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2022年中国民用航空业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民用航空业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民航局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民用机场
2016年10月25日,民航局印发《关于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民用机场的意见》提出,全面放开民用机场建设和运营市场,创新民用机场建设和运营投融资方式,加大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政策支持,以提升机场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民航行业安全、高效发展。社会资本可通过特许经营、经营权转让、股权出让、委托运营、整合改制等资本运作方式,参与民用机场及其服务配套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社会资本可通过专项信托计划、认购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参与民用机场投资活动,或通过综合开发民用机场周边用地或临空经济区范围内土地、物业、商业、广告等资源的方式建设运营机场服务配套设施。政府对民用机场投资的放开,给了社会资本一个投资的渠道,有利于民用机场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提供新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共包括60多个国家,沿线国家总人口约44亿人,占全球总人口60%,年生产总值占全球约30%。民航是发展双边或多边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先行军”。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将呈现新局面,这对民航业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助力民航业发展
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10年全球科技领域和互联网行业创新的主要增长点,智能化将会对民航运行在安全上、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民航企业管理的重心将转移为“数据化的管理”,但目前我们对“数据”仅仅当做统计来运用,还没有上升到智能化的层面上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智能化技术能使民航企业提高管理效率,节约成本。此外,在服务方面,在智能化条件下当“深度思维”与“感知智能”的出现,“机器人”开始感知外界,开始看懂、听懂,并开始能够作出判断采取一些行动,“机器人”的服务具有便捷、准确、迅速的特点,未来民航业的许多服务方式将由“服务机器人”来代替。诸如自助值机、登机、甚至安检等等,自助化服务成为民航服务的主要方式,提高自助化服务的水平,可以给旅客带来更多的便利,也可以带给旅客更大的满意度,有利于民航业的发展。
二、不利因素
(一)民航业发展高度依赖外国飞机和相关技术装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民用飞机尤其是客机的需求量十分巨大,但民航业发展高度依赖外国飞机和相关技术装备。例如在2016年,中国补充民用客机1,591架,总价值750亿美元,年购机费高达38亿美元。高度依赖进口,不仅大大加大了民航业运营和发展的成本,加大了民航业发展的脆弱性,还严重制约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二)国内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难以应付国内外竞争日益严峻的压力
在国内航线,我国航空公司遇到铁路、公路的激烈竞争。铁路调图提速,现代化高速公路逐步形成网络,交通运输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近几年公路争铁路,铁路争民航的局面基本形成。省际高速公路,两次火车提速,夕发朝至特快列车为人们的出行,从价格到时间上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较比民航而言,长途大巴,夕发朝至高速列车的价格低廉,相对省时,使民航的优势相对减弱。铁老大针对市场展开了“天上飞,地上跑,出行还是火车好”的宣传攻势,学生专列、旅游专列、假日专列应运而生,部分客源被铁路分流,这对民航客运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三)过度竞争与垄断并存,严重制约民航业健康发展
经过十多年来的改革,目前民航业的竞争已经十分充分,甚至出现了过度竞争。我国民航业企业规模小、过于分散,在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倾斜下,国家航空公司面临无序竞争的局面,国内航空公司自相残杀。价格不计血本的竞争使整个民航业陷入全行业危机的困境中。在过度竞争的同时,民航业目前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垄断。一是地方保护下的区域市场垄断。据有的航空公司反映,云南航空公司、新疆航空公司等地方航空公司政企不分,不允许其他航空公司进入当地市场。地方航空公司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海南航空公司也是一个典型。二是凭借行政权力,形成系统性垄断。民航系统的航空油料、结算、计算机订票等是凭借民航总局的行政权力保持垄断地位,提供的服务质次价高,严重制约了民航业健康发展。
民航运输总周转量预测
2016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为962.5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3.0%;2017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为1083.0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2.6%;2018年1-4月,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385.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3.4%。
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将达到1,224亿吨公里,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25%,2022年将达到1,943亿吨公里。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预测
1,9432,0001,5001,0005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1,2241,3811,7411,554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亿吨公里)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民航旅客运输量预测
2016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为4.88亿人次,同比增长11.9%;2017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55156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13.0%;2018年1-4月,共运送旅客1.97亿人次,同比增长12.5%。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达到6.21亿人次,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85%,2022年将达到9.71亿人次。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预测
9.7110.008.006.004.002.00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6.216.958.707.78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亿人次)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民航货邮运输量预测
2016年,中国民航货邮运输量为668.0万吨,同比增长6.2%;2017年,中国民航货邮运输量为705.9万吨,比2016年增长5.6%;2018年1-4月,共完成货邮运输量231.5万吨,同比增长7.3%。
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民航货邮运输量将达到755万吨,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87%,2022年将达到949万吨。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民航货邮运输量预测
