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振兴技职教育策略与启示

时间:2019-05-14 07:0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台湾振兴技职教育策略与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台湾振兴技职教育策略与启示》。

第一篇:台湾振兴技职教育策略与启示

台湾振兴技职教育策略与启示

摘 要 台湾技职教育造就了台湾经济的繁荣发展,但进入21世纪后,台湾技职教育呈现出发展定位模糊、技职教育特色淡化及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台湾技职教育的国际声望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振兴技职教育,台湾“教育部”通过颁发政策,明确了技职教育改革方向;研制法律,彰显技职教育特色;革新系列制度,创新技职教育发展思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台湾振兴技职教育的经验可为此提供借鉴,不仅要颁发全局性政策,完善职业教育法,同时也要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 台湾;技职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9-0074-04

一、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一)台湾技职教育发展历程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发展与其经济建设、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密不可分,至今已形成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所在内的完整、一贯的技职教育体系,为台湾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50年代,台湾地区开始推行经济建设计划,大幅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技职教育以举办农业和商业类专业的高级职业学校为主要类型,高职与高中学生比例为4∶6,这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基层技术人力。20世纪60至70年代,台湾经济进入出口扩张期,中小企业发展迅猛,产业布局由劳动密集型开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高级职业学校特别是工业类职业学校迅速扩张。为配合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专科学校应运而生,高职与高中学生比例达到6∶4,为台湾经济转型提供了充足的中级人力。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台湾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等重工业,更加注重人才的质量和技术技能素养。1974年,台湾建立第一所技术学院――台湾工业技术学院(现改为台湾科技大学),标志着台湾技职教育“高职-专科-技术学院”一贯体系的初步形成,高职与高中学生比例达到7∶3。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化、信息化及智能化趋势增强,台湾产业结构再次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高科技产业及高附加值产业快速发展,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台湾技职教育进入全面调整时期,鼓励绩优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已具规模的技术学院改名为科技大学,台湾完整一贯的技职教育体系真正形成,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产业的需求和时代发展。

(二)当前台湾技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进入21世纪,台湾技职教育逐渐走向低谷。这与台湾地区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现状等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技职教育发展定位模糊

受传统儒家“官文化”的影响,大量职业学校学生优先选择升学而非就业,技职教育演变成为职业院校学生走向普通教育的桥梁,对台湾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效果甚微。尤其是台湾建立大量的科技学院和科技大学,招收硕士、博士并进行学术化倾向的培养,逐渐削弱了技职教育的实践性特色,有违技职教育为产业服务的本质。其根源在于台湾技职教育的定位模糊,导致发展过程出现了偏离。

2.技职教育特色淡化

一方面,产业参与力度不足。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是技职教育的根本。台湾技职教育主要由学界主导,与产业界互动不足,产业界人士参与课程设计少,实务内容缺乏,以致学生自身能力与产业需求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教师实务经验不足。台湾技职教育师资实务经验不足是削弱台湾技职教育特色的重要影响因素。资料显示,2008学年技专院校具有实务经验的专任教师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2%,这一比例对于以务实致用为特色的技职院校来说明显偏低。据了解,台湾技职教育对师资选聘、晋升、薪酬、奖励、培养等机制与普通教育差异较小,更加注重高学历,而非实务经验丰富,学术化倾向严重,导致教师重研究轻实务,偏离了市场化发展的轨道。

3.技职教育发展动力不足

一是社会认可度低。受“重道轻器”的儒家传统文化影响,台湾社会对技职教育的重视及认可程度远不如普通教育,使得公众缺乏支持技职教育发展的热情,势必影响技职教育发展的成效。此外,“广设大学”引发教育产能过剩,导致大学入学门槛低、教育“含金量”低、就业难,加剧了社会对技职教育的偏见和不认可。二是环境情势严峻。经济发展形势是影响技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十年台湾经济持续低迷,GDP增速低位徘徊,加之少子化影响凸显、学龄人口下降,院校“退出”“合并”“重组”已成为必然趋势,技职教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三是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政府对技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且向公立院校倾斜,技职院校升格并未带来相关教育资源的同步改善,教学设备仪器水平落后于产业实际应用。

二、台湾振兴技职教育的策略

为振兴台湾技职教育,重新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功能,台湾政府及教育部门采取了系列措施,以树立台湾技职教育在教育体系和产业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包括颁发系列政策,研制法律及革新制度等。

(一)颁发系列政策,明确技职教育改革方向

为摆脱技职教育的发展困境,台湾教育部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改革文件,旨在明确技职教育改革方向。其中,2010年台湾“教育部”颁布的《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培育优质专业人力》(即“技职再造一期方案”)及2014年推出的“技职再造二期方案”实效性最佳。“技职再造一期方案”聚焦技职教育特色的回归与强化,明确“强化务实致用特色发展、落实培育技术人力角色”的目标定位,并从制度、师资、课程与教学、资源、品质管理五个方面制定十项改革策略。“技职再造二期方案”(2013-2017年)在一期方案实施的基础上,提出三个面向的九大策略,即面向制度调整实施政策统整、系科调整、实务选材策略;面向课程活化实施课程弹性、设备更新、实务增能策略;面向就业促进实施就业接轨、创新创业、证能合一策略。这些方案实施后,有力推动了技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专任教师实务教学能力显著增强

按照“技职再造一期方案”的要求,技职院校加大引进具备3年以上实务经验的新教师力度;安排专任教师赴公民营机构进行研习和深耕服务,截至2013学年累计参加教师人数达到8349人,占全体专任教师人数的16.9%。这提高了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推进教师实务教学能力的提升。

2.产学合作更加密切

随着“技职再造一期方案”的大力推行,台湾技职院校推广“双师制度”教学模式,遴选产业界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规划课程并协同授课。截至2013学年,遴选业界专家共计8549人次,政府累计投入3.05亿台币;技职院校与产业园区产学合作项目数、合作金额逐年递增,特别是企业出资额比例增长明显,从2005年的29.8%提高到2013年的46.9%,6所区域产学合作中心的合作金额达到59.5亿台币。

3.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为凸显技职教育的特色,增强技职学生的实务能力,台湾“教育部”、技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搭建“大专院校校外实习媒合咨询平台”,建立技职课程和教材与产业需求衔接、高职院校与专科、本科院校课程衔接的弹性机制,共同规划课程并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组合。同时,加强技职院校教学设备投入,缩小与产业实际应用设备水平的差距,并以6所科技大学引领技职院校成立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落实产学合作效益。

(二)研制法律,彰显技职教育特色

《技术与职业教育法》《专科学校法》及《职业学校法》共同组成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法规体系。前者涵盖了技职教育的各个层次,不仅包括初、中等职业教育,也涉及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后两部法律则主要针对专科及以下技职学校的发展而制定。

为振兴台湾技职教育,台湾教育部门对相关法律进行了多次修正完善。以《技术与职业教育法》为例,该法于1985年启动,由国家多个行政、立法、经济部门共同审议,从“法”定层面明确规定台湾技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应重视道德文化的培育,从而培育符合国家经济及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此,《技术及职业教育法》历经1988年草案、2001年草案、2004年草案、2009年草案及2013年草案,近30年的历程,涵盖职业试探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继续教育、技职校院的规划管理、技职教育的实施、师资管理等领域。2015年最新颁布的《技术与职业教育法》更是将技职教育的实践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技术与职业教育法》第十八条强调“对职业准备阶段学生职业职能的培养,注重职能导向课程的强化”,第二十六条强调“在职业继续教育中增加了安排学生接受职场的训练课程,使继续教育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法规中还明确了技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需具备一年以上与任教领域相关的业界实务工作经验,规定每任教六年需应至合作机构及任教相关的产业领域,进行至少半年以上与专业技术有关的研习与研究”,以切实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凸显技职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注重加强产学深度融合。《技术与职业教育法》鼓励学校与业界的协同教学,共同设计实习课程(第十二条),并开设专门的产业合作班(第十四条),同时强调“主管机关对学校实施绩效评量,提高实践教学、学校与业界合作的深度与效度”(第十三条)。台湾通过研制法律,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技职教育的行业性与实践特色,通过多元跨界的产学合作,培养了大批适应台湾经济发展的术德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彰显了技职教育务实至用的教育特色。

(三)革新系列制度,创新技职教育发展思路

为振兴技职教育,台湾政府不仅仅局限于过往的发展经验,而是力主创新,并通过制度革新推进技职教育发展。

1.改革招生制度,突出实务能力选材

台湾技职院校针对生源逐年减少、学生报考意愿低等招生困境,大力度改革招生制度,重点采取两项措施。一项是需求预测,总量控制。台湾地区相关部门定期发布“未来产业及人力结构调整的研究报告”,预测三大产业发展形势以及对相应技术人力数量、层级、规格的需求情况,教育部门依据人才需求情况确定招生总量,并结合各技职院校的办学实力核定各校招生计划。另一项是多元通道入学,突出实务能力选材。台湾技职院校招生通道多元,包括单独招生、申请入学、甄选入学、技优入学、技职繁星计划等。此外,台湾教育部门也大力推动突出实务选材的技优入学形式,即考生可凭借获得教育部门认定的各类技能竞赛获奖、专业证照直接申请就读高职、大专及本科院校,不必参加任何形式的甄选考试。

2.确立技职教育三阶段,完善技职教育体系

台湾地区教育部门以立法形式将技职教育明确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职业试探教育,即通过安排中小学生赴产业参观访问,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式课程及活动,帮助学生认知职业生涯,逐步改变“重学术轻技能”的社会观念。二是职业准备教育,即要求高职学校每学期应安排高一至高三学生到相关产业进行半天或一天的参观访问活动,安排高二以上学生到业界进行一至六周的实务实习以提升学生实务知识与能力。三是职业继续教育,即技职院校或训练机构灵活统筹运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职业继续教育。一方面针对社会人士提供在职进修的各类课程,另一方面针对产业需求开设各类产学合作实务专班。这一举措将“终身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台湾的技职教育体系。

3.多种措施并举,促进学生就业

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学校各系(科)根据自身定位与产业界建立策略联盟,共同开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核心专业能力课程、实习课程及职业伦理课程,使教学与产业实现无缝对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二是产学合作培育人才,通过产学合作互动方式开设“产学专班”,产业界直接对接人才培养过程,大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三是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研习营,组织各类竞赛、创业辅助计划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第二篇:台湾电视剧的发展与启示

台湾连续剧发展的历史与启示

刘筱燕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博士

台湾电视传播的市场规模虽然不大,但由于发展时间长,市场环境比较开放的制度,因此拥有多元而丰富的节目内容和傲视华语媒体的成绩,而台湾电视的发展更是华语传媒历史上重要的参考,对于从事媒体工作或研究者来说,台湾电视的发展是一个极具重要的内容资产和经验的参照对象。

根据台湾报纸媒体2003年至2005年间的调查显示,台湾地区电视受众心目中最偏好的电视节目:“戏剧类型节目”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新闻性节目。除了特殊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戏剧性节目的收视率则一直维持在0.32,为各类节目的榜首,同时也是电视台经营生存的命脉(陈一香,2002)。在台湾,“电视剧”一词泛指不同类型的电视制作,包括喜剧、悲剧、古装剧、时装剧、歷史剧、偶像剧、类戏剧等,以播出型态又分连续剧、连续剧集、单元剧、单元剧集。作为一种通俗文化产品,电视剧能反映出所处地域的思维模式、价值体系以及生活方式,而这些要素又与地域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关联。

台湾电视剧的发展:从政治工具到商业经营

台湾电视剧自六十年代发轫,历经40多年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因素变迁中,主要历经四个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草创期:政治宣传需求下的电视剧(20世纪60~70年代)台湾电视自拉开历史帷幕起,便与政治形影相随。1960年5月20日,台湾当局首次实况转播了蒋介石继任“总统”的政治大典,这标志着台湾电视发展的起点。台湾第一出电视剧是台视在1962年10月开播后所播出的闽南语单元电视剧《重回怀抱》。当时这出戏在市场的播出情形良好,不但奠定了电视台在午间时段固定演出闽南语电视剧的基础(蔡琰,2002),也使得台视陸续增加由民间故事或歌谣改编成的闽南语古装剧,如《吴凤》、《周成过台湾》等。在国语电视剧方面,单元剧《浮生若梦》为台湾第一次正式播映的华语电视剧,紧接着此剧之后,台视又推出了数出单元剧,此时台湾电视剧尚无所谓的「連续剧」類型。此剧播出后引起了影剧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不过,台湾电视处于起步阶段,肩负政宣任务的重任,因此节目多倾注于新闻及宣教节目,软性的电视剧不仅少,其是编剧或制播方面,都因经验不足而水平不高。

1969年台湾第二家商业电视台中国电视公司开播(中视),并推出第一部国语連续剧《晶晶》,在每星期一至星期六每天播出十五分钟(高世威,2000;高启翔,2003)。由于此剧剧情連贯、人物連续、故事感人,播出后受到热烈回响,于是应观众要求,节目长度由原先十五分钟延长为二十分钟,再延长为三十分钟,一共播出了一百零二集。自此之后,「連续剧」便成为台湾主要的电视剧型态,成为电视台的重要商业命脉(高启翔,2003)。

