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 识 高 考

时间:2019-05-14 05:0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 识 高 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 识 高 考》。

第一篇:认 识 高 考

一、什么是高考 认 识 高 考

(一)高考是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在能力的新生

这是国家教育部关于高考文件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概括性极高,有两个关键词:“选拔”、“潜在学习能力”。“选拔”好理解,优胜劣汰;“潜在学习能力”怎么理解?

“学习能力”:命题专家是这样描述的:“高考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潜在学习能力”:命题专家是这样描述的:“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在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中成功的可能性”;“预测一个学生在大学相关专业的学习上成功机会的有无和大小”;我们通常把“潜能”也称之为“流体能力”。考生及家长看完了上面的论述也不必紧张,这是个目标、方向。前面不是说了“终极目标”吗,但做为考生心里要有数,方向要明确。

(二)高考是考生的成人仪式

东亚特别是韩国、日本、中国的台湾及香港,都十分重视孩子参加高考这件事。我曾两次去韩国首尔考察,韩国的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对高考的重视程度比我们有过之,“非首尔大学不上“的学生为数不少,连续复读的考生也大有人在。日本社会则把学生参加高考定位在“成人仪式”层面上,高考是一件很重要,很严肃、很有影响、关乎全家的、十分隆重的大事。我国社会对高考的重视还停留在竞争、就业、追求的层面上,完全可以再提升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重大事件的层面上,孩子参加高考意味他们已经长成大人。

(三)高考是考生承担社会责任的一次宣誓

既然高考是考生的成人仪式,那么孩子参加高考就是他们承担社会责任的一次宣誓。我极力主张考生要明确这一点,家长要与考生共同面对这一点。责任往大里说是民族、国家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往小里说是对父母、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最本质的责任是首先要对自己负责。既然宣誓了就要努力学会承担这些责任,将高考全过程当成是承担责任的过程。

(四)高考是考生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高的生活水平的一次搏击。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老主任曾经在一篇文章中专门有一段论述这个问题,他完全支持考生为更高的社会地位、更高的生活水平去参加高考!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文章发表在《中国考试》杂志上,二十年前的社会氛围这个提法是需要一定胆识的!二十年后的今天再看这个观点似乎合常理。为更高的社会地位,为更高的生活水平,去搏击,无可非议,无可厚非,这是社会现实。

(五)高考是考生向自己极限的一次冲击

高考是难度的考试——向自己实力的一次冲击与挑战;

高考是速度的考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全卷;

高考是心里品质的考试——心里品质是高考的基础;

总之,高考是考生向自己极限的一次冲击,是战胜自我的一次挑战,突破实力、超常发挥,需要良好的心里素质,需要树立信心,需要大无畏的勇气,需要坚强的意志、毅力、就像人们不断挑战人类极限一样。你成人了吗?你宣誓了吗?你搏击了吗?你挑战了吗?这就是高考!1

二、高考考什么(知识篇)

高考试卷、高考题型、高考试题这些属于高考检测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高考形式高考载体:六个学科、四张试卷、若干种题型、若干道试题(包括试题的情景、材料等)。高考内容也就是高考检测的内在表现可以分为两大类:知识与能力。

在高考检测、高考命题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其一: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能力;

其二:高考考查任何一项能力都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

下面我们先谈一谈知识的考查,知识又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网络知识

为什么要考查基础知识?

为什么要考查主干知识?

查主干知识是为了保证学校教学秩序健康稳定有序开展;

为什么要考查知识网络?

检测受试者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网络的完备程度是高考检测目标的一个很重要方面。为了让考生、教师直接听到命题专家的声音,下面我把命题专家对于知识考查的目标、方法和试题设计的思路,做一详细摘录,供考生、教师参考。

题目:强化主干知识,从学科整体意义上设计试题

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高考检测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既全面又突出重点,重点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高考命题时要保持较高的比例并达到必要的深度,构成学科试卷的主体。所谓保持较高比例和必要的深度也可以理解为重点知识重点考查。充分显示出重点知识在试卷中的突出地位。

知识的整体性是切实掌握学科知识的重要标志,高考命题是从学科知识整体意义的高度考虑问题的,目的是检测考生能否形成一个有序、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并从中提取相关知识信息,有效、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的综合性则是从学科知识总体高度考虑问题的,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高考试题。

高考对基础知识考查要求全面但不刻意追求知识点的百分比和知识内容的覆盖面,而是强调高考试题的综合性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我建议每个考生把上面一段摘录多读几遍,反复体会,反复研究,反复思考,因为这是命题专家的观点,也是高考命题基本思路。

