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如何看待风水的[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3:3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教是如何看待风水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教是如何看待风水的》。

第一篇:佛教是如何看待风水的

佛教是如何看待风水的风水问题

命相是解释正报的,风水是解释依报的。风水是观察阳宅(活人的居住)和阴宅(埋葬死人的地方)吉凶祸福。佛法认为依报随正报转。正报有福,依报必然会好;正报无福,依报必定坏。所以,风水家常说“吉人居吉地”和“求阴地不如求心地”。这“吉人”、“心地”就是指的“正报”。说明依报随正报转。正报是主要的,依报是次要的。举例说明:

例一:宋朝范仲淹,年青时贫穷,后来做了官。他很孝顺,请风水家看母亲的墓地,风水家说他母亲的坟是“绝地”,他家会断绝后嗣,劝他迁移。他说既然是绝地,也不应别人去受;如果我该绝后,迁坟有什么用?结果没有迁坟。另外,当时苏州有座著名风水宝地——南园,范仲淹正在做宰相,又是苏州本地人,于是许多人劝他把南园买下来做公馆,以利后代出人才、做大官。范仲淹说,一家人发富贵范围太小,于是他买下南园办了“苏州书院”,培养出不少人才。他死后,儿子范纯仁依然又做了宰相,而且世世代代人才辈出。80年代《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侨居世界各地的范氏子孙一百余人在台北集会,纪念范文正公诞辰一千年。印光大师说,范氏家族兴盛将近千年,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最好证明。也说明与风水无关,因为风水是有形的,沧海桑田,风水怎能保持不变呢?因果就不同,纵经百千劫仍起作用。佛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首偈语说明,即使经过百千劫之久,所造的业因也不会亡失,一旦因缘结合,自种的因还是自食其果。

例二:30年代,四川军阀把仪陇县朱德家的发坟挖掉。文-革时,红-卫-兵把奉化蒋经国家的发坟挖掉,但对他们都没有影响。这也说明正报的福泽还未享完;依报是次要的,并无大影响。

例三:笔者家在成都市的住宅,是一所闹狐仙的凶宅。我祖父在清末经人介绍买下江苏某人自建的住宅,后来才知道这住宅常闹狐仙,很不安宁,接连不断出灾异,有人上吊自杀等。住宅花园内有座古典建筑风格的“大仙楼”,有窗户但无楼梯,四周树木茂密,显得很阴森。但我家从清末一直住至1950年出卖住宅,均未出现什么怪异的事。

一次,笔者的母亲在梦中忽见“大仙楼”的楼窗打开,一位古装妇女飞身下来。她心里明白这就是狐仙,非常恐惧,赶紧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时听见有人敲门,心里更紧张。再一看,那位古装妇女已站在室内自己面前,态度非常友好地说:“我们是邻居,相处多年,你家福德很厚,我们都沾光。不过我们要分手了,特别来辞行。”说完,不见。此事父母亲常用来教育子女,懂得“作善降祥”和“依报随正报转”,是真实可信的。

所以风水由心造。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一个环境优美、好风好水的地方,如果住了无公德心的人,乱丢垃圾,污染空气、水源,滥用农药„„不多久,美好的风水就破坏光了。

反之,一个风水平凡之处,如果住了有公德心的人,懂得环保,爱护大地,处处行善积德,感化四邻,久之,磁场必然改变,风水就转好。所以说:“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

一间空屋,用来作酒吧、舞厅,和用来作道场,由于参加者心境、念头不同,发射的电

波毫不同,当然磁场毫不同,这就是所谓“风水”有异。而追究风水之因,就在人心的念头(电波、磁场),所以看风水不必求人,心念好,所感的磁场风水就好。心念不好,再好的风水也很快破坏。