中视与台视两家电视台的丰硕经营,对早先以教育为主的教育电视广播电台造成很大的冲击,该台于是在1971年改组成立中华电视公司(华视),每日播出8小时节目,除上午则维持播放教育节目外,其余时间维持商业经营。这段时期台湾拥有电视的家庭數量持续增加,彩色电视以倍數成长,使得高收视率的連续剧跟着大幅增多,1974年华视播出《包青天》(350集)、《保镳》(256集)等剧,不仅节目集數长达兩百多集,收视率更是达到40~50%,开创了连续剧播放时间最常与收视率最高的辉煌纪录,也带领台湾連续剧进入了黄金时期(高世威,2000)。

台湾的电视剧市场随着华视的开播,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竞争态势,这个竞争促进了电视剧制作水平的全面提升,不过,当时台湾仍处在“解严”的政治大环境,节目内容均需要经过管理单位先审核才能播出,电视剧重视社教功能而轻娱乐功能。另一方面当时产业的背景,三家电视台分别台视由台湾省政府主导、中视主为国民党资金,而华视的建立与台湾“国防部”及“教育部”的需求有关,在权威意识形态下,台湾的电视台也与大陆的电视台一样需要肩负政治宣导工作,扮演政治教化功能,复制官方意识形态。在加上当时两岸对立的局势,更造就了台湾电视剧一种特殊的现象:灌输推导“反共复国”的政治理念。其间,包括《晶晶》、《心桥》、《春雷》等在内的电视连续剧制作都带有浓厚的政宣意味。三台更以连手合作制作联播方式,制播了《寒流》、《风雨生信心》、《河山春晓》等一系列的电视连续剧。其中67集的《寒流》更是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亲自策划监制。在此过程之中,“电视剧在两岸政治抗衡的角色,成为一种净化人心的工具”,也成为当时连续剧一种特殊的现象。

二、“武侠”与“言情”迭起的商业里程(80年代)八十年代国内电视剧的類型除了原先既有的古装剧之外,同时也发展出台湾武侠剧的黄金期。1981年中视播出的《楚留香》,此部戏剧挟着第一部港剧「新鲜感」的优势,缔造46%惊人的高收视,当时只要开播时间一到,台湾一时万人空巷全守在电视机前,而陆续引进的香港武侠剧《射雕英雄传》、《碧血剑》、《雪山飞狐》都有好评,收视榜上节节攀升,接二连三地创下收视奇迹,对于同时段的电视节目倍感压力外,也引发台湾电视演员对港剧的抗议,限制港剧的播出时间。

这些武侠剧几乎改编自两大武侠小说作家金庸与古龙的作品,打斗场面精彩又不失侠骨柔情,其中并将中华武术、仁义道德等精神贯穿于内,捕获许多观众的喜好。为了应对外来戏剧的竞争和适应形势,台湾电视剧在编剧选材和拍摄包装等各方面开始积极求变,并尝试拍摄武侠剧。从1983至1986年三年间,是武侠剧在台湾最为风行的年代,其中有几档戏所引起的旋风,連当时风靡台湾的港剧也都有所不及(高久峰,1991)。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电视剧出现极大的反转,言情剧顿成为台湾视坛上另一股潮流,尤其是改编自琼瑶小说的言情剧。琼瑶自1986年首出电视连续剧《牵情》播出后,如同她的小说一样一鸣惊人,接连推出了《几度夕阳红》、《烟雨蒙蒙》、《庭院深深》(1987)、《在水一方》(1988)、《海鸥飞处彩云飞》(1989)、《六个梦》(1990)等一系列的言情剧集,部部收视率超过40%,《庭院深深》一剧更曾突破50%的收视大关。琼瑶的电视剧情多半描述才子佳人相恋过程中的种种波折,其中情节曲折、画面意境秀美,加上俊男美女担纲演出,配以琼瑶式的隽永对白,特别博得妇女观众的认可和感动。这个时期出现堪称台湾电视史上收视率最高电视剧,则由中视制播的古装連续剧《一代女皇》(1985)(51.7%)所创下,至今尚无一连续剧打破此纪录。

80年代可以说是台湾电视产业走向资本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因受到70年代台湾十大建设的刺激,经济快速起飞,台湾社会呈现出信息化、多元化、都市化的发展趋势。电视台为顺应社会大众消费文化与商业经营的要求下,逐步向宽容、自由与多元转变,强调大众、通俗与娱乐,契合观众口味的电视剧的创作自然孕育而生。

1986年台湾解除几近四十年的戒严,为两岸恢复互动交流奠定了基础,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电视戏剧节目交流亦随之展开。1989年,台湾新闻局颁布《现阶段大众传播事业赴大陆地区采访、拍片、制作节目报备作业规定》,为台湾电视剧的制作人员到大陆取景拍摄创造了条件;一些大陆演员也参与到台湾电视剧的制作中。是年,陈冲担任台湾连续剧《随风而逝》女主角的演出,标志着着两岸电视剧交流的全面展开的里程碑。

三、开放竞争下的乡土剧风潮(20世纪90年代)90年代是台湾电视产业结构重要转型阶段,电视产业由三台封闭寡占转变为开放竞争的型态。1993年“有线电视法”的公布实施,原先非法利用电缆传输内容的“第四台”随即合法化,在各种专业频道、综合型频道开始大量增加,逐渐瓜分原有传统三台的市场的情况下,各家电视台对电视节目需求遽增,节目回归到消费者需求,分众市场取向逐步打开,许多有别于过去传统的境外电视剧,如大陸剧、日剧、韩剧等开始被陸续引进,并开始与台湾本地的各類电视剧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田易蓮,2001),所掀起激烈的收视率之争,使台湾电视进入了战国时代。

正因为处在这种外來剧与本地电视剧的竞争局面下,台湾电视剧出现了「本土化」的趋势,许多呼应此种本土化氛围的乡土剧顺应而起(高启翔,2003)。1990年华视推出的八点連续剧《爱》,即为台湾首部剖析省籍情节,并以国语、闽南语夹杂的方式,融合本省、外省族群题材而成的乡土剧,不仅正式开启国内乡土剧的潮流,更使得「乡土剧」成为台湾近十年來最重要的电视剧類型之一(田易蓮,2001;蔡琰,2002;陈一香,2004)。1993年,“广播电视法”取消对方言的限制后,以闽南语对白的乡土剧更得以大量涌现,如中视的《牵手出头天》、华视的《兄弟有缘》、台视的《台湾水浒传》等。1997年,民视的开播对于台湾电视市场的激烈竞争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民视创立之后,在乡土剧创作方面更是煞费苦心,1998年,由白冰冰主演的《春天后母心》赢得八点档收视率的冠军宝座。在台湾,乡土剧的盛行与台湾社会的脉动有着密切相关。随着时代转变它的的剧型与题材而有不同,早年的乡土剧大多采国语、闽南语混合,主要是以纯朴写实的手法拍摄成电视剧,使得这類戏剧大多富有浓厚乡土味,并强调家庭倫理与爱国情操(陈一香,2004)。然而,就在民视、三立电视台相继开播后,原先的乡土剧被带到更为本土的境界,纯然的闽南语发音,使得更加台湾化的乡土剧能有别于外來戏剧如韩剧、日剧与港剧,成为抵制外來剧最在地的声音(蔡琰,2002)。在题材方面,更包容过去的乡土情节之外,现代都会生活型态,将许多社会议题等素材纳入内容当中,并采用年轻演员來诠释,使台湾乡土剧展现不同以往的新兴样貌(陈一香,2004;颜雅玲,2005),其收视族群也从早期局限于老人与家庭主妇为主的观众,逐步扩大到上班族以及学生等年轻族群。

从两岸开放三通以来,两岸戏剧节目合作的往来日渐频繁,电视剧相互销售播映版权也成常态。1990年至1995年间,台湾共向大陆输出电视剧83部,合作电视剧方面,以琼瑶作品为最多,其中畅销两岸的《还珠格格》就是两岸电视剧制作业通力合作的结晶。这种以两岸或者是两岸三地演员为组合的演出,也成为当今电视剧中的一大噱头及收视保障。

四、商业化时代的偶像剧(2001年至今)随着政策和频道开放,2001年底台湾已经有37家有线电视台,08年台湾信息工业策进会调查,台湾有线电视普及率则高达81%,远高于美国与加拿大的67%,德国的56%,香港的29%,为亚洲最高。台湾在不断受到外来电视文化产品的冲击,如“日风”、“韩流”,使得消费者对传统的电视剧类型失去兴趣,另外,年轻的收视族群的成长和他们的强大消费能力,受到电视台的重视,于是 台湾的电视剧界开始模仿和学习制作国外的偶像剧。2001年,以日本漫画《花样男子》为蓝本的偶像剧《流星花园》创下最高平均收视6.43%,该剧同时捧红F4、大S等一批明星,风靡全亚洲戏剧市场;台视则制播完全以本土剧本为主的《吐司男之吻》,同样获得高收视的认同,偶像剧在台湾此时成为主要剧种,并如雨后春笋般争相而出。从02、03年每年出产十部左右,03年《名扬四海》更以「台湾趋势剧」自居,希望以朴实自然的故事与演出,力求贴近台湾社会中小人物真实生活的样貌(耿慧茹,2004)。到04年以后,台湾每年均有二十部左右的偶像剧产出,根据台湾地区最大影视资料库「中央情报局BBS」10的艺能俱樂部版(Tv)与台湾艺能戏剧版(TWdrama)所提供的相关资料,若以2000年7月华视播出的「麻辣鲜师」作为国内第一部自制偶像剧的开始,截止2007年底,台湾地区制播的本土偶像剧數量至少高达一百五十部,并持续增加当中,台湾偶像剧产量之丰可见一斑,也显示偶像剧在台湾电视戏剧市场的热度尚未减退。而台湾偶像剧的盛行,也带动了一波台湾流行音乐、流行文化的风潮,更为电视台和演艺经纪公司赚进大笔收入。因此,台湾多家电视台争相模仿,先后投入偶像剧的拍摄工作,偶像剧一时间几乎占据各家电视台的主要时段(李志蔷,2003),与乡土剧为目前台湾电视剧分庭抗禮的戏剧類型(李天铎,2002;颜雅玲,2005)。

自《流星花园》创下6.43的最高平均收视后,05年《王子爱青蛙》又以7.09的最高平均收视刷新偶像剧收视记录。08年《命中注定我爱你》热翻全台湾,以10.91的最高平均收视夺下宝座,打败长据收视率冠军的乡土剧,同时偶像剧也在当年台湾重要电视大奖《金钟奖》上获得大胜,赢得了市场与评审的双重认同。

台湾偶像剧的成功之道,归纳起来有五项特色(李志蔷,2003):

一、演员以年轻的俊男美女为主;

二、剧情走向现代青春、都会与爱情路线;

三、画面讲求唯美,制造浪漫氛围;

四、影片风格梦幻化;

五、大多改编自成名漫画。另外,台湾偶像剧边拍边播的权宜之策,将欲行销之商品适时安排在剧情当中,延伸了外围商品效益。在收视人口的年轻化与都会化下,台湾偶像剧具有时代所具备的大众化、通俗化、以及商业化的特色,而其流行、新鲜的元素更契合了现代社会的视觉需求。

除了上述所提之乡土剧与偶像剧外,「文学剧」亦为台湾电视剧当中常見的一种戏剧類型。最早开启国内电视改编小說先河的电视剧为1970年由台视改编自徐吁的小說《风萧萧》,此剧推出后收视率相当不错,使得台视进而又推出琼瑶的《星河》与王藍的《藍与黑》,正式将文学剧带入台湾电视剧市场。真正使文学大戏成为台湾电视热潮的为公共电视(公视)。公视是一个非民营、非国营的公营电视台,鉴于商业电视台为收视率而制作节目不择手段,政府当局、企业赞助与民间共同捐款,于1998年成立的致力于文化、教育性节目,并关注弱势族群的一个公众媒体。文学剧在公视经营下系统地被规划出來,公视的「文学剧场」系列,便以改编自著名文学作品为主,慢慢形成台湾电视一股文学大戏的浪潮。2000年公视推出由兩岸合作的年度大戏《人间四月天》,播出后佳评如潮,将文学大戏的浪潮推到高峰,引发文化界对有关徐志摩话题的探讨热,同时也带动了新一波文学剧的热潮。

其后,2001年公视根据琦君半自传小說改编的《橘子红了》、白先勇的《孽子》,成为新一波文学大戏的成熟代表作。这些「文学剧」不但奠定了公视良好的节目收视率基础,同时也成为公视的招牌节目,不仅打响市场口碑,也为公视拿下不少“金钟奖”。

在这期间,台湾电视剧丰富多元胜过以往,其中包含多部大陆历史剧与韩剧。在韩剧不断侵袭亚洲各国电视市场之际,台湾也无幸免。台湾“电视剧节目观众评价”的调查显示,2004至2005年台湾地区晚8点至10点时间段,收视率最高、观众最喜爱的前五个电视剧节目中,有三部是韩剧,而且播出总量均占各类戏剧节目类型之冠。相比之下,曾经备受台湾观众推崇的日本剧则在近年大受冷落。结语及展望

媒体的内容和型态会反映出一定社会的一定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意识,社会生活的实践决定了媒体,同时媒体又成为影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有力因素。台湾电视剧发展的40年的转变和成果,是台湾文化、社会结构与世代三者互动的结果表现。从这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发现台湾电视剧从“为政治服务”的宣达工具,转变为“大众文化”的通俗化商品,其推演的是时代的价直讯息。首阶段:国家抗争优于一切,接着是大兴大变,才会有武侠剧后有言情电视的承接逆转;90年代台湾回归地方,展现真实社会的本土电视剧也因此兴起。新一代的中产阶级重视自己的现实生活与前途,不再回望过去政治与历史的悲伤,再则社会压力的影响,他们需要真正娱乐,而现代电视剧正好满足了需求。

