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镇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镇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
考
中共如皋市委党校“农村干部科学发展能力建设”课题组
我市是农业大市,镇村(居)干部作为领导科学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他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为了全面了解其能力状况,本课题组对我市6个镇、20多个村居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对镇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建设作出如下分析和思考。
一、我市镇村干部领导能力现状分析
我市镇干部平均年龄41.16岁,其中,35岁以下占21.2%;36—45岁占 53.3% ;46岁以上占 25.5%。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62.2%,大专学历占24.7%,中专(含高中)以下学历占13.1%。原有村定职干部共996名,总体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近年选备了345名年轻大学生村官充实了村干部队伍,有效改变了村干部的年龄和学历结构。目前,我市镇村干部队伍年龄渐趋年轻化,学历层次有明显提高,97%以上的同志都具有三年以上的任职经历,工作经验丰富,整体功能发挥较好。
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对于镇村干部而言,体现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地方经济发展规律、正确确定发展目标、大力创新发展模式、有效破解发展难题,从而领导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领。近年来,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狠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升了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总体能力。但抽样调查表明,镇村干部中有38%的人认为自身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较差;21%的人认为自身统筹协调能力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32%的人认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为欠缺;43%的人认为缺乏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24%的人认为依法执政能力不强;31%的人认为总揽全局的能力较弱。据此,我们觉得,镇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与党的要求和形势需要还有着明显的差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1.善于把握发展机遇,但探索和遵循发展规律的能力偏低。不少单位和部门领导干部能较好地把握住发展机遇,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快速腾飞,尤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广大镇村干部都能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带来的优惠政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从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的高度开展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有的仍未摆脱旧观念、旧思路的影响,习惯于用传统的方式抓发展,部分镇村干部狭隘的政绩意识浓重,所做的决策不能很好地体现本地区的实际,影响了农村的科学发展。
2.善于推进经济增长,但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偏低。有些镇村干部在推进经济快速增长方面有较强的能力,但对如何做到速度和效益相一致,特别是先做到“又好”、然后再做到“又快”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有的干部对发展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认识上,简单地认为经济增长就等于经济发展,有的也明白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性,但对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则思路不多,措施不力。
3.善于推进单方面发展,但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兼顾各社会群体之间利益的能力偏低。不少镇村领导干部注重经济建设,而对社会建设关注不够。社会事业的发展受到财力的制约,但更多受制于领导干部重视程度的制约。多数领导干部抓某一方面的能力很强,但对如何统筹协调抓发展心中无数,手中无策;讲发展,往往专注于经济增长,热心于财源建设,对农村公共社会事业的建设往往流于应付上面的要求;在协调、化解利益矛盾,应对处理突发事件和群众纠纷方面往往感到本领恐慌。
4.善于推进当前工作,但把握持续发展的能力偏低。有的部门领导干部对阶段性发展的目标、措施研究得较多,花的功夫较大,而对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考虑得较少。有的盲目上项目,对这些项目能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是否会因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是否会破坏环境等等考虑较少,个别地方甚至造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影响了可持续发展。不少镇村干部缺乏战略思维,比较突出的是不能很好地在全市甚至全国发展态势的前提下分析把握本地的比较优势,对本地科学发展定位不准,无科学发展规划,长远发展思路不清。
5.善于推进局部工作,但顾全大局的能力偏低。不少镇村干部不善于从全局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只能从自己所在的部门或自己所抓工作的利弊得失出发;一些镇村干部往往等待上级部署工作,但某项具体工作布置下来,又不能很好领会上级的宏观意图,立足全市发展认真研究和做强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和社会特色事业的事例不多。
二、影响镇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因素剖析
综合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觉得,影响和制约我市镇村干部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历史因素。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县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过去强调发展时,更多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受这种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不少干部还是习惯于用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抓发展。推进科学发展,是镇村干部面临的崭新课题,这个课题既没有现成的经验也没有规范的答案,广大干部需要从思想观念方面不断适应,从实践锻炼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切实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而这种适应和努力需要有一个过程和阶段,破除传统发展观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时间内镇村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不可能有明显的提升。
二是主观因素。不少镇村干部忙于抓经济业绩,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系统不深刻,有的虽然学了,但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领会不深不透,不善于联系实际总结工作的优劣和得失,这都直接影响了农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一些镇村干部认为所在地方经济总量少、困难多,要解决问题,还是要靠经济增长来支撑,因而强调快的一面较多,强调又好又快不够;强调经济发展的较多,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够。调查过程中听得最多的话是“像我们这样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当务之急是要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解决财政增收问题”。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镇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三是价值取向因素。当前,农村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能力存在的不足,有些与不正确的政绩观有关。有的领导干部在追求政绩过程中,考虑眼前利益的多,而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去考虑长远发展,考虑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极少数领导干部在追求政绩过程中掺杂个人私念,追求个人政绩的意识较浓,缺乏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创造业绩的胸怀。这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严重影响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
四是考核评价制度因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在全面贯彻落实,还未上升为法律制度层面,对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缺乏一整套客观评价和科学考核的制度,这种制度的缺失,使领导干部失去了导引和约束机制,不利于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镇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
镇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建设,总体上应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来抓,但同时应着眼于我市农村基层干部的实际。我们认为,我市镇村干部要从以下能力建设着手。
1.锻造思维品质,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和统观全局的能力。
一个地区能否科学发展,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的导向和牵引。农村基层干部应具有审时度势,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的思维品质,善于制定本地区战略性发展规划,善于分析实现规划的具体状况,判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和确定解决办法。基层干部处于领导链的末端,具有领导与管理的双重职能,既要决策,又要执行决策,往往易于陷入应酬和事务性工作之中,从而忽视宏观思考,特别是事关本地发展全局问题的思考。镇村干部是一个地方或所主管工作的领头羊,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倾力抓大事、议大事,避免在重大问题上出现违背科学发展的决策出台。
2.增强规律意识,提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谋发展的能力。
