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论文:探究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摘要: 随着职业学校招生竞争的激烈,各个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建设和发展各专业,以期吸引更多的生源。现在社会上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招生在大形势下呈逐年萎缩的势态,而笔者院校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却是以...随着职业学校招生竞争的激烈,各个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建设和发展各专业,以期吸引更多的生源。现在社会上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招生在大形势下呈逐年萎缩的势态,而笔者院校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却是以逐年增长的势头在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在校生1400多人,这与笔者院校近年来在探索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计算机系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变、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方式方法,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笔者就本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进行以下阐述。
一、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要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教育要突出实用性,要贴近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近年来,从社会反馈的就业信息看,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学生就不了业,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有关。大量的事实表明,要增强就业竞争力,除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就促使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
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特点,中职教育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应掌握从事计算机或计算机相关工作必
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拥有较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适应用工市场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1.构建课程体系,突出能力本位,创新教学手段
(1)通过课程的设置与建设体现职业能力教育。计算机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首先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出发。近年来,我校引入德国核心阶梯式课程模式,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课程编制以宽基础面为
基点,课程实施以双元合作为基础,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体,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笔者院校结合该课程模式的特点和实情对现有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课程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是在对计算机人才应具备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的,是在对岗位所需技能、知识、资源、工作成果、效果评价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整理后,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论证对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组新课程。新课程主要依据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另外在新课程组中除了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外也适当地开设了像《体育》《职业指导》《应用文写作》《思想道德与法律》等文化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保障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
(2)创设仿真的职业教育实训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职教育不仅要面向社会,强调实用,还要面向学生,面向未来,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成才,转岗能较快适应。要想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在教学中要构建仿真的职业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接受各方面的训练和熏陶。
笔者院校计算机专业全部在一体化教室中授课,所谓一体化教室就是在普通教室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网络通信设备、多媒体设备、电脑等,以此构建一个学习、开发项目所需的教、学、练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中,教师能够很好地将知识、理论和实践教学
融为一体,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项目化教学,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在教学手段上笔者积极进行改革和探索,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是案例分析法。结合企业项目或典型案例,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教学,利用企业成功的典型案例,结合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点,详细给以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课程基本知识、设计步骤以及企业运作等。
二是分组讨论法。假如现在要建设一个小型的局域网,要求学生接受该任务,设计一套最科学最优的建设方案。那么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内部研讨形成建设方案,然后采用分组汇报的形式,讲解各自的设计方案,教师听取学生的见解,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最后教师总结和点评解决方案。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意识,同时也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不仅培养了专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等职业素养。
三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法。按照企业开发项目的流程和要求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就是导演、学生是主角,在老师的引导、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吸取项目涉及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师生共同努力实现项目的开发,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构建团结协作意识及讲求工作效率的风气,为适应就业铺平道路。
四是角色扮演法。假如现在要建设一个服饰电子商务网站,教学可以采用虚拟顶岗操作的方式,教师是本项目开发经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是项目组成员,上学即上班,上课转换为做项目,一体化教学基地采用企业化管理,让学生逐渐适应企业员工的角色,角色的转换和扮演为学生毕业后求职、就业、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打下基础。在仿真的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环境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法,将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与人合作、与人沟通、语言表达等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达到育人目标。2.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专业活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场所和途径,但若能很好地利用课外活动,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将会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计算机专业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进行培养。笔者院校开展的第二课堂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成立专业协会。针对专业特点,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协会,规范与专业有关的能提高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协会活动内容,广泛接纳专业学生参与协会的相关活动。协会由本系或外系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等都有协会成员负责,教师仅进行指导。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极大提高,而且在与人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也得到了锻炼,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针对专业特点,建立课外兴趣小组(类似工作室),以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为主开展活动。例如网页设计工作室,其主要任务是帮助校内其他各职能部门维护部门网站等等。
