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发中学生领导力,培养未来精英人才》阶段性结题报告(修改)
《开发中学生领导力,培养未来精英人才》阶段性结题报告
福州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背景及依据
“中学生领导力培养”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领导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领导力是指个体领导群体(或他人)的能力,包括人们在各类型、各层面团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引导、组织、协调的意识和能力,即团队领导力。广义的领导力还包括自我领导力: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对群体(或他人)负责。一个人的自我领导力既体现在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意识和水平上,也体现在一个人在团队中的服从、合作与执行等方面的意识和水平上。中学生领导力开发所强调的,一是自我领导。体现在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和水平,自治自律,达到服从规则、捍卫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境地;二是指人们在各类型、各层面的团队活动中所应有的组织、协调的意识和能力,即所谓的现代人必须同时是“知识人”和“管理人”。中学生领导力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体现在适应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上,也体现在公民素质发展的需要上。高中生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当代生活的主题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学阶段开设领导力开发课程不仅是可行的,甚至是学生个体领导力开发不容错过的黄金时期。因此,进行领导力开发,发现与培养领袖型学生、为杰出的领袖型人才奠基,是中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更是名校的使命。
我校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遵循《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目标和要求,按照课题组的统一部署,认真实施《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充分调动班主任、学校各有关处室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整合社会的教育资源,为《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的实施工作奠定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物质基础。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1、2011年1月编制试点项目任务书,制定试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立项论证。
2、2011年2月向福州市教育局、福建省教育厅申请试点项目立项。
3、2011年3月成立试点项目组织领导小组。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3年6月1、2011年3月举行开题仪式。
2、2011年4月建立健全领袖型学生的管理制度,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1)建立导师制指导学生团队工作
(2)领袖型学生培养的程序性文件
(3)制定学生组织活动的相关要求和制度3、2011年3月组织校本选修课《中学生领导力开发》选课工作4、2011年4-6月开设校本选修课《中学生领导力开发》,对选课学生培训指导5、2011年7-8月设立“校务评定委员会”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
(1)成立评定委员会机构
(2)讨论学校事务
(3)形成初步结论6、2011年9-12月根据自身的领导力组织相应的社团并开展活动。
7、2012年1-6月开展项目研究
(1)组建课程班班委会。
选举课题组班委会成员及指导教师给出本课程研究的大体方向供大家参考,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确定其他的研究方向并自由组建项目团队,向班委会申报。班委会成员最后由课题组老师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指导教师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
(2)组建项目团队组织机构。
选举项目主席,具体由班委会成员组织选举每个项目的组织机构。指导教师参与并把关,起到监督与指导作用。指导教师布置下一阶段任务,由项目主席组织学习教材和项目团队相关工作。
(3)布置全体学生就其所选项目进行深入调查(查资料、社会调查等),其目的是最后选定具体公共政策目标问题。指导教师和班委会以及项目主席共同研究制定任务实施时间表。
(4)召开项目主席会议,形成项目改进方案。
(5)由课程班班长代表课程班班委会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报告。
8、2012年7-12月学校与社会合二为一尝试
(1)与社会实践基地配合进行实践体系的隐性课程开发
(2)拟定恰当的主题开展走进社区活动
(3)建立校外科普基地。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讲座,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践。
9、2013年1-6月校际间合作互动
(1)研制团队一体化的教育目标体系,从小学到大学的领导力培养都有各自的教育目标并都有相应的实施策略。
(2)实现中学与小学、中学与大学的对接
第三阶段:调整反思阶段2013年7月---2014年6月
第四阶段:总结评估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
目前,我们《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属于第二个阶段。
研究方法:
1、开设领导力开发的选修课程
通过开设校本选修课《中学生领导力开发》,以讲座形式介绍领导力的现代涵义、国内外中学生领导力培养模式、领导力课题分析、项目介绍、福州高级中学领导力课程开设等方面内容,让学生对领导力开发有了初步了解。使选修这门课的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2、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积极参与承办主持班级主题班会以及各种形式的学生志愿者小组等综合性实践教育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视角拉开,透过这个窗口,了解到自然、社会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继而通过写感想文章、专题调查报告和向政府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学会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有效地改善公共政策、改善民生,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尽绵薄之力。此过程中学会协调关系、整合资源,使调研项目转化为可实际操作的、惠及普通百姓的成果,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形成卓有成效的领导力。
