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检法司法信息一体化网络建设状况思考建议

时间:2019-05-14 22:0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检法司法信息一体化网络建设状况思考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检法司法信息一体化网络建设状况思考建议》。

第一篇:公检法司法信息一体化网络建设状况思考建议

近年来随着科技强检步伐的不断加快,检察机关围绕使用计算机技术所进行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长足进展,相当数量的检察机关已经初步完成了局域网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实践,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之一,在全国检察机关联网的三级网正在迅速建设之中。网络已经在各项检察业务中日益体现出了实时、高效、科学管理的优势。随着现代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刑事司法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设想对公、检、法三机关进行局域网互联,实现资源共享与办案网络化。本文即对建设三机关联网的“司法信息一体化网络”进行了可行性的探讨与初步的构建设想,供大家商榷。

一、建立“公、检、法司法信息一体化网络”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1、“网络一体化”是司法机关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科学技术是当今现代化最显著的标志和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产生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科技强检已成为检察工作发展和融入社会的客观趋势。

“信息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落后的经营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低效的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革命。”①因此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办案效率、追求科学管理方式的过程。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要求进一步的联网,实现信息量的增加与更广泛的通讯自由,达到科学、高效的终极目的。所以随着司法机关各自局域网的逐渐建成与不断完善,为了发挥更大的网络潜力与突显资源共享优势,进行三机关之间的联网,就会成为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更高层面的发展趋势。

2、三机关的局域网建设为“网络一体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高效能的现代化基础建设,必须要有足够的建设经费作保证。它所涉及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购置。覆盖面涉及全国范围的“司法机关一体化网络”建设可谓工程浩大。但是这一联网的建成是在三机关原有局域网的基础上的物理连接和软件系统的建设。以检察机关为例,大量的投资已经在局域网基本建设中完成了,如服务器,终端微机,网络办公办案系统、多媒体示证系统、举报自动受理系统、审讯监控系统等硬件设备的基础投资都已经在先期信息化建设中完成;而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又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局域网的实际运用与完善为“网络一体化”提供了技术实践基础。上述因素共同构成了“公、检、法司法信息一体化网络”建设的基本条件。

3、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司法信息一体化网络”提供了技术支持。

近年来世界各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大量实践为我们的网络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借鉴示例。各国政府都把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管理方式看作是新世纪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很多国家的司法信息网是统一而高效的,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美国,她的信息技术发展在全球处于创新、领先地位,其联邦检察系统有着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和其他部门共同享有应用司法部开发的“公用应用系统”的权利。这些系统由司法部的信息资源管理部(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irm)以及联邦调查局、毒品管理局、移民局等若干部门分别建设而成。美国司法部的“公用应用系统”和我们的“司法信息一体化网络”的设想有相似的构架。不断走向联网是各国司法网络设置的共性,我们应该研究、分析不同法律制度背景下网络系统建设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司法一体化网络系统设置的本土化建设,寻找到适合我们的具体技术。

二、对“司法信息一体化网络”具体构建的初步设想

1、建立统一的司法机关信息数据库,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首先,建设法律、法规数据库查询的权威官方系统。法律、法规的成文法典的编撰是严肃的国家法律工作,法典的电子化也应由权威部门按严格的程序进行,并有实际的法律效力。目前我国缺少实时、精确、有效的法律法规电子查询系统,更没有司法机关共享的数据库资源。在“一体化网络”上设立一个统一的具有法律权威性的法律、法规查询系统,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有利于维护法律适用的严肃性;以及进行各部门司法解释之间的整合,有利于消除法律适用的某些矛盾与混乱。

其次,设立统一、配套的案件管理系统。目前三机关均建设有各自的案件管理系统,并且发展很快,案件的法律流程在系统中能够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然而由于三机关局域网建设各成体系,案件管理数据库在设置之初即缺乏对应性、共享性,因此数据库的优越性与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果我们进行联网实现公、检、法案件管理数据库的对接必然对各机关的具体

