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德育论文 爱心,童心(共)
爱心,童心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面对道德这一词语,好象在我们的孩子们心里印象很淡薄,对于孩子,感觉道德好象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所以不管是社会,老师、学校,家庭,都应该引起足够得警戒,因为我们的孩子们已经开始遗忘道德,已经开始忽略道德。针对这种现象我提出让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帮助孩子们找回失去的道德。
一、学校德育是展开战斗的最好的舞台
学校是孩子们心目种最神圣,最圣洁的地方,在这块相对纯洁的天地里,如果能做好德育工作,那么在孩子的心里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深感唤回孩子们道德观念的回升很难。
国家一直在对中国的教育进行改革,可其实,我发现越改越别扭了。现在的小学生更加成为了分数的俘虏,本来因该天真玩耍的童心早早地就被课本、作业搞的不复存在。我们一直希望自己的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可事实呢?几乎我们所有的经历都放在了抓学生的分数上,几乎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及格、不及格的讨论中。而体也只是象征性的在运动会时急抓,在平时根本没有把体当做重点。孩子们最爱上的体育课在学期末也会被主科老师所占领,有时老师们害会因为一节副科而争抢。而我们的德育也就在分数的战争硝烟中默默地离开了它应该所在的重要位置。“德”与“才”的问题,自古以来谈得很多,历代教育家要求学生“德才兼备”.“无才”做不成事,而“无德”常坏事.所以,教师需重视学生的德育修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成为遵纪守法,文明有礼,学有所为的现代公民.而我们现在不正是在培养很多的高分的孩子吗?为了平均分的排名想尽了办法。
当然学校是学习的场所,可学校也是培养祖国下一代的殿堂。教育的改革是我们 老师所期待的,也是每个学生所期待的,当然也是我们的国家所期待的。可现在的改革并没有复制实施,相反,我发觉现在的教学更加注重的是试卷上的考题,而不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追求分数的同时,我们也就忽略了道德的培养。
在学校里也有很多不错的举措,可这些活动的设计更多的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不是为了对学生的培养,作为班主任的我也很迷茫。确实找不出更好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政府也是在互相比试各自的升学率,治标不治本,难!
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制度能让学校开展好德育工作,让我们的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德育观念。
学校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为了让学生在德育上有所进步。开展丰富多采的德育实践活动。
学校制定和实施一些实验计划。把品德教育系列活动与生活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一在少先队活动中可以举办“国旗在我心中”的专题活动,以及“我在国旗下成长”活动和实施“雏鹰行动计划”,今年又开展“雏鹰从这里起飞”和“手拉手希望工程”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主旋律,贯穿于各时期的教育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少先队每学期围绕一个专题,如“漫游祖国大地”、“热爱家乡考察团”、“爱祖国,树理想,做主人”、“学赖宁、比贡献、做主人”、“考察家乡革命斗争史”、“做跨世纪的接班人”、“伟大祖国在我心中”、“雏鹰从这里起飞”……把少先队各个时期,各个中队活动,纵横结合的活动系列,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座谈、查阅资料、认识过去,了解新貌,憧憬未来,使少先队员提高鉴赏水平。还可以通过诗歌朗诵,故事创作,编制微型报创作文艺节目,组织主题中队会、汇报会,举办大型读书节、艺术节等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兼备的活动,联系少年儿童广泛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和实
用心
爱心
专心 践活动,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和良好品格。开展“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的“创双好,讲四美,校园遍开文明花”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内容的养成教育的大系统。
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训练。①在内容上形成序列:“行为规范训练”集体有课间、上课、班务三种规范标准,学生有个人行为规范标准。“达标创优”集体争创文明班、文明走廊、优秀中队、标兵班,个人争创红花少年、三好学生、优秀队干、城区三好学生。“创建良好校风”制定了校风、校训要求,设计了校章、校徽、校服、各班相应制定班风奋斗目标。②注意方法上灵活多样,形象性强定星期一(升国旗日)③在制度上从严管理把“文明班”、“卫生红旗班”、“文明走廊”、“红花少年”的检查评比制度化,经常化,实行日评、周评、月评、学期总评,使评比制度成为行为规范训练的重要因素。
二、家庭是对学生成长影响最深的场所
家庭对于孩子德育的影响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家长对子女的正确教育;一方面是家长自身的言行。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家家都把孩子当成了稀世珍宝。而在特殊保护的背后便为道德的丢失制造了很好的机会。严重的溺爱,使孩子产生了自私、霸道的不良心理。还有的家长不懂的正确的教育方法,讲孩子的思想引入歧途。记得一份报纸曾经报道:一个家长带自己的孩子去建筑工地。原因是孩子不好好学习。来到工地,家长让孩子观察正在劳动的工人,并且告诉他,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象他们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被人看不起。然后又把孩子带到很豪华的宾馆,指着一个个出入的老板说,如果你好好学习将来就会有很多人向你鞠躬,你就会成为人上人。看了这样的做法,不知道大家会怎么想。原本我们的劳动最光荣也变味了,原本受人尊敬的劳动者也成为了家长举的落后典型。我真无法想象,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孩子的道德标准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在这样的教育下爱心会有多少?我只是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家长的错误教育有很多。
现在的孩子很有见解,但这些见解却明显带着父母的影子。从长期的德育教育中,我体会到:父母要教孩子做好人,为孩子树榜样,任重而道远。首先为人父母的要首先重新认识和定位这个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的主流是公平正义的。其次作为父母的要循序渐进滴水穿石对孩子进行熏陶,从小为孩子的人生态度和以后对人生的选择指明方向。
作为父母的要学会换位思考,带着新的方法和理念走进孩子的世界,循序善诱,就他们关心的事展开交流,探讨甚至争论,在互动中明辨是非。
“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男性所具备的自立、勇敢、逻辑思维、活动能力等品质,对于孩子来说相当重要的。同样大海带给人的是温情和浪漫,高山的挺拔和坚强撑起了孩子的脊梁。
二、社会环境是孩子们验证道德的领域
