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第九单元文化与生活课时2文化对人的影响3(本站推荐)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选择题
1.“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 ④健康的文化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②错误,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是“决定”;④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A 2.中医认为,养生的核心是养心。心理健康的人,会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有健全完善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很大的心理容量和乐观的精神面貌。下列对健康的心理文化认识正确的是()①对人的影响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 ②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主流文化 ④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④ C.①②
B.②③ D.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健康的心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影响方式,①②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当前精神世界的主流文化;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③④错误。答案:C 3.“duang”“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路怒族”……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成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真实地折射出当今时代的某些社会诉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④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网络热词折射出当今时代的某些社会诉求,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源于人们的实践,①正确;网络热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③正确。答案:B 4.“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从上述观点中可见()①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人创造了文化,优秀的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③文化 1 能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④文化能培养健全人格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是决定,①本身说法错误;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不是决定因素,④本身说法错误。②③正确体现了文化和人的关系。故本题答案应选C。答案:C 5.“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不能在丢垃圾时,丢了自己的脸”。这些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悄然给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可喜的变化。这体现了()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的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影响人 ④文化潜移默化地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注意关键词:“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悄然”“带来可喜的变化”,体现文化的影响,①③正确;②与题意不符且说法错误。④“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说法错误。答案:B 6.“在明亮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动。青苔的花特别小,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像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这段优美的话语()A.开启人的智慧,揭示世界本质,发人深思 B.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使人奋进 C.如理性的明灯,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D.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解析:青苔的花虽然小,但是不自惭形秽,仍然自豪地绽放,用来比喻人自强不息、不服输的精神,能够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不被困难吓倒。所以B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且D项中“永恒真理”说法不正确。答案:B 7.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可谓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对他的家书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推崇备至。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下列对曾国藩家书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主动的 ④精神产品都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③ C.①④
是积极主动的。①④符合题意。答案:C 8.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
B.②③ D.③④
解析:②中“自然而然”说法错误,需要实践转化。③说法绝对化,文化对人的影响并非都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其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A.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B.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C.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 D.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解析:文化氛围是无形的,故A项错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B项说法错误;C项中“只能”说法过于绝对;人的行动都是其内心文化的反映,体现了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D项符合题意。答案:D 9.近年来,井冈山大力创新红色旅游模式,推出了一系列充满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旅游产品,让广大游客在体验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走一段红军小路、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向革命先烈献一束花、吃一顿红军套餐,这些体验式的旅游,无不让广大游客身心得到愉悦,精神得到洗礼。这说明()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 ③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A.①② C.③④
B.②④ 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创新红色旅游模式,推出了一系列充满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旅游产品”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符合题意;“让广大游客身心得到愉悦,精神得到洗礼”体现了文化氛围影响人的思想,是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体现,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④说法错误,人们接受文化的熏陶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答案:D 10.有数据显示,如今我国电子图书的阅读用户已超过7 900万,超七成网民都有阅读电子图书的习惯。据预测,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销售额将占到整个出版产业的50%;2030年,90%的图书都将出版网络版本。巨大的产业蛋糕给电子书市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这体现了()①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④为经济发展服务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A.②③ C.②④
B.①② D.③④
解析:电子书的热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巨大的产业蛋糕给电子书市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②③正确,故选A项;①不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答案:A 11.“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①文化环境决定人的发展 ②人的成长受文化环境的影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④文化可以塑造人生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对人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②③④是对题中说法的正确反映;①夸大了环境的作用,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答案:C 12.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A.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解析:由“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可知,题干强调意识形态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D正确。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A说法本身不准确。B与题意无关。题干涉及的是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C不选。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近几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热潮。某校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每周三下午的第三节课定为阅读课,阅读课上,师生们同穿汉服,诵读经典。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学生打架骂人的少了,见面相互问候的多了;随地吐痰的少了,穿着整齐的多了;上网玩游戏的少了;看书学习的多了。
