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带给中小学生的影响

时间:2019-05-13 21:5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D打印技术带给中小学生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D打印技术带给中小学生的影响》。

第一篇:3D打印技术带给中小学生的影响

3D打印技术带给中小学生的影响

首先来了解何为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其实已经问世30年了,不过他一直游离在人们视线之外,直到近几年它的价格壁垒被打破才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3D打印(3DP)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该技术在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枪支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所应用。

3D打印涉及到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多领域的课程: 入门级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入门级教育在于让学生使用桌面级的3D打印技术,这时候并不涉及高深的CAD建模,激光学、材料学、仿真优化等领域的知识。

对于中小学生这类3D打印入门教育来说,重点并不是3D打印技术本身,3D打印技术成为实现学生创作能力和想象力的载体。3D打印可以打印出来的细胞或器官,或打印任何个性化的模型或设备。也可以通过3D打印的模型来对深奥的化学,物理,生物和数学知识进行形象的理解。还可以用来完成社会化的课业,包括用来帮助测试原型,展示工程解决方案。并且,还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激发学生的美感和创作灵感,包括对不同的纹理、复杂的几何形状结构的创作。如果你想打印的是一条玩具项链、塑料球或者是一枚象棋棋子,那么你所打印出来的物品并不只是一个和你想要的东西类似的物品,而它就是你需要的那一个。

由于3D打印技术能实现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的有机结合,3D打印机进校园将使得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上得到训练,将学生的创意、想象变为现实,将极大发展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从而实现学校培养方式的变革。在新的技术革命下大胆创新,尝试开设3D打印课程,丰富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思考能力。

我们预计,未来3-5年,国内基础教育、高中教育甚至高等教育领域中对3D打印课程的需求将大量出现,它将作为一门实践3D打印技术的新颖课程脱颖而出。

3D打印将颠覆传统教育方式

事实证明,一些在传统教育中表现不好的学生,主要是因为所学的课程理论性太强,没有兴趣,死记抽象概念让学生通过了考试,但考试过后就很快忘记了,3D打印机可以让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起来,它是一种同时拥有视觉和触觉的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诱惑力。

在触觉学习中,学生不是在黑板或显示器上简单地看文字或图形,而是通过他们的触觉抓住核心概念的三维模型,这样能够吸收和消化知识,使学生不再遗忘所学的课程。

英国著名教师戴夫怀特曾经说过:如果你能抓住学生的想象力,你就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3D打印如何与中小学教育有机结合?

1、开设3D打印选修课,普及3D打印技术。在课堂上设立简单的3D打印课程,介绍3D打印技术本身。专门针对中小学生,选择一些简单的模型作为课程教育工具,比如下面这样的简单模型,成型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2、以老师为目标对象的教学工具打印,是老师们快速制作合适教具的绝佳方式。如:生物课,可以通过3D打印完整还原身体各器官的组织结构来帮助学生观察和学习;

化学课,3D打印的复杂分子结构更便于学生学习观察;历史课,3D打印还原古代的文物和重要事件的器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真相;

数学课,可以将他们的“问题”打印出来,并在他们自己的学习空间中寻找答案;

地理课,可以通过3D打印打出独特的地质面貌,来研究特殊的地形和人文知识,直观而生动,是老师们快速制作合适教具的绝佳方式。

3、指导学生学习三维建模。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简单易用的3D设计软件都可引入课堂教学,例如以Autodesk公司出品的一系列设计软件(例如Tinker CAD),都可以很容易让中小学生上手开始做模型设计。

学生亲手设计出来的东西再通过3D打印机直接打印出来,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想必是大有帮助。

作为21世纪的中小学生,他们要学习的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应该让孩子们一起学习如何解决问题。“3D打印技术将辅助孩子们在数字化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探索文化差异,完成共同创作。”地球上有70亿人,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很多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打破文化障碍,是地球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事实上,把3D打印技术带到中小学目标就是:“

1、把新科技教给孩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促进世界各地的孩子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识。

3、激发人们想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并最终去创建它!”

