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镇综合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xx镇综合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镇党委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于9月17日印发了《xx镇深入开展“访解促”活动的实施方案》,其中,安排了深入开展“走基层、接地气、访民情”调研活动。要求镇机关干部深入到村(居)、企业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切实做到“五访五问”(“访基层干部、群众代表,问发展良策;访创业能手、致富大户,问致富经验;访上访户、意见户,问问题原因;访困难户、低保户,问群众疾苦;访服务对象、管理对象,问期望需求”)据此,本人就xx镇的综合情况进行了调研,并解剖了xx、福选两个村。现就xx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村级组织建设与集体经济等方面的现状,连同个人思考的看法,归纳如下:
一、发展现状与近两年的变化
xx镇是xx西部边陲重镇,全境146平方公里,版图居全县第一,其中,林地xx万亩,耕地xx亩,水面xx亩。全镇辖xx个村1个社区,户籍人口xx万,其中,常住人口xx万左右,其他xx万人左右或常年在县外务工,或多年在外地居住,只是没转走户口。近两年,镇党政工作按部就班,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缓慢。
1、领导班子团结齐心,尽心尽力。该镇领导班子由9名党委成员组成,其中,x5人分别兼任人大主席、镇长、副镇长、政协联络处主任。年龄最大43岁,最小29岁,平均38岁。2011年换届以来,确立了“打造四祖品牌,建设旅游名镇”的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团结共事,形成了无特殊情况每周一开党委扩大会,结上周工作帐,安排下周工作的惯例,沿用党委成员包片、一般干部包村、片区工作组长协调推进工作、关键时候纪委和党政办派员督办、依据工作绩效实施奖惩等工作方法,各项工作在全县居中游水平。
2、干部队伍听鼓下桡,履职较好。镇村两级干部优劣并存,工作负荷倚轻倚重,工作业绩红绿分明。普遍是听鼓下桡,再三结帐,勉强能够完成工作任务。镇机关公务员45人,除9名领导干部外,6名工作组长负荷较重,其他30名干部虽然包村住点,但总显悠闲。镇级干部编内186人,编外10余人。大多满足于完成镇上布置的工作,主动谋发展的人不多。履行职责只能说是较好。
3、经济社会有所发展,速度偏慢。在社会发展方面,镇党委、政府在抓发展方面,两年来先后办成了十件实事:一是争取项目,拆迁了20多户农房,启动了大金塔建设;二是修缮xx水库,并正在建设xx客堂;三是投入30万元,安装镇区路灯136盏,镇区路灯全面连接;四是把龙坪自来水送到20多个村的多数农户;五是投入150万元,对叶塘街实施徽派改造;六是完成了计生服务中心整体搬迁;七是对长安湖5000亩水面进行综合改造,建设了3000亩精养鱼池;八是在xx、九房两村,为奶牛场租地1000亩,并承建了奶牛场大道;九是兴建了大庙福利院;十是投入60万元,添置了2两中型垃圾车和1辆洒水车。还有3件实事在筹建之中,即:原桥头医院开发与“一河两岸”示范点建设;连接xx老街与叶塘路的新街筹建;黄商xx连锁店;投资额达1.5亿元的沥青混合料加工企业在钱建楼村筹建。各村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库区后扶项目和向上争取项目,累计兴建垃圾池517口,购置垃圾桶2765个,添置各种垃圾运输车辆65辆,垃圾箱30个,建垃圾填埋场48处,文化活动广场23个,安装路灯65盏,绿化植树25.86万棵,清淤沟渠85.4公里,修建道路73.4公里。在经济发展方面,镇政府在原有企业中,培育出李俊机筛厂和威艾彼饲料公司两家企业进规,快岭村成功引进了1万只规模的蛋鸡场、福村引进了400头羊的养羊场。全镇继续保持打工收入占大头的经济格局。本地从业劳力11658人,外出从业人员17250人,从而取得农民人均纯收入5380元的成绩,仍然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4、民生需求。各有千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生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了解到,xx镇民生需求的主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渴望长治久安的平安生存环境,是大多数群众的愿望。虽然该镇通过签订责任状,各村经常排查矛盾纠纷,并及时化解、调处,但是盗窃、斗殴、地痞地霸的威胁,还时有发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十分期盼政府打击歪风邪气和黑恶势力,为他们保平安。第二,更多的困难群众想获得低保,并指望提高低保救助标准。对城镇低保标准比农村低保标准高出几倍,而且不少富人拥有低保,基本生活都难维持的贫困农民,很有情绪,痛恨社会不公,显失公平。第三,尚未迁移的山民渴望“移民建镇”。改革开放35年来,山区群众迁移到平原者,十之八九,而至今仍困在山区的人,本来就是智力或经济能力相对较差的,偏又遇上“一地难求”的大气候和山区就学就医困难的大背景,迁移之想,寸步难行。如:团山村胡国水,虽然目前无小孩上学,但儿子急需成家,就因为家居深山,一个个恋爱对象与子分手,该户碾转于xx、城关闲置的旧房之间,迄今尚未买上合适的房子。想迁移的山民们希望政府在镇区附近划地建房,圆迁移梦,解就学就医之困。第四,种田农民盼望政府扶助,把水利设施修得更好。尽管xx镇近两年争取了县农业综合开发和高产农田项目落户,兴建和维修了大批水利设施,但依然难满足种田农民的需求。鱼儿离不开水,农民离不开田,而种好田,水是前提。他们盼望政府出资,多修一些提水泵站,用来抗旱;多硬化一些沟渠,减少排灌障碍。第五,山区村民盼望修建公墓,集中祭奠。避免山险林深无路可走之困,避免易引燃山火之患。
5、村级组织建设,停留于有人管事的水平上。近两年,xx镇党委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开展了“基层组织建设年” “学习贯彻十八大,争创发展新业绩”、“结对帮扶”、党员设岗定责、“五务合一”、“党员星级评比” 等主题实践活动,进行了干部值班服务、民主评议与表彰、发展新党员,查处违纪党员干部等日常工作。按照“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要求,目前只能说是停留于有人管事的水平上,干部职数都不缺,能履行基本的岗位职责。在依章理事上却做得不够。比如,诸多党建方面的制度,多项是难得执行,村民自治章程也是摆设,平时理事多是干部随心所欲。在“有钱办事”上,更是捉襟见肘。
6、村级集体经济,依旧十分薄弱。全镇47个村和1个社区中,集体年纯收入过xx万元的屈指可数,也就是xx、xx、xx3村而已,除xx是“空壳村”外,xx村年集体经济纯收入只有0.2万元。以我们解剖的xx、福选两村为例。xx村债权不足30万元,债务近70万元,自身收入为零,原有的鱼池、两个老桔园、老村部房屋,早在多年前全部拍卖,闲置的校舍,一半改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一半卖给农户作住宅。实际是是个集体经济“空壳村”。福选村只有湖边20亩鱼池,年承包费0.69万元,荒山全部归各自然墩所有。平时维持运转和干部工资补差,每年开支需8—9万元,都要靠找关系向上级争取和向社会化援。这样的经济状况,势必无钱办事。福选村今年抗旱修建泵站,就靠县交通局、县农办、县一中各援助2万元,共6万元。全镇各村都修了通村通组水泥路,都兑现了干部工资,村村都是以化援作为后盾的。
二、存在问题与主客观原因
纵观xx镇的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通过分析,不难找出存在问题与主客观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任期规划的完成进度与已经过去的任期不同步,难以兑现承诺。就镇党委、政府而言,五年任期过了两年,且不说“建设旅游名镇”的大话难以实现,就三届人大一次会上宣示的“发展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开发黄龙潭、高山寺等旅游景点”,还未梦见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的影子,黄龙潭、高山寺也是原样依旧;宣示的考田河水环境整治、镇文化广场建设、集贸市场建设,也还在梦想之中;岳窑工业集中区尚未“集”来任何一家企业;修通C8路,扩大城区集市范围,似乎销声匿迹。就各村而言,2009—2011年先后编制成功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真正启动的村,廖廖无几,只有xx、吴箭楼修建了村办公大楼,其他村只是修修道路,清清沟渠、砌了一批垃圾池。
2、经济缺乏特色,工作缺少亮点。xx镇除xx街外,是传统的农业镇,看不到现代农业的气象,依旧是户户小而全,家家都种田(不含外出户),中稻当家,少量油棉。在规模种植上,得不到突破,虽然近两年成立了10多家农业合作社,大多名存实亡,意在获取国家补贴,无特色产品,无特色产业。论工作上的亮点,除了借衣作客的奶牛场,再无其他。
3、干部作风散漫,缺乏事业心与责任感。无论镇、村干部,还是村民组长,主动谋事干事的很少,被动应付消差的较多,镇干部包村住点,多半是取号挂名,到村组机会少,帮村谋划事务、解决问题不多。村干部满足于完成镇交办的事务,除了想办法筹措资金保运转、保工资外,对村内发展思考很少。在家务与工作的天平上失衡。个别村干部专注于找钱过日子,极少参与村工作,不能为村两委主要领导分担一定工作任务,没有形成工作合力。镇村干部普遍欠缺招商、办企业的能力,与新时期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共同创业”的双带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明显落伍。
4、党员素质良莠不齐,缺乏先锋作用。“党员意识”淡化、“双带”能力不强,开展党员发挥作用之类的活动较少。多数党员把自己混同于普遍群众,习惯于自扫“门前雪”,老年党员和贫困党员无能力带头,有能力的党员多数不愿带头,以致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缺失。
(二)究其原因
1、镇领导班子部分成员思想保守,朝气不足,缺乏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致不能从繁琐的应酬接待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时重点工作、重要任务不突出,影响效率和时机,没能及时把部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来解决。
2、镇村干部普遍缺乏进取心,工作动力不足。镇干部中的多数人年龄偏大,自知政治升迁无望,工资不受影响,混日子过,只签签到、开开会,工作少有激情;并且影响着近几年新招录的年轻干部,导致年轻干部产生消极情绪,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开招考等各种考试上,以跳出乡镇基层。村干部多数把村务工作当“搭头”进行兼顾,得过且过,“哪里夜了哪里宿”,能干几届算几届。主要精力却在自己小家庭的生计上。
