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共产党十八界三中全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体内容全文及解.
中国共产党十八界三中全会加快生态文明 制度建设具体内容全文及解读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5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 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 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 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 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完善自 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5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 制, 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 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 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5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 全面反 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 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 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稳定和扩大退耕 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 养生息。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 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 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54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 制度, 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 动机制。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 报制度, 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 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全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出发,从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基调出 发, 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定位出发, 阐明了“中 国梦与深化改革”,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体制”, “生态文明体制与生态文明制度”的关 系, 强化了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地位。全会指出, 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 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 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 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 局”。
总书记就全会决定向十八届三中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全会决定起草,突出了 5个 方面的考虑。一是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 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的战略任务。二是以改革为主线,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三是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 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 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四是坚持积 极稳妥,设计改革措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五是时间设计到 2020年, 按这个时间段提出改 革任务,到 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准确把握、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及其实质, 也应当是从这个思 维和逻辑视角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重点和发展
目标的认识。按照“中 国梦——深化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主 线脉络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使命观、方法论。即一,“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二, 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 化改革新举措;三,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四, 制度体系建设是生态文明制度 建设的系统措施;五,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生态文明制度是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的决定 性成果”。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
全会指出,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制 度是人类社会为资源、权力、价值和利益分配而形成的各种规则总和, 它可分为正式制度和 非正式制度。前者具有强制性、阶段性特点,它的创新通过立法形式或即时完成;非正式制 度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如伦理文化、约定俗成等。通过正式法 律创新形式,可以把原来属于非正式制度的社会规范转化为正式的法律规范。
总书记指出,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
供可靠保障”。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 中国梦的制度保障和路径选择。需要指出,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必然形成推动全社会进 步的制度红利。
第一, 法律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根本保障。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 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各种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必须由法律制度实现对生态文明制度 的根本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 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建立, 也应在完善生态立法、规范生态执法、严格生态司法、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等方面, 形成重大 突破。以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公布为例, 在 68件立法项目中, 修改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等,有 11项涉及生态文明
建设。这表明, 未来一段时期内, 立法和法律制度建设将成为生态文明制度 建设的硬性表征,生态立法进度将明显加快。
第二, 政策机制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活的灵魂。全会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 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出了新思路、新部署, 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若干 政策机制和管理举措。这其中,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是全会所提出的完善生态文明政策机制制度的重大改革。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政策机制制度在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的灵魂作用,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不失时机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 和制度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第二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缺少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其他各项建设必然会受到影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制度先行,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计划性。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没有制度建设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完成。