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史论文(云南农大)(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4:5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文化史论文(云南农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文化史论文(云南农大)》。

第一篇:西方文化史论文(云南农大)

西方文化引发的对云南教育的思考

----《西方文化史》论文

学校:云南农业大学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黄涛

学号:2012311419

12电信2012311419黄涛电子信息工程

西方文化引发的对云南教育的思考

教育和文化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一个再大的国家,如果没有教育和文化发展的支撑也是发展不起来的。而在此过程中,高校的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现在云南省的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免不了会遇到很多重要的问题和挑战。对于教育事业、体制建设,闭门造车固然不行,因此,在蓬勃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还需要借鉴一下西方成熟的教学经验及先进的大学学习精神,并推陈出新,努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的教育事业。

教育体制建设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全面发展教育事业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云南省的教育,更应加大教育建设力度,更应借鉴一些成熟的教育方法及学习精神,并推陈出新,努力将云南省的高校教育建设做好。但在引鉴西方文化的同时,应该先了解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

西方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变化,具有了丰富多样的特征,但其主流文化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统一的趋势。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时期,分别为:1.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阶段,形成了希腊精神。2.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时期,西方文化发展的黑暗时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支柱——基督教精神。3.近代文化时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希腊精神得以复兴,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市俗化,西方文化两大支柱共存、共荣。4.现代文化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方文化走向了现代化,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理性精神占居了统治地位。

西方文化在发展的途中,先进的西方大学精神也逐渐崛起。

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机构,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充满着活力,始终走在社会的前 列,引导着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大学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大学精神。在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大学越来越走近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源”“人才源”和“思想源”。这是大学所必需的。所以研究大学精神的内涵,考察其历史,审视其现实,张扬其理性,对大学的今天和未来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尽管借鉴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大学精神,但是云南高校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弊病。

一、片面追求高校综合化,盲目追求办学层次提升

1.综合院校增长过快、过多,高校服务面向不清晰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为了

获得更多的财政投入,在考虑自己的定位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趋同倾向,即追求高层次、综合性、研究型。近年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不仅本科院校朝着综合性大学迈进,高职院校也往这条路上走。减少单科性院校、适当增加高校的办学综合性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但过多、过快地发展综合性院校,不利于高校形成清晰的服务面向,不利于为地方发展培养有质量、有特色、多规格的专门人才。

2.高校学科发展追求综合化,部分高校学科专业覆盖面过宽,缺乏办学特色

高校在追求综合化的过程中,大量增设学科和专业,导致部分高校学科专业覆盖面过宽,难以通过学科群建设形成竞争力、办出特色。

3.普通高校盲目升格,缺乏合理定位,办学优势不强,特色不鲜明

普通高校发展中呈现出盲目升格和争上层次的趋势。高职争升本科,学院争改大学,本科院校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升格更名后的行业性高校削弱了原有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失去了原有学科优势以及行业服务面向,模糊了原有的办学特色,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等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4.竞相设置热门学科专业,导致专业设置结构趋同,毕业生就业困难

现在,“热门专业”成为几乎所有院校设有的高趋同专业。这除了带来就业问题外,还影响了单科性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除综合性大学以外,专门性高校在没有充分考虑自身办学条件与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也盲目开办热门学科专业和低成本专业。高校在专业设置时,不是首先考虑自身优势来提升办学的影响力和办学特色,而是简单地从短期内多招学生、完成招生任务的动机出发,纷纷设置热门专业,从而导致其他专业教育资源的短缺,抑制了单科性院校传统专业的正常发展。

二、行业类专门院校服务能力明显下降,与国家和地方的人才需求趋势不相适应

1.农业本科院校农业门类学生所占比例下降,面向农业服务的特色削弱

发展新型农业和现代农业需要高校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农业门类学生所占比例大幅下降,为农业服务的能力也明显下降。

2.一些师范院校调整后,其师范生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弱化了师范教育的特点

师范院校的办学涉及面也呈现越来越宽的趋势,但近年来,院校师范生的比例也呈不断下降的态势。

3.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地方产业布局和当地人才的需求

在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制造业是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为适应这种发展的需

要,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理应承担培养应用性、操作性人才的职能。由于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不相称,在中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又有一批文科类型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三、调整高校布局结构与发展高校特色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我国高校布局结构,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我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1.高校设置与发展必须加强系统的整体规划,加强政策落实的有效评估与监测调控

目前我省的高校布局调整缺乏系统的长远规划,在政策设计、论证和实施中也缺乏及时的评估与监测调控。实施重大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政策后,缺乏及时的政策评估和后续适当调整,不利于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特色的同步协调发展。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对政策执行的合理性过程进行有效支撑,不利于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的调整改革,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发展规模、速度上应当避免大起大落,努力做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有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才能实现有效增长。为此,今后应着重考虑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支撑能力、产业发展需求、就业条件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层次和科类作出恰当选择,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2.在高校设置和布局调整中,必须加强分类指导,建立相关标准,鼓励高校形成办学特色

