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网络提高小学生习作绩效
利用网络提高小学生习作绩效
摘 要:2 1世纪的教育是网络化的教育,让网络走进小学生习作课堂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可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丰富习作资源,指导习作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写作,互动评改,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生习作绩效。
关键词:利用网络习作指导习作评改
正文:
21世纪的教育是网络化的教育,让网络走进小学生习作课堂是社会发展的需求。面对习作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进行“利用网络提高小学生习作绩效”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可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丰富习作资源,指导习作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写作,互动评改,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生习作绩效。
一、情景交融,教学手段网络化
1.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真实具体的写作素材,为写好作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它集光、声、像于一体,营造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写作。
例如我在教学想象作文《未来的……》时,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人们想象中的各种未来的东西,直观形象的图画,栩栩如生的文字描述,使得学生兴致很高,每个人都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利用网络了解了令人憧憬的未来世界。多媒体网络展示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逼真形象,不仅使学生进入情境,还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并产生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情境教学就把“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
2.提供素材,丰富习作内容。
写作的内容和情感都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由于小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因此,在写作时,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更不知如何去写。而网络世界包罗万象,网络信息丰富多彩,网络资源浩如烟海,能够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生动鲜活的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视野,解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如习作《可爱的××(一种小动物)》,上课前让学生根据习作要求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进行观察,教学时,一改过去让学生带实物进教室观察的做法,拍几组动物活动视频和照片,事先制作好课件让学生观察,教师进行指导,再让学生把看到的写下来,看不清或记不下来还可重放,再看,再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加上联想,使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形象展现在眼前,这样节省了时间,增强了准确程度,提高了习作教学效率。
3.思路导航,指点习作方法。
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事先设立下拉菜单“作前提示”和“作文构思范例”,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进行写作指导时可以在教师机上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写得不够好的地方,教师可以直接移动光标插入,指出优点及不足,帮助学生理清习作的思路,并鼓励学生独辟蹊径。
二、多向交流,评改方式网络化
“作文不厌百回改。”从某种程度上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作文修改成了教师的沉重负担。其实,评改文章不只是老师的事,首先是学生的事。叶圣陶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们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利用网络进行习作评改能有效改变传统作文批改的“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的现状,在网络环境下能培养学生进行自评互改能力,增强师生间、生生间以及家长与学生间的互动,实现习作评改的多渠道开放,多元交流,充分展示作文评改教学的创造魅力。
1.网络评改提高了教师批改的效率。
过去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在学生交上的作文本上修改批语。教师费时费力,不堪重负,而学生收效甚微。这种作文修改方式以牺牲教师大量的工作时间,牺牲作文文面和增加学生抄写负担为代价。而利用网络批改作文,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计算机对文档的处理功能非常强大,操作十分便捷,作文完稿后,既可小作润色,也可以大加斧正,作文文面规范、整洁、清晰,既缩短了教师批阅时间也省去了学生抄写时间。
2.网络评改使每个学生均得到赏识。
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欲望。但是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除了少数学生的作文能在班上宣读或张贴外,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是写完以后“深藏闺中无人识”,除了教师之外再没有其他读者了。长此以往,学生无法体会到写作带来的成功喜悦,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被削弱,以至湮没。网络评改则改变了这种封闭局面,学生的作文一旦写完,就可以在网络上交流,每个人的作文都得以传阅,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被赏识的喜悦。这种成功的享受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写作心态并乐于写作。
3.网络评改开通了多向交流的渠道。
利用网络进行评改,突破了传统作文本造成的交流的时空限制,评价的渠道从单向转向多向,可以采取习作者自评、同学之间互评互改、任课教师评改、家长评改、网友评改等十余种评改方式,另外,还可以利用论坛、QQ群、博客评改,通过不同层面的批改和交流渠道的开通,为学生习作提供快捷的反馈,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到写作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网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觉得写作文不再是一件苦差事,也使语文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教学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小学生的习作绩效。我坚信,只要科学地利用好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优势,语文作文教学的效率就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谢海龙 《网络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电化教育研究》 2003年(1)
