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云一体化工程项目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07:0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镇云一体化工程项目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镇云一体化工程项目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镇云一体化工程项目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镇云一体化工程项目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镇云一体化建设是县委、县政府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步伐的战略高度,谋划的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项目,也是有效推进“三县”建设以及“党建夯基、环境创优、扶贫开发、财源建设、城镇提升”五大工程的战略目标和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项目区结合“两山夹一河”的形态特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打政策牌和民生牌,突出历史之源、生态之脉、经济之轴三大形象定位,探索陕南移民搬迁、产业园区、重点镇建设、精准扶贫、连片治理等“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打造出以沿镇安河综合发展轴,云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区、岩湾休闲养生与农业开发区、典史生态农业开发区和县城拓展区等“一轴四区”县城西拓战略品牌,成为镶嵌在秦岭深处生态版面中的一个个新景观。

做法与成效

针对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土地奇缺“短腿”和镇云一体化项目建设不连续“短板”等问题。县上坚持“山水镇云、人文镇云、活力镇云、田园镇云”的设计理念,发挥“蝴蝶效应”,形成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在建一批的梯级推进格局,给出了一套套管用的招数,晒出了一张张成绩单。

招数一:“三道工序”科学定规划,勾绘西拓战略新蓝图。以打

招数三:“三核两心”建设成规模,续写项目建设新篇章。以云镇老街、岩湾休闲养生与农业示范区、太平体育文化功能区为核心发展区,围绕月亮湾司法中心、典史生态居住中心,建成镇安最具活力的传统文化风貌区、新中式建筑风貌区、现代都市风貌区。“一轴两带多廊、三核两心三区”风貌结构日成雏形,成为镇安发展的“火车头”。2014年底,该区域实现生产总值35.8亿元、利税1.26亿元,分别占全县总产值和利税的68%、71%。

不到四年项目区共完成投资21.9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9个,分别占项目区总投资、项目数的27.4%和29.2%。现已完成一至四期1800亩土地收储及拆迁安臵任务,7处重点工程项目拆迁安臵点及1个分散安臵点建设,集中安臵134户;从银洞湾至象鼻子改河工程已全面完成,13.478公里的镇云大道及绿化、亮化工程项目建成通车,风凸岭隧道建设项目,现已达到竣工通行条件;已完成公安、检察院技侦楼基础地勘及法院业务楼主体项目建设,启动并实施了红凤凰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建设项目,配套建设四层老年公寓楼和苗木种植园及果蔬基地;花园一期1112户4716人陕南移民搬迁工程项目全部竣工且已入住,二期8栋1016套多层陕南移民搬迁安臵房一层支护已基本完工,一标段联排仿古街二层主体已封顶;18栋中小企业孵化园厂房已建起,企业入园招标已全部到位,已有8家企业落园投产;完成秦岭生态旅游接待中心大楼主体工程及生态大道,实施了秦岭生态养老公寓建设项目,目前5#、6#楼完成4层主体建设,4#楼正在进行基础工程;规划建设了秦岭生态特色美食

贫困户发放贷款500--1000万元,每户可贷款1-5万元。农商行在现行利率基础上优惠30%,政府给予贷款户50%的利息补助。同时还成立了县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尝试以国有土地资产和财政投资项目资金为股份,搭建融资平台,为项目区小微企业和自主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看点二:集约化搬迁,打通了政策藩篱的“突破口”。打通城市保障性住房和陕南移民安臵房之间政策通道,将保障性住房与移民安臵房“两房”资金捆绑使用,对低收入贫困户,按照人均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采取共建或公租的办法进行搬迁,已有1112户贫困户实现了安居;对无劳力、无积蓄、无安全住房的“三无户”特困家庭,建设30-50 m安臵房,实施“交钥匙工程”;对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高寒贫困区域的群众开展整体搬迁试点,按照“统一建房、差异补助、整体搬迁”的办法,引导贫困户向项目区搬迁。现已启动花园二期8栋1016户整体贫困户安臵点建设,三期正在申报之中,项目区共规划移民搬迁五期,安臵5000户。

