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麋鹿的迁地保护与遗传多样性现状(大全)
中国麋鹿的迁地保护与遗传多样性现状 中国麋鹿的迁地保护与遗传多样性现状 张林源 1 1 陈耘 1 于长青 1(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100076)(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野生动物研究中心,北京100091)摘要 麋鹿是中国的特产动物,在中国灭绝已有100年的历史。19世纪末从中国流传到国 外,多圈养在动物园和庄园中,主要为人工种群。中国从50年代开始引进麋鹿数只,未形成规 模,到80年代才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麋鹿迁地保护工作。1985年北京南海子和1986年江 苏大丰分别引进麋鹿38只和39只,拉开了麋鹿在中国重引进的序幕。1993年又在湖北天鹅 洲建立了麋鹿自然保护区。之后,又被输送到海南、上海、秦皇岛、济南、天津、石家庄等地。麋 鹿在中国已形成了三大种群和十几个小种群,总数超过600。现在,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共有 2000余只,均为18只的后代,其近亲繁殖程度很高,曾出现过严重的近交衰退。主要表现在 生命力衰退,寿命缩短,畸形个体出现,野性丧失等。但经过几次建群过程和重组过程,使大量 有害基因丧失,麋鹿优良性状得以保持和纯合,安然度过 “瓶颈”近交耐受力增强,期,逐渐形 成了一个较为纯合的现代麋鹿种群。通过对中国现有麋鹿的研究表明麋鹿已充分适应故土的 自然环境,生产期、产仔率、成活率以及生命力都有所改变。相信在中国重新恢复麋鹿的自然 种群是完全有可能的。关键词 麋鹿 南海子 迁地保护遗传多样性 糜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中国的特产鹿科动物。以其脸像马脸,蹄像牛蹄,尾像驴 尾,角像鹿角的特殊外部形态被人称为 “四不像” 在麋鹿的沧桑历史中。麋鹿数量的变化与战 争和环境变化密切关联,其浓厚的传奇色彩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麋鹿在中国重引进的 进行,对麋鹿的研究也从历史分布和化石研究逐步发展到生态学、遗传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 究。麋鹿数量的增加和饲养地点的扩大,使麋鹿迁地保护的研究工作成为我国濒危物种迁地 保护研究中最成功的范例。1 麋鹿的历史分布与变化 根据出土的麋鹿角化石和骨骼化石分析,麋鹿在中更新世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物种,几乎分 布在整个中国的东部地区,包括广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河北、上海、天 津、北京、辽宁等地区。现已发现的第四纪麋鹿化石分布在190个点上,从中可确认麋鹿的历 史分布西达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达辽宁的康平,向南则越过钱塘江到达浙江的余姚,东可达中 国东部沿海平原和岛屿。麋鹿是东亚特有的动物,在地质历史时间上,其存在的时间较短,出现的也较晚,是一种仅 局限于第四纪中后期的哺乳动物。麋鹿从更新世开始发展,到全新世中期发展达到全盛。自 有人文历史记载以来,商周以后,随着气温逐渐变冷,沼泽等水域明显减少,人类活动的增加以 及捕猎工具的进步,造成麋鹿种群迅速衰落。自商周以来,一方面野生麋鹿在自然环境中开始 走向灭绝,另一方面人们开始饲养麋鹿。汉朝以后,麋鹿的野生数量日益减少。到明清时期,麋鹿的野生种群数量已小于人工饲养数量,这一时期麋鹿只在长江中下游的泰州、海安和南通 49 等地有数量很小的种群残留。最后的数百只饲养的麋鹿灭绝于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曹克清,1988)。2 麋鹿的数量变化 麋鹿1865年被法国传教士大卫(David)发现并带到欧洲,此后十多年内,英、法德、比利 时等国用各种手段从中国运出一部分麋鹿圈养于欧洲的许多动物园中。从1894年开始,英国 乌邦寺主人贝福特公爵从巴黎等动物园中收集了18头麋鹿,放养在自己的庄园中,成为当时 世界上仅有的麋鹿种群。到1914年乌邦寺种群繁殖到72只,1944年达250只并开始扩散到 世界各地区。到1986年,麋鹿已被20个国家的160个地点圈养,总数达1000余只。目前,全 世界麋鹿总数量约为2000只,其中欧洲拥有1200多只,占世界总拥有量的69%;美国的圈养 地点最多,达40个,占总圈养地点的51%;中国是麋鹿种群发展最快的国家,1986年时拥有 71头麋鹿,1994年达477头,到1996年已达638头(丁玉华,1995)。3 麋鹿在中国的迁地保护 麋鹿的圈养至少在周朝即已开始,当时只是圈养一些猎民食用不完的麋鹿及幼仔。到元、明、清朝,大规模地饲养麋鹿供皇室贵族打猎。这样,在皇家猎苑中饲养麋鹿和乌邦寺对麋鹿 的收集,成为对麋
鹿保护的开始。不论当时的目的如何,上述两种收藏形式在客观上起到了对 麋鹿的保护作用,使麋鹿逃过了战争和自然灾害侵害而免于灭绝。麋鹿回归中国始于1965年,当时,伦敦动物学会赠送2对幼年麋鹿给中国动物学会,1973 年再次赠送2对麋鹿饲养在北京动物园。但此时中国的麋鹿由于难产和疾病,繁殖的后代很 少,不能形成规模种群(谭邦杰,1982)。真正意义上的麋鹿迁地保护开始于80年代。1985年 和1987年从英国送回的38只麋鹿饲养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半自然环境中,1986年江苏省 大丰保护区引英国9家动物园的39只麋鹿放养,从而拉开了麋鹿在中国迁地保护的序幕(宋 世孝,1993)。现在,麋鹿在中国故土上经过十多年的再驯化,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到1996 年总数已达638只,其中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出生的麋鹿就达250只。北京南海子糜鹿苑开 创了麋鹿重引进的工作,并于1991年就已达到了麋鹿重引进第一阶段的目标——在中国恢复 拥有60~80头麋鹿的麋鹿基础种群。为了减小北京麋鹿的种群压力,同时为完成麋鹿重引进 第二阶段目标——恢复自然种群,北京麋鹿苑于1993年和1994年分两批向湖北省石首天鹅 洲麋鹿湿地自然保护区投放共64头麋鹿。现在,石首麋鹿自然种群已发展到112头。同时,江苏省大丰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种群也发展到了268头。到目前为止,麋鹿在中。国已发展出北 京南海子、江苏大丰和湖北石首三大种群以及其他城市公园中的十几个小群体。详见表
1。表1 地点 江苏大丰 北京南海子 湖北天鹅洲 北京动物园 保定动物园 襄樊 上海野生动物园 数量 268 150 112 17 2 2 11 麋鹿在中国的饲养地点 麋鹿在中国 的饲养地点 地点 海南海口 上海动物园 石家庄动物园 山东济南 湖北蒲圻 河南信阳 秦皇岛野生动物园 数量 10 9 7 7 4 6 12 地点 西安动物园 武汉动物园 天津动物园 宜昌动物园 合肥 苏州 海南枫木鹿场 数量 2 2 2 2 2 7 12 50 4 遗传多样性现状 4.1 数量遗传学 全世界2000只麋鹿均源于英国乌邦寺最初收集的18头麋鹿。根据文字记载比较可靠的 数据看,最初18只麋鹿为8雄10雌,其中最多有8雌2雄参加了繁殖。在形成乌邦寺种群之 前,欧洲曾出现过明显的近交衰退现象,主要表现在:生命力衰退,直接源于中国、在欧洲圈养 的麋鹿平均寿命为9.7岁,而其后代之间或后代与亲本之间交配繁殖的个体平均寿命仅为 4.0岁;性比衰退,生长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的麋鹿,其雌性的个体数量应大于雄性的个体数 量,而最早在欧洲繁殖的麋鹿雌雄比为1:2.5,这是由于雄性染色体的杂合性能更好地适应不 良环境。中国自80年代重引进麋鹿后,麋鹿数量的发展极其迅速,到目前饲养地点已达21 个,麋鹿总数已达638只。麋鹿1986年到1996年的年递增率为24.5%,比1963年到1986年 世界麋鹿年递增率(5.9%)提高了18.6%,比1983年到1986年世界麋鹿年递增率(9.84%)提高了14.66%。根据Foose推算,1945年乌邦寺的麋鹿近交系数为0.16~0.26,1977年的近交系数为0.116,目前我国麋鹿的近交系数已达O.2~0.3。据Soule的推算,动物近交系数 每增加10%,整个繁殖能力将下降25%,但目前我国麋鹿的繁殖能力和生存力均未受到较大 影响。4.2 特殊表型性状 4.2.1 难产 难产是麋鹿繁殖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圈养条件下,麋鹿的难产率可达8%,1985年前英 国乌邦寺麋鹿的难产率为6%。北京动物园在1956年和1973年两次共引进4对麋鹿,4只雌 性麋鹿中有3只因难产死亡或失去生育能力,从而影响了动物园麋鹿种群的发展。北京南海 子麋鹿的难产率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的过程,从刚刚引进时的7.1%到1991年的2.6%,最 终降至1996年的0。影响麋鹿难产的关键因素是活动量和食物。活动面积小、运动量低、食物能量高引起胎儿 和母体肥大,导致难产发生。难产时经过人工助产后存活的雌性麋鹿一般不再生育,即使偶尔 怀孕,还会出现难产现象。4.2.2 性别比例 根据对半散养的麋鹿繁殖的观察,参加繁殖的麋鹿性比为5雌:1雄。在圈养条件下,多 数情况下出生仔鹿性比为1:1;在半散养条件下,出生仔鹿性比为1:1~1:1.6;在欧洲饲养初 期麋鹿出生仔鹿的性比为1:2.5。根据现有统计资料来看,世界范围内麋鹿的雌雄性比为2.1 :1,但是这不能反映麋鹿出生仔鹿的真实性比,因为在饲养过程中,会出现人为淘汰个体的情 况。决定出生仔鹿性别的主要因素是母鹿怀孕前的环境状况,特别是当时的食物条件。当环 境恶劣、食物缺乏时,出生的雄性个体较多;反之亦然。无论圈养还是半散养的麋鹿,出生时的 性比均没有达到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这说明我们现有的环境还不是麋鹿生存的最理想环境。4.2.3 寿命变化 麋鹿刚到达欧洲时的平均寿命为9.0岁,在欧洲出生的后代平均寿命为4.5岁,早期回归 中国的麋鹿,在圈养条件下的平均寿命为16.4岁,其中存活最长的为21岁。在目前半散养的 条件下,71%的麋鹿寿命已超过13岁。这说明麋鹿的寿命经历了一个由长到短又延长的过 程。51 4.2.4 畸形个体的出现 麋鹿到达欧洲后,在早期的繁殖过程中,曾在德国柏林动物园和英国乌邦寺出现过黄白色 个体,这在种群数量有限的当时,比例较大; 回归中国后的麋鹿只在南海子麋鹿种群中出现过 一只先天无视力的个体,存活2年,雄性但无角,只在头骨生角部位长出骨突,不合群,体型较 小、体质较差。这有可能说明麋鹿畸形个体皂g出现频率下降。