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分析报告
2009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分析报告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发展,面对严峻挑战,长沙整体经济逆势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凭借充沛活力实现加速发展,成为支撑长沙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一个可喜亮点。
一、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增长速度逐月回升,全年增速大幅提高
2009年长沙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483.20亿元,同比增长29.6%,增速大幅提高
7.5个百分点;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453.10亿元,增长35.0%;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大幅提升,一举扭转了2008年负增长的颓势,高新技术产业利税额达到203.47亿元,增长幅度达65.2%,利润达127.71亿元,增长幅度达63.5%。2009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宏观调控措施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2008年基数较低也是2009年增速较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回望全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呈逐月回升的态势,年初的3月止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速仅为16.9%,6月止上升至26.5%,全年攀升至29.6%,复苏势头强劲有力。
2、内资企业是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的绝对主力军
2009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实现总产值1399.45亿元,在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的占比为94.4%;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总产值为25.89亿元,占比为1.7%;外商投资企业实现总产值为57.86亿元,占比为3.9%。2009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2.92亿元,在全市高新技术利润总额中的占比为96.2%;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2.19亿元,占比为1.7%;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0亿元,占比为2.1%。内资企业是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的绝对主力军。
3、高新技术领域集聚现象明显
长沙高新技术龙头、优势产业带动效益突出,高新技术领域集聚现象明显。2009年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材料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三大产业总产值分别达911.86亿元、192.13亿元、187.04亿元,三大产业占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比重分别为61.5%、12.9%、12.6%,合计占比达87.0%,而在占比最高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新型机械及汽车行业相关技术又是“龙头”老大,在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比重分别为28.1%、25.8%。数据表明,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长沙已形成工程机械、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优势产业,而这些优势产业正是支撑长沙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4、大中型企业继续发挥领军作用
2009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大中型企业共有68家,企业数占比仅为15.5%,但其总产值为1061.30亿元,在全部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为71.6%,其中大型企业为10家,但总产值占比达49.9%,大中型企业的领军作用非常突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力量即为这些大中型企业,只要这些大中型企业能够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就能平稳快速发展。
5、园区效应逐渐显现
园区是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园区经济已经成为长沙市整体经济的重要增长极。2009年仅高新区、经开区、隆平科技园、浏阳生物医药园高新技术总产值就达1202.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的81.1%。园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是所在区县区域经济增长的有力推手,而且也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充沛的新活力。
6、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增强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自主研发高新技术产品认同度持续增强。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品种数发展到2174种,同比增长14.8%;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数1493种,增长9.6%,占高新技术产品品种数的比重达68.7%。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37.34亿元,增长20.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1.02亿元,增长18.4%。
二、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前,调整经济结构是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同时,一样面临着结构不断调优的挑战。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向区域平衡的方向调整
受产业布局、历史沿革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区、县(市)之间呈现出不平衡状况。按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高低长沙的区、县(市)可分为三个档次,长沙县、岳麓区为第一档次,产值达400-500亿元;芙蓉区、浏阳市、雨花区为第二档次,产值为100亿元上下;其他的天心区、开福区、宁乡县、望城县为第三档次,产值为50亿元左右,不同区县差距相当明显。园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长沙县、岳麓区依托高开区、经开区而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芙蓉区、浏阳市凭借隆平科技园、浏阳生物园而稳居第二梯队,其他的区县虽都有不同类型的园区,但大都规模较小,和先进区县差距较大。园区发展的不均衡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长期维持这种状况不仅会制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还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均衡发展仍是努力方向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新型机械及汽车行业相关技术领域产业是绝对“龙头”老大,其产值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超过50%,可谓是牵一发则动全身,这两个领域的兴衰成败甚至决定长沙全市整体经济的走势,整体经济对个别行业依赖性过强的“一股独大”的产业格局终究是隐患。如何在保持现有龙头行业继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培养其他领域的新兴企业,从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极值得思考。
3、大力引进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需求迫切
国际金融危机及行业技术调整升级等诸多因素使得长沙规模本不大的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的占比呈下降趋势,2009年长沙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仅83.75亿元,同比增幅仅为8.1%,其在全部高新技术产值中的比重仅为5.6%,占比比2008年下降1.3个百分点。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堪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这种状况亟待缓解,大力、有效地引进、发展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从而优化长沙经济结构的需求非常迫切。