良好的德育教育直接关系这社会这个大舞台的风貌,也直接体现这国家的道德水平。相信很多人已经在社会上看到了我们现在公民的道德水准,无需多举例。最简单的排队上车,遵守社会秩序都成了问题,有人说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人太多了,才会发生拥挤现象。那么我们的学生在接触社会生活之中,难免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不道德思想的影响,那么很容易模仿的孩子们便开始丢失了正确的航线,扭曲自己的道德准则。
为此社会上的宣传媒体也在尽力使德育这一版块增大力度,以使人们的道德意识能够得到提高。但社会的环境是靠每个人的行为来养成的,不是说大话、空话,提高每个公民的道德意识,铸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当然学校的基础工作也是必可不少。从根基抓起,是一个 很关键性的因素。
德育工作已经成为现在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一个国家德育教育不成功,那么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我们还对德育教育满不在乎,那么良好的道德情操会离我们而去,用心
爱心
专心 呼唤道德,希望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将德育进行到底。
用心
爱心专心 3
第二篇:中学德育论文
德育论文——音乐教学中的品德培育
任妍妍
内容提要: 培育品德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从以情感人、引发共鸣;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发挥榜样的力量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培育高尚的品德。关键词:以情感人音乐审美榜样行为规范
当音乐还在空气中萦绕,突然我的眼神凝聚在一个学生的眼睛里闪烁着的泪花上,它是那么晶莹剔透,透过泪花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在歌曲《承诺》的歌声的感召下,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一起奋力挪开那一块块因地震而塌下的砖头...... 这是一堂以赈灾歌曲为主题的音乐课上令我铭记于心的一幕,也让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不断地在思考,这滴泪水也许在别人看来觉得很平常,但在我内心却觉得弥足珍贵,这是久违了的感动,是真诚的情感碰撞,美好的心灵洗礼。此时此刻,歌声是一条纽带,把一颗颗心连在一起。无需更多的语言,也不用去过多谈论音乐的知识和技能。过去当我们把重点都放在想方设法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上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的培育,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首先,我们的职业是教师,应以育人为本,其次作为音乐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要充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该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该具备发展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这也是教学的三维目标。历来的教育都把“传道”放在培育人才的首位,即所谓德育,表明了培育品德的重大意义。而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更为培育人的品德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培育品德应贯穿和渗透于整个音乐课程教学中,并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展开的,还包括爱家乡、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互助友爱等。同时,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时,要寓德育于美育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培育品德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培育品德的 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如:让学生目睹那双因地震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此时此刻,他们不会无动于衷。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 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 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如周杰伦的中国风的歌曲《千里之外》、《青花瓷》等。另外在弘扬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地区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把古典交响乐与现代电子合成技术很好结合的雅尼的音乐,他的音乐中洋溢着浪漫的诗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教学中保持开放的姿态,通过音乐为学生打开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音乐更生活化,提高学习的兴趣,令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
三、发挥榜样的力量。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在今年的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 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在音乐的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如正确的演唱姿态,良好的心态等。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音乐课虽然希望学生能活跃课堂,但没有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无视纪律,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建立有序的课堂才能保证德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
“学艺先学做人。”这句话让我多年仍记忆犹新,作为音乐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更要把情感融入教学中,用真情实意打动学生。在这次四川的地震中,我们为许多80、90后少年的优异表现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使我们教师有信心更好地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
参考文献:
⑴张熊飞《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 陕西人民出版社 ⑵《 中小学音乐教育 》 浙江省音乐家协会(总第170期)
第三篇:中学德育论文
中学德育论文
党溪
关键字:德育 学校环境 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 内容摘要:
