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北京华联—超市食品经营法律规范指南附件八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商务部令2007年第1号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已经2006年12月20日商务部第10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商务部部长:***
二○○七年一月十九日
第一条 为规范食品流通秩序,加强食品流通的行业管理,规范食品经营行为,保障食品消费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场,是指从事食品交易活动的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包括集贸市场、超市、百货店、仓储式会员店、便利店、食杂店等)。
本办法所称经销商,是指从事食品批发、零售、现场制作销售等活动的组织或个人。
第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食品流通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商务部负责全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行业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行业管理,负责指导、督促市场建立保障食品流通安全的管理制度。
第五条市场和经销商应当取得营业执照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经营食品的相关证照,其 78
食品经营环境应当符合国家食品安全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六条 市场应当设立负责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或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控本市场的食品安全状况。
第七条 市场应当建立以下管理制度:
(一)协议准入制度。市场应与入市经销商签订食品安全保证协议,明确食品经营的安全责任。
鼓励市场与食品生产基地、食品加工厂“场地挂钩”、“场厂挂钩”,建立直供关系。
(二)经销商管理制度。市场应当建立经销商管理档案,如实动态记录经销商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经营产品和信用记录等基本信息。经销商退出市场后,其档案应至少保存二年。
禁止伪造经销商档案。
(三)索证索票制度。市场应当对入市经营的食品实行索证索票,依法查验食品供货者及食品安全的有效证明文件,留存相关票证文件的复印件备查。
(四)购销台账制度。市场应当建立或要求经销商建立购销台账制度,如实记录每种食品的生产者、品名、进货时间、产地来源、规格、质量等级、数量等内容;从事批发业务的,还要记录销售的对象、联系方式、时间、规格、数量等内容。
(五)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不合格食品,市场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记录在案。
发现在本市场销售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经具有法定资质的检测机构确认,市场应当立
即停止销售,并依法报相关部门处理。
第八条 鼓励市场申请绿色市场认证,并使用相应的认证标志。
禁止冒用、使用伪造的前款规定的认证标志。
第九条市场现场制作食品、散装食品及生鲜食品销售应当具备保障食品安全的设施设备和条件,远离污染源,并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标准。
鼓励市场现场制作食品在消费者可是范围内操作。
市场生、熟食品应分区销售,防止交叉污染。
第十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市场巡查制度,对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管理,完善食品安全的市场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
第十二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与食品流通行业中介组织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
第十三条 鼓励新闻媒体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任何单位或个人可向当地商务主管部门举报、投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十四条 市场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并可向社会公告。
第十五条 商务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不依本办法规定履行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商务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质量
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质量
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质量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与政府关注的热点,也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督的重点。东河区工商分局在不断加强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力度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食品监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从加强宣传、加强企业自律、加强社会监督入手,深入推行食品安全宣传公示制度。
以分局和各工商所为食品安全信息宣传基本单位,通过分局OA办公网的食品信息公示栏及时将最新的食品安全信息予以宣传公示,同时,各工商所内充分利用在办照大厅设立的食品安全公示栏,公开向社会公众披露食品安全信息,主要包括对食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查的结果、需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食品消费警示、食品经营者对不合格食品实施退市、召回的情况等信息。通过食品安全信息的宣传和公示,使广大消费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并逐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同时,通过宣传公示扶优打劣,努力营造全社会监督的氛围,提高经营者自律意识,为建立不诚信单位退市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分局已推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息公示信息60余期,并将在辖区各大集贸市场、超市、商场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加以深入推广。
第三篇:秦安县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秦安县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根据甘肃省商务厅《关于开展2009年全省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调查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贯彻落实,成立专项调查组,制订实施方案,局领导亲自带队,对全县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域基本情况
秦安县地处甘肃省几何中心位置,坐落于南岳衡山和雪峰山的怀抱之中,县域面积17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1万亩、林地120万亩,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898个行政村、28个居委会,总人口92万,是源远流长的千年古邑,现隶属天水市。
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现状
(一)市场基本情况
截止2009年6月底,全县共有专业和综合性市场44个,其中县城有市场6个,即一个水果批发市场,一个综合性农贸批发市场和4个农贸市场,其余28个为各乡镇的固定农村集贸市场。年交易额最大的是永丰市场,年交易额达3亿元。
(二)生活必须品超市情况
