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高校教师教育学精华与小抄版
高等教育学精华版
一、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的基本指针。如果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的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的管理。(这个概念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要)
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它是一个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位制度: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上。
课程: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和结果,特征;联系在于两者具有相互依存的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一面,学问的专深技能的专精是要有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
厚实的知识和一般的技能为基础的,教学大纲:是指课程教学大纲,是以缺少相对宽博的知识和纯熟的一般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技能是无法达到专深的学问和专精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的技能。过分强调通博,不仅会影响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学科的深入发展,而且会导致经典性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是根据教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脱离;过分强调专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深,会造成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它是课程教学期发展。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是不能绝对割来源。分为基本教材和辅助教材。裂的,但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高等学校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不同,因此表现出对通才教育或专才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教育不同侧重的选择。
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20世纪70年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代,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展治理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属英才教育阶段;入学人数在适龄人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段。超过50%属普及教育阶段。高校教学管理:就是教学管理者遵循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通过决策、计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划、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总结定学校的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等活动,合理运用教学系统的人力、件,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使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他们之间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转,以保证教的关系等等。
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
学位制度:即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的基本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要义,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称号的制度。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科学
二、简答
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
1、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够解决各答: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种社会问题。
育的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具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的功能是关体来讲,是指:
于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论问题之一,规1.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定着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向,并且与高殊的教育现象,主要是指教师、学生、等教育结构密切联系,高等教育的功较高基础和特定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相应的教学方法;
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高等2.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教育的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形态,主要是指高等教育活动、高等功能。
教育事业、高等教育思想;
个体功能: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3.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能力的功能;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有三条:(1)高样的功能;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的功能 规律(2)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社会功能:(1)政治功能:使受教育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者政治化。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律(3)高等法律人才。促进政治的民主化。(2)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
经济功能:其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
2、高等教育的个人功能是什么? 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答:高等教育的个人功能即高等教育门人才的支持。其二作为科学技术再的个体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对个人所生产的手段和途径。其三高等教育促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个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文化人的身心发展。在高等教育的功能体功能: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系种没,它是高等教育最基础的功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能,反映了高等教育这一客体与个人展文化的功能。
这一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主要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培养人才,发指:(1)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展科学,为社会服务。
力的功能(能力指学习能力、研究能通才教育: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力、实践能力);(2)促进个人提高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通才文明素养的功能;(3)促进个人改变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社会地位的功能。
通才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知识
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什么? 的基础性和经典性;第二:内容的综答: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合性和广泛性、第三:教育形式的多育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样性和灵活性。
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高等教专才教育: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育。专才教育注重学问的专深,技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专精。特征如下:的功能。
第一:人才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
4、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是什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么?
性。
答: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第二: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密联系,偏重应用。
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第三: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锻炼,学生在毕业后能教快适应社会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2)的需要。
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既有区别也有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3)联系。区别在于两种教育的教学内社会服务,除了通过培养人才,发展容,教学形式和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科研为社会服务以外,还包括教育推
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转让、兴办知识产业、进行社会监督等诸多形式。
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人是自然的直接对象”,但又是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成员,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的总和”。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内涵包括三层: 第一层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可以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等不同渠道来促进个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以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
第二层次是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将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和谐发展,要把德、智、美三育同作为其物质基础的体育内在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
第三层次是指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全面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6、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在我国目前而言,无论是从相关法规还是社会群体的共识来看,高校教师的地位相比较而言,无论是经济待遇、社会权益还是职业声望都是较高的。
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主要决定于高校教师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尝新的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4)高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7、高校教师的任务和职业修养? 答: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对高校教师的个人职业素质要求: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二,扎实的只是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第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第四,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8、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 答: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既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构成状态,既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包括:
第一,职称结构,即队伍内部各种职称的比例状况,这是衡量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和水平,反映教师队伍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志。
第二,学历结构,即教师队伍最后学历的构成状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即教师的基础训练水平和业务发展的潜力。第三,年龄结构,指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状况,其中最具有特征意义的是各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第四,专业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师的比例状况,高校教师合理的专业及学科结构应当与高等教育及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第五,学缘结构,指教师毕业来源的构成状况,应有效调整高校教师学缘结构,形成来源渠道多元化的教师队伍结构。
9、高校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专业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广义的专业建设也包括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
专业内涵建设的内容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4)专业设施建设;(5)专业管理建设。
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10、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哪些因素?
专业培养目标是指各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特点而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特殊要求。对其进行制定和调整时应注意:
(1)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成为资本的变化,强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2)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更新的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3)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竞争性加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趋势,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应变适应能力和交往协调能力。
11、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形式?
答:高等学校教学的形式使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
其中,课堂教学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机授课形式,包括备课、上课、课后总结三个环节;实验课教学是指在特定的场所,运用一定的设备仪器和相应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一般有三种类型:演示实验、基础课程实验、设计性实验;社会实践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使高校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使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对前期教学起着检查、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12、社会实践教学的特点?
答:社会实践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一下四个特征:
第一,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根本目的;
第二,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
第三,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
第四,能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效果互补。
13、高等学校教学原则是什么? 答: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
第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三,教师的主导型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第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以上各原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的是个体社会化、社会道德的形成和
14、制定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应注意什政治品质的发展。
么?
