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险资金管理服务中心内部控制暂行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险资金管理服务中心内部控制
暂行办法(试行)》的通知
内蒙古劳动保障信息网 2009-02-12 16:01
信息索引号:NMG01902—0109000—2007—034 信息名称: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险资金管理服务中心内部控制暂行办法(试行)》的通知
发布机构: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险资金管理服务中心
信息生成日期:二OO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备 注/ 文 号:内医保字〔2007〕34号
公 开 时 限:固定公开
各盟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2号)文件精神,为了加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内部管理与监督,提高内控能力,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安全、高效运行,结合自治区本级实际,我中心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险资金管理服务中心内部控制暂
行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以期对各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高经办能力,促进医疗保险事业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等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附:《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险资金管理服务中心内部控制暂行办法(试行)》
二OO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险资金管理服务中心内部控制暂行办法
(试 行)
为了加强自治区医疗保险资金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自治区医保中心)内部管理与监督,提高内控能力,防范和化解运行风险,规范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工作,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安全、高效运行,维护广大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2号)要求,自治区医保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一章 原则要求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社会保险征缴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的有关规定,规范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基金的收、支、存等主要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第二章 组织机构控制
一、应按照分工合理、职责明确、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设置内部组织机构。内部机构和岗位的设置既要防范和化解管理风险,又要保证经办工作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组织决策控制制度。对内部机构、岗位设置、决策程序、法人授权等做出规定,建立科学民主、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高效严谨的业务规程,健全有效的监督体系。
三、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按照每个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分工,编制岗位说明书,对岗位设置与职责、人员调配与使用、干部培训、考核与奖惩做出规定。严格划分内部的各个不相容岗位,确保不相容岗位人员相互分离;对重要岗位实行任职回避制度;对业务主管、分支机构负责人、关键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对于业务交叉岗位,要求职工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相关业务知识,做到本职岗位精通,同时也熟悉其他岗位业务,不会因为个别人员缺岗而影响单位的整体工作。
第三章 业务运行控制
自治区医保中心具体负责自治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驻呼中、区直企业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大额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工伤生育保险基金以及参保职工个人帐户资金的管理、医疗费用的审核报销;负责自治区本级离休干部医疗费用的审核申报;负责对“两定”医疗机构的服务协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管理以及对全区各统筹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的征缴稽核检查等工作。
一、对参保单位的监督管理。根据征缴科提供的基金征缴入库情况,掌握参保单位及个人的缴费情况,审核并调整各类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保险待遇,建立健全并不断规范参保登记、资格审核及缴费基数
核定、缴费基数的稽核、个人帐户划分、医疗保险费用清欠等工作管理程序,确保医疗保险基金按时足额征缴到位。
二、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医疗费用结算管理。支付科根据定点医院、药店的费用报表,审核后打印出费用结算单,经复审确认,由财务负责人签字,再经分管主任、中心主任签字后交财务人员办理付款。这种逐级审核制度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确保了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三、转诊转院、异地安置人员的审批管理。根据病情确需转区外医院就医的参保患者,先到内蒙古医院或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医保科领取转院审批表,经医院审核同意并盖章后,到医保中心监察科办理审批手续并登记备案。长期异地居住退休人员或驻外办事机构办理异地安置手续,需领取审批表,填写有关内容到医保中心监察科办理审批手续,经批准后备案,信息录入微机。
四、费用审核控制。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支付范围、支付标准对医保基金、工伤基金、生育基金的支付进行认真审查,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开支范围和支付标准。每项业务审核,均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程序完成,并打印出结算单据签名确认,发现不符合规定的退回重审,特殊情况,组织相关人员会审。
五、费用支付控制。各项保险费用需打印出支付单据并附原始发票,经医务、财务人员审核后,由财务负责人签字,再经分管主任及中心主任签字后才可支付。
六、费用稽核控制。支付科、监察科通过计算机联网对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发生的医疗费用实施监控和不定期现场抽查,对异常费用应通过现场检查确认。
七、档案管理。相关业务的原始资料以及办理过程中涉及的资料,按照档案管理规定及时留存、归档、立卷、保管,做到建档有规定、调档有制度。原始档
案、资料应由专人管理,单位或个人查阅档案,须持介绍信或相应的证明。未经部门负责人批准不得将档案资料外借。
八、安全管理。各科室在业务经办过程中,经办人、复核人的计算机的操作权限相互分离,一人一密码,严禁以他人密码进入计算机系统,同时要保留各项业务办理情况的操作过程。
第四章 基金财务控制
一、岗位设置。按照管理权限、分级审核的原则,设立原始资料审核、出纳、记帐、凭证审核、登帐、会计资料归档、会计负责人等财务岗位。
二、岗位职责。服从内控制度要求,本着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原则,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并且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三、基金专户使用管理。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统筹基金与个人帐户基金不得相互挤占。按规定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基金专户,支出户只能用于接收财政专户划拨资金,其存款只能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且其利息只能划拨财政专户,年终支出户存款余额应清零。
四、财务处理。财务部门依据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的规定建帐、记帐、登帐和编制会计报表,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依据审核无误、真实、合法、有效、完整的原始凭证编制记帐凭证。需更正会计记录,要严格履行经办人盖章、部门负责人审核手续,并附有详细记录和说明。
五、基金支付控制。财务部门对原始票据进行审核把关,对不真实、不完整、不合法的原始票据不予接受或要求其更正补充。基金支出时,必须建立由初审、计算、复审、会计主管审核签字、分管主任和中心主任审批签字制度。对于大额资金的调拨、基金支付业务,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集体决策,中心主任审批。
六、票据和印章管理。按照责任分离制度的规定,建立基金财务票据和印章管理制度,严禁一人保管所有财务印鉴。财务专用章与法定代表人私章必须分开保管,使用财务印鉴章时必须核对、审核原始凭证和财务专用票据的金额;货币、有价证券保管与财务处理相分离;重要空白财务专用票据的保管与使用相分离;收款收据的保管与使用相分离。对财务专用票据、业务征缴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收回、注销等严格管理。
七、对帐制度。按照财务对帐制度,支出户、财政专户存款与银行对帐单及财政明细帐核对,并编制银行和财政余额调节表,总帐与明细帐核对。做到帐证、帐帐、帐表、帐实相符,编制会计报表前,必须完成各种财务对帐,不定期由非经办人核对银行帐。
八、报表报送。按月、季、年将基金收支报表及有关会计资料报送部门负责人和分管主任审阅签字,再报上级主管部门。
财务部门按季对基金收支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基金收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供领导参考。
