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3222728

时间:2019-05-14 06:3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两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322272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两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3222728》。

第一篇:“两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3222728

兴安盟深入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兴安盟气象局 牛宝亮

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历来就是气象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2010年中央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即“两个体系”)纳入一号文件,既是中央领导对多年来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服务工作的认可和肯定,同时也说明中央领导对“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去年以来,全国各地气象部门积极探索和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促成气象部门乡村建设专项的启动。兴安盟气象局作为内蒙古气象局2010年“两个体系”建设的试点单位,在组织保障体系、广覆盖的信息发布传播网络、监测预警服务能力以及加强部门合作利用社会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中国局和区局调研组和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同时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为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全盟“两个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我们按照区局深化“两个体系”建设的部署和兴安盟委、行署对气象服务的总体要求,结合兴安盟的实际情况,在进一步深化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各级政府和基层群众的高度评价。实践证明,“两个体系”建设是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 神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经济社会效益,实现气象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新牧区保驾护航的有效举措。

一、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有效的考核机制是政府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中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气象部门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测和预警是成功防御气象灾害的基础和前提,但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牵涉到相关管理部门和广大农牧民,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防灾减灾效果,因此,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去年兴安盟和突泉县已经建立了政府主导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今年中旗、扎旗政府也相继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今年政府主导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点:一是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持续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系统建设资金和稳定的维持经费是“两个体系”建设成果持续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今年我们在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盟里自筹资金40多万,结合移动公司乡村信息化建设项目,新建680套农村大喇叭、30个电子显示屏和一套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仪,实现了农村大喇叭覆盖全盟所有行政村,系统运行和维持经费均由旗县或乡镇负责,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了广覆盖气象信息传播发布网络有效运行。二是强化政府考核管理,建立“两个体系”建设长效机制。组织体系和传播网络建成 后,各级政府的跟踪考核是确保系统及时、有效发挥防灾减灾作用的关键,今年突泉县、扎赉特旗、科右中旗和乌兰浩特市政府已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其它旗县市也将陆续将本行政区内气象灾害防御与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为持续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二、深化、细化部门间业务合作,不断提升“两个体系”建设综合效益

多年来,为了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提升气象部门综合服务能力,各级气象部门积极与农牧业、林业、水利、国土、民政等部门开展业务合作,既拓展了服务领域,也提升了气象部门的社会地位和形象。今年,我们在以前部门合作的基础上,逐步深化与各部门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服务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比如,与农牧业部门共同对玉米种植品种进行了审定,确定了应该淘汰的品种,补充了近年来新引进的品种,并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各地适宜种植品种动态查询系统,不仅方便了农民朋友和种子销售等相关部门查询,提高了系统应用覆盖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维护效率,同时分旗县编写了包括当地气候特点、主要气象灾害分布规律、主要作物品种特性、科学选择适宜种植品种农业气象原理及各村不同生产管理水平耕地适宜种植品种的服务手册,网页查询与服务手册相结合,服务效果将明显提 升;与盟国土局共同制定了兴安盟突发地质灾害预警服务业务流程,将全盟地质灾害区划和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加入到MICAPS系统和三级业务平台,使突发地质灾害预警既便捷高效,更提高了突发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合作,将全盟800个协保员全部纳入气象信息员队伍,既扩大了气象服务信息在基层的传播,还可提高气象灾害信息收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农民减灾增收、农保公司减赔增效和气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提高的多赢局面;将移动公司农村信息化项目与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相结合,共建农村气象大喇叭预警传播系统,实现全盟868个行政村全覆盖,既加快了广覆盖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设进度,又可以减轻气象部门的系统维护工作,实现了各级政府、移动公司、气象部门和社会公众多赢目标;与盟防火办、防汛办及察尔森水库管理局及水文局合作,不断提升在森林草原防扑火、防汛信息共享和协调指挥方面合作的水平,实现多部门联合、联动防御气象灾害格局,有效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

三、加大现代化业务系统建设,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和为农服务能力

乌兰局长曾将“两个体系”形象地比喻为高速公路系统,广覆盖的信息发布和传播网络是高速公路,组织保障体系是高速公路的指挥和管理系统,服务产品和预警信息是高速公 路上跑的车,服务产品是车上拉的货物,服务产品内容的针对性、可用性和可操作性是货物的使用价值,货物使用价值的高低是提升整个高速公路系统运行效益的关键。由此可见服务产品的内容,即对灾害性天气科学的监测预测和及时的预警服务是成功防御气象灾害的核心,具有较强针对性、较好的可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服务产品是提高服务效益的关键。