持社会本位观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答: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是高等学校题的立足点,认为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根据教育规律和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系结构。社会作为有机体,个体则分的,在总结教师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布在由社会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器上,结合高校的特点而制定的。除了官”中,起着机体基质的作用,社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处于决定性、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辨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还必的,个体则处于从属地位,是实现社须依据:
会目标的手段,个体必须加入某一社第一,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规律 会系统,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个人第二,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目标 才有价值。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目的第三,高等学校的特点 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第四,先进的教学经验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5、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意义 2.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及理答:现代科技愈来愈成为生产力发展论依据的关键因素,知识资本对经济的贡献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率已远远高于传统的生产要素,社会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对高等学校的科技发展的渴望从来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因此,高校从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这
(一)高等学校科研是提高师资种高教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水平的基本途径
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
(二)高等学校科研是培养大学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
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持个人本位观的人将教育的立足点
(三)高等学校科研是发展新学移至个体,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类科的坚实基础
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
(四)高等学校科研是学校直接个体作为有机体,而社会则成了个体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
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实现自
(五)高等学校科研是加速学校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的舞台。个体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处于中心地位,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
16、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原则 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答: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原则就的手段。是根据高等学校科技方针、任务、特3.两种价值观的评析及现实抉择(这点以及长期实践经验抽象概括而成一块是答案的重点)的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这两种高等教育目的观既有合理之要求,主要可以概括为:
处,也各有其局限性。
第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社会本位观肯定高等教育的价值首第二,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先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强调相统一的原则
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把服务与社会放第三,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在首位,这对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性相统一的原则
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发挥高校第四,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的功能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另一方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
面,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给高等教育第五,自定选题与课题组研究相带来一些问题:导致高等教育随着社结合的原则
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波动而波动,第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使高等教育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合的原则
性,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蠢总之,高等学校科研的原则是高等学事;没有分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校进行科研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他们面和消极面、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是根据高等学校科研任务的特点以容易导致高等教育走偏方向和短视及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的。行为;容易助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17、简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忽视和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势有哪些?
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答: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按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在21自由发展思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弥补了社会本位育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观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它没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终身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化。
多种关系,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我国正处在上述发展趋势的形合,过分强调个体本位观会导致高等成过程中,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教育某些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化、现代化、多样化、高大众化、终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身化,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高等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把个教育改革于发展的趋势可以作多维体需要强调到不是当的位置,导致教度的分析,但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应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该抓住机遇进行长足的发展。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
三、论述
根据社会本位观、个体本位观的基本
1、论述: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观点、价值及发展的历史经验,当前,本位”和“个人本位”的认识
我们在高等教育目的观选择上,应寻答: 1.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的和理论依据。
整合思路。不能重复“一边倒”的做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社会发法,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况,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作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动态的调整。但切实措施尚有待教育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这种观点强调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摸索。
人是社会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
2、论述:试述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会进步的人。这种教育目的观所关心
答: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现
有的有限资源,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提供管理的效率。遵循的原则是机构设置合理,权力和责任界限清晰,任务分工明确,人员队伍精干,实施目标明确以及组织、控制、协调等手段得当和信息反馈渠道畅通等。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情况来看,高校管理的效率还存在着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反映在:校——院——系或校——系间权力结构不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学院制尚在探索之中,学院的行政权力有待大力加强;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着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另外,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围绕这些问题,今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第一,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学效率;其次,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第三,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第四,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所谓后勤社会化就是指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3、论述:如何在高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它不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体现了人际、教学、管理等方面特征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这种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高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标准之上的,高校学生在年龄上处于从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已初步具备了成年人的心理特征,非常渴望得到教师人格上的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靠自身的知识优势和教师权威,更主要的是靠责任心和义务感来维系。师生在人格关系上是平等的,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和教育主体来对待,要求师生平等,建立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2.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对各自的角色规范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和认同,现在高校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关系过于表层化,缺少深层次的心灵沟通,缺乏合作与互助的精神。而且双方的交往不应只局限在课堂这一小天地,还可以通过网络、社团、科技活动等形式多渠道交往。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高校教师权威的基础并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行与才能。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权威取决于教师的专
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职业品质的修养水平,这要求教师不断“充电”;同时高校教师要具备优良的教师职业道德高校应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能责任感强,将精神和行为统一起来。
4.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使由学生体现出来的,学习使学生自己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师应明确学生使自己的服务对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必须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准确把握学生思想中本质的东西并加以科学分析,采取正确的指导措施,才能换来学生的积极回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才可以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建立。
4、论述: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课程建设
答:课程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具有直接的重要的意义。加强课程建设的意义具体体现在:(1)能够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正确的导向;(2)能够为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力资本”;(3)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4)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和体制保障;(5)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先进合适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软件”条件。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队伍建设;(2)教学内容建设;(3)教学资源建设;(4)教材建设;(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6)体制机制建设。
对于国家精品课程,应该坚持教育部的相关主旨,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使其成为体现出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和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
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强调以下三个特点:强调教授主讲课程;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
5、论述:结合大学教学的特点,说明如何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答 :大学教育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比较,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就其教学过程,即教学的展开形式而言,有着如下特征:(1)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渐增强;(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其次,从其教学方法来看:(1)信息由师生共同控制;(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逐步增强;(3)科研方法的训练逐步增加;(4)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时,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可能的实际效果;要将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使选用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艺术的训练,形成独立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具体操作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高:
第一,在指导思想杀过那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第二,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
第三,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6、论述: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答:与专门的科研机构比较,高校科研是独具特色的,这主要是因为在高校里,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并随着发展而进一步深化,从而形成了高校科研的特色,也同时说明在高校科研和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在客观上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即“源”与“流”的关系,从培养人才意义上说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一方面,高校不但通过教学为科技事业培养大批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提供最主要人才资源,而且培养这类人才过程的本身为开真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环境,既可利用高年纪本科生、研究生这支自然流动更新的有生力量,又有助于活跃科研人员学术思维,将成果系统华并得以广泛扩散和传播。
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教学有赖于科研支持,科研以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丰富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成为教学进步最主要的驱动力;科研过程则为提高师资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最有效的训练条件和机会,是创造型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可见,教学与科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两者综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教育与科技的最佳选择。因此,高校在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中,应当采用“以教兴科、以科兴教、科教结合、振兴国家”的发展方略,从指导思想、确定方向、选择课题到组织实施,都要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道路。
7、论述:结合高等教育学的有关理论,谈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答: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尝新的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4)高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二,扎实的只是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第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第四,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要做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等教育学小抄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表明高等教育的性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是指高等教育的起点或基础,“学术性或职业性”是对“专业教育”的类型及其“有机结合”要求的进一步揭示。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4.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高教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
6.高等学校的微观管理体制:高教管理体制有宏观和微观层次之分。微观层次是指高校管理体制中的高校各个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即高校的内部管理,它可以按管理要素分为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六个要素,也可按管理部门分为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物资管理、后勤管理等,还可以按管理职能分成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
7.高等学校的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或学校系统,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学校的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制中的最高层次。高等学校学制的制定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8.学位制度:学位是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学位制度即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9.专业: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10.专业特色: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
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专业特色具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人才法律和促有相对性、动态性和积淀性的特点。进政治的民主化三方面。高等教育的11.课程: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经济功能主要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生产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高等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作为为实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科技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设计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和结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高等教育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高等教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
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在社会12.教学大纲:指课程教学大纲。教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两方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面: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文化的功能;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大功能,首先,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从事纲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说明、本精神生产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其次,文和附录。它的意义在于是课程教学高等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各种文化的的指导性文件和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功能,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比较养学生能力的纲要。
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教育,培养13.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教材学生对已有文化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⑶高等教育促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它是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这两个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功能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二者本质识的重要来源。大学教材分为两大上没有什么矛盾。
类:基本教材(正式出版的教科书、3.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未正式出版、自编自用的教材或讲答: 高等学校已从最初培养专门人义、讲授提纲)和辅助教材(学术专才的单一职能发展到发展科学、服务著、习题集、学习指导书和课外读社会的多重职能,高等教育在现代经物)。
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14.高校的教学:指在特定的社会环日益为人们所认识。⑴培养专门人才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是高等学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高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但这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一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从层次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看,包括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研究生等多种层次;就类型而言,高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校专业门类越来越多,同一类专业人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才中也有理论型、技术型、应用型等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其内涵包类型之分。⑵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括:构成要素、主要任务、基本特征职能。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和活动方式。
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15.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指教学管理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者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通过决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策、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检查、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其次,科研总结等活动,合理运用教学系统的人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再次,科研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激发学生的使教学工作者有序高效地运转,以保创新精神。⑶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
二、简答题
伸,否则会脱离社会实际。现代高校1.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答: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从生产到生活,遍及社会各个领域,的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⑴高包括经济、科技、卫生、教育等各个等教育的运行形态按教育自身运行方面,高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有教的方式可分为高等教育活动(包括高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等学校或研究机构的教育活动)、高服务、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等教育事业(与社会其他事业相区别询、技术转让、兴办知识产业、进行的事业,通常包括高教目标、高教规社会监督等。⑷三项职能互相联系、模、高教结构、高教制度、高教管理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等)、高等教育思想(高等教育的观能体系。不同层次、类型、水平和条念形态),三者分别属于实践形态、件的高校职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制度形态和观念形态,相互区别并相的,但都必须完成培养高级人才这一互联系。⑵高等教育学要研究的基本基本任务,在教学工作方面投入主要规律主要有以下三条:高等教育必须的力量。
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必须适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大学说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律,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展学说的思想内涵包括以下三层涵律。
义:第一层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2.怎样促进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和谐发展,教育可以通过智育、德育和社会功能的发挥?
美育等不同渠道来促进个体心理素答:⑴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质的和谐、全面发展以造出真、善、育对个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美统一的理想个性。第二层次是指人育要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它也是高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第三个层次是等教育的功能体系中最基础的功能,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全面发展,在可分为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把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功能,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功5.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有哪能,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些?
⑵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答:⑴高等学校教师是一种职业。一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般地,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要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如何,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等方面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使受教育者政治化、培养
但从教师本人方面讲,教师的社会地
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教师的职业声望是其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着教师群体的职业权利的实现和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从总体上看,高校教师的地位是比较高的。⑵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6.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和相应质量要求。培养目标指明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所对应的职业种类;使用规格指明同一类专业中不同人才在层次上的差异;质量要求包括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两个方面。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专业培养要与教育方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第二,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第三,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第四,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
7.高校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答:专业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内涵建设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施建设;专业管理的建设。上述五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也不能平均用力,其中最关键的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8.高等学校教学有哪些基本形式?社会实践教学有哪些特征?