“不去想象,就不能打造出未来。谁能比孩子更富有想象力?”3D打印机是非常强大的工具,很适合这类项目,因为3D打印机能把想法变成可触摸的实物。这将让大脑发挥难以置信的创造力。种态度存在着潜在的差异。

“这是不可能的”和“可以做做看”,这两

第二篇:深度分析: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

深度分析: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

各位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地图,我们在它构建的世界里思考着、觉察着、体验着、生活着,或许我们从未想过自己的心理地图里是否有着“错误路线”,而在原生家庭有这样一个奇妙的现象,如果我们没有把属于我们自己心理地图的“错误路线”修正,那么它将很容易继续在我们孩子一代的心理地图中延续……

其实,无论你信不信,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许多个瞬间堆积而成的。你会觉得,自己身上存在一些让自己非常痛恨,但是却无法改变的性格特征。而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何还在孩子身上重复出现。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我们的性格或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本身从小生长的家庭中所给与输入的印记。现在,当我们为人父母时,我们和伴侣处事的行为模式又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我们现在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为了孩子,请做更好的原生家庭。

而我们的孩子现在生活的家庭,就是他(她)的原生家庭。一切的起源,在这里开始了!幸福以及快乐,其实,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好,来看下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思考下,你们认为记得的事情,和当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时一些不记得的事情,哪个对你的影响比较大呢?

是那些我们不记得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因此,我们也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由于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规则。

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

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

比如:一个原生家庭家教严格、亲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关系疏离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玩的玩,留下新媳妇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一片狼藉,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受伤以致哭泣,而丈夫却觉得不解;那我们再来看妻子的原生家庭,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时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着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把他匆匆叫下来——妻子感到特没面子,倍受伤害,丈夫还是觉得不解。

所以,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同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伤害你。文欢曾在《历史不忍细看》中评价张爱玲,“张爱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在心里筑起一道坚硬的屏障,把她与世界隔开。在这种阴沉冷酷的环境里长大,青春期遭受过如此残酷的折磨,心理上不发生一些畸变,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且不说,张爱玲笔下《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有一种官方考证说是张爱玲的庶母,她的许多小说人物的冷酷、乖戾都是抽丝剥茧般地出现的。海明威曾说“作家成长的条件是不幸的童年”,而张爱玲性格中的冷淡,无疑与童年密不可分。

其实,无论你信不信,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许多个瞬间堆积而成的。这件华丽的袍子充满着时间的虱子,它们牢牢地抓着,怎么也甩不掉。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

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

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这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

有一个小姑娘,我遇见她的时候,是参加一个远亲的喜宴。那年,她九岁。她的外婆倒是个热情的老人,一见到熟悉的客人对她说,你叫阿姨啊,叫叔叔啊。她叫了我爱人一声阿姨,对我只是礼貌地笑笑,然后躲到了外婆的身后。她的外婆说,小孩子不懂事,别介意啊。

吃饭的时候,这个孩子的外婆与别人聊得欢,但很少听到这个姑娘出声,连想夹远处的菜,都是用手点点,向外婆示意。时不时的,外婆也烦了,说,你哑巴了嘛,总是这样,不说话不说话。顺手还用筷子敲了敲她的手指。小姑娘一开始忍着,后来大哭,说,我要找爸爸,我要找爸爸。现场真是瞬间尴尬,而这个外婆好像是自己精心掩藏的秘密被不小心掀开了一般,特别气恼。还好,外婆终归是女人,有女人的温暖。她抱着小姑娘,紧紧的。渐渐的,姑娘平复了情绪。

后来,我从我母亲口中得知,这个姑娘的母亲性格极其暴力,时不时地就在家里动粗,每每与姑娘的父亲吵架,除了摔碗以外,还常常把小姑娘的玩具摔碎。不过,给小姑娘影响最大的,大约是在她还只有三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出轨,与另一个男人好上了。那个男人当着小姑娘的面,狠狠地把他父亲扑倒在地,并扇了她的父亲好几个巴掌,而那一次,这个小姑娘因为惊悸过度,在家哭了好多天。当然,小姑娘的父亲和母亲最终离婚了,她判给了她的母亲。

我一度觉得她不愿意叫我“叔叔”是因为童年那一次看到她父亲被一个陌生男人暴力后留下的阴影。我的母亲告诉我的一件事从侧面断定了我的猜测,她说,某次她和我父亲一起去她家,那时还小,她看到父亲就大哭,嘴上叨叨着“坏人,坏人”。我问母亲,是不是因为童年那件事,母亲说,也许是,她对所有陌生男人都这样。

凯瑟琳·凯利-莱内曾经有一句话是,为什么童年的记忆特别真切,那是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某种特殊的味道。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M.Ehresnsaft教授也曾发表一篇为期20年的调查研究报告,针对540名孩子及其母亲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幼时曾被人虐待、殴打或性侵犯者,长大成人后较易有行为上的问题。

