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五篇

时间:2019-05-14 06:1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

第一篇: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 试卷

(考试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西周宗法制是()

A、按父系血缘关系来维系政治关系和等级 B、按所掌握的权力来确定地位 C、按年龄的长幼来确定身份和地位 D、按性别的不同享有规定的财富

2、西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A、纯粹的原始家族等级关系 B、单纯的古代政治隶属关系

C、严格的家庭上下等级关系 D、既有家族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3、山西曲沃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A.朝觐述职 C.出征作战

B.镇守疆土 D.交纳贡赋

4、《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A.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C.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D.天子拥有绝对专制权威

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 C.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6.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 C.防止诸侯割据

B.加强思想控制 D.加强中央集权

7、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加强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官职?概括魏晋以来“三公”权力的变化,分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各举两个例子说明理由。(12分)

高一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5 ADCCD 6---10 DABAB 11---15 BACBD 16---20 BAAAB

二、材料解析题(共20分)

21.(1)三公:宰相、太尉、御史大夫。(3分)

变化:三公权力由实变虚,宰相权力逐渐掌握在皇帝的近臣手中。(1分)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4分)

(2)材料二观点:中国古代政治不是君主绝对专制。(2分)

理由:例一: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即军政大事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皇帝裁决。例二: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并且设立政事堂,形成三省长官共议政事的制度,从决策形成过程看,皇帝并不是决策的唯一决定者。(4分)

材料三观点::中国古代政治是绝对君主专制。(2分)

理由:例一:明朝设内阁制,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例二: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4分)

第二篇: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命题人:宋保刚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

留下的最大遗产。”下列乡村图景不能体现中国农耕文明特征的是:()..

A.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B.父母在,不远游;老婆孩子热炕头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董谓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B.分散性C.连续性D.脆弱性

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C.以农业为立国之本D.小农经济的特点

4、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

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年多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A.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C.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D.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5、“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

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B.朝贡贸易C.市坊制度D.官营专卖

6、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写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

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洲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D.生产领域出现雇佣关系的工场手工业

7、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A.①②③

B.①③④1 C.②③④D.①②④

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9、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

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0、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被誉为四大商业名镇的景德镇

B.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C.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D.经商使他经济实力大增,一度成为徽商的主要成员

11、《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

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12、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

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C.官府鼓励经商D.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13、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

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4、乾隆四十年(1755年),两江总督商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

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B.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D.重本抑末政策有所松弛

15、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

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反映了当时“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社会风气

B.土地兼并的盛行瓦解了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

C.这导致工商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这与清政府倡导的“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的指导思想相吻合16、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

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 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7、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做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18、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

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龚自珍B.洪仁玕C.李鸿章D.严复

19、《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

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20、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南海知县徐赓陛以“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

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这说明:()

A.民族企业存在着有伤社会风化现象B.民族企业无力同传统行业竞争

C.封建势力严重束缚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D.民族企业与官办企业竞争加剧

21、“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

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A.戊戌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成立初期

22、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

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 的畜牲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 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3、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唱道:“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总以为

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20世纪初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历程。若要改变陈寿亭“心酸”“无言”“ 风雨中”的命运,从根本上说,应该:()

A.引进外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解决技术落后问题

B.大量吸收外资、民间资本解决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低下问题

C.成立营销团队,扩大运销范围,解决市场狭小问题

D.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24、清末状元张謇说:“马关约成,国势日蹙,私忧窃叹,以为政府不足责,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然非先兴实业,则教育无以资措手。”这反映了张謇的核心主张是:()

A.教育救国B.实业救国C.变法图强D.罪责政府25、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

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26、费正清教授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B、地区分布存在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27、假如你是一位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的家族不可能经历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布畅销,贩卖洋布赚了一大笔钱,投资了一家纺织厂

B.一战期间,纺织厂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利润丰厚

C.日本全面侵华时期,纺织厂内迁

D.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纺织厂最终倒闭

28、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

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这“三次热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不包括:()

A.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C.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广泛传播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

29、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

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在 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

30、《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

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应该在于追求 :()

A.完成工业化B.发展资本主义C.实现民族独立D.实现民主政治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包括31、32两个题目,共40分)

