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管理,全县机构编制工作逐步打开了新的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同行的赞誉。2004、2007年我办连续两次被评为“湖南省人事编制系统先进集体”(评比周期为三年),连续九年被评为“岳阳市机构编制系统先进单位”和“岳阳县综合先进单位”。
一、大刀阔斧,狠抓各级各类机构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岳阳县的机构改革环环相扣,改革浪潮此起彼伏。这些改革既有省、市统一部署的,也有岳阳县自主进行的。编办作为机构改革的实施者,直接参与谋划、组织和协调进行或正在进行三个层面五次大的机构改革:
第一个层面是2001年的乡镇机构改革和2002年的县直党政机构改革,取得了减少机构、减少人员、减少职数、提高办事效率“三减少一提高”的成效。通过动真过硬的改革,小而言之是在各级党政机关中端掉了“懒人”的饭碗,搬走了“庸人”的板凳,为真抓实干的人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大而言之是有效地转变了各级政府的职能,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提高了县、乡党政机关的行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同时也为后来其他层面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二个层面是2002年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和2003年至2004年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我们用了3年时间,分两步重新构建了乡镇行政机构和农村公共服务新体制。第一步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将原来每个乡镇平均设臵的17—18个事业单位,一下子精简到7—8个事业单位;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统一设臵为“三办一所”。通过两个步骤的改革,全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由900多人减少到500多人,纯减400多人,精简比例高达44%;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支出按当时口径统计,每年可减少人头经费400多万元。
第三个层面是正在实施2010年至2011年的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市委编办的指导下,在县委政府的支持我县启动了县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探索大部制管理体制,出台了《岳阳县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精简政府机构3个,理顺职能156项,大大提升政府工作部门的工作效率。今年,按照全市统一要求我办正在着手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现已全面摸清了事业单位工作职能、业务特点和社会功能等现状,接下来我们将按照行政管理、公益服务和生产经营三大类别,通过“撤、并、转”等方式,对全县事业单位进行大洗牌和大整合,力争实现事业单位人员和机构双精简,效益和职能双提升。
二、矢志不渝,不断加强人员编制管理
我县主要从四个方面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一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行集体领导和“一支笔”审批制度。我县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编制人事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全县人事编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取消部门的调配权,组织、人事、编制、劳动、财政等部门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相互约束机制:县财政局拟定财政预算和核拨经费的主要依据是机构编制;只有在县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臵的机构和核批的人员、编制范围内,县人事局才能核定人员工资,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才能办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手续。二是实行用编计划管理。每年年初,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用编需要和单位编制空缺、上年减员情况等方面,制定年度用编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计划服从编制,增员服从计划,配员服从结构”,真正做到既管用编数量,又管人员结构。三是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始终把“编制实名制管理”作为编制工作的重点来抓,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进行了全面、准确的实名制登记,做到了县机构编制部门的人员编制台帐与各单位的底册一致。通过编制实名制管理,有效地突破了过去“人头会计”的局限,切实把住了人员管理的主动权。通过这些措施,我县连续9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实现了负增长,实现了行政事业单位净减人员1700多人,按每人每年2.5万元开支计算,每年节约财政开支4250万元。同时还腾出了编制引进了人才,特别是近两年,我县通过用编计划管理列出了用于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的专项编制,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多名,其中211工程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80名。这些人才的引进不但优化了我县的人员编制结构,还为我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对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我县工业局引进的高素质人才发挥专业特长,对接中央和省市政策完善了项目库。通过考察论证,提出了全县两个陶瓷节能项目改造方案,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获得批准,解决了项目改造资金2100万元。项目改造后每年可节约原煤1.7万吨,节电909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6.8万吨。通过统计,人才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逾3.52亿元。
三、高瞻远瞩,完善制度开展督查。