1,***20002018E***9E2020E2021E2022E中国民航货邮运输量(万吨)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民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预测
2015年,我国民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为9.15亿人次,同比增长10.0%;2016年为10.16亿人次,同比增长11.1%;2017年,全国民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1.48亿人次,比2016年增长12.9%。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民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将达到12.92亿人次,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52%,2022年将达到19.98亿人次。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民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预测
2519.982015105012.9214.4618.0016.14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民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亿人次)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篇:2018-2022年中国民用航空业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民用航空业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民航局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民用机场
民航局印发的《关于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民用机场的意见》提出,全面放开民用机场建设和运营市场,创新民用机场建设和运营投融资方式,加大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政策支持,以提升机场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民航行业安全、高效发展。社会资本可通过特许经营、经营权转让、股权出让、委托运营、整合改制等资本运作方式,参与民用机场及其服务配套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社会资本可通过专项信托计划、认购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参与民用机场投资活动,或通过综合开发民用机场周边用地或临空经济区范围内土地、物业、商业、广告等资源的方式建设运营机场服务配套设施。政府对民用机场投资的放开,给了社会资本一个投资的渠道,有利于民用机场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提供新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共包括60多个国家,沿线国家总人口约44亿人,占全球总人口60%,年生产总值占全球约30%。民航是发展双边或多边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先行军”。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将呈现新局面,这对民航业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助力民航业发展
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10年全球科技领域和互联网行业创新的主要增长点,智能化将会对民航运行在安全上、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民航企业管理的重心将转移为“数据化的管理”,但目前我们对“数据”仅仅当做统计来运用,还没有上升到智能化的层面上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智能化技术能使民航企业提高管理效率,节约成本。此外,在服务方面,在智能化条件下当“深度思维”与“感知智能”的出现,“机器人”开始感知外界,开始看懂、听懂,并开始能够作出判断采取一些行动,“机器人”的服务具有便捷、准确、迅速的特点,未来民航业的许多服务方式将由“服务机器人”来代替。诸如自助值机、登机、甚至安检等等,自助化服务成为民航服务的主要方式,提高自助化服务的水平,可以给旅客带来更多的便利,也可以带给旅客更大的满意度,有利于民航业的发展。
二、不利因素
(一)民航业发展高度依赖外国飞机和相关技术装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民用飞机尤其是客机的需求量十分巨大,但民航业发展高度依赖外国飞机和相关技术装备。例如在2016年,中国补充民用客机1,591架,总价值750亿美元,年购机费高达38亿美元。高度依赖进口,不仅大大加大了民航业运营和发展的成本,加大了民航业发展的脆弱性,还严重制约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二)国内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难以应付国内外竞争日益严峻的压力
在国内航线,我国航空公司遇到铁路、公路的激烈竞争。铁路调图提速,现代化高速公路逐步形成网络,交通运输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近几年公路争铁路,铁路争民航的局面基本形成。省际高速公路,两次火车提速,夕发朝至特快列车为人们的出行,从价格到时间上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较比民航而言,长途大巴,夕发朝至高速列车的价格低廉,相对省时,使民航的优势相对减弱。铁老大针对市场展开了“天上飞,地上跑,出行还是火车好”的宣传攻势,学生专列、旅游专列、假日专列应运而生,部分客源被铁路分流,这对民航客运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三)过度竞争与垄断并存,严重制约民航业健康发展
经过十多年来的改革,目前民航业的竞争已经十分充分,甚至出现了过度竞争。我国民航业企业规模小、过于分散,在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倾斜下,国家航空公司面临无序竞争的局面,国内航空公司自相残杀。价格不计血本的竞争使整个民航业陷入全行业危机的困境中。在过度竞争的同时,民航业目前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垄断。一是地方保护下的区域市场垄断。据有的航空公司反映,云南航空公司、新疆航空公司等地方航空公司政企不分,不允许其他航空公司进入当地市场。地方航空公司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海南航空公司也是一个典型。二是凭借行政权力,形成系统性垄断。民航系统的航空油料、结算、计算机订票等是凭借民航总局的行政权力保持垄断地位,提供的服务质次价高,严重制约了民航业健康发展。
民航运输总周转量预测
2016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为962.5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3.0%;2017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为1083.0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2.6%;2018年1-5月,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达到485.6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3.1%。
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将达到1220亿吨公里,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37%,2022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将达到1945亿吨公里。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预测
2,5002,0001,5001,00050002018E2019E2020E2021E1,2201,3721,5471,7361,9452022E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亿吨公里)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民航旅客运输量预测
