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青团组织及团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XXXX团委党建带团建工作
共青团组织及团干部队伍建设情况汇报
共青团铁力林业局委员会
近年来,XXXX团委在党委和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伊春团市委的关怀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建带团建”这条工作主线,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配合党委和局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加强全局基层团组织和团干部队伍建设,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下面,我就全局基层团组织和团干部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简要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层团组织和团干部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我局现有团员1523人(在册青年5164人),基层团组织26个(其中:团委4个、团总支14个、团支部8个;学校5个、林场所12个)。基层团干部26人,平均年龄27岁,大专以上学历25名,中共党员5名、女团干部12名。
二、加强基层团组织和团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建带团建的根本,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局党委高度重视对年轻团干部的培养,将团干部列入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重点培养对象,2012年,有19名团干部参加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团委每年通过举
办团干部培训班,推荐优秀团干部参加市、局各类培训班,重点培训新任职团干部,通过学习全面提高团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坚持把提高队伍素质作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核心,确保共青团组织始终成为党的可靠后备军。局党委高度重视团干部的选配工作,按照“培养一支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的团干部队伍”的要求,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高标准要求,力求配齐配强团的领导班子,把局优秀的青年干部选拔到共青团工作岗位上来,局党委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办法选配团干部,2012年局招聘的10名大学生场官,有8名现已从事共青团工作,现团干部中80%年龄在28周岁以下,平均年龄26岁,极大的增强了团组织的活力。为增强团干部工作能力,局党委将团干部纳入到全局干部挂职锻炼范围,每年从基层选调团干部到机关部门挂职,仅今年就有4名团干部选调到重要岗位,积极为团干部接受锻炼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丰富实践经验、增长工作才干。
(三)坚持把创先争优作为加强党建带团建的重要载体,形成党团共建、齐争共创的良好局面。局党委把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关键,按照党委“党团活动同开展,党团组织共建设”的要求,着力加强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整体提高了基层团建水平。借助创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有力契机,扎实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2011年新成立了公用事业管理处团支部、贮木场团支部。局团委紧密联系共青团工作实际,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进党建带团建,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有利契机,在全局各级团组织中下发
了《关于在全局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局团组织和团员团干部中,开展了争做五好先进基层团组和五带头优秀团干部的“双争”活动,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荣获局级五四红旗团委(总支、支部)10个,全局青年创业典型10名,全局优秀团干部10名,全局优秀共青团员20名,全市五四红旗团组织4个、全市优秀团干部3名,全市级优秀团干部3名,伊春市第二届青年创业奖1名,全市青年岗位能手2名,全市星火带头人2名,省级好习惯之星1名,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立足岗位创先争优。
三、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我局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团的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党的青年群众基础进一步巩固,团干部的成长环境不断优化,全局团的工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党建带团建机制不健全。党建带团建工作缺乏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长效机制,党建带团建工作还没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个别党组织对党建的认识和措施还不到位;三是团组织自身建设不够硬。林场所团员大量流失,基层组织逐渐萎缩,给基层团组织工作开展增加了难度。四是团干部自身要求不严。部分团干部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仍存在。
第二篇:团干部队伍建设的调研分析
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
为了全面提高我局团干部队伍素质,准确掌握全局团干部队伍建设情况,增强团干部队伍的活动和号召力,我团委对各支部成员的建设情况进行了
研究分析,形成了如下调研分析。
一、全局团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水务局共有兼职团干部12名,其中党员9名,占75。从年龄看,25岁至30岁的9人,31岁以上的3人。从学历看,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7人,大专文化的5人。12名团支部书记中有2人进入单位党支部班子,5人任科级职务。通过调查分析,几年来全局团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管理、考核、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复合程度不断加大,团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我局团委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水务局团委在党委和团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党对团干部的要求,以“建设、服务、创新、发展”为工作理念,以服务平谷,服务基层,服务青年为宗旨,紧密结合水利事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培养选拔优秀团干部的路子。
1、注重培养和选拔,把团干部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党联系青年群众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组织能否在团结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中发挥作用,能否在全局三个文明建设中有所作为,团的各级干部尤为关键。我局党委一直都十分重视团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事业兴衰成败关键在人”的观念,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的指导思想,强化源头意识,把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共青团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提出了建设高素质、复合型团干部的工作思路。党委还把团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到党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之中进行统一管理,对有发展潜力的团干部,通过放到关键岗位进行锻炼,在使用中培养、提高、识别团干部,促进了全局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2、以高素质、复合型为目标,大力加强团干部培养教育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几年来,我们始终注重思想带团、理论先行,通过开展专题理论研习、学习讨论会等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团干部理论培训工作,提高团干部运用理论分析大局的能力。为了增强团干部理论培训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一方面,组织团干部参加我局党员活动,不断提高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还为基层团干部提供理论培训机会,参加团区委组织的多项培训,已先后从机关和基层选送了20人次参加团区委的各类培训班学习。通过强化理论学习,全局各级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二是不断提高知识层次。为了增长团干部的学识、知识和见识,我们在抓好团干部当前职务培训的同时,积极拓展面向团干部未来成长需求的发展培训。通过举办各类辅导报告会、业务知识培训、参观考察水务工程建设等多种方式,积极帮助团干部了解、掌握新知识,不断拓宽团干部知识领域。三是注重关键岗位锻炼。团干部由于年龄轻、阅历浅、经历单一等特点,总体上存在着缺乏工作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缺乏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锻炼等弱点。对此,我局党委通过关键岗位锤炼团干部,通过给团干部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长才干、树形象、有作为。
