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齐齐哈尔分局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与做法专题
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农业局
(2010年9月2日)
多年来,齐齐哈尔分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职工增收。
一、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有利条件
1、地域优势。分局及所属11个农(牧)场分别地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和大庆所属甘南、讷河、克山、富裕、依安、泰来、林甸、杜蒙8个县(市),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加快种植业由单一数量型向多样和质量效益型转变,大力发展市场广阔、有竞争力的经济作物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2、资源优势。现有耕地206万亩,分布在黑龙江省第一到第三积温带,活动积温2250~2850℃,无霜期118~138天,年降水量369~496mm,土壤类型主要是黑钙土、草甸土和风沙土,能够满足多种农作物对土壤、气候的要求。近十年来年退耕还林20多万亩,可利用林地资源发展多种林下经济。
3、生态优势。分局现有草原52万亩,林地75万亩,森林覆盖率20%。河流主要有嫩江、诺敏河、讷漠尔河、乌裕尔河、引嫩河,上游无污染源,土净田洁,河水清澈,自然气候独特,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前景好。
4、基础优势。农机更新、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农田水利
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旱田喷灌控制面积达到32万亩;农机总动力达22.9万千瓦,田间机械化作业程度达到97%。
5、技术优势。现有农业中高级技术人员312人,科研站(所)2个,初步建立了一支科研、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农业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1个,主要进行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1个,承担农产品安全检验;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2个,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00万亩以上。形成了农业管理、科技推广和科学试验服务网络。
二、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因地制宜,面向市场,搞好规划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根据自身优势,我局确定了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和优势产业,突破“小而全”的生产格局,逐步形成了一场一品、多场一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新格局。在经济作物发展上,逐步扩大了西瓜、马铃薯、两葱生产规模,建立了基地,实现了规模效益。积极开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对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搞好试验示范。在药材种植上,积极稳妥,切合实际,选择的品种既要适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又要适销对路,有效益。在棚菜生产上,利用好现有的日光大棚,提高利用率,重点发展了名优特新产品,靠特色和优质占领市场,提高效益。有条件的农(牧)场大力发展露地蔬菜,提高了产出率,增加了职工效益。而且近年来我局加强了节水灌溉技术在高效特色农业上的应用力度,滴灌技术在马铃薯、西瓜、药材上的应用面积达6000亩,作物平均增产幅度达30%-50%,大大的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抓好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我局一直把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实施,逐级落实工作分工和领导责任,并把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纳入到全年目标考核当中,作为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工作成效与农场领导收入分配紧密挂钩,做到了一把手总体抓,分管领导分工抓,部门和农(牧)场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三)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高效特色农业发展。
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涉及面广,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易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制约的弱质产业,离不开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此我们制订了相应扶持政策,在新品种、新技术开发,产品加工,产销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具更新等方面给予了必要的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支持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围绕壮大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好做活“以特兴农、以特富农、以特强农”文章。我局立足实际,坚持“调优种植结构、调专品种结构、调高效益结构、调强产品结构”的思路,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目前常年种植的高效特色经济作物达30多万亩,种植作物涵盖了各类瓜果、蔬菜、中草药等;2010
年全局发展设施农业大棚达到500多栋,每栋经济效益达到2万元以上,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