[2]高婉荣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新型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中国电化教育》 2002年
[3]沈 静 《学生主体网络作文讲评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 《北京电化教育》 2001年
第二篇:利用网络平台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利用网络平台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 陈秀兰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校园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小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和利用能力大为提高。这就为小学生的作文学习提供一个更为广阔与自由的天地。作文教学如何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以及搭建“网络平台”,引进广阔真实的写作素材,实现更加开放的全方位的思考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让学生享受到作文带来的乐趣,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将在轻松愉快中得到很大的提高。
一、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计算机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内容。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制约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加强生活实践以外,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引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入情入境,真所谓“坐在家中看世界”。鼠标轻点大千世界尽在眼前。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尝试写作。
要写出好作文必须注重书面语言和日常生活的积累。我请学生在班级网站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引导他们在主页上开辟“写作素材库”专栏,一方面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素材库;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记入“写作素材库”,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每两周利用专题课进行写作素材交流,相互补充,去伪存真。这样,作文就不再成为“无米之炊”。有了互联网,只要我们上网搜索,写作素材取之不竭,应有尽有。学生上网阅读各种课外书籍,加强语言积累,日积月累,必定能提高习作水平。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利用网络的多元化,优化作文课堂教学
网络是一个多元的空间,你可以来,我可以来,他也可以来,网络环境的创设,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使作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更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网络作文教学过程,能显示出多方面的优势,它不仅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开放:网络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处理习作材料的平台。在上网络作文课“介绍家乡的特产”时,考虑到虽然是特产,但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了解,我就先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特产的资料方法,让学生通过图片和介绍,边看边议论,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充实了他们的思想。因此这堂作文课在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的基础上,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习作,效果甚佳。网络化的作文教学的迅猛发展,给作文教坛带来了活力与生机。人机互动、机机互动、师生互动的相互交流,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营造出“愉快学作文”的轻松氛围。
三、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提高学生批改的能力
利用网络进行作文评改可以加快评改节奏,提高评改效率与质量,而更重要的能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学生学得兴趣高,收效大。教师通过网络浏览学生习作,从中选出具有典型优、缺点的习作,投影到大屏幕,不同段落,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之处可显红色,不妥之处可以闪烁。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字、词、句、标点等部分集体评议,方便地实现增、删、变、换等修改。通过集体评改,学生对本次习作的要求更加明确,能从范例中取长补短,对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参照范例进行自主修改、小组互改。网络为学生创造了相互启发,疏导与帮助,取长补短的良机,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作文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对学生的机进行操作监控,发现存在问题,及时通过网络反馈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这样的评改,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作文的水平,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发布自己作品的天地,接受同学、教师以及家长的评价。总之,利用网络进行互动式作文评价,方便、快捷,效果又比较突出,学生的写作兴趣被调动起来,阅读作文的兴趣加浓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教师的劳动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开辟出了作文教学的新境界。
四、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建立作文发表园地
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我校在网上开辟了“四季青语文网”、丹顶鹤文学社,既能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网上辅导,更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园地。如果学生的习作随着教师写上一两句可有可无的评语而画上一个句号,那学生的写作热情不高就不难找到原因了。受到同学老师的共同关注,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还指导学生把修改过的图文并茂的作文通过“凤凰语文网”发送到作文网站上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小朋友进行交流、欣赏,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也可以把学生作文打印出来,编辑成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些积极做法都是促进学生进行写作的不竭动力。
