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诚信与文明)关于提高工商系统社会公信力的几点思考
诚信与文明论坛
关于提高工商系统社会公信力的几点思考
课题成员:吴登(嵊州市工商局)
曾经的“砒霜门”事件备受关注,海口工商局作为执法部门未按法定程序执法,造成农夫山泉、统一企业巨大的名誉和经济损失,这一事件引发了大家对工商等职能部门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手段的思考,也对工商系统的社会公信力造成不利影响。
工商的公信力是群众对政府的信任的体现,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和题中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工商公信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政策执行的好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程度。因此,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如何进一步提高工商系统的社会公信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进一步加强干部建设,提升工商干部的综合素质。在今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周伯华局长指出:全系统以加强培训教育为重点,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业务能力建设、工作作风建设,推动“三个过硬”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因此,加强干部建设要坚持“三手抓,三手都要硬”:
一要加强广大工商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培养干部刻苦学习和钻研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教育干部树立全局观念、依法行政观念和服务观念,提高为企业、群众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扬“比奉献、比干劲、比成绩、比能力”的精神风貌。
二要加强干部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方法,定期进行对干部业务能力的教育培训。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开展各种专业知识培训,重点围绕执法办案、注册登记、信息化软件使用、计算机操作、网络信息监管等业务技能进行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为基本要求,倡导干部爱岗敬业,开展“办案能手、党员标兵、注册能手、调解能手”评选活动,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干部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其业务能力,增强工作的责任心、事业心和主动性。
三要加强干部工作作风建设,积极开展作风教育整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努力将创建学习型机关与效能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工商系统的各项工作。继续完善具有工商机关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和领导干部、执法人员述职述廉制度,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切实解决在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工作制度、执法制度,规范管理每个工商干部的行为。有效运用党刊、党报等理论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表率作用,使广大工商干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推进系统工作作风建设。
第二,不断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建设。拓展工商职能,树立工商地位,提升工商社会公信力,立法是关键。一是顺应经济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工商法律法规规章的起草、论证、制定、修改等工作。二是严格依法行政,增强广大工商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和民生责任意识,依法、科学、实事求是地开展好各项职能工作;增强干部执法程序意识,规范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坚决做到实体和程序并重,全面提高执法程序化水平;进一步规范执法要求,严格规范约束行政权力行使,确保行政权力在法治轨道上正确运行。三是切实施行执法问责制度。执法受监督,违法遭问责,将干部考核与工作实绩挂钩,与人民的满意度挂钩,从而对执法干部自身行为有效监督,更好确保依法行政。
第三,有效探索运用工商行政指导功能。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也应与时俱进,在加强基本管理的同时,也要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在系统内积极探索行政指导工作。具体应从市场主体准入、市场竞争行为、市场交易秩序、企业信用管理、知识产权保护、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维权指导等方面全面掌握行政指导的内容。同时,严格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规范行政指导,规范行政指导的思想认识、指导形式、适用范围等。行政指导功能运用得当,不仅将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提升工商形象和社会公信力。
第四,建立和完善工商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因其职能、地位、工作性质等方面的特殊性,在信息的收集、整理、批露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更要及时、准确、真实的公开公示有关信息。一要加紧“红盾信息网”的建设,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市场主体不良行为警示系统和良好行为记录系统等信息库的完善工作,建立便捷的信息查询系统,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为相对方提供行政信息、信用信息、经济信息、法律政策及其他相关信息,引导相对方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二要完善工商行政决策机制,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要适当扩大听证范围,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以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听证,同时要确保听证会代表的广泛性和科学性。
第五,建立健全工商危机管理长效机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进程的加速,政府面临的公共危机越来越频繁,工商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建立系统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势在必行。一要培养广大工商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危机意识,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在平时的工作中克己奉公、严格依法行政,尽力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二要不断完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危机发生后的积极救治是工商危机管理的关键,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反应迅速、决策果断、政令畅通、纪律严明、组织严密、相互协调的危机管理体系。具体的说,要着重注意处理好危机爆发之处、危机处理过程中和危机结束后三个环节的把握,把发布信息、传递信息和有效管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及时、真实、准确的公开相关信息,保护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引导社会舆论,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变负面为正面,最大限度的维护好工商形象和公信力。