在高校布局及结构调整中,缺乏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分类规划、分类指导、分类管理,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分类指导标准和办法。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定位研究不够,缺乏分类指导的标准和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高校质量的评价多数建立在单一的规模、层次指标上,直接影响了高校布局分类指导的真正实施,致使高校办学思路不清、发展目标定位不科学。许多高校热衷于层次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盲目地追求升格,定位趋同,缺乏特色。政府应根据科学的管理办法、评审设置标准及规范程序对院校设置及布局进行调整,从办学及管理的角度对不同学校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做到对高校按类要求、分类指导与分类管理,从而使得高等教育发展能较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升高校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3.必须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及预警机制,为高校定位和专业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弥补市场随意性、短期性缺点并能够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和人才需求变化的预警服务机制尚未建立,这越来越成为我国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供给不能与经济社会长期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短期需求相衔接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不仅影响

到我国数以百万计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还不利于我国高校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更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应尽快建立起权威、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及公布机制,以弥补市场的缺失,克服地方局部利益的局限,有效推进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政府必须抓紧制定和完善引导我国高等学校合理定位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引导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各安其位,办出特色。

因此,只有克服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挑战,才有可能将教育事业发扬光大。云南省的教育更应该大力发展,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但是可以借鉴西方的先进的教育手段和大学精神来激励我们,来帮助我们发展好云南省高校的教育事业。

第二篇:西方文化史

西方文化史

•第一章导论

•参考书目:罗素《西方哲学史》;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和要素

•什么是文化。文化和文明之别。

•文化的作用和类别。作用:

1、促进人类整体进步(它本身也是人类进步的成果)

2、形成民族的历史意识和观念

3、族群认同的最深厚根基(这种认同超越阶级人体、国家认同、职业认同、意识形态认同甚至民族和种族认同,“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

4、族群礼俗的基础,5、一切竞争的最后竞争,一切力量的最后力量。

•类别:总体文化的概念和各别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宗教文化、新闻文化乃至家族文化海外企业文化)的概念。

•文化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认清文化的本质

2、要有综合研究的视野,文化是一个整体(不可以拆散零卖或取其一部分而舍弃其另一部分)。文化研究的最大误区:泛化(什么东西都可称之为文化?)。

第二节西方文化的界定

1、“东”与“西”。既有地理、地缘概念的东、西方,还有自我中心的东西方(中东、远东),更有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东西方(如俄罗斯的东西方,日本是“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成员)。

2、中西方文化的总体比较:农业文明vs工业文明;礼俗宗法vs契约和法制;群体主义vs个人主义;神秘主义(变种为直觉主义、反智主义)vs理性主义;实用理性vs宗教理性。

•思维方式上的比较:整体思维vs分析思维,直觉思维vs科学思维,体验式思维(个体的、物我不分的、不可言传的、密修的)vs普遍有效性思维(科学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保守式思维(崇古、对先圣、祖训、祖制的崇拜)和开放式思维。

•最后的结果:人文科学昌明,科举取士,但是近代科学观念和学科体系没有形成。李约瑟尝言中国有辉煌的技术发明,但没有系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

西方文化核心词与总谱系

1、“一种价值观”——个人主义:个性解放,个人奋斗,崇尚自由,爱情至上,个体选择,文化宽容,对“多数人暴政”的警惕,对“少数人的保护”

2、“两大文化”:理性文化和神性文化

理性文化发展为启蒙精神、科学精神、知识谱系、逻辑实证精神

神性文化发展为宗教信仰、道德律令和自我克制、献身、博爱、节欲苦修

3、“三大思潮”

自由主义思潮:政治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文化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思潮:维系社会传统、改良渐进、温和变革

激进主义思潮:彻底革命,崇尚暴力,政治浪漫主义和乌托邦

4、“四大哲学”:机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客观唯心论、主观唯心论

5、“五大关键词”:契约、理性、宪政、个性、博爱

第二章古希腊、罗马文化——西方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一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这种文化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理性文化和信仰文化,即科学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两种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相互斗争,但总体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西方文化的完整面貌。

•西方近代科学研究孕育于教会,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均是教士,在宗教教育中获得知识,最后以革命来反哺教会,迫使其放弃解释现实世界的权利,但是后者仍然牢牢占据着精神世界。如果不了解俄罗斯东正教,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俄罗斯近代文学,走进托翁、陀翁等大师的精神世界。可以谈谈托翁之死和列宁的评论,为什么托翁至死宣扬不抵抗主义。

•古希腊的文化成就是一个奇迹:其成就之高、涉及领域之光、对后世影响之大独一无二。马克思称希腊人为“正常的儿童”,也难免“欧洲中心主义”的嫌疑,还称其艺术仍是“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

