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胶州秧歌的学习与训练(推荐)
胶州秧歌的学习与训练
授课年级: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具:扇子、手绢(或丝巾)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中国民间舞蹈。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俗 内涵。从美的角度去审视中华民族文化,提高表现民族舞蹈艺术的能力和热情。
(2)通过对山东胶州秧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胶州秧歌的明快、舒展、富 于韧劲的舞姿和细腻、泼辣的情感,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毫无遮掩的感情宣 泄特点,从而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3)通过对山东胶州秧歌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山东胶州秧歌“三弯九 动十八态”“拧、碾、抻、韧、扭”的动态风格以及基本动作的动律练习,来解 决脚下的抬重、落轻、走飘,逐渐从碾、拧、抻、韧中达到上下配合自如、整体 协调一致的训练。
二、教材分析
(1)地域环境风格:我们国家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特别是各个民族 的民间舞蹈,更是源远流长。其风格各具特色,有着各民族的代表和象征,构成 了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山东秧歌是华夏民族雨雾文化史上公 认的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在我们国民间舞蹈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山东秧 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统 计表明,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 30 多种,山东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到目前为止,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秧歌最主要的有“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和 “胶州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然而最具有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 美的是胶州秧歌。
(2)习俗风格特征: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 称“跑秧歌”。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胶州秧歌其 动律复杂,韵律浓郁,表现手法独到以舒展大方,热情灵巧的艺术风格著称。胶 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 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这是对于“以曲线为美”的意识的张扬与表现手法,同时也是对于女子的直爽和 柔媚性格的美化和再现,而这一切正使得胶州秧歌舞蹈披上了一层古老而又神秘 的面纱,胶州秧歌又以“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使得人们在恰似 烟云飘散中,回味着百态生活。
(3)动作来源:山东齐鲁文化大地滋生出来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在儒教为核心的封建社会,妇女的个人价值被严重束缚,其中对妇女的一种残 酷的肉体上的束缚是缠足,封建社会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束缚妇女们的精神。这种 价值观长久以来定型在舞蹈形式中,因此在无声无息中就成为了一种形式的美,也就所以出现了女角动态中的“扭”“闪腰”“三道弯”这些动态特征。胶州秧歌 中的女性角色有小嫚、扇女、翠花等人物,其中尤其是以小嫚的动作最具特色,最具代表。用民间老艺人的语言来形容就是“前哈腰,后张两手,两边威体”,这种动作用来以表现小姑娘刚刚缠足以后,走起路来脚步不稳的样子。
(4)胶州秧歌表演形式:胶州秧歌,以女性表演最具特色。胶州秧歌女性 有三种人物,即翠花、扇女和小嫚。这三个角色的年龄差异、性格特点等在其各 自的舞蹈动态中得到体现:翠花身体活动自如,两臂摆动幅度较大,动作舒展、泼辣,显得开朗大方;扇女手中的扇子上下翻飞,体态轻盈如春风拂柳,婀娜多 姿;小嫚两臂架肘,如彩蝶飞舞,给人活泼俏丽的动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推扇前要经过抱扇,抱扇与下身的扭应在同一节拍内完成,形 成全身力的凝聚,随即动作逐渐伸展。
(2)难点:推扇强调用韧劲推出,眼神不断的感觉。
四、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组织教学及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是山东胶州秧歌。”
提问:大家对中华民族民间舞都了解多少以及舞蹈的分类? 然后给学生介绍一下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内容。中华民族民间舞教材是从56个民族中提取的精华,最后形成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训练性价值的五大系、八大舞种的教材。其中五大系分为:汉族、藏族、蒙族、维族以及朝鲜族。八大舞种分为:藏族舞、蒙族舞、维族舞、朝鲜舞、以及汉族舞蹈中的四个分支即东 北秧歌、山东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其中山东秧歌又分为“海阳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
为同学们讲述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
(二)进行新课、讲授新知识 A.基本体态:
三道弯:头、腰、胯形成三道弯。注意:头和胯始终保持一个方向,同时提 胯,提与头胯相反的肋骨,切勿挺胃。B.基本动律:拧、碾、抻、韧、扭
(1)脚下的“拧、碾”是一体的,脚下的“拧”动,强调的是主力腿的脚 掌追动力腿的脚跟,强调的是“碾”劲儿,加上膝盖的转动,强调的是钻“碾” 劲儿。