为了贯彻落实提高四个能力和深化“两个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两个体系”建设综合效益,今年兴安盟气象局自筹近十万元资金用于业务现代化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以服务需求为引导,以科技创新团队为基础,以业务开发项目为依托,设立了包括精细化预报平台、短时临近预报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玉米精细化种植区划、农业节水灌溉引进试验、业务考试系统和题库建设等八个业务开发项目,一是加强灾害性天气发生规律和预报预警方法研究,采取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和水平;二是紧密结合农牧业生产实际,加强农牧业气象服务指标和评估分析方法研究,为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和增产增收提供优质的服务;三是结合玉米、绿豆全程系列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时效性、可用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做到服务产品既能满足领导决策参考,也能指导农牧民生产生活安排;四是通过各专业考试题库和网络考试系统的建设,调动业务人员学习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学习型部门建设和年轻人才的成长,为提高四个能力和“两个体系”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四、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农牧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农牧民是农村牧区防御气象灾害的主体,农牧民,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的农牧民普遍缺乏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是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的最薄弱环节,因此,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让农牧民了解如何更好的利用气候资源增产增收,如何更好的防御气象灾害从而减灾增收,是实现气象为农服务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今年我们在常规科普宣传的同时,从5月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周开始,在兴安日报农村版开辟了“气象防灾减灾”专栏,介绍了全盟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取得的进展,同时对兴安盟易发、多发的干旱、冰雹等十种气象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对象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相应预警信号标志含义及预警信号获取渠道、应对措施等进行了连载宣传,同时将上述内容整理加工后编印成“兴安盟气象灾害防御手册”,印刷后将发放到相关部门、气象助理员、气象信息员、农保协保员及种养殖大户等,这些就地取材,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培训,比较接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因此更容易被农牧民接受,进而变成应对和防御气象灾害的实际行动,提高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五、存在不足和今后思路 经过两年的摸索和建设,我盟在“两个体系” 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各级政府和农村牧区群众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在深入、持续推进“两个体系”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一是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完全到位,如果不能很好发挥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主导作用,将直接影响“两个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深化;二是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力,特别是重大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明显不足,是制约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综合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三是部门合作与部门联动防御气象灾害还处于初级阶段,各部门间的业务系统缺乏可共享的数据交换平台,不利于业务技术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上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即有气象部门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因素原因,为了克服困难,持续推进和深化“两个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部门四个能力建设,提高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新牧区服务能力,今后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采取三个措施:一是通过建立集学习辅导、自学提高和考试检验于一体的网络学习与考试系统,促进业务人员通过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二是为了发挥以老带新的作用,盟局所有业务开发项目组必须要有年轻人参加,让年轻人通过参加开发项目熟悉和了解业务服务对新技术的需求,逐步形成自己的科研开发思路;三是计划 在近期举办数据库和软件编程培训班,要求近年来的大学生必须学习软件编程,在提高参加业务开发项目能力同时,为今后独立承担项目奠定基础。二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业务现代化建设,重点是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特别是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力、农牧业气象综合服务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等建设,通过项目开发实现四个能力的提高。三要在自身业务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选准突破点,由易到难,逐步加强与合作部门间的业务系统融合,实现部门之间业务系统共享数据平台,将大大提高部门业务合作的工作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也是今后推进和深化部门合作的需要。

二〇一一年十月九日

第二篇:“两个体系”建设培训资料

“两个体系”建设培训学习教材

1.什么是两体系: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2.建设两体系的目的: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降低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

3.什么是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4.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5.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6.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7.风险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8.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9.风险控制措施: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10.企业风险信息: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11.事故隐患:企业违反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12.隐患排查: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13.隐患信息: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

14.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分级管控→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风险公告→全员学习,落实安全措施→不断更新。15.危险源辨识方法: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应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

16.风险评价方法:风险矩阵分析法(LS)。

17.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包括: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18.风险分级管控:用矩阵法按照R值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

19.分级管控要求: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20.隐患分级和分类: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以下情形为重大事故隐患:

——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整改时间长或可能造成较严重危害的;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 10 人以上的; ——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 ——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 ——设区的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认定的。事故隐患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生产现场类隐患。生产现场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设备设施; ——场所环境;

——从业人员操作行为; ——消防及应急设施; ——供配电设施;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 ——辅助动力系统; ——现场其他方面。

基础管理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 ——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教育培训;

——安全生产管理档案; ——安全生产投入; ——应急管理;

——职业卫生基础管理; ——相关方安全管理; ——基础管理其他方面。

21.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程序:编制风险清单→确定排查项目→组织实施排查→隐患治理。

22.隐患治理流程: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23.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24.排查类型:排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专家诊断性检查和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检查等。

25.隐患排查组织级别:企业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级别和频次。排查组织级别一般包括公司级、部门级、车间级、班组级。

26.文件管理: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策划、实施及持续改进过程中,应完整保存体现隐患排查全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隐患排查项目清单等内容的文件成果。

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记录,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27.隐患排查的效果

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持续有效; ——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各级排查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 ——员工隐患排查水平进一步提高;

——对隐患频率较高的风险重新进行评价、分级,并制定完善控制措施; ——生产安全事故明显减少;

