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贫状况的一点思考

时间:2019-05-15 16:0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扶贫状况的一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扶贫状况的一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扶贫状况的一点思考

关于扶贫状况的一点思考

——云南曲靖调研专题报告之扶贫部分

聂晶1、1、总体情况介绍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和制约我国中西部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在根本上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在这次云南调研过程中,除了西部地区秀美的山川、丰富的物产以及该地区这些年来取得的飞速发展之外,更让我们感触至深的就是贫穷。

1994年1月国务院划定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中,云南就占了73个。虽然我们所到的A和B县没有在这些国家级贫困县之内,但由于地理历史等种种原因,在两县内部的山区乡镇之中,贫困现象还依然存在。

案例1:

A县a乡是云南506个“九五”扶贫攻坚乡之一,也是A县唯一的省级扶贫攻坚乡。a乡下辖11个村公所,76个行政村,其中山区村公所7个,由于山区缺水,温饱问题一直还未解决。辖区面积146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5630亩,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9亩。总人口18129人,其中农业人口17469人,非农业人口660人。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370.19万元,农村人均经济收入2501元,全乡农村经济纯收入2125.2万元,人均经济收入1216元。农村人口人均生产粮食407公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392亩,其中烤烟种植5000亩,产烟87.82万公斤,产值619万元。

案例2:(参见总体情况报告A县贫困农民代表)

案例3:(参见总体情况报告A县中等收入居民代表)

案例4:(参见总体情况B县b乡状况)

结合国家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云南省制定了自己的“七七”扶贫攻坚计划,并在各个方面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和措施。资金投入方面,从省里到市县,每年到要投入大量的专项扶贫资金。省政府文件规定,省定的506个攻坚乡,从1996年开始全面实施以建设人均一亩基本农田为中心的温饱工程,每年每乡省级补助50万元,地(州)、市(县)原则上以不少于1:0.5的比例配套相应资金,这些资金集中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补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了以改土、治水、办电、通路、绿色为主的五大基础工程,省财政每年安排到与脱贫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资金有25500万元。在扶贫资金运行方面,建立专户直拨制度,目的是保证扶贫资金能切实有效的用到贫困地区。

A县扶贫工作简介:自1986年以来开展扶贫工作的十四年里,各种扶贫投资共计1497.4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1018.8万元,老游击区贴息贷款278.6万元,政府信贷资金100万元,农行小额信贷资金100万元。这些资金中有546.9元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建大小水池水窖968个;农村用电方面投入30.8万元;道路建设方面投入60.6万元;文教卫生方面投入91万元;安居工程方面投入6万元;发展经济林果方面投入118万元;畜牧业发展方面投入355万元;乡镇企业发展方面投入345.8万元;科技推广方面投入42.4万元。

在a乡,从1996—2000年这五年间,乡里每年可得到上级补贴75万元来用于扶贫(省里的50万+市县配套资金25万)。这些资金由农财科设立的扶贫资金专户来统一管理调度,而且每年上级有关部门都要来检查验收资金使用情况。这些资金的用途主要是在基础建设上,如兴修农户家吃水用的小水窖等。从1992年至今,全乡用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522万元,其中: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163万元,建成水池、水窖、抽水站的各类水利工程633件,建设水浇地8800亩;投入公路建设资金164万元,结束了一个村公所23个村委会不同公路的历史;投入农贸市场建设资金166万元。

2、扶贫现状

几种扶贫措施:

小额信贷扶贫是一种组织化、制度化的按商业化原则经营,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不需要担保、抵押的信贷扶贫方式。通过直接向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以中心组活动为主要阵地,提供各项服务,提高劳动者素质来脱贫致富。早在80年代,南亚一些国家,如

尼泊尔、孟加拉国等国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来摆脱贫穷,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小额信贷扶贫的对象是年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下,人均产粮300公斤以下的贫困户。它以贷穷不贷富、贷小不贷大、贷女不贷男、规划到户、自愿组合、连环担保、小组基金、亲戚不能同组为基本原则。根据自愿组合的原则,每5户组成一个小组,每3—8个小组组成一个中心,自愿选举出小组长和中心主任。贷款时以信贷小组为单位发放贷款,实行一次性发放制度,贷款限额每户2000元以内,其中须扣除贷款额的5%作为小组基金(风险金)。实行整贷零还,贷款期限一年,全年分12—24此还清,年利率5.76%。在各乡镇成立工作站,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三查”制度。

小额信贷成功的标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六条衡量标准):

1、扩展规模,保证所覆盖贫困者特别是贫困妇女的数量;

2、放款业务运作高,保持较高的还款率,还款率至少为95%,通常为98%,任何时候都讲拖欠贷款和未还款的比率控制在5%以下;

3、运作效率,到第三年底,增加每个贷款人的每笔贷款的收入;

4、财务实力,在5年内达到财务上完全自给自足;

5、服务,争取使借款人得到较高的满意度;

6、社区影响,在开展小额信贷的乡村,社区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据我们在a乡了解的情况,小额信贷扶贫资金每年50万元,年利率3‰(省政府文件中利率为5.76%),资金来源县财政和农行各50%,近几年由于需求较大,资金供给达到100万元,但仍有需求缺口。运营机制采取的事边贷边收的循环运作的机制。所贷的项目也多为1年以内的短期项目,不过也存在1—2年的长期项目,由于项目风险低,还贷率达90%以上。在农户自愿结成5户一组的信贷小组中,按照每户每次贷款2000元的上限,小组每此可贷1万元,这些资金供小组成员轮流使用。主要发展养殖业(如鸡、猪),零售业等与生计密切相关的项目。乡里有专门的小额信贷领导小组,决定放贷对象的一般是组长负责,按“谁批谁负责”来具体实施。并且切实的按照“贷女不贷男,贷贫不贷富”的原则来贯彻执行。县里的小额信贷资金每年安排一个乡,“效果显著”。