(2)腰部的“扭”动,强调的是对抗力,双膝往右“拧”,腰往左回,双膝 往左“拧”,腰往右回,主力腿的膝盖往下沉,要相对要往上提,这样有一个交 叉的对抗力,这种对抗力需要“韧”劲和“抻”劲完成,所以一个正丁字拧步需 要“拧、碾、抻、韧、扭”来完成。
(3)同时“拧、碾、抻、韧、扭”还体现在其他的动作和步法上,老师会 为你们一一讲解。C.基本步法:
(1)提拧步: 身体面第一方位,双手自然位,音乐2/4。准备拍5—8:后撤步成合扇背手位,身体成“三道弯”。8 哒拍:动力脚快速抬起,主力脚立半脚尖; 1—2:正丁字拧步; 3—4:原地拧回。(2)正步:双脚加紧并齐,面向一方。
(3)圆场:双脚外侧先着地,快速移动,移动范围以半步为佳。D、基本扇花:
(1)扣扇:扇子放平,大拇指和小指紧扣扇骨。
(2)提扇:扣扇准备,双手成反力,右手提扇至腋下。(3)单(双)手抱扇:右手握扇(开扇状态),从腋下用扇尖向斜后方拉出,拉到最远,然后用手腕用力拉回,抱在胸前。
(4)撤步推扇:抱扇的同时吸腿,身体微含,落脚时扇子从胸前向斜上线 推出。
(5)推扇:右手握扇(开扇状态),从腋下用扇尖向斜后方拉出,拉到最远,然后用手腕用力拉回,抱在胸前;然后慢慢打开成顺风旗。推扇有三种:上推扇、斜下推扇、横推扇。
(6)盘扇:前两拍在正丁字的基础上,右手握扇(开扇状态)从肩部用扇 尖带出,后两拍时,左手护肩位,右手在胯旁盘扇。
(7)胯旁盘扇:右手握扇(开扇状态)从肩部用扇尖带出,后两拍时,左 手护肩位,右手在胯旁盘扇。
(8)胯旁端扇:在胯旁端扇。注意扇面放平。
(三)巩固新课: 推扇综合组合练习
准备(4 拍)分两组后场,一组在台右后,体对 8 方向,二组在台左后,体对2 方向。扇子打开放于台中。
1×8:
1—2:一组出场垫脚迈两步成正步,高8 字绕扇(徒手)两次。3—4:顺风展翅走圆场向右走小圈。
5—8:体对8 方向慢坐地,双腿屈膝预提左侧,双搭手轻扶左膝。2×8:
一组舞姿不动。二组出场,动作同一组 1×8(无特定队形要求)。3×8:
1—2:全体对8 方向,拿扇合扇,低头,再抬头对8 方向开扇斜上推扇。3—4:拉扇到胯旁端扇。
5—6:收右腿,双膝跪地对7 方向抱扇,右回身看2 方向向右上推扇,再收 至胯旁盘扇,臀坐腿上。
7—8:臀立起,体对5 方向横推扇。4×8:
1—2:回身对1 方向,胯旁盘扇。
3—4:体对5 方向胯旁盘扇,左脚重心踏步站起。5—6:并右脚成正步,胯旁盘扇。7—8:左提拧步,上右脚并步扣压扇。5×8:
1—4:左转身对7 方向,撤左脚斜上推扇。
5—6:垫脚上右脚并左脚,胯旁立扇做回扇变扣扇。7—8:扣扇经前弧线向上推扇,圆场步右转一圈。6×8: 1—2:对2 方向向上左脚弓步推扇,上右脚胯旁盘扇。
3—4:撤左脚体对7 方向反握横推扇,重心前移回身对1 方向胯旁盘扇。5—6:上左脚体对2 方向推扇,右转身对5 方向胯旁盘扇。7—8:体对2 方向上推扇。
7×8:
1—2:左撤步成三道弯体态左转一圈对1 方向。3—4:小跳磋步上推扇。5—6:上右脚踏步盘扇。
7— :左撤步盘扇三道弯体态。
8— :右腿屈膝勾脚离地,左腿半蹲两下,继续盘扇。8×8:
1—2:落右脚碎步左转对5 方向,胯旁盘扇。3—4:上左脚踏步,推扇至一半左晃头再接推扇。
5— :左脚向4 方向迈步,右脚上至左脚前踮脚,体对6 方向上推扇。6— :左撤步右转身对1 方向抱扇横推。
7— :右脚向2 方向横迈,重心跟出,胯旁盘扇。8— :左转身,并右脚,体对4 方向斜上推扇。9×8:
1—2:上左脚踏步左横推扇,右脚并步胯旁盘扇。3—6:提拧步扣压扇两次。4— :右正丁字拧步胯旁盘扇。7—8:重复1—2 动作。10×8:
1—2:左撤步三道弯体态,上推扇。
3—4:右撤步三道弯体态,变扣扇斜上推扇。
7—8:上左脚并右脚体对8 方向,胯旁立扇做回扇变扣扇,上左脚大掖步,扣扇前弧线推出。
11×8:
1—:左撤步三道弯体态,横推扇。
2— :左转身对7 方向,左撤步斜上推扇。
3—4:重心前移至右脚,快速卧鱼回身对4 方向胯旁端扇。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和基本动律,分别进行了基 本步法和基本扇花以及综合组合的练习。”教师可作总结性的问题,如胶州秧歌 的体态、动律以及步法和扇花等,并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再 做强调。
布置作业: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查找胶州秧歌与东北秧歌的异同;同 时希望同学们可以多训练一下今天上课所学习的知识,但是要求同学们动作的质 量而不是数量,然后掌握住胶州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并且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 践中,用心去跳舞,这样无论是舞蹈感觉还是在动作上都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今天大家表现得非常好,希望以后还可以看到大家这么积极的一面,同学们 再见。
第二篇:胶州秧歌的继承与发展
胶州秧歌的继承与发展
张剑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这株绚丽的艺术奇葩,我们应如何继承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在传承中发展 首先我们要深入民间,扎扎实实、真心真意地向民间艺术请教。民间舞蹈离不开老艺人,如果没有了民间艺人,民间舞蹈也就无从谈起,我们只有在老艺人身上才能学到味道浓郁的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经历了由“小调秧歌”到“小戏秧歌”的发展过程。秧歌艺人历代相传,他们将民歌小调与我们当地艺术相互融汇演唱而形成了胶州秧歌的雏形。特别值得提的是一个具有科班性质的秧歌团体——“安锅”的诞生。它意味着胶州秧歌已完成了由“小调”到“小戏”的演变过程。而这个演变的结果则标志着胶州秧歌的成熟。也就是说秧歌在没形成小戏秧歌这个艺术模式时,无论是从其形式到其内容上小调秧歌还不能称为胶州秧歌。“安锅”秧歌剧的训练演出形式也证明了成熟的胶州秧歌“舞、戏”合一的本质特征。安锅学员的训练内容是老师教场“练舞”,晚上挑灯“说戏”。所以说秧歌的表演是一种有剧情的舞蹈表演。三百多年来,经过历代秧歌艺人不断的提炼、加工,使这种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艺术,发展成为今天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凝聚了无数秧歌艺人的心血和汗水。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虚心的向老艺人学习,认真学习老艺人各种流派的每个动作、每个小范儿、每个眼神、各种唱腔,还有他们点点滴滴的韵味都应当准确无误地掌握好,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胶州秧歌”的精髓和本质。