4、科技创新能力仍须大力提高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是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而科技创新能力在一个地区评价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2009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虽继续保持了18.4%的增幅,但仍与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29.4%的增幅有不小的差距,这就意味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强度呈下降的状况,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力度仍显不足,这与时代发展要求有所不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多管齐下,一方面市场竞争给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另一方面应不断加大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力度,强化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指导各区、县(市)和园区因地制宜加快推动本区域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从而带动全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5、应加大对高新技术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2009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小型工业企业和其他企业共计371家,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84.5%,完成的高新总产值421.90亿元,占比仅为28.4%。作为龙头企业的后备军,众多的小企业具备很好的成长性,但相当数量的小型企业在资金、人力资源、机制等生产要素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建立有效的融资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大对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力度,确保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然机遇与挑战并存,新高新企业不断涌现,为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经济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充满活力;外部环境趋好的预期也在增强,利好因素并不缺乏。但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今年整体经济复苏难现去年强劲势头,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也难以把握。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兴利除弊,及时、准确地把握经济走势,不断完善应对措施,从而确保长沙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第二篇: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分析报告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才激励
机制分析报告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江苏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率先提出科教兴省战略的基础上,又较早作出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大决策,把服务科学发展、实现“两个率先”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构建创新创业载体,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营造开放的人才国际化环境,推动了人才优势向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促进了人才工作由适应发展向引领发展转变。
目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为760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36万人,两院院士89人,均居全国前列。2009年,人才贡献率26.2%,科技进步贡献率52.3%,实现高技术产业产值2.2万亿元。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人才发展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紧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企业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人才国际化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未来十年,是江苏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要时期,是江苏率先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国际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和环境制约日趋凸现的新挑战,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坚持把人才强省战略作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科学规划、不断创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大力集聚高素质人才,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形成江苏发展的新优势,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谁拥有一流的创新型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发展优势。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人才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敢于创新、追求创新的社会氛围,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因此,要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江苏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作为推进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举措和重中之重的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工作的激励政策,加大了引进、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工作力度,在全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带动作用。
重大政策
(一)双千人才工程
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推动下,我省科技系统从去年起全面启动实施了“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为江苏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双千人才工程”就是从2008年到2010年,经过三年努力,全省引进1000名包括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海外科学家和留学归国人员等在内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1000名科研创新学者、科技型企业家和企业青年博士等高素质科技人才,造就一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通晓国际先进管理、善于运作资源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具体说来,引进1000名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包括:重点引进100名左右两院院士及其团队携带创新成果来江苏实施转化和产业化、引进200名以上外籍科学家来江苏开展科技产业化合作、引进700名以上海外留学人员到江苏创新创业;培养1000名以上高素质科技人才包括:重点支持100名左右高层次科研学者面向江苏地方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支持200名以上具有较强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支持700名在生产一线的企业博士面向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省科技厅主要是通过组织六大计划来实施“双千人才工程”。六大计划包括院士江苏创业行动计划、外籍科学家江苏发展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计划、科研创新学者攀登计划、企业博士创新启动计划和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
归纳而言,引进1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计划包括院士江苏创业行动计划、外籍科学家江苏发展计划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计划;培养1000名高素质科技人才计划包括科研创新学者攀登计划、企业博士创新启动计划和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
(二)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政策
今年江苏省科技创业周活动期间,我省认定了首批“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单位,学生科技创业对就业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根据对科技创业企业成长规律的研究,在孵化器,通常一个企业初创时会有3-5人的创业团队,到孵化毕业时一般会形成40人左右的就业规模,到产业化阶段企业创造的岗位将达到200人以上。而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岗位成员具有高学历、高素质、低年龄的特点。因此,引导大学生科技创业,是直接创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高端模式,也是以科技创业带动更多社会就业的有效形式。
(三)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在科技工作中将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导向,并重点做好政策制定、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高新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科技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等工作,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利用知识产权政策激励人才创新,具体说来就是对于政府授予项目承担单位的研究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成果完成人应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受让权。项目承担单位在依法利用这些知识产权取得相关收益时,应明确规定相关知识产权的主要完成研究人员享有一定比例受益权。对于促进研究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进行转化的项目人员,也应按贡献享有一定比例的受益权。《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建立知识产权奖励机制。既设立省专利发明奖。提高获得中国专利奖、中国驰名商标单位的奖励额度,对获得优秀专利奖项目单位、优秀专利发明人以及获得著名商标的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认证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职务发明奖励力度,专利权所有单位对外转让专利权取得的税后收益,可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作为报酬支付给发明人或设计人。自行实施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实施后,在专利有效期内,可每年从税后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外观设计专利实施后可每年从税后收益中提取不低于千分之五的比例报酬支付给发明人或设计人。
