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渝实验区比较研究
成渝“试验区”比较研究
2007年6月,中央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这是继上海、天津之后由国家批准的第四家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因此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媒体甚至称其为“特区”。成渝“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涉及土地、金融、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政府改革、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城乡规划等许多方面,它们因成渝不同的自然条件、发展水平和行政体制而具有不同的重点和特色。オ
一、成渝”试验区”建设面临的不同背景
范围:成渝“试验区”范围不同。成都“试验区”建设是在一个市的范围展开,重庆“试验区”建设实际上是在一个省的范围展开。
体制:重庆市具有更优越的体制优势,实验方案等直接上报和请示中央,成都市则是在省的领导下进行,各种方案需向省请示后转报中央,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和贯彻执行的效率。
自然条件:成都市是大平原,有利于圈层推进的城市化进程;重庆市则以山城和丘陵为主,城市化进程更需要依托轴线推进。
发展水平:正因为重庆市”试验区”事实上是涉及一个省而不是一个城市,为了更具可比性,我们在进行成渝“试验区”比较时,将成都市与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成都经济区(5市5县)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23个区市县)、四川省与重庆市、川渝毗邻区县作一一对应的比较。在表1和表2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特点:(1)GDP差距不明显,重庆略高。2006年人均GDP,成都市22269元,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23224元,比成都市高4%;成都经济区15303元,重庆一小时经济圈16366元,比成都经济区高7%;四川省10546元,重庆市12457元,比四川省高18%。(2)财政收入差距巨大。2006年人均财政收入,成都市1693元,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2270元,比成都市高34%!成都经济区832元,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1095元,比成都经济区高32%!四川省697元,重庆市726元,比四川省高4%。(3)川渝毗邻区域的差距最为突出,四川区县大大落后于重庆。31个川渝毗邻区县比较,2006年人均GDP,四川17个区县平均为5832元,重庆14个区县平均为9058元,重庆比四川高55%!2006年人均财政收入,四川17个区县平均为115元,重庆14个区县平均为460元,四川仅相当于重庆1/4的水平!令人震惊!从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工业化和支柱产业实力、体制优势等看未来发展趋势,重庆发展可能会更快,差距可能还会拉大。(4)从前面3个特点已经可以发现,重庆市内部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比四川突出,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与三峡库区和渝东南的差距很大,城乡收入差距也比四川略大,四川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略高于重庆,重庆的城镇居民收入则高于四川。(见表1)
难点和重点:上述区情决定了成渝”试验区”建设的不同难点和重点:成都要解决和探索的是城区与郊区(郊县)、大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的城乡统筹发展;重庆要解决和探索的则是主城区、郊区(郊县)、县域的城乡统筹发展,即一个省域范围内(中心)城市与农村、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的统筹发展,特别是要解决和探索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成都市“全域成都”和重庆市“一圈两翼”的提出,正是这一背景的产物。
注:(1)成都经济区范围包括5市5县: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眉山市、资阳市,以及乐山市的市中区、峨眉山市、夹江县;雅安市的雨城区和名山县;(2)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包括23个区县:主城九区、渝西地区12个区县以及长寿、涪陵,即:主城九区、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长寿、綦江、大足、潼南、荣昌、铜梁、璧山、南川、万盛、双桥;(3)本表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07》、《成都市统计年鉴2007》、《重庆市统计年鉴2007》、《重庆直辖10周年—数据与分析》相关数据计算。
二、重庆特色:“一圈两翼”
重庆是我国西部最发达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直辖使重庆中心城市生产力不断得到释放。1997年直辖后,针对新的大重庆行政区范围,重庆着力推进将全市划分为主城都市区、渝西走廊、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战略,并通过八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这一战略为主城生产力向外扩张创造了条件,扩大了腹地,并带动周边区县进入最快的发展时期,特别是主城和渝西经济走廊,地理区位和经济基础较好,发展很快,一小时经济圈的雏形和趋势已跃然纸上,但库区和渝东南的发展则相对落后。2007年初,重庆将四大板块的发展战略确定为“一圈两翼”三大板块,即“1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渝东南“两翼”。(重庆“一圈两翼”的含义是:依托“1小时经济圈”发展优势产业,与四川共同打造国家新的增长极——成渝增长极;以库区腹心城市万州区为中心的渝东北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则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特色旅游产业。)
“一圈两翼”既是重庆的区域发展战略,且深刻蕴涵着重庆统筹城乡的发展模式、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如上分析,重庆市实际上是一个省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包括两个层次的任务:一是中心城市(主城区)与其郊区(县)的城乡统筹发展,二是中心城市与全市域县区的城乡统筹发展。一小时经济圈以重庆主城为中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涵盖23个区县,2006年常住人口1674万人,GDP 2710亿元,分别占全重庆的60%和78%,是重庆经济的主体,是带动“两翼”的本钱,是重庆的“珠三角”,做强“一圈”是提高重庆统筹实力、带动“两翼”、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选择。与此同时,一小时经济圈又是主城与郊区(县)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讨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时,人们往往更多谈论如何承接和吸引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其实,一小时经济圈更是重庆主城生产力进一步向外扩张的紧迫要求和必然选择,主城土地、环境、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紧缺,迫使制造业向远离中心城区的区域转移,在我国已是一个大趋势。重庆北部新区等新城建设为主城生产力向外扩张创造了条件,现在,这种产业转移和扩张,将在更大的空间展开。
重庆在论证“一圈两冀”时提出:打造“1小时经济圈”是重庆破解城乡二元矛盾的需要。长期以来,重庆市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渝东北和渝东南是大农村连片区,这里山路崎岖,交通不畅,其发展主要依靠大城市的辐射。而“1小时经济圈”显然增加了大城市的辐射力,引导渝东北和渝东南的人口向“1小时经济圈”转移,这既能促进贫困地区的人口全面脱贫,又能减轻渝东北和渝东南的环境压力。破解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难题,也需要“1小时经济圈”的带动。由于种种原因,三峡库区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条件欠缺,产业发展环境堪忧,招商引资异常艰难。尤其是巫山、奉节等县地处大山之中,除矿产资源开发外,其余工业产业几乎为零。如果发展东部地区淘汰下来的化工企业,又对长江水资源形成潜在威胁。面对库区产业发展难题,“1小时经济圈”将有效吸引库区人力资源,最终使库区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旅游区。(本文作者根据重庆社科院为《潼南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高端论坛(2007-4-30于重庆)》提供的背景资料整理。)
“一圈两冀”得到中央的高度肯定。2007年9月国务院批复《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文件,即《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7〕90号)文,明确重庆五大定位:“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国务院批复文件要求,重庆市要按照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在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加快以都市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发展,引导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城乡产业分工协作,统筹做好重庆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要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整体推进格局。逐步把重庆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特色鲜明,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市。这是中国第一部经国务院批准的城乡总体规划,也是重庆市探索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重要规划。