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再认识,有助于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要全面审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要反思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详细研究建设的道路、目标及手段、方法的选择。这是一个再反思、再认识和再提高的过程,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等方面更加合理和完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的标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据可依。制度是各种法规、章程、规约等的总称,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要制定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根据十八大报告,这些制度包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生态文明制度的好坏,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好的生态文明制度将能使建设事半功倍,而坏的制度则能使建设半途而废。各种制度的完善以及各制度间的相互配合、整合是使生态文明建设得以正常运转和发挥预期作用的根本依据。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发挥约束和监督作用,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制度的有效监督和检查才能确保其更好更快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切活动需要对制度负责,需要做到规范优先,需要确保制度的执行力,从而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检查,了解制度落实的情况,及时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纠正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建设中的偏差,解决和处理建设中违反制度的各种情况。科学、合理、正确的生态文明制度的贯彻落实和遵守执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缺少这样制度的约束,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会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制度支持,它的实施将带来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制定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种矛盾和挑战。这些矛盾与挑战既可能来自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也可能来自既得利益的阻碍,还可能来自于技术条件的落后等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与观念滞后的矛盾。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消除资源环境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们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建章立制。我国环境容量有限,且十分脆弱,我们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但是目前人们的观念相对滞后,一些领导干部还没从唯GDP的思想桎梏中跳出来,不少领导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其内涵和本质缺乏深入的思考。公众的生态意识还很欠缺,过度消费、高碳出行、甚至破坏环境等行为还在一定范围内盛行,如捕食野生动物、偷排污水废物、市民生活垃圾不分类乱堆放等行为还时有发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不改变广大干部、公众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
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中国现代化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大多数百姓摆脱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约,已从追求生活水平提高转变到全面提升生活品质。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供给不足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长期重点关注经济指标,而忽视了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制度建设更是滞后,目前还无法满足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诉求。人们期望吃得绿色、穿得绿色、行得绿色、住得绿色、用得绿色,只有体验到绿色,才能感悟到幸福、美好。但目前状况是人均绿地不足、分布不均,食品安全存在隐患、城市建筑密集、房价过高、土地短缺、交通拥堵、空气不达标、水质令人担忧、垃圾占田围城,等等。如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现状不能尽快改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就会化为泡影。
现有发展格局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矛盾。目前,长期存在的重经济发展轻环保投入、重经济发展轻生态建设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始终没有提到重要议程,使得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如土地开发的刚性需求与城市土地存量不足的矛盾、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与垃圾围城处理技术和能力不足的矛盾、工业增长中废水废气的增长快于处理设施和能力增长的矛盾,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了私家车数量的巨增,道路资源供给与机动车保有量的矛盾,等等。诸如土地瓶颈问题、垃圾问题、空气、水质问题等,如果没有制度保障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社会危机。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动员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加以推进;要把生态文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任务融入各级政府的决策、评价、考核之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世纪工程、基础文明建设来实施;要实施教育优先、规划优先、补偿优先三大战略;着力实现从现代化到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管理方式、创新方式四大转变。制定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一个相应的发展规划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国家层面上,要制定长远的国家级的发展规划,统一协调和制定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的方针、政策、目标和计划。各个地方的生态发展规划根据国家规划的精神,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发展规划。国家级的规划应以原则性为主。各个地方性的规划,应该在国家规划所设定的框架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较为具体的方案。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环境法制建设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问题,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重新确立指导思想,按照防治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确立生态文明地位。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完善现有环境法律体系,加快环境法制建设。首先要加快我国的环境立法,针对环境资源中的新问题,加快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新理念和新的立法手段。其次要抓紧制定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逐渐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对于现有的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修订,使环境标准与环境保护目标能够做到相互衔接。再次要在法律法规上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坚持“受益者或破坏者支付,保护者或受害者被偿”的原则;严格征收各类资源有偿使用费,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最后要完善地方的环境立法,地方环境的生态立法要突出重点,兼顾其他方面。坚持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超前立法,弥补国家立法的滞后性。总之,我国的生态立法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来加以考虑,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害,进而构建一个标本兼治的大环境立法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要强化政府的能源及减排和任期绿化目标等工作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需要把推进各级政府应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或规划的项目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要进行专家论证,重大污染环境项目要立即停止。要自觉公开环境信息,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开听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生态行政能力,打造生态型政府,建立有关政策体系,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提高生态行政能力,从根本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生态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问题。(执笔:赵建军)