(五)围绕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力发展特色有机农产品,截止至2009年,全局绿色食品认证面积115万亩,有机食品检测面积15万亩,建立了15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基地一个。有12家企业、9个优势农产品(水稻、马铃薯、大豆、芸豆、小麦、绿豆、珠葱、向日葵、玉米)有绿标使用权,一家企业有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局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实行了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测监管制度,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长效机制,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加强了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依托人才和技术优势,建立了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使其成为展示的窗口、示范的园区、培训的基地;聘请专家教授讲课,提高了各级干部、职工的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二是组织职工出去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引进新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通过现场观摩,让职工在看与学的过程中,掌握科技知识;组织有规模、懂技术、效益好的示范户,介绍经验,通过现身说法激励职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三是抓好销售服务。积极开拓市场,搞好产销对接,建立起稳固可靠的营销网络,提高了农产品的竟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目前我局马铃薯的加工产
品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主要销往国内各大食品生产企业,西瓜主要销往海拉尔、满洲里,珠葱主要销往广西、越南,中药材主要销往河北濠州,绿豆主要销往荷兰爱沃斯等地。
三、存在问题
我局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方面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各场之间发展不平衡、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较小、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少、产业化水平不高、叫得响的品牌少及特色农业科技含量较低等。
四、十二五发展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农业增产增效、职工持续增收”为目标,通过“建基地、抓示范、扶龙头、创品牌、强服务”,初步形成区域主导产业突出、资源配置合理的高效特色农业产业板块,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到50万亩,平均亩效益达到1000元以上;各类设施农业大棚达到2000栋,平均每栋效益达到2万元以上,通过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助推我局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海南省发展高效农业的经验和做法
海南省发展高效农业的经验和做法
今年初,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科技农业”、“订单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并重点研究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市场特点和
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着力开拓潜力较大的国内市场。我办经过调研,把海
南发展高效农业的基本经验概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大规模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近几
年来,海南在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早”的高效农业,以冬季瓜菜、热带经济作物、热带水果、热带养殖业
等优势产业崛起为标志,农、林、果、牧、渔各业并举的多元化生产结构逐步
取代了粮、胶、蔗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格局。至今年初,已先后评选出32个
海南优质农产品名牌和29个芒果名牌,并大面积推广,有力地促进了瓜菜生
产由单纯的季节优势向季节——品种优势转变。在稳定发展香蕉、菠萝、芒果
等大宗热带水果的基础上,陆续引进推广种植香蜜桃、红毛丹、印度枣、台湾
莲雾、番石榴、火龙果等一批名特优水果,大大提高了海南水果的知名度和市
场竞争力。
2.农业生产经营向基地化、企业化、产业化迈进。全省万亩以上的瓜菜
基地近40个,其中5万亩以上的达15个。这些基地以较高的规模效益辐射
拉动周边地区发展,不断形成新的产业带和经济增长点。最近海南正在实施一
项为期5年,营造百万亩椰林的富民、富岛工程。伴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海
南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建立以各种联合体(公司+农户、集体+农户、农村股份合作)、专业户、庄园主、农场主等新型生产经营关系,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走上企业化、产业化道路。
3.以运销加工为中心组织生产,促进市场农业发展。各级政府加强市场
体系建设,积极培育运销龙头企业、运输专业大户和流通协会等中介组织,壮
大运输队伍。目前,全省共有城乡农贸市场500多个,有1000多个运销
组织,4000多辆运输卡车和5000多名专业运销人员,形成了个体户、联合体、公司、企业齐头并进,海陆空多轮驱动,千军万马搞流通的壮观局面
。特别是海南到北京、海南至上海两条“绿色通道”的全面开通,对海南瓜菜
运输起到了积极作用。去年,海南瓜菜、水果等农产品运销全国28个省市区、47个大中城市以及港澳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为全面推进“订单
农业”的实施,海南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亲自带头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制定产
销指导性计划,加强宏观调控和信息服务。目前,已先后在全国14个大中城
市设立信息点,在全省九大瓜菜集散地和两个港口设立信息站,强化信息服务
功能,加强与岛外省市协作,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络。
4.以琼台农业合作为标志,农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十年来,来琼开发
农业的企业达700多家,其中,台商投资海南农业的企业达220家,农业
项目350多个,投资总额1.9亿美元,承租开发土地面积20多万亩,投
资涉及农林牧渔多个领域,出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生产基地。琼台农业
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海南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优质
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良种良苗的“龙头”效
应,使农业品种结构不断升级换代。三是示范辐射的“渗透”效应,促进了农
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四是农业技术传播“滚动”效应,提高了农民的科