答: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形式有四种: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社会实践教学有以下特征:第一,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根本目的;第二,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践方式;第三,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第四,能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9.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答: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如下: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5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原则;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以上各原则并不孤立,而是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是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必须遵循的教学的基本要求。
10.高等学校开展科研的意义或必要性
答: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高等学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2,高等学校科研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3,高等学校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坚实基础;4,高等学校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5,高等学校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1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答: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就是根据高校科技方针、任务、特点以及长期实践经验概括而成的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性原则;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3,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4,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5,自定选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6,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12.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答:在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终身化特征日趋明显。1,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需要主要基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将人才培养放在世界范围来进行,有利于增强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2,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主要体现为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高教的重要目标)、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师的知识结构须不断更新并注重教会学生方法)、教育方法的现代化(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方面。3,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主要包括:体制多样化;类型多样化;标准多样化。4,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三个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开始。5,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高等教育终身化已成为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
答:高等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社会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这种观点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
个人本位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这种高教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健全人格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
以上两种高教目的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社会本值观的价值在于使高教走出“象牙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对于发挥高校的功能起积极推动作用,但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使高校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易走偏方向和短视行为、忽视学生兴趣爱好抹杀个性等。个性本位观的价值观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路,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但过分强调个体本位观也有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对众多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长期相辅相成,并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背后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当前我们在高教目的观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的整合思路。
2.论述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答:从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情况来看,高校管理的效率还存在着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反映在:校—院—系或校—系间权力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学院制尚在探索之中,学院的行政权力有待大力加强;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另外,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构合理;二是要加强梯队团队建设,现象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形成凝聚力强、协作精神好、方向明围绕这些问题,今后我国高校行政管确、很有后劲的学术梯队。
2、教学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1,进一步调内容建设:一是要认真选择教学内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适当实容;二是要科学组织教学内容,不能行权力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及系的不思改进也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3、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基础建设和推进活应变的能力。2,校级职能部门必共享两个层次。基础建设是在各课程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组、教研室、院系或学校范围内进行员编制,提高办学效率;其次要转变的,推进共享则突破学校范围,可为校机关职能,实行规范化的管理。3,互联网提供信息资源并免费开放。
4、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教材建设:其中编写是前提,选择是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关键,使用是目的。
5、设备、设施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和实验建设。
6、体制机制建设。用和考核等方面。4,高校办社会的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勤的社会化问题。
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3.如何正确理解和构建良好的高校程,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师生关系?
和具有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优秀课程。
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完成高本人所教课程属于公共外语基础课等教育任务的重要前提之一。高校师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要想使这生关系可概括为教育关系、人格关门课程成为精品课程,首先我必须加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强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进修,做到思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想进步、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业务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精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职称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具有层次,提高教学质量和开展科学研先赋性、稳定性的特点;人格关系是究。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引进本指高校学生岁人是尚未成熟的一代,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针对不同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程度的学生和他们的专业层次对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心理关系主要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我所教授的预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备级和一级两个不同英语程度等级关系,师生之间的认知也要经历从感的班级就须注意详略有异、进度快慢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积的差别。
极肯定的认知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5.如何认识和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生关系;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调节关系
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答: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等教育融洽它不仅可以推动高校师生在相办学思想的永恒主题,对教学与科研互作用过程中完成某项教学任务,也关系的讨论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历史可以使彼此交往的需要得到心理上发展。⑴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的满足,高校师生的情感关系具有社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有对立的一面,由会性、普遍性、稳定性等特点;道德于二者任务不同,教师对其投入的时关系需要高校师生在教育过程中都间和精力必然产生冲突,但两者又互应该旅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相依存彼此促进,辩证的统一:①教维护和巩固需要靠双方的责任感和学是高校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教义务感;法律关系是对高校师生间其学人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他各关系的法律确认和保障。高校师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生间的这五种关系紧密相关,贯穿在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师生教育活动的始终,且在每一活动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中都有体现,不能截然分开。
术路线。②科研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高校师生关系主要特点有:
1、在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改善办学条件,育关系层面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2、多渠道筹集教学经费;可以充实教学高校师生人格和心理关系建立在平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提高学生等和民主的基础上
3、高校师生情感的社会适应能力。③教学与科研的结关系具有互动性。
合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有赖于教要。高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并注意以下几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点:
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严谨认师生在人格关系上是平等的,在师生真的科研态度,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交往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化的影响。
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和教育主题来⑵ 教学与科研都是高校教师应有的对待,要求师生平等。建立一种超越任务,不可偏废。目前高等教育中存代际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2、在的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误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区有:误区一,认为高等教育中,教道,师生双方对各自及对方的角色规学是中心,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更多的范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和认同。
3、重偏向研究生培养,从事教学工作的教新审视教师的权威,它取决于教师的师的主要精力是上好课,科研只是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游击战”,是“细枝末节”,可有可业道德等职业品质的修养水平。
4、无。误区二,由于科研工作对教师个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在明确学人利益和学校社会地位有着更明显生是自己的服务对象,必须理解、热和更直接的影响,部分教师不愿从事爱、尊重学生。
教学。误区三,简单的将科研能力与4.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课程建教学水平划等号。
设,使所教课程成为精品课程。⑶对于这种片面强调科研或教学的答: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
1、师资做法应提出批评,它已对高等学校的队伍建设:作为教师个体,要加强思教育质量构成严重影响。在正确处理想道德修养和业务进修,主要通过教二者关系方面,我们应做到以下几师的学历、职称层次和教学质量、科点: ①教师自我的道德调节。高校研成果并体现。作为教师群体,一是教师应以正确的道德规范处理好教要进行师资队伍结构调整,达到年龄学和科研中的利益矛盾,正确看待现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
实中的利益关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
养,实现教学、科研的协调平衡发展。②.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加强行政的综合调节作用。通过强有力的引导、规范、保障、激励、评价等措施使教学和科研结合的更紧密些,促进高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真正持久的提高。
6.结合高等教育学理论,谈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答:首先,我们要全面认识、理解高校教师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教书育人、开展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完成,主要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实现。1,每个教师都要积极承担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高校教师必须把教学与探索新知识的科学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研究也是高校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教育学生的业务基础;3,高校教师应根据自己专业特长积极服务社会,但必须以社会效益为主,不能以营利为唯一目标。
其次,我们要加强个人修养、素质的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2,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3,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4,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们还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既要吸收继承老一辈资深教师的宝贵经验,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善于捕捉提炼问题、分析探索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第二篇:教育学小抄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不具有(B)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2、教育评价的核心是(B)A价值判断B价值引领C客观描述D增值探索
3、下列教学方法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A)A讲授法B演示法C实验法D研究法
4、教学活动的本质是(D)A课堂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认识活动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B)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赞可夫
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
7、我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A个别教学B复式教学C班级授课D分组教学
8“、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C)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1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广义教育包括____、____、____。(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
求。(质量规格标准)
3、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___、___、___(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4、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
5、教学是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6、____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
7、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8、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是两大功能____和____。(教育功能、管理
功能)
9、____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专业情操)
10、____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思维起点,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课程性质)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
