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香港银行业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的经验及启示
香港银行业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的经验及启示 中小企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据香港工业贸易署统计,目前香港共有约28万家中小企业,占全港企业总数的98%。而香港银行业中小企业贷款占比约为25%,与大型企业贷款相当,成为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为克服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高带来的发展障碍,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香港银行业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措施,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内地银行借鉴。
一、主要做法
(一)贷前调查注重对细节资料的收集评估
在贷前调查环节,银行客户经理非常注重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细节的实地考察和评估。在客户申请贷款时,还要求客户提供诸多可供决策参考的关键信息。例如,要求客户提供过去3-6个月在主要往来银行的存款及贷款月结单,申请时在所有其他金融机构保有的信贷额度(银行授信函),过去3个月由任何一家香港银行发出的薪金自动转账记录或公积金供款记录,最近3-6个月企业主/合伙人/公司股东的个人月结单等。通过这些细节资料,对贷款申请人的资信情况进行初步评估。
(二)风险识别注重对不同阶段风险的预防研判
第一道防线是检查是否存在三个错配,即期限是否错配(是否存在短借长用的可能)、币种是否错配、利率是否错配。第二道防线是分析四个营运周期的典型危机,以识别不同周期的信贷风险。中小企业在“开始阶段”的典型危机是过于自信和资金困难;“增长阶段”的典型危机是能否适应资金和领导管理角色的转变;“收成阶段”的典型危机是领导能力不强;“重新阶段”(衰退阶段)的典型危机是企业的惰性和缺乏适合的继承人。第三道防线是分析小企业的五个融资需求,包括投资其他新产品、购买新的物业厂房、在营运周期内购买或更换厂房或生产设备、购买现有合作伙伴的股权、用于不可预见的费用等。
(三)授信分析注重对关键要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1、定性因素:一是外在环境分析。如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及科技因素等。二是“五力”分析。包括对现有竞争者、潜在的市场进人者、供应商与买家的议价能力以及替代产品的威胁情况进行分析。三是行业风险分析。包括成本结构、行业生命周期、波动性、盈利性、依赖性、产品的替代性、经营环境的自由度及是否易受环保责任影响等。四是经营状况分析。包括借款人的特性风险、产品-市场配对风险、供应风险、生产风险、分销风险、销售及回收风险等。五是管理层分析。包括关键/主要管理人员、管理架构及职责分工、管理层的领导能力、与员工的关系、接班人计划、是否为关键人员购买“要员寿险保障计划”等。
2、定量因素:一是财务分析。包括财务报表资料的质量分析和财务比率指标分析。二是资金交易及往来情况分析。
(四)审批决策注重依托计量工具提高科学化水平
在信贷审批流程方面,香港商业银行与内地主要银行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广泛使用依托香港信贷数据库建立的计量工具-“信贷评分系统”对客户申请进行甄别。该系统自动生成初步审批结果,包括“自动通过客户”、“自动拒绝客户”和“灰色区间客户”。系统做出的“自动拒绝客户”结论将直接作为最终结论,审批人员不再进行审批。对“自动通过客户”和“灰色区间客户”则由风险审批人员进一步审核,以决定是否批准申请。由于采用了系统自动计量,商业银行可以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快速做出审批决定(一般为1-2天)。
(五)风险分担注重利用多样化的缓释手段
一方面,香港多数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发挥保险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缓释作用。除了为房地产、设备等抵押品提供财产保险外,往往还要求客户参与“要员保险”,即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需为其重要员工购买人寿保险。因为在银行看来,企业主、高管层或核心技术人员是中小企业的最重要的“资产”,一旦这些重要员工身故或由于病患难以履职,将对公司的盈利及发展造成严重甚至毁灭性的影响,而“要员保险”则可缓释银行因此承担的风险。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信贷资助计划。各参与银行优先对符合计划资助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并将从“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和“特别信贷保证计划”中分别获得贷款资金50%和80%的政府担保,担保金额最高可达600万港币,最长期限可达5年,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
(六)贷后管理注重对动态经营信息的实时跟踪