说实在,很多寺庙都建在风水最好的地方,但是许多人都住不下去,他们宁可跑到“风水最不好”的赌场,阴暗的色-情场所,或在空气(风)最污染之处逛街,他们不习惯好风水。

世间人,多半信风水先生之言,尤其“埋葬”一定要选风水,子孙常很自私地希望尊长埋在风水最有利于自己的地方,却不去关心,亡魂到底是否究竟安乐解脱。大家都信“祖先之风水影响了自己”,很少人去反省检讨自己的心行,会不会影响祖先?会不会使祖先蒙羞?会不会使风水变坏?大家宁可花大笔钱财请人看风水,却不肯“修心”改变风水。

第二篇:我是如何看待市场调查的

我是如何看待市场调查的关于这学期开始学习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学科,我最先的理解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对一定的地域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一定的调查,以便于帮助分析形势作出决策。在上了这门学科后又有了一些新的更加合理的认识,就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市场营销信息和资料,分析市场情况,了解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包括市场环境调查、市场状况调查、销售可能性调查,还可对消费者及消费需求、企业产品、产品价格、影响销售的社会和自然因素、销售渠道等开展调查。

说道市场调查就要说道市场调查报告。与普通调查报告相比,市场调查报告无论从材料的形成还是结构布局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共性特征,但它比普通调查报告在内容上更为集中,也更具专门性。

1、针对性。市场调查报告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有的放矢。

2、真实性。市场调查报告必须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不能仅凭主观断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典型性。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对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反映市场变化的内在规律。二是报告的结论要准确可靠。

4、时效性。市场调查报告要及时、迅速、准确地反映、反映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最新的情况与最新的问题,要突出“快”、“新”二字。

所以说从这方面来看的话,市场调查能为我们带来很多的有用的信息。而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市场调查是必须学会的一种方法,我们要时刻洞悉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以便与为公司或者委托方提供最前沿的人才需求信息,以及对人才的培训更加要突出重点,培养的人才应该符合公司的发展,了解培训需求应该注意的问题,才能为公司作出更多的贡献,维持公司的持久发展。再者市场调查的应用方法也不一定只是用于市场的调查,也可以用其一些知识对员工的满意度的调查,比如说工资,以便于加强薪酬管理的合理性。

我相信“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学科的学习,将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至少让我们以后从事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技能,让我们的决策更能用数据说话,做到以数服人,也更能是我们的决策更准确。我希望从这门学科学到关于如何调查员工的一些基本关于工作的情况,以便于进行管理,如何以调查说服领导同意自己的建议,为公司的发展添砖加瓦。

第三篇:最好的风水是人品读后感

最好的风水是人品读后感

大家对风水应该是不陌生,关于风水的故事谁都可以引经据典,讲的头头是道,会说的神乎其神。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心理,谁不希望选块风水宝地当自己家的祖坟,谁不希望自己的后辈能出大人物,所以多数人只不过不明说罢了,心里还是特别迷信风水,那么风水先生就顺势而层出不穷,也在情理之中,人人都祈求自己的亲人仙逝后能埋在风水比较好的茔地,一则能让自己的先人安居长眠,二则能福泽自己的后辈人才倍出。

最近读了《读者》许石林先生的一则故事,你就不会再过分迷信什么风水宝地,再也不会怎么迷信什么风水先生了,凡事都是有因才有果,你就会特别在乎自己的人品和处事的善恶,你就真正懂得佛家深邃的因果之道,你就真正懂得百年树人的内涵,彻悟以德树人的精髓所在。

说到风水一类话题,气氛就显得神秘起来,人也茫然起来,抬首往村外望去,麦苗青、菜花黄,田畴连绵,让人有一种旷远而神秘的无助感。其实,有人品自然就会后辈出人才,风水不过是个托辞和美好的愿望而已,我想大家也自然悟出一个道理,人品对后辈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风水!

第四篇:最好的风水是人品

最好的风水是人品

作者:许石林

摘自《读者》2014年—3期

在我记忆中,父亲不止一次说过这个故事。

话题先是从清明说起,自然地说到了风水。说到风水一类话题,气氛就显得神秘起来,人也茫然起来,抬首往村外望去,麦苗青、菜花黄,田畴连绵,让人有一种旷远而神秘的无助感。

于是,父亲就开始讲故事了。

从前,有一户人家,请风水先生给父母看坟地。

主人与风水先生往村南,边走边聊。

此时正值杏子黄熟,行至离主人家的地不远处时,主人突然停住脚步说:“先生,咱们不往南走了,先到村西地里看看。”

风水先生问:“为什么?”

