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发展[★]

时间:2019-05-14 04:1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入探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入探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发展》。

第一篇:深入探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发展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数字一词已经走进了社会行业中的各个领域,我们正在步入一个由数字、网络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现在数字已经成为信息的载体。信息存取实现了自由化,信息资源实现了共享化,知识传播范围拓展了,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了,信息资源价值也提升了。那么如何构建数字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提供给用户一个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平衡、融合的信息保障环境,是数字化进程中的图书馆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数字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及影响

数字化技术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影响,就是“馆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馆藏不再仅仅是对文献的物质拥有和物权占有,馆藏概念的核心已超越了文献的承载者——物,而更加贴近文献的本质,即实物所承载的对象——信息。数字化文献在网络的交流平台上成为图书馆的虚拟馆藏。作为数字时代的图书馆馆藏资源,既包括图书馆实际拥有的基于物权转移的实体资源,又包括在使用中不发生物权转移,图书馆只具有使用权的虚拟馆藏。也就是说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涵盖了馆藏中未数字化的以纸为介质的印刷型文献、单机版电子文献和馆藏中已数字化的电子信息等实体资源,以及图书馆通过网络途径以协议或授权服务方式获得的网络数据库或网络信息等虚拟资源。即图书馆本馆的实体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内的资源以及网上免费资源等各种类型,共同构成了数字时代图书馆可供服务的资源基础。而具有雄厚基础的传统实体文献资源和强有力的信息组织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决定了二者不可能一支独秀,而要协同共建。因为对图书馆的用户来说,更关注的是所需信息的可获取性,而不是资源类型和信息存放的位置,因此对于图书馆来说,实体馆藏资源和虚拟馆藏资源的建设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图书馆应不断探索寻求网络环境下两种资源的最佳结合点。

二、数字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发展特点

信息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对图书馆来说,信息资源建设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对各种媒介信息进行筛选、整序、组织,使信息更好地成为传播给用户利用的资源,在用户需要时可以无障碍地获取。就是说,这些资源的类型可以多元化,获取渠道可以多元化,但利用通道必须是畅通的。

网络时代赋予图书馆的一个独特优势是可以不通过物权转移,只通过协议或授权服务便可获得大量的虚拟馆藏,其相对于传统文献所支撑的传统信息服务手段,表现在服务性、经济性、满足率等服务功能方面的优势,使各图书馆都更加重视对虚拟资源的建设。如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提供的电子期刊有7096种,到就达到16350种。清华大学图书馆,底,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逾2.5万种;至底,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已逾3.5万种,其中外文电子期刊超过2.3万种,中外文电子图书43万种,而年订购印刷型期刊只有4千余种。国外这种趋势更加明显。1998年,德克萨斯大学购置电子出版物花费了大约年度经费预算的5%。3年后,该校电子出版物就占到了年度经费的2o%。

1990年,乔治亚大学图书馆开始为读者提供学术电子期刊,到,仅电子期刊的费用就超过100万美元另外还有100万用于购置其他电子资源如索引、文摘等。可以看出,数字文献建设尽管起步较晚,但增长速度惊人。同时,更多的图书馆通过把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特色数据库建设与个性化服务相融合,婕其成为图书馆吸引用向、提高社会彰响匀的段心信息资源。

从数字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发疑来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从载体形式上看,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从馆藏文献的构成比例蓊.虚拟的电子文献征馆藏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从文献资源的分布看.不仅有本馆实体型文献信息资源,而且有异地虚拟型信窟资源;扶馆藏献的利用率来看,虚拟型文献的利用率望上升趋势.瓣宴体印刷型文献的利用率相对来说,呈下降趋势;从馆藏文献的信息服务功能看,电子文献相对于传统印刷型文献的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多样,服务效率更高;从馆藏形式的特点来看,实体资源馆藏和虚拟资源馆藏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隔、密切相关的两个组成部分。可见,新的信息环境,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由单一的传统文献馆藏结构转向数字文献与传统文献并煎的结构模式。

