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的十七大以来教育行风建设工作的创新实践
党的十七大以来教育行风建设工作的创新实践
党的十七大以来,教育部党组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紧紧围绕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深化专项治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阳光治校,规范办学行为,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提高行风建设科学化水平,大力推进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深入持久开展教育行风民主评议,加强行风监督,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行风建设有力推动了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了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实践启示我们:只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标本兼治,纠建并举,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实现行风建设和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协调推进,良性互动,才能不断推进行风建设取得成效,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教育行风不仅体现教育战线的工作作风,更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教育部坚持把行风建设纳入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体制改革中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一手抓教育改革发展、一手抓教育行风建设,积极营造为民、务实、清廉的行业风气,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一、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持久开展教育行风建设
目前,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52.70万所,在校生2.62亿人,专任教师1442万人,教育公共服务涉及千家万户,行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教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抓住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机遇,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监督检查,规范办学行为,扎实推进教育行业建设。
(一)加强顶层设计,行风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部始终把行风建设作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坚强保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主动把握行风建设基本规律,注重搭建行风建设新的载体,积极探索行风建设新的途径,不断破解行风建设新的难题,做到行风建设与教育改革发展两结合、两促进、两发展。
1.加强领导体制建设。教育部成立了以党组书记、部长任组长,分管部领导任副组长,26个司局为成员单位的行风建设领导小组,把行风建设列入教育规划纲要、纳入教育体制改革统筹谋划,推动行风建设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度融合。建立了部党组定期研究行风建设工作制度,2008年以来,部党组研究涉及行风建设问题86次,加强对行风建设重点工作的部署、指导、协调、督办。不断完善纪检监察部门和业务司局协同推动干部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学风建设等工作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成立了行风建设组织机构,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班子成员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部门协调配合、群众支持和参与的行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了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定期会商、部内司局间业务工作与行风建设工作有机互动、行风建设热点难点工作合力推进、信访举报问题督查督办等多项工作机制。积极整合各方力量,针对治理教育乱收费、国家教育考试环境综合整治等行风重要领域,建立完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优势,定期分析形势、定期研究制定政策、联合开展督导检查。每年协调召开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总结部署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明确治理工作重点和方向。仅2011年召开治理乱收费部门协调、协作会议15次,形成教育行风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3.推动工作落实。每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会议上由驻部纪检组长代表部党组专题部署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和行风建设工作。每年分类召开31个省(区、市)教育纪工委书记、75所直属高校纪委书记座谈会,研究推动工作任务落实,破解行风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管行业必须管行风”、“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责”的原则,落实行风建设责任,逐级签署《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行风建设责任体系,并把履行责任制情况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教育系统覆盖全面、衔接紧密、贯通融合、运转协调、相互促进的行风建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二)深化专项治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进一步破解。
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乱收费问题,教育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攻坚克难、常抓不懈,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2011年,国家信访局受理反映教育乱收费问题的信访件同比下降37%,全国1188个县(市、区)实现了教育收费问题零投诉,占总数的41%。
1.出实招整治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问题。坚持一手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源头治理,一手抓择校乱收费专项治理,解决突出问题。坚持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分类别指导,不断深化择校乱收费治理工作。2010年出台《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推动28个省份出台实施方案,在完善招生政策、规范招生秩序、制止违规高收费和乱收费等方面起到一定化解作用。2012年,针对当前最为突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以钱择校、以优择校、以权择校”等现象,按照“管用、可操作、见效快”的思路,出台了便于实施、易于量化、利于检查考核的《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指导督促全国所有省(区、市)全部出台了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就近入学,跨区域招生限定在10%以内;规范招生行为,明确取消“占坑班”、推优生、特长生;实行优质高中平均分配中考名额制度,达到30%以上;取消了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费和赞助费等变相择校费;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制度,遏制了择校收费乱象。与此同时,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务院出台了《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见》。教育部与各省(区、市)签订了备忘录,确定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逐步缩小校际、城乡、区域差距,探索从源头上治理择校问题的途径。
2.出对策整治教辅材料散滥问题。针对教辅材料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价格虚高、市场混乱、选用缺乏规范等问题,按照“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分类管理、强化审查”的思路,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设边界、控数量、提质量、限价格、管选用”的教辅材料管理使用原则。坚持严格准入、严密监督、严厉整治、严肃问责,以“一教一辅”为核心,加大监督力度,斩断利益链条,提升教辅材料质量,着力规范市场。严把出版资质关,强化质量审查,规范出版发行秩序;把好推荐评议关,按照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教辅评议委员会机制,推荐质优价廉的教辅;把好价格关,对进入课堂的教辅实行政府指导限价;把好选用关,坚持自愿购买,制止强制订购和进校推销。目前,29个省份出台了实施方案,2012年秋季全部按照新模式运作。学生选用教辅材料的数量由人均3—5套减少为规范后的一科一辅,教辅材料市场均价由教材的3倍降为与教材同等价格标准,学生课业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明显减轻。