•涉及领域:神话、史诗、戏剧、雕刻、哲学、科学,留下欧洲哲学“逻格斯中心主义”之一

脉。重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三大悲剧家等,不胜枚举。可以这么说,现代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和各种哲学思潮都可以在古希腊寻找到根源。

•古希腊人的奇迹源于什么?源于其原始的民主制政治制度——选举制和广泛的公民参与。演说家和剧场政治兴起说明什么?和中国古代社会的比较:制度资源其实乃是最大的资源也,也是造就希腊文化奇迹的最深刻动力。

•分述古希腊文化的诸种形式:神话、史诗、戏剧、雕刻、哲学、科学。突出强调卢卡奇对希腊精神演化三部曲的论点。

•希腊被马其顿所灭,经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兴起。罗马帝国继承了希腊的文化:神话(只是换了一套名字)、奴隶主民主制。

•两种文化各有所长:罗马人更加务实:在军事、城市建设、中央官道特别是法制建设上远胜于希腊人。《罗马法典》是现代欧洲法制的鼻祖,它很早就规定了私人财产权的概念和不可侵犯性。罗马帝国的发展,“前三头”与“后三头”,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为何衰落?道德腐败、帝国内部分崩离析(行省太多太远,鞭长莫及),北方蛮族的不断入侵等。谈谈几个所谓的大帝国兴衰的案例。

第三章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欧洲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世纪。何谓“黑暗”?思想的专制和禁锢,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丧失,社会由此陷入停滞。从罗马帝国的分裂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共约1000年。

•社会结构:三种人:僧侣、世俗统治者和民众。

•中世纪的艺术特别是建筑和雕刻由可称道之处,文学主要是城市市民文学。中世纪瓦解的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市民阶级和城市的兴起,知识的启蒙以及由此导致的僧俗矛盾、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地方利益的坐大。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几乎同时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分别在阿尔卑斯山南北进行。文艺复兴的源起;本质:借古人的盔甲和武器,上演现代人的活剧,对“复兴”本质的解读,如“古文运动”,其意是复兴古文吗?意大利、佛罗伦萨、威尼斯。文艺复兴三杰。恩格斯的话“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直接催生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

•如果说文艺复兴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今世反对来世,那么宗教改革则以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为代表,掀起了一场民族宗教独立的运动。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借修建圣彼得大教堂为名征收十一税,也反对宗教向犯罪的人收费发放¡°释罪符¡±,写出《九十五条论纲》,向罗马教廷发难,指出教庭贪敛钱财,违背上帝的旨

意;人与上帝的沟通,也未必需要教士这个中介,人人皆可直接与上帝沟通。

•马丁·路德所反对的并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天主教罗马教廷——因为罗马教廷不仅在精神上奴役欧洲各国人民,而且控制着欧洲的经济命脉,征收巨量的、名目繁多的宗教税收,严重阻碍各国民族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所以,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欧洲民族国家(nation-state)意识的觉醒,借助宗教独立来实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独立。谁支持谁支持马丁·路德呢,主要还是掌握着相当权力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实力派军阀,即选帝侯们。

•宗教改革产生了“新教”,有了“新教徒”(protestants),新教徒们逐渐统治了北方欧洲诸国以及后来的美国等国,而天主教的习惯势力并没有因为宗教改革而消失,仍然统治着南欧大部分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葡、西等国以及加拿大法语地区等。新教没有自己的权力中心,梵蒂冈仍然是世界天主教的统治中枢,东西罗马分裂后的东正教则统治东欧、西亚和俄罗斯,原来中心在君士坦丁堡,后来随东罗马帝国灭亡而消失(存俄之“大牧首”等)。

第四章 启蒙运动

•欧洲十八世纪最主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代表人物有法国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达朗贝尔、孟德斯鸠等人。伏尔泰是旗手和领袖,卢梭则深得人心,成为时尚人物,狄德罗则知识渊博,成为“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

•“启蒙”,开启的就是封建主义和宗教迷信的“蒙”,所以思想家们的主要武器就是“理性”和“常识”(bon sens,common sense)

•伏尔泰和狄德罗不仅著作等身,而且擅长文学创作,有许多哲理小说,讽刺冥顽不化、不知变通、愚昧无知之徒。理性,知识,常识,地位远远高于信仰。伏尔泰曾说:“一切知识和信仰都必须接受理性的裁决而获存身之所”。狄德罗则以一己之力编撰大百科全书,在知识的各个领域和细节上剔除迷信和虚妄无知。

•卢梭的影响则波及更广的方面。在文学上,他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其自传体《忏悔录》风靡一时,形为“忏悔”;实为“自矜”。在政治哲学上,他和霍布斯一道,•建立了影响至为深远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源代码”——社会契约论。彻底摧毁了“君权神授”,奠定现代宪政国家的基因。在思想领域,卢梭对“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进步是否意味文化和道德进步”的思考发人深省,最早批判了私有制,认为后者是万恶之源;否定了社会单一进化论的思想。