三、图书馆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的“和谐共建”策略

(一)构建科学化的馆藏资源“和谐共建”发展实施规划数字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呈现出印刷型与数字型复合并存模式,它们共同构成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馆藏资源已上升为一种超越有限物理空间和固定物质载体局限的信息资源。从高校用户的需求来看。各学科印刷型文献的利用率仍占很高的比重,这说明在以提供阅读为主的大学图书馆中,传统馆藏文献仍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绝不能忽视实体馆藏建设,数字化的虚拟资源怍为新型的资源形式。不能代替传统的信息资源和交流方式。但数字时代的任何图书馆也都元法靠自已有限的实体资源来保

第二篇:论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

论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

【摘 要】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地保护古籍,是每一个古籍保存单位的职责。数字化建设为古籍的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古籍 数字化

一、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而古籍文献则是古代先人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之一,及其珍贵。尽管现在古籍保护方式多样,但也只能最大程度地减缓其破损的速度,无法从根本上形成永久地保存。

古籍数字化,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古籍中的文字、附图及附表等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并通过光盘、硬盘、网络等介质保存,意义重大。

二、古籍数字化建设涉及层面

古籍的数字化建设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是一项较大的工程,其涉及到多个科学知识层面。包括古籍资料的整理、学术研究、原始数据的数字化录入、标准化的建立、网络数据库的建立、面向公众的数字化访问、甚至是当今较为流行的信息云服务。

三、古籍数字化建设相关技术

(一)字符编码。我国汉字数量约有十万左右,其中常用字越四五千左右,而其它大多属于生僻字、避讳字、异体字等,这些字在古籍文献当中占约30%。因此,古籍数字化的字符编码方案非常重要,可采用如下两种标准:

1.国家标准。在国家标准中,有GB2312、GB13000、GB18030三种,其中,G82312收录6763个汉字;GB13000收录20902字,是我国等同采用ISO/IEC10646标准的国家标准;GB18030收录了70244个汉字,总编码空间超过15O万个码位,不但为解决人名、地名用字问题提供了方案,还为为汉字研究、古籍整理等领域提供了统一的信息平台基础。

2.国际标准。国际标准主要是指ISO/IEC10646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它与Unicode在字符编码上保持一致,所有的字符都在相同的位置并且有相同的名字,并且版本更新也保持同步,ISO/IEC10646:2003的字符编码相当于Unicode5.0。

(二)古籍数字图像的加工技术

1.数字化编码标准。古籍文献图像的采集、压缩、编码采用的标准直接决定了加工后图像的质量、大小以及长期保存和使用的有效性等。考虑到目前的技术水平以及未来的可用性,结合目前图像资源的现状及应用的要求,古籍图像数据加工的常见编码标准应选择JPEG、JPEG2000、TIFF和GIF这几种。

2.格式体系。格式体系指图像资源数字化加工的保存格式、复制格式、发布格式等体系及其相应的格式标准。对于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加工,其保存级的文件格式建议存储为TIFF格式。普通图书文本页可以选择Group IV压缩的黑白二值图、或是无压缩的8位灰度图扫描,该级别的文件通常由保存级的TIFF文件批处理方式压缩或转换生成;服务级文件建议选择JPG、JPG2000或将它们封装到PDF文件中;缩略图可以考虑采用JPG或GIF格式。

四、古籍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日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处在一个初步的摸索阶段,虽然部分图书馆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江苏等地的市县图书馆等在古籍数字化建设方面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严重

我国古籍数量庞大且分散,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基本处于一个种缺乏宏观管理和调控的状态,缺少统一领导和分工协作,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进程。

(二)经费缺乏,区域发展不均

近年来我国不少公共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已启动了一批古籍数字化工程项目,各自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我国大多数图书馆,尤其是古籍收藏量较大的公共图书馆,由于经费的匮乏,加之技术力量薄弱,其古籍数字化工作仍然比较落后,一般还停留在图书扫描、部分普通书目数据库建设等简单数字化阶段,甚至还有一些公共图书馆这方面的工作至今尚未启动。