3、建立高进、严管的团干部工作机制,努力创新工作思路为党培养输送优秀年轻干部,是共青团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共青团组织做好干部培养管理选拔工作的最终体现。几年来,我局团委注重加强管理监督,要求基层团支部每年过好2次民主生活会,引导团干部正确看待意见,帮助团干部健康成长。同时,党委注重积极疏通输送渠道,建立转岗机制,将一批比较成熟的团干部及时安排到更有利于锻炼成长的岗位上,促进了业务工作的发展。
三、当前我局团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大力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是共青团组织一项永恒的课题。随着新时期形势的发展变化,团干部队伍的建设从总体上看,离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我们进一步加以研究和解决。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团干部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在培养选拔团干部上出现的困难,表现在一些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1、培养教育上缺乏多渠道机制。目前对团干部的培养教育主要分两大块,一是理论业务素质的培养,二是实践的锻炼。对于理论业务知识的培训主要是党委组织的理论学习和团区委一些培训。基层团干部缺乏学习机会,比较单一。对新知识、岗位的实际需要及形势的发展要求有较大距离,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在实践工作中,对团干部安排工作任务欠缺。
2、后备干部的使用上缺乏备用结合的机制。团干部后备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造成后备干部青黄不接,人才贫乏。在选拔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选拔轻培养的倾向,有备用脱节的现象存在,由于备而不用的比例较高,对未来后备干部的培养教育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二)团干部自身要求欠严格团干部自身存在着一些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由于一些团干部中还存在重业务轻团务、重实际轻理论、重技能轻文化等现象,轻视理
论的功用,又不注意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因此,在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就显得比较薄弱。在成长过程中较少、甚至没有经历过大的政治风浪考验,在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上比起前辈来要逊色一些。
2、心浮气躁,工作作风上还不够扎实。一些团干部在工作上对眼前的、现实的成就比较看重。在工作中还往往表现为开始干劲实足,一遇困难和挫折则垂头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意志,也缺少一种谦虚、严格的精神和风范。
四、关于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浅显想法和建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不但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因素和现实需要,也是关系到党的事业未来发展的大事。
对照党对年轻干部和共青团工作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局团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提出以下想法和建议:
1、严格把关,选拔基层团干部。培养高素质的共青团干部,入口是关键。在选拔团干部时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科学文化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政绩突出、职工公认的优秀职工选拔进入团干部队伍中来。可以改进选拔方法,实行公开竞选形式,把最优秀的职工选拔到共青团工作岗位上来。选拔团干部要服务全局的高度,建设一支年纪轻、政治素质过硬、文化层次高、综合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团干部队伍。把团干部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局党委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完善团干部考核制度,通过考核,表扬好的,批评差的,鞭策落后的,从而充分发挥考核结果对团干部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促使团干部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
2、依托团的岗位,加强团干部的锻炼。共青团是所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能使团干部在政治品质上得到很好的锻炼,政治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要通过建立联系基层制度,切实加强团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要对团干部强化实践锻炼,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政策水平和宏观思维、决策能力;帮助他们熟悉、了解党的中心工作,提高从政治、全局高度分析、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着眼发展需要,培养团干部。对团干部的培养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眼前的共青团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团干部的培养。要针对团干部特点,加大培养力度。团干部参加系统培训的机会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干部理论素养的提高。为此,我们建议团区委实施团干培训计划,提高基层团干部参训比例,切实增强团干部理论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要按照学习要精,要管用的要求。局团委要紧密联系水务发展的实际和团干部的思想、工作实际,培养其对理论的运用和对实际工作的能力,切实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要树立团干部正确的“进步观”上,要敢于向艰苦和创新挑战。同时要教育团干部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对一些思想作风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要及时果断调整,促进团干部健康成长。
水务局团委
2006年12月
第三篇:团干部队伍建设
团干部队伍建设
一、基层团干部的配备和管理
基层支部(总支)负责人必须经民主选举产生。支部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由团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其中大、中学校学生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一年。任何一级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不经协商和民主选举随意指定基层团组织负责人。
团的干部管理,以同级党组织管理为主,上级团组织协助管理。团的基层组织的正、副书记一般按同级党委(行政)职能部门或下一级党组织主要负责干部的条件配备,并享受相应的待遇。企业事业单位的总支、支部书记是党员的,可以列席同级党的总支、支部的会议。各级党组织在任免、调动同级团组织书记、副书记时,应事先征求上一级团委意见,然后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手续。
二、团支部书记岗位职责
(一)认真传达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的决议和指示,研究安排团支部的工作,将支部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提交支委会和支部团员大会讨论决定。
(二)了解掌握团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做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检查支部的工作计划、决议的执行情况,按时向支部委员会、团员大会、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报告工作。
(四)同有关部门和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交流情况,互相支持,促进团的工作。
(五)抓好支委会的自身建设,按时开好民主生活会,加强学习,充分发挥支委会集体领导的作用,督促和帮助支委做好分管的工作。
第四篇:团干部队伍建设
关于团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共青团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事业,对个人成长、对企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进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共青团工作开展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团干部的努力程度。当前,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普遍存在不够深入、流于形式的现象,团干部对共青团工作的本质缺乏深入了解,热情不够,主动性欠缺,应付式活动较多,长此以往,共青团工作将渐渐脱离广大的团员青年,舍本逐末的现象日趋严重,共青团的生命力也将由此枯竭。总结原因,我们初步认为有如下几点;
1团干部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对团工作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开展工作的热情欠缺;
2团的岗位是一个为团员青年服务的岗位,需要团干部具有高度的奉献精神,然而一些团干认为付出了许多,却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工作日渐消极;