31、(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

十六、卷三

材料

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

三、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他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3)据材料三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3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债,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举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拆卸、倒卖一空。请回答:(1)19世纪末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时,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 热潮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什么?(5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秦二爷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6分)

(3)结合所学,你认为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分)

第三篇: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学前考试试题

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学前考试

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对“人民当家作主”应这样认识

A.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由人民直接行使

B.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

C.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D.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由人民行使立法权

2.在我国,既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又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的是

A.生存权和劳动权B.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

C.言论、集会等自由权利D.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假如你有幸成为一位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志愿者,你认为在服务过程中应当 ①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②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稳定

③直接管理有关国家事务④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近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制定的《深圳市近期改革纲要》提出,条件成熟时,我市将进行市长差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点在于

①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②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③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④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在我国,村民委员会是

A.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B.广大农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形式

C.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形式之一D.我国基层政权组织

6.13.2010年亚运会期间,在广州亚运城开辟游行示威区,经过批准让游行示威人员,有秩序地集会、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体现了

A.权利与义务的统一B.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C.民主与专政的统一D.监督与被监督的统一

7.某市向全体市民印制发放了特殊的“名片”名片上印有市委书记和市长的电话。群众如发现身边存在影响全市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及隐患可直接拨打电话举报反映也可编发短信发送。市委市政府将根据群众反映的情况进行调查落实。这主要是指公民通过___进行的___政治参与。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民主管理B.信访举报制度民主监督

C.舆论监督制度民主决策D.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民主选举

8.以下属于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的是

①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②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

③治理环境污染,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④在全体公民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针对“拆迁”过程中出现的“暴力拆迁”等问题,国务院制定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

1补偿条例(草案)》。新条例草寨中,用“搬迁”取代了“拆迁”这一概念,“拆迁”将成为历史。这体现了

①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②我国政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③公民的权利都要受到法律保护④公民行使监督权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0.北京市13个政府职能部门及各区县政府“齐抓共管”,共同落实《北京市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同时通过短信向市民提示:减少外出、运动、吸烟,充足休息、均衡饮食,特别提示患心血管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市民更应关注身体。这体现了相关部门:()

①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④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在我国,保证把人民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其关键是

A.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B.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C.加强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D.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12、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第一时间作出决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送上慰问和关怀„„在雅安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充分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中国共产党高效地履行国家职能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② 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4.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西藏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也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A民族团结原则B民族互助原则C民族平等原则D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15.下列行为中,符合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是

A.公民有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B.在宗教活动场所宣传无神论

C.在非宗教活动场所宣传有神论D.外国宗教组织来我国传教

16.为庆祝建国6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上竖立起来56根民族团结柱,这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维护民族团结的深远意义在于()

①民族团结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②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③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前提④坚持民族团结才能全面解决我国的宗教问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7.2012年7月19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拉萨隆重召开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习近平在庆祝大会上讲话,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指的是自治区的_____ 和____。

A.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检察院B.人民政府人民法院

C.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D.人民法院人民委员会

18.山东首个省级大型网络问政平台——齐鲁民声正式开通。该网站由省政府纠风办和大众网联合主办,网友可以通过此平台咨询政策、提出意见、反映问题,相关部门将定向解答、限时回复解决。材料包含的监督形式有

①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②人民政协的监督 ③社会舆论监督 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

19.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A.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人民政府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0.在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部部长作国家财政预决算报告,两高院院长作工作报告,由各位代表审议并需经大会表决通过。这表明全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

A.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B.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C.互相监督、分工合作的关系D.分权与制衡的关系

21.2013年是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59周年。下列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体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③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 ④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⑤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A.①②③B.①②⑤C.②③④D.③④⑤

22.每年3月,我国都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汇集北京,共商国是。以下关于“两会”的代表、委员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代表的任务是参政议政,委员的任务是政治协商

B.代表参加制定国家法律,委员协商国家重大事务

C.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政协是最高国家监督机关

D.人大直接创建国家管理制度,政协间接创建国家管理制度

23.六十年来,人民政协坚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方针政策,切实履行三大职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党分忧,解民所忧。人民政协的三大职能是()