(三)古籍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

目前古籍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的状况已经凸现,如不引起重视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后果堪忧。对古籍工作者的特殊要求在于:一要具有相对深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二要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献学等专业领域有相应的造诣。要较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三者缺一不可。

五、相关对策

(一)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的统一规划

整合资源、统一规划、注重特色是避免重复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另一方面,各公共图书馆馆在选择古籍数字化项目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馆藏特色,从特藏中选题,以避免重复开发。

(二)合作共建,加强人才培养

在古籍数字化进程中,各公共图书馆应该在横向联合的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加强与出版社、信息技术开发公司等机构的多方位合作的发展之路;国际合作也是当前中文古籍数字化开发建设的一种可选形式,通过国外资金和技术条件,结合国内丰富的古籍资源优势,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各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必须强化个人素质的培养,需要制定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包括职业道德、图书馆学知识、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信息学知识、网络知识,以及相关学科和新学科知识等的继续教育,进而提高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专业能力。

(三)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古籍保护宣传力度

各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古籍收藏单位应积极利用好数字信息技术,包括网络数字视频、网络文字、网络图片等,加大古籍保护的宣传力度,也可通过开设古籍保护专题讲座,开展古籍保护宣传日,举办馆藏古籍展览,包括破损古籍展览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大古籍保护宣传力度,培养更多人的古籍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童顺荣.古籍数字化相关问题的开放思考[J]擞字兰台,2009(9).[2]王美英.古籍保护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0,(4).[3]苏品红.实施古籍保护计划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2).[4]刘灵西.古籍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3).

第三篇:上海图书馆古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探索

上海图书馆古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探索

摘要

上海图书馆是国内最早开始古文献全文数字化的图书馆之一,本文对上海图书馆1996年以来的古文献数字化工作历程与内容作了介绍,其中包括了家谱、民国图书、稿本抄本等古文献,着重介绍了数字化流程、内容管理与元数据、长期保存等技术方案,以及检索与全文浏览等服务的现状;本文后半部分介绍了上海图书馆的古文献数字化系统的特色,有对古文献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融入web2.0技术的历史文献统一平台,以及统一管理各种古文献全文数字资源的资源调度平台。

关键词:古文献 数字化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 web2.0

一.上海图书馆古文献数字化的介绍与历程 1. 上图古文献的介绍、背景

上海图书馆是我国大型的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中,历史文献的收藏尤具特色。目前收藏有古籍、碑贴等各类古籍文献170余万册。其中古籍善本29636种,178025册,包括碑帖2182种,3142册、尺牍2121种,3969册又140卷1841叶、图书25333种,170914册,俱为年代久远,极具学术史料研究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的稀世罕见之本。其中作为馆藏特色之一的古籍善本、稿抄本、家谱更因藏品的数量和质量于国内外庋藏机构中名列前茅,具举足轻重之地位,素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所称道。

古文献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重要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瑰宝,也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公共图书馆属于社会公益性质的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所在。但古籍由于特有的历史背景,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许多古籍除内容具有史料研究价值之外本身已成为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为了保护古文献,以往各图书馆都对阅览古籍的对象与查阅方式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重藏轻用现象普遍,严重制约了古籍的开发利用。由此产生了“保护”与“利用”这对矛盾。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普及,读者阅览利用古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古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多年实践证明传统方式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对矛盾。由于古籍历时久远,屡经水火兵燹,不少已成为世间孤品、珍品,其文献价值越来越凸现,也需要更有效的保护方式。现代化技术的介入使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契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为古籍善本的再生性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古籍数字化,不啻为一种保存古籍原件,解决古籍的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十分有效的手段。所谓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扫描、摄像、数码照像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将传统纸制文献资源转化为可以永久保存和利用的电子资源的处理方式,通过光盘、磁带和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古籍数字化是当今古籍保护的主流方向和大趋势,必将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的矛盾。通过古籍的数字化,可以方便读者检索与阅览古籍,为读者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满足读者的不同需要,极大的扩大古籍资源的利用范围,这对古籍研究工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 上图古文献数字化的历程与内容