第三篇: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座谈会材料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座谈会材料
林甸县发展和改革局
吴书记在林甸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中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温泉名城。这一全新的发展目标的提出,开启了县域经济转型与跨越的全新历程。建设国际温泉名城,叫响‚温泉之乡、养生天堂‛的国际品牌,就要坚持环境立县,加强生态林甸建设,这也是认真落实市委关于我县‚构筑生态经济发展板块‛定位的要求。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首次提出了‚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项精神的提出,有力地支持了我县的建设与发展,因此,结合我县发展目标和我局自身职能,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我县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在顶层设计上体现生态文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国际温泉名城,需要规划先行。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问题,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决定了环境的发展方向。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搞好顶层设计,在制定县域总体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以及编制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口发展等专项规划时,都始终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第一要素,并有机融入到各类规划中,以
指导性、制度性的严格要求进行保护性开发。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入手,制定和完善县域环境经济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共同发展的新路。
二、在分区发展上运用约束性机制。林甸县按照总体布局,分区推进的原则,提出了利用林甸镇、花园镇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其它乡镇为国务院农产品生产区,四季青镇被列为第三批国家发展改革试点镇的有利因素,建设五个基地,1、地热经济产业基地,2、工业园区发展基地,3、棚室果菜产业基地,4、休闲旅游产业基地,5、发展物流产业基地;打造四个区:
1、努力打造国家低碳发展先行区,2、北方重要蔬菜安全保障区,3、著名旅游休闲区,4、养生宜居区。这个战略包括了县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人口等各个方面,是一个‚五位一体‛的区域发展规划,对于加快发展富民兴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做主体功能区域的规划,实际上也可以理解成优化开发,把自然环境变成经济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量环境承载力而发展,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减少人为干预,给自然空间以自我修复、自我再生的时间和空间,早日恢复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因此,针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生态及经济政策。目前,主体功能区改革推进中‚最难的不是‘要做什么’,而是‘不
做什么’。‛(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院杨禹)。因此,货真价实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在其中运用约束性机制,规范各项标准,严格准入制度,解决‚不做什么‛的问题。这也是落实功能区域的规划,最大程度上实现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优化开发的合理途径,打造天蓝、地绿、气净、水清的宜居、宜游空间。
三、在履行职能上积极主动不打折扣。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紧紧围绕县委打造‚国家低碳发展先行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实行动态监管,对于产能落后、环境影响大的产业、企业及时淘汰;环保技术先进、清洁生产达标的技术、产业加大推广力度。要重点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准入标准,特别是节水、节地、节能、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指标要达标。全面保护扎龙湿地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大湿地移民工作力度,积极协调运作我县育苇场湿地移民工作,计划使三、四分场203户、545人搬迁至场部,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复该项规划,等待下达投资计划。扎龙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居民搬迁工程项目已经批复,预计明年10月建成。
第四篇: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探析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探析
摘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进行论述,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总体布局层面。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简单的以某几项指标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志,而是要全面的、彻底的改变社会对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改变传统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的资源利用模式。这不仅需要从思想上进行再认识,也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再完善,本文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入手,就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讨论分析。
关键词:生态文明 资源占用补偿 制度化 法治 市场规律
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最早是写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而到了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则已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环境的演替以及长期以来人为的,对环境的破坏性开发,真正适宜进行生产的国土面积有限,且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的趋势仍在不断增强,加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大发展,更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为我国的环境安全敲响了警钟。正是基于此,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这一工作不仅立足当下,更是为了千秋万代的福祉考虑,具有重要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切中当下对自然资源利用模式的不足,又要系统性的完善资源使用管理;既针对问题,又强调和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非制度建设莫属。笔者以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方向,就在于制度建设,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
方面加以考虑:
1、加强生态补偿制度建设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传统生产模式的重要特点,建国以来,为了加强对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也为了有效地保护各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国家设立了相当数量的保护区。这些保护机构的设立,其初衷目的在于加强保护自然资源,但在执行保护政策的同时却使得一部分当地居民失去了传统的谋生途径,造成了一些新的矛盾,如湖区周边的农民每年因为候鸟而致使粮食减产、山区居民的生产受到野生动物的破坏等,这些群众的损失由于难以界定,责任主体不明,致使补偿无从谈起,加之经济利益的因素驱动,从而使得偷捕偷猎、破坏环境的现象一直存在,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过于简单的通过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进行征收转移,却没有确定补偿机制,从而导致了保护区“人鸟争食”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了公益林补偿工作,将百分之三十的森林资源划入公益林范畴,严格进行保护,对于公益林所在区域内的群众按面积给予一定的补偿。实践证明,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引入,有效地激发了公众参与保护的热情,贯彻了国家政策。但是,仅仅是对公益林进行补偿,远远不能够覆盖急需保护的各种自然资源,因此,加强生态补偿建设,把诸如河流、山林等都纳入到补偿范围中来,明确补偿对象和补偿标准,对于推进自然资源保护,营造全民保护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弥补市场短板,发挥市场作用