小额信贷扶贫从给农户激励方面来说是优于财政直接投资的,由于农民还有还款的压力,就不得不更加努力的投入到生产中去。这项政策在a乡来说基本上说是成功的,虽然它的还贷率没有达到成功标准的95%,但是在实际运营当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以分散经营为主的现在的中西部农村中,农户作为一个个经济实体,他们不需要太多的资金,也没有能力管理好太多的资金,小额信贷扶贫正是在这方面适应了分散的经营方式。

异地开发扶贫的对象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基本丧失生存条件和土地符合过重,人均耕地少于0.3亩;

2、有劳动能力,遵纪守法,实行计划生育,愿意到异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在政策(土地、税费、户籍等)方面,政府给予了很大的优惠。如一定时间内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永久居住权等。

在a乡,“异地开发扶贫没有条件”。据乡里有关人员介绍,虽然山上农民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别说是灌溉,就连吃水也成问题。这七个山区村公所每年生产的粮食虽然免交公粮,但有些户要解决吃饭问题还得靠政府资助的返销粮。而没有条件的原因并不是因伪山上的不想搬下来,而是他们没有可以搬去的地方。在a乡,山下地势较低的地方耕地十分有限,这些土地仅仅够山下的农民养家糊口,除此之外再没有空闲的可耕土地。而对于迁往外地,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外面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富在外不如穷在家”、“怕到外地受欺负”等原因使得这些农民宁肯呆在这些靠天吃饭的“雷鸣田”里。

科教扶贫是云南省扶贫工作大力推进的一个方面。省里组织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大力推广先进的使用配套技术,如良种、育苗、地膜、病虫害防治、养殖等各项农业先进技术;在教育上在贫困地区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办好希望小学;在文化上实现村村都有卫星地面接收站,扩大农村电视覆盖率;在医疗卫生上建立和发展村卫生所,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在a,乡里自92年投入到科技扶贫上的资金累计18万元,建成了人参果种植、高产水稻等科技示范基地;投入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573.7万元,全乡76个行政村全部普及了六年制义务教育,在今年的75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中有15被用于教育设施的改造;投入到卫生事业建设资金11万元,11个村公所都设有卫生所,在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还有160万元投入到集镇改水上,使洁净水普及率达到65%以上。

“一帮一”的结对扶贫和挂钩扶贫是A县在扶贫工作中的又一举措,县直挂钩扶贫单位60多个,结对的党员干部3093人,做到了不脱贫不脱钩。结对以后的贫困农民除了可以获得现金实物等帮助外,还可以获得技术上的支持和教育上的帮助。

在扶贫过程中,返贫现象的存在难以避免。返贫的实质是贫困,导致返贫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导致贫困的原因。在很多贫困地区有着“脱贫→返贫→再脱贫→再返贫”的怪圈。分析其原因,我们可以得出:贫

困地区自然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经济结构单一,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贫困和返贫的根本经济原因;而落后的观念,以破坏资源为代价,进行掠夺式经营的急功近利的小农意识,安土重迁的守土观念是导致返贫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返贫是消除贫困过程中一种必然的曲折现象,需要进行长期的系统整治。

从1997年开始,国家对烤烟实行了“双控”、“双调”的政策,这些产业政策的执行造成了地方财政和农民直接减收,而现行的补偿政策对农民减收部分尚未考虑,农民收入难以增加就在客观上给扶贫攻坚工作增大了难度。另一方面,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得当地赖以创收的传统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都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现象的客观原因。

在a的调研使我们了解到,使得返贫现象存在的原因有:农副产品价格下跌,农民增产不增收;学生学费负担相对来说很重,很多学生辍学就是因为交不起学费;缺少劳动力,人多地少,虽然在当地农村计划生育已经放宽到允许农民生育两个孩子,但地理位置的限制(很多机械无法使用)、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得没有男孩的家庭很难生活下去;以及由此导致的养老负担重等社会问题。

然而这些原因仅仅是摆在表面上的现象,单单从这些表面现象入手去解决贫困问题是永远也得不到结果的。如果说因为缺少劳动力而去违反或者放宽计划生育政策,那结果只能是造成这样的一个循环:违反计划生育→人口数量增加→入不敷出变得更穷→别无选择破坏生态→生态恶化粮食减产→农民变得更穷→为了养老不得不违反计划生育。由此可见以多生孩子来应付暂时的贫穷来应付养老问题,结果只会是饮鸩止渴,造成恶性循环。所以必须当机立断,打开这个怪圈,以短痛来代替长痛,而关键所在就是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这又需要政府来抓。

农民增产不增收是事实,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实现不同等级农产品的不同价值;传统产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控制是事实,我们可以把目光转向其它行业,在不断摸索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支柱产业。

科技扶贫与科技开发、农民智力开发同时并举。实用技术能否有效的传递给农民,取决于研究和推广的有效性及农民的承受能力。科技扶贫还要以贫困地区的资源为基础,坚持走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商品优势——经济优势这条发展途径。在新技术开发方面,要形成“新技术的获得推广应用生产发展”的双向顺畅流动机制,是科学技术服务与生产,生产为科学技术进步提供前提。

虽然各级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了贫困地区很多优惠,虽然在我们所掌握的资料中看到的方法措施是如此的完善,但只有当我们深入到真正贫困的村庄、农户家中时,我们去不难发现政策的完美和实施效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政策有了,下一步就是实施了。政策的实施者——地方政府的同志们的工作并不好做,夹在“三明治”中间的滋味很难受,这一点也是有目共睹的。现在我们所缺的,也就是美中不足的是我们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扶贫资金的最有效配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3、原因分析及脱贫设想