(3)搭建科技艺术节平台,开好技能运动会。每年的5-6月是笔者院校的科技艺术节,开展活动丰富多样,有各种类型的技能大赛、优秀学生作品展示、校企合作、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等。借助这个平台,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技能、赛技能的氛围中。
(4)“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举办各类讲座,与其沟通、交流,以增强对企业职业活动及岗位的认识。建设一支既有企业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学校制定了教师三年轮换制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师培养方案,让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教学经验,还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质。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有效地将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全员参与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3.校外三导师制的顶岗实习,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职业能力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强调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我校学生需完成教学计划内统一安排的为期一年的校外专业实习活动。学生走进工作岗位,在“真枪实战”的环境中,由企业配备师傅有针对性地负责岗位技能学习和训练,同时学校根据企业、实习学生反馈的信息来调整教
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由校内配备的专业导师对实习学生普遍性缺乏的专业知识进行授课,由校外实习职业导师对实习学生的实习心态、实习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以及择业观等进行指导,使学校的办学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学生“零距离”就业、企业“零距离”选人创造条件。其次,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于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与社会接触,在实际岗位中将校内所学进行运用,积累工作经验,使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增强学生就业自信心。
总之,我们要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计算机及相关行业一线输送高质量、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篇:中职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中职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摘 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培养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举措: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二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三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四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中职数学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意识;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现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人们试图凭借单一知识和技能立足社会已不再可能。所以我们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到我们离开学校后,能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数学自主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科学地指导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主动创设学习环境、制订学习计划、确立学习目标、选取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学习、反思学习结果,通过自我调节的数学学习活动完成具体的数学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1]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梳理初中数学内容 做好衔接
基于多年对中职数学教材和初中数学教材的对比研究,发现中职数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与初中存在部分脱节现象。再加上升入中职的学生初中基础不好,导致这种脱节严重化。比如许多学生一元二次方程不会解,函数图像不会画。如果老师对学生“先备知识”不了解,直接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容,即使老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如同听天书。所以老师在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学生数学基础做一个了解,同时还要花点时间对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关数学的知识点做一个了解,以便心中有数。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降低难度
因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职数学教学课时不会像普通高中那样充足,一般周课时只有4节甚至2节,有的专业在二年级就不开设数学课了,所以,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其更加适合中职学生,难度一定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要让学生觉得我能学会数学。所以我们要围绕专业,以用的上、够用为标准,降低教学要求,以便使学生学有所用,所学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岗位需要。将教材中一些与专业无关的或者关联度不大的内容适当删除或者略讲,将一些理论性太强的推理推导过程简化,增加一些专业相关的学生又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知识。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常识讲解数学 提高趣味性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早已厌烦了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就是混日子,就是学给父母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抽象复杂的数学性质、函数、几何等,学生自然是毫无兴趣,睡觉的睡觉,玩的玩。但是如果结合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常识讲解数学知识点,我相信学生的兴趣会很浓厚,很想去弄明白所以然,自然会认真听讲。比如讲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教师可以用折纸游戏引入,一张厚度只有0.1毫米的纸,对折27次(假设纸足够大)后纸张的高度能够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在学过本节课后,计算可知纸张的厚度达到了13421米,其结果学生都很意外,并且普遍反映这节课学得很有趣。
(二)结合专业知识讲解数学 增强实用性
中职学生往往喜欢学习专业课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比如护理专业,学生认为数学与医学专业课无关,是一门无用的课程,所以许多学生都抱着“60分万岁,61分浪费”的心态学习数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一些医学知识进入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是跟自己专业息息相关的,学好数学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例如:某患者,女,18岁患“急性扁桃体炎”,需要注射青霉素,开出医嘱进行青霉素皮试,假如你是当班护士,请问青霉素的皮试液该如何配制?因为皮试液以每毫升含青霉素G200-500U为标准,用等渗盐水为稀释液,最终0.1ml皮试液中含青霉素(20U或者50U)。
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结合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数学知识可以解决。
三、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一)导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大家都知道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听课效果的重要性,但大多中职学生恰恰缺乏课前预习的习惯。怎样让中职学生能够养成每天预习课文的习惯呢?教师们是各显神通,但都难逃“走过场”命运,学生匆匆翻开书本,一目十行扫上几眼,就算预习了,这样的预习就是个形式,根本起不到预期效果,其实,并不是学生不想预习,而是他们根本不会预习,不知道预习什么。笔者发现导学案对于学生预习数学内容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学案引导下,一步一步研读课文,完成学案布置的任务。对于不懂之处,作个记号,带着问题去听课或主动去请教老师,那样往往一语破的,豁然开窍,才能发挥预习的作用。有了学案的引导,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的预习,久而久之,学生便懂得了如何预习,也体会到了预习的好处,自然也就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二)课堂笔记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45分钟,知识容量很大,要想当堂彻底消化所有知识显然是不行的。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做笔记,通过笔记记录老师所讲重点知识和自己还未彻底理解还需要课后与同学或者老师讨论的问题。但大多中职学生上课时从来不动笔,听好一堂课,课本上干干净净。其实,不是学生不想做笔记,而是不知道要记点什么,所以教师要花费几节课的时间为学生讲解、示范如何记笔记。记笔记不是照抄老师的板书,书上有的内容只需用自己认识的特定符号标出即可,老师补充的内容也要用尽可能简单的词语或符号进行记录。习题课上不能只订正答案对错,而应该对每个选项批注,特别是错误选项要标出错在什么地方。要教会学生用最简单的字、词或符号记下更多的信息,要不然就会出现因为忙着记笔记而影响正常听课。