第六,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改善执法环境,进一步提升工商形象。一要通过新闻宣传,让群众了解工商部门“该干什么”、“正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全方位地展示工商队伍忠于职守、依法行政、文明服务的红盾形象,让广大群众看到工商干部服务的热情、执法的辛劳、维权的真诚,从而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信赖和支持工商工作。二要营造良好的执法外部环境。通过在新闻媒体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工商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营造良好的执法外部环境。三要定期举办法律法规下乡宣传咨询服务、社区设摊宣传咨询服务等活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和企业做好服务,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敬意。四要进一步完善群众举报奖励机制,对于群众的有效举报进行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做好保密等工作,从而提高群众对工商工作的参与热情,提升工商形象和社会公信力。
工商系统社会公信力紧密关系到工商部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关系着工商队伍的长远发展建设。只有进一步提高工商系统各项工作的公信力和权威力,不断提升勤政廉洁、执法为民的新形象,才能更好地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第二篇:工商系统监管与服务问题思考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它不仅决定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及其市场经济活动的规范,是监管所有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行政执法部门,也是解释并仲裁执行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仲裁者。它依法确定工商企业和个体工商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地位。监督管理或参与监督管理市场上的各种经济活动:检查处理经济违章,违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它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消费者,服务经营者。
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监管与服务不统一的现象,比如:有些基层工商所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差,对监管的目的还不够明确,执法的水平很是欠缺等问题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和工商部门的社会形象。从加强队伍建设树立良好的工商形象和完成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等,就必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统一,促进工商事业的发展。
市场监管,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履行对市场主体准入行为,市场交易行为,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退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工商部门的服务问题,所谓服务:一是指通过提供有关的国家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服务,提高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政策水平。提高他们遵守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自觉性。二是指监督管理本身寓服务于监管之中,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工
商部门有组织、控制、服务、协调、监管的职能,像其它诸多职能一样,如果我们离开了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来谈论工商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那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任何一项管理职能都只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管理目标而必须具备的功能,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服务职能的产生也只能而且必须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需要的结果。如果从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来谈论职能则必然将服务职能扩大化,从而得出管理就是服务的结论,如果用这种观点来解释工商管理的职能就会使工商行政管理的性质是服务而不是监督的结论,这显然是与实际相悖的,应当把所谓服务归结为监管,而不只是为了服务而服务。
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如果监管与服务的目标不能统一,就会弱化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整体的发挥,为此,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准确落实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的理念,坚持依法监管为基础,以透明监管为核心,在监管的模式,方法,手段,措施上进行创新,加大监管与服务的力度,认真做好服务的每项工作,努力实现监管与服务相统一。
提高服务理念,在服务中加强监管,在监管中体现良好的服务,绝不能把监管与服务对立起来。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是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个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毫无规则的国家,这就如难以想象一场足球比赛毫无规则一样,一场良好的竞赛必须是竞赛者不但接受规则而且接受解释与执行这些规则的仲裁人和裁决人,同理,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其成员必须有接受那些约束他们经济行为的一般条件并切实地遵循这些条件行事,于是就产生了对政府这一外在力量的需要,运用政府的权威,站在社会整体利益角度,全面地规范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及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一种可以用来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地修正规则的方法,用公正的权威来调解人们在解释这些规则的含义时所发生的歧见。强制那些不遵循有关规则行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顺从规则,实施这种外在强制功能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权威政府机构,这就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这就是工商部门的监督管理本身寓服务于监督管理之中的服务的诠释,这就是工商部门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的理念。