•孟德斯鸠则借助《论法的精神》奠定西方社会“三权分立”的原则,体现对权力的高度警惕。

第三篇:西方文化史考试题

黄冈师范学院

2008—2009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考试课程:西方文化史考核类型: 考试 考试形式:开卷出卷教师: 曹英华 考试专业:校级选修课考试班级:2011级

论述题: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两项论述(50’×2=100’)

1.试论古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及其成因。2.试论古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3.试评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文化的影响。4.试论古罗马文明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5.试论《荷马史诗》的文化价值。6.试论希腊神话的文化意义。7.试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主要成就。8.分析中世纪在西方文化发展史的地位。

第四篇:西方思想文化史习题整理

(十二)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和其意义

思想:

1、怀疑方法:普遍怀疑。追求真理中,最基本的第一步就是拒绝相信不能确切证明是真理的一切先前所持的信仰,包括自己的感觉在内。现有的知识因其基础不可靠所以也都不可靠。怀疑的普遍性在于对一切一般被认为的不可怀疑的对象都进行怀疑,自己的感觉完全可以在外物不存在时发生。所以是可疑的。数学是思想的对象而且我们无从知道数自身是从哪来的,所以数学也是可疑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身是不可怀疑的2、我思故我在:这是通过普遍怀疑的方式得出的结论。当我在怀疑一切时,却不能怀疑那

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因为这个“怀疑”的本身也是一种思想活动。而这个正在思想者、怀疑着的“我”的本质也是一种思想活动。“我思”指一切没有具体内容的纯粹意识活动。“我思”是实体的本质,“我在”是此实体的存在。“我”是一个实体,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鉴于此,得出的结论是,“自我”观念本身就是真理的标准,一切我们极清楚极明白地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

3、主张把几何学的推理方法和演绎法应用于哲学上,认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提出

“天赋观念”。天赋观念是思想以外的原因造成的,是清晰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是三类观念中的一类,是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理性演义法则包括两个方面,即直观(理性直观)和演绎(从已知的基本原理出发而进行带有必然性的推理)。

4、心身二元论。心灵与物质的相互差异是笛卡尔二元论哲学的精髓。笛卡尔从普遍怀疑的观点出发,确定了心灵、上帝、物体三种东西的存在,称之为“实体”。笛卡尔提出了“广延”的概念,广延是上帝在我们心灵中造成的,属于一个与心灵实体不同的实体,以广延为本质属性的实体是物质,而心灵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思想与广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心灵能思维而不占空间,物质占空间而不能思维,二者互不决定,互不派生。

5、企图证明上帝存在。上帝拥有无限的完满性。无限圆满性的观念只能是无限完满性的现

实所产生的,所以必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另一方面,“上帝”是实在的终极原因,从终极原因出发,对外界只是的确定性有了保证。他认为物质与心灵皆受上帝支配,上帝是尽善尽美的,他将物质与精神截然分开,将哲学划分为“形而上学”与“物理学”两部分。“我思”不仅仅是认识的主体,它同时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这个实体是一切变化的根源,但它本身确实不变。笛卡尔从对思维的直接认识上升到了反思的形而上学,从而把“我思”建立为实体,并从这样一个实体出发,又建立起上帝这个绝对的实体。

6、笛卡尔将他的哲学体系即人类知识体系比作一棵大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树枝是其他科学。

意义“

1、笛卡尔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以批判性的思反思、科学方法和理性精

神清理了经院哲学的废墟,重建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为近代哲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是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体系。开辟了一条不同以往的崭新道路,缔造了以蓬勃向上的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新的时代精神。

2、笛卡尔天赋观念的提出,为日后经验论与唯理论围绕认识论问题的争论拉开了序幕。

3、他在近代哲学中第一个将几何学方法引入哲学,把“我思故我在”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

原理,以主体性原则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基础。但与此同时,也留下了二元论的难题,由于我是思想实体不能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所以不得不借助上帝。在身心关系上也不得不借助“松果腺”来解释二者之间的联系,但这也违背了“二元论”。

4、他发展了怀疑论的怀疑观,将怀疑观由一种目的变为一种探索的手段和方法。

(十三)洛克的主要思想及其意义

思想:

1、政治思想:社会契约论

(1)洛克是英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洛克启蒙思想总最重要的是对“主权在民”

思想的明确界定和阐述。主张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国

家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他反对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不同意国家是一个使社会成员畏惧的“利维坦”。

(2)国家由公民组成,政府的目的是保护公民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国家的主权

属于人民,人民在订立社会契约的时候,是放弃了对某些权利的判决和执行的权利,并没有放弃像财产权这样的重要权利。公民出让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交给