——职业健康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XXXXXX有限公司

XXXX部

20XX年XX月XX日

第三篇: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一、我市及我市残疾人基本情况

xxx位于湖北东部,长江南岸,素以江南聚宝盆

之称。全市现辖四区一市一县及一个开发区,总面积4630平方公里,总人口254万。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65.6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61亿元,年均增长18.5%。xx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地理区位优越,交通条件便捷;自然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城区襟江怀湖,山环水绕,环境优美,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十一五”期间被列为全国100个创建无障碍建设城市试点单位之一。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市现有各类残疾人15.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9%。其中,视力残疾2.62万人,占16.9%;听力言语残疾3.62万人,占23%;智力残疾1.41万人,占9%;肢体残疾4.3万,占27.8%;精神残疾1.23万人,占8%;综合残疾2.27万人,占14.7%。按地域分,城区为3.5万,县(市)为11.6万。按性别分,男性占52.59%,女性占47.41%。按年龄分,65岁以上老人占51.72%,中青年占46.56%,未成年人占1.72%。全市就业年龄段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达75%以上。各类残疾人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文盲及半文盲人数相对较低,占3.45%。这些为加快发展我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二、我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残疾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残联、省残联的精心组织及具体指导下,按照中央7号文件的要求,把建立健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作为我市残疾人工作的重点。建立健全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的服务体系。针对不同需求的残疾人群体,突出城乡统筹,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政策,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服务。其主要做法是:

(一)在构建两个体系建设上力求“全参与、普实惠”

市委、市政府对我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非常重视,把涉及全市15.1万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放在“口中”,抓在“手上”。市政府先后出台了《xx市扶助残疾人暂行规定》、《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意见》、《加强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工作的通知》。在制定全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工作中,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转发了全市“十一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市政府残工委工作职责与议事规则。把残疾人工作列入全市目标管理范围,做到了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重大难点工作领导亲自督办,使我市残疾人工作在全市有位子,有影响。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想做好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参与、残联协调”的工作思路,单靠某个部门、某个单位的单打独斗,无法形成气候,难见成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社会化的工作方式,依托政府各职能部门,采用“大合唱”方法解决残疾人相关问题。为此,几年来,我们紧紧依靠市政府残工委组成部门,充分发挥他们职能作用,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统一部署,协同配合,做到了残疾人运转有序。为贯彻实施《xx省残疾人优惠待遇规定》(省政府275号令)的盲人及下肢残疾人免费乘车问题,充分发挥城建部门的作用,使城区1156名盲人和下肢残疾人享受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的优待。会同公安交警部门制定残疾人“代步车”管理办法。对聋人办理了手机短信优惠服务,在市图书馆为盲人建立了盲人阅览室。为落实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相关规定,会同教育部门落实好困难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对学龄前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教育及康复训练,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将市特教学校的学生全部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确保我市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5%以上,对进入高中、大学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给予一次性助学补贴或奖励。市残联对xxx区的xx镇残疾人进行对口扶贫,投入xx万元资金给xx户残疾人贫困家庭送去了猪仔和饲料,有力推动了农村残疾人的扶贫工作。近两年,通过采取“帮、包、带、扶”及项目带动等多种形式,扶持贫困残疾人xxx多人,xxx人基本脱贫。通过各种形式的走访慰问,为残疾人送去了价值达10多万元的物资,解决了部分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在处理来信来访过程中,做到领导到位、承办人到位、与信访人接触到位,受到市委有关部门的好评。近两年处结率达98%,回告率达100%。在开展“扶残维权行动”中,配合有关部门查处侵害残疾人权益的典型案件,原市委书记亲自过问前解决残奥冠军xxx生活困难问题,妥善处理残疾人xx等多人摊位被城管部门取缔的纠纷事件。

为营造社会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加大各项普惠政策的落实。市房地产部门在安排“廉租房”时采用加分的办法,优先考虑贫困残疾人户,对一

时难以安排“廉租房”的残疾人特困户发放住房租金补贴。市供电、供水部门对贫困残疾人户开户免收安装费。市广电部门对安装有线电视的残疾人户凭《残疾人证》减半收取初装费。全市所有医院、公园、商场、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博物馆、科技馆、车站、职业介绍中心、婚介服务所等单位优先为残疾人服务,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优惠残疾人;全市所有的存车处、收费公厕为残疾人免费使用。形成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中力求“低门槛、广覆盖”。

突出完善和落实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即“三保一救”),扩大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的覆盖面。

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在城市,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做到“应保尽保”,并适当降低门槛和提高低保金标准(城区230元/月,xx市xxx元/月,xx县xxx元/月)。据统计,我市共有6.8万困难群众享受了“城低保”待遇,其中,残疾人有0.85万,占12.5%,全面覆盖了城镇的困难残疾人。有30%享受“城低保”的残疾人低保金在规定标准内有所提高,特别困难又没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其低保金在原基础上提高到了100%。在农村,全市共有xxx万困难群众享受“农低保”,其中困难残疾人xxx万,约占15%(xx市“农低保”标准是xxx元/年,xx县是xxx元/年),保障了农村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城镇残疾职工都参加了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残疾人个体户、个体就业残疾人和其他残疾居民也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对重度和困难的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其个人缴纳的xx元也全部由财政部门负担。据统计,我市城区有xxxx名特困和重度残疾人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保险金全部由政府埋单,城镇残疾人就业后享有养老保险达到了89.58%,享有医疗保险的达到了72.5%。市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对就医的残疾人免收挂号费,大型设备检查和手术费减收20%。在农村,抓住国家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机遇,大力推行“新农合”、“新农保”制度。降低门槛,规范收费标准,努力扩大“新农合”、“新农保”人员的比重。农村残疾人每人每年只要缴纳xx元保险费,特重残疾人免缴即保,其它部分由财政担负,调动农村残疾人参保的积极性,使这项“投钱少、保障高”的利民项目在我市得以大面积实施。残疾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健康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有所缓解,受到了广大农村残疾人的普遍欢迎。