一是定期跟踪和检查。信贷管理人员每天检查电脑报表反映的“异常”情况并向上级汇报,采取跟进行动;定期及不定期走访授信客户及其商业伙伴,检查授信客户的交易记录及往来情况;定期审查授信客户的营运及财务资料等。二是及时更新授信客户的基本资料。除了要求客户提供相关报表和材料外,还通过向征信部门等特定机构查询等途径,了解授信客户基本情况的变化。三是跟踪关注有关法令及诉讼事件,由专门人员每天收集外界相关资料,核对是否牵涉到本行的授信客户或担保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四是关注风险缓释能力的变化。在抵押品和担保人方面,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抵押品重估,监控抵押品市值变化,确保维持合理的抵押折扣率;客户经理在进行授信复检时,要求重新评估担保人的资力,并核查担保人的资信变化。
二、对内地银行业的几点启示
(一)多方面收集客户资料,减少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识别的关键,在于从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之
外,尽可能收集能够反映客户资信的相关信息。香港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收集申请人(乃至主要股东)过去在其主要往来银行的存贷款等关键交易记录、薪金自动转账记录或公积金供款记录等。这类信息对识别和把握中小企业经营情况及潜在风险非常重要。
(二)优化信用评级技术,实现信贷审批的高质高效
一是持续优化完善小企业客户评级技术。部分已采用小企业评级模型的内地银行,在完善技术手段时,可考虑借鉴香港商业银行的做法,引入部分关键风险因素,如产品特性、客户(买家)素质、客户(买家)集中度、客户(买家)忠诚度、借款人供应商的信誉、替代产品的压力以及对企业“五力”方面的分析等,以增强对小企业风险识别的敏感性。二是探索引入评分卡等新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小额信贷,可借鉴香港商业银行的做法,借助评分系统审核贷款申请,实现自动审批,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对于小额信贷侧重按照资产组合、客户群的维度开展日常风险监测和管理,并探索建立相关评分卡技术。
(三)利用多种风险缓释措施,降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目前国内银行业在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对保险的重视还不够,在这方面可加大产品和制度创新力度,除了财产保险之外,像人寿保险、信用保险等都可以逐渐引入小企业授信风险缓释方案中。此外,政府
主管部门可推进和完善各类风险共担机制的建设,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融资障碍,而各商业银行则要积极参与政府的各类信贷担保计划,分散信贷风险,实现中小企业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香港社会组织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香港社会组织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一、香港社会组织的发展历史
香港的社会组织发源于慈善救济工作。早在19世纪中后期,除了政府对穷困人群开展救济以外,香港还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传统形式的慈善团体,如东华三院、仁爱堂等,这些自发的非政府机构虽然未经政府注册成立,但在开展接济穷人、为病人看病等工作上发挥着很大作用。
上世纪40至50年代,大量难民涌入香港,加上1953年圣诞夜一场大火,九龙石硖尾的整片木屋烧成灰烬,一夜之间徒增了5万多名无家可归的居民,使本来难民充塞的城市雪上加霜。在这危困之际,政府及上述非政府机构对难民施予援手之外,基督教组织乘机而入,纷纷出面救济难民,为难民搭建屋棚、发放救济款以及食品和衣物等,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民间社会组织,整个香港呈现出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分别开展救济工作的局面。
上世纪60、70年代后,香港社会组织开始朝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非政府机构不仅仅单纯提供慈善救助服务,还派生出家庭服务、儿童照顾、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康复服务等内容。政府开始资助志愿机构,实行“酌情津贴”制度,即政府只是视乎机构的其它资金来源状况,以弥补其不足之数。
上世纪80年代后,社会服务开始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社会组织发展随之转型,突出以服务为本位,注重对社会问题和需要的响应,以社会工作专业化为手段推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政府对社会组织实行标准成本资助制度,即对社会组织的一切开支实报实销。但是,由于这个制度一方面过于僵化及官僚,社会福利署要硬性规管资助机构的人手编制、薪酬水平及个别开支项目,另一方面又导致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于是,香港2000决定推行新的资助模式,即“整笔拨款资助计划”——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强调资源效益和效率评估,在此基础上,以员工薪级中位数及其他开支为基准核定金额,实行一次性整笔拨款,使受资助机构被赋予自由调配资源的弹性,以灵活回应服务的需要。
目前,香港社会服务机构约400家。2012,社会服务团体的社会福利开支约为128亿元,共提供了90%的社会福利服务,接受服务人次超过5600万,动员义工服务超过780万小时。在这些社会组织中,年开支超过1亿元的占16%,年开支5000万元至1亿元的占9%,年开支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占18%,年开支300万元至1000万元的占23%,年开支低于300万元的占34%;接受政府资助的占43%,自助组织占15%,公益金会员机构占32%。