3.下力气解决改制学校不规范问题。针对中小学改制学校存在办学性质不清、改制行为不规范、高收费乱收费等问题,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利用5年时间进行了彻底规范。抓责任落实,明确政府主导、“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制度。抓政策落实,加强指导,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明确清理规范工作中的学校性质、教师安置、资产清查评估、债务关系等重要事项的政策界限。抓工作进度和质量落实,加强督导检查,摸清底数,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表,实行“一校一方案”和挂牌督办,开展复核检查,防止假清理、走过场。切实纠正以改制为名的乱收费和“一校两制”、“校中校”等不良办学行为。目前,2001所义务教育改制学校清理工作基本完成;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将于近期完成。
4.下决心破解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针对“入园难”问题,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坚持公益性、普惠性,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各地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国家实施八个学前教育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城市学前教育薄弱环节,学前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据统计,2010年至2011年,全国幼儿园增加2.85万所,在园幼儿增加了766.6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学率提高了11.4个百分点,“入园难”问题开始缓解。针对“入园贵”问题,一方面推动各级财政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另一方面切实加强收费监管,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制定《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大部分省份已经出台实施细则。合理确定收费项目,明确将幼儿园收费统一为保教费和住宿费,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加强对幼儿园收费行为的管理,严格实行听证、公示及收费许可年审制度。针对有些家长对民办幼儿园的收费依据的疑惑,严格履行备案程序,加大了公示宣传力度,使幼儿园收费政策为广大群众所了解,真正使群众成为幼儿园收费监督的主体。加强监督检查,对于幼儿园收取与入园挂钩的捐资助学费以及以开办特色班、兴趣班等名义向家长另行收取费用等行为进行了严肃查办,切实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三)推进阳光治校,高校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
坚持以“阳光治校”为载体,加强对招生录取、科研经费、学术诚信、财务管理、物资采购、基建项目、校办企业等七个关口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深入推进招生“阳光工程”,维护入学机会公平。完善招生工作制度,健全考风考纪监管机制,实施“六公开”、“六不准”、“十禁止”,有效解决考试招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完善招生管理体系,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调减加分项目和分值,强化特殊类型招生和自主选拔录取管理,规范计划、投档、录取、审核工作。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招生乱收费、非法中介、违规录取等问题,2008年以来,查处违规招生案件267件,2012年严肃查处了湘潭市考试院招考科科长周文胜泄露、贩卖201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案件,涉案犯罪嫌疑人已移送司法机关查处。2011年全国高考考场违规发生率降为1.22%。,为历史最低。
2.加强基建工程监管,着力打造放心工程。针对基建工程领域腐败案件易发多发,开展专项治理。制定《关于严禁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若干规定》、《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督促直属高校健全并落实基建项目集体决策、审批报批、招标投标、资金支付等制度,加强基建项目审计和日常监管,确保工程优质安全和干部廉洁。加强监督检查,对75所直属高校工程建设工作及500万元以上的1001个工程项目进行量化考核,发现问题91个,提出建议98条,有效防范了工程风险。
3.积极推进“阳光采购”,保障资金安全和效益。2003至2010年图书教材和设备采购领域违纪违法案件占教育系统案件的27.3%,发案率居首位。针对突出问题,不断强化高校物资采购的监管。推动高校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健全和完善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切实推动物资采购公开透明运作,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采购过程中的腐败问题。引入竞争机制,对大宗物资统一采购、阳光采购,严防商业贿赂问题发生。积极探索建立高校“网上竞价”采购管理系统和进口仪器设备、图书采购联盟,在30所直属高校开展试点,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动态监控,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实现小额物资采购的规范化、集约化、阳光化。
4.强化学校财务管理,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完善高校财务监管体制,修订中小学和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制定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高校总会计师管理、高校财务巡视等制度,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确保财务管理规范高效。健全经费监管机制,成立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完成东南大学等6所高校总会计师政府委派工作。强化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行政一把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内部通报制度。规范教育收费管理,深化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对存在问题的高校加强督办,对当事人进行责任追究。推进财务信息公开。完善国家经费统计公告制度。推进学校定期公布经费收支及管理情况。
5.加强科研经费监管,促进科研人员廉洁从业。针对高校科研经费大幅增长、使用管理问题凸显的新情况,把科研经费监管作为重中之重。制定《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提出科研经费管理工作5年计划。在5所高校启动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试点,探索科研经费监管有效体制。建立科技、财务、纪检联合督查机制,严肃查处虚报冒领、贪污挪用科研资金问题,2012年查处了一批高校教授侵占挪用科研资金案件,已移送司法机关6起。结合高校实际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全国 2409所高校开展了风险防控工作,源头防治力度明显加强。
6.规范校办企业运营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增值。近年来,校办企业不断壮大,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企业达3564家,直属高校资产总额达2200多亿元。针对内控机制不健全、国有资产损毁等突出问题,强化对校办企业的监督管理。研究制定校办企业运营管理规范、校办企业领导人廉洁从业规定等制度措施,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动高校认真履行出资人管理职责,加强对重大经济行为的监管,依法对投资效益考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动完善校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决策机制,理顺运行机制,促进企业发展。
7.大力推进学术诚信建设,树立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研究制定《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暂行处理办法》,不断规范学术行为。深化机制创新,建立科研人员诚信体系,推动学风建设机构、学术规范制度和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三落实、三公开”。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严肃查处了一批教师学术造假的案件。把学术诚信作为师德建设和学生德育重要内容,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要求,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2011年,接受宣讲教育的研究生达85.8万人次,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有力推动了良好学风、教风的形成。
(四)健全长效机制,行风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育部科学研判形势,把握行风建设规律,着力在抓源头、治根本、求巩固、谋长远上下功夫,不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提高行风建设科学化水平。