九、基金预算。年度终了前根据本年度基金预算执行情况,提出下一年度的收支计划,编制下一年度基金预算草案,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经批准后执行。对预算执行情况应定期进行分析。
十、基金决算。在对各项基金收支及存款余额核对无误后,财务部门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表式和填报要求,编制年度基金会计决算报表,并对全年基金的收支、结余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经审核后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
十一、财务交接。会计人员调动或其他原因离职,必须按规定进行交接。一般会计人员交接,由财务负责人监交;财务负责人交接,由单位负责人或上级单位派人监交。移交清单一式三份,移交人、接交人、监交人签字后生效。
第五章 信息系统控制
一、根据业务流程和业务系统功能划分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能,制定信息系统管理的业务程序,明确业务操作人员等各类人员的职责和使用权限,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数据操作所依据的有效凭证和必须履行的审批手续。
二、建立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数据录入、修改、访问使用、保密、维护的权限管理制度,不同用户应分配不同的权限,操作人员使用的密码(口令)应由本人管理并定期修改。
三、建立电子信息数据的备份恢复制度,采取多介质备份和远程备份等措施,防范出现因不可抗因素造成重要资料和数据丢失的风险,确保数据安全。
四、建立业务数据录入修改内部监督控制办法。业务数据的录入应手续齐全,数据修改应由业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主管领导批准后方能进行,数据修改应留痕备份。系统管理人员不得擅自修改业务数据。
五、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反馈制度。对业务数据等信息管理、交流和反馈做出明确规定,确保领导及时了解各项业务的办理情况。加强网络和计算机病毒防护,保障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
第六章 监督检查
一、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立
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遵守党纪国法,干部职工要廉洁自律、洁身自好,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名合格的国家工作人员。
二、加强各项业务经办、管理制度建设,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在源头上防止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切实加强医保基金监督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权利行使部门和岗位的监督检查。堵塞各种管理漏洞,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中心负责人定期对本部门内部监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建立检查记录。接受劳动保障厅基金监督部门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立即督促纠正,并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第二篇: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通知
附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 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第七条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 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章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第八条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第九条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
位领导担任组长。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第十条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是否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是否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
(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三)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五)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包括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六)其他情况。
第十一条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
以下方面:
(一)预算管理情况。包括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臵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二)收支管理情况。包括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三)政府采购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四)资产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
任;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是否按照规定处臵资产。
(五)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概算投资;是否严格履
行审核审批程序;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六)合同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是否 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七)其他情况。第十二条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
(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
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三)归口管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四)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五)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六)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七)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八)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第三章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第十三条单位应当单独设臵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第十四条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
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五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第十六条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十七条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
单位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第十八条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 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第四章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第一节预算业务控制
第十九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臵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条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
(一)单位应当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
(二)单位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第二十一条单位应当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
第二十二条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
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第二十三条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第二十四条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
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第二节收支业务控制
第二十五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臵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六条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
业务部门应当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
第二十七条有政府非税收入收缴职能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项 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按照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或者私分。