在社会救助方面,突出把残疾人专项救助列为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在确保城乡困难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的基础上,扩大残疾人社会救助的专项政策措施。不断扩大我市农村特困残疾人的救助范围,提高他们的救助标准,使“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保障。城镇贫困残疾人实行“低保救助”和“大病救助”,去年全市共有xxx人接受民政部门大病救助,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困难残疾人家庭。为了改善农村特困残疾人生活,省财政、省残联对我市xxx多名农村特困残疾人每年每人给予xx元补贴。我市也投入资金xx万余元给予了相应的配套。农村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也全部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列入“低保救助”和“五保供养”的范围,达到了广覆盖的目标。在实施危房改造项目中,xx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保质保量完成省残联下达的xx户危房改造任务,除按规定配套xx万外,又增加配套资金xx万元。xx市xx镇、xx镇等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则给每户残疾人危房改造户配套xx万元。

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充分就业。近几年来,以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和《xx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为契机,挖掘就业岗位,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重点落实有关税费减免、保险补贴、小额信贷、工商管理等优惠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和福利企业的发展。在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金融保险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小额贷款的借款对象由目前的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残疾人,为残疾人就业提供资金支持。

我市城镇就业年龄段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xxx万,通过各用人单位分散安排0.33万。xx多家福利企业集中安排0.24万,残疾人个体灵活就业约0.5万人,由于残疾程度较重,年龄偏大等原因仍有0.19万残疾人未能实现就业。为了切实维护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在开展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年审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未给残疾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残疾人员,一律不计入安残比例。民政、税务部门在福利企业年审时,对没有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也不予以退税,并责令企业改正和补交。市人大、市政协及劳动保障部门开展残疾人就业执法检查时,重点关注残疾职工的同工同酬政策及社会保障缴纳情况。我市分散按比例和集中就业的5700多名残疾人,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全部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为帮助困难残疾人就业,政府部门开发公益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市残联在选拔社区康复员时优先照顾大龄残疾人,千方百计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由于我市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6%以上,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据统计,全市残疾人户均住房面积为77.44平方米,94.83%的家庭有彩电,93.97%的家庭有冰箱,88.79%的家庭有电话,22.40%的家庭有了电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在构建社会服务体系中力求“高标准、严要求”。

将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大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及政策措施,探索社区康复、基础设施、无障碍环境等服务领域更好的方法措施,形成长效的发展机制,使残疾人享受到更均等、更公平、更便利的公共服务。

积极开展康复服务。整合社区卫生资源,巩固残疾人社区康复成果,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xx个,完善残疾人康复需求档案和康复需求数据库,配发了康复器材。为城区的xxx个社区提供各项康复指导。四个城区均以创建为全国或省级社区康复示范区。在开展“白内障无障碍城市”创建活动中,对白内障手术患者无偿提供手术耗材xxx元,为贫困患者免费实施手术,做到“出现一例、发现一例、免费治愈一例”。认真实施“精神病防治工程”,加强残疾预防宣传,启动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为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对聋儿进行康复训练,每年为xxx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办理服药卡,提供免费服药,为xx名贫困精神病患者给予住院补贴。

加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根据中残联关于《地方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2008年市残联自筹xxx多万元,兴建集康复服务、就业指导、职业培训、辅助器具、盲人按摩、法律救助、文体活动等多位一体的市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建筑面积达到xxx平方米,建成后我市残疾人服务功能将得到明显提升。不断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力度。按照《xx省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规定》要求,我市在城镇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时,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屋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在旧城区改造中逐步增加无障碍设施,做到逐步改造和完善,对新建的城区公用设施、公共建筑均修建盲道和坡道等无障碍设施。如现已建成的xx广场、xxx广场、xx文化宫等均修建了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城市各商业街两旁等都铺设了盲道,主要交通路口建有无障碍语音提示,给残疾人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受到了广大残疾人的欢迎。

积极发展残疾人服务业。优先发展重度残疾人急需的托养服务、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的生活照料、残疾儿童早期康复与养护等服务项目,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业,使之成为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对民办服务机构给予补贴,调动他们参与残疾人服务业积极性与生动性。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残疾人居家服务的补贴制度,全面推进残疾人的托养服务,逐步形成可行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2008年,市残联自筹经费xx万元,对我市二家托养机构进行补贴,改善了托养机构残疾人生存环境,提高了托养服务质量。目前,进入二家托养机构收养的残疾人员达81人,较好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加强残疾人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所)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推动各级公共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优质的服务,在残疾人能力评估、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方面为各类残疾人服务。据统计,近二年全市各级服务机构举办电脑、美容美发、缝纫、手机维修及创业者培训班达20多期,培训残疾人达xxx人次。加强各级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服务设施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满足残疾人一般性服务的同时,不断满足残疾人个性特殊需求。扩大残疾