统治者,要求这些人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国家治理。这就是国家立法权和行政

权的原始权利。

(3)洛克强调天赋人权,人所拥有的“自然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利、财产权

和惩罚权。公民的自由是必要的,保护公民的自由是政府和政权的一项最基本

义务。

(4)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人民的目的相违背时,人民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将权利收回。为了保证契约的公正和保护个人财产,社会可以拿起武装反

对自己的统治者。美国独立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中都受到洛克这一思想的影响。

(5)洛克还第一个倡导了权利的分配。他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三种,认为立法权高于其它两权,但立法权仍要受到人民的制约。当人民发现

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享有最高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全涉及到和平与战争、外交与结盟,也为国王行使。孟德斯鸠发展了此学说。

2、哲学:

(1)洛克是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创造者,提出了白板说。洛克否定了笛卡尔的天赋观

念说,肯定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知识通

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来自感觉

经验(观念的外在来源)和反省经验(内在来源)两类。二者相互联系形成观

念。

(2)感觉和反省是观念的双重来源,被称为双重经验论。有些观念在外部世界找不

到原型,所以心灵也是一个实体,精神实体。洛克认为心灵活动加上外物形成思想和知识的原因。

(3)洛克区分了第一性质的质和第二性质的质。这是按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区分的。

第一性质的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例如形状运动静止等,是

物体自有的。第二性质的质是凭借物体的第一性质的质的能力,在人的心灵中

引起的观念。例如色声味,是人的知觉中。第二性的质虽然只是观念,但产生

这一观念的原因却是物体的能力,物体的第一性的质造成第二性的质的观念。

(4)洛克为知识做了定义和分类。心灵使用观念的材料建构知识,因此知识存在于

观念之间的关系之中。知识按照我们对观念之间是否符合的知觉的明白程度分

为三类:直觉知识、证明知识、感性知识。

意义:

1、洛克思想的影响是深远和多方面的。他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成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

义哲学的理论源泉。他对人类理智的性质和能力、知识范围和界限的考察,影响了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批判哲学,也影响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他的宗教观促进了18世纪自由主义政治和哲学。他的政治思想被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发展构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或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

2、洛克开创的经验主义论被后来的贝克莱和休谟等人继承发扬,成为欧洲两大主流哲

学思想。抛弃了常识思想,形成了唯心论和怀疑论(贝克莱和休谟),坚持尝试立场则形成了日后的苏格兰常识哲学派。

(十四)简述启蒙运动中形成的自然神论和主权在民的思想

启蒙运动涉及领域广泛,在批判宗教迷信和专制统治过程中形成了两种重要理论:自然神论和主权在民说。

1、自然神论

(1)自然神论认为,相信自然之神——一个非干涉主义的造物主。允许宇宙按照自

然法则运行。它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虽然上帝创

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

响。人可以通过自然的理性而不借助于神的启示即可认识上帝,通过研究上帝

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

(2)自然神论把上帝的作用限制在单纯依据可为人类了解的理性法则创造世界的范围之内。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

(3)自然神论的提出实际上是对超自然世界观的抛弃,是对宗教迷信的批判,为启

蒙运动挑战传统神学思想奠定了基础,成为18世纪人们抨击宗教和批判教会的有力思想武器。

(4)自然神论也可以被称为理神论,与宗教宽容思想并存。17~18世纪欧洲的自

然神论者一般都反对正统神学教条﹐反对教会专横和宗教压迫﹐要求信

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维护理性和科学知识﹐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

对封建的进步要求。尽管他们在哲学观点方面不尽一致而各有特点﹐但

是他们哲学思想的主导倾向是同唯物主义相联系的。马克思说:“自然神

论──至少对唯物主义者来说──不过是摆脱宗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罢了。

2、主权在民

(1)“主权在民说”是启蒙运动对专制主义进行批判的武器,也是近代民主理论的核

心内容。狭义的主权在民说是指的是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广义的主权在民说的内容包括自然法、自然权利学说、契约论、以及权力制衡在内的一系列思想。

(2)①自然法论:是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中的重要理论,自然法在孟德斯鸠的学说

中意味着由万物的本性派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否定了神迹和启示。并且认为自然

法派生出三种政体——共和制、君主制、独裁专制。用自然科学方法批判封建专

制。人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自然法论崇尚理性提倡科学,向往自由平等,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天赋人权。

②自然权利学说:最著名的是伏尔泰的自然权利说。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

求人人享有各种天然的“自然权利”。他认为,以平等、自由和财产为基础的社

会秩序是最公正的秩序。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

是不可避免的。自然权利学说坚定提倡和维护自由与平等这种自然权利。

③契约论:卢梭发展了前人的社会契约论,是代表人物。在他的《社会契约论》

中,他以社会契约的观点解释国家的起源和本质。他指出国家是自由人民订立的社会契约的产物,代表了人民主权的愿望。此外,政治思想家格劳修斯也提出过

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学说。

④权力制衡:孟德斯鸠继承和发展了洛克提出的分权学说,提出了三权分立的理

行政论。把国家的权利划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同时规范了三种权力的范围,以求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最有效地保证权力的制衡作用,保障和促进