4.3 染色体和蛋白质的多态性 在现存鹿科动物中普遍存在着染色体数目的多态现象,同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不同(如 中 亚 马 鹿 的 2n=66和 2n=67; 梅 花 鹿的 2n=64、65、66、67和68)。麋鹿的染色体只有一 种形态(2n=68),因此,现生麋鹿不存在染色体数目多态现象。另根据对12只麋鹿和21只麋鹿的血浆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电聚焦电泳分析均没 有发现明显的多态性。通过上述分析表明,麋鹿进化程度已经很高,其遗传变异已严重降低,成为一个较为纯合 的特化种群。这一结果是由于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造成的,其一是麋鹿于中新世早期最早从 鹿科动物进化主干上分支,单独进化时间较长。其二是麋鹿在最初进入欧洲后,曾经确实经历 了严重的近交衰退,现存的麋鹿经过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遗传狭窄过程,大量有害基因被清 除,随着种群的迅速增长、经过自由竞争等种内调节,使麋鹿的优良性状得以保存,并安然度过 “瓶颈” 耐受近交的能力增强。期,最后是人为的因素影响,特别是麋鹿在乌邦寺繁衍过程中的 人为影响。乌邦寺在其麋鹿种群发展到1945年的250只后开始向外输送,在达到600只时开 始人为淘汰毛色、体型、性情和繁殖能力不合人意的个体,因此得以使具有优良品质的个体保 存下来。因此我国目前的麋鹿种群是比较纯合的高度特化种群。5 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 麋鹿回归中国后的种群发展是很快的,取得了很大成就,也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赞许,但同 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5.1 分布点少 中国现有麋鹿饲养地点21个,但对麋鹿种群繁衍有决定意义的只有北京南海子、江苏大 丰和湖北石首种群,这三地的自然环境适于麋鹿生存和繁衍,同时这三个地点的种群已经达到 一定规模(三地麋鹿的总数量占中国现有麋鹿总数的83.3%)。在动物园中的麋鹿只占中国 麋鹿总数的16.7%,种群最大的仅17头,有的只有1~2头,繁殖率低下。三个保护区和大型 饲养基地种群发展与动物园小规模饲养有一定的差异(表2)。表2 饲养地点 引进时间(时 代)北 京 南 海 子 1985,198 7 江苏大丰 湖北石首 1986 1993,1994(年)10 10 2.5 2 4 饲 养形式与种群增长的差异 引进时种群(头)38 39 64 10 8 1966年 种 群 数 量(头)250(包 括 输 出)268 112 12 12平均年增长率(%)
20. 73 21.26 25.09 9.54 10.67 种群发展时间 秦皇岛野生动物园 1994 海南枫木鹿场 1992 从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放养和半散养的麋鹿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动物园等地的小种群。历 史上麋鹿分布最北端曾达到辽宁省.而现在麋鹿最北的饲养地点在稍南的北京和秦皇岛。因 52 此,应适当在北京和秦皇岛以北寻找可能的放养地点进行实验,这种研究对为糜鹿寻找更多的 生存环境有重要意义。5.2 疾病影响 麋鹿常见疾病有难产、外伤、出血性肠炎和体外寄生虫等。在圈养条件下(动物园),影响 麋鹿繁殖的主要因素是难产;在半散养状态下(南海子麋鹿苑),影响麋鹿种群发展的主要疾 病是出血性肠炎,北京麋鹿种群中,因出血性肠炎而死亡的麋鹿数量占总死亡数的90%; 在散 养状态下(江苏大丰),影响麋鹿种群发展的有可能是体外寄生虫,大丰麋鹿种群中,每年春季 100%的麋鹿寄生长脚血蜱。在长江流域淡水环境下散养的麋鹿(湖北石首)是否会受到血 吸虫的影响有待研究。5.2.1 难产 麋鹿与其他鹿科动物相比难产率最高(8%)(宋世孝,1993)。麋鹿难产除其本身的生理 原因外,另一主要原因是因为饲养的圈舍面积太小,应适当扩大圈舍、减少圈舍内麋鹿数量。北京动物园采取的在园外另选地点饲养麋鹿,然后轮换展出个体,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办法。5.2. 2出血性肠炎 ’ 引起麋鹿出血性肠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种群密度过大。大密度种群造成食物严重不足,需要大量的人工补饲,不洁的饲料和水往往引起出血性肠炎。而种群密度过大又使交叉感染 频繁发生,因此种群一旦爆发出血性肠炎往往很难控制。5.2.3寄生虫 麋鹿受长脚血蜱侵害很严重,虽然不会直接造成麋鹿死亡,但如长期找不到良好的解决办 法,势必造成麋鹿种群整体的体质下降,最终影响麋鹿种群发展。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存在的最 大问题是种群密度过大。由于种群密度过大,造成过度放牧,使麋鹿苑的草场出现严重退化,产草量根本不能满足麋鹿过冬需要。每年6~7个月的人工补饲时间,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有不断延长的趋势。以麋鹿为核心的子系统不能进入良好循环,中间环节脆弱,初级生产力低 下,动物输入量大、输出量小,使麋鹿几乎处于极端的压力之下。同时,维持子系统的费用逐年 递增,已不堪重负。因此,应该调节系统的输出量(如在北京附近再寻找适当的放养地),控制 输入量(如适当模拟天敌,淘汰体质较弱的个体),在控制麋鹿种群过度增长的同时,尽快改进 麋鹿苑的生态环境(当前最主要的是解决干旱和人为破坏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低种群压 力。5.3 人工选择 麋鹿种群延续至今,经历了严格的人工选择。麋鹿回归时虽然已经是一个较为纯合的种 群,但其繁殖过程中仍存在遗传变异,因此一味强调种群数量增长是不可取的,应当注重麋鹿 种群 质量。乌邦 寺在其种群 发展到600只时开始进 行人工淘汰,现在每年 淘汰率为25~ 30%。在有限的生态环境中,应该适当加强人为介入,控制交配,严格淘汰老弱病残个体。5.4 成立协调组织 麋鹿在中国饲养地点较多,每个饲养点相对隔离,造成每个种群长时间近亲繁殖,麋鹿品 质退化。因此,需要有一个协调组织来协调交换血统、建立谱系、统计数量等工作,这将有利于 麋鹿重引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参考文献 曹克清等. 1988. 中围麋鹿.上海;堂林出版社 53 丁玉华.1995.世界麋鹿数量及分布.野生动物.(1):42—43 来世孝.1993.北京南海子糜鹿苑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功能初探.自然科学博物馆与环境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64—70 邦杰等.198 2l糜鹿回到北京以后.大自然.(4):2l一23 PROTECTl0N EX SITU PROTECTl0N AND GENETIC DIVERSITY 0F CHINESE ELAPHURUS DAVID MILU(ELAPHURUS DAVIDIANUS)Zhang Linyuan 1ChenYun1,Yu Changqing2(Beijing Milu Ecological Research Center,Nanhaizi,Nan Ynan,Beijing(Chi nese Academy of F0restry Sciences,Beijing 2 1 100076)100091)Milu(Elaphurus davidianus)are endemic to China,but they have been extinct there since 1900.In the 19th century,Milu were introduced to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and most of them were fostered in zoos and private gardens,and thus they were represented only by artificial populations at that time.The reintroduction of Milu.to China was begun in 1950′s,but an attempt to establish a natural population failed.The real ex situ protection was begun in 1980′s;38 and 39 Milu were reintroduced to Nanhaizi in Beijing and Dafeng in Jiangsu Province in 1985 and 1986 respectively,and then a nature reserve for Milu was a1so set up in Tianezhou,Hubei Province in 1993.After that,Milu were a1so introduced to Hainan,Shanghai,Qinhuangdao,Jinan,Tianjin and Shijiazhuang.Up to date there have been estalbished three main populations and several small pop— ulations in China,and the total number of Milu has reached over 600.From the study of the rein— troduced population of Milu in China,we found that Milu have adapted themselves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China,and the birth rate and population potential have increased.It is believe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establish re3I natural populations.The Karyotype and polyacrylamide gel elec— trophogram of serum for Milu are also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words: Key words: Milu,Elaphurus davidanus,Nanhaizi,Ex situ protection,Genetic,Diversity