3、集体经济薄弱,造成镇、村两级组织向心力低下。一方面,村级组织日常运转困难。大多数村无村办企业、仅有少量的山水租金,处于不仅无钱办公益事务,而且运转经费难筹的尴尬境地,村级转移支付xx万到xx万不等,由镇统一拨付,大部分村在扣除报刊、水费、计划生育罚款后所剩无几,出现连基本的组织生活会都难以维持,党的基本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另一方面,镇、干部薪酬低。尽管2012年村干部工资提了标准,主职干部年薪酬主xx万左右,副职xx万左右,却仍属很低的标准,还难难以兑现;镇干部是完全脱产的,日均工资才xx多元,只有社会上普工的一半,镇机关也和村级一样,经费捉襟见肘,给干部发的福利较少,从而造成镇、村干部普遍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既得利益比较微薄的情况下,镇村干部能够继续在岗,主要是“两诱惠一无奈”:就村主职干部而言,有两种诱惠让其在任:一是冲着名誉的虚荣,追求名声:我也曾做过一村之主,也曾风光一时,也曾帮助过许多人,也曾为村里做过一些公益事务;二是冲着村书记兼主任这个“红顶子”:“红顶子”掩罩下,对个人产业经营有诸多便利。就村副职干部和镇机关一般干部而言,安于现状当穷干部,确属无奈:一是年纪偏大,离岗外出难找到好生路,二是平生没有学到一技之长,众多的镇机关干部中,仅有一人敢于与镇党委签订合同,“下海”创业。
4、党性观念淡薄,入党动机在入党后发生扭曲。党员之所以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客观上老年党员比例较大,基本丧失带领群众创业的能力。xx镇60岁以上党员xx人,占党员总数xx人的35.9%。主观上是众多党员党性观念日益淡化,思想上很少有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烙印,入党前“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动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早已烟消云散。从而出现“党员与社员(群众),只隔一元钱(每月1元党费)”的现状。深层次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无偿为人民服务没有市场,缺乏大气候,以致正确的入党动机在入党后无形之中发生扭曲,潜移默化为个人主义、功利主义。
三、解决问题的管见与对策
1、加大干部业绩考核的力度,并运用于干部的选拔与升迁。要切实体现选拔干部德才兼备原则,注重业绩。要体现能者上、庸者让的用人导向。对于任期内未能完成任期目标的领导干部,或者任期内政绩平平的,非但不能升迁,还要使其难以“保位”。对于一般没有升迁希望的干部,提倡在目前低工资之外,允许乡镇筹资,以福利的名义设立工作优秀奖项,利诱不能升迁的干部敬业。既可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也可解决干部工资过低的问题。
2、整合资源,对规模小的行政村进行必要的合并。要解决村干部缺少工作激情、作风疲软的问题,从当前多数村干部存在的“舍我取谁”、得过且过混日子、无工作压力的现状出发,因地制宜地合并一些村,以提高村干部待遇和职位的含金量,势必能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
3、运用好国家扶持资金,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地方特色。对国家拨发的农业合作社扶持金,要实地考察,真正成为产业龙头的,才能享受,改变当前只凭执照就拨钱的弊端。当然,也包括其他惠农项目资金,也要用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方面,只有如此,方能向现代农业迈进。
4、用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城镇,通过产业支撑来繁荣城镇。xx目前的城镇现状,与历史悠久的“山码头”不相称,镇区规模与配套功能,比新兴的周边城镇要落伍好远。一方面,要破除等、靠、要的陈旧观念,树立城镇资源商品化的理念,谋划出一条“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地为宝”、“兴市生财”的城镇化之路。刚刚动工的原桥头医院开发工程,通过吸纳民资的途径,路径走得对,但愿结好果。另一方面,要形成产业支撑,来繁荣城镇。产业兴则城镇兴,城镇升级离不开产业的升级,产业升级要由城镇升级做平台,城镇升级与产业升级要相互配套。xx镇当前急需改变工业腿短的局面,一要大力发展镇工业集中区(岳窑),引导企业向工业集中区、产业功能区集聚,使工业集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风水宝地。二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要破除“保护就是发展”、拒绝客商进镇开发的闭关、保守思想,要不拘一格、不惜精力地引进各方、各类客商到xx开发资源办企业,要形成山货加工、服装纺织、粮食加工、化工建材四大特色支柱产业。三要把领导精力从计划生育中解脱出来,做到“保帽子”与抓经济两手硬,把工业集中区搞热,改变有区而无新增企业的现状,把全镇城镇化规模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此外,还要破解“一地难求”的瓶颈,想办法在xx镇区附近,搞一个类似大胜坡新农村那样的“移民新村”,既帮助贫困山民圆迁移梦,又繁荣镇区市场,避免172户xx人移居xx镇大胜坡,流失市场的失策重演。
5、打造阳光民政,力求“救济救到急时需”。一是将城镇非农业低保户的确定,象农业低保户一样,交给居民代表评选确定,让富裕户从低保待遇中走出来,让真正的贫困居民享受低保。街道社区共有居民户443户、xxx人,目前享受低保待遇者xx户,已保xx人中的xx人,月保金额xx元。人均月保xx元。最多的xx元/人·月,最少的xx元/人·月。二是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拨出一定的经费,资助山区村民建设公墓。
6、端正发展党员方向,培养社会精英入党,让村级党组织后继有能人。继2005至2009年入党市场疲软之后,近三、四年出现“党票”紧张,虽然要求入党者趋之若鹜,但缺少农村“精英”,入党者多为在职村组干部及其大学毕业的子女。应从创业能力强、发展业绩突出的农村青年创业者中,培养党员。同时,对现有党员,要创新让党员发挥作用的激励办法,把党员从普通群众中区别开来。只如此,方能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二篇: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调查与思考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调查与思考
农发办课题组
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对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发展,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课题在调查分析丽水农业综合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使农业综合开发更大程度上惠及山区百姓,作些探讨。
一、山区资源与经济状况
㈠耕地分布垂直差异大,低产田原因多样性。丽水市有耕地面积133.8万亩,其中水田121.1万亩、旱地12.7万亩。耕地从海拔6米到1400米都有分布,海拔高程250米以下、250-500米之间、500米以上耕地大体各占三分之一。耕地按坡度分,6度以下、6-15度、15-25度、25度以上大体各占四分之一。同一高程不同坡度耕地所占比例差异明显(表一所示)。由于丽水山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垂直差异非常明显,客观条件决定山区农田低产原因多样性。主要表现:盆地耕性差,受侧渗水浸渍危害,土层浅薄,漏水漏肥。高丘低山区为抗旱能力弱,“靠天田”面积大。中低山区为冷水浸渍,灌溉水温低,土壤通透性差。
㈡小流域涉及面广,数量多。丽水市有瓯江、钱塘江、闽江、福安江、飞云江、椒江六大水系,溪流纵横,源短流急,纵向比降大,洪水暴涨暴落,属典型山溪性河流。据调查:瓯江流域涉及近80%的乡(镇、街道),约三分之一的农村、乡镇居民住在这些小流域中。而小流域多数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上游山区,自然环境恶劣,防洪能力低,20-100平方公里小流域有189条,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只有20%左右小流域防洪能力达到5年一遇,形成小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年年遇灾现象。有处州粮仓美称的松阳县20-100平方公里小流域16条,其耕地面积8.2万亩,占全县51%,人口9.13万人,占全县40%,集雨面积78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6%。遂昌县5-20平方公里小流域有55条,368公里,涉及全县90%的乡(镇)。由于山区小流域面广量大,水土流失严重,丽水山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5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4.84%,而疏林地水土流失面积达2217平方公里,占总水土流失面积86.36%。
㈢小型水库山塘多,病险库比例高。丽水市有小型水库山塘1558座,其中小㈠型水库49座,小㈡型水库203座,1-10万立方米山塘1306座。小型水库山塘100座以上有6个县(区),缙云县高达470座,占全市30%。丽水市小型水库山塘多数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大多为土坝,经多年运行已老化严重,绝大部分存有各种隐患,小型水库中病险库占
53%,山塘中病险库占60%以上。山塘水库病险原因有:坝体填筑土料质量差,造成渗漏;坝体设计,施工不够规范,坝坡不稳定不安全;溢洪道防洪标准不足;坝内涵管损坏;启闭设备损坏;内坝坡风浪侵蚀严重;白蚁危害等。
㈣经济林面积大,基础设施差。2004年丽水市有水果面积52万亩,产量30万吨,产值4.4亿元;茶叶面积27万亩,产量1万吨,产值4.7亿元;毛竹面积174万亩,其中笋竹两用林面积100万亩,毛竹采伐2300万支,产笋26万吨,产值5.2亿元。茶叶、水果、竹笋产值1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2%。由于经济林基地建设投入少,标准低,路、水、电等设施建设差。据调查:松阳县水果面积7.6万亩,有机耕路的不到30%,有水利设施的不到20%,有输变电线路配套的不到10%。松阳县茶园面积7.8万亩,水利条件较好的只有1万亩。遂昌县三仁畲族乡竹林面积2万亩,需改造面积占90%。
㈤经济欠发达。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谓之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占全省六分之一。全市有九个县(市、区),195个乡(镇、街道),总人口250.66万人,农村人口194万人。2004年全市GDP264.57亿元,人均GDP10582元,不到全省人均GDP半数,有三分之二的县(市)人均GDP在万元以下,人均GDP最低的县只有6721元。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6.3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1.8%,尚有财政总收入不到亿元县。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321元,只有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半数,不到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半数的县占三分之二,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县只有2735元。
二、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实践