一是工作开展制度化。近年来,我们共修订完善了23项具体制度,17项办事流程,并将这些制度和流程汇编成《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实用手册》,发放到全办工作人员和全县乡镇、县直部门与单位,要求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与单位,以及全县机构编制工作者,严格依制度和流程办事。同时,我们还强化了“规范化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成立了专门的督查考核领导小组,对各项管理制度、审批程序、办事流程和履行职责等方面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二是督查考核全面化。我们的督查考核工作在内容上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县委编办干部职工绩效考核办法》是对内的方面,考核采取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办务会议,要求每位工作人员对自己本季度的工作情况和全年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报,分季度进行考核。年终再根据《目标考核细则》和季度考核情况,对其一年来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按得分多少进行奖惩。这样的考核,真正起到了促进工作、考核干部的目的。对外的考核,是指《党政管理绩效考核》中的履职评估、全县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和人员控制考核,以及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三个内容。《党政管理绩效考核》中的履职评估是对全县所有一级机关履行职能职责的情况进行考核。由编办会同两办督查室分季度和年终进行考核;而全县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和人员控制考核,则是实行“量化考核与多项指标评议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由编办在年终单独完成;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工作分为日常评估与年终评估两部分。每年7月份,由我办组织专门的日常评估工作组,对各参评对象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评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年终时,再由我办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参评对象进行年终评估。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工作,完善了县委、县政府开展的党政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拓展了党政管理绩效考核的外延,促进了事业单位履行职责,调动了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机关和下属单位的整体联动。
四、注重培养,全力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为了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编制工作队伍,我们一是注重培养机关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年来,我们大力提倡和践行的是齐心的团队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钻研的钉子精神和严谨的务实精神,依靠这些精神支柱使编办逐步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力争上游的工作整体。二是积极培养机关干部精益求精的业务能力。我们要求每个同志在工作中既要成为专家,也要当好杂家,努力使自己成为工作内行和业务能手。三是不断培养机关干部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任何管理工作忌在守旧,贵在创新。因此,我们要求机关每项业务工作谋划要有新思路,落实要有新举措,总结要有新经验,还将工作创新作为干部职工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
第二篇: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管理,全县机构编制工作逐步打开了新的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同行的赞誉。2004、2007年我办连续两次被评为“湖南省人事编制系统先进集体”(评比周期为三年),连续九年被评为“岳阳市机构编制系统先进单位”和“岳阳县综合先进单位”。
一、大刀阔斧,狠抓各级各类机构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岳阳县的机构改革环环相扣,改革浪潮此起彼伏。这些改革既有省、市统一部署的,也有岳阳县自主进行的。编办作为机构改革的实施者,直接参与谋划、组织和协调进行或正在进行三个层面五次大的机构改革:
第一个层面是2001年的乡镇机构改革和2002年的县直党政机构改革,取得了减少机构、减少人员、减少职数、提高办事效率“三减少一提高”的成效。通过动真过硬的改革,小而言之是在各级党政机关中端掉了“懒人”的饭碗,搬走了“庸人”的板凳,为真抓实干的人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大而言之是有效地转变了各级政府的职能,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提高了县、乡党政机关的行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同时也为后来其他层面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二个层面是2002年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和2003年至2004年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我们用了3年时间,分两步重新构建了乡镇行政机构和农村公共服务新体制。第一步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将原来
每个乡镇平均设臵的17—18个事业单位,一下子精简到7—8个事业单位;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统一设臵为“三办一所”。通过两个步骤的改革,全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由900多人减少到500多人,纯减400多人,精简比例高达44%;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支出按当时口径统计,每年可减少人头经费400多万元。
第三个层面是正在实施2010年至2011年的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市委编办的指导下,在县委政府的支持我县启动了县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探索大部制管理体制,出台了《岳阳县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精简政府机构3个,理顺职能156项,大大提升政府工作部门的工作效率。今年,按照全市统一要求我办正在着手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现已全面摸清了事业单位工作职能、业务特点和社会功能等现状,接下来我们将按照行政管理、公益服务和生产经营三大类别,通过“撤、并、转”等方式,对全县事业单位进行大洗牌和大整合,力争实现事业单位人员和机构双精简,效益和职能双提升。
二、矢志不渝,不断加强人员编制管理