我们一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职能作用,要树立良好的工商形象,不断增强监管与服务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使监管工作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在监管过程中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多作贡献,要为建立公平,公正,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到尽职尽责,尽心尽力,要通过开展工商服务进社区,红盾护农,经纪活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权益保农,政策惠农,市场助农等活动,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企业,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服务,为优化经济服务,为推进和谐社会服务,为监管与服务相统一,促进工商事业发展而努力。
第三篇: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公信力的思考与对策(推荐)
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公信力的思考与对策
刘训忠
农村基层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农村基层组织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农村基层组织的信任和遵从的基础。农村基层组织在群众中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村基层组织如何培养在其农民心中的公信力是目前极为紧迫的问题。为此,迫切要求我们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做起,切实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公信力。
一、农村基层组织公信力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实行了“两推一选”、“公推直选”方式推选村党支部书记,建立健全了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议事会、村务公开、村账乡管以及发展党员公示等民主制度,这些制度措施的相继推行,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基层以往普遍存在封闭运作的状况,农村基层组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基层组织长期在相对封闭的体系内运行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思维惯性,结成了某种稳固的利益结构。从调研情况看,突出的表现在农村基层组织发扬民主形式化,农村大小事往往由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少数人酝酿决策,“一言堂”、“暗箱操作”等不正之风较为普遍;基层组织民主渠道不畅,开放的平台不多,现有透明公开的民主载体运行不规范;个别村两委干部缺乏民主开放意识,执政为民观念淡化,错误地将党员群众赋予的权力视为己有,将公开透明、发扬民主视为削弱权力。人民群众对基层组织产生的疏离感和不满情绪正在基层社会潜滋暗长,基层组织的公信力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二、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一)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夯实农村经济基础。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公信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务实农村经济基础。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扎实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三化一转移”,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有序开发资源,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加大科教文卫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加强利益关系调整,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认真贯彻“五个统筹”的要求,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发展差距。坚持走“城市支持农 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路子,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向农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倾斜,努力为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解决民忧、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大力实施惠民行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为民排忧解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大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公信力。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健全沟通各方面意见的渠道。党的十七报告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扬民主,让基层群众有更多的发言权;积极发展社团组织,疏通和扩大上下信息交流的渠道和途径;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选举权,让基层群众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善于吸纳基层和群众的意见,把决策的过程变成群众意志表达和
意见统一的过程;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强化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积极探索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让群众的疾苦有地方诉,意见有地方提,怨气有地方出。