看点三:园区化承载,拓宽了兴产增收的“新路子”。一批农字号产业打破工农界限,耦合经济链条,渐次抢滩登陆,支撑起项目建设的大舞台。首先,培育中小企业孵化园的“新洼地”。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土地、人才不足和技术引进等问题,扩大入园企业规模,将移民变为居民,将居民变为企业工人,让社区群众在家门口上班赚钱;其次,打好产业基地“特色牌”。通过引导土地向大户和园区集中,做大做优做强临近村组的现代农业观光园、设施农业

专题解决立项报批、规划征地、拆迁安臵等难题,形成了社会各界综合给力、干群凝心汇智的良好局面。

看点五:全方位考核,形成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器”。建立科学合理的倒逼机制,优化各重大项目施工流程,逐一制定出倒排工期进度表,各县级领导将重点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工作时间、形象进度等制定出推进时间表,在办公室挂图上墙、随时提醒,在时间节点上严格控制。各重点区域管理处长坚持每周进入项目工地3次以上,督查进度、解决难题;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坚持旬检查、月通报、季评比、年终考核等制度,每月督查议定事项落实、项目推进等情况并下发督查通报,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问题与不足

镇云新区的战略定位与产业选择,既要看到项目区的优势,把以往一些好的做法保持下来,更要看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不足,对症下药予以解决。

一是在战略规划方面,解决短期行为问题。镇云新区战略规划不是解决几年的事情,而是要解决十几年甚至几百年的镇安发展问题。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地方只有经过十几届领导班子、带领几代人、几十年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干成一件大家公认的、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在农业产业方面镇安有成功的经验,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各地也有值得镇云新区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能追求用几年把镇云新区的所有事情都干完。旅游古镇建设刚刚起步,工业孵化园缺乏刚性编制予以规范,年所需的动态总投资超过80亿元。

五是在用地指标方面,解决土地制约问题。土地问题是项目区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基础和保证。在全县耕地红线不动摇、产业用地需求多、项目用地逐年增等多重压力下,现行土地使用政策控制越来越严格,而且土地报批时间跨度较长,成为制约镇云新区建设的一大瓶颈。

对策与建议

一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绘就可持续发展蓝图。发达地区新区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建设新区,规划是根本。一是明确思路。按照“不求大,但求精”的理念,高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完善好项目区总体规划,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在编制规划时既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又要体现出超前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既要强调节能节地、合理布局,又要高起点规划、预留适量的拓展用地,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二是合理布局。应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充分考虑项目区所在乡镇的特点和基础水平、自然资源、发展速度等因素,力争使新区建设实现最大的融合。三是分布实施。由于镇云新区建设周期长,且资金筹集难度大,因此要突出重点,细化年度任务,分阶段逐步实施。

二要拓展渠道,多元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应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项目带动、滚动发展”的思路,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多渠道解决项目区建设资金问题。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通过投资、联营、入股、控股、独资、境友好型的园区建设道路。

五要健全机制,优化服务,创造和谐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新区建设的沃土。建议县政府尽快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成立镇云新区管委会,理顺管理体制,大力优化新区建设的软环境。一是完善机构,理顺关系。出台招商、办事指南,并加大宣传力度,在方便群众咨询、办事的同时,提高镇云新区管委会的社会知名度。二是牵线搭桥,多方融资。建议政府牵头搭建好新区融资平台,有效解决新区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三是整合力量、通力协作。以“办事认真、说话算数、服务到位”的理念为新区建设提供高效、周到、快捷的政策性服务,凡涉及项目的所有审批、核准手续均由新区管委会全程代办;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成立跟踪服务小组,从企业落地、开工、建设等环节全程搞好服务,确保项目能招来、快建设、早投产。四是强化保障,打通壁垒。建立新区督查管理制度,规范执法部门行为,严肃处理破坏、阻挠新区建设的人和事;灵活运用优先用工、留地安臵等方式,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引导周边群众支持新区建设。五是加强衔接,缓解压力。切实加大与省、市和部门的衔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在新区建设方面的支持,探索缓解项目区在用地、资金、项目报批等方面的新途径。