但老艺人的现状如何呢,我们以胶州秧歌之乡---马店东小屯为例,简单谈谈村里老艺人的近况。杨学顺老人(96岁)他一直生活在东小屯村,在我们2005年11月采访他时,老人还兴高采烈的和我们谈秧歌,称自己是一个秧歌队的“秧盘”(“秧盘”意思是不下场的秧歌队成员,他们称场上表演的秧歌演员为“科班”),还为我们演唱了四五首秧歌小戏的唱段,但在06年春节前夕,文化局领导带领我们走访老艺人在见到他时,老人的身体状况就不能再唱了。又如东小屯胶州秧歌第六代传人杨茂昆,笔者在1991年胶州秧歌研讨会期间,多次采访他,从他那里记录了许多秧歌曲牌、锣鼓经、和小戏唱段,但从1994年杨茂昆喉咙动手术后,他已经不能正常说话了。村里在上世纪80年代末组建的秧歌队,由于人员的流失(妇女嫁到外村,青年外出打工等),再组织起传统的秧歌队就比较困难。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胶东镇的斜沟崖村、南庄二村等。
综上所述,探讨建立一套保护老艺人、鼓励传统秧歌之乡组建秧歌队、并能让他们长期活动、存在的机制,确有必要。
搞好胶州秧歌的收集、整理、集成、宣传工作。在这方面,山东省、青岛市和我市的同行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文化馆的艺术档案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资料。随着胶州秧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秧歌在全国知名度的大幅提高(我们从05年10月到06年3月这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分别接待过山东电视台、福建海峡电视台、青岛电视台、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单位),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胶州秧歌展览室,展览室要准确、详实、全面系统的展示胶州秧歌的起源、历史沿革、活动情况、服饰、道具的演变、角色、跳法说明、艺人简介、艺术价值、音像资料等等,展览室对外开放,为人民了解胶州秧歌,更好的学跳胶州秧歌起到推动作用,努力把胶州秧歌打造成胶州市一道光亮的城市名片。
二、在创新中突破
胶州秧歌在国内盛传开来的只是它的舞蹈部分,之所以受到舞蹈界的青睐,全在于它那独具魅力的“三弯、九动、十八态”。但是从胶州秧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更重要的艺术内涵表现在胶州秧歌“舞、戏”合一的本质特征上,在历史上70多出秧歌小戏中,胶州秧歌以其独特地舞蹈律动,优美的唱腔,塑造了多种人物形象;近年来在国内很多舞蹈创作中,又成功地塑造了诸多现代人物形象。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深入的挖掘、整理秧歌小戏、认真的研究小戏唱腔、舞蹈动作、组织专业创作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创造出具有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好剧本,伴以小戏优美的唱腔和胶州秧歌独特地舞蹈律动,很有可能使胶州秧歌小戏走向全国,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带有浓郁地方风情的歌舞剧---胶州秧歌剧,为中国艺术百花园增添一种芬芳的小花。
培养新人、扩大队伍,吸收新鲜血液,使胶州秧歌后继有人。我们认为“胶州秧歌”现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状态,老艺人有的已故,有的因身体状况等原因已不能登台献艺,中青年一代也逐渐成为“老演员”,现在迫在眉睫的是培养新一代“秧歌”艺人,这项工作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在有条件的秧歌之乡的学校设立长期的秧歌培训班,配合学校的美育教育,请当地的老艺人教、跳传统的胶州秧歌,使“胶州秧歌”一代胜一代。广泛普及,组织专业人员按不同的年龄,根据“胶州秧歌”的舞蹈语汇,编排出能够吸引青年人的街舞,符合中老年身体状况的健身舞,符合学生的课间操等,让“胶州秧歌”这朵民舞之花开满祖国大地。
很好的利用“胶州秧歌”素材,创作出反映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这对胶州秧歌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们文化馆的群文工作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1984年排练演出了胶州秧歌剧《七月七》、1990年排练演出了胶州秧歌剧《三月三》,这两个小戏通过青岛电视台的播放之后,还参加了当年的全国电视片春节交流,得到好评。1995年根据胶州秧歌素材编排的舞蹈《隔辈亲》获山东省第三届“小飞天”舞蹈大赛优秀作品奖。另外还有新创作的舞蹈《秧歌风情》《烛光颂》等等,都是利用秧歌的素材创作的,反映当今人民精神风貌的舞蹈作品。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我们共同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请进来走出去。我们应当虚心请教专家,在创作上真心实意的拜他们为师,专家们有着丰富的创编经验,如果我们多请他们为我们出注意、想办法、出谋划策,将会对胶州秧歌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还要创造机会走出去,借鉴其他的民间舞蹈的精华,融会贯通,开拓创新,使胶州秧歌向着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发展。
综上所述,“胶州秧歌”的继承只是方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人民服务才是目的。“胶州秧歌”来源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意愿情感,反映了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历史的进步,人民需要她,人民喜爱她,主要原因是我们保持了“胶州秧歌”原有的质朴和独特的风格,并能使之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胶州秧歌”既能在广场表演受到人民和专家的好评,又能搬到城市的大舞台上,一展浓郁的地方风姿,博得观众的喝彩,看了之后回味无穷,倍受欢迎。这样也更需要我们专业和业余的文艺工作者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有新的思想高度、新的知识结构、新的文化视野及新的审美情趣,来对待“胶州秧歌”的发展,为她注入时代感和活力。人民需要民间艺术,更需要精品艺术,为使这支古老的民舞之花开的更加娇艳,我们就得去探索、去追求、去创新、去发展、去学习、去交流。让“胶州秧歌”这支生长在胶州大地上的民舞之花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迎接辉煌的未来。
