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状况思考建议
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是指领导干部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律己的意识。胡锦涛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要实现党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关键在各级领导。现在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问题主要出在某些执掌着各种国家权力的领导干部身上。一部分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办事情总是从利己观点出发,不考虑符不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了获得个人利益,什么事情都敢去做,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权代法,权大于法,领导说了算的现象时有发生。要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使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依法行使权力,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一、领导干部具备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领导干部具有法律意识不仅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确保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增强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本部门、本行业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都将产生积极而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
(一)领导干部具备法律意识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倡效率、崇公正、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是严格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运行的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它市场经济一样,其自主、平等、诚信、自负盈亏等属性,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加以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实质上是经济法治化的过程。我国实行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法律是重要的调控手段。只有有了健全的而且有效得到实施的市场主体法律、市场行为法律、市场秩序法律、宏观调控法律、社会保障法律和制裁犯罪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健康有序发展。否则,经济活动中的种种弊端和不良倾向就会滋生蔓延,如投机倒把、坑蒙诈骗、假冒伪劣,直至权钱交易、腐败现象,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也需要按国际经贸和民商事领域的贯例和通行规则办事。完全可以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的客观需要,是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国际经济接轨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转轨处于关键时刻的今天,为了堵塞不法之徒可以利用法律漏洞,杜绝权力进入市场,权钱交易现象得以滋生的条件,防止计划经济的弊端和市场经济的消极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则更具紧迫性和必要性。而领导干部是否具备法律意识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和带动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学法守法,依法办事,而且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领导干部具备法律意识是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因而对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要求领导干部既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政策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出色的组织领导才能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还要有高深的法律素养。在新的挑战面前,领导干部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就难以胜任领导工作,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现实,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经济、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水平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领导干部具备法律意识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履行好领导职责的新要求
当今世界处在深刻而复杂的变动之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种种思潮激烈碰撞,不同认识竞相反映,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科学的制高点,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他们在政治上对我搞颠覆渗透,经济上搞制裁封锁,意识形态上搞西化、分化。从国内形势看,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存在着这样那样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入世”和西部大开发两大新的战略任务的启动,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法治环境。因此,社会稳定、政局稳定,国家稳定,尤其重要。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保持稳定最根本、最靠得住的是搞法治。因为,它最具稳定性、连续性,不会因领导人的变动而变动,因领导人的注意力变化而变化;它具有权威性,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党的
第二篇: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浅谈
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浅谈
姓名:陈继焕学号:211216136专业班级:土木工程(1)班
摘要: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虽然客观上讲,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法律意识必然包括法律思想体系的理论内容,但就实际状况而言,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思想体系理论内容的比重还是较低的。大学生纪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该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只有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法律修养,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法治观念社会主义
身处这个群体也感受颇深,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新闻屡见不鲜,像室友投毒之类的重磅新闻不在少数,这样说明大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尤为重要,不单是为了自己,同时也为了社会的和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反映、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它既反映现代法治文明的一般要求,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就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在我国是根本的宪法性原则,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指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广泛的认同;宪法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的作用,—切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规范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支配下发挥作用。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一个本质
要求,它揭示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执法是一种手段,为民是一种目的。它明确了执法的价值取向,表明人民是政法机关的服务对象。具体来说,执法为民就是要求政法机关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文明执法。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正义侧重法律内容,实践结果的评价;公平是正义的外在生命,正义是公平的内在灵魂。公平正义是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的生命线。立法是公平正义的起点,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体现的是政治性,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政法工作才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党的领导具体来说就是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的要求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才能保证依法治国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现阶段,党和国家根本利益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要求和功能体现。现阶段,党和国家根本利益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要求和功能体现。