自由。

(十五)康德启蒙思想及其意义

思想:

1、康德为启蒙定界。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除了自由而外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启蒙的自决——摆脱未成年状态。启蒙

不仅是个体的义务,也是人类的神圣权利。由于主观的懒惰与怯懦和客观的恫吓管制欺骗,是人在精神层面上处于未成年状态。指出要发挥奠基于人自

身理性能力之上的启蒙之道,呼吁要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性。

2、关于运用自己的理性上,康德提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是指“纯粹”的、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内容的“一般认识能力”;“批判”是研究、考察,把

认识中先天的和经验的、可知的和不可知的因素区别开来;“纯粹理性批判”

就是要对这种一般认识能力进行考察、研究和界定范围,并对唯理论和经验

论在这个问题上造成的错误进行清理。

3、康德提出人要摆脱这样的未成年状态,要改善思想方式。感性:接受经验质

料,先天认识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知性:对经验质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

识,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理性:将知识构成体系,追求完满性,先天形式

是理念;判断力:超越判断的主观条件而立于一般立场反思自己判断的思想

方式。人通过感性、知性、理性为自然定立法则,发挥自己的理性批判能力,使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

4、康德的启蒙观中,贯彻着人的自由平等独立原则。主张人要走出受监护状态,通过自由交流、公开使用人的理性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变革(即启蒙)。在实

践理性观念中,康德证明了实践是理性的,并且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由的,一

种以道德律令为前提的自由。实践活动中人是主体,是目的而非工具。每个

人都有责任、有限度的运用理性进行判断,以图使社会得到发展。从而达到

思想自由、命运自主的启蒙作用。实现良性社会,公共启蒙。

5、康德的启蒙观中,贯彻了理性原则和公共性原则,上帝存在不可为理性所证

明,宗教事务成为个人信仰问题,归属于私人自律的领域而非公共性领域,由此规避了祛除宗教的霸道与蛮横。

意义:

1、康德将启蒙的立足点放在“理性自决能力之上”,而不是居高临下对公众进行

教化的知识经营的外在启蒙。

2、由于贯彻了理性原则和公共性原则,上帝存在不可为理性所证明,宗教事务

成为个人信仰问题,归属于私人自律的领域而非公共性的领域,由此得以规

避祛除宗教的霸道和蛮横。

3、康德视启蒙为过程而非终点,强调启蒙是一个不断批判反思的自我重塑过程,并注意到自我启蒙的缓慢性与艰巨性,以此区别于18世纪末宣告完成的、作

为历史时期的启蒙运动。

4、康德将“自由”确立为启蒙的宗旨,既强调反对家长制极权的自由取向,又

关注思想方式本身的革命性内涵。

5、康德启蒙观体现了康德对其哲学的焦点问题“人是什么”的诠释,经由其三

大批判最终确立了现代人的自我理解、为现代社会奠定了根本性的主体性原

则。

(十六)康德黑格尔哲学比较

1、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

① 康德把主观性与客观性相对立,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对立。

黑格尔认为,形式与内容、本质与现象、有限与无限是有机内在联系的。

首先,康德提出了纯粹理性批判,在这一理论中,康德区分了感性、知性、理性不同领域,把经验和理性分开。一切知识都是后天质料与先天形式的结合,但是二者之间没有内在关系。康德还提出了“物自体”,即超验实体或自存物体。

与康德不同,黑格尔提出了绝对精神的概念,指出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在逻辑学上,黑格尔主张逻辑学与本体论的统一。自然哲学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精神哲学是逻辑学与自然哲学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真理就是过程和全体,一切实存着的东西都被看作本质的表现,从而被看作概念的外在化,也就是实体和主体的统一。

总体来说。康德更注重把质料与形式分开思考,他综合了莱布尼茨和牛顿的时空观“先验实在论”以及贝克莱的“经验唯心论”,虽然既否定了独立与经验的思考方式又否定了完全出自心灵的主观经验,但还是没有做到辩证统一。而黑格尔在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中始终贯彻了辩证法的原则,二者在这一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② 黑格尔批判康德二律背反,肯定矛盾的积极意义。对立的康德和统一的黑格尔。

二律背反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德提出了四对二律背反命题。康德的二律背反命题揭示了理性矛盾的必然性,证明了矛盾并不仅仅出自推理过程中违背普遍逻辑。但是也是他哲学思维上对立的体现。针对于此,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通过批判康德肯定了辩证法和矛盾运动,每一方只有在与与它相反的一方相联系时才能将自己的本质规定。黑格尔批判了康德提出的“物自体”,认为这些极端抽象的对象应该被取消,反对不可知论,确定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实现了矛盾的积极意义。