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
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
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学: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
3、教学原则:教育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4、教育评价: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5、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较稳定的教学行为。
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答:(1)学生的心理能力因素(2)学生的心理动力因素(3)学生的适应性因素(4)学生的创造性因素
2、学生的本质
答:(1)学生是发展中心的人(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3、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1)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2)教育的经济功能(3)教育的政治功能(4)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必须注意
答:(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组织得好(5)积极性高
5、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措施
答:(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3)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4)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
五、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教材就是全部的教学
答:这种说法错误。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
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单一指教材内容。
2、学生就得完全听从老师的不应有什么个性的答:这种说法错误。学生在某些方面是得听从老师,但是,学生还应具有独特性的人,生成性的人,具
有自主性的人,整体性的人所以这种说法错了。
3、教育和教学是完全不同的答:这种说法错误。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
径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4、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是教师上好一堂课唯一标准?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内容正确;教育方法恰当;教
学结构紧凑;教学组织合理。这些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也是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以门学科。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3.教育学的产生发展①教育学的萌芽阶段②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③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④教育学的深化发展阶段
4.学习现代学校教育学的意义?①有利于揭开师范生的现代教育理念;②有利于塑造师范生教室职业的专业理想;③有利于帮助师范生形成专业人格④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5.学习现代学校教育学的方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教育文献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
统计法。
6.关于教育产生的观点: ①生物起源论②心理起源论③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院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①壬寅癸卯学制②壬子癸丑学制③壬戌学制。
9.教育本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培训人德社会活动。
10.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㈠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现代教育内容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综合化②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现代教育手段智能化和高科技化。㈡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①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途径②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③现代教育是提高社会整体能力的基础和关键。
11.基础教育的主要特点:①教育程度的基础性②教育内容的全面性③教育对象的全民性。
1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①德育②智育③体育④美育⑤劳动技术教育。
13.现代师生的专业素质:⑴先进的教育理念①心的教育观③心的教育活动观⑵良好的职业道德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团结协作精神④良好的道德修养⑶科学文化素质①广播的文化基础知识②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③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⑷教育能力素质①教育设计与数学实施的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教育评价能力⑤教育研究能力⑥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⑸专业心理素质①积极乐观的情绪②豁达开朗的心胸③坚忍不拔的毅力。
14.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①民主平等②尊师爱生③教学相长④对话合作。
15.课程:从揭示定义对象的本质属性出发,利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定义。
16.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主要的观点:①知识观②经验观③活动观④计划管。
17.课程理论流派:⑴经验主义课程论①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②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⑵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⑶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⑷存在主义课程论⑸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18.现代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互动交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19.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主要由以下观点:①特殊认识说②发展说③双边活动说④认识——发展说⑤多重本质说⑥认识实践说
20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中介,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21.现代教学过程的特点:①间接性②教育性③发展性④周期性⑤整体性⑥独特性
22.接收式教学的基本阶段:①准备阶段②感知阶段③理解阶段④巩固阶段⑤运用阶段
23.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的积极性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中东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班级授课制: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班,教师分别规定时间、地点,根据统一的教材和要求,分科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5.完整的教学活动是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于评价等环节组成。
26.上课应努力做到①教学目的明确②教学内容正确③教学方法恰当④教学结构紧凑⑤师生积极性高⑥教学效果显著
27.讲授法:是指教室通过口头言语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
28.发现教学法是一种从亲少年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9.教学评价的意义?①教学评价是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②教学评价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③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规律教学和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动力④教学评价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实现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
30.教学评价的依据①要依据教育方针②要依据课程标准③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31.德育过程:是教师将社会主义的思想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品德的过程。
32.德育过程的规律:①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②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③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④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33.现代德育的基本方法⑴语言说理①讲解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阅读指导法⑵形象感染①参观法②示范法⑶实际训练①常规训练法②活动锻炼法⑷品德评价①奖励法②惩罚法③评比法④操行评定
34.班级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①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②建立有效的班级教育秩序③建立管理指挥系统④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篇:教育学小抄
《教育学》问答题汇总-
1、教育的概念0、(1)什么是网络教育:(2)网络学校的优点: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简述古代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
3、(1)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当代教育的特征.4、简述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
5、简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5.1)你认为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5.2)为什么教育要以人为本?你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6、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
7、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8.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9.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0、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3、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14、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
15、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
1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7.1)、试述教育如何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8、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9、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0、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20.1)试述学校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21、简述少年期的总体性阶段特征。
22、简述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23、简述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24、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25、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26、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27、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28、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28.1)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29、简述德育概念及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30、简述智育概念及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
31、简述体育概念及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
32、简述美育概念及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
33、简述劳动技术教育及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
34、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35、简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
36、简述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
37、简述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37.1)教师职业劳动有那些特征
38、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专业素养)。(38.1)你认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39、简述教师的语言要求。(39.1)、什么是体态语言?它有什么特点? 40、简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41、简述课程类型的分类。
42、简述学校课程及其形式。
43、简述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
44、简述如何研究学生。
45、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46、简述教学计划的构成。
47、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48、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49、简述教学任务的内容。50、简述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所受影响的因素。
51、简述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52、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53、简述教学的概念及所包含的方面。
54、简述教学的主要作用。(54.1)教学的意义
55、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中小学教学的一般任务)。
56、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5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
58、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59、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关系。60、简述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条件。61、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62、简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63、简述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64、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65、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66、简述直观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67、简述启发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68、简述巩固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69、简述循序渐进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70、简述因材施教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71、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72、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73、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74、简述讲授法及其基本要求。75、简述谈话法及其基本要求。76、简述讨论法及其基本要求。77、简述演示法及其基本要求。78、简述练习法及其基本要求。79、简述实验法及其基本要求。80、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81、简述课的类型(种类)。82、简述课的组成部分。83、简述上好课的要求(一节好课的要求)。84、简述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适应遵守哪些要求?)。85、简述试题的类型。8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87、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87.1)教学策略主要类型 88、简述德育的意义(德育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89、简述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89.1)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90、简述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91、简述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92、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93、简述我国政治教育的内容。9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95、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96、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97、简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98、简述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99、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100、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101、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102、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03、简述我国德育的途径。104、简述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105、述德育的认知模式。106、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107、简述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107.1)德育管理应意的问题108、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108.1)、班级管理的地位:(108.2)班级管理工的原则(108.3)学生管理中科学地使用奖励和惩罚及奖励的其他几种形式(108.4)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109、简述班级管理的模式。