作者:陈维智 镇云一体化指挥部办公室干部

第二篇:关于**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镇党委书记***

我们**镇地处宿迁、淮安“两市”“三县”交界处,是沭阳县的南大门。205国道从集镇中心纵贯南北。全镇辖1个居委会和8个行政村,3.2万人,其中集镇人口6251人。96年以前,集镇大多数是低矮的平房,土坯房也随处可见,并且仅有一条街可以用于集市贸易,街道狭窄、拥挤,挤占205国道经营、堵塞交通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近几年来,我镇积极响应市、县的号召,把抓好小城镇建设作为改变本镇经济落后面貌的战略措施之一,对集镇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开发。到目前,政府和居民总计投入5000多万元,已建成楼房1200多幢,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铺设水泥街道8条,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形成“四纵、四横”的新格局;建成一条商业街和一个农贸综合市场,建成钱宁商住小区和二中住宅小区,并在集镇北首205国道东侧落实一个工业集中区。集镇门面房利用率达98%,集镇区人口达1.2万人;镇区绿化面积达71.6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3.6万平方米。集镇初步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被评为省、市新型小城镇。

一、主要做法

(一)立足长远,高起点编制规划

我镇本着“立足长远、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先后聘请无锡市建筑设计院、淮阴市规划设计院、淮阴市园林规划处等单位专家到**实地勘察、论证,集思广益,构筑了**集镇“四纵四横”的建设框架,后又经过多次修订,完善了《**集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集镇区面积由原来的170公顷规划为202公顷。在编制规划上,对市场、商业街和小区布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使规划不仅符合实际情况,易于操作,又凸现长远性,为小城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快建设进度

加快小城镇建设,关键是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我镇本着政府少花钱、办实事的原则,举社会之力,集民间资本。镇政府把资金主要用于街道水泥路建设上,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导他们融资建房,并吸引本镇及外地大户到集镇建房,政府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占整个投资的15%;对于下水道、彩砖、花坛等配套设施,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一律由集镇单位和居民承担,灯箱广告由机关单位出资置办。同时,我镇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吸引外地客商搞开发,强化政府引导,吸纳群众参与投资建设,解决了政府统一建设所面临资金困难的问题,加快了建设进度。农贸大棚市场、商业一条街和住宅小区都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吸引开发商竞标兴建。原**供销社有一块场地长期闲置荒废,镇里通过引进武进客商投资300多万元,进行开发建设,建成了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大棚综合市场,建成商品房56间,面积6000平方米,铺设水泥路面1752平方米,砌设市场经营柜台324个,供电、供水等设施配套,全镇肉类、水产、熟食、干杂货、蔬菜、水果等摊点全部进棚集中经营,交易十分红火,周边县乡的群众也纷纷来这里交易,日交易额达6万多元。今年3月份,我镇又引进浙江客商对供销社长期荒废的另一块场地进行开发,兴建饮食服务一条街道,目前已即将完工。这样,不仅缓解了资金困难,还推动了城镇建设,提高了建设品位。

(三)严格管理,维护小城镇形象

我镇始终强化小城镇管理工作。首先是成立组织,设立了**集镇管理监察中队和环卫所,集镇每条街道上都配备了垃圾桶,总量达135只,配置了垃圾车和洒水车等保洁工具,集镇居民户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和“文明卫生保证书”。对于影响集镇卫生、破坏集镇公共设施者予以严管重罚。成立了由人大牵头的环境卫生督查小组,除每星期一作为定期检查外,还不定期对各单位及居民的卫生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并对检查的情况进通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曝光和处罚,实现集镇卫生管理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四)加快利用,活跃小城镇市场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镇始终把加快小城镇的利用、盘活存量资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细、抓实。提出了“五句话”口号: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进镇,用优美的环境吸引人进镇,用优惠的政策鼓励人进镇,用优质的服务感动人进镇,用强有力的手段推动人进镇。这样,不仅吸引了一大批人进镇经营,也使建起了房屋的集镇居民很快利用临街、临路的优势搞起了经营,小商品、建材、家禽交易等一些专业市场也日益活跃。

二、存在问题

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是小城镇环保问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严重滞后,没有环保设施,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城镇环境管理相对滞后,导致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较差。生产生活废(污)水任意排放,垃圾废物随意倾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和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是小城镇规划还显滞后。有的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有的开发建设方式也较为落后,综合开发率低,街景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筑物的设计都还单调,品位不高。

3是城镇功能不完善。小城镇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市场规模偏小、档次不高,金融、劳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乡镇企业的能力较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