2000年开始,我县城乡相继掀起了一股超市建设热潮。目前全县上规模的超市已达120多家,其中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专业超市1家,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4家,永丰城区一般标准超市(600平方米左右)和便利店(100平方米左右)分别为5家和18家。县城5家知名超市2005年上半年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总额的7.6%。此外,我县大型超市正在加快向乡镇及农村扩张的进程,对推动我县商贸流通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流通流通食品的安全也得到了加强。
(三)“万村千乡”工程情况
日用品承办企业新华联和家家乐从2005年开始农家店建设至2008年底我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家店257家。已覆盖全县17个乡镇(含县经开区)的235个行政村、覆盖率分别为100%和26.2%。2008年“农家店实现销售额21196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安排就业人员1125人。农家店的建立,对拉动内需,改善农村购物环境,方便农民购物起到了凸显的作用。农民在农家店购物,买得放心,用得开心,农家店已成为农村市场工业品和农资产品下乡的主力军,(四)全县食品生产企业情况
全县县域规模食品生产企业68家,其中大米面条厂34个,饮用水厂7个,食用植物油厂1个,酱腌菜厂12个,方便食品厂10个,调味厂3个,肉制品厂1个。主要生产大米、辣酱、饮用水、粉丝等加工产品。截至2009年6月,均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其中我县农产品龙头企业如年产2000吨以上的三个辣酱生产厂,大地红食品厂等均取得了QS证书,获得了ISO9000及HACCP认证,并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及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其产品主要是外销和出口。
三、政府工作情况
1、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夯实监管基础。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成立了秦安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分管安全生产的副县长任主任,商务、食品药品监督、质监、卫生、环保、工商、农业、粮食、畜牧、供销社、盐务等各个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同时制订了秦安县《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统一、组织、指导协调全县食品安全工作。
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责任。一是县人民政府与各个食品监管职能部门、16个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安全目标管理责任状》,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二是推动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建设,设站17个,对食品安全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制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分解落实任务指标,明确各自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三是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制度,形成共同参予,全程监督、依法维权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四是开展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和不定期的食品安全突击检查,重整食品药品协管员和信息员队伍的建设;五建立了食品药品安全成员协调工作会议制度。
3、紧抓食品安全监管环节,强化监管措施。
(1)推行蔬菜例行检测制度,有效控制食品源头污染。建立了秦安县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站,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活动;在县电视台《农事指南》专题节目里开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及生产技术专栏,专题讲座2次;上半年共抽取蔬菜样品962个、水果样品172个,进行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农药残留检测,检测出蔬菜农残超标样品1个;所有超标产品,强制立即停止销售,均作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公布了抽检结果,合格率为96.9%,农药残留超标率为2.81%,比去年下降1.5个百分点。
(2)加大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力度。一是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质量安全分级。二是对食品进行质量安全风险分类。三是督促企业积极申办食品生产许可证,严格按照《甘肃省食品安全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的巡查、回访管理办法》,对辖区内的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进行了四次以上的巡查、回访,特别是对高风险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重点巡查、回访。共出动执法人员180多人次,车辆110多台次。在巡查中发现存在问题160多人次,下达责令整改通知40余份,并将发现的问题督促企业及时整改到位,企业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四是加强产品抽检,上半年共抽取样品121个,合格率为80.2%;其中抽取大米、辣酱、饮用水等样品36个,合格率为88.3%。
(3)严格规范食品市场秩序。一是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工商部门加强食品经营户资格管理,严格食品经营条件,严厉查处无照经营食品违法行为。二是加强市场监管执法。上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520人次,检查了560个经营户,取缔无照食品经营14户,查获假冒劣食品180公斤,责令清理下柜过期食品包(瓶),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申诉和举报18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0.7万元。
(4)加强消费环节的监管。一是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工作。为此,食品药品监督、商务、卫生等部门专门成立了食品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对农村食品、奶制品、豆制品、节假日黄金周餐饮业、学校周边和旅游景点周边等公共场所的食品摊点进行专项整治。二是加强食品抽样检验工作。上半年食品抽样监督监测118份,合格份数106份,合格率89.8%;对城区餐饮单位进行餐具监测135份,合格份数126份,合格率为93.3%。三是举办行业负责人卫生知识培训班,传授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等知识,强化业主依法经营和行为自律的法律意识。四是充分利用媒体,动员广大群众,对违法生产经营食品者进行监督与查处,及时消除食品市场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5)强化家畜定点屠宰和检疫工作。
一是狠抓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点)建设,在改造完善好现有2个生猪屠宰厂(场、点)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各乡镇兴建屠宰厂。二是严把肉品检疫检验关,确保肉品上市质量。今年上半年,全县定点屠宰生猪达16280头,肉牛570头,检疫检验出病害猪2头,并同时对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三是加大执法力度,整顿肉品流通秩序,杜绝不合格肉品注入市场。今年上半年缴没私宰肉500多公斤,其中病害猪210公斤,私宰肉、注水肉、病害肉得到了进一步遏制。加大宣传力度,上半年共印发生猪定点屠宰宣传资料5000多份,对不法屠商起到了震慑作用,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在全县营造了良好的生猪屠宰管理工作氛围。
(6)积极推进“放心酒”工程。