1.加强工作制度创新。近年来,围绕作风建设、干部管理、队伍建设、资金项目、招生考试、教育收费、评估评审、科研活动、校企管理等9个方面的行风建设,制定和修订制度70项,直属高校建立健全制度3717项,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教育部注重制度合法性和廉洁性评估,及时清理不合法、不合理规章制度,为制度装上“杀毒软件”,2011年集中修改废止了12项规章、400多个文件,从制度层面铲除滋生不正之风的土壤和条件。
2.强化监督评价机制。围绕中央惠民政策落实、群众切身利益的保障,加强绩效考评,强化监督,提高了制度执行力,保证了中央政令畅通。坚持“定期体检、发现问题、排除隐患、科学发展”原则,完成了对75所直属高校的第一轮巡视和11家直属单位的巡视,有力促进了被巡视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2010年,对30个省(区、市)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91个,提出整改建议措施96条,推动了教育惠民政策的有效实施。2011年,对75所直属高校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情况进行量化考核。2012年,组成22个检查组深入中西部国家试点省份,督导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促进惠民政策惠及百姓。
3.完善督查督办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教育行风问题,2011年督办率达100%。加大行风问题通报力度,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进行通报,2012年上半年公开通报乱办学、乱收费等违纪违法案件25件,督促推动有关政府部门和单位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建立联合查处机制,每年深入重点省份实施专项督查。2008年以来,全国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涉案金额达12.2亿元,有11873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
4.建立民主评议机制。2011年,采取评议组评议与群众民主评议、定性评价与量化考核、入户调查与网络调查有机结合的方式,开展全国教育行风评议。组织了5个由国家督学任组长、省级纠风部门和教育部有关司局同志为成员的教育行风评议组,对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行风建设情况进行现场评议和量化考核。首次借助第三方评议机构开展评议,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采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随机抽样,对遍布全国93个县(市、区)的14156名群众进行入户调查,随机对4847名群众进行网络调查,全面、客观地了解各地行风建设情况,听取群众对教育行风的意见建议。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教育行风建设满意度达72.7%。
二、扎实推进教育行风民主评议,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教育行风情况进行了民意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教育行风总体情况、教育信息公开情况、教育收费管理情况、教育招生和考试情况、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和维护群众合法教育权益情况等。
调查结果显示:
(一)超过七成受访者对所在地区教育行风评价较高,认为近年来教育行风建设进步大,教育行风总体上好于其他行业。
72.7%的受访者认为本地区教育行风建设很好或比较好(见图1),74.3%的受访者认为教育行风建设较以往有很大或较大进步,74.6%的受访者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教育行风很好或比较好;1.8%的受访者认为本地区教育行风建设不够好或不好,5.1%的受访者认为教育行风建设较以往有所退步或明显退步,4.5%的受访者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教育行风不够好或差得多。
图1 对教育行风建设工作的总体评价
(二)人民群众对教育行风建设工作满意度最高的是学校师德师风。
人民群众对教育行风建设工作的五大方面,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师德师风81.3%、教育信息公开72.6%、教育收费管理71.9%、维护群众合法权益70.0%、高校招生管理63.8%(见表1)。
表1 受访者对教育行风建设工作的满意度(%)
(三)入户调查中,七成受访者表示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定期规范公开招生信息、收费政策,公布咨询监督电话。
入户调查中,69.8%的受访者表示教育行政部门定期规范公开招生信息,70.9%的受访者表示教育行政部门定期规范公开收费政策,71.3%的受访者表示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了咨询监督电话。值得关注的是,22.1%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招生信息公开情况,19.6%的受访者不了解收费政策公开情况,24.0%的受访者不了解公布咨询监督电话情况。
(四)超过七成受访者认为所在地区高校能严格执行“六公开”规定,超过八成人大代表等认为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取得成效。
入户调查中,73.1%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地区高校招生能严格执行“六公开”规定,其中,37.5%认为很严格,35.6%认为比较严格,仅有1.7%认为不够严格或不严格,还有8.6%的受访者不了解情况;82.0%的人大代表等认为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工作有成效,其中,37.0%认为成效显著,45%认为有一定成效,仅有3.2%认为未见明显成效或没有成效。
(五)目前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紧紧抓住群众关注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乱收费”、“中小学强制学生统一购买教辅材料”等突出问题。
入户调查中,家长普遍认为,目前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紧紧抓住了群众密切关注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乱收费”、“中小学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统一购买教辅材料”、“普通高中违反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和“中小学校组织补课、办班并收费”等四个方面突出问题。
入户调查显示,部分受访者认为,除学费外,城镇家庭教育支出主要用于支付课外培训班费,农村家庭教育支出主要用于购买教辅材料。
(六)入户调查中,七成家长和学生认为教育部门答复群众咨询问题及时,处理群众反映问题得当。
入户调查中,70.3%的家长和学生认为教育部门能及时答复群众咨询问题,仅有1.5%的受访者表示教育部门对咨询问题未作答复,71.1%的家长和学生认为教育部门对群众反映问题处理得当,仅有1.2%的受访者表示教育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未作处理。
(七)高校招生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特殊类型招生入选资格考生信息公示监督力度不够”。
入户调查中,有46.6%的受访者认为高校招生工作没有突出问题,选择比例最高的突出问题是“特殊类型招生入选资格考生信息公示监督力度不够”,达到24.0%;其次是“独立学院、民办高校招生不规范”,比例为20.9%;再其次是“体育、艺术专业招生工作不规范”,比例为17.9%。网络调查中,有30.8%的受访者认为高校招生工作没有突出问题,选择比例最高的突出问题是“特殊类型招生入选资格考生信息公示监督力度不够”,达到34.3%;其次是“招生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全面、不真实”,比例为25.1%;再其次是“自主选拔录取工作不规范”,比例为25.0%(见图2)。
图2 高校招生工作的突出问题
三、教育行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教育部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推进行风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中提高,进一步深化了对教育行风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得到群众认可和支持。
(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了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
