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我来谈谈师生平等

时间:2019-05-14 07:2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论文我来谈谈师生平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论文我来谈谈师生平等》。

第一篇:德育论文我来谈谈师生平等

我来谈谈师生平等

----搭建师生间的心灵之桥

昌图县大四镇中心小学

高 雪

我来谈谈师生平等

------搭建师生间的心灵之桥

摘要: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师生平等,已经成为教育民主化的标志之一。在教育实践中,这条原则,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运用。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真诚,需要尊重,更少不了平等!

关键词: 真诚 尊重 师生平等

“师生平等”这一概念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耳熟能详,可是真正做到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的又有几个呢?

《厚德载物,大道树人》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在课间休息时,一位同学来办公室向老师借东西,老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没有起身,手指着东西摆放的位置说:“喏,东西在那边,自己去拿吧。”而当老师批作业发现自己的红笔没有油儿向同学们借时,孩子们却争先恐后地将红笔递到老师的手上,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上也发生过吧!呵呵。这件事在孩子看来也许很正常,因为潜意识里,学生把笔递到老师手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么孩子们为什么不能受到同等的待遇呢? 到办公室借东西时老师为什么就不能将东西递到学生手里去呢? 难道是社会在退步?老师都不如学生懂礼貌了吗? 这虽然是生活中的细节,无足挂齿,但是我感觉长此以来老师对学生不平等的行为,也会在学生身上反射出来,他们会效仿老师,一件很小的事足以会让孩子们学会不平等对待他人!

那么作为一个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师生间的沟通质量,构建起这座属于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从而使师生平等呢?下面我就来谈谈师生平等的小秘方,在此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O(∩_∩)O~ 一· 以真诚唤快乐

没有交往就没有教育,没有感动就没有教育的生命,而真正能带来感动的,是师生之间的真诚。真诚是人情真意切,真诚叫人敞开心扉,真诚令人胸襟坦荡,真诚让人回报真诚。“内心真诚的人看世界的目光是纯净的,不带偏见,如同婴儿,看到谁都是发自内心的笑,这种笑足以感动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真诚是架设沟通的桥梁,是带来心颤的心旋波动。

教育活动中,师生以什么样的角色交往,以什么样方式交往,历来有所不同,“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互主体”都有一定的“舆论市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历来为教育工作者所推崇。但无论什么样的交往方式,无论什么样的身份地位,无论什么样的规范要求,倘若没有因真诚而带来的感动,一切的教育难免空洞。

我很喜欢真诚这两个字,所以用它的英文名字“Sincerity”作为网名、博客名。我一直相信真诚是为人处事的第一要素,也是老师与学生沟通时必不可少的品质。只有我们对学生的爱是真诚的,教育才会在学生身上起作用。我们在工作中,有时候会习惯地戴着面具来与学生交往,这不仅让自己感觉很累,也会让学生感觉自己的老师有些不真实。有一次,周末我班上的几名同学来我家玩儿,小家儿伙们刚开始还有点儿陌生,但是到后来看我对他们那样好就玩儿开了锅,我也仿佛忘记自己是个老师了,跟他们一起玩儿斗地主,下象棋,玩跳舞毯···周一上学时我听到一个孩子很小声地跟同桌说‘咱班老师在学校跟在家里不一样,在她家还跟我们一起玩儿!’多么天真的话语,是啊,我是该考虑考虑摘面具了!为什么在学校跟在家不一样呢?我为什么不放下架子,和同学们平等相处,真诚相待呢?从那以后,我经常跟他们打成一片,偶尔体育课时和孩子们一起丢手绢,跳绳,踢毽子„„我也喜欢看到他们赢我时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真诚能换取大家高兴,何乐而不为呢?

二· 以尊重敲开心扉

尊重就像一个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她透明的微笑叫理解,她淳朴的心灵叫高尚;尊重又像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饱含待人处世的智慧,尽显人格操守的高贵!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主体,师生之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但由于教师权威等因素的存在,老师处于优势地位,而学生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色出发来思考问题,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感受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不可能每名学生都会向教师想象的道路前进,教师要尊重学生行为上的不同选择。第三,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

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老师把贬低学生的自尊当做一种教育学生的方法,尤其是当学生不完成作业或上课不注意听讲时,教师对其学生大声训斥‘你长心了吗?你来干嘛啦?回家种地得了?„„’其结果不仅没有起作用反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我曾经在教育书上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次,一年级女学生季娜的祖母病得很重。季娜想给祖母采一朵鲜花,使她在病中得到一些快乐。但是,时值严冬,到哪里去找鲜花呢?这时她想到学校的暖房里有许多菊花,其中最美的一棵是全校师生都极为喜爱的那朵蓝色的“快乐之花。”季娜一心想着重病的祖母,忘记了学校的规定,她一清早就走进暖房,采下了那朵“快乐之花”。这时,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了暖房,当他看到季娜手里的菊花时,大为吃惊。但是,他很快注意到了孩子眼里那种无邪的、恳求的目光。他向季娜问明了情况后,非常感动地说:“季娜,你再采三朵花,一朵给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善良的你。”试想,假如这位老师对摘花的学生一顿训斥,后果也许是摘花的学生得到了一次教训,但是却大大地伤害了学生,伤害了她那份善良的心。我非常喜欢这位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我想如果我们在教育学生中,能像这位教育大师一样,多一点人性化教育,面对学生的错误能心平气和地去跟学生聊,就不会担心师生间的冲突与矛盾了,他们也会敞开心扉跟我们高谈阔论,这样我们就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里,对症下药了!

三·用平等换真情

只有平等对待学生,跟学生用心交流,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准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跟学生平起平坐,不居高临下。有一次,我们开班 会儿,我让学生们敞开心扉,谈论自己有趣的童年,孩子们讲着讲着突然勾起我好多童年时的往事,于是我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我的童年趣事,不知不觉下课了,可是我还没有讲完,但是孩子们早就被我带到真是的故事情节中去了,在孩子们强烈的要求下,我们没有下课,接着把我的这件小事讲完了。那节课孩子们真的听得特认真还提了好多问题,我一一都给答复了,我也很高兴。这节课我们用平等换取了对方的真情。还有一次我被惩罚了。但罚的值得!我班有个班规,就是谁上课迟到就背诵<弟子规>前二十句。有一天由于天气特别冷,我的摩托车怎么也打不着火儿了,后来推到屋里将发动机暖和一阵终于着火了,可是到半路又犯病了!后来我推着去上的班,这天我迟到了。到了班级,我没有讲任何理由,而是先跟学生道歉,然后欣然接受惩罚---背诵《弟子规》。我刚想背诵的时候班长站起来说了句,你是我们的老师还用罚?我说;“师生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说完我便继续。看到这一幕同学们似乎都很惊讶,但是我希望留给他们的不只是这些„„

总之,要想搭建属于师生间的这座心灵之桥,想让孩子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就必须放下架子,以真诚换信任,以尊重敲开心扉,用平等换真情。同行儿们,让我们用真诚、尊重和平等一起来搭建这属于师生间的心灵之桥吧!