三、成都特色:“全域成都”
成都也是西部地区最发达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成都与重庆比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成都”试验区”建设是在一个城市范围(而不是一个省域范围)进行探索,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因此需要重点处理好城区与郊区、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的关系,要重点在城市功能(城市内部)和城市分工(城市群内部)上做文章。第二,成都自然条件优越,腹地广阔且富裕,特别是地势平坦,城市化进程很容易走圈层推进道路。一般来说,平原城市“摊大饼”的扩张模式能够获得成本低且溢出效益高的好处,但是,当城市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拐点,出现不经济现象,而且会面临资源环境的制约,从而迫使和推动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转型和深化——城市分工和城市群的成熟和崛起。成都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成都的城市化进程与全国一样,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10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上世纪70年代,成都市城乡分野基本上以一环路为界,但一环路以内还有部分农田,到80年代末,一环路以外全部是农村,90年代二环路以外全部是农村,到21世纪初,城区已填充到三环路,但三环路以外全部是农村,现在,三环路以外已被城市和非农建筑迅速占领,成都市居民最为直观地看到,每10年甚至5年,城区就会有很大扩展,目前这种趋势正呈现加速态势。城区扩展还不仅于此,伴随成都平原快速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伴随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和改善居住及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伴随中心城区生产要素价格的飙升特别是城区土地的稀缺,周边卫星城市逐渐成为中心城区居住功能和制造业功能转移的承接地,以特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集群发展的都市连绵区,正在成都平原形成,过去离成都一天车程的都江堰等周边城市,现在有了快速通道连接,仅需十来分钟或半小时车程,商品房价格近10年来也从几百元涨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也许要不了多久,北京五环的格局将在成都上演,成都钢铁厂将面临再次搬迁。从2003年提出“三个集中”到2007年提出“全域成都”,正是这一发展背景的必然产物。
“全域成都”的核心内容是统一规划和建设成都12390平方公里市域,形成“一区两带三圈层四基地”布局格局。“一区”:1个特大都市区,由中心城和华阳、新都、龙泉驿、双流、温江、郫县等6个新城构成;“两带”:龙门山和龙泉山两个旅游发展带;“三圈层”:成都城市的三个圈层;“六走廊”:中心城—华阳—正兴,中心城—双流—新津—蒲江,中心城—温江—邛崃,中心城—郫县—都江堰,中心城—新都—青白江—金堂,中心城—龙泉驿;“四基地”:争取用10年时间,将成都建成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域成都”强调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打破区域分割、城乡分割和行政体制障碍,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功能要求,实现要素和资源的市场化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中心城区要考虑更好地发展高端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周边区县则更好地承担制造业和居住功能、生态功能,但他们又不是分割的,他们是城乡间、区域间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体系。(李秋怡、邹渠、方野:《“全域成都”勾画试验区远景》,《四川日报》,2007年10月10日。该文介绍,今年(2007年)9月2日,成都对外发布未来10年试验区总体目标框架文件,寄望用10年时间,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将主要以现在的高新南区为主,现代制造业基地由龙泉经济开发区,彭州,青白江—新都和新津—双流这四个片区以及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10个工业集中发展点构成,现代服务业基地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将以金融、信息、会展等高端产业为核心,形成北部商贸片区、南部科技商务片区和东部工业商务等三大片区,现代农业基地则以地势来划分,平原地区集中发展粮油、生猪等农业产业,丘林地区重点发展水果等产业,山区则重点发展林木和水产。)
围绕“一区两带三圈层四基地”,成都市推出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拟投资千亿元,启动实施城乡交通五网(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市域快速通道网、中心城区快速路网、新市镇路网)、配套设施和智能交通系统等三大类共31个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打造城乡统筹、区域一体、系统综合的“全域成都”立体交通网,未来两年内将投资160余亿元修建“二环 + 11射”13条免费城市快速通道,在全市域范围初步形成快速度、大容量、多方式的城市交通走廊。(黄颖:《千亿元打造“全域成都”立体交通网》,《成都日报》,2007年9月29日。)
“全域成都”实际上是把“成都”作为“城市”的代名词和发展标杆,来描绘成都、鼓舞人心、明确方向和部署工作。“全域成都”的目标,成都市委李春城书记在今年(2007年)7月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有一段精辟阐释:“城市是现代的城市,农村是现代的农村;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充满活力,现代文明和古代文化交相辉映、充满魅力;城乡的天更蓝、水更绿、百姓的生活更幸福。”オ 四、四川特色:三个层次推进
成渝“试验区”建设不仅仅是成都的机遇,也是四川的机遇和中央对四川的要求,四川正从三个层次积极推进。第一层次是成都“试验区”建设;第二层次是三个试点市,四川选择具有不同特点的自贡市、德阳市、广元市,在全市域范围进行统筹城乡试点;第三个层次是试点县(区),在除三州外的全部非试点市中均选择一个县,在县域范围进行统筹城乡试点。他们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面临不同的发展机遇,具有不同的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成都“试验区”建设将发挥国家级“试验区”的作用,积极探索较发达的城市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成都早在2003年提出“三个集中”(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居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和城乡一体化等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从城乡规划、基础建设、公共资源配置、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等领域进行了许多尝试,2007年6月中央批准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进一步提出“全域成都”目标。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有以下方面:成都作为中央批准的“试验区”,要在全国、全省发挥作用;作为发达的平原区域,应有较高标准和率先要求;作为中心城市,要做好城市功能的文章,特别要在中心城市功能上做好文章;作为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城市主导型区域,要在农民工市民化上做出表率;成都特别要发挥“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在农村金融、农地流转等敏感领域大胆试,为全国和全省提供经验。成都市有许多优势,但与重庆的直辖层级从而效率优势比,存在一定弱势,要主动学习重庆经验,在中央和四川省支持下,提高效率。可否探讨类似中心城市计划单列、模拟直辖等方法? 三个试点市和试点县现在也在积极思考和论证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方案。我认为,试点市和试点县(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第一,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四川特别突出,他们对统筹城乡发展有重要影响。
(1)发达地区要突出三大重点:城乡协调发展、进城民工市民化、中心城市功能,促进城市转型和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绵阳市、德阳市、攀枝花市、自贡市等市县,当然还有成都市,具有较强的以城带乡、反哺三农的实力和能力,应该有更高的统筹城乡发展指标,特别要在发挥城市功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上做文章,特别要在提高进城民工及其家属的住房、社会保障、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作好工作,留住进城农民,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提高他们在城市的生活质量。