上海图书馆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自1996年9月开始启动古籍数字化建库项目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古籍数字化历经书目数据库、全文影像光盘数据库和全文影像网络数据库三个阶段,迄今已经初步建成“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馆藏家谱书目数据库”、“馆藏善本古籍全文影像光盘数据库”、“馆藏善本古籍全文影像网络数据库”及“馆藏家谱全文影像网络数据库”、“馆藏稿抄本数字化项目”、“盛宣怀档案数字化”、“历史文献统一平台”。

1996年,上海图书馆与长江计算机集团合作, 启动重点科研项目──“古籍影像光盘制作及检索系统”, 拟将馆藏古籍善本全部数字化,并分期实现上网服务。该项目首开中国大陆古籍数字化从书目数据走向全文服务之先河。

该系统采用扫描方式将古籍善本以图像格式保存在光盘中,此种方法既可以保存古籍文献的原始风貌,又可以保证文献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方便专家学者的研究。该项目自1996年9月开始试制,至2000年9月二期工程结束。总共扫描古籍共3223种,1275717拍。其中一级品416种,二级品1345种(除特殊规格及涉及文物保护暂时技术无法解决者外一二级藏品已全部完成)。此外另有一般善本462种,合计占上图古籍善本的16%(不包括复本及特殊藏品),初步建成“馆藏善本古籍全文影像光盘数据库”,其中有海内外稀见的珍品善本20种19794页,包括宋代刻本17种、元代刻本1种、稿本2种已进入国际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以满足海内外读者一览中国古籍善本的需要。

该系统提供书号、分类、书名、著者四种检索途径。读者检索到书目信息后,可调出原书影像。影像显示具有放大、缩小、反转、旋转、翻页及指定页数、打印等功能。

由于当时技术上的限制,“馆藏善本古籍全文影像光盘数据库”系统只在古籍阅览室对读者开放阅览,使用范围较小。2004年上海图书馆启动“馆藏善本古籍全文影像网络数据库”项目,目标是向全社会开放,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2006年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提供馆内读者阅览。

1999年上海图书馆启动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项目,2001年初步建成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提供读者使用。该数据库将上海图书馆原来割裂的善本、普本,新影印古籍三大块书目整合为一,收录上海图书馆收藏的中文古籍,包括刻本、活字本、抄本、稿本、校本、民国年间出版的石印本、影印本、珂罗版印本及普通古籍阅览室开架陈列的影印本,共计129660条。其中普通古籍87938条,丛编子目28357条,善本古籍13365条(其中开架陈列的影印古籍10678条)。著录项为文献题名、责任者与责任方式、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版本类型、丛书名、批校题跋、存佚、配补情况、馆藏号、分类等。编目规则参照中国国家图书馆编《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著录采用繁体字,分类采用四库分类法。数据库检索系统采用Web界面,提供题名、责任者、分类、丛书四个检索途径。其中题名、丛书两个字段支持全文检索;责任者、分类字段为整词索引字段,可输入检索词实行完全一致或前方一致检索。

2004年年初上海图书馆启动“馆藏善本稿抄本数字化项目”,计划将全部馆藏稿抄本采用扫描方式进行数字化保存,并在完成数字化工作后将数字化产品提供读者使用。一期工程至2006年第三季度已扫描完成稿本1914种,6840册,417846拍。

家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家谱除了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和寻根问祖、增进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外,其记载的人物、经济、移民、文化、民俗、地名、教育、军事、械斗、人口等资料对于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教育学以及地方史等多门学科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家谱资料17000余种,12万余册,是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共藏书机构,其收藏数量几乎是全国各公藏机构所藏中国家谱之和。上海图书馆收藏有中国335个姓氏的家谱,其中张姓、陈姓、王姓、李姓、刘姓、吴姓均在500种以上,而周、朱、徐、黄、杨、胡等姓氏也达数百种之多,冷僻姓氏有90余种。地域涵盖全国20余个省市,其中以浙江、湖南、江苏、安徽省为多,其次是江西、上海、福建、湖北、广东、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浙江家谱主要在金华、余姚、上虞、慈溪一带,安徽家谱则以徽州地区最为集中。上图收藏最早的家谱为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残页),另有近三百部明刊本、明抄本,稿本及纂修底本也不少见。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上海开埠后外省来沪发展人士的家谱,这部分家谱对于研究中国及上海近代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998年上海图书馆启动馆藏家谱书目数据库建设项目,2000年初步建成馆藏家谱书目数据库提供读者使用。该数据库收录17000种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数据条目按照SO2709数据结构,著录项为文献题名、责任者、版本、居地、堂号、先祖/名人、摘要、馆藏号等。编目规则遵循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NMARC)编制。数据库检索系统采用Web界面,提供题名、著者、姓氏、居地、堂号、名人、丛书七个检索途径。2006年该数据库与“馆藏家谱全文影像数据库”整合。