此外,在全球化媒体竞争压力下,华语媒体必须从文化、地域性的语境传播角度出发,尤其在这个中国崛起的时代,更需掌握契机适时将自己本土媒体内容向世界。台湾电视剧受到两岸以及海外华人的喜好,分析其制作的成功关键有下列几点:1.积极学习与吸收国际电视剧制作的资源以及技术,如融合韩、日、欧美的创意素材,增加拍摄内容的质感;2.坚持本土特色并加以累积,走出抄袭与模仿的独立风格,扩大本土市场观众的需求;3.从电视剧成功的几个要素:剧本、演员、制作人出发,并结合文化产业的行销手法,争取曝光与观众认同及节目的竞争力;4.与社会动脉紧紧相结合,且不断为观众诉说社会故事和价直的创造。09年台湾电视剧《痞子英雄》,便是善用的以上的因素,不仅使该剧在台湾创下叫好又叫座的收视①,播出一个月立即受到海外电视台引进,陆续在香港、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播出,同时也成功的利用电视媒体为拍摄的城市达到极佳的文化行销效果。

华语媒体在国际市场的需求,正逐步向外扩展,在电视剧制作方面,台湾若能结合两岸制作的优势,将中华文化活化于电视剧中,透过文化媒体商业的包装,无疑可为华语电视剧添加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参考文献: 田易蓮(2001),《兩岸电视剧由抗争到交流的歷史社会分析》,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硕士論文。

李天铎等(2002),《全球化风潮下台湾传播集团发展策略与规模突创》,台北:台湾有线视讯宽频网路发展协进会。李志蔷(2003),《电视电影、偶像剧/艳光四射歌舞团:一部电影的完成》,台北:远足文化。

何贻谋(2002),《台湾电视风云錄》,台北:台湾商务。高久峰(1999),〈武侠連续剧兴衰錄〉,《高手杂志》。① 2009年第44届台湾电视金钟奖颁奖典礼举行,《痞子英雄》夺得戏剧节目、戏剧节目导演、戏剧节目男主角、节目行销奖、美术设计奖共5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2010年电影版即将开拍。高世威(2000),《电视戏剧节目制播流程之质量管理探讨》,政治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硕士論文。

高启翔(2003),《全球与本土的連结:以文化融合理論检视台湾「偶像剧」》,交通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硕士論文。

陈一香(2004),〈电视剧节目〉,成露茜、羅晓南编,《媒体識讀-一个批判的开始》,页109-123,台北:正中书局。

彭芸(2004),《汇流时代的电视产业及观众》,台北:五南图书。

蔡琰(2002),裸根百合?台湾电视剧风云追忆,《台湾电视四十年回顾与前瞻研讨会》論文。台北。

颜雅玲(2005),《从创造文化经济的角度論台湾戏剧产业之革新-以韩剧发展模式为例》,政治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硕士論文。

蔡秀玲(1999),《无线电视台八点文件连续剧行销研究——以〈台湾廖添丁〉、〈还珠格格二〉、〈土地公传奇〉、〈状元亲家〉为研究对象》,台湾政治大学广告所硕士毕业论文。赵庭辉(2004),《电视偶像剧〈熏衣草〉:爱情神话的建构与再现》,中华传播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

Yu-Li Liu & Yi-Hsiang Chen(2004).Cloning, adaptation, import and originality: Taiwan in the global television format business.In Michael(Ed.), Templates Across Asia: TV Industries, Program Formats and Globalization(pp.55-73).London: Rouledge Curzon.

第三篇:蒋军晶阅读教学结构与策略对台湾的提醒与启示

蒋军晶阅读教学结构与策略对台湾的提醒与启示

——从《月光曲》《趵突泉》《糜鹿》《飞向蓝天的恐龙》四个课例谈起

北市国语实验小学 李玉贵

本文真正得以起笔只有四天时间。这四天蒋老师的教学影像倒带似的历历在目,此间,台湾小语教学的困顿与纠结,不时成为背景交互参照……

两岸相映,借鉴取长,意味深远。

您可能想问:为什么是蒋军晶?唉,其实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坦白爽快的回答:因为我谁也不认识,只认识蒋军晶啦!但,却又不真的是那么回事……

一、因缘际会

第六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镜中老师赴武汉担任评审,同时带回视频责成玉贵从中挑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例撰写观课评论,委由台湾小语会发行。这期间,蒋老师的《月光曲》文本解读层层深入与独到,教学设计简洁有层次。虽然,《月光曲》仍有浮动与空隙值得与教学者本人切磋商议。但蒋老师牵引却自然,以生为立足,以生为资源,设课精准,功力深厚。

初见蒋老师,是在2007年12月1日杭州市长青小学「全国首届小学班级读书会」,镜中老师不克前往临时委由玉贵慌乱代打,演示「群文阅读教学」。两天研讨给玉贵留下有别于我自2002年起,在香港、澳门、北京观摩过的内地教师所有课堂印象的是蒋老师演示的「班级读书会」课例。

当天,他执教麦克‧安迪《毛毛》,让文学作品成为课堂主要素材,解构开放,循序精准设问,贴近学生、依学生的回答引路展学,深入意涵拓展广阔,令我大开眼界。在这之后,我在长春、厦门、上海也曾看过内地老师上《毛毛》读书讨论,皆有蒋老师设计的雏形与影子,不知是巧合?或是难以超越的模仿?

晚宴席间,蒋老师话不多,并未熟识。

同年,12月28日第六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交流在北京展开,镜中告知蒋老师也将与会,因此,我带着教学中所建立两本《学期读写教学档案》,在会场刻意找到当时与王林一起与会的蒋老师。厚颜请蒋老师斧正指教──我承认,我完全是出于仰慕,刻意的亲近蒋老师。

2009年七月22日,我于浙江千岛湖为期两周「全国班级读书会骨干教师培训」担任分组陪伴教师,蒋老师隐其功出任班长,与山东跃华李怀源校长代表培训教师每天参与培训检讨会,他聆听专注,话语不多。

2010年7月蒋老师应台北县国语科辅导团之邀,来新北市展示《糜鹿》《趵突泉》《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三个课例,给未曾见识过内地教学的台湾老师带来极大震撼;2011年2月蒋老师应小语会之邀,带来《飞向蓝天的恐龙》说明文教学与《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议论文课例。唯独这次,玉贵公务在身,无法亲自观课。却因镜中骤逝,因缘际会于灵堂,意外仓皇见上一面。

二、为什么是蒋军晶?

我喜欢蒋军晶老师。他,炉火尚未纯青,流派未判,课型未定,动向未明……

蒋老师炉火尚未纯青:因为他正通往海涵与精致的途中惕励磨练整合多样。蒋老师流派未定,但蒋老师走在流派宣称的前沿:因为他还学于生,以学引教,以生为本──受纳学生原初理解为最珍贵的教学资源,据此专业引路导学展学。正因如此,课型不定泉源不绝;立足文本循序展学;亲近学生平等关怀。这是我喜欢蒋老师课堂的起因与主因。

蒋老师没有过度雕琢与刻意包装的「过渡语」;没有某些特级教师藏不住的权威与尊贵;他的声量音质音频与学生非常接近,引导着学生思考,与学生平起平坐。

近两三年,我经常藉由蒋老师的视频,借用内地课文,让台湾老师练习与内地课文「素颜以对」文本解读,着手教学设计,进而对比名师课堂:记录名师实录、评议名师教学的特色、优点与空间。其中,我最常选用的是蒋军晶老师的课例。

选择蒋老师的主要理由是:教师研训不是影友会,目的不该是亲炙明星一般的名师风采,回到教室依旧船过无痕;不该是欣赏精美包装的过渡语、感受设计奇巧之出彩,而课室中的自己却只能相形见绌。应该让研训的老师「看到」以何种姿态、以何种声音、以何种平等从学生的原初思维出发进而导学;「看到」如何开放问题,海涵受纳,汇聚众议,引向重要的学习内容,聚焦重要语文能力的锻炼。

教师研训需要所有人都能向他具体学习的专业老师。也就是:我们需要教学专业能清晰被看见、被学习、被顺利转移到一般老师身上的楷模。

我所认识的内地教师不多,虽然,我努力分析过不少特级教师、名师的视频,由于和蒋老师因缘际会几面之缘,他又是内地少数来台湾展示过不同课型的老师,当然就以他为学习榜样。

几次见面,匆促浅谈。蒋老师让我剧烈感受到他日积月累的海量阅读,大器解构却又精确掌握语文的教学企图。他的学习与见识、经验与突破,每年急速推进,即便我苦苦追赶也只能气喘吁吁望其项背望尘莫及。三、一点提醒:两岸相会,借鉴取长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当今语文教学)内容刻板僵化与随意性过大并存,教学花样百出与知识含量贫乏共生。其实,有一点点出两岸最明显极端的弊病;台湾小语彷佛站在沼泽湿地,晃动飘移;内地小语彷佛企立大陆板块,坚固稳定。一方试图停靠,一方有待软化;两岸皆渴望寻觅最适合自己温度与湿度的土壤,继续滋长茁壮。

(一)两岸立足,着实不同

1.先说台湾

以下几个直接或间接原因,导致台湾小学语文在1999年第一波课改以来这12年间,有了以下的发展倾向:

(1)1999年第一波课改,正遇到「统整课程」从美国引进台湾大力推行;(2)课改将语文领域分化为三:国语、乡土语言、英语,因此,真正国语教学时数几乎减半;(3)课改以来,台湾的新兴议题从四个、六个发展到目前的九个,而且持续增加中。而新兴议题最容易、最常跟语文领域结合发展与实施、(4)台湾举办的教案甄选比赛倾向鼓励「多元」、「活泼」、「创意」、「统整」、「与议题结合」、「与他领域统整」。

综上所述,内地教师会看到台湾的语文课堂:活动化、外延化、自主化、缤纷化……语文经常只教到「议题」与「内容」,语文味稀薄,语文意识淡薄--经常没有在上语文,甚而不自知(王崧舟,2009)。

2再论内地

内地老师受到评职称影响,教学经常需要透过赛课来评级。内地老师上有主任校长、外有教研员、专家,层层把关,勤管严教。以我观察,内地教师三到五年内,语文教学便已达中等教学水平,质量保证。再来就是一些影响教师快速成长机制,如:大型赛课出线的名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提供一线教师观摩学习的公开课。

上述把关、评比、学习、模仿,一方面,短时间将内地老师教学水平拉到中等;另方面,却也牵制着老师的自主见解、磨平老师的独有特性、锁住老师们原本灵活的穴道。

每当,台湾老师见识到内地课堂:教师过渡语精准,朗诵声情并茂,学生口语表达完整清晰,课堂容量、密度、速度极大,汗颜不已!每当,内地老师观摩台湾课堂生本融洽、步调松散、延伸拓展、关照每个学生,不禁省思向来僵固不敢逾越急急催赶所为何事?

两岸所立足,差异之巨大。因此,我们借对方当镜子,一见倾心也惊心。

(二)如何借鉴,如何镜照两岸相会?

教育很难比较好坏,因为关涉价值判断;越简化的比较,得到越浅化、越没有价值的结论;台湾有台湾的难题,内地有内地的困顿。

吴刚平(2007)提出「教学的课程意识」概念,指出:课堂教学的良窳,不能仅以课堂检省,需置于课程框架检视。何况,课程之外,尚有孩子的个性、健康、志趣、内在动力、情感、悠游、自在,才更是孩子这一生真实生活的重要成分。

(三)两岸相会「课堂」,「课堂」是相互理解最美的开始

分析内地的课例,对台湾的小学语文教学含意深刻。由于,一方面,内地课文相对于台湾,差异可简要概括如下:1词语生难、语言简炼、结构清晰、经验缺乏;二方面,内地一册课文30-40课,而台湾只有14课。三方面,台湾课文与内地相比,不但数量不及三分之一,且相对浅白;最后,内地生难量大的课文约两课时必须教完,台湾浅白量少课文,每课最少约上6节课,才能上完。

两岸小语差异必然存在许多值得台湾深切回顾、检视与深思之处。以下,仅就蒋军晶老师《月光曲》《趵突泉》《糜鹿》《飞向蓝天的恐龙》的四个课例谈谈,对台湾的提醒与启示:

借鉴

一、蒋老师阅读教学结构:从熟读全文入手,依文深究,读出写法,向读学写,读写结合

蒋老师课型简洁,环节紧密相依,深入浅出,大处设问,细节涌出。参照如下:

借鉴

二、蒋老师语文课堂聚焦于:阅读方法、领悟表达、综合实践

王崧舟老师强调「语文意识」是语文老师的独当之任,也正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专业特征。然,在台湾语文课经常只上到内容与议题,尤其,说明文惯性上成科学课、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思品课。更严重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被忽略:缺少「语文意识」而不自知,语文课只有「文」,没有「语」,以下试举两例,说明如下:

一、台湾语文课堂语文意识有待落实

(一)实例一

2009年第八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暨研讨会,其中一场台湾教师教学演示的教案如下:

令人惊讶的是:教学目标中没有一项与语文「工具目标」相关,课后交流时间,笔者请教教学者:「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没有一项与『语文』直接相关,请说明。」教学者的说明是:「因为这节课设定在『绘本』教学,目的不在教语文。」

台湾最新公布的国小语文领域课程纲要(教育部,100.4.16)无论注音符号、聆听、说话、阅读与写作,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并没有任何一项能力指标为「绘本教学」。绘本是培养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多元「媒材」之一。媒材不是目的。因此,语文能力指标也不可能有「报纸教学」、「电影教学」、「招牌广告教学」,因为他们只是培养语文能力的中介与媒材。

这样的现象,在内地不太可能发生。但,在台湾经常出现,且不自知。请再看下例:

(二)实例二

2009年下学期北市某校学校总体课程计划中,以六年级「语文」领域教学计划其中两个语文单元「阅读与写作自编课程」为例,来说明笔者所指涉的「语文课经常没有在上语文」(李玉贵,2010)

第一个单元的语文领域阅读与写作教学计划中的四个教学目标,应属「社会领域」的教学目标;第二个单元的语文领域阅读与写作教学计划中的四个教学目标,除了第四个目标外,其余三个教学目标,比较像是「综合领域」的教学目标。

上述两个例子都是众所瞩目的教学案例:一个是大型两岸小学语文教学交流观摩研讨活动,一个是台北市教育局推荐优异的小学课程总体计划。更何况,平日如实语文课堂,语文经常迷失与流失,可见一斑。

二、蒋军晶所有课例无不扣紧语文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一)蒋军晶四个课例的常见通则

整体回顾蒋老师四个课例,虽然四课教学点、教学方法依文而定,但课课、堂堂、时时,咬定语文不放松,从未偏离航道,简介如下:

1默读朗读课文:老师充足的示范、指导;学生有足够的练习。

2扫除阅读障碍:并不依文解词费时耗力,将重点字词句段融入篇章理解。

3概览概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或根据结构、或根据主要内容的提炼,学生依据不同文章特色,学会各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4根据文本内容与表述特色,渗透不同阅读策略:梳理文脉、紧扣内容条分缕析、深究意涵与探究篇旨。

5提问:「提问」与「设问」是蒋老师精辟独到语文专业能力展现之极致。蒋老师从不浅问浅答,一问一答,有问必答。他总是抛出「大问题」:学生质面蒋老师所抛的大问题,必须挤榨个人所有相关生活经验,必须跨段综合整理归纳,必须读出字面多维推论总结并深究意涵,必须聆听同侪相互激荡。没有一个问题是「对」与「错」可以简单应付得了的。

6根据学生经验与能力设计以生为本,循序探究文本内容与写法的教学活动。

7聚焦重点字词句段篇,读出字面、读懂意涵,进而读出写法、向读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8课堂当下,便是锻炼语文表达与运用的工具性能力的空间与时间

三、蒋军晶带着语文意识,课堂散发语文味,对台湾的提醒与启示

台湾的课文阅读教学,概念尚未分化。课堂,经常只教到内容,意涵尚且未能顾及,读出写法教学普遍阙如,尚且处于集体不自知的状态。蒋老师的所有课例,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实例,值得我们分析学习。

借鉴

三、蒋老师的语文课堂用更多相关的文本知识与经验,来补充学生的背景知识与经验

王荣生(2007)指出,课文通常高于学生,老师通常在三方面着力:1为学生提供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百科知识、2教学生掌握合适有效的阅读方法

3、使学生获得较为正确的或较为妥当的理解与感受。台湾的教师也经常于进入一课前,进行「引起动机」的「暖身」教学活动。这种教学逻辑巩固沿袭已久,以致于培育师资的师范学校、学校教案的规格都沿用此三步曲:1准备(暖身)活动、2发展活动、3综合活动。

每当我进一步询问教师为什么要设计这类相关引起动机的学习活动时,老师们总是对我说:因为学生这方面的经验与知识「不足」,因此,必须在学习课文某些知识与概念「前」,先进行相关知识与经验的「唤起」、「关连」或「补足」。

一、台湾老师的《月光曲》暖身活动

以《月光曲》为例,台湾老师们设计了以下「课前」「引起动机」的「暖身活动」:(李玉贵,2010)

(一)与文本内容有关的经验与知识

1有关场景:欧洲、德国、莱茵河、德国、月色景致

2有关角色:贝多芬与命运搏斗、贝多芬相片、个性多情多感的介绍

3有关角色与文本相关的专长:分享听过贝多芬音乐的印象

4有关相似文本的介绍:兼谈几首乐曲创作的缘起

5超越焦点的延伸:介绍印象派的月光

6与文本侧枝相关的个人经验(无端外延):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说明原因,陈述画面与情景

7与文本主干相关的经验:听月光曲,想象,聆听音乐的感受,画下画面。分享。

(二)无端外延的非学习活动

1体验:

(1)到户外闭眼感受炎热温度日光,日光与月光对照。

(2)听乐曲,感受 张眼/闭眼 聆听音乐的差异

2漫谈

(1)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A盲人可以弹琴吗?感同身受盲人创作辛苦,他们如何学琴,兼谈如何克服学习困难? B介绍残障音乐家(2)个人期待

A你希望哪一个音乐家出现在你眼前?

B怎样的情境你会创作月光曲?

(3)延伸议题

安全教育:你会让陌生人进入你家吗?

3活动

(1)画图:画出鞋匠听到的景色。

(2)聆赏乐曲

A聆听月光曲,说出脑中出现的画面。

B聆听月光曲,写下听后会用怎样的词语形容

C聆听月光曲音乐,有没有看到文章所描述的景色与心境。

D闭眼聆听月光曲感受意境。

E询问学生聆听的感受与阅读感受的差异。

F写下聆听后的感觉。

G从文中读出作者的曲风。

H放命运交响曲、月光曲。让学生猜究竟哪一首是月光曲。分享所知音乐家,相关乐曲与同学分享

(3)戏剧

A一组三人,分组演戏(旁白、贝多芬、兄妹各一人)

B将课文编成剧本:演出时会分成几个场景。

(4)写作

蒙眼,听情感较强音乐,描述曲子里的情境与意境。

二、蒋军晶老师从不做无端的外延、无效的跳脱

蒋老师总是以文为本,立足文本,结合理解所达的最适时机,方才补充相关经验与知识。且这些经验与知识,不一定要「跳脱」、「远离」文本,非得实体化、物品化、经验化、活动化、游戏化不可。

以《月光曲》为例

(一)月光奏鸣曲肯定要听,何时听?

认识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当然要亲炙聆赏乐曲。但是,究竟在进行这一课的什么时机听?铺陈了哪些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后听?透过教师点拨与情感升华到什么程度后听?究竟聆听乐曲与文本理解、意涵掌握、情感渗透有何关连?

(二)在角色渴望、立场心情点拨到位,进入第八、第九两段月光海景

在蒋老师课堂,乐音是在学生梳理角色间对话意涵后,进入全课最具画面性与音乐性、最生、最难的段落,配合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巧妙结合、自然流露。

三、蒋老师在启动学生背景经验与知识的作法给台湾的提醒与启示

背景经验与知识对关连学生的新旧知识起着桥梁性、黏着性的功能。台湾老师透过蒋老师课堂,开始深思:何谓学生经验?与学生经验较远的语文学习,就需要先补足具体经验吗?若果如此,我们如何理解非经验?又每一篇文章,不正是在建立学生的背景知识吗?再举反例,校外教学时,个个学生皆获亲身体验,但是,仍旧有不少学生口头无法表达经验,书面无法记录经验。

因此,蒋老师的课堂,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建立相关背景经验与知识方面,是经过深思与构思的。

四、台湾老师向蒋老师学习有关「背景经验与知识」的相关思维

学生学习语文时,背景经验与知识的确重要,但是,教学进行需思考以下三个向度:

(一)必要性

所谓先备知识与经验的补充是否为本课主要概念、重要内容间?关连程度为何?真有需要建立吗?

(二)顺序性

语言文字先行?或背景经验知识先行?

是惯性的在一课进行之初便补充相关的背景经验与知识?或是安排于课中?

(三)时机性

究竟是一开始就补充背景知识与经验?或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引领与深化到某一程度再补充,才能取得最大化的语文效益?

五、台湾老师从蒋军晶课堂借鉴反思

从蒋老师课堂分析,原来先备背景知识与经验的充实与补充,竟然可以透过比课文更陌生的文本来促成。让语文与语文互补,让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加成。

以《趵突泉》为例

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大泉「永远」不停歇的自然生命力,先邀请让学生猜大泉冒了多久?猜测后老师逐步呈现相关资料:从100多年前刘鄂的《老残游记》,到900多年前曾巩的《齐州二堂记》,再到1400郦道元《水经注》,最后是3573年《诗经》。

学生在惊讶与惊奇中对大泉「永远」「冒,冒,冒,」产生具体化与具象化。带着惊讶与惊奇,表示读者内在充满驱动力。台湾小孩如何对千里之遥的济南趵突泉有什么感受?一切全凭蒋老师深入解读文本,将课前深入充分研究转化为浅出的教学设计力。老师「立足」课文语言文字,「超越」课文引入四个左证资料片段,为的是「回归」课文。此时,学生的眼彷佛才真正睁开,好像透过时间长廊真正感受到趵突泉「永远」「老那么翻滚」。

借鉴

四、蒋老师无处不教朗读,且朗读与阅读理解密切结合

「全班齐读课文」经常是台湾导入新课、课堂伊始、课堂结束前,填塞课堂缝隙的非语文活动。太多的课堂齐读由于缺乏必要的范读、领读、缺少理解引领、理解层次的提升、理解感受的深化,演变成学生只运作从「眼」到「口」的形式活动。老师一开始就要求小朋友「齐读」,由于,学生空无理解、缺乏练习、素无教导,顿时纷纷以一致的速度「唱」读──速度拖遢,嗓音低粗;缺乏理解的齐读导致停与连、快与慢、急重与轻缓、高与低、大与小全无区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堪入耳(李玉贵,2010)。老师没教,学生表现不佳,两相循环,导致老师益发不喜欢这种看起来没有教学效益又听起来表现不佳的学习活动。

台湾老师集体遗忘一个最为简单的道理:「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王崧舟,2005)

我深信上述现象,蒋老师亲临宝岛课堂,体会应该很深刻。

一、蒋老师课堂朗读的作用

从蒋老师的四个课例可以看出,朗读是蒋老师最常用,且显示有效的阅读策略。整体而言,蒋老师课堂朗读教学的两个功用,分述如下:

(一)透过朗读而理解

综观蒋老师的课堂透过朗读,进行以下理解历程:朗读需要读者引入先备知识与经验、设身处地、延伸想象;需要将课文情境与角色特定化、具象化;需要入情入境,体会事件在文本中的作用、地位、重要性;需要将心比心,深入文本体会角色的处境、心境;需要深入体会作者的用意与言外之意。朗读让读者从初步认知到深入理解,进而感悟生情、有感而发。

(二)透过朗读表现理解

蒋老师带着学生透过朗读深化理解之后,朗读从学习的工具,转而成为证明理解的工具,展示理解的效果。

蒋老师带着学生朗读课文时读出重要词汇与上下文间的关系,读出词汇在篇章中的意涵,读出关连词在句中所扮演的作用,字面以下的意涵,加入自己的想象,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一幅画面,读出几句话,读出作者的用意。藉朗读,展现理解的向度与程度,展现理解的广度与深度。

二、蒋老师教导透过朗读理解,步步落实

(一)读通读顺的指导

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

1「每一次学一篇新的课文之前,希望小朋友可以大声的、反复的把课文读通读顺。」

2蒋老师提示有难词的句子时,说道:蒋老师可不是随便出示句子,我就知道有人要读错。

3学生朗读节奏不到位,老师示范,让学生比较,请学生再读

4学生已经重读,老师读中再指导

(二)朗读前,预示朗读的重点

专业与质量就在细节处。蒋老师指导朗读,对台湾目前小语教学现状,别具意义。

教《糜鹿》时,蒋老师说:「这一段有许多长句子,如果你能不读破,不读断,那就非常了不起。读的时候好好想一想,慢慢读,不急。」

学《飞向蓝天的恐龙》时,老师提示:「这个句子非常的长,读这样的长句子,我们在大声读的时候,要注意标点符号和停顿。」学生练习后,老师小结:「这样别人听得比较清楚,你读起来也比较顺口。」

读《趵突泉》时,老师透过朗读,让学生在脑海里描绘图像,接着,蒋老师提示:「读小泉有一定的挑战性。不管你用什么方式读,待会儿你把课文盖上,我看你们能记住几个小泉的样子。谁记得多,谁就是这个(老师竖起大拇指。)好,开始,看谁能成功。

(三)有目的有方向的朗读示范

以《趵突泉》为例。当学生透过老师引导,理解了描述大泉的自然力量与生命力,因此文中连用三个「冒」,此时,无论是老师的示范,或对学生的朗读要求都做到每个冒要比前一个冒,冒得更高。

(四)带着理解读

以《月光曲》为例。老师一再利用朗读入情入境的贴近角色处境、走入角色内心、深入揣摩角色、体会角色的立场。

三、蒋老师教导透过朗读表现理解

(一)读出理解

以《趵突泉》为例,老师带学生探究描写大泉的内容,提到「你会发现,许多地方写出了趵突泉冒的时间非常长,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品词嚼句发现「永远」、「一年四季,昼夜不停」后,老师要学生读出「永远」、「一年四季」、「昼夜不停」的感觉。