(2)欠发达区域的三大重点则应考虑: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县域经济),要抓重大项目布局。四川广大的丘区和山区目前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业比重还比较大,基础建设和工业发展滞后,许多地区建国以来没有大型项目布局,因此,这些地区要把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要把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基础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国家和省要在重大项目上向这些地区倾斜,要通过市场化渠道积极吸引外部资金和产业,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提高县域经济实力、以城带乡实力和反哺三农实力还是这类区域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不能盲目制定过高要求。四川丘区统筹城乡发展尤其要关注重大项目,特别是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基础建设、资源加工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
(3)生态脆弱地区和民族地区重点关注:民族政策、生态政策、可持续发展、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更具有特殊性,要与民族政策和生态政策结合起来,要探索生态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和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产品商品化途径,探索国家和中下游购买生态公共产品的可能形式,特别要真正实现基本公共产品均等化这一新的发展目标,在提供生态产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4)县域和市中心区:县域和市区的重点也不同,现在市、县、区都在思考和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从我所接触的一些案例看,一个城市里的各个区与县域不同:市区是城市功能的载体,他们要考虑从行政中心、信息中心、流通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不同的优势出发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要考虑城市文明和城市美化,要帮助进城民工及家属融入城市和提高生活质量,这些需要市中心区各区的合作,市区往往还存在行政职能不完整的情况;县域则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四川的县域经济因发展水平还不高,在强调工业化的同时,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
第二,三个试点与统筹城乡发展。川渝合作示范区、扩权强县试点县、统筹城乡试点县,是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中正在推进的重要工作,对统筹城乡发展有重要影响。
(1)川渝合作示范区。四川与重庆毗邻的14个县区要借助川渝合作示范区(县)建设机遇,学习和借势重庆,促进县域经济和统筹城乡发展。
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是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两个层次内容之一。川渝两省市正从两个层面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一是两省市的合作,2007年4月2日,四川省和重庆市在成都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二是川渝毗邻区域的合作,2007年4月2日《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已经提出并开始推进,2007年10月20日,两省市相关部门和涉及区县,在四川省广安举行了“首届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工作座谈会”,签署了《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框架协议》和《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工作协调机制》两个合作文件,各个部门和涉及区县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
川渝毗邻区域有31个区县,涉及重庆14个区县:重庆一小时经济圈9个、渝东北5个;涉及四川17个区市县:泸州2个、遂宁3个、内江2个、广安4个、达州5个、资阳1个,多数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毗邻。事实上,这是一个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为重心的合作区域,重庆是主导。川东北历来为重庆腹地,受重庆辐射,历来有“大车跑重庆”之说,川南与重庆毗邻区域也与此类似,遂宁则明显受成渝经济区双核的共同影响,资中和资阳类似。
这个区域里原重庆区县的发达程度原本就高于四川毗邻区县,因为他们离中心城区近,是重庆的核心圈层,区位条件与成都的远郊和卫星城相当。重庆直辖后,过去差距不大的毗邻区县也在拉开差距,划到重庆的县区的发展水平现在远远超过四川的毗邻县。比如,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相同,过去差距不大的四川蓬溪县与重庆潼南县,2006年,人均GDP,蓬溪县为4764元,潼南县为8950元,蓬溪仅为潼南的一半,人均财政收入,蓬溪县51元,潼南县185元,蓬溪县仅为潼南县的28%。四川隆昌县与重庆荣昌县比较也类似,2006年,人均GDP,隆昌县为7513元,荣昌县为10169元,隆昌相当于74%;人均财政收入,隆昌县125元,荣昌县404元,隆昌仅为荣昌的31%。重庆直辖以来,川渝毗邻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更大,以交通为例,2006年公路密度,四川17个县区平均水平为0.71公里/平方公里,重庆14个县区(不包括主城区道路)平均水平为1.42公里/平方公里,比四川高整整一倍!在川渝毗邻区域,四川县区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几乎都只有重庆县区的一半,有的指标甚至只有1/3。(详细数据见表2)。
注:(1)川渝毗邻区域涉及四川17个市县区:泸州2个、遂宁3个、内江2个、广安4个、达州5个、资阳1个;涉及重庆14个县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9个、渝东北5个。(2)本表根据《四川统计年鉴1998》、《四川统计年鉴2007》、《成都市统计年鉴2007》、《重庆市统计年鉴2007》、《重庆直辖10周年—数据与分析》相关数据计算,重庆14个县区面积摘自《重庆统计年鉴2002》。
川渝毗邻地区差距的形成原因,我认为主要是:(1)这个区域是成渝经济区双核中的重庆为中心的一核,重庆方面的条件当然更好;(2)重庆的县区更好地承接了特大中心城市重庆的辐射带动;(3)重庆区县分享了重庆直辖后大规模基础建设和直辖政策的成果;(4)直辖市的政策优势和县直管的体制优势。现在,川渝毗邻区域的重庆区县,又将因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的“全省性”,而比川渝毗邻区域的四川县区,享有更优的政策环境。如何分享重庆优势?我认为,川渝合作示范区(县)建设给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拉平政策落差和借势重庆政策的难得机遇,特别是四川在川渝毗邻区域的县区主要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县区接壤,可以更好地承接重庆的辐射,而与重庆库区接壤的县区,又可以更好地学习借鉴重庆库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和县域经济发展。总之,川渝毗邻区域事实上是一个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为重心的合作区域,四川县区若能有效借势重庆(重庆主城区的要素扩散和市场牵引以及一小时经济圈的建设力度),就可能获得快速发展。
(2)扩权强县试点。扩权强县试点要处理好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关系。
省直管县是重庆、浙江等县域经济较快发展的经验之一,今年四川正在积极推进这项改革试点,县域经济呈现蓬勃积极的新气象,令人振奋。在调研中感到,扩权强县试点要注意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关系。既要借助扩权政策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又要注意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协调,注意县域经济之间的合作,市级部门既要支持和放活试点县发展,更要继续坚持对试点县的指导和协调,不能撒手不管。
二是做强县域经济与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培育大城市的关系。四川地域广差异大,需要多层次多中心的中心城市,在强调做强县域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培育和壮大,四川和重庆的城镇体系都存在缺乏大城市这个层次的问题,重庆在总结县直管体制的经验时,也有人提出说,当时没有到注意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的问题,如果直辖时对万县和涪陵稍晚些推行直管县体制,也许现在就有若干个大城市发展起来了。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吸取。
县直管与省的大小也有关系,管理层次受管理幅度影响,在这一点上,四川与重庆的情况差异较大,重庆实行直管县可以更有效的发挥特大中心城市重庆的作用,而四川则必须把培育多个区域中心城市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川东北、川南、攀西都应有能够带动区域增长的实力强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就象我们常常说光有长三角、珠三角不足以带动广大西部地区的道理一样,光有成都不足以带动全川,光有重庆和成都不足以带动整个成渝经济区。