第二篇: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状况思考建议

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是指领导干部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律己的意识。胡锦涛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要实现党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关键在各级领导。现在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问题主要出在某些执掌着各种国家权力的领导干部身上。一部分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办事情总是从利己观点出发,不考虑符不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了获得个人利益,什么事情都敢去做,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权代法,权大于法,领导说了算的现象时有发生。要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使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依法行使权力,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一、领导干部具备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领导干部具有法律意识不仅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确保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增强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本部门、本行业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都将产生积极而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

(一)领导干部具备法律意识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倡效率、崇公正、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是严格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运行的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它市场经济一样,其自主、平等、诚信、自负盈亏等属性,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加以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实质上是经济法治化的过程。我国实行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法律是重要的调控手段。只有有了健全的而且有效得到实施的市场主体法律、市场行为法律、市场秩序法律、宏观调控法律、社会保障法律和制裁犯罪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健康有序发展。否则,经济活动中的种种弊端和不良倾向就会滋生蔓延,如投机倒把、坑蒙诈骗、假冒伪劣,直至权钱交易、腐败现象,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也需要按国际经贸和民商事领域的贯例和通行规则办事。完全可以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的客观需要,是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国际经济接轨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转轨处于关键时刻的今天,为了堵塞不法之徒可以利用法律漏洞,杜绝权力进入市场,权钱交易现象得以滋生的条件,防止计划经济的弊端和市场经济的消极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则更具紧迫性和必要性。而领导干部是否具备法律意识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和带动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学法守法,依法办事,而且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领导干部具备法律意识是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因而对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要求领导干部既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政策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出色的组织领导才能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还要有高深的法律素养。在新的挑战面前,领导干部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就难以胜任领导工作,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现实,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经济、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水平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领导干部具备法律意识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履行好领导职责的新要求

当今世界处在深刻而复杂的变动之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种种思潮激烈碰撞,不同认识竞相反映,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科学的制高点,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他们在政治上对我搞颠覆渗透,经济上搞制裁封锁,意识形态上搞西化、分化。从国内形势看,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存在着这样那样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入世”和西部大开发两大新的战略任务的启动,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法治环境。因此,社会稳定、政局稳定,国家稳定,尤其重要。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保持稳定最根本、最靠得住的是搞法治。因为,它最具稳定性、连续性,不会因领导人的变动而变动,因领导人的注意力变化而变化;它具有权威性,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党的

第三篇:司法系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思考建议

要准确把握好切入点 立足点 着重点的思考

司法行政部门作为政府重要的职能部门之一,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开展法制宣传、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与保障、改造矫正罪犯等诸多重要职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又好又快地推进“两个率先”,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这为司法行政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全省实施“对标找差、全国争先”工程提出,对于司法行政系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考验。为此,深入推进司法行政系统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为全省实施“对标找差、全国争先”工程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就事关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的成败,更事关全省工作的大局,这也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人认为,要扎实推进司法行政系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就要准确把握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切入点、着眼点、立足点。

一、要把司法行政系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切入点,放在准确定位,增强大局意识上

首先,要统一思想,主动融入工作大局。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干部要主动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主动把司法行政工作融入到构建和谐江苏、法治江苏的大格局中去考虑,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来确立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定位和主要任务,这就为司法行政事业的创新发展找到了方向。

目前,个别领导干部没有从全局的高度,没有站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的高度,来审视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对工作职能定位不准,缺乏对司法行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没有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以有为争有位,而是片面地认为司法行政部门在政法部门属于弱势部门,没有更多的行政执法权,畏难情绪严重,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为此,要在具体的司法行政工作中,要树立“三个观念”。一是发展观念。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破解一切难题的关键。司法行政工作只有紧紧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把工作重心放在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服务上,才能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体现作为,尤其是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战略构想,就为司法行政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舞台;二是机遇观念。省司法厅提出“对标找差、全国争先”工程,既是我省司法行政系统全面建设发展的新起点,同时也给司法行政工作带来新机遇。我们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握这个机遇,顺势而上,积极进取,打造司法行政系统的良好形象;三是角色观念。司法行政部门的各项工作职能,都事关全省的工作大局,与构建和谐江苏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在全省的工作大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好司法行政系统的作用,当好“连心桥”、“助推器”和“减压阀”,不断提升司法行政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要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目标,思考谋划司法行政工作的长远规划。我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全面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司法行政工作就要把这个战略目标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落脚点,把健全完善与战略目标相配套的司法行政工作体系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譬如:要思考如何加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构筑切实有效的预防体系,筑牢构建和谐社会“第一道防线”;要思考如何构筑普治并重、完备高效的法制宣传工作体系,为“两个率先”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思考如何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法律服务体系,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要思考如何加强司法行政“三支队伍”建设,为“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等等。总之,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干部在头脑中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发展思路,沿着这个规划逐年推进、稳步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司法行政工作,才能实现工作的新跨越。