A.提案权、质询权、表决权B.调查研究、提出议案、民主表决

C.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D.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4.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

①独立权②平等权③自卫权④管辖权⑤人权⑥生存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

25.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成员是()

①主权国家② 国际组织③ 联合国④ 区域性联盟

A.①B.① ②C.① ② ③D.① ② ③ ④

26.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A. 人口B.领土C.政权D.主权

27.联合国的宗旨是()

A.维护各会员国的主权平等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合作与发展

C.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D.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28.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

A.各国的对外政策决定的B.各国的领导人决定的C.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D.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29.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①环境问题② 和平问题③ 资源问题④发展问题

A、① ②B、① ④C、② ④D、② ③

30.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

A、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坚决反对干涉别国内政D、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31.近年来,公民越来越重视参与政治生活。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公路超限检测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全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以便进一步研究、修改后报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法制办给公众表达意见提供了三种方式,即登录政府网站、发送信函、发送电子邮件。

(1)除了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这种方式外,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还有哪些?(8分)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何重大意义?(8分)

32.2012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材料一:【维护稳定】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年来,中国在其各领域合作中做出巨大贡献,提出要大力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推动各国共同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要坚持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做到一国内部的事情一国自主办;坚持团结互信、共谋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材料二:【推动发展】第二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强调,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着力培育新疆自我发展能力;抓紧落实差别化经济政策;深入推进全方位援疆。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哪些具体内容?(9分)

(2)运用《政治生活》中关于“民族问题”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说明如何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15分)

第四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简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

八一中学简史

(第二师36团 夏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的二军步兵六师。六师创办学校,在进疆部队中是为数不多的领先者之一。1950 年,六师进驻焉耆、库尔勒地区,师部设在焉耆。为响应党中央屯垦戍边的号召,履行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使命,全师指战员在剿匪肃特、建政反霸、安定社会秩序的同时,立即掀起大生产运动。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社会治安状况大大好转,部队粮食可以自给8个月,可谓初战告捷。

六师党委高瞻远瞩,在号召指战员安心边疆、扎根边疆、把内地的子女接到部队来的同时,将创办学校教育也及时纳入议事日程。1952 年3月,大地回春,步兵六师子弟学校开学了,它创建于焉耆县城东关军分区,没有校舍,就借用当时师部左侧原国民党焉耆医院的旧病房。第一批教师中有部队文化教员潘艳冰、段平东,有1951 年湖南入伍进疆的女青年曾光琴、苏正苗、黄厚瑜。80 多名学生全部住校,按部队班长待遇实行供给制。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按实际文化程度分为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十几个人,以复式班形式教课。学校办起来了,对全师指战员来说,是一大喜讯、一大鼓舞,是贯彻执行党中央毛主席屯垦戍边、扎根新疆的一项重大举措。学校不能没有校舍,六师党委决定,在师部大院后边为学校建造3 排约300平方米砖木结构平房。第二学期,学校正式校舍落成,这是六师在百废待举情况下修建的第一批建筑。1954 年,部队集体转业,六师更名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二师,1954年该校迁入现址(焉耆县开都河南岸的永宁镇下岔河村),校园占地150.7亩,。此时,学校已有学生200 余人,随着形势发展,将有更多的子弟涌进这所子弟学校,三排校舍远不能满足需要。1954 年夏,农二师党委决定,在开都河南岸140亩戈壁荒滩上,建造一所可供今后若干年需要的上规模的学校,集中力量,两年建成。第二年春天,学校即搬入已经部分建成的新校址。1956 年,7000 多平方米的高质量校舍全部完工,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礼堂、图书馆、食堂、托儿所等一应俱全。从此,“农二师八一子弟学校”的旗帜,在开都河南岸迎风飘扬。1957 年秋季,“农二师八一子女中学”正式挂牌,第一个初中班开办了。虽然取消了学生供给制,但家长也只负担很少费用。1960年定名为“农二师八一中学”。2012年11月学校更名为“第二师八一中学”。三易校名,正是第二师八一中学发展成长的历史标志。至今八一中学已走过了63个春秋,成为开都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农二师基础教育的发祥地,也是农二师教育的一面旗帜,为农二师及兵团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63年高六三班第一次参加全国高考,李善忠同学考取清华大学起,至今,共为国家培养了14000余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其中有8200余名优秀学子考上了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八一中学也曾被誉为农二师、巴州地区的“黄埔军校”。1997年、1999年先后被评为“兵团级文明单位”和“自治区级文明单位”。2000年7月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委员会命名为兵团首批“重点高级中学”。2006年9月,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命名为兵团首批“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2011年经验收被评为“兵团德育示范校”,同年被评为“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和谐校园”。