扶贫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存条件的改善;二是观念的改善和人民素质的提高;三是生产条件的改善。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一个方面指的是与人民基本生存条件密切相关的设施,如农田水利、医疗卫生等条件的改善,其改善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人民吃饭穿衣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这个方面仅仅限制在最低层次上的脱贫,也正像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的五个层次中的最低的一个层次的需求。但没有这个层次是万万不行的,所有较高层次上的脱贫就必须以此为物质基础。这是当前政府大力投入资金要做的一个方面,因为这并不属于盈利性质的项目,所以也只有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方面的工作。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兴修农田水利;改善农民的生存(饮水)状况,修建小水窖;组织“一帮一”的扶贫对子。

第二个方面是指通过教育宣传的等方式来改变落后的观念,提高贫困地区的人民自身的素质,使其掌握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科学致富的观念,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脱贫。如果说第一个方面的目的是脱贫的话,那第二个方面就是要以致富为目的了。单单靠第一个方面的大力投入永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根本上重视科技和教育才能最终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在这个方面虽然政府要做的很多,如政策上的对贫困地区的优惠、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建造,但只靠政府的力量就显得力度不够了,需要全社会去共同关注,希望小学的建立就是一个例子。政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贫困地区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科技下乡,先进生产技术生产经验的推广;结对扶贫中的非现金和实物部分;农村的产业结构化调整,如B县b乡的香椿种植都属于这方面的范畴。

第三个方面指的是市场的建立、信息的传递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辅助设施如道路交通、通信设备甚至是电脑网络的完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农民能融入到市场中去,通过市场来达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第二个方面提供的是致富的内在因素,而这个方面提供的则是致富的外部环境。因为涉及到了市场,利益的驱使就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力量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政府所要做的就是提供并且维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硬件设施我们已经搞了很多,现在很多贫困地区都使用了电器、通了电话、修了公路、安装电视卫星接收天线,但这些工作够处于起步阶段刚刚开始,离第三个方面的要求还相差很远,还有很多工作要去继续深入。“市场+公司+农户”这一方式也是第三方面扶贫的一个尝试,B县的茧丝绸行业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以工代赈这一扶贫方式在以实物帮助农民的同时,也完善了基础设施,可谓一举两得。

当前我们面临了很多矛盾:区域贫困和农民贫困并存、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力素质双低,如何打开这些封闭的结已经是迫在眉睫。第一个方面的工作成本很高,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时间很长,这就导致了双贫困并存。中国现在的扶贫工作大多集中在第一个方面,对于第二第三个方面仅仅是稍稍涉及并未深入。

事实上,只要经济发展了,“饼”做大了,农民自然就会得到应有的一份。历史留给中西部的是贫穷,改变这种状况只有靠我们自己,靠我们经济的发展。

单一的因素解释不了发展,单一的政策和策略也无法启动复杂的经济发展进程。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政府无疑是主力军,而只靠政府适于远远不够的。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靠社会的力量,而现在我们缺乏的,就是一整套激励措施,也就是能吸引社会力量来投资中西部的措施。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75班邮编:100084

第二篇:扶贫工作思考

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就如何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谈几点肤浅之见。

一、“十五“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始终坚持从双江实际出发,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谋划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境安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扶农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扶贫攻坚放在最突出的位臵。立足基本县情,紧紧瞄准贫困群体和贫困人口,以贫困村为主战场,1 着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一体两翼”战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创新开发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表现在:一是全县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十五”期间全县共解决了3.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发生率由74.6%下降到23.7%;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18%;三是贫困地区安居工程、农田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明显改善;四是各项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逐步形成;五是产业培育力度逐步加大,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劳动者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有外出务工人员的贫困家庭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六是教育文化卫生建设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七是合力攻坚氛围浓厚,社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群众脱贫致富信心逐步增强,热情和干劲高涨。

回顾五年工作成绩,主要经验是: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平安和谐云南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坚持以 2 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步推进,基础设施条件和贫困村寨生活环境同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素质同步提高,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同步加大,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存在困难和面临的形势

五年拼搏奋斗,各项工作成绩显著,为我县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我县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欠发达阶段,发展不够,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由于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目前我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主要是“一大、二深、三高、四散、五弱”。“大”就是贫困人口绝对数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83元以下的人口还有 6.5 万人,人均纯收入在683至944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共有 5.4 万人。“深”就是贫困程度深。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的50.7%、26%、71.5%,并且呈现出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全县还有近1万特困群众基本丧失生存条件;7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布朗族基本处于整体贫困状态。“高”就是返贫率高。“十五”期间,返贫人口占脱贫人口的比重高达86.8%,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贫困群体呈现大进大出的态势。“散”就是贫困人口分布散。我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山区、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呈“大分散、小集中”,点、片、线并存的格局。“弱”就是支持力量薄弱。由于我县各级财政的自给率低、调控能力有限,所增加的资金与扶贫任务相比显得十分薄弱,扶贫资金 虽然总量在增长,但支出比例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仍呈下降趋势。扶贫开发呈现四个新特点:边际效益下降,扶贫成本提高,投入与需求矛盾突出;扶贫难度加大,减贫速度减缓,呈波动性下降趋势;返贫人口比重较高,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扼制;贫困人口分布宏观分散,微观集中,点线面并存,边境、民族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一状况和特点决定了“十一五”期间是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减少收入差距,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重要攻坚时期。