二、要把司法行政系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立足点,放在履职尽责,增强责任意识上

当前,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实施的“对标找差、全国争先”工程是立足“十一五”的新形势、新要求做出的科学部署,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激发司法行政系统追赶斗志、凝聚干群人心的必要措施,也是未来几年加快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我们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干部要以“对标找差、全国争先”工程为统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职能作用,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具体工作中:

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担负起领导的政治责任。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干部,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第一位,这是新的发展阶段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司法行政工作正处于不断改革与深化的阶段,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全省“对标找差、全国争先”工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些都迫切需要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干部要讲

政治,讲大局,增强政治敏锐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对省委的重大决策和确定的重点工作,在职权范围内和分管的工作领域,主动地承担起领导责任,不折不扣地坚决完成。并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迎难而上的责任感,把省委的部署和决策转化为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

要加强学风建设,担负起领导的工作责任

。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干部要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上下功夫,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当前,尤其是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司法行政工作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要深入地调查研究,对本部门乃至本地区的司法行政工作做到胸中有数、掌握全局,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要树立为党的事业负责观念,积极作为,不断提高调研能力、决策能力,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司法行政事业的长足发展打下组织基础。

要加强自身建设,担负起领导的勤政廉政责任。“对标找差、全国争先”工程是一项需要努力实践、不断探索的工程,这就要求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脚踏实地,深入基层,多了解民生,听取民意,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在日常工作中,要胸怀全局,作风民主,多谋善断,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和集体智慧,共同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工作合力。在生活上,要严格自律经受各种诱惑和考验。要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从小事、小节、小处做起,树立司法行政系统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良好形象。

三、要把司法行政系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着重点,放在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创新意识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检验和提升司法行政系统领导干部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更好地发挥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要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建设“平安江苏”。司法行政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干部如何筑牢第一道防线,对维护全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一方面,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干部要紧紧围绕全省的工作大局、中心工作,下力气解决本区域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泰州市主城区近几年的社会矛盾纠纷所表现出的特点看主要表现:劳动争议纠纷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婚姻家庭纠纷经常发生,房屋宅基地纠纷为农村多发性矛盾,旧城改造、征地拆迁、环境保护成为新型的矛盾纠纷。针对这些矛盾纠纷,我们**区司法局先后在全区探索建立了“民主恳谈会”制度、公安和司法联合调解室等新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正在进一步总结完善,推广应用。作为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干部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应对复杂矛盾纠纷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干部就要从工作职能出发,勇于探索,破解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工作等本系统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此,社区矫正工作按照省司法厅提出要在“破解难题、提升水平、形成特色上下功夫”的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矫正工作人员素质、规范工作程序上,从以人为本的高度,思考创新工作方法、拓展矫正教育形式,在开展行为矫正、心理矫正、提升矫正质量上培育新亮点、创出新路子。法律援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和组成部分,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救助的需要十分迫切,这就需要我们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改善法律援助工作环境,创新法律援助服务的方式和方法,尽最大可能让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法律帮助,实行应援尽援。

要增强谋划部署普法教育的能力,建设“法治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由司法行政工作社会服务的宗旨和使命所决定的。司法行政部门作为普法教育的主管部门,领导干部的谋划部署普法教育能力,直接关系到普法的实效与成果。为此,要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创新普法形式。要结合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特点和经济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途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要创新普法制度,健全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促进法制宣传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要创新普法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部门的作用,把基层各种资源,把基层法制宣传与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工作结合起来,搭建好平台,抓好载体,形成优势,构建强有力的法制宣传人才支撑体系。