关于知识网络的建构我曾经这样描述过:一定意义上说高考复习就是老师指导学生自我编制学科的体系,框架和网络的过程。我也曾经打过这样的比喻:高考复习就是老师指导考生编织渔网,一个学科一张渔网,六个学科六张网。高考过程就是学生带上渔网乘船下海捕鱼,“纲举目张,鱼儿满仓“!为什么有的同学打不到鱼或鱼儿很少?原因就在于渔网有漏洞,也就是知识漏洞。

三、高考考什么(能力篇)

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后,在命题原则上是这样表述的: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能力。随着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能力倾向测试越来越清晰了,我认为当

2这是由浅入深的三个层级,高度概括这三个层级的价值指向应当是这样的:

学科能力测试——基础、思维能力测试——核心、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测试——灵魂。1.关于学科能力

翻开2012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翻开湖南卷《考试说明》,高考每一个学科的能力测试目标一清二楚,学科教师在开学第一课会把这些能力一一讲清楚的;高三总复习学科老师也会再一次强调的。一定意义上说学科能力是学科学习、学科复习的方向盘,设想一下如果汽车没有方向盘,只有油门,那会是什么结果呢?

2.关于思维能力

高考九个学科,若干种题型,若干道试题,没有一道试题不是考查思维能力的,说的通俗一点:每道题都得想!高考检测方向是减少题量,减少审题,看题时间和难度,减少答题量,增加什么呢?——思维量。

要“讨招取巧”,那些不是“法”,“法”是以思维品质为基础的,“讨招取巧”没有思维的基础。思维是可以训练的,要在学习过程中、要在复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以致用既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教学的薄弱环节,高考试题一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就变成了难题。学科学习,学科复习要树立学科意识,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有了学科意识就可以做到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考命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问题立意,将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科技生活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摆在考生面前,让同学们去认识、去思考、去解决,这就是实践能力的考查。

再说创新精神,精神不是能力,是一种价值取向,在高考具体操作上我们将这种精神具体化为探究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复习中、生活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一个探究过程,高考各个学科特别是数、理、化、生都将探究能力的考查列为考查重点。

前面说的三个层级都是指检测方向而言,我以为高考检测的最高层面是“展示”,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命题专家搭台,考生唱戏”。比如作文,英语的书面表达,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或者是命题作文,这些都是台子,平台,不要把题目看的过重,忧心忡忡,那样做不对,重点是在这个台子上,这个平台上你的展示如何!高考要考查个性品质往往是通过展示这个环节来实现的。

关于知识的考查与能力考查的关系,我们再摘录一段命题专家的文章,做为高考考什么这两篇博文的小结: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逐步加强能力的考查,对能力的考查的强化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高中阶段仍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建构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身心状况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高考反对死记硬背,但不排除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强调

3能力考查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的要求,相反,学生是否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是高考各学科命题前提,也是各学科培养能力的基础。

命题专家特别指出:近几年,相当一部分考生在答题中失误并不是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恰恰是基础知识有欠缺,甚至有所偏废所致。

四、高考命题的价值取向与命题原则

万事均有规则,高考命题也是有规则可循的。我们通过研究“评价标准”研究高考试题,与命题专家交谈,可以把握住高考命题原则的。我想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谈一谈我的一点点认识。

(一)、高考命题的价值取向

1、在改革探索中,高考命题正逐步实现“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同时,一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查学科主体内容,即中学重点内容;考查与大学学习相关密切的内容;(解读:高考复习是高中学习与高校学习的上衔接,高考命题是高校学习与高中学习的下衔接,因此高考命题的主力是高校教师)。

3、高考试题的立意、情景、设问的角度及方式要求:科学、可信、新颖、灵活。

4、高考试题各种题型起点低、入手容易,多数试题源于教材,属于常规试题,强调“三基”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5、在学科知识的交汇点处设计试题,考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6、试卷不是试题的堆砌,而是逻辑严密的有机统一整体。从哲学的角度看,高考试卷作为一个整体,由素材、题目、设句、选项组成,只有当它们以有序的结构组织在一起,试卷的整体功能才能大于各个部分之和。(解读:比如阅读的考查,从能力上分成四个层次:微观理解、宏观理解、评价、发散,这四个层次显示了阅读的逻辑顺序,也体现了逐步深入的逻辑关系。)

高考试卷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全卷试题从易到难,每一种题型、每一道大题内部也是由易到难的排列顺序,试题及对能力的考查则是坚持低级向高级,由单一向综合,由综合向应用、由应用向探索的发展方向。

7、一题多问、一问多点、分解试题难点,让不同水平的考生都有做答空间,答对一点得一分、答对五点得五分,从而增加了试卷区分度。

(二)、高考命题原则

1、高考试卷、高考题型、高考大题的排列原则是:从易到难波浪式向前推进,高考试题为了达到区分度目标,采用“层层设卡,题题把关”的模式,在试题设计上采用“大开口,小出口”的架构,进去得分容易,出来得高分、得满分难!