利用网络发表学生的作文,不必经过主编的审定、筛选、淘汰,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自评互评等形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在不断练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写作水平。本学期,我指导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功能把自己的作文传送给大家共同欣赏。同学们自由点击自己喜欢的作文,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的作文,并及时评析,反馈建议,进行修改。这样的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自己的作文发表在网上,受到别人的关注,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会带动学生的创作欲,使其对作文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另一方面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多媒体为学生的作文发展提供了一架好的梯子。
总之,多媒体网络作文教学是现代教育思想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作文课利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创造一个互动,合作、探究的环境,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探究学习,体会到了自主建构知识的快乐;利用多媒体网络去合作交流,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利用多媒体网络创作作文,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利用多媒体网络去展示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长此以往,每一位学生都将享受到作文带来的乐趣,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将在轻松愉快中得到很大的提高。
(陈秀兰盐城市第一小学)
第三篇:(毕业论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
张进 东村侯陵屯中心校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但仍然收效不大,每次习作学生们都皱着眉,挠着头,完成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进行课程改革后的今天,农村的习作教学仍然是所有教学课程中的一环薄弱环节,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相比,历来就存在着差距,特别是习作教学,差距更大。而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重视语言交流。
农村学生平时的言语交谈大多用方言(尤其是我们少数民族居多的地方,交流时一般都用本民族的语言。),有的同学即使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还不能用普通话表达,这给习作带来极大的阻力。平常,同学们用方言交流,思路很清晰,内容很充实,但在习作中就会出现方言、语病连篇,词不达意,令人啼笑皆非,为此教师要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谈,无论在上课、下课、班里、校园、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都要用普通话作为言语交际工具。口头表达是习作的基础,农村小学生信息量少(我觉得农村小学生应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益的电视,加强语言的积累),口头表达能力弱,教师要利用语文课上的“口语交际”为学生搭建语言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之后,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口头造句水平提高,方言的使用率大大减少,一些语病也在习作中大量减少。
二、培养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小学所设立的各科教学中,农村小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就是习作,他们普遍感到“怕习作,习作难。”小学生每单元有一次习作课,虽然老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还是茫然不知如何落笔。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们都皱 着眉,挠着头,完成了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枯燥乏味的习作课,强迫学生去习作,效果极差。只有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了兴趣,便不再视其为负担。同时要多鼓励学生去写作,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能源,是去完成一件事的动力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
三、感受生活,以日记的形式积累素材,培养观察力。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不够,孩子在家里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里缺乏熏染孩子的文化氛围。加上地处农村,信息不灵通,学生见闻受到限制,写作思路不宽,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常常苦恼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素材。这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身处农村的学生,大都热爱劳动,对生产实践活动有真切的体验,而且,农村天地广阔,大自然万物千姿百态,风景优美,民俗风情富有特色,这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如何挖掘这笔财富?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找“米”下锅。老师要指导引导学生详细观察人物事件、搜集积累写作素材、观点和材料,同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看法,于平凡的人事中发现闪光点,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身边的一景一物,人情世事,都将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同时,要引导学生及时抓住自己的心灵感应,或褒贬,或喜悲,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参加完一次活动,每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既积累写作材料,又锻炼了书面的言语表达能力。经过坚持不懈,学生习作时选材范围广了,语句较前优美流畅,习作中不再有行 文枯涩之感,思维灵活,而且大多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但是,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叶圣陶先生语:“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能给他们内心世界荡起涟漪,他们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这样,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四、把讲读课文教学和习作教学相结合,加强语言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语言积累是习作的基础。“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每学习完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坚持每天练笔。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 开,致使学生在语基部分能得高分而写起作文来仍感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的课文时,都要认真钻研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内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习作指导渗透到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并把学到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在写作教学指导时既节省时间,又能使学生在短小、精悍的点拨中尽快掌握写作方法。结合每天的日记练笔,既增加语言积累,又不断完善写作技巧。