(1)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开展穿汉服诵经典活动的意义。(2)某班准备以“传统经典进校园”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请你为班会的主题设计两幅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不超过14个字)解析:本题第(1)问知识限定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因此回答时应联系到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内容、特点、作用等知识。第(2)问主要是提建议,只要合理即可。答案:(1)①穿汉服诵经典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学生之间的文明交往。②通过穿汉服诵经典活动,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知识、修养在文化氛围中得到提升,有利其终身发展。③穿汉服诵经典有利于吸引学生参加读书等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其全面发展。
(2)如:诵经典、养德行、学做人;学先贤、讲诚信、行友善;学传统文化,承中华文明;讲文明礼仪,创和谐校园。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城市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在,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某市是一 座具有2 500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他们在城市文化建设中非常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根据时代要求,赋予城市历史文化以鲜明的时代内涵,抓住机遇,不断繁荣城市文化产业,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的素质。他们还根据该市的经济、政治、文化沉淀所表现出的文化独特性和丰富性,不断推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和而不同”、共生共存,提高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建设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结合材料,可以从文化建设会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思考。主要涉及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
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城市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促进文化消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第二篇:2018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9单元文化与生活课时2文化对人的影响课时分层训练
文化对人的影响
A组 专项基础达标
1.2016年五一劳动节期间,重庆多地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对市民免费开放,让观众感受艺术与美的熏陶。政府这样做是因为()①经济决定文化,没有物质条件的提高就没有精神文化的发展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D [材料中没有体现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且①表述不科学,忽略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故不选;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有利于人们利用博物馆和美术馆这个物质载体更好地接受艺术与美的熏陶,②正确;文化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错误;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有利于人们在博物馆、美术馆这种特定的文化环境里接受文化的影响,④正确。] 2.英国人认为人应该随时保持绅士作风,所以与人讲话总会记得要保持一段距离;阿拉伯人认为朋友之间应亲密无间,所以与朋友在一起时总不由自主地靠近朋友。这说明了()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②英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截然相反 ③英国人与阿拉伯人难以交流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B [英国人认为人应该随时保持绅士作风,阿拉伯人认为朋友之间应亲密无间,这说明了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④正确;保持距离和自主靠近等又体现出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①正确。②中“截然相反”、③中“难以交流”表述错误,故排除。] 3.(2017·绵阳质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浸染书香的民族。但据调查统计,我国成年人年平均读书为4.4本,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倡导全民阅读被写入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之所以强调全民阅读是因为()①文化可以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D [政府强调全民阅读,就是看到优秀的文化能够影响人生、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故②④正确;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故排除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故排除③。] 4.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为人处世的伦理。家风的好坏甚至影响或决定人的一生。这是因为()①家风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巨大物质力量 ②家风是个人成长中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文化印记 ③家风总是以优良的家教家训等方式作为传播载体 ④家风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A.②③ C.③④
B.①④ D.②④
D [家风作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故①错误;并非所有的家风都是优良的,故③错误;家风影响或决定人的一生体现出其持久性影响,家风影响价值观、态度等体现其对实践行为等的影响,故②④正确。] 5.2016年劳动节前后,我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先进人物的评选活动,宣扬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的感人故事,使道德可以相互感染、相互支撑、相互温暖、相互传递,并通过报纸、网络、手机和电视等多种渠道进行投票评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材料体现了()①文化是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报纸和电视是人们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①② C.③④
B.①③ D.②④
D [通过先进人物的评选活动让道德相互感染、传递等,这是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故②④正确。①③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指向,故排除。] 6.(2017·开封模拟)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诗句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A.①④ C.②④
B.①② D.③④
A [首先,从文化生活角度看,题干中的材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其次,①④诗句都体现文化对人产生的长久的影响,故符合题意;②③中诗句都没有体现文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 7.(2017·肇庆三模)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开播以来,节目的收视率节节攀升。2016年2月1日,在冠军决赛当晚收视率位居全国第一。该节目在央视热播的同时,在互联网上也掀起了成语狂欢。关于成语,以下认识正确的是()①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②表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具有独特的语境之美,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④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和感召力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C [成语属于文学艺术,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独特的语境之美,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故①③符合题意。②夸大了成语的作用,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激励了几代中国人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表明()①优秀文化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 ②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感召力 ③文化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都是一样的 ④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③④