二、香港社会组织的发展经验
(一)简便的登记手续,宽松的生存环境。在香港,你如果想成立一个社会组织,只要拿着身份证到警务处领份表格填写有关资料,依据《公司条例》就可注册成为有限公司,依据《社团条例》就可注册成为社团,依据香港法例第29章受托人条例或309章注册受托人法团条例就可注册成为慈善信托基金会,不但手续简便,过程亦高度透明。无论你以何种方式登记,均可再向税务局申请成为慈善团体,获取筹款与免税的权利。我在香港某地铁站口,看到一社会组织正在筹款,在捐款后向组织者了解如何获取筹款资格,被告知它的过程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向社会福利署提起申请并获得批准,根据《简易程序治罪条例》有关规定,于指定时段和地方,便可开展相关的募捐活动。
(二)制定法律政策,全程进行监管。香港政府于1958年成立社会福利署,负责制定及推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1991 年社会福利专业人员注册局成立,进行有关社会工作者注册的立法工作。1997年通过《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旨在透过监管机制,监察社会福利服务行业社会工作者的素质,达到保障服务使用者及公众利益的目的。1998 年,社会工作者注册局成立,主要职能包括制订及检讨注册社工的资格标准及有关的注册事宜,处理有关注册及续期注册事宜,处理有关注册社工的违纪行为事宜。同时,香港政府积极推动服务表现监察制度,于2000年逐步实行“服务质素标准”,以进行对机构服务的评估。为了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运作,香港社会福利署成立了“合约管理部组”,以推行竞争性投标方式分配服务单位的长远策略,制定投标方式和程序,监察和检查合约的执行,调查投诉和服务使用者意见,以及比较不同服务单位的表现。
根据《公司法》注册的NGO,每年要向公司注册处提交财务报告,审计报告及年报,税务局每四年对NGO的慈善地位进行审查;公开募捐必先获社会福利署批准,并于活动完成后90天内提交报告;如接收政府资助,必须向有关部门提交工作和财务报告。
(三)构建伙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经过多年发展, 香港政府与社会组织及私营企业,呈现了良性的伙伴互动关系状态。近年来, 香港政府推出的契约外包、政府购买等措施, 强调应结合民间的资源与力量来推动各项社会福利方案,政府不应该是福利的唯一提供者。福利的责任应该由公共部门、营利部门、非营利部门和家庭小区等共同负担。在这些措施的影响下, 政府的角色呈现三大转变:由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服务的管理者;由服务的生产者转变为服务的购买者;由福利服务的规划者转变为福利服务的审查者。
对于民间非营利机构而言, 其不再只是个案权益的倡导者或志愿服务工作者,角色亦呈现五大转变:由弱势权益的倡导者, 转变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由个案当事人的代言人, 转变为政策的执行者;由原先的提供不定型服务, 转变为提供定型服务;由原先单纯的志工团体, 转变为专业工作者;由全方位满足个案的思考, 转变为必须考虑效益、效率。
政府与社会组织依约进行合理分工,政府负责制定整体的福利政策、规划福利服务的发展方向、探索对社会服务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财政支持方式、提供业务指导、决策互动以及监督和评估服务质素等方面;社会组织则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社会认同。
香港政府通过设立“社区投资共享基金”,鼓励并资助政府、私营企业、民间组织三方合作开展公共服务项目。私营企业通过与政府及社会组织合作,以履行社会企业责任,改善经营环境,包括建立良好信誉,提升员工的技能,建立企业形象等,有利于企业更好开展业务。社会组织通过合作,吸收其它组织优点,互相传授知识、经验、技术,避免“志愿失灵”。政府部门通过合作,提高民众社会参与公共服务的广度及深度,促进了社会整合,三方通过结成伙伴关系,为公共服务这一共同利益分担责任,很好地实现了互利与共赢。
三、几点启示
香港社会组织的发展和经验,给我们培育、促进和规范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之处。经过这次香港学习考察,特别是听了李昺伟教授《香港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一课之后,我有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尽快启动社会组织立法。目前,除了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现有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三个国务院颁发的行政法规以外,急须启动统一的社会组织立法,以更高地位的一部专门法律对社会组织进行有效规范。
(二)进一步简化社会组织登记手续。学习香港的做法,对社会组织成立按类逐步推行注册准入制,同时在促进社会组织依法、自律运作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监管,推行对社会组织审计制度及财务年报制度。
(三)推动企业发展专业化社会组织。香港私营企业在与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深圳许多企业在帮扶济困方面亦作出了努力,但大都局限于捐款赞助,未能最大地发挥企业回馈社会的潜能。建议学习香港大企业设立各类社会组织做法,鼓励企业注册成立专业化、规模化的社会组织,可在社区内开展冠名非赢利性活动,在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同时,又可提高企业的声誉,提升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感,打造良性的劳资关系。