三、对策与建议

1、要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规划小城镇时要有前瞻性,要聘请专家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产业特色和现有的建筑格局以及城镇今后的发展定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因素,留足发展空间,在编制规划时不能只考虑目前财政承受能力,应当把目光放远,对一时财政压力确实比较大的,一方面采取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建设,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战略。切忌为了追求短期政绩和眼前经济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2、要千方百计聚集镇区生产要素。农村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城镇要发展,就要有人气。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应举措确保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一是出台小城镇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于在镇区规划范围内购地建房的,在各项规费收取上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手段,更加优惠的价格,在办理证照、手续方面,要缩短批办流程,减化手续,热情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以增强城镇的吸引力。二是对农村大户房屋改建要加以控制,引导其进城镇建房购房,形成“人往街上聚、家往镇上搬”的热潮。三是加快城镇各类功能小区的规划建设。按照规划要求,尽快完善城镇配套功能,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功能区建设,提升城镇的发展水平。

3、要加强环保工作。搞好小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规划,并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工业发展等情况的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有关规划,并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针对乡镇小城镇环保问题,设立环保机构,加强执法,开展环境整治。增加投入,添置必要的环保设施。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4、要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是支撑城镇发展的基础,是繁荣城镇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首先要壮大自身的产业基础。在壮大产业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在多业并举的同时,发展龙头产业,特别是要开发本地二、三产业中具有特色的项目,不断做大做强,不仅提高镇域经济的支撑力,还可以提高地方知名度。

第三篇:关于打通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打通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打通镇位于綦江县南部,与贵州省习水县、桐梓县相邻,渝黔(万梨)公路穿境而过。全镇平均海拔高度900多米,幅员面积12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7个社区,131个村民小组,全镇户籍人口52300余人,常住人口近9万人,城镇化率达64 %。打通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盛产木瓜、香桂、板栗等。境内煤炭、铁矿石、石灰石、页岩、水能资源丰富,煤炭储藏量达15亿吨。是綦南首屈一指的工业强镇,境内有西南最大的动力煤生产企业——松藻煤电公司,另有矿山机械加工、电厂、水泥厂、砖厂等企业。

打通镇现代农业发达,商贸物流繁荣,2011年GDP实现1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00万元,是重庆市经济“百强”镇、商业示范镇、重庆市中心镇、重庆市木瓜之乡、市级卫生镇和重庆市“最具人气”小城镇。面向未来,打通镇将抢抓綦江建区机遇,全面实施城建靓镇、工业强镇、农业稳镇、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五大发展战略,倾力打造松藻煤电公司后勤保障基地和綦江南部经济文化中心。

一、主要做法

(一)立足长远,高起点编制规划

我镇本着“立足长远、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先后聘市建筑设计院、市规划设计院、淮阴市园林规划处等单位专家到**实地勘察、论证,集思广益,构筑了打通集镇“四纵四横”的建设框架,后又经过多次修订,完善了《打通集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集镇区面积由原来的170公顷规划为202公顷。在编制规划上,对市

场、商业街和小区布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使规划不仅符合实际情况,易于操作,又凸现长远性,为小城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快建设进度

加快小城镇建设,关键是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我镇本着政府少花钱、办实事的原则,举社会之力,集民间资本。镇政府把资金主要用于街道水泥路建设上,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导他们融资建房,并吸引本镇及外地大户到集镇建房,政府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占整个投资的1xxxx;对于下水道、彩砖、花坛等配套设施,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一律由集镇单位和居民承担,灯箱广告由机关单位出资置办。同时,我镇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吸引外地客商搞开发,强化政府引导,吸纳群众参与投资建设,解决了政府统一建设所面临资金困难的问题,加快了建设进度。农贸大棚市场、商业一条街和住宅小区都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吸引开发商竞标兴建。原**供销社有一块场地长期闲置荒废,镇里通过引进武进客商投资30xxxx万元,进行开发建设,建成了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大棚综合市场,建成商品房56间,面积600xxxx米,铺设水泥路面175xxxx米,砌设市场经营柜台32xxxx,供电、供水等设施配套,全镇肉类、水产、熟食、干杂货、蔬菜、水果等摊点全部进棚集中经营,交易十分红火,周边县乡的群众也纷纷来这里交易,日交易额达xxxx多元。今年3月份,我镇又引进浙江客商对供销社长期荒废的另一块场地进行开发,兴建饮食服务一条街道,目前已即