A [文化对不同人的影响是有差别的,故③错误;只有正确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故④错误;①②正确分析了优秀文化在增强的人精神力量方面的作用,故符合题意。] 9.(2017·衡水联考)“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人有志气永不老„„”这首《人说山西好风光》,是上世纪经典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不仅歌词蕴含了丰富的地理、文学、哲学等人文知识,而且唱起它,会催人奋进,让人精神倍增。这反映了()①文化对人们有塑造作用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精神力量就是一种物质力量 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A [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有着本质的区别,故③错误;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故④错误;电影插曲催人奋进和让人精神倍增,体现出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对人具有塑造功能,故①②正确。] 10.曾国藩说过:“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其中“读书则口不浊”说明()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D [“读书则口不浊”大意是说:多读圣贤之书,言行举止有礼有仪,说话条理清晰礼貌,自然就不会有污言秽语,即体现文化对人的发展、认识、思维等的影响,故②④正确。①不符合事实,排除;材料未体现关于社会发展的内容,故排除③。]
B组 专项能力提升
11.微笑是一朵动人的花朵,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世界精神卫生组织把每年的5月8日定为“世界微笑日”,希望通过微笑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这说明()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对人的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认识和行为 ④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力量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C [微笑可以促进人类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故①正确;传递友善等体现出潜移默化的影响,故③正确;②与题意无关,排除;④说法错误,因为文化是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 量。] 12.(2017·厦门质检)国产动漫剧《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摈弃说教式的灌输,采用“你懂的”的隐喻手法阐述历史事件,赢得网友赞赏,迅速在网上“走红”。于是,国内动漫界中,有一种爱国主义叫“幸福并感激着”;于是,越来越多的网生代青少年在现实中成为努力奋斗的“兔子军”。由此,可以感悟到()①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②文化对人的成长有巨大影响力,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完美的人 ③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不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 ④流行文化所产生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C [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塑造完美的人,故②错误;不是所有的流行文化都是优秀的,也就不一定能激励人们战胜困难,故④错误;题干中动漫剧让青少年努力奋斗,体现优秀文化在丰富精神世界和增强精神力量上的积极作用,故①③正确。] 13.(2017·武汉调研)某中学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开展了主题为“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建设道德模范事迹展示长廊、举办道德讲堂等活动全面营造道德文化氛围。以日常行为检查和班会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增强自省意识、发扬自律精神,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纠正言行偏差,并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实现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积极开展社会帮扶和文明志愿者活动,促使学生在社会道德的践行中,培养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水平。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该校开展“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
(2)结合上述材料,为该校“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某班主题班会拟一个主题。
[解析] 第(1)问,一是注意知识范围,即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问题;二是全面梳理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以此调动相关内容组织答案,如校园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对人影响的具体表现、对学生人生的塑造作用等。第(2)问,一是明确班会主题指向文化对个人的影响,而不是其他;二是语言可贴近校园生活与学生实际。
[答案](1)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各种校园活动有利于营造弘扬道德、慎独自省的文化氛围。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各种文化活动将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系列文化活动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答案示例:自省、自律——从我做起;自省修身,以德律己;加强自律,追求高尚 道德情操。
1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简述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的意义。
[解析] 一是注意知识范围,文化作用需要从精神实质、影响社会、影响个人等方面分析问题;二是仔细梳理材料信息,以此调动知识来组织答案。
[答案] 传导正确价值取向会将文化转化成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倡导的诚信意识和科学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倡导法治意识有利于政治进步;倡导责任意识和弘扬美德等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认识、思维并指导实践。
第三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课时达标 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对人的影响
1.(2016·河南郑州思齐实验中学月考)中华民族的“家”文化使人们对“家”有着强烈的热爱眷恋,“孝”文化使人们把赡养老人为之尽孝看作人生之大事。在我国90%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是自己最中意的养老方式。由此可见()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传统文化具有顺应变动性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解析:文化对人有影响,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是决定,①错误;我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90%的老人认同居家养老的养老方式,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②③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居家养老的传统文化不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④与题意不符。
2.(2016·辽宁沈阳二中阶段测试)“重男轻女”本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财产继承关系的反映,但是到今天,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这说明()①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③文化可以脱离经济而存在 ④文化具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①中总是落后说法错误。经济决定文化,故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答案:B
3.(2016·海南中学月考)M学生在给母校的毕业留言中写道:进校时随处可见的社团海报给校园带来缕缕色彩,青涩的我怀着憧憬成为“社团人”,从心怀忐忑、不善谈吐到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在社团的百花丛中寻求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该留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 ③校园社团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④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参与社团活动寻求青春与梦想,表现了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培养了人格,故选②④。①与题无关。③没有表现促进社会的发展。答案:C
4.(2016·河北唐山一中月考)“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下列观点所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与之相一致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④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材料体现了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①体现了文化对人们交往的警示。④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答案:C
5.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发掘以后,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观众。美术家来了,他们庆幸秦俑的发现填补了秦代美术史的空白;将军们来了,他们笑看吴钩,说秦俑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兵法、兵器和军阵,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和场景;冶金学家来了,他们手按秦剑,感叹中国古代冶金术的高超„„对以上材料认识正确的是()A.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人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C.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解析: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古人创造的文化遗迹,对不同领域的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故选A项。答案:A