一是建立了全县完善的酒类销售台帐。二是加强酒类安全生产宣传,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发动宣传车20余趟次。三是加大酒类执法力度,开展酒类执法60余次,其中下乡执法40余次,共查处假贵州茅台酒、假五粮液酒、假水井坊、假国窖1573、假开口笑十五年等高档酒1000余瓶,有力的打击了假冒伪劣酒类经营行为。四是成立了秦安县酒类行业协会,作为我市唯一的酒类行业协会,将是政府、企业和经销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引导我县酒类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7)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营造监管氛围。
充分利用媒体,各职能部分按各自所属行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把各种食品安全知识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从而提高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印发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资料4.8万份。
四、抽样调查全县食品安全情况
(一)主要市场(含超市)调查情况
1、全县城各大超市均建立了市场准入和质量检测制度,明确规定对入市的经销商要求提供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等相关证件。在质量检测方面主要实行政府公检,项目涉及蔬菜有机磷、瘦肉精、注水肉等多项。从抽检的结果来看,平均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对不合格的产品采取协议销毁或者封存并移交工商部门处理。
2、在我们调查的4个县城市场中,永丰市场由县市场服务中心管理,白燕、一心、水果批发市场均由所辖的村上村委会管理,在近几年中,各市场均有较大改善,如地面硬化都达到了100%,交易场所室内面积都扩大了近,有适量的保鲜、贮藏设施,卫生状况有很大改善,逐步建立了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合格产品的处理方式;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集贸市场流动的小摊、小贩数量多,流动速度快,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很难找出事故发生原因。
3、在我们调查的8个农村市场中,各市场基础条件有了大的改进,但各食品经销商大多以小门店为主,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防潮、防水、防鼠、灭虫设施。食品经营条件较差,同时进贸渠道混乱,绝大部分经营者没有索证、索票意识,人员素质较差,文化水平又较低,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淡薄;同时,人员流动性大,还仍然有许多食品露天经营,现场制作,很难达到卫生标准。各市场没有建立经销商管理、商品质量承诺、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等制度,因此,各市场管理处普遍仍存在管理乏力,制度不健全。
(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调查情况
1、调查显示,城市消费者和农村消费都非常关注食品安全。在被调查的人群中,90%以上的城市消费者,购买理由选择价格质量并重,而农村消费近70%以价格作为购买的首选。30%以上的人对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食品安全状况缺乏信任,主要是对市场的腌制品、卤制品等加工食品尤为突出。65%的消费者最常去购买食品的场所是超市。
2、有问题的食品范围广。调查显示,有九成消费者曾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最常见的食品安全隐患是:注水肉、有害物质超标、过期食品。在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中,消费者最担心的是:蔬菜中农药高残留、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
3、消费者对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存在不满。近年来,我县各部门积极开展各种食品安全专项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还是有距离。针对我县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消费者,对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的的看法为问题多,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安全监管工作力度认定为不到位。如按满分100分来计算,仅打70分。另外,据调查,普遍在遇到食品安全时不会向有关部门投诉,80%的消费者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不向有关部门投诉,不投诉的原因主要是:不愿意花费精力和时间去投诉。
五、食品安全存在问题
(一)、近年来,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加大了整治力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抽验合格率也在不断提高,但上市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初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问题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食品安全监管难以到位,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一是因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食品经营条件差,进货渠道混乱;二是中小餐饮单位和街头食品摊点数量多、分布广、流动大、卫生条件差;三是各类集体食堂经营成分复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三)、农村市场流通环节存在漏洞。由于农村居民购买渠道主要靠自由集市和居住附近的小卖部、市场监管缺位,执法力量十分薄弱,消费者既不查验相关标签标识,致使一些“三无”食品、过期食品以及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不合格食品流向农村市场。
(四)、食品监督机构自身工作存在不足。一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然不够顺畅,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重复检验以及监管空白的问题;二检测设备手段落后,检测区域不广,跟不上现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发展的需要。
六、措施与建议
(一)推广农村新型种植养殖模式,逐步解决食品源头污染问题。
(二)加强对农贸、集市的管理,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三)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安全监管,形成合力,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
(四)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万村千乡”工程成果,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商业网点。
(五)加大以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食品消费环境。
(六)继续推进三绿工程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七)建立全县食品生产行业协会,严格自律,逐步完善食流通品安全机制。
第四篇:关于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城镇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调查报告
在我国城市,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加强,各大城市政府高度重视食
品安全工作,企业开始自觉实施保障食品安全措施,这表明我国城市已基本构筑
起“食品安全网”。有关资料数据显示,消费者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大部分
消费者愿意为购买食品安全支付少量的额外费用。城市众多消费品中,消费者最
关注食品安全的占71.8%,不关注食品安全的仅占0.6%,购买食品时首选质量的占30%,选择“价格优先”的仅占8%,80%以上的消费者认为超市食品安全状况
好于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50%左右的高收入和中等收入阶层只到超市购买食品。