3、允许学生亲身参与学校组织管理
领导力开发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通过工作,给学生提供一个组织和管理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 真正体现和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组织管理才能,体现中学生领导力培养课题的真正含义。
4、突出著名高校大学生领袖对中学生的引领作用
邀请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大学生领袖校友与中学生领袖展开交流和互动,从而实现优秀中学生与优秀大学生的对接,将作为学生领袖的宝贵经验传承下去,同时,也帮助高中生做好升入大学的心理准备。
5、组织社团活动注重团队合作
让众多的学生社团成为彰显学生领导力的最佳场所,相同的兴趣、共同的志向成为联结团员的文化纽带,提出社团的宗旨、文化符号、组织架构、行动方案以及筹措活动经费都是极具挑战的领袖行为。在社团中,通过各种积极的形式,展示中学生领袖风采,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获得广泛的认可,6、参与学校大型活动的组织承办
通过每年一度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活动,尝试各个班级“自我设计、自我准备、自我主持、自我总结”,竞标承办活动,使每个学生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张扬个性,挥洒青春。开设福高大讲堂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讲课,展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成果,展示学识,提高素质。
三、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近几年研究,我们对培养高中学生领导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们赞成Josephine
A.Van Linden和Carl I.Fertman(1998)作为相关研究的先驱见解:
大多数青年领袖其领导能力的形成萌芽于青少年早期阶段。青少年领导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来源:青少年自身对领导能力的自我培养;来自家庭、工作场所和社区以至社会的外部成年人,通过与青少年的合作,对青少年提供的社会支持。
据此我校结合校情学情,架构适合中学的培养领袖型学生模式与机制,具体措施如下:
1.深化领袖型课程,建设创新校本课程,使之常态化规范化。
领袖型学生培养课程化建设能把领袖型学生培养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培养的轨道。领袖型学生课程化建设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作为《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题的实验学校,我校从2011年3月份开始在高
一、高二年级开设了“领导力开发”课程,我们制定《福州高级中学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纲要》,有固定任课教师。通过实施《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使高中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高考录取多元化所引发的新形势,从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实践中,通过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进一步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探索中,通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近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评价中,通过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拓宽知识层面,完善知识结构,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领导力。
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是优秀领导人才必备的两大素养。一年多以来,我校创设了“文化与人生”和“科学与创造”两大类特色校本课程。在“文化与人生”课程开设方面,我校高一阶段主要是开设“文化与人生”入门课程,主要通过教师上课和教师开讲座两种形式。高二阶段,主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进入人文领域的研究性课程,并开始帮助学生
选择具有一定价值、富有挑战性的社会人文项目开展研究。在“科学与创造”课程中,我们学校组建了“科技创新班”,在高一开设了基础型课程《走进实验室》;高二和高三则开设了《智慧创造未来》的研究型课程。
2.丰富校园活动,完善学生社团的创建,使之生动化丰富化。
学校鼓励学生多组织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社会活动,大胆参加社会上和国内外各种竞赛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合作研究活动。积极开展专家论坛,由学生或学校帮助请专家讲座、开展学生论坛,让学生展示自我。
★2011年7月30日~8月5日,组织五名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学生表现突出优秀班长和优秀组织活动奖。
★全校共有十三个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学生组织有ACT舞社、武术社、异次元话剧社、厘米动漫社、SEEMUN模联社、棋社、千墨文社、记者团、LY古典乐社、乐队、吉他社、Eyes摄影社和广播站,全年不定期开展活动。
★2012年4月,《千墨文学社》成立二十周年活动。
★5月26日校园科技节活动和学校社团文化节。
★暑期学生社会服务。
★福州高级中学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
3.注重反馈环节的设计,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使之科学化可测化。
我校十分重视领导力教育项目的成效,因此对项目的反馈环节有着专门的设计.如:2011年4月中旬,我校对选课的项目进行跟踪反馈,对各项目活动进行指导。高一年段,成立三个项目组,(1)由郑甜舒同学任主席的《校园环境保护与规划、学生生活问题》;(2)由郑重同学任主席的《城市垃圾处理》;(3)由何子惠同学任主席的《中洲岛的重新规划》