由此可见,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物质生活条件的决定。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大学生这个庞大的集体,这个在将来融入社会,建造社会大厦的柱与梁,学好法律知识,具备良好素质是尤为重要的。对此,我们凭借对我国法律的一些了解,谈谈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法律意识表述为: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这种
表述可以概括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不同层次和组成部分,正如刘旺洪教授所言:“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
2010年,有关机构对全国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1万余人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赞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目标,认为应该自觉守法、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等等。然而,同时却有42.67%的人同意“只有私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才应求助于法律”,15.41%的人“遇到法律纠纷”选择“托人私了”,80.96%的人认为“在亲情和法律面前,有时确实不好办”,42.97%的人认为“能够钻法律空子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有52.54%的人“买到假冒商品”后只能“自认倒霉”。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和增强,但大多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而且“知”与“行”存在较大反差;在不同大学生当中法律意识水平参差不齐。从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也是如此。一方面,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也不鲜见,如盗窃、抢劫甚至卖淫、强奸、杀人等犯罪行为,以及打架斗殴、毁坏公物、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随意撕毁就业合同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致使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犯和损害。其中不少女大学生对自身安全关注不够,有些大学生在就业、勤工助学过程中被骗,有的大学生上网交友陷入不法之徒布下的陷阱„„
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不难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随着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扩大,大学生开始学会对现实行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关注国家的法制建设,更关注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他们又往往富于幻想,急于求成,缺乏对国情的全面了解,缺乏冷静、理性的分析,常常又表现出情绪化的倾向。第二,法制心理状态呈现出多样化倾向。有些学生对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比较欣赏,主张在法制建设上全盘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也有些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轻视法律的作用。第三,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喜欢以批评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为表现个性,甚至把学校规章制度视为束缚其思想和行动的多余之举,对法纪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作出违规的情况。
第四,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法律知识懂得不少,然而现实生活中,其行为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守法的自觉性较差,形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现象。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不乐观,对待是非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态度不够坚决。上述情况表明由于受社会负面文化和学生自身道德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面对这种情况,对大学生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势在必行。
由于当前的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成分是独生子女,受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他们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喜欢以批评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为表现个性,甚至把学校规章制度视为束缚其思想和行动的多余之举,对法纪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作出违规的情况。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也由于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我们经常看到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使大学生感觉到的是法律的无情,而并没有感觉到法律是他们生存的需要,是他们行为的准则,是他们利益的维护者,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认为只要我不违法就无需学法。有的甚至把神圣的法律看做形同虚设,即使约束和规范,那也是针对“老百姓”的。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现上升趋势。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呈明显增长趋势。2002年轰动全国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北京动物园“伤熊事件”以及后来发生的“马加爵”案等,更是让大学生犯罪问题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一名在读医科研究生黄某因身体不适入院,入院后,病情加重,先后出现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状。医院组织了多次全市专家会诊,并经病因学检查,未发现病因。警方介入后称该生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投毒物或为四氧嘧啶,可致肝损伤(据悉此药物是临床医学生在做肝损害模型实验中的常用药)。并基本认定同寝室一同学存在投毒嫌疑。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大致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几乎大部是涉嫌盗窃罪和色情诈骗罪;大学生犯罪的侵害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
年龄结构上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对象,能给予最恰当的解释是:现行法制教育模式,没有让当代大学生们真正懂法、守法。
由此可见, 当代有许多大学生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 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有利用引导、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维护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他(她)们的法律素养,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涉及家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首先,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必须实施依法治校,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其次,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并且注重给孩子良好的熏陶;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形成一个好的法治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法制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
道德与法律的同质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以及两者界限的模糊性是道德与法律进行一体化运作可行性的基础。虽然道德与法律有很大差异,但在规范这终极意义上两者先天是兼容的。而且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礼”,这种伦理法律化低成本高效运作的历史为我国法制现代化提供了道德与法律一体化运作的历史实证的先河。寻找道德与法律的契合点,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学习和修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注重知、情、意、行的相互作用,区分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注重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