技素质,在琼台农业合作的辐射和带动下,海南同港澳台、东南亚及欧美、日、韩、以色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日益扩大。
海南发展高效农业的做法给我省许多有益的启示:
1.我省与海南农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海南农业资源极其丰富,开发利
用的潜力巨大,目前海南还有40%的宜农土地没有开发,这正是海南农业发
展的优势所在。考虑到我省人多地稀,人均可耕作面积偏少的具体省情,可适
当将部分农产品基地放在省外。我省可考虑在海南选择一些地区建立农产品生
产基地,开发冬季蔬菜、热带水果等,与我省的农产品市场联合经营,会取得
更好的经济效益。
2.海洋经济对我省和海南来说,都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海南海岸带资源
类型较多,可养殖浅海38万亩,海洋生物上万种,堪称全国之最。我省在海
洋资源开发、海养殖、远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和冷冻等方面有和海南优势互补,合作共进的必要性。对此,我省渔业部门可组织企业选择海南沿海市县建立
海淡水养殖基地,大力发展各种优质海淡水产品和珍稀水产品,组织船队开发
西、南、中沙水产资源,积极发展
第三篇:重庆农垦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重庆农垦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大型国有农业集团,重庆市农业投资集团抓住重庆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力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314”总体部署,不断探索城乡统筹的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以重庆市“一圈两翼”为平台,建立以工促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重庆高效特色农业产业链,示范和推动重庆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2009年,集团资产总额达到50亿元,经营收入43.6亿元,利润总额2.2亿元,保持了集团成立以来连续10年盈利的好成绩。
一、重庆农垦高效特色农业基本做法
重庆垦区的高效特色农业以生猪、乳业、蔬菜、水产、花卉、苗木等为主。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长期存在着布局分散、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生产能力、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重庆农垦自成立集团以来,在坚持改革重组探索资本运作有效形式、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现代企业集团治理和管理方式、坚持农场综合开发推进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同时,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解决了集团发展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了反哺农业、促进农村繁荣的机制,也极大地推动了自身的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引领了区域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在2007年以来的短时间内,重庆农垦生猪、乳业、农产品流通等产业已形成了集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包装、品牌设计、农资供应一体化发展,完成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建设,已经初步打造成为重庆优势农业产
业。
1、种源控制,增强高效特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种源农业是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的必然要求,发展种源对于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层次和技术含量,调优品种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带动区域农业的整体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集团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自主培育等方式,实现了“PIC、CRP、泰国正大系洋三元”生猪种源的控制,集团各品系种猪资源超过10000头规模,成为西部最大生猪种源供应企业;完成了近千亩红心、黄心优质猕猴桃母本园建设;以品种引进、适应性驯化和良种繁育,与北京向中科技公司合作,引进美国荷斯坦奶牛胚胎繁育技术,建成天友乳业奶牛胚胎繁育工程技术中心,解决奶牛繁育周期、数量、质量根本难题,积极发展种源的基地化和商品化生产。
2、壮大龙头企业,增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驱动力。近年来重庆农垦乳业、生猪、水产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品牌与管理优势、独特经营优势及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努力推进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强化技改扩能,构建加工平台,壮大了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天友乳业乳制品加工能力由改制初的5万吨提升到25万吨,大正肉类食品,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150万头,集团投资参股的今普食品,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150万头,集团总屠宰加工能力达到了300万头。在提升加工能力的同时,大力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天友”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大正大”冷鲜猪肉在重庆地区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天友市场网络已遍及重庆各区县和四川、贵州、湖南、陕西等地。
3、培育基地,增强高效特色农业的带动力。在认真做好基地建设规划的同时,积极探索基地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天友乳业以“得奶源者得天下”的发展思维,规划投资13亿元,产业联动14个“两翼”及“库区”区县,策划重庆市7万头安全奶牛业发展行动计划,启动3—5年奶源建设总体方案。截止2009年底,实现投资3亿元,正在全力推进15个企业化运作的千头奶牛养殖集群区建设,全年新增可控奶牛存栏数量近10000头。大正肉类按照“小规模、大集群、生态化、贴近经济作物区”原则,进行了生猪产业带布局,带动生猪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发展生猪产业。重庆正大饲料形成了“公司+粮食流通企业+农户”的饲料玉米生产模式和业主制的肉鸡养殖模式,年本地玉米订单收购量25万吨,肉鸡订单100万只,直接带动5万农民生产致富。东江水产探索了“联合经营、风险共担、按股分红”的鱼养殖模式,已在涪陵基地、铜梁基地和长寿湖新渔村基地示范推广成功,直接带动1万农民生产致富。4个龙头企业在全市建成了8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良种繁育示范场和32个种养殖基地,有力地推进、示范和带动了重庆市新农村的产业发展。