3共青团的地位在企业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许多职工意识不到团的重要性,对团干部开展工作不甚了解,消极的意识也影响了不少团干部。
上述问题应该是每一位共青团干部必须深思的问题,怎样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因素,确保共青团的工作在正确的运作轨道运行,作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深化思想教育,强化团干部对共青团工作的深刻认识
一名合格的团干部,必须深刻理解身上承载的担子,只有理解了,才会一心一意贯彻落实工作。任何时候,思想教育都不能松懈。团干
部必须时刻学习党的理论,学会用思想理论武装自己,加深对共青团工作的本质理解,把共青团的工作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对待,认真做好团员青年的服务员,积极培养为青年服务的奉献精神,如此,方能做到全心全意为青年工作。
针对性的措施则是组织学习,深化认识,不断引导团干部对共青团工作的理性思考。具体方式可有如下几种: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每一季度开展思想大讨论活动,团干部撰写学习体会,互相进行交流;精心组织团干学习班活动,认真学习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在思想教育方式上也应考虑有所转变。学习方式要有改进,一味地照本宣科难以做到深入人心,应逐步引导团干部从内心开始思维,深入开展自省活动,叩问自己的想法,为什么做这项工作?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思想上想明白了,工作起来自然就不会无所适从了。2加强宣传报道,宣传团干部的共青团工作成果
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是广大的团干部,长期默默无闻的为团的事业奋斗,更是需要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认可与尊重。通过社会的赞许,团干部的工作成果得到认可,团干部的工作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这对广大的团工作者是一个非常好的精神安慰。通过积极的宣传报道,使团的工作影响不断扩大,也应相应地突出工作的组织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团的活动,也通过这个活动了解这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也有利于更好的发现优秀人才,让优秀的团干部及时地脱颖而出。
主要设想即:对团干部开展的活动进行深入的总结报道,宣传的内容中要突出体现本次活动的策划人,负责人,并认真的思索该项活动的意义,并征询吸收一些团员青年的意见反馈,把工作尽可能地做到极致。
3坚持主动开展团的活动,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日常管理
团干部是共青团事业的发动机,要积极地开展活动,通过大量的活动来服务团员青年、引导团员青年,因此,团干部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需要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过硬的思想素质。在开展活动方面务求做到心中有数,安排周密,有条理按步骤予以实施。在日常工作中,常有一些团干部满腔热情,但是鲜有实际行动,这主要是因为工作能力有所欠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来加强团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共青团的日常工作流程予以规范,让每一位团干在开展工作上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如活动开始之前需提交活动申请,活动方案合理可行方能付诸实施,活动完毕需整理总结,对活动的收获及经验进行及时收集,经过不断的实践来探索完善共青团的工作,以达到更好的为青年服务、为企业服务。
共青团日常工作管理方面,策划定期汇报制度,一方面使团干部对工作有紧迫感,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使领导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共青团工作的运行情况,也便于适时地进行指导。
希望通过以上的一些措施,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团干部队伍的建设,使团干部能深刻认识到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为广大的团员青年服务,把共青团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团结带领团员青年为个人成长、企业发展共同献计献策。
第五篇: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精选范文: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共2篇)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课题组,下设一个综合材料组和三个调研小组,分机关、事业、企业三块开展调研,以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下一步的对策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5月中旬以来,我们共召开座谈会27个,走访企事业单位200多个,走访有关人员50多人次,回收调查问卷455份,掌握了比较详细的情况。现汇总如下:
一、人才队伍现状。
1、党政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到2003年5月,江山市共有党政干部1977名,其中中专以上文化1688人,占总数的85.4%,大专以上文化1423人,占总数的72%。市级机关干部1382人,女性194人,大专以上文化1013人,占总数的73.3%;乡镇机关干部595人,其中女性134人,大专以上文化410人,占总数的68.9%。全市共有市级领导干部35人,其中女性6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273人,其中党政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7.5岁,大专以上文化占95%,女性43人;市级机关部门领导干部249人,其中女性22人。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基本情况。我市事业单位现有各类人才7285人。从学历层次看:大学学历1156人,占15.86%;大专2676人,占36.73%;中专2649人,占36.36%;高中及以下804人,占11.04%。从职称层次看:正高级1人,仅占0.01%;副高级241人,占3.31%;中级职称2046人,占28.09%;初级职称4716人,占64.73%;其他无职称281人,占3.86%。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3427人,占47.04%;35至45岁的1729人,占23.74%;45岁以上的2129人,占29.22%。从专业分布结构看:教育类的4118人,卫生1440人,农林水859人,城建土管221人,群众文化144人,交通环保140人,财税工商116人,新闻112人,人力资源71人,其他64人。
3、企业人才队伍基本情况。此次对全市50万元注册资金以上的企业,全部发放调查表,按时间要求回收400多份。从调查反馈的情况看,企业各类人才合计2809人。其中按学历分:研究生以上学历5人;大专以上1685人,占调查合计数的60%;中专学历735人,占26.2%。按专业技术职务分:高级职称60人,中级职称817人,初级职称1492人。按年龄分:30岁以下641人,30-35岁648人,36-40岁765人,41-45岁402人,46-50岁207人,51-55岁98人,56-60岁38人,60岁以上10人。按人才专业分:机电412人,建材102人,经济管理982人,化工243人,营销224人,财会323人,轻纺2人,其他521人。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一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我市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为“兴工强市”战略的实施,为江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并为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认真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实施人才战略、开发人才资源摆到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意见,真正做到珍惜爱护人才、充分信任人才和放手使用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并让他们参与到重大决策、重点工程中去。在市委常委会和书记办公会中,多次对人才工作作了专题研究。今年党代会报告中,更是把人才工作提到新的高度,将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以强调。为了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我们建立了重大决策专家参与制度,聘请工业、农业、社会事业、信息业等方面20名专家、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担任委员,参与重大经济和社会建设决策前的咨询和论证。在党委、政府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引导下,全社会的“四个尊重”氛围逐渐浓厚。
2、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市委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断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做好干部培养、推荐、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推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年龄、性别、知识等结构的优化。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创新干部人事管理工作,加快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一是以公开选拔为突破口,多层次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市委两次采用“双推双考”方式,公开选拔了8名机关部门副(科)局级领导干部及选聘2名重点中学校长。1999年11月,又推出了3个选任类正职(林业局局长、上余镇镇长、坛石镇镇长)和两个副职(团市委副书记、峡口镇副书记)岗位进行公开选拔。今年四月,在市级机关部门班子调整中,市委大胆探索创新,对空缺的17个机关部门正职职位和1个副检察长职位,成功地采用自荐公推提名的方式进行选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和实际效果。在乡镇和部门机关的中层以上干部管理中,则普遍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机制。二是市管干部任免实行常委票决制。三是加大对干部监督力度,增强各级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全面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调离工作岗位的领导干部全部进行离任审计。在干部工作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群众意见的查证和运用,使得群众监督干部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初步形成了群众参与、新闻舆论、党内专门机构共同监督的立体网络。