我县主要从四个方面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一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行集体领导和“一支笔”审批制度。我县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编制人事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全县人事编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取消部门的调配权,组织、人事、编制、劳动、财政等部门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相互约束机制:县财政局拟定财政预算和核拨经费的主要依据是机构编制;只有在县机构编制部门审核
同意设臵的机构和核批的人员、编制范围内,县人事局才能核定人员工资,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才能办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手续。二是实行用编计划管理。每年年初,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用编需要和单位编制空缺、上年减员情况等方面,制定用编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计划服从编制,增员服从计划,配员服从结构”,真正做到既管用编数量,又管人员结构。三是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始终把“编制实名制管理”作为编制工作的重点来抓,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进行了全面、准确的实名制登记,做到了县机构编制部门的人员编制台帐与各单位的底册一致。通过编制实名制管理,有效地突破了过去“人头会计”的局限,切实把住了人员管理的主动权。通过这些措施,我县连续9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实现了负增长,实现了行政事业单位净减人员1700多人,按每人每年
2.5万元开支计算,每年节约财政开支4250万元。同时还腾出了编制引进了人才,特别是近两年,我县通过用编计划管理列出了用于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的专项编制,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多名,其中211工程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80名。这些人才的引进不但优化了我县的人员编制结构,还为我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对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我县工业局引进的高素质人才发挥专业特长,对接中央和省市政策完善了项目库。通过考察论证,提出了全县两个陶瓷节能项目改造方案,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获得批准,解决了项目改造资金2100万元。项目改造后每年可节约原煤1.7万吨,节电909万度,减少二氧化碳
排放量46.8万吨。通过统计,人才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逾3.52亿元。
三、高瞻远瞩,完善制度开展督查。
一是工作开展制度化。近年来,我们共修订完善了23项具体制度,17项办事流程,并将这些制度和流程汇编成《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实用手册》,发放到全办工作人员和全县乡镇、县直部门与单位,要求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与单位,以及全县机构编制工作者,严格依制度和流程办事。同时,我们还强化了“规范化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成立了专门的督查考核领导小组,对各项管理制度、审批程序、办事流程和履行职责等方面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二是督查考核全面化。我们的督查考核工作在内容上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县委编办干部职工绩效考核办法》是对内的方面,考核采取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办务会议,要求每位工作人员对自己本季度的工作情况和全年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报,分季度进行考核。年终再根据《目标考核细则》和季度考核情况,对其一年来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按得分多少进行奖惩。这样的考核,真正起到了促进工作、考核干部的目的。对外的考核,是指《党政管理绩效考核》中的履职评估、全县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和人员控制考核,以及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三个内容。《党政管理绩效考核》中的履职评估是对全县所有一级机关履行职能职责的情况进行考核。由编办会同两办督查室分季度和年终进行考核;而全县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和人
员控制考核,则是实行“量化考核与多项指标评议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由编办在年终单独完成;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工作分为日常评估与年终评估两部分。每年7月份,由我办组织专门的日常评估工作组,对各参评对象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评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年终时,再由我办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参评对象进行年终评估。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工作,完善了县委、县政府开展的党政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拓展了党政管理绩效考核的外延,促进了事业单位履行职责,调动了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机关和下属单位的整体联动。
四、注重培养,全力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为了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编制工作队伍,我们一是注重培养机关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年来,我们大力提倡和践行的是齐心的团队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钻研的钉子精神和严谨的务实精神,依靠这些精神支柱使编办逐步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力争上游的工作整体。二是积极培养机关干部精益求精的业务能力。我们要求每个同志在工作中既要成为专家,也要当好杂家,努力使自己成为工作内行和业务能手。三是不断培养机关干部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任何管理工作忌在守旧,贵在创新。因此,我们要求机关每项业务工作谋划要有新思路,落实要有新举措,总结要有新经验,还将工作创新作为干部职工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