4、生产过程绿色化,增强高效特色农业的抗风险力。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海南“毒豇豆”**,严重冲击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稳定,限定条件下,必须保证农业产业的全链条安全。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将农业标准、工业标准、技术规范整合导入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让农民在生产之前知道最终农产品必须达到什么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如何生产才能达到要求,在生产前需做好那些生产资料准备和技术才能达到经济有效的要求。根据农业生产的目标和要求,各企业分别编制印发了各类生产标准和生产操作规范30余个,如天友公司编制了原料奶质量标准、小区建设标准、饲料标准、兽药标准、挤收储奶标准、牧草种植标准等和牛奶收购操作规程、奶牛
饲养生产流程和关键点控制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试验、示范和普及,现所有的基地全部按标准组织生产,农产品的成交率达到97%以上,价格在原有基础上提升10%以上。大正肉类和东江水产业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订了企业的有关生产标准,指导农民做好原料的生产工作。垦区按照以畜牧业现代化带动种植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把循环经济作为种植与养殖“双链互动”的纽带,加快养殖业建园区、种植业建产业带的“内循环、零排放”生产模式,实现养殖生态型、种植绿色化、原料有机化,当前在重庆合川养殖园区开展了现代畜牧业循环经济探索,2009年5月份第一批生态蔬菜上市,售价高于普通产品25%,市场反响较好。
5、创新组织形式,增强高效特色农业的的联动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低成本的规模集成和示范带动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专业合作计把同类生产者组织起来,形成战略联盟,可以提高种养殖生产率,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产品销售谈判能力,用批量产品去占领市场,达到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购销的效果,符合专业化、规模化、品种化发展方向。集团按照“完整产业链+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组织新方式,推进小农经济与高效特色农业的有效衔接,仅2009年,就发起设立生猪、奶牛、猕猴桃、水产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发展各类社员2000多户,用高效特色农业理念,带动分散农民实施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种养殖,搭建起小农经济联系高效特色农业的有效实施载体。
二、实施高效特色农业的体会
1.实施高效特色农业,是国有集团的社会责任担当。农业部要求农垦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国家提供重要农产品,在“走出去”发展发挥引领作用;重庆市政府要求重庆
农垦要成为统筹城乡的先行者、高效特色农业的担纲者;市国资委要求农垦集团要成为百亿农业产业集团和现代农产品商贸流通百亿集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要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全面体现。
2、实施高效特色农业,必须借助各级政府搭建的发展平台。农业是弱势产业,仅靠自身发展很难实现美好的愿景。各级政府必须为农业集团、农业企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这个平台包括发展政策平台、鼓励产业平台、区域布局平台、投入倾向平台、融资平台。政府按照建设好这个平台的要求,精心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调控目标,牵头与有关部门共同拟定了扶持产业发展的长效政策和发展基金,为农业企业、农户去除后顾之忧,为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实施高效特色农业,必须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高效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规划先行,规划的科学、合理决定了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科学、合理。在重庆垦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之初,受多方面条件因素制约下存在布局分散、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生产能力、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集团成立以来,经过梳理,根据不同产业的区位、资源、自身优劣势和经济发展现状,编制出符合集团实际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科学有效的规划引导,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布局,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当前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规模大,资金密集,需要巨额资金支撑;二是资产负债率高,资本金比例低,融资能力双其他产业弱,快速发展推动资产负债率攀升;三是回报周期长,一般在5年以上,项目建设期长,正外部性强,往往收益偏低;四是经营风险大,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食品安全风险的三重约
束。
四、重庆农垦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农垦集团将继续实施跨越发展战略,利用建立城乡统筹直辖市的历史机遇,积极融入库区农民万元增收实施计划,重点打造一批有示范作用的高效特色农业项目,带动和推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打造百亿级农业产业集团。
1、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国有农业产业集团在推进城乡统筹,建设高效特色农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农垦“姓农”、“立农”、“为农”原则,按照国务院3号文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对农垦集团基本定位和市国资委推进“五大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整合资源,精心打造重庆高效特色农业的“国家队。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2年,集团农业产业链经营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