第三,重大项目和资源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川东北天然气开发、金沙江水电开发、攀枝花钒钛资源开发对四川经济和统筹城乡发展有重大影响。
四川正在进入大规模资源开发时期,项目之大、地域之广,为历史之最,涉及区域的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和方案,紧紧与资源开发结合在一起。
四川资源丰富,在国家能源战略和生态安全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均涉及四川。四川钒钛资源居全国第一位,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四川水电理论蕴藏量和经济可开发量均占全国1/4,目前四川境内有已建在建的二滩、瀑布沟、溪洛渡、向家坝、锦屏等特大型水电站,到2020年,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水电投产规模可达到5170万千瓦,四川正在成为我国大规模水电开发建设主战场。四川天然气资源也居全国第一位,早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前已开始向外输送,是我国西气东输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川东北大型天然气田的发现,使四川在西气东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2007年1月21日揭晓的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及565名两院院士投票评选出的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排名第二的是“川东北地区发现迄今最大整装天然气田”,(杨文婷、李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揭晓》,新闻联播,2007年1月21日。)据有关部门规划,2010年,川东北天然气产量将达到200亿方左右,相当于其时全国产量的1/4,是目前全川天然气产量的总和,2006年9月,以川东北天然气开发为核心的“川气东送”建设工程指挥部在四川达州市设立,“川气东送”工程总投资700亿,从川东到上海的干线管道全长1702公里,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被称为继三峡大坝、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中国大陆第六大工程,甚至被称为可能改写中国能源格局的世界级工程,目前,川东北大规模天然气开发和相应的重化工业园区建设已经启动。四川是长江上游和长江源头,是我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和施工区,主要涉及川西北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涉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我国水资源配置、三峡库区安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均具有重要地位。
大规模资源开发给四川人民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发展前景。但四川资源有一个突出特点:基本上都是国家战略资源和特大型项目,而且开发区域人口密集。由于是战略资源和大型项目,资金门槛和技术门槛高,当地老百姓难以介入,而由于人口密集,移民搬迁和灾害风险的压力将更加突出。以瀑布沟电站为例,金沙江水电建设移民规模是许多同样电站的数倍,从而使移民矛盾加剧。川东北天然气既具有高压、高产特征,又是高含硫(巨毒)气田,开发建设中面临着更大的社会风险,比如,矿井的安全距离,事故发生后的群众转移问题等,都将比人烟稀少的西北地区更为严峻,川东北还面临着自然灾害与工程灾害叠加的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的资源定价和利益分配体制,当地老百姓难以在资源开发中发展和致富。
无疑,重大项目建设是牵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但如果目前的资源开发体制不改变,开发区域就难以走出“富饶的贫困”,特别象四川这样的资源开发区域,需要国家的大政策,需要中央企业的共建。可从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第一,探索资源开发体制改革。改革资源定价机制,资源价格要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供求关系、生态环境补偿成本,资源产权制度要考虑当地群众利益;创新资源开发利益的分享机制,资源税及分成要向资源开发地倾斜。资源税改革迫在眉睫。我国资源税的畸形,在近日发布的中石油上市公告中令人震惊。中石油为每桶90美元的油价收入,仅仅交了0.25~0.5美元的“资源税”、销售额1%的“矿产补偿费”、每桶售价40美元以上部分20%~40%的“石油特别收益金”、以及可称得上是象征性的“探矿权”(每平方公里每年收100元)和“采矿许可权”(每平方公里每年收1000元),中石油的低成本,每桶售价90美元的成本仅仅6.86美元(大庆油田2006年数据),正是建筑在这种几乎免费的资源付费上。(陈涛:“中石油:老大是怎么当上的”,《南方周末》,2007年11月1日第20版。)第二,重大产业项目向资源开发地倾斜。留下部分资源给当地改善生活条件和发展经济,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西部开发输出资源、东部加工制造”的垂直分工格局,帮助资源开发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资源开发项目延伸和转化为产业发展项目。资源开发企业要主动积极帮助开发地区寻找好项目。
第三,探索中央企业与地方的共建机制。让“建好一个电站、开发一片流域、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率先在金沙江水电建设中实现。让涉及四川三分之一人口的川东北天然气开发和川气东送工程,能象新疆、大庆那样,推动一座座新兴城市崛起。资源开发成果要让当地老百姓分享,资源开发要更好地把地方经济发展起来,拉长产业链条,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一种途径和要求。借鉴江苏、山东等村企合作经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江苏昆山市是外向带动型经济,为增强三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三种途径推动“村企挂钩”:一种是劳务合作,让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到企业里去从事保洁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二是扶贫帮困,一个企业负责帮助一个经济薄弱村庄,把一些农村可以生产的企业配套项目引进到村子里来;三是农副产品配送,农村根据企业的需要生产农副产品并直接配送到企业,这样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解决了企业的生活问题。这种办法可在西部资源开发中大力推广。中央企业要率先承担起社会责任。
第四,设立特区。在四川这样以战略资源开发和大型项目建设为主且人口密集区域,还可探索设立“资源开发特区”(或试验区),在特区(试验区)体制下,有效探索多样化的资源转化模式和政策改革方向。十七大报告强调“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愿四川和西部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五、东部借鉴——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率先发展的东部在统筹城乡方面也走在前面,积累了许多值得成渝“试验区”学习借鉴的经验。东部地区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在实行的土地入股办法,让广大农民分享到工业化成果;东部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鼓励企业的举措,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创新,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社区化建设,率先为进城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和进城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城乡结对,村村结对,企村结对,一个个华西村建设,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政策借鉴,特别是江苏昆山的“三有工程”,与西部的思路和阶段形成鲜明对比,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点,可能是东西部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最大差距,也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亮点。
昆山2003年已接近小康水平,如何帮助贫困人口追上社会整体发展步伐,实现全面小康,缩小贫富差距、区域差距、经济与社会差距,昆山提出了“三有工程”,即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农村“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目标是到2006年底实现70%以上的农户家家有物业(有资产性、经营性、投资性收入),80%以上的劳动力有劳动技能,90%以上的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为实现“三有工程”,昆山提出以“三个中心”为抓手,即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农民创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要为农民创业提供信息,策划创业模式,落实创业政策,尤其是帮助残疾和其他有就业困难的农民就业。农民创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主要对有创业愿望但缺乏资金的农民,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则是在农民集中居住的新型小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杨苏:“江苏昆山:‘三有五保’促富民”,《经济日报》,2006年9月30日。)
