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对班级的影响

时间:2019-05-14 08:2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对班级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对班级的影响》。

第一篇: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对班级的影响

别斯托别中学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对班级的影响

活动背景: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报告第七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三)中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学习和承传中华文化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各地竞相开展起学习和承传中华文化的热潮。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然而受现代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的影响,学生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以前单纯的学习到现在的懒惰思想、功利思想等等,做为学校深深知道事出反常必为妖的道理,若任其发展下去,则我们的教育必将走向失败。如何改变学校德育现状,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寻求一种让师生、家长、学校、社会都认同的文化,主导学校德育,成为学校一直在寻找、思考、探究的问题。

2010年9月以来,我校在全校深入开展了“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以系统培训为导向,以日常工作学习为抓手,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两轮培训,每一轮计5天;对七八九年级同学进行两轮培训,每轮培训计4天;对七八九年级家长进行培训一轮,计5天。通过培训,在家庭、学校、社会造成良好舆论氛围,为学生的立体教育形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政教处的安排、组织下,各班把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渗入到日常行为之中,每天学习领悟分享《弟子规》精髓成为各班自觉必修的“课程”,“一日三省吾身”使学生们的自身修养言行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班主任老师把《弟子规》的学习与践行作为管理班级的一项法宝,取得不错效果。总结如下:

一、开启孝道之门,培育学生品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学生,不光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抓手在那里,这是班主任老师一直探究的问题。在把《弟子规》渗入到班级管理中的过程中,各班主任逐渐发现以中华文化之基础---孝悌为抓手可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弟子规》中首篇即言“首孝悌”,孝是每个中国人的道德底线,以孝道育品格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八(3)班的班主任金卫平老师在每天晨会的《弟子规》分享活动中,都是让学生谈自己在家、在学校、在社会中,是如何把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有地放矢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刚开始时,学生的分享都流于形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弟子规》的思想理论在学生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学生们的态度也明显的发生了转变。他们班的董常明同学,知道父母挣钱的不易,改变了平时大把花钱买零食的毛病。空西瓦克、然那、袁俊杰等一大批学生,因为学习好,平时在家,其父母都不让干活,现在在家里都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懂得感恩父母,孝敬长辈。

九(4)班的很多同学在学习《弟子规》之前不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与父母顶撞,做坏事不感到羞愧、更不懂得感恩他人,认为得到任何东西都是天经地义的。学习《弟子规》之后很多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变了,他们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懂得去体谅父母感恩他人,深深认识到“父母养育辛苦,报恩唯有苦读”,将感恩之心化为学习的动力,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有些学生能够帮着家里干点家务,给父母捶捶背,自觉的完成作业,努力学习,让父母省点心„„

在班主任的安排下,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各班同学都要给父母写一封信、做一件事,各班同学有自制感恩贺卡或写感恩信寄给父母的,有回去为父母洗脚、剪指甲、帮干家务农活的,很多家长为此写了感谢信,在感动之余,他们感受到孩子的懂事、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开家长会时,孩子们都会自觉到校门口迎接家长。在七年级双语班,孩子们与家长坐在一起,为家长端茶倒水。各班家长会都有一项学生向家长行鞠躬礼的仪式,不少家长当场流下了眼泪。

开启学生的孝道之门,实在是开启了学生的感恩之门、善之门。从孝顺父母,到感恩教师,到感恩国家、感恩中国共产党,从感恩的自觉行为开始,学生的品德修养得到提升。

二、以《弟子规》为标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弟子规》短短

字,涵盖了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每天的耳熏目染,使学生对《弟子规》的每一句都十分熟悉,因此,各班都以《弟子规》的要求,作为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守则”。

九(9)班在九年级是有名的乱班,以前违纪行为成为班级的家常便饭,让很多老师头疼。九(9)班班主任江建老师在带领学生学完一遍《弟子规》后,对班级的变化做了观察和调查,发现学习完《弟子规》后,很多学生都能自觉对照《弟子规》检查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不足。现在班级的环境卫生变了,以前垃圾到处乱扔,教室地面典型“脏乱差”,现在学生知道“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读书要有好的环境了,而好的环境是需要大家的共同的努力。肖慧、徐袁红同学主动承担擦讲台的任务,每天每节课都把讲台擦的干干净净的,每节课之前把老师的讲桌擦的干干净净,还留个小纸条,感谢老师为他们传授知识,温馨的话语让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备受感动。班级同学迟到现象少了,以前经常迟到的学生也渐渐不迟到了,调查原因,“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成了同学们起床的动力。有学生说自己长大了,以前总爱和家人吵,父母说上几句,就生气。自从学了《弟子规》之后,人变了,脾气小了许多。有一次他们班的马泽贤同学在课堂上和外语老师发生矛盾,曾为班级出现好现象而高兴的江老师对自己能力、对教好这些学生产生了怀疑,于是作出辞职的决定。当班级学生知道后,所有同学主动写信给他,还有很多平时调皮的学生都来找他,讲自己的不是,当面检讨。而马泽贤同学则主动找外语老师道歉,在班上公开检讨。通过此事该班师生关系变得融洽了。