道德经有云:道至尊,德之贵。是说知识技能可以得到尊重,而社会道德却可以受到人们的爱戴。可见知识与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现代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是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然而在现阶段,有的教师被考试这只指挥棒所左右,在工作中只注重教学,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今,国家领导人更是不止一次的在各种场合及会议上提到:教育工作德育为先。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更是提到:要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环境之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独立生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择邻而居。古语又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无不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正文:
道德经有云:道至尊,德之贵。是说知识技能可以得到尊重,而社会道德却可以受到人们的爱戴。可见知识与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现代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是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然而在现阶段,有的教师被考试这只指挥棒所左右,在工作中只注重教学,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今,国家领导人更是不止一次的在各种场合及会议上提到:教育工作德育为先。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更是提到:要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环境之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独立生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择邻而居。古语又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无不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的不确定性
对于中学的德育工作,很多情况下只表现在口号上,而没有具体的目标和内容。由于中学德育目标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层次性,导致德育内容的空泛化和缺少预见性,与中学生德育的可接受性脱节。例如,在每年学习雷锋活动中,中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助人为乐”的教育,其效果并不佳。因为很多教师并没有思考过“助人为乐”,包含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助人”,是帮助别人的意思,“为乐”,是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的意思。2:德育目标层次不清
我们还以“助人为乐”为例。“助人”,是帮助别人的意思,“为乐”,是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的意思。显然,这是道德领域里的最高境界,它涉及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有没有人能做到?有!雷锋。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只能是努力的方向。如果降低一点,变为“乐于助人”,即愿意帮助别人,高兴帮助别人。达到这一要求也不易,现实中有不少人做不到。如果再降低点,变为“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每个人作为社会人存在,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每个人又都有义务帮助别人。现实生括中还有最低层次的要求,即“不妨碍别人”。你可以不帮助别人,但你不应该妨碍别人,以上道德要求和内容被分成四个层次,对学生的教育首先要从最低的层次开始。
3:各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够
中学各科教学长期忽视这条德育的基本途径,尽管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但各地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各科教师并役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教学即传授知识”,在许多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即使有些教师注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却存在生硬结合,常常将德育与知识传授分割开来进行,拖上一条“光明的尾巴”,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不仅收不到德育的实效,反而引起负效果,让学生反感。
4:各种环境对德育工作产生很大的阻力
这种环境包括家庭,社会,甚至是学校。我国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市场经济对学校教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例如用经济规律代替教育规律,把经济领域中的价值法则与教育过程中人的价值混为一谈,使教育过程掺入“拜金主义”和雇佣思想。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社会和家庭中的 “拉关系、走后门”,腐败、赌博、体罚子女、伤害儿童,吸毒等等消极因素交织在一起,在青少年心灵上投下一层阴影。音像书刊、舞厅、电游网吧等社会文化娱乐环境中存在的“病菌”,对中学生的灵魂产生一定程度的侵袭。在学校,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也是精彩纷呈,而学校为了拿名次,丢掉某项括动对全班、全校学生的教育,一场竞赛、比赛结束,消耗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不仅没有受到教育,甚至连该竞赛、比赛的内容为何物还不知道。
二:解决策略
1:美化校园环境及人文环境
古有“惜孟母,择邻处”一说,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沉淀人的心情,升华人的灵魂。漫步校园,红砖壁瓦、绿草茵茵、杨柳依依。每逢春末夏初之际,月季、刺梅争奇斗艳。秋天到了,万寿菊,夜来香暗香怡人。校园内百余株参天白杨陪伴一批批学子走过了每一天,每一年,到底送走迎来了多少孩子,他们也说不清了。哗啦啦爽朗的笑声是他对孩子们殷切的希望,良好的祝福。茵茵绿草中的警示语说:我是你们的植物朋友吗?自来水龙头大声疾呼:我不想多流一滴眼泪。垃圾桶说:来吧,我的肚子大得很等人性化语言让孩子们懂得了什么是羞耻心。微风吹过,一片片废纸,在校园内翩翩起舞,此时映入你眼帘的肯定是孩子们嬉戏追逐着,拾捡校园内的垃圾,然后放入垃圾桶憨憨的大肚子里满意地走了。上课铃响了,听着自来水哗哗的声响,总会有师生返回身来,轻轻的把它拧紧。物人合一,人物和谐在我们的校园无时无处不在。古人提出:“不言之教” 不正是这个理吗?
