果明确了某个产品的设计定位,那么下一步工作就是按照这个主题来开展相关的造型。以前的蓝印花布纪念品存在较为传统的造型思路,即特别地中规中矩,没有凸显造型的特色性。
5.2.3重视材质与材质的肌理效果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材料就跟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密不可分。是否能够运用材料就作为了判别动物以及人类的一个关键标准。因此,材料在人类发展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开展蓝印花布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时候,一般都是围绕机理以及材质来开展的,这也是一个基础的创新措施。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还能够围绕肌理以及自身材质来进行,也能够借助丰富的材质搭配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
5.2.4注重工艺与技术上的革新
站在技术和工艺的角度而言,有关蓝印花布的旅游纪念品而言,其设计以及开发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它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技术以及工艺来进行优化以及完善,是一个全新的制作以及设计方法。它的作用为增强蓝印花布的制作水平,能够让相关纪念品能更加高效美观地被制作。蓝印花布还具备特别大的优化以及创新空间,它慢慢地采取了较为领先的技术,以此来对相关纪念品的制造以及生产展开完善以及优化,它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蓝印花布的工艺制作水平。
荷兰设计师HellaJon}erius女士的作品,其中硅胶纹样花瓶除了运用了比较新颖的材料之外,而且采用了先进的陶瓷工艺见(图4~3硅胶图纹花瓶细节)
。能够这样理解,材料使用层面的优化,一般都是跟工艺有很大关联的。
图4~3硅胶图纹花瓶细节
5.2.5注重产品色彩的创新
对于蓝色印花布而言,其颜色是最大的特点,也是有别于其它布匹的最大区别,其中布的颜色来源于兰草,这种工艺早已流传了几千年,已经形成了蓝印花布的蓝色这一特定的思维观念。假如现今的蓝色印花布纪念品不再使用蓝印花布这一设计,很难被公众认可。因此,从色彩出发,重点是围绕色彩的搭配来分析,此类搭配需要以蓝色印花布自身存在的色彩为基础。例如居住于河坊街的吴越而言,他家的印花布使用黄色,黄色是印花布的主要色彩。但是这种印花布总体而言较为少见(图4~4黄色挂鱼)。
图4~4黄色挂鱼
5.2.6重视包装设计
就蓝色印花旅游纪念品而言,在进行包装设计的时候,也能够围绕主题与构思、造型、材质、工艺、色彩等5个内容来展开。不同之处在于包装设计应侧重于蓝印布料纪念品本身。对于包装设计而言,依据具体的外形尺寸、具体的材料特点等具体的尝试进行的。
结语
旅游纪念品能够充当旅游信息的载体,该商品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旅游市场中资源优势明显以及前途光明的收益增加的关键点,关注旅游商品的游客数量日益增加。也是旅游业转型的关键,能够促使经济增长模式从监管模式向利益型转变。提高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速度不仅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诉求,这也满足了中国传统历史以及浓烈文化底蕴的发展要求。此篇论文重点是就南通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以及设计展开了研究,旨在借助高效的总结以及分析,得到提高南通旅游纪念品的发展程度与艺术水平的提高的措施。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收集梳了概念研究等方面的内容,而且通过相关的案例分析以及收集相关问卷调研数据后,通过论证本文的理论,找到问题之所在,然后经过分析后得到相应的应对策略。但是,因为时间以及笔者的能力的限制,本文在旅游产品的研究分析还有待深入,并请专家批评文章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袁国宏.论发展我国旅游纪念品的重要意义[J].商业研究,2014(10):159~161.[2]张爱国.旅游商品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意义[J].经济论坛,2015(11):52~55.王克坚.旅游辞典[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6:10~11.[3]张文祥.西南经济区旅游商品开发策略初探[J].社会科学家,2017(104):67~71.[4]陶汉军,林南枝.旅游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56~60.[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26~31.[6]樊姝玉.旅游商品开发浅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10):199~120.[7]田伦.把旅游购物放在突出地位[J].中国旅游报,2015(13):104~106.[8]张文敏.关于旅游商品的几点思考[J].旅游研究与实践,2014(11):40~43.[9]刘圭裕.关于旅游商品开发的几点随想[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6(2):26~29.[10]李艳.旅游商品需要品牌支撑[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1):78~80.[11]刘敦荣.旅游商品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22~138.[12]黄继元.中国旅游商品的发展问题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5):53~57.[13]苗学玲.旅游商品概念性定义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J].旅游学刊,2014(6):27~31.[14]钟志平.旅游商品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6~8.[15]蒋冰华.旅游商品的特点和分类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0):60~62.[16]陈胜容.“旅游商品”概念内涵之辨析与定义[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0):516~519.[17]杨·巴雅尔.论旅游商品及其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09~111.[18]王晖.西旅游商品开发的“根”——广西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之三[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6(10):86~89.[19]杨丛锋.旅游纪念品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之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2014(64):97~106.