第二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论文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摘要 本文对中国国内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内发达省市和欠发达省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概况作出分析,并讨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几点威胁和挑战,最后点出几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 9 9 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 5 3个国家签署了 《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1 9 9 4 年 1 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 1 2月2 9日定为“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
一、我国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总的概况
近十几年来,我国积极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政策规划、法律法规,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科研投入,增强公众教育的保护意识,使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法律制度日趋完善,十年来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种子法等,并对森林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进行修订。有关部门还制定了林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生物种质资源、大熊猫迁地保护等专项保护行动计划,将其纳入国家行动计划之中,加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我国根据不同对象,对不同生物分别采取就地和迁地两种保护形式。到2 0 0 1年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 5 5 1 个,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保护区网络。另外,还建成 1 4 0多个植物园,栽培中国区系植物 1万 8千种,占中国区系成分的 6 5 % ;建成近2 0 0 个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2 3 0 多处野生动物人工繁殖场,l 4处濒危野生动物救护和繁殖中心,对我国的生物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我国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心,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围和力度。近十年来,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防沙治沙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在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科研工作者积极探索,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论述了生物多样性主要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对存在的主要 问题提研究,初步查明我国一些森林、草原、淡水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受损现状和原因,评估重要濒危物种的受威胁状态,提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对策。环境保护部门还建立起2000多个环境监测站,加强对全国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近十年来,我国广泛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展览、纪念 日等活动,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大大提高了公众和管理人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国内发达省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我国的发达省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加强。目前,全国已建立了4 8 3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和安徽已陆续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生态省建设试点。7省积极制定了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一些地方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经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我们今后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1 7 5 7个,总面积 1 3 2 9 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l 3 .2 %,高出世界平均比例1 2 %。我国国内发达省市的保护区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功能较健全,形成了大体合理的网络。
三、国内欠发达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我国中两部欠发达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云南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初步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制体系,制定了4 O多部配套法规和规章,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法制基础。截至2 0 0 4年底,全省共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1 9 3个,总面积 3 4 7 .3万公顷,约占云南省陆地国土面积的 8 .8 %。云南已建多家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中心和 1 O多处野生动物收容拯救中心、1 0多处以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为土的植物园、树木园。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己收集野生动物细胞株 2 0 0多种。云南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米。两舣版纳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的乡村建立社区共管联系制度,对自然资源实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既保护了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又解决了当地山民的经济困难。此外,云南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对生物物种资源的依法保护,严格行政执法,加大了行政和刑事处罚力度,查处了两戏版纳捕杀亚洲象、野牛等案件近万起,取缔了非法经营单,组织了清理种子市场联合行动,开展了大规模的生物物种资源执法检,有力地打击了乱捕滥猎、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盗卖走私等环境资源违法犯罪活动。
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目前土要以建立自然保护区方式就地保护。截止 2 0 0 4年底,全省共建有自然保护1 3 0个,面积9 6 .1 0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 .4 6 % 左右,其中国家级 7 个,省级 3个,地市级 2 2个,县级 9 8个。现有 自然保护区中,属森林牛态系统类型、野生动物类型、野生植物类型的 1 2 0 个,内陆湿地类型的8个,古生物遗迹类型的 1个,地质地貌类型的 1 个。同时还建有省级以 风景名胜区 6 9个,面积 1 0 2 .8 6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5 .8 %,其中国家级1 2个,省级 5 7个。建有森林公园 4 6个,面积 2 0 . 4 l 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1 .1 6 %,其中圈家级 l 5 个,省级 2 1 个,县级 l O个。建有地质公园6个,面积 1 3 .4 6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0 .8 %,其中国家级 4个,省级 2 个。