高二年段,成立五个项目,(1)由黄佳斌同学任主席的《福州市校园食堂管理》;(2)由刘洁灵同学任主席的《饮店纸巾卫生》;(3)由林钉汀同学任主席的《福州交通系统规划》;
(4)由杨志同学任主席的《针对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弊病修改》;(5)由林杨同学任主席的《福州市内河的污染治理》。2011年3月到6月中旬,本学期选课项目进入本学期阶段总结,并开展评选优秀活动项目,给于表彰。
学生领导力开发是一项依托于社区、学校和家庭人文情境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把三者结合进行领导力的开发,并由三者进行测评,目前,我们按照学生的项目学习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紧接着,我们学校将着手探讨过程性评价机制和尝试数字化管理方法,以期为学生领导力开发提供更加优质的管理手段。我们在下阶段的计划将要制定评估量表和测验试卷,在学期末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并提出下一步前进的目标。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注重过程记录,重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表现,重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温总理演讲中的“仰望星空”是在提醒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培养大气、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培养具有领导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领导力项目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提炼出领袖型学生应当具备以下6点基本素质:
第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没有理想与抱负的人不可能成为领袖,为实现理想与抱负就必须有为人类的不断进步而学习的精神与毅力。
第二,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优雅的气质与人格魅力,具有对真、善、美的深刻理解并落实于自己的行动之中,由此影响和激励着他人。
第三,出色的组织、交流、合作能力。具优良的行政管理知识与能力,善于协调不同意见、组织开展活动、有较强的执行力,应具大局观又敢于理性的突破常规,具创新精神。
第四,强烈的服务意识。具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善于理解和融合不同的文化,懂得如何服务他人、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第五,出色的才华。具精深的专业能力、广博的知识而让他人追随和信服。
第六,超强的毅力。能适应起伏变化的环境,不怕挫折、意志坚韧、追求卓越。
通过领导力开发的课程教学,选修这门课的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如:高二(7)班黄家斌同学对领导力理解的过程,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原先‘领导’这个字眼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权威’,凭借着这份权威,我曾经对那些被领导者们指手划脚,结局便是失去了他们的信任;之后我学着和被领导者们打成一片,不把自己当领导,日积月累,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偏向于个人权威的领导方式到偏向于人际关系的领导方式的转变,让我认识到领导力并不是一个人的个人权威,而是整个团队的合力。”如:2012届毕业生赵斯琦同学凭借出色的综合能力荣获“福建省优秀学生”。
我校在此方面的研究在福州市乃至福建省都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真正做到示范先行的辐射作用:
2011年,我校苏芸校长在福建省普通教育研究室主持的“福建省教科研校长论坛”活动中进行主旨发言,苏校长的“中学领袖型学生的培养”演讲获得来自全省名校校长们的一致赞誉,对来宾们进行理念更新思想引领;
2012年9月4日《海峡都市报》刊登了苏芸校长的开学致辞“培养领袖型学生”,报纸刊登“领袖型学生的培养是为了学生未来的担当”,领袖型学生除了学业优秀外,还应当具备这样的基本素质:远大的理想与抱负,高尚的人格魅力,出色的组织、交流、合作能力,强烈的服务意识,出色的才华,超强的毅力。学校将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舞台、搭建平台,在环境创设、活动载体、活动形式上对领袖型学生的培养予以关注和支持,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领袖型学生或具有领袖素质的人才。对全市中学乃至全市全省范围进行思想宣传与辐射。
2011年苏芸校长《中学领袖型学生的培养》论文发表《福建教育》,并收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网址为:。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1.目前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对学生开设中学生领导力开发的研究,研究人群受到限制;课时与人员紧张,无法做到项目的适时跟踪指导;目前无法做到定时对课程班学生开放网络教室和设定专门的活动场地。
2.《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的实施工作,既是一个逻辑缜密的验证性过程,又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探讨性过程。因此,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做好原始资料的积累、实施过程的诊断分析、阶段性和专题性实施的总结等工作,博采众长,做到摸仿而不照搬、科学而又务实,创造性地做好课程班的教学、研讨工作。目前,我们课程还需多走出去,多学习,多借鉴,多总结,确保实施工作的创新性。
3.加强与学生团委联合,扩大研究范围;高一年段选修课继续,高二下学期成立活动小组,强化学生自主领导能力培养;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设计改进研究方案措施。
4.我们在下阶段的计划将要制定评估量表和测验试卷,在学期末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并提出下一步前进的目标。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注重过程记录,重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表现,重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第二篇:开发中学生领导力,培养未来精英人才
开发中学生领导力,培养未来精英人才
——闵行区德育论坛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开发中学生领导力,培养未来精英人才”。我想作三个方面的交流。首先是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呢?