参考文献:【1】《厚德载物,大道树人》

【2】百度文库

【3】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

第二篇:如何实现师生真正的平等对话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如何实现师生真正的平等对话

——让专题研究真正成为课堂行为

说明——

这学期,西苑学区开展了“教师专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展示。教师有了“专题”,教学就有了课题。于是教师们就会在“专题”研究中,明确研究方向,让自己的教研有了“科研”色彩,因此,自己的研究就有了话题可说。

在听课中,我发现,各个学校重点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入手,集中探索研究了“如何实现真正的师生平等对话”,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用经验来学习”(关于这一点过一阵写出来)两项专题。(清华附小展示的是“主题教学的校本研究,也另文说明。)下面就“如何实现真正的师生平等对话”(用三篇文章进行讨论)的专题,谈谈个人思考。

第一篇: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对话”

“对话”是课程改革中的“要素词”。我们该怎样理解“对话”?我们在课堂上和学生呈现的对话样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对话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说实在的,前几年,自己也经常用这个“语词”,并没有好好理解“对话”的真正含义,感觉很时髦,与课改俱进嘛。我相信,大多老师也一定和我一样,只要看到一个课改标记的“语词”,二话不说,就“拿来主义”。

直至后来,当我读了两本关于“对话”的专著及相关理论,再加上个人的实践思考,对这个语词的背后理念,有了初步的体悟。于是,听《月光曲》一课,看到研究的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专题时,就想到了与“对话”相关的“理论链条”及个人思考。

听完课,读到该教师写在教案前的,“专题研究说明”中的几个关键词“平等”、“人格”、“心灵”后,觉得大家有必要先弄明白,为什么这次课程提出“对话”,并写在了学科《课标》中。围绕老师的课前阐释,我觉得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怎样的对话才能体现真正的平等?怎样的对话,因“平等”而走进儿童的心灵?

要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我认为还要从源头上说起,这样,专题探讨才能落地有声,落地生根。而不是云里来雾里去,最终不知所云。

什么是“对话”呢?讲一个大家也许都知道的例子: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小明起床后,漱洗完毕,和妈妈一起吃早饭。他咬了一口鲜美的包子,兴致勃勃地告诉妈妈:“今天我的同桌小敏过生日,我已经为她准备了一份生日卡,不知道其他同学会给她什么礼物?”妈妈看着儿子嘴塞得满满的,还在不停说话的样子说:“吃东西说话当心噎着,时间不早了,抓紧吃完。上学的东西别忘了带。”

这段话乍一看,小明和妈妈是在餐桌边一起说话,而且是由小明引出了妈妈的话,似乎双方也是在交流“对话”。但仔细推敲,我们发现两个人的话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关心的是各自的话题:小明关心的是同学的事,妈妈关心的是小明的事。双方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说话中心,双方的话自然也就“对”不上了。

由此,我们发现,对话虽然是个经常挂在嘴边的词汇,但“对话”的真正实质与精髓大家并不探问。其实,对话是一种聚焦,是在过程中探索和发现真知与灼见。像苏格拉底的“追问式”,《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交流,也都算是一种对话。这里不想谈论对话的形式或者技能,总的来说,对话对于双方来说,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你和别人在一起说话,看似你来我去互相说,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对话。对话是带有共同的“语言密码”,进行深入交流,达到一定交流目的的过程,不然,对话就成了对答,或者一问一答的简单沟通。

那么,什么是课堂上的“对话”?

一定是聚焦教学内容的对话。既然是教学中的对话,是具有鲜明“教育性”的一种交流与表达。课堂中的“对话”就应属于教育领域里的“对话”,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读书学习,究竟课堂的教学对话应该是什么,怎么样实现真正的对话。不然,课改倡导要求的“对话”就成了“空头支票”,抑或挂在天上的“星星”,永远遥不可及地仰望了吗?

美国的布伯斯这样论述了作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不像其他的交流方式(如聊天、谈判,等等)。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是一种直接指向发展和新的理解的行动,它能增长知识、增进理解、提高参与者的敏感度。它代表着一种持续的、发展的相互交流。通过它,我们获得对世界、对我们自己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更充分的理解。”

布伯斯区分教学中的两种对话观:即“目的论”与“非目的论”的对话观。他认为目的论的对话观,是将对话视为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这种对话有一个“确定的、预设的终极目的”;而“非目的论”的对话观,则关注的不是“引导它的实践者获得一致的和毫无疑问的结论。它的作用在于它更多的是启发,而不是找到真理的答案。”实际上,对话教学中,以上两种对话观在课堂上不会截然分开。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如果说布伯斯的对话观让我明白“对话”应关注什么,那么,三年前,读了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细致深刻的阐述,让我对“为什么要进行课堂对话”的原因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弗莱雷从“灌输式教学弊病”入手,指出,灌输式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这种方法让学生只能接收、输入并存储知识,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完全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

正如弗莱雷认为的,我们以往的课堂状态是:①教师教,学生被教;②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③教师思考,学生不用思考;④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⑤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⑥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惟命是从;⑦教师做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⑧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⑨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⑩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

今天,我们课程改革提出的对话,就是一种“革新性”的教育观。革的不就是上述“灌输式”的一条条命吗?