110、简述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11、简述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11.1)为什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111.2)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112、简述班集体形成的基本特征。113、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14、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14.1)怎样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115、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15.1)班主任发挥主导作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16、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117、简述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17.1)根据马卡连柯“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班主任应如何处理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的关系?(117.2)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117.3)班主任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从狭义上讲,指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创造的,有目地的,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0、(1)什么是网络教育:1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它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2)网络学校的优点:
1、不受空间、时间、地域的限制
2、工作与学习完全融为一体
3、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
4、可按照学习者的意愿去进行选择
5、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考试大纲》P4)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古代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P7)答: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3、(1)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答: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2)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通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3)现当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
4、简述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10)答:(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简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P10)答:教育民主化是对言教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5.1)你认为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1)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教育具有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完善民族政治和促进文化发展等重要的社会功能。(3)教育可以通过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提高国民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5.2)为什么教育要以人为本?你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如何体现以人为本?(1)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2)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卓越有成效,必须建立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之上。(3)在教育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6、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P15)答:(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
7、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P22)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8.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着教育的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综之政治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力量变得越来越作用。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P26)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9.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为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再生产劳动力:1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的重任。
2、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靠科学技术、人才A、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B、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C、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D、教育可以改变劳动的形态。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潜在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2、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国手段,通过教育可以高效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3、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己有的科学知识,还负担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
10、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P32)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A、科学知识再生产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B、科学知识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C、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院的继承与积累,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3、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答:(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4、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P40)答: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
15、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P43)答:(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P44)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P46)答: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17.1)、试述教育如何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8、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P48)答: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19、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P50)答:(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20、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P52)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0.1)试述学校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 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这种特殊性使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的上具有特殊性。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休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1、简述少年期的总体性阶段特征。答: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惊喜,独立精神的加强。
22、简述青年期的年龄特征。(P57)
答: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自由重要的选择。“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23、简述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P60)答: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38.1)你认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资料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一名教师就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24、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答:(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25、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所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26、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答:
1、教育目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27、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P67)答: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8、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P67)答: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28.1)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A、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B、以往的教育一般只着重于对学生的共同要求,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差别性。以统一代替个别性。C、素质教育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成为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A、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B、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29、简述德育概念及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P68)答: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30、简述智育概念及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P68)答: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31、简述体育概念及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P68)答: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是:(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32、简述美育概念及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P69)答: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是:(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33、简述劳动技术教育及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P69)答: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
34、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5、简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答: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6、简述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P77)答:(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7、简述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P78)答: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37.1)教师职业劳动有那些特征
1、对象特殊,对象是有理智、有情感、有意识、有个性的众多的活生生的人。
2、内容多样,不仅是教一、二门课,改改作业,评评考卷,上课就来,下课就走,而是要关心学生的作面成长。
3、过程艰巨,是一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高级复杂劳动。
4、示范性强,不论论教师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当作样板为学生所模仿。
5、创造性强教师的活动没有一成不变的规范,程式可以套用。
6、周期较长,教师培养人却是一辈子的事。
38、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P80)答: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
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教育机智(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39、简述教师的语言要求。答:首先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进一步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39.1)、什么是体态语言?它有什么特点?所谓体态语言就是一种以身体的姿势,手势,眼神和面部表情为主要表达手段的交际工具特点:(1)以视觉形象为信息载体(2)丰富的表现能力(3)较强的感染能力(4)表意的模糊性 40、简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P83)
答: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育上构成授受关系。A、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B、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C、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A、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B、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A、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B、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41、简述课程类型的分类。答: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42、简述学校课程及其形式。答: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简述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答: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4、简述如何研究学生。(P94)答: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45、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P96)答:(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46、简述教学计划的构成。答: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47、简述教科书的作用。(P100)答:(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8、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49、简述教学任务的内容。答: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3)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50、简述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所受影响的因素。(P103)答: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51、简述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P104)
答: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课程原理”四个步骤是 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52、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答:(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