第二十八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臵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不得拆本使用,做好废旧票据管理。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臵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单位不得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政票据、发票等票据,不得擅自扩大票据适用范围。
第二十九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单位应当合理设臵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条单位应当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一)加强支出审批控制。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越权审批。
(二)加强支出审核控制。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单据来
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支出凭证应当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确保与经济业务事项相符。
(三)加强支付控制。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签发的支付凭证应当进行登记。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当按照公务卡使用和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
(四)加强支出的核算和归档控制。由财会部门根据支出凭证及时准确登记账簿;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应当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根据国家规定可以举借债务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债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不得由一人办理债务业务的全过程。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单位应当做好债务的会计核算和档案保管工作。加强债务的对账和检查控制,定期与债权人核对债务余额,进行债务清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第三节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第三十二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四条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预算与计划的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和相关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按照已批复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计划。
第三十五条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按照规定选择政府采购方式、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对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等事项应当加强内部审核,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第三十六条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政府采购文件,由指定部门或专人对所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
第三十七条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的管理。指定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工作。
第三十八条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的记录控制。妥善保管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等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定期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第三十九条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安全保密的管理。对于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单位应当与相关供应商或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
第四节资产控制
第四十条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
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臵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第四十一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臵岗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一)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二)严禁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要配臵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三)按照规定应当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应当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第四十二条单位应当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
第四十三条单位应当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第四十四条单位应当加强对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对配臵、使用和处臵等关键环节的管
控。
(一)对资产实施归口管理。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落实资产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贵重资产、危险资产、有保密等特殊要求的资产,应当指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并规定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和审批程序。
(二)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明确资产的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臵的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三)建立资产台账,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单位应当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财会、资产管理、资产使用等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对账,发现不符的,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四)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资产的统计、报告、分析工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第四十五条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对外投资的管理。
(一)合理设臵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对外投资决策与执行、对外投资处臵的审批与执行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二)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三)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追踪管理,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对外投资的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情况。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和不按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部门及人员,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五节建设项目控制
第四十六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单位应当合理设臵岗位,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第四十七条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决策过程及各方面意见应当形成书面文件,与相关资料一同妥善归档保管。
第四十八条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单位内部的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
第四十九条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单位应当采取签订保密协议、限制接触等必要措施,确保标底编制、评标等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第五十条单位应当按照审批单位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财会部门应当加强与建设项目承建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建设进度,加强价款支付审核,按照规定办理价款结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建设项目,单位应当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支付资金。