也就是基于上述“弊病”,我们的课堂郑重提出——教育和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是一种对话性、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年的个人实践与探索,让我有意识在课堂上,努力杜绝灌输教育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首先,努力使学生具有批判意识,让他们努力成为现实世界的适应者,成为未来世界的改造者——这在我教学的《圆明园的毁灭》中有明显体现;其次,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学生的创造力努力提到最高——这在我教的《晏子使楚》中体现较充分;第三,注意“人性化”教育,绝不把人变成了机器。人不仅仅存在于世界之中,而是与世界或其他人一起发展;个人不是旁观者,而是再创造者,人是意识的存在,确切地说,是智慧的拥有者——这在我的《牛郎织女》《三打白骨精》等教例中,采用“聊”的对话方式中,都有体现。

随着思考的深入,我还读到了巴赫金的观点——课堂是很多种“声音”相遇的地方(关于这一点,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谈到过,这里不再详细赘述。)。他的一个经典问题是:“是谁在说话?”一个人说话不仅反映了说话人的声音,还反映了话语所指向的那个人的声音。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另外,这种声音包含了来自说话者早先的生活经验、他的历史和他的文化中的声音,因此,这种声音所产生的说话组成了很多他者的声音、他者的意图和态度。在所有他者的声音之外,说话人还保留着他或她的声音。

这种方式,我们所说出的话不仅属于我们自己,而且属于他者,我们只是临时占据了这些话。所以,一个人说话,实际上众多的“他者”在参与、在说话,是混合的“杂语”,因此课堂里教师的对话,要根据学生的话语,教师要善于识别并引导学生去发现有“谁”在发声。

可见,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并不是简单的“舌头行为”,那一定是区别于“灌输式”的,而且是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谁”在发声的课堂。基于此,我们的教学,因对话的形式、内容及思想的所有改变,而成为“生成”或“生长”的教学。最终,课堂中的“对话”,教师和学生走进或借助“文本”,深入探究,走出“文本”或教师,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如何实现师生真正的平等对话(二)

第二篇:课堂“对话”的条件及特征是什么?

不管是课堂还是生活,只有通过双方有意义的交流,课堂与生活才赋予了真正的意义。下文,为了更具说服力,笔者还要引用或借用弗莱雷的观点,来阐述自己的思考。、(一)对话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人类若存在,不可能是沉默的。人类应生活在真正的对话中,对话应是每个人平等的权利,而不是教师的特权。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反思的是,任何教师,不应对学生有说话的权利,而应给学生说话的权利。要从人性的高度认识到:学生说话,是对世界“发表意见”,将来会成为一种改造世界的行为。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课堂的对话并不会自然产生,要实现它,需要必要的条件:

1、对话与平等。对话应在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进行。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而被灌输的一方只在简单地“消费”别人的思想,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对话,会成为连篇空话,是不会揭示文本表达之意,甚至对自我的认识的。

2、对话与挚爱。挚爱是教师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自由的行为。但挚爱不应当充当操纵学生的借口。相反,只有打破儿童的控制和压迫,才有可能重新获得爱,才能与别人进行对话。一句话,对话就是师生双方爱与爱的“回流”。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3、对话与谦虚。师道尊严的另一种境界是教师谦虚的态度。因此,课堂对话不能是一种教师傲慢自大的行为。当然这种谦虚是双方的,对话中,只要有一方不谦虚,自以为是,瞧不起对方,那么对话就会破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4、对话与信任。对学生的信任是对话的先决要求,在与学生面对面对话之前就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离开了对人的信任,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操纵的闹剧。”信任只有在对话双方,相互把自己的真实、具体的想法告诉对方时才能产生,如果有一方言行不一致,信任就不能产生。

5、对话与希望。离开了希望,对话也同样不能存在。希望的存在,是因为人总有不完善的地方,而人总是不停地探索以摆脱不完善,而这种探索,只有在与他人的沟通中才能实现。因此,不必苛求课堂的对话非要达成认识的统一,或者结果的完美。

6、对话与批判性思维。个人认为这一点最重要,也是上述条件的落脚点。我课堂上寻求的“三度”中的“深度”,注重的就是批判性思维,是提供一种可能,是提供一种改造,而不是一个静态的接受。它不像幼稚的思维那样,只是为了理解文本的意思,或适应规范化的现实。“对于批判者来说,重要的对现实进行不断改造,是为了人的不断人性化。”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要实现真正平等的对话,无疑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平等、爱、谦虚、信任、希望、批判性思维等等,所有这些,也必须作为教师的优秀品质,才会具有实现“对话”的重要条件,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话,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对话”的特征是什么?

当一些鲜活的理论思想照耀我们心灵的时候,我们国内研究者也在探讨“对话”在教学中的意义。基于课程改革,专家和研究者认为对话具有多重性质,有研究者在总结教学对话历史的基础上,认为教学中的对话具有方法和原则双重性质或三重性质:一是以对话为手段,二是以对话为原则,三是以对话为目的。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是充分发挥对话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对话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也即通过对话进行教学。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则将对话看作是师生课堂生活的基本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固有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生活的主人,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具有表达和交往需要、具有一定生活经验和一定理解力的个体,加以关怀和引导。以对话为目的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敢于表达,并善于表达,学会有序而准确地表情达意,学会以听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众可以理解的方式、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尊重、理解、分享他人的思想和感情,学会平等对话,学会求同存异。

基于此,我们发现,无论是双重还是三重对话性质,都有如下基于“对话”的共同特征:

1、对话是师生间平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有两个前提很重要:一是要真实地表达思想,不要说假话、废话;二是要积极地参与交流、参与社会活动。如果在交流中尽说假话,或者尽管讲的也许是真话,但却是套话话,那么这种交流也就失去了意义。师生间的双向性的相互交流,是一种平行、平等、民主、真实、积极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交流。

2、提问是对话教学的关键: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提出的问题应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为此,师生关系才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中,本身也能从学生身上获得启发,从而就会让对话走向深入。

3、对话式教学需要师生间的合作:在对话式教学中,对话的双方都是主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供知识,教师提供补充,共同去揭示文本的意义,最后完成各自的自己。因此,对话不是强制的、不是被人操纵的,而是双方的一种合作。

另外,还有一本英国思想家兼物理学家戴维·伯母的《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超越了教育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范畴。从我们固守的价值与信仰,到人类情感本质与作用;从我们的内心思维过程的模式,到人类记忆的功能;乃至最终深入到人类大脑每时每瞬的体验,等等。如果有可能,老师们可以找来阅读。

毫无疑问,关于“对话”的探索,必然会对我们中国人所固守的文化观念,生存意义,乃至自我认识,提出了严格质疑。近些年,教育体系里,围绕“对话”愈发出现了众多实践,技巧与定义。虽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声称自己“绝对正确”的,但,我们还是能够对各种不同观点加以区别和甄别,从而澄清它们各自的意图所在。

不管怎么说,课改中“对话”的提出,是对教师观念、思维与角色定位的巨大转变。教师必须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对话,才会在对话中学会对话,在对话中培养对话的精神。

综上,当你明白,什么是课堂上真正的“对话”,对话需要哪些条件,有哪些特征等理论支撑的时候——面对这一研究专题,就不会简简单单停留在表层意义,而是基于理论来到课堂进行实践验证。教师必需设计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生发的问题,以增进教学“双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甚至生命质量的过程,才能真正称得上课堂教学中的对话。

第三篇:怎样做到“师生间平等的对话”

——以《月光曲》一课为例谈几点建议

该教师在“专题说明”中说: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主要是以文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民主、平等是“对话”的第一法则。如果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间就无法对话。这句话,教者强调课堂一定是“对话”的课堂,而这样的课堂其前提必须“民主、平等”。这就意味着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下面,我们就从“平等”与“对话”这两个关键词出发,谈谈。

一、是否体现了专题中表述的理念?