近年来,教育部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行风建设全过程,落实在行风建设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保证了行风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始终把教育行风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思考、谋划,放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部署、推进,紧扣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紧跟中央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的部署,完善纠风工作内容,突出纠风工作重点,加强行风工作监督检查。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是425个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校舍安全工程、中央扩大内需教育投资项目、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项目、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等实施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和效能评估,及时纠正了政策措施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违规问题,引导教育系统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提高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聚精会神促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力保障了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为主题,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良好氛围是教育行风建设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教育部始终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行风建设的主题,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行风建设质量的根本标准,把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行风建设的基本功能,扎实推进理想信念和廉洁执教教育。坚持不懈地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党性教育,每年会同中组部举办中管高校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2010年对全系统3995名领导干部和780名直属高校校级干部进行《廉政准则》培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在重点部位和关键岗位人员中开展廉洁从业教育,组织高校财务、基建、招生等方面人员进行法纪培训,强化工作人员的廉洁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在教师中开展廉洁执教教育,组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和“每月一星”学习宣传等活动,完善师德规范,引导激励教师树立和弘扬高尚师德;在学生中开展廉洁修身教育,推动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扎实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2007年起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实现廉政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构筑起崇尚廉洁的校园文化,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三)始终坚持以促进公平为主线,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教育部始终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行风建设的主线,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行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以行风建设新成效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受教育的权利。从群众最关心问题抓起,坚持“治”、“理”结合,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大整治力度,充分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强监督、严肃惩处,对影响公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依纪依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净化了行业风气和干部队伍。加强规范化管理,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完善高校招生计划安排向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的政策,最大限度减少损害教育公平的问题发生,取得显著成效。
(四)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了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大,有大量复杂的课题需要去研究、破解。教育部充分发挥行风建设及时发现和推动解决问题、改善行业风气、化解行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积极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探索新办法,不断推进教育行风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着力解决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不正之风问题。注重行风建设前瞻性问题研究,建立百所高校反腐倡廉调研联盟,组织81个高校廉政研究机构,瞄准行风建设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课题攻关,取得一批指导行风建设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教育行风热点、难点问题的不断解决。创新监督方式,完善公开制度,加强动态预警和监测,建立和完善了信访举报、投诉处理、行风评议等机制,协调利益、化解矛盾,防止权力滥用,维护了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教育系统连续20多年保持稳定,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不断深化教育行风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教育系统行风建设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人民群众密切关心的突出问题。行风建设发展不平衡,个别地区和领域的不正之风仍然突出,群众反映强烈;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根治,乱招生、乱办班、乱收费等问题,屡禁不止、纠而复生。教育行风问题产生根源复杂,既有利益驱动的因素,又有体制机制制度不完善的原因。教育部充分认识到教育行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继续扎实推进行风建设。
1.进一步完善行风建设责任制。研究制定教育行风建设实施意见,加强政策指导和工作推动。研究制定教育行风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和责任追究办法,健全科学合理的责任目标体系,完善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机制,把行风建设责任层层落实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把履行责任制情况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形成环环相扣、层层衔接的行风建设责任链条,确保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任务落到实处。
2.继续强化专项治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和全国纠风工作会议精神,严肃查处挤占、截留、挪用和骗取中职助学金、免学费补助资金和农村义务教育保障资金的违纪违法行为;坚决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深入推进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治理工作;全面完成中小学改制学校的清理规范工作;切实加强对幼儿园收费行为的监管;启动中小学有偿补课专项治理;强化对高校自主招生和特殊类型招生的制度规范;有效治理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名的高收费和超计划招生、考研辅导班等方面的乱收费;加强对高校联合中介机构乱办班的整治。
3.进一步完善教育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行风评议工作机制,在总结行风评议工作基础上,创新评议方式,拓展评议范围,丰富评议内容,加强评议结果运用;完善群众诉求畅通机制,整合现有资源,搭建投诉举报公共平台,方便群众监督;完善行风问题督查督办机制,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完善信访举报反馈机制,加强教育行风问题信访举报情况的汇总分析,督促推动信访反映问题的及时解决;完善行风问题通报机制,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开展教育行风建设系列宣传活动,结合工作重点,坚持重大专题集中宣传、重要典型深入宣传、惠民利民政策广泛宣传,努力营造抓行风、促发展的工作氛围。
4.加强前瞻性研究,积极应对行风建设新情况新问题。教育行风建设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人民群众强烈期盼。随着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不断深化,行风建设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将不断出现,工作任务更加复杂艰巨。加强调查研究,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远的眼光、更实的态度明确行风建设的宏观思路、目标任务和方法措施,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强整体规划,增强行风建设的系统性,使专项治理的时间表、路线图更加明晰细化,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层级监督。强化前瞻意识,及时发现、掌握行风建设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构建行风问题防控机制,努力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二篇:党的十七大以来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导下,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大局,坚持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不断创新制度,加强源头治理,扎实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一、加强廉洁学习,筑牢道德防线