2:优化课堂德育环境,加强学校德育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措施。中学加强教学中德育管理的主要措施有:(1)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变德育的自然掺透为自觉实施。育人意识,首先是个教育思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师,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括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成为名符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能只教书不育人。(2)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第一,占有丰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知识贫乏既谈不上教好书,也谈不上育人。第二,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和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能力。第三,掌握寓德育于教学中的规律,具有有机渗透德育的能力。(3)深入教学,深入课堂,抓好指导和评价。中学管理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备课、听课、评课,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每学科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德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改进方法,提高实效;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搞好评价工作,促进学校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4)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学德育的核心内容,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人,对中学生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教育,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不同,而又互有联系。三者之间要做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从全局上根本改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一环。以学校教育为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社会环境作为大背景应该尽量发挥其影响作用,避免消极和负面的因素产生的阻碍使学校、家庭、社会在导向一致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优势,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化大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道德经》作者:老子。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四篇:中学德育论文
中学德育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中学德育中存在着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德育的效果等突出问题。应把握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强化中学教学中的德育管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性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近年来,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种种口号,组织了大量的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学德育的整体实际效果,与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比较,可以说是很不相称的,中学德育实效性差已经成为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严重脱节
由于中学德育目标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层次性,导致德育内容的空泛化和缺少预见性,与中学生德育的可接受性脱节。其表现有:(1)德育内容役有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形成层次。长期以来德育内容“上下一般粗”,往往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把中学生目前难以达到的要求硬要他们努力去达到,而对中学生达到这些高要求、高目标的基础,如做人的基本道理,爱父母、爱师长、做文明公民等等,又役有稳定的教育内容,以致脚疼医脚,头痛医头,教育者和学生都难以接受。例如,在每年学习雷锋活动中,中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助人为乐”的教育,其效果并不佳。因为很多教师并没有思考过“助人为乐”,包含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助人”,是帮助别人的意思,“为乐”,是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的意思。显然,这是道德领域里的最高境界,它涉及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有没有人能做到?有!雷锋。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只能是努力的方向。如果降低一点,变为“乐于助人”,即愿意帮助别人,高兴帮助别人。达到这一要求也不易,现实中有不少人做不到。如果再降低点,变为“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每个人作为社会人存在,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每个人又都有义务帮助别人。现实生括中还有最低层次的要求,即“不妨碍别人”。你可以不帮助别人,但你不应该妨碍别人,以上道德要求和内容被分成四个层次,对学生的教育首先要从最低的层次开始。(2)德育内容与德育目的不一致。中学德育课普遍存在知行脱节,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学会做人,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思想行为不沽边,其结果是德育课成了学生考高中、考大学捞总分的工具和敲门砖。许多中学的德育活动追求形式,不讲实效,丢掉了很多传统有效的教育形式,而动不动就是什么“知识竞赛”,“讲演比赛”。班级、学校为了拿名次,丢掉某项括动对全班、全校学生的教育,由班级、年级、学校挑选一些学生组成代表队集中排练,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一场竞赛、比赛结束,消耗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不仅没有受到教育,甚至连该竞赛、比赛的内容为何物还不知道。
2、中学德育基本途径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各科教学中,通常又把政治课作为直接德育途径,把其他学科作为间接德育途径,然而,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首先看政治课的状况。中学的德育目标和要求,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层次性,德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存在简单重复和严重脱节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因此收效甚微。中学的政治课又常常论为纯粹的知识