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规律面前,人们可取的态度是:把认识规律、遵循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这是唯物辩证法向人们昭示的基本原理。镇情、村情是发展镇村经济不可摆脱的前提条件,立足镇情、村情,扬长避短,努力寻找和放大比较优势,是发展镇村经济的正确途径。发展经济是讲求分工,讲求特色,讲求优势,讲求比较效益的,不顾本地实际,一味照搬、盲目模仿别人,或者好高骛远、急躁冒进,都只能是瞎折腾,这与科学发展是背道而驰的。镇村干部必须努力提高从实际出发,善于抓住重点,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构建本地区经济新优势的能力;努力提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条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有特色的支柱产业的能力;努力提高研究规律、展望趋势、分析并解决制约本地发展症结的能力。
3.练就协调本领,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基层镇政府、村委会承担着决策、执行双重职能,居于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确保地方发展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有效应对和处理各类事件,是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能力。首先,应正确认识当前诸多矛盾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因利益调整产生的必然现象。其次,对容易引发矛盾、问题的领域和环节,如征地拆迁、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管理人员办事不公等,要事先进行排查分析,做好预测、预案。再次,当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应从容应对,特别是“一把手”要沉着冷静、快速反应、靠前指挥、当机立断。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农村基层需要协调的内容多,要求高,难度大,镇村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善于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听民声、访民苦,用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下真功夫解决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塑造廉洁为民的基层政府形象,增强基层政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基层作决策、抓落实,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基层领导班子要善于依法行政,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领导班子成员应带头树立法制观念,杜绝以权代法、以权侵法等现象的发生。要进一步完善“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领导体制,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把各类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理顺群众情绪,解决群众难题,始终做群众的贴心人,进一步巩固基层政府的群众基础。要建立健全农村群防群治网络,全面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坚决依法打击各种社会邪恶势力和极端宗族势力,确保一方平安,努力构建一个稳定有序、公正公平和崇尚法制的和谐农村。
5.冲破传统束缚,提高领导创新发展的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国家和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就镇村领导干部而言,创新包括思维创新和管理创新。在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呈现的新形势下,各种复杂、变化的因素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以崭新的思路去对待和处理,从而开拓事业的新局面。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型资源经济要转变为知识型资源经济,镇村领导干部在管理上要实现一系列创新活动,如创新目标、创新机制、创新素质、创新价值观等,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要创新就要有胆识,不墨守成规,不为过时的旧观念、旧框框所束缚,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矢志不移地开拓前进。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善于把上级的指示精神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加强镇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1.重视和加强干部培训工作,造就学习型、能力型镇村干部队伍。
学习是跟上飞速发展形势的重要途径。鉴于此,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命题,建设学习型政党,首先必须造就学习型的干部队伍。干部能力形成的基础是知识和信息的把握,镇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前提是镇村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领导理论、管理理论和与领导、管理相关学科知识的准确把握。因此,加强干部培训,倡导镇村干部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显得极为重要。
市委要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行好干部教育培训联席会制度,定期检查落实干部轮训、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干部轮训、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关心和加强党校、行政学校干部培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好党校和行政学校在干部轮训、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开发镇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组织部门和市委党校、市行政学校应全面深入地做好干部培训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要采取分类调研和专题研讨等形式,找准影响农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问题,把握干部培训需求信息,做到按需调训和派训。在培训的具体做法上,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打牢镇村干部的理论根基。要使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培训与本市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切实解决好镇村干部中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欠缺和本领恐慌的问题。要拓宽教育培训渠道。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聘请专家讲授、选送镇村干部到一些知名高校和培训机构学习培训、组织镇村干部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等多种渠道提高培训效果。
2.强化镇村干部的使命感,激发其领导科学发展的内驱力。
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状况,根本在于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激发领导干部的内在动力,是提升其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关键。镇村干部积极探索和领导科学发展内驱力的提高,一靠引导,二靠激励。要引导镇村干部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为民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推进科学发展是全党的大局,把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推进科学发展过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谋利的过程。同时,要通过目标激励、支持激励、竞争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激发镇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其积极主动地推进当地的科学发展。
3.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促进镇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
镇村领导干部的政绩,要体现在为广大农民谋求根本利益上。要切实按照中央、省、市有关科学发展的文件精神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标准,对镇村干部的政绩进行考评,以正确的政绩导向促进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积极进取。镇村干部的政绩说到底就是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的业绩。解难题,就是要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促使各方面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办实事,就是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为农民排忧解难,解决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促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求真务实的工作力度,不断提升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镇村领导干部,破除那些违背科学发展的只对上不对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图面子不切实际的政绩观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创造真正意义的工作业绩。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正确政绩导向的形成,而正确政绩导向的形成有待于正确的评价导向和用人导向的形成。要把那些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群众公认、政绩突出、廉洁奉公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和事得到褒奖;使违背科学发展观的人和事受到惩戒。正确的政绩导向必然会促进镇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