接着,蒋老师在上小泉那一段,透过一个仿真的写作样本,逐步修改后,带领学生朗读老舍原作段落时,蒋老师说:「听蒋老师读一遍。会读书的孩子,可以看到当时老舍先生的表情、心情,体会一下喔。」

蒋老师不仅朗读得好,范读得巧,更重要的是他拔高朗读教学的目标,让朗读与深入的阅读理解结合。

(二)读出情感

上《月光曲》时,蒋老师搭配月光奏鸣曲,朗诵第八、第九两段课文。声情并茂,情意与琴音和鸣,情感渗入朗读中。

朗读一方面当作理解的手段,另方面,当作理解的表出与证明。

(三)朗读当作重点句段理解的回顾与总结

仍以《趵突泉》为例,蒋老师并不是没有展现精美过渡语的能力,他,绰绰有余。但是,他总把课堂让出来,让给主人公──学生,让给主要学习材料──文本,让给课堂主要目标──理解与表达。

在落实让学生体会「一年四季,昼夜不停。」他说:「我了解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了七年。有时候他是在明媚的春天去看趵突泉,发现趵突泉在──(学生答「冒」);在凉爽的秋天去看,ㄝˊ,趵突泉还在──(学生答「冒」);冬天白雪皑皑,但是他发现趵突泉仍然在──(学生答「冒」);大部分时间,他当然是白天去看的啰。趵突泉在──(学生答「冒」);可是,夜深人静的晚上一看,这趵突泉仍然在──(学生答「冒」);这就叫做「一年四季,昼夜不停。」,明白了,我们把这一句话再读一读。

蒋老师处处指导朗读,处处示范读,结合阅读理解有重点的教读、带读,结合延伸数据、结合生活经验、结合设身处地、结合情感渗透的读,朗读与理解相结合,效果相加成。

四、蒋军晶的朗读教学给台湾的提醒与启示

朗读是小学生非常容易感受到阅读成就的学习项目之一;朗读是高效阅读的必要基础;朗读是学生自学的起点;朗读是多数学生从译码转译走向自动化的重要练习历程。

台湾一向宣称重视「阅读理解策略」,却遗忘了朗读课文所经历的历程与阅读理解相同;忽略了朗读本身就是阅读理解策略之一;忽视朗读与高层阅读理解存在相互促成的连动关系;缺少与阅读理解结合的朗读教学,难收实效。

在台湾,从今尔后,朗读应该比高层阅读策略更优先、更不该受忽视的前提与判准是:每个老师扎实练习朗读,向学生范读,练习指导读,练习有判断力择重点句段结合阅读理解深入读。

借鉴

五、蒋军晶老师的词语教学详略有别,与阅读理解密切结合

台湾词语教学的现况:1.词语教学已有基本教学步骤、2.老师每课约投资一个课时进行词语教学、3.课本既存词语教学的素材与数量、4.小六学生词汇概念未分化、词汇使用不精确、词汇库贫乏。至少显示台湾的词语教学耗时,低效,亟待,改进。

(一)蒋老师词语教学的通则

1从「阅读理解」角度进行词语教学

(1)能认会读:扫除阅读障碍

(2)以词概括段意: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3)串组词汇:利用大纲,概述文章主要内容

(4)扣紧中心词、关键词:走入角色处境与内心

(5)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

(6)推敲出关键词、中心词、重要词的义涵

(7)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关键词、中心词的理解

(8)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词义的理解:探究后词汇在文本的意涵

(9)读到事件、读出主旨、读出与个人关连的意义、读出中心思想、读出寓意

2从「运用表达」角度进行词语教学

(1)根据经验、上下文推论与猜测:掌握大致词义

(2)用课文的话说:你所掌握的词义

(3)用自己的话说:探究后对词汇的理解

(4)能体会、理解、说出词汇在文中的意涵

二、蒋老师的语词教学具体化实例

蒋老师的词语教学基本上与阅读理解整合。

(一)词语识写由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听写词语后,运用词语复述主要内容

词语识写主要靠学生课前预习,老师课堂词语听写与后续学习活动与任务巧妙结合:利用生难词语,摘述全篇主要内容《糜鹿》、概述全篇《月光曲》。

(二)看似未见单独释义教学,词义理解教方法,进而与阅读理解整合

将生难、重要词语的理解,依托于篇章结构与上下文脉,老师教「词义」的同时,也教释义的「方法」,两者未见偏废,相辅相成。

1词义教学的方法

选择恰当的义项

以《月光曲》为例:老师提供「清幽」的「幽」之字典义项,让学生选择恰当字意。

以同义字学词

以《糜鹿》为例,用同义字组词学词:如,老师说:「逾」是「超过」的意思。学生需将同义字放进不同组词的脉络,接着,老师问:「『「年逾古稀」什么意思?』

利用组词原则学词

组成词里的两个字,经常和另外两个字「山」和「水」一起用,请问这两个字怎么念?(跋涉)

4以同义词学词

词义是「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找到了吗?「颠沛流离」

以《趵突泉》为例

老师让学生直观指出对大泉印象,引出「冒」,老师提示冒的时间很长,由学生找出「永远」、「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等描述「时间很长」的细节。

蒋老师让学生从直观入手,但是,蒋老师深谙学生阅读时虽能大致掌握内容,但却不一定能「看到语词」、「读到语词的作用」、「读出语词的效果」。这真是充满设计力,无时无刻不教词语的一堂课。

(三)藉由替换语词比较品词,体会作者语词运用之精妙

以《趵突泉》为例

大泉以「冒」为最鲜明形象,老师请学生换词,学生说「喷」、「出来」、「射」、「流」、「涌」、「翻滚」。以比较两种用法的差异与作用。

三、蒋老师词语教学的实效

以《月光曲》为例

蒋老师初步开放课堂由学生自主发问,学生问了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时,他为什么没有回答?」、「贝多芬为什么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也讨论了这三个问题。其间,学生在口语表达的过程,彼此相互学习,达到社会学习效果,学生口头发表的词汇相互积累,成为班级「公共财」,并在后续读写结合运用中呈显。

学生针对自主提问的问题时,似乎有更多、更深的感受,因此他们发表时,词语多是课本没有,且不亚于课本遣词运用的词语:压抑、掩饰、负担、痛心、贫寒、贫苦、苦衷、渴望、痴迷、热爱、梦寐以求、梦想、实现、难以置信、善解人意、激动等。

限于时间,老师只能选择三个学生发表的情形下,学生读写结合的练笔便运用了大量全班相互激荡共构「词汇库」中的语料。

可见,扣紧阅读理解,与阅读理解紧密结合的词语教学,是有效的。

四、蒋军晶的词语教学给台湾的提醒与启示

从蒋老师课堂的词语教学,我们学到词语教学的成败关键:首先,不脱离文脉,依词解词,随文理解词义,透过上下文脉、读出字面、读出词语意涵、读出词语的重量与份量、作用与色彩。其次,词语非仅用以「理解」而已,理解词语还包括如何用、何时用、用在哪里、怎样用、跟谁一起用,这才是词语教学结果是否顺利成为学生「词汇库」的关键之一。进而,词语就向概念一样,需要被「把玩」:用以权衡轻重,用以讨论,用以比较替换,用以代表概括重要内容等。因此,课文理解教学,应设计让学生口头运用该课重要词语的理解教学活动。

借鉴

六、蒋老师阅读策略教学循序灵活、有机整合、贯穿全课

阅读策略不胜枚举,我认为只要能促进读者更进一步、更深化理解的任何阅读处理,都算是有用的阅读策略。朗读是、识词是、评价是、批判也是。以下仅就我从教学视频所见,觉得用得灵活、整合、巧妙,且前后铺垫连贯恰当的策略使用,整理如下:

阅读策略

(一)概括

将段读成句,将段读成词,循序利用词语概括阅读主要内容。而且蒋老师所有的阅读策略都是从极基础、极循序一步一步入手的,浅出浅出再浅出,积累汇聚久了,就是富程序的阅读策略了。

以《糜鹿》为例,循序概括。将各段读成一个词,进而,将全篇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句话。

1老师概括文中前三段的纲要──外型、习性、经历,让学生找出相应的段落。第一段与第二段老师写纲要,由学生找出在课文中的哪一段?第三段时,老师问学生这一段,老师(的大纲)会写什么?

2让学生思考「外型」、「习性」与「经历」,和原文本间的关系是什么?并以手势明示、暗示。

阅读策略

(二)循序利用词语深究文本意涵

以《趵突泉》为例

教导课文第三段时,从学生能直观发现形容大泉连用三个「冒」入手,带出「冒」来自于「自然力量」的相关遣词:「永远」、「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老师利用学生的直观,循序多次进出文本,带领学生读出意涵读到词汇、一次比一次更具体把握,步骤清晰,实则深挖文本。

阅读策略

(三)表格化与阅读内容:同一作者两篇文章间巧妙的鹰架与过渡

表格化让读者更全局俯瞰、快速掌握段落与段落间、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表格鹰架着阅读内容的梳理与篇章结构的建立。

以《趵突泉》为例

蒋老师利用回顾与复习老舍另篇已学课文《猫》整理篇章架构内容,唤醒旧经验达到迁移效果。利用图标的篇章结构,使内容一目了然,顺利将学生过渡到新课文《趵突泉》的学习。

阅读策略

(四)图示化阅读内容:情节与读者情绪关系

以《糜鹿》为例

课文进入第五段直到文章结尾,主要内容为糜鹿的传奇经历,内文随着历史与年代、命运与辗转、数目与事件、颠沛与结局而发展。因此,老师藉由朗读、整理事件、表达读者情绪,来梳理丰富的内容。

整理文本中糜鹿辗转经历重要事件画出折线图,并访问学生的感受。让学生透过此历程更能感同身受,感受角色处境,走近角色立场,让读者成为一个清楚又主动积极的读者。

阅读策略

(五)形象化阅读内容

以《趵突泉》为例

蒋老师请学生说一说:「小泉大致的样子。」,老师让读者在大脑里描绘透过语言文字所呈显的图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个教学环节对于同时描写四种小泉样态的段落,是恰当有效的阅读策略,进行这个教学活动能确保学生阅读后,真的读进去(大脑保留与记忆),而不是读过去,船过无痕。

阅读策略

(六)知识性说明文利用KWL法对照出概念发展的痕迹

利用KWL表于阅读知识性、概念性文章,让学生看见自己的学习、概念、想法的进展。

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问学生:「关于恐龙,你们在读这篇文章之前,你们有哪些了解,谁来介绍一下?」接着学生再读课文,老师问:「透过这篇课文,学到什么新的知识?」

大家都知道KWL(knowledge-wanted-learning),许多人也会教KWL,但是,蒋老师仍旧以语文听说读写作的锻炼为主,将让阅读策略融入语文学习之中。并没有走入为策略而教策略的误区与迷思。在扣紧语言文字之余,融入KWL策略,让学生在知识内容方面,理解自己的收获与进展,让新旧背景经验与知识,相互认识与挂勾,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库彼此相关,互成系统。

阅读策略

(七)拟实设境,层层推进

蒋军晶老师的课堂经常可见:大处设问,层层深入;浅出的小处追问,构成高层理解的栋与梁。拟实设境,学生拥有真实感,具备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层层训练,降低难度,提高熟悉度、增加练习机会。

以《糜鹿》为例

重视语言表达与运用的工具性能力:三辨糜鹿,三阶讲解员。

(1)三辨糜鹿

A老师投影图片,问「你能不能判断牠是不是糜鹿?」

B提供信息—「这只鹿俗称四不像,认为他是糜鹿的请举手。」

C从文本找证据,证明他不是糜鹿,只是驯鹿。重点要读哪一段?很能干的同学可以找到三条、四条理由证明他不是糜鹿。找到做记号,待会儿交流。

(2)三阶讲解员:学生彷佛经历真实活动,有想参与的动力,有参与感

老师设计凭借文本,循序挑战,难度渐增,虚拟实境的活动,让语文成为学生每日沟通与表达的灵活工具:

A初级讲解员

根据老师圈画的红色线索,依循说明该头动物,是不是糜鹿。B高级讲解员

学生必须接受老师提问,且蒋老师所设的问题,学生必须根据文本进一步「推论」,方能回答,设计巧妙。老师问:「能介绍一下,糜鹿身上有什么特点,适合居住在湿地、沼泽环境中?」

C特级讲解员

老师提供园方书面解说牌,请学生以课文为据,小组合作理解

阅读策略

(八)知识含量饱满文本,检核理解状态

好的读者,具备后设认知的读者,在阅读类似《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类知识密度大、知识承载量大的知识性文本。每读一段都需要自询(questioning myself),以确认与检核内容理解了吗?各段主要内容为何?篇章主要重点为何?篇章最重要的几个概念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何?

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

三个内容问题,三次走进学生容易误读的语言文字,三次澄清与确认,落实说明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老师在学生自学课文后,提出三个问题来问学生,问题与目的如下:

问题一:判断对错:「恐龙演变成鸟,大约经历了两亿年的时间。」

目的:指导学生读说明文,对重要数据要具备敏感度,如本课之「两亿三千万年前」、「亿万年前」、「数千万年后」。

问题二:老师提供四幅图,让学生排序。

目的:掌握第四段主要内容:「恐龙演变成鸟的过程」。由于,第四段很长,切句是有效理解演变过程的阅读方法。

问题三:课文插图正确或错误?