53、简述教学的概念及所包含的方面。(P108)答: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54、简述教学的主要作用。答:(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4.1)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A、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B、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C、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5、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中小学教学的一般任务)。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6、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14)答: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5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58、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答:(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59、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关系。(P116)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60、简述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条件。(P116)答:(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61、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P118)82、简述课的组成部分。(P133)答:(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答: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83、简述上好课的要求(一节好课的要求)。(P134)62、简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P118)答: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答: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84、简述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适应遵守哪些要求?)。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答:(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63、简述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P118)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85、简述试题的类型。(P136)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答: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64、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答: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陈述式试题或称论文式试题。65、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选答型试题可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66、简述直观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8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答: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87、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67、简述启发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2)答: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答: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87.1)教学策略主要类型 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型、形式型(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方法型(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和综合性(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的教学策略)。力。(4)发扬教学民主。88、简述德育的意义(德育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P147)68、简述巩固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3)答: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答: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89、简述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答: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69、简述循序渐进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4)征。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89.1)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① 加强组织领导。70、简述因材施教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5)② 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答: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③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④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71、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5)⑤ 改革学生的德育评价制度。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⑥ 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影响作用。致用。90、简述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P148)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答: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72、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P127)定的共产主义者。” 答:(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91、简述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答:(1)德育目标。(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73、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P127)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92、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答: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74、简述讲授法及其基本要求。93、简述我国政治教育的内容。答: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答: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科学教育。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9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P151)75、简述谈话法及其基本要求。答: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答:(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76、简述讨论法及其基本要求。95、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答: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答: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96、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答:德育过程的规律有:(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77、简述演示法及其基本要求。(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答: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97、简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P155)直观性。答: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3)引导学生在感知过程中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进行综合分析。98、简述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78、简述练习法及其基本要求。答: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99、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P156)练习的基本要求是:(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3)严格要求。答:(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79、简述实验法及其基本要求。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100、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P156)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2)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3)答:(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80、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01、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P156)答: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答:(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81、简述课的类型(种类)。答: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可分为讲授课、(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102、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P157)答: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103、简述我国德育的途径。答: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104、简述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P160)答: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105、简述德育的认知模式。答: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皮亚杰提出,后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106、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答: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a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b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c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d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a设身处地。b证明规则。c付诸行动。(3)简要评论:a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107、简述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P169)答: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班杜拉创立的。社会模仿模式是:(1)理论假设。(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a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b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c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d榜样对品德的作用。e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3)简要的评论:a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107.1)德育管理应意的问题
1、德育目标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2、德育方法应当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3、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
4、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
5、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
6、要借助于集体舆论的影响
7、德育手段要创新 108、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答:(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108.1)、班级管理的地位:
1、班级管理营造着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2、班级管理是实现学校管理整体效益的基础
3、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4、班集体的影响是最好的教育手段5(108.2)班级管理工的原则
1、全员激励原则
2、自主参与原则
3、教管结合原则
4、情理兼融原则
5、平行管理原则
6、协调一致原
7、目标整合原则(108.3)学生管理中科学地使用奖励和惩罚及奖励的其他几种形式 学生管理中科学地使用奖励和惩罚:奖励是在行为发生之后,为维持和增强其行为倾向所给予的一种报酬,是向学生施加喜爱的刺激。惩罚是指在不良行为发生后通过对个施予心理或生理的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低或遏制不良行为的出现。
1、奖励的负效应(1)过多的奖励会使学生产生对奖励的依赖心理。(2)不必要的奖励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2、惩罚的负效应(1)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恐惧生理,导致退缩、逃避及说谎行为的发生。(2)过多的惩罚还会使学生把避免惩罚作为行为的目的(3)过多的惩罚还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4)不恰当的惩罚会降低学生的内在惩罚机制。(5)不恰当的惩罚,使学生产生压抑心理,从而妨碍智力及创造力的健康发展。
3、注意的问题(1)奖励与惩罚的共同前提是要把学生当做一个人来看待,必须把其视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2)奖励和惩罚的实施都应该与行为动机的全过程联系起来,而不应该仅仅指向行为的结果。(3)奖励和惩罚的实施都应着眼于他们的远期效果。奖励的其他几种形式
1、期望激励
2、环境激励
3、闪光点激励
4、榜样激励(108.4)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1,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2,是教育活动的保证3,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4,是营造学生成长的必要环境 109、简述班级管理的模式。答: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110、简述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P176)答:(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111、简述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P177)答:(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111.1)为什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1、现在的学生与以往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现代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求真务实,敢作敢为,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追求个性解放,崇尚个人价值实现。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如何创造一种和谐的师生交往情境,如何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更优的条件。
2、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社会更加强调发展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主体人格。(111.2)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1、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方面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确定自我发展的目标。明确发展的方向。
2、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112、简述班集体形成的基本特征。(P179)答: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113、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答:(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114、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P180)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14.1)怎样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1)应有一个集体奋斗目标(2)积极组织学生参于学校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3)实行民主管理(4)要注意强化感情(5)教师要真诚地爱学生(6)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增长才干的舞台.115、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P182)答:(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115.1)班主任发挥主导作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育人意识;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全面地看待和评价学生:
1、平等观,教师必须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并主动走的学生,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
2、个性观:即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
3、发展观,即用发展的眼光看等学生
4、矛盾观,班主任要善于挑动学生进行两个自我的斗争。
5、互助观,即班主任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施与者的态度,相信学一是不断地帮助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人,自己在教书育人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了学生的促进。
三、班主任要有转化后进生的责任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班主任不能抛弃一个后进生,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正确运用原则:扬长原则、对事不对人原则、潜移默化原则、合力原则(家长、学校、社会全力配合)、可接受性原则(教育者的身份意图应当能被爱教育者接受)、偏爱后进生原则
四、科学的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五、千方百计地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1、应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
2、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3、实行民主管理
4、要注意强化感情
5、教师要真诚地爱学生。
6、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增长才干的舞台
六、班主任要诚恳地做好学生的导师。
七、做好家访工作。116、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P183)
答: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117、简述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P185)答:(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17.1)根据马卡连柯“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班主任应如何处理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的关系?