第五篇: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18-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教师:苗波

一、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礼》记载:“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可见,当时的“九畿”模式 A.以血缘宗亲为纽带 B.无益于地方的自主 C.突出了周王的权威 D.限制了王都的扩张 【答案】C 【解析】“九畿”模式是指古时王城以外五千里之内,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拱卫王城,突出的是周王的权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血缘宗亲和地方自主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九畿”模式利于王都扩张而非限制王都的扩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秦王朝在完成对一些“化外之地”的征服后,必然会想办法使国家观念深入边缘地区,使“蛮夷”直接受到国家统治。这可用来说明秦王朝 A.有效地控制了边疆 B.刑罚严酷的必要性 C.推行郡县制的原因 D.“文字狱”的残酷 【答案】C

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3.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表明当时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故B正确。地方政府只能举荐官吏权,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故C排除。察举制之前官僚富豪也没有垄断官位的特权,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学生需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4.明朝,内阁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嘉靖时,阁臣杨廷和为大礼议一事,“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可见,当时内阁的作为 A.表现了对皇权的约束 B.使内阁失去皇帝的信任 C.完善了中央决策体制 D.改变了内阁的行政职能 【答案】A 【解析】“内阁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帝常忽忽有所恨”等字眼足以证明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是有约束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没体现出内阁失去皇帝信任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所以内阁的作为也不会起到完善中央决策体制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来看内阁的行政职能并未改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5.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中央官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军机处,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名师点睛】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决策封闭性显著,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6.清朝废除了沿自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总督、巡抚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军机处曾上折曰:“近来督抚提镇之权,亦大盛矣,挟赫赫炎炎之势,令人敢怒而不敢言,即有过举,谁为参究?”这反映出清朝的上述举措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打破了地方权力制衡架构 C.注重监察制衡行政的作用 D.有利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清朝废除了沿自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总督、巡抚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挟赫赫炎炎之势,令人敢怒而不敢言”可知废除御史制度,总督权力渐升,打破了地方权力制衡,B项说法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央地方的关系,A项排除;古代重视加强皇权,C项错误;废除御史制度,打破权力制约,不利于地方稳定,D项错误。

7.古希腊500人会议的议员们在任职期间可以免服兵役,在城邦中的庆典中享有特别座位;在公元前450年后,议员也可以领取相当于成熟工匠三分之一日薪的薪资。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现象 A.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B.反映了财产限制走向极盛 C.对形成城邦具有促进作用 D.推动了雅典公民积极参政 【答案】D 【解析】“可以免服兵役、享有特别座位”等做法必然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所以也必然会推动雅典公民积极参政,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没体现出民主政治衰落和财产限制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现象是对形成民主政治具有促进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8.罗马《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在荒地、无主土地或自己的土地内发现的主人不明的埋藏物,归发现人所有;但如果是在他人的土地内发现的,土地主人有权获得埋藏物价值的一半。这说明古代罗马 A.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维护公民的土地私有权 C.鼓励公民追求社会财富 D.重视利益的自然公平性 【答案】D 【解析】“谁发现归谁所有”等的规定意在强调古代罗马重视利益的自然性,这样也是公平等的,所以材料可以说明古代罗马重视利益的自然公平性,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是《人权宣言》的规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土地私有权和鼓励公民追求社会财富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9.著名学者陈恒认为:不同于希腊人的是,罗马人可以把公民权逐步地给予其他拉丁城市,给予整个意大利,以至于整个帝国,但希腊人做不到这点。希腊人在城邦管理上是“排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雅典民主易于导致机体暴政 B.古希腊具有强烈的排外意识 C.罗马崇尚秩序,维护公民权益 D.雅典民主制存在固有的弊端 【答案】D 【解析】罗马人扩大公民权的范围,而希腊人一直不愿给予外邦人公民身份,这体现了希腊民主的狭隘性,说明希腊的民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故答案为D项;集体暴政主要是指雅典民主的表现形式,而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制的范围,故A项锴误;希腊民主发展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这密切了希腊与外部的联系,所以不能因希腊人不愿给予外人相应的政治权益,而认为其其有强烈的排外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罗马人在国家管理方面的灵活性,但不能体现“罗马崇尚秩序予,维护公民权益”,故C项排除。