我市指导员工作队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要求,提高认识,对推进全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了进一步的动员和部署,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学习领会《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2008年全市党风建设工作要点》等文件精神,积极参与市纪委组织的反腐倡廉知识测试活动,征订和读用《永远的巴山红叶—王瑛先进事迹集锦》、《从政提醒—党员干部不能做的157件事》、《警世三字经》、《历史的镜子》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观高端讲坛》、《日进万金的下场—南宁市市政管理局原局长张建辉巨额贿案实录》、《群众利益不可侵犯—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警示录》、《贪欲,蜕变的祸根—曾长健、何毅贪污受贿警示录》、《二十年不变的绿*情怀》等反腐倡廉图书资料、电教片,保障有足够的学习资料,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二、以健全制度为抓手,推进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从组织、制度、监督、考核上,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发挥指导员“五员”作用,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监督制约机制,组织他们深入联系走访群众,收集、反映、代办村民信访事项,及时反映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使农村廉政预警网络得到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监督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的执行、村干部述职述廉、评议、质询、勤廉考核等工作,协助建立和完善村务民主决策、两委联席会议、民主评议村干部、村级民主管理工作考评、村民会议、村务民主听证会、村财务管理、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等制度规范村干部行为,保障监督渠道畅通,设立专项举报箱、聘请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村级信访联络员等工作,引导村民支持和参与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活动。
(二)实行分析汇报制度
每季度召开一次农村党风廉政情况分析汇报会,31个行政村驻村指导员对所驻村工作情况逐个汇报并做好下步工作计划。同时,邀请纪检及涉农部门参加座谈。分析汇报会的召开,便于及时掌握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动态,强化各村源头治理。
(三)建立村级党风廉政档案
严格执行《Xx市机关作风效能十不准》和《Xx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清正廉洁三十条》,把对象延伸到村级主要干部,对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等主要干部实行个人情况如实登记、填写,连同村级签订的廉政责任状、村级审计报告等资料一同归档。目前,全市31个村廉政档案基本健全,进一步扩大了对村两委党员干部的监督范围。
三、强化教育,确保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力度
紧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员工作队从自身做起,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风廉政教育的规律,协调整合各方面教育力量,创新教育方法,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做到党风廉政教育到村组,组织村两委党员干部定期学习培训。
(一)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用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牢记党的宗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增强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抓好法纪教育。组织农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条规以及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提高村干部依法行政、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抓好典型教育。一方面发现、树立、培养一批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使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反面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使农村党员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提高村两委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
四、实施便民服务新机制,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新貌
根据《东兴市“农事村办”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我市指导员工作队积极配合配合各镇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在江平镇和黄竹村、马路镇和平丰村、东兴镇和河洲村等试点设立服务机构,组建“一办一中心(站)”,为“农事村办”工作提供主动服务,通过“五办”服务方式(即代理办、网上办、联合办、主动办、约定办),尽量让群众办事不出村。努力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事在行政村或中心自然屯办理目标,方便群众,服务农民,有利老百姓,使该项工作真正成为造福农民的平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树立干部良好作风,以创新方式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今后,我市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队将继续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坚持以构建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村发展要求、具有农村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主线,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指导员队伍在推动工作落实中的作用,针对新农村建设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因地制宜地选择工作重点,以有效的措施抓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实,取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第三篇:党的十七大以来
推进惩防体系 狠抓工作落实 全面提升保
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碌曲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08-2012
年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二0一二年十月十七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局党委在县委、县纪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相关文件精神和县委《关碌曲县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通知》文件精神,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反腐倡廉的机制条件和制度保证,为打造“高原生态化旅游城市”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现将我局2008以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确保惩防体系建设任务落到实处为认真贯彻执行《碌曲县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通知》精神,局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了惩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任组长,每年年初都要结合部门工作职能,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落实,对我局承担的牵头任务和协办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内容、责任领导、责任股室、责任人,局党政主要负责人同各分管领导、各分管领导与各股室签订《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责任书》,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一级抓一级”的工作体系,确保了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二、明确思路,形成了科学严密的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局党委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围绕部门工作职责,确立了“以制约监督权力为核心、以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为抓手、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权力公开透明阳光运行”的惩防体系基本框架构建思路,建立了反腐倡廉教育机制、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源头治理预防机制、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从严治腐惩戒机制、改革创新促进机制、社会评价反馈机制等七大机制。