我们国人面对孩子的时候,时常会说一句话:小孩子那么小,懂什么。然而,当我们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自己年幼的时候,自己看到的一切温暖的、心酸的、暴力的画面,也该顺势想到孩子的明天是否也会如此,而记忆是否美好,全在于童年的人、事、物。我们的成长,是经历了时间的灌木丛,而童年扎根在灌木丛的最底端,一刻不曾离去,终究是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影响着谁的。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那我们顺便说下离婚的家庭,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很多都是有孩子的,离婚对孩子的影响和伤害无疑是最大的,会因为父亲或母亲的爱的缺失而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说,尤其是离婚的父母,更应该这么做,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请记住,最重要的一点,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

不要把我们的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你都要自己负责任,为孩子的原生家庭负责任。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进入到了一个家庭系统里,这个系统就像一个染缸一样,每一张白纸都必须而且是被迫的被这个染缸浸染,在人形成价值观的前十几年里,我们一直被家庭系统浸染着,突然有一天,我们有了独立意识,我们有了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潜意识里已经被原生家庭重重的烙上了烙印,如果原生家庭的烙印是充满爱的,那我们就是个阳光,自信,上进,有责任能担当的人,如果原生家庭的烙印是缺爱的、溺爱的、瞎爱的、乱爱的,那我们的爱的能力、价值观、心态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问题,我们被原生家庭给我们烙上的问题(我们自己的潜意识)支配着,如果这样我们就会远离幸福,只有通过学习和修行,我们才能摆脱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这就好像很多女人和我说:“老师,我最讨厌我的母亲的性格,为什么我一直想摆脱,不要成为我母亲那样的人,但为什么我却越来越像我妈妈呢?!”这就是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而我们是孩子们的原生家庭,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给孩子烙上原生家庭的烙印,这些烙印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是否能够快乐成长,幸福生活。高期望高要求的父母,孩子内心缺少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样的孩子要么在无限压力和焦虑下努力奋斗,看似上进其实是不自信;要么就是自信上进心不足而碌碌无为;总包办总满足的父母,孩子要么自私要么享乐,缺少道德和责任......家长们,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系统的学习和修行,一来是为了摆脱原生家庭对我们负面的影响,二来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充满爱的原生家庭,前者为自己一生幸福,后者为孩子一生幸福。而系统的学习和修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它犹如“公鸡给自己拔毛”一般,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是值得的,因为这就是蜕变化蝶的过程,最终迎来的是个人,家庭和孩子的幸福。但是能够系统学习的人是少数,能够系统学习完之后坚持改变的人是少数,所以,在当下,幸福的人是少数。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没有办法为孩子提供非常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我们同样可以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处理好夫妻关系将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请各位爸爸妈妈们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也许我们的原生家庭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伤痛,但希望不要再给孩子带来伤痛,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小家庭,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和谐的幸福的原生家庭。

家庭教育是什么?

孩子的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有人说,是一生的陪伴与牵挂

有人说是一种情怀 有人说,是一场心的修行 有人说,是一次爱的传递

第三篇:浅析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浅析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摘要

在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中小学生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网络也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提供了新的阵地和机遇及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此,我就网络对中小学生德育的影响作如下试论。

In today's network information age, network has become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students living in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component.At the same time, Network also provides new positions and opportunities and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o moral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Here, I will make the following try to talk about the effect of network of moral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I 目录

摘要..................................................................................................................................I 目录.................................................................................................................................II

一、网络对德育的积极影响.............................................................................................1

二、网络对德育的消极影响.............................................................................................1 三 党和国家一直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网络安全与道德建设问题..........................................3 四 网络教育对试点学校的影响:八大贡献.......................................................................4 五 重视中小学生的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5

II

一、网络对德育的积极影响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它给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使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系。当前的网络已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生产的大平台,它以其快速便捷的信息提供方式及无可比拟的信息容量,极大地推进当前物质文明,同时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尤其是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网络对德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使当前的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得到非常明显的提高。二是网络使我们了解到更为真实的中小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提升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三是网络世界大容量的信息丰富了当今德育教育的素材;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文字、画面、声音)特性,可以使德育教育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可以使得教育更具有时效性。我认为,首先,网络有利于级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和更多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其次是网络有助于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增强自信心,再次是网络的出现为中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更多地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它充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更多样化,因而也给当前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所以说,网络经过德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网络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加大了信息量;网络促进了德育手段的现代化,实现了多媒体;网络使德育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效率;网络消除了面对面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存在的顾虑,能够了解中学生的真实思想,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总之,网络正在成为继学校(评分是课堂)、家庭、社区、社会之后的第五大德育阵地,所以,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互联网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提出:“计算机联网作为开放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在网络化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给德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步跟进网络,让网络更好地为我们的德育教育服务,为德育现代化服务,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二、网络对德育的消极影响