6.(2015·浙江卷,34)吸毒严重损害健康,危害社会,但在某些小圈子里却被认为是一种时尚,够酷够嗨。个别“偶像”级演员也身陷其中,聚众吸毒,令众多粉丝失望不已,自己锒铛入狱追悔莫及。这告诉我们()①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与交往行为 ②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非常重要 ③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以及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等知识的理解。吸毒在某些小圈子被认为是时尚,说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与交往行为,①正确;个别演员聚众吸毒锒铛入狱,启示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②正确。人可以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故③错误;题干中的信息并没有涉及文化对人影响持续时间的长短,故④不符合题意。
7.竹子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被中国文化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气节,与兰、梅、菊并称为“四君子”。气节,是一个民族不可少的灵魂,是一个人不可缺的操守。古代君子之所以欣赏竹之气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在于时时提醒自己不可失去人之尊严和节操。在依法治国,重拳反腐的时代大背景下,这启示我们()①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品性正直的人 ②要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做一个聪明睿智的人 ③要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 ④要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做一个学贯古今的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此题通过竹子的文化象征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材料强调的是道德行为标准,古代君子赏竹爱竹,是赋予竹子文化的象征意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一个有尊严的正直的人,①和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科学文化,②和④不选。
8.(2016·江苏运河中学检测)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罗金斯说: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这说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 ②欣赏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是修身的最佳途径
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修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②修身的途径因人而异。③与题无关。材料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故选①④。答案:C
9.(2016·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可谓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对他的家书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推崇备至。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下列对曾国藩家书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主动的 ④精神产品都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②中自然而然说法错误,需要实践转化。③的说法过于绝对。①④符合题意。答案:C
10.(2016·浙江杭州二模)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应该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强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材料表明()①加强科学文化修养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②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功能、文化对人的影响。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应该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材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③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而不是科学文化修养,排除①;②应该是优秀文化。
11.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一些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内容在网上传播,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为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国家七部委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据此,有人认为,网络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个人无法抗拒,抵制低俗网络文化关键在于国家。请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解析:回答该问题不要偏离“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这一要求。首先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角度,肯定国家加强互联网管理的必要性;其次要从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角度,指出个人要在文化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个人的发展。因此,国家必须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人接受文化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被 动的。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12.“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不仅影响从古至今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深刻影响国家的治理。
中国自古就重视文化立国。比如,古代仁人志士崇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仁义礼智信”的为人操守,“君子以自强不息”“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态度;践行“见贤思齐”“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信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理政之道,“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致中和”的经世方略,等等。这些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深远。中国社会治理的背后,总体来说都有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底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尊崇。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国家治理的作用。解析:该题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治理的作用,重点考查了“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该问题属于关系论证型的问题,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比较高。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能将“文化的作用”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进行整合;在时政方面,需要学生对现代国家治理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握;然后,需要学生能打通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答案的组织要能把握“民族凝聚力”、“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公民的政治素养”和“民主法制建设”这四个方面,要避免出现只局限于对某一个方面的反复论证。
答案: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繁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③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④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从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四篇:2018届福建高考政治总复习文化与生活课时规范练22文化对人的影响新人教版
课时规范练22 文化对人的影响
1.“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某地依托互联网搭建的虚拟博物馆,让静态文物“活”了起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其魅力,省钱、省时、省力,还能享受到互动性极强的沉浸式体验。这一做法体现的道理是()
A.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C.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大众传媒完全超越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是因为文化()①可以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④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漫画《××到此一游》表明()
××到此一游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是人所特有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模仿
4.“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人有志气永不老„„”这首《人说山西好风光》,是20世纪经典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不仅歌词蕴含了丰富的地理、文学、哲学等人文知识,而且唱起它,会催人奋进,让人精神倍增。这反映了()①精神力量就是一种物质力量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③文化对人们有塑造作用 ④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导学号45490031〛