3、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不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我们注重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金融、外贸、法律以及信息等高新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应对加入wto的需要,抓紧培养了一批精通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专门人才;注重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队伍;注重培养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掌握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管理专家。为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作用,我们建立了科技骨干挂联市“310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制度,安排他们参与和负责重点工程的实施,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业务能力和提高素质。采取赴外招聘的方式,引进部分急需的专业人才。近年来,我市每年都组团赴武汉、西安等地招聘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年引进近100人。
4、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以推进“兴工强市”战略,加快江山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职业化的优秀企业家。具体工作中,注重研究企业家的成长规律,为他们创造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市里予以重点扶持,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注重灵活对待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对重点骨干企业的负责人,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生活上保护,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企业生产经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向优秀企业集中,采取托管、兼并、收购等形式,做大做强产业。江山原有大小水泥企业18家,通过 几年的整合,现主要生产能力集中到4家企业,由4位优秀企业家经营管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几年来,我市的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上来看,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和我市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总量不足。全市人才总量预计到今年年底仅为1.65万人,仅占总人口数的2.9%,低于全省5.9%的平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我市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分布上看,现有人才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占近60%之多,而企业则普遍缺乏人才。在调查的全市5000多家企业中,仅有人才2809人左右,平均每家企业不到一个。从专业结构来看,传统专业型人才较多,与知识经济相关的专业人才稀缺。如法律、金融、外语、计算机、经济类等人才严重欠缺。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人才较短缺,人才队伍老化现象比较明显。从知识层次上看,高学历和高层次的人才所占比例很小。在此次调查中,研究生学历的仅有2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04人。
3、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一是隐性外流。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我市每年考上高校本科的人数为1000人左右,而回江工作的本科毕业生毕业仅有12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80%以上;二是显性外流。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各学科带头人及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随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方式外流,呈上升趋势,出现一人外流,带动相互熟悉或同一层次水平人员外流的“传、帮、带”现象。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我市显性流失人才数达224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73人、初级职称141人。主要集中在四大块:教育系统34人、卫生系统52人、农林水系统42人、工业系统96人。
4、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是为人才服务不到位,对人才没有足够的重视,人才的潜能发挥不足;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为人才提供物质等方面的支持较少,对人才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导致人才多侧重于自我封闭的学习,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跟不上,实际效果较差,人才层次提高慢;三是“专才不专”,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行政工作,专业技术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四是职称政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明显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机制没有建立,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难,有近90%的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
5、企业经营者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我市的企业家大多是非专业出身,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工商管理培训,经济贸易、金融、相关法律知识等相对缺乏,难以应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者较少,除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外,大多数企业还是处于家庭式管理和个人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很不相称。管理体制上的弊端,导致外面的优秀管理人才难以进入企业,而企业自身也难以培养人才,造成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够,缺乏长远打算和企业发展规划。引起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人才队伍建设。我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总量小,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一方面社会、企业容纳人才和储备人才的能力有限,人才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另一方面,由于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深造、发展机遇等方面与杭、台、温等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导致我市在新一轮人才竞争中面临更大压力。同时,我市地处浙江西部信息相对闭塞,文化学术氛围不浓,尤其缺少大型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的学习、进修和学术交流等需求,出现既引不进外地优秀人才,也留不住本地培养出的优秀人才的尴尬局面。二是政策机制不够完善。最近几年,我市也下发了人才开发方面的有关文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制度还不规范,有的好制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人才管理多头无序,且人为因素多、法规因素少,人才地区所有、部门所有的界限没有被打破,人才自由流动的渠道不畅。