四、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
(一)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进步
正确评价学生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是学生坚持学习的动力之一。它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并确立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树立成功的信心。中职学校就业班级无高考升学的压力,没有“唯分数论”的束缚,所以更加适合开展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实践,改变“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评价办法。多元化评价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在作业设计中。[4]比如针对中职财会班,在讲授等比数列后,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主题为“银行贷款复利计息”小论文,要求学生编主题为“房奴”的小品。以上作业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完成作业后,在班级进行评比和颁奖。通过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进步。
(二)可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为理想而坚持
人生要有目标,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终极的,要是没了目标或者理想,这个人将失去精神支柱,做任何事都将半途而废,一事无成。所以,我们想让中职学生长期坚持学习“枯燥、抽象”的数学,必须让学生为自己树立一个学习目标。要不然我们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学习目标不必“高大上”。可以是为了摆脱家庭困境,为了超越某个同学,为了学校奖学金,甚至为了让“朋友”看得起自己都可以。有些时候,老师还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比如我校财会专业,我就给学生讲要读大专必须通过成人高考,而成人高考数学的分数是好拿的。所以许多学生就把考成人高考读大专作为自己努力学习数学的理由。
总之,如今的中职毕业生不但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自主学习、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践证明以上举措能够提高学生的中职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中职教育受高考升学率指挥棒的影响较小,应借此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自主获得知识和进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伟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之我见》.课程教育研究,2015(14).[2] 孙帮然《培养高中数学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教育探索,2014(10):23-24.[3] 许海燕.《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信息教研周刊,2015(2).[4] 陆卫东.《让数学回归生活》.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0(8):43-45.[5] 陈燕.《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愉快教学”》.科教导刊,2009(36):15-16.
第三篇: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论文摘要:学会一技之长,就业和前途就有保障。当今社会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今天衡量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本文围绕就如何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这一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一套教材、两个阶段、三个强化,四个更新”的改革方法和培养模式,对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1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喜与忧
近几年来,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主要的因素还在于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可塑性大,敬业精神较强,能把所学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随时应用于实践,工资待遇要求不高,一般都低于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在就业应聘时能提供给招聘单位的在校时的各种作品,或者是获得各种竞赛证书、等级考试证书较多大大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
然而,根据我们对本地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中所隐藏的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对口就业率很低,一次就业专业对口的不到30%,不对口的就业率占50%,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的”比例为20%。二是就业稳定性差,因为专业不对口,频繁“跳槽”的很多,当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被问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有近80%的回答是“边做边找,工作压力太大,有更好的单位就„跳槽一。三是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挤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学习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只要有一定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并不比那些上课玩游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差,有些用人单位注重的是计算机某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够用就行,不需要很全面很专业。因此,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改革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2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要确定一种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弄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么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人才。
根据我们对周边地区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调查得出结论是知识结构方面包括:
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基本知识;文字编辑、图像图表处理的基本知识;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及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数据库应用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力方面主要有:对计算机系统熟练的操作能力;文字处理、编程及软件开发工具的操作能力;对微机系统的安装、检测、维护、维修的能力;对计算机设备、网络和机房的安装、管理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按照强化基础、拓展特长、突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模式来实施培养,具体的总结为“一套教材、两个阶段、三个强化、四个更新”。1一套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用人单位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表明,学生不必掌握高深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而应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组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对计算机教材进行反复讨论,对原有教材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要求进行筛选、浓缩,结合本校实训场所实际,进行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的编写,计算机教学及考核以各门课程相应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以强化基础,拓展学生特长,突出学生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组织实训教学。
2.2两个阶段