中国乃礼仪之邦,学习过礼仪后,同学们的坐姿、行走得到了很大规范,言语之间更多的是互相尊重。以前,为改变学生由于影视等带来的不良影响而煞费苦心,但效果并不明显,学习过《弟子规》后,各班把有关内容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制定为班规,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教学楼内不再喧哗打闹、上下楼梯能够自觉靠右行,放学能够自觉排成一队,进教学楼能够互相礼让。教室里当有同学坐不直时就有人提醒“端身正仪”,当有同学上下楼不靠右行时就有同学提醒“宽转弯、勿触棱”。

三、用《弟子规》公平地处理矛盾。

《弟子规》告诉我们“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是爱学生。一位好的班主任,应具备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要把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无论他是出生于什么家庭,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让老师的行为使《弟子规》经典变成学生自己的血肉灵动。

例如:班干部由于要帮助老师收发作业、管理纪律,难免会和后进生产生一些矛盾,这时候,如果批评后进生,学生们很有可能会认为老师在偏袒班干部,不仅伤害后进生自尊,还让班干部形成了不良的自大心理,加速矛盾恶化。而如果为了不伤害后进生而批评班干部,又很可能会伤害班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使他们在班里失去威信,不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该公平地处理矛盾。这时,《弟子规》作为约束双方的共同准则,就成为了处理两者矛盾的一个绝好的方法了。

目前将《弟子规》融入班级管理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让《弟子规》真正成为班主任日常管理的好帮手,能够助班主任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议程[定稿]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议程)

主办:洛阳市委统战部 民盟洛阳市委

承办:洛阳市政协西工区委员会 西工区统战部 西工区宣传部

民盟西工区工作委员会 洛阳市太学与汉服文化促进会 洛阳外国语学校 活动主题: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着我汉家裳 兴我礼仪邦

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华夏文明

活动议程:主持人:刘媛(民盟西工区工作委员会主委)

一、介绍与会领导和嘉宾

师清翔: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席 洛阳市政协副主席 民盟洛阳市委主委 庞明新:中共洛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许留霞:民盟洛阳市委副主委 张天宝:洛阳市西工区政协主席 翟智慧:洛阳市西工区宣传部长 任宏伟:洛阳市西工区统战部部长 王联伟:洛阳市文明办副主任 刘红旗:洛阳市社科联主席 蔡幼鹏:洛阳市社科联副主席 刘晨阳:洛阳市委统战部党派科长 宋红伟:洛阳市社科联学会部部长 郭

强:洛阳市西工区统战部副部长 龚卫国:洛阳市西工区文化旅游局局长 王鸿飞:洛阳市西工区政协秘书长

段华松:洛阳外国语学校校长 党总支副书记

二、奏唱国歌

三、领导致辞:

1、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席 洛阳市政协副主席 民盟洛阳市委主委师清翔致辞:

2、中共洛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庞明新讲话

3、洛阳外国语学校校长 党总支副书记段华松致欢迎词

四、授牌仪式:授予洛阳外国语学校学生国学社团

太学与汉服文化促进会洛阳外国语学校分会

五、传统文化展示:

1、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演出单位:洛阳外国语学校高中部)

2、诵读《弟子规》(洛阳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3、扬琴独奏(洛阳市太学与汉服文化促进会)

4、吟诵《望月怀远》(洛阳市太学与汉服文化促进会)

5、古筝合奏《战台风》(外语学校初中器乐社)

6、汉服展示(洛阳外国语学校国学社)

六、合影(结束)

第三篇:中华文化进校园先进集体材料

扬中华传统文化 创优质“双语”学校

——“中华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莎车县佰什坎“双语”学校

2014年11月8

扬中华传统文化 创优质“双语”学校

组织领导:

组长:张勇

副组长:吕宝江 李旭怀

成员:全体教职工

在美丽的叶尔羌河畔,有一所远近闻名的双语学校,走进校园之中,看那般装饰,有“中华古圣人”横幅、有“弟子规”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教学楼走廊中有“仁、义、礼、智、信”的宣传栏,仔细一听,还会听到快板儿、甚至是豫剧的声音传出,这就是——莎车县佰什坎特镇“双语”学校。任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所由857名维吾尔族孩子构成的全寄宿制乡村学校。在这儿,处处你都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蓬勃气息,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

莎车县佰什坎“双语”学校,创建于1997年,正式成立于2000年9月,现有857名学生,24个教学班,68名教职员工。在十六年的发展中,共为新疆疆内初中班输送了400余名优秀学生,连续8年名列喀什地区首位,创造了新疆乡村“双语”教学的辉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学校文化建设也一直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赞扬,校园处处充满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氛围,让中华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日渐壮大。

主要内容:

兴校园建设 处处感受中华文化氛围

自学校创办以来,在上级党政的关心与支持下,学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虽然地处人口最多、少数民族比例达到95﹪以上的莎车县乡镇,但在发展的同时,学校领导班子始终将中华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学生的重中之重,让传统文化深入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一、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坚持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起到了校园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如制作大幅中华文化宣传喷绘,将中华古圣人孔子、老子、庄子等一系列人物及其思想进行宣传教育;安排学校美术教师将《弟子规》中的小故事通过图文展现于校园围墙上,使学生每次路过都能看到,达到日渐熟悉的效果。

二、注重课堂教育效果:在日常对学生的教育中,学校德育处注重课堂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搭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要求三至六年级学生都会背诵《弟子规》,并每周选一名学生在班里为大家讲一个古代励志小故事。这些教育方法,虽然对于维吾尔族孩子有一定难度,但熟练背诵后,就为以后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有力抓手。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注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盈了整个校园,浸润了每个学生,融入了全体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开创特色平台 让中华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2011年,在自治区文明委的领导下,首批乡村少年宫建设项目在我校定点,这为我校中华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校利用乡村少年宫,开办了书法室、美术室、舞蹈室、十字绣室、经典诵读班、“十二木卡姆”传承学习班等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兴趣班。

“十二木卡姆”,作为维吾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聘请了当地艺人为指导老师,使木卡姆文化得到了很好地继承与学习,并在多位领导来我校视察时得到了好评。书法室,由学校教师、自治区书法协会会员兼任指导老师,学生主练毛笔字,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从一笔一划练起。经典诵读班,由学校擅长古文阅读与讲解的老师带领,挑选出汉语水平较高、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从《弟子规》、《论语》到《增广贤文》,都是学习内容。通过不断的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校少年宫舞蹈室,在教会孩子们学习优美舞蹈的同时,大力开创特色教学。集体快板《新莎车》在10余名维吾尔族女孩子的表演中,让许许多多的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魅力,学校的祖丽米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豫剧《女驸马》、《谁说女子不如男》等知名曲段,在当地造成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多位领导与社会各界的好评。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在校园内最直接、最强有力的体现。

开展特色活动 让中华文化绽放光彩

在结合乡村少年宫运作的同时,为继续深入的开展中华文化教育活动,经过不断的探索,学校德育处制定了相应的长短期教育计划,与少先队协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精髓,养成高尚道德品质,实现自我人格升华。通过“母亲节”等节日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奉献他人。通过挖掘春节、清明、中秋、古尔邦节、肉孜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文化教育等系列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在学校广泛开展的中华经典颂读活动中,大力组织学生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用自己的思想和才艺演绎传统文化,使他们在审美体验与境界提升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通过组织开展

“雷锋与我同行”等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把继承传统美德和弘扬雷锋精神相结合,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并每天在教学楼LED屏幕上打出宣传中华文化的宣传标语与中华古诗词等等,处处营造文化气息,处处体现中华民族特色。

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教育,全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高涨,每天下午图书馆开放时间,都会有大量学生前去阅读并借走不少书籍。当课余时间,总会看到很多学生拿着各种经典小说的图文版看得津津有味,很多班级在教室里布置了图书角,专门找一些儿童经典读物放置,以便学生随时阅读。

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让学校的文化氛围不断浓郁,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曾有当地一所中学校长说道:“从佰什坎双语学校出来的学生,我们放心!”。

扬中华文化 誓创特色“双语”教育

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加强未成年人和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一方面不断地开展各项活动加大中华文化的学习力度,一方面在不断地加强学校对此方面工作的管理力度,保证中华文化进校园工作能取得实效,为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打造坚实的基础。