㈠基本情况。丽水市1996年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至今整10年,由初期的5个国家级开发县发展到全市各县(市、区),现有6个国家级开发县,3个省级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从临时到常设,人员从少到多,人员结构得到改善,全市现有农业综合开发干部职工62人,其中专职人员43人。1996年-2004年丽水市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4.6亿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投入2.96亿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投入1.64亿元。完成土地治理项目87个,治理面积69.42万亩,新建修建山塘水库391座,新建修建溪流护岸46公里,新建灌排渠道1878公里,埋设地下管道78公里,建设渠系建筑物11640处,新建修建机耕路1408公里,建设良种基地1.6万亩,造林6.5万亩,园地改造1.4万亩。建设产业化经营项目25个,其中种养项目10个,加工项目13个,市场流通项目2个。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360万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10元。
㈡主要特点。一是开发内容不断调整。1996年丽水市以建设30万亩旱粮基地项目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1997年提出开垦宜荒地和改造中低产田相结合,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1998年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2001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200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转到以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为重点,2004年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二是单项工程造价高。据5县(市、区)调查:新建溪流护岸每米单价658元,最高1112元。修建山塘水库每增加1立方米水单价8.6元,最高11.3元。新建机耕路每公里单价14.8万元,最高21.5万元。新建灌排渠每米单价106元,新建排渠每米单价最高703元。新建路渠结合型的每米单价214元,最高231.6元。且单项工程投资比例高。松阳县2000年樟溪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改造面积1.5万亩,其中新建2.3公里大型排渠,流量15.66m/S,投入资金136.2万元,占财政资金50.44%;龙泉市2003年源底溪山区小流域治理项目,治理面积0.5万亩,其中新建修建溪流护岸10.5公里,投入资金214万元,占财政资金77.54%。三是库容越小造价越高。为考虑人工工资、原材料价格因素,将下表
3划分为2000-2001年、2003-2004年二个时段,下表说明新建山塘水库随库容增加造价减少。
四是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路渠造价高于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松阳县2003年湖溪畈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湖溪至白角外横路,路长526米,宽6米,造价7.28万元,每米单价138.4元,而2003年清源坌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泮村环开发山路,路长961米、宽5米,造价18.16万元,每米单价189元,单价对比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比改造中低产田项目高36.56%。松阳县2004年望松畈改造中低产田项目,鸟井机井灌渠,40×50U型渠,长616米,造价3.8万元,每米单价61.7元,而2003年清源坌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黄坑源至岩西灌渠,40×50U型渠,长1690米,造价16.2万元,每米单价95.9元,单价对比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比改造中低产田项目高55.43%。五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比重大。如丽水市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省以上财政资金4280万元,其中无偿资金3542万元,有偿资金738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无偿资金占全市省补农业资金58.68%。㈢困难和问题。第一,补助标准偏低。新建溪流护岸单价比补助标准高出450元。新建山塘2000年每立方米库容单价比补助标准高出3.6元,按照现在人工工资、原材料价格,每立方米库容单价比补助标准至少高出10元;修建山塘水库增加每立方米水单价比补助标准高出5.6元。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耕地治理补助标准偏低。园地改造投入资金远高于补助标准。第二,工程建设存在缺位。如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农民技术培训、扶持农技服务组织等科技措施不够到位,且科技投入少,全市2000-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投入只占财政资金4.9%。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园地改造有差距。近年来,山区冷浸田改造没有很好实施,土壤改良流于形式多,灌溉衬砌渠道6米以上难实现。第三,项目没有充分整合。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土地整理项目结合建成标准农田,2000-2002年全省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71.88万亩,而丽水市只有1.4万亩,占1.95%。2000-2002年丽水市土地整理面积25.16万亩,建成标准农田19.88万亩,而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整理项目结合建成标准农田为1.9万亩,占9.51%。第四,总量规模小。据统计:2000-2004年全市6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市、区),争取省以上财政资金1.34亿元,占全省53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的6.83%,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02亿元,占全省7.79%;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0.32亿元,占全省4.92%,均不到全省平均数。2000-2004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20个,只占全省7.52%,平均单个项目省以上财政资金扶持160万元,比全省少84.7万元,且全市没有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重点项目。第五,现行政策没有用足。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印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小流域治理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坡耕地治理、沟道治理、小型蓄排水工程、成片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沼气池等工程。目前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对封山育林、沼气池建设工程未制定补助标准。第六,工作经费不足。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工程布局分散,立项调研,规划设计,踏勘测量等工作
量大,施工图设计编制量大、图多,且山区县市财政困难,安排事业费少,全省执行统一的管理费和设计承包费,对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其提取比例偏低。
三、思考与建议
㈠加大山区小流域治理力度。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丽水山区特点,必须加大山区小流域治理力度。强化规划。遵循防洪与抗旱并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保护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各小流域调查研究,分析其自然环境条件,找出问题,明确目标,以小流域为单元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扩大治理范围。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达到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的目的,必须开展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和全流域的开发性治理。因此,实施山区小流域治理项目,不应受目前规定的流域范围20平方公里以下、单个项目治理面积5000亩的限制,应以条为单位,立足规划,全面治理,如果流域大,投资多,可一个规划分年分步治理。深化治理内容。要根治小流域洪涝灾害,提高抗旱能力,发挥小流域治理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治理内容上做好三个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加强中下游治水工程和上游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改田与改园相结合,加强田间工程和园地基础设施建设;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加强现有山塘水库除险加固,水力等资源开发利用和村容村貌改善。