人服务体系的覆盖面,使服务残疾人工作做到专业化、规范化。

三、做好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面宽量广,需要我们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不断去思考与探索。为此,结合我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目前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扩大低保户的覆盖面,提高低保户的救助标准。针对重度残疾人户、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的困难家庭,城市残疾人享受正常人的低保条件外,应在农村低保工作中设立“残低保”,降低农村残疾人享受低保的门槛,尽量做到应保尽保。让政府对残疾人的支持更直接、更具体、更实惠。

(二)整合危房改造等各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在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中,残联系统每户给予xxx元资金补助太少,危房改造难以见效。民政、扶贫办等政府部门的资金相对雄厚些。为此,应整合几个部门的资金,加大对残疾人困难户的资金投入,切实解决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如我市阳新县残疾人的扶贫资金,人平只有xx元,扣除残疾人照相、填表、交通等各项费用,各项成本就接近xx元,真正落实到残疾人户的也只有xx多元。

(三)出台“40”、“50”这一年龄段的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40”、“50”年龄段的残疾人再就业难度较大,他们在原单位下岗多年,社会保险金断交多年,再就业单位又不愿续交保险金而拒绝其再就业。即便同意就业,但劳动待遇偏低,劳动强度大,造成就业工作难以稳定。为此,国家应出台这方面的优惠政策,解决这类人员的就业及社会保障问题。

(四)将精神病人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减轻精神病人的经费负担。从我市社区精神病人的康复情况看,精神病人住院时,国家政策给予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政策规定精神病人不能作为就业安置对象,精神病人无法纳入养老保险范围。精神病人虽然享受免费住院照顾,但其生活费、营养费等费用无法解决,给精神病人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在平时救助中,将精神病人列为救助对象,纳入社会救助工作范围,保障他们的生活。

(五)调整现行福利企业政策,以当地人平工资的三倍退税为宜。按现行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6)111号〕文件规定,xx等省市对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是按残疾人人数及当地人均工资的二倍进行退税,每个残疾人最高退税额不得超过xx万元,使福利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较少,严重影响了福利企业投资者安残的积极性,有的干脆退出不搞福利企业,给残疾人的集中就业带来困难。从我市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按当地人均工资的三倍,采用上不封顶的办法实行退税,才能调动福利企业投资者的积极性,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工作的全面发展。

(六)制定残疾人服务业的服务标准,完善残疾人社会服务的行业管理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残疾人生活不断改善,城市与农村各类残疾人服务业发展较快,社会参与投资的热情较高,如何去规范他们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标准,建立监督管理和工作绩效的评估机制,是摆在我们各级残联的面临的新问题。如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成立条件,行业管理政策应尽快制定,方便基层对残疾人服务业的管理。

近年来,我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新的探索,有一些新的思路、新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残联、省残联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我市社会各界的浓浓爱心与帮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离上级的要求还做得不够,特别是与先进地方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上级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各项残疾人工作,使我市残疾人事业再写新篇章。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突出完善和落实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即“三保一救”),扩大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的覆盖面。

一是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在城市,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做到“应保尽保”,并适当降低门槛和提高低保金标准(城区300元/月)。据统计,我县共有5000多困难群众享受了“低保”待遇,其中,残疾人有500多人,全面覆盖了城镇的困难残疾人。2010年有210户享受“低保”的残疾人低保金在规定标准内提高50元或20元,特别困难又没生活来源的残疾人也已全部纳入“五保户”托养。

二是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城镇残疾职工都参加了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残疾人个体户、个体就业残疾人和其他残疾居民也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根据我县的农牧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政策和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政策,本人交纳350元,财政补贴150元。据统计,我县有46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残疾人享有养老保险达到了80%以上,享有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达到了90%以上。二代残疾人证办理期间,县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对就医的残疾人免收评定费,规范收费标准。社保部门还出台了《关于对全县2010年城镇65岁以上老年人和3岁以下幼儿免费健康体检的通知》,其费用由财政担负,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使这项“投钱少、保障高”的利民项目在我县进一步得以大面积实施。逐步形成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健康意识,有效降低住院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残疾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健康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有所缓解。