(四)改善社会组织的资助方式。目前,香港政府对社会组织资助方式采取的是“整笔拨款资助计划”,同时配以“津贴及服务协议”和“服务质素标准”予以监管,虽然不可一味照搬,却有可供借鉴之处。深圳目前对民间组织的资助采取的是购买社工岗位做法,按每位社工一年7.5万元/年拨付,这在民间组织初创阶段是合适的,对推动我市民间组织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民间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必然出现行业竞争,到时对民间组织的资助也要跟着调整。建议参照香港“整笔拨款资助计划”的做法,改变单纯购买社工岗位的资助方式,而是采用考量社会组织运作绩效前提下,以员工薪级中位数及其他开支为基准,对社会组织作整笔拨款资助,逐步提高社工的薪酬待遇,推进民间组织的适度竞争。
(五)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有待营造一个大环境。这次到香港学习考察之前,我很希望了解香港政府是如何对社会组织进行有效监管的,在李昺伟教授讲课以后,专门就这个问题向李教授请教。虽然李教授在短时间内未能给我们一个详尽的解答,但李教授在回答中比较强调香港是一个法治社会,在法律的约束下,不须要对社会组织进行过于严厉的监管。事实上,香港政府对社会组织采取的是适度监管策略,对于按照《社团条例》注册的社会组织监管较为宽松,一切社团按条例及有关合约、服务标准运作前提下,政府一般较少干预社会组织的内部事项,又不须引进第三方进行考核,政府只是保留对社会组织的最终处置权力,以防范由于监管漏洞带来的风险。
我在参观香港廉政公署和立法会后,对这个问题加深了认识。香港人原本和内地人一样,不是天生的自觉守法者,而是在高度法治的环境下逐步养成的。我极为赞赏香港将立法大楼不但作为办公、开会之用途,还将其作为宣传、教育的阵地,向广大市民和旅游者开放,甚至可以旁听香港的立法会议。人们可以到那里通过观看有关资料,了解立法会是如何制订法律、怎样处理公众人士的申诉、如何批准公共开支等问题。学生可以到那里现场模仿立法会开会,从而培养法律意识。香港廉政公署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将香港打造成一个“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的社会,使全社会人士成为了自觉理性的守法者。
我最终悟出了一个道理,香港对社会组织的最有效监管,不是制订繁杂的考核指标,而是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狠抓法治教育、培育法治精神,打造出一个“法治的大社会”,这个“法治的大社会”是个硬约束,而且是最有效的。我们学习香港,就要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努力培育出一个人人“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的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下,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第三篇:香港银行业成功运作的经验及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启示
2006年4月,按照农发行总行的统一安排,笔者赴港参加为期十天的短期培训,学习了香港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财务成本管理和控制、客户关系管理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 内容,参观和考察了香港 金融 管理局、香港廉政公署、中银香港分行、交通 银行香港分行等,研究 了香港银行业的相关资料。这次培训对笔者的震撼很大,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香港银行业同行们的创新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干劲。本文结合培训内容,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体会与思考之一:联系汇率制,体现了香港金融管理局纲举目张的管理胆识与智慧
香港联系汇率制,实质上就是一种在港元钞票法定发行机构与外汇基金之间实行的一种固定汇率(1美元兑7.8港元)制度。主要操作有两个环节:一是发钞行如汇丰、渣打、中银等在发行港元钞票时,事先以1美元兑7.8港元的固定汇率到钞票发行局那里提交等值美元,旨在换取“负债证明书”作为港元钞票法定发行的准备;二是如需要时也可以凭“负债证明书”和港元钞票以同样的汇率赎回等值美元。香港联系汇率制自1983年付诸实施以来,顶住了1987年暴发的全球股票狂潮、1990年海湾战争、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事件、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解体、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在香港金融业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是它作为香港发钞制度的根基,对香港货币市场尤其是基础货币市场供应量实施 影响 和动态调控:当港元或资本流动导致美元等外汇减少时,发钞行可以向外汇基金交还“负债证明书”而赎回美元,这使美元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减少,随后的效应是利率上升,物价下降。当市场出现汇率超出固定汇率等情况时,发钞行以同样法数赎回美元,旋即入市抛出美元套利。其结果是市场基础货币供应量减少直至市场汇率趋同于固定汇率。[1] 诚然,香港联系汇率制就象一个位于两个互通水池之间调控水位高低的阀门,肩负着调控香港基础货币市场供应量并回归到合理水平,最终导致币值稳定的使命。而且这个阀门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如的、动态的、更是持续的。