五、个性评价,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习作评语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它起着评价、导向、指点、教育的作用。教师在习作评语中要用“爱”来滋润学生的心,既真诚地指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又保护学生的习作热情,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习作中难免存在许多毛病,老师要从文中寻找一些可褒奖的地方加以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面对毛病处采用委婉的口气,带有鼓励性、启发性地指出。这样,使学生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从老师亲切的批语中恍然大悟,进而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反复的跌倒爬起、跌倒又爬起的训练历程中,学生感到有老师这位可信赖的“大朋友”的亲切关怀,逐渐克服了对作文的恐惧感,在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习作,在每次习作训练来临时,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同时,要对优秀作文组织大家共同评 议,说出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提高认识水平,使他们心中憋着一股劲,产生写作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 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肖敏著《师心流霞》
云南科技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 3、2007年第9期《云南教育》作者丁浩清《农村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4、2009年第5期《新课程——小学》作者徐兰花《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第四篇:(毕业论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
2009级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
学号: 姓名:张成林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但仍然收效不大,每次习作学生们都皱着眉,挠着头,完成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进行课程改革后的今天,农村的习作教学仍然是所有教学课程中的一环薄弱环节,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 培养 农村 小学生习作 能力
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相比,历来就存在着差距,特别是习作教学,差距更大。而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 重以下几点。
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重视语言交流。
农村学生平时的言语交谈大多用方言(尤其是我们少数民族居多的地方,交流时一般都用本民族的语言。),有的同学即使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还不能用普通话表达,这给习作带来极大的阻力。平常,同学们用方言交流,思路很清晰,内容很充实,但在习作中就会出现方言、语病连篇,词不达意,令人啼笑皆非,为此教师要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谈,无论在上课、下课、班里、校园、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都要用普通话作为言语交际工具。口头表达是习作的基础,农村小学生信息量少(我觉得农村小学生应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益的电视,加强语言的积累),口头表达能力弱,教师要利用语文课上的“口语交际”为学生搭建语言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之后,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口头造句水平提高,方言的使用率大大减少,一些语病也在习作中大量减少。
二、培养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小学所设立的各科教学中,农村小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就是习作,他们普遍感到“怕习作,习作难。”小学生每单元有一次习作课,虽然老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还是茫然不知如何落笔。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们都皱着眉,挠着头,完成了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枯燥乏味的习作课,强迫学生去习作,效果极差。只有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了兴趣,便不再视其为负担。同时要多鼓励学生去写作,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能源,是去完成一件事的动力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
三、感受生活,以日记的形式积累素材,培养观察力。
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不够,孩子在家里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里缺乏熏染孩子的文化氛围。加上地处农村,信息不灵通,学生见闻受到限制,写作思路不宽,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常常苦恼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素材。这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身处农村的学生,大都热爱劳动,对生产实践活动有真切的体验,而且,农村天地广阔,大自然万物千姿百态,风景优美,民俗风情富有特色,这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如何挖掘这笔财富?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找“米”下锅。老师要指导引导学生详细观察人物事件、搜集积累写作素材、观点和材料,同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看法,于平凡的人事中发现闪光点,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身边的一景一物,人情世事,都将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同时,要引导学生及时抓住自己的心灵感应,或褒贬,或喜悲,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参加完一次活动,每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既积累写作材料,又锻炼了书面的言语表达能力。