2003年上海图书馆与美国My Family公司合作启动“馆藏家谱数字化项目”,计划将全部馆藏家谱实行数字化。在该项目中上海图书馆首次采用无接触式扫描仪进行扫描,这种扫描方式减少了在扫描工作中对原件的损害。至2006年第三季度已扫描完成家谱4004种,30550册,2853835拍。2006年9月起对馆内读者开放阅览,第一期提供读者阅览共3000余种家谱,以后将随着家谱数字化的进程逐年增加品种,直至提供全部馆藏。为了方便了读者的使用,该数据库不再单独为影像数据库制作简单的标引数据,而是实现与馆藏家谱书目数据库的完全整合,检索途径与馆藏家谱书目数据库相同,读者在检索家谱书目数据的同时即能直接阅览家谱全文影像。影像显示具有放大、缩小、反转、旋转、翻页、指定页数、翻白及打印等功能。

2006年上海图书馆启动了《盛宣怀档案元数据库技术平台》的研发,2007年在前一个项目的基础上建立了《盛宣怀档案全文数字化服务平台》,项目首先建立了元数据著录加工平台把原有卡片目录,进行前期预输入和处理后构建了《盛宣怀档案元数据库》,同时与盛宣怀档案的专家一起形成相应的《盛宣怀档案》元数据规范、著录规范、和应用发布规范。随后的全文数字化服务平台以元数据库为基础,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检索,以及提供了基于PDF的全文浏览,使全文浏览更加快速、方便,同时对系统增加了各种安全处理,使原始图片的安全得到了保证。目前盛宣怀档案的数字资源还在不断的制作增加中,已有178633档,559151拍图片。

2007年随着稿抄本、善本、家谱、盛宣怀档案进行了数字化,而且还将有更多的古文献进行数字化,伴随着这些资源的数字化,每个资源都有了自己的应用系统。虽然这些系统能够很好的将各自的资源提供给读者服务,但也存在着资源分散,无法统一管理,不能统一检索,读者重复登入等问题。因此我们馆开始建设《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服务平台》的项目,利用统一的平台将各个应用系统整合在一起。统一的平台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一是提供统一资源调度平台,统一规范的管理资源,使古文献数字资源更有益于长期保存;二通过融入最新的web2.0技术,大大的提升了服务效果;三提供一站式的登录,接入到读者统一认证的平台中;四提供接口使系统能够方便的加入以后新增的古文献数字化资源;目前平台已经整合了稿抄本、家谱、古籍善本、盛档等多个古文献数字资源服务系统,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古文献数字化服务平台,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也对馆藏古文献资源的保护意义重大。本文后半段将着重介绍《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中较有特色的地方。

二. 我馆在古文献数字化系统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1. 古文献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方面的探索 当古文献数字化证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人们享受着古文献数字化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威胁与挑战也产生了。我们意识到生产和储存古文献数字资源也许还不是个大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软件系统的更新换代,许多信息也许在不久便会无法读取;并且随着记录信息的方法、存储格式及所使用的技术的不停更改,使古文献数字资源的寿命也受到了限制。所以古文献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应该是当前古文献数字化的重点。从上所知,我馆很早就开始了古文献数字化,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和实践,下面是在古文献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方面的一些探索的解决方法。