诚然,网络对德育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文明、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粗野、陷阱、诱惑。据统计,互联网上的信息80%以上来自美国,其主导价值是盗本主义的经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而且互联网常常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侵蚀,毒害我国青少年的首选的廉价的最便利的工具之一。所以,网络对我国青少年的德育的消极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网络的特点又使其对中小学生具有魔力般的吸引力。有数据表明,中小学生已成为我国网民的重要主体,也成为各种网吧的常客。他们一旦迷恋上网,容易痴迷成瘾,深受其害而不自觉,所以,正确看待网络对德育和中小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网络,是当今我们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网络对德育的消极影响也就是指网络的负面影响:一是网络上信息良莠不齐,可能使一些大学生失去理性思维,迷失方向。二是网络的开放与封闭及虚拟的现实间的两种象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三是两方网络思想文化的侵蚀,扭曲了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会使中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道德责任感淡化,并对其人格有负面影响。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表现在:对我国主旋律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导致当前许多学生道德失衡,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办公厅(室)在全国范围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活动”(以下简称“活动”),“活动”得到了全社会,特别是网易、腾讯、盛大网络、新浪等知名网络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共同参与。在活动过程中,组委会将通过教育部门的支持,向全国中小学免费赠送《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读本》10万套,并以腾讯网为平台,举办历时3个月的全国百万中小学生参加的“网络安全与道德读书征文大赛”活动。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要支持单位,腾讯网将组织业内专家为中小学生征文评出各等次奖项若干,还将组织特等奖、一等奖获得者及指导教师和家长一同观光深圳特区和参观香港迪斯尼乐园。5月12日,由新闻出版总署牵头组织的“活动”组委会首次与媒体见面,标志此次活动正式启动。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开发潜能和休闲娱乐的巨大平台。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广大未成年人 “触网”率迅速上升。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网民中,8~35岁青年占85.8%的绝对多数,其中,24岁以下的青年占56%,18岁以下的少年就占到24%。这个数字表明,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未成年人网民群体,成为网络用户中的重要群体。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网络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国内外敌对势力在互联网上刊载大量反动性、煽动性、黄色、暴力和低级庸俗的内容,如境外法轮功组织制造的各类煽动性信息,某些非法网站传载的各种黄色、暴力信息等,来刺激未成年网民,使部分是非不辨的未成年人上当受骗,产生不解、绝望、迷茫等情绪,产生对现实的认同危机,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2、很多犯罪分子利用网站、网吧提供的平台,针对未成年人自控力较弱的特点,利用上网聊天的机会寻找目标实施诈骗、抢劫、强奸等犯罪活动。他们虽未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团伙,但这些在网络上通过各种讨论组和公告牌等手段结识的“黑客”,却比传统的集团犯罪破坏性更大,给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直接造成威胁。

3、由于未成年人自控力较差,沉迷于网上聊天、玩游戏、甚至浏览不健康网页等,导致“网络成瘾综合症”,出现个性化极端化情绪,低落和孤独感,疏远家人朋友,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等一系列情感心理问题,造成人格不健全。

三 党和国家一直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网络安全与道德建设问题

2003年5月,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现在,互联网迅速发展,逐步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互联网交上了朋友,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同时也加重了我们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规范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早在2001年年底,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部门就联合向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特别是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与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1、“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份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2、“各类互联网站都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

3、“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为我们思想宣传、教育、新闻出版、信息产业等部门如何更好地适应网络信息社会发展,进一步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明确了责任,提出了具体要求。

目前,我国中小学中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这对未成年人了解信息知识,掌握上网技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却明显滞后于网络信息技术教育,诸多负面影响也在加剧,如不尽快在中小学生中同步实施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后果将更加严重。因此,尽快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宣传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通过系统的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不断增强网络安全与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网络安全与道德素质,提高网上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行为和信息,做一个网络信息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网民。此次“活动” 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心。

此次活动受到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度重视,被列为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将要组织开展的重点活动之一,石宗源署长亲自担任组委会主任并出席了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他呼吁,培养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与道德意识,光靠教育部门还不行,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特别是网络信息服务部门责无旁贷。石署长重申: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在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要用先进的文化内容去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络新闻、网络出版、网络教育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网络信息内容。还要进一步加大对网上传播有害信息、网络欺诈、黑客攻击、网络非法出版行为等的打击力度;应继续加强对网吧等上网经营场所的治理,不能使之成为未成年人网络失范的滋生地;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助未成年人预防和戒除“网络成瘾综合症”,动员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对未成年人健康