2、“,这是为了保证考试公平公正,情景、材料是陌生的,没见过,在教科书之外,但答案在教科书内,考查的内容是考生熟悉的。

4、高考命题,高考试卷布局安排首先考虑主干知识,这是对考生刻苦学习的一种尊重。

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了解、认识高考命题原则,不但可以帮助考生提高高考复习的针对性,正确把握应试策略,还可以帮助考生调整复习心理、考试心理。

第二篇:对高考的认识

我对高考的认识

寒窗苦读,只为金榜题名,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制度还是现在的高考,都有一群默默为之奋斗的学子,这是中国从古至今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得不说,当时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才,而高考成绩则是检验其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虽然有学者认为中国的高考制度不适应国际现代化的教育,但是如果取消高考,那又有什么更科学更先进的手段来区分经历了寒窗苦读十年的学子是优是劣,所以不得不说,高考制度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我的映像中,高中时代应该是从小学到初中直到高考结束这个时期里最艰苦的一段时间,举个很多人都用过的例子,学习过程好比一个人在攀登一座山峰,开始由于坡度较小,我们登山的速度还会很快,而之后会随着种种原因慢下来,到后面就会越往后就会越累,这是由于很多原因造成的,体力不支是主要原因,客观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心中的理想渐渐消逝或者我们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山腰间美好的风景而留恋,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从中国的教育理念来看,这座山峰的山顶就是高考,有的人胜利的爬上了山峰,而有的人则成了所谓的“失败者”,不论怎样,高考都是我们要去面对要去走的一条路。

而今年下半年我即将进入高三,憧憬又紧张,心里总在想自己是否可以适应高三的生活,都听哥哥姐姐说高三这一年是特别的一年,以我现在对高三的认识,我觉得幸苦是肯定的,不仅白天在学校要认真听课,并且学校的补课也是家常便饭,自己晚上回家不仅要写作业,而且要学会自己整理高中各个科目的知识点,这只是学习上的一点点考验,更重要的是身心方面的锻炼,高三这一年会使我们心理成熟,高三这一年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挫折,同学们的心理是在克服困难过程中、抗挫折过程中不断地成熟起来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考试是一个过程,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与这些困难挫折斗争中,产生了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考试的能力。

高考对莘莘学子来说就是一门必修课,我们的目标就是取得好成绩,我会很快适应高三的生活,不仅要享受高考最后的结果,也要享受高三这个学习的过程,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我们乐观面对一切,那一切都不会那样艰难,做好心理准备,每天按照计划学习生活,那么再艰巨的困难我们都不会畏惧,都会顺利度过。每当我遇到挫折时我就用孙中山先生的那句话激励自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高考是座山,我们的目标就是站在山顶,在山顶享受从未感受过的空气,有首歌唱得好“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梦想在,前行的路就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向往那最后一道圣光照耀我们的脸颊,我会在高三更努力,我会找到属于我的那片天。

第三篇:如何认识高考改革的复杂性

如何认识高考改革的复杂性

问题:多年来高考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但人们改革高考的呼声依然不绝于耳,同时对高考改革的看法也五花八门,这都反映出高考改革的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情。请问专家,我们到底该如何认识高考制度改革的复杂性?

专家:首先感谢您的提问。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为适应社会变化和人民群众的要求,高考考试招生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及考试次数方面一直不断改革探索,先后进行了高中会考、高校自主选拔、3+X考试科目、分省命题、阳光工程、网上录取、改进加分政策、扩大西部招生名额等重大改革。这些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人们对高考制度改革依然有很多的质疑声,这的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考改革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考制度的重要性决定了高考改革的复杂性。高考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教育制度,它关系亿万家庭子女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人才选拔和社会经济发展,甚至是影响社会稳定。正因为高考地位的重要性,决定了高考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和复杂性。

第二,高考制度改革需要兼顾科学性和公平性。高考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渠道,因为它坚持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绝对公平,给广大学子提供了公平的竞争机会,所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也是许多人维护现行高考制度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考制度在一些方面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急需要改革完善。因此,如何兼顾高考在人才选拔上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做到既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和教育的公平公正,成为摆在高考改革者面前一个复杂的难题。