“平等”——该教师在研究专题说明中提到: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并说,对话的前提是平等。师生关系的平等。师生关系平等了,民主了,信任了,才能无障碍的交流,愉快地沟通。基于这样的认识,就会呈现不一样的教学姿态。这位老师亲切和蔼,语气平和。每一句话,让学生没有感到“被压迫感”。是的,对话不应成为一个人气势上控制另一个人的狡猾手段,在进行对话前,必须营造一种安全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由,不是“非人性”的姿态。这里,教师的对话语气透着平等,但仅仅是语气或者说一种感觉。也许该教师的专题研究属于上文提到的“把对话当作手段”的教学。可即便如此,也没有体现出富有挑战的对话,而且专题中,并没有说清楚,而是参杂了具有“原则”和“目的”的对话表述。个人以为,这种感受式的表达,是否让“平等”量化一些?比如,若要实现平等,起码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对话必须是双边或多边的;二是双边或多边有着共同关心的话题;三是一方的说话内容必能引起另一方的说话反馈。

“对话”——该教师在专题中说:要学会做一名听众,倾听学生的话语的含义,一边听,一边思考,并给予适当引导使谈话逐步深入。让我们成为学生的伙伴,成为学生的沟通对象,让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让阅读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美的享受。老师的想法是好的。充分信任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学生,课堂就有了对话的希望。于是,对话就可能在希望中进行,如果教师和学生双方,对自己的努力不抱任何希望,这样的对话将是空洞无聊,沉闷乏味的。如果把对话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对话就成了一种水平关系,就能制造出一种互相信任的氛围,使对话双方形成一种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的确,不能为了追求平等对话,就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让他们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但,对话的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上面的文字表述中,而必须真正体现在课堂中,让学生真正做到“个性化阅读”。不然,任何的对话都不能走向真正的心灵深处。

二、需要弄清哪几个问题?

针对教师“专题阐释”的分析,个人以为,教师必须要深层次思考“平等”的含义,不是教师的态度,更不是教师语调或者表情上的呈现,造成的“错觉”,感觉这位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我以为,真正的平等应该是在学习内容上的,必须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很好地实现“教与学”的黄金分割。

1、语文课堂的对话,一定是基于“语文”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阐释“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其实,这一要求,看似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但说的却是与语文“专业自身”有必然的关系。任何学科在教学中都应该借助学科内容,开展对话。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怎样理解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呢?

我认为我们可把对话界定为“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言语,以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的一种行为方式”。那么,这种“言语”就是“文本本身”。基于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对话,简单一点地理解,可以将它视为教师与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就是,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必是因“语文”而产生的对话的形式或内容,而不是外加的“表扬或激励”等交往与互动。

教师在课堂设计理念中(其实不是理念,而是针对文本内容,采取的教学手段。理念就是专题。)的说明是:“抓语言训练,提高实效”;“潜心读书,强调实效”,“抓文本空白,读写结合”。且不说这些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单就这些内容,教师在“教案说明”中并没有说出怎么通过“平等”的手段来呈现,来完成这些内容的。比如教师抓了一处“写话训练”:从哪看出他们是一对贫穷的兄妹?这样一位双目失明的姑娘,生活贫穷没有挡住她对音乐的追求,课文读到这里,相信你也不很平静,请用上“虽然……但是……”把你的想法写下来。这种训练是基于文本出发,但走向了文本的外面。而且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一个“虽然„„但是”,写出的话一定是大同小异的,根本没有体现“对话”的价值。这样的训练也就是写点感想罢了。

其实,真要用对话的形式,体现“读写结合”,文中的“眼点”还是很多的。比如课文结尾处,语言优美、含蓄:“琴声停了,妹妹仰望天空,兄妹俩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屋子。”如何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将文学积淀为素养,从而用文字完成思想和情感的完整?此处,就可以让学生和文中的他们继续对话:扮演贝多芬,回答为什么悄悄地离开了?再扮演兄妹俩,想象,清醒后的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这是基于课文的延伸。可续写更可以现场创设情景进行“人物对话”。相信,学生写的一定不同,语言样式丰富不说,还会联系上下文来续写,并且所要表达的感情是在续写的文字中流淌出来的,而不是节外生枝的思想拔高。

因此,如何把前面大段大段的“专题说明”和后面的“设计理念”紧密连在一起才是这堂课的“产品”,而不是“各说各话”两张皮。这,必须是该教师,以及所有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

2、课堂的“对话”,需一步步走向思维的深度

针对上文的理论分析,看看这堂课的具体过程,是否一步步实现了“对话”的目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仅仅是促发对话的“催化剂”并不是对话本身。上文谈到,“对话的具体特征”中,强调的是教师的“提问”。为此,教师在提问时不能仅仅提一些形式化的问题,或者说理解性的问题,要打破线性思维,提出能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

比如,作为四年级学生,完全可以打破课文结构,先从中间课文描写的“月光曲”入手,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三个乐章:“微波粼粼、波涛汹涌、风平浪静”后追问:音乐创作是需要灵感的,贝多芬的灵感仅仅是来自天上的月亮,海上的波涛吗?你看,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调动了起来,迅速走进文章的“起因”中进行思考。而不是按照该教师的顺序从头至尾地“问”内容,没意思。

对话中学生也是提问者。这堂课上,有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三个:1,为什么贝多芬自己告诉盲姑娘自己就是贝多芬?2,盲姑娘怎么就知道是贝多芬?3,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这几个问题学生提出的多好啊,有了问题,就有了讨论话题,于是师生间,生生间就有了对话的内容和兴趣。接下来教师干什么呢?是否就是充当解决问题的帮手就罢了?不是!而是要推波助澜,让学生的思考透过这些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属于“内容或感情”上的问题,走向理想的思考。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我以为,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顺势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这位小姑娘不是盲人更不是穷人,尽管也喜欢贝多芬的音乐,贝多芬会不会告诉自己就是贝多芬?或者贝多芬又会不会给小姑娘弹琴呢?如果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一下吧,那将是多么精彩的场面?教师不必担心学生的“七嘴八舌”,要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畅所欲言”。而且,最终,学生的答案肯定触及到文本要表达的“原点”问题。

你想啊,看不见光明的穷人小姑娘,和她哥哥,不是当今的追星族,他们在追求一种高贵而宁静的东西。贝多芬呢,此刻或者说,他从来就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名人。穷苦的,耳朵失聪的他,面对穷兄妹,以及盲姑娘,同命相怜啊。他永远不会歧视,而是附下身,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月光曲》!