第四篇: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创新综述
创新路•求实效•促发展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创新综述
新华社记者谭浩 人民日报记者董宏君
新华网北京8月12日电(新华社记者谭浩 人民日报记者董宏君)组织调训、自主选学、在线学习、异地培训、送教上门、境外培训„„点击近年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关键词”,创新之风扑面而来。
“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回首过去几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延安干部学院对干部教育培训提出的殷切期望犹在耳畔。全国各地各部门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探索和积累了一批适应工作要求、富有生机活力的有益做法和创新经验。
这一个个新举措、新做法,不仅为干部解渴、解乏、解压、解惑,更是丰富了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内涵,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推向前进。
高度重视,有效引导——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各地各部门谋创新之策、出创新之招,努力开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盛夏时节,革命圣地延安异常红火——
中组部,第一期,中青年干部,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研讨式、案例式、答疑式、体验式教学„„这些元素聚到一起,无论怎么解读,都会使人心潮澎湃、颇具深意。
延安干部学院对领导干部开展党性教育的实践,是近年来各地不断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缩影,诠释了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主题——改革与创新。
“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一次次对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干部队伍、对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2008年的仲夏,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翻开了新中国干部教育培训改革新的一页——
“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更加扎实工作,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一个新的大改进、大提高,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改革创新吹响了号角。
此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新时期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个动员令既是鼓励,更是鞭策。紧扣中央最新的重大决策部署、紧扣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紧扣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紧扣改革发展中的前沿课题„„在党中央的有力号召和引导下,中央国家机关和各地各单位积极谋划干部教育培训的创新之策——
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公安部等部门围绕中心任务突出抓好专题培训。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应急处变能力、灾后恢复重建与灾区干部心理健康等一系列专题,科学配置培训内容,创新教学手段,集中而持续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轮训,受训干部数万人。
2008年10月和2009年12月,《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分别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国家级干部学院发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与此同时,中组部不断加强对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和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建设的指导,推动学院明确功能定位、深化培训内容改革、加强学员管理和学风建设。
一条条有力举措,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树起新标杆,全国上下形成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热潮。
——切实加强干部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全国厅局级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大规模集中培训,召开高校主要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专题研讨班,定期举办党性教育“延安论坛”„„
——建立健全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确立了北京大学等13所高校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初步形成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为主阵地,以高校基地、境外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框架体系„„
——不断深化境外合作培训交流。城市规划、发展低碳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学习防震救灾经验„„围绕这些专题,中组部举办领导干部境外培训班,并开展接待和培训境外学员。
——不断推进干部参训机制改革。中央组织部会同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国家机关工委,在中央统战部等15家单位开展司局级干部自主选学试点,各省区市全面推进干部自主选学工作;针对干部工作的实际需求,中组部精心组织中央部委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送教进藏”、“送教进‘世博’”等„„
在万里长征路上,现场教学课堂比比皆是;各地各部门与浦东、延安、井冈山干部学院建立衔接教学和交叉培训机制„„在一次次的探索中,领导干部积极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共谋科学发展、同促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积极探索,生动实践——努力在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式、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涌现出一批富有生机活力的好经验新做法
在天津,“2+X+Y”设置模式,成了干部选学的帮手,也成了干部培训的品牌——“2”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性教育,为必修内容;“X”是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科学发展对干部履职能力素质要求的内容,自主选择主修;“Y”是指适应干部健康成长、拓宽知识面的个性化内容,自主辅修。
“2+X+Y”将组织需求、岗位履职需求和干部个性需求结合起来,激活了天津干部培训。而这一探索,正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各部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一个生动写照。
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干部教育培训中锐意创新,从各方面大力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亮出一个个令人耳目一新、切实有效的新“招牌”。在办学体制改革上不断创新——
广西、河南等地经过几年的实践,构建了以县级党校为中心的“大党校”培训体系,探索出“流动式培训”、“夜校式培训”、“网络式培训”、“农家课堂”等灵活的培训模式,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发挥重要作用。
不受地点影响、打破时间限制、解决工学矛盾„„上海市、安徽省探索干部网络培训工作,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云南省则依托云南农业大学创办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担负培养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的重要使命,在加强农村干部教育培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运行机制改革上不断创新——
陕西省以“四步法”和“菜单式”选学改变供需不对称现象,力求实效:培训立项前先调研分析培训需求,培训实施前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培训方案,培训实施中推行“菜单式”选
学并跟踪评估培训效果,培训实施后保持经常联系„„