“十一五”是我县扶贫攻坚的决战时期,打好“十一五”扶贫攻坚战,既需要我们对这一时期扶贫开发的难度有足够估计,也应该看到扶贫开发具有的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这都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动力源泉。二是经过“十五”的建设发展,全县经济更加繁荣,社会全面进步,尤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县各级初步建立了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制度,非公经济、私营企业和个人对贫困地区帮扶的力度也在逐渐增大,一个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四是贫困地区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脱贫致富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建设的积极性高涨。五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工业 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及“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深入贯彻落实,人才技术将向农村流动,项目资金将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将向农村延伸,扶贫开发工作又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一)充分认识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紧迫感、责任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扶贫开发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贫开发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消除贫困。打好扶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人口脱贫和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事关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事关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实施,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我县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巩固的大局。解决贫困问题是党和政府的历史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增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臵,把扶贫开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优先着力抓实抓好,圆满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为扎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二)坚持五个原则,处理好四个关系。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在落实党委政府和部门扶贫责任、继续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充分发 挥信贷资金作用,发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以投劳、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

——坚持开发式扶贫和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相结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逐步建立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机制,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最急需解决的困难,让广大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直接受益。

——坚持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科学开发贫困地区资源,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加大科技培训和以职业技能为主的培训力度,搞好计划生育和医疗卫生工作,使扶贫开发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坚持重点突破与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相结合。切实落实“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整体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的服务水平,突出质量效益,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加大贫困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力度,实现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的大流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依法有效保护和开发水、土地、矿产、人文、生物和旅游资源,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尊重贫困群众参与权。在决策过程中,要摸清情况,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倾听贫困群众意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让贫困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保障农村贫困妇女、儿童的权益,实现不同性别、民族、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

第一,正确处理好扶贫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消除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避免淡化边缘化扶贫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为名,把雪中送炭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条件较好村的新农村建设,搞“锦上添花”,偏离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向的倾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我县区域发展不平衡,乡与乡、村与村之间人口资源环境气候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民族构成千差万别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的原则,科学制定新农村的建设指导标准,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别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十一五”期间,紧紧瞄准贫困对象和贫困村,按照先难后易的原则,把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台,通过贫困村的综合开发,为新农村建设打牢基础。

第二,正确处理好农民直接受益和间接受益的关系。在 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制定、规划的编制实施,尤其是支农资金的安排使用上,要坚持使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农民直接受益和间接受益的关系,紧紧瞄准农民、尤其是贫困群体,建立使农民直接受益的资金投放和使用机制,围绕农民长效增收机制的建立,以产业建设为中心环节,以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保障,努力提高各类项目、资金的进村入户率,舍得向农民投钱,把资金优先安排在与解决贫困农民温饱和巩固温饱最密切相关的项目上,突出解决好农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农民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实惠。

第三,正确处理好综合开发与突出重点的关系。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着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突出解决好制约新农村建设、尤其是稳定解决贫困村贫困群众温饱的关键性因素,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更加注重新农村建设、贫困村整村推进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夯实农民的增收基础,着力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努力实现基础设施条件和贫困村寨生活环境同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素质同步提高、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步推进,切实做到实施一个村,巩固一个村,发展一个村。

第四,正确处理好加大投入与整合资源、落实部门责任的关系。必须按照省委白书记关于完善协调、投入、责任、参与、激励5个机制的要求,切实加大投入,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处理好加大投入与整合资源、落实部门责任的关系。

(三)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好扶贫攻坚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核心在发展经济,难点在贫困地区。搞好了扶贫攻坚,就抓住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加快了贫困地区发展,就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为了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只有打好扶贫攻坚战,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新的高度认识扶贫工作,用新的理念谋划扶贫工作,用新的机制提升扶贫工作,用新的措施推动扶贫工作。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抓住重点,破解难题,着力在以下6个方面下功夫。

1、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增加扶贫投入上下功夫。首先,要建立扶贫开发投入随各级财力增加而同步增长的机制,大力调整资金支出结构,盘活存量,增加增量,不断加大扶贫开发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每年新增财力的10%用于扶贫开发。其次,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切实解决资金使用分散问题,充分用好政策、项目。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整村推进,兼顾贫困地区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和省新的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已经确定的扶贫重点工作。第三,要加大社会帮扶的力度。进一步完成挂钩扶贫的方式,探索有效的帮扶机制,促使各挂钩单位千方百计增加对挂钩扶贫点的资金投入。继续开展好扶贫济困向绝对贫困宣战的社会宣传工 作,争取社会各界积极踊跃参与扶贫开发。第四,切实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三农”各项工作的开展。着力建设贫困地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扩大信贷规模,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种养业、加工业,以及对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有直接作用的项目。第五,完善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扩大小额信贷资金的发放范围、额度和用途,适当延长扶贫贷款的使用期限,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为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2、着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在增强贫困村综合发展能力上下功夫。把实施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作为“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集中扶贫资金,着力改善贫困自然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力求做到实施一个村,巩固一个村,发展一个村,一要规划先行。精心编制和实施好村级规划,规划围绕村情、项目围绕规划、资金围绕项目、检查围绕资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整村推进。二要严格标准。要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把最能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和最困难的村、最穷的群众优先纳入扶持范围给予扶持。三要重点突破。要按照产业优先、发展优先的原则,把解决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问题放在首位,搞好整村推进。

3、着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开发,在拓宽贫困农民的增收渠道上下功夫。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即辐射范围宽,又连接千家万户的种植业、畜牧为、林业三大产业扶贫投入,10 在项目安排上对贫困地区产业开发予以倾斜扶持,采取政府适当补助方式,充分发挥信贷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的作用,建立长期滚动、农民直接受益的产业扶持资金使用机制。二要着力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水平。三要继续巩固提高糖、茶、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蔬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畜牧、林业等支柱产业;四要切实加快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抓住示范、培训两个关键环节,以良好的示范效果促推广,以实用的现场培训促普及,努力提高贫困地区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和水平。