㈡着力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根据丽水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结合丽水山区实际,为推进丽水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上水平,要重视农业措施,加强科技推广,强化支农项目整合。大力推广和应用多孔塑料波纹管改造山区冷浸田。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改善山区土壤理化性能。通过委托业务部门,邀请专家,结合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开展讲座、现场示范指导、印发资料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群众实用技术培训。通过与业务部门签订合同或科技招投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试验示范,加快项目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通过经费补助,配备仪器设备,扶持农技服务组织和具有技术推广服务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网络,更好地为项目区农民群众及时提供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山区管道输水技术应用。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与土地整理项目相结合,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库保安、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工程等项目相结合,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与省政府确定的100条小流域治理项目相结合,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水平,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效益。
㈢拓展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外延。丽水山区山多田少、发挥山区优势,挖掘山区潜力,关键要做好山上文章,促进山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建议园地改造列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水果、茶叶、笋竹两用林是丽水山区农业支柱产业,面积大,涉及农户数量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这些经济林大部分在山上,基础设施建设差,效益不高,依靠农民自己改造园地,其经济能力难以承受。目前虽然园地改造已列入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内容,由于受山区小流域治理范围,面积限制,园地布局影响,丽水山区大部分园地没有得到改造。因此,从山区实际出发,将水果、茶叶、笋竹两用林等园地改造列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利于发挥山区资源优势,促进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议封山育林和沼气池建设列入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内容。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危害性大,将封山育林和沼气池建设列入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内容,通过以管促封和以改促封做好封山育林和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生存条件。实施封山育林,建议每个封育区面积在500亩以上,封山时间5年,封山育林每亩补助财政资金50元,其中护林员工资每亩补助15元,农户每亩补助25元,林业部门管理费每亩补助10元。农村能源生态
建设,松阳、遂昌、庆元三县普遍开展,取得成功经验。实践证明,推广猪、沼、果(茶、菜、鱼)模式,推动“一池三改”工作(户用沼气池建成8-10立方米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对全面建设生态家园,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小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建议每个沼气池补助财政资金1500元。
㈣大力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明确扶持农业产业化组织,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是新形势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树立发展意识,转变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财政有偿资金风险大,回收难,少发展不发展的观念,创新择优选项机制,选准选好项目,多报做大项目。突出发展重点。要围绕山区农业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工、流通项目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为农户提供优良种子、种苗、种禽补助或赊销,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服务,通过定单农业回收农产品,企业产生效益实行二次分配,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强化管理。既要积极报好项目,又要认真管好项目,在项目建设中,要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帮助业主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保质保量尽快建成,发挥龙头带动辐射作用。
㈤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提高补助标准。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性,施工条件差,交通不便,人工二次搬运费用高等原因,造成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造价高。为确保各项工程保质保量实施到位,促进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上水平,必须提高补助标准。建议:新建溪流护岸补助标准,从现在每米补助200元提高到400元。新建1-10万立方米库容山塘补助标准,从现在每立方米库容补助5元提高到10元,新建10-20万立方米库容小㈡型水库补助标准,从现在每立方米库容补助5元提高到8元;修建山塘水库补助标准,从现在每增加1立方米水补助3元提高到6元,耕地治理补助标准应继续提高,且山区小流域治理项目应比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高出20%,园地改造补助标准,从现在每亩补助300元提高到400元。降低山区市县财政资金配套比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及省财政厅非常重视和支持丽水山区的发展,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省补专项资金增加,对减轻当地财政支出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对丽水山区也实行低配套,但丽水山区经济欠发达,又都是革命老区,财政收入总量非常小,因此,为争取加大对丽水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又不增加市县财政资金配套,建议继续降低丽水山区市县财政资金配套比例,由目前的20%降到10%,同时,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经费,为做好、做深、做实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调查研究,规划设计,评估论证工作,配齐、配好办公设施,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应提高山区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设计承包费和管理费比例。
㈥切实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领导。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认识。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效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一项措施,同时,农业综合开发省以上财政资金又是我市支农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意义和作用,要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列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关心、支持、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作用。要经常召开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加强部门之间沟通、配合、协调,形成合力,多报、报好、做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合支农项目,争取农业综合开发省以上财政资金更多投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宣传。发挥有关部门、乡镇村干部作用,通过多种方法宣传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理解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充分
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队伍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干部职工服务意识;要不断学习,加强培训,提高干部职工业务水平;要充实人员,加强力量,与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相适应。
组长:潘建青成员:李小涛范成成执笔:金宝林
第三篇:关于**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镇党委书记***
我们**镇地处宿迁、淮安“两市”“三县”交界处,是沭阳县的南大门。205国道从集镇中心纵贯南北。全镇辖1个居委会和8个行政村,3.2万人,其中集镇人口6251人。96年以前,集镇大多数是低矮的平房,土坯房也随处可见,并且仅有一条街可以用于集市贸易,街道狭窄、拥挤,挤占205国道经营、堵塞交通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近几年来,我镇积极响应市、县的号召,把抓好小城镇建设作为改变本镇经济落后面貌的战略措施之一,对集镇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开发。到目前,政府和居民总计投入5000多万元,已建成楼房1200多幢,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铺设水泥街道8条,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形成“四纵、四横”的新格局;建成一条商业街和一个农贸综合市场,建成钱宁商住小区和二中住宅小区,并在集镇北首205国道东侧落实一个工业集中区。集镇门面房利用率达98%,集镇区人口达1.2万人;镇区绿化面积达71.6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3.6万平方米。集镇初步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被评为省、市新型小城镇。
一、主要做法
(一)立足长远,高起点编制规划