吉林省不断推进自主选学由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在省委党校主体班次推行自选式教学、设立“吉林高端讲坛”、打造网络化自助式学习的平台等,像这样的探索在上海、内蒙古等地也屡见不鲜。
四川省、湖南娄底等省市坚持考学结果与干部使用严格挂钩,做到“考了才能用”,通过强化考试考核成果的运用,在干部队伍中进一步树立了尚学、乐学、比学的良好风气。
在内容方式改革上不断创新——
国家税务总局对基层干部开展分类培训,将20多个岗位划分为“六类人员”,有效地推动了各类岗位税收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各项税收政策的落实和纳税人满意程度的提高。
北京市创新干部培训理念,开展了局级领导干部免职脱岗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任职时间较长、需要轮岗交流或发展潜力较大但经历相对单一的区县和市直机关局级领导干部。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对标分析,按照“一图一表”对后备人才实施个性化培养,不仅使各单位后备干部培训管理形成统一的模式,更有效提高了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浙江绍兴市积极开展研究型培训,培训中通过强化项目管理和过程管理,逐步探索形成了“选定主题、集中辅导、现场教学、专题调研、制订计划、研讨答辩、跟踪评估”七个环节相结合的研究型培训模式。
在师资管理改革上不断创新——
山东省市组织部门开展“名师送教下基层”活动,本着基层“缺什么选什么”的原则,开阔视野,从省内外择优遴选师资,建立“名师”师资库,优胜劣汰,有进有出,进一步激发名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保证了“送教上门”师资的整体水平。
在宏观管理改革上不断创新——
公安部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部署,统筹规划、重点推进,对省、市、县公安局长和纪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开展集中培训,实现了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跨越。
湖北省通过坚持调训结果通报制度、推行“自律承诺”和总结述廉制度等,构建“四位一体”的学风督查机制;贵州省出台旨在端正学风的“十五项规定”,强化学员管理,整治不良学风,有效解决制度落实乏力的问题。
为保证经费投入,山东省探索实行培训项目招投标方式,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干部教育培训领域汇聚;四川达州固定经费投入比例,集约化使用经费。
……
一个个创新、一次次实践,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路径,也有力增强了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丰硕成果,宝贵经验——在改革创新之中不断把握新规律、拓展新思路,切实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成效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基于这一认识,江苏省灌南县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拓展乡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领头雁”——
近3年来,灌南县共培训乡镇干部830多人次、村级干部2600多人次,其中出国考察培训200多人次。通过培训,全县乡村干部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对乡村干部的满意率达96%以上。
像灌南县一样,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纷纷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在一个个生动实践之中,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尝到了甜头,更收获了沉甸甸的硕果——
“通过大抓灾后恢复重建培训,灾区各级干部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意识更加牢固,推动灾区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在四川省委组织部负责人看来,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
新,有效地增强了灾区科学发展后劲。
工作见成效、干部长才干„„干部教育培训的成效在数字中体现得最有说服力—— 截至今年6月30日,四川灾区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近3万个项目已开工98.5%,八成项目已经竣工,530多万户城乡群众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聘请专家开设专题课,邀请国家机关和部委的领导同志与基层干部座谈,开展学员论坛,交流从政经验,这些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中组部干部教育局负责同志对近年来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深有体会。
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随着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新路子越走越坚实,各级领导干部经由干部培训新模式、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的滋养,也多了一份自信和沉稳。
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各地各部门在实践中逐步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道路——坚持以实践为中心,以用为导向,知行统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训什么„„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各地各部门的锐意改革和不断进取之下,人们愈发深刻地认识到——
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紧迫需要,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就必须坚持干部教育培训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干部健康成长服务,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竞争、择优,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全面推进培训理念、内容、方式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第五篇:十七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进程
十七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进程
回首过去几年,各地各部门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探索和积累了一批适应工作要求、富有生机活力的有益做法和创新经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内涵,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前进„„
◆
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的带领下,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谋创新之策、出创新之招、做创新之事,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
不久前,河北省文安县大叩皂村通过“公议公决”建起了农民别墅和公寓,解决了“空心村”问题;刘小泗村通过村民代表决策解决了“行路难”问题„„
“以前村干部‘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现在是‘公道不公道大家都知道’。”一位乡镇干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文安县实行“三五三三”村务运行机制的内涵,实行“阳光村务”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
◆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改革创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求的重要内容。
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要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积极推进工作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一再作出指示。
“要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方法创新,努力实现思想方法和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人员素质和工作作风的与时俱进。”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多次提出要求。
近年来,中央纪委监察部高度重视加强对反腐倡廉难点、热点、疑点课题的调查研究,在有力的引导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积极行动起来,全国上下掀起形成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热潮。
◆
预防腐败屡出新招——国家预防腐败局2007年正式挂牌运作后,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开展预防腐败工作,抓住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总揽,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的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