农村家庭物业和自主创业是昆山“三有工程”的核心内容,昆山通过贷款、培训、村企挂钩、扶贫帮困、家庭物业载体建设等多方面措施,鼓励大胆创家业、办企业、搞产业,增加资产性、投资性、经营性收入,培育物业型家庭和创业型市民;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制改革,让更多农民“持股进城”;有序发展富民合作社,扩大参股面,提高回报率;扶持群众抓住征地或开发建设中等城市契机,实行宅基地动迁“货币化补偿”和“拆一补一”的安置补偿办法,通过以房易房、以租代卖等方法,让失地农民多一些房屋,除自住外,用于出租增收,力争做到失地不失利。经过3年多努力,“三有工程”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农村70.75%的农户家庭拥有资产性、投资性和经营性收入,这些创业性收入已占家庭总收入的40%左右,成为昆山农民增收的主要源泉。(唐玉良、徐国新:“全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昆山‘三有工程’考察报告”,《无锡农村工作》,2007年第17期。)政府还每年拿出近6亿元资金反哺农民,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精心构筑低保、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征地补偿、动迁补偿等“五道保障”。(杨苏:“江苏昆山:‘三有五保’促富民”,《经济日报》,2006年9月30日。)昆山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是西部难以比较的,但昆山的思路是值得我们借鉴。
成都市2003年提出“三个集中”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是符合当时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正确选择,现在,则应借鉴昆山经验,鼓励农民创业和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并以此为主线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让农民、农村更有效地进入市场,在市场经济中争取更大的利益,这一点,也正是成都“试验区”方案的新的亮点。
第二篇:成渝项目工作总结
重庆成渝项目工作总结
2011年是我项目部路面工程施工前准备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在公司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各位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先后完成了建家建站的准备工作、璧山收费管理所和围龙停车区的场平工作以及路面整体施工前的所有准备。本着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找出不足,进而丰富和改善自己的原则,为此,我项目部就2011年的工作情况以及2012年的工作计划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2011年工作总结
1、项目概况
成渝高速公路复线(重庆境)路面A合同段,是中铁建总公司与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BOT+EPC项目,项目设计桩号范围为K0+000~K31+401.069,路线全长31401.069米。项目暂定造价为31529万元,暂定工期为2011年12月1日-2013年9月1日。
2、前期工作准备
按照指挥部的初步设想,我项目部提前进场,参建璧山收费管理所与围龙停车区的场平工程,计划在平整后的土地上进行路面工程驻地及拌和站的建设,现璧山收费管理所及围龙停车区场平工程已全部结束,沥青拌和站已运至我项目,待路面合同正式签订后立即进行驻地及拌和站的建设。碎石供给方面指挥部已与当地一碎石厂达成初步协议,以低于市场价格优先供应我路面项目,若大干期间料原不足亦可从周围碎石场临时购买,当地碎石产量及质量均能满足我路面施工所需。
3、生产任务完成情况
在各部门同事的齐心协力下,我项目部克服了重庆炎热高温的7、8、9月份和10、11月份的连续大雨天气,在有限的人员管理下,经过一年的辛勤工作,我们先后完成了璧山收费管理所及围龙停车区的场平工程。施工过程中,璧山收费管理所原设计从璧山互通借方49万方,由于璧山互通发生变更设计,无法满足收费管理所的土方需求,后我项目部通过与业主、监理、设计院的沟通,将收费管理所场区变更为场区内土方挖填平衡,即不弃方也不借方,解决了土方来源问题。围龙停车区根据原地貌特点,保留原有山包设计为假山景观,整体场区参照璧山收费管理所,也采用场区内挖填平衡,减少挖方约30多万方,符合中铁建指挥部B类负变更的条件,为我项目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
4、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总结经验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几个值得我们改进和正视的问题,还需要认真克服和改正,以求完善,使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前期进场人员不足,使得各部门之间工作协调不是很顺畅,因此需要各部门人员尽快到岗,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早谋划、早安排”,做好全面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进一步完善、细化工程管理体制,理清管理程序,使工程管理更加顺畅,更加高效。明确了内部分工和职责,建立了上传下达、团结协作、规范有序的工作秩序,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进一步加强员工政治思想工作和队伍建设,我们应该把政治思想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注重员工加强政治思想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增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从而提高我们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我们树立起“干一项工程,培养一批人才”的战略思想,为企业发展储备力量。
二、2012年工作设想
战略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在新的一年中,我项目部更要明确工作的主要思路。为了确保项目施工进度,达到公司领导的预期目标,2012年我项目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工程任务
我项目计划2012年完成水稳碎石层70%工程量,沥青下面层40%工程量,条件允许下完成沥青中面层试验段施工。施工的最大难度主要是路基单位桥隧进度较慢,很多地方便道没有直接打通,需要绕道才能到达。由于隧道施工进度缓慢,我项目部考虑将设置一个移动水稳拌和站,根据路基A标和E标路基进展情况,将水稳站先行设置一处,待该标段水稳层施工结束后挪至另一处,减少混合料运距,降低成本。沥青拌和站及驻地建设计划设置在两处隧道之间,在已平整好的璧山收费管理所。
根据我项目桥隧多、路基少的特点,特别是路基连续段落短,结合路面结构层连续三层20cm水稳层的设计特点,我项目计划优化施工方案,将三层水稳连续铺筑。这样不但节省了下两层水稳的养生工序,又可以缩短工期、将设备人员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2、抓好安全与文明现场管理工作
安全文明是施工项目中不可忽略的一项工作,我项目部根据本工程安全文明项目管理目标,首先建立健全的项目安全保证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一系列的项目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案。对项目部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加强安全教育,重点灌输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使所有管理人员都清醒地认识到,具备安全的作业环境是干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保障。在日常的的安全检查和管理工作中,项目部遵循减少形式化工作,增加实质性工作的原则,坚持安全管理工作与施工进度同步的做法,杜绝违章指挥,杜绝违章作业。
3、产值效益情况
重庆成渝复线路面项目上场之初面临合同造价过低,实际材料价格过高,项目效益很不明朗。2012我项目将重点抓项目成本控制、变更索赔、工程竣工结算上面,希望通过项目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尽最大可能的提高项目效益,力争减亏。
总结是一面镜子,通过总结可以全面地对过去一年的成绩与教训、长处与不足、困难与机遇的进行客观评判,为下一步工作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制订措施,提供参考和保障。从而对困难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分析,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对机遇要有较强的洞察力,及早做好抢抓机遇的各项准备。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让我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以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正视、克服、解决项目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理清工作思路,再接再厉,努力推进项目建设,为全面出色完成2012年既定的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天府新区
天府新区被写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它是试验田,也是先行者,更是创新区