香港联系汇率制无疑是一种划 时代 的创新,对世界金融业同样也是一个 历史 性贡献,是香港同行走自己的路的代表性产物。统计资料表明,1983年港元兑美元跌到历史最低位:9.6:1,比上年骤挫了3.6港元,降幅高达60%;港元汇率对香港gdp的贡献从1979年的11.5%降至1982年的2.7%,四年间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在这种局面下,如何建立一个可操作的长效机制,有效地抑制港元汇率的激烈波动以及这种波动对香港 社会 经济 带来的负面影响?于是,这个以共同面对并有效地控制港元的暴跌为最初使命的联系汇率制应运而生。
考察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给我们最深刻的启迪是,解决自己的 问题,学习借鉴是必要的,但最有效的 方法 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当时直至现在,不少人把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捧为“包治百病”的神明,一味地死搬硬套。而身在自由市场经济包围下的香港同行能够审时度势,不被它所迷惑,坚定地创立并推行了具有香港特色的联系汇率制度,其胆魄和睿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农发行是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力推“三农”经济 发展 为已任。然而,何以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履行好国家赋予的支农职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固然很多,如发展道路选择问题、经营机制和模式选择问题、防范风险与提高经营效益问题,等等。香港同行的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学习借鉴,需要探索,更需要有敢于闯、敢于试的勇气以及务实求真的作风。
体会与思考之二:具有自己特色的 企业 文化,把中西合壁的人文关怀转化为银行现实的凝聚力、号召力
据统计,香港现有各类金融机构227家,其中,持牌银行151家,有限制牌照银行28家,接受存款公司48家,上述银行共有分支机构1300家,由此形成了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密集的金融服务 网络。即便如此,各家银行都有充满个性的企业文化。
在恒生银行,至今员工总是对该行鼻祖何善衡先生最初提出的40字服务箴言津津乐道,该箴言写着:“笑容生和气,高声道姓名。工作需迅速,服务需忠诚。态度常谦敬,问答简而精。对客皆周到,鞠躬谢盛情”。无论从字眼上看,还是深究其内涵,这个服务箴言都折射出东方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与 现代 管理理念的有机融合,它后来逐渐演化为独具特色的恒生文化,成为恒生员工引以为豪的行为准则以及该行在香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渣打银行企业文化更具鲜明的层次性,几乎贯穿于银行经营的所有方面和环节:在发展战略层面,“步步领先”是该行跨越亚洲、非洲和中东,成为全球最佳的国际银行的经营抱负。在创造品牌层面,该行承诺:理想伙伴——以实例证明领先优势。在价值观层面,该行倡导:反应敏捷,信誉可靠,创意无限,环视国际,坚毅不拔。在客户营销层面,该行方针是:以良好的客户关系与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和开拓市场;以全球实力与创新精神战胜竞争对手;对客户以优质服务使之称心满意;对社区建立互信,付出关怀;对投资者,缔造杰出的业绩,带给优越的回报;对监管者,无论身在何处,树立公司管治和道德操守典范。[2] 考察香港银行业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之所以能够渗透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能够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以至于为企业带来丰厚、恒久的利益,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深深地根植于企业,根植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土壤之中,把企业的发展融合于社会经济发展之中,而且在这个进程中培植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涵盖了业务经营、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人力资源、教育 培训和价值观取向等六个方面,而且每个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都会对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积极、深远影响。如恒生银行把个人银行业务作为该行生存和发展的重点战略,并一以贯之。这给该行带来了令人侧目的经营业绩:2004年个人银行业务盈利占全行盈利的51%,主要产品包括了保本基金、股票挂钩投资、人寿及医疗等保险业务、信用卡贷款、透支贷款、私人贷款、税务贷款、按揭贷款等十余项,几乎涵盖了个人投资及消费生活的全部领域,可谓是应有尽有,能够满足个人的投资、消费的基本需求。考察香港银行业的企业文化,思考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状况,感慨颇深。