将完工。这样,不仅缓解了资金困难,还推动了城镇建设,提高了建设品位。

(三)严格管理,维护小城镇形象

我镇始终强化小城镇管理工作。首先是成立组织,设立了**集镇管理监察中队和环卫所,集镇每条街道上都配备了垃圾桶,总量达135只,配置了垃圾车和洒水车等保洁工具,集镇居民户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和“文明卫生保证书”。对于影响集镇卫生、破坏集镇公共设施者予以严管重罚。成立了由人大牵头的环境卫生督查小组,除每星期一作为定期检查外,还不定期对各单位及居民的卫生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并对检查的情况进通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曝光和处罚,实现集镇卫生管理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四)加快利用,活跃小城镇市场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镇始终把加快小城镇的利用、盘活存量资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细、抓实。提出了“五句话”口号: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进镇,用优美的环境吸引人进镇,用优惠的政策鼓励人进镇,用优质的服务感动人进镇,用强有力的手段推动人进镇。这样,不仅吸引了一大批人进镇经营,也使建起了房屋的集镇居民很快利用临街、临路的优势搞起了经营,小商品、建材、家禽交易等一些专业市场也日益活跃。

二、存在问题

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是小城镇环保问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严重滞后,没有环保设施,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城镇环境管理相对滞后,导致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较差。生产生活废(污)水任意排放,垃圾废物随意倾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和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是小城镇规划还显滞后。有的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有的开发建设方式也较为落后,综合开发率低,街景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筑物的设计都还单调,品位不高。

3是城镇功能不完善。小城镇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市场规模偏小、档次不高,金融、劳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乡镇企业的能力较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

三、对策与建议

1、要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规划小城镇时要有前瞻性,要聘请专家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产业特色和现有的建筑格局以及城镇今后的发展定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因素,留足发展空间,在编制规划时不能只考虑目前财政承受能力,应当把目光放远,对一时财政压力确实比较大的,一方面采取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建设,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战略。切忌为了追求短期政绩和眼前经济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2、要千方百计聚集镇区生产要素。农村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城镇要发展,就要有人气。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应举措确

保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一是出台小城镇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于在镇区规划范围内购地建房的,在各项规费收取上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手段,更加优惠的价格,在办理证照、手续方面,要缩短批办流程,减化手续,热情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以增强城镇的吸引力。二是对农村大户房屋改建要加以控制,引导其进城镇建房购房,形成“人往街上聚、家往镇上搬”的热潮。三是加快城镇各类功能小区的规划建设。按照规划要求,尽快完善城镇配套功能,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功能区建设,提升城镇的发展水平。

3、要加强环保工作。搞好小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规划,并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工业发展等情况的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有关规划,并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针对乡镇小城镇环保问题,设立环保机构,加强执法,开展环境整治。增加投入,添置必要的环保设施。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4、要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是支撑城镇发展的基础,是繁荣城镇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首先要壮大自身的产业基础。在壮大产业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在多业并举的同时,发展龙头产业,特别是要开发本地二、三产业中具有特色的项目,不断做大做强,不仅提高镇域经济的支撑力,还可以提高地方知名度。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关于建设农业强镇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建设农业强镇的调查与思考

调研课题人:彭金城傅正能

下辛店镇总人口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万人,国土面积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万亩,该镇位于云梦县最南端,汉宜公路、武襄铁路穿境而过,距武汉中心城区60公里、武汉天河机场5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农产品资源丰富,盛产水稻、莲藕、水禽、水产等,素有“渔米之乡”美誉。云梦将努力建成农业强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镇有责任有义务多作贡献、快作贡献!