3、除了生猪、乳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外,切实做好以下高效特色农业重点项目的发展:
三峡生态鱼项目。为充分发挥三峡库区丰富的水面资源优势,带动农户增收,根据重庆市政府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建设的总体部署,重庆农垦承担了三峡库区生态渔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任务。拟分步进行标准化苗种场建设、生态示范养殖、水域牧场工程及湿地渔业工程建设,把发展“三峡有机渔”作为主攻方向,进行品牌化运作,高质量地生产社会需要的渔产品,带动库区农民万元增收。
鲜花港项目。为满足重庆市和周边省份居民的休闲文化生活需求,重庆农垦与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合作,打造集种源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典范的
重庆鲜花港。通过花卉科技研发中心、现代化温室种苗培育基地、花卉科普展示园区、花卉产业及其主题公园旅游观光配套服务设施等的建设,将鲜花港建成带动农户发展的示范基地和景观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的示范点。
小汤山蔬菜项目。重庆城镇化推进带来巨大的高档蔬菜需求缺口,重庆农垦所属农经公司引进具有“小汤山”特供蔬菜、奥运会核心区专供品牌优势的北京天安公司,在重庆建设绿色、无公害的高端蔬菜项目——小汤山蔬菜项目,依靠生猪、奶牛养殖环节产生的有机肥,开展蔬菜种植,该项目目前正在建设100亩生态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通过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推进高档蔬菜产业化,到2013年,发展蔬菜5万亩,年产量25万吨,实现产值7.5亿。
土地流转项目。重庆农垦作为重庆市城乡统筹任务的承担者,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整村土地流转、农民新居建设、农民工人化转换”四位一体的整村推进新村建设模式过程中,于今年上半年专门成立渝农乡村建设公司,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进程为契机,加速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拟在流转土地统一种植青贮玉米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山地鸡项目。作为重庆市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组成部分,重庆农垦瞄准市民日益旺盛的优质土鸡消费需求和巨大的市场缺口,携手重庆城口县政府打造了全新的城口山地鸡产业模式。通过建设大型现代化“城口山地鸡”保种场和种鸡繁育场,以及屠宰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只的城口山地鸡屠宰和分割生产线、4000吨冻库的建设,形成了种养加销一条龙的城口山地鸡产业模式。项目建成后,可持续带动5万户农户实现万元增收。
第四篇: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农村旅游经济
——关于城关镇西河村发展的调研报告
刘红星
城关镇西河村位于县城西边沟底,距离县城仅1.5公里,过去因交通不便,地理环境不好,农村经济发展困难。近年随着县城人群体到西河锻炼休闲的增多,加之西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初步完成,为西河村发展村级旅游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通过对该村的详细调研,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西河村应当围绕以乡野农村水利观光和休闲健身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城镇人群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以展特色农业为主,充实农家乐形式,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它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具体如下:
一、西河村基本情况
西河村现有三个村民小组,640人,总耕地面积748亩,由于位于狭窄沟川地带,全村河川水浇地仅42亩,其余706地均为沟坡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很差。全村农业生产以水地种植蔬菜为主,沟坡地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另在荒山荒坡上种植有400亩花椒和10亩核桃。2013年全村种菜收入25.3万元,第一产业收入仅75.8万元,可以说农业生产除因离城近蔬菜销售方便收益较高外其他农业包括经济林收益很差。
二、西河村发展乡村休闲娱乐的优势、现状与问题
西河村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洗肠泉”为古代高僧佛图澄开
肋洗肠之地,“搠枪泉”因武帝饮马而得名,“跪姑泉”被定为“宫泉”。1997年以前这里是通往县城西北的交通要道,但是随着新西河桥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曾经繁华的西河村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千年普济寺断续香火,军队营房破烂不堪,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近几年来,随着人们锻炼身体的需要和休闲娱乐需求的发展,离县城较近有沟有河的西河村成为县城人群健身娱乐的“后花园”,每天从县城到西河村健身娱乐的人越来越多,平均每天有2000多人的流量。2013年,澄城县委、县政府依托“十二五”规划,充分利用西河村有水、近城、便于休闲等特点,作出“实施西河风景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把西河村开发建设成集水上游乐、休闲避暑、农家餐饮等现代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绿水生态风景区”的重大决策,拉开西河走向生态田园的序幕。西河风景建设被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亮点走进政府工作报告,“投资2500万元,实施县西河生态风景区建设工程”成为县长向全县40万人民公开承诺的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目前,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841.7万元,对县西河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河道2.89Km,新建排水涵管2处,新修下河踏步23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水务局投资120余万元,新增实施了8座拦水坝工程,使西河老桥上下游1km范围内形成了3.6万平方米水面景观;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总投资1212万元,对县西河风景区河段及沿河两岸山坡进行绿化和水土流失治理。这些项目的建设为西河