附记“胶州秧歌”简介: 传统的胶州秧歌有10名演员,5对角色。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跑场与小戏两部分。跑场是在演出小戏之前的舞蹈,小戏则专门演小戏。
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40多岁的中年人,有如戏曲的老生。
棒槌:持双棒表演为年青人,扮如戏曲中的小生、武生。
翠花:持折扇,舞时并不打开,扮如青衣。
扇女:持折扇,舞时打开,年青妇女形象,扮如花旦,舞姿优美。
小嫚 :(小姑娘)持团扇表演,伶俐活泼。
秧歌内容分为跑场、戏剧两部分。跑场部分有十字梅、大摆队、绳子头、四门斗、挖心、绳子头、两扇门7场。戏剧部分又有本戏和移植戏之分,本戏有《大离别》、《小离别》、《关东指书》、《拉磨》、《打水》、《闹学》等40多种传统剧目,并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秧歌多为左右摆动式,胶州秧歌则是螺旋式舞姿。女角婀娜多姿,有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俗称“三道弯”、“扭断腰”;男角动作大方、潇洒、剽悍、粗犷。音乐用唢呐、锣鼓等伴奏,曲牌有得胜令、水浪音、小白马等。
(胶州市文化馆)
第三篇:论述胶州秧歌艺术特色文档
论述胶州秧歌的艺术特色
①演员选拔上: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②表演形式上: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
③表演内容上: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小戏”等。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但舞时从不唱。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④音乐特点: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
胶州秧歌中,女性舞蹈动作抬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有韧性和曲线美,“扭断腰”、“三道弯”为其代表动作;“棒槌”的动作轻脆洒脱;“鼓子”的动作有“丑鼓八态”,韵味奇特。
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间小调三大部分组成。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胶州秧歌的动律与风韵。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而这一动律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的富有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而这些特点都和过去演员脚上要踩着“跷板”表演不无关系。所谓跷板,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第四篇: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 、历史溯源
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
胶州秧歌与其他地区不同,已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直到演出完整的办法,这在其他秧歌形式中是少见的。据老艺人姜景山(公元1911年生)介绍,在1920~30年代已有了这种组班训练的形式,直到1940年代仍是如此。过去,每年进入农历十月以后,村里有影响的人物就出面组织明年春节的有关活动,为春节的演出而成立秧歌班子。首先请来有名的老艺人当挑班教师,然后,由他们从附近村落的一些贫家男孩中选人。挑选工作极为严格,对孩子的体态、脸型、嗓音等都要认真检查,在众多孩子中,选挑出十多名作为预选。选定后即开始集训,俗称“安锅”。此名称有安好锅灶,开始训练与排戏之意。经过十几天的训练与观察,根据唱、作、扮相等三项标准,有两项突出者才能留下成为正式学员,往年好的学员也参加训练。
然后,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角色,开始排练,约50天即可排出一戏。戏排成后,戏班也就组成,春节时开始在本村与附近乡村演出。从演出日起,戏班的伙食等项都由请去演出的村负责安排,已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所排之戏往往是各村选定的剧目,此类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才结束。由于这种自行培训的戏班人数不多,演出中有舞有戏比较热闹,所以深受群众欢迎。1950年代初,一些专业舞蹈工作者从老艺人表演的妇女形象中,吸取舞蹈性强的部分编成节目进行演出,后来舞校教师又把它们编成民间舞女班的教材,并称之为胶州秧歌,遂广为流传。从女性舞蹈的训练与表演特点上看,胶州秧歌是有它的特色的,但从继承与发展齐鲁古风上看,似乎略逊于鼓子与海阳秧歌。
小戏秧歌原有72个剧目,现存135个。胶州全市现有秧歌队一百多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人员曾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进行挖掘整理,现已将其编列为汉民族舞蹈的教材之一。1996年,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胶州秧歌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在发展中自行流变,是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当今,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许多外国人专程来胶州学习秧歌,不少当地老艺人被请出去传授技艺,更为可喜的是胶州秧歌已被编为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胶州大秧歌跟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曾经历过被边缘化的窘境。