经过坚持不懈,学生习作时选材范围广了,语句较前优美流畅,习作中不再有行文枯涩之感,思维灵活,而且大多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但是,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叶圣陶先生语:“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能给他们内心世界荡起涟漪,他们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这样,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四、把讲读课文教学和习作教学相结合,加强语言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语言积累是习作的基础。“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每学习完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坚持每天练笔。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开,致使学生在语基部分能得高分而写起作文来仍感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的课文时,都要认真钻研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内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习作指导渗透到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并把学到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在写作教学指导时既节省时间,又能使学生在短小、精悍的点拨中尽快掌握写作方法。结合每天的日记练笔,既增加语言积累,又不断完善写作技巧。
五、个性评价,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习作评语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它起着评价、导向、指点、教育的作用。教师在习作评语中要用“爱”来滋润学生的心,既真诚地指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又保护学生的习作热情,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习作中难免存在许多毛病,老师要从文中寻找一些可褒奖的地方加以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面对毛病处采用委婉的口气,带有鼓励性、启发性地指出。这样,使学生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从老师亲切的批语中恍然大悟,进而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反复的跌倒爬起、跌倒又爬起的训练历程中,学生感到有老师这位可信赖的“大朋友”的亲切关怀,逐渐克服了对作文的恐惧感,在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习作,在每次习作训练来临时,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同时,要对优秀作文组织大家共同评议,说出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提高认识水平,使他们心中憋着一股劲,产生写作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 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肖敏著《师心流霞》 云南科技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 3、2007年第9期《云南教育》作者丁浩清《农村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4、2009年第5期《新课程——小学》作者徐兰花《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第五篇: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几点做法[推荐]
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几点做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习作能力正是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集中体现.当然,习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日之功,如果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循序渐进,也会大有收获.近几年来,我在培养训练学生习作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点经验,现在就简单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我们都知道习作必须遵循〝阅读----积累----感悟----习作〞这一过程,所以我先从阅读谈起.一.阅读读什么? ㈠读课本
我们上语文课,学习别人的文章就是一种阅读.别人的文章就是他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人生或某事物的看法.因此,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感悟内容,体会思想,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课上最应该教给学生的.所以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例如:《一夜的工作》的第6自然段〝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这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去掉行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一细节更能体现总理不仅工作细心,在生活上也是一个有心人,让我们更加佩服总理.同时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想对自己和全世界说的话为什么是相同的?这样不重复吗?同样引导学生明白因为作者实在是太激动了,他不仅要对自己说,更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他此刻的激动心情,他激动得无法用其他的语言也没有其他的语言来表达,可见总理一夜的工作实在让人钦佩.还有《黄河象》《琥珀》这两篇文章是一个类型的,都是说明文,可是前者是先写了黄河象的外形,后写了科学家的猜想;后者是先写了猜想,后写了琥珀的外形.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通过我与学生的探讨,使学生明白那是因为黄河象外形比较庞大,有气势,先写容易使人产生想知道来历的感觉;而琥珀由一个情境式的开头展开合理的想象,让人入情入境,再交代琥珀的外形,水到渠成.这样文章的结构和写法就更明确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显示出来了.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发挥教材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功能.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再如《林海》《桂林山水》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军神》《丰碑》侧面烘托的写法,《荔枝》中的细节描写,《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等,都要在阅读课上引导学生感悟,这样才真正达到了阅读课的目的.㈡读课外书