2016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为4.88亿人次,同比增长11.9%;2017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为5.52亿人次,同比增长13.0%;2018年1-5月,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达到2.47亿人次,同比增长12.3%。
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达到6.16亿人次,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47%,2022年民航旅客运输量将达到9.51亿人次。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预测
1210864202018E2019E2020E2021E6.166.887.698.569.512022E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亿人次)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民航货邮运输量预测
2016年,中国民航货邮运输量为668.0万吨,同比增长6.2%;2017年,中国民航货邮运输量为705.9万吨,同比增长5.6%;2018年1-5月,中国民航货邮运输量达到294.1万吨,同比增长6.6%。
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民航货邮运输量将达到747万吨,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43%,2022年民航货邮运输量将达到923万吨。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民航货邮运输量预测
1,2001,***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民航货邮运输量(万吨)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三篇:2018-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培育壮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兴产业,“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了全国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提出坚持科技引领、系统布局、市场主导、开源开放的基本原则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2017年11月15日,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会上宣布了首批四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明确依托科大讯飞建设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2017年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人工智能2018-2020年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突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方面的重大作用和具体目标。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这是继2017年之后,“人工智能”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二)人工智能是目前全球最受互联网业界和市场关注的新技术及应用近年来,技术革新已经逐渐替代人口红利成为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之一。人工智能是目前全球最受互联网业界和市场关注的新技术及应用。全球主要互联网企业均在向人工智能方向转型,并大幅增加相关科研、技术和产业应用布局方面的投入。展望未来几年,人工智能将会为互联网行业带来两个重要趋势:
第一,人机交互界面转向语音化。继键盘鼠标、触摸屏之后,语音交互正在成为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掌握了新的接口才更容易掌握新的流量入口,更容易通过此入口向用户推广服务。最近一年来智能音箱的兴起就与这一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全球主要互联网、硬件及家电企业将继续通过技术升级、应用拓展和市场推广等多重手段努力争夺这个新流量入口的市场份额。
第二,人工智能拓展互联网服务场景。人工智能在后台全面支持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我们看到互联网的各个场景都开始受益于人工智能。预计未来几年里,在传统互联网应用场景(例如搜索、新闻和电商等服务)中,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多地被运用,并有效地提高服务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一些新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则会拓展互联网服务的应用场景,更带来新的商业化模式。
(三)人工智能将实现提效降本、延续人类智慧的核心价值 人工智能即通过智能实现人类思维的效果,从宏观层面来看,此效果体现在智能社会与智能经济层面,即人工智能将大幅改善依赖劳动力创造的劳动密集型、简单重复性的传统经济运行模式,并依托此经济模式构建万物互联、智能协同的产业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智能社会。从微观层面来看,人工智能将替代传统劳动,带来新式生产方式,以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进而实现企业效益提升、改善人们工作与生活。而随着机器变得聪明,我们将最终实现人性化人工智能(Humanistic AI),即通过机器达到拟人的形式并以这类形式延伸人类智慧。
(四)缓解劳动力危机 就失业问题而言,在向日益自动化的世界过渡时,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升级定会逐步影响就业市场。我们假设人类的就业机会将大幅减少,然而,就业机会减少的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技术革命也会不断促进万众创新,人们会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创造性活动。换而言之,人工智能将缓解劳动力危机,使人们自由追求生活及工作新方式,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因此,准确地说,在未来不会出现岗位短缺,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匹配职业的技能的短缺。如同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历史已经告诉我们,长久以来,新兴科技带来的问题都将被解决,从而使消费者们能够享受与之而来的红利。
二、不利因素
(一)可靠性较差
现有人工智能系统可靠性较差,有些错误识别结果会带来致命后果,比如2016年7月特斯拉自动驾驶(Autopilot)功能不能正确识别反光条件下的卡车导致致命车祸。
(二)可解释性差
现有人工智能系统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过于依赖训练数据,缺乏深层次数据语义挖掘。可解释性非常重要,人工智能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只是浅层智能,知其所以然才叫深层智能。
(三)语义鸿沟
目前语言服务大多为简单查询,不涉及语义推理问题,缺乏真正的语言理解能力,比如一些有歧义的自然语言句子,人很容易根据上下文或常识理解其真正含义,计算机却很难理解。
(四)人才稀缺
随着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趋势明显,国外知名IT企业纷纷对智能语音业务加大投入,势必造成语音技术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对语音技术人才需求的增大,在风险投资的追捧下,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离职创业数量大大增加,微软、百度、阿里、腾讯、IBM、英特尔中国等近年都出现了研究院院长等核心人才离职创业的现象。同时由于国内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行业的特殊性、高水平科研人才的稀缺性以及人才培养的滞后性,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将面临持续短缺,能否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行业今后发展的潜在风险。
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测
