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爱(的心),当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也就是要活得快乐,活得幸福,活得更有质量。所谓“安其所,遂其生”。也就是说,教育终极目标是为个体的发展,是“人”的充分发展,不是为了做“工具”的。如果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国家自然也会发展。说这话的人叫潘光旦,诸位大概知道这个人,是个社会学家,但大多数人不知道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深刻的思想,他是梁启超的学生,费孝通的老师。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学生幸福人生的坚强基石,也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更是实现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
家校合作,共促成长
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校和家庭至中国古代起就是一体的,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家庭教育仍然很重要。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简单继续。因此需要加强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联系,使家校合一,才能最终促成孩子的健康发展。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老师是平等的。两者只不过是不同场合的教育者而已。因此,作为家长要经常和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发展状况,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如果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老师应第一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与老师配合。同样,如果孩子在家出现问题,家长应该积极的与老师沟通,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和家庭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使其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总之,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很好的完成培养孩子—这极其细微而重要的工作。因此,作为家长要更积极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尊敬的各位家长委员们: 下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向各位家长委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成立“章丘五中家长委员会”表示真诚地祝贺!
今天能和各位委员一起探讨章丘五中的教育工作,我感到非常荣幸。因为我深知每位家长都深爱自己的孩子,都有说不尽的希望;也深知每一位家长都对现在的章丘五中特别关注,充满期待。
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家校合作和沟通,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简单继续。因此需要加强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联系,使家校合一,才能最终促成孩子的健康发展。
现代办学模式正逐步走向社会化和开放办学的方向。因此,一所学校的发展和教育形势对学校的要求,都需要我们家校牵手,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这也是我们成立新一届家长委员会的目的。今天,家长委员会的各位委员在百忙之中光临我校,参加家长委员会成立大会,目的是为了孩子一生的发展,共同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多元网络,拓展育人渠道,促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配合,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章丘五中家长委员会成立大会,我们的心情都很激动。在此,我代表章丘五中全体干部和教师向一贯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代表并通过你们向我校全体学生的家长同志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三个级部、教学班74个,学生5000多名,教职工380余人。几年来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内部配套建设得到了加强,教师办公教学实现了人手一台电脑、各班教室开通了多媒体,科学、体育美术器材得到很大的补充,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为了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学校通过对上争取,上半年新上微机室一个,目前电脑还没有到,以后,对于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方便。
二、本学年学校几项重点工作
1、以大课间为突破口狠抓学生管理
大课间是一个学校的门面,体现着师生的精神面貌和学校的学生管理水平。学校常抓不懈,通过会操、每日检查等促进学生的站立走动作的规范,以此养成良好的习惯。现在我校的大课间已经成为全镇的榜样,周边乡镇兄弟单位多次来我校参观学习。齐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给予了报道。
2、改造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1)利用区教研室电子备课平台,实施电子备课;教师建立个人工作室,上传资源,促进专业化发展。学校进行管理,实现管理上的革命。
(2)认真组织月考,期中考试,坚持逢考必严的原则,认真阅卷、认真进行分析,召开学段科目质量分析会,六年级每次考试都发喜榜,发给每一位学生家长。公开表扬优秀生和进步学生。致使今年六年级升二中进入分数线的达到9人次。全镇各完小中最好,本校历年中最好。社会反响很好。
(3)落实好补偿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大家都认识到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小学阶段各科成绩都要过关,这是个基础。我们自2009年以来我们极力号召老师注重学困生的补偿教育。利用课间、课外活动、中午时间开展面对面的个别辅导,有效转好了部分学生。(事实证明,学生落下功课,成为学困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是学生个性原因,听课不认真;其次是智商问题,有的先天智力低下;第三家庭环境不行,父母文化不高,不会管理孩子;工作忙,没有时间管理孩子;家长的坏习惯影响着孩子,如骂人、打架、饮酒、吸烟、打牌、打麻将、孩子学习时家长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不爱看书等行为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3、狠抓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
章丘五中的孩子有个好的习惯,见到老师或客人就敬礼问好,很有礼貌,后来我才发现,学生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打架斗殴、上网吧、敲诈别人的钱财、浪费物品等不良行为,我们觉得光进行单调的说教没有多少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陶冶学生的情操,于是我们开展了迎国庆唱红歌比赛,班班有歌声比赛,班级环境建设评比,特色作业展评,趣味运动会,大课件评比会操比赛,开设书法、绘画、合唱、器乐、象棋、篮球、乒乓球、科技制作等社团活动,春游、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载体,只有学生参与进去就会有收获,就会得到思想的熏陶,近一年来,孩子的思想工作有了不小的转变,但是,还不是最好,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抓好落实。
4、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稳步开展,章丘五中在过去环境建设的基础上,经教育局推荐创建特色学校,我们提出了“以荷风柳韵为文化载体,打造书画特色学校”提出的依据是荷风柳韵本来是章丘五中文化创建的特色,又考虑到遥墙是书法绘画名家辈出的地方,如陈玉圃、陈启业、张立朝、李恭临、李长福、张洪泉等。再一个原因发现现在学生书写的没有几个好的,写的字实在拿不出门。鉴于以上原因,逼迫学校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借鉴社会办学团体的力量加上学校的师资力量开展了起来,每天学生练字一张,相信经过几年探索会有大的收获的。
5、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学校为了创建浓厚的学习氛围提出了“诵经典名著,与名人共成长”和“用文化点燃生命激情”的倡导,从规定阅读书目到自由选择读书,统一阅读时间和灵活自选时间阅读,特别是寒假,我们把小学生阅读书目和需要背诵的“三字经”“弟子规”等篇目挂在“荷风柳韵”网站上,方便了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的工作方向。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1、镇春运会学校取得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2、合唱比赛教师队获得特等奖。
3、英语晋级考试有10人次晋升了级别。