4.澄清认识误区,提高镇村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要求澄清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几个误区:一是GDP的增长等于经济的增长。GDP和人均GDP只能粗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但不能反映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无法反映收入分配状况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社会代价及人们实际享受的福利。二是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只是一个数量的概念,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主要表现为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数量的概念,更是一个质量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经济结构改善,分配的合理以及体制的变革与完善等。经济发展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长,并以经济增长为前提;但经济增长仅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三是经济发展等同于全面发展。全面发展除了要单纯的经济发展指标外,还要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等多项指标,否则只能是不协调的、不可持续的、急功近利的“发展”。
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这就要求镇村干部必须深入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采取科学的态度,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经济政策和出台经济措施时,充分考虑客观实际的可能性和社会影响,充分估计社会承受程度,并对市场状况进行充分调研和深入分析,使之切实可行。
5.改善领导班子结构配置,塑造能力型的领导班子。
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强弱对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发挥有着重大影响,而领导班子结构的配置状况又直接关系到班子整体功能的强弱。干部主管部门应做好镇村干部的跟踪调查,摸清各类干部学识、能力、长处、性格等,认真做好镇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微调工作,尽力改善镇村领导班子的结构,特别是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经历结构。不仅注重充实熟悉现代经济、善于抓项目、善于抓落实、有综合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担任镇村领导干部,更要注重每个班子成员的合理搭配,以切实提升镇村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6.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推动镇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
调动镇村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关键在于用好干部科学发展能力考核评价体系这根“指挥棒”。对镇村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评价应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全面发展的原则。既看经济发展,也看社会保障,既看宏观决策能力,也看微观服务水平,既看执行上级要求,也看落实群众意愿,既看当前工作业绩,也看后续发展潜力。二是注重基础的原则。要根据各地的发展基础和功能定位,科学设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对客观因素和工作过程的分析,不因客观条件好而夸大干部的工作绩效,不因客观条件差而埋没了个人的作用,也不因由于客观原因没达到预期结果而全盘否定,从而激发干部集中精力抓工作的热情。三是注重后劲原则。工作绩效评价中,要正确分析显性业绩与潜在业绩的关系,正确处理工作绩效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当前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既看当前发展效果,也看后续发展能力,防止和克服干部的短期行为。四是群众满意原则。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情况如何,群众最清楚,要探索建立群众参与评价领导班子和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机制,注重群众的评价。要看镇村领导干部工作过程和创造的政绩是不是符合本地实情、是不是符合广大群众现实需要、是不是经得起历史检验、是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考核中要贯彻以人为本方针,注重对镇村干部所在地民生福祉和群众满意度的考量。要通过绩效评价,正确引导镇村干部克服热衷形式主义、“形象工程”的倾向,切切实实去做群众需要的工作,去做有利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工作。(课题组成员:薛洪、严勇军、王建华、丁国玲。执笔人:薛洪。)
第二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中共XX市委组织部调研组
根据市委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活动的部署,市委组织部成立调研组,围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专题,采取座谈、问卷、统计等方式,对区,乡(镇)、街,村、社区,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召开座谈会8场次,座谈121人;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271份,回收率96.8%;还对各级领导班子配备建设、能力结构情况进行了统计。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调研组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着重探讨了加强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我市加强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近两年,我市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建设‚两型社会‛,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大力加强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作法是: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着力提高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以科学的理论引导领导班子解放思想。组织1100多名县以上领导干部和理论学习骨干参加十七大精神研究班学习。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心组重点学习内 容,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习辅导。引导领导班子深化对世情、国情、省情、圈情、市情的认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深入的讨论引导领导班子更新观念。围绕把握好与快的关系、抢抓机遇、建设‚两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培育市场主体、改善民生、推动工作落实等7个方面内容,在全市深入开展‚思想再解放‛大讨论,推动了领导干部转思路、换脑筋,抢机遇、抓发展。以先进的经验引导领导班子开拓视野。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考察,深入与我市城市区位条件相近的昆山、新余等发达城市学习,对照标杆找科学发展差距。市委、市政府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及时提出和实施‚两个率先‛战略目标,促进了全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二)以优化结构为重点,着力建设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夯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基础。选派470名领导干部参加市以上主体班次培训;组织653名乡(镇)街、村、社区基层领导班子成员参加 ‚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专题轮训;选派200多名中青年干部、主管城市规划领导干部和基层经济管理干部参加赴浙江、上海地区外训班培训。围绕服务科学发展选优配强领导班子。进一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两次面向全省、全市公开选拔年轻领导干部17人。把善于抓发展的干部选派到抓发展岗位,从市直经济职能部门提拔一批懂工业经济和城镇建设管理的干部进入三区领导班子;从区、乡(镇)街 以及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提拔重用实际工作经验较丰富的县以上干部26人。在实际工作中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选派124名经济部门和新任职的县以上干部、乡(镇)街班子成员到东部地区党政部门和企业挂职,抽调100多名县以上干部和部分经济部门‚一把手‛进驻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现场贴身服务;选派56名各级领导干部到基层一线、信访部门挂职锻炼,抽调154名领导干部参加包案下访、征地拆迁、维护稳定等工作;选派25名县级干部、乡(镇)街班子成员到省以上单位挂职、参与武汉城市圈交流任职,抽调200多名领导干部参加抗冰救灾、抗震救灾、危机处理、‚四城‛创建工作。
(三)以制度建设为保证,着力形成促进领导班子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健全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市、区党委配备改革后新的运行机制建设,构建科学合理、高效运行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工作机制。实行党务政务公开、党内外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社会征求意见以及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有力保证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改进考评机制。认真抓好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实施和完善,建立了以岗位目标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为基础、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的工作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落实督办机制。市委派出督查组认真督查领导班子贯彻科学发展观等方面情况。全市每年都围绕不同主题,组织开展机关干部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服务活动。围绕解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 题,去年,12名市委常委、15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分别牵头开展针对性的调研活动。
二、当前领导班子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方面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