此刻,我是多么希望学生能问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叫“月光曲”而不叫别的?于是,深入的对话又开始了!除了文中交待的环境,夜晚月光下的客观原因,还有什么含义?教师此时完全可以“解题”:什么时候看见“月光”?黑暗的夜晚。越是黑暗,月光越亮。《月光曲》呢,那是只有黑暗时刻,才能体现月亮光明的曲子。月光不是每天都有,可《月光曲》却永远可以倾听,并印在小姑娘的心中。听啊,《月光曲》,那是把光明送给了女孩——黑夜茫茫之中,点亮了姑娘的眼睛,照亮了小姑娘高贵的心灵,而不是仅仅一支曲子。那是人性温暖的力量,驱走了小姑娘眼前黑暗的世界,以及穷兄妹一家内心世界的黑暗。

可以想象,会有多少名门贵族让贝多芬谱曲?可偏偏,贝多芬把《月光曲》永远地送给了小姑娘,从此,看不见世界的她,却听见了世界最美的声音,那是用生命谱写的高贵安详的永远流传的曲子——而最终成为生命里可以永远支撑起精神世界的东西。

“我的音乐是为穷苦人创作的。我做到了这一点,我是幸福的!”这是贝多芬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当年,拿破仑成为法国人民的英雄时,贝多芬已经谱曲叫《拿破仑交响曲》,可由于拿破仑的“帝国侵略”,贝多芬一气之下,改成《英雄交响曲》——他要把这支曲子送给未来的英雄——可见其心灵的高贵,人格的尊严!

课文的最后一段交代了这是一篇传说。到此,学生还应进一步从文章的“体裁”上思考:为什么,人们要把月光曲当作美丽的传说?原来,月光曲所赋予的人性光芒不仅仅属于兄妹俩,更属于那些虽然贫穷,然心灵依然高贵的人们。他们愿意口口相传,愿意琴琴相传,感染并影响一代又一代有着这样情怀的人们。你看,因“传说”,“月光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曲”就不是为了谱写而写的曲子,而作为人们永远追求如“月光曲”所表现的“安详”的意境一样,成为永远追求“安详而美丽”的人生境界。

原来,为了让对话深入,就可以设计三个“对话”梯度:一是从“月光曲”的内容出发;二是讨论“月光曲”的内涵;三是思考为什么“月光曲”会成为一个传说。当思路定位后,所有的“语文训练”围绕着“对话”进行设计,不但很好得以落实,还走向了对话的高度。你看,教师和学生的“对话”结合文本,“对”出滋味来,“对”出水平来,“对”出高度来。我想,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对话”,不是仅知道一个传说,而这“安详与美丽”的人生思考,也会播种在自己的心灵里。于是,月光曲的“安详”这美丽的字眼,成为精神的泉眼,灌溉着学生们人性的品质。你看,对话的结果,最终是会到儿童自己,而不是仅仅了解一个曲目或一个传说——这,可能就是对话课堂应追寻的主题。

什么是“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对话”?以上,也许才做到了“真正”。

3、教师必须懂得“对话”的真正意义

如果课堂的教学对话没有走向深入,课堂的那些“问答”充其量也就是问题的“相加”,没有变成纵深的思考,而成了课堂“肤浅后遗症”。

“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的关系;从情的角度,教师与学生一样,拥有独立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如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教学对话才能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进行。”

上面这段话,又是在教师“专题研究”中的大段关于“对话”的阐释。之所以不怕麻烦,逐字敲击下来,我想追问老师:你说得多好,多深刻啊。可细想想,从感情的深度,你在哪一处体现了“灵魂的高贵”?从内容的深度,你又在哪一段体现了“思维的辩证”?前几天,在海淀区的教学工作会议上,听到了当今课程改革的两大落差:一是课程标准与制定的教材之间的落差;一是教学理念与课堂实际的落差。我想,今天我们的课堂是否真正有所改变?我们教师究竟该怎样改变?这是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不然一个个“民主”啊“平等”啊,被泛化的口号,在看似每天的叫喊中,如天上的漂絮,从未扎进泥土,怎么长出“民主平等”的种子?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课改”“改”的是什么不清楚,课堂上不落实“改”的内容,弄不好,反而把不该“改”的也“改”了——成了四不像。还就“对话”来说,既然没有深层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也就不配“专题”这两个字,更谈不上带有“科研性质”的教研——我们的教学充其量体现在以往的“谈话法”,“提问法”“问答法”等,仅此而已。

因此,教师必须读书,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些著作;善于思考,从历史的高度,文化的高度,哲学的高度,认识“对话”的意义,必须把“对话”放在高处,方可一览众山小,带领学生走向光明的人性彼岸。要知道,在我国,在“听话”依然当作一种传统的道德追求,甚至成为我们世世代代“活着”的最好庇护的今天,“对话”的意义何其重要?!

我读陈家琪教授的《沉默的视野》的读后感中,写了关于“听话”的感想。为了说明问题,这里做一次自己的“文抄公”:过去,小孩子都是从听话而长大成人的。现在,我们教育学生时,动不动还是“看谁听话”。要说过去小孩子几乎都听话,今天小孩子大多不听话。但,我们会根深蒂固要求他们一律听话。比如上课要注意听讲,规规矩矩,“别哭”,“别闹”,“别说”,“别玩”„„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想”否定掉。我们教师很高兴学生们以“顺从”的姿态的听我们的话。其实,我们是明白尊重学生的这个理的。比如,课程改革课堂讲究师生的平等,强调师生由“听话”转为“对话”。从深层意义上讲,它挑战我们关于教师和学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

面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国式“沉默的文化”,面对中国人,潜移默化形成的“双重人格”,我们须扪心自问:当我们的学生或老师有时候话语不能顺着教师或领导的心思,有时候“吹毛求疵”的时候,想想,他们的表情和语气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不然,当听话成为习惯,感情就会变得麻木与冷漠,思维失去了转动,思想就会窒息死亡——人啊,变成了“活着的死亡”。想起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的著名短诗:

在德国,起初纳粹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纳粹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纳粹追杀工会成员;此后,纳粹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为我站起来了。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没有人在为你说话,更谈不上有人和你“对话”。一切,在寂静的走向“死亡”。然而,我们的声音会不会在沉默中走向爆发?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与美丽。”

这是课文对月光曲的描绘。感谢你,这位执教《月光曲》的朋友,带给我们“波涛汹涌”的讨论。

风停了,浪息了,月亮升起来了。月光下,大海安详而美丽,那是在深深地思索吧。学会对话,运用对话,于对话中重塑人生的意义、目的与精神,进而改造自我、人性和社会。一句话,学会对话,就是培养公民意识,独立人格!