目的:让学生透过虚词「一支」,掌握本课主要概念「演化」一词的意义。同时提示本课所有虚词虽然没有实在的意思,但是删除或保留,在篇章呈现完全不一样的作用与效果:首先、许多、全部、一些、肯定、大概、大约、左右、上下、主要都。

老师引领学生三次走进容易误读的语言文字,三次归纳与整理,澄清与确认,落实说明文阅读方法的掌握,与阅读内容的梳理。

阅读策略

(九)追究文题真正的义涵

有些文题一目了然,直白呈显文本内容关系。「飞向蓝天的恐龙」属文艺性说明文,文题省略主语,文题省略过程,的确是学生容易忽略的难点。

阅读策略

(十)作者感与真实感

老舍是名家,我认为在蒋老师的课例中,运用作者感,挥洒得淋漓尽致,足以成为典范的正是《趵突泉》一课。

课始,蒋老师说:「蒋老师藉此机会,再推荐一篇他写的文章,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有趣,叫做《猫》,这是老舍先生文章当中的猫,也是他心目中的猫。

课中探究大泉,探讨文本连用三个「冒」来形容大泉时,老师说:「老舍先生写的文章有一个特点,一般是不重复的。但是,他在这里重复了。连用三个冒,我们来考虑一下,老舍先生到底要强调什么呢?」

当梳理了第三段大泉主要内容并进行品词嚼句后,说:「老舍先生跟我们一样,有许许多多的疑问,想不明白,(大泉的力量从哪儿来?)最后发出了感叹,就在这一段话里面里面,重读段落如果你找到就划下来,找一找,划一划。」

最后,探讨小泉写法,老师自编一个写作样本供学生比较用时说:「老舍先生刚开始的时候,有可能是这样写的。但是,老舍先生告诉我们啊,他写文章经常要改,我们一起来看他是怎么改的呢?。」本环节尚有更多类似的有关作者感的教学语言……

这样的过渡语、介绍语,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文章是「活生生」的作者写出来的,有了「作者感」让学生阅读的投射、阅读的真实感、阅读的互动感、阅读追问感得以有具体的投射、对照的实体、与互动的对象。

蒋军晶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给台湾的提醒与启示

从蒋老师四个课例,仅仅四个课时,我们学到如此自然连贯、深入浅出、巧妙精到、整体有机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我们如何向蒋军晶学习?很难!

除非,我们愿意用功读书、读杂书、广泛又深入的博览群书,这就是广义的「文本解读」;除非,我们愿意与所要教的课文素颜以对长相左右,择准教学点,深入浅出,前后贯串设计得宜;除非,我们有蒋老师的智慧与见识,追求与实践,自信与自省。

上述,所有,都不是,短时间,得以,模仿、习得的。

借鉴

七、阅读理解兼顾领悟表达、读出写法、向读学写

读出内容与读出写法兼顾,知道教哪里?如何教与为什么教?

教导〈月光曲〉不能只教「文」,只教「读出内容」,例如:贝多芬如何不顾兄妹穷困视为知音,两度为陌生穷兄妹弹琴。更要教「语」,要教「读出写法」:引导学生读出课文是利用「对话」铺陈盲姑娘对音乐的渴望、读出课文利用几组对话展开表达铺陈「字面以下的意涵」、课文利用倒数第二段有方向、有角度的写景,透过「景」的描述,寄托情感、烘托情节。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虽然一样重要,但是语文在听、说、读、写、作充分扮演输入与表出的「工具性」特质,永远要本于、先于、核心于语文的「人文性」。

从工具性去探究人文性,或透过人文性聚焦工具性,务必在工具性与人文性间至少「来回」走一趟,学生才会既「读懂内容」、「读出深意」,又「读出写法」「以读促写」。唯有如此,才能从课堂课文教学获得能量与能力,带着能力课外延伸阅读、阅读整本文学作品、阅读多元文本,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可能因「读多」而「读好」,学生的写作能力才可能随着「读多」而「写好」。

王崧舟(2004)老师提出「语文意识」,指出语文教学不但要教读出内容、读出意涵,更要教读出写法。所有学科都可以教导学生读出内容与读出意涵,唯独「语文」才能做到读出「写法」。这是语文成其为语文的条件。

以《糜鹿》为例

蒋老师深谙知识性文本的危机是老师教着教着,教成别的学科内容。《糜鹿》这课很容易教成历史课(八国联军、汉朝)地理课(黄海、黄河、长江、欧洲、伦敦、巴黎、柏林)、自然课(马和驴的不同;糜鹿和鹿的关键差异:角、尾巴、蹄、毛色)、保育课、爱国思想课、神话(封神榜、姜子牙)课。

蒋老师教到课文第三段时,带着学生整理糜鹿区别于其它鹿的特点:角尖指向、尾巴、毛色、蹄子。并说明:「这一段很重要,他只取糜鹿区别于其它鹿的特点来写,就向我们平常写作一样,哪怕是写一个铅笔盒,也要写出特点来。」

蒋老师非但没有把《糜鹿》上成非语文课,更在读懂内容、读出意涵的基础上带着学生领悟表达、读出写法、向读学写、以读促写,后续若有读写结合才成其可能。

《趵突泉》

讨论到大泉段落的尾声,谈到老舍看到大泉发出的感慨时,蒋老师说:「这是老舍先生的感慨、感想,所以老舍先生既写自己看到的,也写自己想到的。」这便是除了理解内容,还读出写法、领悟表达。

借鉴

八、蒋老师每课试图使教师主导导结构转向,走出IRE

(一)、最常见的师生话语互动模式──IRE(启动--响应--评价)

1简介

Mehan(1976)与Cazden(1986)指出,多数教室师生话语结构乃由「启动─响应─评价」组成,简称IRE。据Cazden观察统计约有九成以上的教室,以IRE结构进行师生话语互动。IRE应是讲述与讨论的关键分野。

2、IRE师生话语结构的缺点

IRE结构中,老师主要扮演「提问者」与「评估者」的角色。老师扮演提问者,学生可能早已知道答案的问题;老师扮演评估者,学生相对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扮演回应者,主要在于回应老师,较少回应同侪。

如果我们正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我们相信知识可经由同侪讨论与交流建构而得、如果我们相信意义也能经由社会群体互动建构而来、如果我们相信知识不是先在固定的实体,如果我们相信知识与意义需要透过参与者与同侪互动方能逐渐萌发与理解,则IRE的局限也就隐然若现。

IRE师生话语互动模式,我总喜欢开玩笑的说,就是,「会的一直问,不会的一直答。」、「该忙的不够忙,却忙坏不该太忙的。」而且「一问就能答,一答全都对。」还需要问吗?

3、除了IRE还有什么

根据Almasi(1995)研究显示:老师引导的讨论,有85%由IRE对话组成。其间老师问了93%问题,控制了62%说话时间;相反的,学生同侪互动的讨论,由同侪问了84%问题,同侪贡献94%对话。

(二)同侪互动的「讨论」

讨论是一种人际互动能力、讨论让多元价值交锋、讨论促进同理的理解(empathetic understanding)、讨论既要能彼此合作又要能彼此挑战、班级讨论文化需要长期经营。(李玉贵,2005)。

(三)看蒋老师如何使IRE课堂结构转向

1主客异位:开放以生为本,以生的兴趣疑惑为本,从老师主导开放学生提问。

2先引后放:总是在文本内容点拨到一定层次与深度之后,才开放设问。

3先垫高再放飞

以《趵突泉》为例:

老师补充四个左证资料,让学生具体感受到趵突泉至少冒了3573年后,对学生说:「假如妳来到山东济南,来到了趵突泉公园,看到了三个泉不停的往上冒,而且你已经想到了它已经冒了几千年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你有甚么话想说吗?」

老师在这里打开枢纽让学生提问。但是蒋老师开放之前做足循序铺垫与铺陈,先「铺垫」再「放飞」,让学生有丰足的资料凭借,具象化的个人感受后才开放。

4老师追问学生的提问:循着学生的提问,老师再追问,或循着学生的提问老师进行相关的预设教学内容、或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与经验。

(三)、蒋老师反转IRE课堂结构给台湾的提醒与启示

重视同侪互动的讨论,强调意义生成于情境与互动中。因此,不同的人阅读同一篇文章或参与某一事件,很可能诠释出不同意义、建构出不同的知识。进行同侪互动讨论,学生挣脱「响应者」角色,同时在「启动者」、「响应者」与「评估者」三种角色间扮演与置换。

教师唯有自行改变与解构自己是课堂唯一且永远具有发球权的权力拥有者的现况,学生的警醒性、主体性、探究性、自主性才可能钻土发芽见光展叶。

借鉴

九、蒋老师在小语课堂的角色

虽然我们宣称作者已死,但文本先验存在,老师的教学目标也预设存在,因此,阅读可说谓是「被引导的创造历程。」。

蒋老师在教学过程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所有引导的环节,尽可能释放自由与创造性:他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他用问题引路,用方法助学;用朗读示范,用话语点拨;他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他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他唤醒学生的好奇、引出学生真正想问的问题;他放手给孩子时间思考、阅读、书写;从生本出发,用评价促学。

(一)蒋老师是备而待用的充分准备者

真正需要补充的重要数据,我们看得出蒋老师都准备好了,但是,他会在学生提到的时候,不着痕迹,顺水推舟。这样的课堂,主要以生为本,而老师预定要教的学习内容也并没有偏废。这样的课堂,有「流」与「动」的感觉,老师导着学学生流,老师跟着学生动。

(二)蒋老师是充分又落实示范者

1阅读时,老师一再放声思考:示范阅读的方法

蒋老师会将一个熟练的、成熟的读者,在阅读中会做会想、该做该想的内在运思历程,口语化、外显化,说给(read aloud)学生听。

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

老师先提出许多不可能的观点,问学生相不相信,学生皆表不相信,接着老师说:「这篇说明文是一篇科学性说明文,它在讲一个观点的时候,可不是随便讲的。要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他会讲一些理由」

接着,老师提问检核学生的阅读状况,结果学生都回答错了之后,老师说:「读这样的科学说明文,经常会出现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有的跟时间有关系,有的跟体重、面积、年龄有关系。当出现这些数据的时候,你要特别注意,你要敏感,这些数据我要仔细看一看。」飞向蓝天的恐龙》

2阅读时,老师一再放声思考:示范追问、质疑与批判

还是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

老师说:「我说人也是恐龙变的,你们相信吗?」「如果蒋老师说人是由鱼演变而来的,你们相信吗?」接着老师反问、追问学生:「那奇怪了,我说的你们都不相信,书里边说的恐龙演变成鸟你们就相信了。」「太奇怪了,恐龙那么大,鸟那么小;恐龙是地上走的,鸟是天上飞的你们怎么都相信了呢?就因为它是书上讲的?」

蒋老师又说:「我们读这样的说明文,不要轻易接受他的观点,要看一看他讲的理由充不充分?」

(三)蒋老师是关怀的长者

以《趵突泉》为例,老师要学生思考老舍描述大泉时,为何连用三个「冒」字?

蒋老师行间巡视时问「想好了吗?」多数老师在询问「好了吗?」更多时候是确认与催促。但是,我所观察蒋老师的演示课、公开课,从来不催赶学生,他的声音让听者感觉出于真心诚意的关怀。他巡视课堂,看着学生进展,与个别学生眼神交会,弯腰倾身落实学生学习状况的理解与掌握。

借鉴

十、蒋老师以课堂口头响应,实时正向具体有效导学

所有课堂老师经常必须是课堂启动者、响应者与评价者,尤其,老师的响应与评价,起着回馈、评价、与引导后续的学习与方向。

蒋老师用语浅显精准,总能实时快速、正向引导的响应与评价学生的反应、表达与表现。蒋老师上述特点,受到许多老师的敬佩与赞叹。以蒋老师的表现水平推估,蒋老师教学的同步又必须是聆听者、信息搜集者、信息判读者、信息归纳者、信息摘要者、决策者、回应者、关怀者、省思者。由于如此,蒋老师的响应展现以下特色:

1快速精准、摘要归纳学生的发表

对一个老师而言,课堂言语流动快速纷呈、或零星断裂、或相互补充,唯有专注专业方能快速、精准摘要归纳,为有效、积极响应铺垫。蒋老师在这方面受到大多数老师高度的肯定

2精确掌握、条理学生口头发表的内容,并梳理之间的关系

蒋老师目标明确但从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他以问题引路,让学生走在前沿,用老师的口语回馈导学,也因此,蒋老师的课堂学生原初的想法纷呈,学生内在的、探索的动力涌动。

3正向实质、具体评价、积极导学

以《糜鹿》为例:

老师看到五年级学生读《糜鹿》课文时,仍停留在指读阶段,蒋老师一派该说要说该指导就指导,坚定温和的说:「不要用手指头指着读,这样不太雅观」

学生阅读过程,老师敏锐观察到学生阅读互动的现象,称赞说:「他还帮助别人,纠正了一个音,纠正字音很重要。」

当学生读得不够通顺时,老师说:「还是给他点掌声。这么长一段话,基本上他读的还是比较流畅的。但是——但是——难读的字他没读错,比方说『别墅ㄕㄨˋ』,至少没读成『别野ㄧㄝˇ』,但是简单的字有两个他读错了。」