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16.9亿元,同比增长52.8%。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34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5.41%,2022年将达到1,520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测
1,5201,6001,***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5001,040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四篇:2018-2022年中国中医药产业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中医药产业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中医药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紧接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又发布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指出“推动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对服务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将中成药的发展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
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做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医药特点的重大制度创新,奠定未来中医药发展基础。《“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加快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并提出“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形成不少于50项药典标准和100项行业标准,实现20-30个中成药品种的药物注册以及5-10个中成药品种在欧美的药品注册;加强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合作”等战略目标,为中医药产品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017年10月8日发布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中指出,将支持中药传承和创新,建立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注册管理制度和技术评价体系,处理好中药传统优势与现代药品研发要求的关系。
(二)市场需求大 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城镇化、老龄化人口结构使得国民对医药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升,疾病谱的变化也造成了医药消费结构的变化,过去以各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患病率逐步下降,逐步被以心脑血管类疾病、消化类疾病为代表的各类与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所取代,而中成药对这些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已被不断的实践验证,因此国内对中成药的需求在未来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加强中医药的国际贸易,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医药的海外市场需求也会逐步上升。
(三)中医药+互联网+人工智能
2017年12月,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在此期间,全国首家互联网国医馆落地乌镇,并以“中医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理念吸引了医药界的目光。
该互联网国医馆最大的亮点是其配备有广东一方制药研发的一方智能药房系统。使用该系统,医生只需要将处方信息输入电脑,智能药房系统将自动接受处方信息指令,识别所需药材,并自动测量剂量,再将中药配方颗粒按需封装,整个流程不到10分钟,大大缩减了患者的等候时间。
该智能药房不仅大大提升了医院对中药房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也提升了消费者对中医、中药服务体验,方便了用药,提高了患者服用中药的依从性;同时,也降低了药房药师的劳动强度,进而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用药咨询服务中去,提升了中医机构药房的现代化水平。
近年来,智能药房开始进入大中型医疗机构,在中西医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有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智能中药房系统的出现,更是解决了中医医疗机构药房需要“确保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的药效一致”、“提升配药效率”、“方便患者服用中药与提升用药依从性”等痛点和棘手的问题。
(四)推进中医药供给侧改革
在中医药产业领域,从六大方面推进中医药供给侧改革:从消费需求看,人们对中医药服务无论是质和量都产生了“井喷式”的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从服务领域看,中医药服务正由主要提供药事服务和医疗服务向提供融药事、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全链条服务的方向发展;从服务供给看,中医药服务正从主要由政府举办向由政府和市场共同举办发展;从服务模式看,中医药服务正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发展;从服务产品来看,中医养生产品、小型保健理疗设备等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从国际形势来看,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重视开发和利用中医药,对国内发展形成倒逼态势。
未来,国家将着力推进中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不利因素
(一)质量参差不齐
中药材种植规范化难度很大,小作坊式种植生产、同一药材多地收购的现象普遍存在,质量差异大,单个品种短时间内达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的难度极大。与此同时,中药饮片的基源复杂,同一中药材多品种多产地的情况普遍,导致中药材的显微特征、性状、药性有差异。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均匀性差,不同产地、不同来源质量差异较大。
(二)农民种植中药材缺乏专业指导
中药市场放开以后,药材变成了“农副产品”,农民种植中药材缺乏专业指导,哪种方法长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种,也不追求药材质量。为了尽早上市,药农采收的天麻里面都是瘪的。桔梗生长两三年才能达标,现在人工种植一年就可以了。药农的做法使得中药材的药效被大大地降低了,中成药的药效也从而受到了影响。
(三)中药质量标准不完善,国际竞争力低下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必须确保其安全有效,稳定均一,在质量上不能仅仅要求合格,还需要符合国际标准。中药早在汉朝以前就有记载,可谓历史悠久,但我国中药的发展还不及日本、欧盟等国家,主要因为我国在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环节缺乏保护意识,关于专利制度和标准制度建立得晚,部分现行的质量标准与国际草药质量标准相比仍表现出大量的不足和缺陷,使得我国中药在出口方面屡遭壁垒,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劣势。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拥有比较健全的保护制度和一系列专利的标准化战略,并且从我国引进大量中药材,经加工处理后又销往我国,严重冲击了我国中药行业的发展。