第三篇:镇结构调整攻坚战 助推镇域经济发展
史口镇构调整攻坚战 助推镇域经济发展
一是以拆迁建设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
把拆迁建设作为改善城镇面貌、提升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全面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条件。在制度落实上,做到坚持依法拆迁、知情拆迁,继续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包靠制、拆迁补偿公开制、拆迁考核绩效制等制度。在拆迁队伍上,继续实行工作片就是拆迁队的办法,发挥社区干部的主力军作用,确保工作实效。对已完成拆迁的项目,重点抓好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
二是以社区建设为发展重点,构筑农村发展新格局。
史口镇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改善群众生活、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推进,完成了安子张社区的建设任务,又投资260万建设史口、曲家和大宋社区。社区按照“三室一站一厅两栏”的建设模式,设立图书阅览室、计生服务室、远程教育室、平安工作站、综合服务大厅、村务公开栏和宣传栏;为了更好的方便社区居民娱乐、休闲,还建成一个文体活动广场;慈善义工超市和慈善大众浴室的建成,更使广大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和便利。其中,大宋社区转变传统种养观念,走上高效的产业化经营之路。生态高效农业实现了大发展、养殖小区的规模实现了迅速膨胀,目前,大宋村新型城郊产业化建设一期工程——新建设的200多栋高温蔬菜大棚与近百个拱棚成为首批50多户群众的“摇
钱树”。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预计很快可投入生产。
第四篇:永乐镇改善投资环境助推镇域经济发展
永乐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助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永乐镇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镇做靓,产业做特,民生做实,环境做优,班子做强”的工作思路,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助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破发展“瓶颈”。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陕甘两省北极塬七乡镇中心重镇,彬县靓丽北大门。通过招商引资、土地置换、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等办法,着力规划和建设永乐新区、建设永乐镇福源新区和永乐家园两个农民进城住宅小区、启动建设了商贸综合市场、建材专业市场、杂粮药材贸易市场。实施美化、硬化、亮化工程,狠抓街道拓宽、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大城镇框架,扩大城镇容量,提升城镇品位,增强城镇服务功能,使城镇在经济发展中的聚集、辐射效应得到较好发挥。近年来累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30万元,目前,一个干净整洁、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新型城镇已初具规模。
二是提升民生质量,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在抓好传统的粮食、果业、烤烟、劳务输出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花卉、苗木种殖、温室大棚、非公经济。建成白村永固建材厂,永圣气调库等非工企业28家;建成白村韩小营花卉基地,种植花卉50座大棚100万钵,产值120万元以上;建设永乐花卉苗木繁育中心大棚50座,安家河村、马家河村建设蔬菜大棚100座,湫沟村新建杂粮贸易中心1个,在高里坊
建设PIC千头标准化示范养猪场一个,今年争取县上投资全面开发高庙山旅游景区,高里坊金箔丝唐卡工艺画旅游纪念品,初步形成了高里坊烤烟、田家大葱、叱家中药材、湫沟粮食贩运、高辉饲草加工、永乐苗木培育、赵家庄养猪、安家河日光温室大棚、白村花卉及三产都成为群众增收的新亮点,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群众收入稳步提高。三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四方客商。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与“花园永乐”建设、通村公路绿化、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相结合,以通村公路绿化工作为突破口,重点治理“脏、乱、差”及街道车辆乱停乱放等现象,通过“拆除、改造、整治、建设、绿化”等措施,彻底清理村庄、路旁“三堆”,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我县“北大门”形象。建设了垃圾填埋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考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并积极争创省级、县级卫生镇村。
近年来,已吸引陕西科峰房地产开发公司、彬县辉煌房地产开发公司、陕西长存房地产公司、彬县鑫德房地产开发公司、西安唐龙园艺有限公司、旬邑华中建筑公司、咸阳张姓客商等20多家公司投资兴业永乐。截至目前,全镇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25元,非公经济实现产值1.29亿元,
第五篇:创新党建载体 助推经济发展
创新党建载体
助推经济发展
党委
近年来,党委本着“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的目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新“党员中心联带户”主题实践活动内容,按照党的模范区建设及“五个好”党组织建设的具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以提档升级“党员中心联带户”活动为载体,重点在“载体、形式、内容、效果”上寻求突破,从而全面提升全场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一、创新发展“党员中心联带户”活动
2007年,“党员中心联带户”活动在第八管理区试点并取得了成功经验,收到了显著成效后,农场党委决定在全场范围内推广这一成功经验。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党员中心联带户”创建活动,制定了《“党员中心联带户”活动实施方案》,召开了推进“党员中心联带户”工作现场会,全面推广第八管理区的做法。同时对开展活动做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党员中心联带户”的六项权利、十项义务。打造骨干带动型、协会带动型、项目带动型、大户带动型、科技带动型五型中心户。并在两联、三带、四贴近、八个自我等方面寻求突破,通过不断完善、创新、发展,“党员中心联带户”活动在党的建设上发挥载体功能作用,在经济建设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政治建设上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在社会管理 1 上发挥治安调解作用,在文化建设上发挥宣传教育作用。使“党员中心联带户”活动成为北安管理局党建品牌。