三是在社会救助方面,突出把残疾人专项救助列为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在确保城乡困难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的基础上,扩大残疾人社会救助的专项政策措施。不断扩大我县农牧村特困残疾人的救助范围,提高他们的救助标准,使“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保障。贫困残疾人实行“低保救助”和“大病救助”,去年全县共有100多人接受民政部门大病救助,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困难残疾人家庭。为了改善农牧村特困残疾人生活,2008年县财政、县残联对我县166户农村特困残疾人每年每人给予300-500元的生活补贴。2010年将扩面提高对250户生活比较困难、残疾等级较高的困难户每人每年给予500-800元困难生活补助,农牧村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也全部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列入“低保救助”和“五保供养”的范围。全面贯彻落实《残疾人义务教育条例》,认真组织实施“扶残助学活动,为25名中小学残疾学生争取到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资金共8200元,切实解决了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为落实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相关规定,会同教育部门落实好困难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对学龄前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教育及康复训练,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全面实行“三免三补”政策,确保我县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5%以上,对进入高中、大学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给予一次性助学补贴或奖励。“两节”期间筹集资金1万5千多元为34户贫困残疾人送去慰问金,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残困户的家中。在实施危房改造项目中,我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保质保量完成省残联下达的危房改造任务,按规定配套资金补助110户,较好的完成了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为营造社会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加大各项普惠政策的落实。政府部门修建城镇困难户“廉租住房”,优先考虑贫困残疾人户,对困难户还发放采暖补贴。

四是在残疾人就业方面,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充分就业。近几年来,以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和《甘肃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为契机,挖掘就业岗位,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重点落实有关税费减免、保险补贴、小额信贷、工商管理等优惠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和福利企业的发展。

我县就业年龄段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有500多人,通过各用人单位分散安排、企业集中安排、残疾人个体灵活就业、农村从业等有一部分残疾人已就业,由于残疾程度较重,年龄偏大等原因仍有1000多残疾人未能实现就业。为了切实维护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我会在开展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缴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未给残疾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残疾人员,一律不计入安残比例。并责令企业改正和补交保障金。劳动保障部门开展残疾人就业执法检查时,重点关注残疾职工的同工同酬政策及社会保障缴纳情况。我县分散按比例和集中就业的残疾人,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全部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为帮助困难残疾人就业,政府部门开发公益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千方百计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由于我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据统计,全县残疾人户住房面积达到了70多平方米,90%的家庭有彩电、冰箱、电话,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在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将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大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及政策措施,探索社区康复、基础设施、无障碍环境等服务领域更好的方法措施,形成长效的发展机制,使残疾人享受到更均等、更公平、更便利的公共服务。

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以“全国助残日”和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活动为契机,积极营造宣传舆论氛围,增强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的意识,促进多种形式帮扶残疾人活动的开展。紧紧围绕 “全国助残日”活动的主题,结合我县实际,精心策划,周密组织,积极开展了有残工委成员单位,残疾人代表参加的“全国助残日”活动座谈会,大家积极踊跃发言,建言献策。在助残日活动期间,县政府残工委主任带领残联、红湾寺镇等部门慰问特困残疾人家庭,捐赠了残疾人用品用具,送去慰问金1万多元。残工委成员单位在电视台点歌16首,向全县的残疾人表示节日的问候。各级残联组织在县城和乡镇主要街道张贴标语70多条,发放宣传材料1800多份,设立咨询点8处,开展《残疾人就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肃南县残疾人优惠政策》、残疾预防等相关法律法规及知识的宣传,展示残疾人用品用具。通过活动的开展,弘扬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倡导了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增强了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学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宣传工作,使残疾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在87%,宣传残疾学生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救助政策;加强宣传残疾人文艺人才和运动员选拔训练工作;认真抓好残疾人事业发展宣传信息报送和来信来访接待制度落实工作,要求年信访办结率达到95%以上,各乡镇残联年内报送信息不少于4条。继续做好“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宣传工作,积极探索并建立了残疾人司法援助体系。各级、各类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广泛参与,认真负责为贫困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是积极开展康复服务。整合卫生资源,巩固残疾人康复成果,建立社区康复服务站1个,完善残疾人康复需求档案和康复需求数据库,配发了康复器材,残疾人提供各项康复指导。在开展“白内障无障碍城市”创建活动中,组织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为贫困残疾人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做到“出现一例、发现一例、免费治愈一例”。认真实施“精神病防治工程”,加强残疾预防宣传,启动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为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对聋儿进行康复训练,为贫困精神病患者给予住院补贴。

三是加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根据中残联关于《地方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2006年县残联自筹资金,兴建康复服务、就业指导、职业培训、辅助器具、盲人按摩、法律救助等多位一体的县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到116平方米,建成后我县残疾人服务功能得到了明显提升。不断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力度。按照《甘肃省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规定》要求,我县在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时,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屋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在城区改造中修建盲道和坡道等无障碍设施,做到逐步改造和完善,给残疾人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受到了广大残疾人的欢迎。

四是积极发展残疾人服务业。优先发展重度残疾人急需的托养服务、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的生活照料、残疾儿童早期康复与养护等服务项目,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业,使之成为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调动他们参与残疾人服务业积极性与生动性。全面推进残疾人的托养服务,逐步形成可行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2008年,我县修建了肃南县老年公寓楼,成立了我县的第一家托养机构,使有条件有自助能力的残疾人进入托养公寓,较好解决了残疾人群众的后顾之忧。