第四篇:祁阳县旅游资源开发对策2011
1、抓好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发展第三产业的认识。要使全县上下都充分认识到第三产业发展程度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统一加快发展三产的思想,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看待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政策上、舆论导向上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放手、放胆发展第三产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进一步深化第三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发展的方针政策,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
2、加强可行性论证,强化宏观调控,提高我县第三产业的总体规划水平。目前,祁阳县三产有些行业已趋于饱合,设施能力过剩,如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娱乐服务业中的“两房一中心”(即洗头洗面房、卡拉OK房、洗浴中心)等,因此,这些行业不可再盲目上项目。在上新项目前,一定要搞好可行性论证,这是保证建设项目未来收益水平的最基础的前提条件。各有关部门应结合自身的环境资源优势,有的放矢发展第三产业。规划部门应从全局利益出发,在上项目之前,组织有关专家从地理位置、客流量、市场容量、购买力以及综合配套设施等多方面研究论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次,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优化结构,协调发展。利用交易会、展销会等活动,培育龙头项目,将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以大项目,大典型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3、突出重点,改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促进传统三产和新兴三产的协调发展。根据祁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应在巩固和提高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传统三产的基础上,培育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发展旅游业、社区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化、社会保障等新兴产业。商贸流通业,要紧跟市场变化和步伐,吸取和采用新的流通方式和营销措施,以发展壮大自身实力。要建设和完善专业市场这一流通载体,从市场大县向市场强县转变。旅游业,要加强规划意识、加强行业管理,改善服务质量;要提高组织水平,扩大对外宣传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外游客和周边地游客,着力提高旅游接待客房出租率;要在开发新景点、上大项目等方面做文章。要抓住城县建设力度加大、银行利率较低的有利时机,合理调整投资方向,避免无序开发。社区服务业,要使街道、居委会担负起大力兴办社区服务业的责任,确定服务项目,建立服务组织和服务队伍,建设好服务设施。信息服务业,要充分运用既有信息资源,充分发挥网站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避免信息资源浪费。此外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强化发展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行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4、深化改革,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拓宽三产的发展领域。第一,完善投入机制。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对一些规模可大可小,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投资方式要灵活简便。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要把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术、教育方面。继续加大对公路、通讯等行业的投入,增加对文教、卫生、科学、综合技术服务行业的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收民间资金和外资“西进”投资参与第三产业活动,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鼓励城市中心工业企业“退二进三”,通过产权转换、合资嫁接诸多形式发展第三产业。第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商业、粮食、流通等部门都要在产权制度改革、经营机制转换、服务方式调整、管理体制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股份合作,公有民营、租赁经营、风险抵押承包、转让出售等诸多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集体小企业。第三,进一步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鼓励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变事业为企业,进一步激活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第四,鼓励和完善经营者、劳动者多劳多得,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分配机制。进一步理顺第三产业价格体系,保持第三产业内部及其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合理比价。
5、制订政策,改善三产发展环境。我们即将面临加入WTO的新形势,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而目前我县三产领域存在着不少属于垄断性行业,如在专营商品、卫生、金融等领域,不仅非公有经济很难涉足,更谈不上对外商开放。因此,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显得更为迫切。要从行政审批向资格审查转变,只要符合条件,即予准入。进一步完善第三产业投资政策,当前重点应放在如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交通、城建等基础三产领域,改变“非公莫入”的状况,放宽直至取消社会资金的市场准入限制。不断完善消费和财税政策,取消消费中的不合理限制措施,为新一轮消费热点的形成创造条件。
6、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是第三产业的一项“软件”开发工程。第三产业有其特殊性,我们在基础“硬件”发展的同时,应考虑在服务行业做提高服务质量的长期宣传和短期强化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与此同时要切实加强依法治县和普法力度、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切实规范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以服务工作者热情、诚实的服务,创造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吸引顾客消费、吸引外资、吸引外部人才,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上水平、上档次。
第五篇:浅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市场研究■2010 ■12
笪王慧平