4、总体学习水平在几次质量检测中居于全镇前列。个别年级,个别科目居于首位。社会反响有了大的改观。
5、教师敬业精神逐步加强。
6、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了大的收获,被区教育局确定为第二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先进单位候选名单。学习风气比较浓厚。
四、对家长委员会的几点想法
1.学校要定期向家长委员会通报学校的工作,尤其是学校的重点工作要及时与家长代表进行交流和沟通。
2.家长代表要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了解学校的办学状况,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3.深入调研,了解广大家长的呼声,及时与学校沟通,把问题合理的解决好。
4.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做家长的榜样。努力推广创建学习型家庭,从为孩子创建学习环境,引领读书,养成好习惯等方面做好工作。5.监督学校的办学情况,及时反映问题,杜绝矛盾的发生。6.要有一种主人翁的精神和责任感,要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学校全面工作的几点设想
1、继续深入管理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发展,向管理要质量。管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水平。要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目标鲜明,监管到位,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2、加强教育科研,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科研促进教研,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认真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
4、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继续深入抓好,通过创建书画特色学校,力争使每一个学生老师受益。
5、学校校舍改造提升工程,现在学校的平房都属于不抗震级别,必须改造。今年下半年已经报上了计划。正在研究设计中。
6、开展好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使学生的特长得到长足的发展。
各位委员,你们是我们学生家长中的优秀代表!长期以来,你们为学校工作献计献策,无私奉献,对教师的劳动充分肯定和鼓励。在这里,我真诚感谢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家长委员会的各位委员及全体家长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帮助我们!我们要以最优质的服务,更好的质量,尽最大的努力让家长满意,努力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将我校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拥护、社会信赖的精品学校。祝愿大家工作顺利!祝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再一次谢谢家长同志们!2010-6-17
第二篇:读《极目新教育》一书有感
读《极目新教育》一书有感
--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教育局长 孙健通
从7月份开始,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傅东缨老先生《极目新教育》一书。读得慢且不连贯,对一位德高望重的作者来说,似乎不恭敬,但说实在的,要想读懂这本厚重的书,“一口气读完”确实不行,必需要“啃”、要“品”.读后,我有几点粗浅感受,可概括为4个字,大、美、深、情。
所谓大,一是指这部书有大视野,正如其书名“极目”, “将新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版图、教育发展长河、时代潮头加以观照”,亦如刘道玉先生所言,是作者“立于人类思维的穹顶”在鸟瞰。二是指大背景,把新教育置于人类历史和世界教育的时空中来叙写。三是大场面。把100多个新教育典型人物、几十个新教育实验区,描绘到一轴巨幅画卷中,且生动、形象、传神。可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观五洲教育风云,揽千秋立德树人”.所谓美,一是指语言,每个字、每段话都很有美感,很有文采。美的语句俯拾即是,美不胜收。如第462页一段:新教育人是行走在大地上的理想主义者,而不是脱离现实、脱离国情的空想主义者。面对教育现状,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出发上路,不惧“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回首征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凯歌面前,“波澜不惊”“宠辱偕忘”;眺望远方,时刻准备着“长风破浪”“直挂云帆”……二是指形式。形式服务内容,也美化内容。全书九章二十七节,每一章节都有一个寓意很美的题目,每一章前都有一幅充满哲理、象征性很强的世界名画。事理交融,图文兼美。
所谓深,一是对新教育知之深。从理念、精神,到机制、行动,从先行者、领军人物,到追随者、后起之秀,从每一次大会的举行,到每一个小会的酝酿……都非常熟悉。二是对新教育爱之深。几年里,作者忘记了年龄,忘记了病痛。一心一意,心无旁骛。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或采访、或写作、或沉思。用整个身心拥抱新教育,讴歌新教育,洋洋五十万言,如诗如歌如赋,让人深受感染。()三是对新教育思之深。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不敢想。许多见解深刻独到,许多问题发人深省。
所谓情,是指充满了激情、饱含着深情。以情纬文,为情造文。通篇激情澎湃,全书情深意浓。新教育人感动着作者,作者也感动着新教育人,在彼此共鸣共振中,思想一次次深化,情感一次次升华。
从后记看,作者2014年春节开始构思写作这本书,2017年除夕草稿初成,用了三年时间。期间,阅读了几千万字的文字材料,采访了200多位新教育骁将尖兵,召开了数十次家庭创作班子讨论会议,进行了不计其数的写写改改。之后,又用近一年的时间,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再修改、再完善,直至2018年1月改毕。由此可见,作者—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为创作这部新教育的大通史,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精力和智慧。借此,谨向傅老表达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新教育让众多教师从此知晓:科研在哪里?课题在哪里?课题是什么?解题看什么?怎么教书?怎么育人?怎么放飞梦想?怎么丰富生命?(见本书第467页)我想,这是新教育给教师的启发,又何尝不是本书及其作者给我们的启发呢?
(傅东缨评点:此文非泛泛之作,视界宽宏,感悟深切,思索透辟,表达独特,发自内心深处的文字极具感染力,结合知行实际的推理饱合生命力,立于前沿高端的结论颇具导向力。午夜人静,孤灯闪烁,遥想洛阳,心儿飞翔,匆匆走笔,为之点赞!)
第三篇:榜样教育终稿
建立践行为主的教育手段,挖掘激励为辅的榜样价值 ——关于高校开展榜样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案例背景
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大学生来说,榜样教育能帮助他们确立最初的生活指向、给他们以奋进的力量和成长的动力,加速其社会化进程。注重大学生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使选树榜样的过程转变为大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宣传、努力争做典型的过程,推动良好校风学风建设,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和文明的校园风尚。
我校在榜样教育方面一直特别重视,“榜样中财”与“凡星中财”一直作为我校的特色活动,以“寻找身边的榜样”为切入点,以“寻榜样、树榜样、学榜样”为主旨,推出“学生主体型”榜样教育模式。各学院在校团委的号召下,积极开展各类榜样教育活动,使全校师生辨是非、明善恶、知美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与社会责任。诚然,学校,各学院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榜样教育活动,但活动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榜样的示范效应有待加强。校团委在榜样教育活动中,如何深扩大榜样教育的影响力和加强渗透力、开拓和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思想教育活动新途径和新机制是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比如:学院的主题教育,形式和内容单一;“十杰”评选出的学生事迹并不被广大同学熟知,可见榜样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不到位;榜样教育活动的长久开展机制有待探索。我们从实际出发,发现了一些工作中有待提高的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增进对于校团委相关工作的正确认识,对校团委开展榜样教育活动起指导意义。
二、案例介绍
案例一:
在“榜样中财”颁奖晚会结束后,大二的小明在校园里遇到了大一的小红,两人发生了如下对话。
小明:小红,你们今天晚上去哪里了,大家都这么晚才回来? 小红:我们去观看“榜样中财”的颁奖晚会了。小明:我们怎么不知道呢?
小红:这次活动只要求大一的同学参加,对大二大三的同学并没有要求。小明:那今晚都有什么活动啊? 小红:有一些文艺节目,而且还听了获奖人物代表的发言。
小明:听起来很不错啊,不过之前没怎么听说过这个活动,就没有参加,今晚学到点什么没有?