2009年5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专利促进条例》,条例专门设立了激励措施一章,以保证激励措施的实施。
(四)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政策。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现有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创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依托各类园区建设一批机制灵活、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围绕实施我省产业振兴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快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和技术服务示范平台,推进人才向科技型、创新型和高成长型企业集聚。加强对地方、高校、企业、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考核力度,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
(五)百万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现代制造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20年,培养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150万。继续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技能振兴行动”等技能人才工程;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建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港口物流、建筑等项目的实训基地200个,逐步形成与江苏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实训基地布局;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六)百万持证农民培育工程
围绕到2020年江苏农业耕地基本实现规模经营的发展目标,编制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优化投入结构,整合省内教育培训资源,通过宽进严出,实行免费教育,培训合格后颁发证书,在全省培育百万持有涉农专业学历教育毕业证书或农业岗位技能鉴定证书的持证专业农民。从2010年,每年培育10万人,到2020年全省培育100万人,使全省持证的专业农民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0%。
(七)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文化强省建设,设立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方面文化产业人才为重点,依靠优惠政策、优势产业、特色项目,建立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基地,鼓励高校、文化单位共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文化科技专家和文化经营管理专家。到2020年,培养具有丰富的国际文化产业工作经验、熟悉国际文化产业趋势和潮流、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领军人才100名。
(八)沿海开发人才工程
围绕沿海开发战略,编制沿海发展规划和沿海发展急需人才目录,设立沿海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大力加强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现代服务业、临港产业、旅游和海洋特色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制定鼓励政策,引导各类人才向沿海地区集聚。建设综合性海洋大学,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增设海洋专业,加强海洋工程研究。大力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与本地各类高等院校的合作办学,培养符合本地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到2020年,引进和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10万名,高技能人才35万名,为打造东部重要经济增长极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九)苏北振兴人才工程
围绕加快振兴苏北,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苏北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实现区域人才协调发展。到2020年,苏北地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00万人,占全省人才总量的23%;引进“双创”人才1000名,引进紧缺人才20000名。按照扩规模、调结构、提素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引导科技成果和人才向苏北转移。优化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提升苏北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制定鼓励各类人才到苏北创新创业实施意见,激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苏北基层工作;推进苏北人才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融入长三角人才市场体系。
(十)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着眼于解决基层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培养锻炼后备人才,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统筹各类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创业计划,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通过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服务、就业和自主创业。
第三篇:长沙商业圈分析报告
2006年,长沙市商业地产向品牌化、规模化、郊区化、开放型、人防型发展,不断更新换代,趋向规范与成熟。
2005年7月《长沙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定案,令长沙商业未来15年的发展有了更明晰的发展方向,基本形成与长沙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区域布局合理、业态结构优化、服务功能齐全的市区网点三级体系,板块效应日趋明显。
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6年9月,长沙市商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共计654.7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52.2万平方米,销售量161.87万平方米,呈现出明显的供过于求的状况。由于零售业竞争加剧,导致数个管理不善的(或是定位不准的)大型商场、写字楼暂时停业以重新定位或装修,也有部分商场、写字楼缩减零售楼面,改做其他用途。
综合市场调研可了解到,从2006年开始的往后三年之内,长沙市商业物业将历经一个放量的高潮期。
一、长沙商业地产现状
1、长沙市商业格局;
根据二OO五年七月通过我省专家评审会的《长沙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确定了长沙未来15年城市商业发展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设完善1个市级商业中心、2个市级商业副中心、10个区域性商业中心、30个社区级商业中心和18条主要商业街,并就长沙城市商业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城市商业中心布局以及特色商业街、商品批发市场、商业零售业态、物流配送业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专项规划。根据专家的看法,此次规划遵循三个方面:
(1)随着需求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会提出新要求。(2)规划要进一步与长株潭融城及长沙一小时经济圈的战略相结合,提高辐射能力。商业今后的布点不一定集中在核心城区,而要向交通便捷,辐射力强的城市外环、城郊接合部分布。
(3)三是规划要将整合控制现有城区网点与规划引导新城区网点相结合。
长沙传统商圈分析
五一广场商业中心——地位稳固的市级商圈 区域范围:
以五一大道与黄兴路交汇立交为圆心,步行在30分钟的范围 简介:五一商圈有2000多年历史,最初由居民聚居形成原始商业发展而成。位于长沙核心地带,高度集中的商务与金融配套奠定了其商业主导地位,是各路商家必争之地。汇聚百货、大型连锁超市、步行街、专卖店等,商业营业面积达50万以上。南北、东西两大城市主干道的汇集,每日人流量达30-50万。
主要商业物业:
特点及发展前景分析:
1、历史悠久,是历来长沙商业中心,城市中唯一市级商圈; 五一商圈2000多年来一直是城市商业的集中地,有着深厚的湖湘文化沉淀和商业根基。东西主干道五一路与南北主干道黄兴路、湘江中路在此交汇,联接河东与河西的橘子洲大桥亦联接了五一商圈,政府对防洪工程建设及旅游资源开发的大力投入而成就的湘江风光带近在咫尺,众多金融、办公场所入驻,交通的便利性、城市的中心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人口的集中、消费的惯性,这些都奠定了五一商圈成为城市唯一市级商圈的霸主地位。目前商圈内汇聚了6000多家商业品牌,年消费额逾千亿。
2、业态齐全,以中高档次为主,经营状态良好