我们为了避免重复的数字化,节约数字化的成本,使数字资源保存时间长,具有可用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我们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来实施:首先,与古文献管理部门专家讨论建立一个古文献通用的元数据标准,我们基本参照DC作为参考标准;其次,将古文献数字化内容运用内容管理方案进行管理,并对每一种古籍赋于一个唯一的数字标识。我们采用了类似DOI语法对数字对象进行管理;第三。用XML技术将古籍数字化对象与元数据封装在一起,这样这些内容以后就可以装载到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中去。我们采用mets格式来封装,简单来说就在mets的filesec标签中封装入对象文件,在structmap标签中封装对象结构。

总的来说,古文献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在策略方面,首先是媒体的保存,虽然数字信息媒体目前还不是十分稳定,对存储环境有一定要求,但从目前来看,也仍不失为一种策略。我们主要使用了磁带以及RAID硬盘来作为媒体。磁带用于备份数据,因为现在数字化的量非常大,cd-rom和dvd相对容量较小,在做备份时需要频繁更换光盘,而磁带拥有较大的容量而且导入导出的速度也较快;在在线应用数据的存储,我们采用RAID硬盘,我想这也是大多数应用系统的选择,它读取速度较快,成本不高,而且能够提供有效数据备份策略。其次,数字资源的更新,随着数字资源的迅猛发展,新的设备、软件以2-5年一个周期进行更新换代,最明显的是技术的淘汰更新;数字资源也要相应的更新,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紧跟相关技术的发展,把握好技术更新的时机,对数字资源进行升级;例如我们原本直接使用TIFF文件提供服务,但随着PDF日趋成熟,我们果断的换成PDF图片进行服务;虽然目前DJVU也比较流行,但综合考虑djvu还不是很普及加上转换的成本,我们还是选择了PDF。因此要使更新顺利进行,还有赖于平时的分析与支持。

2. 建立统一的可扩展的古文献数字资源服务平台

平台的主要特点有融入了web2。0的理念与技术、平台的可扩展性、统一检索。在提供的服务中,我们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信息为中心;用户可以选择组合自己所需的古文献来进行查询、全文浏览,并且增加了与读者的互动,使服务更加灵活。在界面设计上我们使用ajax技术,让系统使用更加高效。在平台的扩展中,我们留有不少标准的接口,用于和其他系统连接,以及对不断增加古文献数字化资源的接收。平台通过简单的配置,既可方便的新增新的古文献数字资源,并提供服务;同时平台也可使用LDAP等协议,与我馆的用户认证系统相连接。在资源的检索方面,通过分析各种类型古文献的元数据,我们抽取共有的属性,提供统一的检索,提供最简单快速的途径来检索平台中的资源;当然古文献都各有特点,统一检索并不能完全准确的找到资源,所以我们还提供高级检索与专家检索,针对各个类别的古文献的单一检索,提供最全面的检索途径。

3. 统一管理调度数字资源

随着古文献数字资源的不断增加,资源的存放和使用也成了问题,不同的资源存放在不同的存储设备上,而且各资源的命名标识都不同,这给使用这些资源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不仅难于管理也影响效率。所以我们开发了资源调度平台,首先对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每一个对象赋予一个唯一的标识,标识类似DOI的标准,可以通过解析标识就能得到资源的所在位置供系统调用。其次在调用资源时不管资源的物理存储在哪里,平台都将通过该资源的注册在平台中的信息,去读取资源并拷贝到临时目录中,然后让用户访问临时目录中的对象,这样既提高了资源浏览的速度,也使原始资源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下图为资源调度平台工作流程

发送请求生成临时地址提供服务应用服务器进过标识解析找到资源存放的位置资源调度平台COPY至临时目录中进行标识解析COPY至临时目录中资源存储设备1资源存储设备2资源存储设备3

三. 结语

虽然古文献数字化还有不少困难,但只要我们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大家分享各自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以建立完善的古文献服务平台为目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一定会使古文献数字化越来越完美。

第四篇:积极发展社区图书馆建设

浅谈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必要

根据2008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第四条 公共图书馆建设属于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应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公共图书馆分为大型馆、中型馆、小型馆,其建设规模与服务人口数量有对应指标。