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尚未构建,还没有真正形成靠市场机制、靠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来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意识,普遍采用大平均、小差距的分配制度,高层次人才的劳动价值、贡献、效益与分配很不成比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三是人才观念比较淡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没有真正被全社会所接受,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的意识不强,人才问题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人才工作的氛围不浓。一些单位对人才重视还仅停留在口头上,在人才的使用上,随意性也比较大,未能给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工作岗位和条件,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有的单位用人不公,管理简单,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导致人才感到受排斥和压制;有的单位对人才关心不够,下指标、加压力的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的少。没有把发展经济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开发上来。一些企业固于传统观念,只重视对设备、厂房、土地等有形资产的增值,不重视人才引进、智力开发和素质提高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只重视项目、资金的引进,忽视对人力、智力的开发和引进。四是人才自我提高意识不强。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未根除,人才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较高,自我学习、自我培训和自我提高的主动性不够,导致素质和能力提高不快,适应不了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五是人才队伍建设缺乏规划。目前,我市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尚未制定,对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缺乏长期规划和计划,统筹性、针对性和前瞻性较差。六是尊重人才的氛围不浓。对人才使用、培养等方面的认识,许多还仅仅停留口头上,全社会尚未真正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用人机制不活,择优使用、绩能考核等仍停留在理论和口头上,存在官本位和论资排辈等现象;另外,对人才的投资明显不足,多元化的人才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人才创业环境还比较欠缺。
四、对策与措施。
人才工作是一项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必须坚持和实现党管人才,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努力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咨询决策机制、协调落实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不断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和方法,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加快制订人才规划。要按照“党管人才”要求,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要认真做好人才资源状况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制订和完善人才规划,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从实际出发,适应我市产业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目标要求来规划人才。要立足于本地,充公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以培养适用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规划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数达到4.2万人,年均增长6.5%左右,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70%以上。
2、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工作。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要着眼于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素质和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懂经济善管理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着眼于提高我市企业的竞争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着眼于适应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和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的需要,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衢州、省甚至是全国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要加强教育和培训。积极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要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并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载体,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要加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施分类培训,注重实效。党政机关管理人才的重点是提高文化层次,开展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继续教育,主要是进行普遍的工商管理培训,使其尽快熟悉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运行规则。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着重强化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3、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工作。要积极应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不断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首先根据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对取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以及我市经济发展急需、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要积极引进和吸收。尤其围绕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引进机电、化工、电子技术、新材料、农业高新技术、外经外贸等领域紧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优先引进一批精通世贸组织规则,通晓国际经济、法律和管理的专业人才。其次要采取多种形式,广开引才引智渠道。实施“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战略,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开启吸引各类人才来江创业的“绿色通道”,吸引一大批高学历、高潜力、低年龄的高新技术人才。一是通过市场招聘人才,将人才直接吸纳到我市人才队伍中来。二是通过项目引才引智。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每年列出某些重大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及企业的技术难题进行招标,引进人才和智力。积极吸引市外成果到我市来实现转化,在引进科技成果的同时引进人才,提高人才引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通过引资引才。将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人才结合起来。四是通过多种形式与市外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利用它们的人才优势,帮助我们培养培训人才。
4、完善机制,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在人才使用方面要着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最大效应。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奖励政策。继续坚持评选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制度,大幅度地提高相应经济生活待遇;拟组织建立人才的市级功勋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实行重奖;增设“伯乐奖”,对积极推荐、发现、培养人才成绩突出,支持科研人员做出重大贡献、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单位负责人给予重奖。二要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政治地位。注意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积极吸收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在党代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在市级人事安排中,将有意向从政的人才吸纳到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中;继续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切实发挥专家咨询团的作用。