路迢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第三篇:我的德育论文

一年级德育论文 关键词:一年级 德育 故事 趣味

内容纲要:对于一年级的德育内容主要是寓乐于学中,不仅在班会课上讲一些规范他们行为的事,讲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要在课堂上提出来,这不仅让课堂更加的生动,而且也让课堂更加有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正文:

今年是我第一年教一年级,对于一个毫无经验的教师来说,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有很多问题都没有注意到,很多事情也没有处理好,所以在论文当中肯定存在很多问题,希望各位提出宝贵的意见,让我得以快速的成长。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我这学期德育工作的展开。

我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我在这几方面做了德育工作: 一是在班会课上:每个周我们都有一节班会课,在班会课上我首先会总结上个周各方面的事情,表扬上周各个方面表现的好的学生,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于表现不好的一般在课后在专门找时间做思想工作,对于特别不听话的学生,我会适当的给与惩罚,比如说了他很多次的学生都还是乱扔垃圾的就罚他扫地;然后再讲这个周我们应该做到的,为了避免“5+2=0”的情况发生,我一般在星期一早上第一节课时讲,这样就会事半功倍,教师问问题,让学生回答那些事是对的,那些事错的,比如可以问学生:“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对不对?我们没有,同学有,我们应该怎么办?”等等,讲到这个问题是还可以插一些小故事或者小游戏。

二是在上课前五分钟:在课前学生都处于兴奋的状态,还没有从玩耍当中收回心,还在想玩耍的事儿,所以我在这个时候不会直接上课,我趁上课五分钟这个时间给他们讲一个寓含了深刻而又易懂的道理,他们还是比较喜欢寓言故事,比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等,根据故事来引领学生揭示故事的道理,然后让他们铭记这个道理。这样他们的心就会集中在课堂上,又教给他们了道理,一举两得。三是在课堂上:在课堂上我还是会夹杂一些故事或者游戏或者根据书中的图画来讲一些道德、做人方面的道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可能让他们集中精力上完一堂课,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会讲一些题外话来缓解压抑的课题。现在书中有很多图画,我们可以利用书中的图画来讲解,这样既不离开书课堂也不会沉闷,比如:在教学《

6、7的认识》时,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大扫除的情境,让学生在数数的同时展开对图上小朋友的讨论,使其深受爱劳动、爱清洁的教育。然后再让他们自己看看教室,与自己对比一下,不对的改正就可以了;又如在教学《

8、9的认识》时,教材本身就是一个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教育图片,让学生讨论图上的小朋友都是怎样保护环境的,我们平时又应该怎样做?使学生领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语文会学到《爷爷和小树》我们也可以延展开到德育方面,要让他们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家要听长辈的话,要帮忙做家务。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四是在下课、平时生活中:首先在生活中教师就是榜样,所谓的为人师表或许就是这样的吧!一次我听到学生说:“老师好冷哦!你都不做操,为什么我要做。老师你写的字都是这样的,为什么要求我要写好。”听到这两句话时,引起我深深地沉思,我不断的思考自己那些做的不好,我下定决心改正,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我都严格要求自己,要慢慢的写好字,规范自己的板书、还要注意不能随时扔垃圾、看到学校里有垃圾要捡起来,这样学生看到你的行为才会牢牢的记住的并且学着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这样做也更让《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礼仪常规》这些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加充实了里面的内容,让理论成为了实践。然后在平时也要抓好常规训练,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也不一定做到。因此从开学起,我便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最后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们这个班,后进生的人数挺多。因此,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认为对后进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上不要紧紧盯着优等生,应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校联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促进班级的整体发展。

在这学期中,我与学生在一起,觉得日子过得真快,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我忙得高兴,忙得开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使所教班级跃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教学与管理 》

第四篇:我的德育论文

大学的光辉岁月

时间就像是细沙,看似漫长,却顺着指尖的缝隙不停地悄然流逝。转眼间又到了毕业的季节,依旧是离别的伤感和过往的留恋,惟一的不同在于现在的我属于这个季节。从此,我将踏上人生新的征途,在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涯时,没有空虚,没有失望,有的只是收获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从此,我们告别一段纯真的岁月,一段年少轻狂的时代,一个充满活力的青春。

历经十二年寒窗苦读,历经多载梦想催化,走过了六月的冲刺、七月的等待,八月我们收获了季节的果实,收获了发自内心的更大的梦想与希望。四年前,那个开始独立的时候,那个开始萌发的地点。2008年带着憧憬,带着期盼,带着兴奋,我走进入大学校门,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永远都不会忘记大一刚刚入学的第一天,走在学校春秋大道上,迈过闻涛林的石板,欣赏听雨林的美景,踏在新月湖的小桥上,小亭子里和小桥上那一张张兴奋的脸庞,充满着兴奋与快乐,那是何等的幸福啊!步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心想,一定不能荒废大学四年时光,要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当我踏进大学的时候是我的一个老乡同时也是我的学长去接我的,学长告诉我:你进入大学不再是高中那么傻傻的学生,在这里无论是生活还是能力都要与社会进行接轨,特别是在这里无论如何要参加社团或者进入班委和学生会,因为这里面不仅仅能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还能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的确,当我进入这个学校的时候我也感觉到了大学与高中的不同,高中是为了进入大学,而大学是有多种选择,并不是非要考研,可以参加工作或者考公务员,所以这里的生活和学习氛围也与高中不同,不再有那种压抑的环境,不再有强迫的晚自习,取而代之的是体育场的欢笑,图书馆里面翻阅资料的书声。大学期间的学习不再是老师的督导,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学习和探索,大学给予我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学会学习,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用到大学一点也不过,我学长告诉我“大学你可以学习不好,但是不能不会学习”。同时当人与人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并不是像高中那样的进行争吵,取代之的是微微一笑。当然生活有喜同时也有悲伤,在我的大学生活也是这样的,我的大学四年让我走过了不平凡的生活。