广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丁作在过去 l O多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 2 0 0 5年底,广西共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7 2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l 2 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4 2 处,市(县)级 1 8处,并建有3 4个风景名胜,2 6个国家森林公园,6 个国家地质公园,现有森林面积1 .8 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 2 .7 1 %,居全国第四位。红树林面积为 1 2 . 5 6 万 亩,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 3 8 %,居全国第二位。广西又是全国重点集体林区,林业用地面积为 2 . 2 6亿亩,居全国第五位,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6 4 %。全区活立木蓄积量达 5 .I 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位。全区人工林、经济林和速丰林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位,2 0 0 7年全林业总产值预计达 5 1 5亿元,提前三年实现 “ 十一五”规划目标。有 3 1 个市(区、县)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 3 个县已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已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四、生物多样性主要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经济发展对资源开发要求与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森林超量砍伐、草原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破坏,甚至消失,从而影响到物种的常生存,甚至有部分物种已经濒临绝灭。
.贫困问题导致自然资源的退化。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制约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另一方面,群众为了生存和发展又会对环境进行开发、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贫困——环境破坏——越来越贫 ”的恶性循环。.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对物种和栖息地造成的影响。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水、空气、酸雨等)、人类活动的干扰,一些自然生态系统已受到严重破坏,原生植被面积不断减少,许多物种及其生存环境遭到损害,陷入受威胁乃至灭绝的境地,使景观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性减弱。以药用植物为例,由于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欠衡,药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受到严重威胁。另外使用化学除草剂、杀虫剂、化学肥料等以及长期排放的废水、废渣、废气使药用植物失去了健康生存的栖息地。.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需求的增长威胁着稀有和濒危物种的生存。近年调查结果显示,田内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一部分分布范围及数量在萎缩,明显处出于受威胁的状态。以中药材为例,由于野生资源 日益减少,常用野牛动植物药材资源短缺,濒危物种种类增多,造成经常使用的4 0 0余种药材供不应求,如天麻、甘草、麻黄、虎骨、麝香、犀角等品种的原动植物野生数量已经接近于灭绝。.外来入侵物种对当地物种造成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贸易大幅增长,旅游业蓬勃发展外来物种无意或有意传播的机会大人增加,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也大幅增加。.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物种栖息地不断缩小,破碎化、片段化现象突出,环境退化;自然保护区之间往往相互隔离,缺乏生态通道。. 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严重缺乏。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能力仍很薄弱;尚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区域社区及居民末获得利益公平分享,社区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突出。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应对策及措施 .近期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仍较普遍,甚至还存在知法犯法的现象。(2)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群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远意义认识欠缺。一方面是群众的文明消费观未树立,吃野生动物的陋习未能扭转;另一方面为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乱捕滥猎、乱砍滥伐、非法经营野生动植物的现象屡禁不止,掠夺式开发生物资源,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3)自然保护区建设落后:由于一些地方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缺乏认识,重视不够。此外对 自然保护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和保护区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均严重制约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4)自然保护的地区实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未建立: 由于合法合理的补偿经费不到位,群众为生计所迫不得不进行带有破坏性的开发,导致了野生动植物的严重破坏。同时,土地、林权不落实,给 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带来很大隐忠。一些保护区在批建时面积和范围界限不明确,而其中的林地多属集体所有,当地政府已将林权证发给林农个人,林农有经营 自主权,因此林农在保护区内进行的一些不合理开发难以得到有效制止。(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严重滞后:由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有效的科研和监测体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种群结构和栖息地生境、种群退化原因、物种就地保护及异地保存、繁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较薄弱,一些管理上函待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此外,野生动植物救护和引种保存机构的数量规模和水平还不能适应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需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应对策及措施。(1)加强科研工作,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科技投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对我国生物种群分布、食物链、繁殖地等情况进行研究,查清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情况,编制我国生物名录,对濒危物种的现状、生境、分布、数量及其变化规律和濒危原因进行调查和系统研究,编制我国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和保护规范。(2)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对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认识要进一步提高,尽快确定保护区边界范围。有计划地建立相当规模和数量的自然保护区、保留区,形成区域性自然保护区 网,同时尽快在实施自然保护的地区实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外的生态系及物种的保护。(3)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 制定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生物资源保护法规体系。(4)可持续地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改善及完善各种有效的开发利用技术措施,合理利用我国的森林、海洋及淡水渔类、特色中草药、野生动植物等生物资源。(5)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提高全民生态意识。(6)实行 “ 移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和水族馆等。(7)开展科研监测工作和国际合作:切实开展科研监测作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与区域合作。在生物多样性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转让、人员培训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包括开展跨国民问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养护、研究和管理的国际合作机制。(8)建设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与监测系统:逐步建立我国生态系监测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信息系统并实现与世界相关信息系统的联网。(9)建设示范工 :落实扶贫、移民计划,认真重视和扎实开展社区互动建工作;做好实用技术培训与相关项目合作;积极采用旅游模式、人工养殖模式、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模式等,寓教于游、主动式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的保护行动,达到保护与开发并举以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目的,促进公众自觉保护意识的普及。