三要加大力度,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拉大差距,促进人才价值的货币化。在收入分配上,制定向人才倾斜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灵活的津贴、补贴制度,提高人才的保险和保健标准,切实保证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不断得到提高。四要建立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人才结构。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利益机制,使其在引导人才流动、鼓励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方面起基础和关键性作用。加快完善人才资源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市人才供求信息联网,使信息成为人才交流、求职、就业的主要引导工具。建立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妥善解决人才流动争议,保障和维护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搞好人才市场场所建设,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加强市人才市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化程度,使其成为全市人才市场的“龙头”和人才交流的中心。探索教育、卫生人才市场等专业性人才市场的建立方法。健全人才中介机构网络体系,逐步建成以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兴办的人才市场为主体、其他部门和行业及民办人才中介机构为补充的人才市场网络,形成多层次、多功能、覆盖全社会的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和完善人才市场在人才信息、人才交流、人才培训、人才素质测评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五要建立和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有关制度。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探索多种人才流动形式,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制度。
5、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一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依靠人才作为支撑,人才队伍发展要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队伍的规模扩大、素质提高、结构与布局调整都要以满足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立足点。二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三要切实保护好现有人才。要把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热情支持各类人才的工作,真诚关心他们的生活。要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既鼓励他们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又不单纯以成败论英雄,保护他们的创新热情;同时要关注离退休人员群体的生活,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掌握一技之长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老有所为;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和法制环境,严格依法办事,为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
[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共2篇)]篇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课题组,下设一个综合材料组和三个调[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共2篇)]研小组,分机关、事业、企业三块开展调研,以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下一步的对策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5月中旬以来,我们共召开座谈会27个,走访企事业单位200多个,走访有关人员50多人次,回收调查问卷455份,掌握了比较详细的情况。现汇总如下:
一、人才队伍现状。
1、党政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到2003年5月,江山市共有党政干部1977名,其中中专以上文化1688人,占总数的85.4%,大专以上文化1423人,占总数的72%。市级机关干部1382人,女性194人,大专以上文化1013人,占总数的73.3%;乡镇机关干部595人,其中女性134人,大专以上文化410人,占总数的68.9%。全市共有市级领导干部35人,其中女性6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273人,其中党政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7.5岁,大专以上文化占95%,女性43人;市级机关部门领导干部249人,其中女性22人。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基本情况。我市事业单位现有各类人才7285人。从学历层次看:大学学历1156人,占15.86%;大专2676人,占36.73%;中专2649人,占36.36%;高中及以下804人,占11.04%。从职称层次看:正高级1人,仅占0.01%;副高级241人,占3.31%;中级职称2046人,占28.09%;初级职称4716人,占64.73%;其他无职称281人,占3.86%。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3427人,占
47.04%;35至45岁的1729人,占23.74%;45岁以上的2129人,占29.22%。从专业分布结构看:教育类的4118人,卫生1440人,农林水859人,城建土管221人,群众文化144人,交通环保140人,财税工商116人,新闻112人,人力资源71人,其他64人。
3、企业人才队伍基本情况。此次对全市50万元注册资金以上的企业,全部发放调查表,按时间要求回收400多份。从调查反馈的情况看,企业各类人才合计2809人。其中按学历分:研究生以上学历5人;大专以上1685人,占调查合计数的60%;中专学历735人,占26.2%。按专业技术职务分:高级职称60
人,中级职称817人,初级职称1492人。按年龄分:30岁以下641人,30-35岁648人,36-40岁765人,41-45岁402人,46-50岁207人,51-55岁98人,56-60岁38人,60岁以上10人。按人才专业分:机电412人,建材102人,经济管理982人,化工243人,营销224人,财会323人,轻纺2人,其他521人。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我市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为“兴工强市”战略的实施,为江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并为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认真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实施人才战略、开发人才资源摆到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意见,真正做到珍惜爱护人才、充分信任人才和放手使用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并让他们参与到重大决策、重点工程中去。在市委常委会和书记办公会中,多次对人才工作作了专题研究。今年党代会报告中,更是把人才工作提到新的高度,将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以强调。为了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我们建立了重大决策专家参与制度,聘请工业、农业、社会事业、信息业等方面20名专家、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担任委员,参与重大经济和社会建设决策前的咨询和论证。在党委、政府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引导下,全社会的“四个尊重”氛围逐渐浓厚。
2、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市委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断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做好干部培养、推荐、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推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年龄、性别、知识等结构的优化。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创新干部人事管理工作,加快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一是以公开选拔为突破口,多层次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市委两次采用“双推双考”方式,公开选拔了8名机关部门副(科)局级领导干部及选聘2名重点中学校长。1999年11月,又推出了3个选任类正职(林业局局长、上余镇镇长、坛石镇镇长)和两个副职(团市委副书记、峡口镇副书记)岗位进行公开选拔。今年四月,在市级机关部门班子调整中,市委大胆探索创
新,对空缺的17个机关部门正职职位和1个副检察长职位,成功地采用自荐公推提名的方式进行选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和实际效果。在乡镇和部门机关的中层以上干部管理中,则普遍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机制。二是市管干部任免实行常委票决制。三是加大对干部监督力度,增强各级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全面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调离工作岗位的领导干部全部进行离任审计。在干部工作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群众意见的查证和运用,使得群众监督干部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初步形成了群众参与、新闻舆论、党内专门机构共同监督的立体网络。