近两年,我市加大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建设力度,工作扎实,效果明显。但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三个不适应”。问卷显示,32.8%的同志认为‚一些领导干部适应能力不够强,思想比较守旧,观念更新不够快‛,27.6%的同志认为‚部分领导班子建设相对滞后,少数领导班子成员综合素质不高‛,35.4%的同志认为‚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目前领导班子在年龄、知识、专业结构方面不够优化‛,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是思维方式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有的领导干部经历计划经济年代,思维好不容易转到市场经济上来,但现在又强调科学发展,由重物轻人,转变为以人为本,重视和谐发展,思想一时转不过弯,还显得不太适应。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利益相矛盾时,存在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用传统经验处理新问题,片面地就经济抓增长率,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好与快的问题上缺乏辩正思维,单纯追求GDP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领导能力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部分领导干部能力素质存在着‚三高三低‛的‚跛脚‛现象,即抓经济的 能力提高了,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降低了;市场意识提高了,艰苦奋头意识降低了;工作能力提高了,民主意识降低了。一些领导干部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上招数不多,如在处理征地拆迁、债务化解、纠纷调解等问题上,往往出现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现象,工作成效不明显。一些班子有老化趋向,影响了班子整体能力的提升。在统计的市管75个正县级领导班子345名成员中,46岁以上的占71.9%;三区领导班子73名成员中,46岁以上的占43.8%。
三是知识结构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少数领导干部跟着感觉走,靠经验开展工作,不注重学习储备和更新知识,对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管理科学、现代领导科学和现代决策科学知之甚少。在一些领导班子中,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遇到专业性强的工作时,只能临时抓差,疲于应付,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效果也不理想。一些新任年轻领导干部存在学历层次高、动手能力低的问题。问卷显示,市直、三区、乡(镇)街领导班子成员的知识结构,属文历类的比例分别为52.1%、47.9%、51.4%,比较偏高;属经济类的都在20%左右,比较偏低。在352个村、社区班子的1484名成员中,现学历为中专(高中)以下的比例为66.6%。表明现有领导班子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知识结构都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存在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问题。
(二)“三个不符合”。问卷显示,29.1%的同志认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树立不够牢固,坚持科学发展不 够自觉‛;20.2%的同志认为‚对‘两个率先’和‘两型社会’建设理解不够深入,既统筹谋划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够‛;33.9%的同志认为‚正确政绩观树立不够牢固,缺乏长远眼光,存在‘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现象‛。31.3%的同志认为‚在干部选拔上不同程度存在重‘显绩’、轻‘潜绩’‛,26.5%的同志认为‚少数干部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影响了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
一是存在单纯追求经济指标的‚片面发展观‛。将‚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速度为中心‛。有的领导干部只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工作中把加快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能清楚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加快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辩证统一。有些领导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由于急功近利,追求单项出彩,个别地方存在 ‚一任的政绩、几任的包袱‛问题。
二是存在沿袭先发展后规范的‚‘后科学’发展观‛。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鄂州发展不够,何谈建设‚两型社会‛?一些发达国家、发达地区走过的都是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鄂州也应该先发展,‚后科学‛。在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方面对系统性、配套性、协调性重视不够,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偏离科学发展轨道,粗放有余,精细规范不足,存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抓经济发展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现象。
三是存在重‚表‛轻‚里‛的‚务虚发展观‛。重领导轻群众,少数领导干部重视短期快速发展的‚政绩工程‛,乐于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工程‛,把上级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忽视群众的基本诉求,不热心解决群众关心的下岗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入学就医等民生问题,群众感情、观念、意识比较淡薄。重眼前轻长远,对阶段发展的目标、措施研究较多,花的功夫较大,而对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考虑的较少,个别地方长期停留在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上,靠土地生财、靠拼资源换来一时发展,造成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
(三)“三个不到位”。问卷显示,23.9%的同志认为‚工作作风不够务实,一定程度上存在形式主义‛;30.9%的同志认为‚执行落实能力不够强,抓工作落实的手段和方法不够科学有效‛;35.0%的同志认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机制不够健全‛;29.8%的同志认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考核落实不够到位‛,削弱了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贯彻落实科学观是中央的事,至少也是市委、市政府的事,与本人本地关联不大,基层的同志主要是抓经济发展,维护一方稳定,解决群众吃饭问题。个别领导干部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风险很大,难度也很大,难以见成效,弄不好还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存在‚只求保险、怕担风险,只防出错、不求创新‛的 思想。工作中常常表现出‚三怕‛:怕失误担责任,怕失策受损失,怕失败丢‚帽子‛。有的领导干部有畏难情绪,对经济社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尤其是比较棘手的困难,存在无所作为的思想。这些思想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不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势必打折扣。
二是行动不到位。有的领导班子口头上表态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行动落实上不够到位。工作不在状态,甘当‚守摊班子‛,‚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守到一定时候、一定资历,找个机会走人,能提拔更好,不能提拔就调个轻松的工作。有的领导干部,虽然有所行动,但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现象,对‚两型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不感兴趣,不想研究,不愿作为。有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在决策时不能正确地把上级要求和指示与本单位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盲目决策、随意决策、武断决策,难免决策出现失误,‚前头栽树、后头挖树,前任做房、后任拆屋‛,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是考核不到位。虽然我们对考评指标不断进行调整修改,但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仍有一定距离。现有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涵盖比较广,量化仍不够,偏重于经济指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等方面,对民生问题、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考核不够具体,比较难以客观准确反映被考核对象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工作实绩。在思想状态、工作作风、创新意识,以及不同届领导班子工作连续性考核等方面 还存在局限,难以客观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全面情况。对依法行政、民主决策的要素在考核中未予充分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考评的导向作用。
三、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对策及措施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全面进入发展快车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大力提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为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提供思想保证。
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认真思考和回答‚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等实践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化成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使我市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二是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在解放思想中开拓创新。进一步深化‚思想再解放‛大讨论,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做到‚五破五立‛:破除单纯追求速度、忽视质量效益的思想,树立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观念;破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协调发展的思想,树 立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观念;破除小进即满、未富先安的思想,树立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观念;破除封闭保守、坐井观天的思想,树立海纳百川、开放开明的观念;破除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思想,把全市力量凝聚到科学发展上来。抢抓‚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先行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大胆破解深化改革中的难题,勇于消除体制机制性的障碍。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到沿海沿边、先进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在思考汲收碰撞中找出一条适合推进鄂州科学发展的新路。