第五十一条单位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第五十二条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单位建设项目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
第五十三条建设项目竣工后,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并根据批复的竣工决算和有关规定办理建设项目档案和资产移交等工作。
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资产管理。
第六节合同控制
第五十四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臵岗位,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
单位应当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第五十五条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订立的管理,明确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工作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记录并妥善保管。
第五十六条单位应当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对方或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按时履行的,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单位应当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第五十七条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合同履行情况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未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财会部门应当在付款之前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第五十八条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登记的管理,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实行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单位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
第五十九条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纠纷的管理。合同发生纠纷 的,单位应当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协商谈判。合同纠纷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经办人员应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并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第五章评价与监督
第六十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
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第六十一条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臵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六十二条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
第六十三条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第六十四条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 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国务院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第六章附则 第六十五条本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关于印发《效益工资分配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版)》的通知
中铁十七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文件
公司人力〔2012〕28 号
关于印发《效益工资分配
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版)》的通知
公司各单位:
《效益工资分配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版)》经领导联席会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效益工资分配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版)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劳资效益工资分配通知
抄送:集团公司劳资培训部,公司领导,机关各部、室、科,存档。
中铁十七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室2012年5月25日印发
效益工资分配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版)
为完善企业工资奖金分配制度,规范职工薪酬管理,建立良好的工资奖金分配运行机制,确保职工奖励基金与企业产值、经济效益、职工表现等有机结合,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结合公司实际,研究制定了本办法。
一、效益工资的分配管理原则
1、坚持效益工资与分公司(区域)完成的产值、实现的经济效益和相关指标考核挂钩的原则;
2、坚持职工个人收入与岗位职务、技术(技能)、工作业绩和综合表现挂钩的原则;
3、坚持客观、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原则。
二、效益工资基数的核定与分配标准
1、公司根据各分公司(区域)完成的产值、实现的经济效益和上交的货币资金等情况核定效益工资基数;
2、效益工资的60%为固定效益工资,公司统一造表发放;
3、效益工资的40%为浮动效益工资,各分公司(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分配细则,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三、效益工资的计算与发放
1、国内人员固定效益工资=效益工资基数×60%×职务系数÷当月天数×实际出勤天数,国外同级别人员固定
效益工资=国内人员固定效益工资×2.5倍,由人力资源部结合职工考勤按月造表发放;
2、浮动效益工资由各分公司(区域)根据分配细则自行造表,原则上总额不超出公司规定的40%,报人力资源部审核后发放;
3、所有人员的效益工资均由编制所在项目核发,部分人员在两个项目兼职的,将考勤汇总在一个项目核发,不得重复发放,效益工资以货币形式发放、列支。
四、有关规定
1、效益工资实行动态管理,随职务或岗位(工种)的变动而变动,易岗易薪;
2、各单位要严格执行本规定,不得超奖、超发。要自觉接受上级的检查审计监督,对越权违规发放的效益工资,要如数追收并追究分公司(区域)主管领导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3、个人效益工资应交税部分,按国家有关规定由财务代扣代缴。
五、本办法自2012年4月起执行,与其有冲突的以本办法为准。
六、本办法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 民政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 民政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盟市财政局、民政局,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财政局、民政局:
为加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务院令第577号)和财政部、民政部《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社〔2011〕6号),以及自治区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 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 2013年5月18日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中央和自治区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分担机制,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务院令第577号)、财政部 民政部《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社〔2011〕6号),以及自治区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是指中央和自治区各级财政安排的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遭受自然灾害地区农村牧区居民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临时困难,紧急转移安置和抢救受灾群众,抚慰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恢复重建倒损住房,以及采购、管理、储运救灾物资等项支出。
第三条 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方针,受灾群众生活困难主要通过灾区群众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和互助互济,以及各级政府帮扶等方式加以解决。地方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可能,确定对受灾群众的救助项目和救助标准,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第四条 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使用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分级管理、分级负担;