目前“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 “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中,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 源,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是最关键和根本 的一环。特别是现在国家积极建设新农村,开发农村人力 资源,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 战略举措。因此,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实现一个历 史性的变化,即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开发,转向 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提高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 贡献率。
凡是人力资源丰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较好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国家,一定与其人力资源质量不高,人力资源开发 利用率低紧密相关。目前我国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不全 面、非均衡的,这主要表现在农村,而农村的低水平、不均 衡,首先表现在农民素质偏低与农村人力资源的低水平、不平衡,这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先是农村基础教育和思想方面。中国目前农村人
力资源开发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 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而对职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保健、在职培训、和迁徙等投入很少。但农村职业教育、成 人教育、在职培训等对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产业 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 影响。农民受教育年限短,职业教育普及率低,多数农民 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就会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 持有消极态度,这就大大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此 外,很多农民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传统的小农意识价值 取向。部分农民的思想禁锢、安于现状,对土地的依赖性 较强,不愿离开土地从事其他行业。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 产,市场经济意识仍然淡薄,观念陈旧。不少农民表现出 颓废和封闭的思想观念,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缺乏 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对腐朽落后 的东西认识不到位,甚至沉溺于封建迷信活动。
第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上也有一定的滞后
性。政策是否有效,关系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成败,从现 有情况看,农村人力资源公共政策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 题。现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缺乏系统性,现有农村人 力资源开发政策基本上是作为一种辅助部分散布于其他
“三农”政策之中,缺少专门的政策安排。在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领域,由于其开发对象素质较低、经济条件差、所处 环境相对落后等问题,市场培训机构不愿涉足,一定程度 上被排除在市场之外。政府必须要“主动出击”,制定政 策、使用政策,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己任,以“非市
场”的手段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资本凝聚,最终实现其自 身价值。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仅农村人口就有9亿多人,农
村人力资源总量丰富,但总体素质不高,未形成高效优质 浅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个对策
一、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意义
各抒己见12 ■2010■市场研究的人力资本。
农业经济的落后,并不在于自然资源的贫瘠,主要原 因在于人口素质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发 展,不能充分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只好囿于传统生产方 式从事单一的自然经济。结果,无论自然资源如何丰富或 者人们如何辛勤劳动,都无法得到大量产出,反而造成资 源的浪费和低效率转换,甚至由于农牧业的过度开发面 临着严峻的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失衡。反之,如果是一个具 有并精于运用有关土壤、植物、动物、机械和市场营销等 现代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可能得 到丰富的产出,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目前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依 赖于大量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由劳动者数量的增 多转化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 他们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这样才能 带动整个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 的进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社会主义和谐农村,首先要求农村经济繁荣、充满活力,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有较大幅度地提
高。当前,农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生态环境恶 化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大难题。城 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必然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从 而出现了城市就业难的问题。“三农”问题给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带来了种种的“不和谐”,给顺利推进和谐社 会进程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他 们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环保意识,全面提高 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才能实现农 村的全面发展。
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大力培养人才,使劳动者成 为善于创造发展条件和运用新生产要素来进行生产的 人,这对于我国的全面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充分整合现有各类资源,利