(四)科研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性人才 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推动,对中药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教育滞后是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的又一瓶颈。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中医药人才相当匮乏,开设中药方面专业的院校也不多,有的院校的实验设备落后,科研投资力度不够,学术氛围不浓,真正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人员少之又少,并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科研上的不足严重导致对中药成分研究不透彻,严重制约中药的应用与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2017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7500亿元,同比增长21.1%。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78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6.04%,2022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7680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37,68040,00028,45030,00020,78020,00010,0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亿元)24,40032,810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五篇:2018-2022年中国旅游业前景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旅游业前景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行业发展规划发布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2、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0万人以上。
3、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
4、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在全球旅游规则制定和国际旅游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二)旅游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民实际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健康水平提高以及受教育水平提高,中国国内游市场将持续强劲增长。
目前旅游消费者主要是中、青年旅游者。随着老年群体数量的增加,中国开始向老年社会转化,相当多的老年人由于身体好、收入稳定、闲暇时间充足,纷纷产生了出国旅游、飞机旅行、外出度假和参加各种专题旅游活动的愿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广大农民出游的势头非常强劲。无论是出游人数还是出游消费,都保持着高速增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45%,农村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客源市场。
(三)公共服务更加完善
以“515战略”为引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与治理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以大数据、旅游扶贫、文明旅游与旅游厕所革命为重点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更讲法制与规范的治理准则,更加多元与专业的治理同盟,更为科学与合理的治理架构,成为2016年我国旅游治理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标志。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已完成新改建旅游厕所43,663座,累计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共5.7万座)的76.6%。以“综合协调+专项保障”为特征的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1+3”旅游治理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截至2016年年底,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省区市达到20个,超过了全国省区市的半数以上;13个设区市、34个县成立了旅游警察,5个设区市和9个县成立了旅游工商分局,5个设区市和44个县成立了旅游巡回法庭。目前国家旅游局先后公布了2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共计500个,逐步建立全域旅游示范的全国布局,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四)成为投资热点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许多行业投资增长乏力。在巨大的消费需求推动下、有利的宏观政策引领下、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撑下,旅游投资逆势上扬,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最具潜力的投资领域。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继2015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2016年达到12,997亿元,同比增长29%,远高于第三产业投资增速。
(五)互联网+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小众的专项旅游需求通过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汇聚成“蓝海”,以蚂蜂窝、穷游网为代表的反向定制、以辛巴达、六人游等为代表的中高端定制、以途牛为代表的大众定制都渐成市场宠儿,以途家、小猪短租、易到、滴滴、优步等为代表的分享经济搭建了一个供需直面交易的高效市场,全国旅游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将得以显著消除。
二、不利因素
(一)休假制度缺陷
目前,国内休假制度根本不能满足大众需求,而只有科学调配,错开高峰、避开人流,才能保证休假和出行的基本舒适度。由于带薪休假落实不到位,人们旅游主要靠公共假期,加剧了出行拥堵和景区拥挤。
(二)旅游管理不到位
国家旅游局一再强调的“不合理低价、强迫消费、虚假广告、欺客宰客”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一日游”不履约、个别景区高额回扣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景区流量控制不严格等问题时有发生,需要各级各部门不断完善机制、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旅游综合执法力度有待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涉及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有些单位不同程度存在重投诉、轻处罚现象。同时,对于涉及跨部门、跨行业问题,存在协调联动不够积极主动、整治工作不够及时有效等问题。
(三)旅行社恶性竞争 目前,96%的国内游、65%的出境游都是散客自助游。散客时代给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加上在线旅游企业的竞争压力,旅行社低价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去年以来,几起“恶导游”事件引发公众关注。价格战表面看来是给了游客实惠,而实际上,不管对旅行社、导游还是游客,背后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在低价旅游团中,游客往往被“层层转卖”。在热门旅游目的地,地接社为了招揽游客形成恶性削价竞争,以低价从组团社手中“买”团,然后再将整个行程“卖”给导游,甚至将行程分段“卖”给不同的导游。导游“买”团后自然承担很大压力,只能通过让游客大量购物来收回成本,赚取利润。
旅游总收入预测
2016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4.69万亿元;2017年,旅游总收入达到5.40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6.17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86%,2022年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0.37万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旅游总收入预测
1210864202018E2019E2020E2021E6.177.029.178.0110.372022E中国旅游总收入(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国内旅游收入预测