谁都明白读课外书好,但如何使孩子爱读,会读呢?这就有一个方法问题.我的方法就是多说,多交流,随时随地,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记得我刚接这个班时,我让孩子回家读书,并回来交流读书感受,孩子们找的多是各种小学生作文选中的片段或文章.这些内容跟他们的水平相当,不管是语言上,结构上,还是思想上都不能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多读有益的书.记得在学过《争吵》一课时,我就趁机向同学们介绍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第二天就有好几个孩子买回了这本书;在学过《麻雀》一课后,我讲过《猎人笔记》;在讲述《蟋蟀的住宅》一课,我讲过法布尔的《昆虫记》,当孩子们从我口中得知《桂花雨》的作者琦君就是当时热播的电视剧《橘子红了》的作者时,孩子们那种崇拜的眼神,让我充满了自豪感.的确,在孩子眼中,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你的一句话会使他们终身难忘,像这种自然而然老师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的事,多说一说又何妨呢? 我不仅向学生推荐书,还经常与学生交流.我经常看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甚至武侠小说我都推荐给学生,只要我觉得好的文章我总是随时推荐给学生,并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讲给学生听.如果有看过的正好作一下探讨,经常这样做,孩子的读书兴趣就会自然而然提高上来.孩子们读了课外书,也一定要给他们展现的机会,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别人不知道的知识,那是多么自豪的一件事阿!当然开始时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只要班里有几个,老师就要及时表扬,树立典型.这样〝以点带面〞,读书的氛围就出来了.现在再让孩子们做读书交流,他们一定会谈到古今中外,深入浅出,这些都源于教师对孩子读书氛围的营造.有了读书的氛围,什么天文地理,自然科学他们都会涉猎到,至于书中的文字是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如何构思,如何开头结尾,这些就会潜移默化的成为孩子们的经验.有了广博的知识做基础,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二.积累怎样做? ㈠积累生活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这个比喻形象地说出了生活在先,文章在后的真谛,而小学生往往没有这个认识,必须依靠教师的启发引导,所以教师应教给学生如何积累生活.如:今天的语文课你学得怎样?对于同学打架事件你怎样看?爸爸妈妈最近关心你吗?-----这些都是生活,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记下来,这就达到了目的,至于写得好与不好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学生留心生活勤于动笔,就应该得到表扬.孩子的日记本我是定期批的,我的评语几乎没有针对哪一篇日记的,大多是一些鼓励表扬的话,有的话甚至有点夸大其词,当孩子捧着我的评语开心得与父母分享时,我想日记就会成为一个好习惯.生活的积累就水到渠成.为了使孩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我们有一个班级日记本,首页是我写的,我用最认真的态度写下我的感想,对他们的期望.并让学生轮流记.由于我的示范在那儿,每一个孩子都认认真真地写,在班级日记中你几乎找不到所谓的差生,因为大家要看,拿回家父母也会看,所以谁也不想落后,而且在传阅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文章都要被拜读,怎能不认真呢?我想这就是〝良性循环〞吧?生活的积累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进行着-----㈡积累语言
语言积累的方式就更多了,读书笔记,日记,朗读,浏览,辩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剪贴〞.也就是把你看过的好文章,剪下来,粘贴到固定的地方,并在旁边作批注.这样既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又提供了练笔的好机会.积累与运用兼得,事半功倍.定期将学生的〝资料小锦囊〞带到学校,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在做〝资料小锦囊〞的过程中有那些想法收获,哪些文章可以推荐给大家,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真是受益匪浅.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作文集 〞.在每个学期末,学生都把自己这一学期写得较好的文章整理出来,当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收藏.实践证明,孩子们对这件事情非常热情,看到自己的文章像一本出版的书一样,能不高兴吗?特别是老师还要展评,奖励先进,孩子的所有热情全被激发,有了兴趣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 ㈢积累认识
自古以来, 〝人文合璧〞便是文章的最高境界,有了生活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就会促动学生主动去感悟.别人的经历也许会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面对困难,怎样与人相处,这些就有可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念头,这样习作就成了表达自我的需要了.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习作要求.积累认识也有很多方法,我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1.结合身边小事:例如学生打架了,不仅要批评学生,更要分析老师为什么要批批评,打架既影响团结,又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麻烦,严重的还要赔偿,真是有百害无一利.课任课学生纪律不好,就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开这些科目,这些科目里包含的知识也是最重要的,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品味.用事实说话,用道理阐释,让学生在日常小事中提高认识.认识提高了,在文章中就会或多或少的体现.2.结合文章:教材和我经常推荐的文章都是很好的提高学生认识的渠道,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文字的力量,因为文字可以使人产生很多联想,加上教师及时准确的引导,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更能引发孩子思考.认识的提高也是自然的.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通过作者的内心感受以及邱少云的外表体会人物的伟大,那种为了集体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语言文字就可以体会;《梅花魂》中外公的爱国心都可以通过文字让孩子去体会;而且这种认识是潜移默化的,需要长期引导学生感悟的.可以说多读书多交流是提高学生认识的最好途径.3.结合时事:这要求教师本身也应该关注时事,不断学习,这样才能在引导学生时作到心中有数.例如:今年的奥运会就是在暑假里召开的,开学第一天,我就上了〝我看奥运〞一课,大家在热烈的氛围中交流各自的意见,碰撞思维,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像这种及时学生又感兴趣的内容,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其中教师的个人素质也很重要.你必须比学生知道得多,理解得深,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三、习作如何练? 不可否认,以往的习作训练形式单一,枯燥乏味,难免使孩子产生厌倦情绪,包括现在的习作训练虽有变化,但仍有束缚学生和老师的现象.所以在教学中,我从不按照教材进度进行,而是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合时,合地,合式而练.㈠习作课的指导