小红:还可以,不过由于只对每个人的事迹做了简单介绍而且之前没有了解过,所以感觉印象不是特别深刻,只记住了几个以前就认识的学长。案例二:
某学院学生会,每年在3月5日“雷锋日”举办“学雷锋活动”呼吁全院同学捐出自己不需要的衣物,并把所有捐献的衣物集中起来,分别捐赠给了某农民子弟工小学和“工友之家”。并且在小学举行了“学雷锋”的主题活动,以雷锋为榜样进行宣传教育。但是,小王同学觉得类似的活动宣传不到位,同学的参与度不高,活动效果与预期有一定差距。活动举办第一年由学生会A部门举办,而第二年由学生会B部门承办,消息传递不及时,造成包括小王同学在内的部分同学,对活动情况以及举办部门都不甚了解。
三、问题分析
1.活动宣传问题
从以上案例分析得出,活动没有形成浓烈的宣传氛围。活动组织者与外界沟通不紧密,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待加强。活动的前期宣传动员工作做得不够,部分同学对活动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活动开展过程中,组织者没能及时地将情况反映给同学,从而达不到榜样教育的初衷。
2.活动参与度问题
从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受众面太小。真正能参与到活动当中的同学不在多数,不利于达到举办活动的目的。
3.活动思想教育方面问题
根据案例分析得出,两个案例都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活动中存在思想教育方面欠缺的问题。活动的组织者把精力集中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方面,这是其好的一方面,但是,忽视了活动举办的目的和意义,在榜样的激励示范效应方面有所欠缺。不利于提高活动的影响力。
4.活动项目机制优化问题
通过对前边两个案例的解读,我们发现两个案例都缺少对活动的后续工作。榜样学习活动是一个通过了解榜样的行动来学习榜样精神到自己实施行动的一个过程。两个活动都给了同学们一个了解榜样行为的机会,但是同学们是否真正地学到了榜样的精神并且付诸行动则在两个案例中都没有给予关注。这样的话虽然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缺乏后续工作,没有给同学留下一个长期深刻的印象,就很可能导致预期的效果不能达到,而使活动失去部分意义。
5.活动主办部门组织结构问题
从案例分析得出,活动的主办部门存在一定的漏洞。活动的持续性,活动的教育性以及活动的组织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这表明有关部门的内部组织结构亟待优化,人员管理方面有待加强。
四、解决方案
(一)宣传方面
两个案例中均出现宣传力度不够,同学得不到活动消息的情况。笔者认为宣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确立宣传目标
宣传目标即发起宣传者期望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某种变化。宣传目标的设置,总是与宣传所依附的领域内容密切结合的。目标的设置须顾及受众接受的可能性,在理论上、感情上能引起人们的重要感、归属感。如案例当中的,“榜样中财”候选人,学雷锋事迹。
2.确定相应的受众范围
任何宣传都须确定相应范围的受众。受众的范围,根据宣传的目的和内容确定。通常从 4个方面了解受众,追求宣传效益:a、了解受众的切身利益,宣传的内容应与之相符;b、了解受众接受宣传的态度,对赞成、中立、反对甚至带敌意的不同受众,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c、了解受众所处的环境,一些对宣传持中立或反对态度的受众,在一定环境的社会压力下容易改变态度;d、了解受众接受宣传的能力和水平,如阅读能力、理解水平。
3.选择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
这种选择须有助于宣传目标的实现。宣传内容的选择通常贯彻现实性和关联性原则,给受众以现实的思想和理论以及具体、生动的事实材料,否则难以达到宣传目的。同时,所选择的思想、理论和事实材料,须和受众的利益、经验及接受能力相关。如案例当中,就可以将“榜样中财”候选者的事迹在以各种方式在同学当中宣传。宣传形式的选择取决于宣传内容和宣传对象,同时要求鲜明性和多样性。鲜明性表现在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观点,多样性则可通过各种新鲜形式重复思想观点,以加深受众的印象与记忆。
4.充分使用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最有效的宣传工具。快速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纸)容易影响受众对日常事件的看法,慢速传播媒介(杂志、电影、书籍)容易影响受众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快速传播媒介影响受众更为广泛。在学校我们可以通过校报和广播室的宣传来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各个学院可以在各自的院刊杂志上向同学们征集相关稿件,从而在观念上影响到学生,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和示范效应。
5.测量宣传效果
宣传活动并非一次性的单向传播过程,因此,调查、测量宣传效果,不断调整宣传的内容、手段和宣传的步骤,分析、排除反宣传的干扰(如误解、曲解),是进行有效宣传的一项重要程序。通过调查,广泛地了解受众生活、信仰、价值观念、选择传播媒介的习惯等,深入现场去观察、记录受众对宣传的反映。从而客观的分析此次活动的优缺点,为下次举办类似活动积累经验。(二)参与度方面
从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活动的受众面小,参与度不高。“雷锋日”能去到雨竹小学的同学很少,“榜样中财”出席颁奖晚会的也只有大一新生。为了提高活动的参与度,笔者认为应该做到: 1.优化活动形式
加强活动的计划与组织、努力提升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应是提高参与度的主要着力点。首先,要保证活动的经常性,加强有意参加活动的同学之间的交流。其次,活动的计划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既要有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又要有鼓励少数学生脱颖而出的活动,在平常活动中践实榜样教育,做到普及与提高的统一。再次,活动要有办出特色,办得新颖,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不让学生在学校茫茫活动中迷惘。
2.精化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不宜太多,这样既增加了组织者的工作难度,又使活动显得冗长。做到精化活动内容,突出活动主题。在活动逐渐推进过程中将活动想传递的榜样精神融于其中,删去与主题不贴切的活动内容,精心设计主题活动的形式及内容。(三)思想教育方面
在两个案例中,都没有过多地重视先进思想教育,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活动的形式上。榜样学习活动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来学习榜样的精神,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品质得到提高与升华,所以笔者对高校组织榜样学习的活动有几点建议:
1.深入宣传榜样精神
为了更好地了解榜样的事迹与精神,并深入思想教育,笔者建议开展深入宣传活动。如从案例一“榜样中财”中看出,虽然在颁奖当天对榜样人物的事迹有一个概括以及采访,不过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同学们无法全面地从思想上了解榜样所具有的过人之处。而如果邀请榜样人物来以宣讲形式为同学从事件、思想等多方面解释,并且加上同学与榜样人物的交流,就可以让同学更好地去学习榜样人物身上的特质,也就真正地从思想上有了收获。即标题所指出的深入具体地进行思想教育。2.活动实质要重于形式
思想教育方面的活动有多种,但是某些活动却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其原因大多活动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只留于表面却忘记了最根本的目的。对于形式重于实质的活动要及时进行整改优化,以确保达到活动的最初目的。例如征文活动更注重对文章主旨中心的评判而非词语、句式等形式的评判,讨论发言中要求突出提出观点等。要通过对整体方向上的倾斜使同学们认识到榜样教育活动的实质,真正地从思想方面对同学们进行教育。3.思想教育方式要多样化
榜样学习不应只将眼光放在校内,而更应该向校外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在思想方面得到良好的教育。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整合各方资源,如书籍、网络、电视等。同时通过书本讲授、现代媒介浏览、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对同学进行思想上的多样化榜样教育。如通过为同学讲授榜样的先进事迹与优秀道德品质、组织同学观看先进人物视频、组织同学采访榜样、体验榜样生活等方式让同学更深入地从道德品质方面理解榜样,得到思想上的升华,进而通过自己的行为而为社会做出更好地贡献。
(四)机制优化方面
两个案例中,在反馈机制方面做得都略有不足,所以应该就反馈机制进行优化,使榜样教育活动的效果更加明显。优化反馈机制,让更多的同学在以后的生活中记住榜样的精神,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对此,具体的建议如下:
1.交流活动经验