合,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改进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我国儒家学说中所提倡的“慎独”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的栋梁,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其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民主法制化进程。不仅要学业成绩突出,更应该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只有真正的识法、懂法、守法才能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可以说,必备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应该业必然成为每一个公民特别是当代青少年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因此,增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预防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同时提高其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不仅是基于培养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的一代公民,更是着眼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进程。
笔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其中一员,深知自身使命的艰巨和神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征途可以说任重道远,有时候还要历经坎坷。我将时刻把祖国和民族的荣辱安危系于一身。我决心在孜求学业、顽强打拼的同时,不断地用法律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学习法律技能,提升法律素养,做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修订版
第三篇: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模版)
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
14广告文 陆佳倩 2014334480011 钱敏 2014334480012 陶珝菲 2014334480014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民素质的提高,作为社会未来栋梁的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层面的关注,而法律意识既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又是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所以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我们小组在浙江理工大学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寻找了100名同学填写问卷。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制文明的程度。培养良好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对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大学生需要注重对自身法律意识的加强和提升,以便更好的提升自我,适应社会,改善社会,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社会秩序 早在十几年前,中共十五大就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贯彻落实至今,总书记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多次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和法制社会建设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是新形势下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为推进法治社会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实现新发展、取得新进步。
众所周知,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也是公民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而当今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法律素养的不足,经常有违法犯罪的事情发生,甚至有些是震惊全国的恶性犯罪行为,即使是全国排名数一数二的高校大学生犯罪也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情节十分严重,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恶劣影响,给社会带来了恐慌,甚至让一部分人对大学生失去了信心,如复旦投毒案。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他们有着敏捷的思维,善于独立思考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己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社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对法律没有足够的信任,因此没有确立对法律的权威。其次,大学生法律意识不成熟。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跨越青年和成年的群体,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等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偏差。另外,当今大学生法律意识浅薄,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当前大学生在违法犯罪面前,没有足够的胆量和法律意识,缺乏正义感。与此同时,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大多仅限于课堂上老师的教导,而不是主动学习法律法规。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象牙塔”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我们在浙江理工大学多个地点发放问卷,共1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率为100%。下面我就问卷中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第四题:“你会闯红灯吗?”76%的人选择会,24%选择不会,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认为这是小事,毫不在意,但是他们忘记了小可以见大,从闯不闯红灯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只贪图一时的方便,而没有看到自己已经违反了交通规则。第五题: “买东西时你会索要发票吗?”83%的人选择从不,16%选择偶尔,只有1%选择了每次,这充分说明了大学生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意识不够强。从第七题:“你接触到法律知识的途径有”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学校教育了解法律知识的,很少有人主动去看书读报了解法律的相关知识,说明大学生的对法律学习兴致不高,兴趣不大,积极性缺乏,多为被动式灌输学习。再来看第八题:“当你的权益受侵害时你会”在这道题中,98%的同学都选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权益还是很看重的。在最后一题的自评中,我们发现多数同学都选择了“60—75”这个档位,有71%,这反映出大学生对自己的法律意识状况还是了解比较透彻详细的。
问卷结果表明,大学生法律意识尚有欠缺,男女大学生存在差异,女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更,其实很多大学生法律意识都很薄弱,特别是我们大一新生。很多事情发生后都没有想到用法律去解决,或者有时候遇到不公平的事情,都是自认倒霉,却从来没想到为自己争取应有的利益或权利,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
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自身原因,一个是外部原因。自身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缺乏主动性和远见性:我们发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他们认为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好各方面的能力,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因而不必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去学习法律知识。而且法律知识相当枯燥,缺乏吸引力,因此很少有大学生会主动去学习法律知识,对学校开的相关课程也是只求过就行,对学校举行的法律知识讲座,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样渐渐形成不良风气,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大多数大学生重学分,轻时效,并没有意识到法律的长远作用以及有形和无形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很难有扎实的法律基础;二是缺乏实践性:大学生反映法律知识好像离自己很远,在课堂学到的知识长时间不用,缺乏实际,很快也就忘记了。
外部原因也有两个,一是教师方面:除了将法律作为专业课的专业,老师一般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学生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只要不影响课堂秩序,老师也不以为意;二是学校方面:学校关于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方面的课程太少,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程度关注不够,而且高校的法律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现象,造成学生死读书情况,缺乏实践。
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呢?