建立督导与量化制度,充分展示中华文化风貌。在每天少年宫活动时间,由学校德育处组织老师对活动开展过程进行检查、登记,年终总结是各个兴趣班进行总结评选,对优秀学生进行评优选先,以激发辅导老师和学员的学习兴趣,每学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展现学校风貌一次,以造成对社会的影响力。定期组织家长入校参观学校对文化教育的成果,使广大家长对中华文化的魅力有所认同,最终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互相配合的教育模式。

创新发展,示范带动。在不断推动中华文化教育内容和载体创新的同时,学校领导班子最大化的满足未成年人和青少年学生精神文化的新需要。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交流和理论研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创新案例和成功经验,挖掘出了很多具有文艺、文学天赋的孩子,如六年级(1)班的祖丽米热、五年级(2)班的阿迪拉、四年级(2)班的迪丽拜尔、三年级(1)班的开迪热娅、三年级(3)班的阿森姑等一大批优秀学生,树立他们为典型,不但使广大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还大大带动了学校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进程。

虽然地处祖国大西北的乡村学校,虽然这儿的大多数学生还没能熟练地掌握汉语,但对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却在这儿生了根、发了芽。中华文化,是流传了几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让让孩子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各级党政的坚强领导下,在新疆“双语”教育不断地发展壮大下,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每一个少数民族家庭,在祖国的西北边陲生根、发芽、绽放亮丽的光彩!

第四篇:周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问题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附图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下图:(附图二)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Maxwell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十九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二十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呢? 他的第一篇文章里面用的是归纳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可是他们的结构可以相互映证。” 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

几年以后,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光即是电磁波”,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启的一些话: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过一本。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 Mathematica。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 似至晦,实至明,似至繁,实至简,似至难,实至易。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请参阅图二。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二、汉语汉字的成因

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我不晓得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一万六千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

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份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份量的,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三、中华文化的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下面我简单讨论它对汉语、汉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的影响。

英文“Word”,通常翻译为字。这不恰当。应翻译为词,是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比如“现代”,比如“所以”,都是两个字的词。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字所组成的,可是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不太有三个字以上的词。多半的三个字或以上的词都是复词,或是音译的词。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介词。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介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申延。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譬如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风云一词的形成可用下图表示:(附图三)

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我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

而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我一个好朋友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2004年9月23日 定稿

第五篇:论道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论道教对中华文化影响

摘要:道家文化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积淀丰厚,影响深远,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道家文化崛起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之世,伴随与中国封建社会。以“道为基本原则,认为天地万物均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即道法自然;作为两千年来中国思想文化道路上的佼佼者,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演进,尤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推进作用毋庸置疑。

关键词:道家文化中华文化影响

说道道教,我是很愿意做一个道教的居士的,长袍衣,挽发髻,持拂尘。因为在我自己的感觉中,信奉佛教的和尚太过于拘泥于清规戒律,自小从各方面接触到的和尚的印象就是念经,嘴里说着普度众生,当然这并不是说佛教的理念有多么夸大,相反,佛教中的仁慈心也是我很崇拜的,但对我自己来说,相比于道教,佛教徒总是少了那么一些潇洒,不过我想潇不潇洒他们信教之人是不会在意的,可对我这世俗之人,道教多的那一点脱俗、潇洒,我却很崇拜。而在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中老师也讲到了道家文化,那么我就想在这里思考下道教文化对我们中或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关联。

道教,一个有着多神崇拜的宗教,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当你想细细品味时,又多出了一些神秘,可能这种神秘感来自于宗教本身给人的感觉。而当说起他的相关性,郭沫若和鲁迅都曾做过评价。郭沫若曾经过:“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鲁迅更是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可见道家文化在中华文化整个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之大,影响至深。学术就如此,对民间的影响那可以说是更大。比起儒家早已崩坏的纲常,佛家仅剩的轮回因果,道家的信仰则被民间同化,至今流行。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将就几个方面老说明道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影响和渊源。

一、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流传千年的文学艺术,侧面说明影响深刻)

在道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儒释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内在融合与发展。除此之外,中国的宗教文化也曾经对中国的文学有着重要影响。古代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作品,数量甚多。如《封神演义》、《韩湘子全传》等。除了仙怪题材,以自然为寄托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道教一直以“道法自然“为修养准则,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遵循“道”以“自然”的法则才能到达和谐。中国文人的抒情对象更多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是更宏大的存在——自然。写的总是:乘风破浪、江山如画、春花秋月、飘絮落红„„在艺术领域中,道教对中国音乐、书画建筑等形式及其精神,均有重要影响。如音乐上,由于道教音乐是为道教宗教活动服务的,又蕴藏着浓厚的道教哲理,与群众的习俗关系密切,为人们所欢迎,不仅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也保留了不少历代已经失传的宫廷音乐曲调和各地民间音乐的曲调,是今天人们发掘和研究中国古典音乐重要方面。建筑上,如武当山现存的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