三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根据中央、省委的要求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求真务实,少搞形式,把解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科学发展机制作为活动的关键来抓。精心设计活动步骤程序,突出实践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喜闻乐见、具体管用的学习活动,丰富实践载体;认真清理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文件规定,认真整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提法作法,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提供组织保证。
一是抓好干部培训锻炼。坚持干部教育培训与提高干部理论素养相对接,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相对接,引导和帮助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解决在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不断 提高把握工作大局、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引领群众前进的本领;与促进干部全面成长相对接,加强领导干部的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知识、市场经济知识、高新科技和信息技术知识、民主法制知识、社会管理知识、现代领导科学知识,以及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的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干部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继续选拔一批年轻领导干部到到基层一线磨炼成长,着力在经济主战场、服务群众工作中和矛盾集中的地方锻炼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是优化领导班子配备。着眼于未来十年、二十年鄂州经济社会发展,以选好配强‚一把手‛为工作重点,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统筹抓好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既考虑素质、能力、专业结构上的合理性,又考虑个性特点、工作阅历上的互补性;根据不同领导班子的职责要求,选配一定数量、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特长的专业性领导干部充实进去;注重班子梯次建设和交叉任职,力求让每个领导成员在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工作,实现干部资源的优化组合、科学配臵;加大各级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领导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探索按专业分类培养选拔后备干部的新举措,抓紧建立熟悉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社会工作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后备人才库。
三是围绕科学发展用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准选人,用推进科学发展实绩突出的人。对那些在引领科学发展上有能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 信得过的干部,要打破常规放手使用;对那些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在领导科学发展上有潜力的年轻干部,要为他们打造‚上‛的平台;对那些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有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基层干部,要及时充实到相应层次领导班子和各级机关部门;坚持为科学发展选人才、配班子的干部交流导向,拓宽‚三支队伍‛之间的交流渠道,把最能抓发展的干部交流到发展最需要的岗位;探索领导人才的引进方式,有计划地从市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引进综合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强、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进入各层次领导班子任职。
(三)不断完善科学决策机制,为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提供机制保证。
一是完善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执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进一步建立决策公开和公布制度,推进党务政务公开,重点建立和完善党内外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社会征求意见制度。进一步完善讨论决定制度,对重要干部使用、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问题决策实行票决制。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二是严格执行 ‚阳光决策‛。任何一项决策都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把决策目标和决策方案建立在主客观所允许的基础上,切实可行、力所能及。做到没有调研论证不设计方案,没有两个以上可供比较选择的方案不研究,没有经过充分的集体讨论不决策。在做出事关全局、事关国计 民生等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中,必须实行‚阳光‛操作,要将决策事项的目的、目标、风险、效益、成本等重要信息公开。不仅要在内部充分发扬领导集体的民主,而且要在外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专家意见。要将决策的过程和执行情况、预期效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建立决策落实机制。决策一旦做出,必须集中力量抓好落实。要将工作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人。注重跟踪决策执行情况,及时反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科学调整,正确应对,确保决策的顺利实施。要把科学决策上升到法规层面,为领导班子依法决策提供依据。建立违规决策追究制度,对违背科学发展观作出随意决策造成的损失,要依法追究责任;对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四)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为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提供制度保证。
一是完善考评指标体系。紧扣我市‚两个率先‛和‚两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建立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导向性,考核指标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体现全面性,在注重实绩考核的基础上,全面了解领导班子的政治方向、精神状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驾驭全局、协调利益关系、务实创新的能力;体现针对性,在注重设立经济指标的同时,增设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指标,强化对节能、减排、降耗,社会和谐、公平、文明等方面的工作考核,完善绿色GDP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干部评价主体的代表性,加大群众满意度的权重;针对不同的岗位职责,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区别考核不同发展基础地区的干部,考察同一主体的纵向发展、潜在发展实绩情况。
二是完善考核评价办法。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民意、实绩公开等形式,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干部实绩考核中来;通过建立实绩数据库,把干部任职考察、换届考察、届中考察、考核实绩信息记录在数据库中,在对比分析中考核实绩;通过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地察看考察干部实绩,以及多层次、多侧面地了解考察干部的现实表现,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把定量考核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把考核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方位以及创造业绩的可持续发展考量,进行综合分析,全面地、历史地、正确地评价考核对象的实绩。
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激励力度,把实绩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调整和配备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重要依据,以实绩论优劣,以实绩定升降;加大约束力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造成的工作失误,要严肃追究责任,情节恶劣严重的要承担刑事责任。建立无为问责制度,对推进科学发展实绩平庸者,要敢于淘汰出局,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让的良好氛围;加大监督力度,对各级领导班子实行经常性的监督管理,重点督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情况,及时纠正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行为,严防‚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为推进鄂州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篇: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调查与思考(本站推荐)
XX区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调查与思考
村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核心要素,也是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农村工作执行力的根本保证,直接承担着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重要职责。在新形势下,不断激发村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释放村干部的工作活力,切实形成“劳有所得、退有所养”的激励保障机制,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动XXXX重点治理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农村党建工作应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为此,我们深入XX区乡镇村组,对当前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现状表现