上网的引导教育工作,改变一些家长和教师“谈网色变”的状况。石署长就活动的开展和落实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教育、共青团、妇联部门要动员和鼓励学校、学生、教师、共青团员、妇女工作者、家长积极参加和支持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网络安全和道德意识尽快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得到普及。有关出版单位和各地发行部门要集中人力、物力,保质保量做好《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读本》的出版、发行工作,确保读书教育活动顺利开展。他还要求各地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各地通信管理部门、网络新闻和网络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类新闻网站、出版网站以及其他信息服务网站的监督管理,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不断提供良好的网络精神食粮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信息平台做好《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读本》的宣传、推广、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

由国内著名德育专家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读本》,是一套寓教于乐,着重于正面引导的课堂教学辅助读本。以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发展网络事业的重要意义,网络失范的危害,以及加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道德和法规的重要性,为培养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和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弥补了目前学校教学中缺少这类有针对性、有权威性、有说服力的教育读物的不足。作为学校思想品德和信息技术课程必要的补充和扩展,对于全国广大中小学生树立网络安全与道德意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利用网络学习知识的水平和增强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等,都将会起到积极的影响和应有的作用。

为使读书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活动”组委会要求各地有关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尽职尽责的精神,认真积极地做好各项组织工作。组委会负责人最后强调,通过此次活动,对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保护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在网络信息时代健康成长的观念,促进全国中小学生自觉树立网络安全与道德意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利用网络学习文化知识和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等,都将起到积极的影响和应有的推动作用。

四 网络教育对试点学校的影响:八大贡献

网络教育试点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健康的,它必将对我们教育未来的变革产生持久而积极的推动力。

目前,网络学院在发展中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而一些社会舆论对网院试点的评介也不甚客观,更欠公正。

前不久,本刊记者特意走访了南方几所开展远程教育试点的普通高校,使我们得以从一个新的视角,能更客观、更公正地审视近几年网院试点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单就网络教育对试点高校的影响而言,起码可以简单地列举出以下八大贡献: 4

一、打开了高校长期以来传统的封闭式办学的大门,使原本只服务于少数精英的教育,同时用作服务于大众化教育成为可能。

二、提升了教师队伍现代化的素养。通过在网院的兼职以及参与相关的活动,使高校教师得以走出教室里黑板面授的狭小天地,开始学习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和传播手段,并逐渐适应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得到了更新。

三、加快了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步伐。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媒体的研发之中。

四、高校内部许多闲置的优秀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得到了较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并转化为一种社会资源,服务于更广大的求学者。

五、推动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并使之得到了更广泛有效的合理使用。

六、引入了新的办学机制和运作及管理模式,为高校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七、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高校的办学实力。

八、拓宽了学校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思路。

综上所述,不过是想借此表明网络教育试点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健康的,它必将对我们教育未来的变革产生持久而积极的推动力。

看不到以上这些,也就谈不上对网络教育试点意义及价值的客观评价。

五 重视中小学生的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办公厅(室)在全国范围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活动”(以下简称“活动”),“活动”得到了全社会,特别是网易、腾讯、盛大网络、新浪等知名网络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共同参与。在活动过程中,组委会将通过教育部门的支持,向全国中小学免费赠送《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读本》10万套,并以腾讯网为平台,举办历时3个月的全国百万中小学生参加的“网络安全与道德读书征文大赛”活动。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要支持单位,腾讯网将组织业内专家为中小学生征文评出各等次奖项若干,还将组织特等奖、一等奖获得者及指导教师

和家长一同观光深圳特区和参观香港迪斯尼乐园。5月12日,由新闻出版总署牵头组织的“活动”组委会首次与媒体见面,标志此次活动正式启动。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开发潜能和休闲娱乐的巨大平台。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广大未成年人 “触网”率迅速上升。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网民中,8~35岁青年占85.8%的绝对多数,其中,24岁以下的青年占56%,18岁以下的少年就占到24%。这个数字表明,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未成年人网民群体,成为网络用户中的重要群体。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网络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国内外敌对势力在互联网上刊载大量反动性、煽动性、黄色、暴力和低级庸俗的内容,如境外法轮功组织制造的各类煽动性信息,某些非法网站传载的各种黄色、暴力信息等,来刺激未成年网民,使部分是非不辨的未成年人上当受骗,产生不解、绝望、迷茫等情绪,产生对现实的认同危机,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2、很多犯罪分子利用网站、网吧提供的平台,针对未成年人自控力较弱的特点,利用上网聊天的机会寻找目标实施诈骗、抢劫、强奸等犯罪活动。他们虽未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团伙,但这些在网络上通过各种讨论组和公告牌等手段结识的“黑客”,却比传统的集团犯罪破坏性更大,给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直接造成威胁。