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计算机专业口径尽可能宽,这是学生毕业就业的客观要求。为此我们将学生在校前两年划分为“合格+特长”即“夯实专业基础”和“拓展学生特长”两个培养阶段进行。
夯实专业基础阶段主要解决“厚基础,宽口径”的问题,教学时间为一年级。在教学按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精选教学内容,严格按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实训教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要求尽可能选修一至两门专业选修课程。
拓展学生特长阶段主要为了解决“针对性、适应性”问题,教学时间是二年级,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教学课程中以就业优先为主导思想,根据计算机行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培养学生适应某个岗位群的工作能力为目的,发挥“双师型”教师个人的特长开设一定的特色选修课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建计算机专业各种团体小组进行学生特长发展的活动,灵活设置弹性专业模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专业特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3三个强化
(1)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专业,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毕业之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此,我们在学生入学时的第一周便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教育,告诉学生中职学校各个阶段,学习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鼓励和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这个专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抽象的理论中找到实实在在的快乐,愿意跟你学、跟你练,否则学生会在每天的游戏或聊天中度过。
(2)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为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必须以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而充分调动“双师型”教师的才能,加强实训课程教学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规划上应侧重放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上,为保证学生毕业之后能有一个“宽口径”的就业机会,必修的课程一定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好,不能让学生有偏科现象,其次是把握好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训课程教学上,强化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的“岗位仿真”训练中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学生在“拓展特长阶段”,应开设综合性实训课程内容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作品的方案设计、应用开发和综合思考等项目技术问题分析的能力,并要在实训教学时数上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至少占课时总时数的一半以上。对学习较好的学生鼓劢他们积极参与计算机各种专业团体活动,如:系统安装与维护小组,网页制作小组,平面广告设计制作小组,网络维护小组,动漫制作小组等等,通过参与这种活动,开展各种技能竞赛,拓展学生的专业特长,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让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和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为主要方式,使学生学会调研、确定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项目的各个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项目开发和项目管理的创新能力。
(3)强化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现代企业的员工素质也要求我们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一个不会与人共事不会与人合作的学生,在将来就业的岗位上是难以立足的,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不再有什么单纯的经典的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多的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应用。因
此应用型人才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应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适当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艺术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增强人文精神,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增强应对困难的抗压能力。
2.4四个更新
(1)教学方法的更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再以主体身份出现,而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督促者或引导者。由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因应而变,教师多开展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在不断加速,知识获取、传播的方式也在更新。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网合一”的快速普及教师和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专业优势,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教育技术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是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重要保证。
(3)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从互联网上进行可持续的学习,完成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同时,争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支持,定期派送教师到企业或高等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接受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培训,完成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转型,确保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新的,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4)计算机实训设备的更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是必要的实训设备,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之快让许多中职学校难以应负,面对一个被淘汰的计算机机房,专业知识再强、教学方法再好、教学手段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严重打击,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训课自然而然变为游戏聊天实训课了。因此,及时更新计算机实训设备,确保计算机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各种操作技能的必要保障。
3结语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有差异性、多样性,面对“职教三年攻坚”的新形势,如何加强专业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构建适合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中,“一套教材、两个阶段、三个强化、四个更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因校而异,有个性才有发展。
第四篇:计算机专业的职业需求和能力培养
计算机专业的职业需求和能力培养听课心得 今天我听了王伟平教授的关于计算机专业的职业需求和能力培养的报告,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我要成为一名工程性人才。
先说说我们国家的人才需要,就像右边的金子塔一样。
• 国家根本利益:从事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研究—
—科学型人才
• 大部分IT企业:从事开发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
—工程型人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 计算机系统分
析员网络系统与数据通信分析员)
• 企事业、国家IS的建设与运行(主流需求)——应
用型(信息化技术型)人才(网络与计算机系统管
理员数据库管理员 计算机软件工程师)
而我的志愿就是成为一名工程型人才,从事开发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我的主要工作是创建、测试、评估应用和系统软件(游戏、商务应用、操作系统、网络控制系统、中间件)计算机软件工程师要分析用户需求、设计、测试和开发软件创建数据流图、需求分析文档、流程图,更为详细的算法(algorithm)编码,即将上述流程图转换成具体的语言(一般由程序员完成)。
这个职业队我的要求有6点。
1.很强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沟通能力
2.同时应对多个任务时的专注力
3.有效沟通(与程序员和管理人员,以及与非计算机背景的用户和其他职员)
4.考取相关证书
5.接收新的技能培训
我会为了我的理想而努力的!