我镇本着“立足长远、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先后聘请无锡市建筑设计院、淮阴市规划设计院、淮阴市园林规划处等单位专家到**实地勘察、论证,集思广益,构筑了**集镇“四纵四横”的建设框架,后又经过多次修订,完善了《**集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集镇区面积由原来的170公顷规划为202公顷。在编制规划上,对市场、商业街和小区布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使规划不仅符合实际情况,易于操作,又凸现长远性,为小城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快建设进度
加快小城镇建设,关键是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我镇本着政府少花钱、办实事的原则,举社会之力,集民间资本。镇政府把资金主要用于街道水泥路建设上,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导他们融资建房,并吸引本镇及外地大户到集镇建房,政府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占整个投资的15%;对于下水道、彩砖、花坛等配套设施,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一律由集镇单位和居民承担,灯箱广告由机关单位出资置办。同时,我镇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吸引外地客商搞开发,强化政府引导,吸纳群众参与投资建设,解决了政府统一建设所面临资金困难的问题,加快了建设进度。农贸大棚市场、商业一条街和住宅小区都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吸引开发商竞标兴建。原**供销社有一块场地长期闲置荒废,镇里通过引进武进客商投资300多万元,进行开发建设,建成了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大棚综合市场,建成商品房56间,面积6000平方米,铺设水泥路面1752平方米,砌设市场经营柜台324个,供电、供水等设施配套,全镇肉类、水产、熟食、干杂货、蔬菜、水果等摊点全部进棚集中经营,交易十分红火,周边县乡的群众也纷纷来这里交易,日交易额达6万多元。今年3月份,我镇又引进浙江客商对供销社长期荒废的另一块场地进行开发,兴建饮食服务一条街道,目前已即将完工。这样,不仅缓解了资金困难,还推动了城镇建设,提高了建设品位。
(三)严格管理,维护小城镇形象
我镇始终强化小城镇管理工作。首先是成立组织,设立了**集镇管理监察中队和环卫所,集镇每条街道上都配备了垃圾桶,总量达135只,配置了垃圾车和洒水车等保洁工具,集镇居民户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和“文明卫生保证书”。对于影响集镇卫生、破坏集镇公共设施者予以严管重罚。成立了由人大牵头的环境卫生督查小组,除每星期一作为定期检查外,还不定期对各单位及居民的卫生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并对检查的情况进通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曝光和处罚,实现集镇卫生管理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四)加快利用,活跃小城镇市场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镇始终把加快小城镇的利用、盘活存量资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细、抓实。提出了“五句话”口号: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进镇,用优美的环境吸引人进镇,用优惠的政策鼓励人进镇,用优质的服务感动人进镇,用强有力的手段推动人进镇。这样,不仅吸引了一大批人进镇经营,也使建起了房屋的集镇居民很快利用临街、临路的优势搞起了经营,小商品、建材、家禽交易等一些专业市场也日益活跃。
二、存在问题
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是小城镇环保问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严重滞后,没有环保设施,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城镇环境管理相对滞后,导致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较差。生产生活废(污)水任意排放,垃圾废物随意倾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和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是小城镇规划还显滞后。有的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有的开发建设方式也较为落后,综合开发率低,街景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筑物的设计都还单调,品位不高。
3是城镇功能不完善。小城镇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市场规模偏小、档次不高,金融、劳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乡镇企业的能力较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
三、对策与建议
1、要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规划小城镇时要有前瞻性,要聘请专家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产业特色和现有的建筑格局以及城镇今后的发展定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因素,留足发展空间,在编制规划时不能只考虑目前财政承受能力,应当把目光放远,对一时财政压力确实比较大的,一方面采取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建设,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战略。切忌为了追求短期政绩和眼前经济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2、要千方百计聚集镇区生产要素。农村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城镇要发展,就要有人气。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应举措确保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一是出台小城镇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于在镇区规划范围内购地建房的,在各项规费收取上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手段,更加优惠的价格,在办理证照、手续方面,要缩短批办流程,减化手续,热情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以增强城镇的吸引力。二是对农村大户房屋改建要加以控制,引导其进城镇建房购房,形成“人往街上聚、家往镇上搬”的热潮。三是加快城镇各类功能小区的规划建设。按照规划要求,尽快完善城镇配套功能,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功能区建设,提升城镇的发展水平。
3、要加强环保工作。搞好小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规划,并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工业发展等情况的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有关规划,并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针对乡镇小城镇环保问题,设立环保机构,加强执法,开展环境整治。增加投入,添置必要的环保设施。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4、要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是支撑城镇发展的基础,是繁荣城镇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首先要壮大自身的产业基础。在壮大产业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在多业并举的同时,发展龙头产业,特别是要开发本地二、三产业中具有特色的项目,不断做大做强,不仅提高镇域经济的支撑力,还可以提高地方知名度。
第四篇:柏祥镇水利建设调查与思考
柏祥镇水利建设调查与思考
柏祥镇地处岳阳县东南部丘岗地带,共有山林面积61550亩,耕地面积37389亩,其中水田30246亩,旱地7143亩,由于水利基础薄弱,旱情一直是影响柏祥镇农业生产的最大的镇情。
一、概况
全镇农田主要依赖铁山、岳坊、大坳三大水系灌溉,此外还有小Ⅰ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16座,各类山塘2210口,其中骨干山塘208口。全镇共有铁山水系(崩山分干、付宝支渠、张坪支渠、兴冲支渠、顺流渠)、岳坊水系(岳坊南干、岳坊北干)和大坳渠道等主干渠道82公里;各类引水支渠200公里。
二、水利设施现状
1、灌溉渠道损毁、淤积严重。全镇82公里的主干渠道,因自然淤塞和人为损毁的有15公里,约占全镇排灌干渠总长度的18.3%。其中以大坳水库和岳坊水库灌渠情况尤为突出。在大坳水系中,到我镇金咀、文付两村渠道总长近11公里,除从杨林乡到金咀村杨渭段能基本放水外,从喻家到文付村托塘、杨五显、钟家近7公里都有较大程度的毁坏和淤积。在岳坊水系中,柏祥镇境内岳坊北干渠原来受益9个村,但由于渠道淤积损毁,能放到水的村仅7个,下游柏祥村和刘民居委会两个村已整整11年没有放到过一滴水。铁山水系状况相对较好,但也有谢全中干渠、付宝支渠、崩山分干、刘桂支渠存在放水难题,因抗旱抢水引发纠纷不时存在。另外,田间灌溉渠道毁坏淤积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普遍存在断面不规则,杂草丛生,渠底淤积,人为损坏等情况,灌排水十分困难,有的根本灌不进,排不出。
2、机埠设施老化,盗窃破坏严重。全镇原有中型灌溉机埠2处,分别位于铁山南干渠的大姚村大荆塘段和万寿村的毛山段,装机容量300KW,小型机埠12处,用作干旱时节补水作用,总灌溉面积1.2万亩。但由于养护不够,设备普遍存在锈蚀、老化的问题。有的机埠房屋破损、残缺不全,有的变压器、电动机零部件损坏,有的线路老化,有的设备被盗窃或者破坏。时至目前,如遇干旱,两处大型机埠起码要有一个月时间才能补充完整恢复供水。
3、小型水库、骨干山塘病险工程多,潜在问题大。据水利部门鉴定:截止2010年12月,全镇共有病险水库11座,其中小Ⅰ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10座,病险骨干山塘堰坝117座。近年来除维修42
座外,大部分从发现病险至今尚未完全整治好,时间最长的17年,最短的2年。这些病险工程集中为三大问题:一是大坝散浸严重。桂林小Ⅰ型水库,自2001年来出现险情,到2010年始争得上级处险计划,在今年开始动工处险。三是溢洪道断面开挖未达到设计标准,有些水库山塘在修建溢洪道时,遇到地质坚硬难以挖掘时就放弃挖掘,使溢洪道宽度和深度均未达到要求,当洪水来临时,溢洪道排洪不及,造成库内塘水位猛涨,甚至漫过堤顶。2009年周庆村新堰水库、2010年敖家村乔公水库发生的险情就是典型例子,所幸的是因处置得当才未发生过漫堤现象