在榜样教育活动结束之后,及时开展活动的经验交流会是非常有必要的。参与榜样教育活动的同学积极发言讨论,对于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榜样的精神会有很大的帮助。交流会上有以下几点要求:首先,要使尽可能多的参与者加入交流讨论的行列,以便更好地交换各自的意见。其次,要就榜样的事迹来给同学们提示,这样既真实又容易理解。最后,要为交流会做出一套系统的总结,以便同学们更好地领悟榜样活动的意义。这样,这个交流会既能够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更好地起到榜样教育活动的效果,同时也能在校园内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
2.定期监督与审查
要想更好地去了解同学们是否在榜样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定期地监督与审查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在以后的活动中,对同学们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观察得出的结果,再与榜样教育活动之前的行为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榜样教育活动是否起到效果、在哪些方面起到效果等结论,就能为以后活动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依据,以便活动更好地开展。
3.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对于榜样教育活动的进行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此类活动是需要长期进行的,要想让国民学习更多优秀的精神,就必须建立一套长期方案。如案例二中关于“雷锋日”的活动,只有与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定期培养输送优秀学员,才能保证“雷锋日”活动在每年都能正常进行,并达到学习雷锋精神的预期效果。
(五)主办部门组织结构方面 从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榜样中财”和“雷锋日”整体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在一些具体细节方面,如前期的活动策划以及后期的预期效果等出现了一些小问题。这也就体现了组织结构不是最优化的,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改变。
首先,要提高整个集体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在人员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每个人的能力越强、素质越高,产生的效果就越好。所以,集体内部应该通过成员培训、定期考核等措施来提高干事的工作能力。其次,要做好集体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许多活动都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才可以完成,部门间配合越默契,达到的效果就越好。所以组织需要通过合理分配任务,注重部门协调等措施来提高部门间的协作力。再次,明确分工,只有将工作细化才能保证工作能被最完整地完成。这就需要明确人与工作的关系,将工作内容具体对应到每个人身上,并定期确定工作的分配与完成情况,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建立完整的一套干事成长体系。在干事成长的各个阶段做好记录,并定期检查记录,找出优点与不足,并帮助他们及时认清、改正自己的错误。通过这个方式使干事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自己的定位,提升工作效率,使整个集体能够处在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之下。
(六)案例解决方案应用分析
案例一:在举行“榜样中财”颁奖晚会前,应加大宣传力度。在校团委网站发布通知,教学楼宣传板、食堂宣传栏等位置张贴海报。同时要求各学院将通知下发,并向同学介绍“榜样中财”活动,鼓励各年级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对于场地面积限制问题,可以选出一些优秀的大
二、大三同学到现场观看,并组织其他同学在食堂观看晚会。在思想教育问题,活动前期可以为同学介绍榜样的一些先进事迹,帮助同学更好地了解榜样中财这个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同时在活动后期可以开展“榜样宣讲会”活动,邀请榜样到各学院宣讲,与同学们有更深入密切的接触。同时也可以开展征文、辩论、交流会等活动,让同学们围绕“榜样精神”进行交流,以便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到榜样的过人之处。同时可以建立长效的反馈机制,定期观察同学们在榜样学习方面的进度,如进行思想汇报、优秀个人评比等活动。通过这些使同学们可以在整个“榜样中财”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
通过上述文字可以分析出,如果学校采用了笔者提出的网站通知、海报张贴以及节目统一组织观看等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整个活动的宣传度和参与度,解决案例中的问题。而在思想教育方面,开展“榜样宣讲会”以及征文、辩论等活动会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与领悟到榜样的精神,使他们思想与行动上得到更深层的教育,同时会产生比案例中活动更好的效果。进行思想汇报、评选优秀个人等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同学们学习榜样的热情,也为学校观察同学们学习榜样的进度提供了便利。如果学校采用了改进方案,“榜样中财”整个活动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案例二:负责部门的不确定会导致职责混乱,进而影响整个活动的进行,所以首先应该确定负责部门,并不再做变动。其次应该在宣传方面做一些改进,学院应该在“学雷锋”活动前组织一次动员会,为同学们在活动方面答疑解惑,并鼓励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活动人员可以不仅限于同学,也可以邀请老师来献出自己的爱心。活动前对志愿者进行思想与行动上的培训,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进行活动时,不应该仅限于行动上的学习,更应该对小朋友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如举办讲雷锋故事、读雷锋日记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小朋友在思想上有着更大的提升。活动结束后,及时开展经验交流会。同时应该将活动变为经常性活动,定期举办“学雷锋,献爱心”活动,并且可以与小学建立合作关系,长期向学校输送优秀的志愿者。这样就可以使整个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
通过上述文字可以分析出,明确分配职权、优化组织结构对于整个活动的进行有很大的帮助。为了使活动的前期效果得到提升,笔者采用了动员会,邀请老师献爱心等活动。而对志愿者的思想培训、“讲故事”、“读日记”等活动的形式非常新颖,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完成对于参与者的思想教育,笔者认为如果学校采用了此类活动,在思想教育方面一定会优于案例,帮助参与者更好地体会雷锋的精神,也便于其更好地学习雷锋的高尚行为。将“献爱心”活动经常化,并与小学建立合作关系,这是长效机制的一种实施。这样就可以避免案例中出现的类似于“对活动情况不了解”、“活动效果与预期有一定差距”等事情的发生,同时也能提高整个活动的意义,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的效果。
五、经验与启示
(一)案例处理的成功之处
1.在本案例分析中,我们充分意识到活动前期宣传的重要性,并针对各个活动的特色提出了宣传办法的改进。加强活动的前期宣传,必然会增加活动的参与度。除此之外,针对榜样活动的宣传还能够对活动最根本的教育目的起到促进和深化作用。
在案例一中,学校在全校范围内举办“榜样中财”,其目的在于对全校同学进行榜样教育,为各个年级的同学树立成功的典范、鼓励大家学习进取。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这项本应得到同学们广泛支持的活动参与度并不高,影响范围也十分有限。通过上述分析中对各种宣传手段的综合利用,可以对原有活动有如下几点的帮助:
①、提高同学们对活动的重视程度,让大家由被动参加转向主动积极参与,进而主动接受活动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真正感受到榜样带来的激励和鼓舞。
②、能够使活动的信息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提高活动的参与度,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③、在宣传活动本身的同时对成功榜样的优秀精神品质也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从另一方面加强了活动的教育意义
在案例二中,“雷锋日”的活动目的在于宣扬雷锋精神。对此次活动加强宣传力度也就是对雷锋精神的传播进行又一次的宣传。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也将雷锋精神的教育范围从院内扩大到全校范围,从而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学习并践行雷锋精神。