XX区现有XX个乡镇、X个指挥部,XXX个村民委员会,村干部1356人,村干部平均年龄47.1岁,高中以上的959人,占70.7%。近年来,XX区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要求和XXXX重点 治理的目标任务,按照“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具体标准,大力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批思想解放、视野开阔、富有创新精神的村干部队伍。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村干部队伍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但在具体工作中由于待遇偏低,奖惩不力,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在XXXX重点治理这样难度大、责任重的工作中,应付工作、消极怠慢的现象普遍存在,逐渐显现出了不稳定的苗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村级岗位的吸引力不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级岗位已经丧失了过去一流人才趋之若鹜的吸引力:经济外向型特点越来越显著,农民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农民对村级组织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弱化,村级岗位失去了精神统治的神圣光环;村干部的个人职业发展路径狭仄,政治激励不够,村级岗位失去了政治引力的诱人色彩;从事其它职业的比较效益明显,村干部职业收入相对较低,在村上任职会影响到个人产业的发 展,村级岗位失去了经济利益的有效支撑。以XX乡XX村为例,全村总人口952人,其中20岁以上、60岁以下、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78人,这些人中常年外出务工的33人,忙于经营自家产业、对村级岗位没有意向的16人,经济条件不好、怕担任村干部影响家庭收入的23人,对村干部岗位有兴趣的6人,占7.6%。
二是村干部的荣誉感不强。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指导下,工作环境、群众认识、评价体系的剧烈转变,使村干部的荣誉感普遍降低:随着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公开化、平等化,农民办事的程序更加规范,村干部丧失了一些过去令人羡慕的特权;村民民主自治进一步深化,农民自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民主平等的要求日益强烈,村干部失去了受人尊重、被人抬举、高人一等的良好感觉;村干部的工作更多地由管理转向服务,服务态度和人脉关系的融洽程度成为农村社会评价村干部工作的重要依据。村干部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够,岗位荣誉感不足,严重影响了村级事业自主谋划和自我发展。我们分片对XX、XX、XX等18个乡镇的68名村干部进行了座谈交流,认为当村干 部很自豪,乐意把村干部当成一种事业来对待的不足20%。
三是开展工作的主动性不强。随着村级组织工作职能和决策方式的转变,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有所下降,开展工作的主动性明显不够:近年来,农村民主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参与评价村干部工作和村级事务的要求强烈,村干部失去了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的集中权力,议事难、执行难成为村级事务管理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与其“说了不一定算、定了不一定办”,还不如干脆不去管,这种心理因素在村干部中普遍存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村干部处在中央政策、地方政府利益和农民个人意愿矛盾的焦点上,责任大、权力小,农村工作的新形势使村干部觉得无所适从、不好开展工作,产生了迷茫感;部分农民小农思想较为严重,对村干部不尊重、不理解、不支持,持怀疑否定态度,一些宗族势力故意刁难妨碍村干部工作的开展,负面因素的影响让一些村干部产生了退缩感;村级组织普遍有欠款借债,财政转移支付的办公经费严重不足,税费改革后,大部分村没有村级集体积累,发展后劲不足,影响和制约了村干 部工作的主动性。据统计,全区村级组织中,有各种贷款欠款的村占到了65%,每个村每年仅有转移支付的办公经费5000元。
四是重点工作的推动力不强。日光温室建设等重点工作,是XX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XX重点治理的重要举措,工作的推进涉及农村和农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区域利益之间的矛盾,压力是空前的、难度也是空前的。村级组织和村干部作为农村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主要力量,对推动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全区日光温室建设任务24670亩,已建成墙体13550亩(不包括温棚养殖面积),已扣棚7943亩(不包括温棚养殖面积),已定植5148亩(不包括温棚养殖面积),与市区年初确定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村干部思想认识不清、措施办法不多、推动工作不力所造成的:一些村干部对重点治理工作思想认识不到位、执行态度不坚决,存在信心不足、等待观望和拖等靠要的思想,在重点治理中一遇到困难就出现畏难情绪,一碰钉子就心灰意冷、消极应付;一些村干部工作中畏首畏尾、怕担风险、怕担责任,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 责任,客观条件讲得多,主观上不积极努力,不深入做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一些村干部在日光温室建设中不能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过分夸大,以个别现象代替普遍现象,影响了工作推进。据统计,目前,全区村干部中已经搭建日光温棚的471人,占村干部总数的34.7%,村干部没有建棚的村168个,占村级组织总数的37.4 %。
二、影响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原因分析 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状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报酬待遇与工作强度不相符,“劳有所得”无法满足。村干部从事的工作处于最基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干部这个“官”虽小,管的事却不少,从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到千家万户的安危冷暖;从重点治理、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到邻里纠纷、婆媳矛盾、夫妻口角,什么都得干,样样都得管。特别是开展XXXX重点治理以来,各项任务特别重,工作压力相当大,村干部好话说得千言万语,工作做得 千辛万苦,办法想到千方百计,任务指标还是难以完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村干部的报酬待遇一直比较低。目前,我区村干部的误工补贴为每人每年3000元到5000元不等,平均为3600元。尽管近几年,村干部的报酬待遇逐年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今年XXXX重点治理各项工作任务极其繁重,而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标准不断提高,村干部普遍认为工作压力大、报酬待遇偏低,与实际付出不相适应。
二是政治待遇与个人期望不相符,“干有所盼”无法解决。普通农民从走上村干部岗位之日起,村级组织这个特殊的岗位就赋予他们以特殊的双重身份:村干部是农民,又不是纯粹的农民;是干部,又不是标准的干部。村干部和农民一样,有自己的承包地、生产资料、经营项目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经济收入,不列入国家公职人员序列,不享受国家干部所具有的工资福利、医疗养老等待遇。村干部又与农民不一样,从国家领取误工补助,履行国家公职,手中多少有一点公共权力。可是村干部享有的待遇是不稳定的,是 与村干部岗位相联系的,一旦离开这个岗位就什么都没有了。村干部有付出,也希望得到政治回报,希望在政治上能得到认可,享受待遇。而这种客观上亦“官”亦民的不稳定身份,造成了村干部对未来预期的降低,村干部作为一种职业来说发展空间狭小,没有什么盼头,村级工作无法当作一种事业来奋斗。
三是养老待遇与发展趋势不相符,“退有所养”无法保障。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各类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解决了社会各类群体的养老问题。村干部作为一个有着亦“官”亦民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心有不甘,迫切希望政府能够解决养老问题。去年以来,XX区建立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为在职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退养矛盾,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但由于只解决在职村干部的养老保险,并且政府补贴的部分也只限于在职期间,不仅引发了许多离任村干部的上访问题,也使在职村干部产生了疑虑:在任时由财政补贴一部分,自己就能交剩余部分;离任后财政不再补贴,自己全额交纳比较困难。而且目前情况下,大多数村干部在职时间不是过长,一旦离任,他们大多数选择 不再续保,会提前兑出养老保险金。这样,村干部退有所养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四是工作要求与工作能力不相符,“业有所成”无法实现。当前正处于农村改革发展和XXXX重点治理的关键时期,特殊的形势任务对村干部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村干部不仅要有较强的文化素质,较高的个人威望,要需要有统筹协调的实际领导能力。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需要把农村一流人才留在村干部的工作岗位上。而目前,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兵团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2007年XX区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约22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0 %,20-50岁的占86%;留守人员中妇女、学生和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67%。一些留在农村有致富主业的致富能人,由于怕影响自己事业发展,不愿意担任村干部。这样,担任村干部的人中,一流人才很少,一些村甚至面临选不出村干部的尴尬困境。特别是今年日光温室建设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部分村干部不堪负重,无法胜任,主动选择辞职。经调查,今年年初,在落实XXXX重点治理各项工作任务时,提出辞职的村干部就有18名,占总数 的1.3%(其中:书记兼主任4名,书记3名,主任5名),因工作压力大辞职的12名,占村干部总数的0.9%。能力素质影响了村干部作用的发挥,使一些村干部无法在村级岗位上有所作为。
三、增强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思考