③ 黑格尔对康德的美学做出了不同角度的定义

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的、先验的、有目的的但又不合目的的。黑格尔则认为美不仅仅只是主观,而是理念与感性形式的统一,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康德只强调了形式。

2、黑格尔对康德的继承

肯定了二律背反中的辩证法因素并且发展了这些因素。黑格尔认为康德明确指出在知性范畴内所引起的理性世界的矛盾并承认这些矛盾是必然的,是近代哲学界最重要和最深刻的一种进步。这这种继承在他批判二律背反、提出自己的美学理念以及绝对精神理念的过程中都有所表现。

(十八)叔本华思想与尼采思想异同?

1、同

① 叔本华与尼采同是意志主义的代表。叔本华提出了唯意志主义,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尼采则提出了强力意志,成为意志主义的最大代表。二人都把意

志作为世界的本原。叔本华提出意志世界是表象世界的基础,尼采的强力意

志可以取代上帝的地位以及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动

力。

② 叔本华与尼采都主张认识论上的非理性方向。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是一种非

理性的、盲目的、永动不息的、永不疲惫的求生存欲望冲动。在人的生存中,人应该去除一切现实生活及现实的理想和目的,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概念以及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而进入无我的境界。尼采大胆的宣称“重估一切价值”,攻击欧洲传统基督教精神和道德观,否定了之前的真理,认为人成为理性的奴隶,失去人生价值和意义。

③ 二人都很重视伦理观的发展,认为伦理属于实践哲学,理论哲学为它服务。

2、异

① 叔本华的意志世界,不是康德的“自在之物”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是

生存意志。生存意志强调的是人求得生存、温饱、性性本能满足的意志。他认为生存意志是唯一的实在,人的本质。而尼采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生存意志的理念,他提出的强力意志强调自我表现、自我扩张、自我创造,而不仅仅局限于生存。尼采认为人的强力意志不仅使人生存更使人获得支配世界的权力,比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更进一层。

② 二者在伦理观上的具体认知存在差异。叔本华持有苦难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人性是险恶的,人生本来是一场悲剧,人间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这是一种人本恶的虚无主义和禁欲主义。尼采的伦理基础不是对人性苦难的同情,而是超越。他提出了末人和超人的概念。末人是基督教的受害者,超人冲破传统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的束缚,具有鲜明自主性和激情。尼采否定了神人等级,肯定了人的等级,他认为强者更有能力追求幸福,统治弱者,实现人生快乐。

第五篇:西方文化史 博雅

1、简要谈谈学习《西方文化史》课程的心得体会。

当时接到《西方文化史》这本书,是一本很厚的书;一看那名字就是有关西方知识的,感觉有点像《西方思想史》,又有点像《外国文学》,对于西方的东西,我是十分有兴趣的,而且现在是学西方文化,这样更能高层次的了解西方的文化,使自己的知识面扩大,给自己以文化上的滋润和启迪。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断的拓展着我们西方文化的思维空间,让我们了解区别于中国文化的西方文化意识,是对我们文化意识的培养,让我们真正的步入了西方的轨迹。

《西方文化史》这本书包含的内容很多,有希伯来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文艺复兴……描述了西方文化的出现、历程、内容和影响等等,内容很多,知识面很广,但老师却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一把它述说出来,通过对西方文化精粹的细致梳理,着力讲述西方文化的起源,深入探讨了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客观分析了西方文化,使我们容易的吸收西方文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用理论和视频的来介绍西方文化以进行授课,梳理了西方文化之间的表现和差异的关系,让人有时候产生共鸣的反应,这样的课趣味十足。

在课堂上,老师把西方文化的语言说得生动,描绘栩栩如生,每一节课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效果,不用的乐趣,不同的体会。这样的课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扩展我们西方文化的外延,特别是对一些热爱西方文化的同学带来了曙光,让我们知识面广,尤其对于了解西方文化渊源很有帮助,而且清晰明了,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2、我们为什么要系统学习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史》(从文明初始至启蒙运动)是一本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书籍。西方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社会,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整合形成的。它的文化既表现出一致性,又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彩性。《西方文化史》在对西方文化进行探询时,着重对它的起源,它的形成,它的发展,它的面貌特征进行了有特色的概述。其内容包括组成西方文化源头的希腊理性和艺术、希伯来宗教、罗马法律、以及汇合成西方文化之流的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本书在较为完整地展示西方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的同时,特别注意凸现贯穿其中推动西方文明进程、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运动和成就。西方文化的重要方面如历史、社会形态、思想(如哲学思想、文艺思潮、文艺理论等)、影响社会发展的科学成就、与文学密切关联和相互影响的艺术等无不包含其中。阅读本书无疑将扩大视野,有助于对西方世界的了解。特别的视野、高度的概括、独特的评说、精美的图片构成了《西方文化史》的基本特色。