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农业发展,影响到农民增产增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一是灌溉面积减少。到2010年,全镇有效灌溉面积2.7万亩,有3000多亩只能纯靠天收。二是农民负担加重,收入大受影响。一方面由于渠道不畅,渗水严重,田间急需用水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引水保水。2001年,在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面前,为安装机埠提水抗旱保苗,我镇共移动土石方15000多方,安装了4台机组共300千瓦的两台提灌机埠,同时调动各村劳力引水保水,镇财政支付两台机埠架架设费用60多万元,提水电费近10万元,受益15个村平均每村用于抗旱费用近4000元。另一方面,由于要水没有水、远水解不了近渴,大片良田只好双季改单季,水稻作物改旱地作物。2004年夏旱连秋旱期间,双季稻栽种面积只有总面积的80%,少部干旱田根本没有开秧苗门。三是纠纷频繁,影响邻里、干群关系。据因田间灌溉用水发生纠纷械斗几乎每年都有出现。2009年周庆村一群众抢水被四知村群众打伤,用去医药费0.8万元。2010年我镇大湖村与筻口村刘桂村又因放水发生争斗,造成刘桂村高荣春被打伤,事件至今尚未完全平息。每年干旱期间田间用水受阻时,不仅有的村与村、组与组、农户与农户,为争水反目为仇大动干戈,而且对乡镇干部也怨声载道,造成乡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下降。
三、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
1、认识上有偏差,大办水利的观念淡化。首先表现在领导层重防汛轻抗旱。防汛抗旱其工作要求固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但在为农民分忧方面却是同等重要。认识上的偏差,究其根源,一方面取决于防汛责任重于泰山,各级政令铁板一块,丝毫不能怠慢;另一方也取决危害的后果承受的对象不同。防汛出了问题,虽然危害的是老百姓,但承受处罚打板子是打在各级领导身上,搞不好是要摘掉乌纱帽的。而抗旱
出了问题,无非就是减产、农民减少收入,后果分散在农民身上承担,而且又是潜在的不那么明显,因而各级领导也打不了板子、受不到追究。正因为这种东西作祟,使一些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在对待防汛抗旱的问题上思想认识、具体行动判若两人。其次,认识上的偏差还表现在对待工作困难的态度上。毫无疑问,农村实行田产承包责任制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难度确实增大了许多,比如,组织上就不像过去那样一呼百应,筹措资金也因财政困难和集体经济削弱而难上加难。面对困难,在调查走访中我们感觉抱怨的多、埋怨情绪大。农户埋怨干部不管事,遇到问题绕道走,干部埋怨农民不听话、上面不给钱,水利管理单位埋怨水费收不到、人员压力大、无钱搞维护。各种利益群体,在对待困难上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基调,站在全局分析形势,寻求新的方法,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都做得不够好。例如在资金筹措上等、靠、要的思想就比较突出,在组织形式上,基本处于放任自流,一般都是小打小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几乎销声匿迹。即使按惯例每年的冬修,村组、农户是“桐油灯拨下亮一下”,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再次还表现在对待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上有偏差。无论是领导还是农民,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农业是没落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而且受资源、需求、价格等诸多因素制约,不像有些产业那样立竿见影成效显著。由于存在认识上的这种偏差,导致全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虽然每年都在搞,但总体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2、投入少、资金使用分散,劳务投入不到位。一般来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分国家投入和乡村农户投入,既包括资金投入也包括劳务投入。从资金投入的情况看:一是缺口较大,投入严重不足。由于近几年国家把水利建设的投资重点放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明显减少。镇本级财政由于是吃饭财政,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也是微乎其微。二是资金使用分散、形不成力度。在有限的争取资金中,投入不是经专家论证后,按工程需要量分轻重缓急,一次性拨足,一次性彻底整险,而是撒胡椒面、零打细敲分散使用。所造成的后果,一方面使有的工程要开工不行,不开工也不行,只好修修补补。另一方面,整治不彻底,一遇山洪就旧病复发,不仅少量投入的成效毁于一旦,有的甚至雪上加霜,病情加重。一进入汛期,则需要抽调大量人力、物力严防死守,累计浪费的资金要比一次性投放将其整险好的资金多出好几倍。尤其是出于政治性的考虑,“病险水库在汛期只能蓄一半水的政令”,就得将水放掉。
同时,从村组投入的情况看,历年来以资金形式的投入只是象征性的,而投入主体农户投劳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呈减少趋势。
3、管理严重失控、不到位。俗话说“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或者说“建管并重”。管理不好,即使再好的设施,一流的工程也会积劳成疾、百病缠身。要管理好,一靠完善的管理体制,二靠有责任心的管理人才。从调查的情况看,我镇农田水利管理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一是管理移位,责任落空。本应由水库承担的管理责任因人满为患资金匮乏管理不到位。比如岳坊水库,蓄水一半以上要用来发电增收入发工资。同时,由村、组负责管理的渠道,因受益情况不同和投入量的影响,形成要水时就管,不要水时就不管,上段没人管、下段更不管,尤其是受利益驱动,不少水库承包给养鱼专业户,承包人为了不影响蓄水养鱼,擅自将水库涵管堵死,使水库在抗旱时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汛期也无法保证安全度汛。二是体制不顺、职责不明。乡镇水利管理单位,经历了下放重组、改革、再改革的历史过程,管理权一会儿在县水利局,一会儿在乡镇政府,改来改去至今仍未达到责权明确、服务高效的目的。仍然是该乡镇管的乡镇未管,该县局管的县管难到位,其水管站的运行仍然是有职责无权利、任务多报酬少,导致工作积极性受挫,集中精力干水利的事业心、责任感受到影响。同时水利部门一方面人满为患,经领导写条子、政策安置进水利部门的人年年增加,另一方面水利建设的急需人才又相当匮缺,出点子、想办法,真抓实干的行家里手少得可怜。
四、改善水利设施现状,提高灌溉能力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紧迫性与长期性的认识。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解决农田水利灌溉作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一是县、镇两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察看渠道排灌现状,掌握全面情况,了解农民意愿,在此基础上召集有关部门和水利专家研究整治方案,确定整治时间,并以此为契机,像防汛一样建立地段清楚、职责明确、奖罚分明的责任制并纳入干部年终考核和目标管理。二是要在全镇掀起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针对存在的问题,分轻重缓急,该整险的整险,该清淤的清淤,该恢复的恢复、该更新的更新。尤其是对损毁灌渠的业主单位,要强行责令其恢复原貌。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
关心水利、大办水利的良好氛围
2、争取项目,扩大投入。一方面县、镇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要做好水利项目包装,对接中央扶农惠农政策和“十二五规划”,以农业项目建设为平台,作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加大水利项目争取和建设力度。另一方面,本级财政在财力增长的情况下,要适当增加对水利的投入比例。同时要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积极引进利用外资、农户投工投劳,努力拓宽投资渠道。
3、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一是要进一步理顺乡镇水管站的管理体制,明确其职责、权利和义务,该县管的要管好,该乡镇管的要管到位。同时要切实关心水利部门工作人员的生活困难,工资要有着落,最基本的工作条件要有保障。二是农田灌溉渠道管理移位失控的问题要根治。重点解决水库管理所人员包袱和水资源管理的“两难纠结”。乡镇要承担水费收取的任务并保证足额交纳。人员应由水利主管部门在人事改革中创新机制逐步分流。三是对不同水利设施实行分类管理,推广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对山塘堰坝的管理采用“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对中型水库支渠和小型水库灌区的管理,按照“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管理模式,实行一把锄头管水,即由协会代表负责该灌区水利设施的建设维护管理,统一负责水利工程的调水、配水、用水、节水和收费管理,这种“灌区+协会+农户”的用水管理模式,可以保证农田的正常用水,有利于水利设施的保养和维护
4、加强教育,严厉打击。一方面要大力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建议市普法办和乡镇党委在今明两年内组织科局级干部和农户认真学习《水法》和《湖南省水法实施细则》、《湖南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管理办法》、以树立广大干部和群众治水、管水、用水的法律意识,增强维护水利设施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加大打击盗窃破坏水利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对于惯偷惯盗屡教不改,造成较大损失和重大事故的,司法部门要坚决予以严惩,决不估息迁就。
农业生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根本命脉,有收无收在于水。只有我们进一步加强领导重视,加大项目投入,加强经营管理,加强教育宣传,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够得到实现。唐庆华