3、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不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我们注重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金融、外贸、法律以及信息等高新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应对加入wto的需要,抓紧培养了一批精通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专门人才;注重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队伍;注重培养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掌握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管理专家。为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作用,我们建立了科技骨干挂联市“310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制度,安排他们参与和负责重点工程的实施,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业务能力和提高素质。采取赴外招聘的方式,引进部分急需的专业人才。近年来,我市每年都组团赴武汉、西安等地招聘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年引进近100人。
4、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以推进“兴工强市”战略,加快江山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职业化的优秀企业家。具体工作中,注重研究企业家的成长规律,为他们创造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市里予以重点扶持,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注重灵活对待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对重点骨干企业的负责人,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生活上保护,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企业生产经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向优秀企业集中,采取托管、兼并、收购等形式,做大做强产业。江山原有大小水泥企业18家,通过 几年的整合,现主要生产能力集中到4家企业,由4位优秀企业家经营管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几年来,我市的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上来看,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和我市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总量不足。全市人才总量预计到今年年底仅为1.65万人,仅占总人口数的2.9%,低于全省5.9%的平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我市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分布上看,现有人才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占近60%之多,而企业则普遍缺乏人才。在调查的全市5000多家企业中,仅有人才2809人左右,平均每家企业不到一个。从专业结构来看,传统专业型人才较多,与知识经济相关的专业人才稀缺。如法律、金融、外语、计算机、经济类等人才严重欠缺。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人才较短缺,人才队伍老化现象比较明显。从知识层次上看,高学历和高层次的人才所占比例很小。在此次调查中,研究生学历的仅有2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04人。
3、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一是隐性外流。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我市每年考上高校本科的人数为1000人左右,而回江工作的本科毕业生毕业仅有12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80%以上;二是显性外流。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各学科带头人及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随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方式外流,呈上升趋势,出现一人外流,带动相互熟悉或同一层次水平人员外流的“传、帮、带”现象。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我市显性流失人才数达224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73人、初级职称141人。主要集中在四大块:教育系统34人、卫生系统52人、农林水系统42人、工业系统96人。
4、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是为人才服务不到位,对人才没有足够的重视,人才的潜能发挥不足;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为人才提供物质等方面的支持较少,对人才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导致人才多侧重于自我封闭的学习,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跟不上,实际效果较差,人才层次提高慢;三是“专才不专”,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行政工作,专业技术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四是职称政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明显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机制没有建立,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难,有近90%的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
5、企业经营者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我市的企业家大多是非专业出身,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工商管理培训,经济贸易、金融、相关法律知识等相对缺乏,难以应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者较少,除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外,大多数企业还是处于家庭式管理和个人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很不相称。管理体制上的弊端,导致外面的优秀管理人才难以进入企业,而企业自身也难以培养人才,造成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够,缺乏长远打算和企业发展规划。
引起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人才队伍建设。我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总量小,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一方面社会、企业容纳人才和储备人才的能力有限,人才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另一方面,由于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深造、发展机遇等方面与杭、台、温等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导致我市在新一轮人才竞争中面临更大压力。同时,我市地处浙江西部信息相对闭塞,文化学术氛围不浓,尤其缺少大型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的学习、进修和学术交流等需求,出现既引不进外地优秀人才,也留不住本地培养出的优秀人才的尴尬局面。
二是政策机制不够完善。最近几年,我市也下发了人才开发方面的有关文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制度还不规范,有的好制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人才管理多头无序,且人为因素多、法规因素少,人才地区所有、部门所有的界限没有被打破,人才自由流动的渠道不畅。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尚未构建,还没有真正形成靠市场机制、靠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来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意识,普遍采用大平均、小差距的分配制度,高层次人才的劳动价值、贡献、效益与分配很不成比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是人才观念比较淡薄。人才资源是
下页 余下全文篇二: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
摘 要: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是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内在需求。作者结合多年与企业交往的经验,通过对襄阳市现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的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问题 主要对策