3、由于未成年人自控力较差,沉迷于网上聊天、玩游戏、甚至浏览不健康网页等,导致“网络成瘾综合症”,出现个性化极端化情绪,低落和孤独感,疏远家人朋友,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等一系列情感心理问题,造成人格不健全。

党和国家一直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网络安全与道德建设问题。2003年5月,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现在,互联网迅速发展,逐步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互联网交上了朋友,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同时也加重了我们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规范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早在2001年年底,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部门就联合向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特别是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与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1、“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份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2、“各类互联网站都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

3、“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

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为我们思想宣传、教育、新闻出版、信息产业等部门如何更好地适应网络信息社会发展,进一步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明确了责任,提出了具体要求。

目前,我国中小学中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这对未成年人了解信息知识,掌握上网技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却明显滞后于网络信息技术教育,诸多负面影响也在加剧,如不尽快在中小学生中同步实施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后果将更加严重。因此,尽快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宣传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通过系统的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不断增强网络安全与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网络安全与道德素质,提高网上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行为和信息,做一个网络信息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网民。此次“活动” 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心。

此次活动受到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度重视,被列为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将要组织开展的重点活动之一,石宗源署长亲自担任组委会主任并出席了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他呼吁,培养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与道德意识,光靠教育部门还不行,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特别是网络信息服务部门责无旁贷。石署长重申: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在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要用先进的文化内容去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络新闻、网络出版、网络教育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网络信息内容。还要进一步加大对网上传播有害信息、网络欺诈、黑客攻击、网络非法出版行为等的打击力度;应继续加强对网吧等上网经营场所的治理,不能使之成为未成年人网络失范的滋生地;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助未成年人预防和戒除“网络成瘾综合症”,动员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引导教育工作,改变一些家长和教师“谈网色变”的状况。石署长就活动的开展和落实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教育、共青团、妇联部门要动员和鼓励学校、学生、教师、共青团员、妇女工作者、家长积极参加和支持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网络安全和道德意识尽快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得到普及。有关出版单位和各地发行部门要集中人力、物力,保质保量做好《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读本》的出版、发行工作,确保读书教育活动顺利开展。他还要求各地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各地通信管理部门、网络新闻和网络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类新闻网站、出版网站以及其他信息服务网站的监督管理,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不断提供良好的网络精神食粮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信息平台做好《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读本》的宣传、推广、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

由国内著名德育专家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读本》,是一套寓教于乐,着重于正面引导的课堂教学辅助读本。以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发展网络事业的重要意义,网络失范的危害,以及加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道德和 7

法规的重要性,为培养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和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弥补了目前学校教学中缺少这类有针对性、有权威性、有说服力的教育读物的不足。作为学校思想品德和信息技术课程必要的补充和扩展,对于全国广大中小学生树立网络安全与道德意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利用网络学习知识的水平和增强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等,都将会起到积极的影响和应有的作用。

为使读书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活动”组委会要求各地有关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尽职尽责的精神,认真积极地做好各项组织工作。组委会负责人最后强调,通过此次活动,对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保护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在网络信息时代健康成长的观念,促进全国中小学生自觉树立网络安全与道德意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利用网络学习文化知识和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等,都将起到积极的影响和应有的推动作用。

总之,面对目前的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当前中上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对他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意识、行为规范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做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应对网络挑战,正确对待网络的消极影响,在积极发展推广网络的同时,切实加强网络的管理和教育,引导网络良性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对中小学生德育的消极负面影响,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才是我们的目的。

第四篇:浅析影响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因素

浅析影响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因素

摘 要: 运用实地调研、文献资料调研、对比分析等方法, 针对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对主要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关注和重视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对策, 以期为学生体质与健康教育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和教育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体育;因素;对策

一、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随着营养状况的改善基本呈提高趋势。如低血红蛋白及心血管等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调查表明:我国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呈增长趋势;低体重及由营养不良引发的疾病几率基本得到控制,2005年学生人群中蛔虫感染率继续下降,如7岁、9岁乡男、乡女粪便蛔虫卵检出率分别为8.14%、8.38%和6.5%、7.29%,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2.6、1.3和2.3、1.3个百分点。但由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生活方式及城市化生活所带的“新陈代谢低下”“肌力衰退”“神经衰弱”“运动缺乏、营养过剩”等所引发的疾病不容忽视,学生中近视眼率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学生体育调查发现:我国学生体质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如学生身体素质和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另据调查发现,大约有65%的中小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学生的锻炼行为的养成率和巩固率很低,且不同地区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二、影响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因素