2015年,国内旅游收入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2016年,国内旅游收入达到3.94万亿元,同比增长15.2%;2017年,国内旅游收入4.57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我们预计,2018年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5.27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80%,2022年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9.16万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国内旅游收入预测
10864202018E2019E2020E5.276.966.059.168.042021E2022E国内旅游收入(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国内旅游人数预测
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同比增长12.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7亿人次,同比增长3.7%。我们预计,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54.8亿人次,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13%,2022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80.6亿人次。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国内旅游人数预测
1008054.860402002018E2019E2020E2021E60.667.273.580.62022E国内旅游人数(亿人次)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A级旅游景区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旅游+”战略
国家旅游局研究部署实施“旅游+”战略,通过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等领域,重点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旅游+”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动态性,“+”的对象、内容、方式都能不断拓展丰富,融入各种文化创意,“+”的速度越快,“+”的内容越多,能够满足游客不同的消费需求,旅游业的发展就能够越快。
(二)“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通运输等基础建设的建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路国家的交流就会越来越方便,更低的交通成本与更多的文化交流,必定能吸引更多境外游客,给国内旅游业带来更多的人流量,有利于旅游的全产业链发展,提升景区总营业收入。
(三)“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发展
现在人们更热衷于自驾游或是自由行,借助“互联网+”,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在网上获取更多的信息,从酒店,出行方式到行程的规划,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在网上安排好,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在线旅游交易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可以激活更多的旅游投资与消费热点领域,给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提高旅游人均消费水平。
大数据的发展,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客源、开发客源、锁定客源。了解和关注游客需求,最大程度开发和满足游客的潜在需求,重视游客的感受,增加和延长价值链,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服务品质,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美誉度,增加游客对景区的粘度。
(四)IP元素爆发赋予景区新亮点 传统的IP即为“知识产权”,而在旅游景区中的IP则是可以形成品牌形象的特色元素。目前已有多个景区开展了IP建设,通过景区IP的引入,丰富了景区的内涵,延伸了景区的产业链,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二、不利因素
(一)过度依赖门票经济,景区门票乱涨价现象严重
门票车票保险捆绑销售,学生票只在暑假销售,全价票40元半价票变30元,几个景点打包销售等现象多有发生。在景区的营业收入中,门票收入占了很重的比例,多数5A级景区门票收入占比超过40%,其中最高的超过80%,目前国内景区还无法摆脱“门票经济”的盈利模式,然而国外一些著名景点却通常不要门票,或将门票定价很低,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如意大利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只需6欧元;日本自然景观不收门票,文化景点收费很低;法国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基本在10欧元以下。与国外相比,国内景点票价过高的门票会降低游客在国内旅游的热情,降低国内旅游行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而且过度依赖门票收入,有可能就会忽视旅游服务质量,不注重第三产业链的延伸和挖掘,让游客找不到其他满意的旅游消费。
(二)出境旅游对国内旅游的冲击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人们走出国门到世界其他地方旅游也越来越方便。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客源输出国之一,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13051万人次,同比增长7.0%;国际旅游支出达1152.9亿美元,同比增长5%。这就对国内旅游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分走了相当多一部分的人流量。要提高国内景区的竞争力,就必须要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与多样化。降低门票的票价,吸引更多的人流量,以“旅游+”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开拓更多的收入增长点,同时也能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全域旅游或使旅游景区边缘化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并于2016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全面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开创中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将推进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原来景区是旅游目的地发展当中的核心,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当中,它可能会逐渐地被边缘化。全域旅游能缓解旅游旺季时景区最大承载量和旅游人数过多之间的矛盾,给景区带来正面的效应,但同时也对景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区必须解决产品单
一、景区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特色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预测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将达到1,485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07%,2022年中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将达到2,180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预测
2,5002,0001,5001,00050002018E2019E2020E1,4851,6571,8231,9922,1802021E2022E中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