要增强法律服务与保障的能力,建设“和谐江苏”。作为法律服务的主管部门,领导干部要自觉融入经济建设大局,重点在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上求突破。要拓展法律服务领域。要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引导全省法律服务业围绕全省“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需要,拓展服务领域,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及时优质的法律服务。要推进法律服务改革。我局近三年来采取与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签订目标责任书、百分考核、交纳诚信保证金等“三位一体”等监管措施,为强化监督运行机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按照“坚持信念、精通法律、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总体要求,要继续加强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执业纪律的教育和监管力度,创造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

总之,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干部只有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才能准确把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切入点、立足点和着重点;只有深刻认识司法行政在服务大局的地位与作用,才能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只有树立“对标找差、全国争先”的宏大战略目标,才能谋划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大事,才能使我省的司法行政再创新业绩。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城乡经

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机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只有广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务。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农村安定和谐局面面临许多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需要加强,一些农民权益受到侵犯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因素。只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因此,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不平衡,差距主要在农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形成的,而且互相交织,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依据和基本要求

(一)科学依据。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现实背景和深厚的实践基础。

一是理论依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他说:“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深入考察各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史后对工业化发展普遍规律做出的科学总结,是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基本特征后做出的科学判断,也是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后做出的科学论断,这为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二是现实背景。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城乡差距非

第五篇: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急救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贵航302医院 ICU 刘泽银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由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和危重症监护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既各具独立职责和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而院内急救则受急救模式的影响,往往导致患者救治延误,甚至极易诱发医疗纠纷。院前院内急救需要由不同部门或单位组成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协同完成,并像生产流水线一样顺序接替,环环衔接良好,故称为急救一体化或院前院内急救链。

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ICU)是EMSS的重要环节,其应急能力和救治水平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管理、医疗技术水平和特色。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的急救中心的运转模式,对于发展急救医学,提高重症医学危重症的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很多人看来,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衔接就只是为了单纯的争取时间。但衔接不仅仅是为了争取时间,还为了科学有效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尤其是紧缺的急救资源,从而避免或减少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这就涉及调配谁、何时调配和怎样调配等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必须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制定必要的衔接预案;二是要进行强化训练和模拟演练;三是要在实际运用中注重相互配合协调。根据国内、外急诊医学发展模式,结合我院的现状和困境,将综合ICU与急诊科统一协作发展,建立融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重症监护为一体化急救运转的平台模式。从而达到完善学科建设、增强专业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社会影响的目的。

具体方法:

1、流程再造 进行功能改造,重新整合有效资源,再造流程,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集急诊抢救、急诊手术与急诊危重症监护为一体的救治体系,进一步畅通了“绿色通道”。急诊科处理一般的急诊疾病,急救抢救室重点应对各类急危患者生命的抢救,而重症监护室病房则承担急诊手术后及危重病人的进一步观察和抢救。上述分工有专人负责分诊与引导,保证各类急诊患者的救治安排更科学、合理。对急救“绿色通道”予以进一步强化,急诊科变以往的分诊、分流为多学科协作“诊、治”一体化的现场抢救平台。重症患者入院后,立即实施有效、连续地救治,集多科会诊诊断、检查、及危重患者救治为一体,全部过程在急诊科内部经ICU介入下的多学科会诊一次性完成,实行救治环节的无缝链接。