1、经济发展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

自解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解放初期即50年代—60年代的萧条阶段,70年代—80年代的经济复苏阶段及90年代以后的经济繁荣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不一样。在一阶段,由于“东洋人”骂我们是“东亚病夫”,我国的学校体育均趋向于军事体育,认为“要强国,必先强身”!但因为经济基础太差,中小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并无多大改观。在第二阶段,人们发现“要强国,必先发展经济”,于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然,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一样,需要以经济为基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改观,中小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均迎来了春天。我国第一次开展了“农村千名优秀体育教师”和“一百个体育先进县”评选活动,并第一次提出了“全民健身”的口号。这一阶段是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小学生的体质与健康又呈现了新的问题。

2、城市化居住人口所造成的恶化环境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影响

地球上60亿左右人口中,大约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和城市建筑的激增,造成了日照与新鲜空气及绿化面积的减少,土壤流失、大气中烟雾、废水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逐年增多,严重损害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又加至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大大减少了人们出行的机会,电气化和半自动化的家用电器,又减轻了家务劳动的强度,但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越来越多。因此,直接威胁中小学生的体质与健康。

3、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

虽然我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众所周知: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则必须提高升学率。也有人提出:生源就是财源,质量就是生命。对于没有优质生源的普通中小学校,要提高升学率唯一能想的办法就是:加班加点,勤能补拙。因此,学校不断的挤时间,压缩课间休息,挤掉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因此,校园里学生的欢歌笑语没有了,学生体育场上的呐喊声不见了,这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 的体质与健康。有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中由于学习压力过大,精神病发病率和自杀率上升了。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落后的体育设施设备及管理制度对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 由于对学校体育投入的严重不足,致使学校场地器材短缺,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加之因体育安全问题的制约,以及一些学校在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中存在误区,即过分强调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对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的培养。致使学生不愿参加运动量较大的和危险性较高的体育项目,也因为体育设施设备的严重不足,体育教师也无法完成科技性较强、危险性较大的教学任务。又加之有些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过于拥挤,卫生条件差、学生膳食、营养和饮用水的卫生安全不达标,对中小学生的营养、卫生状况的检测、指导不得力,对常见病、流行性疾病的预防监控没有做到日常化和制度化等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体质与健康。

5、网络游戏对中小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的影响

虚拟的网络世界对中小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有些学生整天沉溺于网吧,网吧的空气质量差,环境相当恶劣,严重影响学生是心身健康。他们自制力差,无心学习,无心参加体育锻炼,这大大影响了中小学生的体质与健康。

6、家庭因素对中小学生的体质于健康的影响

在农村学生中,有近80%的家长(父母双方)在外打工,所以他们爷爷奶奶便成了其监护人,隔代监管很不利于孩子成长:一是相互沟通的代沟太大;二是爷爷奶奶过分溺爱,使有些学生出现性格内向、容易激动、怕吃苦、依赖性强的心理特征。还有些家长不愿让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生怕孩子受苦,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健康,对如何从小培养孩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没有认真思考。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那么如何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与 健康呢?

三、增强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对策

1、转变观念、全民动员

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认识到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严重性,认识到改变现状急需全社会共同参与,营造好社会氛围,加强对中小学生健康知识教育。提倡“每天锻炼两小时,健康工作四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

2、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学校教育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3、切实落实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切实开足、开齐体育课。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不少于10小时,中学生不少于9小时,学生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并依照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设相应的与体育密切联系的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其身心健康认知水平。同时树立健康教学观念,增强体育课安全意识。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增进学生体质健康。

4、完善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评价制度

建立学生体制健康档案,并定期进行体检,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完善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要将学生日常体育成绩、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把学校体育工作状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是国民健康的基础,他们应该茁壮成长,阳光地生活,其健康状况应倍受社会关注。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N].中国学校体育,2006,(10):7-8.(2)中国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 年中国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瑞雪.教育部公布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最新监测结果[J].中国学校体育,2003,(6):74

(4)李中文.孩子的身体素质何以下降[N].人民日报,2004-01-15.(5)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第五篇: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共)

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如:是非、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行为成为社会公害。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思想造成极大影响。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素质教育实效。这已成为时代的疾声呼唤。

一、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堪忧

现代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却不懂成果来之不易。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但相当一部分人集体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他们注重自我、看重功利、道德取向多元化。有的把家长职位的高低、家庭经济条件的优劣、生活消费的层次作为个人价值的体现。我们曾在中学生中做过调查,当问及他们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是否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时,19.3%的中学生表示不愿意或基本不愿意,32.1%的学生认为,人应该及时行乐,不要顾及其他;45.4%的学生崇拜的是文体明星,崇拜革命伟人的只有24.6%,个别人追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社会公德方面,有些学生存在着行为和认知上的脱节,认为社会公德可有可无,甚至还有人认为社会公德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束缚,限制了人身自由;有的学生对帮助他人和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态度冷漠。针对这种现状,窃以为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