4、着力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在拓宽贫困人口的就业渠道上下功夫。一要抓培训。按照“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效果,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二要创新机制。建立输出输入互动机制,鼓励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依靠社会力量,搭建转移平台,提高劳务输出有序化程度,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三要政策支持。认真落实政府对贫困农民转移的扶持政策,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依法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解决好影响农民工转移的突出问题。四要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五要加快成镇发展,收纳更多的贫困地区农民到城镇就业创业。

5、着力发展贫困农村公共事业,在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上下功夫。要坚持把加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 11 设,作为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先导工作和战略性举措来抓,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解决好饮水、行路、用电、基本农田地建设等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性、公益性、基础性项目,打牢经济发展基础。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增加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贫困地区上学难、就医难、文化落实、信息闭塞的状况。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强化民主法制建设,为贫困地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6、着力加大对特殊区域贫困人口听扶持力度,在缩小发展差距上下功夫。一要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特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二要对予重点倾斜,加大对7个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实施好“兴边富民”行动计划。三要加大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实行重点扶贫帮困。

第三篇:残疾人扶贫基地状况调查

残疾人扶贫基地状况调查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和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

“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

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残疾人,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农村

残疾人小康问题,是制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

颈”,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重

大课题和任务。

一、南宁市残疾人情况概要

目前我市有各类残疾人30.18万人,其中城镇残疾人5 万人,占残疾人总数17%,农村残疾人25万人,占残疾人总 数83%。在这83%的农村残疾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全市 农村人口中最低收入群体,其中一些人生活极其贫困。还 有一部分初步解决温饱的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还未从根 本上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一遇灾、病,极易 返贫。从总体上看,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广大残疾人的吃饭问题、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特别是农村残疾人,他们身处的环境 更为不利。

二、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基本做法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采取 了多种方式扶持贫困残疾人脱贫:在城镇实行了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在农村部分县区实行低保,没有 实行低保的县区实行生活困难救济制度,对生活有困难的 残疾人家庭实行定期或临时救济。目前,我市有26353个 残疾人及家庭成员59389人得到国家的低保或生活救济,2005年各级财政残疾人生活救助开支达1 100万元。多年 的扶贫S.-作,使我们认识到,光靠“授之以鱼"是无法从根 本上实现残疾人彻底脱贫的,还必须“授之以渔”。因此,在加大保障力度的同时,结合农村的实际,积极探索各种扶 贫项目,大力扶持农村残疾人发展种养业,并通过建立扶贫 基地,形成以一为残疾人服务为主的“基地+农户+市场”的 运作模式,依托基地,辐射带动残疾户脱贫。

(一)发展特色,形成规模。各级残联充分利用政府大 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有利时机,把农村残 疾人扶贫工作结合进去。为有效提高个体农户抵御市场风 险的能力,经过优胜劣汰,可行性项目得到巩固和发展,初 步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和效益的残疾人种养扶贫基 地,横县黑豚养殖、芦苇种植基地,武鸣县种鸽、种兔、种竹 鼠养殖基地,西乡塘区和江南区的生猪养殖基地,宾阳县缝 纫培训基地,隆安县板栗种植和种兔养殖基地等带动扶持 了一大批贫困残疾人脱贫。目前,全市已形成多模式、重效 益、广覆盖、深推进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格局,取得了很 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06年11月底,全市共有残 疾人扶贫基地t l个,辐射残疾人家庭及贫困农户4043户,人均年增收200—400元不等。

(二)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基地在建设思路上坚持典

型示范,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窗口的作用,不仅带动了

一县的残疾人脱贫,同时辐射到其他有条件的县。通过技 术支持,农户培训,种苗引进等各方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确保扶持一个,脱贫一个。如隆安县崧塔种兔房3栋750平方米,育肥兔房6间共l50平方米,共建笼位1500个。目前兔场有新西兰兔、日本大耳兔、塞北兔、比利时兔等7 个品种400多只种兔,育成兔2000多只,每年可向残疾人 及家庭提供种兔8000多只。基地聘请世界家兔协会会员、原福建省兔协会副理事长蔡治先生为长期技术顾问。两年 来,该扶贫基地已出栏种兔、商品兔、试验兔8400多只,总 收入30多万元。在自身发展壮大之后,基地逐步开始向周 边辐射,组织村干、,农户到基地观摩、培训,到有养殖经验的

农户代表家中学习家庭养殖技术,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定期 上门指导,确保成活率和成功率。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 面,逐步辅开,共向残疾人贫.困户及农村贫困户发放种兔 2837只,带动了全县5个乡镇1 80多户农户发展养兔业。(三)注重实效,不拘形式。南宁市完成区划调整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凸现,尤其是县与城区之间的 差距更为明显。因此,在推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中,市残 联要求各地围绕当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 目标,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将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融 入当地产业中,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因地制宜,重在实效。

如扶贫基地建设的方式,有的以残联为主;有的与当地名特 优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有的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残疾 人或健全人);有的由乡政府和村委会牵头。如工业基础 相对较强的宾阳县,就联合本地的3家制衣厂,通过来料加 工的经营模式,解决了30多名农村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每 月600—900元的工资也极大地改善了这些残疾人家庭的 生活水平。

(四)根据需要,做好服务。在基地的建设中,残联主 动做好服务,直接关系到基地的健康地发展。在基地兴办 和合办前,残联做好调查、论证、协调工作;在基地的运作 中,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帮助解 决基地建设中项目、技术等问题,协调乡镇、村组织对基地 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与照顾和支持。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保证他们的基本收入,尤其是在销售环节,组织统一收购,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广大残疾户及贫困户的经济利益。江 南、西乡塘两区的种猪养殖基地与养殖户签订报销合同,并 随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养殖情况,及时定点统一收购,保证产 有所销,销有所获。、(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残联把各县区残联的扶