·
一、培养学生领导力是时代的需要和教育的责任
·2007年,温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温总理演讲中的“仰望星空”是在提醒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培养大气、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培养具有领导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七宝中学作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更是有责任培养出关心人民幸福、关心国家繁荣发展的学生。
·同时我们也关注到,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学生领导力教育在美国一些学校悄然兴起并日趋活跃。到1997年,全美已经有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领导力课程。国外不少学者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早期领导力可以追溯至初中或高中阶段。领导力作为学生能力的核心部分,对其它能力的形成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仇忠海校长提出七宝中学的培养理念,从“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到“平民本色、精英气质”,再到领导力的开发。这样的培养理念,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博大的情怀,与人为善的品质、求真求实的精神、爱国报国之心、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乃至对世界承担责任的态度;培养他们开阔的胸怀、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我们希望更多的学生重视领导力的提升,重视领袖气质、精神品质、社会责任、意志力、判断力、自律精神、主动协作、健康情感等诸多品质的历练。
·
二、高中生领导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对“领导力”概念作如下的界定,“某一个个体或一个组织设定目标,并高效率地、矢志不渝地实现目标任务的能力;是一种引导并激励团队所有成员明
确目标、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各方面的合力。”其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
1、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责任心”是领导力的关键要素之一。我们学校所倡导的人文修养,包含着一种知恩图报的感恩情怀,一种主动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举动,一种无需别人提醒的公德自觉,而这种善良和自觉都源于负责任的人生态度。责任和事业心也是相伴而生的,有责任才会有抱负和人生追求,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也才会关爱亲人、关心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发展。我们坚信,一个真正有领导力的人,肯定对社会、国家、民族有着强烈责任心,也才能成为一个“仰望星空”的敢担当的人。·为此,团学联代表大会将“自尊,自强,自信心;创新,诚信,责任心;常怀感激之心。”作为“七中人的精神”确定下来。
·
2、认同主流价值观
主流价值观是领导力培养的方向和灵魂,我们通过青年党校、学生会、团委和班级干部的培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作为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3、团队意识和组织协作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标准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合作”是一个具有领导力的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现代社会中,单靠一己之力几乎不可能成就任何宏伟、壮丽的事业,也不可能实现任何足以让自己满意的奋斗目标。因此,青年学生必须学会沟通,懂得团结他人、团结大家的智慧,这才是现代人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对于中学生来说,参加学生组织和各类社团是一种最好的锻炼。在社团中可以学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可以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领导才能。
·当然领导力的要素还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生涯规划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发展的能力、坚持力、意志力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职业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领袖人才。这些也都是我们在高中阶段要着力培养的目标。
·
三、我校培养学生领导力的具体举措
·在“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致力于全方位建设具有七中特色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产生了强大推进力和无穷的创造力,校内逐渐形成了一种友爱、关怀、诚信、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一种鼓励人人创造、个个创新,全体参与的热烈局面;形成了一种提倡“我们可以做的更好”的奋进精神。各种活动给学生创造了适
合自己的很好的发展空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丰富校园活动,创建先进的校园文化
·从2006年开始制度化设立的“校园八大主题文化节日”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为培养学生领导力而搭建的重要平台。体育节、狂欢节、科技节、艺术节给了同学们充分展示个性的舞台。·感恩节、爱生节、读书节、班主任节则是以非说教的形式给同学们以启迪。通过校园文化节日的建设,学校的“人文”特色更加鲜明,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从而不断成长为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杰出人才。
·我校还不断建设以感恩教育为特色的情感体验德育体系。感恩情怀是“平民本色”,更是“精英气质”的重要特征。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对提高高中生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方面,学校除主题文化节日外,还不断丰富各种校园活动。如开展“孝心周”活动以感恩亲人;开展面向江西井冈山、安徽金寨等革命老区学校的助学考察活动以感恩革命前辈;开展“用我勤劳双手,捧出爱心一片”的勤工助学活动;“跳蚤市场”和“蓝天下的至爱”等慈善募捐活动;到福利院、养老院等关爱老人儿童;参与世博会、服务社区等志愿者活动以感恩社会;还开展了绿色环保行动以感恩大自然等等。同学们在做好一件件具体琐碎的工作、服务社区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思考人生价值,明确青年人的社会责任。
这一系列主题文化节和以感恩实践活动为特色的教育活动设计,源于学校倡导的“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理念,也源于学校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目标。
·
2、建设支撑创新素养培育的特色校本课程
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是优秀领导人才必备的两大素养。因此我校特别重视相关的课程建设,创设了“文化与人生”和“科学与创造”两大类特色校本课程。两类课程贯穿高中三年,分普及、提高、深化三级逐级实施,并渗透于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性课程中。
·在“文化与人生”课程中,我们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开设入门型通识教育课程,分为6个课程模块。·自98年以来,我们在高一年级下学期的每周五,邀请沪上和全国的学者、作家、艺术家等来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文系列讲座。高二阶段,学校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进入人文领域的研究性课程,同时开始选拔组建人文书院学生读书班,并开始帮助学生选择具有一定价值、富有挑战性的社会人文项目开展研究。
·在“智慧与创造”课程中,我们在高一开设了基础型课程《走进自己实验室》和拓展型选修课程《兴趣伴我成长》;高二和高三则开设了《智慧创造未来》的研究型课程。通过这些实验室的实验研究和课程建设,我校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很高创新素养的拔尖人才,他们都带着课题、带着论文、带着科研成果进入名牌大学。·去年和今年的上海市科技创