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总是从既定的历史传统、民族心理、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出发,并在这些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成长和发展。尽管人们总是想摆脱旧的传统,抹去旧的烙印,创造新的生活和新的品德,但是又总是无法克服传统的影响。因此,怎样消除传统中消极的东西,弘扬和发挥其积极的方面,就应当成为我们特别研究的课题。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传统?一般说来,传统是已经过去了的事物,是长期以来积淀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理中,并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影响和作用的一种现象。传统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整个人类的各种传统中,文化传统对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文化传统是对人类在今天以前所创造的精神现象的一个总称,它的内容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包括从一定价值导向出发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各种思想观念的综合。文化传统虽然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但它又有着自己的核心。文化传统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追求,是贯彻于一切思想的一根主线,即向往美好贬斥丑恶,对人类幸福的渴求和对高尚道德品质的向往。因此,我们在研究传统文化时,要着重研究它和人才培养的关系,因为在人类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值得我们借鉴、吸收和弘扬的因素和内容,对人类社会继往开来,保持可持续性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什么呢?顾名思义,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精神现象的总称,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就其最主要内容而言,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

1、崇尚伦理,自强不息。

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始终。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是大多数思想家所一贯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一个人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只有“与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所谓自强不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中国古人所崇尚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的故事就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前赴后继,英勇不屈,以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的领土,维护国家的尊严,是同这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

2、强调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强调真理的追求和辨证的思考,有着浓重的思辩传统。

中国先秦的儒、墨、道、法几个最著名的学派,都十分重视理智和智慧,强调人们对真理认识的重要性,以老子和庄子为首的道家学派尤其重视辨证思考。在老庄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切事物都是能够相互转化的,一切事物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绝对中有相对,在相对中又有绝对,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力求从整体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上来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大学》上说:“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这段话比较全面完整系统的表达了儒家对人生的根本意义和目的的看法,认为人应当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同时又要在完善社会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永无止境。

3、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中国人历来喜欢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究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诗经》以前的帝舜时代,这一传统历久不衰,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诗经》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的睿智,审视着人与人之间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此后还先后出现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请小说等几个文学艺术的发展高潮,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并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三、传统文化与培养高素质人才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审美、文化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1世纪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必然发生激烈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可能遭到淘汰。竞争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上的竞争、科技上的竞争、管理上的竞争、人才上的竞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的竞争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宏扬。

四、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我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不论是在今天还是在将来都是具有很高价值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我国,在全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人的道德素质下降的问题,这是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结果。市场经济解放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促进了财富的增加,但同时又使人的利己心和贪婪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因而引起了对传统道德的剧烈冲突,出现了世界性的道德水准的下降。

因此,在道德建设中,宏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抑制人的利己心和贪欲的膨胀做到克己利人,是一个殛待解决的问题。

要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是绝对不能脱离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任何文化都具有继承性,同时也有创新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是一切民族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民族道德建设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要用合乎实际的行之有效的优良的道德规范来教育人,从娃娃开始,不断地进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合21世纪需要的人才。

下载3D打印技术带给中小学生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3D打印技术带给中小学生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影响未来的10大IT技术

    影响未来的10大IT技术 未来2~3年内,哪些IT技术将主宰产业乃至人类的未来? 数字电视/高清晰度数字电视(DTV/HDTV)技术世界各国开播数字电视、停播模拟电视的工作将相继完成,我国......

    劳动法带给我们什么

    劳动法带给我们什么 199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具有转折性的一年,这其中就包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简称《劳动法》”)这一重大事件。......

    春节带给我们什么

    ——春节带给我们什么?情况调查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所有家庭在新春到来之际都会忙年,然而春节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我通过对长辈的询问,和查找多方面的资料得出了结论。 下面......

    积极情绪的诱导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全文5篇]

    积极情绪的诱导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因而自己和他人的各种期望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压力,对人的情绪产生各种消极影响。同时,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

    论建筑模型课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论建筑模型课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科技中心阎广君 建筑模型是科学 与艺术完美的结合物,因此,制作建筑模型不单纯是手工制作活动而是集科技与艺术为一体的实践活动。通过此项活......

    浅论通信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信息工程系10级通信工程一班1041303048张霞浅论通信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当今世界正在向信息时代迈进,现代通信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状......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一固始县分水亭镇一中 杨阳 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阿希比认为教育史上曾发生过三次重大的教育历史革命,现在正经历第四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

    多媒体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和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对现代教育事业提出了开放性和现代化的要求。要做到远程教育的开放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