主人说:“我家村南地里有几颗杏树,树上有一窝斑斑(方言,即斑鸠),你看南边杏林上斑斑乱飞,怕是有娃在摘(偷)杏儿呢。咱们这下过去,娃们一害怕(方言,即受惊吓),从树上掉下来摔着了咋办呢?”

风水先生将罗盘一合,放入褡裢,向主人一抱拳:“主人家,你这坟地不用看了,埋到阿哒(方言,即哪儿)都是风水宝地,子孙必贤。”

父亲说完这个故事,原本有点沉静的场面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父亲有点得意。

昨天,叶柏晖先生对我讲了另外一个有关风水的故事。

从前有位风水先生、进山寻找风水宝地,在山里走了几天几夜,迷了路,又饥又渴,疲惫万分,最后他终于从山上转出来,走到山下一个村子,见一户农家柴门开着,就气喘吁吁地过去叩门。

一农妇正在忙家务,见风水先生叩门,就将他让了进去。

风水先生问:“大嫂,能不能讨碗水喝?”

村妇用葫芦瓢舀了一瓢水,正要递给他,又问了声:“你怎么气喘吁吁的?”

风水先生说:“在山里迷了路,又饥又渴,嗓子眼儿都冒了烟了。”

村妇转身从身边的草料筐里抓了一把喂驴的干草,扔到瓢里,将水瓢递给风水先生:“给你。”

风水先生觉得受了莫大的侮辱,但是,面对一瓢水,饥渴交加的他还是接过来,慢慢地吹着干草,小心地喝了起来。

风水先生在这户农家住了几天,农妇一家带他十分周到热情,确是一户淳朴善良的人家。

风水先生在附近看中了两块风水宝地,临告辞,他为感谢农家的招待,想报答,但因心中对那把干草耿耿于怀,就将次一点的那块地指给农家看:“这是块风水宝地,将先人葬于此,家必兴旺。”

十多年过去了,双方未通音信,后来,风水先生又一次路过该地,见一户深宅大院的人家正在办喜事,一问,方知是本地最大的富户。风水先生上门,见大户人家的主妇,正是当年招待自己的那位农妇,那农妇已成了阔老太太。

老太太对风水先生当年的指点十分感激,宾主晤谈极欢。风水先生忍不住问:“大嫂,当年刚一见面,您为何待我那么刻薄,给我的水漂里撒了一把干草?”

妇人一愣,继而大笑:“先生误会了,您不是气喘吁吁,说自己几天又饥又渴,嗓子都冒烟了吗?我把水瓢直接递给您,您要是大口地喝凉水,那不容易把肺喝炸了?我给水里撒点东西,是为了让您慢慢地小口喝。” 话未了。风水先生已泪流满面。

风水先生姓邵,名雍,世称百源先生,北宋理学家。

第五篇:浅谈佛教

浅谈佛教

一、佛教的起源

佛教同基督教一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现象之一。佛教之在东方,亦同基督教之在西方,无论在一般的历史演变上,抑或是在社会生活上以及人类的精神上,都曾起过巨大的作用,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一直到现在,它还影响着东方千百万计的生活和灵魂。

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52年前(一说3000年左右)左右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答摩(约前566~前486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净饭王太子。据说他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20岁时,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开始时,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至伽耶(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下深思默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悟道成佛”,这一年他35岁。之后,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历时45年,从者甚众,流传下来,称为佛教。佛,梵文为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