第三,高考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首先,高考改革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必须稳步改,小步走,这需要全社会给予高考改革高度的理解与支持。其次,高考改革需要科学研究的支撑。如何科学选拔人才,发挥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引导作用,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这是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这些任务的实现,需要科学研究、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逐一解决。再次,高考改革需要社会诚信的支撑,任务也特别艰巨。但即便如此,高考改革仍将进一步深化,高考制度将不断完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宁娟)

第四篇:2006年河南卷高考满分作文:认识自己

河南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认识自己

阅读到这样一则寓言:老鹰俯冲捉羊的姿态深深震撼了乌鸦。乌鸦刻苦地向老鹰学习,但是没有捉到羊,反而被牧羊人捉住了。乌鸦的刻苦精神无可厚非,但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刻苦不一定成功,因为成功的要素很多,缺失任何一点都可能是前功尽弃,首先认识自己则是成功路上关键的一个环节。乌鸦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所以被牧羊人捉住,想一想也是一种必然。

从前,有一个酷爱小提琴的小男孩,他刻苦训练,并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家,可事与愿违,他的小提琴技术毫无进步,他的母亲也劝他改学其他的。庆幸的是他最终反省了自我,认识到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最终他成了十七世纪期著名的科学家。这个小男孩子就是爱因斯坦。正是他的反省和认识自己,确立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成就了他别人无法望其项背的科学事业的巅峰。

放眼国内,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划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聂海胜、费俊龙,这两位永载史册的航天英雄,同时也是吃罢千番苦的英雄。中国有句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两位航天英雄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最具前途的一代航天人,背后的艰辛我们无从体会,然而正是那不断的磨砺与考验使

他们不断认识自我,确立自我。正是这种不断的认识与完善使他们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不断成长。

两位航天英雄不禁让我们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感到自豪,然而中国航天事业能拥有今天这种崭新的局面离不开党和国家对自己国情的正确认识。也正是这种正确的认识才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在新的建设时期出现质的飞跃。

无论历史如何发展,它总是给人们一个反思的空间。在发展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使我们在变化的时代中认识自己。有人说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我们难免迷失自己,只有作到真正的认识自己才能拥有一条更加适合自己的路,才能真正融入历史的发展之中。认识自己吧,你会发现它的彼岸会是别一番绝美的风景!

第五篇:高考政治全程检测十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高考政治全程检测十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科研人员的研究表明,太阳活动每11年为一循环。2003年10月太阳表面再次发生大的耀斑,太阳风暴以每小时300万公里的速度向地球扑来,与地球磁场发生碰撞产生的磁冲击波,对卫星通信、地面通信、供电设备等造成一定的干扰。由此引发的电磁暴也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皮肤容易被强烈紫外线辐射灼伤,使心血管系统病人病情加重,还能影响胎儿生长和孩子智商。科学家对太阳活动规律的把握及对于电磁暴影响的预测说明()

A.人类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

B.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一切事物

C.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D.我们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竞争和挑战。因此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生存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

3.现象是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但“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相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D.本质只能由理性思维去把握

4.人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因为()

A.人们占有了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B.现象和本质不是直接合而为一的,而是相互区别和对立的 C.本质和现象不是毫不相干的,而是统一的 D.本质和现象既对立又统一

5.2002年11月21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宣布,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对这一国际计划的贡献率达到10%,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完成的最大基因组染色体的精确测序。标志着我国在基因组测序方面已具备绘制完成图的能力,成为基因组学研究强国之一。这一科研成果的完成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6.有人说:“成功等于天赋加机遇再加勤奋,天赋是最主要条件。”也有人说:“勤奋应该是第一位的。”他们的说法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哲理,即()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B.天赋和勤奋一样重要

C.机遇是客观的,天赋是主观的

D.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7.一位哲人说:“思想的可靠在于其深入,感觉的虚幻在于其肤浅。”这句话()

①体现了感性认识需要发展到理性认识

②说明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真实

③说明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④肯定物质是意识的源泉

⑤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具有一致性

A.①②④B.①③

C.①③⑤D.①③④

8.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党员和干部队伍中滋长出一些腐败现象,但我们不能以此否认共产党的先进性,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其原因在于()

①对现象的认识是感性认识,因而是不可靠的 ②现象是事物表面的特征,并不能表现内在的本质

③现象不等于本质,不能依据个别现象得出本质的结论

④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9.看到池塘里漂浮的树叶,有的同学认为树叶是随着波浪走的。物理老师讲:粗看起来,树叶好像跟着波浪走,实际上树叶还是停在原地,波浪只会使水面上的东西出现上下起伏。因为波浪传到的地方,水会发生振荡,但水并不向波浪传播的地方移动,因而水面上的东西包括树叶也不会跟着波浪走的。这一事实说明()