贫基地建设列入年终目标考核,对此项工作要达标量化,并 专门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具体抓好落 实,真正做到一管二抓三落实。同时,深入基层,走进扶贫 基地,走入农户家中实地了解扶贫基地的发展情况,通过大 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三、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基本经验

实践证明,残疾人扶贫基地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发挥了 积极的作用,给残疾人带来了实惠,也激励了残疾人自强自 立,是引导残疾人进入大市场的有效形式,是残疾人依靠自 己的劳动脱贫的重要渠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 项重要内容。我市各级残联在创建基地建设中不断探索新 路子,积极了新经验。

1、领导重视和部门配合是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前 提。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建 设,经常过问扶贫基地建设情况,同时到基地看望、鼓励残 疾人创业,表彰扶持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家。财政、扶贫、农 业、林业、水利、科技、税收等部门从政策到技术上加大扶持 力度。当地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大力支持。领导重视、部门 配合、社会力量支持,使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工作具备良好 的资源优势和外部环境。

2、认真选好兴办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对象是关键。一是 注重企业的条件,有一定资金实力,较完备的产供销网络。二是注重致富带头人的素质。三是注重项目的内容。

3、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是残疾人扶贫基地健康发展的保 证。基地建设虽然存在多种模式和多种渠道,重点是注意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效益统一原 则。二是坚持市场需求原则。三是坚持资源优先原则。四 是坚持有序发展原则。五是坚持互惠双赢原则。

四、扶贫基地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南宁市残疾人扶贫基地普遍存 在规模小、技术差,辐射面不广,带动残疾人农户共谋发展 的办法不多,部分残疾人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困难和问题,我 们认为原因主要有:

(一)农村残疾人自身素质偏低。由于残疾因素,与外 界联系不便因而产生信息交流障碍,致使农村残疾人受教 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质低,缺少劳动技能,通过培训后,虽能掌握一些简单的种养技术,但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 和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困难了。加上身体残疾,可选择从事 劳动的范围十分有限,也使扶贫项目的选择受到一定的局 限。

(二)农村残疾人所处环境较为恶劣。农村残疾人身 处相对闭塞落后的农村,较城镇残疾人,他们缺少更多的就 业机会和受教育机会。同时,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城镇 实行的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在农村无法推行,农村残疾人的 出行和生活十分不便,很多农活残疾人根本无法从事,他们 因无劳动能力而大部分依靠家庭和亲戚供养。此外,农村 生活和生产受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影响很大,再加上长期 疾病的影响,多数残疾人家庭里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病残 一体,往往使残疾人家庭雪上加霜,家贫如洗,生存受到威胁。(三)扶贫基地自身运营模式的某些不足。目前南宁 市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在运营上普遍存在三点共性:一是规 模小、基础差、覆盖面窄、带动能力弱。二是合作框架松散,服务内容单一,整体实力不强,扶分机制有待规范。三是应 对市场变化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五、做大做强残疾人扶贫基地的政策建议

1、残疾人扶贫基地是具有扶贫职能的福利性经济体,对其扶持关键在于政策。政府可以通过“非市场制度”的 安排,扶持基地的发展。如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应用、新 资源的开发、土地的流转以及市场服务等措施予以倾向性 的扶持,重点提高基地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和改善外部的经 营环境。

2、残疾人扶贫基地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虽然有其特殊 性,但一旦进入市场就必须依据市场规律办事,仅仅依靠政 府的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还必须要在自身的运营模式上下功夫。第一,基地 必须是法人。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准入、经营管理、营销 契约、资金借贷都需要有法人。第二,要理顺残联与基地的 关系。残联更多地需要充当情报的收集站,服务的后勤站,产品的推介站等角色,在生产的全过程积极配合,帮助协调 扶贫基地的困难。第三,要实行签约式扶贫。基地对残疾 人的扶持必须有契约,用合同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第四,建立基地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估机制。对那些综合效 益好的基地,要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进行倾斜,加大扶持 力度,帮助扩大生产规模。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在各级政府、残联和金融部 门对基地投入的同时,积极发挥私人、企业投资主体作用,同时,要探索政府、残联和企业共同出资、企业负责承建和 经营的新的投入和运作机制。其中基础性、公益性的投入,如基础设施建设、种仔种苗发放、技术培训指导、自然灾害 保险、市场推广服务等,主要可由政府或残联解决。同时鼓 励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向基地加大投入力度;生产经营性

流动资金铡主要由基地通过自筹、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残联可以通过政府机动资金或贷款贴息等给予适当补助。

4、要建立风险规避机制。基地的建设具有自然风险和 市场风险的双重性,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 就使得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建设不可避免地要与当地的龙头 企业合作,背靠有实力的企业,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在良 好的发展环境中做强、做大自己。

5、要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农民企业家。目前,比较成、功 的基地均有一个或几个在专业化生产中、甘于奉献的经营 领头人。当前,我市场农村这类能人还不多,要通过多种媒 体,宣传他们的思想和事迹,在经营上则要多为他们提供优 惠优质的服务,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协调的外部环境。(南宁市残联张捷)

第四篇:引进人才状况调研思考

在我们的组织工作中,不知道是由于人才缺乏还是难以发现人才,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有些民革组织不能按照中央或省级组织的布置如期换届的主要原因,竟是在这些组织中难以选出使各方面认可的主委人选。对付这样一个问题,有关的领导部门总会不约而同地把视线凝聚到最后一处,把希望寄托在最后一着,那就是在数十甚至上百的民革党员之外,寻找一个在当地有

一定社会影响和声望,基本符合民革党员的条件,各方面素质不错,又能被有关方面认可的人,以超常规的速度加入民革组织,然后一举成为一个组织的主要领导。这种前有先例,今有效者的做法,已被称之为引进人才。