五是加强残疾人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发挥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的作用,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优质的服务,在残疾人能力评估、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方面为各类残疾人服务。根据我县实际,我会依托农广校、社保局、劳务办以及乡镇三农培训机构,开设高山细毛羊育肥、机械剪毛、潮气池修建等专业培训班,免费培训残疾人200多人(次)。不断加强各乡镇残联康复、就业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服务设施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满足残疾人一般性服务的同时,不断满足残疾人个性特殊需求,使服务残疾人工作做到专业化、规范化。

六是加强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以“三抓三建〃活跃万村”为抓手,推动全县残疾人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全县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残联组织,配备了残联专职委员,并把残联专职委员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101个行政村、3个社区建立了残疾人协会,全部达到了“六有协会”的标准;各残协都建立了“七表一录一记”等表册,做到了相关制度健全、工作职责明确、残疾人基本状况、动态情况清楚。做到了残联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落实。村、社区残疾人协会的组建率、专职委员的配备率、活动场所的开辟率巩固达到了100%。

我县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方面虽然有一些新的思路、新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上级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和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各项残疾人工作,使我县残疾人事业再写新篇章

第四篇: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内容预览:

县残联“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汇报市残联:近年来,我县残联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残联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按照“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方针,突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两个重点,残联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实现了新突破。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突出完善和落实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即“三保一救”),扩大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的覆盖面。一是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在城市,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做到“应保尽保”,并适当降低门槛和提高低保金标准(城区300元/月)。据统计,我县共有5000多困难群众享受了“低保”待遇,其中,残疾人有500多人,全面覆盖了城镇的困难残疾人。2010年有210户享受“低保”的残疾人低保金在规定标准内提高50元或20元,特别困难又没生活来源的残疾人也已全部纳入“五保户”托养。二是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城镇残疾职工都参加了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残疾人个体户、个体就业残疾人和其他残疾居民也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根据我县的农牧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政策和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政策,本人……

第五篇:对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战略资源。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对政治、经济、生态建设有着其它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年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 国家档案局正式提出建立“两个体系”, 即“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 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 建立覆盖人民

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转变档案工作中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 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观念和认识, 像重视机关团体利用那样重视人民群众利用, 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两个体系”建设是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背景下提出的重要命题, 具有深刻的思想理论内涵, 它的提出和实践, 将对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何抓住这次档案事业发展战略转折的机遇,加快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就成为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一项至关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怎样建立“两个体系”,笔者认为档案部门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建立“两个体系”首先期待思想观念的调整和创新

这里既包括档案事业发展宗旨或者基本目标的调整和创新, 也包括管理内容、重点、模式、方法的调整和创新。从大处讲, 国家管理档案事业, 是着眼于保存历史文化财富,还是着眼于人民群众对个人信息的需求和权益的维系? 不同的出发点, 导致整个事业的性质将发生根本变化。如果是前者, 那档案事业必然整体上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如果着眼于后者, 那档案部门将成为公众个人信息的集散地和公民权益维护、保障的组成部分。反映到资源建设上, 如果作为文化事业, 就要求关注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书档案无疑是管理的主要对象;如果出于满足公众个人信息需求和权益维护, 那各种“涉及人的档案”则更具有利用价值。在保管期限划分上, 站在历史文化和公众个人信息需求两个不同角度, 会对同一份档案做出不同的判断。如公民生育档案, 从文化角度审视, 顶多短期而已, 而对公民个人而言, 可以定为永久保存。再从小处看, 在检索工具的组织上, 着眼于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 必然要求重视查全率,重视族性检索;而要满足公众获取个人信息和权益维护需求, 则更看重精确检索, 对查准率要求较高。即使从阅览室的环境及软硬件规划设计上, 文化利用与个人信息查阅和维权取证也会导致不同结果,前者要求环境静谧, 而后者则免不了嘈杂。我们讲思想观念的调整、创新, 不是要舍弃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 而是在继续重视档案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 进而将档案部门作为公众个人信息查阅和取证中心。如此一来, 档案部门与公众的联系将进一步密切, 档案馆的功能也将产生大的转变。

二、建立“两个体系”要以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

(一)档案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在实践工作中,由于档案形成部门多,普遍缺乏大档案大资源意识,不愿意将档案向综合档案馆移交,导致档案资源管理分散,多数地方综合档案馆保存着大量的机关文书档案,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档案而且是群众迫切需要利用的档案:比如城建、规划、房地产、国土、劳动保障、民政优抚、计划生育、户藉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关人民群众个人信息的档案在一个行政辖区内没有做到集中统一管理,综合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偏、少、单”,专业档案馆资源更是单一,不能满足群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查阅利用需要。这种管理方式造成国家对档案的保管保护经费重复投入,公民利用档案不便,而地方综合档案馆为现实、为老百姓、为经济建设直接服务的资源太少,档案资源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对策。一是依法强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资源管理职能和调控能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与档案形成部门的经常性联系,抓住源头,对分散管理的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应当移交给档案馆的档案资源全部接收进馆,不断充实综合档案馆的档案种类,丰富馆藏档案信息资源。二是以人为核心,加强涉及人的档案资源建设,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把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纳入归档范围、保管范围、进馆范围、利用范围,切实把所有涉及到人的档案建立起来,保存下来,使档案事业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三是要以服务民生为重点,把教育、劳动就业与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衣食住行等方面所有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档案纳入视野。