六、结语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有生命资源的总汇和未来工农业、医药业发展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材料等基本需求;同时,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稳定环境具有关键性作用,为全人类带来了难以估价的利益。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人类有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地持续利用甚至改造这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丧失生物多样性必然引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危机,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环境保护的热点之一,也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公民应该关注的热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我国和世界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正文. 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开创云南生物 多样性保护新局面 2.谭伟福,蒋波. 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和途径
3.欧阳静,韩轶,王治海.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非持续因素分析 4.易思荣,黄娅,肖中.中药材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
5.王智,蒋明康,秦卫华. 中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评价标准探讨
第三篇: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与前途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但在理论与实践上重要且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现在,人们往往把生物多样性视为生命实体本身,而不仅仅看作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可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正如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一样,人类文化(如游牧生活和移动耕作)的一些特征表现出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策略。同时,与生物多样性的其它方面一样,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条件。文化多样性表现在语言、宗教信仰、土地管理实践、艺术、音乐、社会结构、作物选择、膳食以及无数其它的人类社会特征的多样性上。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价值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得以了解。第一,直接价值。从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和驯化的组分中,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同时,它在娱乐和旅游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间接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关,通常它并不表现在国家核算体制上,但如果计算出来,它的价值大大超过其消费和生产性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学过程、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7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能在于为人类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生物多样性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展示了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
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
近年来,物种灭绝的加剧,遗传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大规模破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极大关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片段化、外来种的侵入、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的农业及林业等。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消耗的高速度、不断狭窄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谱、经济系统和政策未能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总而言之,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以每年0.5×104km2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
87×104km2。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不仅表现在总面积的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种。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1/4,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到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国家,而且是85%左右的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中国是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口对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恶化的态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会威胁到世界的发展与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行动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
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美学价值。如大千世界色彩纷呈的植物和神态各异的动物与名山大川相配合才构成赏心悦目的美景。还激发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无论哪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野生生物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他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的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鉴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局面,有关的国际组织或机构以及许多国家政府都纷纷采取措施,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87—1988年起草的1990—1995年联合国全系统中期环境方案中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策略以及实施方案。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了1994年至2003年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十年的决议。同时,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当时有150个国家首脑在《公约》上签字。《公约》的宗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以及公平共享利用遗传资源所取得的惠益。《公约》主要包括国家主权与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关获取的议题和资助机制等4个方面的内容。该《公约》是一个框架文件,强调国家水平的行动,为各缔约国如何履行公约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为了纪念《公约》生效,更好地宣传和履行《公约》,联合国大会于1994年12月29日通过49/119号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分别于1994年、1995年、1996年和1998年在巴哈马首都拿骚、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召开了四次缔