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XXXX重点治理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完成XXXX重点治理的历史重任,需要依靠村组干部,发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这是落实工作的主体。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融入农村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的蓬勃活力,发挥他们在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中的聪明才智。
一要实行结构工资财政统发制度,形成奖惩分明的工资发放机制。2006年,我们制定了《XX区村干部工资报酬管理办法》,把村干部工资分为工龄工资、职务工资、基础工资、奖励工资等四部分,由于工资差距较大、操作较难,绝大多数乡镇没有严格执行。下一步,要根据村干部的岗位职责、兼职情况和村组规模等综合因素,适当考虑村干部的工作时间、学历等因素,分档次、分类别,建立统一的村干部工资标准,进一步完善《XX区村干部工资报酬管理办法》并严格督促执行;公开村干部工资发放标准,公示村干部工资实际发放情况,接受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监督;实行村干部工资财政专户统发制度,将村干部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奖励工资两部分,基本工资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和工龄工资,由乡镇按《办法》的要求,年初核报村干部工资标准,财政专户按月统发,村干部持工资卡按月领取,奖励工资由乡镇年终按考核结果上报,财政专户核发,确保村干部工资能够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财政专户要监管村干部工资发放标准,对未按《办法》要求实行结构差别工资标准的,一律不予核拨,进一步明确“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不干不得”和“奖勤罚懒”的村干部报酬发放原则,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要建立重点工作重金奖励制度,形成注重实绩 的利益导向机制。要形成区上考核村一级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的办法措施,由专门的部门,对日光温室等一些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在全区层面上进行评价;建立重点工作重金奖励制度,每年奖励20-30个经过实地考核评价,重点工作成绩突出、考核排序靠前的村,每村奖励10000-20000元,允许作为村干部个人奖励资金,通过实实在在的利益,激发村干部干好重点工作的热情,激活他们实实在在抓工作、促发展的动力;建立长效的重点工作奖励制度,形成村干部重视重点工作的利益导向机制,实行“活人死奖金”,杜绝因一年优秀而长期享受奖励的负面影响,将村干部工作的优秀与否,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增强奖励的实效性。
三要建立特殊贡献破格任用制度,形成建功立业的政治激励机制。村干部录用公务员是把双刃剑,能否调动工作积极性,关键看如何利用这一政策资源。村干部录用不同于一般的公务员考录,我们考录的目的是奖励那些埋头苦干、工作业绩突出的村干部,激励广大村干部队伍向他们学习,从而形成注重工作实绩、崇尚建功立业的工作氛围。所以,录用村干部不 应以考为主,而应该把工作实绩作为最重要的标准。表彰村干部一年的突出成绩,重金奖励制度就足够了。如果把录用公务员作为激励村干部的一种手段,我们更应该从长期地、动态地角度来衡量一个村干部的工作实绩。要建立特殊贡献破格任用制度,对于任期内在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促进思想解放等方面工作实绩突出、有特殊贡献的村干部,在经过综合考核、广泛考察,在当地群众认可同意的前提下,可考虑录用公务员或聘用事业干部,但一般仍应留在村干部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对于那些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抵制歪风邪气、敢于见义勇为等方面表现突出、有特殊贡献的村干部,也要考虑享受公务员或事业干部待遇,以彰显社会主义道德力量,在农村形成弘扬正气、建功立业的良好氛围。
四要完善养老保险长效投保制度,形成规范有序的养老保障机制。进一步修改完善《XX区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适当提高政府补助比例,降低村干部自己交纳部分的压力;扩大村干部参保范围,将过去在村级岗位上工作10年以上的村干部全部纳 入,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对离任村干部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办法措施,在大部分参与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对不能参保的给予适当补助;改革村干部养老保险在职政府补贴、离任不补贴的方式,按村干部年龄、工龄确定政府补贴的标准和年限,一般要延续到离任后5年以上(离任后补贴标准可按规定降低),鼓励村干部离任后继续参保,切实形成长效投保制度,不断提升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参加村干部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有效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五要建立培养教育关爱扶持制度,形成以人为本的工作动力机制。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制度,从致富能人中吸引人才,为村级组织发展储备后续力量;建立完善村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将村干部教育培训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坚持每年轮训一遍村干部的做法,邀请工作年限较长、工作业绩突出的村干部实地授课,开展全区范围内村干部工作经验交流活动,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村干部到省内外发达地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建立村干部关爱扶持制度,关心村干部的个人生活,每年组织慰问一批离任村干部,乡镇 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开展与村干部的交流谈心活动,在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给予关心,在发展产业、建设项目方面给予支持,动员帮助他们在做好村级事务的同时,积极创业发展,带头致富;在工作上,乡镇党委、政府既要“交任务、压担子”,又要“出主意、想点子”,还要“出实招、解难题”,切实帮助村干部做好工作,激发他们勇于攻坚、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活力。
第四篇:关于**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镇党委书记***
我们**镇地处宿迁、淮安“两市”“三县”交界处,是沭阳县的南大门。205国道从集镇中心纵贯南北。全镇辖1个居委会和8个行政村,3.2万人,其中集镇人口6251人。96年以前,集镇大多数是低矮的平房,土坯房也随处可见,并且仅有一条街可以用于集市贸易,街道狭窄、拥挤,挤占205国道经营、堵塞交通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近几年来,我镇积极响应市、县的号召,把抓好小城镇建设作为改变本镇经济落后面貌的战略措施之一,对集镇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开发。到目前,政府和居民总计投入5000多万元,已建成楼房1200多幢,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铺设水泥街道8条,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形成“四纵、四横”的新格局;建成一条商业街和一个农贸综合市场,建成钱宁商住小区和二中住宅小区,并在集镇北首205国道东侧落实一个工业集中区。集镇门面房利用率达98%,集镇区人口达1.2万人;镇区绿化面积达71.6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3.6万平方米。集镇初步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被评为省、市新型小城镇。
一、主要做法
(一)立足长远,高起点编制规划
我镇本着“立足长远、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先后聘请无锡市建筑设计院、淮阴市规划设计院、淮阴市园林规划处等单位专家到**实地勘察、论证,集思广益,构筑了**集镇“四纵四横”的建设框架,后又经过多次修订,完善了《**集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集镇区面积由原来的170公顷规划为202公顷。在编制规划上,对市场、商业街和小区布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使规划不仅符合实际情况,易于操作,又凸现长远性,为小城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快建设进度
加快小城镇建设,关键是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我镇本着政府少花钱、办实事的原则,举社会之力,集民间资本。镇政府把资金主要用于街道水泥路建设上,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导他们融资建房,并吸引本镇及外地大户到集镇建房,政府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占整个投资的15%;对于下水道、彩砖、花坛等配套设施,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一律由集镇单位和居民承担,灯箱广告由机关单位出资置办。同时,我镇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吸引外地客商搞开发,强化政府引导,吸纳群众参与投资建设,解决了政府统一建设所面临资金困难的问题,加快了建设进度。农贸大棚市场、商业一条街和住宅小区都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吸引开发商竞标兴建。原**供销社有一块场地长期闲置荒废,镇里通过引进武进客商投资300多万元,进行开发建设,建成了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大棚综合市场,建成商品房56间,面积6000平方米,铺设水泥路面1752平方米,砌设市场经营柜台324个,供电、供水等设施配套,全镇肉类、水产、熟食、干杂货、蔬菜、水果等摊点全部进棚集中经营,交易十分红火,周边县乡的群众也纷纷来这里交易,日交易额达6万多元。今年3月份,我镇又引进浙江客商对供销社长期荒废的另一块场地进行开发,兴建饮食服务一条街道,目前已即将完工。这样,不仅缓解了资金困难,还推动了城镇建设,提高了建设品位。
(三)严格管理,维护小城镇形象
我镇始终强化小城镇管理工作。首先是成立组织,设立了**集镇管理监察中队和环卫所,集镇每条街道上都配备了垃圾桶,总量达135只,配置了垃圾车和洒水车等保洁工具,集镇居民户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和“文明卫生保证书”。对于影响集镇卫生、破坏集镇公共设施者予以严管重罚。成立了由人大牵头的环境卫生督查小组,除每星期一作为定期检查外,还不定期对各单位及居民的卫生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并对检查的情况进通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曝光和处罚,实现集镇卫生管理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四)加快利用,活跃小城镇市场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镇始终把加快小城镇的利用、盘活存量资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细、抓实。提出了“五句话”口号: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进镇,用优美的环境吸引人进镇,用优惠的政策鼓励人进镇,用优质的服务感动人进镇,用强有力的手段推动人进镇。这样,不仅吸引了一大批人进镇经营,也使建起了房屋的集镇居民很快利用临街、临路的优势搞起了经营,小商品、建材、家禽交易等一些专业市场也日益活跃。
二、存在问题