就食品安全进入步深入调查,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及食品流通领域的交易环境、物流设施、市场管理、检测手段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镇居民绿色消费意识明显增强,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有待转变。消费者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大部分消费者愿意为保障食品安全支付少量的额
外费用。据调查,城市消费者中,最关注食品安全的占71.8%,不关注食品安全的仅占0.6%; 购买食品时首选质量的占30%,选择质量和价格并重的占61.7%,选择“价格优先”的仅占8%;80%以上的消费者认为超市食品安全状况好于批发
市场和农贸市场,50%左右的高收入和中等收入阶层只到超市购买食品。农村消
费者购买食品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据调查,农村消费者中,74.4%回
答会适当考虑食品安全问题,但43.7%仍首选价格便宜。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农村居民的投诉率极低。据对南京市所辖的溧水县调查,93.4%的农民在买到有
问题食品时放弃投诉,高于城市35.8百分点。
二、市场准入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有待改善。
所谓市场准入,一般是指货物、劳务与资本进入市场的程度的许可。对于产
品的市场准入,一般的理解是,市场的主体(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和客体(产
品)进入市场的程度的许可。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就是为保证食品的质
量安全,具备规定条件的生产者才允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具备规定条件的食品
才允许生产销售的监督制度。因此,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一种政府
行为,是一项行政许可制度。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包括3项具体制度:
(一)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对于具备基本生产条件、能够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企业,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准予生产获证范围内的产品;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准生产食品。这就从生产条件上保证了企业能生产出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产品。
(二)对企业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对于不具备自检条件的生产企业强令实行委托检验。这项规定适合我国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能有效地把住产品出厂安全质量关。
(三)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产品实行市场准入标志制度。对检验合格的食品要加印(贴)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没有加贴QS标志的食品不准进入市场销售。这样做,便于广大消费者识别和监督,便于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监督检查,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生产企业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感。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农村市场对低价食品有着较大需求,购买渠道主要是自由集市和小卖部。加之农村执法力量十分薄弱,市场监管缺位,农民购买食品既不查验相关证照,又不索要销售发票,致使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流向农村市场。调查显示,农村市场经销的食品中,多为自产自销,来源于流动摊贩;散装食品如散装糕点、散装熟食、散装干果的比例所占达到50%以上,散装酒高达80%; 包装食品没有标明保质期;店主对过期食品选择降价销售;生肉销售大多没有保鲜措施,落市后第二天继续拿出来出售。
四、食品生产源头存在隐患,部分单位市场准入流于形式。据对农村生产者调查,绝大部分农民不知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兽药目录;近5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只是凭感觉使用,一药多用现象相当普遍;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打过农药的蔬菜未过休药期即采摘上市销售。68.9%的蔬菜上市前没有经过产地检验;10%以上的种植地和养殖地周边环境存在污染源。
由于对食品安全事件处罚过轻、以罚代刑,导致部分企业负责人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据调查,部分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不愿意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方面加大投入,只是把市场当成出租摊位、收取管理费的“摇钱树”。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但只是挂在墙上而已,并未付诸实施。一些单位虽然
购置了检测设备、污物处理设施,但由于运营成本高,利用率低,有的甚至只为应付检查,平时闲置不用。
部分连锁超市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在采购环节,不合格的原材料加工和不充分的供应审查导致食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在运输环节,零售商不能完全遵从基本的储存和消毒要求;在销售环节,现有的设备和处理办法也不能充分控制食品安全;在整个价值链上,冷链完整性都没有被很好地发展;在组织结构方面,总部缺乏独立的食品安全控制部门和外部质量审计监查,使整个企业食品安全的执行变得困难;在人力资源体系方面,目前的招聘、培训和激励体系不能为食品安全控制提供足够的支持。据调查,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食品变质、有杂物异物、过期商品销售(包括赠品过期)等;有关部门查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标签不符、添加剂超标等,其中包装食品标签不符中缺斤少两占50%左右;从食品类别看,问题最多的是鲜肉及肉制品,占24%,其次是休闲食品和乳品类,分别占15%和11%。
五、监管部门职责仍有交叉,有待进一步理顺。
据调查,尽管国务院已明确食品安全管理遵照“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原则,但由于涉及众多管理部门,有的地区涉及30多个部门,彼此理解不一,导致职责不清,难以形成合力,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越位,有的缺位;有权的抢,有责的推;同一部门,既当规则的制定者,又当裁判员,还当运动员;城乡执法力量不平衡,不同部门执法宽严不一;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充当不安全食品的保护伞。凡此种种,使广大群众关注的问题难以尽快得到解决。例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投诉解决方案的满意度仅为30%左右。这给食品安全工作留下了巨大隐患,既加大了搞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了国家治理食品污染的成本。