1.现在提倡课前酝酿,但是并不等于教师不闻不问,可以定期问一问学生做了哪些工作,或者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写法,就象我上的习作课《〝以小见大〞看生活》。学生开始也是觉得无从下手,我就给他们推荐了好多类似的文章,读给他们听,并且也推荐了好多我认为比较好的题目.这样第二天再问时就有好多学生试写了,交流后又会启发其他的同学打开思路,或者继续修改.这样学生和学生之间就会自然行成自我修改的好习惯.等到上习作指导课的时候学生的文章基本成型了.2.习作课上,针对学生的试写情况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安排所选的材料,也就是如何写才会更吸引人?题材选好后,到底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需要老师的指导,这是指导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选取最能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的材料进行构思,在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把学到的写作知识融会贯通.相信每节课教师都这么做,定会使学生有所收获.3.赏析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评价,学习别人文章的优点,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习作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容易对学生的习作提出过高的要求,如果让孩子自己评价自己,你会发现更有实效.要想让学生评价,首先得教会孩子评价的方法,从字,词,句开始,先通览全篇,如果读懂了,说明这是一篇二等以上的好文章.再找闪光点,把凡是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圈起来,可与小组成员互相沟通一下,再综合评价,闪光点越多,文章就越好.我觉得教给孩子评文章,这两点是最基本的,其他方面则需要学生量力而行,自己感悟.学生把看过的文章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再把自己的感受评价写出来,那就更是一种高水准的习作了.事实证明,孩子的评价能力有时远远高于教师,记得在领着全班同学批〝读后感〞的时候,有些孩子的评价语言真是妙语连珠,意味深长.像杨森(学生名)写的:开头吸引人,感想很深刻,要想好上好,注意小细节,虽然写得好,但有错别字,举出实例来,这点非常好.另一个学生写道:美丽的生活,美丽的想象,想象中美丽的生活,生活中美丽的想象,让我们享受美丽的生活美丽的想象.诗一般的语言,精彩绝伦的点评,多么让人佩服的孩子呀!也许这些语言未必经得起推敲,却字字句句闪耀着孩子智慧的火花.其实只要方法得当,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无穷的语言魅力.当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孩子批,这要依据习作的内容,习作难易程度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我的评价语言同前面讲到的一样,多数以激励为主,注重对孩子习作态度的肯定,对孩子语言构思大都给以肯定,这样就就极大地开发了孩子的语言热情,有了热情,他们就会对习作产生情趣了.㈡巧练立意
习作就像画画一样,一味地模仿别人,只会画得像,却永远无法使别人记住你.所以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多角度的立意,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多角度的写出特色.例如学校其中考完试后,我出了这样一篇习作《考试----》.学生一看题目,立刻就会想到考前,考中,考后自己是如何做得,别人是如何做得,如果这样写下来,就会很平淡.可是如果从另外的角度想,比如“人生是不是一次考试?当你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是不是一场考试?未来的考试会怎样?-------”或者借用 “考试,让我欢喜让我忧” “考试,像雾像雨又像风”一类的题目,会不会使文章更加地彰显特色呢?孩子们听了都恍然大悟,原来同样是考试,还可以这样写!再比如我们教材中常出现的“一个难忘的人”, “一件有意义的事”----都可以引带学生多角度立意.难忘的可以是这个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瞬间,不一定非得是这个人的什么品质,其实他的一举一动已经显示出他的品质了.所以每次习作之前,教师都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反映生活,反映思想.㈢勤练细节
有了好的立意,还需精彩的细节去丰满.这些细节描写可以割裂为一个个小片段的练习,例如围绕“冷”写一个小片段,而不准用冷字;围绕 “高兴”写一个人,而不用高兴;围绕“紧张激烈”写一个场面,而不用紧张激烈,像这种形式的小片段练习,既可训练学生围绕中心描写的能力,也会使学生打开思路,开动脑筋, 就像数学学科中用多种方法解题一样.而且这种小练笔可以随时进行,短时高效.例如:学完《一夜的工作》,学生将想说的话写在书中的画面上,写完就交流,好的大家吸取,不会写的有个印象,既省时又有效.再如学完《游子吟》立刻让学生改写成一个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又提供了练笔的机会,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有了平日的积累,害怕写文章时没有精彩的语言么? ㈣渗透技巧
习作技巧对学生而言很有难度,如何降低这种难度,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悟,则是教师的责任了.教材中的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有着极高文学价值的,所以当然会有很多技巧.例如《军神》一课,为了体现出刘伯承那种钢铁般的意志,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用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来体现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用“侧面烘托”法写一写“凶恶的人,严肃的人,善良的人,狡诈的人------”这样的训练其实就是在写人,却能使学生忘记“一个----的人”的文题带给自己的苦恼,而变得跃跃欲试了.再比如《夕照》一课,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三峡之秋》中按时间顺序写;《桂林山水》中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的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这些写作技巧妄想使学生一下就掌握,那是不可能的,只 有在平日的教学中扎扎实实的让学生感悟,才会使学生慢慢掌握,直至灵活运用.另外,我曾训练学生用“情境式”开头,这样既使学生明确开头的重要,也使学生学会情境描写,那其实就是写具体的一种训练方式.综上所述,我的做法更多的是学生情绪上,感情上的激励,方式上的灵活,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提高,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去读书,去练笔,老师就可以坐收 “渔翁之利”.如今我带学生三年了,他们越来越喜欢语文,越来越喜欢习作,甚至有的学生开始写小说,写诗歌,各种特点的文学小才子越来越多,这些都归功于教师平时的功夫.当然,训练习作的方式还有很多,习作时的技巧也有很多.以上只不过是我在实践中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而已,仅供大家参考.我相信只要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坚持不懈,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多角度习作,学生一定会开开心心地去读,认认真真地去记,满怀激情地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