(1)“平行影响”教育思想的含义: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然后通过这个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和效果。(2)管理要求:第一、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二、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教育转化个别学生;
三、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和发展。
(117.2)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1、班主任要与学生一起努力建立共同的愿景,共同的愿景是现代学习型组织理论中常使用的一个术语,意指共同的理想,一致的追求,相似的目标。
2、班主任要贯彻多关心少评价的行动原理
3、良好班级文化的创建离不了科学的方法。(117.3)班主任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对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四篇:教育学名词解释小抄
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5、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6、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7、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8、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9、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10、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11、潜能:是人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12、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13、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14、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5、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6、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7、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8、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9、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20、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2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2、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23、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24、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25、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26、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7、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8、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29、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30、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31、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32、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33、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4、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35、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6、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37、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3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39、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40、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41、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4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4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44、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4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46、德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46、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7、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
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48、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49、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50、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51、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52、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53、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54、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55、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56、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57、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58、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59、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第五篇:北京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学考题小抄(历年考题)
历年考试题目(多数是重复的)58、59、64、65、66期老题 58、59、64、65、66、67期都在这里面
1、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揭示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关系高等教育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 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高等教育综合体系的基本理论基础。用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2、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的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与外界环境相也是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功能。高等学校 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它不仅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高等职能是保存知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增进知识、应用知识、社会批 教育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功能。判和监督。(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
3、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育结构。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以前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他指
4、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概念: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德、智、体、美多维度又有重心的结构和整体统一的发展,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是个体实现的一种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和谐的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学说的基本内涵是 1)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于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是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的高度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
1.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高等教育结多维度的,不仅包括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潜质和 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一切兴趣爱好的发展。
2.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的教育目的,也是当代教育所要追求的完美状态。之一。
3、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1)历史文化的传承者;2)高级人才的培养
3.高等教育全球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者;3)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4)文明建设的推动者。任务:1教书育人,完成 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教学任务2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3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性自由流动。
4、高校科学研究的特点:(1)学科齐全、综合性强。高等学校既有大学本科又有专
4.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情所制定的教育工作科院校,既有综合性大学又有专门的理工学院。在专业设置上既有社会科学、又有 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概括。包含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它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中又分为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三个层次。这种类 体现了教育内外部关系的统一 型多层次多学科的特征十分有利于高等学校对重大的综合性课题进行开发研究,有利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有利于新学科的形成和新专业的发展。(2)人才
1.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聚集,创造力强。高等学校聚集了大批的优秀专家和学者,他们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广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还有一批充满朝气,思想活跃,勇于探索
2.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的青年教师和学生。这里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创造的灵感,是新思想、新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观点的源泉。(3)基础研究设施先进,实力雄厚。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最重要的力
3.高等教育:通常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量,在承担国家基础研究方面保持着领先地位。(4)科学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相结狭义:高等学校中的各科课堂教学 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是高校科学研究一项重要任务,广义:教育对象、途径和形式上突破了只限于高等院校全日制的高等教育这一概念,也是高校科研的一个显著特点。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两形成没有校园的新时代。大任务,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还要学习与教育活动有关的科
4.教育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学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
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5: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那些内容:包括①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认识世界、发展能力、培养思想品德;②科学研究的67期出现新题 能力。这是当代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能力。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③良好 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影响教学活动效果,也直接影响教
1.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师作用的发挥,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在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况下,还会和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应用表情、手势、姿态等肢体语言增加感染力;④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能力。
2.通识教育 :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大学给学生全面设计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设计,要有多方面的组织管理能的教育和训练,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狭义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力;⑤教育指导能力。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是指大学生均应该接受的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等基本者和引导者。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热情;⑥终身学习的知识的教育。能力。现在社会知识更新快、发展日新月异。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不断更新 的活水。教师要勤奋好学,不断最求新知识,才能适应教学要求。
6.培养目的和教育目标的区别?
⑴培养目标是可测量的,而教育目的是不可测量的。
⑵教育目的是向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教育对象提出来的。⑶教育目的有终极含义,更加抽象;而培养目标则更倾向于阶段性,更具体化。
7.教育职能全球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 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 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包括⑴人才培养全球化⑵科学研究全球化⑶社会服务全球 化
8、人文教育的内含
是指在学校的环境与制度、教师与学生、教学与课程、校园文化等各方而进行一种 理性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尊重生活、尊重生命那个价值的人文精神,激励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注重品德修养,引导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探索,达到变知识 为智慧、变教育为德性、变方法为能力的教育过程。(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2)尊 重主体的教育理念(3)完美人性的教育假设(4)遵循自然的教育法则
9.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基本内容。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9—162页)⑴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①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水平,跟上科学发展的 潮流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到教书育人
⑵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①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②重视基本能力的培 养③主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①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把理论知识讲透、讲活②学 校要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⑷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①教师要搞好自身的科研工作②寓科研于教学中③培养 学生的科研意识,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
⑸因材施教和同一要求相结合:①坚持对学生的统一要求②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学 生情况
⑹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③对学生严 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