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谏太宗复习导学案

时间:2019-05-14 07:4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烛之武谏太宗复习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烛之武谏太宗复习导学案》。

第一篇:烛之武谏太宗复习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3.感受论辩风采,注意论证方法。【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徵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且“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卒后,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居安思危:

二、给加点字注音

氾()南

佚()之狐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

逄()孙 阙()秦

求木之长()浚()壅()蔽

谬()论 黜()恶

三、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共其乏困

(共,通“供”)秦伯说

(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

行李: 古义,也做“行理”指外交使节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根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行路,古义:路人

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古义:把它当作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朝(在早上)济而夕(在晚上)设版焉 既东(向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貌恭而心不服 貌:表面上;心:在心里(2)名词作动词

晋军(驻军)函陵 与郑人盟(结盟)(3)形容词做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重要的权利:大,重要的位置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不念居安思危

安,安乐的环境;危,危难的时候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小人

惧谗邪

谗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4)形容词用作动词

邻之厚(变雄厚),君之薄(变薄弱)也 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定 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 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宏兹九德

宏,使„„.光大 何必劳神苦思 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4)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把......当做边邑)远 乐盘游 乐,以„„为乐

(5)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使......退却)秦师 4.一词多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翻译为“啊”)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怎么)且焉置土石

(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这件事)以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敢以烦执事(拿,用)

越国以鄙远(相当于“而”表顺承)

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

必固其根本

(稳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牢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必竭诚以待(下面的人)

臣虽下愚

(低下)

诚能见可欲(如果)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

诚能见可欲(能够)

简能而任之

(有能力的人)

克终者盖寡(大概)

盖在殷忧(发语词,不译)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被动句: 虑壅蔽 文武并用

班级: 姓名:

3.倒装句:

宾语前置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谦冲而自牧 则思三驱以为度

介宾后置: 戒奢以俭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以其无礼于晋 6.成语积累

择善而从 垂拱而治 正本清源 善始善终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四、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填空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的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便会人尽其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项训练】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履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1.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得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第一段断句。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反馈】

找出《谏太宗》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烛之武导学案

陕西师范大学成州中学

高一语文必修1 导学案

编号 004

使用时间: 2014年8月26—27日

班级

编写人:陈晓春

审核人:高一语文组

小组

姓名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识记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2、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重点难点】 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知识链接】

1、简介《左传》(见《优化探究》第30页)温馨提示 常见史书体例: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2、作者简介(见《优化探究》第30页)

3、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楚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就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自主学习检测】

一、背诵《曹刿论战》,并说说其内容和描写战争的突出特点。

二、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陕西师范大学成州中学

高一语文必修1 导学案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â)失其所与(yǔ)D.若不阙(quã)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 失其所与,不知 B.夜缒而出,见秦伯 使杞子、逢孙 C.才美不外现 秦伯说,与郑人盟 D.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3、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若 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夫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夫晋,何厌之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 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微斯人。吾谁与归

焉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E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找出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

(1)词类活用(3个)①夜缒而出 ②越国以鄙远 ③既东封郑(2)特殊句式(3种)①阙秦以利晋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以其无礼于晋

5、辨析下列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敢以烦执事 ......【合作探究】 以上两问可从题目进行分析

1、本文主要人物是谁?

2、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

【课堂检测】 背诵课文第三段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陕西师范大学成州中学

高一语文必修1 导学案

编号 004

使用时间: 2014年8月26—27日

班级

编写人:陈晓春

审核人:高一语文组

小组

姓名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学习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

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合作探究】

(一)朗读展示:

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合作探究(含自主学习时发现的疑难问题)

1、“烛之武退秦师”的“退”是什么意思?

导学第一段

(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①且贰于楚也 ②晋军函陵 ③以其无礼于晋(2)翻译第一段:

(3)请归纳本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①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②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陕西师范大学成州中学

高一语文必修1 导学案

3、导学第二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无能为也已 ③是寡人之过也(2)翻译第二段:

(3)请归纳本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4、导学第三段(重点突破)(1)重点句子翻译: ①敢以烦执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夫晋,何厌之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2)请归纳第三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烛之武能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说秦的结果如何?

②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课堂检测】 翻译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陕西师范大学成州中学

高一语文必修1 导学案

6.夫晋,何厌之有?