比如:凉州区档案馆近年将区属破产企业的会计档案接收进馆,这些档案为维护下岗失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工龄、参保年限的认定、办理超龄人员养老金等)起到很好的凭证作用;多年来始终坚持将区上四大班子办公室及区委各部门当年形成的档案都接收进馆,并将各乡镇所形成的婚姻档案全部接收进馆,馆藏由过去的3万余卷增加到5万多卷,可供群众利用的资源大大增加。根据2008年1——7月利用档

案统计,接待档案查阅800多人次,其中查阅与个人有关档案达600多人次,占档案查阅总数的76%,档案的社会作用十分明显。

三、建立“两个体系”要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手段

(一)档案利用现状分析。由于档案资源的分散管理,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人民利用档案极不方便。据了解,区县级综合档案馆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方式多数是

被动等待利用者上门查阅,或者建立网站谨慎地发布单一档案信息提供服务,网站内容受技术人员限制更新速度很慢,广大人民群众利用档案、查阅政府公开信息只能到档案馆查阅,未实现已公开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共享。而部门的档案管理更是受办公条件的限制,不能方便快捷地向人民群众提供档案查阅服务。这一切都极大地制约了档案资源的作用发挥,也反过来造成了社会各界对档案工作的不够重视。

(二)对策。档案的特性(原生性——具有其它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一是逐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各档案形成部门和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将已形成的大量的纸质档案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特别是要将普通群众需要的档案转化为电子信息,为档案资源多人利用奠定基础。要根据本馆的特点及利用者的需求,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实现对网上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加工,把有限的馆藏变成无限的信息资源,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要将已达到国家规定开放期限的档案及时公布,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的需求。三是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数据库,将惠民利民的政策及时公布。四是不断完善档案信息利用系统,通过互联网、政务网,把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由档案馆和档案形成部门共享,开展档案远程利用服务。当前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部门的各种交流活动和业务活动基本都在网上进行,无纸化办公得以实现,同时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成为政务信息新的载体。档案部门要抓住机遇.利用电子政务平台把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前移至文件形成部门,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电子文件实行有效的前端控制,做到档案管理系统与办公系统互相连通,同时建立档案文本信息资源库,将各单位形成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组织上网提供利用。这样既能使档案工作立竿见影地为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有效服务,又能利用电子政务平台推进档案资源建设的进程。

例如:凉州区档案馆在2004——2008年逐步将馆藏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档案(婚姻、知青、招工档案)进行目录信息录入及数字化扫描,实现了这些档案的快速查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利用。另一方面,对全区一级单位当年形成的永久、长期档案都要求进行文件目录的微机录入,尤其对其中“涉及人的档案”更是进行了细化录入,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为群众和社会服务。

四、建立“两个体系”需要档案馆的进一步扩展和开放。

档案馆如果只接收文书档案, 年增长量不算很大, 以凉州区为例, 建国后50多年接收的档案不过5万多卷,近几年有所增长, 每年形成的具有永久、长期保存价值的也不超过3万件。但如果将众多“涉及人的档案”哪怕半数接收进馆, 每年至少以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增长量累计递增, 仅公证、诉讼、就业、失业、企业登记、婚姻登记等档案,每年将以万计增长。面对这样一个增长率, 如果都接收进馆, 档案馆将很快达到饱和状态, 这对任何一个档案馆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这些档案接收进馆,利用工作也将面临重大调整, 首先是开放, 既要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还要做好保密、个人隐私和各方面的权益保护。对档案馆的利用设施、环境也将提出新的要求, 几十平米的阅览室、落后的检索手段将远远不适应新的利用体系的要求, 人力物力也必然要求有较大的增加。

下载“两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3222728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两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322272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徽州区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

    徽州区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 摘 要:自2015年以来,黄山市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目标,以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契机,在全省率先构建“零差价”农药......

    创新组织部门文化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组织部门文化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组织部门文化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07-02-10 16:47:57创新组织部门文化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机关文化贯穿于机关的工作和管理......

    加强廉政审计制度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廉政审计制度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市审计局 李 勤 何钦元 近几年来,宜宾市审计局不断加强廉政审计制度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中的根本性、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

    工商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工商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一、企业信用管理的法律依据 近年来,我国在信用体系建设立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相继修改出台了一批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如......

    关于乡镇惩防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乡镇惩防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是党对在社会主义市场......

    “两个体系”建设培训计划

    “两个体系”建设培训计划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好公司“两个体系”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宣传国家关于“两个体系”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等,普及“两个体系”知识,增强全员安全......

    两个体系建设交流汇报(范文模版)

    加快体系建设 提高服务效能 全力推进重点助残实事 广陵区残联 (2012年2月15日) “两个体系”建设是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和维护残疾人根本利益的制度性保障,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

    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5篇)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扎实推进全省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确保完成2017年“两个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