5.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在国庆节、国际劳动节等重要的国家法定节日、纪念日,于北京时间上午10点整在其频率、主频道播放国歌。这一要求的依据是()A.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B.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C.人的精神力量源自人的文化素养 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6.席慕蓉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诗句与上述句子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7.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增添了文化气息,营造了团结、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发挥才能提供了平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基于()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文化能影响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 ④大力发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是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千古佳句至今仍释放出深沉的感召力是因为()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C.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统一人的思想认识 D.这些作品蕴含着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共同价值追求
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会首次把“美丽”写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全社会培育绿色文化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意义。
参考答案
课时规范练22 文化对人的影响
1.B 题目中,某地依托互联网搭建的虚拟博物馆,让静态文物“活”了起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其魅力,从而更好地让人们享受到互动性极强的沉浸式体验,这表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故B项入选。A项错误,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C、D两项与题意无关。
2.D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排除①;文化不起决定作用,排除③。
3.B 作答漫画题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的内涵。题中漫画表明了孩子具有模仿性,即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B项符合题意;漫画体现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深远持久的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错误。答案为B项。4.D ①表述明显错误;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②表述错误;“唱起它,会催人奋进,让人精神倍增”反映了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也反映了文化对人有塑造作用,③④符合题意。选择D项。
5.D 此要求是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方式使人们更加爱国,所以这种要求的依据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A项本身说法错误,排除;先进、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能笼统地说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B项说法错误,排除;文化源于实践,而不是人自身的文化素养,C项说法错误,排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通知要求是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方式使人们更加爱国,所以这种要求的依据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故正确答案为D项。
6.A 材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①④符合题意;“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说的是书法妙道,如果不注重字外工夫修炼,即使练坏的笔堆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想要写出真正的好作品,非多读书不可,舍此无良方,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7.B ①错误,文化具有双重性,不能笼统地说有“促进”作用;④错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B项入选。
8.D 千古佳句至今仍释放出深沉的感召力主要是因为其中的价值观得到了共鸣,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题意;C项中的“统一”说法错误。
9.答案(1)绿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经济建设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2)绿色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并对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全社会培育绿色文化,可以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促进人民生活健康。(3)绿色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在全社会培育绿色文化,可以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引导人民群众崇尚节约,低碳生活。(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绿色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可以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人们美好生活。
第五篇: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课时2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3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选择题
1.产生于西汉时期的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直到今天仍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 A.①②
C.②③ 答案:B 2.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常被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承载作者对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境界的追求。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蕴含着传统思想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解析:我国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在今天被赋予时代内涵,说明了A项。B、C、D三项与题意无关,舍去。答案:A 3.2017年1月28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过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要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被现代中国人抛在脑后。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B.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也必须因时而变 D.传统思想已经成为时代的桎梏
解析: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生产方式的变化也使人们的活动空间变大,“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不适合现代社会,因此传统文化必须因时而变,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地域性,A项排除;B、D两项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均排除。答案:C 4.2016年7月22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台湾鬼谷子学术研究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6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大会在河南省鹤壁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和鬼谷子文化研究会成员参加了交流大会。举办这次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大会的意义在于()①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繁荣 ②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③诠释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①③ D.③④
解析:②说法不符合题意;④错误,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剔除其中的糟粕,②中“全面”的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海峡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不能诠释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排除;①④是对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的正确认识,当选。答案:D 5.目前顶尖的设计师都倾向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既展现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又弘扬了现代理念。这说明文化发展应该()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有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③发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④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 A.①② C.②③