约国大会,对《公约》的履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保证科学有效地履行《公约》,还专门成立了科学、技术和工艺附属机构(SBSTTA)。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1992年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在《公约》上签字。继而,中国政府批准了这个《公约》,并履行承诺的义务。在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下成立了国家履行《公约》工作组,协调我国的履约工作。分别于1994年和1997年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并正式发布。同时,加强物种保护和自然保护的法规建设,并陆续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程。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政府的决心和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但光有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全国人民齐动员,共同奋斗,才能保护好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非常严重的威胁,中国的生态系统有40%处于非常严重的退化状态,各种开发建设的人为破坏仍在继续,物种生存面临威胁;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日益严重,生物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生物遗传资源流失问题突出,保护和管理不到位;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急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为了我们的唯一生存的家园,我们不能在这样下去了,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应该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
第四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论文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
摘要 本文对中国国内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内发达省市和欠发达省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概况作出分析,并讨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几点威胁和挑战,最后点出几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 9 9 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 5 3个国家签署了 《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1 9 9 4 年 1 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 1 2月2 9日定为“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
一、我国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总的概况
近十几年来,我国积极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政策规划、法律法规,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科研投入,增强公众教育的保护意识,使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法律制度日趋完善,十年来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种子法等,并对森林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进行修订。有关部门还制定了林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生物种质资源、大熊猫迁地保护等专项保护行动计划,将其纳入国家行动计划之中,加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我国根据不同对象,对不同生物分别采取就地和迁地两种保护形式。到2 0 0 1年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 5 5 1 个,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保护区网络。另外,还建成 1 4 0多个植物园,栽培中国区系植物 1万 8千种,占中国区系成分的 6 5 % ;建成近2 0 0 个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2 3 0 多处野生动物人工繁殖场,l 4处濒危野生动物救护和繁殖中心,对我国的生物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我国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心,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围和力度。近十年来,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防沙治沙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在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科研工作者积极探索,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论述了生物多样性主要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对存在的主要 问题提研究,初步查明我国一些森林、草原、淡水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受损现状和原因,评估重要濒危物种的受威胁状态,提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对策。环境保护部门还建立起2000多个环境监测站,加强对全国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近十年来,我国广泛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展览、纪念 日等活动,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大大提高了公众和管理人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国内发达省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我国的发达省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加强。目前,全国已建立了4 8 3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和安徽已陆续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生态省建设试点。7省积极制定了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一些地方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经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我们今后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1 7 5 7个,总面积 1 3 2 9 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l 3 .2 %,高出世界平均比例1 2 %。我国国内发达省市的保护区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功能较健全,形成了大体合理的网络。