新大赛我校有10人获得一等奖,6人荣获“明日科技之星”称号,位居上海前列。
此外我们还有每学期多达70多门的拓展型课程,这些课程都为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
3、完善学生社团的创建、管理和青年党校的建设
学生社团是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自己发起、组织活动、自主管理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学生组织。参与社团活动是学生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往能力,也是锻炼学生领导力的重要方式。·我校建立了《七宝中学社团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制度。建立健全监督考核体系,形成激励机制,完善评比表彰制度,促进和鼓励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我校这学期共有68个学生社团,分为科技类、人文类、思想类、艺术类和体育五大类。·我们高一高二的学生的社团参加率是100%,我校已经毕业的一大批优秀学生都曾是社团的骨干。·在青年党校建设方面,我们通过党支部加强入党积子的培养工作,每年高三都有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
4、加强过程评估和逐步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学生领导力开发是一项依托于社区、学校和家庭人文情境的系统工程,经历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多元、低级到高级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开发计划的时候,增强计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制定评估量表和测验试卷,在学期末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并提出下一步前进的目标。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注重过程记录,重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表现,重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基于多元评价理念的数字化校园应用体系的研究”,这为学生领导力开发提供信息化管理手段。
·另外,我校本学期申请了市级课题——《中学生领导力开发的实践探索》,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探索高中阶段中学生领导力开发的一般性规律、原则、内容、基本途径、方法、策略,为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在实践操作框架内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们希望在“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办学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开发各种领导力的课程,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务实的态度和扎实的作风,从而开发出无尽的领导潜能。让他们毕业时能带着这种优秀的品质升入大学、走向社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爱读书、会思考、有才情、敢担当”的国家栋梁。
·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三篇:中学生服饰结题报告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对中学生穿名牌服装的看法
结题报告
本组研究的课题是:对中学生穿名牌服装的看法。
本组组长:李健龙 组员:周正易钟川,张露丹,熊露,陈莹瑶,周雨新,曹书源,蔡洪熙
一 问题产生背景
国内的、国外的服装都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市场,特别的年轻人的服饰更是五花八门,他们追求的是时髦,是潮流、是前卫,受到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中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重视的是独特,他们穿的服饰讲究别具一格,具有异域风情的。
二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中学生追求名牌服饰这一现象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尽可能地消除中学生这种盲目追求名牌的意识,消除这种借名牌服饰来炫耀甚至攀比的心理,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继承艰苦朴素的作风。
也有一小部分同学穿衣服很随便,他们不重视独特,只在乎朴实、干净,但是在中学生中有较大一部分同学都热衷于名牌,在他们眼中穿名牌衣服是最能体现出自己的品味、气质与地位,他们认为名牌的衣服就是现在无论是样式、质量、颜色等等一切衣服所具有的性质中最最好的衣服。
三 研究方法 通过市场调查、问卷调查、采访、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搜集资料,并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从而得出中学生追求名牌的心理基础,端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
四 研究过程
分组确定研究项目
分析当今社会上中学生穿着的流行趋势,学生畅谈自身的体会及认识 然后通过 问卷调查 采访 查阅资料 进行深一步研究
五研究调查结果:
消除中学生盲目追求名牌服饰的心理 端正中学生的正确消费观念
并且让组员谈谈自己的设想、研究过程中的收获、体会
六问题拓展(或建议或收获与反思)
1.在校举行成果展示活动,活动方式有黑板报、手抄报、电子刊物、图片展、影像资料等。
2.主动帮助同学解除炫耀和盲目攀比的心理。3.组织学生宣传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
七 组员心得体会
李健龙:过分注重穿着打扮回影响我们的学习,一个人对穿着的经历投入过度会分散学习精力,使注意力不能集中到学习上!还会产生无谓的攀比心理,这是不自觉产生的!还有,在注重自己的穿着时,就会对别人的穿着关注,这样也会分散注意力!
易钟川:作为一个学生还是穿着朴素就好!没有必要过分追求打扮!
周正:我欣赏中学生这样的穿着打扮: 自然,整齐,美观美观,大方,校服搭配的好就ok,协调,有阳光的感觉衣服穿着整齐斯文,大方,得体朴素,整齐不过分修饰.曹书源:我认为中学生应该这样打扮:简单整洁,不追求成人化的打扮 大方,得体 周雨新:在校园里的青少年,穿着打扮大部分充满朝气。展现出了青少年的活力。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我体会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学习知识上最重要的。以知识的充实来武装大脑,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这样你的美是从内到外的发散,那是永远也去不掉的美,真正的美。
熊露:适当的打扮一下自己是完全可以的,因为一个大方、洒脱的人在与别人交流时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的表现。“美”人人都爱。作为青少年,我们不但要拥有外在美,心灵的美更为重要。在我们以后走向社会中,我们的心灵美会为我们创造许多的机遇。
张露丹:世上本无美丑之分”。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所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种追求美的心情与权利,不能,也不应该受限于你的年龄、职业、或是性别。因为它是我们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潜意识里的一种渴望,和对自己的一种持续不断的关爱。
陈莹瑶:人总希望展现自我最美好的一面,并且有时是煞费苦心的。然而,造物弄人,上天给予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面容和身材,似乎在我们一出生,就有了美丑之分,而这也被所有爱美的人们视为在追求美的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把自己的不完美归罪于上天的不公平。
蔡洪熙:在这里,我要诚恳地说一句:“美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塑造的。”我一直相信,上帝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他给你的每一个缺陷的同时,一定给予你另一个优点。也许你没有矫人的容貌,但有高挑的身材,没有清秀的五官,但有细腻的肌肤等等。问题是你有没有发现并将它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 所以说我们中学生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打扮。
八 提出问题
1.请问这次的活动对你们的穿着有没有什么影响? 答:通过这次的活动我们也了解到了其实中学生穿名牌服饰是没有必要的,我们要学会节约朴实。
2.请问这次活动能启示你们要从实际出发并能理性消费吗?