用现代教育和网络等技术,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
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发掘农村劳动人群的生产力,提高 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提升农村人口的整体科技文化素 质和社会价值,创造农村集体合作精神,实现农村劳动力 在整个社会中的合理分配,促进农村经济及整个社会发 展。
首先,要全面推进农村职业技能教育。依托现有的农
业技术推广系统,来补充农业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目前 农业技术推广系统适合农村紧密相连的政府农业工作机
三、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条对策
各抒己见
趮趨市场研究■2010 ■12
构,直接负责向农民提供必要的农业技术服务,这些人员 非常熟悉农村的情况,了解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能够 为农民提供比较有效的技术咨询,是一只重要的师资力 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高等学校和 相关学校的师资力量积极开展农村的职业教育,对现有 的高校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教师拥有更多 的自主权,以便他们有机会选择完成校外的部分工作。同 时,政府也要制定一些激励性的政策,让这些教师能够开 展有偿服务,从而实现双赢甚至多赢。选派一批适当的高 校毕业生,开展职能服务作为师资力量的补充,目前高校 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面临着 失业的危险,国家可以考虑合适的政策和制度设计,鼓励 部分学生投身到农村职业教育中来,通过这种形式既暂 时缓解了这些学生的就业压力,又为农村带来了新生的 师资力量,有利于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高和 改善。此外,还可以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利用公 司所具有的优势提供相应的师资力量,公司加农户的模 式是一个创新,主要为各类涉农企业所采用,特别是和种 植业、养殖业有关的企业应用更多,这种模式保证了公司 拥有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确保了公司的稳定收益,同时 农户也获得了有关的技术,取得了相应的收益。
第二,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加强农村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 校、文化站建设。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等农民合作组织,要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推动乡村科 普橱窗、宣传栏等建设,开发和充实适应需求、富有特色 的展示教育内容。此外,加强宣传党的先进思想和政策,引导广大的农民建立一种健康而文明的生活方式。第三,推行积极的金融政策,为新农村的人力资源开 发提供资金保障。利用现有的农业开发银行提供资金支 持,现有的农业开发银行主要是面向涉农的龙头企业,为 他们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在现有的资金渠道中,设立一 种专门资金,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积极发展各种形
式的农业专业协会,不断的完成资金的自我积累。以支持 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开发,农业专业协会是一种新的准 经济组织形式,介于公司和农户之间,负责对农户进行组 织、协调、管理工作并负责向农户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和 其他服务,通过这种服务形式,协会可以收取一定的费 用,作为服务的报酬。此外,还要大力开展公司加农户的 经营模式,吸引更多的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由这些公 司完成某种形式的融资行为,大型公司进军农业产业是 一个应该鼓励的发展方向,实践中有很多公司取得了良 好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农 民的素质和技能。
第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我国农村的 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但普遍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限,很难将这些剩余劳动力都转化 为非农业户口,乡镇企业的吸纳能力也极其有限,加之 农村青年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导致其转 移就业受到限制。针对以上情况,除了要提高劳动力本 身的素质外,还要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有待发展 的地区或国外输出。我们要充分利用开发西部、振兴东 北、中部崛起等机遇,将我国剩余人力资源中的优秀部 分向这些地区合理转移,从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 长。同时,要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国外转移,提高 劳务输出总数,减轻就业压力,又可刺激劳动者主动参 加教育和培训,提高对自身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人力资 本积累水平。此外,提高劳动力外出的组织水平,设立统 一的劳务开发管理机构,建立系统的农村劳务开发管理 工作政策和办法。
总的来说,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艰巨的任
务,这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有重 要而深远的影响。笙
参考文献:
[1]岳杰勇.新农村建设中的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 究,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7期
[2]时海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3]王晓冬,索志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 新农村经济建设,商业研究.2007年第1期
[4]李恺,项朝阳,李崇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 状及对策取向,农村经济.2003年第6期
[5]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北 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6]王德海,张克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及战略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9期
[7]王广利.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农民增收
问题的治本之策,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年12卷 2期
[8]黄秋香,朱倩.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综述,湖南 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28卷11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嘉顿国际饭店)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