第五篇: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综合治税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综合治税的调查与思考(辽源-李茹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纳税人数量大幅增长,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日益复杂,随之而来的是对纳税人实施有效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仅仅依靠税务机关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对于地税部门来说,由于管辖税种较多、税源相对零散,加上对社会上的各种涉税信息掌握渠道不畅,对部分行业和个别税种,尤其是一些零散税源缺乏有效的控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影响了征管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一个以税源监控为核心内容的多部门、全方位协作体系??社会综合治税体系便应运而生。
一、当前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现状
几年来,辽源市地税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局要求和部署,以强化税源控管为切入点,以建立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为目的,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通过发动内力,借助外力,凝聚合力,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综合治税新机制,有力地推动了税收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依靠政府领导,建立社会综合治税组织体系
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范围、主要任务、工作流程、各项工作制度及各部门工作职责;成立了市社会综合治税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各区常务副区长、地税局长和主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社会综合治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地税局,由主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以街道和社区为单位,在全市成立了14个综合治税办公室,综治办主任由各街道办事处书记担任,副主任由地税干部兼任,工作人员从各街道干部中选定。目前,仅龙山区就抽调包括区人大副主任、区政协副主席、区法院和检察院副院长等5名副处级干部在内的170余人参与社会综合治税工作,为社会综合治税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领导保证。
(二)加强信息采集处理,前置地方税源监控触角
及时准确的税源信息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辽源地税局从提高税源信息的采集效率和利用水平出发,积极拓宽信息采集渠道,规范处理程序。一是协调工商、国税部门建立起“三位一体,两税一证”涉税行政审批体系。与国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实现了信息共享;开发了“户籍信息比对系统软件”,与工商部门实行微机联网,建立户籍信息“日结、周比,月核”制度,及时掌握纳税人开业、歇业、停业及注销情况。二是拓宽社会信息采集渠道。将局域网终端延伸到各街道办事处社会综合治税办公室,并安装了JTAIS系统和房屋租赁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将社会综合治税信息通过网络实时采集、录入到综合征管系统,从而保证了信息跟踪处理率和税款入库率。三是规范涉税信息内部流转和处理程序。制定出台了《辽源市地税局征收、管理、稽查工作联系制度》,明确了各管理局、稽查局、发票管理所和信息中心的工作分工和基本工作流程,提高了整体工作效能。
(三)实行群防群治,建立税源监控网络体系
实行社会综合治税根本目的在于发动全社会力量对税源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控和治理。为此,辽源地税局本着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有效措施,聚合各方面的管理资源。一是委托交通运管部门建立代征出租车、客货运输业税收。二是委托交通征费部门及各保险公司代征车船税,并开发了“车船税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版,实现了对全地区车船税征缴情况的实时监控。三是在全市普遍实施了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制度,强化了源泉控管。四是与国土资源和技术监督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定期交换土地审批和机构代码证变动等涉税信息,取得明显成效。五是在全市各街道办事处设立征税窗口,委托街道和社区代征房屋租赁业税收。六是委托国税局代征小规模纳税人代开发票应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七是与国土和房管部门加强合作,严格发票控税,对土地、房屋转让行为,没有地税部门开具的正式发票,国土、房管部门一律不予办理权属变更手续,不予发放产权证书。八是对全市双定户委托邮政储蓄银行实时批量扣税,纳税人只要在邮政储蓄网点开立存款账户存足存款,储蓄部门就能够按期代缴税款,解决了征期纳税人排队缴税问题。九是争取公安部门支持,成立了公安税侦大队,常驻地税协助查办各类偷、抗税案件,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司法保障力度,增强了税收执法刚性。
(四)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社会综合治税稳步推进
为确保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健康发展,辽源地税局坚持以制度规范行为的工作原则,先后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例会制度、涉税信息传递反馈制度、公示制度、票证管理制度、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和持证上岗工作制度等,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外,还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强化综合治税人员的业务辅导和“岗前培训”,努力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杜绝简单执法和随意执法问题的发生,保证了社会综合治税工作有序开展。
二、当前社会综合治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不健全,法制化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全国性的行政程序法,对于行政协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没有规定。《税收征管法》也只是在原则上对协税护税进行了规定,而对哪些单位和部门具有协税护税义务,采用何种形式、何种程序协税护税,相关部门和单位与税务机关都有什么权力和义务,双方违反规定应受何种追究和处罚,协税部门和单位是否应收取劳务费,协助费用如何解决等等均没有具体规定。从我省开展社会综合治税情况看,基本上都是在法律原则规定的基础上,依靠地方政府的行政力量来加以推行。这种状况可能导致如下缺陷:首先,规范社会综合治税的法律级次较低。一般是地方政府文件,且大多是地级市甚至县级政府文件,影响了综合治税的权威性。其次,社会综合治税成本较高。由于社会综合治税的具体规定没有在法律中明确,原本可以由法律一次性规定的内容则需要通过税务部门与各相关部门采取一对一协议的形式加以确定,大大提高了行政成本。再次,综合治税的规范性被削弱。由于综合治税的具体措施没有法律加以规范,各地自行出台的规章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同程度地存在原则和技术上的缺陷,此外,各自为政还往往会导致地区差异的产生。
(二)信息化支撑能力还较弱,影响涉税信息的处理能力
综观发达国家,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较广,税务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金融部门及相关单位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大大简化了涉税信息的采集交流过程。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国、地税部门之间,税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基本未实现计算机联网,“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还处于试点阶段,许多涉税信息的采集和传递还无法脱离传统方式,信息化支撑能力较弱。对于特定的涉税信息还需要特别要求相关部门协助,甚至需要税务机关专门派遣人员进驻有关部门,从而增加了信息交流的成本,降低了信息交流的效率。
(三)部门协调存在“瓶颈”,阻碍了综合治税深入开展
有的部门领导认为综合治税是一项突击性工作,只要增收目的达到了就可以,导致在工作上没有主动性,敷衍了事;有的部门认为,综合治税工作增加了工作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利益,因此,在工作联动中应付了事,缺乏主动意识;有的税务干部感觉与相关单位和部门沟通协调难度大,采集信息难,出现了畏难情绪;有的基层税务机关对社会综合治税工作依赖性过大,认为既然社会综合治税是政府领导,具体工作就应该由政府和各部门多做,工作上存在“大撒把”现象,影响了执法质量和地税部门的社会形象。
(四)社会综合治税氛围不浓,群众参与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目前,社会综合治税成员单位往往还停留在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层面,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相对较少,加上涉税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广大群众和纳税人对社会综合治税的内涵及意义知之甚少,无法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社会综合治税氛围。此外,由于涉税举报渠道不透明,举报形式相对单一,举报奖励制度不健全,影响了广大群众参与涉税综合治税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推进社会综合治税的对策思考
社会综合治税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政府组织领导、地税依法主管、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力量参与、司法监督保障、信息网络支撑”六个方面。其中,政府领导是关键,地税主管是主体,部门配合是核心,社会参与是基础,司法保障是后盾,信息技术是支撑。由此可见,社会综合治税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单纯意义上的协税护税了,而是税收征管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税收管理方式的新突破。