教育课甚至应试教育课。课堂上教师并不往重思想道德上的系统训练和理由的阐述,尤其忽视道德行为能力的训练,常常灌输一些枯操的理论,令学生记忆背诵,把政治课上成了纯知识课。
其次看各科教学中的德育状况。中学长期忽视这条德育的基本途径,尽管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但各地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各科教师并役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教学即传授知识”,在许多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即使有些教师注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却存在生硬结合,常常将德育与知识传授分割开来进行,拖上一条“光明的尾巴”,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不仅收不到德育的实效,反而引起负效果,让学生反感。
3、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较大程度地抵消了学校德育影响的效果
中学生在学校一般接受的是正面的,正统的德育影响,这种教育好比在他们心灵上抹上一层“玫瑰色”。另一方面,学生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家庭生活中的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规范与不规范等矛盾冲突的影响,必须会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中学教育工作者经常抱怨:现在的社会环境太差,学校德育工作辛辛苦苦,抵挡不住社会消极面的影响。过去我们的工作是 6十1=O”,即学校教育6天,家庭、社会影响1天,就把学校教育给抵消了。现在改为双休日,则是“5十2 二、解决当前中学德育问题的对策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的确不少。不过,虽然我们困难重重、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上述突出问题,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系统研究和把握当代中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 在改革开放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成长的一代中学生。他们的学习和生括的环境与以往几代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的思想必然呈现新的状况。研究和把握当代中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出发点,也是进行德育改革,提高实效的重要依据。(1)当代中学生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在家庭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动指南;在学校对教师的崇敬感减弱;在集体生括中,由被动追随转向主动参与;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行为又较弱,与较强的独立意识形成巨大的反差。由于他们生活条件较好,倍受父母疼爱,缺乏艰苦的锻炼,在遇到 挫折时,往往又表现出很强的软弱性和依赖性。与前几代学生相比,他们的意志力更为脆弱。 (2)求真求是的观念增强,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是当代中学生另一明显的思想特点。是否合乎实际,是他们判断是非的一个重要标准。他们不盲从,更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对学校教育持有分析和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又表现出社会理想淡漠,往重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出现唯我主义和个人奋斗的苗头。(3)当代中学生生括在一种比较宽松的政治生活气氛中;他们的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敢想敢说,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求新求异,易于接受新观点。但是,他们对社会又缺乏全面了解,易受各种观念左右,思想观念较为混乱,人生价值、道德取向上失去明确的统一导向,出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 2、加强中学教学中的德育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措施。中学加强教学中德育管理的主要措施有:(1)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变德育的自然掺透为自觉实施。育人意识,首先是个教育思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师,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括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成为名符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能只教书不育人。(2)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第一,占有丰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知识贫乏既谈不上教好书,也谈不上育人。第二,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和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能力。第三,掌握寓德育于教学中的规律,具有有机渗透德育的能力。(3)深入教学,深入课堂,抓好指导和评价。中学管理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备课、听课、评课,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每学科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德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改进方法,提高实效;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搞好评价工作,促进学校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地位、作用不同,各有优势和不足。如何在导向一致的前提下,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从全局上根本改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一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整个德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相互补充,有利于增强德育的整体效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统一,有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取得教育思想上的共识,向青少年一代实施社会化的综合教育和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社区教育就是一种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好形式。