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陕西西咸新区四个国家级新区之后,“天府新区”最近又被写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我省“十二五”规划中,建设天府新区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按照规划,面积达到上千平方公里的天府新区将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指出,规划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下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天府新区,再一次让川人以崭新的视角审视自己。天府新区,新在哪里?将会带领四川走向何方?将在成渝经济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新格局 一“盆”装五区
“在一个盆子里装了五个区——四川盆地里有一个成渝经济区,有成都和重庆两个城乡统筹综合配套试验区,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两个新区。这是一种全新的格局。”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强对中国经济的第四极做出解读。在他看来,第四极的内容相当丰富,肩负着在内陆开放型经济、城乡统筹、现代高端产业、生态安全等诸多方面先行先试的重任。
天府新区概念的第一次正式露面,是在去年9月初召开的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上。
会议提出,要着眼更大程度发挥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拓展成都和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这一概念立即引起热议。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刘捷表示,依托成都品牌和优势,在周边做大经济增长点,对四川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坊间传言,天府新区的最初规划分为“南北”两种方案。南部方案将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以及资阳、眉山部分地方纳入。而北部方案,则是将高新西区、新都区、青白江区以及彭州、广汉等地纳入。
9月15日,远在千里之外的新加坡,四川和新加坡合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项目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签约。根据协议,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和成都高投集团在成都高新区南区共同创立占地10平方公里的新川创新科技园。该园区被定义为“天府新区的先导区和核心区”。这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南部方案极有可能成为天府新区的首选方案。
在今年省两会上,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人表示,天府新区建设将以丘陵为走向,尽可能少占用成都平原的良田。由此看来,丘陵居多的南部方案更有胜算。
新高度 高地中的珠穆朗玛
天府新区的设立既是四川内部的需要,又是区域竞合的要求。
内部,成都的发展迫切需要突破空间限制,周边城市又想借力成都的“溢出效应”。
作为西部地区的特大型中心城市,长期以来成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资源吸附能力都远高于省内周边城市。尤其是近几年来,成都抓住灾后重建以及全球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戴尔、联想、富士康、仁宝等全球巨头纷至沓来。周边地区与成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而成都有限的环境和土地空间则又形成了成都继续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和挑战。
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世界500强进驻最多的西部城市之
一、西部金融中心,天府新区要着眼更大程度发挥其竞争力和带动力,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成都高新区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在高新区没有空间了,以后天府新区有空间,可以把很多项目放进来。
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把成渝经济区比喻成一个哑铃,成渝双核大,中间轴小。他认为,天府新区的重要使命就是把成都这一“核”做得更大更强。“双核都共同面临着做强的压力。重庆的两江新区已经批了,这对四川是一个促进。”
从支撑成渝经济区“双核”结构来考虑,两个新区相互呼应,能更好地带动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支撑起成渝经济区的西部经济中心战略地位。
根据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的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按照这一定位,天府新区被寄予厚望。李后强形容,四川要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天府新区就是高地中的高地,是试验田、先行者、创新区,是高地上的珠穆朗玛。
作为内陆跨省市的经济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要装上产业的发动机。李后强认为,在蜀道难基本解决后,四川需要注入强大的现代产业力量。同时,西部的内陆开放问题、城乡统筹问题都是这个区域不同于其他经济区的任务所在。
新思维 创新是天府新区的灵魂
这是一个创造财富的所在,是一个合理分享的所在,也是一个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所在。省政协副主席解洪这样诠释天府新区的未来。
“建新区不能走老路。”解洪认为,天府新区的意义绝不在于仅仅 “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其实质应该是建设产业支撑、服务辐射、开放合作、改革创新的窗口和示范。“如果不创新,就有违初衷”。
天府新区要成为现代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高地,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开放的视野,改革的理念。
解洪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创新”这个关键词。
创新,是天府新区的灵魂。在四川搞新区,没有蓝本可循,没有先例可依,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不断调整目标定位,永远保持活力。
区别于其他新区,建立新的管理体制——政府引导、市场主体、联合开发、利益共享。
构建新的发展平台,形成战略产业的集中,把天府新区发展成枢纽经济的平台、通道经济的平台、物流经济的平台,形成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投资洼地。
形成新的产业支撑。天府新区要成为西部研发制造中心,形成一个动态的新兴产业支撑,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航天航空、节能环保、生物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这个区域还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发展新的城乡形态。按城乡统筹的理念,形成新的组团式、田园式和谐城乡。
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成为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新引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产业升级,形成更大空间的开放格局。
第四篇:成渝试验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比较研究
成渝试验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对成渝两地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比较,分析成渝实验区所具备的条件和面临的挑战,总结成都和重庆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探索和实践,进而比较分析两大区域推进城乡统筹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以及战略举措,提出在统筹城6综合配套改革中实现两地的互动和合作。
关键词:成渝实验区,统筹城乡改革,比较研究
一直以来,我国城乡之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失衡。重庆和成 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差距大,集合和叠加了我国东部现象与西部现象。选择西部地区这两个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 心城市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具有全局和典型意义。成都和重庆两地在城乡发展差距、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既有共 性,也存在着差异性;两地各有优势,但也有诸多劣势,在统筹城乡改革的过程中,双方都在诸多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各具特色的经验,但都存在着不 足。因此,对成渝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两地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相互吸取经验,加强合作互动,共同推进成渝实验区建设。
一、成渝两地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优势和劣势