编号 004

使用时间: 2014年8月26—27日

班级

编写人:陈晓春

审核人:高一语文组

小组

姓名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对一二课时的反馈。

2、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重点难点】

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探究拓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2、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陕西师范大学成州中学

高一语文必修1 导学案

3、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5、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C、使文章曲折跌宕。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译文:

②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译文:

③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译文:

【课堂检测】

他小学初中都很用功,成绩也很好。上了高一后也不错,可是后来他当兵的爸爸回来了(此前一直由他妈带他)。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爸一直打他。所以,他开始逃学去网吧,夜不归宿,成绩到了年段倒数第一,我要怎么劝他。

根据材料写一段文字,要求不少于2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陕西师范大学成州中学

高一语文必修1 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检测

一、内容: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特点: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二、基础知识

1、A(缒:zhuì)

2、B

3、若A.像 B.假若、如果 C.你

夫A.成年男子 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C.那,那个

微A.稍微 B.如果、没有 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之 A.往,到 B.的C.代秦军

焉 A.助词 B.何,为什么 C.哪里 D.兼词“于之”在这里E.代词,它

4、特殊文言现象(1)词类活用

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②越国以鄙远(名词用作动词)③既东封郑(名词用作动词)

(2)特殊句式(3种)

①阙秦以利晋(使动句)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③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5、略

合作探究 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陕西师范大学成州中学

高一语文必修1 导学案

2、导学第一段(1)重点词句: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②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

(2)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3)解析:秦晋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3、导学第二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2)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解析:临危受命

①“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陕西师范大学成州中学

高一语文必修1 导学案

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4、导学第三段(1)重点句子翻译:

①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③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2)第三段大意:说退秦师

1、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2、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课堂检测 略

第三课时 拓展练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陕西师范大学成州中学

高一语文必修1 导学案

1、D(“田”指祭田)

2、A(两个“亦”,均为“也”;两个“焉”,前者为语气词“了”,后者为疑问词“怎么”)

3、B

4、C

5、A

6、①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②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重了。③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过失。课堂检测 略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 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 ?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 ?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 ?”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 ?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 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第三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设计人:屈怀志 审核人:屈怀志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德育教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二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三 知识链接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本文相关写作背景见《名校联盟》。

2、史书体例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中国古代纪年法

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

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

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四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五 学习过程

(一)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

2、词类活用:

① 烛之武退秦师 ② 且贰于楚也

③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 越国以鄙远 ⑥ 阙秦以利晋 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古今异义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③ 亦去之 古义: 今义:

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4、文言句式

①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②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③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⑤(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⑥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⑧(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5、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重要虚词)(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兼词,于之)(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②是寡人之过也(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6)若

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7)夫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夫晋,何厌之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8)微

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若 A.像 B.假若、如果 C.你

夫 A.成年男子 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C.那,那个 微 A.稍微 B.如果、没有 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之 A.往,到 B.的 C.代秦军

(三)翻译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三)局部探究(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1.第一段写秦晋围郑,用课文内容回答老师的提问:

(1)郑国当时面临的情况是——

(2)秦晋围郑的原因是——

(3)秦晋驻扎的地点分别是——

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2、第二段人物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

提示:“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3.阅读课文第三段,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

郑既知亡 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国鄙远 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 [利害之辨] 烛之武退秦师 舍郑利秦 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为晋赐 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 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

4.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

提示: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参考——

(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2)以“害”巧析形势。

一从现实状况来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且用反问句来加以突出强调,真是气势凌厉,锐不可当。

(3)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如果说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烛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

5.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6通过阅读本文,1你最欣赏烛之武哪一点? 如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义”

“夜缒而出”——“勇”

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智”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点?

烛之武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7、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1)伏笔与照应得当。

(2)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8、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拟几幅对联。

如: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

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秦伯和晋侯;

佚之狐眼明举辩士,烛之武语妙退秦师。

晋文公贪得无厌寒盟友,烛之武言之有理罢干戈。

佚之狐举辩士成正果,烛之武退秦师树奇功。

秦君出师无名取退策,郑伯用士有因荐使臣。

双雄盟兵千万欲亡郑,一臣出舌三寸即解难。

血腥滚滚卷土来,壮士巧言满胸怀。三言两语说君去.一场战事从此埋。

秦晋围郑形势忧,只为晋侯报私仇。幸而郑有烛之武,退军不动一兵卒。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ē 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⑥jué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⑥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六、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

七、课外自己补充一词多义:“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请自己整理到摘抄本上。

第四篇:《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自主学习方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一、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书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此疏后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作者简介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3.文学常识——疏 :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二、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

疏浚()