建行十年来,农发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企业文化的探索以及为企业文化建设所做的诸多努力。在2006年初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以及在此之前下发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总行提出了农发行的“十六字”经营理念:“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在职能定位上,提出了“农业发展银行,建设新 农村 的银行”。诚然,这些源于农发行全体员工实践的企业文化无不闪烁着务实和智慧。现在的问题在于,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重大决策和具体行为上,都能做到“积跬步于千里”。只要这样,必定能成就具有农发行特色、润泽农发行支农使命的企业文化。体会与思考之三:链条式客户营销机制,力推银行经营与市场消费的有机融合深入考察香港银行业的客户营销机制,笔者发现,这个机制由三个互动的链条链接而成: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营销-银行客户管理。
香港的实践解剖了金融产品创新两个实质性取向:一是金融产品创新是一种不可旁贷的现实生产力,它旨在及时提高银行的主动服务能力、加快服务速度、拓宽服务渠道、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等,它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显而易见。二是金融产品创新必须根植于银行所在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适应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银行业悄然地孕育了下列经营格局:从原生产品到原生、衍生产品并举;从经营单一产品到经营组合产品;从单业经营至混业、多元化经营;从经营资产负债业务到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并举;从让客户选择产品到为客户量身定做产品;从“物有所值”服务到“物超所值”服务。[3] 所有这些变化,不但要求金融产品创新要反应迅速、判断准确,而且要求金融产品必须体现其个体化特征的“精雕细琢”,不断推陈出新。令人折服的是,香港的同行们及时适应了、紧紧地把握好上述两个实质性取向并有所作为。如中间业务就诞生了代理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托管类、信托类、咨询类等诸多金融产品。
市场营销是金融产品走进市场的必须载体和形式。走进香港的金融产品营销市场,我们发现香港同行的工作颇见功力,更富有成效。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同步:一是产品的市场调查与确定产品销售对象同步考量;二是产品开发与产品消费群体、销售渠道选择同步考量;三是产品的市场总体定位与客户的细分定位同步考量;四是创立品牌与推广使用这些品牌的手段、方式同步考量;五是产品售卖服务与售后服务同步考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香港同行们对金融产品创新与市场营销两个环节所表现出来的工匠之心以及所付出的辛劳。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香港同行对推向市场的每一个产品都全面认真地评估其内在的品质、对客户吸引力以及可能的服务广度和强度、技术支持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等。与此同时,银行还对产品销售人员进行严格培训,让他们如数家珍般向客户陈述产品的品质、使用程序以及可能的风险等。
第四篇: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
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經驗及其啟示
莊曉芸
(福建師範大學 公關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關鍵字:青少年;社會工作;香港;啟示
摘 要: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遷、市場經濟的建立以及傳統價值觀念的弱化,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巨
大的挑戰,其中出現的一些成長問題值得我們在開展青少年社會工作的過程中深思。而香港社會工作經過幾
十年的發展,已經相當的成熟與完善,在探索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模式、方法、內容上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
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中圖分類號:C9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057121998 ,香港共有16 個青年事務辦事
處。此外,每224 歲的青少年提供服務。此外,針對在校學生這一青少年群體,香港政府建立了學校
社會工作制度,在中學配備有專門的社會工作者。從
2000 年起,香港中學實行“一校一社工”制度,基本做到
給每個中學配置至少一名專業社會工作者,以加強學
校的社會工作。除了青少年事務辦事處、青少年中心
和學校社會工作以外,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還在課餘
時間和休息日專門派工作人員前往青少年常去的場所
和街頭,特別是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地區,開展青少年的“外展社會工作”,這是一項頗有特色的青少年社會工