成渝两地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相当。但成都整体发展水平高于重庆,目前成都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高于重庆。成都的改革试验是在1.24万平公里、以平原为主体的区域内进行,没有山体、丘陵的自然阻隔,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相对紧密,统筹城乡的改革和探索更多地体现为大城市带大郊区,总人口也不到1200万,城市和农村人口基本相当,压力比重庆要小很多,是“大马拉小车”。然而,在其内部也分为三个圈次: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目前,近郊区正向主城区靠近,但远郊区依然是典型的农村。重庆兼具中等省构架和欠发达省的特征。其改革试验是在8.2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内进行,大城市带着大农村,再加一个大库区,700万城市人口带2500万农村人口,“小马拉大车”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中心城市对农村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有待健全。因此,重庆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任务更加艰巨。
重庆作为直辖市,其管理体制在西部地区具有优势。与重庆相比,成都不论在人口还是地域上均显得较为单薄,显然不利 于与重庆的竞争。
但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近年来一直进行城乡统筹的改革实验,已具备了相当丰富的综合配套改革经验:一是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上,成都的认识 比重庆深刻、措施更得力;二是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上,成都的目标比重庆明确、特色鲜明;三是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方面,成都的政策比重庆灵活,效果更明 显;四是在提升软实力上,成都的意识比重庆强烈,举措更实在。
二、成渝实验区所具备的条件和面临的挑战
三、成渝两地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探索与实践
2.成都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探索
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探索并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开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可喜局面。
(1)大力实施以“三个集中”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制定了城乡一体的工业布局规划,将原规模小、布局散的116个工业开发区调整、归并为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通过规划调控、政策引导,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目前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1105个,集中度达到59.9%。
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实施规模化、集约经营。到2006年底,共实施土地规模经营153.8万亩,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80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联系带动农户123.5万户。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有组织分层次地引导农民多种形式地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全市规划建设了600个农村新型社区。到2006年底,近27万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
为了积极创造条件实施“三个集中”,成都市在农村大力开展了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
(2)推进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努力构建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规划体制机制改革,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探索“城市规划”变“城乡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城乡一体发展的各类规划,并建立起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管理体制,实现了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管理、监督管理满覆盖。
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一是稳步推进市和区(市)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撤并、重组、延伸等办法,先后实施了30多个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二是积极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市、县、乡三级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加大了市级财政对困难区(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实行了“乡财县管”。三是全面实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乡(镇)并村,精简乡镇机构各类人员。实施了“村改居”的农村社区管理办法。
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城乡均衡的社会事业发展机制。率先在全国提出“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将全市户籍 人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就业工作责任等体系;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推进 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形成了农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等体系,全面实施乡镇(村)卫生院(站)标准化建设;推进科技、文化事业改革,推动了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推进投(融)资 体制改革,规范和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制定配套政策,降低市场门槛;建立规范的城市经营机制,全面实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规 范和实施了特许经营权的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农业农村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多渠道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自上而下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平台。推进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改革,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推进政府管理方式转变,切实解决政府管理上存在的缺位、越位和不到位问题;创新政府服务方式,从市到村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政府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 了民主决策、政务公开、群众评价的人民群众参与的监督机制,促进了政府依法、高效行政: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基层民主管理。探索了公推差额直选、开 放基层“三会”、“民评官”等形式。
四、成渝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基本设想比较研究
成渝两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关系上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各有优势和劣势,尽管其统筹城乡的目标——致,但改革的探索和试验在方向和内容上有所区别。
2.成都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设想
根据中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成都将进一步深化对城乡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坚持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和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增强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成都将按照“1年启动,3年取得新突破,5年开创新局面,10年基本实现总目标”的要求分步推进实验区建设。力争到2017年,“三个集中”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科学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1)成都统筹城乡试验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是深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土地规模经营率达75%,工业集中度达到80%,150万农民转变为市民,城市化率达到70%,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