答:能。这次活动告诉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名牌和虚荣心而不理性消费,我们也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消费,尽量做到勤俭节约,崇尚朴实。
九 教师留言
该组同学准备充分,过程详细,课题研究的方案严谨。该课题具有继续研究的价值。
《中学生服饰仪表》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高二(6)班
课题名称:《中学生服饰仪表》
指导老师:张小华
课题成员:罗婷 程嗣蒙 杨欢 张帆 程峰 徐可 李杰 连志显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还将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不仅是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方式,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想把握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契机,在未来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扎扎实实做好研究性学习开展和实施的工作,为迎接一新课该做好充分准备。而且,我校作为南昌市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索和实践的先行者,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可贵的经验,为我们本学期实施“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学生对校服的态度
当前在中国,或者说在俺们生活的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学生都不愿意穿校服,如果没有院校的规定,很少有人主动穿校服,单就校服本身来说,在价格,款式和舒适度上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公立院校的校服较民办学校的校服还有一段差距,学生们对校服的满意度不高,主要是在款式和色彩上,许多学生都比较喜欢一些能体现学生个性的校服。
学校在着装方面对学生统一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学生在服饰上的攀比现象,但是,既然校方有所规定,也应该征求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调查问卷见附录)表明有45%的被调查学生比较喜欢校服,有31%的被调查学生不喜欢校服,有24%的被调查学生无所谓,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校服也在不断的发展,款式和色彩都在趋向多元化,由原来的一年四季都是同一套变化为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多套校服。
三、中学生眼中的名牌
现在的中学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热衷于名牌服饰,穿着的档次也在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了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学生买名牌服饰,如果是冲着质量去的话,那是情有可原的;另一方面中学生虽然并没有因此而盲目地追求时尚,还是比较理智的,而家长尚能较为理智为中学生选择合适的价位,但从调查的统计中警示人们对盲目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不可轻视。中学生作为一个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崇尚时尚的消费群体,有自身的消费心理,同样拥有消费名牌的权利,但他们在名牌消费上却容易走入误区,以影响学习、造成攀比心理、给家庭增强负担等。
名牌产品的价格往往贵出一般产品,作为工薪层来说,面对这些价格惊人的产品一般是承受不起的,追求名牌,无疑加重了家长负担;同时,学生追求名牌,不仅使自己学习精力分散,而且还加重了攀比思想,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这样一来损失不就大了吗? “十五而志,三十而立”,我们中学生正处于可塑性很强的转折时期,与其追求一时时髦,何不珍惜青春,立大志,树理想,严格要求,努力学习,攀登知识高峰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应该抛开攀比之念,在人生黄金时代塑造一个朴实无华的自我,一个真正靓丽的自我。
四、中学生服饰搭配的原则
1、舒适
不论你如何搭配,舒适是排在第一位的,并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2、干净、整洁
干净是指衣物上没有污渍、异味、掉色等问题。整洁是指衣物整齐、大方、得体、无破坏整体美感的褶皱等。着装干净整洁可以让人有“纯净、美好、信任、安全、舒适”等审美享受。
3、合身
穿戴者必须对自己身体的号型有一定的了解;对“各服饰的尺码”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服饰的尺码换算”有一定了解;对颜色的过度、代表意义和颜色搭配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4、协调
服饰搭配要协调,符合形式美的法则,服饰协调美主要表现在:色彩要协调,场合和风俗的不同,衣服颜色的选择有所不同;上下装的颜色也要协调,他们可以是互补色、同类色、临近色;风格要协调,服装在功能和款式上要具有统一性。如西装和皮鞋,运动装和运动鞋;举止要协调,美是一种心理活动,审美者在审美过程中会根据审美对象表达的信息产生联想,从而有了“外形美”、“协调美”、“心灵美”、“境界美”等方面。
五、中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服饰搭配习惯
对中学生来说,要想养成良好的着装习惯,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中学生应严格按时令着装,春夏秋冬四季都应该明显的区别,如,夏季着装应体现凉快为基本,以不太露为原则;冬季着装以保暖为原则;春秋虽然可以相对随便一些,但也要体现中学生活泼、向上的风格。
2、中学生不可追求奇装异服,穿便装也不可太随便,一般要遵照以下几方面要求:⑴女生不能穿超短裙或太露的衣服,上衣不能过短,领口不能过低,不准穿紧身衣裤;⑵男生不能穿短裤、背心上学。⑶男女生穿衣都要遵循朴素大方、实用美观的原则,要充分体现中学生的精神与风采。
3、中学生要根据参与不同活动,选择不同样式或风格的服装,如出席吊唁或追悼仪式,要穿黑衣服或穿白衣服,不能穿大红大绿的衣服;如参加升旗仪式,全体同学都应该统一穿校服;如参加早操或上体育课时,要穿运动服。当然,校服可以说是中性服装,无论什么活动穿校服都是合适的,所以学校鼓励同学们都穿校服。
4、学生着装的要求应遵循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学生穿戴要整洁、朴素、大方,不佩戴首饰、不穿高跟鞋。
5、服装应平整洁净,扣子齐全,不能有开线的地方,内外衣都应勤洗勤换,例衣领袖口要保持清洁状态,下摆扎在裤内,内衣、内裤不能露出。此外,对鞋袜要像对衣服一样重视,不能身上漂亮而鞋袜污脏。穿衣基本配套合适,从色彩、款式、材料上给人一种协调的感觉。尺寸大小符合自己的体形特征。
六、我们的体会
这次调查顺利的完成了,虽然有些累,但更多的是快乐。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学生对名牌服饰的情况增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们的交际水平,也让我们学会了调查、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有很大的收获,不仅了解了现在中学生与名牌服饰的关系,还丰富了我们的课间生活,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要告戒广大青少年,穿名牌的时尚应适可而止,不要单单为了时尚攀比,而沉迷于名牌服饰,不要单单为了风度,就乱花父母的血汗之钱。同时在这里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加以指导。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 结题报告
《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目的。
我们知道,任何一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现在有许多学生写完作文后就不愿修改了,即使部分学生愿意改,也缺乏一定的方法,这样哪怕写完一篇又一篇,自己的作文水平就是不行。经过调查,我们研究组发现当前小学生在写作时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缺乏修改习作的意识、兴趣,对习作兴趣不浓。
2、没有修改习作的技巧和方法,经验比较缺乏。
3、学生平时的阅读少,积累少,学生的作文写作思维不够开阔,语言不够精彩等,运用到作文修改上也就没有很好的词句来保障。
我计划小组决定以此课题为突破口,提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当前学生们写作方法的技巧与能力的调查与研究。
2、学生学习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的研究。
3、总结学生提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2、著名作家老舍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意思是,一篇文章只有经过反复地修改,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使其更加完美。