二、民间习俗,政治生活(上下不同的阶层来说明到家的影响较大)一个民间,一个政治,从这两个方面,可以说是道教对两个阶层都有着说道民间,我想这是离我们很近的一个领域,你可以不知道道家的思想,炼丹术等等,但流传在民间的各个节日习俗你一定是不能再熟悉了。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例如,对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几乎便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乃至各家各户。中国的老百姓,不管信仰道教与否,对这些神灵大都很恭敬。每逢年末岁首,道教对于民俗的影响表现得更明显。比如说春节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传统节日里,从喜庆娱乐到饮食、祭祀,集中体现了中国民间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如贴门神、灶马,画桃符,十分热闹。这些习俗,有些甚至延续至今。其中门神、灶马、桃符等,均出自道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方面是上层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服务,因而长期以来,道教均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植。另一方面,许多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曾利用道教作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并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发动起义的思想武器。由此可见,道教与过去中国上层和下层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三、道德伦理领域:(以道德,人类最基本的准则来说明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历史书上曾经说认了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会不会只用工具,我觉得不是,人类之所以成为这个社会的驱动着,其实是有着一个全人类都认可的准则,道德,有些事法律虽然没规定,但道德告诉我们这些事是不合情理的,做了就是大错,是不能做得。而中华民族整个道德体系的形成工程中,道教则起到了很大大的作用。道教是一个十分重视伦理道德教化的宗教,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劝善书,像《道德经》,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是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这些内容不仅对道教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现如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它的各种劝善书,在社会上流传很广,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其根本宗旨在于劝人行善积德,去恶从善,因此在中国民间也一直流传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这对于社会的安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及社会凝聚力的影响

老子言:“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什么是“无为”? 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

道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显著贡献主要在于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无为”方法论。所谓辩证的思维模式体现在对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有深刻把握。这种所谓模式可以使人在看问题时不太容易走向形而上学的绝对化,避免固执、僵化和教条主义。

“无为”既是一种思想主张,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维模式。“无为”的方法教会人们在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善于顺其自然,不要蛮干、硬干,要学会换个角度想问题,退一步想问题,要善于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种所谓方式构成了中国文化之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方面来看,道家和道教文化所起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了。例如,我们大家都承认自己是黄帝子孙,这个思想的渊源,就和道家与道教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以黄帝为祖宗,这是家喻户晓的事。这个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它是我们几千年来战胜一切困难、越过无数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武器,在今天仍然显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道教对我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其实其影响除了体现在上述的领域外,道教还对民族的凝聚力,民间的信仰,中国学术思想领域有着影响。道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是人类的一种伟大的创造,它属于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继续传承下去,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学[M]赵明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6-260 页近30年来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与科技哲学研究[M]

乐爱国 庹永《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06期

道家自然哲学对现代人类生存的启示[M] 申俊龙, 王秋菊, 王慧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2期

下载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对班级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对班级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5则范文

    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原想这个题目的范围蛮大的不好写,加上自己对佛教的了解也不是很多,但想想就算是自己对自己所认知的佛教以及个人的一些看法的一次总结吧! 我个人对......

    对中华文化的思考

    对中华文化的思考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

    “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班级活动方案范文合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非遗进校园”班级活动方案 一、“非遗”校园之指导思想 围绕“非遗文化充满校园”的主题,“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的目的,以组织建设为抓手,......

    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正方一辩攻辩小结

    正方一辩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虽然对方辩友字字珠玑,据理力争,但是在前面短短的几分钟里,对方辩友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1概念模糊。今天的辩题已经告诉我们外......

    浅谈班风对班级建设的影响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浅谈班风对班级建设的影响 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虽然有些先天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后天的培养与锻炼。在人的成长过程......

    班级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影响探索

    班级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影响探索 摘 要: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会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们的性格、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带来不同的改变。班级是一个学校重要的组......

    足球赛对小学生班级凝聚力的影响

    足球赛对小学生班级凝聚力的影响 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有家人护着、宠着,他们对“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观念比较淡薄。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对于班......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班级管理体制的影响

    从我了解的西方文化来看,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与发挥,因材施教,如:走班制的建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