2.通过增加活动内容、完善活动环节,加深活动的教育意义,达到举办榜样活动的根本目的。
榜样教育作为各个高校积极践行的项目,完善相关活动的环节和机制在整体上有如下益处:
①、充实活动内容能够展现出有关榜样的更多细节,显现出榜样任务积极向上的精神,将榜样教育真正的做到实处。
②、整体上提高活动质量,即提高榜样教育的水平,进而推动榜样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③、规范活动的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活动组织者的压力,从而令活动的举办更加方便、容易,有利于榜样教育活动的进一步推广 针对本次案例分析中所涉及的活动,上述改善措施也会带来颇多益处。
首先,案例一中“榜样中财”是全校范围的大型榜样人物评选活动,对此活动的内容进行拓充、环节进一步规范,会有如下的改善提高:
①、让更多的同学作为决定者加入到活动的评选过程而不再只是扮演观众的角色,能够让同学们切实的感受到评选竞争的激烈,也让更多的同学对候选人的优秀历程能够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②、规范评选过程可使评选结果更加令人信服,也提高了活动的公平性和可信性,有利于提高活动的影响力。
③、增加榜样人物与广大同学的沟通交流过程能够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榜样人物的优秀精神品质,产生更加强烈的震撼感,以实现榜样教育的目标。
其次,在案例二中,“宣扬雷锋精神”是颇具历史的主题,丰富活动的内容更能使雷锋精神的宣传别具特色,同时富有现实意义。对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对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创新补充不仅能够带动同学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能够通过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新时期的雷锋精神,展现我们这个时代的风采,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弥补。
3.回馈机制的建立巩固了榜样教育的结果,实现活动长期的教育鼓励的目标。案例一中,学校在成功举办了“榜样中财”的活动后,没有举办任何反馈活动。不利于参加的同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长期的学习,对未能参加的同学来说,也没能在后期了解这项活动。对于活动本身来说,也失去了一个后期宣传的机会。这就对学校举办活动的初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整体上削弱了榜样中财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建议学校在活动结束之后开展“榜样宣讲会”活动,邀请榜样到各学院宣讲,与同学们有更深入密切的接触,让同学们围绕“榜样精神”进行交流,以便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到榜样的过人之处,也可以扩大“榜样中财”的影响。同时可以建立长效的反馈机制,定期观察同学们在榜样学习方面的进度。可以让大家定期进行思想汇报,使大家将榜样精神贯彻到日常的生活中,践行在点滴的实践中,使“榜样中财”这个活动的效果最大化。
案例二中,学院在“雷锋日”举办了“学雷锋活动”活动,为大家学习雷锋精神、用心帮助他人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在举办了此次活动之后,就没有再进行后期的宣传和回馈活动。这不利于加深同学们对活动的印象,也会影响了活动的效果。我们在上述分析中提出了建立定期反馈机制的建议。如果学员将这个一次性活动变为经常性活动,定期举办“学雷锋,献爱心”活动,可以使这个活动保持持续的影响,使学习雷锋精神深入人心,让同学们深入感受到雷锋精神的精髓,在平时生活中做到热心助人,奉献他人。并且可以与小学建立合作关系,长期向学校输送优秀的志愿者。这样就可以使同学们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与收获,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感受雷锋精神的内涵,从行动上做一个雷锋精神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从而使整个活动的效果更明显,举办地更加有意义。
(二)案例分析的不足之处
在本案例的分析中,1.我们虽然对活动组织结构提出修改建议,但是仅就活动的反馈机制,长期发展机制提出意见,但是对于具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章程,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就一概省略。
2.我们虽然对活动内容及形式提出改进,但是,由于经费,活动对象、主题等的不确定性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制约,往往不能满足活动本身的需求。对活动内容的改进我们就一概省略。
(三)小结与启示
榜样示范教育是一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选准一个典型就等于树立一面旗帜,将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如果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教育运用恰当,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说服力,更具导向性,更具有效性,从而实现大学生健康成人成才。大力宣传推广榜样,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 宣传是推广榜样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资源广泛宣传榜样,扩大榜样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另一方面,对榜样的宣传也要实事求是,讲究技巧,注意点面结合,准确把握宣传力度。宣传推广榜样必须积极调动广大学生学习榜样的主动性。老师必须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启迪”的责任,让学生有更加广阔的选择余地和思考空间。只有把榜样推广开了,才有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才能让榜样的精神转化为更多人的行动。总之,榜样示范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方法,善于发现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和示范作用。
如何正确树立大学生榜样:
1.大学生榜样应该更多地来自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榜样是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学习榜样首先是为了改进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而引导他们向理想生活奋斗。
2.要做好对大学生榜样的培养与扶持。大学生榜样身上确实具有一些常人所没有的东西,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对这些形象不断地“修理”“塑造”,继续抓好培养工作。只有经常“打枝”“整杈”“浇水”“施肥”“培土”,才能使典型之“花”“常开不败”。
3.要做好对大学生榜样的宣传。大学生榜样一旦被树立起来,宣传工作就成了关键。宣传大学生榜样首先要实事求是,力戒浮夸说大话,政治色彩不能太浓,而且要考虑学生感受,以情动人。
第四篇:教育到底应如何面对生活
教育到底应如何面对生活
作者:张传燧 赵荷花
字体: 【大 中 小】
一、教育要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源自西方哲学,最早是胡塞尔提出的,他认为,近代以来理性精神囿于实证主义科学,把作为探问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学科诸如哲学等以及为科学提供实践基础的人的生活排除在科学和理性的认同之外,“这不仅导致了欧洲科学危机和人性危机,更导致了古希腊罗马以来的哲学——科学范式的塌陷。要挽救这种危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回归生活世界,回到真正的理性精神。”这种哲学思潮与我国教育理论界探索教育如何走出过分重视书本知识误区的诉求相遇,形成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观点,认为,“当代教育应以人的生活为根本立足点,以人与世界关系的改善为根本指向,建构整合人文与功利的向生活世界回归的教育理论体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从工具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应当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但是,关于教育要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教育回归生活”论者并未达成一致看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条理路。