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的服务有层次、有步骤地向基层延伸十分重要。在城市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在农村发展乡村图书馆,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只有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基层,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上强调,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扩大。社区图书馆是指建立在社区内,对社区居民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进行收集、选择、整理并向社区居民提供文化休闲服务的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图书馆可以通过贴近居民生活实际的服务方式,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提升社区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大兴学习之风创造便利条件。

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文化设施之一,无论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传递科学信息方面,还是在进行社会教育等方面已经或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社区文化与社区图书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社区内大力发展图书馆,开展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融入社会,参与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和发展社区服务的重要切入点。

眼下,本市浈江区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腊石,石下,花坪,前进,金色江湾,区图书馆都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龙腾参与的项目都受到文化局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区的图书馆会完善起来。

第五篇: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络建设探讨论文

一、古籍数字化的概念

古籍的数字化,是从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

二、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意义

1、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免费开放等措施的实行,越来越多的读者进入到图书馆使用文献资料,古籍阅读的需求量也随之越来越大。但是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公共图书馆将古籍收藏之后,出于保护的目的,对古籍的阅读对象和阅读方式都做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因此,古籍的藏与用,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传统的古籍保护和阅览方式已经无法解决大众日益增长的古籍阅读需求。为了解决古籍保护和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之间的矛盾,利用现代新技术的发展,古籍数字化将成为今后古籍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数字化古籍,不仅有利于古籍文献资料的长久保存,而且可以反复进行利用,提高古籍的使用率,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从藏到用的功能,符合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需求。

2、有利于普及推广馆藏古籍文献

古籍的保存和利用受到很多条件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古籍文献,已经不适合拿出来流通阅读。古籍数字化后,可以减少对古籍原本的伤害以及降低原本的流通量,而且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对古籍进行管理,存取方便、检索迅速、利用灵活,有利于普及和推广馆藏古籍文献,传播地方文化,提升图书馆的在读者心中的核心地位。

3、有利于古籍文献资源共享

古籍文献记录了丰富的历史、地理、人物、风俗等内容。过去因为受到流通的限制,不同地区的古籍文献难以共享。现如今古籍的数字化正好可以弥补纸质本的缺陷,打破地域之间的隔阂,让古籍文献的共享变得可行。

三、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现状

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尤其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江西文化源远流长,留存至今的古籍文献非常丰富,公共图书馆作为古籍典藏的主要单位,承担着古籍工作的重要责任。据统计,江西省公共图书馆112家,1个省馆,11个市馆,100个县区馆,其中基层公共图书馆占近89%,是江西省古籍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整体上看江西省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100个基层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古籍,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条件的限制,人为损毁和自然老化等现象严重,加上古籍使用率低,古籍保护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普查和古籍保存环境的改善上,从古籍再生性保护上说,目前基层公共图书馆中只有萍乡市图书馆、景德镇市图书馆、宜春市图书馆寥寥几个开展古籍影印工作。由此可见,古籍数字化在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进展非常缓慢。另外,因基层政府对古籍保护无法给予充分重视和资金支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专项经费常年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加之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有限,多数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更遑论设立古籍保护工作专职人员,古籍数字化人员更是稀缺。

四、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由上述现状可知,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因技术、人员和经费等条件的制约,还无法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故笔者认为,需改变基层公共图书馆“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全省公共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推进全省古籍数字化工作整体性规划,建立互通有无、共享互惠的交流合作网络,才能有效改善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基础薄弱、进展缓慢、缺乏技术和经费支持的现状。

五、关于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络建设的建议

1、争取政府和财政支持,稳定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经费与工作人员

古籍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并且复杂的工程,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最终的数字化成果。为了确保古籍数字化的效果,基层公共图书馆应该争取政府部门对这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尽量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尽可能固定一名古籍工作人员,保证古籍数字化工作正常有序可持续的进行。