(二)专款专用、重点使用;
(三)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四)强化监督、注重时效。
第二章 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和灾情核查、评估
第五条 自然灾害等级划分为特大自然灾害、重大自然灾害和一般自然灾害。受灾地区一次自然灾害过程出现《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情况的,视为特大自然灾害;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15%以上,或100万人以上的,参照《国家自然再好救助应急预案》规定,视为特大自然灾害。
受灾地区达到《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规定的自治区级响应启动条件(达到自治区级Ⅳ级应急响应条件但未达到国家级应急响应条件)的,视为重大自然灾害。
受灾地区出现除特大、重大自然灾害以外情况的,视为一般自然灾害。
第六条 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各级民政部门应核查灾情并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及时统计和逐级上报灾情,同时根据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及时启动地方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第七条 自治区民政厅接到灾情报告后,应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并组织专家会商分析灾情。对确认为重大自然灾害的,启动自治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待灾情稳定后,自治区民政厅应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评估小组,采取抽样评估。典型评估或专项评估等办法,并参考各类灾害主管部门评估数据,对灾区的灾害损失情况进行评估。
第八条 地方各级民政部门在统计核查灾情过程中,应做到及时、科学、准确,并保存好统计核查工作的原始档案,接受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第三章 补助项目和补助内容
第九条 中央财政和自治区本级财政对遭受特大、重大自然灾害的地区,按以下项目安排补助资金:
灾害应急救助,用于紧急抢救和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解决受灾群众灾后应急期间无力克服的吃、穿、住、医等临时生活困难。
遇难人员家属抚慰,用于向因灾死亡人员家属发放抚慰金。
过渡性生活补助,用于帮助“因灾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无房可住、无生活来源、无自救能力”的受灾群众,解决灾后过渡期间的基本生活困难。
倒塌、损坏住房恢复重建补助,用于帮助因灾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的受灾群众恢复重建基本住房,帮助因灾住房一般损坏的受灾群众维修住房。
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用于帮助因旱灾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解决口粮和饮水等基本生活困难。
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用于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冬令春荒期间的口粮、衣被、取暖等基本生活困难。
自治区级救灾储备物资采购和管理经费,用于采购自治区级救灾储备物资和补助自治区级代储单位管理自治区级救灾物资储备费用支出,每年按实际采购储备物资金额的6%核定。第十条 自治区财政厅、民政厅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救灾工作实际需求,适时调整自治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项目,并确定相应的自治区补助标准。第四章 资金预算安排、申请和拨付
第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常年灾情和财力可能编制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预算,并在执行中根据灾情程度进行调整。
第十二条 遭受自然灾害后,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民政部门根据灾情制定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分配方案,并根据资金分配方案及时拨付资金。
第十三条 必要时,地方各级财政、民政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可按规定程序逐级向上申请补助资金。对遭受特大、重大自然灾害的地区,盟(市)财政、民政部门可向自治区财政厅、民政厅申请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
申请灾害应急救助和遇难人员家属抚慰补助资金的,申请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次灾害过程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人数,死亡(失踪)人数,盟(市)、旗县(市、区)财政部门安排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情况,并附受灾旗县(市、区)灾情数据统计表。申请倒塌、损坏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的,申请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次灾害过程造成倒塌和严重损坏住房户数和间数,一般损坏住房户数和间数,盟(市)、旗县(市、区)财政部门安排灾后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情况,并附受灾旗县(市、区)灾情数据统计表。
申请过渡性生活救助补助资金的,申请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次灾害过程造成“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无房可住、无生活来源、无自救能力”的受灾群众户数和人数,盟(市)、旗县(市、区)财政部门安排过渡性生活救助资金情况,并附受灾旗县(市、区)灾情数据统计表。
申请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补助资金的,申请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次灾害过程农作物受旱面积、绝收面积,因旱造成群众基本生活困难需政府救济人数,盟(市)、旗县(市、区)财政部门安排临时生活困难救助资金情况,并附受灾旗县(市、区)灾情数据统计表。申请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补助资金的,申请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因灾基本生活困难需政府救济人数,盟(市)、旗县(市、区)财政部门安排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资金情况,并附受灾旗县(市、区)灾情数据统计表。
在上述申请文件中,盟(市)财政、民政部门要按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科目如实上报地方救灾资金安排情况。不得将其他渠道安排的资金作为地方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上报。灾情稳定后,民政部门应及时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上报救助对象信息。
第十四条 根据盟(市)财政、民政部门申请文件,自治区财政厅、民政厅按灾情评估结果、补助项目和补助标准以及各级财政分担比例,核定中央和自治区自然灾害补助资金。
第十五条 自治区财政厅、民政厅应在核实有关情况后及时办理拨款通知,同时报送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抄送审计厅、盟(市)公署(人民政府)办公厅和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第十六条 收到自治区财政厅和民政厅下达的补助资金拨款通知后,盟(市)财政、民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预算执行管理工作要求,统筹地方财力及时分配和拨付补助资金,增强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性,并按规定分列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和地方自然灾害生活补助科目,同时将拨款文件报送同级人民政府、自治区财政厅、民政厅。
第十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工作需要,在本级预算中安排必要的救灾工作经费,支持灾害救助能力建设,确保救灾工作顺利开展。第五章 资金分担比例和考核
第十八条 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地区所需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由中央、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财政共同负担,具体分担比例:中央财政负担70%、自治区本级财政负担15%、盟市、旗县财政负担15%。重大自然灾害地区所需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和自然灾害特点等因素确定,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第十九条 自治区财政厅、民政厅每年年底按各级财政分担比例对各盟(市)、旗县(市、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年中执行期间,在一般情况下,对各地未先安排资金的,中央财政、自治区本级财政原则上不安排补助资金;在紧急情况下,自治区本级财政可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求和盟(市)财政、民政部门申请,按照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核定灾情和自然灾害生活补助标准,先行安排一部分应急补助资金,同时,各地应根据救助工作需要,及时安排应急补助资金;自治区本级财政在每年年底安排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资金时,将把当年各地落实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情况作为一项分配因素考虑,按各级财政分担比例对地方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第二十条 盟(市)、旗县(市、区)财政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分担比例和考核办法,由盟(市)财政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制定。