二、佛教教义

佛教教义,又译作泥日、泥洹、涅槃那。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槃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义多种: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或灭度;众生流转生死,皆由烦恼业因,若息灭了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息,名为寂灭或解脱;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故名不生;惑无不尽,德无不圆,故又称圆寂;达到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称为涅槃。《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佛教大小乘对涅槃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槃;及至身心果报也不存在,称无余涅槃。据《肇论》介绍: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槃,是为有余涅槃;《中论》等则以“诸法实相”为涅槃,是为无余涅槃。大乘还分性净涅槃和方便净涅槃两种。本有的法身,名性净涅槃,即真如法性,亦称性德涅槃;假六度缘修,本有法身显现,名方便净涅槃,亦称修得涅槃。法相宗综合了大小乘涅槃学说立四种涅槃:①自性清净涅槃。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②有余依涅槃。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③无余依涅槃。出生死苦之真如;④无住处涅槃。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此依佛的三身而说,有法身故不住生死,有应化身故不住涅槃,名为无住涅槃。大乘佛教认为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种德性或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八种德性。

三、佛教的重要节日

①佛诞日即释迦牟尼诞生日。由于说法不一,世界各国佛涎日期也不相同,中国汉

族地区和日本均以农历四月初八为佛诞日;蒙、藏族地区为四月十五日;傣族地区 为清明节后十天。佛诞日各佛寺一般都举行诵经法会,并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

佛身”的传说,教徒要以香水洗释迦佛像,故又称为浴佛日。

②佛成道日;即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口子。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届时佛寺要举行纪念仪式,并煮“腊八粥”以供佛。为什么要供“腊八粥”呢? 相传释迦牟尼在成佛前,曾苦行多年,饿得几乎死去,后遇一牧女送他乳糜,得免

于死。释迦牟尼成佛后,人们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腊八

粥”。后来民间也逐渐形成吃“腊八粥”的习俗,用以庆贺五谷丰登,驱逐鬼邪瘟 疫。

③佛涅架日;即释迦牟尼逝世的日子。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五日。但是释迦牟尼 逝世的年代,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相差59年,南传佛教认为是公元前545年;北传

佛教认为是公元前486年,后者是我国公认的年代。

④世界佛陀日;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把佛诞、成道、涅槃三个节日合并起来,称作“维莎迦节”,时间是五月中旬的月圆日。1954年在缅甸仰光召开的世界佛教

徒联谊会第三次大会规定为“世界佛陀日”。在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这是一个全 国性传统节日,举行规模盛大的庆祝活动。

⑤观音的纪念日。在中国有三个:农历二月十九为观音诞生日;农历六月十九 为观音成道日;农历九月十九为观音涅槃日。届时善男信女便举行盛大的庙会,被

看作观音道场的浙江普陀山,更是摩肩接踵,香火旺盛。

⑥其他佛或菩萨的纪念日;农历正月初一是弥勒佛的诞生日。农历二月二十一 日是普贤菩萨的诞生日。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诞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

萨涅架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的诞生日。农历七月十五是僧自恣日,即

孟兰盆会。何谓自恣:就是佛教徒每年安居期满之日举行检举忏悔集会,请别人尽

情(恣)揭发自己的过失,自己进行忏悔,同时也检举揭发别人的过失。此日称“僧 自恣日”届时以百味饮食供养自恣僧,据说如此能使现生父母和七世父母都度脱苦 厄。

四、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约在公元纪元前后)。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地区(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人则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

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像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兴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汉魏之际,佛教虽已传入中原,可在史料中,关于佛像的记载却极为鲜见。在出土的佛教文物中,有四川乐山崖墓的佛雕像、彭山崖墓内发现的陶制佛像,这些据考证都是汉代的作品。但是这时的佛教文物遗留下来的为数极少。东汉末年,下邳相笮融建造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据说可容三千余人,其中还安置了身穿锦彩衣物、铜质涂金的佛像,这是中国的造像立寺首次见于正史记载。