圈内汇集了平和堂、春天百货、王府井百货、新世界百货、百联东方商厦、万达购物广场、百盛购物广场等大型购物场所,黄兴路步行街、金满地商业步行街、坡子街民俗商业街共三条商业步行街,苏宁、国美电器专业卖场,沃乐玛、家乐福、好又多等大型生活超市,友谊宾馆、万代大酒店、国贸大酒店等酒店,麦当劳、肯得基、火宫殿、杨裕兴、黄春和、东北饺子馆、蒙娜丽莎中西餐厅等知名餐饮,建行、商行、工行、人寿保险、中信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色年华、挪威森林、钻石钱柜、星光灿烂、魅力四射等休娱休闲场所,是一个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办公、旅游于一体大型商业中心,商圈内以中高档次业态为主。
省内单店营业额最高的平和堂年均营业额达6亿,王府井百货2006年销售额接近5个亿,黄兴路步行街2005年营业额达11亿元,沃尔玛年销售额逾3亿,整体经营状况良好。
3、百货业趋向饱和,竞争异常激烈,百联东方与新世界百货走差异化路线 商圈内有9家大型百货及购物中心,密集分布在以五一路与黄兴路交汇的周边,多为自主经营,主要采取保底扣点经营模式,功能分区基本为一层珠宝、化妆品,二层女装,三层休闲装,四层男装,五层以上为休闲娱乐、餐饮,所针对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中、高层消费者,同质化竞争激烈。
在商圈内百货趋向饱和的情况下,2006年新开业的新世界百货与百联东方商厦开始走差异化路线,均开辟奢侈品专柜来提升价值,吸引消费,设有CERRUTI 1881、GIEVES&HAWKES、DANIEL CREMIEUX、PIOMBO、MRPHISTO、O HUI、MOMO、AGATHA、OMEGA等世界名品专柜。
4、辐射全市及外来游客,人流旺
五一商圈的消费辐射全市,也吸引了很多外来游客来此消费,是湖南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中心,日客流量达30-50万人次。黄兴路步行街成为外来游客必游之地,日均客流量8万余人次,双休、节假日达15-18万人次。
5、以五一路为界,南盛北衰,百联东方的进驻有望复兴以北区域
黄兴南路与解放西路集中了大量的人流,五一路上集中更多的是车流,受五一路立交桥及人们消费习惯的影响,五一商圈出现以五一路为界,南盛北衰的商业状况。北片区的长沙东汉名店广场(现更名为新世界大厦),原规划有460多个铺位,由于立交桥的影响及定位偏差,目前仅有一层临街铺位还在经营,新大新百货经营状况也远不及南片区的百货。百联东方所走高端差异化路线使得北片区有了高档百货,有希望能带旺北片区,但与晚几个月开业的新世界百货相比,人气有所不及。
南区域基本饱和,以北区域还存在较大量的在开发与待开发用地,在开发的项目有金都商业中心21000多平方的商业体量,待开发项目已知的有中环一世界和万代大酒店以北地块,北区域的复兴需要各项目的对话与联动。
荣湾镇商业副中心——河西唯一商圈
区域范围:河西通程商业广场为中心,步行5-8分钟范围内。商圈简介:
荣湾镇是岳麓区由来已久的商贸重镇,通过湘江一桥与河东相连,是该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人流旺。随着枫林路拓改、岳麓时尚购物中心、新外滩商业中心广场等大型商业的落成,溁湾镇的商业价值急速上升。目前商业营业面积约6.5万平方米,日人流量达15万,消费层面主要是来自河西高教区的教职工及学生、长沙高新区、麓谷的白领人群。
主要商业物业:
商圈特点及发展前景分析:
1、商圈现有商业面积与河西消费力不相称,后续发展空间大; 岳麓区有近40万人口,非农人口31万,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22元,比长沙市整体水平略高,商圈商业面积约6.5万平方米,后续发展空间大。
在建或规划中的的部分项目如下:
2、业态基本齐全,以中、低档为主,高档消费市场空白; 商圈内业态基本齐全:大型购物中心有通程商业广场和新外滩购物中心,餐饮有东锅中西餐厅、荷香楼湘菜馆、晶珠国际美食城、必胜客、麦当劳、肯德基、桂林人、台北豆浆等;金融配套有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酒店有麓山宾馆、枫林宾馆;大型生活超市有新一佳、步步高,较为零散低档的娱乐休闲场所较多,上档次的少。总体来看业态以中低档为主,高档消费市场空白。
3、消费群以河西教师、学生、高新区麓谷的白领人群为主,集中在通程商业广场消费;
长沙教育事业历来比较发达,驻区有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为代表的3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校大学生达16万人,各类科技人员10万余人,国家级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岳麓区国家大学科技园位于中心区域,堪称全省典型的文化区、科教区。
麓谷科技新城是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2000年起集中开发建设的科技新城区,科技新城的发展定位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生态环境为特色、兼具城市功能。截至目前,麓谷园区已聚集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河西具规模、上档次的商业目前集中在荣湾镇商圈,高校教师、学生及高新区的白领人群消费也集中在了荣湾镇商圈的通程商业广场。
4、岳麓山、湘江风光带等旅游资源利于商圈发展; 岳麓山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毗邻荣湾镇商圈的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提升了商圈对区外游客的消费吸纳能力。未来3-5年,岳麓区计划投入120亿将潇湘大道北段打造为最美的湘江风光带。政府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商圈发展。
5、岳麓区政府、长沙市政府的搬迁对荣湾镇商圈价值有所提升,长远来看有可能削弱商圈辐射力
区政府与市政府搬至岳麓区北部,周边起来了很多高档住宅小区,当人气提升到一定程度,将会形成一个新的商业中心,对于荣湾镇商圈来讲会削弱其辐射能力。在目前区北人气不旺的情况下对此商圈的价值有所提升。
东塘商业中心——快速更新换代中的传统商圈
区域范围:以东塘立交为圆心,步行在15-20分钟的范围 商圈简介:
东塘商圈是城市南拓的门户,南部居民传统的商业聚集地,商业营业面积约15万平方米,每日人流量约10万人次,消费群以东塘立交桥为圆心的南部家庭为主。东塘是湖南电信、湖南联通的大本营,移动公司最大的营业厅也在这里,加上易佰通讯、迪信通等手机销售商,东塘已成为长沙通讯产品最前沿最迅捷的发布平台。
主要商业物业:
商圈特点及发展前景分析:
1、业态齐全,档次拉差大,大众化专业卖场与超市受欢迎 东塘商圈有2家知名百货公司,2家综合卖场,8家专业卖场,步步高、家润多共3家大型生活超市,屈臣氏精品超市,大都市商业街。
餐饮:新华楼、麦当劳(2家)、桂林人、肯德基、火宫殿、哈特波波巴西烧烤餐厅、北京饺子馆、绿茵阁咖啡厅、上岛咖啡、米萝咖啡、金牛角王中西餐厅 金融: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文化:东塘恒远图书城、东塘图书城 酒店:波月宾馆、神禹大酒店
休闲娱乐:浣溪保健休闲中心、音乐房子KTV 大型药店:楚仁堂大药房、星城大药房、芝林大药房等。以上数据可看出,东塘商圈业态齐全,大众化的专业卖场与超市占了很大比例,也是最受到消费者欢迎的。金色家族定位成“顶级名品”,拥有LACOSTE、BWM、KLOSS、ECACA、PORTS、ELLE、RADO、AutaSon、BOSS、RAYMOND WEIL等近50多种世界名品,目的在于走差异化的路线,在周边中低档的商业中脱颖而出,但周边消费力有限,场内显冷清。沿线有不少临街的小商铺,商品低档,形象差,有待更新换代。
2、目前消费主要以南城消费者为主
东塘立交桥一公里范围内有10万人口左右,人口密集,是长沙传统商业聚集地,2004年后开始进驻国美电器、通程电器、步步高超市等众多规模大众化商业,东塘商圈正式步入更新换代时期。由于目前主要以中低档商业占较大比例,且东塘立交桥与交通的过于拥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高档商业的发展,目前主要以南城消费者为主。
3、作为南拓的门户,东塘商圈发展空间大,东塘商圈往南部延伸,大东塘商圈逐渐形成。
南北主干道韶山路拓改成功,交通便利性更佳,南城已最适宜居住地之一。加之长株潭化进程加快,往来于此的经商者越来越多,商圈快速的更新换代,令东塘商圈的发展空间巨大。
2005年11月,深国投购物广场落户雨花亭,共四层,每层面积逾一万平方米,首层为精品购物场所,含屈臣氏,沃尔玛超市(世界500强企业)占据二、三层,第四层由时代华纳(世界500强企业)斥资2亿元作影视。在世界500强推动下,东塘商圈顺应城市南拓进程,逐渐形成大东塘商圈,在雨花亭附近形成中高档商业,将辐射更多的南部消费者,甚至吸引其他区的消费。
火车站商业中心——湖南省最大电脑及电子产品集散地 区域范围:以长沙火车站为辐射中心,沿车站路与五一大道(东段)向四周延伸,北到八一路、南至人民中路。
商圈级别:传统商圈
商圈简介: IT产品市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湖南省最大的电脑及电子产品集散地,辐射面甚广。众多的IT卖场林立,已形成传统消费习惯氛围,引导人流消费走向。由于火车站与长株潭汽车站的影响,人流量大而杂,交通路网发达但阻塞。商业营业面积约10万平方,日人流量约20万。
主要商业物业及商业配套:
商圈特点及发展前景分析:
1、业态齐全,以电脑及电子数码产品销售为主,交通优势明显,酒店业发达。
火站商圈业态齐全,尤其以电脑及电子数码产品销售为主,有9家大型IT专业卖场,苏宁、国美、通程电器、家润多家电超市内也有大量IT产品销售,已形成湖南省最大的电脑及电子产品集散地,辐射面广。
由于火车站、长株潭汽车站、民航大酒店的影响,火车站商圈交通优势明显,同时带旺周边酒店业、娱乐休闲。
餐饮:金至尊酒楼、兄弟海鲜酒楼、麦当劳(2家)、杨裕兴(2家)、秦皇食府、咖啡语茶中西餐厅、芙蓉人家、福楼酒家
酒店:芙蓉华天酒店、长岛饭店、民航大酒店、银河大酒店、金泓大酒店、三九楚云酒店、银河大酒店、东方大酒店、凯旋大酒店、蓝天大酒店、金港酒店、海程大酒店
金融: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交通银行、长沙市商业银行
娱乐休闲:海东青健身俱乐部、敦煌千子莲足道、美度概念生活馆
2、人口密度高,消费人群偏向年轻化
商圈中心区域人口总数接近35万,分别为IT人士、写字楼白领、企事业单位以及原有居民群,其中以IT人士为主,约占60%的份额,而这群IT人士的年龄大多在25-35岁之间,个人年薪普遍在5-10万元左右,人均年收入高于长沙城区整体人均收入水平甚多。另外,南来北往的旅客占有相当的消费比例,金苹果大市场吸引了全市中低收入群客户。
3、整体商业形象欠佳,中高档购物场所不成主流
火车站人流很杂,众多不法商贩横行,商圈整体商业形象不佳。传统百货商厦晓园倒闭,国储转型,目前仅有阿波罗商业广场在持续经营,中低档次。在政府的扶持下,刻意引进品牌商家,努力改变火车站形象,整改经营环境,发展前景好。
伍家岭商业中心——北部唯一商圈,发展前景好
区域范围:以伍家岭立交为核心、步行在15分钟的范围。商圈简介:伍家岭商圈一直以来就是长沙北部唯一的一个商业区,以丽臣路和芙蓉路交叉处为核心,泰阳商城、北斗星商厦雄踞此地多年,随着芙蓉路的修建,世界著名零售企业通程电器也相继进驻,但由于2002年波隆立交桥的修建,削弱了该商圈本身就不够浓厚的商业氛围,加上该地区客户的消费能力不强,导致普尔斯玛特、北斗星商厦被迫关门或经营转向。商业营业面积约4万,日人流量7-8万。
主要商业物业:
商圈特点及发展前景分析:
1、业态不丰富,商业档次不高,整体经营状况不佳 伍家岭商圈,业态不丰富,主要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要求。整体商业形象较为破败,档次不高。维多利购物中心(原北半星商厦)、泰阳商城由传统百货转营,现在百货功能已不复存在,重装后以批发和家电卖场为主,档次不高,伍家岭机电市场与地板城是两个较为破败规模也不大的专业市场。