二、扎实推进党建模范场建设
为适应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快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党员中心联带户”活动在创建党的建设模范区中的载体、功能作用。我们开展“党员中心联带户”创建活动,运用这一载体延伸管理触角,做到工作有抓手,活动有载体,拓展有平台,构建了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先进性要求的党建工作体系,使之成为党建工作一道独特的品牌。几年以来,我们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创新载体,让党建在服务大局中位置更准、功能更强、作用更大。
一是创新党建活动内容。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出构建以“党员中心联带户”为载体,建立“基层党支部——党员责任区——党员中心户——联带户”的党组织活动网络,通过“部、区、员、户”网络式的管理模式,构建既管所属、又管所在的党组织活动网络体系,实现党员教育管理“无缝”覆盖。按照“巩固、提高、延伸、辐射”的要求,全面实施“12317”工程,即在全场建设一个党建示范园区、构建两条党建示范长廊、建立党员中心户300户、联系党员1000名、联带群众7000户,推动全场党建工作整体上水平。开展以“双学、双创、双管、双培、双带、双帮、双服、双争”为主要内容的“八项活动”,全力打造党建模范场,把打造成为垦区乃至全省党建模范区。
二是创新党建活动形式。创新党建“一支一品”活动,2 彰显各自特色。根据党组织的特点和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全场基层党组织按照“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发展”的原则,努力打造“一个支部一个品牌”独具特色的党建示范点,以居委会为重点打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新型社区,以管理区为重点巩固原有“五型党员中心户”,开展“三创三提”活动,即“思想创新、环境创美、经济创收”,“能力提升、收入提高、发展提速”,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打造特色种植、养殖的新型管理区,通过“一支一品”党建创新,不断激发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拓宽党建载体领域。针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多、大多数党员没有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实际情况,农场党委拓宽党建工作领域,按照支部建在“协会”上的总体思路,2010年1月正式批准成立了“垦区北安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分会党总支部”,将个体工商业户和私营企业的党建工作全部划归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党总支部管理,下设天河商贸城党支部、富雪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和中小企业协会党支部。开展了“党员中心联带户”、“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等党员教育管理活动,彰显党员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了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三、党建工作助推农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管理区党支部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玉米种植示范长廊、特色种殖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 3 示范区。以“兴一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为目标,选准定位,突出特色,创新“五型”党员中心户,积极组织党员中心户开展大棚蔬菜、玉米、马铃薯、北虫草种植等实践课题攻关,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广大中心户的示范引领下,2011年,全场种植玉米27万亩,平均产量在750公斤以上,亩平均效益530元,总效益1.43亿元。
二是居委会党支部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环境、维护稳定等方面分别创建文化型、服务型、维稳型、帮扶型和谐社区。第一居委会以打造北大荒文化品牌为依托,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教育、北大荒精神教育,传承、弘扬《老兵新传》精神,教育居民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积极开展邻里互助、社区联谊、共建联建、文明社区创建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第二居委会以“百项服务进社区”活动为主要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社区服务项目,拓展服务领域,全方位满足社区成员的多元化服务需求。积极开展社区自助服务、为老服务、社会救助服务、就业保障服务、助残服务、信息化服务、宗教管理服务、产业化服务、志愿者服务,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化、社会化、市场化。第三居委会坚持“民有所思、我有所想,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难、我有所帮,民有所惑、我有所导”,构筑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社区综治员为主体、社区中心户为依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打造维稳型和谐社区。通过广大中心户深入辖区入户走访、排查,将199户迁入人口的基本信息核查清 4 楚,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并与管理区进行了信息互换交流,为双重管理提供翔实的数据,也夯实了社区和谐稳定的基础。第四居委会成立了“扶贫帮困互助会”,动员全社区力量筹集互助基金4.9万元,帮助辖区弱势群体摆脱困境,为社区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打造帮扶型和谐社区。目前,互助会已经为56人次提供了周转金,解了燃眉之急。
三是个体私营企业党支部围绕“促进堡垒强化、促进素质提高、促进人心凝聚、促进事业发展”,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方面,促进企业科学发展。2011年按照把支部建在“协会”上的总体思路,不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队伍。通过开展“两帮一促”主题活动,即帮助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党建工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以业兴城、以城促业。同时,向个体私营企业派驻党建指导员5名,建立“党员中心户”9个,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10个,评选“党员中心户示范店”2个,实现了“强党建、促发展、壮协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