第一条理路认为,生活世界就是日常生活,即经验意义上的我们每天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生活,是一种处于自在状态的世界,是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朴实感情与自然资源等自在因素构成的人的生存的场域,具有直观性、自在性、重复性、经验性、朴实性、实用性六大特征。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从内容上说,就是“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即教育要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尤其是学生的周遭生活世界,以实现课程价值取向的变革,解决学校教学与现实生活脱离的问题,纠正现实教育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授受、忽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的状况。这条理路可称做“形而下的诉求”。
第二条理路认为,生活世界“不是指‘生活环境’,也不是指‘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且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过程、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这也就是与个人发生了意义关涉的世界,这种意义的生活世界是“属于非实体性的范畴,它仅仅给出了我们理解教学的一个新维度”,以此为基础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的共同点在于认为教学世界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创造着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强调教育要还原于人的生活过程,赋予教学“生活”的意义,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彰显教学的生成性,凸显教学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回归人本身。”这种主张体现了对教师和学生作为完整人及其生活意义的关怀,有利于人的本体意识与生命意识的确立,有利于转变教育中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智力,忽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师生工具化,忽视生命的需求、体验、意义追求等倾向,使教学活动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开展,从而实现“科学的人道主义的教学”。这条理路可称作
“形而上的追求”。
第三条理路认为,教育要回归的既不是日常现实生活也不是理念生活,而是未来的生活,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世界,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生活知识只有面对学生的未来才有意义,那些与学生的未来生活无法对接、不能建立意义联系的生活知识,只能是存留于学生头脑中的抽象符号。教育如果不能面对未来的生活世界,面对学生的未来,就无法使其所传习的生活知识转化为可能的生活。教育面向未来的生活世界,就是要通过教育使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暴露出来并得到剖析,使课程中确定无疑的结论不断受到质疑,使学生头脑中的定论不断遭遇冲击,由此使学生学会批判和反思,主动谋求新的答案,主动建构新的生活图景。
这三条理路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问题是,第一,“生活”是什么时代的生活?什么人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第二,教育应不应该回归生活世界?能不能回归生活世界?到底应回归哪种生活世界?是回归还是超越生活世界?第三,人抑或生活是抽象的理念的存在还是具体的现实的存在,是当下的存在还是未来的存在?如果是抽象的理念的生活,现实的具体的教育怎么能够回归于那种生活?如果是未来才会存在或者出现的生活,那么就是现在尚未存在的生活,则现在的具体的教育怎么能够“回归”到那种尚未存在的生活之中?如果是具体的现实存在的生活,则具体的人的存在是多层次多类型甚至是多阶层的,他们的生活是具体的各不相同的,教育怎么能够满足于“回归生活”?即使是“回归”,应当回归哪种人哪类人的哪种生活?如果是回归每一种人各自的“自在”的生活,教育岂不成了维持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现实生活状态的工具,那样的话,社会不利处境中的人的不幸生活状态岂不永远处于那种状态,教育是否就有意无意地成为维护现实不平等生活状态的工具?
应当说,教育对于人们来说,不应成为维持现实生活的工具,而应是引领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成为引领人们超越现实生活走向富裕、文明、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教育应当起到引导学生生活向前发展和提升及引导人们向往、追求和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教育不是回归而是引领和超越现实生活,即教育对于现实生活,不是“回归”而应是“超越”;对于未来生活,则不是“回归”而是“引领”。
二、教育应不应该回归生活世界
教育起源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其发展经历了由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自然化的生活化教育,到独立于日常生活的专门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的过程。学校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一步一步地带着人们远离其原来的生活,超越现实的即现在的生活,走向理想的而不是理念的未来的生活。它是促进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最有效的途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已经而且还在继续发挥着这种独特的作用。
如果把“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解为引导人们走向现实生活,就是把教育混同于日常生活或还原于日常生活,从历史角度看就会降低教育的理想追求,这无疑是一种倒退,而且注定不会有结果。如果把“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解为引导人们走向“理念生活”,就是把教育视为理念的而非现实的,教育在解决现实人的生活矛盾、改变现实人的不良生活处境、提
升现实人的生活境界面前就变得软弱无力,从现实角度看就会降低教育的现实价值,这无疑同样注定不会有结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把“教育回归生活”理解为“教育即生活”,那么有生活就够了,教育便成为多余的而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意义及其价值。如果把“教育回归生活”理解为引导人们走向“未来生活”,就是让教育置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于不顾,使教育在解决人们现实生活矛盾和不良生活处境面前采取了回避和退却的态度,这同样会降低教育的现实价值,也同样注定不会有积极的效果。
20世纪初,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要使学校成为日常生活实践的大本营,以扭转学校教育中不重视儿童的兴趣和情感体验、不重视儿童生活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客观地说,在理论上,他认为学校生活与现实的自然状态下的生活是不同的,“自发(现实的自然的)的生活本身只有经过教学活动的改造和提升,才能成为儿童发展的手段和工具”,“现实生活是如此复杂,以致儿童不可能同它接触而不陷入迷乱”,解决办法是由学校来创造一种自觉的生活,“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当简化现实的社会生活”。但是在实践操作中,由于学校教育过于日常生活化,使儿童陷入了当下的、偶然的、琐屑的生活,使得他的理论及其实验背离其初衷而归于失败。
教育在生活世界中需要保守自己的独立性,需要保持与生活的适当距离。由于教育中的人都来自日常生活,在教育中继续着生活,又归于日常生活,所以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必然是密切的,教育必须关注现实生活。但这种“密切”和“关注”绝不是消解了自我而与生活融为一体,而是保持彼此独立性的。教育绝不能把自己还原或回归于日常生活世界,只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品性,以促进人实现生活、心灵的转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否则,就是对教育独特作用的贬抑和抹杀。