第五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讨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讨
摘 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大量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确认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出了素质与能力的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基本素质 专业素质 职业能力 具体要求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大量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确认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
一、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体育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并具有一定的竞技能力。
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达到国家普通话考试二级甲等以上水平;能写一手好字;英语要获得国家统一考试的二级(或三级)证书,能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能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及开发幼儿智力,并会制作幼儿园的教学课件,同时要获得国家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的四级证书;具有健康的体魄。
培养方法、手段与途径。注重学生入学时的军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道德规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组织好认识实习,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组织儿童故事大赛,促进普通话的提高,并参加国家级普通话等级测试。请外教上课;去社会“英语角”训练口语;去幼儿园见习“双语”教学,并利用社会实践时间去幼儿园体验“双语”教学。进行教师模拟计算机等级考试训练,并让学生实际去参加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⑤组织好学生体育达标考试及儿童韵律操考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1.具有组织综合教育活动的素质与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对儿童的发展负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容忍和尊重幼儿的差异,尊重并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支持幼儿学习,促进幼儿认知和智力发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人格的积极性和谐发展,对幼儿的学习发展负责。
儿童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掌握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规律,在与儿童交往和教育过程中研究儿童发展。有效地组织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幼儿教师的创造性与幼儿的创造性高度相关。
2.具有艺术素质与能力
高职学前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好的艺术素质与组织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在音乐方面要具有识谱和创作儿童歌曲的能力,要具有边弹边唱、即兴伴奏、为他人伴奏和演唱歌曲的能力;在舞蹈方面要具有儿童舞蹈创编、表演、编排的能力;在美术方面,要具有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布置的能力,具有指导幼儿绘画和制作玩教具的能力。
除第一课堂教学外,要开展第二课堂延伸教学。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强化技能训练,促进个性发展。加强音乐边弹边唱和即兴伴奏的综合能力的考试,并自编教材《儿童歌曲弹唱》,以培养学生边弹边唱的能力。加强儿童主题画创作和玩教具制作等美术综合能力和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综合能力的考试。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和美术画展,学会艺术欣赏。去幼儿园实践,为幼儿园编排舞蹈和进行环境创设与布置。
3.具有科研素质与能力
学前科学研究亦即幼儿科学研究,是探索幼儿教育科学的认识过程,以揭示并促进发现幼教的客观规律,研究幼儿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为目的,进而用于指导幼儿教育实践,改进幼教内容和方法,提高幼教质量,更好地完成幼儿教育的任务。所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探索幼儿教育规律和方法的能力,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现代的幼儿教育需要的是研究型幼儿教师。
4.具有管理素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掌握国家政策法规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幼儿园管理意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具有幼儿园管理的理论知识。不仅要具有管理一个幼儿教学班的能力,而且要具有管理一所幼儿园的能力。
运用案例教育、模拟教育等方法进行教学。请专家做报告,请幼儿园园长兼职教学。参观幼儿园的管理。开展做园长助理的社会实践活动。⑤实习保育员和教养员的全部工作。
5.具有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时代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如下能力:具有运用多媒体进行幼儿园教学的能力及制作课件的能力。具有驾驭信息的能力。即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自主、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具有信息时代公民的人格教养。即努力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应有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6.具有国际化观念与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的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具备国际交流的能力,善于接受各国的文化和信息,熟悉国际的通行规则,加强国际合作,具有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洋为中用的能力。
讲授国外幼儿教育的最新理念,观看有关录像。参观幼儿园的蒙氏班和瑞吉欧班。让学生亲身实践并学会蒙氏教具的使用方法。进行专题研究与实践课,撰写中外学前比较教育的文章。通过国际合作办学,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进程。通过国际合作,推进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化。
三、结语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其中包括组织综合教育活动的素质与能力、艺术素质与能力、科研素质与能力,信息素养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国际化观念与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肖湘宁著的《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黄人颂著的《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