“一个城市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个文化荒漠。”胶州市市长曹友强说。胶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胶州秧歌有300余年的历史。清朝初期,由马姓、赵姓二人有外地逃荒来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包烟(一种加工的土烟)为生,故东小屯原名“包烟屯”(建国后改名东小屯)。之后,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它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提炼加工,至清朝中期,形成了舞蹈秧歌。其行当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表演程式分为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伴奏乐器除唆呐外,尚有堂鼓、大锣、铙钹、小钗、手锣等,有音乐曲牌和打击乐曲牌30余个。
清同治四年(1864),楼子埠村秧歌艺人刘彩在本村坐科招生,称为“安锅”,开始收徒弟传艺。
民国九年(1920)秋,后屯村一位秧歌爱好者陈銮增,在七城村坐科招生。他精通拳棒,在刘彩的以温柔见长的文秧歌中大胆地融入武功,很受观众欢迎。为了区别,观众习惯称刘彩的秧歌为“北路秧歌”,陈銮增的秧歌为“南路秧歌”。民国初年后,两派秧歌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形成一种新的秧歌,至今已难以辨别南路北路了。
建国后,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胶县文化馆多次发掘整理胶州秧歌,先后办过十几期秧歌培训班。1954年,胶州秧歌赴北京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接见了全体演员并合影留念。全国各省市和解放军专业文艺团体的150多个单位先后来胶州学习胶州秧歌。北京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84年,胶州秧歌被文化部收入《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
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鼓子”、“棒槌”5种,一
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表演形式: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所扮演的人物有:
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40多岁的中年人,有如戏曲的老生,潇洒诙谐。
棒槌:持双棒表演为年青人,扮如戏曲中的小生、武生,英武矫健。
翠花: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姑娘温柔娴静的性格。持折扇,舞时并不打开,扮如青衣。
扇女:持折扇,舞时打开,年青妇女形象,扮如花旦,舞姿优美。
小谩(小姑娘): 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持团扇表演,伶俐活泼。
膏药客:穿大褂、戴礼帽,持伞与虎撑。此人不跑大场,多是戏班的负责人,说些插科打浑的话,引人发笑,犹如丑角。扮演人物的服饰、打扮完全是为了后面的小戏,并有了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在伴奏乐器上,除唢呐、锣鼓外,还加了演出戏曲用的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演出场地可在广场,也可搭台,因地而异。
表演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
小戏”等。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但舞时从不唱。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膏药客打浑:大场后膏药客上场,调剂气氛,并让演员休息,以便后面的小戏演出。他上场时,撑着打开的伞,拿着虎撑缓缓而上,即兴编词诙谐逗趣。如演出中各角色都是女孩子扮演的,上场后就来段逗趣的话:“锣鼓煞住乐自然,尊声诸位听我言,今年小屯这台耍,尽是女的缺少男。有心还想说几句,我的膏药又不粘。叫声伙计们再把锣鼓敲起来,膏药不粘来二遍。”于是又跑一次大场后,才开始小戏的演出。
乡土小戏:小戏“闯关东”已无人能演,目前常演的传统剧目有“拉磨”“顶灯”“双拐”“打灶王”等。这些虽然是流传的农村秧歌戏,但由于运用当地民歌小调与唱腔,语言通俗风趣,表演中有舞蹈又有技巧,因而极受欢迎。如“拉磨”要充分运用方桌表演技巧,“顶灯”要顶着灯作些高难动作,所以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无怪乎当地有这样的谚语:“听见秧歌唱,手中活茬(活计)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一瞅。”充分表达出人们在拥挤中争看秧歌,焦急与欢快的心境。
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
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胶州秧歌中,女性舞蹈动作抬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有韧性和曲线美,“扭断腰”、“三道弯”为其代表动作;“棒槌”的动作轻脆洒脱;“鼓子”的动作有“丑鼓八态”,韵味奇特。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间小调三大部分组成。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胶州秧歌的动律与风韵。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而这一动律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的富有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而这些特点都和过去演员脚上要踩着“跷板”表演不无关系。所谓跷板,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第五篇:《我与地坛(节选)》学习指导与训练汇总
《我与地坛(节选)》学习指导与训练
重点难点提示