老实讲,有关的领导部门视一个地方一个组织具体的真实的情况,经过慎重考虑而采取一定的超常规措施(包括引进人才这种措施),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必要的。就此而飞短流长地议论,大惊小怪地说三道四,绝不是真正关心我民革事业所持的态度。

同样老实讲,如果我民革所有的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相关的领导部门,都不在培养后备力量造就接班人上认真下功夫,目光短浅,得过且过,不注意吸收人才,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态度,一味效仿某些组织引进人才的做法,用这种近乎无奈的办法来对待我们严肃生动的民革事业,那么,我们的组织将会毫无前途可言,参政党所应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参政议政,为祖国统一做贡献将无从谈起。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所幸还能够安慰我们的是,一些引进人才的组织整体面貌在引人注目地好转,各项工作在有声有色地开展。这些新人以他们高尚品质、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交往及谦虚谨慎的态度、扎实有效的工作,在短短的时间里便赢得了广大党员的信赖和支持。他们以自己的实绩表明:他们无愧于“人才”二字。领导部门把他们引进民革组织是正确的。

但,欣喜之余,我们切切不能不注意另外一种与上述情况截然相反的现象:一些引进的新人,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在突然担任了以前连想也未曾想过的领导职务之后,不思谦虚上进,而是脱离群众、趾高气扬,不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而是主观武断、意气用事,实事求是之心全无,哗众取宠之意极盛,致使党员意见纷纷,组织的各项工作难以有效地进行。

诚然,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仅仅是一种客观表现而已。既不足以证明引进人才的措施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能由此断言这种做法毫无价值。事实上,即使采取其它措施,以上两种情况也照样会出现。但是,撇开这些实际效果不论,就这种做法本身而言,难道不给人以一些启示,难道不值得我们思索一番吗?

古人云:“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民革中央就培养后备干部作过三令五申的指示,这是很有远见的。遗憾的是,我们有些组织却始终没有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想,对于一个组织的一届领导,任期内的工作纵然千头万绪,但积极用心地吸收人才、全心全意地培养造就接班人,应是一项贯穿工作始终常抓不懈的大事。以主要领导为首的班子,应以对我们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取得当地统战部的支持和帮助,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尽可能良好的条件。对素质高的党外人士,要进行耐心诚恳的说服工作,把他们吸收进我们的组织;对有培养造就前途的现有党员,要精心培养,给以锻炼的机会。倘能如此,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连换届人选都挑选不出的尴尬局面。之所以到了这步境地,如果说我们的领导还不至于心胸狭窄、忌贤妒能的话,那么,至少可以说他们没有培养后备干部的意识,至少可以说他们没有认真执行民革中央培养后备干部的文件精神。其结果只能是耽误人才。

古往今来,人们常叹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我们的组织是有千里马在,那么我们的领导善作伯乐吗?敢作伯乐吗?能作伯乐吗?伯乐能透过满身泥泞、骨瘦如柴的外表,一眼识出那匹千里良驹,我们的领导能吗?这需要能耐、需要素质、需要勇气、更需要胸怀。没有吸收培养人才是对事业不负责,有人才而没有发现或不敢发现则是一种更大的失职。不客气地讲,极个别的领导,尽管自己平平,但对别人却是另眼相看。求全责备,横挑鼻子竖挑眼,左看右看不顺眼。甚至在一些小节问题上纠缠不休、抓住不放,只见树叶,不见泰山。他们自以为是在为革命事业精心选人,“让他们成熟成熟吧”成了他们不负责任的借口。殊不知人无完人时,金无足赤日。无情的时间只能使我们的干部该得到锻炼进步的没有进步,该发挥作用的没的发挥作用。这不免使人想到《资治通鉴》上讲得故事:战国时卫慎公明知苟变是将才,但却因为他以前做官向老百姓收租子时,曾经白吃过人家两个鸡蛋,就不用他。“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万幸的是在谋士子思的劝说下,卫侯最后还是启用了能统五百乘兵马的苟变。虽说是个庸侯,但还没有庸到动不动摆出“吾意已决,不必多言”的架子来,还不至于顽固不化令人讨厌。

“朝庭有人好做官”。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

第五篇:农村扶贫工作思考

农村扶贫工作思考

建国以来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政府在扶贫上的一系列政策不仅为13亿 中国 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全球反贫困事业的 发展。回顾我国 农村 扶贫政策历程,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农村贫困问题的新挑战,并为今后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一、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体制改革推动式扶贫

始于1978年的农村 经济 体制改革,对于缓解农村贫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此外,国家还采取措施使社会财富的分配逐步向农民倾斜。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决定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对 自然 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进行综合开发,以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为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专门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从此,我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政府扶贫的指导方针改变了以往单纯救济的扶贫方式,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指导方针。

(三)重点攻坚式扶贫

从1991年起针对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脱贫致富难度较大的地方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集中帮扶行动。在这一期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这是我国 历史 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为落实扶贫攻坚计划,中央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经过努力,2001年5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攻坚计划基本完成。

(四)参与式扶贫开发

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困难。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成为迫切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2001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总结 了以往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部署了今后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根据会议的精神,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新纲要注重发展 科学 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 并且意识到疾病是使农户陷入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扶贫规划强调参与式扶贫、以村为单位进行综合开发。新纲要承认城乡间人口流动是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 并采取新的政策举措使农村居民更容易从城镇新出现的工作机会中获益。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7年的2841万。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

二、当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资金和资源的流失和投资倾斜使贫困地区稀缺的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不仅存在着经济规模、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而且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不如发达地区。此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贫困人口素质有相应的提高,贫困农户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在农村贫困地区显得比较落后和缺乏。并且贫困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尽早摆脱贫困的主导思想支配下,常常不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往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基础上。