壅()蔽

谬()论

黜()恶

无()因怒而滥刑

人君当()神器之重

三、文本研读

1、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全文共三段,请分别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第1段。第2段。第3段。

2、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

3、读第二段,填空:本段首先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接着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最后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喻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4、读第三段,说说“十思” 的内容各有什么侧重?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四、疑难问题探析

1、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2.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帖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ì,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进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用自己的话稍作展开。

提示: 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

五、【拓展练习】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徙,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戴胄奏罪当徙 人君当神器之重 B、比政治若何 比一二年 ....C、见谏者悦而从之 陛下虽从臣言 D、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 意终不平....2.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凡百元首 B、比政治若何 C、勉强受谏 D、人苦不自觉耳 ........3.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A、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B、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 C、导人使谏 D、帝宴群臣积翠池 4.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5.对语段透露出来的信息的筛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B、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惰忽慢。

C、魏徵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当时唐太宗没有领会,所以后来又追问此事,才有君臣一番论谏的对话。

D、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番然省悟。参考答案

二、【难读字】 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壅(yōnɡ)蔽 谬(miù)论 黜(chù)恶

三、整体感知

1、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2、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如开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将国事的处理比喻成木的成长及水的流动,浅显易懂,更易让人理解、接受。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

4、读第三段,说说“十思” 的内容各有什么侧重?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戒奢侈 戒骄躁 戒骄纵 戒轻人言 戒赏罚不公 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

四、疑难问题探析

1、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2.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帖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ì,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对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 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思路点拨: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言语《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凯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五、[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1、C

2、C

3、C 4.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

翻译:见到进谏的人就感到高兴并听从他们的意见

(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翻译:这是你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份租,宫里的人不出一个念头,才合符你的心意.5、C

第五篇:《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一)1、贰于楚也(句中义: 从属二主 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句中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句中义: 出使的人 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句中义: 对人的尊称,“您” 今义:儿子)

5、以烦执事(句中义: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事的人)

6、亦去之(句中义:离开 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

(二)、指出下面句中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

1、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使„„撤退_____________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名动,驻扎,驻军 _______

3、夜缒而出 名状,在夜间

4、越国以鄙远 鄙,意动,把„„当做边邑;远,形名,远方之地,此指郑国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名状,在东边;封,使动,使„„成为疆界

6、共其乏困 形名,缺乏的物资

7、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动,变雄厚,变薄弱

(三)辞:推辞 告辞,告别 言辞,词句 鄙: 把„„当作边境;庸俗,浅陋,鄙俗;

微 :如果没有; 细小,轻微; 卑贱,地位低下;稍微,略微;暗中;精妙,微妙

兵:兵器,军械;士兵,军队;战争;用兵器杀人 敝:损害,伤害;疲惫,疲困;破旧

(四)虚词: 其

1.代词“那些”

2.代词“其中的”

3.代词“他的”

4.代词“它的”

5.代词“自己”

6.表推测

7.语气词,表反问

8.表祈使语气。“一定要”

9.表商量语气“还是”

10.是,还是

11.如果

12.助词 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句末语气词,啊;疑问代词,何;代词,哪里;代词,它,指这篇文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及,达到

②衡乃与其佣作 佣:做佣人

..

③资给以书 资:供给,资助 以:把 ④遂成大学 大学:大学问家,有大学....问的人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匡衡于是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3. 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凿壁借光

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得来的成语:韦编三绝 秉烛夜读 悬梁刺股(废寝忘食 囊萤映雪)

译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不识字,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不顾匡衡而去。

下载烛之武谏太宗复习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烛之武谏太宗复习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一、通假字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3、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二、古今异义词 1、必固其根本 2.、纵情以傲物 3、傲物......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_1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 导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

    2015《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训练案

    山东省昌乐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号:3 使用时间:2015年11月30日班级: 小组: 姓名: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必修三·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训练案 编......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高三文言文文本复习《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教学案 教学重点: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词若、说、以和其它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模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教学重点: 把握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准确分析理解烛之武游说技巧。 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合集]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归纳总结本课文言词语及句式。 2、分析烛之武等人物形象及劝谏艺术。 3、鉴赏本文跌宕多姿的叙事艺术,体会构思的巧妙。 一、......

    文言文复习学案2——烛之武退秦师2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积累“缒、陪、过、赐”等实词,“以、而、焉”等虚词。 2、熟练背写,准确翻译全文。 知识梳理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秦军汜( )南 2、佚......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3. 领悟“居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