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3 21:3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解释题目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题目的意思:

“道”即“王道”,得道:施行“仁政”,助:帮助,失道:不施行仁政,也就是违背道义

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学生翻译)

师:这位同学翻译得很好。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2)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行“仁政”。

(三)精读品味

(1)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第一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是比不上。“人和”是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那这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比较,那哪个更为重要呢? 对,“人和”比较重要。那又为什么呢?我们接下去看。

(2)“三里之城”的“三里”是什么意思呢?对,三里是周围,方圆的意思;城,是指内城,郭,是个古今异词,古义:外城,今义:姓氏;那“环而攻之而不胜”的“环”又是什么意思呢,对,“环”名词作状语,是围的意思。第一个而,表顺接;第二个表转折,是“却”的意思。

好,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这句话(学生翻译)

师:很好。这句话的意思是: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我们再接下去看,首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句话,“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学生朗读)

“城”是城墙的意思,“池”是指护城河。池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今指水塘;“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灰甲;坚利,是指坚固锋利。米粟,是指粮食。那“委而去之”的“委”是什么意思呢?

对,委是放弃的意思,“去”,是指离开,去也是古今异义词,今义:往,到。

好,还是请一位同学给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这句话主要说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对,“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4)好,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完后面的几句话,“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最后”,师:读得很好,故是所以的意思,域,本来是名词,但是,在这里却用作动词,这是词类的一种活用,域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居住,定居。以是凭,靠的意思。固国,巩固国防,固,也是使动用法,使……巩固。威,也是使动用法,可以翻译为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我们接下去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寡助之至”的“之”是动词,到的意思。“至”是指极点;亲戚,是古今异词,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畔,是通假字,通“叛”,背叛。顺,归顺,服从。(5)课文的大意我们已经分析完了,现在,请全体同学们再有感情地大声地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五)讨论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 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 地利 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八)板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叛之

教后反思:

孟子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第二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课人:

二、说课内容

初中五四制语文第五册第17课《孟子》二章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孟子》二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孟子》二章是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作品。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他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学习《孟子》二章既可以了解孟子的`重要思想,又可以巩固论文知识,还能学到孟子关于文章写法等方面的技巧,可谓一举三得,因此,教材把《孟子》二章列为第五册讲读课文,列入中考阅读篇目中,是不无道理的四、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的确立.1、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语,领会课文内容及论文特点。

2、能力目的:培养以词造句的能力,论文写法能力。

3、德育目的:以君者应以“人和”为本,为人者应以“做人”为根。

4、情感目的:以朗读感染学生,创设渐入学习佳境的氛围。

5、把理解词义和背诵第四段立为教学重点。

6、把对论点的理解和第四段结论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区别。

7、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进行教学。

五、如何突破重点、难点

围绕教材以书注为主加以突破重点,通过朗读达到熟悉以至背诵的目的;难点的突破放在“人和”与“得道多助”的关系上。

六、学习《孟子》二章应达到的目的1、领会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思想及社会意义。

2、掌握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及结构。

3、巩固排比、对比等方法。

4、背诵并默写重点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相关文章: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题含答案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及翻译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5.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反思

7.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范文

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翻译

第三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异义词,对课文熟读成诵;

2、把握文中阐述的中心观点,初步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

3、理清“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几者的关系,学习孟子严 密的思辩方法。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阐述的中心观点的内涵

2、理解文章层层垫高,逐步深入的严密的论证思路 课 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与停顿

2、学生个读与齐读,检查阅读情况

3、对照书下注释,与课前预习疏通文意(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郭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委而去之(委:古义,放弃 今义:常用于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委任或推委等

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到„去)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义,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 今义:常用义为“疆域”或某种范围,境城、音域等)

亲戚畔之(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指水塘,池塘)

(3)虚词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而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表转折 却、但是 环而攻之而不胜

(4)一词多义;

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以 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利

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5)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4、翻译课文

四、讨论分析课文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板书: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层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证明“人和“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板书: 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分析问题: 举例论证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3、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

失人心者,众叛亲离,不攻自溃)

板书: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正反对比论证

五、拓展延伸

1、孟子写作本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他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

(不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板书:战争——治国

2、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

(参考: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等;俗语有“家和万事兴”;典故有“将相和”等。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习题

附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不如人和

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分析问题: 举例论证 战争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正反对比论证 治国

第四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2、顺畅畅朗读背诵。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顺畅朗读背诵。⑵积累文言词汇。2、难点:

学习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力量薄弱,装备简单的条件下,以弱胜强的原因,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进而导入本文。

二、作者简介、文章简介

(多媒体打出孟子的头像)学生阅读学习材料介绍孟子、《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多媒体出示要求)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朗读指导(多媒体出示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

3、齐读一遍。正音:(多媒体显示)

粟(sù)夫(fú)畔(pàn)通“叛”

4、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翻译全文

(1)明确翻译步骤:“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意思;看一看——注释;议一议——难点;说一说——理解;评一评——正误”

(2)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4人一组,推举小组长记录疑问)(3)教师出示重点及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七里之郭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亲戚畔之得道者多助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学生组内合作学习完成后,班级范围内质疑、释疑。(5)重点检测

6、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研读赏析

1、文章为了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列举了那些事例? 学生思考发言。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语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环而攻之” 总结内容,指导背诵本段

3、在叙述第二个事例中使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总结内容,指导背诵本段

4、文章到第三段中心论点已得到证明,那么第四段有什么作用?

(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先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段中,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有普遍意义。)

5、齐读

五、拓展反思

结合历史和现实举例阐述“人和”思想的重要性。

六、当堂背诵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第五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资料链接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二、初读文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 2.用斜线“/”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三、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幸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天下顺之()2.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深入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温馨提示:论证方法主要有: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4.怎样理解文中“道”的意思?

五、积累迁移 1.背诵课文。

2.积累本课名句。

3.君主须“得道”,百姓亦须“得道”,商人要掌握经商之道,学生要掌握学习之道,你认为我们在学习中应遵循的“道”有哪些?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1.sù pàn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三、1.内城 外城 围

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放弃 离开

限制 极点

畔通“叛”,背叛 归顺 2.翻译略

四、1.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答:排比。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4.仁政

五、积累迁移 1.略 2.略

3.答:态度端正,方法适当,勤奋刻苦(言之成理并能自圆其说即可)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1.sù pàn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三、1.内城 外城 围

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放弃 离开

限制 极点

畔通“叛”,背叛 归顺 2.翻译略

四、1.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答:排比。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4.仁政

五、积累迁移 1.略 2.略

3.答:态度端正,方法适当,勤奋刻苦(言之成理并能自圆其说即可)

下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一、教材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虽然文章短小,但论证严谨,思想深厚,本单元的读书方法正是要求学生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对了,四书、五经 。能具体说一说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书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_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亳州九中徐秀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范文合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 一[甲] 故曰,„„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五篇范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 2、顺畅畅朗读背诵。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顺畅朗读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普定县猴场中学汤永文 教材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孟子〉两章》。本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对了,四书、五经 。能具体说一说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书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