一、学生应提高自身学习法律知识的意识,多参与法律讲座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让道德修养与法律同时进步;
二、教师要打破常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组织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如法律知识竞赛、法律主题活动等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学校要深化“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多组织专家讲座,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启蒙;
四、社会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治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媒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便宜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此次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薄弱,法律知识的不足,以及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和应对方法。在当今中国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可以映射出法律贯彻的效果。法律意识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意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意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对公民,社会以及国家的法制观念有很大的影响。
由当今社会需要具备各种素质的人才,法律素质是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所以现代法治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懂法、知法、守法,依照法律从事生产和生活,一切活动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这是我们所不能逃避的局面。但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者,作为新世纪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没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较高的法律素质,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培养良好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增强公民权利义务和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为将来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在社会生活中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减少犯罪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改变我们民族多年来形成的轻视法律的心理、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小组在这次的调查实践中深刻的认识到了法律意识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意识到我们决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主动通过多种渠道汲取法律知识,主动参与与法律相关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好好注意,多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做个具有强烈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第四篇: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问卷
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感谢你参加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问卷,这份问卷旨在通过各位对以下问题的回答来了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回答结果我们会保密,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且仅供研究分析,不做其他用途,请放心作答。
1、你的性别是()A、男 B、女
2、你的年级是()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你来自()A、城市 B、农村
4、你会闯红灯吗?()A、会 B、不会
5、买东西时你会索要发票吗?()A、每次 B、偶尔 C、从不
6、你觉得在非法学的大学生中开设法律公众课有必要吗?()
A、很有必要,可以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B、有必要,但作用可能不大 C、无所谓,法律离自己很远 D、完全没必要
7、(多选)你接触到法律知识的途径有()
A、书本报纸 B、学校教育 C、电视网络 D、家庭影响
8、当你的权益受侵害时你会()
A、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B、用武力解决 C、用关系解决 D、忍忍就过去了
9、你认为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是()
A、很重要,是维权的重要手段 B、比较重要,有时试图用法律解决问题 C、一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用 D、不重要
10、给你自己的法律意识评分()
A、85—100 B、75—85 C、60—75 D、60以下
谢谢回答!
第五篇: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培养(最终版)
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培养
依法治购,建设社会主义法捨购家”的伟业?要求党校毙须把培养当政漓导干部礑法律素质作为一祟諼要任务。我们党提出在21世纪中叶建成法治国家的政治目标,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党在新世纪执政的基本方略。为适应治国方略对执政党提出的转变执政方式、加强法律意识和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法律教育培训,使其牢固树立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他们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尤其重要。江泽民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努力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的本领,这是新时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保证深化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要求。”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实施治国方略过程中,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的关键所在。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熟悉国际国内经济法律规则并运用全球化的思维方式。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表现在依法办事、以法律己方面还应当熟悉与其管理工作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影响到我们的经济活动,而且必将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WTO的一整套规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其最终目标是要求各国政府完全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运作,促进贸易的自由化。在WTO协定所包含的规则体系中,涉及到大量的有关政府的管理行为,规定了由其实施的诸多权利和义务。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了解国内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而且对包括WTO协定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法律规则和国际惯例有所了解;用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并改变那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提高领导和管理才能。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更新和素质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它更加突出知识和信息作为战略性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1世纪的党政领导干部,不仅要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较高的党性修养,而且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要懂法律、懂外语、懂网络,尤其要懂法律。因为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促使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出现。如果作为领导干部不懂知识产权法,不懂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懂如何保护发明创造、驰名商标,不知道网络版权等法律问题,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就不能处于主动地位。新时期领导干部要奉行法律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统一,要把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和法律精神融为一体。这些对领导干部人才素质,也苍睋孝教育尤其敞学教觹提扯潦更高的要莝。
二、新世竿新惼势下党校法懅=堂?某⑴?
改革繆放以来,S绕涫堑场耙婪ㄖ喂⒔埳枭缁嶂饕宸ㄖ喂摇〉闹幑铰匀妨⑿岳矗硱7ㄑЫ扔訥跋啾扔辛撕艽蟮亩⒄箖忧苛朔ㄑ柿α浚黾恿朔ㄑ喙刈↙獾纳杵么取5率罍凸使谛问品⒄购沤ㄈ栌蠽泄厣?嶂饕逦按笫乱挡g我们党各级寥?干部暷素质提出的要求囙比儸还有参距。因此,英在略下几个方面进行该强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