当然,教育也不能沉浸于纯粹的哲学理念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人的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当然是教育所应关注的,但它只是教育理想追求的一部分,重视它并不意味着回到意义和价值的世界。意义世界是人生追求的世界,不是人实在存在于其中的世界。而且意义世界是生成的,对意义的追寻只能在教育过程和结果中显现,教学无法在纯粹的意义和价值世界中进行。作为理念的、抽象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不能成为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沃土,只能是教育活动的背景和结果。我们不能想象没有知识的传承和价值的引导,教学活动以及生活于其中的现实地活动着的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如何体现与发展。教育回归意义世界,同样是对教育本性的扭曲,它不仅没有办法操作而且也会导致教育的虚无。
教育有着自己的特殊使命,自一诞生就被赋予了传承知识、承载价值、引领生活、追求理想的神圣使命。教育要引导学生求真、寻善、向美,以促进生命不断成长、不断超越现实和生成新的自我。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抛弃当下的现实利益去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和追求生命价值的提升,“不管人类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达到怎样普遍化的程度,不管学校教学、课程的具体内容怎样不断地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所面临的基本任务的性质和目的,不同于‘日常情境中学习成长’的性质和目的这一点不会变化。也许,这就是人类教育史上曾屡次出现的学校教学彻底回归生活世界,或以生活世界学习方式组织学校教学的思潮和实践,都不能持续长久的重要原因之一。”追究“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主张的深层思想来源,恐怕是教育适应论、工具论在作怪。尽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者是批判工具理性的。但这种主张本身恰恰是仅把教育当成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工具的表现。我们曾一味地认为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制约,教育要适应并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当教育在知识领域走得过远,偏离其初衷时,我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回归生活世界,让教育适应现代生活,适应学生的生活,为学生适应
生活服务,从而淡忘了它本身的独立超越品性。这样会削弱教育的本体功能,从而使其难以承载在理论、思想和道德上引导社会向前发展的责任,使教育在社会现实生活面前越来越失去高贵超然的道德品质和独兀冷峻的价值判断,意味着教育精神的沦落和教育使命的失却。教育不仅为学生适应现实生活而存在,它还要引导学生的发展,引领学生去建设新的美好的生活。
三、教育回归还是超越生活
教育当然要面对现实。但对教育而言,现实生活只是教育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最终要被人们在教育引导下改造和超越,这是教育的本质价值所在。“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必然具有超越的特性。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适应’已有的,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这就是说,教育对于现实生活,不仅仅在于“回归”,还在于“利用”、“改造”它来为实现“超越”的目的服务。
教育更要面向未来。教育对生活而言本质上是一种引导和超越。因为,人的生活不仅仅意味着“活着”,人的生活更在于人“像人一样”智慧地、体面地、高尚地活着。这是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关涉人的生存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教育就是使人变得更加富有、聪明、能干、健壮、高尚、完美的力量。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超越动物性的自然存在,超越社会性的社会存在,不断扩展和提升人之为人的生命意义。“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自己”,“通过文化传承使人成为他自己”。因而教育不仅要为解决人的现实生存问题提供适当的准备,而且要面对人的未来存在问题,应当引导人不断超越现实和实现自我,追求更高质量的生存和追求人之为人的更高的生命境界。“人之所以需要教育或教育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实现自我的超越。因而,超越不仅是教育的外在传统,也是教育的内在本质。”
教育的超越性来源于人类超越的本性。“人就是超越的产物,人为超越而生,人因超越而成为人,人因为越来越充分地意识到自己超越的本性而意识到自己,创造着自己。”“人与其他存在物的不同在于他不是由外部条件盲目和随机支配的存在,他的本质特征、他的意识本质在于其始终具有一种基于现实和超越现实的指向性,现实存在的一切永远不能满足人、人永远要去改变它„„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要使它的对象——人的这种基本特征得以展现,得以充分发展。教育赋予人超越现实的知识能力以及超越的需要”“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培养出能改造现实世界,也就是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能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教育的使命是要“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这表明,教育虽然起源于生活,但它却是为超越生活、使人因超越而更像人、成为真正的人而存在的。这种超越不是让人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凭空建造理想化的“空中楼阁”,而是引领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审视、批判与反思基础上去辨识并趋向真、善、美,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面临难以自明的实践和理论困境。
第一,“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求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围绕学生的生活世界选择内容;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照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以及让学生在参与日常生活的实践探索活动中成长。这种理解有其合理性,但在具体操作时,由于缺乏超越生活理念的指导,往往易使这种“回归”流于日常生活化、形式化、表面化、短视化,而失去了教育的深刻化、长远化、理想化等本质特性和品位。
第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求课程、教材、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假如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说的是一套,却根本不准备在生活中去实
行,这样的课堂也就脱离了生活。这种课堂学习不仅不能对学生的生活产生正面的作用,相反还会养成学习与生活、言与行相背离的虚假品性。”这里所说的“回归生活”是以超越现实生活为指向的。
第三,现实教育情境中大量生活化课程不单停留于仅仅是联系现实生活世界,而且还存在走入误区的事实。这说明如果没有对教育本身促进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独特的超越品性的深刻思考,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实践、在课程编制中渗透日常生活知识等做法充其量只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而难免使教育流于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和肤浅阐释,难以实现其引导学生超越现实生活,抵达人生更高目标。