3、鲁迅先生说:“作文的精华就在于修改。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训练提出要求,要求”中年级“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可见,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既提高了学生的修改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本校四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调查法、现场训练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七、课题研究步骤及具体工作。
1、在3月份组织参研人员学习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理论书籍,让教师获得指导学生的基本能力。
2、在4月份对四年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对于作文修改的兴趣、能力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3、在5—8月份进行以下研究:
在多媒体课件中让学生进行形近字、错别字的对比训练,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汉字,在作文中不写错字和别字。
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练习修改其他学生作文中的病句,提高学生对于句子的修改能力。
运用多媒体的卡通画,对学生进行标点符号使用的修改练习。在网络中进行段落的修改活动,提高学生修改段落的能力。
4、在9月份,由教师出示各种作文,让学生进行修改竞赛。
5、在10月份,搞一次学生座谈会,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修改作文的体会和成功的喜悦。
6、在11月份,参研的全体老师共同总结,把在指导学生作文修改过程中的各种技巧、心得形成书面成果。
7、在12月份进行结题。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1、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经验,形成了一篇论文《利用多媒体,更新作文批改方式,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2、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我们组的课例报告。
3、研究组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案例。
4、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精美的课件
5、我校四年级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上期期末成绩从全镇的第四名上升到第三名。
十、问题与反思。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当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解决。具体有:
1、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农村的孩子读书的机会少,没有网络等可以学习的途径,从而造成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写作也是量少,词句等不丰富,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2、学生在批改作文时,头脑中没有优美的语句等来润色,造成修改出来的作文水平不是很高,润色比较困难。
2、我们课题组的人员大多不在学校居住,大家在一起共同探讨的机会有些偏少,研究的深入程度不够,对于课题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
3、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偏低,尚需大面积的训练和提高。
4、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还没投入使用,这对于研究造成了一些影响。
第五篇:责任心培养结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小学生“责任心”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小学生“责任心”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 课题提出的背景:《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教育是为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教育,儿童阶段又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注重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告诉我们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说明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容乐观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首先占有了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然而,现代化在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利的东西。个体发展中已表现出对社会需要的诸多不适应,人的某些方面的能力出现不断退化。
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中的责任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的现
象,不容忽视: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国的特殊国情所致。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学生易焦躁、任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缺少起码的文明素养,无团队精神,自制力差,经不住挫折。在生活方面:他们行为散漫、不守规矩、随心所欲,更不懂得如何利用身边的小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是家庭的中心,是爸爸妈妈生活的主宰,他们已经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不必考虑后果,他们缺乏关心、宽容、体谅他人的心„„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和长辈,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另外,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诚信明礼”成了骗人的幌子,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也是影响青少年责任心形成的重要原因。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二
1、理论基础: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一报告中,就确
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他们还提出现代教育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从不同的方面对现代教育提出了要求。其中的“学会做人”应该是教育的核心;黑格尔认为道德就是关系、要求和应当,应当就是人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也表明,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感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在社会关系中,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就确切无疑地指出了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责任。
2、政策依据: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
200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意见》还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心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学校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
《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都明确提出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目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其背景在于社会上责任意识缺失的危
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谈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2003年2月在广州进行讲座时谈到,在一次就“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的调查中,大多数校长和教师在十三个方面基本素质中选择了“责任感和道德”。其中的“责任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实践行动符合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具有责任感、义务感、公民感、道德感、法制意识、社会公德、科学的态度。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内容:
1、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生活的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
3、对社会负责: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4、自然责任心: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方法:
1、行动研究法:1)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2)榜样激励法: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英雄模范、成功人士特别是身边的榜样-优秀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社会、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找出他们良好的习惯,明确学习目标,从而确定努力方向。
3)情境体验:在品德、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养学生对父母、对、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地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能力。
4)行为训练: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分层次,有梯度的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家庭教育对责任心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 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责任心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责任心的行为习惯的表现。四 研究成果
通过三年的实践和研究,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这项研究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为学生进一步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一些符合时代特点的工作途径和方法,确实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学生集体意识增强,能力得到发展
在班级管理上,由于采用责任制,学生各负其责,遇到事情不推诿,不找借口,能够主动承担,集体意识增强了,学生打小报告的少了。
2、通过行为训练,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已经养成。
根据 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 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班主任在值勤教师、值勤学生的配合下进行要反复训练,做到持之以恒。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值勤生、小监督员)、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时间:每天自评,每周校评,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达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课间活动拥挤,学生经常发生因为课间奔跑而撞伤的事情,近两年来已经很少发生了。
3、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责任意识得到培养
课题研究初期,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到校上课,常常忘记戴红领巾和学习用品,经常给家长打电话,让家长送到学校。近两年来,这种现象越来越少,现在极少发生了。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同学间免不了发生摩擦,前几年在高年级学生中总是发生打架事件,学生解决矛盾的方法只有一个——武力,现在看不到一起打架事件,学生之间友好相处,即便出现矛盾也能通过正当渠道或自己和平解决。
“弯弯腰让校园更洁净”已经成为学生们的乐趣,他们改掉了随意乱扔废止或看到废纸无动于衷的行为,有的学生倒纸篓不小心洒落了废纸,其他同学看到了会及时的捡起来。成果展示
2007年《浅谈对低年级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荣获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8年《小学生责任心培养的几点体会》荣获课题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五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层次性、系统化教育,就是把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作为一个按照一定的层次和内部联系组合成的整体去进行教育的过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层次性、系统化教育应该包括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系统化,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层次化,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科学化等内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系统化。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必须首先明确目标方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方向和规格,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的选择和管理评价。我们以上级文件为依据,研究拟定出了不同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形成各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标之间的相互街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
1、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层次化。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我们拟以上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标为依据,筛选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形成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2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科学化。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是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渠道。我们拟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途径为横坐标,以小学生不同年级为纵坐标,开展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层次性教育,形成一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立体途径系统,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果本研究继续延伸,可以形成系列的活动设计、效果检验标准、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系统化教育的具体实施建议和有效的实施策略。为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研究者,提供生动、具体的研究素材。
参考文献
《成功父母必读》孙云晓主编,华艺出版社 《孙云晓少年儿童教育报告》孙云晓著,接力出版社 《21世界教师和父母必读》周南照、孙云晓著,新华出版社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关鸿羽
2003.5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孙云晓
张梅玲 2004.1 《三说.德育》孙学策 2004.6 《好习惯,好人生》孙云晓 邹泓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2005.7 《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李文娟主编 九州出版社 2006.1 《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孙云晓 邹泓主编,北京出版社。2006.5 《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孙云晓 孙宏艳主编,北京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