作。
二、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特點
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也相當廣泛,並
且根據香港社會的實際情況,針對社會的各類青少年
形成了一套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法。香
港青少年工作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社工服務主體強調多方化。香港青少年服
務,不同於內地,不是由政府或政府所屬機構包辦,而
是注重多方協作,通過非政府組織,與政府共同承擔青
少年服務。目前香港青少年事務管理的主體包括政府
部門、非政府組織和民間社會團體。其中,政府部門主
要包括社會福利總署、康樂文化署、民政事務局,勞動
處等政府決策部門;非政府組織和民間社會團體比較
多,有200 多個。這些機構通過相互配合協調來共同
管理青年事務。政府不把社會工作的責任推給社會.但也不排斥社會對社會工作的參與,在組織上採取了
社會福利署與社會服務聯會“官民合辦”的形式;在經
費上採取了政府為主、民間為輔的形式;在政策制定上
採取了政府職能部門專業操作與民間機構的諮詢參謀
結合的形式等等。如香港青年協會是屬於非政府組
織,它運行經費的70 %來自社會福利署、康樂及文化事
務署、勞工處的津貼。而像香港新一代青年協會、香港
青年聯會這樣的組織屬於民間團體,其工作的主要經
費來源於社會捐助和活動收入。
第二,社工服務內容注重實用化。香港青少年社
會工作緊緊圍繞人的生存和發展,創新內容和手段,不
搞高大全、假大空的說教和形式主義的東西,一切從實
際出發,從青年人的需要出發,非常務實有效。這個形
成與香港的社會工作教育息息相關。香港社會工作教
育注重培養具有實幹精神、德才兼備的社會工作者。
對社會工作者的教育並不僅僅是只限於傳授專業理
論,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掌握實務經驗,使社工在理論、實踐上都能很好地結合起來。因此,在香港,青少年社
第24 卷 第2 期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
Vol124 ,No12
會工作者思考問題的角度是以案主的長遠利益和人生
發展、生存技能等為本,並不是單純的政治說教或者社
會說教。在服務內容上包括文教、衛生、醫療、保健、體
育、娛樂、社區、家庭服務、職業輔導、婚姻服務、青年權
益保護等方方面面;涵蓋了能增進青年健全發展的各
項措施,能保障青年福利的各種措施,能協助青年處理
成長過程中的難題的諸多措施,能促進青年發展潛能的多種措施等等。如我們所瞭解的遊樂場協會(香港
某一青少年社團)來看,其工作服務職能非常多而且實
用,內容直接“教導”青少年如何介入社會職業,成為社
會有用之人。它的青年就業培訓涉及領域廣、專業性
強、實用性強、操作性強、針對性也強,培訓內容都是圍
繞引導青少年如何健康成長,如何創業,如何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等方面設置。
第三,社會工作方法突出個性化。青少年是人生
階段的重要時期,每個成員都是獨特的,有差別的,他
們有著不同的需要和問題。因此香港青少年工作特別
注重個性化工作方法,例如,直接關注青少年個體,側
重個案輔導,根據每個青少年的不同需要要採用有針
對性的介入方法,並制定可行的治療計畫和目標。比
如香港頗具特色的外展工作,就是通過深入街頭巷尾,公園,娛樂場所,與青少年做直接的溝通交流,針對其
情況,然後解決問題。香港的學校社會工作不僅注重
青少年的個性發展、人際關係等常見問題,也十分關注
他們的個人實際問題,如新移民問題、黑社會影響、藥
物濫用等等。並引導他們如何成長,如何創業,如何掌
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等問題,真正做到了普遍性與個性
化的統一。
三、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對我國的啟示
當前各國政府對青少年問題的認識在深度、廣度
及具體化方面均有所提高,都非常重視如何積極地促
進青少年的成長與個人價值的實現。由於社會制度和
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內地的青少年工作和香港自然
不能簡單地類比,在我國,現代社會工作應該是一項政
府主導的、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以為民解困和助人與
自助專業性、社會性服務工作,是一種助人自助的專業
服務。新中國建立後,至今仍然尚未制定統
一、專門的青少年政策和明確、正式的有關法律法規,亦無明確的青少年政策與行政的專責部門或機關架構,而香港青
少年工作的內在精神和別具一格的特色做法,確確實
實給我們許多思考和啟迪,為我們現行青少年工作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經驗。
第一,以青少年為本,正確定位青少年工作。香港
青年社團的工作之所以能蓬勃發展,深得社會各界和
政府的支持,關鍵的一點就是他們貼近社會,貼近青年
內在需求。而我們的青年工作側重於政治引導,社會
引導的功能就顯得相對萎縮,服務青年的內容長期得
不到細化和拓展。由於有了這樣的定位,工作上就難
免為工作而製造工作,為政治而產生工作,現實中就很
難真正融入青少年中,也不能真正瞭解和掌握青少年的所思、所想、所盼,而偏離了青少年的實際需求,自然
就受不到青少年的認同和參與。更突出的問題是,時
間一長,就產生了“青年官”、“青年官僚”群體,真正能
夠團結青年、影響青年、教化青年的青年領袖卻無法在實際工作中產生。要改變這一現象,首先是要建立以
青年為本,以青年的需要和個人發展為本的工作思路,在具體的活動內,要著重考慮社會和青少年團體的接
受程度和參與程度,著重考慮青年的社會需求和社會
成長。時間證明,活動的創意新穎就能抓住青少年好
奇心和新鮮感,激發青少年的參與熱情,活動的形式內
容貼近青少年的生活和思想實際,青少年的認同感和
接受程度就高。
第二,以政府為主導,民間組織全力支持。香港青