第四,基于理念生活世界的回归,就是要求教育实践建立在学生已有精神世界基础上并指向学生更高精神世界的生成;强调教学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注重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即生成完整意义的人;强调教育内容面向完整的生活,构建人的完整生活经验;强调教学方式应由授受向对话转变等。但是,如果没有超越的理想作引导,这些强调终会流于肤浅层面,而难以有所提升。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与理论困境表明,教育只能联系、关注现实生活和超越生活,而既不能回归甚至还原于现实生活,更不能回归甚至还原于未来生活。这不仅是因为“回归生活”说存在理论与实践的混乱,关键在于教育的品性决定了它需要保持与日常生活乃至意义生活的适当距离。它只能还原于其本身被赋予的内在本质性的固有功能和特性,超越日常生活和抽象意义世界,引领学生在汲取知识甘泉的过程中敞亮视野,深刻思维,展开想象,认识世界、他人和自我,在追求真理和自由中提升人生境界,获得健康和谐的成长和发展。综上所述,尽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观点对于反思学校教育“课堂化”、“知识化”、“教师化”而忽视实践活动、个体经验、学生主体的倾向,禁锢个体鲜活生命发展的弊端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加之提法模糊、指代不明,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社会、现实的人、现实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及其所面临的矛盾,反而会把人们的视线引离对教育本身品性是什么的深度理性思考,引离围绕知识传承、技能训练、个性陶冶,促进学生在物质、精神、人格等层面全方位提高的终极探寻,既给人们思考教育问题带来了理论困惑,也给教育实践带来了一定的误导。教育理论研究需要在对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及其历史使命的探寻基础上,一方面准确揭示教育的真谛,另一方面为教育实践提供明晰的方向与思路。教育需要理想,这种理想既要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更要超越现实生活,着眼于人类社会未来美好生活的引导和构建。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自《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
第五篇:2017.10均衡教育自查报告终稿
塘坝小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查报告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35个教学班,学生总偻2064人,教职工总数123人。作为一所中等规模的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7913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约为8.7 ㎡,低于标准面积(14㎡),尚缺校地面积11683㎡。学校校舍建筑面积13094㎡,生均建筑面积约为5.98㎡,达到标准面积(5.2㎡)。学校体育场馆总面积8837㎡,生均体育场馆面积4.29㎡,低于标准面积(5.2㎡),尚缺体育场馆面积1875㎡。教学楼内设施较为齐全,拥有教学用教室38间和多功能教室1间,微机室3间,心理健康咨询室1间,藏书室2间等。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学校现差多媒体功能室1间,尚差1间。音乐教室1间,尚差1间。美术教室1间,尚差1间。综合实践(劳技)室1间,尚差1间。科技活动室2间,体育教室1间,尚差1间。卫生室1间,尚差1间。
塘坝小学基本能够满足本地区学生的需要。在这里,所有班级全部实现了班班通。互联网、校园局域网、音视频广播网及校园调频广播让学生尽情品尝现代化媒体的成果;在这里,有一支充满爱心,富有责任心,业务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教师队伍,高于规定学历人数108人,学历提高率91.52%,达到市级标准。给每个学生以最充分、最周全的教育和关怀。
各功能室使用情况:
(一)高度重视,积极自查。
我校非常重视学校功能室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把加强功能室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作为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现学校上档次的重要途径。
(二)制度健全,管理到位。
学校能坚持把功能室的管理使用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纳入到课程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做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有学校行政领导负责分管该项工作。各室均设立专人负责。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相关记录完整及时,设备完好,卫生、通风情况良好,仪器设备归类合理、摆放整齐。
(三)使用率较高,效果较好。
学校把功能室的使用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
(四)、制度完善管理规范
我校现有各室做到了制度上墙,各种资料、文件存档装盒装册,查找资料方便。账目有总帐、分账和明细帐、流水账,物品进出收支清楚,有帐可查。仪器的借还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借还做好登记,若有损坏,能维修的就维修,报损的则填好报损单经领导同意而报损,该赔偿的按制度进行赔偿。
学校各室运作良好,在学校的教学中不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在一些细节方面可能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不断发现,不断进取,不断完善,使其为学校的教育工作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五)图书室的管理和使用: 一.认真做好图书、报刊、各种资料的分类编目、流通、管理等工作。我校现有图书22290册,生均册数11册,未达到市级标准(15册)。学校选派专人管理,认真用好图书管理系统,各种台帐齐全,书帐完全相符,及时做好图书的分类、编目、登记、整理、修补、上架、流通工作,以便于师生借阅。每学期学生借书证覆盖率100%。
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图书室的工作规范化。
图书室实行全天候全开架开放,平时经常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要求他们爱护图书,不能损坏,更不能丢失。定期召开学生图管员会议,充分发挥班干部及小图管员的作用,总结前阶段工作,布置下阶段工作,及时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以引起今后的注意。
信息化建设:
一、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保障。
在近几年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校的领导就给予了全力地支持。首先,在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中,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深刻到位,要求学校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及办公技术,中青年教师要能够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其次,在财力上不惜余力的给予支持。学校总是优先对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进行投入。
二、加强培训力度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造高素质的教育。为此,塘坝小学一直十分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意识的培训。在参与市、区各级各类培训基础上,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每期安排信息技术教师对本校全 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校本培训),鼓励广大教师广泛制作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实际之中。学校还对教师自制的课件进行编辑、整理、储存,实现了校内资源的共享。
三、信息技术现况。
学校现有办公室台式计算机16台,笔记本电脑2台,学生用电脑100台,班班通电脑70台,计算机总台数170台,学校百生计算机台数8.5台。
仪器设备总值情况:
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27504.10元,其中:数学仪器107065元;小学科学仪器42057.60元;音乐器材46310元;体育器材41496元;卫生器材5763元;科技器材432元;多媒体功能室设备21151.50元;班班通设备735932元;计算机设备258766元;图书234000元。生均设备值933元,高于校准(800元)。
教师培训及队伍建设情况:
学校大力支持学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一年来我校参加集中培训人数达56人,参培率达47%,达到市级标准,平均培训学时达82学时,达到市级标准。教师配备情况:音乐应配5人实配3人尚缺2人;体育应配10人实配6人尚缺4人;美术应配3人实配2人尚缺1人;科学应配3人实配3人尚缺0人;劳动应配2人实配0人尚缺2人;信息技术应配2人实配2人尚缺0人。
存在的问题:
学校由于地理原因六大功能室还未配足,师生活动场地严重不足。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有时不够及时,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 和教育,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知道如何使用和爱护相应的设备。通过培训让所有教师都能够熟练使用班班通及排除简单的故障。学校的计算机利用率偏低、心理辅导室氛围不够浓厚,实验室仪器标本配备率不足。
重庆市潼南区塘坝小学
2017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