(四)加强作风建设,增强干群凝聚力。干部队伍的作风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提高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打牢思想政治基础,使政治头脑更加清醒、政治立场更加坚定.要彻底革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才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要经常深入群众,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嘘寒问暖,到群众困难多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趣,多办群众欢迎的事,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才能让老百姓与党和政府越来越近,干群关系越来越好,增强群众对农村基层组织的信任和拥护。结合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加大作风整顿力度,推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认真把领导班子和干部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弘扬联系群众、亲民为民的作风,切实解决“为民”的问题;大力弘扬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作风,切实解决“开拓”的问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切实解决“务实”的问题;大力弘扬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作风,切实解决“清廉”的问题。努力把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公信力。
(五)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完善决策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政务公开、督查督办、信访接待、责任追究等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使每项事情有人管,每个干部有制度管,人、事管理无死角,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基层领导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者。因此,基层领导干部要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带头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将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和工作人员,使责任具体化和明确化,促使广大干部恪尽职守、奋发有为。要加大问责力度,按照相关制度,对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的干部,及时查处不护短,重点问责干部不作为、作为不到位、乱作为行为,做到有诉必受、受理必查、查明必究,确保有法必依、有令必行、行必责实.(作者单位:同和乡党政办公室)
第四篇:论教育工作者道德修养与社会公信力
教师道德修养与社会公信力
连云港市职教中心 陈 露
[摘要]教师的的道德,是教师素质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对其他素质有决定性、统领性的作用。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始终受到道德人格、道德意识的支配和制约。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抵制媚俗,坚持正确的教育导向,强化教育的社会公信力。
[关键词] 教育 道德修养 社会公信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之国,道德之邦。“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一种,它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协调利益冲突、追求和谐1它是人类理性与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具有社会重要性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的习俗,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权利性规范。恩格斯认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个2“教育工作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像其他社会活动一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样,始终受到教师本人的道德人格、道德意识的支配和制约。”
“道德是从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乃至历史等等方面发展衍生形成的,是人类思想行为、为人处事的守则和规范。”修身明道是历代仁人志士矢志追求的崇高境界。与法律对人们行为的强制约束不同,道德的约束是一种自觉的“自律”,因此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其言行也就更易符合社会规范,更具公信力。
在我国,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人员的构成比较复杂。有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也有其他专业转进的;有公办学校的教师,也有私立学校的老师;有学校教师,也有社会教师;有在编的教师,也有代课的教师;有专职的教师,也有兼职的教师。这样一个复杂的群体,肩负着一个共同重要的使命:传承祖国文化,培养社会有用人才。
然而,近年来,教育界不时传出一些负面新闻,个别人为了满足个人的私利与欲望,违背教师的道德准则,有的甚至触犯法律。严重败坏教师的社会形象,教师的社会公信力在直线下降,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社会地位,“尊师重教”仿佛已成过去,这是教师的不幸,也是民族的悲哀。请看一下近年来出现的不和谐音:
教育的乱收费。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上他的补习班,课上该讲的不讲,留到补习班讲;国有名校以改制为名设立“校中校”,向学生收取名目繁多的学费、杂费、住宿费、赞助费、择校费等。在个别地方,教育乱收费已是不争的事实。
教育的异化。个别地方教育局竟然要求小学生背会市委书记的名字,连一年 级的孩子也不放过,给孩子们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更有甚者,连看到小轿车也要小学生立正敬礼,因为里面可能坐的是招商引资来的大老板。在某些人的眼里,教育早已沦为权力和金钱的附庸。
身为教师,自然明白教师的道德准则。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倾其毕身精力奉献教育事业,而有些人身上依然还会出现“有意而为之”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究其原因是他们拥有的不同的世界观、道德观造成的!
教师要抵制低俗、庸俗、恶俗,唯利是图,坚持教育的操守,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公信力,仅仅靠一些法律,法规是不够的,加强道德修养以及道德自我约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加强廉洁自律 自觉抵制低俗、庸俗、恶俗
教师和其他的工作者性质有所不同,他是对人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育人。他必须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他的影响力是广泛的,深远的。比如老师收钱替一些学校介绍生源,为这些学校谋取利益,性质犹如“受贿”。相对于学校不正当的招生方式,老师为了一点儿钱就“出卖”学生的做法性质更恶劣。在利益的诱惑下,许多教师很可能背离本分,一旦老师只认钱,不负责任地向学生推荐学校,那浪费的将不仅仅是学费,还可能会误了这个学生的一生。“像这样失德的老师,怎么还有资格教育学生,又凭什么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只有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用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既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要传承先进文化,弘扬社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强的公信力,从而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