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基础,现在已经有农家乐、农家烧烤等出现,村民也自发形成了新鲜蔬菜销售群体。
通过调查,我认为,西河村具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突出优势,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引导。
1、发展能力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群众对乡村休闲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没有多少效益,发展路子不多。该村的村民多数外出打工,条件好的也多在外地或县城安家,不愿意回村创业,现有群体没有投资发展能力。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县城通往该村的道路差,有一条水泥路得是很窄,离县城处道路污水垃圾纵横,严重影响消费群体进村。风景区内没有娱乐设施,留不住来往人群,现有接待消费者的农家乐的硬件设施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缺乏规划,零乱无序开发。目前,该村发展休闲娱乐等产业还处于自发状态,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作指导,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4、形式单一,特色不够鲜明。在发展中没有和农业发展结合,没有特色,难以吸引人。由于缺乏市场理念、定位不准、现有农家乐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多数是个体经营,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经营效益也不是很好。
5、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没有规范化经营观念,村民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农家乐建设和经营中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只顾赚钱,有的还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不是真正的农家乐。
三、西河村发展乡村休闲娱乐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我们认为应当坚持四项原则,采取四项策略
(一)坚持四项原则
1、突出乡土特色的原则。对于都市人群来说,乡村休闲娱乐就在于乡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的特有的“农”、“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从农业入手,可以依托该村蔬菜种植强项,迎合城区人员消费喜好,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反季节蔬菜等农业产业,结合自采自摘,净菜超市等项目,使之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也可以利用沟坡发展经济效益好的土鸡养殖,野鸡养殖等项目,并结合农家乐现场进行消费,以吸引群众喜好。
2、保护环境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只有山表示水秀才有吸引人,必须要保护好西河村的水、两边沟坡的林、植被等自然资源。特要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把西河变成臭水沟,让群众丧失消费心情。
3、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二者的发展,使其变得山更青、水更秀。起居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都要
既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虑与乡村景观协调,使之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给人以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饮食环境。
4、突出特色效益的原则。发展乡村休闲娱乐要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只有突出特色才能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要尊重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观念,多考察,多调查,有针对性进行开发,同时又要做好基础设施改善,加快水面开发游乐设施,并发掘民间文化,建设有质量、有特色、有内涵的娱乐消费产业。
(二)采取四项策略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在学习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本村休闲游乐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适合本村的发展规划。要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统一管理安排,对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产业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规范引领,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2、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建设好乡村休闲娱乐项目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首先,村政府要积极争取,在配合县上建设好后续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争取各种农村建设性项目资金,加快本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全力做好通村道路和文化广场建设,为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第二,争取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给本村旅游的各种项目发放更多的就业创业贷款。第三,要大力招商引资,利用本村外出干事人