当前,社会综合治税已成为世界各国税收管理的普遍做法。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综合治税水平很高。他们一般都是通过立法规定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的协税护税责任和义务。因此,要顺应税源控管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切实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提升法律层次和效力,实现综合治税法制化
尽管《税收征管法》对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实现信息共享作出了原则规定,但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责任,约束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社会综合治税所涉及的部门协作主要还是依靠部门协商和政府行政手段解决,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因此,提升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法律层次就成了当务之急。一是将《税收基本法》纳入立法议程,通过国家立法来明确部门配合的义务和相应的法律责任,提高社会综合治税的法律层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在国家立法缺位的情况下,加强地方立法。这是当前比较现实和有效的做法。首先,争取省政府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地方税收保障办法》,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协税护税方面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其次,将该办法尽快上升为地方性法规,通过省人大立法,解决社会综合治税的制度保障问题,从法律制度上确保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突出政府强势领导,实现综合治税职能化
社会综合治税工作涉及到房产、公安、工商、发改、国土、质量监督等数十个部门,有的“三权在上”,有的隶属地方,职能各异,仅仅依靠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很难达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因此,地方政府的强势领导就成为推动社会综合治税深入开展的关键。一是完善综合治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社会综合治税组织领导体系,领导小组组长的级别越高越利于树立权威、协调工作,同时,定期召开社会综合治税联席会议进行统一调度,强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开展;二是明确规定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综合治税协助过程中的方法、途径、义务与职责,要求把综合治税工作纳入其部门日常工作,实行职能化管理,避免短期行为;三是明确规定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只履行协税护税、依法代征代缴税款职能,而税款征收、减免、处罚、税收保全与强制执行等税收执法权一律由地税机关行使,从而牢牢把握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主导权。四是每年根据辖区税源状况,通过政府向相关部门下达地方税收目标任务,将协税护税工作量化到具体项目和具体税源;五是协调政府督查部门定期对综合治税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并下发通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加强监督;六是明确考核奖惩。对综合治税工作得力的单位给予奖励,并在经费方面给予倾斜;对工作不力,造成税款流失的单位,除通报批评外,由同级财政部门扣减相应经费,从而调动各部门参与综合治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部门沟通配合,实现综合治税网络化
一般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在社会综合治税工作中有两方面任务,一方面是提供涉税信息,另一方面是代征代缴税款。因此,在部门协税护税过程中可以采取六种做法:一是派员制。即直接派驻人员到经常发生涉税行为的源头单位现场办公,及时准确掌握纳税人的各类涉税信息,组织税款入库,此举既方便了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又可以从源头上堵塞跑冒滴漏;二是联审制。即与发改、科技、民政、劳动保障、技术监督等具有行政许可审批权限的部门建立联合年审制度,对各类科技、福利、校办、资源综合利用等企业进行严格的资格核查,防止骗取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发生;三是代征制。即依法委托财政、公路建设、城市建设等负责支付工程款项的部门代征施工企业应纳各种税款;委托工商、房管、街道、国土、交通、体育、文化、教育等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部门代征矿产开采、房屋买卖及租赁、客货运输、集贸市场、体育及福利彩票投注站、商业演出及社会力量办学等行业的税收,做到“借力征收”,降低税收成本;四是代扣制。与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大型企事业单位等签订《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协议》,委托其代扣代缴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五是双管制。即与土地、房管、交警等部门实行“双管”制度,强化发票控税,对未持完税证或未到地税机关开具完税证明的,土地、房管部门一律不予办理权属变更手续,不予发放土地证和房产证,交警部门一律不予年检、过户;六是信息共享制。即定期与发改、工商、国税等部门交换相关涉税信息资料,建立涉税信息通报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与上述部门的网络互联互通,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实现涉税信息共享。
(四)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实现综合治税社会化
综合治税社会化管理不仅可以拓宽地税机关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更好的监控税源,而且还有助于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一是积极拓展社会综合治税网络。依托街道、社区和其他社会组织建立专业协税护税队伍,协助地税部门做好税源排查、信息确认等工作,定期反馈本辖区户籍和税源变动情况。例如,几年来,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由于绝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健全,无法实行查实征收,尽管核定征收比较简便,但是也存在不规范问题。对此,可以引导那些实力强、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参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代其办理涉税事宜。由于其具备规模效益,可以在企业付出最小成本的基础上,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为实现查实征收奠定基础,达到企业、中介机构和税务部门“三赢”的效果。二是建立社会综合治税门户网站,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交流先进经验做法,从而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促进各类涉税信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同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与社会综合治税成员单位的联系,及时汇总涉税信息,反馈有关处理结果;三是强化涉税举报,通过网络、大众传媒等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举报方式,大力推行网络举报,实行举报奖励制度,调动社会各界协税护税的积极性,形成一张严密的社会综合治税网。
(五)完善信息采集处理体系,实现综合治税规范化
通过社会综合治税网络发现的税源信息能否得到及时采集、整理和反馈,既是社会综合治税的核心内容,也是反映社会综合治税水平的重要标志。一是在涉税信息采集环节,应根据不同单位和行业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措施:针对国税、工商、金融等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部门,要有计划地推进计算机联网,建立网络平台采集信息;抽调专人专门负责房管、国土、发改委、技术监督等相关部门,及时收集有关涉税信息,在最初环节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通过社会综合治税人员采集相关税源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税机关捕捉涉税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源头控管的目的。二是在涉税信息整理环节。应根据社会综合治税信息处理的实际需要,科学设计税收征管业务岗位和流程,明确由税源管理科对采集来的涉税信息进行统一梳理、分类、处理并录入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各级征管部门和信息中心履行监督指导职能。三是在涉税信息的落实和反馈环节。一旦涉税信息转化为计税依据,各基层地税机关则迅速组织征收或委托有关单位代征代扣,从而将潜在税源变成现实收入。
(六)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社会综合治税的信息化
针对社会综合治税中涉税信息量大、信息种类多、时效性强的特点,开发应用“社会综合治税信息管理系统”,切实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海量信息处理和存储方面的优势。该系统应涵盖两个层次,一是地税机关与相关部门实现网络互通。以“金税”三期建设为契机,建议政府出台部门间计算机联网实现信息共享的指导性文件,对应纳入综合治税网络的部门、各部门提供信息范围、共享信息提供时间、部门联网费用来源等内容作出操作性较强的规定,并通过财政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以推动部门间计算机联网,提高信息共享效率。二是依托覆盖全省地税系统的计算机广域网络,以省级大集中综合征管系统为核心,将涉税信息的采取、分析、整理、传递、督导、反馈等工作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社会综合治税信息链,促进征管工作质量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