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在于“看不见的手”,通过“看不见的手”进行资源的合理调配。诚然,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资源配置模式,它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弊病,但仍不失为一种较为高效的配置模式。在两会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尊重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这句话对于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长期以来,政府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仍然有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
惯性,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抓,可是管的太多,抓的太细,工作总是不尽如人意。生态保护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总是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究期原因,还是政府没有充分地利用市场规律,没有有效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在接下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政府应当明确自身定位,以市场经济为核心,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而政府应当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度者和执行者,对于市场经济失灵的短板进行弥补,如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举例来说,一方面政府要尽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得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开展各类土地确权工作,使得集体土地的承包使用权明确,从而使得承包者权责明确,利益清晰,调动承包者的依法开发,守法保护的积极性,促使生态资源开发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中。
3、加强管理制度生态化建设
目前政府仍是社会资源的主要分配者,站在这个高度,政府的工作重心对于社会资源的分配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片面的追求GDP数字的增长,忽视了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快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不仅仅要从法律法规的建设着手,也不能够单纯的依靠市场经济的规律,更需要改变政府部门的传统制度建设模式,加入生态文明内容考核,如引入绿色会计理念,修正传统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法,改变一味追求GDP数字增长的工作目标,对于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行政部门实施问责,对于环境保护不力,环保规划不重视的单位与个人给予一定的处罚,从而从根本上扭转行政部门的环保认知,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助力。
参考文献:
[1] 卢风.生态价值观与制度中立——兼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2] 陈加元.以制度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今日浙江.2009(22)
[3] 罗文东.建设生态文明:观念变革与制度保障[J].岭南学刊.2010(03)
[4] 张瑞,秦书生.我国生态文明的制度建构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08)
[5] 任书体.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构建[J].人民论坛.2010(11)
第五篇:关于党的十八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感想
关于党的十八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感想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一系列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观点和工作部署,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和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与环境,与社会,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话题。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工作部署;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深入宣传中央在解决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上的有力措施.----摘自《时事报告 大学生版 》第70期
第一部分 概述
一、首先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一方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有力的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完成;另一方面,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等更加合理和完善;还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使人民更加严肃的对待生态文明建设。
二、指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临来自三个方面的矛盾。① 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普通大众观念滞后的矛盾。② 人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③ 现有经济发展格局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矛盾。
三、最后总结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① 制定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规划。②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③ 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部分 感想
针对原文对生态环境制度建设矛盾和发展路径的阐述,我有以下几点感想和补充建议。
一、要使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深入民心,让人民自觉的去遵守践行,有一份对于贡献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心。就是说要让人民行动上配合你,首先得让他们在思想上赞同你的想法和建议。对此应该先从政府做起,只有令政府的人身体力行,为普通民众树立模范,人民才会心服口服。因此要先保证政府各级官员对生态建设的高度纯洁,让人民去监督,才有可能加快感化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态度。
二、另外,除了发挥政府的影响,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还可以加大媒体宣传的力度。例如拍些纪录片、公益广告等在CCTV等有影响的电视频道不定期播出,让普通老百姓无论在家里还是外出都能接触到这些信息,了解到我们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辐射。总之要让它在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无孔不入。
三、文中提及“要完善地方的环境立法,地方环境的生态立法要突出重点,兼顾其他方面。坚持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超前立法,弥补国家立法的滞后性。”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因为国家立法往往不能特别及时和周到,不能充分顾虑到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去弥补。地方政府更要注意深入民间,体察民情,聆听民声,顺应民意,使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
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要制定长远的国家级的发展规划,统一协调和制定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的方针、政策、目标和计划。并且各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各级政府在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牵扯利弊,最重要还是记住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