二是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可持续动力。促进城乡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增强城乡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加强区域互动合作。
三是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城乡发展管理体制。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
四是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群众基础。健全公推差额直选制度;健全民主决策制度;健全民主监督制度。
(2)深化改革,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完善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用“全域成都”的理念,着眼于建设
1.24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都市区,高起点、满覆盖编制和完善城乡经济
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健全城乡规划的管理体制机制,确保科学规划,严格执行。
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城乡发展的基础环境。建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管理体制、投入机制。
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民直接受益的方面倾斜配置,建立城乡统一、市民与农民公平享受、城市与农村软硬件均衡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实现城乡居民权利基本平等化,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生活条件基本同质化。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剥离附加在户籍制度上不合理的社会管理功能,消除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制度障碍,保障其合法的经济政治权利。
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平等、机会均等。建立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规范的社会救济制度。实现城市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把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并统一发放标准。
建立城乡一体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制。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激励约束政策,促进城乡生态环境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和行政管理模式。
健全基层自治组织。推进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的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探索新时期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模式。
作者:陈映 来源:《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第05期
第五篇:成渝党建工作自查报告
中铁二局成渝经理部党建工作自查报告
自2010年9月进场以来,中铁二局成渝经理部党委在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明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标准化建设、架子队施作、一盘棋推演、六位体闪光”为平台,以党建工作标准化为主线,以“成渝客专党旗红、创先争优当先锋”主题活动为载体,把成渝客运专线建设成为项目党建标准化示范线的党建工作思路,稳步推进施工生产、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加快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丰富党建活动载体,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确保项目施工生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发挥思想引领功能。
新建成渝客运专线是打造川渝经济特区重点工程,经理部自进场之初,按照业主提出的“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要求,全面实施“四个标准化”总体要求,为了让项目员工从思想上迅速适应“六位一体”的管理思路,我们通过宣传栏、橱窗、座谈会、党课等形式在党员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形势任务教育,让大家认清成渝铁路在中铁二局特殊性,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施工过程中,经理部以全公司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开展形势多样的党员教育,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思想,激励员工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努力营造大干快上的工作氛围,为优质高效建好成渝客运专线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动力。
二、加强党组织建设,落实项目党建工作制度
一是狠抓项目党组织建设。项目部党委成立于2010年12月,党委成员由5人组成。根据党员分布情况,党委下设一个支部,项目党组织机构健全。严格按照集团公司《项目党建标准化手册》和《党支部工作手册》,坚持“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汇报、考核鉴定、党费缴纳等五项制度,规范党建工作流程,二是开展“双向培养”。做到发展党员有计划,有要求,严格按组织发展工作的程序和要求,规范操作,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分别组织进行了专门培训,重点在生产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并做好共青团推优工作。2010年11月邀请局党群部门进行党务工作专题培训
三、发挥政治核心优势,抓好领导班子建设
抓好班子理论学习。利用多种形式组织班子成员展开学习,提升领导干部个人修养,做好理论武装,尤其是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班子成员对照项目管理实际,对创先争优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项目部党委坚持“三重一大”和“三项制度”,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对事关经理部生产经营重要决策,做到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特别是对经营活动费、物资采购、单价调整,等问题坚持实行集体表决制,通过党政联席会议或经理办公会讨论后,才予以实施。同时对重大经营问题采用请示汇报制。
发挥整体优势,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针对时速高达350公里的成渝铁路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的施工现状,班子成员严格实行“分工负责制”,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施工进
度、环境保护、文明施工、路外关系协调等,各自承包一块“责任田”,这样,既起到了使每位班子成员促进各自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得以提升,又充分锻炼和展示了自己综合管理能力。项目部班子成员在工作中互相激励、相互协作,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功能和合力。项目领导班子施工生产中起到了突出的榜样作用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实现在整个成渝铁路第一个隧道进洞。并由此创造了全线第一段路基开工、第一段箱梁灌注的好成绩。
四、围绕项目施工生产,党内主题活动有声有色
项目部率先开展了 “成渝客专党旗红、创先争优当先锋”活动,把创先争优活动融入到具体的施工生产中,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充实活动内容,注重活动实效,在广大党员和干部员工中营造了一种“学先进、强本领、显才干”的良好氛围,有力促进施工生产顺利进行。
开展创建“党员先锋工程”活动。努力争创“党员先锋岗”和“红旗责任区”,攻克生产瓶颈。每一个责任区均落实了责任人,明确了创建目标,通过开展创“党员先锋工程”,把“创岗建区”、“党组织工程施工走访”等活动融入到安全生产、质量创优、文明施工等工作中,严格抓施工生产、安全、质量,强化过程管理,在成渝高铁建设中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在成渝客运专线两次月度考核评比中经理部名列第一。
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严格监督约束机制
项目部在成立之初就设置了纪委组织机构,选举纪委委员3人,以更好加强项目党组织对项目管理的过程监督,使项目能够规范运行。经理部领导班子成员按照规定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建立健全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了每名班子成员的责任范围、责任内容和责任目标,加大项目部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通过不断健全制度,落实责任,项目班子成员认真遵守党风廉政有关规定,增强了班子成员拒腐防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