朦胧的大一生活

刚进入大学,明显的感觉自己的生活与高中的不同,这里是充满自由、神秘、陌生的地方,对于我来说这样一个环境让我有点不知所措,适应大学生活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对自己的专业的无知,对自己将来的迷茫,使我在这里迷茫的走过了一年。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我接受学长的建议参加学生会的初选,竞选班长等活动,最终担当了班级的生活委员和心理委员,组织委员等职务,这样也使我早早的感觉到了压力:这个世界只有有能力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让我坚信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真理。由于大学的学习不再是老师面对面的进行辅导,而且每节课的课程几乎就讲五十页左右,从而落下很多自己不懂的,只有课下复习才能跟的上老师的进程,在黎明前只有奔跑的快的羚羊才不会被吃掉,所以我在这个时候几乎也是按照高中那个模式进行的,早操早读,不逃课不违纪,没课的时候上自习去预习和复习所学的知识。在我小学的时候我在家人的熏陶下让我对党产生了热爱之情,所以早早的就提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也被评选成了入党积极分子。当然进入大学以后有三个地方是必须去的:自习室、图书馆、体育场,体育运动不仅让我的身体更加健康,也使我的思想上仍旧活跃,所以我也积极的参与班级或者学校的体育活动。课下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和阅读报纸等,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在课余的时候我也参加学校的志愿者活动,如参加学校的清洁工作,校外的支教活动等,充实自己的第二课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然而当我进入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渐渐的对大学生活开始适应了,学会了开始逃课,课下再也不是以前那样上自习,从而落下很多的课程,每次考试都是在考前奋斗两周,这样也让我产生了不挂科万岁的心理,使我的成绩一滑再滑。这样我从迷茫的大一进入了颓废的大二。

颓废的大二

当进入大二以后我依然记得我的学长交代:进入大学后不要颓废。这句话虽然时常提醒我,但是我依旧在颓废的生活中消磨。等到九月份参加奖学金的评比时,我深深的为自己感到耻辱,曾经在小学到高中那么一个优秀的学生却逐渐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那次我第一次去网吧打了夜市,想麻痹一下自我。颓废中的我与许多东西擦身而过,入党的名单没有我,班委里面也不在有我的身影,这些都让我深深的反思。为什么我是这种情况呢?为什么我是一个如此堕落的人呢?

转变的大三

大二下学期在纠结中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从而也使自己无论是在行动还是思想上都得到了改变。大二的暑假我在学校坚持跟着研究生做实验,从而丰富自己的专业课知识,我的班主任曾经讲过,假如基础课的成绩不是很好的话,那么专业课成绩必须好,而这必须有一个不错的,既然我已经失去了鱼,那么我就不能再失去熊掌,这样也坚定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同时我改变了自己的颓废状态,积极参与同学的活动中,接触更多的人,积累更多的经验。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我依旧坚持不怕失败的信念,深入的学习专业课,同时也坚持学习党纲领和政治理念,争取早日的加入到党组织中,让自己得到同学和党组织的认可。

成熟的大四

我迷茫过,徘徊过,然而时间从不会停下它的脚步,我也不能依旧停留在迷茫徘徊的路途中,在大四的时候我坚持自己的梦想——考研,通过我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我终于在大四下学期被我梦想的学校录取。同时我也没有让家人和自己失望,最终成为预备党员,使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得到了鼓励。这几年的经历让我的思想和行为上逐渐成熟,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也得到提升。几年的大学生活,让我从中尝出了很多的酸甜苦辣,并获得了很多感悟,给与我很多东西,让我学会很多的知识,领悟到不同的人生价值和世界观,这些所得将作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让我以后的道路走得更加坚实有力,让我逐渐的成长,逐渐的成熟。首先就是要确立目标和计划。古人有“志当存高远”,毛泽东也有“风物长宜放眼量”。没有目标便没有前进的方向,也毫无动力可言。但是也不要随波逐流,真正认真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努力的方向,切忌盲目和急躁。同时要有足够的毅力来执行这个计划,不强制一成不变,但是变化要有个限度,不能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自己必须要清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其次,要学会学习。没有了升学压力的鞭策,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但学习仍然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沉溺于上网游戏等带来的满足感,不沉溺于暂时的情绪和心情,不要让自己轻松生活的背后是莫大的空虚。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纵观国内,放眼全球,各个领域的新生代风云人物,无不是用知识的杠杆撬动了财富的金球。从书本中学,从别人身上学,从生活中学,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第三,要树立就业危机感。我们总是在怪自己自控力不强,没有上进的动力。孰不知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上没有清醒。其实,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就业危机感才是也应该是我们上进的动力。常常想自己毕业以后究竟能干什么,多从报纸杂志上看到目前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所以,我们唯一的出路便是要有才能和技能。而这,就要问问自己:你学到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最后,端正态度。不要畏惧前途的艰险,不要畏惧未知的困难,不要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我们困惑、思索,摔打后的教训总是来得更加真切,一种尝试,一份热情,一段无悔的付出,这才是这四年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大学是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在这里我们留下了几多梦想与渴望,更收获了几许自信与坚强。大学生活是人生不可磨灭的记忆,你的每一次尝试,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牵手,都在大学四年的日子里沉淀为永恒。站在毕业的门槛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蓦然发现,曾经的一切是如此让人留恋。课堂上的专注、图书馆中的沉思、自习室里的苦读、运动场上的狂放、竞赛中的洒脱、晚会上的精彩,乃至食堂里的喧闹、寝室中的欢笑,能够体会到同学们入学时的从容、学习中的自信、生活中的坚强、军训中的刚毅、实践中的历练、备考时的忙碌、成功后的喜悦,乃至选课时的烦恼、失意中的忧伤、挫折后的彷徨,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它使我明白了责任,懂得了理解,学会了坚强。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光阴荏苒,在这些弥漫着理想与追求的葱茏岁月,在这些燃烧着热情与活力的大学校园里,我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留下了自己的记忆,留下了我这几年的美好时光,青春时代的大学生活就这样过去了。毕业,是一场青春的盛宴。四年得失不尽相同,却总有相同的温馨触动深存心底。多少欢笑和泪水,多少成功与失败,屹立不变的校园见证了我们四年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2012年的盛夏,我们又将踏上新的人生旅途。漫漫人生路上,四年的大学时光,必将是我们人生最美好而难忘的风景。时间的轮轴匆匆转过,没有丝毫的犹豫,稳健而又急促的驶向下一个未知的站台。我们迎接的是一个新的起点,同样也是更高的起点。我们都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人,即便有时因生活中的琐事而情绪低落,有时为未来何去何从的扑朔而四顾茫然,也不要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追寻梦想的过程是苦涩的,但只有经过磨砺的人生才会拥有更多内涵。我们肩上始终承担着一种使命,那就是把脚下的路走好,迈出人生新的历程,翻开生活新的篇章。