中国佛教艺术的飞跃发展,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美术和雕塑艺术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绘画方面,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等画家,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汉画的技艺和风格,一方面又受到了来自印度、西域的佛教绘画表现手法的影响,在绘画理论和表现手段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这一时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相,大多面目清瘦、褒衣博带,神采飘逸,这基本上是南朝士大夫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由此而形成的“秀骨清相”的风格,成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南朝画风的代表.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以东晋戴逵为代表的佛像雕塑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戴逵的创作态度认真,据说有一次他为了制作一尊佛像,曾潜藏在帐中,倾听众人的褒贬议论,然后加以详细研究,积思三年,才得以完成。因此他所作的佛像,使“道俗瞻仰,忽若亲遇”。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像,包括塑像和画像,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模仿西方传来的佛像图样,而是融合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开始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

遗憾的是这一时期佛教寺院的各种塑像以及画像,现在大多都已荡然无存,我们只能从传世或出土的一些金铜佛像以及当时开凿的一些石窟寺中,来了解和研究当时佛教造像的一些情况。

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是后赵建武四年(338)造的释迦佛铜像。此像现藏美国旧金山市博物馆。像通高 39.4厘米,身着通肩大衣,衣纹以身体胸部为中心,向左右对称雕出作平行下垂状、两手在腹前作禅定印,肉髻较大,脸部轮廓清楚。佛座为四足方座,这是大多数早期金铜佛像所采取的形式。整个佛像身体略向前倾,衣纹形式化,左右对称,略显呆滞,带有早期还不成熟的佛像制作风格。

南朝佛像,传世遗物较少。但从现在仅有的一些造像来看,其风格有着明显的特点。例如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所造的佛坐像,其衣纹、手印、背饰等基本上还保留着较早的传统手法,但其面部表情则安详柔和,与其他一些显得强有力而充满感情色彩的佛像相比,尤为幽雅静温,具有更多的中国传统色彩。

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由于政府的保护和提倡,佛教有了迅速的发展,佛教艺术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这一时期留传下来的金铜佛像数量很多,此外,闻名于世的大同云冈、洛阳龙门两大石窟,都是这时由国家主持开凿的,所以规模巨大。空前绝后,显示了非同凡响的宏伟气势、大同作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被称为“平城模式”的艺术风格(大同古称平城),对当时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云冈石窟第二十窟的大佛像,历来被视作云冈石窟的代表、由于这一洞窟的顶部和前壁已揭,佛像成为露天,使我们能更清楚地瞻仰这一大佛的雄姿。佛像高13.7米,面部丰满,高肉髻,鼻梁挺直,嘴部轮廓清楚,嘴角处略带微笑、眉眼修长,眼睛瞳孔部镶着黑釉陶器,看来炯炯有神。双耳垂肩颈部肥短,两肩宽阔厚实、双手作禅定印,手肘外张,显示出力量和威严。造像整体看上去端庄凝重。身披袈裟,偏袒右肩,衣纹成阶梯状排列,线条简洁,显示出一种粗重厚实的质感反映了当时生活于北方寒冷气候中的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也具有犍陀罗佛教艺术的某些特点。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并且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过程,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因此,标志着这一时期艺术水平的龙门石窟,具有更加浓厚的中国风味、其中如古阳洞、冥阳洞、莲华洞等,都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隋唐的佛教艺术,有了明显的转变,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教造像,在风格上已摆脱了以前的那种呆滞、平板的表清和神秘气氛的宠罩。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显得温和圆润、生动柔和的风格。人物造型也从南北朝时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丽。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菩萨像,显得雍容华贵,颇似唐代宫廷贵妇的形象、衣纹皱折也是线条流畅,富于节奏变化,同时显出衣物的质地轻薄、紧贴身上,更显得肉体的丰腴和体态的婀娜多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佛以及敦煌石窟中唐代壁画和塑像等等。