10.2017年2月8日,英国下议院就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进行投票,结果为494票支持、122票反对。首相特蕾莎梅在投票结果出来后表示无异议。这是因为 A.首相不拥有行政权 B.英国奉行均势外交 C.首相须对议会负责 D.国王对议院的支持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议会投票首相还得表示无异议,这是英国的行政程序,这是英国首相须对议会负责而导致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首相拥有行政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均势外交和国王对议院支持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1.1787年6月,新泽西代表马丁(反联邦派)说:“脱离了大不列颠,就使13个邦处于自然状态……我们加入邦联时是平等的和自由的……如果谁要把我们弄得不平等和不自由,我是绝对不会让步的。”这一主张

A.有助于推动各州反抗殖民统治 B.意味着中央政府权力需要强化 C.旨在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 D.推动美国邦联政府的迅速建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丁担心各州的权力因联邦政府权力加强而遭受损失,故意在强调中央政府权力需要强化,协调联邦与各州之间的利益,B项正确。1783年,美英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故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主要围绕联邦和邦联之间权力展开争论,与旨在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不符,排除C。材料主要围绕由邦联向联邦转变展开争论,D项说法错误,排除。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的不信任权没有类似的限制。与英国相比,此规定的政治影响是 A.让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B.使议会的权力急剧膨胀 C.有助于权力结构的制衡 D.导致倒阁现象频繁发生 【答案】D 【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限制,这说明了参议院权力的膨胀,即保皇派势力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政府中的保皇派经常利用议会推翻当权内阁,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参议院权力急剧膨胀不代表众议院权力的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制约与平衡,故C项错误。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共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普鲁士拥有17名联邦议会代表”。这 A.表明联邦议会具有唯一立法权 B.表明各邦享有绝对平等的权力 C.突出了普鲁士的地位

D.表明皇帝具有“统而不治”的地位 【答案】C 【解析】需要注意的是“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但普鲁士却拥有17票的权力,这样显然突出了普鲁士的独特地位,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帝国议会也有立法权,所以联邦议会并不具有唯一立法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各邦之间权力是不平等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皇帝拥有实权而非“统而不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14.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其主要共同点是 A.议会成员均由选举产生 B.国家元首均有实权 C.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议会均拥有立法权 【答案】D 【解析】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建立代议制民主。英国的下议院、德国的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英国的上议院、德国的联邦议会不是由选举产生,故A错误。英王“统而不治”,故B错误。美国行政首脑对宪法负责,德国政府首脑对皇帝负责,故C错误。四国议会虽然权力大小不同,但都拥有立法权。故D项正确。

15.“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材料提及此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即从广东发端,曾占领北京,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故排除ACD,选B。

16.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屈服于列强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在谈判桌上,清政府争所不争,放弃所不应放弃的。而这一切是由于清政府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国家主权意识不弱,故选C。A中“彻底”太绝对,排除A;B没有揭示本质,排除。当时清政府寒没有认识到经济主权与政治主权的关系,排除D。

17.“《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A.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答案】B 【解析】《资政新篇》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了太平天国顺应世界潮流、顺应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是《天朝田亩制度》而非《资政新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政新篇》没挽救太平天国,并未给太平天国带来新生机,也未开启太平天国的新使命,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8.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就是他拿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A.拜上帝教脱离群众思想实际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信仰缺失无法支撑其政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四不象的天主教”与“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不是说和传统思想相对立,故A项错误;梁启超分析的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不是在论述它和民主化进程的关系,并且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对清朝专制统治,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在说太平天国所宣传的宗教与国民心理相反,不是在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是因为它“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说明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所宣传的拜上帝教的思想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即“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清政府和列强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反动势力空前强大。②领导这次起义的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是新的阶级力量的代表,农民小生产者无法克服自身的狭隘,自私,保守等弱点。③太平天国未能科学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纲领。④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存在严重的宗派思想,造成内部团结破坏,革命力量削弱。⑤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领导集团享乐腐化。⑥太平天国军事战略的严重失误。⑦宗教迷信对革命的破坏。