相对而言,新一佳超市及附近的娱乐、餐饮相对较旺。金融: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娱乐休闲:百度慢摇会所、诺亚方舟娱乐港、伊甸园洗浴广场、酒店:诺亚方舟大酒店、华悦大酒店 餐饮:麦当劳、银苑海鲜酒楼、银星酒楼
2、消费以周边居民为主。
3、交通便利,但发展受制于立交桥。
商圈以芙蓉路与三一大道交界,波隆立交桥为中心,南北有足够的延伸条件,尤其是向南的芙蓉路周边汇集了众多的写字楼与金融大厦。但波隆立交桥影响了商业的扎堆效应,东西延伸更加受到制约,使得商圈的覆盖面受到限制。
4、随着新河三角洲的整改,及地铁线的设定,发展前景较好 新河三角洲规划范围南起319国道,北至浏阳河,西临湘江,东到芙蓉北路,计划三年内完成简陋房屋与棚户区等拆迁,解决由于造纸厂、化工厂等40多家企业的生产污染问题,建成一个总面积2072亩,以滨江文化园(含两馆一厅)为龙头的文化娱乐区,以湘江大道为依托的商业金融区,以文化为内核的人文居住区,这对于提质整个北城区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根据地铁建设规划,2014年前建设完成1号、2号线一期,总长52.275公里,43座车站,1号线站口就设在伍家岭。根据广州、北京等城市经验,地铁站口商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同时通过伍家岭商圈的重塑与地铁线的设定,将加速城北与主城区的融合,发展前景较好。
发展中商圈 星沙商业副中心:
规划:以北到潇湘路,南至凉塘路,西至天华路,东至东二线地区为核心,是政府重点发展的区域新商圈之一,设置业态结构,形成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星沙镇综合性新城相协调,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都市商业中心。
星沙是长沙市从96年开始规划建设的物业新城(即长沙市卫星城),星沙目前城镇人口为15万人,流动人口:6万人,目前已建城区面积有22平方公里。
星沙是湖南省著名的汽车销售及汽车零部件销售集散地(包括其中机电产品市场),数万家中小企业积聚了强劲的消费力。餐饮业发达,但档次较低,中高档酒楼数量较少。休闲业颇为发达,但规模小,经营手段单一,经营地域零散。
正在建设的专业市场有星沙湘绣城、山水茗园(茶叶市场),星沙商业步行街招商顺利,星沙目前唯一大型购物中心为星沙通程商业广场,其主力卖场为中国生活超市连锁巨头新一佳超市和通程电器超市。全球商业连锁机构一泰国正大集团旗下的“易初莲花购物广场”于2006年4月中旬开业。
星沙未来一段时间期内需围绕政务、公务、会务、商务、业务类消费以及外资港资,投资开发商人员休闲与夜生活消费需求,进行消费趋向定位与对接。红星商业中心:
规划:将以湘府路与韶山南路交汇处为核心,构建以金融信息为先导、商贸流通为主导,产业为支撑的内供与外向结合,财富与人气齐聚的南长沙复合型现代商贸经济圈。
红星商圈是借农博会之机而迅速崛起的南部商圈,会展业带来了巨大的人流、资金流。商圈内汇聚了多个专业批发市场,如电动车城、渔具城、体育用品城,灯饰城、太阳能批发城、红星糖酒批发城、红星通讯器材批发城、红星家用电器批发城、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红星建材市场、莲湖汽配市场、红星花卉市场等,受区域整体市场消费水平以及消费意识限制,商业氛围不够成熟,业态单一,消费场所档次不高, 目前许多专业市场难以维济,部分商家经营回报率低。
商业营业面积约34万平米,消费以周边区域人口为主,以及会展业所带来的其它区域及外地人员。
捞霞商业中心:
规划:捞霞商业中心位于开福区霞凝新港城内,是开福区现代新城,也是长沙市未来发展重心。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于依托霞凝新港和长沙火车货运北站为中心的物流园,以及沿长沙经开区外围的青竹湖外商城工业小区和大明工业园为对象的商业活动,辐射范围包括长沙县和望城县广大区域。马坡岭商业中心:
规划:马坡岭商业中心位于芙蓉区东部隆平高科技园内,与长沙县县城星沙镇共同组成长沙市的副中心城市—星马新城。构建以服务于长沙县、浏阳市为主要对象的区域性商业中心;以大型超市和仓储店为骨干,鼓励发展仓储超市、大卖场、配套完善餐饮、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和其它服务设施;发展科技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商业布局,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要求,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型的现代化商贸区。
黎托商业中心:
规划:以武广高速铁路黎托客运站的建设为契机,建设完善配套商业设施,构建商贸、文化、健身休闲、高档住宅为一体的新商业中心。
大托商业中心:
规划:依托长株潭三市经济一体化和大托机场口的区位优势,以及以中信新城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商家落户于此,结合天心生态新城的建设,逐步发展形成一个新的区级商业中心。
望城坡商业中心:
规划:远期规划建设引导性商业中心。其主要功能服务于以岳麓山风景名城区旅游、休憩为主题的商业活动,辐射范围包括宁乡县和望城县广大区域。商业中心的所有设施不仅应方便、满足居民、旅客的生活和购物需求,同时应与自然景观融合,与文物建筑协调,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观沙岭商业中心:
规划:随着市政府西迁,市府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经济发展增长极,带来了众多的发展商机。依托岳麓大道、金星路、银杉路、杜鹃路和北大桥桥头,重点发展商务、会展、商贸餐饮和高档房产等行业,建设商务楼宇,发展“总部经济”,构建岳麓新城楼宇经济核心发展区。建设好远大城市文化购物广场、府东商业大厦、新区治商务酒店等项目。
商业格局特点总结:
1、现有商圈集中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围绕唯一市级商圈——五一商圈向外扩散。
2、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外来大发展商与大品牌商家的入驻,逐渐形成外围商圈。
3、商业消费主要集中在五一商圈,旺盛的人流与消费习惯支撑起此商圈的庞大商业体量;
4、现有商圈自成特色:
1)五一商圈业态丰富,百货业趋向饱和,同质化竞争激烈; 2)河西消费主要集中在荣湾镇商圈,岳麓山风景区与沿江风光带打造等旅游资源成为商圈发展契机,发展空间大;
3)东塘商圈不断的更新换代,但发展受到立交桥制约,由于深国投、沃乐玛进驻雨花亭,范围向南延升;
4)火车站商圈已形成湖南省最大的电脑、电子产品集散地,交通优势明显,人流旺而杂;
5)伍家岭商圈由于新河三角洲规划及地铁站口设点,未来前景广阔;
6)红星商圈专业市场云集,业态单一,后续商业量大; 业态特征:
1)各业态发展不平衡:大型超市、家电卖场分布密集,社区型商业的发展滞后;
2)传统百货转向购物中心:传统百货都是在旧商圈中人流密集的地方,但因为业态单一逐渐退出竞争,被复合型的商业中心取代;
3)步行商业街对人流要求高:步行商业街必须布置在较高等级的商圈中,需要有一定人流保证,长沙最成功的商业街是黄兴路步行街,其它的经营状况一般; 4)超市相对是最普遍适合的业态:基本上各个商圈每个超市的经营状况都很好,超市在长沙仍有发展空间;
5)电器等专业卖场吸引力大:在对商圈的人气要求不敏感,只要有品质,可以吸引较远的人群;
6)批发市场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形成消费惯性,对交通及基础配套的要求较高,且档次一般,容易使区域形象受损,目前长沙批发市场经营状况有好有差。
二、2006年至2007年重点纯商业物业面市情况
从调查数据中可看出,长沙市纯商业物业近两年推向市场的货量有所增长,但涨幅较为平缓。作为投资物业风险较高的商业物业来讲,开发商对市场也相当谨慎,尽管如此,这两年推向市场的典型纯商业项目体量至少达到973203平米以上,市场竞争激烈。
从图表中可看出:
1、五一商圈仍然是最热商圈,2006年至2007年推出与即将推出市场的商业项目达到6个,商业体量达21.7万平方米以上,稳居第一位,成为各路商家必争之地;
2、城东区域近两年推出量排在五一商圈之后,所推4个项目中有一个倍受关注的超大型shopping mall 项目,也是长沙市第一个Shopping mall——上河国际商业广场,商业面积达15万平米,06年年中开盘销售火爆。表明城东商业的迅速崛起已经得到市场认可;
3、从数据上看星沙的商业量较大,但受人气影响,商业起来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
4、依托融城及、省府南迁、农博会展作为契机而发展迅速的红星商圈目前进驻大量高尚住宅楼盘,人气渐旺,大量商业也即将应势而起,2007年表现会很明显;南部的两大商圈之一——大托商圈,也即将有一大型商业项目——中信新城推向市场;
5、相对而言,河西的商业推出较为分散,分布在荣湾镇商圈、市府片区、麓谷片区,其中荣湾镇商圈的整体价值将有所提升;
三、2006年长沙商业地产亮点
1、投资首选——商铺 在长沙城市未来15年的城市远景规划中,一小时经济圈的中南商业现代化城市中心格局在2006年开始真正的发力。对于其所带得影响无疑在深层次上影响着长沙的商业格局和发展,商业地产的整体提升在这场大变革中变得尤为重要。
伴随着城市发展和住宅商品化的脚步,商业房地产的发展在其中占据着举重轻重的作用,这就是作为房地产开发商或地方政府主导开发的商业街、SHOPPING MALL、社区底商等商业房地产物业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上演着跳跃的音符。其中有一部份商业地产项目在长沙城市新老城商业城区间演绎着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魅力,也正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商业地产所不断绽放出来价值,在推动着一个城市脉动的血液。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06年长沙城市商业地产中的新兴力量,看看他们给长沙这座城市带来的商业价值和他们所具有的闪光点。
首先看看五一商圈,这一号称湖南第一商圈的黄金区,这拥有6000余商家,每年消费额达数十亿元,日均客流量高达30-50万人次以上,这里所产出的零售额达长沙市零售总额的近一半以上。正是在这里,平和堂、春天百货、万府井、香港新世界、长沙百联东方商厦、电器巨头苏宁等各路商业诸侯纷纷亮剑,搅得2006年五一商业只能用沸来形容。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五一商圈正经历着扩容和升级、这里掀起的是长沙最火的“淘金热潮”!其中三大零售、百货的加盟,令这一商圈“商业巨鳄”更加壮大。而作为其中的香港新世界百货与长沙百联东方商厦的强势入市,凭借其已有的招商渠道和商家资源,很快就在长沙市五一商圈中鼎立了自己的一方霸图。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奢侈品后的消费文化,更多地它们在给长沙百货业增添一种新的前沿、时代感、时尚文化购物的西化海派风尚。作为一个城市寸土寸金的黄金商圈,他拥有着的是无与伦比的聚集效应,其商铺保值、增值能力通过一组数据可以看得出,其店铺租金与售价在近5年内已经上涨了200%。而位于其中的香港新世界百货、长沙百联东方商厦,不光带来了独一无二的中庭式购物空间,世界级、国内一线的商业品牌、让人留恋忘返的购物环境,更多的是他们改变以往长沙商业地产低端化格局,现在正在创造的是一种轻松的理财模式,由专业商家的统一经营管理,稳健的、低风险的投资平台让长沙的投资市场开始步入正轨,而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为投资者们留下了无限商业价值增值的空间。
2、投资次选——产权式酒店。