1.谁曾说“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史铁生就是一个错过了太阳的人,而且这一错就是十五年,是什么让他抬眼去看看天上的群星? 2.面对生命的残缺,史铁生坚定地去追寻生存的答案,他坦然地将全部生命哲学的答案归结为过程——或幸福或哀伤然而美丽的过程,文中有许多片断都在展示着生命的过程,找到这些地方,体会自然界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 3.明白理解也意味着尊重他人不同于自己的选择吗?如果你还不懂这一道理,就去仔细读读文中母亲的故事,看看她是怎样理解自己的孩子的。
4.母亲,史铁生有许多遗憾和追悔,却永远也无法弥补了,你会同他一样犯这些错吗? 5.了解的重点:史铁生和他的作品风格。6.掌握的重点:(1)作者如何用恳切、诚挚的语言将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生命意义传达给读者?(2)一位遭遇不幸承受苦难的母亲怎样给与儿子生存上的启发? 7.应用的重点:体验在从容冷静的文字里蕴含丰富人生体验和哲理的叙述方式。8.了解史铁生和他的作品风格。
标志着九十年代中国作家现代精神的确立的作品是哪一部?作者的创作风格如何? 2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数与他的生命状态有关。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是完全合二为一的。他说:“写作不是为了反映生活,而是以寻找以创造去实现人生,生命是一个寻找和创造的过程,人以此过程而为人。”因此,他的作品是对生存意义的探求,能清醒地正视生命存在本身的矛盾、困境。史铁生又堪称中国当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洁澈清雅直透心灵,是当代任何一位别的作家难以与之相比的。
9.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一节,体味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探究。
(1)最初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闯入地坛?为什么他会在地坛中驻留?(2)两条腿残废后,由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作者带着逃避的心情,想从喧闹的城市中找到一片宁静,找寻另一个世界,地坛便是他找到的另一世界。作者驻留在地坛是因为: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却失去双腿,而地坛也是一个曾经有过炫耀和浮夸的人文风景,如今却落得“荒芜冷落的如同一片野地”。相同的命运轨迹,使作者遇到地坛后便一见如故。但是地坛的生命历程显然更长,四百年的风雨剥蚀,让地坛“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欲见苍幽,到处的野草黄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这种不动声色的渲染让作者停留思考。
(1)作者再来地坛,看到风儿、蚂蚁、瓢虫、露珠时,感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为什么?(2)这是地坛对他心灵的启发,使他了解了每个卑微的个体,无论怎样的纤细、渺小、脆弱,无论怎样被忽略、被抛弃、被轻视,他们都会忠实地完成着自己生命的轨迹。而且一旦生命发芽,那么生机就会涌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地坛,实际上亦有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流淌。这种难以言说的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给作者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3)作者在地坛中,对于死的理解是怎样的?(4)作者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就已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一个人出生了,也意味着另一个事实的存在,那就是走向死亡;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5)这一小节的最后一段,作者的视野有了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而言是什么?(6)有了对死亡的理解后,作者的视野转向怎样获得生的问题。他仍在地坛中感受夕阳西下时断壁残垣的历史沧桑,浩瀚宇宙中个体生命的微不足道,命运无常时个人无缘无故遭遇到生存的困境。但他也开始把目光投向有情的生命,投向那历经坎坷后的一曲曲稳健又激昂的生命之歌:寂静的光辉把坎坷照映得灿烂;雨燕的高歌能把天地叫喊得苍凉;冬天雪地上的脚印会让人们的思绪飞扬;苍黑的古柏会把忧郁与欣喜同样承担;暴风骤雨会将草木和泥土叫醒;秋风霜至会让落叶轻舞飞扬。此刻,作者已从自己的不幸中走出,变得平和而宁静,带着欣赏自己的眼光,去关爱生命中的苦难与不幸。10.理解母爱无言这一真理。
(1)母亲了解自己的儿子因残疾而苦闷,在明知儿子有可能选择轻生的情况下,却让儿子独自去地坛,这是为什么?(2)母亲明白,孩子的痛苦只有自己想通透了才会消逝,而要想通透需要一段独处的过程。她宁愿自己的儿子为解脱痛苦而无目的无方向地追寻,也不愿自己的孩子为逃避痛苦而消沉。因此,每当孩子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他准备,每当孩子离去时,她就坚强地忍受这或许会失去儿子的痛苦。每当孩子长时间不回时,她又主动去找寻。她从来都不对自己的孩子说一句“你为我想想”。
(3)作者写道: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那么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找到的路是什么?(4)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条幸福的路,能在苦难面前不屈地生存,坚强地活着,并且找寻到自己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母亲并不企求儿子成名成家但活得并不幸福。
(5)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关爱表现在什么地方?(6)①作者反思自己过去没有为母亲着想过,只一心想着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会加倍的。
②作者后悔当年也许是出于倔强或羞涩,没有叫住前来寻找并从自己身边走过的母亲,并且永远没有机会弥补。
能力测试