19.汉诗因其独特风格在日本代表着高雅的文化修养,包括日本军官的汉诗写作也形成热潮。期中,殿尾在汉诗《告子孙》中写道:“试看忠士征清绩,日本隆兴新纪元。”该诗句显示出 A.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崛起的影响 B.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仰慕 C.日本走资本主义道路源于中国 D.中日的紧密关系推动了日本发展 【答案】A 【解析】“征清绩、日本隆兴新纪元”等字眼强调的是甲午战争使日本振兴,即该诗句显示出了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崛起的影响,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而非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仰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走资本主义道路源于西方列强而非中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日的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发展而非中日的紧密关系推动了日本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0.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适应了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图强的思想,故C正确;A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倾向和托古改制,排除BD。

21.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在条约上,李鸿章将名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并在病榻上交代了他的临终奏章:“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A.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B.增开天津为商埠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答案】A 【解析】“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中的条约指的是《辛丑条约》,而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属于该条约的内容,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增开天津为商埠是《北京条约》的内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是《望厦条约》的内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2.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

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 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 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 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高 【答案】C 【解析】东京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故A项错误;1905 年,根据所学知识,此时推翻清政府的时机尚不成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可以看出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孙中山的革命威 望是否崇高,故 D项错误。

点睛: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是解题的关键。

23.辛亥革命后,“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 B.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 C.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政治体制改变导致了政党纷纷建立,所以材料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而和民族意识、民主共和观念无关联,辛亥革命后人民的权利并未得到保障,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解答因果型历史选择题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24.中华民国在1913年公布的《外交官领事官服制暂行章程》规定:“除外交部总长之外,规定了六个等级,在这些等级之间,服饰自然都有严格区别,级别越高,服饰越复杂、考究、精致。”这一规定 A.与民主精神背道而驰 B.体现了外交礼仪的规范 C.反映出外交的近代化 D.展现了服饰文化的精髓 【答案】A 【解析】“等级”的存在是和辛亥革命所追求的民主、平等相矛盾的,即材料中的规定与民主精神是背道而驰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样的“等级”外交礼仪是非常不规范的,也反映不出外交的近代化,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规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并未展现服饰文化的精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5.1919年5月8日,北京《晨报》上一篇题为《学生界事件昨闻》的文章说:“各学生被捕入警厅后,前夕即由该厅略加讯问,未有结果。闻厅中对于学生尚不苛待……并谓在厅阅报等尚颇自由云。”材料现象说明

A.近代中国已实现了文明执法 B.警察支持“五四”爱国行动 C.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同情 D.中共进行了积极地救援活动 【答案】C 【解析】“尚不苛待”等字眼说明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警察们同情,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近代中国并未实现文明执法,警察也未支持“五四”爱国行动,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1919年中共尚未诞生,所以中共不可能进行积极地救援活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6.1926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所须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所以我们说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不仅是广东做军事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这可以说明 A.中共革命重心已经转移到农村 B.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准备北伐 C.农民运动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 D.北伐战争推翻了三大军阀 【答案】B

27.“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毛泽东诗词反映的事件背景是 A.工农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B.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到来 C.“八七会议”总方针的确立 D.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答案】C 【解析】工农红军战略转移是指长征。长征期间,毛泽东建议放弃向湖南转移,改向敌人统治薄弱的贵州地区进军,这与“要向潇湘直进”不符,排除A;国民大革命期间中共没有掌握军队,而土地革命期间的中共军队才叫工农红军,排除B;国民革命失败后,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故选C。解放战争 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叫人民解放军,排除D。

28.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放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题干中名称的变化,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产物,故A项正确; A项决定D项,故D项排除。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是国内阶级矛盾的产物,与题意无关,故B项排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在1936年,时间不符合,故C项排除。