2、基层公共图书馆应立足本馆的实际情况,确立符合自身馆情的古籍数字化原则

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受制于经费、人员和技术等因素,开展起来存在不少困难。因此,确立符合馆情的古籍数字化原则,在各个环节上进行合理安排,才能达到时间、效果、人力和经费的完美结合。(1)古籍数字化工作逐级递进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有限,计算机整体水平不高,古籍数字化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级进行,先易后难,层层推进。从最简单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开始做起,逐步过渡到古籍全文数字化和古籍专题全文数据库,脚踏实地的完成古籍数字化的工作。(2)古籍数字化工作要突出馆藏特色古籍数字化的投入经费相当大,对于人员有限,经费紧张的基层公共图书馆而言是很大的障碍。因此,在数字化过程中,不能片面地追求“高大全”,而是应该从本馆的实际情况以及用户的需求等方面出发,体现馆藏特色,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最大限度的数字化馆藏古籍文献。例如,有些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从特色馆藏古籍入手,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馆藏古籍先进行数字化;有些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选择馆藏古籍中比较珍贵少见的馆藏古籍进行数字化;有些馆可以选择使用率较高的馆藏古籍进行数字化等等。

3、建立长期有效的古籍数字化信息网,上下联动,横向协作,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古籍数字化成果

古籍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专业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因此,我省基层公共图书馆要想将古籍数字化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需利用多方资源,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资源的共建共享。(1)以强带弱,推动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古籍数字化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都非常高的工作,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稀缺,在古籍知识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也有欠缺,人才稀缺和技术薄弱是影响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进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江西省图书馆的平台,加强对从事古籍数字化的基层公共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同时也可以让馆内的专业人员下到基层,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指导,使得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古籍工作者在专业和技术上得到更直接的帮助和提高。(2)加强沟通与协作,统一规划,共享古籍数字化成果基层公共图书馆在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时,应加强馆际交流与协作,互通有无,在统一、有序的规划下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

加强交流与协作:

1、避免重复选题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节省全面进行古籍数字化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能集中精力去开发具有优势的项目,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数字化古籍质量的目的,减少无意义的浪费。

2、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古籍数字化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交流和协作,可以和同行讨论学习,这样既可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又能学到先进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3、共享古籍数字化成果,便于整理和使用。每个基层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古籍都具有地域特色,古籍文献数字化后,通过资源共享,将分散的古籍数字化资源统一起来,便于后续的整理,也方便读者进行阅读和检索。古籍文献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财富,进行古籍数字化,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读者。估计数字化网络的建设,能有效改善当前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熟悉花基础薄弱、进展缓慢的现状,更好地推进全省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①刘景会、张云玲:《对江西省县级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第5期。

②毛建军:《古籍数字化的概念与内涵》,《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4期。

③李洋:《古籍文献数字化之思考》,《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年第3期

④陈晓红:《浅析县级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新课程(下)》2015年第9期。

⑤李虹:《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知识经济》2014年第16期。

下载深入探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入探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图书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分析论文

    一、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现状为了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满足发展过程之中对于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从1957年开始,各大高校之间开始有计划......

    数字化发展进程

    近几年来影视动画的数字化发展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大至国家盛世,小至身边的广告或宣传形式,现在都在采取这些数字影视动画。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亚运城市宣传片展现出广州城市......

    监狱数字化建设

    应重视监狱数字化建设主持人王平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王利荣各个监狱引入数字技术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共性:以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等法律要求为设计基础,以实现公正......

    数字化大学校园建设浅谈

    数字化大学校园建设浅谈 【摘要】:目前,随着数据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已进入将无线通信和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第三代,即3G时代,这代表我们已经步入了......

    数字化建设方案

    鹿城镇中心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教学、管理等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整合优化,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

    数字化建设汇报

    沙子沟小学 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发放镇沙子沟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学校创建于1946年,占地面积给8884平方米。现有6个班,128名学生,16名教师。目前,根据上级要求,我......

    数字化校园建设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 东营市实验中学2006.12东营市实验中学是伴随着全市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而诞生的城市现代化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

    浅谈数字化医院建设

    浅谈数字化医院建设数字化医院是我国现代医疗发展的新趋势,它是指医院业务软件、数字化医疗设备、网络平台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通过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全面应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