五代宋以后的佛教造像,以四川和云南各处的石窟中保留得较多。这时的像有许多是密宗的造像,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密宗的流传情况。元代盛行藏传密教,藏密寺院中,也塑有不少密宗的造像。此外,杭州飞来峰的摩崖石刻造像,也多为佛教造像,可以说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其中又以笑口弥勒(布袋和尚)的像最为著名。它那憨厚质朴、纯真无邪的笑容,看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笑,吸引着一群群的游人和朝拜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五代宋以后,还出现了许多罗汉像以及各种各样的观世音菩萨像。有些完全是根据中国民间传说创造出来的。这些像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佛教艺术的表现内容。从造像的风格上看,则更加贴近了生活,世俗化的味道也更浓,这样也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特别是各种各样的观世音菩萨像,大多从唐以前的面部留有蝌蚪形小髭的男相,转变成风姿绰约、美丽端庄的女性形相,而且更具有世俗的风韵。这时的佛教艺术,无论从表现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来看,都已是地道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产物。

五、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包括佛教哲理、佛教文学、佛教音乐、佛教诗歌、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以及寺院里的庄严器具、坛场布置、佛事仪轨、丛林规制等等。佛教是中国化的宗教,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与中国人的民族特征息息相关。可惜的是,很多同学对西洋文化的了解远远超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基督教文化的了解远远超过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希望大家对佛教文化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六、佛教信仰

信仰是宗教本质的部分、核心的内容,相当于我们常讲的“思想”、“精神”,而佛教提倡的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皈依”有救济、救护之义。三皈依是指归投三宝、依靠佛、法、僧三宝,藉著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止息无边的生死苦轮,以及能远离一切怖畏。

七、佛教的影响

从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变化、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带来了中国政治、思想、经济、文学、音乐、美术、雕塑,等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就文学而言,这对于丰富文学思想以及艺术形式、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是使中国文学作品想象更丰富,故事性更强。天竺声韵理论影响了中国音韵学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诗歌格律的形成。佛教还丰富了中国语言与词汇,丰富了文学观念。同时,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净化了中国人的心灵,从盛唐开始,佛教与儒家、道家并列,成为人们政治文化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组成,佛教陶冶了人们的情操,稳定了社会,使人们精神领域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又广泛的被国人用于外交领域,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融通,总之,其深远的影响是不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http://baike.baidu.com/view/18697.htm

http:// http://www.newsmth.net/bbsanc.

下载佛教是如何看待风水的[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教是如何看待风水的[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佛教(范文模版)

    一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中国四大宗教指那些教? 世界三大宗教:1,佛教:公园六世纪发源于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宣扬“众生不等”、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每个人靠自己修行......

    是心是佛:佛教与心理治疗

    http://www.xiexiebang.com/ 是心是佛:佛教与心理治疗 文 | 申荷永 本文为济群法师为《佛学与心理治疗译丛》所做总序。 20多年前,1984年,我开始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习的时候,不......

    你是如何看待我国的反腐倡廉

    你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反腐力度 腐败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转型阶段,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

    国民党是怎么看待败退台湾的(推荐)

    国民党是怎么看待败退台湾的 据蒋经国叙述,他父亲真正思考和研究失败的原因,是在引退于奉化之后。他说:“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父亲引退,离开南京。回到溪口故乡之后,父亲便开始......

    审阅简历者是如何看待简历的大全

    导语:下面是写写帮文库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来自审阅简历者的批评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1)过长简历不够简明扼要,趣味性与相关性差。一个人要看成百上千份简历,可能会认为任何超过一......

    您对家风家规是如何看待的?

    您对家风家规是如何看待的? 您对家风家规是如何看待的?如果把家风比作是一个平面,那么,家规就是组成这个平面的各个点。好的家规一定会让一个家庭树立起良好的家风,同样,如果一个......

    开卷有益:原来风水是这样的(共5则范文)

    1、入门先见厨厕,退运之宅 所有的屋子,入门必见客厅。现代的建筑设计,有时为了考虑空间的配置,一进门往往先见到厨房、餐厅或浴厕。这是阳宅的大忌,也不合常理,居住其中,家运必衰。......

    风水知识

    风 水 知 识 一、风水口诀 1、两门相对,必有一退; 2、宅西有路,财神光顾; 3、瘦长之屋,难以出头; 4、宅东有水,紫气东来; 5、大门低矮,财运之宅; 6、屋小门大,破财口角; 7、宅北有龙,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