学生初任糜鹿初级讲解员时,生涩一直重复「课文中说……课文中说……课文中也说……」,老师响应「给他点掌声,非常感谢做了基本的介绍,但是他像学生在介绍课文,不是导游在介绍糜鹿。」

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

师问:「什么理由让你相信恐龙变成鸟?」

生说:「因为他们发现恐龙和鸟的骨骼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老师追问:「有没有更重要的理由?」

另生:「有羽毛。」

师回应:「有羽毛」时,老师提示:「说得也太简单了一点,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谁能把他补充的完整一点,说的就这个意思,只是没有说完整。」

另一生在老师具体引导下,进行完整补充:「恐龙化石上面有羽毛痕迹。」

以《趵突泉》为例:

师问:老舍描述大泉时为何连用三个「冒」字?一生回答:「因为大泉有三口。」

蒋老师回应:「你这个想法非常好,你强调趵突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同时有三个泉在「冒」,很重要,但是呢,你的想法仔细一想,有一点牵强。」

蒋老师有足够的耐心与肚量,受纳学生原初的想法,他不以「对」「错」来终结学生与老师想法上的歧异与不到位,他先「接」后「抛」:他先接纳学生的想法,再把问题抛远一点,引领学生再深思。

又,老师提示学生,念大泉的三个连用的「冒」时,要让人感觉生命力很旺盛。但某个学生看得出非常用心尝试,但显然只念出音量,未念出气势与效果时,蒋老师回应说:「不错的,在技巧没有掌握以前,阅读越响,也代表着你理解这句话。」

当老师询问学生:「老舍看到四种小泉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心情?有一生回答:「他本来是不耐烦的,但是因为小泉冒出来,他就觉得很开心,但是碎了又很伤心,所以他又不耐烦的等待下去。」蒋老师回应;「你体会到了,但是不耐烦不是很准确,就是他期盼水泡上来,等得着急了。好,我懂你的意思。」

结语

蒋老师必定是一位课外广读,课内深读的读者,方能以生为本编织有机灵动的语文课堂。因为从这几个课例看出,蒋老师并不是准备来「讲述」与「灌输」的。由于,课前预想了篇章各处的教学重点,便能在恰当引导的前提下,顺手拈来。如此一来,课堂一方面具有开放探究的空间,又不失清晰的教学理路。

教师充分解读教材才能顺利转化成教学活动。蒋老师像剥洋葱一般,领着学生一次又一次带着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阅读方法进出文本,来来回回,每次再回到文本又有新的领略。

我没有蒋老师如此丰富展示公开课的经验,但我一上公开课心里难免既急且赶,总怕一节课未能「充分」展示教学构思。反观,蒋老师的课堂,看起来节奏温煦平稳,不免想问一问大家:蒋老师的课堂,符不符合「高效」?

我想引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教授(2005)所提「高效课堂」的概念,供大家当作检视蒋老师课堂的框架。吴刚平指出高效课堂体现于「效果」、「效率」和「效益」三面向:

效果指教学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反映课堂的扎实;效率指取得的效果与投入的时间、资源的关系,反映课堂的充实;效益是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收益,反映课堂的价值实现。高效课堂是这三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高效课堂从「内部」和「过程」检视,就是学生「学会」、「会学」、「想学」。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所以衡量课堂高效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这一标准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生命性。生命性课堂是交互式对话的场域,学生总是保持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踊跃参与互动,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积极情感体念的活动。

第二、生成性。课堂教学并不完全按照预设结果进行,是师生情感、智慧、能力的共同投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学生的学习是生成的、动态的过程,不断建构新的意义。

第三、全体性。高效课堂不能仅仅反映在少数学生的发展变化上,而是体现在全员参与和全体进步的结果,是尊重个体差异和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全体发展。

第四、全面性。高效课堂所追求的学生发展是学生作为整体人的整体发展,包括涉入自然、社会以及与他人交往的全面学习活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在内的全面提高。

不知,您觉得蒋老师温煦如春平缓如坡的课堂,是否?高效!

参考数据:(略)

鲜活的讨论。心理出版社

王荣生(2007),2007.听王荣生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王崧舟(2009)「语文」的事儿──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

吴刚平(2005),教学改革的课程意义论。解读教与学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刚平(2007), 关注教学目标及其实现方式与实现过程的合理性.李玉贵(2005),讨论讨论。

李玉贵(2010),国小语文教学现象之综述与梳理──台湾教改十年回眸。

第四篇:台湾会议展览产业发展愿景与竞争策略.

台灣會議展覽產業發展願景與競爭策略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局長 黃志鵬 Mr.Chih-peng Huang

Director General, Bureau of Foreign Trade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國際會議及展覽產業的發展狀況除了作為評量某一國家或地區繁榮及其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其產業對於國際貿易商機及國家形象之影響至為深遠,因此各國政府無不重視此一「無煙囪工業」之發展,以期進一步提升該產業所衍生各種有形與無形之經濟效益。

台灣屬於島國經濟型態,對外貿易一向為經濟發展之命脈,因此會展產業早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之關鍵,爰此,本(經濟)部始終將會展產業之發展列為施政重點之一,積極協調行政院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在軟體政策及硬體設備方面有效投入資源,以期藉由該產業發展,進一步帶動地方繁榮及對外貿易持續成長。

壹、台灣貿易表現與會議展覽產業之關聯

台灣會展產業隨著貿易表現每年均呈穩定成長,此係政府持續推動自由化、國際化政策,並建構優質貿易環境的具體成果,本部數十年來委託外貿協會經營「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該中心所辦理之國際專業展業務亦隨我外貿表現而蓬勃發展,依據79年至93年之外貿統計,15年來我國出口貿易額由672億美元提高至1,740億美元,成長率達50%;其中電子產品、電機產品、資訊與通信產品、機械產品之成長率分別高達424%、265%、154%、107%,由於上述產業之高速成長,相對帶動我會展產業之規模,目前台北國際電腦展、秋季電子展、汽機車零配件展、自行車展等已是亞洲同類型展中第一大展,其中電腦展及自行車展更排名世界第二大展;此外,其他較具競爭力產業,如:體育用品展、食品展、工具機展、橡塑膠機械展等亦名列亞洲前三大領導性之專業展,這些展覽對吸引國外買主來台,促進出口發展均有極大貢獻。以2005年為例,世貿中心共舉辦23項國際專業展,計有國內外9,278家業者參展;使用攤位數超過2萬5千個,成長率高達10.13%;國外來台採購買主人數近6萬人,較2004年成長6.85%。此外台北世貿展覽館及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每1/5

年替我國帶入至少60億元的經濟效益。

我國是以貿易立國,對外貿易為我經貿發展的原動力,過去數十年來,台灣由於領先全球之OEM及ODM代工技術而創造出經濟奇蹟,然而放眼當前全球產業價值鏈中,中國、東南亞、東歐等國的製造能力逐漸提昇,加上工資低廉、天然資源豐富,許多低層次產品之製造成本已遠較我國為低,因而侵蝕我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原有的製造利潤,以台灣作為製造業生產基地之優勢亦已不存在,國內展覽業需求將明顯受到負面影響。由於優勢產業係帶動地區展覽業發展之重要基礎,因此,台灣應結合優勢產業資源,例如:研發能力、營運經驗、服務品質等,積極培育以特色產業為基礎之展覽活動,進一步提升會展活動需求。如何進一步結合各界資源,協助台商提高產品附加價值,間接扶持與對外貿易息息相關之會展服務業更上一層樓,已成為政府當前施政重點。

貳、會議展覽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由於受到國際經貿環境與情勢的影響,未來會議展覽產業的發展主題勢將由工業轉為以資訊為主,亦即不只重視產業面,參展主角將由「物」轉為「資訊」,而且將從食、衣、住、行、育、樂等新生活型態中激發新概念,因此多樣性與文化性的會展產業將成為新主軸。觀察台北世貿中心近年來消費展舉辦之主題類型可發現,消費展主題呈多元化發展之現象,除包括婚紗展、珠寶展、家具展及國內最負盛名之電腦應用展、資訊月外,與文化產業相關之展覽亦有不錯的表現,而養生休閒相關展覽亦方興未艾,顯示消費展實具有發展空間,且其發展方向應以多元主題吸引消費者。

建立完整的配套採購平台亦為展覽業未來流行趨勢,近年來,許多產業相繼合併上中下游廠商,成功推廣相關產品至廣大的專業及消費市場,以期提供更多元的產品資訊平台,為參展廠商帶來莫大商機。例如:2005年台北國際秋季電子展即將原有之電子零組件展及電子成品展整合展出;2004年起國際酒展亦併入台北國際食品展以專區方式展出,均獲得廠商熱烈迴響,參觀人次亦明顯提高。

在會展業之國際競爭方面,亞洲四小龍中,新加坡及香港在會展服務業的深度及廣度均較我國佳,且隨著中國經濟之快速發展,成功帶動展覽市場之需求,並直接影響台灣會展業之推動;此外,中國目前正由政府主導,積極鼓勵民間參與會展產業。由此可知,我國未來會展業必須形塑及提升台灣會展之特色,才能與鄰近國家有所區隔。

2/5

以德國為例,法蘭克福已成為各產業辦理世界級國際專業展之首選,許多專業展產業並非德國具有生產競爭力之出口產業,但因法蘭克福已成為全球會展中心,在其成功塑造出會展服務業之品牌形象後,已然成為世界各國積極學習的標的。

有鑒於此,會展產業同於台灣整體產業,必須重新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國際定位,充份運用政府及產業資源,全方位整合行銷策略,進行全球的宣傳推廣,擴大國際市場對於台灣產業的接受度。參、本部如何協助會議展覽產業的永續發展

會議展覽產業必須充份掌握國際經貿環境與情勢的變化,跟隨台灣整體產業脈動,重新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國際定位,全方位整合行銷策略,擴大國際市場對於台灣產業的接受度並進而擴大會展服務業之營運空間。行銷策略係提升產業附加價值的重要關鍵,不論製造業或服務業,其品牌行銷策略必須建立在創新且優良的品質與服務基礎上,本部為協助貿易相關產業提升其附加價值及國際競爭力,持續全面整合資源,以期在軟體的政策規劃及硬體建設方面,營造有利於會展產業發展之整體環境,茲分別略述如下:

一、政策規劃

(一)協助企業行銷全球:本部貿易局分別就各地區之市場特性,訂定拓銷策略、需拓銷之產業及具體作法,協助廠商在面對國內外經貿環境變遷之挑戰下,能持續穩定拓展海外市場,同時加速廠商及產業轉型,進而達成貿易競爭力提昇之目標。除協助廠商排除貿易障礙、利用網際網路開發商機、加強出口融資及輸出保險、培訓國際行銷人才、全方位爭取貿易機會等既定工作項目外,95起擬增列「發展台灣成為亞洲展覽中心」、「推動品牌台灣發展計畫」等二項。

(二)發展台灣成為亞洲展覽中心:具體措施包括1、由本部駐外單位全面洽邀外商來台參展及參觀採購,並提供買主來台觀展優惠專案以提升台北專業展規模;2、將評估開發5項以上新興展覽,重點產業包括FPD、高質休閒體育用品、醫療器材、汽車電子、數位內容、能源、化工、奈米等以協助策略性產業發展。3、建置AMPA Online網路並擴增台北專業展虛擬網路展覽,提供參展與參觀買主交流平台。4、強化台北專業展、展覽大樓及會議中心聯合宣傳廣告,提昇會展及國家整體形象。

(三)推動品牌台灣發展計畫:目前國際上許多知名品牌產品係

3/5

由我國產製,為更提升該等產品附加價值,增加廠商的行銷利潤及商譽,並與來自中國、東南亞、東歐等國之產品有所區隔,本部將整合各界資源,從95年起7年內編列25.364億元,塑造一個「多元品牌、百花齊放」的品牌發展環境,在實務面上有效協助我發展國際品牌業者在技術研發、品牌設計、諮詢、鑑價、融資、國際宣傳及人才培訓等每一環節發展及推廣國際品牌,以促進台灣品牌在國際間地位,進而提升台灣整體產業形象。具體措施包括:成立20億元品牌創投基金;辦理「併購國際品牌貸款」、「自有品牌推廣海外市場貸款」及「流通服務業優惠貸款」;建立品牌鑑價制度;宣傳特色產業與品牌形象;人才供給與培訓、激發全民品牌意識、建立品牌知識交流平台等。

二、硬體建設

近年亞洲各國致力興建專業展館,藉以拓展外貿商機,由於專業且完善之設施是發展會展產業之必備因素,因而包括新加坡、香港及日本在內之國際會展城市近年來均陸續擴大既有展館規模,而其他如韓國、泰國及中國大陸等經濟發展迅速之國家亦致力於專業展覽館之興建,期望以供給創造需求,再由需求帶動供給成長,進而拓展整體外貿商機。

台北信義世貿展覽中心自民國74年啟用以來、成功協助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增加貿易機會,數十年來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及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大樓分別為台灣唯一具國際知名度之展館及會議場地,由於國際專業展在近九年來檔次成長率達53%,為因應台北世貿現有規模已不敷許多大型重要專業展之需求,並在硬體展館設備上與亞洲主要競爭對手並駕齊驅,政府遂有興建大型展覽館之計畫。本部奉行政院指示,主辦興建南港世貿展覽館計畫,展覽館建地總面積6公頃,約可容納2,600個標準攤位,預計於96年底正式營運,以解決我國國際展覽場地不足之課題。