◆
广开渠道汇集民意——2008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统一举报电话12388正式开通,一年后又开通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各地各部门也陆续推出一项项新举措,例如杭州市纪委监察局建立了旨在第一时间有效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回应和处理网民反映有关反腐倡廉的热点问题。
◆
创新思路查办案件——2008年10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工作会议召开后,1 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会议精神,改进查办案件工作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例如河南省加强办案工作体制机制制度建设,探索出一套融激励、约束和治本三位一体的办案工作长效机制;公安部联合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条令,赋予派驻公安机关监察机构对下级公安机关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立案权和调查权,实现了公安系统监察体制特别是案件查办体制的重大突破。
◆
找准难点集中突破——2009年7月,中央作出决定,由中央纪委牵头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各地各部门也积极跟进,例如大连市在建设项目多、投资数额大的情况下,创新规划立项审批办法,变政府决断为“百姓拍板”,有效防止了职权滥用。专项治理活动开始至今年2月底,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5803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374人。
◆
深化改革提高素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努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2009年,中央纪委对全国2000名县(市、旗)纪委书记首次进行了集中培训,并第一次专门就地方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建设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各地各部门也不断深化改革,例如内蒙古以改进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办法和推行常委会票决制为关键环节,积极探索选拔任用纪检监察干部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形成了一套比较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选拔任用机制。
一个个创新办法,一条条有力举措,就是为了做到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就是要实现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路解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人们看到——领导干部作风和观念正在转变,共谋科学发展、同促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 积极探索,生动实践——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推进工作,涌现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富有生机活力的好经验新典型
“一把手”报告廉政情况,网上公示自查报告、现场询问、公开测评、现场报票、市纪委书记点评„„去年,武汉市选择江汉、武昌、洪山和江夏4区,由区委书记向市纪委全会报告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并接受市纪委委员问询和评议。
“有点紧张,丝毫不敢马虎。”“大考”之后,4位区委书记不约而同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为了“备考”,洪山区委书记吴勇对自查报告几易其稿;武昌区委书记张光清则两次召开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报告。
武汉市的探索,是近年来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个生动剪影。
◆
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一目标,在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方面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不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在反腐倡廉理念思路上不断创新——
黑龙江省综合运用教育、制度、监督、惩处、改革五种手段,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统一于长效机制建设中的纠风工作新思路,有效避免“防不胜防、纠不胜纠”的问题;江苏东海县率先实施纪检监察资源重组,在全县23个乡镇设立6个农村工作室,随时接待来访群众,实现了工作重心下移,监督关口前移。
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上不断创新——
陕西省在全省设立了2.4万多个村民监督委员,不仅拓宽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途径,而且有效破解了对村干部缺乏监督的难题,填补了对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实施监督的法律空白;江苏省连续六年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年”活动,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本框架。
安徽合肥市纪委在探索建立以“6+3”监管体制、“三个一”运行机制和“五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管理新模式后,截至去年底,全市未发现一起城建领域新发案件。
四川省广安市纪委监察局创立“片组+巡查”工作模式,有效融合纪检监察力量,近三年来各片组独立查办了62件违纪案件,将大批矛盾纠纷化解在了基层。
在反腐倡廉监督上不断创新——
去年7月,广州市1548名市管干部完成个人信息填报后,广州市纪委根据系统统计出来的“裸体官员”情况、市管领导干部出国(境)、婚姻变化等有关数据,及时制定了加快对滞后文件规定的清理完善及对市管干部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情况进行甄别调查等措施。
在纠风工作上不断创新——
创造性地在全省151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17135个行政村中八成以上设立了便民代办点„„这是近年来江西省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一个新探索;为了更广泛地收集民意,山东等地还坚持“风清气正民为本”的理念,创新政风行风热线,被群众称为“民心线”“连心线”。
在反腐倡廉方法上不断创新——
上海市通过“制度加科技”方式,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设计的科技含量,坚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上监管”的工作思路,实现权力“模块化”、执行刚性化、信息公开化、监控动态化,减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中国人民银行注重与有关部委形成合力,稳步推进反洗钱长效机制,逐步落实支付监管和账户实名制,大力推进征信系统建设,有力推进了金融系统反腐倡廉工作。
一个个创新,一项项探索,有效堵塞了制度漏洞,有力震慑了腐败分子,引来了清风徐徐„„
◆
丰硕成果,宝贵经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来认识新事物、把握新规律、谋划新思路,切实以反腐倡廉建设新成效取信于民
2009年10月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统一开通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该网站开通当日即引来1920万次点击,引发“塞车效应”,一个月共收到举报1.38万件。
如何利用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这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都在思考的一个大课题。随着一项项制度、措施的出台,群众“通天举报”的梦想在一定程度上变成现实。
群众对反腐败满意度,是评价反腐倡廉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中国民众对反腐败成效的满意度达到69.2%,比2003年提高了17.3个百分点。
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纪委监察机关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为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形成了值得珍惜的宝贵经验。各地各部门在实践中认为,反腐倡廉建设如果在理念、思路、机制、方法上流于一般化,就会导致对腐败现象的洞察力和警觉性的弱化,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形势。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这是新时期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要求。
“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在全国反腐倡廉创新经验交流会上,贺国强发出了这样的动员令。
在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的锐意改革和不断进取之下,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式”反腐倡廉建设乘风破浪,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