作为一种新型的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模式,其所具有的投入轻松、风险低、收益稳定、投资省心、省力等优势,在这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青睐。长沙酒店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酒店的整体开放率近80%,五星级以上酒店的开房率更高,这与长沙的消费习惯分不开。长沙人喜欢在酒店休闲娱乐,喜欢在酒店聚会,喜欢在酒店谈生意,酒店消费空前火爆;产权式酒店这种投资方式在这几年已经被市场所广为接受,近年的时代帝景到华雅华天都是较为成功的典范,当然作为一个想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长沙,国际化的高品质酒店就成为其必需的,而目前长沙知名的国际酒店品牌只有同属于世界500强的喜来登和豪廷,从05年的喜来登到06年的豪廷,他们都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即显赫的国际化品牌和先进的配房系统,显然这些白金级五星级品牌已经成为至尊荣耀,至尊享受的象征。在国际酒店品牌的市场号召下,加之产权式酒店区别于商铺这种投资产品更为稳健、风险更低的产品,产权式酒店在2006年的商业舞台上也实实在在火了一把。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国际品牌知名酒店集团的进驻,带来的行业更高标准和管理系统,无论对目前的芙蓉国-豪廷大酒店,还是对整个长沙酒店业的发展而言都是一种推动。
2006年品牌商业,是长沙商业的最大亮点„„
第四篇: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一.创业的历程
科技工业园区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起步以来,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孕育新的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推进新经济的发展进程发挥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
199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
二.鲜明的特色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新技术产普的有效途径。现阶段要进一步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强化功能建设,营造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 丰富的内涵
1. 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2. 加速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的示范区;
3. 深化改革和加快体制创新的试验区;
4.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对外开放的展示区;
5. 培养、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
6.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
7. 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社区。
四. 发展的领域
1.电子与信息技术
2.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
3.新材料及应用技术
4.先进制造技术
5.航空航天技术
6.海洋工程技术
7.核应用技术
8.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
9.环境保护新技术
10.现代农业技术
11.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五. APEC科技工业园区
自1997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准北京、西安、苏州、合肥、烟台、武汉、上海、深圳、成都和杨凌十个高新区向APEC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以促进APEC成员与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显示出中国高新区走向世界的决心。
六. 国家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选择有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是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要内容。发挥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中、机制灵活、人才密集的优势,充分利用园区的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加快园区的国际化进程。2000年以来,科技部和外经贸部联合认定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苏州等20家国家高新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七. 火炬软件产业基地
为加速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科技部自1995年开始依托国家高新区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集中地区软件产业优势,创造适合软件产业发展的优化环境,推进软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企业孵化、人才培训和出口创汇。先后认定东大软件园、齐鲁软件园、西部软件园、长沙软件园、北京软件园、天津华苑软件园、湖北软件基地。杭州高新软件园、福州软件园、金庐软件园、西安软件园、大连软件园、广州软件园、上海软件园、南京软件园、长春软件园、厦门软件园、合肥软件园和南软件园等19个园区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这些基地已经成为全国软件产业的支柱力量。
八.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名单
编 号 高 新 区 名 称 编 号 高 新 区 名 称
1中关村科技园区28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29 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0 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1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32 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3 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7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4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35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9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36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7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8 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9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0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1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2 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3 包头稀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4 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5 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6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7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8 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9 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0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1 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2 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53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
九. 科技创新孵化体系
中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在吸取国外孵化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建立的一种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训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为科技企业创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各项服务,推动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社会公益性科技服务机构。
中国高新区以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设施与机构,提供包括研发、信息、投融资、贸易、法律、担保、财务、评估、人才资源、国际交流与培训、产权及技术交易等多种创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
创业中心已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基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联结创业者与大专院校;联结创业者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的纽带;科技创新孵化体系的核心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 高新企业与人才
企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以自主研究发创新为主,以引进吸收创新为辅”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加强与境外机构合作的同时,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内诞生了一批以联想、方正、海尔、长虹、华为、远大等为代表的著名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和特色的支柱产业。至2000年底,高新区内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252家,其中超十亿元企业已有143家。一大批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中小高新企业在园区迅速发展。截止2000年底,据统计国家高新区内有企业20796家。