科学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必须坚持的根本理念。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是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内在要求。产业襄阳的建设,除了政府要有魄力和勇气外,还需要有与之适应的庞大的人力资源队伍作支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人才队伍,已成为建设产业襄阳的迫切任务。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状况已成为促进或制约企业甚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襄阳市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近五年来,襄阳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相继迈上1000亿元、1500亿元台阶,五年年均增长15%以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取得积极成效,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但对企业进行剖析后,发现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差异较大,下面将对以下几类企业进行分析。
1.大中型企业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优先于企业发展
由于这类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起点较高,具有自己的企业经营理念,关注企业文化建设,高度关注员工队伍建设,有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福利待遇,员工职业生涯晋升制度完善,员工的工作业绩得到企业的认可,企业给员工的回报丰厚,从而员工队伍稳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高。因此,这类企业凝聚力强,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生存息息相关,而员工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又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但这类企业在襄阳市企业中的比例不高。
2.改制企业和民营中型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
2003年开始的企业转制,让部分企业人才队伍受到重创。如原湖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的8000余名职工,实行“一刀切”后,许多具有30年工龄、年龄50岁左右的生产骨干被宣布内部退养,职工人数一时骤减为4200人,造成管理、技术层人员断层。实践证明,人员的急剧变动,给改制后的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极大影响。
[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共2篇)] 3.民营小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经营规模不大,生产条件与经营环境相对较差,对员工的吸引力不大,造成员工队伍难以稳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往往面临生产任务不饱满或生产任务无法完成的情况。
二、襄阳市企业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总量与企业发展需求差距过大 根据襄阳市战略发展规划,今后城市面积将发展为300平方公里,人口300万~500万,而襄阳市全市总人口才597万,仅从人口总量上看,就不能满足城市发展规模的要求。再从人口结构来看,“产业襄阳”人力资源需求也有较大缺口。随着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今后各地自身人力资源就地消化能力增强,人力资源流动将减弱,这是一个需要决策者进行前瞻性思考的战略问题。
2.企业人才队伍构成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现在企业普遍用人年龄为18~40岁,在一般情况下,女35岁、男45岁以上就会被企业拒收。仅从长远看,这种做法对企业发展不利。我们认为,企业应该像一个家庭,有一个年龄梯次,形成“三代同堂”,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这样既能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又能促进内部和谐。
(2)技术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人才技术结构应该是有层级的,初级、中级、高级人才的组合应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人才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经过实际工作的长期锻炼,要成为企业的核心人才是不可能的。
(3)学历层次不尽合理。企业员工学历不均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企业在职员工中,农民工占有较大比例,一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又不大愿意长期从事普通岗位的工作,中专、技校毕业的学生基础较薄弱,这些员工情况各异,各自工作需求不同,对企业经营的贡献也不同。
(4)管理层自身素质不高。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他们创建企业的优势是技术,而在管理方面却不够专业。
3.企业对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企业的人才培养主体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企业是技能人才的需求主体和用人单位,应承担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责任。但一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只抓经济效益,忽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只考虑人才“够用”而不考虑“备用”。
4.政府公共教育资源不足,技工教育发展受到诸多制约
一是技工教育经费投入匮乏;二是技工学校招生困难;三是技工学校办学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四是民办技能培训发展缓慢。
5.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社会推行存在困难
由于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关政策理解不够,劳动者、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必须加大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宣传力度。
三、襄阳市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面对襄阳市经济建设发展的强劲态势,针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必须积极探索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路子,努力形成襄阳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环境优势、机制优势和人才资源整合优势。
1.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要切实加强政府对企业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由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经贸、财政、国资、教育、人事、科技等部门组成的技能人才工作部门协调制度,加强对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
2.充分发挥企业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制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设结构合理的企业人才队伍。企业必须重视技能人才的技术培训工作,特别要加强对一线队伍的培训,并将其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长抓不懈。
3.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基础
政府应以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为宗旨,构建科学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4.加大职业资格证书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
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取消职业资格报考比例限制,打破资历、身份和年龄限定,对掌握高技能、复合技能且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放宽技师申报条件,鼓励具有高技能的青年职工参加高技能人才评价,拓宽员工职业生涯成长通道。5.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
完善技能人才选拔机制,建立通过技能竞赛公开选拔、培养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针对企业特点,建立适合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实际且与事业单位相对应的职级制度;引导企业建立“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6.完善技能人才表彰机制
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形成不同层级的技能人才奖励体系。政府在表彰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同时,还要着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高技能人才。
7.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