近年来,我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初步建成优质糯稻、品牌莲藕、特色水产、大棚藜蒿、规模畜禽等五大板块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加强;累计争取国家投资1.2亿元,完成府南泵站技改、2万亩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2万亩高产农田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工程,硬化沟渠35公里、清洗主干渠18公里、新建大小泵站80多座、新修机耕桥50多座、开挖机耕路40多公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业效益逐步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强。经过发展,至2011年底,全镇农业总产值达55100万元,较上年增长13.4%;农民人均收入8875元,较上年增长14%。全镇优质糯稻常年复种面积 1

超7万亩、产量过4万吨;水产面积常年1.8万亩,产量达1.3万吨;莲藕种植面积常年1.5万亩,产量达2.3万吨。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资金投入不够,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全镇一、二、三级渠96条,全长154公里,其中一级主干渠道9条、54公里,大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淤塞严重,制约渠道进出水,亟待清洗、整修和硬化。

二、农技推广应用不广泛,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主要是农技人员缺乏,深入田间地头少,农业科技信息发布少、不准确,农民急需科学种田信息和技术辅导,特别是关于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信息。

三、农业增效后劲不足、农民增收步伐不快。主要原因在于种植效益相对较低,农村青壮年劳力资源不足,农村种养殖业缺乏人力和人才;系列农产品受市场价格影响波动较大,农作物生产受气候影响容易造成减产减收,收益风险较高。

四、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农产品深加工不够,转化增值空间不大;莲藕、水禽等农产品还没有引进相关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程度不高,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农民增收作用。

要克服目前农业发展困难,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实现建设农业强镇的目标,重点采取以下举措:

一、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结合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理顺基层自治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关系,探索更加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强化农业扶持保护体系,抓好各级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确保各类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到农户手中,使农民真正受益。继续推进和深化保险服务“三农”的作用,推进政策性生猪、水稻、农房等方面的保险,构建保障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良性生产流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保持财政支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完善健全激励奖励机制,抓好农民经济人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建设,进一步壮大广大农户种养规模,提高种养质量和水平;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利用好“一事一议”奖励补政策,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和广大农户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对农村水利投入号召,多渠道筹措资金、多途径争取项目,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新增土地整理工程,解决抗旱排涝死角问题,重点利用国家项目资金支撑,重点开展一级主干渠道清洗、整治和硬化工程,全面完成辖区96条154公里渠道清洗和硬化工程,彻底解决农作物进出水难题。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

争取省级“旅游名村”配套政策与资金支持,加快泗洲寺旅游开发利用,推动其它各村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面貌改变。大力推动农村种养业发展,巩固建设优质糯稻、大棚藜蒿、品牌莲

藕、规模畜禽、特种水产等农业板块基地,扩建元丰水产牛蛙、黄蟮繁育500亩基地和台湖生态螃蟹养殖1000亩基地,开发利用白水湖水产养殖垂钓基地、解决白水湖地区遇雨季形成涝灾的问题,精心培育大棚藜蒿产业,力求扩大种植范围至全镇、面积发展至1万亩以上。依托上述种养殖基地建设,引导广大农户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和特色农作物种植业,把下辛店建成全市最大的水稻、藜蒿、水产乡镇之一。申报成立粮食、水产、莲藕等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模式,大力加快农产品销售和流通。

三、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注重开展农业招商,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鼓励民间资本开发农业、创办农业实体,激励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大力扶持湖北德康水产公司新上系列风味鱼和桶装鱼面项目,进一步带动水产业发展;发挥元丰水产台资企业示范作用,力求年创产值3000万元,创外汇50万美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制定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积极促进耕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中介作用,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在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下,实行有效宏观调控,并积极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巩固发展优势产业,如粮食、莲藕深加工方面,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及深加工产业群,延长产业链。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下载镇云一体化工程项目建设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镇云一体化工程项目建设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XX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与思考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XX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与思考廖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全......

    平湖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大全五篇)

    平湖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城乡公交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随着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公交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老百姓的出......

    社区警务与社区事务一体化的调查与思考

    社区警务与社区事务一体化的调查与思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建设人人有责、......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深化认识 创新思路——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上)崔各庄乡望京村是地处东五环线内的典型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域面积105.6公顷,户籍人口2998人,流动人口4万余人。2009年2月......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查问卷专题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查问卷请认真填写,在相应的方框内打“√”。(部分调查可多选)1、您对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的态度是:□支持 □观望 □消极应对 □反对2、在城乡一体......

    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灵璧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 社 会 调 查 报 告题目:搞活小城镇建设提升大发展水平 ——关于高楼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姓名:杜新祥学号:0934004466282 指导教师:......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大余县樟斗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刘燕平学号:***10 摘要: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尽管城......

    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我市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张志恒 搞好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对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