人才荟萃
高新区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以人为本,依托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发展。高新区拥有一大批具有开拓创业精神、高速事业心和责任感、团结精干的高素质管理团队和高素质人才。高新区聚成了56万科技人员,吸纳了52103名硕士,9358名博士和5615名留学人员,建立了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和250余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一批批经过拼搏创业,专业技能强、有创造性、有经营管理经验、志向远大的复合型人才和职业企业家在高新区茁壮成长。
十一.新世纪的曙光
在高新区完善体系、优化功能、促进产业发展基础上,国家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将保持在平均年增长30%的速度,2005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0%,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35亿元。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20万人。全年国家安排了288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和911项“863”计划课题。新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个。新安排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造项目16项,累计达到143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61家。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6万项。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47.6万件,其中国内申请38.3万件,占80.5%;受理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17.3万件,其中国内申请9.3万件,占53.8%。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6.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全年成功发射卫星5次。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5年末全国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18932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93个。全国现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177个,已累计完成对4.7万个企业的产品认证。全国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4037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491万台(件)。全年制定、修订国家标准1304项,其中新制定673项。全国共有各类气象台站9881个,其中自动观测站7246个;天气雷达观测站点258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440个。全国共有地震台站1253个,地震遥测台网31个。全国共有8376个海洋观测站、监测站位。测绘部门公开出版地图1667种,测绘图书497种。(2006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
2010年,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日臻成熟,创业和产业发展环境良好,创新体系和整体功能齐备,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强劲,拥有独特的创业文化氛围,基本完成创新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全面实施高新区、产业带和密集区的发展战略,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工业园区将脱颖而出,10余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将蓬勃发展,4个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将初显轮廓,基本实现高新区点、线、面的纵深战略发展,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将占到我国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的20%以上,为解决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第五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培育新增长极、启动新一轮经济社会共享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提高我市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更好地开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9月下旬,由市高新办牵头,组织市经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信息办、市发展规划院等单位赴武汉、成都、重庆三地进行调研交流,与当地经信委、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及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广泛交流,学习吸收当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一、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2009年,武汉、成都、重庆三地高新技术产业都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武汉市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为205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新能源、动漫、集成电路三大产业产值增幅分别高达35%、43%和46%;节能环保、生物、软件服务外包、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成都市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1469.25亿元,增加值575.62亿元。重庆市高技术产业2009年销售产值达1028.22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销售收入987.73亿元,增长18.1%;实现利润64.35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器材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成为重庆高新技术的四大支柱产业。
二、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武汉、成都、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和主战场。
1、空间布局合理,企业密集度高
武汉市工业空间布局分为汽车及机电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集聚区、食品产业集聚区四大块,分别位于武汉市的西、南、东、北面。其中,东湖高新区为国家级开发区,成立于1988年,区内包括武大、华中科大等4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院等56所科研院所、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2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55名两院院士。园区拥有80万名在校大学生,科技、教育实力居全国第三,2010年又被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新材料、高科技农业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成都市有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其中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及西区为国家级开发区。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分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截至2009年底共聚集各类企业13000多家,包括863家外商投资企业和超过600家的软件类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8家,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软件及服务外包、通信、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六大产业集群。
重庆市拥有43个工业园区,其中北部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开发区。北部新区成立于2000年,面积130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底累计签约项目3551个,合同投资总额1265亿元。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868户,合同外资82亿美元,世界500强入驻近40家。
2、园区发展重点突出,产值税收快速增长
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光电子产业、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优势明显,2009年产值分别达到718亿元、250亿元、100亿元、320亿元和144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451.72亿元,增长23.7%。未来五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将着力打造“1+4”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光电产业为中心,生物、新能源、环保和消费电子等齐头并进;预计到2013年,五大产业总规模将达5000亿元,2018年力争突破1万亿元。