社区教育就是把学校教育置于社区的大环境中,将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组织起来,关心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使学校、家庭、社会在导向一致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优势,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化大教育格局。 关于中学德育创新的思考和实践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在我国加入WTO以及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中学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从创新的角度,审视德育,走德育改革创新之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 一、转变观念、理念创新。 德 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传统的德育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或者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进行呆板的说教,过于凝重,过于规范,又过于封闭,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 中学德育创新,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二、丰富内涵,内容创新。 中学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就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充实。 1、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学德育的核心内容,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人,对中学生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教育,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2、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中学生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使中学成为学习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场所。 3、加强法纪教育。引导中学生积极学习我国的法律法规,一方面要教育他们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同时要树立学法、用法的意识,当遇到不法侵害时,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合法权益,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4、加强道德教育。一方面努力推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践行“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着力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帮助中学生树立生态伦理、网络伦理、生命伦理、经济伦理等符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品质。 5、加强心理教育。通过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由于竞争机制强化,变化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生活的紧张度增加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强心理承受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等。 另外,随着中国加入WTO,诚信意识、效率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也须扩充进来。同时,还要将德育与智育的各个学科进行整合,积极寻找最佳结合点,将“两张皮”合为一体,使其良性互动。 三、有机结合,机制创新。 笔者认为,要实现德育机制创新,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建高立意、近距离、低姿态的运作机制。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思考、设计德育工作。这就是说德育工作立意要高,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决不能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应该把高立意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新这种理论上“登高望远”、运作上“拉近距离”的运作机制,教育者放低姿态,淡化身份、平等交流,能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教育的亲和力,顺应德育改革的趋势,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经实践检验证明,这是一种效果较好的运作机制。 2、创建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教育机制。自律是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他律是外部力量对行为主体的监督和约束。他律是被动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自律是主动的,可以使受教育者进入较高层次。他律依赖于自律,通过自律发挥效用;自律以他律为先决条件,通过他律逐步养成。二者相辅相成,使其有机结合,德育工作就更有力量。 建立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教育机制,通过理论学习、榜样引导、文化熏陶等途径,对人施加影响(他律),使人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从而把人从个体的自然人转变为遵规守纪的社会人,并逐步养成行为习惯,使其遵规守纪,自我约束成为下意识的、自然的反应(自律)。经过长期的严格自律,人可以逐步达到慎独的最高境界,这一机制的实践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3、建立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现代德育就是要通过创设人所需要的条件,激发人的动机,从而产生实现目标的特定行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机制已被应用于德育实践。善用精神激励,量力辅之以物质激励,这是巧用激励机制的要点。创新,重在精神激励机制的创新。 关于精神激励,人们一般在荣誉激励方面有所尝试,常见的是评优表模,“特发此证以资鼓励”。其实,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满足人参与活动、参与管理的愿望,实际上就是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不让其参与,会被认为是惩罚),这是参与激励;设法将人安排在适当的专业(或岗位),让其具有学习(或工作)的兴趣,产生学习(或工作)成效,快乐学习(工作)或享受学习(工作),给人一种自我实现感,这就是学习(或工作)激励;设定集体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使人感到每一步努力都有一个诱人的目标在牵引,这就是目标激励;设法进行情感沟通,使人被真情打动,可以激发出极大的热情,这就是情感 激励。 