2、设置固定的急救小组: 由急救中心统一调度并相互协调。患者送入抢救室后,立即由当班抢救小组负责实施基本生命支持及抢救(包括气管插管、球囊辅助呼吸、心电监护、中心静脉置管、急诊抽血化验、血气分析、洗胃等),并根据初步评估结果,制定后续检查及治疗方案(是否急诊CT、B超、溶栓或行心脏介入治疗)。如需紧急手术治疗者,请相关学科会诊,并立即送至手术室施行手术。病情较重但可暂时保守治疗者,或不需紧急手术者,送至ICU继续严密监护及后续治疗或进入各专科抢救室。在群体多发伤的抢救组织流程中,根据伤员的轻重缓急快速分类编号,同时指挥分类组、复苏组、手术组、监护组,各组分工协作,加快抢救进程;强调在按照“CRASHPLAN”检查同时,在第一时间内快速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3、制定多学科衔接与协调机制,实行急诊一体化管理和协调,在实施抢救同时,当日值班的急诊和监护室医师、外科医师均参与抢救过程,拟订病员的整体诊治计划,并协调会诊各专科科室医生,实现急诊科患者诊治的一体化,减少会诊环节和推诿现象的发生,同时可以大大减轻临床科室值班医生的前期诊断、抢救负担,改变以往的患者单由急诊医师分诊,而常遇到分诊不准确,又要转其他科室,带来救治的延误及纠纷;而进病房后,可能又因为需要做必要的相关检查,再次推到前楼CT、照片、B超等检查,甚至检查做出来了又要转另一个专科科室,这样搬动患者过于频繁,势必带来病情加重,医疗纠纷隐患的发生。

4、规范抢救室管理:建议对急诊抢救室进行整改扩建,抢救室能同时容纳4位急重患者的急救处置,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气管插管、呼吸球囊、心电监护、除颤仪、中心静脉导管、洗胃机、抢救车),满足一边抢救一边会诊的要求。

5、加强医护队伍建设:通过急救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医护队伍人员的业务能力的锻炼,培养一批急诊和重症监护专业医生护士,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中心静脉置管术、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和呼吸机应用等急救技能,要求急诊科医护人员和ICU医护人员一体化轮转,不断的培训再培训。

结果:

1、急救流程的完善: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救治平台,实行救治环节的无缝链接。急诊、急救和危重患者进入不同的救治流程,使急救患者得到最快速的诊治。完善而有效的救治体系可明显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2、提升业务能力:实施一体化急救运转模式,可培养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急救专业团队,提高了ICU和急诊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熟练掌握急危重症病情评估与转运;

3、推动全院学科的发展:一体化急救运转模式的实施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更新了急救思路及理念,掌握如损伤控制手术、早期延迟低压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等新技术、同时结合临床开展科研,推进学科的发展。一体化急救运转模式的实施可为综合性医院急救模式的建立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一体化急救运转模式把急救从“环节型”的分送转变为“全程型”的救治,确保了院前急救、医院急救、ICU和临床科室有机结合,提高了急危重病人的救治水平。在成功处理各类应急事件与公共卫生事件方面亦可反映出该模式的整体医疗救治水平和应急能力。使危重伤员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及时、有效的救治和紧急救命手术,并能得到完善的进一步生命支持,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

以上是我对ICU和急诊科的协作,建立完善的急救一体化系统的初步想法,不足之处望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2011-9-25

下载公检法司法信息一体化网络建设状况思考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检法司法信息一体化网络建设状况思考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思考建议

    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武装斗争,夺取了政权,使饱受凌辱和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实现了和平与独立。此后,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变革。在经济建设方面,先是尊重私有经济......

    重点工程建设状况调研建议(五篇)

    重点工程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促进我......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附件3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目录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1 1、建立完善安全......

    强化基层信息宣传工作思考建议

    信息宣传工作是机关政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观反映一个部门工作的一面镜子,此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部门的发展。系统组建以来,省局高度重视基层信息宣传工作,将信息宣......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调研思考

    结合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科技局最近组织相关人员,对市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科技局作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状况调研建议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位于**东部、湘江中游,辖5个县市、4个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106个乡镇,1871个行政村,总面积11262平方公里、总人口380万,其中农业人口27......

    农业十大产业基地建设状况调研建议

    根据学教活动的要求,结合常委会2009年工作安排,近期参与了农环委组织的,对市人民政府落实人大常委会关于十大产业基地建设审议意见的情况的调查。调查通过实地察看金积镇大庙桥......

    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调研建议

    机关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关党的组织工作主要任务。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机关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服务于科学发展,是机关党建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