2009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396.5亿元,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9.02亿元,增长32%;全口径财政收入114.55亿元,增长9.3%;外贸出口26.88亿美元,增长33.98%。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8.6%;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增长26.9%;出口2.1亿美元,增长27.8%。
重庆北部新区重点支持发展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房地产及其他产业。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1亿元、工业总产值139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区域财政收入167亿元、地方留存财政收入70亿元,五年平均增速均在40%以上。
3、基础设施完备,服务配套高度贴合企业需求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基础设施完备,服务配套高效,是这几个国家级高新区的优势。如成都高新区,规划面积约82.5平方公里,由起步园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三部分组成。园区内道路宽敞整洁、建筑物错落有致、物流公司、餐饮、住宿、移动通信等日常生活所需一应俱全。配套服务更是获得了园区内企业的认同。园区延伸“三段式”服务,率中西部之先,开通“962000企业服务呼叫中心”,在国内率先提出和实践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形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立企业走访制度,坚持以重点产业、重大产业化项目为重点服务对象,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政务服务到企业增值服务,再到创新创业服务,环环相扣的企业服务“高新模式”,在无形之中彰显其对产业聚集、区域创新的有形之力。
4、高度重视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
人才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本,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武汉东湖高新区为加快推进东湖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建设,发挥东湖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示范作用,实施“3551人才计划”,有效招引高端科技人才,其中有9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武汉东湖高新区已成为湖北省有名的“人才特区”。
三、三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高新技术产业是地方经济谋长远、调结构、保增长的重要措施和着力点、结合点,是提高地方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武汉、成都、重庆三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对于我市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产业定位必须高端化
地方经济要加速发展,最终要依赖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地方优势,集中发展适合自身特色的高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如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发展定位就是内生式发展道路,通过园区培养企业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来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来积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发展重点放在了光电子产业,由此诞生了全国闻名的“光谷”。生物产业兴起时,武汉东湖高新区超前布局,建立光谷生物城,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等。2010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又挂上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牌子,着力寻找“中国创造”之路。武汉东湖高新区已发展成为武汉市自主创新的前沿阵地,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科技力量。
2、高度重视高新园区规划建设
三地均高度重视高新园区的规划布局和高起点建设。重庆北部新区面积157.59平方公里,人口53万,园区北靠国际空港,南临重庆中央商务区,西依嘉陵江,东接长江黄金水道,紧临重庆保税港区,具有中国西部唯一的集水运、航空、公路、铁路于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优势,俗称重庆副中心。2010年北部新区被纳入中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使得重庆发展“5+3”战略性布局成为可能。同时,重庆北部新区在建设上也是高起点,从2003年开始投资450亿元建设高标准的交通、能源、给排水、信息设施、生态环境、园区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为北部新区企业发展、人才引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北部新区凭借空间规划和建设的高起点,强势推动了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3、项目发展高增量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重大项目建设与发展。成都高新区按照“一区一业主”的规划和空间布局要求,积极引进工业项目;以项目促建为中心,加快项目投产和达产,进一步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和项目到人、跟踪到底、服务到位的“三到”工作原则,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完善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全方位提升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产业化项目为重点,加强项目管理和服务,确保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强化重点项目协调力度、提高项目管理效率。2009年园区列入省市重点项目75个,总投资849.75亿元。按照“四个一批”划分,促使投产达产项目、加快建设项目、促进开工项目和前期储备项目按时到位。
4、要素保障促发展
如武汉东湖高新区目前拥有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块牌子,意味着拥有比一般国家高新区更多的优惠政策。园区在落实好原有高新区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在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准后较快地开展了股权激励、科技金融体制创新等5方面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武汉东湖高新区懂得利用牌子,给予高新企业优厚政策,并保证落实到位,从而快速推动了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我市的参考与启示
1、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
产业空间布局是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需根据杭州地理位置特点和产业特色,城、核、带、区相互结合,既要覆盖大杭州,又要突出重点区域;既要立足当前状况,又要考虑今后发展空间。建议在“十二五”期间,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可选择发展“一城、两区、三带、多块”的空间布局。“一城”即主城区,包括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区”为大江东和大城西科创园;“三带”是由文一西路向西经五常、仓前、(老)余杭至临安锦城,由转塘沿320国道经受降、高桥至富阳市区,由双浦沿杭千高速经富阳东洲、桐庐、建德至淳安的三条发展带;“多块”指江东工业区、临江工业区、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高教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扩展区域和新的产业集聚区。
2、着力加快产学研结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知识变成科技成果,变成专利是创新的第一阶段,解决所有权是第二阶段。所有权明确了以后,第三阶段是和投资者、和企业相结合,这又需要专门机制来配合,让科技成果、专利与资本对接,进行产业化。产业化之后,才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应根据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在巩固提升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适合杭州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杭州拥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加快产学研合作,推动学校和企业研究成果产业化,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
3、有效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建立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
在全市经济高速发展、自然环境日趋恶化、土地及其他资源日渐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既保护环境、高效利用资源,又发展企业和产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应集中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容积率和效益产出,在企业间鼓励开展节能环保工作,鼓励企业用环境友好的加工工艺取代高污染的化学工艺,用生物可再生资源取代不可再生的石化资源。同时,应做好服务企业工作,建立健全重点企业直通车、领导与企业沟通制度,健全企业反映问题的解决机制。落实各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工作,在园区生活设施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建立充满活力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