B.②④ D.①③
解析: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其作用具有两重性,③观点错误;发展先进文化应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④说法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A 6.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纸质图书已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网络阅读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这主要表明()A.文化活动离不开特定物质载体 B.现代文化具有塑造人的积极作用 C.大众传媒具有文化共享的功能 D.科技进步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网络的出现对读者读书方式的影响,因此,D项符合题意。答案:D 7.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吸引了各地群众广泛参与,人们竞相“秀”幸福、“晒”家风、展文明,建设家庭美德、涵养时代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寻找“最美家庭”活动()A.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 B.推动了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 C.表明传统文化能消除人们的认识差异 D.是涵养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使建设家庭美德、涵养时代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故A不选,传统文化消除人们的认识差异,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故C不选,文化的重要源泉是社会实践不能简单描述为寻求“最美家庭”活动,所以D不选。故选B。答案:B 8.数字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出版业,它还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数字印刷、微博互动、5D电影、会跳舞的机器人……人们从这些数字产品中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魅力。这表明科技进步是()①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依托 ③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 ④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③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科技进步,因此①不符合题意;③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依据材料信息,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大众传媒的发展,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④符合题意,答案C正确。答案:C 9.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下列选项中与学者观点不相符的是()A.强调我们需要传统文化,要把它化为养料吸收 B.反对把传统文化固定化,当作物件加以传承 C.启示人们在文化传承中要勇于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 D.暗示在文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也要化作养料吸收
解析:本题是反向选择题。题目阐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D项说的是外来文化,符合题意。答案:D 10.为制作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某摄制组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101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已消失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该纪录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这表明科学技术()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②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 ③是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材料表明当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使收集、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故①④正确。②③都夸大了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均错误。答案:B 11.现代世界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①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科技对各国影响的深度是一样的 A.①② C.②③
错误。②③正确且和题干构成因果关系。答案:C 12.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人们的学习
B.③④ D.①④
解析:①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科技对各国影响的深度是不一样的,④观点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灵活。这说明()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①错误,文化多样性主要是由于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和生活环境等因素不同导致的。③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它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
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这就是“互联网+工业”;政府与互联网合作,将交通、医疗、社保等一系列政府服务接入微信,通过互联网提升政府效率,增加行政透明度,这就是“互联网+政务”;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结合材料,运用“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的有关知识,分析“互联网+”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涉及科技、教育的因素,要结合材料进行回答。答案:①“互联网+”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②“互联网+”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收集、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推动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④“互联网+”推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文化发展。
14.在“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上,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西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人认为,西藏应该像封存在博物馆的展品那样,原封不动地保持原始状态,否则就是“毁灭文化”。对此,爱尔兰议会外交贸易联合委员会主席帕特·布林说,人不能总生活在过去,生态环境、语言文化的保护固然重要,但西藏人民也需要更好的教育、医疗和住房,不能剥夺西藏人民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来自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的汉学家李夏德则指出,西藏的机遇在于保护和发展的完美互补,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材料二 来自希腊的乔治·左霍普洛斯先生说:“我在西方国家寻找一些关于西藏的资料时,大多是一些负面信息,很难为我的论文提供帮助。这次来到拉萨,看到西藏人民生活得很幸福,随处可见寺庙僧侣,可见中国政府对西藏的宗教和传统文化保护得很好。”法国纪录片导演卡雷则表示,他计划拍一部关于西藏的纪录片,告诉法国的民众西藏到底是什么样 子的,因为他们那里媒体关于西藏的报道往往是“文化灭绝”和“压迫”。
(1)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知识,结合材料一批驳西藏不保持原始状态,就是“毁灭文化”的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对外文化交流等知识。第(1)问,首先明确材料一中的错误观点是把继承保护当作一成不变,把文化发展当作是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毁灭;然后结合友好国际人士的观点在说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文化毁灭论的实质,阐述发展对文化保护和继承的意义。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要明确在西方国家只能听到关于西藏的负面信息的原因是政治因素,目的是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回答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中的做法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让世界了解西藏真实情况的措施。
答案:(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把西藏传统文化发展等同于“毁灭文化”割裂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把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继承、保护对立起来。保护西藏文化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西藏文化的繁荣发展。没有发展的文化会失去活力和生命力,最终必将消亡。
(2)反映的现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对中国敌视,使得西方媒体对西藏情况片面报道,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
建议:加大对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和西藏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成果的宣传力度,揭穿**集团和西方反华势力的谎言。积极利用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以更加灵活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发出在西藏问题上的中国声音。加强与国际社会在西藏问题上的交流对话,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西藏真实情况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