第六章 资金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财政、民政部门要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对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实行专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和擅自扩大资金使用范围。第二十二条 旗县(市、区)民政部门要规范救助款物管理,严格按照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的工作规程,通过“户报、村评、乡审、县定”四个步骤确定救助对象。采取现金救助形式的,要遵守财务管理有关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应将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纳入“一卡(折)通”发放;采取食物救助形式的,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管理有关规定,及时采购救助物资并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第二十三条 各级财政、民政部门要自觉接受检查、审计等部门对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和纠正。第二十四条 自治区财政厅、民政厅对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和资金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抽查,对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427号)和其他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盟(市)财政、民政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报自治区财政厅、民政厅备案。
第二十六条 用于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的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捐赠资金,其使用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关于印发《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 家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 会
关于印发《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改规划〔2007〕794号
国务院各部门、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我委商有关部门起草了《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经报请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附: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国 家 发 改 委
二○○七年四月十四日
附件:
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国家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由国务院审批或授权有关部门批准的规划。
第三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要突出指导性、预测性、宏观性。规划的编制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突出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能够以指导意见等形式引导发展的领域,一般不编制规划。
国家级专项规划的编制原则上应限于以下领域:
(一)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
(二)需要国务院审批或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领域;
(三)涉及重大产业布局或重要资源开发的领域;
(四)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要求的领域。
第四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原则上要与国家总体规划保持一致,特殊领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章 立 项
第五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编制。
第六条 编制国家级专项规划均需制定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包括规划编制必要性、规划期、衔接单位、论证方式、进度安排和报国务院审批的依据或理由等。
第七条 工作方案是国家级专项规划立项的依据,由发展改革部门统筹协调后予以立项确认。
第三章 起 草
第八条 编制国家级专项规划,必须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第九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文本一般包括现状、趋势、方针、目标、任务、布局、项目、实施保障措施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内容要达到以下要求:符合国家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尽可能量化,发展任务具体明确、重点突出,政策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对需要国家安排投资的规划,要充分论证并事先征求发展改革和相关部门意见。
第四章 衔接和论证
第十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的发展方针、目标、重点任务要与国家总体规划保持一致,相关规划之间对发展趋势的判断、需求预测、主要指标和政策措施要相互衔接。
第十一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草案,应送发展改革部门与国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涉及其他领域的,还应送相关部门进行衔接。
有关部门自收到规划草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反馈衔接意见。
第十二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草案,由发展改革部门与有关部门共同组织论证。
第十三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应委托规划专家委员会、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或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参加论证的其他相关领域专家不少于专家总数的1/3。
论证后应出具论证报告。论证报告应全面、客观、公正,由专家组组长签字,并附每位专家的论证意见。
第五章 报 批
第十四条 需由国务院批准的专项规划,要拟定计划。编制部门应在已确认的立项基础上,于每年10月向发展改革部门提出下一国家级专项规划报批建议。发展改革部门商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拟订国家级专项规划审批计划,于每年12月前报国务院,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基础工作不深入,不能保证在一年内完成上报程序的规划,不应列入审批计划。
各部门应按照审批计划有序报批。未列入审批计划的,原则上不予受理。
第十五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报批时,除规划文本外还应附下列材料:
(一)编制说明,包括编制依据、编制程序、未予采纳的相关部门和专家意见及其理由等;
(二)论证报告;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报送的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六条 报国务院审批的国家级专项规划,编制部门须会签发展改革部门后上报,也可与发展改革部门联合上报。国务院授权由有关部门批准的国家级专项规划,编制部门应会签发展改革部门。
第六章 备案和公布
第十七条 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印发或批准的专项规划应在印发同时报国务院备案,并抄送发展改革部门。
第十八条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以及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外,国家级专项规划应在批准后一个月内向社会公布。国家级专项规划报批时,应明确公布事项,即全文公布、删去涉密内容后公布或不公布,以及公布机关。
第十九条 发展改革部门建立规划信息库。有关部门在规划印发的同时,应将电子文档和纸质文件送发展改革部门入库。
第七章 实 施
第二十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经批准后,编制部门要及时对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保障规划的实施落到实处。
第二十一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实施过程中,编制部门要加强跟踪监测,应适时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向审批机关提交评估报告。
第二十二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经评估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进行修订的,编制部门应将修订后的规划报原审批机关批准。规划期十年及以上的,应进行定期滚动修订。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非国家级专项规划,应参照本办法加强内部管理,确保规划编制质量。
第二十四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由规划编制部门商财政部门列入部门预算。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发展改革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二○○七年五月一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