六、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流通领域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建议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支持流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商业网点;由重点治理生产源头转向重点培育绿色市场,加强对上市销售食品的安全监测,实行市场退出机制,引导安全生产;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使犯罪成本远大于犯罪收益;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面对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障食品的安全。同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局和卫生部门也加大了对生产企业、市场商品的监督抽查力度。目前已形成了全国上下重视食品安全,狠抓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并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有很大的改进,但要进一步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笔者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一是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二是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国民珍爱我们的环境,使每一个人在办每一件事时,都要从保护我们的环境出发。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研究并提出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制订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还要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增加抽查的次数和覆盖面。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造成一种高压态势,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
(七)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
建立和完善食品与营养监测系统,坚持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控结合,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加强食品信息建设,建立我国食品
安全预警系统,保障全民食品消费安全。利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食品生产、食品供给、食品分配和食品贸易等环节安全动态。密切关注和研究市场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对食品供给带来的影响,提前作好各种应对准备,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我国食品安全
第五篇: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2016年3月1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85号公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包括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下同)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依法查处商品质量违法行为。
第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督促经营者履行商品质量义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情况通报、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监管联动的机制,加强执法协作,提高监管执法效能。
第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商品质量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应当依照公正、公开、及时的原则,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和督促经营者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第二章 经营者的商品质量义务
第六条 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停止销售及退换货等商品质量管理制度,保障商品质量,按照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的规定和对消费者的承诺履行商品质量义务,承担商品质量责任。
第七条 销售者应当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如实记录进货检查验收情况,并根据商品特点采取必要的保管措施,保持所销售商品的质量。
检查验收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供货商的主体资格;
(二)商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
(三)对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实行生产许可证或者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商品,查验其许可证、认证证书。第八条 销售的商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应当真实、准确、便于识别,不得误导消费者,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商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二)有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三)根据商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的商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含量以及其他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内容;
(四)限期使用的商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五)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商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应当有明确的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六)其他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规定应当标明的内容。
销售者销售的使用自己的商标、委托他人生产的商品,应当按照本条前款的规定进行标注。根据商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商品,可以不附加商品标识。第九条 销售的进口商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产地以及进口商或者总经销者名称和地址;
(二)关系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或者对使用、维护有特殊要求的商品,应当附有中文说明书;
(三)限期使用的商品,应当有中文注明的失效日期;
(四)用进口散件组装或者分装的商品,商品或者包装上应当有中文注明的组装或者分装厂厂名、厂址。第十条 销售者不得销售下列商品:
(二)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采用的产品标准的商品,不符合以商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商品,不具备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的商品;
(三)国家明令淘汰并禁止销售的商品;
(四)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
(五)失效、变质的商品;
(六)篡改生产日期的商品。
第十一条 销售者销售商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第十二条 销售的商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但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销售者应当在商品、包装或者销售场所的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并以告示等方式如实说明商品的瑕疵或者实际质量状况。
第十三条 销售者不得购进或者销售无厂名、厂址等来源不明的商品。
第十四条 奖品、赠品等视同销售的商品,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至第十三条规定。
第十五条 服务业的经营者不得将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禁止销售的商品用于经营性服务。第十六条 销售者销售的商品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当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履行退货、更换、修理等义务。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消费者可以及时退货,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