构建各各种激励方式有机结合的机制,必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已被工作实践所证实。 4、建立教育与管理互补的制约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可以看成是一项“软工程”,而依据规章制度进行的管理,则可以看成是一项“硬工程”,实现两者之间的一种动态互补,把教育的要求体现到各项管理中,无疑将大大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成功率,使教育在更广大的空间中显示威力,同时,也使管理工作更见成效。当我们把德育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管理之中,堵住了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漏洞,消灭了每一个可能存在的盲区,我们所建立的制约机制也就完备了。 5、定量与定性、理论与实践、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德育评价不像智育那样便于量化。我们不仅需要进行道德知识的评价,还要进行道德行为的评价,而道德行为是个难以把握的变量,它具有随机性,其稳定性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所以,关于德育评价机制的创新,非常值得研究。近几年来,我们建立了定量与定性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的评价机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可以说这种机制能较好地评价一个人的德育状况。 四、拓展渠道,形式创新。 德育形式的选择必须“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德育形成必须多样化,必须生动活泼,必须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理性的升华。 1、德育应从单向式向多向式。传统德育实行的是单向式灌输,其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信息源,学生是接收器。现代德育必须变单向式灌输为多向式交流,如师生交流、同学间交流、各学科间交流。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在心灵和思想的撞击中,他们就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德育应从平面式走向立体式。传统德育实行的是校园层面的德育,称为平面式封闭性德育。我们不能总把学生放在“净土”或真空中,而应该放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去磨练。因此,现代德育追求开放性,力求实施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式德育。 3、德育应从包办式走向自选式。德育若能唤起学生自我思考、自主选择,那才是真正成功的德育。因此,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该为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自助餐”,让学生“自己动手”选择,改变过去教师“一人掌勺”的做法。 五、德育途径和方法的创新。 德育途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大型活动、党团活动、主题班会、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咨询(个别教育),社会实践、多种媒体的宣传(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其创新的重点在于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和网络德育等。 1、心理咨询:即个别教育。作为一项专业事业,在帮助、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开发与发掘学生自身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加速人格成熟等方面有特殊作用。因此,应成为中学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应借鉴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各中学设有专门的、相对独立的咨询指导机构,负责学校学生的指导工作,并在组织上、人员组成上、活动经费上、活动场地上给予妥善的安排。 2、社会实践: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中学德育必须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构建一个多层次,着重参与及角色预演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即必须面向世界,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学校应与家庭双管齐下。学校与家庭要加强联系和沟通,互相配合,提高德育的实效。其次,学校与社会要共同参与。要建立包括党团队组织、社会德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关心下一代协会等在内的一个德育大网络,形成德育合力,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3、网络德育: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社会所有领域的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对德育工作形成很大冲击,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网络这个重要阵地,我们要主动去占领。要办好德育网站,做到网上网下对接;德育教师要学会网上聊天,做到网上网下“两栖”全能。扬长避短,使网络这一利器为我所用。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弥补德育信息量的不足;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增强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利用电脑虚拟化技术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境,使学生在一种仿真的、独特的德育环境中,开展道德实践,感悟道德力量,既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有相对的真实性。 运用这一特点,教师可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入其中活动。如“毒品的危害”“青少年能否早恋”“道德警戒线”“知法守法”“正确对待金钱”等无法在生活中尝试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受某些做人的道理。这样,传统的、常规的教育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网络中都能够得以解决。总之,中学德育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我们具有全局意识和历史责任感,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需要不断的创新。 德育工作点滴入手 政教处德育实施总结 清新美丽的校园内,琅琅的读书声飘向天空,放飞梦的希望;宽阔的操场上,孩子们在尽情挥洒激情,追逐狂奔,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他们正沐浴着德育工作的“阳光”茁壮成长。在德钦中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播洒爱的阳光,让绿树成荫,给山花烂漫;他们用坚强的双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擎起一片蓝天,擎起祖国的未来。