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是小城镇环保问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严重滞后,没有环保设施,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城镇环境管理相对滞后,导致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较差。生产生活废(污)水任意排放,垃圾废物随意倾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和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是小城镇规划还显滞后。有的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有的开发建设方式也较为落后,综合开发率低,街景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筑物的设计都还单调,品位不高。
3是城镇功能不完善。小城镇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市场规模偏小、档次不高,金融、劳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乡镇企业的能力较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
三、对策与建议
1、要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规划小城镇时要有前瞻性,要聘请专家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产业特色和现有的建筑格局以及城镇今后的发展定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因素,留足发展空间,在编制规划时不能只考虑目前财政承受能力,应当把目光放远,对一时财政压力确实比较大的,一方面采取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建设,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战略。切忌为了追求短期政绩和眼前经济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2、要千方百计聚集镇区生产要素。农村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城镇要发展,就要有人气。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应举措确保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一是出台小城镇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于在镇区规划范围内购地建房的,在各项规费收取上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手段,更加优惠的价格,在办理证照、手续方面,要缩短批办流程,减化手续,热情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以增强城镇的吸引力。二是对农村大户房屋改建要加以控制,引导其进城镇建房购房,形成“人往街上聚、家往镇上搬”的热潮。三是加快城镇各类功能小区的规划建设。按照规划要求,尽快完善城镇配套功能,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功能区建设,提升城镇的发展水平。
3、要加强环保工作。搞好小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规划,并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工业发展等情况的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有关规划,并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针对乡镇小城镇环保问题,设立环保机构,加强执法,开展环境整治。增加投入,添置必要的环保设施。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4、要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是支撑城镇发展的基础,是繁荣城镇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首先要壮大自身的产业基础。在壮大产业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在多业并举的同时,发展龙头产业,特别是要开发本地二、三产业中具有特色的项目,不断做大做强,不仅提高镇域经济的支撑力,还可以提高地方知名度。
第五篇: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2007-12-12 19:13:5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2)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在领导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以及这种本领所能达到的程度。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我们党在执政活动中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关系的能力。因此,党的执政能力根本上要看整体,关键要看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基础要看党的
基层和广大党员的素质。
一、我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来抓,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注重提升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以2001年市委换届、市级机构改革和2002年市级领导班子换届、乡镇换届为契机,县(市、区)、市直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据统计,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共174名中,30-45岁的110名,占73.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42名,占87.4%。二是重视提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党委(党组)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领导干部脱产培训制度和在职自学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读书笔记定期抽查制度和政治理论
水平考核制度,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据统计,1998年以来,先后选送了18名和539名后备干部分别到省委党校和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班学习,48名乡镇党委书记到省委党校参加培训。举办了5期非中共党员、6期妇女干部培训班,培训非中共党员和妇女后备干部452人。选派了15名年轻干部到省内外高等院校进修或赴国外考察学习。同时,加大干部实践锻炼的力度。据统计,1998年以来,我市共交流任职处级干部677人、下派或外派副科级以上挂职干部125名,选派了4名领导干部到中直机关锻炼,9名到省直机关锻炼,112名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重点建设项目和民营企业挂职锻炼。三是探索健全有利于提高干部能力的激励机制。在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据统计,自1999年以来全市共有6个市直党群机关、59个县(市、区)、24个乡镇共拿出761个职位开展竞争上岗,参加竞岗人数达2523人,753名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2002年还在5个乡镇试行“三推两考一选”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做法。试行干部理论学习考试考核制度,今年开始实行市管后备干部政治理论资格考试。
我市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战略思维,不善于准确判断形势。比较突出的是对本地区的发展定位不准,缺乏整体设计,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发展趋势不清,不能很好地在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全国、全省发展态势的前提下分析本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选择。二是机遇意识不够强烈,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这是我市县(市、区)委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尤其是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认识不足,对全国全省的宏观经济形势把握不准,改革的力度不大,缺乏创新
精神,失去了一些良好的发展机遇,原来较好的工业基础没有能重振雄风,除永安市以外,其他11个县(区)县域经济都比较弱。三是对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认识不深,不能自如应对复杂局面。面对不断增多的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有的县乡党委和领导干部不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沉着冷静、依法果断应对,或是信息不灵、贻误时机,或是滥用警力、激化矛盾,或是优柔寡断、扩大事态,最终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四是法治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较差。县级事务性较强,党委在实际工作中以党代政的现象较多。同时,以灵活的政策解释取代法律法规的刚性规定,以地方利益阻挠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以“快捷”的行政命令消解“繁琐”的法律程序,以领导讲话和领导批示代替法律法规等行为屡见不鲜。五是执行能力不够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有待提高。比较普遍的是对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理解不透彻,不善于结合本地实际
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往往按部就班、照抄照搬的多,勇于创新、形成特色的少,尤其是县域经济既有特色产业又做大做强的很少。同时,县(市、区)党委、政府与人大、政协之间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来形成一种合力。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应放在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从主观上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把个人行为混同于职务行为,把职务权力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没有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紧密联系起来,党的意识特别是执政意识淡薄;一些领导干部不善于学习,缺乏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理论素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知识水平,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县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把党的领导理解为“党管一切”,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来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意识深处专制
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