29.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毛泽东著)的精神归纳成“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一认识逐步成为中国军民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这表明国共两党 A.实现了抗战政策的一致 B.做到了战场的协调作战 C.推动了相持阶段的到来 D.认识到了抗战的艰巨性 【答案】D 【解析】“论持久战、积小胜为大胜”等字眼反映了国共两党都认识到了抗战的长期性、艰巨性等,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共两党抗战政策是不一致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协调作战以及抗战相持阶段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解答推理型选择题可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30.解放战争时期,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被俘后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条挑东北,一条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由衷赞叹的是人民解放军哪一战役高超的指挥艺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人民解放军在该战役中攻占了锦州,使东北和华北从“中间折断了”;结合所学知识,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选项中的A项符合题干所述。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题18分,32题12分,33题1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六条问事”,重点监察强宗豪右和郡国长官。东汉光武帝把御史的官署从皇宫里搬出来,并入兰台(收藏和管理宫中典籍的机构),名义上隶属九卿之一的少府。三国时曹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唐模仿隋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御史台本部,处理台内日常事务)、殿院(在宫廷举行重大仪式时纠察礼仪)和察院(主管弹劾百官),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同时设置六科(有点像今天监察部的派驻机构),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

——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色》

材料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孟德斯鸠

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据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材料三政治制度,其实是需要一个相应的社会文明程度去配合的。……它不可能在街头市井的吵架中诞生。规则虽小,背后却是漫长积累的文明。

——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防止权力滥用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在权力监督方面与古代中国相比有何进步性。【答案】(1)趋势:监察机构逐步独立完善;监察体系逐渐严密;工作重点日益明确;监察对象从豪强官员扩大到政府主要部门;伴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不断强化。

(2)说明: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分权与制衡。实行国会两院制,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参议院与众议院、大小州相互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制衡行政权。最高法院大法官、参议员、总统都不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防止选民权力滥用。

(3)进步性: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其目的是强化皇权。近代美国的监察制度较充分地体现了民意,是民主法制的体现;较充分保障了民主,更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1)问从机构、体系、内容、对象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归纳。第(3)问结合时代背景和权力监督的本质回答,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目的是维护皇权,美国是民主法制的体现,保障了民主。

【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问趋势,“……名义上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三国时曹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唐……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和察院,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 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体现了监察机构逐步独立完善、监察体系逐渐严密、工作重点日益明确,从监察对象上看,从汉代“重点监察强宗豪右和郡国长官”到“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体现了监察对象从豪强“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官员扩大到主要部门,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体现了伴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不断强化。

(2)此题问做法,注意要求是从制度设计出发,可以从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里面的三权分立原则、国会里面参众两院制衡、大州小州的博弈,政党制度里面在野党对执政党的监督、选举制度中间接选举的运用等。

(3)此题问比较,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权力监督的本质回答,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目的是维护皇权,美国是民主法治的体现,保障了民主。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力制衡

(3)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力制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

32.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答案】(1)意向:建立民主共和国。

阐释: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依据国情,实行责任内阁制。(2)原因:(经济)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政治)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五四运动;(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3)理解: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素:革命政党的领导;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意向,依据材料一,结合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分析得知,“旧邦新造” 反映了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第二小问阐释,依据材料一,结合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等史实加以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二“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史实,从经济、阶级、思想的角度分析“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第一小问理解,依据材料三“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意义,可以得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依据材料三“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意义,可以得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小问因素,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前面所回答的问题,从领导者和人民的角度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意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意义

33.19世纪以来,日本、中国等都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日本、中国改革的共同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答案】(1)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

(2)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国家学习;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直接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全面学习西方;以政府为主导;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试题分析:(1)原因:材料中“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表明落后国家因为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民族危机加剧,需要向西方学习,解决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

(2)特点:材料中“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表明日本有选择、有侧重的向西方国家学习,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十分全面,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并且同时吸收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材料中“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表明日本人的学习规模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日本明治维新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的积极努力为改革的最终成功奠定基础;明治维新,基本使日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日本迅速成为较为发达的工业国家。

下载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