1.阅读陈梦家的诗《一朵野花》,回答下列问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他看见青天,看不到自己的渺小,听惯了风的温柔,听惯了风的怒号,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片风景便是一种心境,一朵盛开的野花,蕴含的却是一种向上的生命力,用你的语言揭示人类的生存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泰戈尔的《金色花》,回答下列两个问题。金色花
(印度)泰戈尔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1.文中画线处应该填写的是()A.“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好孩子?” B.“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C.“你这个好孩子,你到那里去了?” D.“你这个坏孩子,你到那里去了?” 2.本文中的孩童形象,其感人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1.B提示:这是母亲对孩子的爱与嗔怪 2.提示:我们一般看到的文学作品,多写母亲对子女的爱,而很少见到富有童趣的,展现出儿童对父母的爱和关心的作品。文中的这个孩子渴望的变化,尽管要受到母亲的责备,但却要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一份心意。
读写知识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理解后写一篇读后感。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提示:①此诗写的是: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②注意读后感的文体是议论文。
知识拓展
1.史铁生,北京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成疾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2.生命的困厄及其在生命困厄中思想的提升决定着一个作家的思想境界,决定着这类作家作品的思想境界。似屈原作品有几?仅留下的作品却千古传唱,中外传唱,并且还要传唱至未来。当然陀斯陀耶夫斯基则为另外一类,只是他本身就是一位少年文学天才,处女作就为别林斯基一伙拍案称绝。陀氏从死亡之地回到创作的生活环境,天又假其健康,方才有惊世骇俗的一部又一部作品问世。当然这两类又都不能完全以律史铁生的,所能律的只有一点,就是他们共同遭受过生命的困厄,以其在这种生命困厄中对生命意义的提升,才能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着生命本真意义的探索及回答,并以此确立了在文学进程中的地位。
较之史铁生更为不幸的障碍。霍金的黑洞冥想,后来被实证了,从而奠定了他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地位。而史铁生虽较之霍金有别,但是他的冥想,写作成《务虚笔记》,由于属人文学科,则更需要得到更多社会人的认可,这就增加了社会定位的难度及不可把握的“不测”度。不过这两位冥想者则矢志不渝,依然在各自的领域做着冥想,并不时做出自己的表达。
(凌迅《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30)
精点评析
1.关于痛苦的哲学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国古代的哲学认为:记住爱,不如忘掉恨。这种寻找人生安慰的方式是博大而美好的。但史铁生带给我们的生命哲学,决不是忘记的哲学。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经历坎坷和不幸之后,善于忘记的人是幸福的,又是麻木的。惟有对困厄的人生不断体味,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痛苦。这是现代社会对生命的更真诚探知。泰戈尔曾用诗的语言告诉我们:“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要错过群星了。”而史铁生却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生活有太多的痛苦,需要经历十五年、二十年,乃至更多的时间去超越。史铁生对生命痛苦的感受,同叔本华、王国维一样,达到了哲学的境界。即使痛苦这种个人的生存体验,来对整个人类存在进行思考。故而史铁生被认为是“具有充分现代性特征的人生观与生命哲学”的作家。
2.关于帮助与关心
史铁生通过母亲这一形象,将对待残疾的本质问题揭示了出来。身心遭受创伤的人,最好的帮助方式就是支持他们寻找那条通向幸福的路。而这条路的找寻、发现,都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他们去完成。过多的关心与辅助,只会让他们逃避痛苦、忘记痛苦,而不可能战胜痛苦。母亲的形象很深刻的揭示这一本质。母亲任由“我”去地坛而不跟随,是因为她要让我自己去承担未来的日子。母亲选择旁观支持的姿态相对于紧随关心而言,要承担的痛苦更大。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的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带着痛苦与惊喜,做着迎接最坏结局的打算。3.关于不幸
史铁生告诉我们:在人生最美的年龄上失去双腿是不幸的,但作为他的母亲更是一个不幸者。史铁生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痛苦体验感悟到:当儿子自以为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时,他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也许人生最大的不幸就在于,用痛苦去折磨关爱自己的人。创新能力测试
黑暗回忆——怀念《黑骏马》
乔丽华(文学博士,上海鲁迅纪念馆馆员)有一些朋友,失落了觉得可惜,找回来却已是面目全非,惟有叙述中透露出的经历,还能让人联系起从前与现在,但也仅仅是“懂得”而已。我想,这样一种相逢,难道只是为了心底隐隐的对过去的怀念?这未免有悖初衷。有一首歌叫做《相见不如怀念》,还有一句古老的赠言:“相目濡以沫,相昀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碰面,更多的是遗憾。
在西藏中路的音像书店里看见一盘再版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崔健的名字和红色封面,教人的心不由一阵抽紧,继而是怅然,是转身告别,是无数旧日的伤口复发了新鲜的疼痛。