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是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然而在现阶段,有的教师被考试这只指挥棒所左右,在工作中只注重教学,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古有“做事先做人”之说。现今,国家领导人更是不止一次的在各种场合及会议上提到:教育工作德育为先。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环境之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之初、性本善”的提法虽然有些唯心的味道,但却说明了人的后天成长依赖于环境的影响,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独立生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择邻而居,三迁其所。古语又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无不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在自然界中,橘生南北却有南橘北枳天壤之别。在人类社会中,将门之后与出自书香门第的特质不尽相同。大家闺秀与山野村姑的举止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成长环境使然。将门因尚武而重义,必然粗犷豪爽,义薄云天。书香世家因习礼明信,必然温文尔雅。大家闺秀一般知书达理,而山野村姑一般则直爽泼辣,之所以性格迥然,在于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受不同的氛围熏陶,个性品质必然不同。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作为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学校尽己所能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但在现今的德育工作中,眼高手低,俯不下身来抓德育的现象有之,假大空全的德育教育有之,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有之,致使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德育目标成为空谈。鉴于此,在我校的德育工作中把“优化育人环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作为我校的德育工作的着力点。特别是在育人环境方面着力强化一个“小”字。小处着手意味着要抓好细节,抓好小事,对于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大德育,大口号,大主题并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不符合其年龄及心理特点。 一和谐环境,以物育人 漫步校园,雪山高耸、绿草茵茵、杨柳依依。每逢春末夏初之际,各种花草争奇斗艳。秋天到了,校园内几株参天白杨陪伴一批批学子走过了每一天,每一年,到底送走迎来了多少孩子,他们也说不清了。哗啦啦爽朗的笑声是他对孩子们殷切的希望,良好的祝福。茵茵绿草中的警示语说:我是你们的植物朋友吗?自来水龙头大声疾呼:我不想多流一滴眼泪。垃圾桶说:来吧,我的肚子大得很等人性化语言让孩子们懂得了什么是羞耻心。微风吹过,一片片废纸,在校园内翩翩起舞,此时映入你眼帘的肯定是孩子们嬉戏追逐着,拾捡校园内的垃圾,然后放入垃圾桶憨憨的大肚子里满意地走了。上课铃响了,听着自来水哗哗的声响,总会有师生返回身来,轻轻的把它拧紧。物人合一,人物和谐在我们的校园无时无处不在。 教室内高悬的校训,端正张贴的名人画像,不只在于装点美观,而在于“无声胜有声”的思想渗透。《守则》也好,《规范》也罢,不只在于威慑约束,而在于自觉遵守。室内外的园地,橱窗,板报不只为传经送宝,而在于使其成为激励学生获取成功的人生舞台。 二人际环境,以人育人 孩子的成长需要高尚,健全的人格形象去影响,他们的周围需要崇高的灵魂。然而 校园也好,家庭也罢,一些不健全的人格形象,一些不健康的作为却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校园作为一方净土,教师作为孩子们的人师之范,要求孩子们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而部分教师却时常在校园内,课堂上冒出一两句方言土语,板书备课更是繁简字并用。橱窗,墙报,板报中也会时而冒出一两个错别字装点门面。德育纲要,校规中明确规定要净化校园语言环境,但我们的教师却动辄训斥,言语粗俗,何谈语言文明;要求孩子们衣着得体,自己却身着奇装异服,穿着拖鞋进出教室有说服力吗?要求孩子讲究卫生,自己却乱扔乱弃;要求孩子学习雷锋好榜样,但碰到不良行为却唯恐躲闪不及;要求孩子正直,自己却从来不敢把不同意见摆在桌面上。凡此种种小事,人师从何谈起,良好的育人环境从何谈起。德育课程健全了,德育活动开展了,德育为首的大政方针也定了,但如果只停留在说一说,写一写,搞搞活动的层面上管用吗?如果为人师者不从小事做起,注重小节,我们的孩子又会好到哪儿去,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必是一句空谈? 我们要把强化德育的全员意识,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并制定了教师的行为规范准则,对教师的坐立行走等进行了明确的约束,并把此项工作列为年终考核,评先晋级的重要指标。要求教师: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经过不懈的努力,教师们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方面日渐规范,成熟。无论是社区还是家长对教师们的评价也越来越高。温文尔雅的举止,得体大方的言行为我们的校园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绝对不可小视。学生们的语言不再粗俗,废物不再乱扔,穿着不再随意,校园内的人物合一让人感到亲切。甬路上,孩子们三三两两自由说笑,谈天说地。石桌旁,孩子们跃马扬鞭,在纹秤间自由挥洒。橱窗前,孩子们驻足欣赏,看看老师们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精神食粮。 在此基础上,个个班级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每天的校园卫生打扫,不但净化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还为班级评比带来荣誉。校园卫生的打扫,不但使孩子们学会了劳动,还增强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校园环境虽然重要,但家庭环境同样必不可少。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的家长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而部分孩子们却说:“他们只顾挣钱根本就没有关心过我们的学习。”孰是孰非此时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学校能否帮家长一把。为此,我们开展了‘学会感恩,走进学生心灵’的大型演讲活动。聘请校外的知名家教人士办讲座,让家长与学生共同作聆听专家的演讲,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 校园是净化孩子们心灵的殿堂,一块纯净圣洁的园地。知微而论,可为人师是校园环境育人的落脚点和切入点。我们的家庭虽小,但孩子第一任教师的担子却很重很重。他是孩子们走向成人成才的摇篮,让我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行为做起,从而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学校,社会育人环境。第五篇:中学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