对依法经有关行政部门认定为不合格的商品,消费者要求退货的,销售者应当负责退货。
第十七条 销售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的,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销售者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承担无理由退货义务。
第十八条 销售者应当及时履行商品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义务,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
第十九条 销售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等措施。
第二十条 经营者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属于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禁止销售的商品,不得为其提供运输、保管、仓储等便利条件。
第二十一条 商品经营柜台出租者、商品展销会举办者、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广播电视购物平台经营者,应当对申请进入其经营场所或者平台销售商品的经营者的主体资格履行审查登记义务。
商品经营柜台出租者、商品展销会举办者、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广播电视购物平台经营者接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通知或者公告后,应当要求并监督销售者停止销售相关商品,及时停止为相关商品提供入场经营或者平台服务,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 商品质量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本办法规定以及随机抽查实施方案的统一安排,随机抽查辖区内经营者,随机选派执法人员,对销售的商品以及经营性服务中使用的商品进行监督检查。
随机抽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进货检查验收制度执行情况,商品的质量检验合格证明、说明书以及生产厂厂名、厂址、警示标志等标识标注情况,其他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信息。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消费者、有关组织、大众传播媒介反映的以及行政执法中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应当开展重点检查。
第二十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有关规定开展抽查检验工作,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科学确定线上线下抽查检验的重点,制定抽查检验计划和实施方案,不得随意抽查检验。
或者商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进行商品质量判定。
抽查检验结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监督检查职权或者通过投诉、举报、其他机关移送、上级机关交办等途径发现、查处商品质量违法行为,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行政处罚信息。
第二十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商品质量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时,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当事人涉嫌从事违法活动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向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其他有关人员以及相关经营者调查、了解与涉嫌违法活动有关的情况;
(三)查阅、复制当事人有关的合同、发票、进货台账、销售台账、财务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商品或者有其他严重质量问题的商品,以及直接用于销售该商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专用工具,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六条 对经抽查检验并依法认定的不合格商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对发现销售有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商品的,应当责令辖区内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同一商标的同一规格型号的商品,及时对该商品的供货者进行追查;供货者不在本辖区的,应当将相关线索通报供货者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属于生产者责任引起的商品质量违法行为,应当将相关线索通报生产者所在地相关行政部门。
第二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市场监督检查情况,适时发布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和消费提示。第二十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可以对经营者实施行政指导,综合运用建议、约谈、示范等方式引导经营者合法规范经营。
第二十九条 经营者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应当配合,不得拒绝。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销售者违反本办法第八条和第九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销售者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一)项至第(五)项、第十一条、第十二条和第十四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处罚;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六)项、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予以处罚;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 对为销售者提供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商品的供货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销售的商品,并处违法销售商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商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三十二条 销售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责令改正,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但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商品经营柜台出租者、商品展销会举办者、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广播电视购物平台经营者对申请进入其经营场所或者平台销售商品的经营者的主体资格未履行审查登记义务,或者拒绝协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违法行为采取措施、开展调查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销售者主动消除或者减轻商品质量违法行为危害后果,采取退市等措施,自觉解决消费纠纷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销售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销售的商品为禁止销售的商品并如实说明进货来源的,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三十五条 经营者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的销售包括销售者通过实体店、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直销等方式提供商品。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