很久很久不曾读张承志的小说了,除了那一册《清洁的精神》被我翻来覆去地读着。一个静静的深夜,如果是在乡间,那是连蟋蟀嘘溜嘘溜的叫声也要令人不安的静衣,但在城市的公寓里,静意味着无人干扰你去看你希望看到的电视节目。我看见了根据张承志的小说《黑骏马》改编的同名电影。面对屏幕,我的视线模糊了,不是泪,亦不是朝圣和敬畏,是因为我已洞穿孤独。
你看在苍茫的草原上那一匹伫立的马,它深棕色的毛发在风中飘抖,它脚下的牧草在风中颤栗,它远处的山丘在地平线处漫长地起伏,它头顶的白云在空旷的天上游走,它无言,仅一个眼神就重复了一切……
怀念《黑骏马》,是因为它让人懂得孤独应该是一种力量。孤独的人无需安慰,孤独的人应该永远孤独下去,这才是孤独者惟一的出路,不然他就会前功尽弃,成为众人耻笑的对象。武侠小说最欣赏的境界是“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让仇敌握手言和,这固然是令人神往的境界,但这是可能的吗?“相逢一笑”的时刻对孤独者而言就是放弃,无异于自杀,消除了仇和劫,意志和勇气不也将訇然瓦解,荡然无存? 但也不尽是杀气。读张承志的小说,常常让我感受到母亲的重要。不仅仅是作为大地意义上的抽象的母亲,而且是那个从小抚育他的平凡普通的女人。听罗大佑的歌我也能感觉到深藏在他音乐背后的那个慈悲宽容的母亲形象。这也许是男作家的福分,因而在他们的孤独里总有着孩子般的温情和撒娇,仿佛有所倚靠。
而我倚靠着纯黑的夜色,一种遥远有如河流的颜色在我的房间里漾动,这一刻,心动如水。
1.作者为什么会用“黑暗”去修饰回忆,也就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回忆”的理解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3段,作者在写“一个静静的深夜”,他写到了乡间与城市,这两种“静”一
样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怀念《黑骏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说一说在作者心中,什么样的人是“孤独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经历世事的人们,找回的往事记忆,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回忆中的人们再也不会找到当初的感受,只是学会了懂得。2.不一样。乡间的静夜是自然界中的安静,蟋蟀的叫声可闻愈见其静。城市的静夜是人们在喧嚣的都市中获得的那刻心灵的宁静。3.是因为文中的黑骏马让人懂得孤独应该是一种力量,孤独的人无需安慰,孤独的人应该永远孤独下去。4.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不屈不挠进行追求,不被世俗万象所动,关怀人类精神家园的人。因此,他不能放弃,不能回归到尘俗中去。我们有太多的精神家园需要保护。
【同步达纲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窸窸 肆无忌惮 剥蚀 炫耀 隽永 荒芜
雕栏玉砌 暴风骤雨 宿命 颓墙 熨帖 坍圮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恰当的词语
①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___________下一溜阴凉。
②有时候就呆到___________都亮起月光
③蜂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____________,转身疾行而去。
④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___________。
⑤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___________。3.在划线处填入恰当的一项
四百多年里,___________,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A.围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影。B.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C.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D.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4.仿照下面这个比喻句重新造句,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想像合理。
窗子,自从它出现那天起,就成了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自然和社会的纽带。重新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一段文字回答①~③题
要是以这院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的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___________,时而明朗时而隐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扬花;夏天是___________,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___________,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___________。
①文中划线处相对应的语句是
a.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 b .一座青铜的大钟 c.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 d.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A.abcd B.acbd C.adbc D.cdba ②作者在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赏析这一段文字: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自己查字典一一写出
2.斜切 满地上 一朵小雾 想透了什么 摔开万道金光 渗透的深彻 3.D.审视语句连贯得体的能力
5.①B 通感 拟人 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寓含对生命的不同况味的理解和咀嚼,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应,是地坛重新给予作者新的看待生命的眼光。