第五篇:我的德育论文

德育化春雨 润物细无声

——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都是党和国家交给学校的重要任务。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心和决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重点探索如何以教学为中心,在数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德育 思想道德 数学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历来都是党和国家交给学校的重要任务。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心和决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重点探索如何以教学为中心,在数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下面就如何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我总结如下几点:

一、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受到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艺术,需创设一种意境与气韵,以打动听者的感情,陶冶听者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继而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创设良好的德育教育情境,启发诱导学生掌握有关的思想观点。

如何创设德育情境,可以利用当前的热门话题,如奥运话题。可以利用重要节日,如植树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可以利用集体活动,大中队活动、教育活动等。可以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明星如刘翔、姚明等。还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童话故事等。如在一年级教学P76页的《统计》的活动中,我这样创设了导入情境:“大象过生日,好多小动物都给他庆祝生日,还带去了鲜花作为礼物。你们看小动物它们的感情真好啊!你能想个好办法让别人看清楚来了什么小动物吗?” 我还适时的插入团结友爱的教育,“过生日”这是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的参与兴趣很高,适时的德育教育也会有良好的效果。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

二、利用学科资源,让学生受到启发

数学是用数据和统计材料来说明问题的,利用教材中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统计材料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和爱科学的教育。数学学科渗透德育,不光以教材为基础,还要适当配合学校的德育活动,使之相得益彰。如教“时、分、秒”时可进行守时惜时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结合“植树造林”事例,培养学生绿化祖国意识,以及结合诸如节约用煤,粮食增产,统计学雷锋做好事件数,给菜地拔草的人数,计算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时间,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全国总面积的大小,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等类似上述内容的题目,已内在显示为人处世的美德,科技兴业的应用,祖国河山的壮美,人类征服自然的伟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受到多种思想教育。解答好这样的题目,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民生活与日常建设离不开数学,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志趣。

另外,在低年级的教科书上,还印有许多精美的插图,可加以利用。如通过小朋友打扫卫生等插图,对学生进行爱劳动,讲卫生等方面的思想教育。通过小朋友踢足球的图,可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教育。在新教材中,还非常重视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实践活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可受到“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统一”、“运动变化”等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发。

三、借‘题’发挥,让学生受到陶冶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还经常借题发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有这样的一道分数趣题:春暖花开是旅游的好季节,有一天分数 2/

3、2/

9、4/

4、2/

7、2/5他们一起去杭州旅游,乘车的时候,列车员要求他们按次序上车,请问他们的次序该怎样排才好呢?理由是什么?出示题目后,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有的说从大到小排列,有的说从小到大排列,并分别讲出自己的理由。(从小到大的理由是大人要照顾小孩,从大到小的理由是小孩要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学生能说出理由,教师就给以表扬。通过讨论,大家认为此题没有具体要求,故从大到小排也可以,从小大大排也可以。此时,教师就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讲文明,有礼貌,守次序。作为我们学生应该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美德。通过这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机地将教育教学渗透于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

四、借助榜样力量,让学生受到教育

俗语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些在科学道路上勇往直前获得成功的科学家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顽强意志、光辉业绩,无不对学生产生神奇的魅力。我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当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数学课上或课外,我经常向学生介绍伟大的数学家的成就,比如介绍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华罗庚怎样从一个学徒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怎样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祖国的怀抱,陈景润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去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小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会给学生一生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故事可感召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造、执着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使学生了解我国光辉的科学史,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立志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勤奋学好数学。

五、要赞美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

作为教师,必须明白学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果身为人师者爱斤斤计较,喜欢小题大做,你的学生又怎么会是一个宽容的人呢?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纯真善良的人格是美好的,无私正直的道德是美好的。在学生的眼里,教师的每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次掌声都是对他们行为的最高奖赏;教师要满腔热情的关心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会在举手投足之间撒下一颗颗关爱的种子,终有一天,它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六、要示范导行,让学生受到熏陶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识记在心,因此老师不但在课堂上应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谨言慎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在学生中潜移默化,正所谓“德育化春雨,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4、《中小学德育工作百科全书》

下载德育论文我来谈谈师生平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论文我来谈谈师生平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论文我的大学生活

    我的大学生活 挥手告别从前的稚嫩,抹去一身昨日的铅尘,背上行囊;带上父母殷切的期望,怀揣自己磅礴的理想,踏上征途。四年前,我们怀着好奇而喜悦的心情叩开了象牙塔之门,展现于眼前......

    我的德育论文文档

    浅谈9+3班级管理点滴 承担9+3班主任工作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苦尽甘来、乐在其中!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特别是9+3学生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让你焦头烂额,心力交瘁,作为经贸学校......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平等对话教学[定稿]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平等对话教学 所属市县:驻马店市确山县 工作单位:确山县实验小学 姓名: 代占丽 邮箱:153790351@qq.com 联系电话:***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平等......

    德育论文 如何构建师生和谐的班集体(推荐)

    如何构建师生和谐的班集体 “和谐”,多么美丽的字眼,如今,早已成为社会的主旋律。自从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就好像是一......

    13近三年来师生无违法犯罪证明

    证明永定县培丰东中小学在2009年度:1、全体师生无违法犯罪;2、无发生校方责任事故;3、无发生食物中毒;4、无发生消防火灾事故;5、无发生因安全管理问题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特......

    我来说说看

    儿歌《小雪花》 准备材料 故事盒子 目标 能从诗歌中了解小雪花的样子和融化的特点,能用惊喜、新奇的语气朗诵儿歌《菜地里的歌》 准备材料蔬菜图片,小舞台 目标 了解常见蔬菜......

    德育论文-大学,让我成长

    大学成长回顾 大学四年转眼即逝,回顾这四年的生活,感觉这四年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价值观更加明确,自己的视野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回想初到大学的兴奋与......

    大学,让我成长-德育论文

    大学,让我成长四年的大学生活真的像剑一般,哗一下四年已经快到头了。时间过的这么快,以至于站在大学生活的边缘回望时,总能有心灵的震撼。回顾这四年的生活,感觉这四年无论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