(三)政府推动型扶贫的局限性和问题日益显现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各方面环境与条件的改变,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导的扶贫方式及实施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日益显露。表现为,一是政府的资金供给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对扶贫资金的需求。二是多部门参与和部门利益的存在使政府扶贫开发易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并很有可能出现相互削弱甚至抵消工作成果的情况。三是由于政府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过于宏观,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影响了扶贫资金尤其是有偿资金效益的发挥。四是政府官员的高度流动性既不利于扶贫政策的连续性,也不能保证官员以负责的态度保证扶贫任务的落实,造成扶贫项目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

(四)特殊贫困地区矛盾突出

目前,在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超过40%。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237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五)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表现为返贫率高,返贫的区域集中性与分散性同时并存,具有频繁性。返贫蚕食着扶贫开发的成果,往往使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间化为乌有。同时,对贫困人群的经济基础、挣脱欲望、自信心打击巨大,一旦重陷贫困境地,不仅当初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重新脱贫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六)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剧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传统农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首当其冲将是贫困地区以种、养为主的科技含量低的农产品销售,农民收入也将可能因此大幅度减少。

三、农村扶贫政策的新要求

(一)要加快扶贫政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和扶贫思路等方面的创新

在管理体制上,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有一套相应的 法律 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项目的运行要按期完工,发挥效益,项目资金的使用得到监督。此外,要调整扶贫工作重心,适应新阶段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由重点扶贫县转向重点扶镇、扶村、扶户。

在运行机制上,要完善扶贫开发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增强扶贫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开发主体,实现各种扶贫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与此同时,要完善扶贫资金投入和运营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户自己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此外,要完善协作帮扶机制,协作帮扶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运行机制中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主要内容,是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的有力补充。协作帮扶有利于减轻政府扶贫压力,也有利于地区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合作。

在开发方式上,一是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是贫困地区的共性。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选择调整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潜力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二是以特色为主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科技含量,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优化农副产品结构,发展龙头加工 企业 ,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完善服务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改变过去单一抓粮的思维模式和重点扶持短平快项目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突出扎根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开发,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提高基层组织领导、指导 现代 农业的能力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为切入点,坚持两手齐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在扶贫思路方面,要跳出就贫困地区解决贫困的传统思维,从外部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坚持劳务扶贫与 工业 化相结合,“搬迁扶贫”与城镇化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开展物质扶贫的同时,开展精神扶贫破除困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小农 经济 观念和小生产的思维方式。

(二)要优化扶贫制度安排

应加大政府专业化扶贫机构的独立性,调整财政扶贫资金结构。鉴于扶贫机构仅作为协调机构带来的问题,建议强化专业化的扶贫机构的职能和权威。可考虑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权由各级地方政府手中转移到各级扶贫机构手中。同时,应调整政府用于扶贫的资金结构,减少无偿性财政扶贫拨款份额,加大政府提供信贷资金的份额,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进行扶贫。此外,还可考虑成立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完善国家扶助 农村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政策性贷款,逐步放开小额信贷的利率限制,提高贫困户“瞄准率”,培育扶贫机构的可持续 发展 能力。

(三)要加大农村组织化扶贫的力度

农户组织化是有助于实现农业发展和贫困农户脱贫的有效途径。农村组织化扶贫战略就是集中各种扶贫资源,以农户组织创新为核心通过引导、扶持来帮助贫困农户参与农村组织化的进程,最终使贫困农户走脱贫致富之路。贫困农户组织化是农村组织创新的一项新内容,应在农户组织化进程中加入扶贫资源、扶贫对象等变量,确立扶贫工作新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四)改变贫困地区的文化观念

长期以来,以生存为根本的扶贫制度在力图改变物质财富匮乏现状的同时,相对忽视或遗忘了贫困地区精神状态的实质性提高。思想贫困是比物质贫困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贫困地区不能成功地造就一种脱贫致富的内在张力,从而严重地延缓了脱贫的步伐,影响了扶贫成效的巩固提高。面对贫困地区的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造就一种对农户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力,通过对新生活新事物的接触,彻底打破与 现代 市场经济相抵触的经验式思维模式,扩展其精神空间,造就一种积极的、创新的群众意识。

(五)要加大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有其特定的含义,即通过观念层面的开发使农民适应社会的转型,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农民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技能的开发使农民提高开拓生存空间的能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民接受外来观念、信息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培训和提高农民的生存技能,是帮助农民勇于离开土地,走进城市,开阔眼界和摆脱贫困最现实的途径。

下载关于扶贫状况的一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扶贫状况的一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做好扶贫工作思考

    做好扶贫工作思考 做好扶贫工作思考 据市扶贫部门统计,2015年底全市还有农村贫困人口45.29万人,其中33.5万人属于民政部门低保等政策救助范围。据市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市救助......

    扶贫工作完成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省扶贫办关于做好全省30个最贫困重点县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筹备工作开展扶贫工作调研的通知精神和市扶贫办的要求,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立即召集扶贫、财政、农业、畜牧、水......

    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状况思考建议

    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是指领导干部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律己的意识。胡锦涛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一、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社团培养以及提供文化服务等方......

    我县扶贫工作开展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省扶贫办关于做好全省30个最贫困重点县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筹备工作开展扶贫工作调研的通知精神和市扶贫办的要求,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立即召集扶贫、财政、农业、畜牧、水......

    关于精准扶贫的思考

    早在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提出,无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两年多来,这......

    关于精准扶贫的思考

    关于精准扶贫的思考 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世界性难题,不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都不可避免面对贫困问题的困扰。我国党和政府对农村的扶贫开发工作非......

    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思考

    关于对西峰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工作 的思考 西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坐落于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的董志塬腹地,是庆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5年,西峰成立县级市,2002年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