文化就是人化。在此意义上,人类文明史是一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史。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和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化具有知识培养,情操陶冶,道德才华的多种功能。西方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包括哲学、思想、艺术、文学、音乐、制度、技术等领域,甚至社会生活和科学领域,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概括。

西方文化中的西方,从地域上讲,主要指欧洲,18世纪以来开始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从内容上讲,其源头主要由希腊的理性和艺术,希伯来的宗教和罗马的法律组成,其流则是由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现代哲学思潮、现代主义、后现代……共同汇合而成,这一切构成了西方文化的源和流。

西方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给组成部分,是人类释疑唯一的上帝(圣经)的历史,总体上说是本质的百家争鸣言论自由的历史,因为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缺少了对西方文化的历史的了解,因此需要系统地学习西方文化,这样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必要的历史和背景,还能够把握文化的内涵,寻找它的优势,借鉴它的长处。

二、试述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形成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念,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或瑰宝。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奉行如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坚持理性等的态度或信仰,主要强调的是对真的价值判断;而人文精神是指人们对自身价值理性、理想人格和道德情操的关怀或追求,主要强调的是对善或美的价值判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不可缺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的知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才更全面更自觉。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不同的精神领域,科学精神追求实证。人文精神以人为一切行为为价值的中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西方教育历史的不同阶段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古希腊时期它们共生于一个知识体系中,中世纪宗教教育使人文教育畸形发展而科学精神被禁锢,在文艺复兴后表现出从最初竹简单融合,以后呈现出或分庭抗礼或扬此抑彼的态势,直到二战后二者才逐步走向融合,他们所衍生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是源于古希腊的欧洲文化传统,它主要包括两种内涵,其一是对人的幸福的追求,其二是尊重精神存在的价值。前者从肉体方面着眼,追求尊重人本身的价值,后者则从人的精神层面着眼,认为人的精神性是人的尊严之所在。

对于西方来放来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对立及其各自本身的缺点,绝对不能靠强调其中一个方面来解决或克服,更不可能以此来构建整体的人类精神世界。因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密切联系的。这一方面表现为科学精神渗透着人文意蕴,而人文精神也渗透着科学意蕴。科学的精神气质应当包括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独创性、合理怀疑性五个方面。这些都是约束科学家行为的具有情感色彩的价值和规范,既维护科学共同体的稳定秩序和促进科学的发展,同时与人类进步的目标也是相通的,而这恰恰是科学精神的人文意蕴所在。在人文精神中,虽然着重强调对高尚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但在寻求真理上与科学精神是一致的,都要求客观、公正、求实和献身精神等,而这又是人文精神的科学意蕴所在。另一方面,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还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西方人文精神的危机并非科技发展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片面追求最大利润的表现,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并不排斥人文精神,相反,两者结合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在现代物质文明水平上,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补和综合,使科学精神人文化和人文精神科学化,才能促进人类精神文明迈向更高的境界。

而且,西方人所追求的客观合规律性与主观合目的性的统一,正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一致性。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会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

下载西方文化史论文(云南农大)(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文化史论文(云南农大)(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0560)《西方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0560)《西方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一、名次解释 1、十二铜表法 2、塔西佗 3、罗马五大法学家4、七艺5、骑士精神6、经院哲学 二、简述题 1、 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婚姻形态? 2.荷......

    《西方文化史》章节复习题 (合集五篇)

    经院哲学 《十二铜表法》 “狂飙突进运动” 人文主义 哥特式建筑 “甲壳虫乐队” 克吕尼改革运动 达·芬奇 供给学派 启蒙运动 塔西佗 《荷马史诗》 加洛林文化复兴 巴洛克......

    西方文化史笔记[五篇范例]

    西方文化史笔记 序言 西方文化:在这里指发端于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那一支文化,以后这只文化再欧洲地区得 到充分的发展与演变,近代以后又传播到其他洲,最后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云南农大入党考试题2

    张晓云同学,你的习题成绩为:93.75分!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25分 1. 入党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每个要求入党者必须( )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A.由入党介绍人B.由申请者本人C.由基层......

    三农大论文

    摘要: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

    农大自考论文(范本)

    湖 南 农 业 大 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 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改进 学生姓名:祝 永 健 考籍号:910911200860 年级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指导老师及职称:莫 鸣 教授 学 院:......

    农大网上作业《西方经济学》答案

    西方经济学 第1套 您已经通过该套作业,请参看正确答案 1、由供给规律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生产技术提高会使得商品的价格下降B、消费者收入增加,该商品供给量增加C、生产......

    云南农大入党习题1(合集5篇)

    张晓云同学,你的习题成绩为:93.75分!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25分 1. 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共产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 )。 A.有权参加,无权申辩B.无权参加,有权申辩C.有权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