少年社會工作除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外,主要是通
過大量發展民間社會福利團體,與政府共同承擔繁重的社會服務工作,並著手培養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我國大陸由於獨特的歷史原因,民間團體極度缺乏,很難
像香港的民間團體那樣起先導作用。因此,我國大陸的青少年工作制度需要尋求政府的支持,把政府作為
推行制度的主導力量。要推行這項制度,首先社工的職業地位必須得到政府和社會的認可,社會工作人員
則必須經受專業職業技能培訓。
當然政府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政府不應也不可能
成為現代意義的社會服務工作的唯一實施者和直接經
辦者。我們要建立一種在政府的主導下,依靠民間力
量,一方面政府在政策和財政經費上支持,另一方面民
間力量可以採取社會化運作的方法,爭取各種資助,政
府則要扮演好社會福利事業的規劃者和監督者的角
色,以保證青少年社會服務工作的健康發展。
第三,以專業社會工作者為主體,建立專業社工人
才隊伍。在香港,社會工作是項職業,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必須是在香港社會工作註冊局註冊的社會工作專業
畢業生。這樣就把對社工職業資格的考察轉移位對做
就讀大學社工系得考察。香對各大學社工系制定了嚴
格的評審條件和程式,定期對已認可大學的社工教育
課程進行評審,這就促進了其專業社工隊伍的形成和
發展。而專業價值觀和社會工作理念,個人自我調節、自我成長的幫助,人際關係的處理技巧都對青少年個
案工作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社工是青少
年的朋友,尊重他們,關心他們,與他們共同面對各種
問題和困難,幫助和引導他們增長能力自己解決問題
是香港社工共有的基本理念。
參考文獻:
[1 ]陸士楨.青少年社會工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5.[2 ]文軍.社區青少年工作的國際比較研究[M].上海:華東
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3 ]張洪英.社會工作教育及專業社會工作關係的透視[J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 ,(01):134.[4 ]吳亦明.香港社會工作及其運行機制社會學研究2002.(09):71.[5 ]李夏研.香港問題青少年教育的特色[J ].上海教育科研,2005 ,(08):24.責任編輯:丁化
·58 ·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Vol124 ,No12
第五篇: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控成为银行焦点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控成为银行焦点
一方面是银行业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一直受“缺钱”困扰。然而,去年这一状况有所改变。中国银行业协会杨再平副会长在近日召开的“2012年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最佳实践报告会”上指出,去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是21.7万亿元,同比增长18%,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长15%;小企业贷款余额10万多亿元,增长25%,比平均贷款增长高10个点。这反映出商业银行在支持小微企业方面取得了成果。
在加大小微企业贷款的同时,小微企业信贷支持与风险管控成为银行界关注的焦点。中国银行业协会杨再平副会长表示,“目前,一部分银行已经建立起一整套适应中小企业贷款的机制和流程,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方面已初见成效。”杨再平说,风险控制,可以帮助银行实现从信贷审批、账户管理、账款催收到反欺诈等方面的评分模型和策略咨询。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必须要上升到智能化的风险管理。”费埃哲公司中国区总裁陈建建议,从决策管理的角度推动风险管理,小微企业的信贷审批作为最重要的环节,借助信贷审批决策系统,加强风险管控,实现自动化的信贷审批,提高业务效率。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增强与大中型银行的竞争力。实施了先进的信用评分体系和分析技术后,银行可以通过业务规则、预测分析技术,更精准地了解客户需求及潜在风险,个性化制定营销方案,快速应用智能化决策管理,有效管理风险。
民生银行代表在发言中表示,今年全年小微企业贷款将占全行贷款比例30%左右,小微企业对民生银行的盈利贡献率能达到14%左右。如果有制度支持、有好的商业模式,完全可以解决风险高这个问题。工商银行也表示,今年工行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目前,工行在全国设了1000多个小微企业服务的专营机构,在全行选配3万个小微企业的客户经理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2011年工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长幅度达到47%。
专家提醒,要警惕目前呈现出的“实业空心化”现象,一部分企业的主业利润率太低,从而导致资金游戏时代的到来。这对于定位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来说尤其值得关注,防止信贷资金进入资本游戏是最主要的风险防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