目前規劃南港展覽館將以大型專業展覽為主,大型消費展為輔,並配合南港經貿園區及軟體工業園區,成立一個國際級專業會展中心,未來亦將帶動週邊相關行業之蓬勃發展,使台灣成為國際級大型會議展覽的首選。此外,本部為善用民間資源,導入民間經營理念與效率,以提高展覽館營運效率,已統籌相關政府單位及民間企業在建構國際級的大型會議展覽場地、人才培訓、資源整合方面以及管理和經營配套方面投入各項資源,朝商業化、貿易化、市場化之方向規劃,以打造具有台灣特色城市屬性的國家級會議展覽產業,以期能在競爭

4/5

日益激烈的國際展會交易市場,吸引國際買家對我國產品的重視與支持,提升台灣的整體國家競爭力。

總體而言,南港展覽館之興建,有協助推動國內產業發展之政策目標,在政府多方面資源投入下,我國會議展覽服務業實具備若干機會與優勢,包括:(一)政府重視並推動會展服務業發展計畫,已列為「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重要項目之一;(二)配合政府積極協助國內優勢產業發展之相關措施,可增加國際會展之需求,各種國際國內展覽又能帶動優勢產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市場開放及貿易量增加,將帶動對於會展服務產業之需求;(四)中國大陸目前仍處於製造業的發展階段,而我國產業則已轉型為發展服務業,台灣應可加速拉大此種領先差距;(五)台灣地理位置適中,居亞太地區樞紐且人口集中,消費能力強,且台北市配套設施完善,可滿足國內外參展人士需求。

會展服務業已成為擁有全球化潛力的新興服務業,政府將持續配合推動軟硬體建設,加速人才培養及全面提高會展從業人員的素質,透過獎勵措施以吸引國際會展活動來台舉辦,並塑造國際會展公司運作所需之優良環境,提供行政支援,藉由推動會展業商業化與國際化,以創造更高的產業關聯效果與附加價值。

5/5

第五篇:两岸高等技职教育内部管理体制创新论坛述评

两岸高等技职教育内部管理体制创新论坛述评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任君庆

摘要:创新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效率一直是发展中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对于技职教育发达的台湾,大陆的高职教育正处在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阶段,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借鉴台湾技职教育的管理经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两岸高等技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论坛,旨在通过对台湾技职院校管理经验的分享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实践的解读,为技职院校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提供理论范式和实践范本。

关键词:海峡两岸;技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论坛

两岸高等技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论坛是一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举办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论坛旨在通过对台湾技职院校管理经验的分享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实践的解读,为技职院校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提供理论范式和实践范本。

论坛议题涉及技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管理体制、产学研结合、技职院校的组织架构、教师激励机制、技职院校的文化创新、全面质量管理等。

一、创新体制机制是高职院校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周志刚教授、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大学宁斌博士、台北科技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林俊彥教授、台湾中州技术学院柴御清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石伟平教授就高职院校改善管理与制度创新、美国社区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学院运作功能、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组织结构设置、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周志刚教授认为,高职院校改善管理,促进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好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模与质量、教学与科研、重点与一般、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其次,要大力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因为管理制度创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的现实需要。实现管理制度创新的前提是管理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其中的实质性内容就是树立管理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意识、观念。管理制度创新的主要任务是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新的权力机制,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一境界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第三,高职院校改善管理、进行制度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是开发和利用好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师资队伍。

宁斌博士指出,美国社区学院目前已成为普及全民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由于具有社区学院方便的地理位置、低廉的费用、全面的设施、走读的制度、继续深造的机会等优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美国社区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受校董事会、行政系统、教师、学生、校内的各类工会组织、学院周边的社会团体与当地居民等各种势力所决定的。美国社区学院内部管理结构主要分行政后勤管理、教学教务系统、学生事务及校友基金管理等几大方面。社区学院管理体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和保证为学生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近年来,社区学院在内部管理上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进一步正规化学院的效率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的定量可评估性;二是增强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向社会及时公布学校的重要成果和数据;三是各方面通过适当的渠道参与学校管理。宁斌博士认为,中国的高职院校应向美国社区学院借鉴,首先要精简行政;其次,让传统的行业性的高职院校转化为真正的社区学院;第三,中国的高职院校要充分系统化、正规化,并发挥校董事会的作用;第四,建立正规化的院校研究队伍。

林俊彥教授在《台湾高等技职校院学院运作功能的探讨》中指出,台湾的高等技职校院包括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三种类型。台湾高等技职学校内学院均为近10年所设,据统计,到2008年4月,台湾37所科技大学总共分设了146个学院,最多的设置6个学院、最少设置3个学院;学院的类别,以商管类学院最多,有44所,工程类学院有39所,人文社会类学院23所,医护健康类20所,艺术设计类学院13所,及少量的海事水产类及农业类学院。2005年12月,台湾《大学法》修正公布后,台湾大学之中的学院的设置优于学系,大学内可以设学院,无学系,但不可以无学院、有学系。但大学法修正后,台湾公立科技大学,在行政运作惯性的影响下,教师员额的掌握与晋用、学生的招生与管理、课程的开设、经费的分配、空间的分配与管理、产学合作的建立仍是大体维持由系、所来主导,但有愈多的科技大学,学院内系、所有共同性质的事项或统整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者,学校都要求学院介入协调,以规划出合理的整合方案。而私立科技大学,行政运作惯性较少,学院的功能更为突出。目前,台湾科技大学的学院运作功能呈现出如下变化趋势:一是学院对系、所、学程设置与招生整合的权职增强;二是学院对院内开设课程以学院为本位重新统整、调整;三是学院内教员额控管的权职将往学院集中;四是学院内学术研究得到强化;五是学院内行政督导权限得到提升。

柴御清副教授从台湾《大学法》对各大学应设部门的要求出发,对台湾78所高等技职院校的二级单位设置进行了梳理。目前台湾78所高等技职院校的机构设置主要有教务处、学务处、总务处、研究发展处、图书馆、电子计算机中心、秘书室、人事室、会计室进修推广部等。

石伟平教授对我国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大陆公办高职院校领导体制普遍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校长为学校的法人代表,在校党委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全面负责本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院校长通过院校务委员会或院校长办公会形式实施学校的内部行政管理工作。中层院系多数采用行政主要负责人院长或系主任负责制或党政共同负责制。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多数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中层系均实行主任负责制。高职院校组织结构的选择一般采用与普通本科高校对口的方式进行设计,分为教学管理系列、学生管理系列和后勤管理系列三大块。高职院校的部门设置基本上都是按行政管理模式设立的,分为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两块,行政部门包括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处等,教学部门由不同的院(系)或专业组成。大陆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存在校、院(系)各部门的基本职能没有明确的划分,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与教学部门在职能上存在着过多的交叉和重叠,学校过程管理仍然过多地集中在校一级和职能部门,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以致造成学校与院(系)的责、权、利分离等现象。二级管理运行机制不畅,一些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表面上是建立了二级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沿用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内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从而造成机构重叠,队伍臃肿,人浮于事,职能交叉,中间办事效率低下的局面。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需要在优化资源配置、明确各部门的职权利、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等方面下功夫,改革的关键在于确立和构建一套正确、科学和有效的二级管理目标体系,从而建构起新的二级管理运行机制。

二、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运行机制是高职院校机制创新的重点

产学研合作如何在机制上进一步创新,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机制是这次论坛的主旨之一。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苏志刚教授在《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一文中指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类型存在,必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办学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的“现代高职教育的北仑模式”(简称“三三模式”),学院与政府、企业之间构建起了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吴岩博士在《大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最新进展》报告中回顾了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历程,认为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他认为,大陆的产学研合作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都存在着问题,宏观层面上,国家缺乏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中观层面上,许多高职院校缺乏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领军人物,微观层面上学校缺乏实操性的骨干教师。

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系徐昊杲教授认为,台湾的产学合作,在技专院校多以产学专班之型态,由学校提供人力资源辅助产业需求,以促进产业员工在职进修,提升职场需求之技术能力。要推动产学合作理念,除需要强化产业与学校的“产”、“学”关联外,更需要延长纵向之职高与技专院校间连结的携手合作关系,透过结合职高、技专院校及产业界实施弹性衔接新学制与课程,兼顾学生的升学需求,建构学校与业界紧密合作平台,以培育产业界所需要的实务人才,扶助学习或家庭经济弱势学生在职进修,落实产业特殊类科之人才培育,满足产业人力需求。

三、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创新的核心

如何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技职教育质量也是这次论坛的热点议题。厦门大学教育科学院史秋衡教授、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技职教育研究所廖年淼教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任君庆研究员、王杰法助理研究员分别就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结构、台湾科技大学教学品保系统建构的理论与实务、全面质量管理在大陆高职院校的实践、问题与对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美国社区学院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得到了四年制大学的认同。社区学院全面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主要通过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想结合的监控体系来得以实施,内部体系侧重于自查、自究、自我提高,外部体系主要进行监督、审核、参与、并制定指定性和指导性的政策;内部体系的一部分建立在外部体系的政策和建议之上,外部的方针政策原则上又是对社区学院体系实践进行综合和总结后的产物。因此,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学质量保证系统是一个内外结合、各有侧重的系统。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三维系统,第一维是时间,即从学生入校前到毕业后在其不同时间阶段的质量控制。第二维是层次,即是通过院、系、课堂内外三个层次的教学评估活动来进行质量控制。第三维是方法,即采用多种方法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校外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主要由政府规范、综合及专业资格认证、聘请校外顾问参加课程设计、学生课外实践评估等四个部分组成。因此,社区学院质量监控体系在处理政府、社区与学校的责任方面,在处理升学功能与就业功能的分类方面,在保持与本科院校质量监控体系的共性同时发挥自身特性方面,在联接社区生源市场与就业市场方面,都有着很多成功的经验和配套措施,值得大陆高职院校学习。

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基础上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品保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情境分析”、“目标达成”、“课程规划”、“课程实施”与“追踪评鉴”五个部分组成。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从2005年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证工作,按照ISO9001的认证要求,制定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旨在通过创造一种质量文化,达到让顾客满意的目标。实施质量管理以来,教职工的质量意识明显加强;部门办事程序化率提高;服务顾客意识加强。但全面质量管理在实践中也存在企业质量管理模与学校质量管理模式的有机衔接问题,企业质量认证机构对教育认证的适切性问题,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对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全面贯彻落实问题等。因此,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需要不断总结和深化。

四、文化发展力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朱传礼教授在论坛中指出,文化竞争力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要拓展文化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在文化引领育人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高宝立教授在《建设具有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的文章中指出,人文教育缺失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人文教育未列入学校整体规划,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学生课外活动存在与普通高等学校趋同现象。高宝立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完整性的特点,需要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到学校总体发展战略上整体构建、全面落实。高职院校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特色,要营造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教育环境,要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要开展具有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同时,两岸高等技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论坛涉及的议题还有台湾教师的激励机制、台湾对技职校院实施卓越计划的成效、台湾地区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变革等。

参考文献:

[1]《高等技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集》油印本 2008年6月

Comments on the Innovation Forum of Internal Managing Institution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Between mainland and Taiwan Ningbo Polytechnic Ren Junqing

Abstract: Innovating the internal managing institution mechanism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o improve the managing efficiency is always a hot topic for developing vocational schools.While comparing with Taiwan, whose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very develope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ainland is just being the period of developing from scale to connotation.Therefore, improving the managing lev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for connotation establishment.For drawing the managing experiences of Taiwan, Ningbo Polytechnic held the innovation forum of internal managing institution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between mainland and Taiwan, which is aimed at provid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models for managing institution innovation through sharing Taiwan’s managing experiences and explaining Ningbo Polytechnic’s practice.Key Words: Mainland and Taiwan;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Institution mechanism;Innovation Forum

作者简介:任君庆(1963-),男,研究员,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理论、合作教育。

摘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下载台湾振兴技职教育策略与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台湾振兴技职教育策略与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台湾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本站推荐)

    台湾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 小小台湾岛自上世纪的糖、拆船、自行车到本世纪的PC硬件、晶圆代工、光碟、绿藻等近50种农、工产品先后做到世界第一,这实在令人赞叹不已。细......

    教育管理案例分析与启示

    教育管理案例分析与启示 上传: 吴晓慧更新时间:2012-5-18 18:06:10 学校考核管理的案例分析当下,学校教育管理案例中时常会出现由于组织结构功能与考核评价的匹配性导致的矛盾......

    浅谈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整合

    浅谈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整合 2013-08-16 | 陶行 美术 陶行知素质教育着重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力是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方面,创造力是......

    山区艺术教育现状与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山区艺术教育现状与策略 作者:张静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7期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教育相对落后,而山区农村艺术教育的落后状况更......

    教师专业发展途 径与策略讲座启示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策略》讲座启示 近日我们聆听了邓老师《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策略》的专题讲座。这次的讲座使我获益匪浅,尤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课程......

    实践活动教育与劳技教育的计划与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及劳技教育活动的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为了更有效的保证本学期乃至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及劳技教育活动健康、有序、扎实、高效开展,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

    实践活动教育与劳技教育的计划与总结

    实验中学10—11年度 综合实践活动及劳技教育活动的计划 为了更有效的保证本学期乃至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及劳技教育活动健康、有序、扎实、高效开展,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基本......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策略学习心得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策略学习心得 黄石完小:向妙 我能参加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举办的新进教师的培训非常荣幸,每一位老师的发言都让我感受很深!这次培训让我受益颇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