A.观察现象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必由之路

B.现象有真象和假象,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C.感觉是不可靠的,没有用的 D.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10.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这表明()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

③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中发源的 ④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知识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1.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开始实施,1999年11月20日 “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与“神舟—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更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哲学角度分析“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飞船的研制和改进说明()

①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②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科学实验是科学技术产生的源泉

④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12.2002年11月6日,仅用了38分钟,伟大的三峡建设者就腰斩长江,成功实施了导流明渠截流。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科技手段更强了,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了,工程管理更科学了,水平更高了。长江导流明渠截流成功告诉我们,改造自然必须()

A.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认识规律、尊重规律

D.以充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为前提

13.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界来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绝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对这段论述的正确认识是()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支配自然、征服自然

B.人类在意识支配下可以改造自然

C.只要正确地认识了规律就能正确地利用规律

D.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

14.《人民日报》载文强调:“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无论是提出问题或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客观规律。”我们之所以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是因为()

A.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才属于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不一定正确,对本质的认识才正确

C.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更大指导作用

D.对事物的现象认识无用,理性认识才有用

15.胡锦涛同志在与十六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座谈时指出:“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把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这体现了()

A.发挥主观能动性,无往而不胜

B.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事业的成功具有决定作用

C.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

16.2002年12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我国宪法施行2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宪法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总书记的这句话表明()

A.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永无止境,因此,认识就不存在正、误之分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运用所学知识,完成17—18题。

17.之所以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因为()

A.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B.人们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利于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8.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哲学依据在于()

A.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世界

B.整体与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C.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D.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2002年第10期《求是》发表文章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9—20题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所以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是因为()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能够使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

B.解放思想能够创造出新的规律

C.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前提

20.我们的思想应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问答题(共40分)

21.《诗经·小雅·小宛》中有“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一句,认为蜾赢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人们以“螟蛉”比喻义子。后来人们认识到,蜾赢捕捉螟蛉,是为了孵化后就把螟蛉作为食物。

(1)古人产生错误的认识表明了什么?(4分)

(2)对照古人与现代人的认识,它告诉我们什么认识论的道理?(6分)

22.草地作为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部分,具有净化空气、清洁水源、保持水土、防尘护沙、调节气候、降低噪音等方面的功能。但目前占我国国土面积1/4的草地被大量开垦,加上过度放牧,掠夺式破坏,草地鼠虫害日益严重,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西北地区出现的沙尘暴以及华北地区出现的风沙天气,均与草地退化密切相关。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5分)

23.2002年第13期《求是》发表文章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作为客观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的变化,不断地用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新经验、新知识和新思想来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1)“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6分)

(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9分)

下载认 识 高 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 识 高 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高考英语阅读文章及命题特点的认识

    对高考英语阅读文章及命题特点的认识 摘 要: 英语阅读理解在每年的高考英语试卷中都是一块“大蛋糕”,它分值高(每小题2分),比重大(40分),是一个标杆。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否迅速正确......

    对高考新增题型------关键词的选择的认识与思考

    对高考新增题型------关键词的选择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从论文中取出的词或词组。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关键词......

    2009年广东高考零分作文《对常识的经历与认识》

    2009年广东高考零分作文《对常识的经历与认识》 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你......

    2010高考政治认识评价看法类解题的技巧5篇

    2010高考政治认识评价看法类解题的技巧 发布时间:2011-5-6 浏览人数:750 本文编辑:高考学习2010高考政治认识评价看法类解题的技巧 高中政治中就常常针对某一现象,某一时事,某一......

    2017年全国卷Ⅰ高考满分作文我所认识的中国(5篇)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2017年全国卷Ⅰ高考满分作文:我所认识的中国中国是东方的一头雄狮,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世界为之震惊。“一带一路”经济带的......

    高考

    自信铸就成功短暂的“甜”高三·一班 陈雅稚“冬日午后,我们坐在林间小路上。我放慢脚步,聆听不知名的鸟的叫声。你不时回过头,露出光灿的笑容,唤我快快跟上。望着你熟悉的背影,......

    高考

    用创新书写美丽的人生 约翰·D.洛克菲勒说过:“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的确,只有朝新的道路前进,人生才会展现出最光辉灿烂的一面,只......

    创设以和谐、合作为核心的历史高考的一些认识初探

    创设以和谐、合作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初探 赤水市第一中学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终极目标还应该是人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