多,路子多,资金活的优势,以一些好的娱乐项目吸引外来资本和工业资本投向本村旅游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市民和农民的主体积极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通过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为筹资方式,采用股份制开发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此外,还可以让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3、重大项目带动,辐射引导发展。西河村旅游发展应当借助县上的大力支持,坚持“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的战略。要利用大项目扩大影响,发挥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大批中小项目和农家乐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4、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品牌营销。首先要做出几个精品项目,紧接着就要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借助中介机构,以水利风景、农家美食、传说遗迹、消费低廉、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等为卖点对外营销。要在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乡村旅游展示会、新闻发布会加以宣传推介,并以各种节庆活动促销,促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2014年6月4日
第五篇:台湾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经验
台湾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经验
农会组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会是台湾农民的社团法人组织,也是经营多功能、多目标的综合性事业体。其性质兼具政治性、教育性、经济性、金融性和社会性。台湾农会与政府部门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政府对当地的政策性导向可以通过农会进行传达,而农民的需求也可通过农会传达给政府部门——“农委会”。可以说,农会是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台湾农会在生产、金融、保险、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切实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成为了农业组织的民间合法主流机构,保证了农业健康发展,促进了台湾农业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了整个台湾的农业发展。我们从其发展理念上能清楚地了解农会的功能,即:“以会员为本、创造会员福利,组织产销班、辅导农民产业行销功能,农业升级、创造农特产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
精致、优质和安全的农产品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台湾农产品以精致、优质和安全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无论是果型、色泽、精耕细作还是营销方面的包装、分级等都非常注重农产品的精致和优质,以提高产品效益。又由于农产品大量出口,受国外质量安全约束和市民健康需求,反向促进了自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进而保证了农业整体发
展质量。产业互动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以农业为基础,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农业硬件环境与软件机制共生、协调和同时发展全面促进了现代农业稳定、和谐和健康发展。产业间良性互补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介绍的典型案例看,只要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文化氛围浓厚特点的组织和企业,就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品牌战略加速规模和产业延伸效益。利用品牌优势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产业延伸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内容。台湾农业发展就是在充分利用品牌资源和理性的品牌战略实践中实现了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双重发展,并赋予传统农产品新的时代、生态和社会概念。具有百年基业的知名企业联米集团超越了传统理念,禀承了“与稻香共生、与自然共存”的经营理念,提出超意识概念,成立了亚洲首家由民间企业成立的集生产、加工、展示、观光于一体的稻米博物馆,实现了宣传企业、展示产品、突出理念、增
加收益的目的。
资源整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环境资源、社会资源,发挥产业资源优势,由单一产品生产向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通过整合“产、官、学、研”各项有利资源,集合企业、政府、研发机构群策群力的强大力量,共同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合力。
如何借鉴台湾的经验
借鉴台湾农会经验,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至今虽然已有几年,宣城市截至2012年底已成立专合组织1721家(占全市总户数的17%),销售农业总产值529亿元,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5%,规模偏小,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融资较难、项目资金整合困难、财务不规范等问题较多,阻碍了宣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借鉴台湾农会经验,在加强自身培训、规范运作和制度创新的同时,从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出发,确有成效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在政府引导和服务的前提下,支持和扶持一批典型,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实现70%以上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开办家庭农场。
强化产业互动、提高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质量。台湾农业十分重视产业互动,使一、二、三产业尽可能兼容发展,特别是观光旅游与农业互动发展,通过结构调整,在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宣城市产业互动仍处于低层面发展。借鉴台湾农业发展经验,政府引导,每个县市(区)可树立3~5个典型案例,立足特色农业产业,加大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田园生态景观资源、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将产业发展与观光旅游结合,丰富文化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发展实际,添加二产业成分,真正做到产业互动。(国家级研究员袁炳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