教师应该明白,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观和责任,任由低俗、庸俗、恶俗的东西泛滥,不仅伤害学生,最终还会彻底伤害教育者自己,即通常所说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加强自我约束 坚持正确的教育导向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关系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受一定的伦理道德的约束,同时又以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影响着他人,人一生中能遇上几个好老师是一生的幸福。教师所从事的事业具有导向作用,还具有社会教育的职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的良好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纠正不良品德,从而形成良好品德和认识。只有自身道德修养提高了,才能教育学生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如果一名政治老师在课堂上宣扬法轮功,你说他能教给这些懵懂的学生什么?正确的道德观可以 使教师准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知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
教师应通过道德修养的提升,自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对学生以正面教育为主,让学生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真正做到弘扬社会核心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加强道德修养 自觉强化社会公信力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人们对教师的道德和社会信力之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述和界定,师德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他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盛衰,一个民族的盛衰。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必定是一个强盛的国家,一个摧不跨的国家。
在世界步入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所有教师都要有远大的人生追求,要树立崇高的志向和目标。要情系学生,心存良知。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等先贤为楷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通过不断的道德修养使自已具有高风亮节,成为谦谦君子。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准则》和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学而后知耻”通过学习和教育有效提高教师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习惯。所有教师在实践和探索中,都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不断进行道德修养,通过自身修养努力达到最高道德境界,不断用道德的修养来升华自己的职业品德,并最终使教师的公信力得以彰显。
第五篇:文明与诚信
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平阴二中赵勇
诚信,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道德原则,它要求人们在立身处世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待人诚实而不虚伪,忠厚而不奸诈,信任而不疑虑,守信而不失信,真心实意、善心待人而不负心无情、损德害义。诚信,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它要求人们在立身处世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待人诚实而不虚伪,忠厚而不奸诈,信任而不疑虑,守信而不失信,真心实意、善心待人而不负心无情、损德害义。
古时候,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位叫尾生的人。有一次,他跟一位久别相逢的老朋友相会,尾生按时到达,他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忽然山洪爆发,大水涌来,越涨越高。尾生想:我既然答应了我的老朋友,决不能离开!但水流很急,几乎要将他冲走,他便死命抱住桥柱。等大水退后,朋友赶来一看,尾生双手紧紧抱着柱子,却早已断气了。”在危机关头他首先想到的是讲求信用、不负承诺、惜情重义、遵守道德。为此他宁可丢失最宝贵的生命,也不让信誉和人格受到玷污。几千年过去了,尾生虽失去了生命,但他诚信的品质,永世光彩照人,至今仍令人感佩。
然而,在我们这个千年的文明古国、礼遇之邦,这样讲诚信的人越来越少了。举目四望,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防范和疑虑。楼是建得越来越多,但被铁门、钢窗和防护栏罩着,人就像圈在笼子里;商品是越来越丰富了,但假烟、毒酒、过期变质的食品以及品类繁多的各种水货充斥于市场,甚至有多起命案发生;打开电视、报纸,得辨识广告内容真伪;走在大街、市场,得谨防遇上骗子;甚至碰上公安,你也得心存戒备,他说不定是个冒牌货如果你去商场、超市购物,也得有个思想准备,别怪售货员把你当贼,紧盯着你,也别怪保安忽然冒出来查验你的小票,甚至搜身来证明你是否有“夹带”,是否有个“窃儿”……在这样一个缺乏诚信的社会里,人们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维护人格的信誉,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和无辜。
但是,如果一个人光讲诚信,没有文明,也是不行的。讲文明有许多方面,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遵守秩序、爱护公物、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这些都是讲文明的行为,然而,礼貌待人有为重要。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意思是说:有道德人的待人应该彬彬有礼,态度不能粗暴傲慢,更不能出言不逊。礼貌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礼貌待人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各种行为处境中所应有的品行和礼仪,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公德之一,也是文明行为中最起码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礼貌待人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友好的关系。周恩来同志是礼貌待人的楷模。他身为国家总理,但总是谦虚恭敬,彬彬有礼,处处以礼待人:服务员给他端茶,他常常站起来用双手接过去,并微笑着点头表示感谢;外出视察工作时,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一一握手,亲切地道谢;甚至在回家途中,他也再三关照司机让外宾的车走在前面,要礼貌行车。
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并不是一种外表形式,而是沟通人们之间友好感情的一条桥梁。如果大家都能自觉地做到礼貌待人、诚实守信,不仅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纯洁和美好,而且可以避免某些不必要的个人冲突,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安详。在这种美好和睦的环境中,人们就能增进友谊,加强团结,更好的学习、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亲切、温暖、愉快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