三、国内欠发达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我国中两部欠发达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云南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初步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制体系,制定了4 O多部配套法规和规章,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法制基础。截至2 0 0 4年底,全省共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1 9 3个,总面积 3 4 7 .3万公顷,约占云南省陆地国土面积的 8 .8 %。云南已建多家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中心和 1 O多处野生动物收容拯救中心、1 0多处以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为土的植物园、树木园。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己收集野生动物细胞株 2 0 0多种。云南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米。两舣版纳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的乡村建立社区共管联系制度,对自然资源实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既保护了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又解决了当地山民的经济困难。此外,云南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对生物物种资源的依法保护,严格行政执法,加大了行政和刑事处罚力度,查处了两戏版纳捕杀亚洲象、野牛等案件近万起,取缔了非法经营单,组织了清理种子市场联合行动,开展了大规模的生物物种资源执法检,有力地打击了乱捕滥猎、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盗卖走私等环境资源违法犯罪活动。
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目前土要以建立自然保护区方式就地保护。截止 2 0 0 4年底,全省共建有自然保护1 3 0个,面积9 6 .1 0万公顷,约占全
省国土面积的5 .4 6 % 左右,其中国家级 7 个,省级 3个,地市级 2 2个,县级 9 8个。现有 自然保护区中,属森林牛态系统类型、野生动物类型、野生植物类型的 1 2 0 个,内陆湿地类型的8个,古生物遗迹类型的 1个,地质地貌类型的 1 个。同时还建有省级以 风景名胜区 6 9个,面积 1 0 2 .8 6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5 .8 %,其中国家级1 2个,省级 5 7个。建有森林公园 4 6个,面积 2 0 . 4 l 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1 .1 6 %,其中圈家级 l 5 个,省级 2 1 个,县级 l O个。建有地质公园6个,面积 1 3 .4 6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0 .8 %,其中国家级 4个,省级 2 个。
广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丁作在过去 l O多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 2 0 0 5年底,广西共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7 2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l 2 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4 2 处,市(县)级 1 8处,并建有3 4个风景名胜,2 6个国家森林公园,6 个国家地质公园,现有森林面积1 .8 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 2 .7 1 %,居全国第四位。红树林面积为 1 2 . 5 6 万 亩,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 3 8 %,居全国第二位。广西又是全国重点集体林区,林业用地面积为 2 . 2 6亿亩,居全国第五位,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6 4 %。全区活立木蓄积量达 5 .I 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位。全区人工林、经济林和速丰林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位,2 0 0 7年全林业总产值预计达 5 1 5亿元,提前三年实现 “ 十一五”规划目标。有 3 1 个市(区、县)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 3 个县已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已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四、生物多样性主要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经济发展对资源开发要求与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森林超量砍伐、草原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破坏,甚至消失,从而影响到物种的常生存,甚至有部分物种已经濒临绝灭。
.贫困问题导致自然资源的退化。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制约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另一方面,群众为了生存和发展又会对环境进行开发、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贫困——环境破坏——越来越贫 ”的恶性循环。.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对物种和栖息地造成的影响。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水、空气、酸雨等)、人类活动的干扰,一些自然生态系统已受到严重破坏,原生植被面积不断减少,许多物种及其生存环境遭到损害,陷入受威胁乃至灭绝的境地,使景观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性减弱。以药用植物为例,由于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欠衡,药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受到严重威胁。另外使用化学除草剂、杀虫剂、化学肥料等以及长期排放的废水、废渣、废气使药用植物失去了健康生存的栖息地。.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需求的增长威胁着稀有和濒危物种的生存。近年调查结果显示,田内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一部分分布范围及数量在萎缩,明显处出于受威胁的状态。以中药材为例,由于野生资源 日益减少,常用野牛动植物药材资源短缺,濒危物种种类增多,造成经常使用的4 0 0余种药材供不应求,如天麻、甘草、麻黄、虎骨、麝香、犀角等品种的原动植物野生数量已经接近于灭绝。.外来入侵物种对当地物种造成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贸易大幅增长,旅游业蓬勃发展外来物种无意或有意传播的机会大人增加,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也大幅增加。.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物种栖息地不断缩小,破碎化、片段化现象突出,环境退化;自然保护区之间往往相互隔离,缺乏生态通道。. 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严重缺乏。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能力仍很薄弱;尚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区域社区及居民末获得利益公平分享,社区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突出。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应对策及措施 .近期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仍较普遍,甚至还存在知法犯法的现象。(2)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群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远意义认识欠缺。一方面是群众的文明消费观未树立,吃野生动物的陋习未能扭转;另一方面为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乱捕滥猎、乱砍滥伐、非法经营野生动植物的现象屡禁不止,掠夺式开发生物资源,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3)自然保护区建设落后:由于一些地方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缺乏认识,重视不够。此外对 自然保护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和保护区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均严重制约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4)自然保护的地区实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未建立: 由于合法合理的补偿经费不到位,群众为生计所迫不得不进行带有破坏性的开发,导致了野生动植物的严重破坏。同时,土地、林权不落实,给 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带来很大隐忠。一些保护区在批建时面积和范围界限不明确,而其中的林地多属集体所有,当地政府已将林权证发给林农个人,林农有经营 自主权,因此林农在保护区内进行的一些不合理开发难以得到有效制止。(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严重滞后:由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有效的科研和监测体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种群结构和栖息地生境、种群退化原因、物种就地保护及异地保存、繁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较薄弱,一些管理上函待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此外,野生动植物救护和引种保存机构的数量规模和水平还不能适应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需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应对策及措施。(1)加强科研工作,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科技投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对我国生物种群分布、食物链、繁殖地等情况进行研究,查清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情况,编制我国生物名录,对濒危物种的现状、生境、分布、数量及其变化规律和濒危原因进行调查和系统研究,编制我国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和保护规范。(2)加强自然保
护区建设:对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认识要进一步提高,尽快确定保护区边界范围。有计划地建立相当规模和数量的自然保护区、保留区,形成区域性自然保护区 网,同时尽快在实施自然保护的地区实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外的生态系及物种的保护。(3)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 制定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生物资源保护法规体系。(4)可持续地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改善及完善各种有效的开发利用技术措施,合理利用我国的森林、海洋及淡水渔类、特色中草药、野生动植物等生物资源。(5)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提高全民生态意识。(6)实行 “ 移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和水族馆等。(7)开展科研监测工作和国际合作:切实开展科研监测作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与区域合作。在生物多样性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转让、人员培训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包括开展跨国民问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养护、研究和管理的国际合作机制。(8)建设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与监测系统:逐步建立我国生态系监测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信息系统并实现与世界相关信息系统的联网。(9)建设示范工 :落实扶贫、移民计划,认真重视和扎实开展社区互动建工作;做好实用技术培训与相关项目合作;积极采用旅游模式、人工养殖模式、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模式等,寓教于游、主动式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的保护行动,达到保护与开发并举以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目的,促进公众自觉保护意识的普及。
六、结语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有生命资源的总汇和未来工农业、医药业发展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材料等基本需求;同时,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稳定环境具有关键性作用,为全人类带来了难以估价的利益。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人类有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地持续利用甚至改造这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丧失生物多样性必然引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危机,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环境保护的热点之一,也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公民应该关注的热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我国和世界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1.高正文. 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开创云南生物 多样性保护新局面 2.谭伟福,蒋波. 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和途径
3.欧阳静,韩轶,王治海.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非持续因素分析 4.易思荣,黄娅,肖中.中药材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
5.王智,蒋明康,秦卫华. 中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评价标准探讨
第五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XXXXX学院
XXXX班
XXX
学号:XXXXXXXXXXXX
摘要: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意义和现状。指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涉及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其中人为方面主要包括:生境丧失、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保护对策,如在制度方面: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制度和制定自然保护区法;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与行动,以此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问题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一、生物多样性概述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
1、人为方面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1)生存环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草原的退化。
(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
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环境污染
(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
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保护对策
(1)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是指那些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分布区,包括自然遗迹、陆地、陆地水体、海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场所。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生物遗传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外自然保护区还具备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
(2)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
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主权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4)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羲 国际环境法 法律出版社 1998
[2] 韩德培主编 环境保护法教程 法律出版社 1998
[3] 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4] 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5] 伊武军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出版社 2001
[6] 熊治延 环境生物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7] 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 科学生活 2004(3)
[8]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3
[9] 王丰年 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清华大学学报 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